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课程模式改革

2024-06-08

高职会计课程模式改革(精选十篇)

高职会计课程模式改革 篇1

1.1“灌输式”模式

高职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高等服务, 以适应社会需要特别是企业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教育, 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 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 又具有职业教育的属性。高职又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 而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层次, 它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主题。但长期以来其职业教育属性未得到充分体现, 高职变成了高等教育的压缩型或中职的扩展型, 这在会计教育中表现尤为突出。

1.2 会计课程设置不合理

特别是会计课程设置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课程设置滞后, 把所有的课程分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 没有摆脱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的制约, 实施的课程不是中职课程模式的照搬, 就是普通大学课程的翻版, 没有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创新性。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主次不分, 内容重叠, 如有的高职会计专业既开设工业企业会计, 又开设财务会计, 有的高职会计专业同时开设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课程。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学习内容繁杂, 缺乏应有的针对性, 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1.3 会计教学主体和培养目标确认存在的问题

会计教学主体和培养目标是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的目标导向, 对其的探讨一直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非常关注的问题。高校会计的培养目标是会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它制约教学活动, 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 同时又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的。目前我国需要的是专业技能较强的具有应用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的会计人才。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我国企业界现阶段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表明:有90%以上的单位选择了实际操作能力。但是, 现有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下, 人们对此虽有认识, 但由于培养模式没有配合, 所以仍然无法达到应有的目标。

2 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及专业教师讨论, 本人积累了一些课程改革意见。

2.1 明确培养目标

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指学生经过一定的教育过程最终达到的状态或标准。高职会计专业属典型的应用型专业, 专业实践性强, 岗位要求操作性和技术性强, 因此,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应是:具备一定管理知识背景的技能型会计实务人才, 为地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培养直接在一线工作的初级会计人员。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能立即胜任企业的出纳工作和会计工作, 具备会计专业处理能力、人际沟通协作能力;具备爱岗敬业精神, 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同时具有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和一定的工作经验。为此, 在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 进行课程设置、进行教学改革时都不能偏离培养目标。

2.2 专业层面的“双证”互通课程模式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 将来并不从事学术研究, 而主要是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工作, 高职会计培养目标定位和原则决定了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针对高职会计专业, 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与专业特点,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实行“双证制”, 即学生毕业时除取得毕业证以外, 还需要取得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方可毕业, 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用友财务软件资格证等。此外还应取得全国英语应用能力合格证、计算机应用能力合格证等综合技能资格证书。

2.3 按职业技能模块组织教学

职业技能模块的思路是, 按照模块式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教学的规律, 将相同、相近的能力进行归纳和组合。

2.4 以实践为导向, 采用“任务推动式”课程模式

为了体现高职会计应用性的特点, 要增加实践性课时比例, 争取在40%以上, 为此要改革教学计划, 在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 增大实践、实训课时的比重。我们致力于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在这一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实践导向课程模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集理论教学、实验实习实训为一体”为指导思想, 按照职业实践活动的要求来设计课程并组织教学。

在校期间可开设《基础会计实训》, 使学生对抽象的会计理论有初步了解。所有实训课均可穿插在日常教学中, 为使学生更清楚的理解会计各岗位职责, 将每门实训课分为若干个任务, 分小组、分角色进行, 通过“任务推动式”完成实训的每个单元, 使学生足不出户, 就可体验到会计实际操作的各种角色, 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未来的会计工作环境。在学生毕业前还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并写出实习报告, 在此基础上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2.5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这就要求教师在专业能力上至少要达到相关专业岗位的中级职称人员所具有的专业能力水平, 或应具有相关的等级证书, 如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 会计从业资格证等等。同时, 教师要定期到基层参加社会实践, 进行业务实习, 从而掌握会计一线岗位的实际, 在专业能力上保持了与会计一线岗位的零距离, 以弥补在校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同时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建立一支以研究生和“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为此, 一方面要求教师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到企业锻炼, 另一方面要引进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最后联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要选择一些业务全面、具有代表性的企事业单位和部门, 作为学校的专业, 并聘请具有丰富会计经验的会计人员做学生的实训老师, 使学生在社会第一线得到实践锻炼。当然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成立会计公司,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锻炼场所。

2.6 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当前会计信息失真严重, 为此要加强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高职会计教育始终。

总之, 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化, 对高职会计毕业生的要求日益提高。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在进一步优化会计专业知识结构的同时, 还要加强工作能力的全面培养, 适应市场需要, 全面提高会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以上是对高职会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 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但还需要在实践教学中进行不断完善, 以为高职会计专业的示范性教学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桑向荣.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9) .

[2]陈金花.会计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 (9) .

[3]龚云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08 (4)

[4]黄麟.市场定位下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5.

[5]魏立寰, 孟坤.从就业形势谈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J].投资与理财, 2008, 6.

[6]王希旗.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教学的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1) :86.

[7]陈婉丽.高校会计教学模式改革的认识论视角探讨[J].中华会计网校, 2009, 9.

浅析高职管理会计课程改革 篇2

管理会计在中国的.运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束伴随着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兴起而展开的,其历史并不长,但发展较快,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许多高校已将其列为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笔者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者,在教学与研究过程中体会到目前的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改革设想.

作 者:熊素宜  作者单位: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850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G71 关键词:管理会计   高职教育   教学改革  

高职会计教育模式改革刍议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会计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30-02

会计学是一门技术应用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学科,会计专业作为一种传统的专业,在高职教育新兴模式下,在信息化时代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新要求下都凸显滞后。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以此带来的会计队伍里面的学员就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如何整体化的来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与专业水平已成为当下比较急迫的课题之一。

一、高职会计专业社会需求调查与分析

作者从2010年开始就高职会计专业社会需求现状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作者利用节假日期间分别对当地的和周边的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以及各种行业的零售商做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通过分析显示:目前通过社会招聘的方式,其中会计专业排在所有行业招聘的前十位,用人单位对这类行业的毕业生每年都有递增的趋势,在所有的应聘数量中会计专业总体排在第3位,但很多招聘企业每年都表示招不到合适的会计人才,人才供需双方出现某种不平衡状况。原因是有多方面的,首先,有的企业对于这类人才的要求比其他专业人才的要求会很高,各大企业招聘会计人才往往都会注明要有会计师资格证的高级财务人员,甚至有很多企业还要求要有两年以上会计岗位经验。另外要求应聘的会计人员,除了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外,更需要具备各项综合素质能力,比如人际关系能力、分析技巧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思维应变能力等。

当然这对一个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来说,很显然是达不到这个要求,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科毕业的实际就业质量不容乐观,这使会计教学界面临着尴尬的局面,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与研究。

二、目前高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落后

我国目前会计专业从课程设置上看,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只注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使职教课程失去特色。在校的模拟实习往往也是在做表面文章。再说到单位实习,目前各高职学校会计专业基本没有自己的实训基地,将学生向社会上一推了事,在此模式下只注重教会学生理论知识而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工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2.人才培养目标相对落后

高职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双重性,从现在很多不同高职院校会计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上看,高职会计教学目标与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速度来讲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也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另外,很多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照抄其他类似院校及专业的教育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忽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谈不上什么素质和能力,更谈不上什么培养目标。对到底培养什么样的高职会计人才缺乏认真、科学的研究。

3.课程设置不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

传统的会计教学开设课程单调,包括课程数量、授课内容等方面。课程设置呆板,模式长期不变,不能根据社会要求的变化进行调整。另外有些课程的开设超越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范围,有些课程对于大学生来说理解上都有难度。目前多数现有的会计教材对业务流程仍旧采用文字描述的方法,阐述形式不生动,不利于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竟不能回答会计的操作流程等问题。根本不能适应未来日趋复杂的会计工作的需要。

4.缺少实习基地

目前高职学校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的方式一般以给对方培养人才为条件设立,现在很多的高职会计实习指导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由于实验经费短缺,高职院校内部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其实验实训能力、效果可想而知。另外,但每个企事业单位对高职院校会计实习人员的需求是极其少的,甚至很多企事业单位不愿成为学校的会计实训基地。所以使得学生的专业生产实习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真正用于实习的时间非常少。另一方面,大多数高职学校也没有把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不可避免地出现脱离实践的现象。

三、新型高职会计教育模式构建的对策与建议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提倡素质教育,还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把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途径。将信息技术整合到会计教学当中,就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思维意识,是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主旨。另外,建立会计职业界和教育界的联系机制,大力提倡会计教学界人士到企事业单位兼职,同时积极邀请会计职业界的资深人士参与到会计教学工作中。最后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会计实践课程不再只设置过去的一门会计综合实训课,在所有开设的会计核心课程的教授中都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2.与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紧密联系

会计学科可以说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学科职业的教学内容现代化,是对课程体系而言。在本质上来讲,会计专业设置应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来制定。另外,学校还应培训学生正确熟练地财务软件以及办公软件等。同时加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新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并鼓励他们考取电算化证、会计从业证和助理会计师证等。

3.高度重视实训教学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校应该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实训”的教育观念。应该针对本门课程所讲述的主要内容为学生开设校内外实训。首先,学校应该建立专门的会计实训室,其次,应该为实训室配备专门的实训人员。同时,还应重视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强化会计电算化应用。最后,还要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开展校外实习。通过校外实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可以为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可以使企业和学校得到双赢。

参考文献:

[1]付彬等,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期刊论文]《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2009年。

高职会计课程模式改革 篇4

1 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根据高职学生逻辑思维较弱、适于“做中学”的特点, 结合《企业纳税实务》课程内容和会计专业“岗证一体、德能双精、企业嵌入、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培养目标, 以实践与理论教学结合为切入点, 多种教学手段并用的教学理念, 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活动, 形成了“项目导向、实境育人”的教学模式。

1.1 采取“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采用的是在教师布置项目的基础上,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习途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项目中注重分工协作, 通过查找资料、社会调研、企业实训等主动学习的方式来完成项目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从而获得与报税岗位相关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1.2 学生行动的过程就是完整的工作过程

在学习项目过程中, 设置了必要的工作过程情境, 使学生的学习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学生完成工作任务遵循“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工作过程。学生明确报税岗位的工作任务和目标, 获取与完成纳税工作任务有直接联系的信息;师生共同设想纳税工作的内容、程序、工作阶段和所需条件;师生共同从纳税的工作计划中确定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以小组合作或个体学习形式, 在教师指导下或参考税法等相关资料, 按照确定的计划开展工作;在纳税工作实施中, 采用适当的方式对纳税工作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对纳税工作过程和纳税工作成果进行全面评价, 提出改进的措施和方案。

1.3 校内实训仿真化

为了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经营环境中, 更好地学习企业纳税实务知识,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我们通过营造仿真场景 (如金槟酒店财务实训室) , 配备模拟的企业纳税申报软件, 以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对象, 让学生动手操作申报软件, 完成从门户管理、发票采集、填写报表、发送报表到申报查询整个税务工作。

2 教学方法的运用

根据该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层次水平, 在教学中, 突出了“学生本位、能力中心”的思想, 结合课程内容的改革, 灵活运用了多种适合于学生特点和课程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

2.1 项目教学法

首先由教师布置项目工作任务, 学生根据布置的任务查询信息资料, 分组讨论并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其次学生在教师示范指导下尝试完成工作任务, 通过工作经验积累和自主学习, 以及专兼职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指导, 获得与完成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最后对完成工作任务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 教师进行总体评价。

2.2 分组讨论法

使用该教学方法的目的是, 活跃课堂气氛, 拉近师生之间距离,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引出问题-展开讨论-观点梳理-教师评析”。

2.3 情境教学法

为增强学生对报税岗位工作的认知, 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学习或顶岗实习, 体会企业纳税申报的真实过程, 更好的加深学生对操作技能的理解。

2.4 角色扮演法

从课程教学总体设计来看, 学生的主要角色定位是办税员, 现实工作中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工作岗位要承担不同的职责, 完成不同的任务。角色扮演法就是让小组中的不同成员交替扮演不同的角色, 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明确在小组角色中的责任, 也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得到技能的全面训练。

3 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

《企业纳税实务》成绩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平时成绩4 0%, 综合实训成绩20%, 期末成绩40%。平时成绩40%中知识鉴定占20%, 能力鉴定占20%, 平时知识鉴定成绩, 主要根据平时作业、课堂抽查、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其中学习态度根据平时作业上交的及时性与独立性、考勤情况和课堂纪律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 平时各项目能力鉴定成绩, 主要根据各项目的实施操作过程及结果、实训报告、实训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价, 反映学生对各项目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训成绩20%由学生评定和教师评定两部分组成, 其中学生评定占10%, 包括小组自评分4%和各组互评分6%, 教师评价除实训结果外, 还注重实训过程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期末成绩40%中基本知识占20%, 操作能力占20%, 在操作能力中, 注重的不只是结果, 还注重熟练操作程度。

4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及效果

4.1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

为了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改革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 《企业纳税实务》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操作演示, 直观生动, 使学生身临其境,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先进教学手段的大量应用, 不仅改善了教师的教学环境、精简了授课学时、提高了授课质量,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4.2 开放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

课程组教师将项目设计、单元设计、电子教案、电子课件、项目实施指导书、教师手册、学生手册、学生工作页、学习指南、综合实训大纲、综合实训题、习题及试题、职业资格测试等资料传到网上供学生浏览、查阅, 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还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助理会计师考试的模拟练习题全部上网, 以方便学生考前复习, 提高通过率。

4.3 建立了该课程的网络互动教学平台

课程组教师都向学生公开了自己的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和QQ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话或邮件或以聊天的形式向老师提出问题、建议和意见。这种手段不仅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 高效、快捷, 而且使双方的交流环境更为宽松, 发言更加从容。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知识的掌握。并且通过在线交流, 实现教师与学生网上互动。

摘要:随着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会计工作中越来越需要大量的应用型税务会计人员。《企业纳税实务》的课程教学应相应地进行调整和改革, 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体系进行改革, 达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J].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1.

[2]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探析[J].商场现代化, 2009, 6.

高职会计课程模式改革 篇5

“高级财务会计”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反映改革与发展的会计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的过程。自我院被国家批准为国家骨干院校建设单位,会计专业被批准为地方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以来,基于校企合作、同类院校、行业专家的交流平台,重新思考了企业会计人才的需求并进行了定位。从职业能力结构分析,将“精财务、会核算、懂管理、有特色”定位为今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基本趋向,创新了“岗课证融通、德技识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会计专业重构了课程体系,解构了课程内容,有别于本科教育,以高职学生为主体进行了学情分析。本文针对“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模式传统化”“教学内容准则化”“教学方法刻板化”“学生专业基础差”“学生自学能力差”一系列问题,从优化“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结构入手,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改革研究,包括: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一、课程改革背景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三大主干核心课程之一,后接“审计学”“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财务管理”等。在20前,会计核心课程为“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后来随着我院会计专业重点建设改革需要与职业资格考试挂钩,经反复调整与修改将会计专业课程名称设置为“会计核算基本技术”(原“会计原理”)“会计Ⅰ”(原“财务会计”)“会计Ⅱ”(原“高级财务会计”)。该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二上学期,总学时为105,其课时量和课程本身在专业课程内容的重要性,客观上应形成教与学备受重视的现状。

二、高职院校“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改革的研究

由于“高级财务会计”课程难度大、高职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教师自身对难点掌握不好等原因,致使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下降,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和效果。如何解决这一突出问题,达到教学目标呢?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设计重整教学内容,形成“递进式”教学层次

“高级财务会计”之所以称之为“高级”,是因为它专门研究财务会计中的特殊问题、疑难问题、新问题、仅在个别行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中尚不成熟的问题,代表了会计学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在高职院校中至今尚未统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学生职称考试及就业考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涵盖会计职称考试和注册考试涉及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将来完成从基层财务人员到高级财务人才的角色转变,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考虑课程的衔接与互补,确定教学内容不能贪大求全,应按一定逻辑关系安排“递进式”的教学内容,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在教学内容更新上应以真实工作过程为载体,以“实践为导向”不断地与行业专家共同设计以真实案例为背景的教学案例,将教学中的复杂问题简单化、情境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能懂、易学、逼真”的教学效果,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根据会计专业的专业性质及培养目标的要求,改革后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主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以上市公司实际案例为导向,以会计职业活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主语的学习情境,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化的课程模式,教学内容总体包括2大学习情境、9个工作任务(如表1)。

(二)引入职业判断思维,以实践为导向,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量涉及需要利用会计职业判断进行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的经济交易或事项,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选择适当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并能够始终保持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1.以实践为导向,充分掌握讲授教学法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课堂讲授。首先,在讲解过程中应重点解释各学习情境中的关键专业术语,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如外币兑换业务,可以以生活中到银行兑换外币为例引入正题,把专业性强的会计术语变为常见事项,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克服学习畏难情绪;其次,帮助学生理清业务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讲授过程中注意“复旧学新”,避免学生因前面专业基础差影响本门课程的学习情绪;最后,抓住问题的实质,注意相关章节之间的关联性,教会学生利用职业判断正确处理业务。

2.有效利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职业判断能力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是一门相对难度较大的课程,高职学生仅单方面依靠教师的讲解来理解教学内容,效果不好。案例教学法具有启发性、实践性、参与性等优点,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连接理论和实践内容,学生在掌握了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对实际真实的社会工作情景进行典型化处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互动讨论,使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充分深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企业合并专题时, 教师可以引入“优酷”与“土豆”的合并案例, 并围绕如果你是“优酷”和“土豆”的财务总监,你将如何对该合并进行会计处理等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领会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3.将任务驱动法与情境教学法相结合,实现技能培养目标

教师按照重整后的教学内容,以工作项目(任务)即企业真实的会计业务,带动学生学习,借助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将课堂教学改为真实岗位学习,由实训基地财务经理根据任务进行分解,为各组学员分配不同的工作任务,成员分工协作独立地完成任务,最后由各组分别展示任务完成过程并讲解任务解决方案,教师进行点评。提倡师生平等自由地探讨问题,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与学生进行讨论,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还改变了以往传统单向传输式教学,将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变为启发思维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同时锻炼了学生独立完成工作的职业能力。

4.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创新教学手段

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结合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制作成集画面、图像、文字和声音等为一体的,具有智能结构的反映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的课件,不断研究课件制作的内容,然后不断优化课件使用效果,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不能只是将黑板和讲稿换成投影,要实质性地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真正体现多媒体技术效果。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课件的应用和网络的应用有机结合,以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加强应用型教材建设,开发优质教学资源

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改革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仅使用会计职称考试用书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为主要教材的情况,虽然这种教材紧跟会计改革缩小了教学与实际的脱节,但因其在内容设计上过于准则化,缺乏真实企业案例,相关章节没有逻辑顺序,内容难度过大,普遍存在学生自学困难、看不懂教材的情况,应将其作为教学参考书,再开发更适合课堂教学的教材。在教材内容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各学习情境之间的递进关系,引入丰富的实际案例,充分解释每个知识点,增强趣味性,将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作为“高级财务会计”教材建设的主体思想,从独特视角将企业特殊经济业务全面、立体地呈现给学生,形成“以用促学、学用结合”的新局面。

(四)改进现行考核体系,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

考试方法上打破了以成绩来决定学生素质高低的评价方式,采取校内外双渠道考核方式,将终结考试与过程考核有机融合,除传统的出勤和课后作业以外,还把实习基地任务完成情况、报告、团队表现等均纳入平时成绩范围,合理设置了各个部分的权重比例(如,总评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40%+终结性考核成绩×60%),更加侧重于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利用职业判断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会出现以往学生靠期末“突击”就能通过考试的现象,使学生真正对课程内容达到“弄懂、学活、会用”。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评价与督促,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高职会计课程模式改革 篇6

关键词:高职 非会计专业 基础会计 教学改革

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目标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来完成,而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一环。目前,就业市场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只有对每门课程精心设置和不断改革,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常常设置基础会计课程作为其基础课,学习人数众多,影响面广,但其教学效果却需要改进。本文在分析了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定位及其教学目标后,针对目前存在于教与学各个环节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相应的教改建议。

一、高职院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定位

会计专业是以培养会计从业人员为目标的,学生毕业后要直接能够从事会计工作。而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涉及的专业庞杂,学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也各有不同,因此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不能简单照搬会计专业的同类课程。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设置应当让学生毕业后能够读懂会计的相关术语;看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并且会使用会计信息做经济决策。

二、高职院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1.会计课程特点导致的问题

(1)会计理论抽象导致难掌握。目前基础会计课程采用的是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不断演化而来,借贷仅仅作为记账符号,已经失去了其字面含义,相对比较抽象,学生不好掌握。

(2)知识面涵盖广导致不理解。部分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基础会计开在第一学期。基础会计知识又涉及经济学原理、金融学、经济法、税法等知识,在没有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虽然基础会计教师简要介绍了相关的知识点,但学生还是较难理解。

2.学生接受能力欠缺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仅有两年半时间,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课时少。笔者所在的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航运2014级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即开设基础会计课程,总共仅有26课时。高职院校学生基础薄弱,自学能力一般,课后自觉性又不够,课上内容即便听懂了,课后也没有加强巩固。

3.学生不够重视

由于会计基础不是非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学生对课程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加上目前的基础会计教学大多没有和学生自身专业相结合的案例,导致学生没有兴趣,也不知道自身完成基础会计课程对其专业发展及就业有何帮助。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三、基础会计课程教改建议

1.根据定位调整教学内容

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设置应当让学生毕业后能够读懂会计的相关术语;看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并且会使用会计信息做经济决策。因此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应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利用,适当增加这一章节的课时量和课后练习的数量。

2.根据课程特点调整专业培养课程设置

基础会计课程可开设在第二学年,在学生已学习了经济学原理、税法、金融学等相关课程后,相关知识点更容易理解。针对基础会计各项原理比较抽象的问题,可引入身边实际案例以增强趣味性,降低陌生感。

3.根据学生实际全面改革课程

(1)调整课程实施计划。制订课程实施计划时内容酌情减少,难度酌情降低,在有限的课时内争取让学生领会基础会计的主要内容。对于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课后习题、单独辅导等形式使其掌握更多知识。

(2)选择编排合理,难度适中的教材。目前市场上适用的教材编排上没有区分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仅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去掉某些章节,或者对某些知识点不要求掌握。如果针对学生的具体专业设计一些行业内的教学案例,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需要各个职业院校针对自身的行业特点,选用相关的案例教学,或者组织教师编写一些校本教材。

(3)以学生为主体,抓好课程45分钟。“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深远,而良好互动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目前基础会计课程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主流,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我们要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因材施教,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教师需要在提高学生兴趣方面多下工夫,例如在多媒体课件中引入一些图标、漫画、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笔者所在的学院,年轻教师经常参加教务处组织的多媒体课件比赛,对于优秀的作品,可通过教研活动推广其做法。

(4)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相结合,加深对基础会计课程的理解。应提高实训课时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可从综合实训、分项实训和电算化实训三个方面全方位开展基础会计实训课程。

第一,综合实训可根据专业选择相关企业的一个月的常用会计业务资料,让学生完成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整个流程。

第二,分项实训可通过分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例如将班级均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内部由老师或学生自行安排会计角色进行实战演练,完成相应的会计岗位任务。实训课程中,提供给学生真实的会计凭证、账页和报表,老师多媒体示范,演示会计工作教程,学生操作,老师巡堂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

第三,在多媒体教室能保证的前提下,在分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结束后,可安排1~2周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各个流程的电算化会计操作,体会实际工作中基础会计的应用。同时课外练习也可采用软件辅助,相关软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练习的正确率,对于错题反复练习,达到最终掌握的目标。

(5)改革考核和激励办法。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目前笔者所在院校学生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主要考查学生的出勤、平时作业的完成和闭卷考试卷面成绩。平时作业难以杜绝抄袭现象,本人曾在基础会计课堂练习中采用4种考卷随机分发的形式防止学生抄袭,但由于采用的是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模拟题,客观题为主,仍然发现少数抄袭现象。对学生的考核应采用多元的评价办法,以修正单一评价办法带来的不够客观的缺点。课程考核内容不应仅限于知识的掌握,还包括学习态度的评价;课程考核形式不应仅限于期末考试的卷面形式,还应包括演讲、报告等多种形式。如此,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程考核达到正向的引导作用。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偏重于实践,作为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师,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找准课程定位,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不断思考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对其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梁秋红.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探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10).

[2]朱淑芳.高职非会计专业《会计与财务基础》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7).

[3]吴湘.高职院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高职会计课程模式改革 篇7

关键词: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职业能力

当前,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带动了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 促进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在这种需求中, 不仅需要发现和研究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学术型人才,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迫切地需要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的使命, 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来临,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由原来的卖方市场 (供求驱动) 走向买方市场 (需求驱动) , 毕业生呈现“错位”式的供大于求的局面, 一方面, 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存在着大量的需求;另一方面, 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这种迹象表明我国职业教育稳步发展的过程中, 也应该清醒认识到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与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偏差。除受“学而优则仕”影响而鄙薄职业教育的社会文化层面原因外, 其根本矛盾在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的教学层面。

实践教学思想的历史起源

最早的实践教学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描绘的儿童游戏场, 尊重儿童、注重发展孩子的个性, 反对强迫教育, 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 以行求知, 体验学习。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改造, 强调活动教学思想和亲身实践。英国哲学家波兰尼认为由于默会知识具有情境化与个体化的特性, 很难诉诸于文字, 其学习与更新要借助实践的形式才能掌握。

我国实践教学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先秦的诸子百家——荀子, 他所倡导的“知行统一观”, 强调“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生活教育”论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强调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当合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强调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 向全国青年提出了将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希望, 要求同学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发现新知, 运用真知, 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会计专业是典型的应用型经济管理学科, 其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是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专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 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是沟通专业理论和实务操作的桥梁,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职业道德最有效的途径, 对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笔者以《出纳实务》为例, 对其构建的“三维递进式”教学模式进行系统阐述, 以期令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所借鉴。

《出纳实务》课程的设计理念

《出纳实务》课程是会计专业开设的实践主导型课程之一, 课程以出纳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职业标准为参考,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系统设计教学步骤, 构建了“三维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课程通过营造仿真化的教学环境, 使用全真的实训业务资料和教学软件, 运用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出纳岗位业务胜任能力, 突出了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环境的企业化和教学内容的职业化, 做到实践与教学“零距离”。

《出纳实务》课程的主体框架

《出纳实务》课程依托课程专家、行业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 通过调查问卷、企业走访、电话访谈等多种形式对出纳岗位专业知识、业务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结合实际企业出纳岗位业务发生的频率和复杂程度,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设计思路, 坚持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的设计原则, 构建了“单项实训+综合实训+电算化实训”三维递进式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设计现金业务、银行业务、出纳报表等单项实训项目训练学生对简单出纳业务的处理能力;通过设计出纳岗位综合实训项目训练学生对复杂出纳业务的综合处理能力;通过设计出纳岗位电算化实训项目训练学生运用财务软件处理出纳业务的能力, 实现同一业务资料的手工与电算化“双轨”实训的教学目标, 突出对日常典型业务工作原理的分析和处理流程的展现, 合理统筹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知识与能力要求, 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出纳实务》课程的教学保障措施

制定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出纳实务》课程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应知和应会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根据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块化特征, 结合不同实践训练要求, 分别采取小组评分、教师评分、系统评分等课程评价体系, 由学生组建课程学习小组对课程单项实训进行小组成员集体评分, 由专任教师对课程综合实训结果进行评分、由系统对电算化实训过程进行评分, 突出课程评价体系多元化、过程化、实践性的特点。

开发情境化配套教材 《出纳实务》课程融入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 开发了系列情境化的配套教材。通过设计“实习生培训计划”的故事情节贯穿整本主体教材, 并辅以大量与课程相关的案例、图片、图标, 融入诚信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以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为标准, 开发了涵盖单项实训、综合实训、电算化实训等项目的能力训练手册, 注重培养满足岗位要求的高素质会计技能型人才。

组建互补型教学团队 《出纳实务》课程紧密依托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 组建了一支专兼结合的互补型教学团队, 将专家的专业优势与教师的课程优势相结合, 将企业出纳岗位最新的业务处理技术与原理、工作流程与步骤引入课堂, 实现了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业务实际要求的无缝对接。同时, 将实务界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入教学团队, 促进专、兼教师在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 共享工作经验与研究成果。

建设多功能实践基地 《出纳实务》课程按照企业出纳岗位的实际布局, 建设了多功能的仿真化出纳实训室。通过营造企业氛围, 模拟操作过程和业务处理流程,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操作文本和规范流程, 实现了工作场所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实习与工作合一的教学目的, 增强了学生的直观体验,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立数字化课程网站 《出纳实务》课程依托学院的数字化教学平台, 将课程标准、讲义与课件、生产性实训、案例集、习题集、试题库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上传网络。同时, 引入了教学视频、虚拟动画、空中影院、QQ空间等媒体教学素材, 实现了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元介质的融合。搭建了立体化、数字化、信息化课程同步课程网站, 打破了传统课程教学受时间、空间等限制, 实现了将课堂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由教室向寝室的延伸, 为学生提供“自助式”的学习平台。

《出纳实务》课程的改革成效

(一) 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 构建了“三维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

《出纳实务》课程以企业出纳岗位需求为出发点,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构建了单项实验、综合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的“三维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三个层次不同环节的实践课程教学, 使学生能熟练运用相关知识进行业务操作, 突出对学生岗位关键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二) 顺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实现手工与电算化相结合“双轨”实训体系

《出纳实务》课程顺应我国会计行业领域实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实现了手工实训与电算化实训“双轨”并行的教学目标。通过手工的单项实训、综合实训巩固学生岗位技能, 熟悉业务流程, 掌握专业知识;以电算化实训提升学生的业务能力, 检验手工实训的结果, 进一步明确两者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满足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 提升学生的岗位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华.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系统的探析[J].职教论坛, 2010 (2) :51-52.

[2]李华.出纳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125-126.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78-79.

[4]戴士宏.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35-37.

[5]谢琨.关于会计实践教学的思考[J].会计之友, 2008 (3) :45-46.

高职会计课程模式改革 篇8

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的内容

(一) 课程目标设计

基于会计核算岗位工作过程, 按工学结合的要求, 以会计核算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为目标, 通过模拟试验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实际运用, 让学生完成账套的新建、账簿的启用、初始化设置以及凭证的录入、填制、审核到过账、结账、生成报表, 掌握应用财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的全过程。通过完成各工作任务, 要求学生掌握财务处理、报表填制、工资核算、固定资产管理等会计业务的电算化过程中会计软件的使用, 增强学生会计电算化核算能力。

(二) 课程内容设计

在实施过程中将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层层分解、剥离:

在工作性的子任务中通过设置不同工作角色 (账套主管、出纳、会计) ,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熟悉个工作岗位的职责。学生通过完成若干个设计成环环相扣的链条式任务来完成一个项目, 再通过完成9个环环相扣的链条式项目进而完成一个模块。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模式改革, 学生能实现自我检查、自我纠错, 并最终实现自我提高。为了将3大模块有机联系起来并给学生增强趣味性和实战性, 在教学过程中为这3大模块设置相应的情境:

1. 单项训练模块。

学生模拟在某科技有限公司企业试用, 该企业在本月试

运行用友软件, 要求会计人员培训掌握该软件各系统功能并将企业该月的会计业务试用电算化来处理。根据用友软件的系统模块将企业一个月的业务分解成6大项目:企业基础信息设置、企业一般业务的处理、企业工资业务的处理、企业固定资产业务的处理、企业赊销赊购业务的处理、企业财务报表的生成。

以该公司一个月发生的业务为资料按会计核算工作的每一个步骤完成以上各分项目教学, 边讲边练, 让学生身临其境, 感觉自己就是该公司的会计人员, 通过实际操作, 实现与实际会计岗位“零距离”结合。

2. 综合训练模块。

工作一段时间后想有更好的发展, 现在有另外一家公司想高薪聘请能熟练操作电算化软件的会计人员。学生模拟应聘人员, 老师模拟企业招聘主管, 在招聘现场要求应聘人员在规定时间能完成企业所提供的手工会计资料的电算化处理。

3. 考证训练模块。

在课程设计中, 充分考虑课程与职业的关系、将职业技能训练纳入课程内容, 在该项目中以真实考试流程为模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考试所要求的上机考试和实操考试, 给出分数。

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的意义

(一) 明确了会计电算化应用课程的学科定位

对于《会计电算化应用》这门课程来说, 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突出财务软件操作技能训练;创新教学内容体系, 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的切合性。注重“工作过程的完整”, 因此工作过程中的知识成为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 在课程设计上遵循“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以学生为主体, 以职业实践为主线, 以典型案例任务为载体, 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 并“电算化会计工作流程分析———电算化会计工作任务驱动分析———据与会计工作过程学习任务设计”工作步骤, 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分析及归纳, 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情景, 依托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创造最佳的基于工作过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学习环境和实训条件,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 革新了教学方法和手段

1. 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缺陷问题设置等教学方式, 重在启发引导学生, 通过参与任务解决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由传统的教师“教学”变为“导学”。这种教学方法已在我们的教学团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1) 项目驱动、任务引领。整个课程设计为9个项目, 以公司发生的经济业务为模拟, 要求学生完成已设计的任务。

(2) 分组对抗。将学生按机位分成6组, 以组为单位进行对抗竞赛, 按完成任务的先后顺序排名, 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 也增加课堂的学习氛围。

(3) 角色扮演。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要选择不同的适当的角色, 以此来熟悉各会计核算岗位的工作职责。

(4) 案例演示。对每一项任务都先进行演示, 让学生了解操作过程和步骤后再独立完成布置得各个任务。

(5) 心得总结。在每完成一个任务之后要求学生总结任务完成的新的体会, 在完成的过程中学到什么东西, 有什么需要加以完善。通过这样让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都有所收获, 有所总结。

2. 大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局域网等电教媒体, 使抽象的讲述形象化, 使静态变动态, 增大课堂的信息量, 充分利用视觉认知功能, 提高教学效率, 增强教学效果, 增加教学的活力。

3. 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相结合。将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应知应会内容接轨,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毕业时不仅能取得学历证书, 而且均能通过财政部的会计电算化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实施教学改革以来学生一次通过率明显大大提高, 2010级学生的一次通过率达85%。

(三) 拓展了课外教学实践的空间

1. 教学实习与毕业实习。

财经系与佛山用友公司签订了共建协议书, 作为财经系财务管理、会计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实习, 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掌握了实务操作的方法, 训练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为迅速适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共同组织素质拓展项目。

共同开展校内素质拓展项目———学院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 通过多日的组织和层层选拔我们挑选优秀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并获得理想成绩。

3. 制作教学视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分工制作了各项目的教学视频, 学生通过视频资料可以在课堂之外进行自主学习。

三、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的创新点

第一, 与佛山用友公司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 将企业实际的会计电算化处理过程纳入到实践教学中。与用友公司的兼职教师共同完成课程的开发与讲授。

第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会计电算化核算岗位的能力培养。在课程设计中, 充分考虑课程与职业的关系、将职业技能训练纳入课程内容, 学生以参加广东省的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证替代传统的期末考试。

第三, 将岗位能力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设计中将企业会计的各个工作岗位实现有效贯穿, 通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会计主管、记账会计、出纳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岗位的职责和工作分工。

第四, 教学模式的创新。“拐杖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之初, 老师担当学生的拐杖, 提供指导帮助其学习走路。随着学习的深入, 要让学生逐渐不依赖拐杖直至放弃拐杖, 学会独立行走。

第五, 教学设计的创新。“链条式”项目设计———在单项目训练模块中所有的任务都是环环相扣, 一个任务的完成程度直接影响下个任务的开展,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六, 将课堂延伸至宿舍。通过视频资料和考试模拟系统, 学生在宿舍也能自我学习、自我巩固和自我提高。

第七, 打破传统的教学考核标准, 不再以考定终身。

参考文献

[1]刘玲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科技信息, 2010

[2]王勋.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会计之友, 2009

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改革探析 篇9

一、高职基础会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教学中暴露出以下弊端。

(一) 与高中课程不接轨, 学生难以适应

高职学生经过多年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和训练, 已经习惯了语数外的学习和思维模式。到了大学突然冒出个专业, 必然面临从抽象的理论思维到实用的专业学习的过渡期, 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 如果衔接不好, 轻则让学生感到费解和无所适从, 重则让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前面如果基础没打牢, 后面专业会计学习就跟不上, 久而久之, 学习效果不理想, 甚至自暴自弃。

(二) 理论性太强, 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基础会计课程如果不进行教学改革, 从头至尾一味灌输理论知识, 这对于本不是特别爱学习的高职学生来说, 差不多是高中生活的翻版, 他们会很快失去对大学生活的神往和激情, 进而产生排斥情绪, 大大影响教学效果。再者, 缺乏对什么是会计工作, 会计是干什么的, 具体的会计工作与这些理论是什么关系等等问题的感性认识, 也不利于加深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 更遑论如何去应用。

(三) 操作技能缺失, 难以应对今后的岗位工作

由于过度强调理论, 而缺少对如何识别和审核原始凭证、怎么填制记账凭证、怎样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以及如何编制会计报表的实践练习, 使得基础差的学生同时丢掉了理论和技能, 即使是学习不错的学生也只成了空头的理论家, 一旦面临解决实际问题, 或者上岗就业, 他们很可能傻了眼。这样的学生不要说成为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很可能是一批不合格品, 距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相去甚远。

二、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的方向

基于上述问题,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怎么展开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方法的学习中, 有如下一些经验, 在此提出来供同行商榷。

(一) 创新教学模式, 把好入门关

如何打破学生根深蒂固的基础教育思维模式, 把他们引进专业的大门, 这是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对此我的方法是除了教师应开门见山提出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供大家讨论思考外, 还应该让学生接触专业的实际工作, 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为此不妨将学生带到企业财务部门, 聘请企业的专家在现场为他们介绍会计、会计岗位分工和会计工作流程, 也让学生亲眼看到会计的凭证、账簿和报表等各式会计档案。如此一来, 学生亲眼看到了会计是怎样工作的, 亲耳听到了会计的职能、对象、目标和作用, 自会明白将来学习的是什么, 从而理解并认识会计工作, 也便于定位将来自己努力的方向。

(二) 打破基础会计教学原先的框架结构, 按工作过程重组课程教学内容

原先基础会计课程按会计核算方法编排教学内容, 这符合对知识结构的认知规律, 但与实际会计工作过程联系不够紧密。对此, 我们不妨打破基础会计教学原先固定的框架结构, 按实际会计工作的流程来重组教学内容。首先, 在学习了会计科目账户和复式记账原理后, 从审核和填制会计凭证这个会计工作的起点入手, 让学生识别和审核各式各样真实或模拟的原始凭证, 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原始凭证的种类和要素, 这样从实践认识上升到理论总结, 便于学生理解学习。接下来教学生如何填制记账凭证, 在这个过程中要揉合对企业主要经营过程的介绍和复式记账原理及会计科目的应用。教学时应该配合设计一套精心准备的内容全面、难度适中的案例, 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去填制记账凭证。虽然记账凭证的具体内容浩如烟海, 变化莫测。但对于刚接触基础会计的初学者来说, 其关键是在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记账凭证的基本要素和形式上的填制规范。再下一步就是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 这里的教学可以由老师通过实物道具介绍会计账簿设置的种类和用途, 再结合前面精心设计填制的记账凭证来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登记日记账、总账和明细账, 在登账的过程可以利用学生出现的一些典型错误或问题, 指出症结所在, 进而明确记账规则。当然对于这些错误如何去更正, 学生一定会很好奇, 正好可以借机介绍错账更正的三种方法, 可谓一举两得。登完了各式账簿, 自然又会引出这些账簿之间、凭证和账簿之间、账簿记录和实际情况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这就过渡到如何对账的问题, 其中在进行账实核对时, 可以将财产清查的方法和内容融合起来进行教学。最后是会计报表的编制, 企业为什么要编报?什么时候编报?报送给谁?报送哪些报表?这些是在介绍编报的方法之前就应该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当然正式编报时, 还有大量的准备工作要做, 譬如期末账项的调整与结转, 还有期末结账等正好可以在这个时候引出来, 起着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完成结账后再编制报表, 先教编制方法, 再让学生动手去编 (不怕犯错误) , 最后核对讨论, 得出正确的编报结果。到这里会计工作就大致完成了一个循环, 而上述过程采用的是账务处理程序中的一种, 即记账凭证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实际工作中的其他账务处理程序以及这些程序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也可以在此顺便做一下介绍。这样的内容重组遵循了实际工作流程,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便于学习和理解, 我们在多次实践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由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生源特点不同, 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本科教育相比有较大区别, 不能过度强调自学, 过分依靠讲授。而应遵循先行后知的规律, 突出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更多考虑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如案例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知识竞赛法、成果展示法、思维导图法、分岗教学法等等。譬如:对理论知识的预习和总结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法;对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会计账簿的登记, 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分岗教学法;对于单项实训或综合实训任务可以采用竞赛法、分组法以及成果展示法等不一而足。授课老师一定要脑筋活泛, 经常学习应用, 教学时精心设计, 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调度安排, 方可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 创新课程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手段, 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这个信息时代和具有“多媒体”特征的学生性格了, 在基础会计的教学手段上学校应大胆创新。可以建立情境教室, 也可以利用仿真教学平台。前者是一个手工模拟的情境化教学场所, 后者则主要指软件开发商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 开发出的模拟仿真教学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不仅有针对性很强的教学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大量仿真的实际业务资料, 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真真切切地操作、实践。此外, 还提供了必要的教学管理功能, 如师生交流、学生分组、布置作业、成绩管理等, 是一种投入小 (一般不超过3万元) 而收效大的教学手段, 值得在高职院校推广应用。

摘要:基础会计往往是会计专业学生开始专业学习的第一门课程, 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专业, 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为进一步学好专业知识奠定基础。该课程理论性、技术性和操作性较强, 初学者往往感到乏味无趣, 不易入门。文章针对传统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 提出了从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方法, 希望对同行的教学有所启迪和帮助。

关键词:高职基础会计,问题,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林海鹰.《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探究[J].职业教育探究, 2007, (2) .

[2]唐顺莉.《基础会计》课程中的实践教学[J].科技资讯, 2007, (34) .

高职会计课程考核模式探讨 篇10

1高职会计课程考核的主要目的

从学科分类的角度来说, 会计专业属于管理学的分支学科, 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相对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而言, 高职会计更加突出专业的运用性, 也即要培养从事实际财务管理工作的人才。目前, 各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大致有:初级会计学、中级会计学、高级会计学、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珠算、审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主干课程, 甚至把顶岗实习也纳入课程管理。与此同时各院校还根据自身需要开设部分辅助类课程。

尽管高职会计学专业人才强调实际工作能力, 但同样不能避免应试教育的窠臼。很多基础性课程的理论性仍然很强, 学生掌握起来也很吃力。但是, 一方面出于考证的需要, 学生不管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动机, 都必须坚持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不同课程的老师出于教学业绩的需要也要求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两方面的原因, 加之当下的人才评价体系, 考试依旧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 大量的时间用于理论学习和考证, 掌握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时间就被挤占。当然, 这并不是说实行课程考核一无是处, 相反, “通过考试的引导作用, 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能力, 以及心理素质、协作精神、职业道德等, 是高职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

总的来说, 高职会计专业一般都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所谓平时考核主要是作业、考勤、师生互动等, 期末考核或者开卷或者闭卷, 两种方式由各院校自由设定。

2高职会计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由前述可知, 理论考核作为一种衡量专业能力的手段, 短期内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但是基于棘手的内在问题, 对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的呼声却也越来越大。

2.1 教师对专业考核的理解不同采用的方式各不相同

除了实践教学课程而外, 任何一门课程, 老师都是绝对的教学主体, 因此老师对考核手段的理解和认识决定学生学习的态度能力。通常而言, 很多老师简单地把课程考核理解为教学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 考试就是为了让学生拿到相关从业资格证, 因而每位科任老师为达到目标, 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由于不同的老师所采用的考核方式大相径庭, 不同老师带的学生, 不同学校的学生, 其能力水平差异是明显的。

2.2 考核方式单一不利于全面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有专家把当前高职院校会计课程考核总结为“四多四少”, 分别是“闭卷多, 开卷少;笔试多, 技能测试少;理论考试多, 实务操作考查少;总结性、结论性考试多, 业务模拟操作少”。这几乎已经成为高职会计教学的通病, 最直接的后果只能是也只会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差, 进而是影响学生的就业, 以及专业建设和办学质量。

2.3 考用分离的衡量方式制约学生实际业务素质的提升

高职学生的求学目标就是为了系统掌握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 但是目前的专业技能鉴定不是通过实践能力去体现, 而是看学生所考证件的多寡、级别的高低。而事实上, 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与社会所要求的标准不同步, 或者说学校考试与社会考证、岗位素质要求之间是错位的。“考”“用”矛盾很突出。

3高职会计课程考核的改进途径

从本人从事会计教学的实践来看, 从着眼于提升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出发, 必须打通学校学习、学校考试、社会考证之间的障碍。

1) 学校学习的目的必须定位, 学生三年毕业后能胜任会计岗位工作。学生要学实用的, 老师要讲该讲的。就是老师应该围绕学生从事会计工作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进行授课。比如会计核算, 老师不仅要讲清楚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创造机会和平台让学生亲自操作;又比如电算化, 一些老师自己都没弄清楚更不用说实际操作。围绕能够胜任工作这个目的, 学校可以通过实训教学, 用学生做的手工帐及会计电算化考试作为一个考核方式, 全真的模仿企业工作环境, 使学生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而是为了学以致用。一切以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为出发点。

2) 学校考试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相统一, 更加突出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考试不是目的, 只是手段。因此, 要把考核工作放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采取模块考评法, 突破传统期末集中事后考核的藩篱。同时, 规范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活动, 加大考核权重。

3) 将社会考证考试纳入学校学习计划。高职专业学生, 特别是会计专业学生的许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与学校完成培养目标之间不统一, 建议在开设基本课程的同时, 也应开设相关资格考试的课程, 从而达到两种评价方式的双赢。

4) 把ERP沙盘训练作为一种考核方式, 将学与玩, 教与学, 理论和实际融合为一体。ERP沙盘是体现现代经营管理技术的多种角色游戏软件平台。学生在这里可以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转换为实践, 又能体验到游戏的快乐。总之, 必须改进高职会计专业考核方式, 引导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引导学生从考试型向能力型转变。

摘要:针对高职会计教育发展迅速, 但应试教育倾向依旧存在, 不利于学生能力素质提升的问题, 提出了应该改变学校学习、学校考试、社会考证的模式。

关键词:高职,会计考试,应试教育,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大学生价值观职业教育下一篇:企业研发支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