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干部岗位思考报告

2023-04-19

报告具有汇报性、陈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的格式,正确编写报告,报告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在写报告的时候,应该如何写才能突出的重要性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镇干部岗位思考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乡镇干部岗位思考报告

实施退出领导岗位干部“五员”工作制的实践与思考

针对县乡换届工作的实际,新昌县不断深化干部管理机制,切实发挥退出领导岗位干部的积极作用,按照干部的工作经历和能力特长,尊重本人意愿,实行分类管理,探索实施“五员”工作制,让老干部有新岗位,有效破解了退出领导岗位干部管理难到位、作用难发挥的难题。

一、主要做法

1、选派到非公企业,担任“指导员”。针对“两新”组织发展较快,一些非公企业迫切需要党务、行政经验干部帮助工作的实际,制定出台《关于选派退居二线领导干部到非公企业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的意见》,按照组织需要、企业需求与个人意愿相结合的原则,向有需要的规模以上非公企业,以双向选择的办法有针对性地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党建工作指导员派驻到企业后,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企业党建工作机制,帮助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扩大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影响力。截止目前,已累计选派专职党建工作指导员13名。

2、选派到农村基层,担任“辅导员”。注重发挥部分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势,结合“走进矛盾、破解难题”活动和“五有”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积极从县级机关部门中选派有乡镇领导工作经历的退出现职干部,对口帮扶党建薄弱村和

经济薄弱村,健全村级组织,理清发展思路,协调各方关系,化解各类矛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新农村建设。辅导员每周到联系村的时间不少于1天,每年帮助联系村解决1-2个实际问题,引进1-2个农村适用技术项目,并争取一定的帮扶资金。目前,已累计选派10名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参与重点村、难点村的指导督查工作。

3、选派到重点工程,担任“协调员”。针对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实际需要,专门安排19名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到重点工程担任工作“协调员”,着重从做好与上级部门联系沟通、与横向部门协调合作、对基层群众组织引导、对矛盾纠纷协调处理等方面开展工作,确保重点工程人员保障到位、工作力量到位。如在省政府重点工程钦寸水库建设中,专门安排了12名退出现职领导岗位干部负责有关联系协调及移民动迁、政策解释工作。

4、选派到中心工作,担任“监督员”。建立健全重点工作督查员制度,先后下发《中共新昌县委关于建立重点工作督查调研员制度的通知》等系列文件,由县委组织部提出建议并报县委批准,从退出领导岗位的正副科级干部中选派督查调研员,督查各乡镇(街道)和县级机关部门完成年度目标工作、落实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大决策和重点工作进展等情况,对县委交办的重大课题和群众反映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研。目前已累计抽调25名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参与乡镇(街道)和县级机关部门重点工作进展

情况、全县重大项目实施情况、党风廉政和行风效能建设、创建文明卫生城市等重大活动的督查。

5、选派到组织部门,担任“考察员”。注重发挥部分退出领导岗位干部政治素养高、组织人事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择优充实到县委干部考察员队伍中,弥补组织部门在大规模干部考察考核中人手紧缺、部分工作人员考察经验缺乏的问题,提高干部考察工作的透明度、公信度。县委组织部在面向乡镇(街道)和县级机关部门开展的届中届末考察、年度专项考察中,先后抽调7名有组织人事和纪检监察部门任职经历的退出领导岗位干部担任考察组组长或成员,全程参与考察工作,为科学全面了解班子和干部,有效提高考察考核工作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实践效果

1、优化干部资源配置,实现干部人才资源效益最大化。特别是一些经验丰富、阅历较深、能力较强的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献计献策,贡献力量,找到了发挥自身作用的工作平台。如在钦寸水库重点工程建设中,有6位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干部重新担任了指挥部的中层职务,成为了单位的业务骨干,从而提高了退出领导岗位干部管理的使用效益。

2、强化干部教育管理,有效改进机关工作作风。退出现职领导岗位干部管理不到位,既影响了机关干部队伍整体的工作积极

性,也影响着社会各界对干部队伍建设的评价度。通过实施“五员”工作制,把现有的74名退出现职领导岗位干部全部纳入人才库进行考核管理,探索建立符合退出领导岗位干部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2010年年度考核,县委拿出一定的优秀名额面向退出领导岗位干部进行单列考核,对2名工作表现特别优秀的同志进行了表彰,社会反响比较好。

3、注重解决基层实际问题,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和支持。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在长期的领导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领导工作经验和较好的实际工作能力,深受企业、农村等用人单位的欢迎。如在开展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选派工作中,已有25家企业主动与组织部门联系要求选派,出现了“一员难求”的局面。

三、创新点分析

1、体现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要求。根据中央《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和省委的《实施意见》要求,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规范退出领导岗位干部的管理,充分发挥退出领导岗位干部的作用是今后一个时期党政干部制度改革要重点突破的项目之一。去年8月,中央组织部下发了《关于防止县乡领导干部任职年龄层层递减的意见》以后,我县结合2009年省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县(市、区)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工作的意见(试行)》精神,认真学习领会和抓好贯彻落实,探索建立“五员”工作制。从新昌的实践看,这项

工作实现了规范干部管理和推进工作落实的“双赢”,也得到了省委书记赵洪祝同志的批示肯定。

2、搭建了发挥退出领导岗位干部作用的岗位和平台。退出领导岗位干部是党政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干部队伍的宝贵资源。通过实施“五员”工作制,突出以人为本,关心爱护退下来的领导干部,搭建工作平台,让老干部有新岗位,充分调动这些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做到退位不退责、退位不褪色,有利于激发不同年龄层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干事业的良好氛围。

3、形成了规范干部队伍管理良好的示范和导向。今年是县、乡两级集中换届之年,随着领导班子的换届,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队伍将不断扩大。通过建立“五员”工作制,一方面,有利于切实加强这些干部的规范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换届时鼓励一批领导干部退下来,为换届盘活岗位资源。这次乡镇换届,由于领导干部任职年龄延长3-5年,换届岗位资源十分稀缺。提供“五员”岗位,在全县干部中起到了示范导向作用。

第二篇:乡镇乡村振兴情况调查报告思考建议

X镇位于X东部山区,镇域面积X平方公里,共有X个行政村,X.X万人。近年来,X镇党委、政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着力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了全镇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农民增收致富。

一、发展现状。(一)完善农业产业布局,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了市民菜园、都市花园、乡村果园、农家乐园、养生药园、畜禽牧园六个生态农业示范园,每个产业园都引进了一批富民增收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种植业方面,全镇以景观松为主的花卉苗木面积达X亩,以红心猕猴桃、草莓、榛子、苹果、西红柿等为主的果蔬面积达X多亩,以白花丹参、金银花等为主的中草药面积达X多亩。畜牧业方面,充分发挥XX原产地优势,努力打造X品牌,成立了现代农业与食品工程设计研究院,编制了X产业发展规划,全镇初步形成了集X原种培育、幼仔繁育、规模养殖、屠宰加工、市场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X黑猪、黑鸡、黑山羊被列为国家优质畜禽种质资源名录。成功引进了全国民营企业X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新上生猪养殖、饲料加工等多个优势项目,不仅大大提升了全镇畜牧养殖整体水平,更极大的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旅游方面,按照“三点一线·红绿相间”的旅游总体规划,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深度发掘

X战役指挥所红色旅游资源,积极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和康养休闲景点、基地建设。X镇先后被评为X省花卉苗木百强镇、X省旅游强乡镇、

(二)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助推乡村“组织振兴”。一是建立完善农村干部队伍管理长效机制。建立综合考评体系,研究出台《X镇党员积分制管理办法》、《X镇村干部底线管理办法》、《X镇村级班子管理考核细则》等多项制度文件,村级建立了《民情日志》,各站所、社区设立了《村级动态管理薄》,对乡村基层组织及其带头人进行全方位监督和考核,努力打造纯洁的农村干部队伍,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农村基层带头人队伍建设。把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作为村支部书记选拔的重要标准,选优配强村支部书记,并强化执行农村政策、引领经济发展、服务农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等专业能力方面的培训,增强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同时,健全支部书记岗位目标责任制,根据村支部书记的工作职责,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任期目标、要完成的工作目标,报经镇党委审核同意后由村支部书记向党员和群众公开作出承诺,公示上墙,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大力实施“党建+产业”双轮驱动战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示范带头作用,积极探索“党建+产业”融合模式,抓住产业兴旺的“牛鼻子”,挖掘乡村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打牢产业发展基础,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产业规划,搞活乡村产业,让广大农民通过产业兴旺致富,收获乡村振兴的发展红利。

(三)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助推乡村“生态振兴”。大力实施农村净化、绿化、硬化、亮化工程,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相继投资X多万元,实施以“三清四改五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连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了农村生活污水和厕所粪便生物处理一体化工程。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实施农村道路建设、小街小巷治理、农村垃圾卫生清理等环境整治工程。统筹推进水源地整治、违法违规建筑物拆除、小散乱污企业关停、水源地保护区内养殖场取缔等专项行动,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善。全镇先后有X个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有X个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X个村被省委省政府列入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实施名单,X个村被评为美丽乡村创建A级示范村。

二、存在问题。一是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突出。镇财政可利用资金少,对农业农村投入不足,尤其是好的农业项目因为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缺少扶持资金等原因而难以落地。同时,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有资金不足,农业金融机构贷款门槛高、担保难、时间短、额度小,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难以扩大经营规模。

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尽管我镇相继引进、培育了包括温氏畜牧和景观松种植等在内的多个农业产业发展项目,但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力不大,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仍需进一步加快。

三是生态治理任务艰巨。X镇境内有地下饮用水水源地和水库两个地表水水源地,还有X河与盘龙河两大河流,是X区重要的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砂石资源丰富。按照属地管理原则,X镇承担着繁重而又艰巨的水源地生态保护治理及砂石资源监管压力,不仅每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占用了镇村干部大量干事创业和为民服务的时间和精力。

四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薄弱。一方面,同城市相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医疗、卫生、教育、休闲、娱乐等资源匮乏,且个人就业机会少、发展空间小,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很多家长不愿自己的子女务农,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子女留在城里工作和生活。因此,导致一大批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高素质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到城里,影响和阻碍了农村、农业发展。

五是乡村治理体系不健全。村级组织事务处理能力弱化,村民自治参与度低,乡村治理事务仍主要依赖镇党委政府,村务自我管理、村民自主服务、村民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传统乡土文化断层,道德伦理约束式微,以宗族观念、乡村习俗、村规民约为基础的传统文化受到市场经济“利益至上”等价值观念冲击,乡土秩序传承日渐中断,传统道德和伦理观念的约束力渐失,党的基层组织功能有待强化,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急需加强。

三、工作建议。(一)围绕“产业兴旺”要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高质高效现代农业,积极对接文旅X、康养X建设,发挥利用好X水源地生态环境好、旅游资源丰富、特色农业发展迅速的优势,研究制定设施农业扶持政策,培育壮大农业“新六产”,打造精致农业特色产业集群。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加快优质肉制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X为重点,搞好配套服务,依托产业链带动,进一步提升全镇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

(二)围绕“乡风文明”要求,加快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一是全面提高乡村自治水平。坚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动形成组织健全、自治有效、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村民自治机制。健全完善村民议事会和监事会制度,指导做好村务、政务、财务公开,切实保障村民的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民主权利,支持村民广泛参与村级事务管理,促进政府治理和村民自治良性互动。二是全面提高乡村德治水平。充分发挥德治礼序、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教化作用,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宣传教育,让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三是全面提高乡村法治水平。坚持把法治建设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健全乡村调解、仲裁、司法保障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加大乡村法律“供给”,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法律援助进村等活动,降低群众用法成本,满足农村法律服务的基本需求,营造遵守法律、依法维权、遇事找法、公正用法的良好氛围。同时,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打击农村涉黑涉恶霸痞和非法宗教活动,全面开展“雪亮工程”农村大数据综合运用平台建设,完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不断深化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建设。

(三)围绕“生态宜居”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力度。一是打造生态优美的乡村环境。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开展“清脏治乱”行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治理,全面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标准,努力争创全国卫生镇。

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城镇规划建设,统筹乡村建设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加快农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讯、污水处理、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探索文化+农业+旅游等发展模式,依托X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引导群众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发展农家乐、观光旅游、农业采摘等旅游项目,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农家乐、特色农庄,让旅游产业成为我镇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引擎。四是加强水源地生态保护。严格落实镇级和村级“河长制”、“湖长制”巡查制度,加快推进乔店水库上游农村旅游环境治理工程、X河综合治理提升工程、蟠龙河上游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着力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乡村。

(四)围绕“生活富裕”要求,加强改革创新力度,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一是强化职业农民培养。灵活运用镇村干部大会、党校培训、外出参观学习、请专家培训等方式,以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为重点,在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和大学生村官等重点人群中,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二是强化产业扶贫。积极对接X脱贫标准与工作要求,全力实施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行动,巩固产业扶贫成效,抓好扶贫资金整合,规范扶贫项目产权和收益权,集中发展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增收能力强的扶贫项目,提升低保保障和临时救助水平,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生活质量。

三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按照省委省政府三年内实现集体经济收入X万元以下的村实现翻番的目标,巩固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充分发挥和利用各村成立的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增加集体收入,增强为群众服务的能力。

第三篇:2021乡镇水污染防治调研报告思考建议

为了解X镇水污染防治工作现状,找出X镇水污染防治工作中的不足之处,结合近几年X镇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暴露的短板与本人工作实际,对X镇水污染防治工作现状进行了初步探讨,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全镇现有大小河道总长约X公里,其中X河流域约X公里(包含X河段、X河沟段、X至X段),X河流域约X公里(包含X段、X河段、X河段、洞子河段)。全镇现有大小水库X座,其中小一型水库X座,小二型水库X座。

(一)河流现状。

X.X河流域。X河流域在我镇流域面积广、河段距离长,其中X河段、X段位于X镇与X莲花镇(原X乡)交界地段,管治难度较大。通过前期河(湖)长制工作的开展,流域内水域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治理,但因未与X莲花镇灵通信息,两地水葫芦打捞的时间不统一,造成X段水葫芦打捞效果不理想。

X.X河流域。X河流域X河段大部分地段属X镇与X区、沿X区、X交界,污染治理协调难度大,前期通过与X镇(原X乡)沟通协调,已建立X河“共商共管共治共享”机制,并结合河(湖)长制工作对流域内河流开展了以打捞水葫芦为主的面源污染整治。目前流域内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河面保持了常年的畅、清、绿。

(二)水库现状。

X.饮用水源型水库周边生活污水有待持续改善。一是X水库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农户养殖粪污、厕污已有沼气池、化粪池等设施处理,但厨房污水、洗衣污水等仍然存在直排;二是X水库作为X饮用水水源地备用水源,其上游与X区、沿X区部分乡镇交界,存在上游污染顺河而下污染水质风险。

X.部分农用灌溉型水库周边存在养殖排污。以X水库为例,X养猪场位于X水库边,其养猪场虽然建有化粪池等治污设施,但产污与治污能力不相匹配,存在养殖粪污直排情况。

(三)生活污水现状。

X.农村生活污水现状。一是普通散居农户生活污水处理情况。现阶段绝大部分散居农户厕污已开展简易处理,处理方式以粪坑、化粪池处理为主,少部分农户建有沼气池、三格式化粪池等处理效果较好的粪污处理设施;二是新农村与自然集聚区域生活污水处理情况。已建新农村如X新农村、X新农村建有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能够满足生活污水处理需求。自然集聚区域如X、X湾等地域农户厕污尚可以通过自建的粪坑、化粪池处理,但厨房污水、洗衣污水及粪坑、化粪池满溢污水等生活污水因人员集聚原因,易以“积小成大”的方式通过污水沟、公路边沟对周边农田造成污染。

X.场镇生活污水。一是已建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站)情况。X镇辖区有X场镇、X场镇等X个场镇,现已建成X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日处理量X吨)、X场镇生活污水处理站(日处理量X吨)、X场镇生活污水处理站(日处理量X吨)、X生活污水处理站(日处理量X吨)等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站)X座,X生活污水处理站(日处理量X吨)目前正在设计中,预计今年年底完成建设。二是未建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场镇情况。目前X场镇、X场镇生活污水主要通过场镇周边池塘消纳,待下一步规划实施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及配套管网建设。

二、主要困难和不足。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X.农村生活污水整治。一是农户水污染治理意识不足,尚停留在对厕污治理阶段,不重视其它如厨房污水的收集处理;二是自然集聚区域农户户数、集聚区域不断增加,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建设数量不足。

X.场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一是未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的场镇如X、X场镇需要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二是已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站)的场镇如X、X等场镇需继续铺设生活污水收集管网,扩大生活污水收集率。

X.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农户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生态屏障等项目已开始规划、设计,正在施工建设。

(二)管治权限方面。

X.生态环境监管权限缺乏。一是X镇与其他友邻乡镇的共管水域、岸线在面源污染整治、禁渔禁钓等工作中无法跨区域监管,“躲猫猫”现象突出;二是乡镇涉及水污染监管执法的单位、部门缺乏执法权限(以综合执法和环境保护办为例,既没有执法证、也没有区级相关部门委托的执法权限。),在实际操作中主要采取柔性监管,效果有限。

X.共管河流“共商共管共治共享”未全面建立。一是X河流域虽然在前期与X镇(原X乡)建立了X河“共商共管共治共享”机制,但未与X河上游X镇(原X乡)、X镇建立相关机制,造成如X镇苕粉厂污水进入X水库影响X饮用水源地水质问题;二是X河流域X河“共商共管共治共享”机制的沟通协商,因乡镇合并原因而中断,X镇与莲花镇未建立起相关机制,无法对X河、X共管部分开展联合治理,单独治理功效大打折扣。

(三)信访矛盾方面。

随着群众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群众反映到市、区、镇级的生态环境问题件、问题留言不断增多,这其中分为两大类。

一是督促整改类,这类问题为镇、村在日常工作中未发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利于相关部门及时制定措施,进行整治(如X养牛场因扩大饲养规模,牛粪处理能力跟不上而将牛粪露天堆存,影响周边群众生产生活);

二是邻里纠纷扩展类,这类问题多为邻近两家农户因其它非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纠纷,而“用”生态环境达信访到其目的(如X小学一退休职工反映其老家老屋旁有人修建养猪场,影响其生产生活,后经核实其本人户口已迁出,其兄弟在自家院坝内搭建了一个猪圈,且并未养猪。

)。

三、水污染防治对策。

(一)场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提档与配套管网的延伸方面。因场镇沿革等各种因素,现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在设计、建设过程未实行雨污分流,导致雨季污水处理设施普遍出现超负荷运转(如X场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量X吨,但在今年X月平均处理量达X吨左右),长期的超负荷运转不仅对处理机械有影响,也造成污水处理出水水质不稳定。同时,因场镇地形、地貌等因素,场镇及周边部分居(村)民生活污水未接入现有场镇管网(如X场镇移民小区周边、X场镇X组堰塘周边、X场镇X方向右侧沿街段),目前处于就近排放阶段,严重影响周边居(村)民生产生活,信访隐患较大。

X.地形、地貌受限无法接入现有污水管道问题。对接区住建局参照农村生活污水整治,建设玻璃钢缠绕三格式调节池或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进行处理(经璃钢缠绕三格式调节池或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后的生活污水达到农灌标准,可直接还田还土),条件允许的地点可配套三格式化粪池提升处理效果。

X.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不足问题。一是对接区住建局等部门申请项目,开展X污水处理厂二期、X污水处理站提档建设,提升污水处理能力;二是邀请专业公司设计,对主要街面雨水进行分流,减少雨水进入污水收集管道量。

(二)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

全镇农村村(社区)中,原X、X开展了质量较高的“厕所革命”,X、X正在开展中。通过类似高质量的“厕所革命”,上述村的生活污水已基本能得到处理。X在今年将实施区住建局下达的整村农村生活污水整治项目,待项目实施完毕后,X的农村生活污水也将得到有效处理。建议继续对接区农业农村局、区住建局,持续开展“厕所革命”与农村污水整治项目,逐步实现全部农村(社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达标化”。

(三)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方面。

全镇现有三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待规范化建设完成后,能基本解决周边生活污水直排、人员垂钓与畜禽活动等问题。X饮用水源点属井水,其水质指标中X超标X.X倍,此问题无法根除解决。建议参照原X场饮用水问题,争取自来水项目投入,由甜源自来水公司向X场及周边供水,取消X饮用水源点。

第四篇:乡镇公益性岗位调研报告

公益性岗位是指由政府出资开发,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为主要目的,从事非营利性公共管理和社会公益性服务的各类岗位。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是党委和政府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重点帮扶的重大举措。为了加强对全区公益性岗位的管理,进一步明确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的工作任务,保障用工双方的合法权益,同时建立健全公益性岗位监督管理机制,更好的发挥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近日,**区就业局组织相关人员采取座谈、电话咨询、实地调查等方式对公益性岗位进行了调研。

一、公益性岗位呈现的特点

据调查,全区公益性岗位呈现“三多”特点。一是开发的部门多。全区6个街道,24个乡镇和62个机关事业单位均开发有公益性岗位。二是安置就业困难群体多。公益性岗位安排了工作人员1627名,其中安置就业困难群体1478名,占开发公益性岗位的90.8%。三是从业人员涉及工种多。主要有保洁员520名、保安840名、城市治安巡防员86名、交通协勤50名、文明交通劝导员50名、社区综治员21名、其他工种60名。

二、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够顺畅。一是缺乏统一管理部门。目前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的招聘、录用主要是各职能部门和用人单位自行负责,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二是事权财权分离。公益性岗位大多在机关事业单位、街道(镇乡)、社区,而财政部门对各单位开发的公益性岗位没有专门安排经费,导致公益性岗位开发困难。三是部分单位安排非就业困难群体在公益岗位上工作,挤占了部分公益性岗位。

(二)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一是缺乏考核与评价机制,对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没有实行统

一、客观的评价与考核,无法实现岗位人员“有进有出,能聘能退”的动态管理。二是缺乏激励机制,滋生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吃大锅饭”现象。目前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的工资由用人单位自行确定,多数没有建立奖惩机制,导致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较低。

(三)社会保障不够规范。一是缺乏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何时能涨工资、涨多少都没有一个预期。二是从业人员之间存在着经费安排不平衡、工资福利待遇不平衡、工作时间长短不平衡等问题。三是部分用工单位不履行法定义务,未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规定,不与就业困难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不参加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

(四)工作经费不够充足。一是财政部门对开发公益性岗位没有安排专项经费。二是因未签订劳动合同和参加社会保险原因,部分单位未主动申报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三是福利待遇资金特别是加班工资落实不到位。

(六)从业人员队伍不够优化。一是就业困难人员相对素质偏低。据调查,已安置的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86人,高中文化程度的178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934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280人。二是就业困难群体普遍年龄大、并且缺乏工作技能。三是队伍不够稳定,因工资待遇偏低,工作不安心,跳槽现象较频繁。

三、对策措施

(一)理顺管理体制。一是按照《重庆市就业促进条例》的要求尽快出台开发公益性岗位的相关文件,进一步细化公益性岗位开发与管理的具体措施和相关政策。二是建立公益性岗位人员数据库,实行实名制管理,随时掌握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增减变动和劳动报酬、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发放情况。三是鼓励成立劳务组织,具体负责对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管理,统一从业条件、统一招聘解聘、统一制定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统一确定工资标准与福利待遇、统一制定合同范本,统一开展检查与督查等工作。四是科学界定公益岗位,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开展业务培训、考核、奖惩工作。

(二)健全管理机制。一是建立人员进出机制。规范岗位的招聘条件和审核程序,严把入口关,按照属地就近录用的原则,根据“本人申请、社区公示、公开招聘、严格把关”的程序,由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与劳务组织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面向社会联合招考。在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的同时,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务委派合同,由劳务组织实行劳务派遣。对于各用人单位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在符合岗位工作需要的前提下,确保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无技术特长且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低保家庭失业人员、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失地农民得到优先帮扶。用工单位要对从业人员的履职情况予以客观及时的评价,对不能履行职责的要向派遣单位提出解聘建议,由派遣单位予以解聘。二是建立健全培训机制。从业人员上岗前,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工作形象、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培训。劳务组织、用工单位要对其进行业务技能、岗位职责等方面的业务培训,使从业人员能掌握基本的业务技能,从而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三是建立考核机制。各用工单位应根据各岗位的工作特性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日常管理与考核工作,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实施惩优罚劣、严把人员的进出关提供依据。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各用工单位要筹措奖励资金,对在岗位上作出了积极贡献的个人,进行精神鼓励和物资奖励,充分调动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五是财政部门负责合理筹集和调度专项资金,建立政府购买就业困难群体劳动成果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管理督查。一是统一事权财权。实现属地管理,按照“谁使用、谁管理、谁调配经费”的工作模式来加强管理,做到事权职责的高度统一。二是管理与监督要分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发现工作不到位的现象,及时将情况反馈到用人单位,要求其认真整改,通过加强监管,提高工作效率。三是进行动态管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建立就业困难人员申报登记制度,就业困难人员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请就业援助,经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确认属实的,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收集统计公益性岗位信息,指导各街道(乡镇)建立就业困难群众基本情况电子档案与台账。指导用人单位建立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履职情况档案与台账,从而健全全区就业困难人员信息数据库,以作为公益性岗位统筹规划与管理的依据。四是加强检查督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并将检查结果纳入综合目标管理考核范畴。定期对公益性岗位人员情况进行公示确认,鼓励居民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人士加强对公益性岗位管理的监督,并形成监督合力,促进公益性岗位管理的规范化。

(四)加大资金投入。一是积极争取市级就业专项资金,区财政本级纳入预算,及时将资金落实到用人单位。结合当年本区企业最低工资标准,通过合适的比例来确定各公益性岗位的工资待遇,给从业人员以工资增长的预期,不断优化稳定队伍。二是用足就业再就业政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的身份进行核定,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予以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三是各职能部门、街道(镇乡)要根据从业人员的个人情况,督促劳务组织缴纳社会保险费,落实工作经费、福利经费和奖励资金,确定年节的慰问标准以及加班费等各项津贴,实现人性化的管理。

(五)强化资金监管。用人单位、社区公益性劳动组织招收就业困难人员,与其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或劳动协议,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补贴。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用人单位申报和划拨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台帐,对虚报冒领、骗取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的单位和个人,除追回划拨资金外,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申报单位及当事人的责任。

(六)加强宣传引导。一是进一步加强对《重庆市就业促进条例》的宣传,提高认识,将开发和管理公益性岗位作为党委和政府解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重要措施。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充分认识到公益性岗位并不是一种福利待遇和救济手段,只有通过劳动付出才能获取劳动报酬。三是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加大在公益性岗位上实现就业的先进典型人物宣传,提高群众对公益性岗位的认同度,为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开展工作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五篇: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调查报告大全

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调查报告范文大全

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执政能力是指执政党在领导国家和社会事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领以及这种本领所能达到的程度。党的执政能力就是我们党在执政活动中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关系的能力。因此,党的执政能力根本上要看整体,关键要看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基础要看党的基层和广大党员的素质。

一、我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市各级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来抓,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注重提升领导班子整体功能。以2001年市委换届、市级机构改革和2002年市级领导班子换届、乡镇换届为契机,县(市、区)、市直部门和乡镇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据统计,目前全市12个县(市、区)领导班子成员共174名中,30-45岁的110名,占73.1%;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42名,占87.4%。二是重视提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党委(党组)学习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领导干部脱产培训制度和在职自学制度,实行领导干部读书笔记定期抽查制度和政治理论水平考核制度,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据统计,1998年以来,先后选送了18名和539名后备干部分别到省委党校和市委党校中青年干部班学习,48名乡镇党委书记到省委党校参加培训。举办了5期非中共党员、6期妇女干部培训班,培训非中共党员和妇女后备干部452人。选派了15名年轻干部到省内外高等院校进修或赴国外考察学习。同时,加大干部实践锻炼的力度。据统计,1998年以来,我市共交流任职处级干部677人、下派或外派副科级以上挂职干部125名,选派了4名领导干部到中直机关锻炼,9名到省直机关锻炼,112名年轻干部到农村基层、重点建设项目和民营企业挂职锻炼。三是探索健全有利于提高干部能力的激励机制。在党政机关推行竞争上岗。据统计,自1999年以来全市共有6个市直党群机关、59个县(市、区)、24个乡镇共拿出761个职位开展竞争上岗,参加竞岗人数达2523人,753名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走上领导岗位。2002年还在5个乡镇试行“三推两考一选”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做法。试行干部理论学习考试考核制度,今年开始实行市管后备干部政治理论资格考试。

我市县(市、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战略思维,不善于准确判断形势。比较突出的是对本地区的发展定位不准,缺乏整体设计,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和发展趋势不清,不能很好地在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和全国、全省发展态势的前提下分析本地区的比较优势,从而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选择。二是机遇意识不够强烈,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弱。这是我市县(市、区)委和领导干部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尤其是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认识不足,对全国全省的宏观经济形势把握不准,改革的力度不大,缺乏创新精神,失去了一些良好的发展机遇,原来较好的工业基础没有能重振雄风,除永安市以外,其他11个县(区)县域经济都比较弱。三是对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认识不深,不能自如应对复杂局面。面对不断增多的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有的县乡党委和领导干部不善于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沉着冷静、依法果断应对,或是信息不灵、贻误时机,或是滥用警力、激化矛盾,或是优柔寡断、扩大事态,最终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后果。四是法治意识淡薄,依法行政的能力较差。县级事务性较强,党委在实际工作中以党代政的现象较多。同时,以灵活的政策解释取代法律法规的刚性规定,以地方利益阻挠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以“快捷”的行政命令消解“繁琐”的法律程序,以领导讲话和领导批示代替法律法规等行为屡见不鲜。五是执行能力不够强,总揽全局的能力有待提高。比较普遍的是对上级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理解不透彻,不善于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往往按部就班、照抄照搬的多,勇于创新、形成特色的少,尤其是县域经济既有特色产业又做大做强的很少。同时,县(市、区)党委、政府与人大、政协之间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来形成一种合力。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应放在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从主观上看,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把个人行为混同于职务行为,把职务权力当作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没有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紧密联系起来,党的意识特别是执政意识淡薄;一些领导干部不善于学习,缺乏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理论素养、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知识水平,综合素质不高;有的县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把党的领导理解为“党管一切”,仍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方式来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意识深处专制传统文化积淀的长官意志难以消除,往往容易采用直接控制而不是间接领导的方式来整合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私欲膨胀,为了能更快地提升职务,急功近利,瞎指挥、乱决策,大搞“形象工”和“政绩工程”。从客观上看,一是县(市、区)党委领导班子结构和配置不够科学合理。县(市、区)委领导班子成员比较缺乏熟悉现代经济管理知识、善于抓经济工作的人才。县(市、区)常委会作为决策机关,其成员一般以专职党务工作者为主体。直接负责经济社会事务的政府班子成员多数不是党委常委,他们既不参与重大问题的宏观决策,也不参与用人上的决策;同时又存在党政职能重叠的现象,表现为在党委和政府分别设置分管农业、政法、文教等方面工作的领导职务,形成了一个方面的工作由两个或多个领导平级主管的格局,下级多头请示汇报,难免推诿扯皮,影响工作效率。二是决策机制不够完善。县(市、区)委决策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的,虽然《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对地方党委决策的内容、程序和要求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比较笼统,缺乏操作性,因而县(市、区)委能否正确执行民主集中制,决策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县(市、区)委书记个人的立场、品质和能力。三是缺乏有效的干部激励机制。首先,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干部提高能力的要求,供需脱节、学用脱节、培训形式单

一、教学方式落后的问题十分突出,领导干部脱产培训的效果较差;由于缺少科学的评价手段和有力的制约办法,领导干部在职自学制度也是流于形式。其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未能实现新的突破。干部考核机制不完善,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准入缺乏细化标准,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至今尚未建立,致使调整不称职领导干部的制度也无法建立;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主要是事后监督,事前和事中监督基本上流于形式,结果是不能很好地选优汰劣;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内设机构竞争上岗虽已普遍实行,但其数量十分有限,还不足形成对领导干部提高能力的持续激励。同时,领导职位分类管理制度没有建立,每个领导职位缺乏详细的准入条件(学历、资格证书、专业水平、阅历经验等)、工作要求和标准、工资待遇、考核管理和激励保障等规定,使领导干部提升能力的目标预期模糊。再次,现行的等额和差额选举制缺乏竞争性内容,形不成激励领导干部提高能力的强大压力和明确预期。

二、加强我市县(市、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

1、增强抢抓机遇意识,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如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我市县(市、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检验驾驭市场经济能力高低的最好平台。在国民经济进入快速平稳发展、国家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阶段,我省构建三条战略通道、按三个层面、分三个阶段推进经济发展,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情况下,随着我市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各县(市、区)应当抢抓机遇、抢抓时间、自加压力、加快发展,按照市委开展“抓项目、增后劲、促发展”竞赛活动的部署,全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千方百计招商引资,搞好工业园区建设,把丰富的农业、林业、水利、矿产、旅游等资源与项目对接,形成各自的特色产业,下大气力打造品牌,做强做大优势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创新项目生成机制,做好项目开发工作;创新项目推介机制,做好项目转化落地工作;创新项目管理机制,做好项目实施工作;创新项目融资机制,做好项目资金的筹措工作;创新项目协调机制,做好项目组织保障工作;创新项目用人机制,做好项目智力支持工作,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2、妥善协调利益关系,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县(市、区)委承担着决策和执行双重职能,居于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如何有效应对是新时期县(市、区)委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对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应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把它看作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因利益调整必然产生的现象,不应过分渲染,也不能麻痹大意,而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其次,应做好预测、预警、预备、预案工作。对容易引发矛盾和问题的领域和环节,诸如征地拆迁、农民负担、失业人员生活保障、国企改革、流动人群、乡村干部办事不公、库区移民安置、黑恶势力等,应事先进行排查分析,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洞察力,善于抓住苗头性问题,见微知著,及早预备,准备应对预案。再次,当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发生时,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应从容应对,果断处置。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应沉着冷静,灵通信息,靠前指挥,快速反应,当机立断,控制事态。同时做到统筹全局,善于协调,使各个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支持,达到举一反

三、既治标又治本的效果。关键是县(市、区)委领导班子成员应切实改进作风,平时应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察民情,听民声,访贫问苦,解决问题。

3、敢于创新勇于创造,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县(市、区)委要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市的工作部署,协调好各套班子,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发展的全局工作上来。这就需要县(市、区)委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全面、正确地理解上级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深入、准确地掌握本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慎重决策,迅速执行。最重要的是确定适合本地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和发展措施,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经济、文化氛围和工作经验。

4、善于进行战略思维,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县(市、区)委常委会应建立务虚性的发展形势分析会制度,每半年分析讨论有关世界发展形势、国内发展形势、省内其他地区的发展态势和本地发展情况,根据新的形势对本地既定发展思路和战略进行修正补充。县(市、区)委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应防止陷入事务性工作中去,而应抓大事、议大事,善于进行宏观思考,特别是事关本地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尤其应避免在重大问题上出现决策失误。

5、不断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县(市、区)委作决策、抓落实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支持人大抓好法律监督工作,支持政府依法行政,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能依法办理的事情或通过法律渠道可以解决的问题,不应以别的方式处理。县(市、区)委领导班子成员应带头树立法制观念,自觉依法办事,杜绝以权代法、以权侵法等现象的发生。

三、加强我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具体措施和政策建议

1、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学习型领导班子。从长远看,应建立组织调训与干部自主培训相结合的干部教育体制。从近期看,主要是改进调训工作,市、县组织部门应全面深入地进行干部培训需求情况调查研究,可采取干部向组织部门自报培训需求和组织部门发放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培训需求信息,然后尽可能地做到按需调训。同时,应改革党校教学布局和教学方法,多开设有关提高领导能力的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教学法,提高培训质量。同时,坚持领导干部读书笔记调阅制度并抓好落实,开展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学”、“评学”工作,总结市管后备干部政治理论水平资格考试的经验,扩大范围,实行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以此来激发干部在职自学的积极性。建立学习型领导班子,近期可操作的就是继续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可就本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认真的调研,召开中心组学习会进行讨论交流。同时,领导干部应带头掌握并自觉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通过网络进行学习。

2、改善领导班子结构配置,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领导班子整体功能的强弱对能力发挥影响很大,而结构和配置对班子整体功能关系密切。从我市的情况看,一方面需要改善县(市、区)领导班子结构,特别是专业结构和经历结构,充实熟悉现代经济管理、善于抓项目的人才和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善于抓落实的人才;另一方面,应选准配强县(市、区)委书记,这是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和能力的关键所在。

3、健全干部激励机制,实现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制度化。一是加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力度,在党政机关普遍推行竞争上岗。逐年提高公选干部占同级新提拔干部的比例,应达到1/3以上,使公选制度成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一种重要方式。除特殊岗位之外,党政机关内设机构领导职位出现空缺,应一律实行竞争上岗。二是完善干部考核。组织部门可在加强平时经常性干部考察时,试行干部基本素质与现实表现分开考察,干部基本素质考察,可应用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已开发的测评软件,运用电脑测试法和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方法进行测评,对干部的反应能力、理论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性格特征等进行评价,从而得出该干部比较适合于干什么工作、什么岗位的基本结论;现实表现考察则可运用现有的考察办法进行,把两种考察结果进行对照印证,就可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干部,进而做到识得其人、用当其所。进而建立选优汰劣机制,实行调整不称职领导干部制度。三是积极探索完善干部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职位分类管理制度。对任职时间较长、实绩突出,但因领导职数、结构要求以及工作需要等因素不能提拔任用的干部,可在核定职数允许的范围内,提高级别待遇,留任原职。应明确每个领导职位的准入条件、工资待遇、工作标准和要求,使干部提高能力有明确的预期。四是改进干部交流工作。把干部特别是培养性交流作为提高干部能力的重要方式,对优秀年轻干部,应及早放到基层、艰苦复杂的地方和综合部门任职锻炼。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党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执政能力是全党整体素质的体现,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素质如何,决定着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特别是近日通过到江苏无锡学习培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深入贯彻党 阅读全文 >>

农业用水水价承受能力分析

摘要:在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适宜于本地区的确定农业用水户对水价承受能力的方法,并在对农业生产成本、效益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农业用水的水价承受能力,提出提高农户对水价承受能力的对策。关键词:农业生产成本效益水价承受能力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阅读全文 >> 关于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体会

关于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几点思考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语文素养的形成最终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自学从某种意义上讲,能使学生个性获得解放,能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潜 阅读全文 >>

关于提高党委领导经济工作能力的思考

一个地方党委,担负着对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领导的重大责任。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关键看地方党委的执政水平,特别是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下面,就提高党委领导经济工作能力问题作以粗浅探析。

一、提高党委领导经济工作能力的现实意义党委领导经济工作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全文 >>

夯实基础 强化服务 依法行政 进一步提升文化体育工作公共服

夯实基础强化服务依法行政进一步提升文化体育工作公共服务能力文化体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对于凝聚全县各方面力量,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建设美好家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和文 阅读全文 >>

(佚名 2016年)

上一篇:乡镇党委书记事迹材料下一篇:乡镇工会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