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职能转换过程中干部工作方式问题的思考

2024-05-30

乡镇职能转换过程中干部工作方式问题的思考(精选4篇)

篇1:乡镇职能转换过程中干部工作方式问题的思考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战斗保垒,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乡镇干部是执行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最前沿的一支干部队伍。乡镇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小康建设的步伐。随着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以及《行政许可法》的实施,目前乡镇机构设置和干部工作机制已很难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

一、当前我市乡镇职能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民主法制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农村税费改革等因素,乡镇职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一些突出的矛盾凸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富余人员增多,人浮于事,干部队伍庞大。计划生育主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及《计划生育法》的实施计划生育工作逐步走向正规。计划生育工作已由过去的全体干部一起抓变为计育办人员常年抓。农村税费改革后,财税所干部就成了在家开票的税务人员。其它业务上划单位的干部也一样,全部富余出来不知到干什么?二是乡镇财政困难,难以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转。农业税的降点、林特产品税的取消,以及其它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本来就十分困难的乡级财政更是促禁见肘,债务进一步加大,不仅无力偿还债务,而且难以保证乡镇人员的工资和最基本的运转支出。三是政府职能消弱。事权、责任无限增大,人权、财权不断弱化。通俗的说“有油水”的事上边都收回去了。但收回去的只是人权、财权,事权、责任仍在乡镇,有了成绩是上边业务单位的、有了问题永远是乡镇的。如安全生产、计划生育、林业、土管、综合治理等。四是干部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从年龄角度看,目前我县乡镇干部的年龄偏大,加之近年来实行“逢进必考”,大部分年轻干部被市、县部门招录,更加剧了乡镇干部队伍年龄的差异。从文化结构看,乡镇干部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其中第一学历有大专毕业的,有中专毕业的,有高中毕业的,有初中毕业的,更多的是部队退伍军人,多数乡镇干部观念陈旧,思想不解放,缺乏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从专业技术角度看,技术型干部少,真正从农、林、水专业院校毕业的干部不多,严重制约着新技术推广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之干部培训和外出学习机会少,知识更新慢,为农民群众服务本领亟待提高。五是乡镇工作到底怎样干?近年来,各乡镇实行了机制改革,取消了“领导包片、干部驻村”机制,实行村民自治。转换而来的是各种专业服务队或办公室或服务组等,名称不尽一致,而内容一样,由于没有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虽然变换了名称而内容没有变,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甚至还不如以前包片联村办法有效。乡镇干部成了乡村的“通讯员”、“传话筒”。有的干部名为到村服务,实不到村,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能推就推,能避就避。由于没有一定的“利益”关系来约束,单凭一腔政治热情,单凭干部的自身素质,他们深入不下去,也办不了事,也不知到怎么干?

二、转变乡镇职能,建立新工作模式的主要做法

转变乡镇职能,创新工作模式,势在必行。新形势下如何解决乡镇面临这些突出问题和矛盾?乡镇党委、政府的性质和职能本质是服务农业经济社会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乡镇党委、政府如何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增加财政收入?农民群众需要政府怎样服务于他们?税改后,根据乡镇当地实际情况,政府应形成怎样的工作模式?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主要希望,一是政府“多予”,即希望多给政策,指明方向;多给资金,积极扶持;多给技术,提高本领;多给信息,加强引导。二是希望乡镇政府积极创造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带领农民多业发展。通过调查和不断探索,我认为乡镇政府的职能应由“抓事务、抓税收”向“抓产业,抓服务”上转移,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将“利益导向加激励机制”引入干部管理中。应该从四大方面下功夫。

1、改革乡镇机构设置,建立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科学合理机构。各乡镇要立足乡镇实际优势资源和产业重点,按照“精简、便民、效能”的原则,着力构建为民服务的新机构。对过去重复设置、职能不清和工作越位错位的机构进行撤消;对业务工作相近,工作性质相似的机构进行合并;对业务单一,工作量相对小的机构进行挂靠。就我乡而言,现有党政综合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农牧蚕桑办公室、林业办公室、基

篇2:乡镇职能转换过程中干部工作方式问题的思考

乡镇财政所是年“撤区并乡”时设立的,已有年历史。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经过年的发展,乡镇财政所在加强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组织地方财政收入、开展财政监督、发展地方经济、维护政权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从×

×年起,将用年时间逐步取消农业税。作为乡镇一级财政来说,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所的职能无疑将发生深刻变化。在当前的形式下,如何定位乡镇财政的职责、职能,如何实现财政职能的转换,是当前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的职能职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乡镇政府是我国四级政府构成中最基层的一级政府,是传达党和政府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基层的具体执行者。无论农业税取消与否,乡镇财政的调节、分配、监督职能仍然需要充分发挥,乡镇财政所在维护乡镇政权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理顺农村经济关系等方面都将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乡镇政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有乡镇政府的存在,就有乡镇财政存在的必要。

⒈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离不开财政。乡镇财政所是乡镇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把抓”。乡镇政府既要负责政府机构运转和干部职工工资待遇,又要担负本辖区内的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从干部职工的工资福利的发放,到农村烈、军属的优扶和五保户的供养,从“退耕还林”资金和“粮食直补”资金的兑现,到上面各级各部门下拨的各类专项资金和扶贫资金的监管使用等,都要通过乡镇一一落实到具体单位或个人,这些宠大的资金必须在乡镇财政部门的有效管理和监督之下,按照规定的用途和标准不折不扣的予以落实。因此,在新形势下,乡镇财政所在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利益关系,落实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维护乡镇政权运转,将发挥更大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化解农村债务、理顺农村经济关系离不开财政。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所从繁重的农税征管工作中解脱了出来,但农村中存在的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需要乡镇财政部门积极参与和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土地承包又将是一个新的矛盾焦点。过去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负担较重,大量的民工外出,导致大量的农田无人耕种。随着农民负担的减轻和农业税的取消,大量农民必将返乡种田,耕地又将成为“香饽饽”。因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又将成为一个新的矛盾焦点。二是村级债权债务在短时间内将难以化解。村级债务的形成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因素形成,即:村级基础设施举债(如村级公路举债、农村通电举债等)、普九教育达标举债、上交乡镇税费举债等;村级债权主要包括外迁农户欠交的税费、农村特困户欠交税费以及部分承包人拖欠承包费等。这些债权债务若得不到妥善化解,势必影响税费改革所取得的成果,甚至危及农村社会稳定。三是村级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强,制度不严,帐务不清,村级财务和资金的管理存在很多漏洞。因此,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化解农村债权债务、理顺农村经济关系、规范村级财务管理,还需要财政部门发挥主导作用。

()建设农村公共财政、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离不开乡镇财政。与城市相比,农村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目前仍然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民的生产生活得不到有效保证;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农民看病、住院存在较大困难;农村社会保障滞后,农村五保户、特困户、烈军属、残疾人以及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等得不到有效保障。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正在逐步加大。因此,乡镇财政部门在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别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扶持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村脱贫致富离不开乡镇财政。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重点难点都在农村。近年来,国家在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大力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逐步加大了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每年都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必将成为“脱缰之马”,其使用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乡镇财政所在选择项目、落实扶持资金、加强资金监管等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转换财政职能,拓展理财领域,把基层财政所的职能职责向农村社会的各个领域延伸。乡镇财政所作为最基层的经济管理部门,是落实中央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农业税取消后,乡镇财政所应该将主要精力用于乡村财政财务管理和农村公共财政建设方面上来,其职能职责可向以下几个方面延伸:

篇3:乡镇职能转换过程中干部工作方式问题的思考

1. 农业产业化的兴起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次突破, 它标志着中国农业进入到了融稳定、改革、发展于一体的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2. 农业产业化的真正涵义是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和集约化。市场化使农业生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社会化是指根据现代农业的要求, 把分散的互不联系的独立的生产过程融合为相互联系的社会生产总过程。集约化是指通过更多的资金、技术和科学的投入, 提高土地产出率;采用良种, 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 实施科学管理, 从而达到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总量的增加。

3.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新模式。从组织形式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公司带动型 (公司+基地+农户) 。在实际运行中有两种形式: (1) 加工企业+基地+农户; (2) 流通企业+基地+农户。2.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型 (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农户) 。3.市场带动型 (专业市场+基地+农户) 。4.主导产业拉动型 (主导产业+农户) 。5.群体联动型 (企业集团+农户) 。6.科技促进型 (科研机构+企业+农户) 。不同模式切合农村的实际, 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需要乡镇政府职能转换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 以生产初级农产品为主的小规模家庭分散经营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 很不适应变化了的国内市场需求和入世后的国际市场的要求。加之农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现出来, 使农业发展出现了“四个不适应”:1. 农业生产内部相关部门被机械分离, 致使农业长期处于外部规模不经济状态, 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2.分散的农户家庭小规模经营与商业农业和现代化农业所要求的技术进步不相适应。3. 农产品供给结构层次低, 与现代市场需求不相适应。4. 家庭生产的盲目性, 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无序性, 与市场经济下的农业发展目标不相适应。

从我国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践来看, 由于受体制内和体制外各种因素的制约, 农业产业化发展还不充分、不完善, 这是因为:其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存在着不少政策缺陷, 如农村土地制度的固化, 致使土地的合理流转难, 有的农民甚至宁荒不转, 导致农业的规模经营发展缓慢;其二, 农村市场体系不完善和农产品流通体制不健全, 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其三,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 使贸农、贸工脱节;其四, 农户的企业生产和规模化经营较弱, 是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五,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不能有效地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顺利进行;其六, 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宏观经济政策滞后、职责不明确, 对农业的投入不足, 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乡镇政府的职能转换

1.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一是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要广泛调查、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根据区域比较优势原则,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选择区域主导产业, 进行合理布局, 并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 以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 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

2. 要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操作上, 乡镇政府要坚决克服行政命令, 不能强制农民种什么或不种什么, 应积极给予强有力的引导和指导, 使广大农民自觉地参与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上来。要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 培训生产技术, 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以提高农民调整产业结构, 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的积极性。

3. 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对市场有充分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开拓流通渠道, 积极发展“订单农业”, 以销定产。同时要运用先进的农业科技, 提高农产品优质率, 扩大优质产品在整个农产品中的比例, 实现农产品的生产由以大路货产品为主逐步向以优质产品为主的转换。

4. 要抓好机制创新。一是抓好土地流转机制, 在认真贯彻农村土地联产承包的政策基础上, 根据“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通过租赁、承包、入股等多种形式, 促进土地使用权有偿有序流转。二是合作经营机制, 主要是本着“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原则, 合理调节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经济利益关系, 积极探索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运行机制。

5. 要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关键是科技, 就是要采取优惠政策, 鼓励县、乡科技单位到农村建立科技开发基地, 要千方百计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培育优质、高产、多抗动植物新品种。要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着重提高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能力, 实现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相结合, 巩固完善乡镇一级。要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 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开展科技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 以适应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需要。

综上所述, 进一步研究和明确乡镇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的职能转换是十分必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需要多种因素的合力才能达到, 而组合多种因素来形成合力的工作, 就是乡镇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的主要职能。只有如此乡镇政府才能更有力地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才能使全面建设小康农村的目标尽快实现。

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而乡镇政府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的一级政府, 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这就需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切实转换乡镇政府职能, 发挥乡镇政府的引导作用,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的实现。

篇4:论英汉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转换

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是在该民族长期的哲学、文化传统背景下逐步形成的。中国传统哲学强调思维上的整体观,把天、地、人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以“人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为最高境界。这种整体观使汉民族的思维方式趋向从总体上观察事物,对事物不太讲究分析,而更多地注重直觉描述,重悟性,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汉语重意合。正如刘宓庆先生所指出的,“汉语的主体性思维方式强调主观感受和意念抒发,将理性、功能和交流目的溶于直觉,不注意对客观现实作符合逻辑的形式的描摹,不执著于形式结构规范”。

西方的传统思维方式则恰恰相反,它注重分析而疏于综合,一般以自然为认知对象,将自然作为自身之外的对象来看待和研究,也就是把事物分为两个相对立的方面,以主客体对立为出发点,不靠感性而注重理性进行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必然摆脱主体意向而趋于客观意向,必然借助逻辑,在论证、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重理性,体现在语言上就是英语重形合,这种情况所反映的不仅仅是英语思维的开放性、认知性和逻辑性,同时也反映了英语思维的精确性和分析性。

中西思维模式上的主要差异

从地理上看,全世界可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分别以中国和西欧及北美为代表;从文化上看,东方和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有着各自的思维方式。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东方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东方人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求异、求变,重竞争。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女性阴柔偏向.西方思维方式具有男性阳刚偏向。但从总体上说,东方人的思维方式被认为是“具象的”、“以人为本的”、“顺势的”;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是“抽象的”、“以物为本的”、“逆向的”。

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传统的东方文化中,人们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具象的;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的思维方式则是抽象的。体现在语言表达上,在汉语中,除了科技、哲学、政论类文章外,用名词表达抽象概念的情况比较少见,而在英语中的情况则相反。英语说:Wisdom prepares for the worst;but follv leaves the worst for the day it comes.这里的wisdom和folly均为抽象名词,一般情况下,前者的含义为“智慧”;后者常用来指“愚蠢”。在这个英语句子里,两个抽象名词作主语,所指意义是“某一类的人”。这对于习惯于抽象思维的西方人来说,无论是从句子的意思上看,还是从选词上看,都是非常清楚和精确的,但汉译时,用抽象名词表达的抽象概念必须具体化,否则就不能适应中国读者所熟悉的具象思维习惯。这个句子的意思,用汉语来表达,就是:聪明人未雨绸缪,愚蠢者临渴掘井。

主体思维与客体思维。中国文化以人为本,最富人文意识,最重人文精神。这种文化的长期积淀形成了汉民族本体型的

思维方式,也就是以人为中心来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事物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则以物为本,偏重于对自然客体的观察和研究,由此形成了客体型思维方式,也就是把客观世界作为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的中心。本体型和客体型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形态上,其明显的标志之一就是在描述事物和阐述事理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涉及到行为主体时,汉语习惯于用表示人或生物的词作主语(或潜在的主语),而英语则常用非生物名词作主语。例如:“His naiTle escapedmefor the moment.”英语表达方式以非生物名词“his name”充当主语,而在汉语中则表示人的代词“我”来充当主语:“我一时记不起他的名字了。”另一例,英语表达方式:“A strange peace carrie over her when she was alone.”汉语则表达为:“她独处时便感到一种特殊的安宁。”这两个英语句子都不是以施动者为主语的,句式的构建完全符合英美人的思维和表达习惯。译成汉语时则要根据逻辑关系或上下文来变换主语,也就是说,要考虑汉语的思维习惯,以人为本,用人来作主语。否则,就会要么在语感上不顺畅,要么在结构上不规范,要么在意思上不清楚。

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还体现在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上。在出于礼貌请别人先做某事时,中国人常说:“您先请!”,而英美人的习惯表达则是:“After you!”在英语里,“back”用来指时間时,往往是指过去,“forward”用来指未来。所以才有了英语中的“to look back on(回顾)”,“far back in the Middle Ages(早在中世纪)”,“to put/turnthe clockback(把钟表的指针向后拨)”,“abackissuemagazine(过期的杂志)”,等。在这方面,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刚好相反。汉语里的“前”往往指过去,而“后”则指“未来”,所以才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前所未有”、“后继有人”和“好戏还在后面”等说法。

除此以外,在表示两种事物的名词组合上以及表示方位的名词组合上也存在顺向与逆向思维的差异,如:左右-right and left;东北-northeast;西南-southwest;衣食-food and clothing;钢铁-iron and steel;水火-fire and water;迟早-sooner or later;得失-loss and gain;异同-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等等。endprint

中西思维顺势上的差异还体现在观察事物的角度上。也就是说,两个民族有时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相同事物的。如,中国人说商场里出售的这种货物“打了八折”,是说购买者只需付全价的80%即可。看来,中国人是从实际支付数额这个角度看问题的。相同的意思,英美人则用“a twenty percent discount”来表示,他们是从下调的数额这个角度计算的。还有,汉语里的“寒衣”相当于英语里的“warm clothes”,一个从御寒的角度,一个从保暖的角度考虑问题。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如:油漆未千-wet paint,乘客止步-crew only,太平门-emergency exit,等等。在翻译时注意这些差异才能避免出现表达不当甚或失误。

英汉翻译中的思维转换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活动,是运用另外一种语言进行的第二次思维活动。思维是人类共有的,但在思维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思维的方式和角度则不尽相同,体现在作为思维载体的语言上,则出现表达上的差异。对翻译中的语言表达来说,思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在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多数时候都要进行思维方式的转换,以顺应目的语读者思维的需要,也便于目的语读者接受。

具体说来,思维的转换反映到语言的转换中,必然要涉及句式结构,语义重心及时间顺序等方面的调整,以实现卓有成效的语际交流。

调整句式结构。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独特的句式结构。英语句子结构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依靠各种关联词语和各种短语及从句对中心词“随举随释”,一个中心词可以用若干短语或从旬加以修饰或说明,形成“多枝共千”结构;汉语句子结构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顺序为逻辑语序,横向铺叙,层层推进,形成“流水型”句式结构。有人形容英语的句子结构犹如“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汉语的句子结构犹如“大江流水,后浪推前浪”。这种比喻非常形象而又贴切。试比较下例:

1)In the winter of 1879.James Lecky,exchequer clerk from Ireland,and privately interested in phonetics.keyboard temperament,and Gaelic,all of which subjects he imposed on me.dragged me to a meetmg of a debating somety called The Zetetical:a junior copy of the once well known Dialectical Society founded to discuss John Stuart Mill's Essay on Liberty when that was new.

1879年冬天,詹姆斯·莱基拉我去参加一次辩论会。莱基是爱尔兰人,在财政部门当职员,有空喜欢研究语音,练习弹琴,学习盖尔语,他还硬让我也学这些东西。这次他带我去参加的辩论会是一个名叫“探索学会”的团体举办的。当年约翰·斯图尔特·米尔的文章《论自由》刚刚发表的时候,成立过一个“辨证学会”来讨论这篇文章,这个学会曾名噪一时。探索学会就是仿照这个学会建立起来的,只是没有它那么有名罢了。

通过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上句的核心内容,即事件信息:“James Lecky dragged me to a meeting of a debating society”,其余部分都是背景信息。译句将事件信息抽出来,放在句群之首,然后再分别交待背景信息。

汉英结构转换主要是由意念句法向形式句法的转换。汉语叙事常用带有动词词组的句法松散的长句,但形散而意不断。这些结构松散的流水句在英译时会经历依主谓框架进行句法调整的过程。译者构建译文时的主要思路是将汉语的信息套入英语的句式结构,这就要求先对汉语原文的各种结构进行逻辑分析,以确定英语译文中的主语和谓语及其他成分,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形式框架。这些框架可以变换,可以重组,但万变不离其宗。也就是说,在组织英语译文时,始终不能脱离“主-谓”这一总体框架,因为英语是一种主语突显(subject-prominent)语言,其基本框架就是主语+谓语,其从属成分与之挂靠,整个句子结构显得“严谨”,甚至“机械”。除省略旬外,每个句子都必须有主语。再者,由于英语句法的特征是形合,这一特征要求英语句子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要明晰,以免句子结构混乱,影响意义的传达。

汉语句子主语不像英语句子主语那样容易确定。因为汉语是话题突显语言,突出的是话题而不是主语,又因为汉语的句法特征是意合。句中的指代关系在形式上不明显。不像英语那样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接应,句子结构比较“简明”、“灵活”。在汉语篇章中,某些句子的主语常常可以省略,有时还必须省略,否则文字不顺畅;有些主语难以一眼看清,需用心识别。再看下例:

2)Do you see the glass as half full rather than half empty?Do you keep your eye upon the doughnut,not upon the hollow?Suddenly these clich e s are scientific questions.as researchers scrutinize 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

盛有半杯水的杯子,你是否只考虑它有水的一半,而不管那没水的一半?空心的面包圈,你是否只盯着那圈面包,而不去理会那个空心?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在研究人员考察积极思维的作用时,却突然具有了科学意义。

汉语译文的结构为话题提挈式结构,即把“……杯子”、“……面包圈”、“……問题”先提出来,引起读者注意。这种以话题为着眼点的译法,符合汉语读者的思维模式。如果不进行思维模式调整,而保持英语原句结构不变,就可能译成:“你是把杯子看成半满而不是半空吗?你是把目光盯在面包圈而不是那个空心上吗?这些老生常谈……便突然成了科学的问题。”这种“你……?你……?……问题”序列结构是英语使用者常用的主语提挈式结构,符合英美人以主语为起始点的思维模式。endprint

一般来说,在汉语里,时间、地点常用来做状语,很少做主语。而英语中时间、地点做主语则是常见的现象。如,汉语说:“八点钟,汤姆起床穿衣”,英语则说“Eight o'clock found Tom up and dressed.”以具体时间、地点做主语的这种用法反映了英语民族至少两种类型的思维方式:开放型思维和认知型思维。首先,英伦岛国,因为被海环抱,属于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所以它的思维对象倾向于外界,这种思维也使英语的语言形式带上了开放性色彩。其次,西方人崇尚以自然为认知对象,认为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把握自然并进而征服自然。他们相信,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所以,在他们的思维中,物我两分,自然客体与本体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自然客观现象在英语主语中随意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调整语义重心。英汉语句子的语义重心位置不同,英语句子的语义重心一般前置,汉语则后置。如:

1)I am struck by the passionate dedication and devotion to country by all classes of people.from the leadership down to all the citizens.

这里各阶层人民,从领导到老百姓,都热情地忠于祖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英语句子很注重信息的主次之分,往往把主要信息放在突出的和重要的位置上,而把次要信息作为辅助性的描写或叙述。汉语的信息重心往往不表现在语言的外形上,而隐含于内在的逻辑关系中。所以,汉译英时,一定注意把汉语主次关系找出来,然后再按英语的主次排列进行表达。把主要信息放在主旬中,把次要信息(即不重要的、解释性的、手段性的、描写性的东西)译成定语、状语或独立结构等。否则,就可能把信息重心掩埋于散句中,造成平铺直叙的感觉,既违背了原文的意思,又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2)老人在前面带路,他们两人动身往山里去。(前半部分表示背景或条件,后半部分是信息重心)

With the old mail leading the way,the two started towards the mountains.

3)她50岁时退休了,多年的劳累把她的身体搞垮了。(前半部分是主要信息,后半部分表原因)

When she was fifty she retired,her health having been impaired by years of overworked.

4)许多农民则因为生产资料不足仍然处于贫困地位,有些人欠了债,有些人出卖土地,或者出

租土地。(“许多农民……处于贫困地位”是信息重心,“有些人……,有些人……”是举例说明,支持中心句,可译为独立结构,以表示其次要地位)

Many poor peasants are still living in poverty for shortage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with some getting into debt and others selling or rending out their land.

调整时间顺序。一般说来,事件总是要按时间顺序来叙述,所以时间是构建语篇的十分重要的参照框架,是行文的重要依据。在现实世界中,事件依时间顺序发生。一旦发生,其顺序便不会逆转。反映到语篇中,由于不同语言的编码方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表达法。在英语中可以说After graduation.he went to the United States.也可以说He went to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graduation.但汉语只能说“毕业后,他便去了美国”,或“他毕业后便去了美国”,而不能说“他便去了美国,毕业后”。这显然是因为汉语较之英语对现实世界具有更强的临摹性。再看下面的例句:

1)All his life John had been aware of enemies lying in wait for him and had protected himself not only

by gomg armed,when he was old enough,but also by keeping his movements as unpredictable as possible.First there had been the big brothers of small schoolmates who had unjustly accused him of bullying.Then there had been his fellow soldiers who had resented his knack for ingratiating himself with officers and getting easy and safe assignments.Then there had been his rivals at the Transport Commission.some of whom could have given lessons in treachery to Machiavelli.

這个句群开头点明了主题,随后用First-,Then-,Then-,表明时间先后,使叙述得以层层推进。另外,第一句中有个时间从句when he was old enough,由于英语具有综合语言的特点,时间状语从句既可放在动词前,也可放在动词后,相对而言汉语更趋于与客观现实相一致,所以汉译时要处理得当:

他素来小心谨慎,随时警惕有敌人潜伏在四周窥视着他。够了年龄之后,他便随身带着武器防身,而且一直保持自己的行动诡秘莫测。早先是学校里有些小同学的大哥哥们专门不公正地指责他欺侮小孩;后来是与他一起当兵的伙伴对他善于阿谀奉迎上司,捞取轻松安全的差使深感厌恶;最后,他到运输委员会工作,他的对手有几个十分狡诈。

这段译文成功地再现了原文的时间框架。译者把“够了年龄之后”这一状语的位置安排得很恰当;另外,“早先”、“后来”、“最后”几个词语的运用也十分清晰地表明了时间的先后。

总之,中西思维方式的转换是英汉翻译的必由之路。不经过这种思维转换,翻译过来的译品必定言不通,意不顺。因为思维依靠语言来表达,并支配着语言;语言从属于思维,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约其式、证其实;没有思维,语言也就不会表达任何意义。所以,在进行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语言本身的表达形式,更要了解支配语言的思维方式,否则将很难顺利地完成这种语际间的转换。

上一篇:高三地理复习押题卷下一篇:城东小学学校工作计划(2018年春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