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高校本科ERP课程教学探讨

2022-09-10

随着ERP在我国的日益普及, 社会和企业对ERP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顺应时代要求, ERP教学正逐步纳入高校教学体系之中。但ERP复杂的知识体系给教学组织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如何向社会和企业输送专业的合格的复合型ERP应用人才, 成为高校一项迫切的任务。

ERP, 也称企业资源计划, 由Gartner Group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 它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基础, 以现代化的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为运行平台, 对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 是一个集先进的管理思想与技术于一体的复杂系统。

ERP的基本概念是在MRP-Ⅱ——制造业资源计划的发展过程种派生出来的。MRPⅡ由Oliver Weight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 并认为, 一旦制造人员拥有了有效数据, 财务人员就可以通过MRP-Ⅱ直接获取这些数据, 而不是在制造部门拥有一套数据, 财务部门拥有另一套数据。因为, 只要是存在两套系统, 数据就不会完全相同。有了MRP-Ⅱ, 人们就可以共享数据和基于数据的业务流程。MRP-Ⅱ是集成化企业管理系统的先行者, 成为当时各企业在制造、市场营销、工程和财务方面的博弈计划。

进入21世纪90年代,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 企业的供需关系和市场竞争的范围扩大到了全世界, 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独立生存, 它必须依赖上游企业 (如供应商) 和下游企业 (如经销商、客户) 以及中间环节 (如第三方物流) 等合作伙伴的支持。因此企业信息集成的范围从内部扩大到企业的上下游, 即实现同供应商、经销商和客户信息系统的集成。ERP是面向“管理整个供需链”的信息系统。

ERP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制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和需求, 企业以ERP为平台, 从内部集成起步, 并进一步扩展到对整个供应链的管理, 信息集成和实时共享为构建数字化企业提供了必要条件。ERP成为优化企业管理、持续改善业绩的不可或缺的解决方案。

我国自九十年代初企业引入ERP系统以来, 经历了盲目采用、畏惧弃用、理性选用, 目前已进入普遍采用的阶段。2005年8月举行的“2005中国制造业信息化ERP产业技术论坛”就认为当年中国制造业ERP市场规模为29.41亿元, 并预计未来这一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2009年将达到67亿元。

ERP作为企业信息化的基础项目, 其重要性早已获得业界的肯定。然而, ERP项目实施的成功率非常低。实践表明, 高素质的ERP人才是企业实施ERP、顺利推进信息化进程的关键要素之一。所谓ERP人才是指从事ERP软件开发、维护或项目实施, 使ERP软件产品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以成功应用的相关人才。目前, 从事企业信息化软件开发的企业, 以及实施ERP软件的企业对ERP各类人才都有大量需求。

企业对ERP人才的需求可以分为三类:ERP软件研发人员。此类人才的就业方向是软件公司, 从事软件的研发、测试、技术支持等工作。ERP软件应用人员。此类人才是ERP软件的最终用户, 在企业中应用ERP系统进行管理与决策。ERP实施维护人员。此类人才主要供职于软件供应商、代理商及咨询服务公司, 担任ERP实施顾问、维护服务等工作, 是ERP应用企业和ERP供应商之间的桥梁。

ERP人才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础人才:普通应用人才, 懂得ERP的基本原理, 能够熟练操作和维护ERP相关工具。中级人才:该层次人才就知识结构而言, 必须有财务知识、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从经验上看, 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实践, 了解某行业企业研发、生产计划、采购库存、财务、销售、人力资源中的一个或多个管理过程。高级人才:该层次人才一方面应具备熟练的技术能力, 另一方面要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 能将技术和管理紧密结合, 将常规的管理技术与公司特点相结合, 了解企业管理方法、目标市场特点和企业的运营模式, 能根据企业战略及战术需求, 设计选择有效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

在高校开设ERP课程, 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 ERP人才培养有多种模式如职业教育、企业培训、ERP软件厂商能力认证等。而高等教育作为规范化、系统化和长期人才培养最有效的途径, 其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应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 即宽口径, 厚基础。因此, 在进行ERP课程定位和制定教学目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高校本科ERP课程的教学目标应面向企业人才需求。ERP人才应兼具技术特长与企业管理知识。从实践看, 企业对ERP人才的需求是多类型和多层次的, 对人才的要求概括来说体现在以下方面:具备基本的管理理论与技术素养;正确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鉴于ERP系统本身涉及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和系统论等多种学科知识, 因此, 在本科的ERP教学中, 应始终秉持管理与技术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ERP教学必须围绕技术与管理的融合点来展开, 同时培养学生利用ERP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本科ERP课程的展开应以“面向角色, 面向任务”为主导思想。ERP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以下误区:重产品, 轻应用;重实施, 轻维护;重财务, 轻业务;重速度, 轻质量;重课程, 轻流程。在该模式下培养出来的ERP人才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因此有专家呼吁“ERP人才不是学出来的, 而是练出来的。”在任务驱动模式下, 强调学习者根据企业工作岗位需要的能力, 针对工作内容, 学习ERP软件的功能和技巧, 而不是停留在如何使用产品/设备的浅薄层次上。

高校本科ERP课程教学应注重与其他课程知识的协同。ERP不仅仅是一个基于IT技术的软件产品, 它是整个企业运作模式和管理观念的体现, 是一套企业管理体系, 其中包含的知识内容在高校的知识体系结构中分属多门不同的课程, 如管理学、市场营销、生产运作、管理信息系统、企业战略与决策、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在ERP的课程教学内容中, 应体现出与这些课程知识的有机的融合互动, 体现出高校人才培养的系统化、厚基础的优势。

高校本科ERP课程教学方式的采用应考虑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作为现代化的管理工具, ERP应用应着眼于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但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善, 给ERP教学的开展带来很大的难度。教学缺陷的出现是由于以下原因:我们假定所有的学生都能理解商业和其职能部门是如何来运作的;实际上学生根本就没有掌握清楚赢利性机构的运作方式。我们假定所有学生都了解由不完全信息系统所导致的问题;实际上, 学生根本不知道公司的业务是如何展开的。我们假定所有学生都懂得完整的信息系统是如何协助商务经理人制定决策。实际上, 学生根本不了解基于信息的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

因此, 在ERP的教学过程中, 应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教学、沙盘对抗、企业环境的仿真模拟、案例教学、体验式开放式教学等,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面向本科的ERP教学目标包括: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与规律及与ERP的结合;理解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的作用和机理;掌握ERP软件的基本功能与操作;培养学生应用ERP解决企业问题的能力;掌握ERP解决方案的设计方法。

根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的, ERP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两大知识模块。其中理论篇体现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性、系统性、时代性和前沿性, 实践篇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围绕着这一体系, 教学内容展开为以下部分:

理论篇:ERP概述, 重点阐述ERP的概念、发展过程、ERP中体现的管理思想、ERP软件的选型、ERP软件的主要功能等, 籍此建立课程的整体框架。从企业竞争环境及其竞争方式的变化, 重点讨论与ERP对企业经营决策活动的支持作用及其实现方式。分章节学习ERP的主要功能模块, 包括生产计划与控制、供需链资源规划、财务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等, 从企业的现实问题入手, 深入分析ERP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包括一些重要数学模型的解析、信息集成的方法、业务流程的体现, 并简要分析ERP产品中的实现方法和特征。ERP的发展与优化。

实践篇:从已有的实践总结来看, “企业场景仿真模拟—业务流程演练—角色协同”三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也良好。

ERP课程必须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整合能力, 即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 它强调知识的运用和与工作情景的联系。在教学中, 宜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导向型教学模式。经实践检验, 以下教学方法是较为成功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由于ERP涉及的复杂内容及学生知识结构缺陷的存在, 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大流量展示知识和多形式呈现知识内容的突出优势, 生动形象地开展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减少学生在习得过程中的认知负担, 改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能够将真实的企业环境带到课堂上, 基于真实企业的案例反映了ERP应用企业、ERP供应商、ERP实施商必须分析的现状和问题。随着案例的有效展开, 丰富的、有趣的细节呈现出来, 弥补了学生社会经验缺陷, 可以使学生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概念性的讨论, 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 包括观察、分析、决策、倾听以及分析能力。

开放式教学。相对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而言。开放式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及教学过程的动态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学生与实际企业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络, “走出去、请进来”, 实现教师、学生、社会实际业务部门的互动合作,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考核方法:理论知识考核。从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其比例分别为20%、25%、25%、30%。实践能力考核。包括:考核学生对ERP的基本操作能力, 分值占60%左右;考核学生对ERP的整体应用能力, 分值占4 0%。

总之, ERP课程内容的展开需要结合我国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本科生教学实际。针对ERP理论性较强, 兼需操作能力培养等特点, 本着定位要准、内容要新、理论要精、实践要强的原则, 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教学方法、教材选择、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规划与构建, 以努力培养出理论素养高、实践操作能力强、高层次的信息化人才。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ERP的概念、内涵及发展过程, 认为随着ERP软件在我国企业的普及应用, ERP人才需求量激增, 高校应面向社会和企业培养ERP人才。文章讨论了在高校开设ERP课程的原则, 以此为依据, 阐述了面向高校本科ERP课程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ERP教学,本科教学

参考文献

[1] 朱春燕.ERP教育在中国——360°谈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与培养[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8.

[2] 苟娟琼, 等.ERP原理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

上一篇:2型糖尿病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分析下一篇:探讨格列齐特与瑞格列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效果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