计算机课程设置探讨管理论文

2022-04-29

摘要简要阐述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制和评价体系建构”等方面提出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在计算机教学上的几点改进对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计算机课程设置探讨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计算机课程设置探讨管理论文 篇1:

美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

摘要:介绍了美国UIUC、IIT两所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及其特点,并对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情况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美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2009年11月,作为国家示范教学实验中心建设工作的一部分,国内高校计算机教学单位组团,对美国中部几所大学的计算机教育情况进行了考察。本文对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和伊利诺伊理工学院(IIT)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和美国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指导方针进行介绍和探讨。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UIUC)成立于1867年,学科专业设置齐全,共有近200个专业,最好的学科是工程和商科,还有农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航空学院、工程学院、通信学院、兽医学院、艺术学院、劳资关

系学院、企业管理学院、社会研究学院、人类学院、化学和化工学院、人文和家庭研究学院、应用科学生命学院、哲学和理学院等20多所学院[1]。

UIUC的计算机科学系创建于1972年,经历30多年的发展,一直雄居全美前5名,仅次于Stanford、Berkeley、MIT和CMU[1]。UIUC的计算机科学(CS,Computer Science)课程体系规划基本成形于1986年,并在此后的20多年间不断完善。目前有57位教员(Faculty)[2],承担着全部本科教学和科研工作。CS本科课程设置特点为广、深结合,理论、实践结合。课程覆盖计算机理论、设计和应用等领域[3]。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IIT)始创于1890年,坐落于芝加哥,是一所同时重视科学和工程学的学府,是美国知名的三大理工院校之一,下设7个学院和1个研究中心,即阿默工程学院(Armour College of Engineering)、芝加哥肯特法学院(Chicago-Kent College of Law)、建筑学院、文理学院、设计学院、心理学院、斯图尔特商学院(Stuart School of Business)和职业发展中心[4]。IIT的CS系目前有16位教员,承担着计算机本科教学和科研工作。

1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的特点

分类的计算机基础课是美国大学基础教学的主要特色,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基础课分别面向计算机专业、理工科专业和非理工专业。其中,根据美国本科教育的特点,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有非常显著的针对性。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设计也很耐人寻味。

美国的计算机基础课一般有两门,在UIUC分别是CS100 Freshman Orientation(新生指导,1学分)和CS 125 Intro to 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科学导论,4学分) [5]。在IIT分别是CS100 Introduction to Professions (职业生涯介绍,2学分)和CS201- Accelerated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简明计算机科学导论,4学分)[6]。

面向新生开设的CS100类课程不仅课时较少,内容也比较简单,在国内高校中较为少见。例如,IIT的CS100课程“作为一种(从事计算机)科学和工程职业介绍,阐述应用(计算机)工程和科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跨学科和国际化解决问题并需要评估计算、金融和社会制约因素下的解决方案[7]。”学习目标定位在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科学基本概念,包括计算历史、二进制计算/逻辑/程序转换、算法、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等;展示使用伪代码解决基本问题,如排序和递归;与计算机科学职业生涯有关的职业操守(ACM Ethics Code);利用图书馆资源研究和撰写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论文;创建并进行计算机科学理论的教学演示或计算机科学技术销售演示[7]。”

这类课程在美国大学是非常有意义的。许多选择计算机为职业方向的本科新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和职业生涯并没有真正了解,而这门课程就可以帮助这些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然后再作决定。不少学生学完这门课后,发现现实与自己想象的完全不同,就可以尽快转到其他专业。另一种情况则相反,一些没有专业方向的本科生(美国大学允许大学生没有专业方向,但需要辅修若干小专业)在选修了这门课程后,可能将计算机作为自己的主修或辅修专业。

UIUC的CS125计算机科学导论是以Java语言为主的编程入门课,涵盖了一些算法的内容,介绍与解决计算问题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此外还有与之配套的实验课[2],拟作为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第一门课程。该课程与我们国内多计算机专业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有共同之处。

2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指导方针

美国大学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指导方针出自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1999年出版的报告《Being Fluent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8]。在报告中,该委员会将现代高等教育中受教育者的计算机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分别定义为智力性能力、信息技术的概念和信息技术技能3个方面,每个方面包含10项内容,共30项。

这3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如下:

1)Intellectual capabilities(智力性能力,指在复杂和支撑性环境中应用信息技术)。

(1)Engage in sustained reasoning(持续运用推理能力)。

(2)Manage complexity(管理复杂性)。

(3)Test a solution(测试解决方案)。

(4)Manage problems in faulty solutions(在失败的解决方案中寻找并解决问题)。

(5)Organize and navigate information structures and evaluate information(组织和导出信息结构并评估信息)。

(6)Collaborate(合作)。

(7)Communicate to other audiences(与他人沟通)。

(8)Expect the unexpected(准备好应对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况)。

(9)Anticipate changing technologies(预见技术的变化)。

(10)Thinking abou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bstractly (关于信息技术的抽象思维)。

2)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cepts(信息技术的概念)。

(1)Computers(计算机)。

(2)Information systems(信息系统)。

(3)Networks(网络)。

(4)Digital representations of information(信息的数字化表达)。

(5)Information organization(信息组织)。

(6)Modeling and abstraction(建模和抽象)。

(7)Algorithmic thinking and programming(算法思考与程序设计)。

(8)Universality(普遍性)。

(9)Limitati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的局限性)。

(10)Societal impact of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社会影响)。

3)Information technology skills(信息技术技能)。

(1)Setting up a personal computer(设置个人计算机)。

(2)Using basic operating system features(使用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3)Using a word processor to create a text document (使用文字处理器创建文本文件)。

(4)Using a graphics and/or artwork package to create illustrations, slides, or other image-based expressions of ideas (使用图形和/或艺术创作软件包创建插图作品、幻灯片或其他基于图像的思想表达)。

(5)Connecting a computer to a network(将计算机连接到网络)。

(6)Using the Internet to find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s (利用因特网来查找信息和资源)。

(7)Using a computer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使用计算机与他人交流)。

(8)Using a spreadsheet to model simple processes or financial tables(使用电子表格建立简单的程序模型或财务报表)。

(9)Using a database system to set up and access useful information(使用数据库系统建立和访问有用的信息)。

(10)Using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to learn how to use new applications or features(使用教材来学习使用新的应用程序或功能)。

根据这个报告要求,开设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或信息基础课程的学校在美国较为普遍,较为著名的有华盛顿大学的CSE100: Fluency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9]。

3UIUC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

UIUC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也有两门,分别是CS 101 Intro Computing(计算导论):Engrg & Sci和CS 105 Intro Computing(计算导论):Non-Tech。

理工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是CS 101(3学分)[8],内容涵盖与计算有关的基本原则、概念和方法,并强调它们在物理科学和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该课程包括基本问题的解决及编程技术、基本算法和数据结构、运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和科学问题。该课程介绍工程项目设计所需的软件开发环境,学生需要经历“通晓”软件方面的训练,加强对基本和高级工程软件设计专题的认识。具体内容包含Matlab的数值工程环境;工程CAD/原型工具和数值科学计算;Unix/Linux操作系统、用户界面/桌面环境、X-Window管理器、XEmacs编辑器;C语言程序设计(C编译器gcc);结构化程序设计原则和范式;工程软件设计。

非理工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是CS105(3学分)[9],介绍计算(机)是学术和专业活动的重要工具;电脑的功能与系统组件:硬件、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与网络之间的关系;广泛应用的应用程序包,如电子表格与数据库;应用编程的概念和实践解决不同应用领域的简单问题。学习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内部和外部所有正在发生的一切,在学习操作技能的同时也学习有关的计算机科学理论。通过解决问题发展批判性思维,通过流程图和程序设计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具体内容则包括微型计算机原理、Excel、数据库和查询、VB程序设计、Web应用(包括交互式Web网页)等。

4IIT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

IIT的CS系有两门本科学位课程,分别是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前者培养计算机软件大师,后者培养应用软件开发人才。

作为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IIT要求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选择2个学分以上的计算机课程,供选的课程如下[10]:

1)CS 105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Programming I(C/C++程序设计)。

2)CS 115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I(初级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3)CS 116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II(高级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4)CS 201 Accelerated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简明计算机科学导论)。

IIT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国内许多理工科大学的类似,以计算机程序设计为主。

5比较和启发

我们参访的这两所学校对计算机基础教育都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和特色设计。UIUC的计算机基础课设置是典型的综合性大学做法,除了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还专门设计了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在我国大学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中,有一部分内容在向UIUC的CS105靠拢,这是由大学本科新生的基础决定的。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建议,目前国内部分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摆脱原来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影响,逐步转向计算网络、数据库和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更为全面的基础。但是,与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1999年的报告相比,我们国内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基

本处于“扫盲”阶段,开展的教学工作主要涵盖该报告定义的第2和第3方面(信息技术的概念、信息技术的技能)的参考内容,而该报告定义的第1方面(智力性能力)的大部分参考内容有待于深入研究和发展。

UIUC的CS 101课程对理工科学生十分重要。可以想象,在一门3个学分的课程内,要同时解决Matlab数值计算、工程CAD、基于开源软件的计算机技术平台和程序设计基础4项重要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问题,除了本科新生要有较好的计算机技能基础外,对授课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也是相当高的。目前国内大学在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基础环境、培养计划等方面存在局限性,直接借鉴还有一定的困难,但随着计算机课程的发展,在5~10年的时间里,达到类似的发展目标不是没有可能。

对于大部分国内理工科大学,直接借鉴IIT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不存在太多困难,问题是借鉴的效果如何。一门2个学分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对大部分理工科专业和面向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是否足够,仍然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UIUC官方网站[EB/OL]. [2009-12-16]. http://illinois.edu/.

[2]闫宏飞. UIUC的计算机方向的本科教学体系[EB/OL]. (2008-05-08)[2009-12-16]. http://net.pku.edu.cn/~yhf/book/ UIUC_BS_v0.5.pdf.

[3]UIUC计算机科学系教学团队[EB/OL]. [2009-12-16]. http://www.cs.uiuc.edu/directory/faculty_by_research.php.

[4]IIT中国网站[EB/OL]. [2009-12-16]. http://www.iit.org.cn/.

[5]UIUC计算机课程[EB/OL]. [2009-11-20]. http://www.cs.uiuc.edu/undergraduate/programs.php.

[6]IIT计算机课程[EB/OL]. [2009-11-20]. https://my.iit.edu:8899/banr/bwckctlg.p_display_courses.

[7]IIT CS100 教学大纲[EB/OL]. [2009-11-20]. http://www.cs.iit.edu/courses/cs100.pdf.

[8]Computer Science and Telecommunication Board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Being Fluent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999:4.

[9]FIT 100: Fluency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EB/OL]. [2010-07-04]. http://courses.washington.edu/fit100/wi10/.

[10]UIUC CS101教学大纲[EB/OL]. [2009-11-20]. http://www.ews.uiuc.edu/~cs101/.

[11]UIUC CS105教学大纲[EB/OL]. [2009-11-20]. http://www.cs.uiuc.edu/class/sp08/cs105/syllabus.htm.

[12]Undergraduate Programs 2008-2010[M]. Chicago: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8:30-197.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CHENG Xiang-qian, ZHAO Ying-liang, WU Ning

(Computer Teaching and Experiment Center,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Key words: America; computer;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syllabus

作者:程向前 赵英良 吴 宁

计算机课程设置探讨管理论文 篇2: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进策略探讨

摘要 简要阐述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制和评价体系建构”等方面提出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在计算机教学上的几点改进对策。

关键词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高职院校

Discussion of Strategies to Improve Teaching Computer Courses of Non-computer Major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Xie Zechen

Key words non-computer majors; computer teach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uthor’s address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Chaozhou, Guangdong, China 521041

1 前言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用于其工作领域,将学生培养成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行业服务。自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以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虽然近几年内得到迅速发展,但其计算机基础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方法上多是参照普通高等院校的模式进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高职高专教育目标不相符合,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本文研究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特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如何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等问题进行探讨。

2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基本上按照《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所提出的计算机基础教学3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体系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有大学信息技术教程、VFP程序设计、VB 程序设计、网络基础等。这些课程的开设虽然在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的基础教育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2.1 “一刀切”模式忽视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技术需求的差异

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他们所接受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都是一样的。这种“一刀切”的模式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不同需求,严重缺乏针对性。1)不同专业学生所需的计算机知识侧重点不同,文科类专业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利用计算机的文件管理功能管理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进行文献检索;而工科类学生则需要利用计算机编程来模拟试验过程,数据结构课程对工科学生从事本专业研究也大有裨益。2)不同专业学生需要的计算机知识深度不同,因此,理工类学生较之文科类学生往往需要更加深入的计算机知识。

2.2 同步的课程进度忽视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之间的差距

大学生在入校之前,由于当地条件、家庭条件以及个人爱好的不同,学生间计算机应用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一般来说,来自城市的学生要比来自农村及边远地区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起点要高一点。而目前的教学体制,对所有的学生统一采取“零起点”模式进行教学,这在相当程度上压抑了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的学习热情。

2.3 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

目前的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过多地依赖于总结性评价,并且评价方式偏向简单化、形式化,要么是一份试卷,要么是一幅电子作品,而学生的信息素养得不到准确的评价。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3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进的对策

3.1 设置专业化的课程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计算机教学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作为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二是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计算机教学[1]。如果说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那么专业课中的计算机教学则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既要考虑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根据各专业应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增加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环节。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课程设置上,应着重考虑以下两方面内容。

1)课程设置专业化。对非计算机专业而言,计算机教学一定要和本专业特色、需求相结合,因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不是研究计算机本身,而是将计算机作为工具应用于未来的职业。各个专业对信息技术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每个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所以在确保学生基础的计算机能力后,开设和专业需求、学生兴趣需求密切相关的专业计算机课程尤为必要。对于专业要求而言,计算机基础知识是无法满足专业需求的。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在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应用,不同专业往往使用不同的应用软件。因此,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专业化。

2)教学内容动态性。计算机知识作为当今知识体系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更新速度非常快。目前计算机教材内容严重落后于计算机实际发展水平,课程内容老化,所以课程体系及课程教材要及时更新。应在学校的专业教学期间,逐步引进与所学各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使学生了解在本行业中计算机的应用和管理,熟悉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并选择有一定深度的、在以后的工作中仍有实用价值的教材。

3.2 编制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材

随着科技和应用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将会逐步深化。信息技术教育应包含必修与选修两部分。有关信息查询、选择、接收、处理与传播的知识与技能是信息技术的基础部分,能够为学习者的成长提供广泛有力的工具支持,应作为必修部分面向所有学习者。选修内容的学习广度与深度,则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与发展需要加以多样性的选择。这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将面临自身学习与教学创新的双重挑战。

然而作为大学教材又必须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在计算机教材中至少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计算机领域中较新的知识,例如计算机网络知识;另一方面是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例如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计算机中使用的数制等知识。

3.3 建构形成性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向导,整个教学活动都围绕它展开。科学的教学评价不仅能为教学提供有益的反馈,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有效地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2]。因此,建构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显得至关重要。而形成性评价正是这样一种教学评价方法。为了有效地实施形成性评价,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并且将教学内容按照项目的形式进行组织,将学习内容划分为3~4个项目,每完成一个项目后给学生一个评定,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甚至计算机评价等[3]。这种项目的评价方式,再加上多维的评价主体使学生变被动的学习者为主动的参与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效率。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切实从培养专业计算机应用人才出发,从计算机知识教育转为计算机素质教育,转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毕业的时候基本了解计算机在专业上的应用及基本原理,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利用计算机为专业服务打好基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志国.独立学院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探索[J].商业经济,2009(1):124-125

[2]杨春明,韩永国.一门计算机课程的形成性评价应用策略[J].计算机教育,2011(2):60-66

[3]杨华.浅议形成性评价在高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华章,2010(7):47

作者:谢泽琛

计算机课程设置探讨管理论文 篇3:

民办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 本文从民办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民办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构想及措施。

[关键词] 民办院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最基本课程,是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基础课程如同数学、外语一样,其教学内容不针对某一专业领域,而主要涉及计算机的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和应用。它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但是,面对当前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民办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还存在一些亟待加强的地方。

一、民办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学校重视不够。有些民办院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落实。个别授课教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也影响了该门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教师素质亟待提高。从目前来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师资队伍组成有几种情况:一是由专职教师承担。二是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三是由兼职教师承担。个别兼任教师上课有较大的随意性对教学效果也产生了影响。

3、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不仅要学习计算机的理论,还应该参加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但是,目前不少民办院校在计算机教学课程中开设了操作系统(windows98)、office、数据库基础、微机原理、网络基础、多媒体基础等。如此设置无法紧跟技术快速发展,无法向学生传授先进技术。在教学和考核的过程中设置了大量理论环节,忽视了该门课程的实践性。换言之,教学大多偏向理论传授,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少。

二、民办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构想及措施: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对民办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改革课程结构及内容。高校应当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不断提升和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师的学历结构,建立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制度,鼓励和支持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积极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研究工作,设立相关研究课题,并为研究成果的发表创造条件。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当今世界是是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是以月为单位。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规划的制订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以三年为一个阶段,对不同届别同一专业的课程规划应不断总结、认真修订。即使在一个阶段中,也要进行不断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使民办院校培养出的毕业生不断适应社会要求。

2、改革教学方法。

(1)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要充分发挥电视教学、网络教学等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育工作中的载体作用,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活动,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及时、生动。

(2)加强教学队伍的学习、交流和管理。为切实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育教学工作,加强教学队伍的学习、交流和管理。要对专兼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授课教师进行教学指导,组织授课教师开展听课等学习观摩活动。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严格选聘。要严格把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师的入口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师必须热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育教学,熟悉教学内容与要求,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操作能力,表达能力较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配备高素质的专职教师负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和研究工作,专职教师的编制要纳入教师编制。

(2)强化培训。民办院校应创造条件,每年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师提供至少一次的校外学习培训机会。要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和地方举办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修班,有计划地安排《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师进行国内外考察,使教师不断开阔眼界,丰富教学素材。要通过集中授课学习、教学观摩、教学研讨、参与课题研究等途径,加强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师的校内培训工作。

(3)加强考核。要加强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师的考核工作,在考核的基础上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师的评优表彰工作。

计算机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教师要不断转变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精心组织教學内容,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使教师的讲授有章可循,学生真正系统的、全面的学习,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南京,万瑾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探讨计算机教育〔J〕2007,9

作者:周容

上一篇:科学发展下的公共行政学论文下一篇:高校自治与司法审查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