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实践的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2024-06-09

面向实践的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探讨论文(精选8篇)

篇1:面向实践的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摘要:运营管理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和生产实践关系非常密切。本文针对运营课程教学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从作者自身教学经验和实践出发,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分析,建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主张在教学实施中注重各环节的相互渗透,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运营管理课程;实践能力;案例教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急剧膨胀,学生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用人单位的首选条件。为了提升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及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管理问题,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因此从实践性思维过程出发,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管理技能以及设计开发能力,建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管理模式是运营管理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运营课程的特点

《运营管理》也叫“生产运作管理”,是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工商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会计专业、运营管理专业、人力资源专业、物流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生产运作战略的制定,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管理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通过系统学习,最终让学生了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实务,较全面地掌握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生产系统的设计与分析工具,对生产与运作管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设计或改善方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运营管理”这门专业基础课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普遍认为枯燥、抽象、难学,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学习“运营”课程的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不好,教学目标的实现大打折扣。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实际教学同企业实际操作的结合存在很多脱节,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教学角度

一方面目前的运营管理基本上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这种授课方式仍是灌输式的,往往互动性差,学生只能机械的去接受,不能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即使增加了案例教学,也常常是就事论事的,就企业某一方面成功或失败的事例进行分析,仍然无法系统的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情境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许多高校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的全日制研究生,没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历,本身缺乏实际运作经验,在授课过程中很难把生产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计划控制、生产管理模式等与企业的实际运作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探讨,师生交流和互动性比较差,因而很难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学角度

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对管理问题独立思考不足。加之教材内容又多是理论介绍,既抽象又乏味,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和现实的企业生产运营体系结合起来,随之对学习失去兴趣;再者运营管理课程教材的各章节之间内容孤立,并且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章节与相关课程有重复。而运营管理又是这些课程的后续课程,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课程设计角度

运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环节是教学环节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目前生产运营管理课程设计侧重于理论和方法,对于实践环节设计比较缺乏。偏重理论的教学使得学生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运用实践操作,没有实习场所印证其所学的理论,从而不能将其运用于企业的实际,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毕业后对企业运营的内容、过程依然模糊不清,没有掌握企业真正需求的技能,导致学生走向社会时,面对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难以学以致用,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所以,在教学中怎样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企业提供实用的管理人才,是当前运营管理课程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面向实践的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

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开拓创新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对于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无法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针对运营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分别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设计、教师培养三个层面进行探索。

(一)运用多种策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1、教材的选取要分层次,要有针对性

由于在不同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教育中都有运营管理这门课程,因此运营管理课程的教材在种类、编排体例及课本内容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教师应以学生的“接受”程度为衡量标准,选择真正符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层次和特点的教材;对于本科层次的运营管理应选择难度不大、内容不太多、穿插一定案例的教材,目前我院采用的是马凤才老师编写的《运营管理》。

2、教学内容提炼和选择

运营管理课程是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通常包括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融入各个不同专业知识结构、能力解构,也就是说如何与前续课程和后续课程衔接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专业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层次在授课内容上有所调整和侧重,比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项目管理课程,在生产运营管理课程相应章节讲解中就要适当简略;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供应链管理这一章节略讲或不讲。

3、改善传统教学模式,营造学习环境

在课程中我们讲到90年代信息技术与生产运作得到了结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没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了提高对运营管理的感性认识,我们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尤其是教学视频。拍摄一些国内企业的生产管理录像用作课堂教学。用投影仪对实物进行展示,直观展示车间的实际生产流程,这样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不但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内涵,并且更加激发了学习兴趣。

4、结合实际,合理选择案例

对于运营管理课程而言,许多知识很抽象,如果“照本宣科”的话,会导致“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不知所云”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准备大量的教学案例,突出运营模式的应用,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实际,扩大视野。教学案例可能来源于国外企业,也可能来自国内企业。目前运营管理教材使用的案例大多选自国外,照搬国外企业管理的案例和MBA案例,这样的案例往往由于缺少足够的企业背景资料,很难让学生充分融人到案例中去,起不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因此运用我国企业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即案例教学本土化是本课程案例教学中要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根据教学的需要来提取身边的案例。那些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和时效性,而且从熟悉企业的管理实践中提取出来的现实事例,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积极思考。

(二)实践性教学设计

目前,本科管理专业的教学以教师讲为主。其原因一是本科的学生人数比较多,课程压力比较大,实践教学组织困难;二是学校老师普遍缺乏企业实际运作经验,不能对实践环节进行有效的指导。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适当采用其他方法,笔者认为应以教师课堂讲为主,适当增加其他实践方式。对于运营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得以实现。

1、综合性实验环节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例如在大三下半学期生产运营理论课程结束后,增加为期两周的“企业经营沙盘模拟试验”,增加感性认识,把企业生产、营销、财务、战略等融入模拟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地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完成与企业生产实践有关的实验活动。

2、认知性实践环节

搭建企业交流平台,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或者学期最后几周集中去企业进行参观,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方法。组织本科生去企业参观,应就企业的背景和主要业务作简单的介绍,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查找和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企业参观,这样效果比较好。

3、实习工厂建设

以上的综合实验和企业参观与企业实际应用本质上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但是目前高校招生过大,使得企业又很难接受真正的实习项目,这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保障。因此建议学校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加强实习工厂建设,产学结合,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的场所。

(三)采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师素质

缺乏从事企业管理实践经验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案例教学或案例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运营管理》实践效果的关键是要有一支既熟悉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懂实践的教师队伍。

高校要达到实践教学目的,师资的培养模式极为重要,要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就要组织培训,使教师的自我学习与教学改革进程保持同步。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积极开展和加强深层次的运营管理理论研究,使理论研究领先于实践,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生产运作的实践能力,如组织教师深入到企业实践中进行专业对岗的挂职锻炼。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要让每位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在丰富实践经验的同时,运用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给企业解决一些具体的生产运营问题。或者组织到企业进行调研,每年至少要有两个月时间到企业做调查,或鼓励与企业进行横向课题的研究等途径,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四、结语

“运营管理”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其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明显的弊端。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为社会培养合格、急需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办学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其最终发展目标。本文提出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设计、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HeidiJ.c.Elias,StevenA.Demurjian,J.FernandoNevada.SoftwareEngineering:EffectiveTeachingandLearningApproachesandPractices[M].NewYork:InformationSciencePublishingHouse2008.

[2]吴奇志,姚建文.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的实施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9(03):119-121.[3]曹辉.新时期大学课程改革的特点与价值取向[J].现代教育管理,2010(2):71-73.

篇2:面向实践的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摘 要:现代SoC设计课程是集成电路设计及相关专业学生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课程教学分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授课内容,切实有效地提高工程动手能力,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利用团队互动式教学、递进式实验设

关键词:教育技术论文发表,发表现代教育技术论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投稿

摘 要 现代SoC设计课程是集成电路设计及相关专业学生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课程教学分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授课内容,切实有效地提高工程动手能力,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利用团队互动式教学、递进式实验设置、项目牵引等教学方法进行面向实践的教学探索,实施多年,取得显著成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 现代SoC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实验案例;互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08-0143-02

Practice Oriented Teaching Exploration for Modern SoC Design Course//SHEN Jianliang, ZHANF Fan, SONG Ke, LYU Ping, ZHANG Li

Abstract Modern SoC Design is one of basic core courses in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and related majors. It has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two aspects. In order to make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this paper do some deep research andexploration on practical teaching, that through interactive teaching by team, setting progressive traction experimental and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ny years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success to stimulate the learning enthusiasm while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so as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in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modern SoC design course;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mental case; interactive teaching

1 前言

现代SoC设计是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号系统等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它的先行课程包括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逻辑和硬件描述语言,后续课程有微处理器设计、高级计算机体系结构、可重构SoC设计方法学等,在一系列硬件课程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理解SoC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思想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知识面较宽、信息量较大,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等问题,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地学习,难以真正理解SoC设计的精髓,也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1-2]。本课程以SoC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流程为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对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探索,以满足未来对教学及科研工作的要求。

2 以往SoC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材理论性强,缺乏与实践教学的联系 目前国内SoC设计技术相关教材种类很多,但大多数理论性强,不够形象生动,基本只是对设计流程简单罗列,所举示例不够直观,很少或者没有配套的实验,和实践教学存在脱节,不能直接与SoC系统设计相对应,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3]。现代SoC设计课程多数为高年级本科生和低年级研究生选修,这个阶段学生对于SoC系统有一定的理解,但对于具体的设计方法和涉及的工具链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对部件的功能和结构分析的能力也还比较弱,急需通过一定的工程实践来提升设计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对理论知识更好地理解又会进一步指导实践[2,4]。

涉及的知识面广,横向和纵向存在很强的关联性 SoC设计是集成电路设计领域一门重要的课程,涵盖的知识面很广。从底层的半导体物理器件,到芯片封装测试及其应用都有涉及,横向与纵向的知识关联性强。一方面,该课程先修课程本身难度就较大,与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逻辑和硬件描述语言等先修课程有纵向的密切关联。如果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势必影响到现代SoC设计课程的学习。这种纵向联系增加了教师的讲授难度,制约课程教学的立体化展开,从而也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开展[5]。此外,该课程与同期开设的高速PCB设计、高级计算机体系结构、微处理器设计等课程也有较为重要的联系。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SoC设计等硬件类课程间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教学存在内容大量重复或缺失、课程之间内容脱节严重等问题[2]。

另一方面,该课程各个知识点之间横向联系密切,这些关联使得现代SoC设计的`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对各知识点的介绍不能一步到位,而是逐步深化、层层递进,无形中增加了理解和教学的难度[2]。

实践环节过分单一化,不能与理论教学有效结合 现代SoC设计配有专门的实验课程,拥有专用实验平台,但往往受限于EDA工具的选择、厂家定制硬件的配套实验,不能有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由于硬件课程本身上手比较难,学生初学时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同时实践教学与理论授课也不能很好地直接对应,特别是较为复杂的实验系统很难彻底完成,需要学生课后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

3 教学改革与实践环节设计

针对现代SoC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自起,本单位逐步进行现代SoC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实践环节,取得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

团队互动式教学 SoC课程涵盖了当前ASIC设计的整个设计流程,包含芯片前后端设计、可测试性设计、低功耗设计等内容,一位教师难以透彻地讲解到所有的知识点。本单位结合承担的科研项目实际,参考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以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为指导,根据每位授课教师在科研项目中的特长,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创新式地采用团队式互动教学方法,由多位教师共同讲授一门课程,从而全方位多角度传授课程的知识要点[2]。

1)团队式互动教学方法是指由多位知识互补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完成一门课程的讲授。每位教师直接参与先行理论授课与后继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的统一。同时,由授课团队共同完成课程内容修订、课程体系讲座、实践环节设计和指导,并亲身在相关课程中主讲若干学时或讲座,介绍课程之间的关系,实现课程体系的贯通式教学。例如,为了更好得与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衔接,“现代SoC设计”主讲教师要为“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开设“指令集设计”“流水线技术”等讲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计算机系统 结构课程在现代SoC设计教学中的地位和联系[2]。

2)增加对硬件设计的综合分析。在团队教师协助下,增加对基于ESL的SoC设计、基于平台的SoC设计等的介绍和学习,为后继课程做好技术铺垫,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重新认识硬件基础对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改变“重软偏硬”的思想,而深化“软硬结合,相得益彰”的认识[2]。

开展递进式的教学实践项目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的原则,同一个知识点可以安排多个实验,递进式地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比如在涉及RTL级代码综合优化的实验时,可以分Step、Hold时序分析与讲解、静态时序分析、综合优化策略等内容进行,形成从基础到高阶的递进,让学生遵循自然学习规律完成知识点的掌握。同时,实践教学内容一定要按照设计流程层层递进,从最初的RTL级代码编写规范开始,然后进行设计综合、布局布线、时序分析、物理实现与验证等步骤,在理解工具脚本的基础上层层推进,最后实现对全流程的掌握[6]。

以项目为牵引,实现动手能力的再提高 实践教学只能将学生领进门,个人的造诣必须在实践中演练。否则,实验做得再好,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以“项目”为引导,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设计和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实验的设计往往只包括最基础的操作和应用,难以覆盖工程实现的方方面面,必须在实践项目的锻炼中才能不断地提高科研能力,实现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4]。

4 实践教学改革效果

多年来通过上述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的改革探索,SoC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也提升了,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紧密衔接课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俗话说得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进行SoC设计课程讲授前,对前导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回顾与梳理,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角色,部分与SoC设计课程衔接紧密的课程需要提前进行预习。根据学生调查显示,在巩固学习模拟与数字电路等先导课程后,现代SoC设计课程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更容易被理解,实践内容也更容易被掌握,更容易接受;同时,学好现代SoC设计课程后,对微处理器设计、可重构SoC学习有很大促进作用[2]。

提高SoC设计技术,为项目研发培养生力军 通过本课程学习,很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也更愿意投入到硬件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中来。在研究生开题时,很多学生基于对SoC设计的热情选择类似的课题开展研究,积极投身到SoC设计中来,有些甚至成为项目研究的主力,能独立完成一个功能IP从前端到后端设计的所有设计流程,在项目研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

5 结束语

现代SoC设计是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号系统等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随着对实践教育质量的不断重视,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本文分析了以往该课程在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面向实践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环节设计实施方案,通过团队互动式教学、递进式实验设置、项目牵引等实践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SoC设计技术的有效锻炼,培养学生ASIC芯片设计能力[2]。

参考文献

[1]阎波,李广军,林水生.“微机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34(3):42-43.

篇3:面向实践的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1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不注重学生课程体系结构的建立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材的第一章介绍课程的一些重要概念, 通常概念部分的学习比较枯燥、抽象, “急功近利”的错误思想使得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概念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帮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受到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从而忽略概念的讲解, 这样导致学生没有建立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 在后期的学习, 不注重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孤立片面学习一些概念和语法规则, 因而影响了整个课程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1.2 忽略学生个体背景, 学生主体地位

在进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时, 教师忽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 孤立地提出新的概念, 使得学生对于新概念的认知感觉困难。增加了课程学习的难度。

1.3 课堂教学灌输内容多、启发少

由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比较抽象, 存在课时少, 概念多, 知识体系复杂等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按照设计好的进度教学, 课堂以讲述为主, 忽略学生主体地位, 虽然讲述知识体系完整, 但是学生真正理解的少, 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提高。

1.4 学生实际编程能力没有提高

学生学习的知识点片面, 孤立, 没有通过实践环节, 无法将其有效的组合在一起, 对于所学的知识不能有效地应用, 容易遗忘, 产生无用的想法。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加强课程实践环节。

2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方法的探讨

2.1 建立学生完整的认知体系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概念的讲解很重要, 通过讲述概念之间的联系可以在课程开始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的面向对象的思维体系, 因此概念的讲述不能减少, 更不能省略, 但是讲述概念的时候, 要注重实际与理论相结合, 不能简单的重复书本上的概念知识。例如在讲述类的封装性时, 我们可以以收音机为例。收音机是一个封装体, 内部电路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是封装隐藏起来的, 这样对其内部电路起到一个保护作用, 因此封装使得个体组合在一起, 隐藏使其内部的元素更安全;然而收音机并非一个完全的封装体, 它还留有对外的接口——外部按钮, 否则它将没有用途。通过形象的类比, 既不会使学生对于新的概念感到陌生, 又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助于后期学习掌握类的定义, 类的封装性等。

对于类的多态性的概念, 我们可以从学生熟知的环境出发, 引入Person类, 及基于Person类的两个派生类——学生类和老师类, 在Person类中有一个work行为, 同样学生类与教师类中都有work行为, 对于Person类中的work行为没有办法给出具体的定义——可以提出纯虚函数的概念, 而学生类中的work行为是学习, 教师类中的work行为是教学, 学生能很快理解多态性的概念。

2.2 建构主义指导课程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 在已有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帮助他们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而不是直接把新的概念灌输给学生。一般学生是在学习完C之后, 进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 C语言中已经建立的知识体系, 可以帮助学生进入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相关领域。例如在讲述面向对象的特性之一——封装性的时候, 我们会引入类的概念, 在C语言中有结构的概念, 类和结构在定义形式非常类似, 可以从C语言中结构的定义出发, 引入到C++中对结构概念的扩充——结构内不仅可以包含数据成员, 还可以包含函数成员, 接下来用class关键词替代struct关键词, 就可以引出类的定义;然后将针对结构的操作方法直接应用于类, 提示学生思考操作方法的可行性, 由于结构中的成员默认的属性都是公有的, 而类中的成员默认的属性都是私有的, 所以针对结构的操作不能直接照搬到类, 通过这样从已知到未知, 逐步深入, 慢慢学生会掌握类的定义, 理解类的封装性等一系列概念。

2.3 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 互动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启发式教学, 不要一味的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再仅仅教会学生如何套用语言的语法, 照葫芦画瓢验证教材和课堂讲述的内容, 而应该提高学生对面向对象思想, 方法的理解, 全面掌握面向对象技术, 并熟练应用之。学习新的概念以后, 教师可以针对新的概念列举一些相关的案例, 设计一些问题, 通过这种互动环节, 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同时也可以强化学生对于新概念的理解, 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教师可以根据回答的情况, 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 更好的把握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进度;同时可以提出深一层的问题, 引导学生对新的未知知识的探索,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2.4 项目实践与课程教学同步

项目实践可以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求知,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2010年大学生就业报告中, 09届大学毕业生认为高校教育中最应该改进的方面是实习实践不够。

项目实践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课堂中教师的讲述可以让学生牢牢掌握面向对象程学设计方法的基本概念, 及其知识结构体系, 项目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 而不是片面的, 孤立的知识点;解决课程枯燥难学的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项目引入教学, 让学生有更多的项目实践经历, 学生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还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只有动手能力的提高,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项目教学与课堂启发教学同步进行, 项目教学以学生组成课外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两者相辅相成, 项目促进基本原理及概念的学习, 没有基本原理及概念的学习, 项目是无法深入, 甚至无法按期按成, 只有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 进行一些项目的训练, 才能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才能对实际中需解决的问题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因此项目实践与课堂教学缺一不可, 不能厚此鄙薄。具体项目教学可以在课程中后期进行,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小组有相应的项目负责人, 负责一个项目的开发进度, 课程后期可以对学生的项目进行答辩验收, 将其成绩按一定的比例计入课程成绩。教师在课程上对项目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分解, 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教师在课后进行必要的指导, 同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进行必要监控, 以保证项目的教学效果。在项目的选择上要注意, 项目不能等同于课后作业, 应该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性, 否则没有项目的意义, 其次, 根据学生个体背景情况, 对于项目的选择难度不能太高, 否则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无法按期完成, 失去了项目教学的意义。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 学生需要独立的解决面临的问题, 同时可能需要学习新的知识点, 这些将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结束语

高校针对培养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的目标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及有意义的尝试。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 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可遵循, 教师需要根据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 同时更需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 结合个体情况, 灵活的采用和结合各种教学方法, 善于积累与改进, 不能墨守成规, 这样一定会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跃, 陈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改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10 (4) .

[2]莫露洁《.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 2008 (24) .

[3]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2010.

篇4:面向实践的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关键词 研究生;控制工程专业;职业技能实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125-02

1 前言

教育部于2009年起,为了增强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研究生培养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和比例[1]。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宗旨在于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在国家某一工业技术领域中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相较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课程设置上必须要加入为期半年以上的实践环节,这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较全面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保证为国家提供全面的应用型高素质型人才,是高校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必须思考的问题。

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区别之一在于“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和“职业性与学术性的统一”。本文针对华北电力大学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结合华北电力大学的电力行业特色和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具有中国自动化学会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的优势,通过建设控制工程专业职业技能实训课程,进行研究生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探索。

2 专业型硕士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宗旨,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并不局限于专业所限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而是要将理论研究与工程实际应用相结合[2-3]。华北电力大学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目前存在以下突出矛盾。

偏学术化严重,实践教学质量达不到要求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我国高校教育中时间较短,教师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宗旨研究不够深入,在课程教学和指导专业硕士生方法上依然沿用学术型硕士的指导方式,教学模式偏学术化,无法达到实践教学应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训练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教学目的。

校外实践环节与专业理论无法紧密耦合 目前控制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仍较多地依附于传统学术型硕士教育的师资力量,缺乏具有明显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队伍来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由于高校中实践教学资源不足,部分学生选择自己求职于校外企业实习来弥补学校中无法得到充分的实践教学的缺陷[4-5]。此种教育模式的优势发挥需要建立在校内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水平,在校外企业中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如果学生在企业的实践内容不完全与所学专业相符,将导致实际应用与理论脱节,无法通过实践环节验证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提升自身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3 基于控制工程专业职业技能实训课程的校内实践教学改革

为了提升实践环节教学水平,针对华北电力大学控制领域相关学科具有电力生成过程控制的行业特色,同时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又是拥有由中国自动化学会授权的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机构,结合学科优势和行业优势,建设控制工程专业职业技能实训校内实践课程,探索职业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的专业型研究生校内实践教学改革新方法。

课程体系建设

1)明确课程定位。该课程以促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突出华北电力大学电力控制的专业特色,依托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下属、由中国自动化学会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认证(ASEA)中心授权成立的华北电力大学自动化系统工程师培训中心的自动化实际技能操作测试平台,开设控制工程专业职业技能实训课程。该课程专门面向控制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环节,具备电力特色的实践教学培养和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的双重优点。

2)课程内容建设。华北电力大学是一所具有电力特色的高等院校,学校控制工程领域研究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电厂控制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控制工程专业职业技能实训课程依托华北电力大学ASEA培训中心建立的以过程控制实验室、现场总线实验室、顺序控制实验室为核心的多个技能培训及测试平台,主要内容包括理论培训和技能培训两大部分。理论培训包括自动化系统工程师需要掌握的专门理论、火电厂控制系统相关知识介绍;技能培训包括:人机界面组态(HMI)技能培训、分散控制系统(DCS)技能培训、可编程逻辑控制(PLC)技能培训、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技能培训等实际操作训练。学生接受到的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同步进行,达到实践教学促进理论验证,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成果的相辅相成的教学效果,提升实践能力。

3)来自产学研结合的实际操做案例。控制工程专业职业技能实训课程具备一套较为完整的自编教材,教材中学生实际操作的案例均来自产学研结合中发现的电力生成过程的工程问题,并针对不同实际操作装置,配备相应的专用光盘软件,便于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实践创新。从人机界面组态(HMI)技能实操平台的数据库连接及工艺流程参数的显示,分散控制系统实操平台的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的组态及水位的PID控制,可编程逻辑控制(PLC)实操平台的火电厂化学水处理逻辑控制,到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实操平台的现场总线智能变送器、执行器和控制对象组成的实际测试系统,上述丰富的工程案例及现场中真实的实际工程装置,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技能、操作能力提升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习实践平台。

课程收益

1)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行业特色。华北电力大学控制工程专业型研究生大部分将在电力生产及相关能源领域就业。该课程是非火电厂控制专业研究生了解火电厂现有控制技术的一个最佳平台,尤其对外校、外专业考入华北电力大学的研究生来说,通过培训可以深入了解火电厂控制设备、系统及运行操作相关知识,进而弥补本科专业知识体系的不完善,为后续的研究生论文开展和应聘工作搭建较好的电力过程控制知识框架。

2)与职业资格认证结合,提升研究生就业能力。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在一起,职业背景特征比较明显。通过该课程的建设,为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在校学习期间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提高其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学生也可利用该平台学习的内容,申请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助理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考试合格获得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助理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

3)节省教育资源。利用职业资格认证平台进行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培养,减少了教育资源的重复投入,大大节约了研究生实践环节的教育成本,使学生既掌握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从事自动相关专业的职业素质,起到兼具研究生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同时提升的作用。

4 结语

社会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专业学位硕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实践教学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在分析控制工程专业学位实际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建设控制工程专业职业技能实训校内实践课程,提供了结合行业特色和提升职业素质培养背景下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案例。

参考文献

[1]李彦文,莫测辉,李红,等.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3(5):144-147.

[2]李学艺,钟佩思,颜凤.机械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方法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11):170-171.

[3]初旭新,乔俊飞,刘赵淼.地方工科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探析: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7):14-15.

[4]王军,段长青,石英,等.全日制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校-基地+工厂”培养模式探索:以新疆中信国安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实践基地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15(3):125-126.

篇5:面向实践的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从开始,我校为艺术类本科生开设了《网页设计》课程作为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的主选课程。作为新开设的课程,教学内容单一,无法覆盖课程的全部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以知识点堆砌为主,缺乏在设计方法上的提炼和升华,无法满足艺术类本科生计算机创意能力培养的需要;除了一些配合知识点的小型课堂练习外,没有为学生提供以创意为核心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无法为学生的未来专业学习和职业成长提供帮助;没有对学习效果和能力做出全面和客观评价的有效方式。这些问题亟待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加以解决。

为此,本课程以“面向艺术类学科,面向艺术类本科生”为理念,以“引导创意,面向应用,促进融合”为教改原则,利用综合技术和手段,引导艺术类学生进行计算机艺术创意;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面向应用的理念;加强对艺术类学生的工程概念和流程的传授,使学生感受到工程与艺术融合的魅力。

一、课程内容与实践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实践环节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做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教学内容。教学以课堂案例为载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软件操作完成。课程案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每个案例对应重要的知识点。在案例讲解后,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课堂案例导入与讲解阶段。首先,教师展示案例最终结果,并进行简单分析,指出案例所用的知识点。然后,采用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逐步展开,推演出案例最终结果。教师可根据案例难易程度和知识点重要性,在案例推演过程中,对相应部分进行深入剖析和阐述。第二,知识点的深入和扩展分析阶段。针对案例中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小型辅助案例进行分析和扩展。要求学生在课堂练习和课后学习中,根据各自的想象去拓展该案例,为后续自主命题设计与实践打下良好基础。第三,课堂练习实施阶段。教师给出实现练习案例的具体要求,让学生结合课堂案例的实现方式,独立完成一个或几个课堂练习。针对本章节所涉及的案例和课堂练习,以及相关知识点,设计与制作方法,创意效果进行总结,完成教学任务。第四,目标设定及发展阶段。在课程的最后阶段,也是教学实践阶段,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完成网站的设计与制作。教师为网站设定技术框架和规模,学生自主选题,收集与整理素材,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从创意、设计和制作的全部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设定自己的目标,支配自己的时间,主导自己的创作过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技术问题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对内容设定,创意设计给予点评,引导学生达到最终目标。

2.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与教学内容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第一,案例驱动教学。在教学中,将案例与教学主题紧密结合,穿插教学的全过程。根据教学主题和案例特点,将案例分成了课堂精讲型、课堂演示型和课后练习型等,三种类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形成了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和良好教学效果。第二,目标驱动教学。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目标驱动教学采用学生自主选题、独立设计制作来实现。教师设定技术框架,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学生根据选题,进行创意、设计和制作。教师担当技术支持和评价任务,学生是主导者和实践者。学生完成了从知识学习者向作品创意者、设计者和制作者的转变。第三,多媒体教学。丰富的多媒体素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支持。课件中内容全面准确、教学素材丰富;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系统操作,达到了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第四,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案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案例素材和效果等资料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供学生们下载和浏览。通过网络提供更多的课外资源,扩充了学生学习空间和互动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活动旨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营造自由创作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发掘学生的创意潜能。本课程教学实践由“设定要求,自主选题,自由创意,开发制作”四个部分组成。第一,设定要求。设定要求包括创意要求和技术框架。创意要求主要体现在创意原则上,作品必须是原创设计。技术框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本课程知识体系,提出设计制作网站的技术方法,给出可替代的技术方法,给学生提供多项选择。二是规定网站的规模。对于学习过更多相关知识的学生,可以不局限于这个技术框架,鼓励学生积极尝试新方法和手段。第二,自主选题。在自主选择网站主题时,提倡学生面向学科应用,面向实际需要进行选题。如服装服饰类,或者艺术设计类、媒体传播类等为网站主题。选题时,要考虑对网站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对相关文本、图形图像和媒体信息的收集、归纳和整理的水平。第三,自由创意。艺术类本科生具有自主创意的优势,要发掘学生的专业潜能,利用所学计算机技术把创意效果展现出来。做到主题鲜明,内容完整,色彩搭配美观,页面构图简洁合理等。同时,考虑要创意与网站主题的密切关系,将创意和内容统一起来。第四,开发制作。按照网站工程设计制作的流程开展工作。首先,对各种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确定网站栏目和网页的数量。其次,进行网站页面创意,把创意通过计算机网页设计技术表现出来。最后,通过技术方法和手段,完成网站的设计和制作。通过开展教学实践环节,学生更全面系统地掌握了课程内容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焕发了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了计算机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

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归纳为主观与客观的结合,过程与结果综合。对课堂教学评价更多依赖于过程评价和客观评价,如通过查阅日常作业,可以了解对案例中知识的理解;通过结业考试客观试题的评价,确定学生知识和技巧的掌握。对教学实践环节评价由教师主观判断实现,考查学生的创意和实践应用水平。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制定了“网页设计与制作—实操要求及评分标准”,规范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保证真实性和客观性。每个学生一个选题,一个网站,一个评价考核结果,避免出现学生“搭便车”现象。

二、课程资源建设

1.教材。为贯彻本课程的教学理念和原则,确定“完善知识体系,引导艺术创意,面向实际应用,促进艺工融合”为写作原则,体现集创意、应用和工程为一体,技能、知识与平台相融合的教学和实践模式。在教材案例选取上,案例都具有良好的创意和应用背景,创意风格多样化,色彩、图案和布局的多种组合;案例取材于多种行业和领域,覆盖面广。在讲解知识点时,着重提炼页面艺术创意方法和技巧,做到方法多样,手段实用,效果良好。在教材内容选取上,向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最新技术看齐,全面引入CSS技术和CSS+Div布局技术,归纳出“上中下”和“左中右”两种基本方式,并提供一个CSS+Div布局的商业网站设计和制作过程。在教材内容表现上,采用新颖、直观和多样化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入“布局图”,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页面布局,将表格布局、CSS+Div布局、框架布局和AP Div布局等多种方式反复向学生讲授,实现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布局技术的教学目标。在教材框架安排上,以知识演进为目标,以应用案例为载体,采用可视化操作为主导,代码实现为从属的方式,既形象直观,又深入剖析技术原理。以网站客户端技术为主体,以网站服务器技术为辅助,为学生全面理解网站设计与制作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2.多媒体资源与网站。为配合教师课堂授课,提供了每个章节的电子教案,全部教学案例素材和效果,练习案例素材和效果;为满足学生课下学习需要,录制了全部课堂教学案例的教学视频,形成了完整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本课程还开发了网页设计精品课网站,向学生提供全天候的互动式学习的平台。网站提供了全部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资源,如技术专栏、参考资料、在线测试、在线问答、电子书下载、优秀网站赏析和软件下载等;搭建了学生网站作品的展示栏目,将综合教学实践环节中学生制作的全优作品进行实景演示。

三、结论

篇6:面向实践的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1引言

现代的大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比较多,有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容易接收新鲜事务、追求时尚、好奇心较强、在某些方面有特殊的爱好等特点,但也有基础知识不扎实、偏科严重、学习的兴趣不足等缺点。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新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本人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作出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栏目的方式,如开心辞典答题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上的创新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主要有两大部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及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

2.1课程实例

多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使用的实例是某个特定的项目中的信息管理的内容,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教师工作量统计系统、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等。而本门课程要培养企业的信息管理人员的信息管理能力,所以本门课程中的实例是所有企业都会遇到的信息管理流程内容,如财务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和库存管理等。

2.2作业习题及考试

除课后习题外,本课程为学生留了一道大作业题,总题目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每节课后,都留有一道小题,从企业的组建、运营、信息化建设、采购、销售、财务分析等各环节都有相应的题目。当这道题做完后,学生会对企业内信息管理的总体情况就会有个全面的了解。从这个大作业题中可以发掘同学在其它方面的潜力,如有些同学在虚拟公司的建立作业中表现出较强的创业能力,有些同学在制订公司规划作业题中表现出很好的企划能力等。这道大作业,使同学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考试分笔试及上机考试两种形式。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空洞的理论知识,尤其避免考核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很少用到的偏僻、容易混淆的知识。上机考试,为防止学生利用软盘、移动硬盘或网络拷贝程序互相抄袭,在考题中要求试题中所有的控件名称、变量名称、字段名称、窗体名称和工程名称都要加上“_自己的姓名首写字母”。

2.3实训环节

在教学中突出实训环节,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上机实践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操作能力和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能力。为使学生能掌握最新的技术,选用国内知名软件厂商的管理软件产品,如本课程采用的软件为用友软件公司的企业管理软件。主要训练财务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及ERP(企业资源计划)的内容。在开发环节中,选用较先进的开发软件,保证所学知识在较长的时期内不会落伍,如今年的课程设计内容为采用较先进的ASP.NET技术开发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的项目。该项目结合教师的研究课题,具有实用性,可直接应用于本校的人力资源管理。

3教学方法创新

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些互动式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在这些环节中,教与学要时时互动,所有的同学都可以参与进来,调动课堂气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些环节参考了优秀的电视节目,借鉴了电视节目互动的特点,打开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对于有些两节课连上的课程,如果单纯由教师讲解,教师会感到疲乏,学生的兴趣也不容易保持长久,可在讲课中间插入一些新颖的教学环节,增加教学互动内容,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开心辞典问题

参考电视栏目“开心辞典”。

●复习问题:答对加1分,答错扣1分;可向同学求助,但被求助的同学有风险,答错,两人均被扣分,被求助同学可拒绝。

●新问题:答对加1分,答错不扣分,被求助同学如答对,两人均加1分。

●可求助要求降低难度,但求助只能使用一次。

(2)价格竞猜

猜IT产品(软件及硬件)价格。

●找两位同学,一位猜价格,另一位拿价格签,提示前者所报的价格是低了还是高了。

●企业信息管理人员,要负责企业的软硬件采购,需了解一些产品的价格,本课程设此环节,让学生对市场上的软硬件产品的价格有个大致的了解。

(3)讲述IT历史、课程相关故事或小笑话

课前准备好相关资料,主要为IT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本课程相关的故事或小笑话等。课堂找同学朗读资料的内容。

●通过此环节,使学生了解IT相关的历史和本课程相关的故事。

(4)猜词全攻略

●参考电视栏目“三星智力快车”。

●找三位同学一起竞猜。先告诉同学要猜的范围,如人物、公司、事件等,再逐一给出竞猜的条件,直至猜出最终答案为止。

(5)情景对话

本环节虚拟实际的场景,找几位同学扮演其中的角色,让学生对工作中将会遇到的实际场景有个大致的印象。

如在讲过CRM(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后,虚拟一个客户服务中心人员与客户的对话,让学生体会客户关系管理的内容。

4教学环节设计创新

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一门艺术,怎样将平凡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消化所学得知识,需要认真设计教学的环节,让每个环节都能出彩,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工作。

要想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找出学生的兴趣点,针对教学内容,紧扣主题,寻找切入点。可以在讲课过程中,将当前讲课的内容与学生要从事的职业联系起来,如讲系统分析前,先介绍系统分析员在软件公司的作用,具体做什么工作,在各个部门之间的角色及能拿多少工资等。过去很多学生都有错误的认识,以为软件开发工作最重要的是编程序代码,通过这节课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系统分析的重要性,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意识。

例如在讲述本课程要掌握的知识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本门课程一般在高年级讲授。高年级学生普遍关心就业的问题。当介绍课程内容时,学生会考虑学这门课程对找工作有什么帮助,通过这门课程学到的知识对找工作有什么帮助等。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将本门课程学习的知识放到求职简历中,使学生对本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5总结

教与学,只有互动才能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中可以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学生不喜欢刻板的讲课,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最大潜力,取得最佳的效果。教师只有不断丰富知识,锻炼各种能力,才不会落伍。

参 考 文 献

篇7:测绘实践课程教学的探讨

测绘实践课程教学的探讨

通过对测绘类实践教学的环境和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现有综合类理工院校测绘实践教学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提出了“模块/系列”教学结构的.实践教学新模式,介绍了河北理工大学测绘实验中心实践教学构建的方法,并阐明了“模块/系列”教学结构的内涵.

作 者:张永彬 汪金花 ZHANG Yong-bin WANG Jin-hua  作者单位:河北理工大学交通与测绘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刊 名:测绘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年,卷(期): 34(4) 分类号:P2 关键词:实践教学   测绘   模块  

篇8:面向实践的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根据“总体规划、分批建设、交叉融合、保证质量”的建设原则, 秉承“凝聚共识, 形成合力, 携手共进, 资源共享, 服务教学改革大局”的宗旨, 采取“核心+外围、“培植+引领”、“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 鼓励不同专业学科之间交叉融合, 相互补充。

(一) “核心+外围”:

鼓励学院结合自身实际, 分期分批建设。“核心“:可做学位项目的专业, 可将培养方案中的大部分课程建设成英文授课课程, 组成学位项目的核心课程。“外围”:积累比较薄弱的专业, 先行试点部分课程建设, 以全校公选课为主, 鼓励申报专业选修及专业必修类课程。形成课程系列或课程板块, 纳入到学位项目专业的课程计划中。

(二) “培植+引领”:

根据不同学科情况, 采取不同建设方式。基础课“培植”:各教学单位根据专业要求, 负责论证及审核建设课程的授课重难点、考核方式、课堂设计、师资匹配等环节, 积极出台相应中长期建设方案, 培植培育本专业优势及品牌英文授课课程;任选课“引领”:在符合学科建设要求的基础上, 增加全英文教学课程的自由度和灵活度, 降低准入门槛和鼓励创新, 可试点建设中外教师联合授课、学生校内上课校外调研和夏季学期暑期学校等多样化建设模式。

(三) “走出去+引进来”:

校内校外双管齐下。“走出去”:培养本校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提高我校本科教育的国际化程度, 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感受到国际化的教学氛围。“引进来”:培养建设一支具有国际化教学能力的中青年师资队伍, 提高接纳海外留学生就学的数量和质量, 为日后合作办学师资做准备。

二、保障措施

(一) 管理方面:

教务处、交流处是推动全英文授课课程建设的牵头部门, 负责课程建设的统筹规划与协同推进工作;人事处负责授课教师和聘请外籍教师的职称晋升、岗位评聘工作;各教学单位通过调研, 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制定全英文授课专业培养方案, 制定落实培养方案的教师队伍、全英文授课课程、教材 (讲义) 建设规划及保障措施。

(二) 授课方面:

强调授课团队结构的合理化。制定课程团队建设规划, 鼓励胜任全英语课程教学、教学科研水平高的任课教师, 同时吸纳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入课程团队, 吸收或引进国 (境) 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可适当聘请国 (境) 外教师、专家来校参与课程的教学工作。

(三) 互动方面:

明确学生课堂交流模式的多样化。逐步实现中外学生同堂学习、生活、交流, 建立全英文授课专业的课程资源同时面向本校本科生和留学生开放共享, 注重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 调动学生学习全英语专业课程的积极性, 努力营造互动性、研究性、探索性的课堂教学氛围。

(四) 资源方面:

注重全英文教学资源的开发。重视全英文教材建设, 积极采用国内外高水平英文教材和教辅材料, 不断丰富教学课件、讲稿等教学资料, 鼓励并支持全英文讲稿或教材的编写, 以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为基础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 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

三、质量评价

教师是全英文课程的最重要主体, 教学管理部门更应该从质量评价方式上加大创新, 促进国际战略下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 分组协同:

为方便授课教师日常管理和提高授课水平, 可以根据教师的专业方向以及个人意愿分成几个小组, 并充分发挥组长牵头作用, 带领组员开展分类研究和日常工作。采用学院推荐、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式, 进行优秀课程评选, 立足专业度、语言度、互动度三个方面, 主要在课程难度、英文水平、学术互动三个方面开展质量评价, 并采用的英文教学课程有效度评价标准进行评估, 即有效度=活跃度×20%+传播力×30%+感召力×50%, 其中活跃度=原创数×50%+借鉴数×30%+反馈数×20%) ×100/标准值、传播力= (中国学生数×50%+留学生数×30%+被评数×20%) ×100/标准值、感召力= (亲和度×30%+创新度×30%+有用×40%) ×100/标准值, 其中标准值由专家评委研讨得到。

(二) 自评互评:

为促进小组成员自我探索和相互交流沟通, 可以通过成员自我评价和其他成员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方式, 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 通过公共工作平台公示评分排行情况, 采编优秀课程录制并在公共宣传平台给予展示, 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极大地促使小组内部形成良性竞争, 激励成员不断推进工作创新。

(三) 定期交流:

为促进组与组之间成员的交流沟通和分工协作, 可以每个月定期举办培训交流研讨会或者不定期开展观摩课活动。亦可邀请相关专家做专题讲座或者以小组为单位做经验交流。

(四) 精品项目:

对接教改精品项目和慕课课题, 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全英文教学精品课程项目, 促使形成一批精品课程、精品讲座、精品课题, 激励成员不断加强理论研究。

开展“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是我国高校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新趋势,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提高教师国际视野, 培养学生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的重要举措, 对深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开展教学模式、考核方式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贾涛.浅谈网络信息时代下的全英文课程建设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09) .

[2]蔡基剛.全英語教學可行性研究——對復旦大學“公共關系學”課程的案例分析[J].中國外語, 2010 (06) .

上一篇:成功的境界阅读答案下一篇:教育名著阅读课程的必要性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