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

2022-09-11

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计算机教育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是指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 为适应某种职业岗位群或者业务领域的需要, 而进行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育周期短、适应能力强等特点, 为国家科技经济的发展输送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计算机教育是以培养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 能够掌握新技术, 有思想有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的。

2 程序设计课程在计算机教育中地位

程序设计课程在计算机教育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 国内的高职院校多数选择C语言作为程序设计的基础语言进行讲解, 它为本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 对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讨论和研究就十分有意义。

3 传统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存在的问题

3.1 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差

目前, 高等职业教育受重视的程度很低, 许多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错误地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中专、职业技能学校的延续, 总是把报考高职院校看作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的高考成绩普遍较低, 理论基础知识较差。

3.2 学生对程序设计缺乏自信心

大部分学生缺乏对程序设计的了解, 潜意识里把程序设计看成是非常难学的知识。教师用传统教学模式传授理论知识, 讲解深奥难懂的语法细节, 如在接触到整型的时候, 一口气就介绍了五六种整型。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十分吃力, 无法树立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

3.3 教学方式不得当

刚开始传授程序设计时, 总是先讲授文法, 再讲授编程的模式, 学生们只能以死记硬背的方式, 记住了这些知识。按照现代教育学理论, 前一阶段的学习是后继阶段学习的基础记忆, 这种记忆的负担越重, 它对后继阶段学习的负面影响就越大, 当这种记忆负担达到极限的时候, 后继阶段的学习也就无法进行下去。而对于基础和能力较差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随着学习的进行, 因记忆了大量的知识, 所形成的记忆负担越来越重, 不利于后继课程的学习。

4 注重培养理解与分析能力的教学模式

4.1 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思想

我们知道程序=数据结构+算法+程序语言, 程序的主要部分是数据结构+算法。培养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 能够正确将问题用数据结构和算法表示清楚, 才应该是程序设计课程的重点和核心。当学生遇到问题时, 首先要理解问题的真正含义, 然后通过思考分析, 将问题中需要用到的数据和使用到的算法弄清楚, 最后用程序语言来解决这个问题。可见, 程序设计课程的主要任务应该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上面。

4.2 激发学生们解决问题的兴趣

上个世纪90年代, 许多小学开展了程序设计的课外活动, 以BASIC语言为工具, 一些小学生通过学习, 能用BASIC语言编出一些简单的程序。生活中也有一些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 通过自学能熟练地使用C语言编程。可是有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受过了正规的教育, 却还不能熟练使用C语言编程, 这是因为兴趣对学习程序设计起了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学生在智力因素方面的条件都具备, 但缺少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 不主动接受教师所教授的内容, 也不动脑去想问题, 所以才不能学会如何熟练使用C语言编程。如果能在授课的过程中调动学生们的兴趣, 那样他们在学习程序设计的过程中就能够主动去思考、理解、分析问题。

例如, 生活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企业发放的奖金根据利润提成。利润I低于或等于100000元的, 奖金可提取10%;利润高于100 000元的部分, 可提成7.5% (100 000

教师让学生们首先不要想着如何编写程序, 而是把它看作生活中实际问题。“如果你是公司的老板, 根据上述原则如何给员工发放奖金”。由于问题与实际联系较密切, 学生们都乐于理解这个奖金发放原则, 思考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

4.3 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当学生们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思考问题的时候, 教师提出如果某一员工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数I=250 000, 他们会根据题目的原则计算当I=250 000时应给的奖金数, 作为教师在一旁判断学生的运算结果是否正确, 或者再给予一定的指导。当有很多学生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的时候, 教师再改变提出的利润值, 如I=90000、I=150000, 继续让学生们计算。许多同学发现重复运算中存在一定的规律, 输入的值是员工带来的利润I, 得到的结果是他该拿到的奖金数, 以及在什么情况下, 用什么表达式计算奖金数。最后当提出“如果你的手下的员工人数众多成千上万, 他们给你带来的利润又各不相同, 那么你作为一个老板该如何很快的计算出你的员工的奖金数呢?”时, 同学们发现他们不能用前四章学过的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

4.4 讲授程序语言的语法

很多学生反映说:“老师, 我问题都能弄明白, 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句来编写程序。”这时候教师再将if语句、switch语句的用法、特点和需要注意的地方讲解一遍。那些总结出数学表达式的同学们就会根据这两种语句的用法, 将自己的数学表达式表示出来, 编写出一个正确的程序, 输入利润I得到奖金数。通过这种教学方式, 学生们对这两种语句的使用方法都有了一定的认识, 记忆效果也比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效果好, 而且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小程序更好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这更有利于后继阶段的教学。

4.5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习程序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编写实际应用程序, 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在讲授课程的同时, 应配以相应难度的练习, 从而使学生不仅从理论上掌握了程序设计的方法、技巧, 而且能熟练的将它应用到解决的实际问题中。

5 结语

总之, 程序设计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为主, 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思想, 然后再传授学生们程序设计的方法, 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程序设计工具, 再配合上适当的练习, 来巩固学习的成果, 这种方式比较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程序设计。但这种方式对教师提出了很多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的细节还需要深入的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特点, 探讨了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程序设计,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冬, 刘磊, 张晶, 郭德贵, 马安娜.任务驱动的高级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5 (8) .

[2]  谭浩强.C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7) .

上一篇:多元智能理论与素质教育下一篇:新时期大学图书馆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