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安全监管探索与思考

2024-05-19

乡镇安全监管探索与思考(精选8篇)

篇1:乡镇安全监管探索与思考

乡镇安全监管探索与思考

沐川县茨竹乡安办主任胡泰华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类事故信息的公开,安全生产问题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近年来,国家从立法、单独设臵监管机构到加大打击安全生产领域违法犯罪活动力度,无不显示了国家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乡镇安监机构处于安全监管的前沿阵地,做好乡镇一级安全监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各地安全生产基础不

一、乡镇监管执法权的弱小,乡镇安全监管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安全监管存在“政府热、企业冷”的现象。乡镇政府把安全生产摆在相当重要的地位,健全安全生产监管网络,组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专门协调安全生产事项,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安委会主任,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每逢重大活动、节假日期间都要督查安全生产落实情况。一旦发生事故,政府部门立即组织抢险、处理后事。但不少企业难以将安全生产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安全生产法施行有近7年的时间了,不少企业主尚不了解这部安全生产的基本法,不明白自己的安全生产主体地位,安全投入不足,安全基础薄弱。村社建有安全网络,有的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对非法生产经营及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不能及时制止和举报。

2、责与权不对称,监管效果不佳。说乡镇安监人员“责任重于泰山”,并不过分。区域内日常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都是乡镇安监人员的工作,经常在节假日也得不到休息。但负有管理责任却处罚权限的制约,往往导致面临隐患却治不了的尴尬局面。虽然工作忙忙碌碌,效果却不是很好。书面整改指令没有强制措施作后盾,往往会成为空纸一张。

3、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素质参差不一。乡镇安监员有不少是半路出家的,专职人员少,编制达不到落实,有的业务不精,有的兼职太多。乡镇工作“无所不为、无所不包”,在工作上个个是多面手,除了负责繁重的安全监管任务外,还有所在单位的中心任务、驻村工作,平时有大量事务要处理,难免精力不能到位,很难抽出时间学习、钻研相关安全生产知识和法律法规,安全工作往往抓不到点子上,对于综合监管、专项监管业务知识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能全面了解和掌握,在安全生产监管过程中存在不会管和管不好的现象,在执法过程中存在适用法律和执法程序出现错误的现象。

4、没有具体措施排除隐患。由于《安全生产法》有些规定过于原则,配套法规不健全,有的规定操作性不强,政府职责定位交叉,对违法行为制裁力度不够,导致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得并不是很好,安全生产领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法律实施效果与立法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如《安全生产法》第八十条至八十八条(第八十四条除外)规定,对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安 2

全生产条件的等几种情形,要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生产经营单位停产停业整顿。因为没有相关的配套法规或司法解释对“停产停业整顿”规定具体的执行措施,在基层实际执法工作中,如何去操作,感到法律依据不足。

安监执法人员对严重隐患依法发出整改指令书、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复查,对于不按要求整改的生产经营单位就可以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顿”了。但生产经营单位如果不主动“停产停业整顿”,安监部门怎么办呢?有的地方采取对企业贴封条的办法,也有的采取邀请电力部门停电的办法。但对这两个措施,一些生产经营单位也有应对办法:撕开封条、自己发电继续生产,况且法律法规也未规定这两个措施。

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安监总局第15号令,即新修订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了“停产停业整顿”的几种情形,但仍未规定具体的执行措施,只是在第五十八条规定了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时,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但这一条规定还是过于原则,毕竟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是一个时间上比较长、程序上比较复杂的过程。刑法学理上有一个规定: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在安全生产执法实践中,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处罚措施能不能实行呢,我想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5.各部门多头监管。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安监、质监、消防、公安、工商、教育、交通、建设等部门都有职权去抓 3

各自分管领域的安全工作,看上去各司其责,实际是部门多头管理,造成职责不清。各部门在监管中自行操作,职能交叉,有利的谁都想管,没有好处的往往踢皮球,目前体制仍然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如有关特种作业培训发证工作,多个部门都在管。多个部门负责使得工作上的扯皮和监管空档在所难免,有的工作要么无人过问、要么越位争权的现象,降低了监管治理力度,增加了执法成本,削弱了执法效率,难以形成高效、统一的工作机制。有时企业很反感,这边安监部门的检查刚过去,那边卫生、质监、消防等部门又来了。

二、建议对策:

1.加强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宣传,加强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要靠执法,也要靠宣传。政府主管部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要加强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乡镇安监人员也要当好一个宣传员的角色。安监、公安、交通等部门应多在当地电视台做公益广告、宣传安全知识;印发安全生产内容的各种宣传图片、小册子送到每家企业,利用流动宣传车放广播,在各集镇、主要道口悬挂安全宣传横幅,向企业发放“安全生产公开信”,向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安全员发送安全警句短信等各种形式;并要求乡镇机关干部都要成为安全员,做好所驻村居安全知识宣传,做到安全生产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以此达到全民自觉参与安全生产的大格局。

2.理顺监管体制,实行垂直管理。乡镇安全管理机构在各地 4

设臵和称谓不一,但都沐川而言属于乡镇政府社会事务办公室下属的一个工作部门(安监办)。要尽快理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使安全监管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可以借鉴工商所、派出所、税务所的体制和机制,将乡镇安监办改制为安监所(或站),实行垂直管理,条件不成熟可以实行省、市或者县垂直,或者通过立法、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出台硬性规定,将乡镇安监办的机构相对独立、人员专职专用作为考核指标,建立督查考评制度,通过定期不定期的督查考核,督促乡镇政府加以落实。乡镇组成一个综合性的公共安全管理机构,称谓乡镇安监站(所)或安监中队,解决安全监管工作中多头监管、职能交叉问题,人数在3-5人之间,综合管理乡镇工矿企业安全、消防安全、道路水上交通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建筑安全、卫生安全、公共场所安全等职能。配备必要的安监设备,并赋予一定的行政处罚权。

3.完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强化执法职能。《安全生产法》颂布实施后,有关部门相继颂发了安全生产方面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我国已经形成以《安全生产法》为核心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安全生产领域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有法可依。责权统一是提高行政效率的一个基本规则,加强安全生产领域依法行政工作,做到“依法治安”,要求乡镇政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的运作效能,必须赋予其一定的行政处罚权,使一线安监机构责与权相对称。

虽然处罚只是一种完成整改目标的手段,但如果没有这种手段,安全监管效果将大打折扣。乡镇安监机构责权对称,一线安监员能及时消除看得见的安全隐患,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但现行法律在这方面是空白,在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方面有的规定不明确、操作性不强。有关部门要针对实际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加强经营者权益保障、义务落实、强化制裁违法行为、科学定位乡镇政府职能和完善配套法规等方面,加速立法调研,制定与修改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安全生产国家标准、从业人员紧急避险制度、安全事故损害赔偿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以适应安全生产监管实践的需要,不断完善我国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把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逐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一些重大隐患要克服部门利益与地方保护主义,可以采取各部门联合执法的方法消除,如明确停产停业整顿的措施,要求供水、电力部门配合做好工作。探索如何建立和完善与电力、工商、税务和法院、检察、公安等司法机关的联合执法机制,建立事故责任追究协作机制,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领域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力度,让责任人感觉违法生产无利可图,甚至倾家荡产,从而使人们普遍树立安全生产不尽责就要承担严重后果的意识。在当前情况下,严格执法显得尤其重要。对安全生产条件不达标或者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企业,强制提取一定的安全经费,用于改善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对干扰安全生产执法、包庇、纵容不法厂商的行政官员,一经发现,就地免职。

4.加强安全培训,夯实安全基础。培训工作包括对乡镇安监人员、企业安全员和员工的培训。

培养一支坚强的安全生产监管执法队伍,上级安监部门要加强对乡镇安监人员培训工作,加强安全生产业务指导,督促乡镇安监人员尤其是新进人员积极参加各类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确保乡镇安监人员持证上岗;加大对乡镇安全监管工作的帮助,解决乡镇安监工作存在的困难,建立整套安全监管工作制度、规范和程序,提高乡镇安全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乡镇安全监管的工作水平,使乡镇安监人员一要懂、二要会管。要想从根本上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让职工真正掌握岗位安全规章制度,只有脚踏实地对管理人员和一线职工做好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私营企业是很难自觉做好安全培训的,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在这方面就要有所作为。

一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企业负责人和职工、特种作业人员意识到不参加安全培训、无证上岗的危害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培训意识。二要组建专门的安全培训机构。打铁先要自身硬,先做好师资培训,让师资自身强起来。三要针对不同行业、岗位特点做好有针对性的培训,开设不同的班级,分门别类做好安全培训。目前私营企业的职工大多来自农村,文化程度不高,要有适合职工特点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岗施教,学以致用。四要改进培训方式方法。如可以在晚上业余时间将私营企业的员工组织起来开展“送教上门”活动,开展安全培训服务,基本上不影响企业生产。7

五是培训不光只停留在理论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际操作培训和考核,确确实实做到让职工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使职工学到知识就能真正有用。六要加强安全培训督查力度,督促企业按规定做好职工的安全培训,对新招录的人员,必须实施强制性安全培训,对特种作业人员经相关部门考核合格才能持证上岗。对于一些不参加培训工作的“钉子企业”、未经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就安排特种作业人员上岗作业的违法行为,一定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

2010年5月6日

篇2:乡镇安全监管探索与思考

近一时期以来,特别是实施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战略以来,全镇镇村企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并在危化、冶金、服装、物流和服务等诸多行业形成了比较优势,有效推动了全镇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乡镇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够完全适应安全监管的形势发展需要。针对这种情况,镇安委会办公室组织有关单位人员认真进行了调查摸底和分析研究,并形成了相关建议措施,以期从各个层面重视和加强乡镇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一、乡镇企业的现状

全镇贸工农企业共有56家,自实施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战略以来,全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但是,在部分企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的就是安全状况不佳,安全隐患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全镇镇村企业发展的突出矛盾,不仅制约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而且也严重阻碍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

二、乡镇企业安全监管中的问题与原因

全镇镇村企业安全状况表现为“四低”:一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具体表现为规模小,工艺、技术装备落后,大多数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能力,安全保障程度低;二是管理水平低,存在着不会管、管不好甚至无人管的问题,且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其管理模式、生产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三是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普遍安全意识淡薄,冒险操作时有发生,违章现象屡禁不止,直接威

告的“五无”状态,安全管理工作跟不上生产发展速度,生产发展和安全管理这两个车轮不能并驾齐驱。在新的社会行业安全管理模式尚未形成的情况下,较多企业难以有效实施企业内部安全监管,造成管理的缺乏。同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没有落到实处。

四是缺乏本质安全。一些企业由于资金比较紧张,在生产中使用的大多为国有企业淘汰的二手设备和企业自制的生产工具,存在诸多事故隐患。同时,工人技术水平不高,很多企业从外地分散招聘职工,文化素质偏低,自我安全保护知识缺乏,而且不经培训匆忙上岗。

五是工伤保险覆盖率低。部分企业没有给工人参保,以致事故发生后,多通过非正常渠道解决。

三、对乡镇企业安全监管的建议

对乡镇企业必须通过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经济杠杆、有效监管等多种手段,夯实基础,实现标本兼治,长效管理。

第一,强化对企业安全管理的引导。对乡镇企业,应建立健全“八项制度”: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制度、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机构力量配臵制度、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制度、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工伤保险制度、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八项制度是《安全生产法》对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应加强指导,帮助企业尽快达标,并督促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自觉参加安全生产培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安全素质。

第二,运用经济杠杆促使企业进行安全投入。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坡,达不到国家或行业规定的安全标准时,及时淘汰出局。

第六,构建全方位安全监管网络。对乡镇企业的综合监管,大量工作需要镇去做。因此,应单独设立镇安监办,形成3-5人的专职监管力量,并可采用授权或委托执法的方式,赋予镇安监办相应的执法监管职能,充分发挥其监督管理作用,逐步建成一支强有力的基层执法监督队伍,形成多级巡查的安全生产监管网络,实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在此基础上,强化群众与舆论监督,从更广泛的范围实现“有人管”的目标。

篇3:加强乡镇农机安全监管工作的思考

关键词:乡镇,农机,安全监管

1 前言

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加快注定会有大量农业机械的出现, 有效做好农机安全监管是关系到能够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积极效用的关键所在。从目前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 农机的监管现状并不理想, 还有很多问题, 面临着许多的困境, 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的话, 势必影响到农机积极效用的发挥。由此看来, 关于乡镇农机安全监管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 乡镇农机安全管理重要性的分析

乡镇农机安全建立, 顾名思义, 就是专门围绕乡镇的农业机械安全生产而开展的监督与管理工作, 主要是由监管部门按照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对农机及其驾驶操作人员进行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这项工作尤为重要, 直接关系到乡镇农机拥有者、使用者以及驾驶操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农村和谐稳定, 关系着能否真正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 如何有效开展农机安全监管工作尤为重要。

3 乡镇农机安全监管工作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 在对农村拖拉机、微耕机安全生产监管过程中, 发现了一些突出问题, 亟待加强整改。

3.1 持有拖拉机合格证的低速载货汽车, 农机监理和公安交管均不支持入户

按规定, 拖拉机应该在农机监理机构办理注册登记, 低速载货汽车应该在公安交管部门办理注册登记, 但是, 由于多种原因, 部份厂家生产的低速载货汽车核发的却是拖拉机合格证, 这些持有拖拉机合格证的低速载货汽车, 不符合拖拉机技术标准, 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拖拉机, 也没有列入全省统一的拖拉机产品目录, 农机监理机构无法对其办理注册登记;公安交管部门又因该产品持有的是拖拉机合格证, 也无法办理注册登记, 从而造成“两难办”的局面。农民购买一台运输机械, 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由于技术指标与规定不符, 两个车管部门均无法办理注册登记、挂牌, 农民也就只能是“黑”车“黑”跑。

3.2 微耕机带拖斗上路行驶, 搭人载物安全隐患大

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加大, 微耕机已逐渐进入千家万户, 截至2013年, 达州市已有近8万台微耕机。在微耕机进入农户后, 部分农民为了方便实用, 又购买或自制拖斗, 与微耕机相挂接, 搭人载物, 上道路行驶。按工作属性, 微耕机只适用于田间耕作, 生产工艺粗糙, 安全制动性能差, 带拖斗上道路行驶毫无安全保障, 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这是一个新的较大安全隐患。

3.3 拖拉机异地注册登记、挂牌, 增大了安全管理难度

近年来, 绝大部份农机监理机构认真执行有关规定, 严把拖拉机入户关。但在个别地方特别是外省 (市) 依然存在违规办理“两不符” (不符合低速载货汽车标准、不符合拖拉机产品目录) 拖拉机注册登记, 由于这部分“两不符”拖拉机在外地注册登记后回本地营运, 既不转籍, 也不过户, 脱检、脱保、违规违章现象普遍, 本地监管机构由于没有这部分拖拉机信息, 难以进行有效监管。

3.4 机耕道路带来的安全隐患

与机耕道路的建设相比, 维护与管理的重视程度显然不够, 这样就会导致一些机耕道路因为使用年限, 或者修建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 存在某种程度的安全隐患, 甚至新修道路不达标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这样的道路状况更加需要我们进一步做好安全监理工作, 消除潜在的隐患, 保证农机畅行。

4 乡镇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从上面的论述中, 我们不难看出当前乡镇农机安全监理面对着一些问题, 为此, 笔者认为,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去加以解决。

4.1 进一步规范拖拉机产品界定

“黑”拖拉机不能在公安交管机关、农机监理机构登记注册、核牌发证, 不仅给安全管理部门加重了责任和负担, 也给人民群众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其根源不在群众, 也不在市、县两个管理机关, 而在于省级以上负责产品生产、技术监督和市场管理的经济和信息、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低速载货汽车、拖拉机是两个不同的称谓, 在生产、销售中应当明确。凡是市场销售的低速载货汽车应该到公安交管机关办理登记注册、核牌发证, 凡是拖拉机应该到农机监理机构办理登记注册、核牌发证, 从而有效遏制“黑”拖拉机从运。

4.2 严厉整治微耕机带拖斗上路行驶

微耕机的功能是用于田间耕作, 要彻底整治微耕机带拖斗上路行驶, 必须从三个方面加大治理力度。一是工商、质检等部门要禁止生产、销售微耕机拖斗, 从源头上彻底根治安全隐患。二是公安交管部门要严厉打击微耕机带拖斗上道路驾驶行为, 强化安全隐患治理。三是严厉查处给微耕机加装拖斗的窝点。四是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微耕机操作手的安全培训和教育, 增强安全操作意识。

4.3 坚决刹住拖拉机异地注册登记等违规行为

四川省农业厅针对拖拉机异地注册登记开展了系列集中整治, 但有的地方对异地注册登记的拖拉机清查不彻底, 整治力度不够, 从而使个别农机监理机构为追求经济利益, 违规办理外地拖拉机注册登记;加之省与省之间对入户的拖拉机标准不统一, 以致有的地方低速载货汽车可以以拖拉机名义注册登记。为此, 省级以上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 要切实规范、统一拖拉机的产品目录、型号, 地方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 坚决治理拖拉机异地注册登记, 核发牌证, 建立和谐、安全、良好的道路营运秩序。

4.4 做好宣传工作, 全面加强乡镇农机使用者的安全意识

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众人的支持, 更是需要大家的积极、主动参与。为此, 一定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让广大农机户了解这项工作, 进而理解并支持这项工作。然而, 要想真正达成上述目标, 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应该让农机安全管理宣传工作走进千家万户, 可以通报板报宣传、标语宣传以及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 将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真实、生动地展现给大家, 营造一个良好氛围, 为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此外, 要定期展开培训活动, 让农机使用者意识到安全使用农机的重要性, 从而能够主动规避一些违法违章行为。

5 结语

安全工作, 责任重大。农机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为此, 我们要首先树立先进的农机监理理念, 进而以此为指导,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加强源头管理, 开展宣传教育, 查治安全隐患, 高效便民服务, 使农业机械以良好技术状态服三农。

参考文献

[1]钟彦涛.农机安全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 2015, (15) :195-195.

[2]施立波, 王以汉, 李风良.走出误区实现农机安全管理规范执法[J].山东农机化, 2002, (6) :13.

篇4: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探索与思考

一、荆州市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实践

近年来,荆州市紧紧围绕乡镇财政资金“全覆盖、全过程”的监管目标,积极探索完善监管办法,着力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创新监管方式,全面夯实监管基础,大力提升监管能力,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框架基本形成,监管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工作开展。各县市区成立了由财政局长任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任副组长,相关科室及二级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领导小组。乡镇政府也相应成立了由镇长担任组长,纪委书记、财经乡镇长担任副组长,财政所、乡镇农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资金监管领导小组。县、乡两级工作机构的建立,为抓好资金监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各县市区财政局出台了县市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实施办法、细则、制度及流程等规范性文件,明确了资金监管的目标、范围及监管职责、要求,规范了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行为。同时,落实经费,加大监管保障力度。

(二)建立五大制度,夯实监管基础。建立全覆盖的财政专管员制度,明确规定各乡镇财政所每村派驻一名财政干部担任专管员,承担该村财政资金监管职责;建立阳光操作的“三资”监管制度,搭建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代理平台和资产、资源产权交易平台,对村级“三资”实施全覆盖代理服务和有效监管;建立上下互动的监管联系制度,包括县级财政部门包点联系制度、乡镇部门联动机制、乡镇财政所资金监管例会制度等;建立典型引路的监管试点制度,各县市区摸着石头过河,采取先行试点、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步推动全市的监管工作;建立奖惩严明的绩效考核制度,各县市区财政局逐步形成了全面、系统的乡镇财政管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将全年工作目标进行量化,下发了乡镇财政绩效考核办法、责任追究办法等文件,将资金监管信息通过反馈、公开公示、抽查巡查等纳入了绩效考核体系,并分类界定了局机关科室、二级单位及乡镇财政所在资金监管中应承担的责任。

(三)把握重点环节,力求监管实效。采取“先易后难、稳步推进、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创新监管方式,优先选择乡镇财政所直接管理的补助性资金和项目建设资金实行重点监管,然后逐步扩展到其他部门管理的资金实行突破性监管。具体来说,主要把握财政补助资金分类监管环节、项目建设资金分项监管环节、资金监管公开公示环节、资金监管抽查巡查环节和资金监管信息登记环节。

(四)强化队伍建设,提升监管能力。全面开展“双争双带”活动、财政所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监管业务培训和打造信息调研平台等。

二、当前乡镇财政资金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从荆州市的情况看,随着近年来国家投入到乡镇的各项财政性资金大幅增加,县乡两级财政部门监管资金的责任更大,任务更重,要求更高。由于思想认识、管理体制、内部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管意识缺失。当前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主要局限于财政部门,部分乡镇领导和主管部门只热衷于跑项目、争资金,对如何按照规定使用好这些资金并不十分关心,监管意识缺失,使监管流于形式。

究其原因,一是本位主义思想影响,认识有误区。部分行政领导对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的行为不太在意,错误地认为只要没把钱装进个人的腰包就不算违规,争取来的资金是上级额外给的钱,能把钱要到手就是为地方谋了利益。财政内部也有消极思想,觉得乡镇资金涉及范围广、牵扯部门多、工作量大、阻力大,有畏难情绪,大多忙于应付,缺乏经常性、系统性的监管。项目主管部门觉得是自己主管的资金,对乡镇财政部门参与监管存在排斥情绪。少数地方认为某些资金是自己争取来的“关系资金”,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不希望财政部门参与监管,存在抵触情绪。

二是重政绩、轻绩效,重项目争取、轻项目建设。部分乡镇领导只关注项目是否争取得到,不管项目是否该搞,不管有无绩效。

三是权责未统一,问责不明。在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上,没有按照权责相统一的原则严格明确财政资金分配者、监管者和使用者的责任,导致问责难以落实到位。

四是县乡财力匮乏,监管无法到位。受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些地方的财力保障不足,专项资金更是难以做到专款专用。从荆州市看,目前所属县乡预算安排人年均公用经费标准仅为0.5—0.6万元,与实际需要有较大的差距。为了保运转,弥补公用经费不足,只得在专项资金上打主意,导致专项资金挪作他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监管能力缺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缺乏监管的依法身份。乡镇财政所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监管人员没有执法证,给入户调查核实、抽查巡查、取证、查处等工作带来依法行政的障碍。

二是缺乏监管的有效手段。乡镇财政所虽然由县级财政部门直接管理,但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乡镇政府,对于行政干预导致的违规现象,乡镇财政往往是“看得见,管不着”。

三是缺乏监管的专业技能。当前有很多补助性资金和项目建设性资金都有其特定的对象、行为和具体实施部门,乡镇财政人员在监管过程中无法核定其真实性和准确性。

四是缺乏监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乡镇财政所干部普遍认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责任无限大,权利无限小,很消极、很被动。

造成监管能力缺乏的主要原因:

一是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后,对乡镇财管所和人员的定位有些忽视和弱化,导致对职能的赋予、人员的补充、培养都有欠缺。

二是乡镇财管所和人员建设跟不上,难以适应。如乡镇财政干部身份不明,积极性难以调动;乡镇财政干部年龄老化,工作主动性下降;乡镇财政干部待遇差,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工作任务繁重,人手少,除本身的业务工作外,还要疲于应付乡镇政府中心工作,财政所正常业务工作都需要加班加点才能完成。

(三)监管平台缺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硬件设施陈旧。从荆州市的情况看,目前全市大多数乡镇财政所办公用房陈旧,办公设施老化,办公条件差,虽然通过近几年的更新改造,目前仍有三分之二的财政所办公设施未达到标准,设备匮乏,适应现代核查、监管的计算机、丈量设施、交通工具等设备配备不足,大大降低了监管效率。

二是资金信息上下沟通不畅。乡镇财政对某些资金来源性质不明,资料信息不能共享,导致政策执行的相关进度、数据等信息滞后。

三是监管网络平台建设滞后。从各地的监管实际情况看,县乡财政部门还停留于监管信息的传递层面,没有真正注重监管实效。由于缺乏网络平台,县乡两级财政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大量监管信息的收集、传递上面,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

造成监管平台缺位的主要原因,一是对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重视不够,没有深入研究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特别是现代网络平台建设严重滞后。二是投入不够,既有重视不够的因素,也有财力不足的原因。

(四)监管十分艰难。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地方配套资金多有缺口,资金到位监管难。

二是资金种类繁杂、层级多,口多层多监管难。目前拨付到乡镇或使用在乡镇的资金种类多达50个,由于归口管理部门不一、拨付时限要求不一,相似的补助资金的基础数据也不一,客观上造成乡镇财政所在监管过程中手忙脚乱,有时张冠李戴。资金涉及的层级太多,纵向层级从中央到省、到市、到县、到乡镇、到村组、到农户;横向涉及众多部门,职能重叠,权力交叉,环节也不少。同时,资金申拨程序不规范,监管风险加大。

三是补助性资金补助对象不易确定,自由裁量标准监管难。部分补助性资金补贴对象有一定的随意性,加之资金主管部门的分配权过于集中,补助对象不易确定,无形之中加大了资金监管难度。

四是惠农补贴资金分配政策可操作性不强,数据核实监管难。

五是资金来源渠道多,信息不畅范围监管难。目前各乡镇基本上只管住了通过财政所直接拨付的资金,比如惠农补贴类资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等,对于其他拨付渠道的资金很难介入参与监管。

六是资金管理体制不顺,绩效监管难。目前乡镇项目建设主管部门多,县直每个部门都可以直接下达乡镇项目建设指标,并按资金类别采取对口管理、垂直管理、条条管理等等,自己监管自己使用的资金,既是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制度设计上存在问题。虽然乡镇财政主动参与建设项目监管,但由于项目主管单位配合不力,使乡镇财政在立项、审核、检查、验收等环节不能做到全程监管,根本就发挥不了乡镇财政就地就近监管的优势,仍停留于做“稻草人”的局面,监管效果实难保证。

造成监管难的原因主要是,顶层设计存在漏洞和缺陷,不配套、不兼容、政出多门,基层监管难以适应。

三、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对策研究

一是建立齐抓共管的资金监管机制。各级政府要把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纳入议事日程,财政部门要把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作为重要的财政工作职能加以落实,除了明确有专门的机构组织协调外,还可以将财政监督专员办事处向县级延伸,并增加其负责监督乡镇财政资金管理、使用职能。同时,把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纳入绩效考核的范围,与转移支付、竞争立项挂钩。

二是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建设。在顶层设计上,加强专项资金的整合力度。将对象相同、作用相近、基础数据相似的资金整合,并在财政内部上下尽量归口管理,并增加财力性转移支付的比重,减少项目性转移支付的比重。

在制度建设上,划分项类监管,明确监管主体和责任。分项监管包括:纳入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的项目资金,上级和乡镇本级安排并由财政所直接管理使用的项目建设资金,对县级财政局直接管理或县级财政局与主管部门共同管理、且用于乡镇的项目建设性资金等。分类监管包括:村委会和个人直接向乡镇财政所申报的补助性资金,乡镇有关单位和个人直接向主管部门申报、且要求乡镇财政所在申报环节予以签章的补助性资金,乡镇有关单位和个人直接向主管部门申报、且要求乡镇财政所支付或发放的补助性资金,县级财政局和县直主管部门直接支付或发放、且委托乡镇财政所实施监管的补助性资金等。

三是建立公示制度,实行“阳光操作”。创新乡镇财政资金公开方式,全面接受社会监督,实现自上而下的全节点公开,把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流程、分配过程和发放过程在受益地区全面公开,把资金的安排、项目规划审批、政策规定等内容向社会公布,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四是创新监管方式,将资金监管与绩效评价有机结合。以县市为单位成立专业资金监管评价机构,对财政部门在技能上无能力监管的一些项目,可以聘请专业机构会同财政部门一起对项目进行绩效评价。采取内外结合,左右联合、上下联动的方式开展资金监管,建立起以乡镇资金监管自身力量为主、以抽调相关专业科(股)室业务骨干为辅、以聘用专业机构的会计人员和受益村民代表为补充的监管队伍,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开展监管工作。

五是加强能力建设,提高资金监管实效。适当增加乡镇财政所人员编制,招收一批经济、会计和计算机类的专业人才,充实到乡镇财政干部队伍中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乡镇财政队伍。给予乡镇财政所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对乡镇财政职能范围内的事,乡镇财政所要有处罚权,对授予委托监管事项,乡镇财政所也要有处罚建议权。加快资金监管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强省、县、乡三级财政的信息化网络建设。加强干部培训教育,制定培训计划,落实培训经费和师资力量,分期分批对乡镇财政干部进行轮训,以满足对各种专业资金的监管需要,提高财政所人员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考核机制,通过绩效考核兑现相应的监管补助、经费,以提高乡镇财政人员对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湖北省财政厅农村处、荆州市财政局)

篇5:乡镇安全生产监管的现状与对策

----乡镇安全生产监管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安全生产工作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影响社会的稳定,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切实抓好乡镇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本文针对当前乡镇安全生产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对策提出一些初步的思考。

认清形势,正视问题,增强做好安全监管责任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存在重经济发展轻安全生产的思想,在一些乡镇党政干部思想深处把安全生产工作只停留在口头形式上,认为只有经济抓好了一切工作才好办,才能出政绩、出形象,干部群众才能得实惠,因此,没有扑下身子,没有把安全监管落到实处。二是抵触情绪,有的乡镇干部认为上级抓安全生产的力度越来越大,但出了事故要追究相关基层干部的行政责任,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有的降级、丢官,有的还被追究刑事责任。三是撞“大运”的思想。只要生产就会有事故,无论怎么抓发生事故在所难免,认为安全生产和事故发生有很大的偶然性,有时越抓事故越多,不抓有时还太平无事,对安全生产放松管理,听之任之。

(二)安全监管手段乏力。一是监管手段乏力,对违法行为难以处罚。但从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1 法规来看,乡镇一级政府是没有行政执法权的,只有县级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才拥有行政执法权,由于乡镇政府只是辖区安全生产监管的行政主体,没有独立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执法主体资格,所以“腰杆不硬”、“说话不灵”。二是权力和责任不对称。乡镇政府只有检查督促权,没有执法处罚权,责任大、权力小,有责无权,权责分离成为乡镇存在的普遍问题,在安全生产监管上不能树立权威。三是乡镇安全监管机构分散。从乡镇条线来讲,条线安全管理主体责任意识不强,职能部门对安全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都不够,总认为安全监管工作是安监部门和乡镇安委会的工作,存在着一种臵身局外的观念,缺乏必要的主人翁思想,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队伍素质不适应。一是安全监管能力参差不齐。有的业务素质不高,下去搞检查和执法,只讲得出一些表面的东西,发现不了深层次的问题;有的法律知识不精通,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一知半解、断章取义;有的专业水平不高,对专业技术知识不学习、不了解,说外行话、做门外汉,没有真正成为安全监管的行家里手,不会管、不敢管、管不住、盯不住、盯不严的问题相当突出。二是安监人员不足。有的乡镇安全监管人员严重不足,超负荷运转,加之乡镇安全监管人员多为兼职,没有足够精力抓安全生产工作,形成兼职不负责,对存在的问题或视而不见或故意绕道,致使隐患和问题长期存在。

(四)安全投入不足。一方面当前乡镇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以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为主体,安全基础薄弱,安全技术措施经费投入不足,安全生产技术设施、工艺有的十分落后,有的简易生产,有的劳动保护投入缺乏保障。由于投入不足,造成了许多隐患,因为投入不足,这些隐患又得不到及时彻底根治,以致伤亡事故频发。另一个方面,乡镇一级财政财力薄弱,大多是吃饭财政,导致有的乡镇安全管理干部工作条件差,工作经费不能正常保证到位,监管的力度、深度和广度都不能适应安全工作的需要,“三违”现象得不到及时有效制止,以致事故不断。

(五)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缺位。一是相当多的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对国家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学习不够,同时设备设施落后、陈旧,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低下,缺乏起码的安全设施,缺乏基本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必要的操作规程,生产作业条件极为恶劣。二是相当部分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没有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职责,如没有依法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没有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等。三是企业没有依法对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三级”安全教育,不少非公有制小企业特别是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建筑施工企业及其他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招用的大量农民工,没有经过必要的安全生产培训就直接上岗,导致工人对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操作规程、安全要求一无所知,在恶劣危险的作业环境下违章作业的现象十分普遍,给 企业带来了潜在的安全隐患。

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切实完善安全监管措施

(一)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意识。一是政府层面上,主要抓好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标准的贯彻落实,对安全生产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通过规划布局、结构调整,强化宏观调控,督促部门和企业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二是各有关部门层面上,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依法实施监督管理,督导生产经营单位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工作。三是生产经营单位层面上,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切实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依法保障必需的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扎实做好安全基础工作。四是社会层面上,充分发挥职工群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负起监督责任,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给予监督和曝光,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

(二)加快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一是健全安全生产基层监管工作体系。在现有的基础上,建议将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机构延伸至乡镇,在乡镇设立安全生产监管站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所,作为县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派出机构,由县(市、区)级安监机构进行业务领导,强化乡镇安办在安全生产监管上的力度。在村(居)应充分发挥村(居)委会的作用,成立相应的安全机构负责本辖区内的安全生产工作。企业则应按《安全生产法》的规定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设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二是 充实各级安全监管机构的力量,配齐其日常工作运行所必需的设备、交通工具等,保证必需的工作经费,同时逐步改善优化人员结构,增加法律、化工、建筑、机械、矿山方面的人员,并通过不断的培训教育,提高监管队伍的政治、业务、技术素质。三是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在安全评价、安全管理、检验检测等方面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咨询和服务。

(三)加强安监队伍建设。一是要抓好培训。要加强对监管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要针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新形势、新变化,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使安监人员掌握安全科学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二是要强化职能。要从单纯的安全生产工作协调机构向行政执法转变,依法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机构的执法主体地位,把行政执法作为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基本职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管、监察执法等方面上来。牢固树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工作作风,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做到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迁就。三是强化制约。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监督管理,加大过错追究、责任约束、违纪查处力度,对无视法律,搞人情关系,放纵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要坚决依法查处,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四)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一是要积极推行在安全生产上委托乡镇执法。明确委托执法的部门、委托执法内容、委托方式、工作职责等,使之程序化、规范化,强化乡镇安全管理职能,有力地调动乡镇安全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安全生产从主观管理向依法治理、从控制事故向标本兼治 转变,解决乡镇政府在安全管理上责任大、权利小的突出问题,实现安全监管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二是要加强日常监管。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监管职能的部门要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神圣职责,要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责任制等企业安全生产保障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凡检查中发现责任制形同虚设或落实环节有缺失的,要采取经济处罚的办法促其整改。三是加大处罚力度。对发生重伤和死亡事故的、不按要求整改事故隐患的、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具备相关的安全生产资质的要加大行政处罚力度。

(五)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建议各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资金,并逐年递增,用于社会公共安全事故隐患的整治投入,配备相应的交通工具和安全检查检测设备。二是生产经营单位要依法加大安全投入。各种所有制企业都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安全设施建设,淘汰危及安全的工艺设备,抓好隐患整治,逐步完善安全生产设施。三是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经济政策。设立“安全隐患整改专项费用”,各级政府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按一定数额划拨,各企业从销售额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实行专款专用。全面落实安全费用提取和风险抵押金政策,做到应提尽提,应缴尽缴,对不按规定提取、使用安全费用的,要依法予以严肃查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要求,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所有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

篇6:乡镇安全监管探索与思考

难--乡镇现行机制难以适应发展需要

从调查情况来看,乡镇现行机制与乡镇干部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难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机构臃肿,财政给养人员过多。乡镇作为一级政府,要求配备政府的全套机构,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管地域大小,人口多少,财政承受能力如何,乡镇机构设置都要求上下对口,每个上级机构和部门都要在乡一级找到自己的“脚”,结果乡镇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致使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府运行成本太高。以我县为例,我县是陕南一个落后的山区农业县,财政入不敷出,但每个乡镇吃“皇粮”的多则近百人,少则三四十,致使乡镇财政不堪重负。如我县银龙乡,该乡人口仅有6143人,但在编和不在编干部却多达71人;财政收入仅有30万元左右,而一年的支出却要80多万元。

2、财权、事权与职权失衡。税费改革前,乡镇就存在着财政收支缺口,但是由于当时农村税费制度不规范,还可以通过税外收费,通过借债,通过寅收卯粮来勉强维持。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原先纳入乡镇财政预算的税费项目,乡镇可用财力一下子变得更加捉襟见肘了。如我县2003年全县乡镇可用财力为796万元,而同期乡镇供给人员为854人,仅正常工资性支出就需700多万元。但绝大部分事权(政府职能转变、农村社会公共物品提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等)都需要乡镇承担,乡镇政府得到的财权与事权比例失衡。而在财权与事权不相统一的情况下,乡镇的职权也逐渐萎缩,近年来乡镇的“七站八所”在行使职能时逐步走向独立,相关部门如国土、司法、统筹等十多个单位由上级主管部门垂直管理,与乡镇党委、政府形成“隔离层”,而这些单位所承担的责任,却依然在乡镇。权利不断上收,责任不断下放,乡镇财权、事权与职权的失衡,直接造成乡镇各项工作协调和开展困难,乡镇党委、政府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与应具备的行政职能不相匹配。

3、干部作风不够扎实。由于乡镇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导致相当一部分乡镇干部不能安心扎根基层,千方百计想“进城”,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还有一部分乡镇干部对自身要求不严,学习不主动、不深入,对党在农村的政策吃不透、拿不准,工作方法简单;更有一少部分乡镇干部工作不求上进,敷衍了事,作风漂福

4、干部流通体制不够完善。乡镇干部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平均年龄偏大,性别比例失调。干部进出不畅,难以有序流动,尽管,近年来我们对乡镇干部的提拔任用和交流力度不断加大,但交流的主体是乡镇领导干部,而一般干部的交流难度很大,仍处于探索阶段。经济条件好的乡镇干部不愿到条件差的乡镇工作,城郊乡镇的不愿交流到边远乡镇,本地干部不愿交流到外乡镇,造成相当一部分干部长期在一个乡镇工作,思想上有厌倦情绪,工作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据统计,我县池河镇113名干部中,在本乡镇工作10年以上的有78人,占干部总数的69.1%。

5、干部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都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乡镇干部队伍,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才,然而,乡镇干部学知识、学技术大多靠自学,目前的培训条件根本无法满足大规模培训干部的需要,相应的干部培训配套机制也不完善,乡镇干部素质提高缓慢。据初步统计,乡镇干部中重管理的干部多,懂技术的干部少,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干部平均每个乡镇不足10%。

盼--农民期盼乡镇提供优质服务

转变乡镇职能,变指令为指导,变管理为服务。那么,群众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呢?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农民“想的是致富,难的是技术,缺的是服务,靠的还是乡镇干部”,他们迫切希望有一批联系紧密、作风过硬、发展经济本领强的乡镇干部带领他们搞经济、闯市场,在生产、技术、流通、经营管理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

1、提供信息服务。市场信息对于农民来说,好似指路明灯,农民要致富,就要选准项目,而项目来源于对市场信息的搜集、整理、判断和预测。农民普遍反映,希望乡镇为他们提供准确的、较全面的市场信息,引导他们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

2、提供科技服务。农民群众因为缺乏技术,搞项目时就不大胆,想干而不敢干,怕一旦技术跟不上,就会失败,亏本。技术问题已成为农民致富路上的一条拦路虎,为农民提供的科学技术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3、提供流通服务。调研中,农民群众大多反映,现在农副产品生产出来找不到销路,大多都卖到了小商贩的手中,短斤少两不说,小商贩还极力压价,农民虽然极不情愿,却也无可奈何,这也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个直接原因。农民急需要有一个能够代表他们利益的流通服务组织,内联农户,外联市场,引导他们搞好农副产品销售。

4、提供政策服务。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是农民利益的集中体现,认真抓好政策的落实,特别是落实好土地承包、减轻农民负担、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等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的基本政策,不但保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用好作风提供优质服务。乡镇干部的工作作风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干群关系。农民群众需要的是真正扑下身子,做给他们看,带着他们干,真心诚意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的干部。

变--乡镇转变职能要出实招

转变乡镇职能不是一句空话,要动真格,出实招。今年以来,我县采取

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配制,强化监督管理,严格考核奖惩等改革措施,使乡镇工作机制真正走上一条群众欢迎、干部拥护、上级认可的改革新路子。下面,结合我县的一些具体做法,提出转变乡镇职能的几点建议:

1、合理设置机构。转变乡镇职能,即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必须要建立相应的体制和机构做保证,必须调整乡镇机构设置和运转形式,改变干部工作角色和方式方法。一是按需求设置机构,我们对过去设置重复、职能交叉、越位错位的机构进行撤销;把业务工作相近、工作性质相似的机构进行合并;把业务单

一、工作量相对较少的机构进行挂靠。二是按服务设置机构,针对服务的对象、性质和方式的不同,设置对应的服务机构,实行“对口”服务。三是按发展设置机构。各乡镇根据区域经济的不同现状,设置符合各自产业发展特点的相应机构。

2、优化组合人员。坚持因事设岗,因岗定人,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机制。对乡镇内设办(所、队)负责人,全面实行竞争上岗,一般工作人员由办(所、队)负责人根据其业务特点选择工作人员,一般工作人员根据所学专业和工作经验,自由择岗。对在改革中岗位发生变化的干部,我们出台了“三变三不变三鼓励”的优惠政策,即变工作岗位,不变干部身份;变工作职能,不变原职务职级;变分配方式,不变开支渠道。鼓励乡镇干部自担风险,带薪从事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或承建农科示范园;鼓励干部带薪从事民营经济,领办、创办企业;鼓励干部带薪到村和街道社区任职。

3、撤销包村干部,成立产业服务队。我县积极探索和改革乡镇干部管理和服务模式,绝大部分乡镇撤销了包村干部,重新整合技术力量,实行了按产业或工作项目将干部编组定岗,成立产业服务队。过去,乡镇干部包村工作“一把抓”,什么事都管都抓,结果什么事都抓不出成效。现在成立了服务队,工作不搞“大杂烩”,干部不当“万金油”,实现了干部包村向专业服务转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在谈到服务队的工作成效时,曾溪乡四新村支部书记说:“过去包村干部绝大部分精力用在收税上,对农民的指导太少了。而现在的服务队是‘九牛爬坡,各出各的力’,效率很高,为农民提供的是专业服务。”以我县饶峰镇为例,该镇根据自身产业发展需要,成立了烤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蚕桑、畜牧产业,财政、林业,计划生育和综合工作六个服务队,分别制定目标任务,实行考核奖惩,且与工资挂钩,激发了干部为农民服务的热情,服务队巡回各村开展技术培训,进行专业指导,推动了产业发展。

4、乡镇干部领办、创办绿色企业和科技示范基地。城关镇新堰村农民马孝平告诉我们:“前年政府号召种莲藕,我怕种了不一定赚钱,所以一直拿不定主义。后来,看到镇上的干部集资入股新建莲藕示范基地,我觉得他们田地要租,劳力要请,而自己可以省下这部分,肯定能赚钱,就试种了几亩,结果卖了个好价钱。”马孝平的话反映了很多农民的心声,他们发展产业或新项目,怕担风险,没有信心,往往处于观望状态。而乡镇干部带头示范、领办创办绿色企业和科技示范基地,给农民现身说法,能有效地把政府号召变为农民自发行为。2002年,熨斗镇干部孟天毅贷款25万元,承包了熨斗茶厂,建起了千亩优质茶园示范基地,兴办了养殖场,形成种、养、加工一体化的经营格局。茶厂和养殖场雇用农民工45人,并带动帮扶发展畜牧产业大户10户。实践证明,乡镇干部领办、创办绿色企业和科技示范基地,是推进产业发展,吸收和消化当地剩余劳动力,缓解财政压力的得力举措。

5、乡镇干部兼任村支部书记。据有关资料反映,我国部分市县试行将乡镇干部下派到村任村支部书记的做法,收效良好。但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就这一做法征求乡镇领导、一般干部及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意见时,大家看法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可行:一是乡镇干部兼任村支书有利于改进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将工作重心下移,实现乡镇机关高素质的党员干部同基层党组织的“高位嫁接”。二是可以消化乡镇富余人员。三是可以缓解村干部报酬给乡镇财政带来的压力。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一是乡镇干部兼任村支书在角色扮演上有冲突。二是乡镇干部兼任村支书开展工作难。村委会及村干部能否接受下派的村支书,群众对其信任程度如何,以及乡土观念、宗族势力的排挤等等,都为乡镇干部兼任村支书开展工作设置了重重阻碍;三是乡镇干部兼任村支书生活上有困难。考虑到吃住等细节问题,有可能给农民增加新的负担。因此,我们认为,实行乡镇干部下派兼任村支书这一做法要慎重。第一,要挑选能力强、作风正的干部,这是前提和保证;第二,要符合该村实际,该派则派,不搞一刀切,这是关键。

6、乡镇干部充实进社区工作。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工作的重要性凸现出来。然而,一些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社区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就我县而言,一方面是社区干部队伍老化,工作人员大多都是一些退休老干部,平均年龄均在60岁以上。另一方面是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太低,工作积极性不高,难以适应社区发展的需要,据调查我县社区工作人员的平均月工资为120元。这部分工资不但不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而且还增加了乡镇的财政负担。因此,把乡镇干部充实进社区工作,上述问题则迎刃而解。

7、乡镇干部到发达地区闯市尝找信息、引资金。税费改革后,乡镇干部工作量将减少一半,势必产生大量富余人员,而且绝大部分乡镇本身就严重超编,如何为大量的乡镇富余人员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发挥作用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从我市个别县的实践来看,组织和引导乡镇干部到发达地区谋职锻炼、闯市尝找信息、引资金,这一做法是积极的,成功的,是一条“借地育才”、“借鸡下蛋”、培养和锻炼干部的好方法,是乡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有益尝试,对盘活干部资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导和推动作用。

8、变乡镇干部为农村经纪人,成立农副产品流通服务组织。我们在调研过程中,有农民群众反映,农业结构调整“你也调,我也调,调来调去卖不掉”,农民最大的困难是卖难问题。为让农民吃上一颗“定心丸”,种啥不愁销,我们可以在乡镇干部中挑选信息灵、懂营销、善管理的干部,鼓励他们组建中介组织,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商品供求信息和产品营销等有偿服务。也可以按股份制形式,成立农副产品购销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引导农民搞好农副产品销售。

篇7:乡镇安全监管探索与思考

近几年相继组建起来的各级安监部门成立的时间较短,监管力量不足,监管体制及运行机制尚待加强和完善。在这种的情况下,如何对一个地区的安全生产进行有效的综合监管,全方位地组织和协调各部门,步调一致,协同作战,形成“齐抓共管”的监管工作格局,保证地区安全生产形势的总体稳定和不断好转,是我们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面临的一项新的重大课题。

一、什么是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

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是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权限,对辖区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代表政府履行监督检查、综合协调、行政执法等方面的职责,从而保证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在本地区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概括地说,综合监管就是较宏观的、高层面的、全局性的、全面性的、全方位的监管。其功能和内涵包括运筹谋划、导向促进、立规执法、组织部署、监督检查、指导协调、宣教培训、统计分析、通达反馈、综合调度。

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是伴随着安全生产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大和安全生产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是相对于部门专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而言的。它的基本内涵包括2个方面:一是对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综合监督管理;二是对各项专项监督管理工作进行协调、指导和监督。在原国家安监局提格为现国家安监总局后,中央要求各级安监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监督行业主管部门,监督下级政府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安监局的提格就是要增强政府安全监管的权威性。黄菊副总理也要求安监局要找准定位,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安全生产的大格局。因此,我们要做好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就必须从这个大概念、大安全的角度,全面理解和对待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

二、如何做好综合监管工作

总结辽宁省沈阳市近几年来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具体做法,有以下4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1.抓好队伍建设,是综合监管工作的前提

沈阳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是2002年初成立的,当时由市经贸委管理。成立伊始,就面临着3大难题:一是体制问题。随着机构改革,有的企业主管部门不存在了,依靠主管部门抓行业安全生产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同时,各类所有制的小企业大批出现,给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管提出了新课题。二是队伍问题。机构改革后,安全生产工作划分到多个部门分别监管,再加上行业主管部门撤销,安全战线人员锐减。而新组建的安监局人员来自各个方面,队伍需要整合,人员需要培训,机关作风建设和各项基础工作都需要加强。三是资金、装备问题。安监局成立后,首先面临开办资金、车辆装备、办公条件等具体问题,亟待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主要从以下2个方面入手,双管齐下,逐步打开了工作局面。一方面,抓好队伍建设。我们从加强全市安监队伍自身建设抓起,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近年来先后4次为市安监局增加编制和人员。到2005年,沈阳市和各县区安监局均已升格为政府的直属机构,人员从二三十人增加到现在的300多人;为提高全市安监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安监局实施了全员培训教育。每月集中培训1次,请专家和专业人员讲课,理论结合实际,使全市安监队伍的整体素质、业务水平、监管能力和执法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另一方面,积极努力,取得各方支持。机构逐步健全,队伍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增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实现综合监管一要靠人,即安监系统本身队伍要强、素质要高;二要依靠政府的领导和支持,树立综合监管部门的权威性;三要依托市安委会,建立和谐、高效、顺畅的部门关系。

沈阳市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之所以能够顺利开展,主要得益于市委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多次召开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和市长现场办公会议,听取安全生产工作专题汇报,解决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同时,安排主管公安的副市长分管安全生产工作,任命了协调安全生产工作的专职副秘书长,聘任了安全生产顾问,市政府还设立了5 000万元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用于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隐患和重大问题。

2.落实各级监管责任,是综合监管的保证

落实责任,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也是现阶段做好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的根本保证。

为了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从2002年下半年起,全市建立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市-县、区-乡、镇(街)-社区(行政村)“四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用责任制体系确立了市安监局对市直各委办局和各区、县(市)协调、督促、检查、指导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分级管理、分级承担行政责任的原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四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的框架下,市安监局不断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一是落实责任主体,强化责任意识,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来落实责任。市安委会制定了《各区、县(市)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经市政府同意,由市政府办公厅发文实施,进一步强化了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安全责任意识。二是严明奖惩,严格考核。考核标准定为优秀、达标、不合格3档。考核结果为优秀和达标单位,对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给予不同数额的奖金;发生死亡和重伤事故及超指标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受到经济处罚。三是强化责任追究,维护监管权威。严格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程序,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对辖区内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按照职责分工、管理范围和权限,依法进行严肃处理和责任追究。

“四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有力地促进了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的开展,使沈阳市连续3年保持了安全生产形势的总体稳定,各类事故的主要指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3.发挥安委会办公室的作用,是综合监管的有效手段

要对一个地区安全生产进行有效的综合监管,就要充分发挥安委会办公室的作用,加强与各部门的联系,利用安监局承担同级政府安委会办公室日常工作的有利条件,发挥安委会办公室的谋划部署、监督检查、指导协调和调度综合作用。以安委会办公室的名义,对部门之间存在的职责不清、分工不明以及由此造成的相互扯皮、推诿等问题,代表政府出面综合分析情况,明确部门责任,进行协调指导,共同配合加以解决;对各专项监督管理部门职责范围内无法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等问题,代表政府出面协调、监督解决。

近年来,沈阳市安监局在加强安委会综合协调能力方面,结合形势的发展,先后3次调整市安委会成员单位,修订了市安委会及其办公室的工作规则,制定了每月召开1次专题分析协调会议的工作制度。通过协调会,使一些难以解决或只靠一个部门解决不了的问题,得到解决或落实。

现在,凡是涉及安全生产热点和难点问题,有关部门都主动提交市安委会办公室或安监

局来协调解决,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

4.摆正位置,理顺关系,是综合监管的要求

综合监管工作涉及的行业、领域多,职能交叉重叠,情况错综复杂,矛盾问题较多。事实证明,要做好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关键是要正确把握和履行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的基本职责,摆正位置,理顺关系。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可以看到,在实施综合监管工作中,要重点处理好以下2个关系。

一是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的关系,即处理好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与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政府有关部门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既要认真履行我们的职责,又要注意不能替代相关部门的安全监管职责和工作,要依靠和发挥有关部门的作用和积极性。要特别注意与建设、质检、卫生等部门在交叉业务上的协作,坚持按规定办事,不争论、不扯皮。对其他部门的工作,安监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

篇8:乡镇安全监管探索与思考

(1)调查对象:广西县(市)、乡镇安全生产监管部门。

(2)调查方法:座谈会访谈法、调查问卷法。

(3)信度与效度说明:随机在广西区内选取5个县城,每个县城也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对2个乡镇进行走访调查,基本能代表广西当前乡镇安全生产监管水平。受调查的乡镇分别是田东县平马镇、宜州市三岔镇、宜州市怀远镇、环江县大才乡、环江县川山镇、岑溪市糯垌镇、岑溪市归义镇、钟山县公安镇、钟山县燕塘镇、浦北县泉水镇、浦北县张黄镇、灵山县檀圩镇、灵山县新圩镇、合浦县公馆镇、合浦县石康镇、德保县足荣镇、田东县思林镇、田阳县那坡镇、田阳县那满镇、兴安县溶江镇、平乐县张家镇、平乐县平乐镇。

2 广西乡镇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现状及分析

2.1 安全监管人员情况

2.1.1 安全监管人员不足

在受调查的22个乡镇中,64%的乡镇的安监管理人员只配备有1~5人,其中只配备有1人的乡镇有4个;小部分乡镇配备有6人以上。平均每个乡镇配备有6.59人,乡镇安全监管人员明显不足(见表1)。

2.1.2 安全监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在受调查的22个乡镇中,近80%的安全监管人员只有大专或大专以下文凭(如图1所示)。

2.1.3 专职安全监管人员少

在受调查的22个乡镇中,全部是专职安全监管人员的乡镇没有,45.5%的乡镇的专职安全监管人员配备不足(见表2);从访谈中得知,大部分安全监管人员的流动性大,基本属于兼职。

2.1.4 安全生产监管人员业务培训不足

安全生产监管人员业务培训以县(市)级和乡镇组织的培训为主,参加率分别达到68%和55%,从未参加过培训的人员的比例为32%;参加市级以上培训的人员比例较低,只有36%(见表3)。

2.2 安全监管机构设置不健全

在受调查的22个乡镇中,有2个乡镇无安全监管机构;34%的机构不挂牌;各乡镇安全监管机构没有统一的名称。合署办公的“四所合一”的有1 1个乡镇,也没有统一名称(如图2所示)。

统计数字说明:有些乡镇机构性质同时存在2种情况及2种以上情况。

2.3 安全监管人员责任不到位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安全监管人员存在思想麻痹、不会管、无力管或以罚代管等问题。对于安全生产监督检查频率,在受调查的22个乡镇中,每月检查一次的占45%,每月检查2次以上的占55%(见表4)。

2.4 安全监管经费不保证

在访谈中,受访问的安全人员反映待遇低和装备不齐。比如:通信、燃油、交通、服装、工具费用投入不足。具体调查数据见表5、表6、表7。

表5、表6、表7中的数据表明,目前乡镇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只能保证最基本的办公用具如台式办公电脑、打印机和照相机,其余的器材基本不能保证,如传真机缺73%、录音器材缺91%、机动车辆缺91%、非机动车辆缺100%。

2.5 办公信息化系统偏少

在受调查的22个乡镇中,有信息系统的为45%,只占小部分,而大部分乡镇还没有信息系统(见表8)。

2.6 安全监管人员缺乏执法权和执法证

在受调查的22个乡镇中145名受调查人员中,未持证人员47人占32.4%,而执证人员中,有23人执的是行政执法证,只有30人执有安全生产监管检查证,占20.6%(见表9)。

3 问题原因分析

3.1 乡镇安全监管缺乏领导的重视

由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相对其他平级管理部分而言,成立晚,人员比较年轻,所以很多方面都存在问题,如安全监管人员的工作条件得不到满足;安全教育培训、业务培训不到位;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基础建设不完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不规范等,这些都表现出领导缺乏足够的重视。

3.2 乡镇安全监管缺乏执法权

由于乡镇一级安全监管人员只有监督权,无执法权,或者有授权,因无执法证而使得执法断层。

3.3 乡镇安全监管无实效

调查数据显示,乡镇级的安全检查平均每个月都能检查一次,但很多检查只是走过场,检查人员以登记、劝说、宣传为主,检查过后一切照旧,没有实效。

3.4 乡镇安全监管信息化程度低

据调查,目前乡镇一级没有建立监管体系信息档案没有可靠数据分析,做不到安监前瞻性和预防性。

3.5 乡镇“四所合一”管理模式,政策落实不到位

由于国土、规建、环保、安监“四所合一”新的管理模式执行难度大,在受调查的22个乡镇中,只有11个乡镇联合办公,真正能联合执法的只有3个乡镇,其他乡镇处于观望状态。

4 对策

4.1 加大投入,规范乡镇安全生产监管基础性工作

争取上级领导重视与经费支持,在硬件上使人员配备、装备齐全,在制度上规范各项检查、汇报、登记、评价、培训、晋升、奖励制度。保证乡镇安全监管基础工作更规范,乡镇安全监管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4.2 建立安全生产监管网络体系,并覆盖到乡镇一级

建议开发一套安全生产监管网络体系,在保证县级以上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使用的基础上,覆盖到乡镇一级安全监管部门。实现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用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做好企业安全基本情况档案,高危行业、重大危险源档案,安全检查记录档案,以及事故档案等登记等工作,以提升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效率和科学化管理水平。

4.3 国家加大扶持力度,安全培训进企业服务

近年来,实体企业难维持,在调查期间,我们也发现很多乡镇企业倒闭。目前,不少企业正面临扶持阶段,正如前些年国家扶持农业政策一样,建议国家加紧出台扶持企业的政策。

安全培训工作可以按企业纳税比例,享受政府安排或者聘请专家到现场开展的安全培训上门服务,其一,可提高企业安全意识与安全业务水平;其二,可以改变政府“以罚代管”现状;其三,政府安全监管人员可以一起参加培训,提升其安全知识业务水平。

4.4 乡镇安全生产监管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由于没有执法权,乡镇安全生产监管应加大宣传力度,经常宣传不停止。这是2016年的新《安全生产法》赋予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

4.5 强化安全大检查、专项整治的效力

通过安全大检查、专项整治,对企业起震慑作用。

4.6 有针对性地继续推进“四所合一”执法力度

目前,在全区范围内正在进行的国土、规建、环保、安监“四所合一”新的管理模式应该更有针对性,不要搞“一刀切”。针对一些民风比较强悍的地方乡镇,实施“四所合一”,加大执法打击力度,以取得实效。但对于一些民风比较纯朴的地方乡镇,保留目前的安全监管形式。

5 结语

广西乡镇安全生产监管与执法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国土、规建、环保、安监“四所合一”管理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只有对现阶段乡镇监管执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广西乡镇安全生产监管和执法才会迎来一个新的局面。

摘要:当前的乡镇安全生产监管与执法存在着比较多的现实问题。为了详尽了解广西乡镇安全生产监管与执法的现状,广西区安监局课题组对全区7个市、12个县(市)、22个乡镇进行了调研访问与座谈,并对调研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合文献资料,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广西乡镇,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段伟利,徐三元,陈国华.乡镇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及其绩效评估方法探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8).

[2]法宝网.安全生产法速查速用大全集[M].第1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

上一篇: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求助与助人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