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综合模式探讨论文

2024-04-29

高职课程综合模式探讨论文(精选6篇)

篇1:高职课程综合模式探讨论文

高职课程综合模式探讨论文

摘要:以高职院校制冷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情况为例,归纳了高职课程综合的四种模式,并作一分析。指出高职课程综合模式选择的不惟一性,应针对具体需要,选择恰当模式。

关键词:课程综合;模式;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的基础活动是课程。课程是为完成预先确定的某项目标或明确规定的一组教育任务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而相互关联的课程组合起来就形成了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将优化选择的教学内容综合为课程,从而构建课程体系。原则上讲,课程综合的主要依据是各部分教学内容之间在知识、能力等方面所存在的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十分紧密,使得各部分内容可以较为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而且有利于学生某一方面知识的学习或能力的培养。这种内在联系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由此而产生几种课程综合的模式。

一、技术领域知识能力综合模式

专业教学内容一般包含几个领域的技术基础。制冷工程专业包含了制冷技术基础、电气技术基础、机械技术基础等等。传统工程教育中每一领域技术基础所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分别由数量不等的几门专业基础课来完成。这些专业基础课属同一技术范畴,具有课程综合的可能条件,但并非必要条件。

进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每一领域的技术基础课程门数较多,根据知识和能力间联系的主线可以找出联系比较紧密的几门课。制冷技术基础课一般有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泵与风机、制冷原理等等。前三门课称为制冷工程专业三大基础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是物理学中热学部分在工程领域的延伸、扩展和细化。但其核心部分,也是制冷工程高职专业选择的部分是能量转换与传递的理论和工程应用的三个分支。工程热力学从工程的观点出发研究热能与机械能相互转换的规律,比较集中地表现为能量方程,该方程反映转换中总能量的守恒关系。流体力学研究流体运动规律并据此计算工程中所需流体压力和速度。主要理论依据为稳定流能量方程,该方程展示流动过程中上下游断面间的机械能守恒规律。传热学则集中地研究热能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工程应用,以计算温度、热流密度等参数。上述内容因能量转换和传递这条主线而在知识能力方面产生紧密的联系,由此综合为一门课就.比较顺理成章了,其关系表现图1所示:

这种模式的两个关键条件为:同属某一技术领域;各部分内容以某一研究问题为主线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寻找这条客观存在的主线,遵循其规律综合课程内容是问题的关键。这种模式可以抽象如图 2所示:

其他两门专业基础课:泵与风机和制冷原理,

教学内容在知识能量结构方面与这三门课相去较远,没有组合的基础。

同理,机械技术基础课程中工程力学、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三门课程以常用机构和部件的设计为线索,把相关的力学公差配合等方面的知识融合到一起可以重构为一门新的课程,如图3所示:

这种重构方式的教学内容同样具备上述两个关键条件。机械技术基础的另外两门课程工程制图和机械CAD,遵循上述原则也可组合为一门新的课程。类似的综合课程还有电路电动机与控制等等。

二、核心技术综合模式

高职教育的特色之一是教学内容体现对职业岗位群的针对性。分析岗位群工作范围和技术领域,可以把专业技术范畴的工作分为若干核心技术,每一核心技术包含了一定范围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与岗位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相关的教学内容,以技术为核心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可以水到渠成地综合为一门新的课程。这种情况多对专业技术课而盲,这种组合有利于学生集中地学完该技术所需教学内容,便于形成围绕该项核心技术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或解决该项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组合方式可称为核心技术综合模式。由此组合的课程可以仅仅包含理论知识,也可以是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综合性课程,视乎具体情况而定。核心技术综合模式可表达如图4所示:

制冷装置制造企业生产第一线的现场工艺员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岗位,制冷装置现场工艺组织管理是针对现场工艺员岗位的核心技术,以此为核心而综合的内容有材料基本知识、零部件加工及装配工艺、工艺设计与工艺管理(参见图5)。学完这一门课后,辅以一定的生产实践环节教学可以胜任现场工艺员、甚至工艺设计的工作。这种组合的课程由于以技术为核心,内容联系紧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较高,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明显的效果。

制冷装置制造生产第一线的另外两个重要岗位是产品在线检测与新产品性能实验,由于仪器仪表使用及检测技术方面的联系可以合为一项核心技术(参见图6):

三、核心与支撑技术综合模式

核心技术是专业技术的概念,而核心技术是需要支撑的,支撑技术大多属于专业基础课的范畴。核心与支撑技术的综合则指专业技术课与所需专业基础课相关内容的综合。

传统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阶段,此种模式亦称为三段式结构。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在探讨打破三段式结构的可能性及其得失。打破三段式结构,主张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相结合,构成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两段式结构。而人文社科课程及部分文化基础课程组成通识教育课程,从而使整个教学计划形成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教学使学生尽快进入专业课学习,所需专业基础课溶入其间。此种模式易于形成技术应用能力,也易于通过专业技术的学习反过来巩固和加深对专业基础理论的理解。一般而言,单纯的专业基础理论是高职学生学习的难点,而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缺陷又往往会影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三段式与两段式的长处和不足有不少的争论,也有不同的观点。而美国社区学院已经这样做了,这就不能不引起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这种模式的关键是以核心技术为主线,融人需要的专业基础课内容,其模式表达如图7所示:

美国亚利桑那州盖特威社区学院制冷专业的一门课程称为采暖、通风和空调,其综合内容十分丰富(参见图8)。

也许在某一门专业课中会融入几门专业基础课的部分内容,而在另一专业课中又会溶入这几门专业基础课的其他部分内容。在这种综合中,专业基础课的系统性被打破,其内容优选之后成为专业课的支撑技术,并融汇到不同的专业课之中。

这种变革的难度较大,教材和教师的知识结构都要求与之适应。而有的课程按此模式综合难度太大时不妨仍然保持原状,即形成不太彻底的两段式结构。须知,两段式或三段式结构都是手段,目的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交叉学科综合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越来越多,也就可能出现一种新的综合模式,即以工作项目为主线,融人若干学科专业的部分内容表现为如图9所示的形式。

美国盖特威社区学院制冷专业的另一门典型综合课程为机电装置,包括了三部分内容(参见图10):

应当说,这种课程的综合也是很困难的。

当然,课程综合的解决方案不是惟一的,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需求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结果。课程的综合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一切应服从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崇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1]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杨晓东。机械类工程图学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构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3)、

[3]吕鑫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C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4]赫翼成,张嘉梅.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比较[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4.

篇2:高职课程综合模式探讨论文

探讨高职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教学模式

作者/梁昊

摘 要:随着互联网乃至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网络综合布线课程的教学模式也需要进行更新换代。在对传统网络综合布线课程基本内容和教学现状的阐述后,分析教学模式发展的方向,探索课程改革的重点,推动课程教学长期、健康发展。

篇3:高职课程综合模式探讨论文

2012年6月, 教育部颁布《国家教育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教发[201219号) , 指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完善政产学研的协作对话机制, 推进行业企业全过程参与职业教育。改变传统会计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为主、实践为辅的局面, 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与企业接轨, 起到将课堂内容与企业实务“零距离”对接的作用, 从而在广泛的社会领域中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职能, 顺应高职教育实用性发展进程的要求。因此,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大多数专业中被广泛推行。

1《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分岗位会计模拟实训主要还是针对出纳、成本、税务等单项实训, 并没有将各个岗位涉及的业务综合起来, 而仿真综合模拟实训则是一人完成一整套所有岗位的经济业务, 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会计系会计、会电、财管专业加起来每年有600多名毕业生, 顶岗实习环节无论是联系企业还是安排专任教师进行指导难度都非常大。因此,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会计系尝试通过单项实训和综合模拟实训来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 希望他们在踏入职场后能尽快胜任会计工作。然而, 就毕业生反馈回来的意见是, 学校学到的很多理论知识在工作中都用不到, 而工作中经常会碰到在学校学习中没有碰到的情况[1], 也就是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训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课堂教学和实务并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具体地说,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1 缺乏对会计相关岗位的角色认知

在实务中, 会计工作的内部组织机构是按国家财政部的要求并结合工作的实际来确定工作岗位的, 按岗位开展会计工作, 处理会计业务。因此, 企业会根据自身业务需要, 设置如出纳、成本核算、资金往来核算、薪酬核算、财务成果核算等岗位。而在日常教学中, 无论是大一新生刚入门接触的《会计职业基础》, 还是紧接着开设的《会计岗位实务》《成本会计》《中级会计实务》等课程, 任课老师在讲解时往往过于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导致理论教学过多, 实践教学不足。在实训过程中, 单项实训的知识点相对独立, 而且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不足以消化整个内容;综合实训中, 仿真模拟一个企业一个月的业务核算的时候, 往往一个学生包揽从建账到日常核算再到期末结账编制报表等全部业务, 所以, 目前“个人全能”似的仿真综合模拟实训缺乏角色模拟, 在实训中学生无法掌握分清每个岗位的职责, 没有了解各岗位之间的业务关系和相互协作, 无法形成鲜明的岗位意识, 那么毕业后在实务工作中对接触的岗位还需自行梳理与该岗位相关的业务内容。

1.2 缺乏对各种不同主体经济关系的认知

实务中, 会计主体之间随着经济业务的产生而相互联系, 一笔经济业务的发生可能会涉及到企业、银行、税务以及供应商等多个会计主体, 不同的原始单据需要在各个主体间进行传递, 同时亦会有增加或减少, 最终企业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判断业务内容从而登记入账。但模拟实训中, 会计资料原始凭证是现成的, 事先给定的, 不需要学生判断经济业务产生的过程和来源, 也不需要考虑经济业务中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流向问题。这样学生就不知道企业与各个外部主体的关系, 不清楚如何去银行办理各种结算业务, 票据之间的如何进行传递, 怎么去税务部门进行纳税申报、缴纳税款等业务这些在实务过程中经常发生的业务[2]。教师往往只要求学生根据事先填好的结算凭证进行账务处理和填制几个税种的纳税申报表, 而忽略了实际办理流程, 这使得学生缺乏走上工作岗位后进行银行结算和税务处理的能力。

1.3 缺乏对原始凭证认知的强化教学

认知并能准确处理各种原始凭证是会计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目前, 在实际的实训教学过程中, 提供给学生的业务资料虽然是以原始凭证的形式呈现的, 但教师往往只是强调从记账凭证到账簿, 从账簿到报表的会计核算环节, 而忽略了详细介绍原始凭证的填制、传递和审核的环节, 使得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造成了实训与实务的脱节。

上述几个方面的不足, 直接影响了会计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从根本上讲就是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能力达不到人才培养方案的目的和要求。针对上述问题, 必须改变会计专业学生实训的方式方法, 推进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向会计分岗轮岗实训的转变。

2《会计综合实训》分岗轮岗操作的构建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的会计综合实训于大三第一个学期开设, 每周4课时共计48课时。如果采用分岗轮岗模式进行实训的话最好集中开设, 时间可以设置为15天左右, 这样有利于知识点的衔接和各成员之间配合。

2.1 分岗实训———6天

通过厦门网中网提供的实训平台, 结合系统中针对技能大赛会计手工赛项训练的原始资料, 抽取其中的三套作为综合实训的内容, 将参与实训的学生分成四人一组, 分设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和会计主管四个岗位[3]。

三套资料中的第一套主要是让学生适应这种分岗的实训模式, 在明确了不同岗位不同职责后, 任课老师可以以边讨论边分析的方式推进实训的进行, 因为一整套账涉及的知识点非常丰富, 那么就不能求快, 一定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教师要尽量少讲而让学生多讲, 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这样知识点才扎实。而第二套、第三套账重点在让他们巩固相应的知识点, 熟练掌握各自岗位的职责, 锻炼团队之间的配合。

通过分岗实训, 每个小组已经顺利完成了一个月的会计工作任务, 将记账凭证装订成册、日记账和各明细账和总账核对无误并结账, 编制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等。分岗实训, 既强化了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但是在分岗实训中, 每位学生对其他三个岗位的工作任务, 仅限于眼看和讨论过而并没有亲自动手做, 其中的感受和体会不深, 因此除了分岗实训还需要轮岗实训。

2.2 轮岗实训———9天

每组学生轮岗实训, 通过3天一轮, 共轮换三个轮次, 计9天。以甲、乙、丙、丁四名学生组成的实训小组为例, 具体分岗和轮岗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轮岗实训, 每位学生对企业中每个岗位都亲身体验了一番, 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培养了职业判断和团队沟通的能力。

2.3 期末评价

会计分岗轮岗综合实训评价分两个方面 (见表2) :一是过程考核, 二是结果考核, 各占50%。

实训过程考评注重实训小组的组织管理、全部工作过程及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在分岗和轮岗实训过程中, 应该严格按照岗位操作要求完成实训内容, 切忌为了赶进度, 不按照岗位操作程序和会计业务流程的要求, 一人完成多个角色的内容, 这样就达不到岗位实践的目的。

实训结果考评主要看提交的实验资料和实验报告。全部实验结束后, 各小组就形成了一套实践成果, 要求提交全部实验资料并写出一份针对此次综合实训总结的实验报告。

目前, 连续五年的全国技能大赛会计手工赛项都采取了分岗这种竞赛模式, 学生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也经常进行轮岗, 根据学生的反映, 分岗轮岗这种模式能更好地与企业实务相联系, 与企业零距离接轨, 真正达到实训的目的。安徽工商职业学院2013-2015年每年均有四位同学组成一队, 参加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计赛项, 均获得一等奖, 同时2014年和2015年两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计赛项, 均获得二等奖。

3 结论

通过采取分岗实训和轮岗实训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能在理解自身岗位的职责的同时, 判断该岗位可能发生的经济业务, 进行正确的核算, 从而强化学生的职业判断意识, 提高学生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使得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样才能在广泛的社会领域中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职能, 顺应高职教育实用性发展进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林瑞.高职院校会计分岗轮岗实训教学模式探讨[J].才智, 2014 (05) :28-29.

[2]刘宗羽.浅析会计分岗实习的主要做法和现实意义[J].全国商情, 2011 (6) :31-33.

篇4:探讨高职武术课程新模式

[关键词]武术教学 新模式 创新

武术教学一如其他学科由三方面来决定课程的成功与否,老师主导,学生主体,课程客体。要对武术课程进行改革也当从这三方面着手,推行切实可行的且行之有效的变革方式。

一、老师的主导性

老师是一堂课的主要因素,课程的成功与否,老师起直接作用。一个老师的授课方式直接影响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该堂课,老师的点点滴滴甚至会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投入度。

1.老师本身的武术知识储备。这一点并不能算做武术课程的新模式,却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中华武术传承几千年,其历史直追上古,武术品样繁多,武术老师当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武学素养,既要广又要精,以足够的武术储备去面对似饥如渴的学生。

2.提高老师的文化素养。中国武学博大精深素来内外兼修,非单是精气神与手法步的练习,更有个人文化素养,一个优秀的武学老师并不是单纯的武术莽夫,而是文武兼备,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助于老师提高个人魅力,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老师在讲授武学时的表达,言传身教时的贴切。用武术与文学来凝练人格感染学生。

3.课前备教与课堂讲演。现在高校的武术老师大多为体育老师兼任,而体育课与武术课的一个典型特征便是备课不完善,授课满堂灌。课前决定讲授五步拳,课上便我演示你粘贴。要改革教法备课便必不可少,备课不拘形式只需认清学生,其余一切为这条服务。甚至可以抛却传统篡改授课内容。现在高校学生大多未曾接触过武术,以武术的繁杂套路学生很难理解记忆,老师只需要紧抓《纲要》以“健康第一”为宗旨便可以,四十八式、二十四式太极拳尚且繁琐?那便再往略减,只要能适合自己的学生,能强身健体一切足以。

二、学生是授课主体

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不管老师如何进阶,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学会学通学精才是授课的根本目的,要把一堂武术课美化成老师与学生之间共同的艺术,这堂课才是成功的佳作。

1.调动学生积极性。万变不离其宗,吊起学生积极性这是首要任务,也是提高武术授课效率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初次接触武学时积极性都非常高,但是当他们度过对武术的好奇阶段后,积极性陡然下降,其兴趣和篮球足球等体育项目根本不可比拟,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便是老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建议如下:(1)创建学生武术社团,给武术一个学习环境,培养一批真正热爱武术的人。在学生中点下武术的点,以点带面。(2)创办各种形式的武术比赛,把武术尽量举办成类似篮球的可娱乐的项目。(3)改革教育手法,把传统的典型的满堂灌教育方法改成有武术特色的能够吸引学生的独到课程(详细见第三部分)。(4)把武术设为必考项目。

2.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武术是一门课程,学生有义务认真学习,以武者的责任精神教育学生,同时把武术与考试、学分、奖金等相联系,使学生有必要认真学习。

三、武术教学的客体

一个课程的改革,主体与主导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只有变革客体才是真的教学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客体为主,主体与主导反是它的从属,为它服务。

1.授课的多元化。上文提到武术的吸引力有时间的局限性,要打破这种局限性就要发展授课的多元化,例如,把武术与健身健美结合起来,武术与健身并不相冲相反有很多交集,男同学乐于健身,女同学乐于健美,抓住这两点便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再则武术课上可以边打拳边放音乐让学生体会逍遥无我的武学境界。也可以采用娱乐教学的手法。

2.授课的现代化。以往武术教课与传统的师徒授课并无太大区别,都是老师演示学生模仿,高职院校基本配备现代教学设施,为何弃之不用?多媒体的运用便是典型的特征。一套拳法老师演示过少学生是不可能融会贯通拿捏恰当的,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在前播放学生根学,老师随时指导点拨纠正错误,如此一来,授课效果更加,物尽其用。且影视设施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念动教育。

3.专门的练习场地。如果学校条件允许,一个专门的武术场地是很有必要的,或者可以和舞蹈练功房并用,对着镜子自查练功。一个练功场地会给学生一个武术的环境,在潜意识中提高对武术课程的重视程度。

4.无班级授课制。与其他课程不同,武术的学习与学生身体素质有直接关系。采用班级授课制班内同学身体素质不同,爱好不同,却教授同一种武术,势必影响授课效果。采用无班级制同一类身体素质与爱好者分为一组,学习适合他们的武术,以此划分授课效果当要倍加。若不能实现就要在班内尽量用小组授课制,分组教授。

5.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在授课时尤其对女同学的教授,可以教授简单的实用的防卫技能。一来如此授课能提高学生积极性,把武术课程更好的进行下去。二来不使武术脱离生活做一个空谈的无用之物,要切合实际与现实相联系。当然若采用这种方式则要同时教授学生武术的精神含义,它是用于强身健体自卫护身而非打架斗殴!

总之,高校武术课程处于一个必然要改革的路口,所有武术教育者、学习者须认真分析当下授课的利弊,总结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林秋平.当代中学武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刊,2008,(20).

[2]刘跃贤.对高职武术专选课的分析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9,(28).

篇5:高职课程综合模式探讨论文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准备;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设计;创新

一、引言

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是职业院校的基础工作。以课程为基础单元,按照职业教育规律科学有序排列而构建起的课程体系及实施,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1-3]。鉴于就业单位和企业的多样性,潜在就业岗位的复杂性,为追求和发挥学校最大的育才职能,对适合的专业,开设“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使学生接受一次综合的能力强化训练和工程实践,才能充分地做好就业准备。鉴于创新特和实用要求,需要对“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设置的必要性、设计理念、深度开发、教学实施、资源条件配置等等,进行认真探索和研究。

二、设置“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是基于对现实的学生学业进度安排、就业前实际专业能力、毕业前签订就业协议的进程、学生顶岗实习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等实际情况的分析,针对学生就业前的准备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而提出来的。

(一)学生就业市场的新要求

学生往往在毕业前就确定了就业单位甚至是具体岗位。但是,学生是否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呢?从现行的教育进程和计划看,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安排。毕业生按部就班地完成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按照学校规定和企业预计的时间表进入企业。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真实的状况任何,是否达到企业的要求,在企业二次培训时间长短等重要问题被忽略。而企业更看重的却是学生是否满足自身特定的要求,实际能力是否与需求匹配。因此,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方法需要进行一定的动态调整,与时俱进,设置针对性实践课程,以满足企业不断变化的也可能是特殊的需求。

(二)学生毕业前的现状说明需要对课程体系补充和改革

三年制职业教育一般在第三年就进入就业准备阶段,最后一期往往实行顶岗实习。之前,经过相同的理论知识、基础能力的训练、专业能力训练,而在进入第三学年后,学生情况则各自不同:一般在第三年上半期进行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学生开始就业择业,部分学生在此期间经双向选择选定就业单位,就业岗位大体明确,学生的学习、训练需求发生分化各不相同;而最后一期,学校更多安排学生进行不同的顶岗实习[4]。这样的过程,使得学校往往调整教学计划或整合课程,在时间上以适应就业进程。对此,在教学安排上需要随之应对,改革教学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实行新的措施。

(三)学生就业前需要全面准备

顶岗实习是学生接触企业和岗位,尽早成为合格员工的措施,在职业院校中大力推行[5]。一方面,企业需要能和岗位无缝对接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实际用工需求影响,潜在就业岗位即顶岗实习岗位并不和学生就读专业关键技术和技能紧密关联,甚至出现学生顶岗与专业无关的情形,造成就业后学生提高技术技能的目的不易实现,持续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这两方面都要求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必须有针对性训练和实践,进行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等全面准备,以适应企业基本要求及岗位的特殊需求。

三、“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含义及作用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是一门专为学生专业能力强化训练和全面就业准备的课程,是一种在新的就业新形势下创新性课程设置,不同于一般性的课程或教学方式,对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含义

1.“综合训练和实践”课程的含义“综合训练和实践”课程是指,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在学生专业技术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和进行顶岗实习前,按照专业边界范围,以全面强化和提升学生能力为目标、实现就业前的针对性准备为出发点,围绕专业技术综合应用和关键技能训练中心,以实训实作为特色,经过合理选择和组合一系列以实践操作和技术应用、技能强化训练为主要教与学内容的实践项目或工程任务作为课程主要内容,按照任务导向模式而设计和实施的一门新型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形式和地位“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是一门增设的全新课程,基本内容是一系列有专业实用性和就业针对性的实践项目或工程任务的有机集合,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任务全过程实训和实作。该课程的设置和实施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对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起到强化、提升的独特作用,是沟通学校与企业的便捷桥梁,是学生转变成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中处在重要地位。根据学生在三年级上期开始就大面积签约企业、下期进入顶岗实习的现实情况,从学业时间段上看,“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应该安排在第三学年上半期;从人才培养阶段性上看,可安排在学生全部专业技术课程学习基本结束之后、顶岗实习之前;从技术技能养成阶段上看,应该设置在学生训练和掌握技术技能的巩固阶段。

(二)“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两个理念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综合”特质,决定课程包含的是整个专业技术技能、完善的是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的是市场需求,因此必须是实用的实践过程以训练动手能力。动手能力的训练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一个稳定和持续的进阶形式,而一些关键能力还必须考虑重复训练以巩固。“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在工程环境下,进行实际操作为主要形式的综合能力强化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就业前就应当具备行业领域就业的能力和从业岗位特定能力。因此,“市场”、“能力”理念必须在“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设置、内容组成、项目任务选择、深度开发等全过程中都要得到是实实在在的贯彻。

(三)实施“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作用

设置并实施“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是根据实际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的重大补充和调整。1.专业能力综合训练作用在专业培养目标指导下,对学习状况较好的学生,“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实施可起到“查漏补齐”的作用,强化已经掌握的和提升欠缺的技术技能;对学习状况相对较差的学生,则起到专业能力较全面的弥补、关键技术技能重复训练进而掌握的作用,使得人人成才成为可能。2.就业前的技术技能强化训练作用对学生进行综合应用知识的练习,对操作技能强化和提高技能熟练程度的综合训练,可以实现就业前的全面的准备。面向行业领域就业的学生,可以做好多角度全方位的准备;对就业单位明确的学生,可以结合单位或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专项强化训练,最大限度满足企业需求。3.与岗位职能紧密对接的作用实施“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对明确就业岗位的学生进行的针对性训练,将通过校企交流确定的实践训练课程内容及实施,有效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操作能力,真正与岗位无缝对接。

四、“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设计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理念,突破了一般意义上课程的概念。具体反映在跨课程的综合性、行业领域的针对性、岗位能力的特定性等方面,体现的是就业导向原则。在课程设计上应该充分突出课程的全新理念和特点,发挥企业的作用,选择合理和适用的实践训练项目任务以及学习内容,高效组织和优化配置已有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做好课程的设计和开发。

(一)学生潜在就业情形与课程的关系

学生经过顶岗实习或毕业设计后即将就业,从潜在的就业的情形上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还未签约就业单位,将在行业领域内就业的学生,面临潜在就业企业和岗位可能会很多;第二类是已经签订就业协议,就业的企业已经明确,但具体岗位还未确定的学生;第三类是已经签订就业协议且工作岗位已经确定。对学生就业情形进行分类的目的在于能够精确地制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结构、内容、教学方法等,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在“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学习训练等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选择项目任务,得到相应综合训练、强化训练和针对性训练,进一步从实践中得到锻炼,获得相应的收获。

(二)课程总体目标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补充,其本质是落实专业目标及提升职业能力,落实就业前的全面准备,课程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总体上,学生通过综合实训,初步达成综合运用所学专业全部课程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关键专业能力得到重复性强化训练。2.对于面向行业领域内就业的学生,实现就业前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包括职业态度和素养的养成,提高职业能力,达到行业领域内就业的要求。3.针对学生就业岗位的具体要求,进行特定的知识准备和技能训练,加深理解和熟悉工作场景,实现与就业岗位的对接。4.对已经签订就业协议而在专业技术范围以外其他行业就业的学生,旨在从实际出发,进行必要的教与学内容上的拓展,培养从事行业就业的能力,做好相应准备。

(三)项目任务选择的依据和来源

综合实践能力训练的项目或任务选择构成课程基本内容,是课程实施决定性因素,其来源比较广泛。但是,项目任务选择和设置的前提必然是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及岗位的要求,使得项目任务的实施能达到综合实践能力有效提升的目的,做好就业前准备,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6]。1.专业性和针对性项目任务项目和任务可以按照凸显专业性和针对性两种情况选择和设置,前者以重复性强化性训练为主,后者以针对性训练为特色。专业性项目或任务是指学生在就业企业不明确情况下,面对行业领域就业所选择的专业范围内的项目或任务,其教学实施将为学生面临行业领域内众多企业就业而夯实基础、创造条件。针对性项目或任务是为就业单位确定或岗位明确的学生设置的训练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实施可使学生与企业和岗位紧密对接。2.项目任务选择的依据专业性项目或任务选择和设置的主要依据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及其分解的各层级目标,项目和任务的选择须注重专业内关键能力强化训练,包含必要的重复性和深化训练内容,并能够调集专业内外的教学资源予以支撑;针对性课题项目选择和设置的依据应该着眼于学生就业需求、已经签约的企业和岗位情况,在企业参与下设定和选择项目任务。3.项目任务的来源“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项目或任务大体上可以来自这几个方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需要强化训练关键能力的项目或任务;按照学生签约的企业实际情况,在与企业沟通合作的基础上而设定的项目任务;根据学生已经签约的就业岗位,梳理岗位能力,选定的具体针对性项目或任务;根据学眩现有实验实训条件,设定具有符合专业性项目任务特点的工程实践内容;指导教师按因材施教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训练情况、实际能力状况而指定的实训项目或工程任务;学生自主创新设计制作或各级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等等。

(四)“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内容设计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含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学习、技术应用、技能训练,三方面的内容将融合在具体的课题、任务或项目之中。课题、任务或项目数量较多,形成系列,基本涵盖专业关键能力和岗位主要技能。学生针对这些项目,根据自己就业状况,有自主选择的便利条件。教学双方在这一系列项目任务选择、执行、完成、考核的过程就是课程的教学活动。1.系列化项目任务的设计经过认真筛选和归纳,可以编制出系列化的项目任务,并分类实施。表1中,必选项以专业性项目任务为主,起到强化专业能力的训练和素质养成作用而达成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按照针对性项目任务作为可选项,供已经签约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直接针对就业准备。选择不同,使得每个学生的课程计划、执行和教学进程不同,即在课程具体实施上,每个教与学的过程都有特别之处。至于项目任务选择的多少,以达成课程目标为依据,不拘泥于数量等问题。课程任务可以多样化,只要是为就业准备的且符合学校实际条件都可以,因此专业课程需要的补充学习、潜在就业行业领域的执业准备、自主创新设计或制作等内容,均可列入课程之中,与专业性和针对性等项目任务一起构成系列。2.课程内容项目任务设定后,应该编制各单项任务翔实的任务书,明确工程任务内容、技术技能目标、任务考核方式和要求、完成任务的条件和资源、教与学的基本方式、参考资料目录等内容。一个单项任务就是一个工作情境,都基于学生已经完成的专业课基础之上的学习或进行技术技能的拓展,真实地实现专业知识和技术综合应用、技能训练的功能和作用。表2是课程内容设计样表。在具体实施中,除必选项外,原则上每个学生的自选项可以是不同的,但两者权重加起来达到100%,以利考核。

(五)课程教学基本步骤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实施步骤灵活机动,尤其要适应学生陆陆续续签约的动态变化,应根据课程进度与学生情况滚动调整。课程教学原则上可按照以下主要步骤组织实施:1.根据指导教师建议,学生根据自身就业情况初步选择项目任务和学习内容,或者提出自选项目。2.教师审核学生的选项,提出项目任务要求、能力目标、工作量和进度安排建议、考核标准、考评权重等,进而教与学双方确认。这些事项都是互动的并极力体现出学生更加主动特色,做到教与学双方协商一致。3.学生领取项目任务书或工单,制定项目或任务实施计划,交由指导教师审批,并作为考核依据之一。4.学生单独或分组执行任务,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进行工程实践活动。对组队形式,须要求每个成员均有独立完成的具体事项,并做到团队合作、共同进步。5.学生单项完成后先进行自检自查、交叉检查,然后教师检查验收并阶段性评分定级。各单项及总评都以学生实作、实践结果为主要考评项次。6.课程结束时,须进行项目实施总结,演示实践结果,撰写技术报告。

五、“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实施的几个问题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与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有着本质的不同,不是取而代之。它与普通意义上专业课程或实训课程虽有共通之处,但又有重大的不同,其意义在于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技术技能人才,是一种整体性的高效学习训练手段,对学生就业或执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认真组织课程的实施。实践经验表明,在课程具体实施中,除项目任务设置和选择特别重要外,还必须注意并解决好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一)课程实施的时间及弹性问题

实施“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计划,对某些专业课程还可以考虑与之整合,在整体学习时间和学分管理上协调一致,符合教学规则。课程学时及时间跨度,要根据各自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实际需要设定,一般可以考虑4—8周,具有时间上的弹性。课程实施时间原则上安排在学生专业技术课程学习结束后,就业双向选择之际,学生面临择业和顶岗实习之前。对高职学生,课程实施时间大致上在第三学年上半期后半段。

(二)学生主体地位问题

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可以表现在根据就业实际情况、与就业岗位直接对接或与潜在就业岗位谐合等而进行的自我选择项目任务上。同时,学生带着一定目的性去完成任务,达成就业技术技能的针对性准备就有了良好的内在驱动和取得成效的基础。在完成目标和任务驱动下,学生会根据对就业企业或岗位的了解,主动去理解任务、分析任务、执行任务。主体地位还表现在课程实施中的动态“响应”,即学生在课程实施期间实现签约,其任务的重新选择和内容调整上会随之变化,即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性上也有“弹性”。

(三)个性化教与学计划与因材施教问题

对一系列的项目和任务,因就业方向和岗位不同、专业课程学习的效果不同、先前所具有的基本功不同、技术技能应用能力高低不同等因素,学生选择的项目任务就有不同,形成每个学生课程目标或执行计划不同,使得课程执行中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色。这恰是实施“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的主要作用的表现。为达成学生的个体化收获,每个学生需在指导教师帮助下制定适合于自己的学习训练计划,教师因材施教,学生有针对性地去实现。表3是一种学生学习训练、工程实践计划样表,以此来实现学生个性化需求。

(四)教学方法问题

“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以实训实作等实践活动为主,可采用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各种先进的手段均可实施,如PDCA循环、演示法、案例法、一体化教学、师徒传授法等等。每个单元任务,都应当准备完善的教学文件资料,如工单、单项指导书等。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形式将会是一对一的实际指导,扮演企业里“师傅”的角色,要能激发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

(五)教学资源准备问题

实施“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需要的资源较多,如场地保障就是基础条件之一。指导教师及团队要有比较丰富的工程实际经验和教学经历,能从理论到实践上指导学生学习和训练,方法灵活机动,在使学生得到充分就业准备前提下,按需要即时应对学生因就业而发生的项目任务变动等“弹性”问题。为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上要加强组织和管理,提供教学设备、配套物质,满足项目任务完成的需求,必要时应调集专业外、学校范围内甚至是企业的设备或实施,配置资源,确保教学有序进行。教与学双方都要主动沟通企业,进一步明确企业要求和岗位技能目标,选择合理的实训项目或实践任务。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应当聘请企业教师直接参与相应教学工作。

六、结束语

设计开发和实施“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是本着“市场导向”、“能力本位”等职业教育理念进行的人才培养方法的创新和课程改革。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学生专业技术课程结束后就业之前,开设基于工程任务的以实训实作为主要教学方式的“综合训练与实践”课程,通过合理和精心选择实训和学习项目任务,能够使学生在就业前的实际知识掌握、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全面技能等得到充分的强化、训练,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效对接就业单位和岗位。同时,在课程实施中,还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工作作风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

[2]徐国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J].职教论坛,2008(20):4-15.

[3]徐国庆.论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体系的设计[J].职教论坛,2009(18):4-7.

[4]申爱民.试析高职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的“岗位导向型”模式[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4-6.

[5]夏英.关于职业教育顶岗实习课程的理性思考[J].职教论坛,2013(06):83-85.

篇6:谈高职课程综合化的实施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在对专业的任职岗位群作职业能力分析并进而确定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宜将传统三段式课程体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改为两段(公共课、专门课)三块(公共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式。

对于专门课中的主干课程适当综合化就是把原来两门或

两门以上的课程重新调整内容与框架,构成一门新的课程。如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原大专的《晶闸管交流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系统》三门课程进行一定的调整、删节、补充后,综合为一门课程,即《直流调速技术》。

一、为什么要实行课程综合化

高等职业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群,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主要从事成熟技术的应用和运作”,也就是说能将常规的成熟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具有一定的运用高新技术的能力和一定的横向扩展能力,为此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专业实践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比例达1:1左右。实践课的加强,会使专门课的课堂教学时数相应减少。将相关的两门或两课程综合为《轧钢工艺及设备》后,在不降低原有理论深度且引进了部分新内容的前提下,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节约了48课时;钢铁冶金专业将《钢铁冶金原理》和《物理化学》综合为《钢铁冶炼技术》,节约了62课时;有色金属冶炼专业将《重金属冶炼》、《轻金属冶炼》、《稀有金属冶炼》、《有色冶金原理》四门课程内容按工艺流程进行重组,综合为《火法冶金》、《湿法冶金》、《电冶金》三门课程,使之更利于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综合化应遵循的原则

课程综合化不是学科型教材简单地加加减减,通过课程综合化,将相关知识材料有机地重新组合,并引进一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新知识。课程综合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教学计划为依据,以培养目标为主线,按职业能力结构调整课程内容,突出重点适度地多设接口。

三、如何实施综合课的教学

实施综合课教学,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编制一个能满足课程要求的教学大纲

在编写专门课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综合课大纲上。每门综合课教学大纲应组织三到五人的编写小组,由担任该课程的任课教师负责执笔,其他则为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编写小组在收集信息、阅读资料的基础上,经集体讨论确定该课程的功能与框架,由执笔者写出课程基本要求,并据此写出课程教学大纲初稿。每次审稿,必须由审稿者签署书面意见,作为执笔者修改的依据。我校的综合课教学大纲巳经由湘钢、株冶、601厂、23冶等企业的专家组成的专家顾问委员会审稿,并已修改定稿。

2.按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编教材或讲义

目前综合课教材还是以“选”为主,逐步向“编”过渡。有些课程难以选到合适的教材,须由任课教师写出讲义,并打印给学生作为教材,如钢铁冶金专业、金属压力加工技术专业、冶金机械专业都编写了部分综合课讲义。大部分选用的教材,难以达到综合课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求教研室组织人员写出补充讲义。从试行情况看,写补充讲义以完善现有教材的不足,是一个较好的办法。

3.对任课教师必须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综合课内容面广、量大,突出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更丰富而全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就是说综合课的教学质量要由“双师型”教师队伍来保证。因此,任课教应多下实验室、实训室锻炼自己。我校已采取了有关措施,鼓励教师下实践教学现场,对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则要派到生产现场进行锻炼。此外,还应聘请有关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学校来介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4.必须开发新的教学方法

课程综合化属于课程内容的改革,内容改变了必须有新方法与之适应,包括教的方法与考核的方法。对于专门课要改变一张试卷定优劣的做法,要探索新的考核方法,要加强实践能力的考核,在能力培养上要强调过程控制与目标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可实行厂校联合,工厂、企业除提供现场教学的场地、设备外,还可派出有关技术人员与专家参与教学指导,并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查。

5.应成立学生助教小组

综合课是主干专业理论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如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直流调速技术》涉及到SCR电路原理、自动控制理论、系统理论以及SCR元件的使用调试和控制系统的接线、测试、波形分析、故障检修等操作技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教师负担,切实保证课程要求的职业能力准确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根据自愿原则,每门综合课均可在班级内挑选几名成绩优秀、热情高的学生组成课外助教

小组。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对助教小组的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之成为课内外教学活动的辅导力量,参与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的辅导。学生助教小组成员的表现记入学生成绩单的特长栏内。如实用电工技术课外实践活动小组,经教师强化训练后,既可参与理论教学课外辅导,又可帮助实验室、实训室检修仪表、准备实验等,还可让他们在实验课或实训课中协助老师参与指导。

6.开展不同形式的竞赛活动

上一篇:商英专业顶岗实习总结下一篇:查账征收纳税人2010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