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关于干部“能上能下”问题的思考与研究调研报告

2024-05-14

2021年关于干部“能上能下”问题的思考与研究调研报告(共8篇)

篇1:2021年关于干部“能上能下”问题的思考与研究调研报告

2021年关于干部“能上能下”问题的思考与研究调研报告

当前,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准确地说是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是我国干部制度改革能否深入进行的一个“瓶颈”,也是影响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一个突出问题和障碍。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有利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一、正确理解干部能上能下的含义

正确的理解干部能上能下的含义,对于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我认为,理解和定义干部能上能下,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狭义上理解,就是通常所讲的干部“能上不能下”,也就是指调整不称职的干部和一部分相形见绌的干部。从广义上说,所谓能上能下,既包括“上”,也包括 “下”。从“上”的角度看,它不是指某些个体或某个人怎么提拔上来,而是指要形成一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机制和一整套办法;从“下”的角度看,就是要形成一种干部队伍能够正常进行新老交替和新陈代谢的机制。这种新老交替和新陈代谢对“下”的要求,不仅是不称职的干部和相形见绌的干部能够顺利地调整下来,即使是称职的干部,甚至是比较优秀的干部,如果因为任期届满,因为领导班子结构调整的需要,或者因为其他工作需要,也能够顺利地调整下来,并各得其所。所以,干部“上”和“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上” 是目的。因为一部分干部的“下”,目的是为了使更优秀的人才能够“上”。“下”是条件。没有“下”,就不可能“上”,位子都满满的,怎么上?只有解决好“下”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上”的问题。

按照这一思路来理解,“下”就应包括以下一些方面的内容:一是干部离退休做到了规定的年龄就退下来。二是根据不同级别要求,规定一个最高年龄和任期,超过这个年龄线的就不再提名或者调整下来。三是经过考核被认为不称职的干部要降职或免职。四是相形见绌的干部要能够下得来。五是落选落聘的干部。六是干部的换岗分流。七是干部任期届满时也要下来。

二、目前影响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障碍

影响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障碍比较多,从深层次剖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因素:

(一)制度方面因素

1、“下”的标准不具体,缺乏刚性措施。多年来,各级组织部门都在探索如何在干部“下”的方面有所突破,但从制度本身看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有的地方制定出的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办法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衡量干部“下”的标准没有细化、量化,这就给考核及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带来一定的难度。

2、“下”的渠道仍比较狭窄。领导干部除因犯错误而被降、免职外,对“下”的干部一般都是采取交流、改任同级非领导职务等有限的几种渠道来安排,导致有的地方在干部“下”的操作上存在形而上学的做法,往往制定一个统一的年龄杠,进行“一刀切”,不论好坏一律“下”,影响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3、对“下”的干部安置的配套政策比较滞后。有的领导干部因不胜任被免去领导职务后,仍享受原来的工资、福利、医疗等各项待遇,触及不到“下”的干部切身利益,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下”。另外,其它相关制度如领导干部岗位目标考核制度,任期制度,待岗培训制度等,有的不够完善,有的执行不力,有的还没有建立起来,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干部的“下”。

(二)心理方面因素

1、领导者思想有顾虑。少数上级领导干部对那些过去在工作中曾经打过头阵和那些多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工作,虽没有显著的业绩,但也没有失误的领导干部以及那些老领导、老上级,或是同乡同学,或是亲朋好友的领导不忍让其下;对那些背后有人给“撑腰”的干部,领导干部不能让其下;对那些个别关系网甚多,下他一人,会招来多人的不满,领导干部不敢让其下。

2、干部本人不能接受。许多干部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在“官”念上期望值过高,把职务的升降、岗位的调动看得很重,只想上、不愿下成为干部较为普遍的心态。下的干部往往不服气,心理上难以接受,精神压力大,在单位、家里、社会上抬不起头来。

3、部分群众存在谁上谁下与己无关思想。由于受到认识水平、个人好恶、观察角度等因素的限制,受到小团体观念、个人利害及轻率对待自己的民主权利、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等不负责任行为的影响,部分群众认为谁上谁下都无所谓,对干部的评价不处以公心,直接影响到干部的“下”。

(三)技术方面因素

1、考核方法不科学。一是民意测验内容比较简单,基本采用划勾评价的方法,有些个性化问题体现不出来。二是受时间和谈话范围的限制,个别谈话不深入,谈话针对性不强。三是对实绩考察方法比较简单,对干部实绩的考察还仅仅停留在定性考察为主上,考核评价方法仍旧比较单一。

2、考核标准难具体。定性的条款比较多,定量的条款比较少;抽象的条款比较多,具体的条款比较少;反映显绩的指标比较多,反映潜绩的指标比较少等等。

3、考核内容难确定。上级组织部门对考核内容的要求比较宏观,特别是对岗位职责完成情况的考核,没有针对地区、行业、部门的不同,做出明确的规定。

(四)环境方面因素

1、“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上荣下辱、官贵民贱”等落后的封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干部中还普遍将做官作为一个人身份、地位、家族荣誉的象征。

2、社会舆论宣传不到位。对“下”的认识还有误区,往往认为有问题、受处分的干部才“下”,使干部的思想压力大,对“下”抱有明显的抵触情绪。多数干部仍然信奉干部有小错而无大错不能“下”,无功劳也无过错不能“下”,身体不好精神好不能“下”,能力不够资历够也不能“下”,这样就给调整相形见绌的干部造成一定的困难。

3、不正之风的干扰。谁上谁下,取决于领导者的态度,关键在于个人感情。往往干部因不称职被调整时,尤其是那些素质差、威信低的人,多方找关系、找门路,力求保住自己的位置。来自方方面面的说情风使干部调整工作运行起来的阻力很大。

三、解决干部能上能下的几点建议

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特别是“下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抓住重点,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大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营造干部“能下”的社会环境

当前妨碍和影响干部能上能下制度推行的首要因素,是传统世俗观念和不良的心理障碍。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开展各种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首先,大力宣传正确的思想观念。通过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广泛的正面宣传,对“上”的干部不搞“披红挂彩”,尽唱颂歌;对“下”的干部也不搞“摘花去绿”、尽数其过。引导广大干部破除“官本位”思想,牢固树立公仆观念;破除“上荣下辱”的陈腐思想,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非观、上下观;破除“不犯错误不退位”的旧思想,树立“无功便是过,平庸就是错”的新观念。同时,党委和组织部门也要克服怕得罪人、观望等待的消极思想,牢固树立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观念,坚持做到不回避矛盾,不惧怕压力,不碍于情面,敢于真碰硬,保证每项制度措施都能落到实处,从而增强广大干部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促进干部能上能下风气的迅速形成。

其次,加强正反两方面典型的宣传教育。一方面对那些贯彻执行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并取得成效的单位和服从组织安排、不计个人名利得失的干部要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弘扬正气;另一方面对那些在执行能上能下制度方面畏首畏尾、等待观望的单位及思想观念陈旧、拒不服从组织调整的干部及时“曝光”,教育广大干部引以为戒,提高正确对待干部能上能下,服从组织调整的自觉性。

再次,积极开展干部能上能下制度的宣传。通过各种形式向广大干部和群众宣传干部能上能下的意义、目的、内容,以及调整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衡量标准,并向社会公开,让广大干部群众熟悉了解有关情况,提高参与评议领导干部、监督有关调整工作的积极性,促使形成良好的干部能上能下舆论氛围和扎实的社会基础。

(二)完善考核指标体系,为干部“能下”提供依据

干部“能下”的制度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就要制定相对科学合理的标准,为调整不称职干部提供充分的依据。

第一,细化考核内容。坚持以工作实绩为核心,以德才素质为基础,将考评内容确定为德能勤绩廉即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廉洁自律5大项,并对每一个方面进行细化、量化若干个测评要素。在整个考核评价内容的把握上,注重整体性、内在联系性和层次性,力求比较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干部各方面的状况。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职位特点进行要素的组合。比如,对于正职干部要突出了解知人善任、统揽全局、科学决策、民主作风等指标;对于副职干部则要突出当好助手、处理问题等内容。

第二,改进考核方法。在考核方法上,要实行考核预告制,在考核前公开考核对象、考核内容、考核方法、考核时间、考核地点、考核组成员和监督电话等,以便吸纳更多的知情者参与考核工作,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在民主测评、评议上,要力求做到代表性和广泛性的统一,认真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使测评、评议结果尽可能真正体现民意,能真实反映干部的群众基础。同时,在科学选择谈话环境、谈话对象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不断改进民主测评的方式,比如针对不同单位或部门的实际情况,通过单独设立划票桌、划票室,设立投票箱等办法,进一步消除干部群众的思想顾虑,保证民主测评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第三,全面客观分析。要坚持看领导干部实绩,不仅看其分管工作取得的成绩,更要看其本人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不仅定量分析,还要定性分析,区分本职工作与重点工作、常规工作与难点工作、一般工作与创新工作的区别,合理评定领导干部所取得的成绩。对领导干部的不足准确把握,不就事论事,认真分析不足的原因。对确因主观原因造成的工作不称职的领导干部,严格按照有关制度给予诫勉、改任非领导职务、免职等处理;对主要由外因引起的,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为其工作尽力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

第四,及时反馈结果。考核是手段,重要的是将考核结果运用于被考核的领导干部。考核结束后,要在一定范围内采取适当的方式对考核结果进行反馈,一方面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及时了解所存在的不足,促进其不断改进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反馈进一步检验考核结果的准确性,达到群众满意、个人认可的效果,使干部“上”有动力,“下”有依据。

(三)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拓宽干部“能下”的渠道

要使干部能上能下、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成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并切实纳入规范化、程序化轨道,就必须建立完善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配套制度。

第一,建立常态退出机制。除退休制度外,还应探索建立三项制度:一是任期制。通过对党政领导职务的任期作出严格规定,实现领导干部“到期”必下。二是到龄不提名制。可把选任制干部到龄不提名的规定,运用于委任制领导干部,实现干部“到龄”必下。三是党政领导干部聘任制。对专业性较强、不经专门职业训练无法从事的领导岗位,通过合同管理或契约管理为基础的聘期限制,实现领导干部“约定”的下。

第二,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除已实行的辞职制、公示制、试用期制外,还应探索建立和实行免职制、辞退制和问责罢免制,通过组织调整实现干部的下和出。由于人为因素最多,人治作用最大,操作中最易发生主观随意性。因此,应通过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最大限度地增强法治因素的含量,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人治作用的影响,从而构建动态调整的新机制。目前,建立这一机制应以辞职制、免职制和辞退制为基本构架,以公示制、试用期制和罢免制等为辅助。

第三,推进末位淘汰机制。实施末位淘汰制,只看绩效不看关系,只重能力不讲情面。“无功就是过,有错就追究,不奖就是罚,末位就淘汰”的激励手段,能有效地克服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工作作风,较好地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问题。但末位淘汰制并不适合于所有部门,在工作中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部门选择上,应选择那些容易对其绩效量化分解的部门及职位。二是对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应采用放权的形式,由被评估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评估指标,然后由相关人员讨论后确定。三是对绩效的分析评估上,应当对影响绩效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既要考虑任务绩效,也要考虑周边绩效。

第四,建立“下”的干部跟踪机制。干部能上能下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能否安置好下来的干部,创造一个干部“能下”的良好环境。对于被调整下来的干部,组织和其所在单位不能放任自流,一“下”了之,而是从有利于干部健康成长,有利于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工作大局出发,深入细致地做好下来干部的工作。对调整下来的干部应关心爱护,为他们创造学习提高的条件,并实行跟踪考察。对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工作表现突出,群众公认的要及时提拔重任,从而在干部队伍中树立能上能下,能下能上的良好导向。

篇2:2021年关于干部“能上能下”问题的思考与研究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持之以恒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作风建设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通过深入调研,笔者认为,近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X年,我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思想素质得到明显提升,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但少数党员干部在持之以恒纠正“四风”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从整体上增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有效性、长效性,是我们今后进一步开展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少数党员干部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少数党员干部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理论学习不够认真,党性修养有待加强。提高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水平,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首要任务。一些党员干部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或是借口工作忙,把学习当作额外负担;或是应付参加集中学习,个人自学流于形式;或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没有把理论学习作为提高自己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的有效途径,而是断章取义,搞实用主义。由于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不够扎实,导致一部分党员干部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解读上缺乏应有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在相应的贯彻和执行上不够到位,对事物的理解不够深刻全面,很难从大局整体上处理业务工作和个人发展的关系。

(二)业务工作不够精通,业务素质有待精进。精进的业务素质是做好本职工作的主导和保证。少数党员干部在对业务知识的掌握上不够重视,任职相当一段时间还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一知半解;对待工作不够积极主动,只满足于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任务,不注重开拓创新,钻研业务,得过且过混日子;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不善于思考,不善于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业务知识解决问题,而是将问题上交,在如何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上,缺乏钻研精神。

(三)群众观念不够牢固,服务意识有待强化。“执政为民”是全体党员干部开展本职工作的先行理念。有的党员干部公仆意识淡化,对待群众颐指气使,官气十足;有的不能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能真正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意见和呼声,为民“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的工作理念没有得到有效贯彻执行。

(四)工作作风不够扎实,责任意识有待提高。一是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认为无过就是功,满足于纵向比较有进步,横向比较不落后,缺乏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二是在原则面前不能坚持,奉行好人主义。有的党员干部办事只讲感情,不讲原则,遇到问题绕道走,习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三是有的党员干部对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具体指导帮助少,工作不到位,有的遇到工作矛盾则极力回避,相互推诿,缺乏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全局意识。

二、少数党员干部作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以上我们从理论学习、业务工作、群众意识、工作作风四个方面分析了少数党员干部在作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影响党员干部作风的原因是综合的、多方面的,经过认真分析,参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我们从客观环境、主观思想认识及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分析如下。

(一)客观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从大环境来看,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客观环境和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受到了较大影响,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亟待强化,增加了思想作风建设工作的难度。从小环境来看,干部职工相对比较多,存在部分职能交叉,因此有时会出现工作效率偏低的现象。

(二)主观思想影响因素分析

一是少数干部的思想作风比较僵化,思想观念不能适应变化的新情况,不能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解决新情况、新问题。遇到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时,拿不出相应的思路和办法,要么本本主义,要么经验主义,整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二是对新形势下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缺乏清醒和正确的认识,政治理论学习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对思想作风建设抓得不紧,工作不实,措施不力,存在“一手硬、一手软”、“一时紧、一时松”的现象。

(三)制度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一是执行制度缺乏一贯性。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有布置没检查,或者检查工作时前紧后松、姑息迁就、执行不严,或者宽以待已,严以律人,干部本身未做好表率等,使单位制度逐渐失去权威性。二是缺少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有的制度对科室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清楚、不明确,导致制度本身不合理、不科学,操作性不强,使之无法有效考核。有的监督考核方法不对,监督执行人缺位,考核流于形式。

三、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面对少数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过主客观影响因素的分析,笔者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始终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要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到统领位置,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具体来说,要围绕“一个根本”,抓好“四个贯穿”,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有效性。

(一)紧紧围绕完善体制这个根本,着力打造制度保障的作风建设平台

一是抓好有关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如在提高自身素质方面,要建立健全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在作风方面,认真贯彻《准则》、《条例》等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等。通过建立完善相关制度,使工作更加程序化、规范化,保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具体要求落到实处。二是提高制度建设质量,形成体系。当前,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制度普遍存在着操作性较差、过于笼统、执行不便利、约束力不强等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各种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增强制度建设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三是要强化制度落实。制度一旦建立,要明确责任,确保每项制度都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同时,要完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把党内监督、社会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干部监督机制,增强监督的广泛性、公开性。对执行不好的,要及时指出;对违反制度的,要进行严肃批评;对问题严重的,要坚决处理,绝不姑息迁就。

(二)切实抓好“四个贯穿”,营造上下联动“一盘棋”的作风建设氛围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主动在各项工作中起先锋模范作用,以身作则,勇争典范,坚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

1.要把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贯穿于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中

一是强化党性教育,不断提高讲政治的坚定性。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干部头脑,深入开展党性党纪、法律法规、廉洁自律教育,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经常性工作。特别要进一步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把民主集中制贯彻执行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强化发展意识,不断提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必须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努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三是强化群众观念,不断提高勤政为民的自觉性。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牢记“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以群众需要为第一选择,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

2.把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贯穿于教育培训工作中

一是抓好理论学习。以党组中心组学习为“圆心”,辐射做好党员干部在职培训,抓好处级干部和后备干部的培训以及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专业培训、知识更新培训和日常培训等,在培训中引导党员干部加强理论素养。同时在全体党员干部中组织开展以作风整顿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召开党员公开承诺活动动员部署会,签订《党员公开承诺责任书》,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二是加强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运用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具体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党员干部的敬业精神,增强党员干部依法行政、勤政廉政意识,努力塑造高效、务实、廉洁、文明的干部队伍形象。三是经常性地开展专题教育活动。要针对不同阶段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经常性地开展一些专题的党性、党风、党纪学习教育活动,深入扎实,突出实效。

3.把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贯穿于党员发展和选拔任用中

一是严把党员的“入口”关,坚持“积极培养、严格标准、大门敞开、慎重发展”的思路,加大培养力度,确保党员质量。二是规范科级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在党员干部中树立选贤任能的良好风气。积极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完善与推行竞争上岗,实行岗位试用制、政绩考核制、职务聘任制,以此改变干部只能上不能下,只能进不能出的状况,改变干部吃“大锅饭”,当“太平官”的工作习惯,杜绝“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现象。

4.把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贯穿于党员干部监督考核工作中

篇3:2021年关于干部“能上能下”问题的思考与研究调研报告

1 “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新时期的老龄工作

离退休干部工作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国革命历史性的原因, 在我们的老龄队伍中存在着离退休干部这样一个群体。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这项工作, 要求我们各级党委、各级领导都要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这样做, 不仅因为“在长期和残酷的革命战争中, 在战火纷飞和白色恐怖的年代里, 我们党的老干部出生入死, 不怕牺牲, 英勇奋斗, 为推翻反动统治, 为民族和人民的解放, 为建立新中国, 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因为我们的离退休干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 做出了很大贡献;不仅因为我们党尊重离退休干部的历史功绩和贡献, 把离退休干部视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更因为我们的离退休干部一生坚信党的领导、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没有因为离开工作岗位而放弃自己终生为其奋斗的事业, 而是积极学习、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时刻关注着党的建设, 关注着国家的发展。以这个群体特有的方式支持和影响着改革的历程, 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和带领广大离退休干部, 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和目标而努力奋斗。只有把离退休干部这项工作做好了, 才能保持中国革命的连续性;才能做到新老干部有序的交替;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稳定。无论是计划经济条件下, 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必须重视和加强离退休干部的工作, 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曾庆红同志讲:“干部工作有两大块, 一块是在职干部, 一块是退下来的干部。”既然离退休干部同属于党的干部工作范畴, 各级干部部门就应该把离退休干部工作纳入自己的工作管理范围, 同抓在职干部工作一样抓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笔者认为:必须把离退休干部工作开展的好与不好, 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方面, 只有这样做, 离退休干部管理工作才能真正落实到位。不仅如此, 笔者认为:各级党的干部部门还要用与时俱进的思想, 去思考离退休干部工作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位置, 去思考离退休干部工作在建立和发展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进程中的位置。离退休干部的问题解决好了, 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 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就有了可靠的基础保障。

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是在党的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 伴随干部退 (离) 休制度的建立而产生的。它既有一般党支部工作的普遍性, 同时又有着离退休干部党的工作自己的特点。中组织部《关于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离退休干部党员长期接受党的教育培养, 是一支忠诚于党的事业、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的队伍,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出发、从离退休群体的组成结构特点出发, 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出发。从党的性质、纲领、宗旨出发。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 在老同志中应该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教育和约束作用, 起着任何组织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团结和带领老同志, 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为社会主义的改革发展稳定努力做贡献的作用。老龄工作的千头万绪, 只有把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建设放在首位, 发挥离退休干部中党员的作用;发挥广大离退休干部的作用, 才能真正把老同志团结在党的周围, 才能有效地应对和解决改革过程中各种复杂的政治局面, 使老龄群体成为社会发展稳定的重要力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物质还不丰富的情况下我们要抓党的建设, 将来就是国家富强了, 老同志当中党的建设、老同志当中思想政治工作还是要作为我们的特色长期坚持下去的。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做好一切工作的法宝。党的各级干部和组织部门必须充分认识新时期离退休干部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把离退休干部党的工作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部分, 同在职党的建设一样一并抓好。为了切实保证离退休干部党工作的落实, 笔者建议:离退休党支部的建设应该成为考核各级党委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并从制度上固定下来。

2 “两项待遇”与新时期的老龄工作

“基本政治待遇不变, 生活待遇还要略为从优”。这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 党和国家确定的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基本政策方针。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各级政府工作部门、各级党委、各级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 按照“两项待遇”的要求, 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 积极努力地做好离退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落实工作。形成了一整套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 有力地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有力地支持了我们国家养老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基本建立并开始发挥它的作用, 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也在进行之中, 计划经济下诞生的离退休干部工作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工作应该怎样做。笔者认为:作为中国老龄工作的一部分, 新时期的离退休干部工作, 仍然要坚持“基本政治待遇不变, 生活待遇还要略为从优”的基本原则。这是当前老龄工作的重要章节, 是建成社会主义养老保险体系关键一环。

进入21世纪, 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保持社会稳定, 为改革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 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离退休干部群体正是社会稳定的关键一环。从历史看:社会的发展得益于他们打下的坚实的基础, 他们在艰苦条件下创建的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基础, 为今天的改革提供了发展平台;从社会看: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 仍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的建设者;从中国的养老现实看:他们的生活质量高低, 受社会重视程度, 将会影响年青一代对改革未来的看法。因此, 离退休干部“基本政治待遇不变, 生活待遇还要略为从优”的政策, 必须坚持下去, 必须在政治、经济领域有实际的体现。不仅如此, 还应在有关法律程序上固定下来。由政策观念过渡到法律范围。还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赋予其新的内涵, 实现在一定的条件下离退休干部工作与社会化管理接轨。顺利完成离退休干部工作历史性的任务。

3 坚持实事求是, 做好新时期的离退休干部工作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一贯的思想作风。新时期的离退休干部工作也离不开实事求是的原则, 既要尊重历史, 又要正视老龄工作现实;既要注意离退休干部群体的特殊性, 又要服从全国老龄工作发展的全局;既要发挥离退休干部群体政治上的优势, 使其保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维护稳定作用。同时要从离退休干部工作的特点和实际出发, 落实好离退休干部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这是我们新时期离退休干部工作者正在面临和需要拿出办法认真解决的实际问题。能否坚持用实事求是的思想处理和解决离退休干部社会化管理进程中离退休干部的政治生活实际问题。是对我们能否坚持党的实事求是原则, 妥善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的考验。我们的离退休干部是用生命、热血、青春做代价为新中国的成立、建设、发展、强大而拼搏、奋斗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 没有他们的奋斗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社会发展了, 不能忘记他们的历史功绩。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从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 继续发挥离退休干部政治上的优势。胡锦涛同志讲:“在新的历史时期, 老同志在发展经济、推进改革开放、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中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党几十年来培养的一大批干部不仅为新中国的成立、为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党的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立了丰功伟绩。而且, 由于他们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 他们几十年参加革命和建设的经历。他们的一生已经和党的事业、国家的兴衰紧紧的连在一起。这是我们坚持住社会主义方向最可信赖的基础。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从我们国家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出发, 在生活上给予离退休干部从优的待遇, 这应该成为我们国家长期的政策之一。在改革成果共享问题上一是不能只停留在说一说上;二是不能只在过年过节体现;三是共享的幅度应该加大。医疗制度的改革已经影响了部分离退休干部的生活实质, 只有努力提高离退休干部生活待遇, 才能实现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 不然, 就是一句空话。进入新的世纪, 我们国家的改革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近三十年, 我国的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国际地位日益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根本的改善, 各项社会保障逐步建立, 和全国人民一样, 老同志的生活也由温饱状态进入到小康阶段。离退休老同志的健康长寿、快乐和谐、思想稳定, 是我们离退休工作者现阶段以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

离退休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十分强的工作。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我们要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首要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严格执行党的离退休干部政策, 全面落实离退休干部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在政策层面上就是要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作为国有企业如何正确把握和执行党和国家的离退休干部政策, 确保离退休干部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确保企业的改革发展不受到影响;确保离退休干部及时享受到企业发展带来得丰硕成果。

篇4:2021年关于干部“能上能下”问题的思考与研究调研报告

【关键词】农村住房抵押贷款;调研思考

一、当前推进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必要性分析

1.盘活农户住房资产是农村资产资本化的必要路径。长泰县作为传统的农业县,农业发展与进步可以进一步促进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据估算,长泰县农村可用于抵押的农村住房价值达上百亿元,若按照60%的抵押贷款率计算可有达几十亿的抵押贷款,可以极大地盘活紧张的农村的资金使用现状,发挥农村住房本来应有的资本资产化和增值效应,提高农民生产与消费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社会大幅度的向前跨越。

2.赋予农民农村住房可抵押贷款权利,可极大地扩大农民资本权力,并且提高农民融资抵押贷款能力。长期以来,农村房屋作为一项农民群众的重要资产,一直受限于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其产权和使用权一直处于模糊状态。日前,长泰县的农村住房无法像城镇城市居民住房一样自由地参与市场流转,极大地限制了农民财产资本价值的实现,直接导致农民货币资本的流动性,减少农民可支配收入增加的可能性。

3.农村住房可抵押是降低农村金融授信门槛的体现,不仅可以降低金融融资成本,也可以有效地调节农村金融供需失衡的困局。从放宽农民抵押担保物的角度人于,赋予农村住房抵押担保的有效资格与效力,不仅可以减少农民的融资成本,促进农民的再生产、消费与投资,同时更好地引导与促进农村金融行业市场化、产业化与规范化。

4.农村金融供给紧张,农民融资困难,急需推出新的农村信贷产品。长泰县城乡金融发展极不平衡,农村贷款占全县金融机构贷款总数不及12%。农村经济受限于金融网点的大幅萎缩,并且,能够供给农民或农户的金融产品局限于农村信用、农村小额贷款、农户联保等少量贷款品种,担保贷款局限于農户的资质、期限与担保物的品种,致使大量农户无法满足贷款需求。

二、在推行农村住房抵押贷款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因素

1.现行的法律条款不具备使农村住房抵押合法有效的法律效力。《担保法》中明文规定,在农村房屋抵押时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必须分离,这就相当于限制了农村住房抵押的法律效力。曰前,长泰县农村银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邮政储蓄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因为相关法律法规认定抵押无效,要想真正实现农村住房抵押融资,急需在产权登记和法律认定的相关条款上有所突破。

2.农村住房权属评定和价值评估操作性不强。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是城乡房屋制度的二元结构,城镇土地归国家所有,可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易。但在长泰县农村中,农村住房属于宅基地上的附着物,而宅基地又属于农村集体组织所有,这使得农村住房在房产登记、权属认定上存在矛盾和冲突。因此,长泰县的房产管理局和土地权属管理部门无法给农民提供正规的房产登记和权属证明,房产评估和认定缺乏必要的措施和方法。

3.农村住房抵押贷款的推广受到风险补偿机制的极大阻碍。农民往往出于传统观念等影响,不愿购买抵押的房产,并且农房抵押引起的经济纠纷较难处置,由于司法对金融债券特别是农村房产抵押的保护不力,银行很难通过处置抵押物来弥补贷款资金损失。同时作为控制农村住房抵押贷款风险、保持各方积极性和参与度以及深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业抵押担保公司的极度匮乏,使得借贷双方在发生贷款危机时无法得到规避风险的补偿。

三、对推行农村住房抵押贷款的几点看法

1.摸索新的可行方案,发展农村住房抵押试点。虽然农村住房抵押已经在全国部分试点地区顺利推广,然而,长泰县与经济发达县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深入凋查研究,吸取成功地区的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地推出适合长泰县自身农业发展现状的农村住房抵押的试行条例和操作办法,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风险补偿预防制度,有效避免法律限制,保障借贷双方利益和债券的安全,使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实践得以顺利进行并不断深化。

2.发挥政策的导向功能,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农村住房抵押贷款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改革创新业务,覆盖面广,虽然,部分试点省、县日前已经试点成功,然而,在现实操作时确仍存在法律壁垒和制度缺漏。因此,地方政府政策的导向对于推进此项工作至关重要,长泰县政府应该制定财政补贴和政策性减免税收等奖励倾斜性政策,大力扶持农户的贷款业务增长,促进长泰县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制度的深入改革与创新。

3.构建中介平台,稳健推进放开农村住房抵押限制的工作进展。长泰县日前的抵押贷款市场场现出低水平、无序的混乱的状态,因此加快农业中介机构和市场规范化建设成为有效推进农村住房抵押贷款的工作进展关键环节。

篇5:2021年关于干部“能上能下”问题的思考与研究调研报告

一、我国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面临的主要障碍

1. 来自既得利益群体的阻力

根据国家社科规划《新世纪惩治腐败对策研究》课题组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93%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实行财产申报制度的阻力主要来自于领导阶层, 领导阶层中一些尚未暴露的腐败分子作为权力的拥有者和腐败的受益者, 支持实行财产申报制度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其实早在1994年, 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将《财产申报法》正式列入立法规划, 但到现在仍无实质性的进展, 其真正症结在于公务员群体对之缺乏认同感并由此产生实际阻力。制度变迁必然会造成原有利益格局的调整, 而旧体制的受益者由于受利益的驱动极易对改革缺乏动力甚至转化为改革的阻力。

2. 配套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反腐漏洞

配套制度不健全带来的问题在我国执行干部财产申报及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实际过程中非常突出, 例如, 实名制并未覆盖社会所有金融领域, 市场活动中大额现金活动频繁, 监管存在困难;不动产登记制度不完备, 作为物权法重要配套法规之一的不动产登记法尚未出台, 这为财产转移提供了法律盲区;税收制度不全面, 未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 这也为巨额财产的漏报提供了可能。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制度是决定因素。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只有相关的配套制度逐步完善并发挥实效, 才能保证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落到实处, 发挥其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3. 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无法可依

我国《财产申报法》迟迟未能制定;2006年出台的《公务员法》又未对公务员财产申报、重大事项报告做出规定。2010年的《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是促进国家工作人员廉洁自律的良好制度创新, 但这只是部门规章而不是国家的法律法规;这只是党内的自我监督, 而不是来自人民的监督。与法律的权威性、独立性和强制性相比, 其稳定性不强、效力层次较低、适用范围较窄、原则性系统性不足、可操作性差。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是以法律为手段来保障公务人员报告制度的执行。只有将相关政策措施及时上升为法律, 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其实施, 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反腐倡廉的预期效果。

二、实施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在我国, 实施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确仍存在诸多障碍, 甚至有学者总结出“维护隐私权论”“监督无效论”“成本过高论”“条件不具备论”等消极观点。然而, 实施上的困难只是由于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持, 不能成为报告制度的绊脚石。近年来, 我国法治进程不断加快, 民主政治建设日趋完善, 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提高, 实施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完全有紧迫的必要性和现实的可行性。

1. 实施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必要性

从国家对国民的责任而言, 实施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可以直接加强对公务人员的监督和约束。其从主观上有助于遏制一些公务人员的贪欲, 使其在实施犯罪行为前“三思而后行”, 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公务人员的政治伦理道德;客观上有助于社会大众了解公务人员的基本情况, 包括财产、婚姻等重大事项, 避免恶性循环, 有利于恢复公众对政治的信心。

从国家对国际社会的义务而言, 实施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是积极履行我国所应承担的国际公约义务的必要途径。我国于2003年12月10日签署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该公约第五十二条第五款规定:“各缔约国均应当考虑根据本国法律对有关公职人员确立有效的财产申报制度, 并应当对不遵守制度的情形规定适当的制裁。”因此, 建立完备的财产申报、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也是我国作为《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缔约国应承担的一项基本义务。

2. 实施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可行性

从法理上分析, 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并不违背作为公民基本权利之一的隐私权。受现代权利观念的影响, 个人隐私权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以侵犯个人隐私权为由来阻止财产与有关事项的公开就成为了既得利益群体最主要的依托。根据现代法治要求, 公务人员受委托行使公共权力, 当其隐私权与公众知政权发生冲突时, 公众知政权应高于公务人员隐私权;当国家利益与公民利益发生冲突时, 后者应当服从于前者。公务员较之一般公众更容易获得国家资源和信息, 其行为更容易招致公众的疑惑和不信任感, 这就要求公务员须承担说明不是利用国家资源和信息为己谋利、权钱交易和不廉洁行为的义务。因此, 将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予以落实是非常必要和现实的。

3. 实施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已成社会共识

从目前社会公众心理期待的层面来看, 通过完善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建设, 建立反腐倡廉的制度环境, 正成为我国社会公众的共识。一项民意调查表明, 超过90%的受访民众支持尽快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可以说, 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出台已经具备了深厚的民意基础, 民众对其在反腐败中的作用期待值很高。公众的期待正是建立完善相关制度的社会心理基础。

三、加快完善、落实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建议

1. 转变思想、营造氛围

在革命、改革、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 我党之所以能赢得人民的拥护, 是因为党总是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腐败破坏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直接危害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攸关生死存亡的大事。实行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可以避免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然而在我国实行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有其特殊的复杂性, 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奉行“财不露白”的个人隐私保护主义。因此, 要想全面推进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必须得有文化环境的营造和社会心理的充分准备。要加强干部的思想教育, 重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服务意识, 切实改造执政者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和价值观, 提高对报告制度的认同感;要在全社会形成反腐倡廉的道德共识和社会责任感, 不断增强廉洁自律的公共伦理意识, 为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构建和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伦理环境和氛围。

2.分步实施、逐步完善

原中央纪委副书记刘锡荣曾经表示, “申报不可能一步到位, 但只要认准这个方向, 我们的制度就能实施开。我理解这项制度是分步走, 渐进式的。”任何制度都是在发展中完善的, 我国的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财产申报到重大事项报告的根本性进展, 将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的进步进一步完善。财产申报应该首先从高级公务员即领导干部开始, 然后结合公务员职位分类管理原则, 逐级确定普通公务员中需要进行申报的职位, 按职位申报。申报内容、公示范围也应有序推进, 以最具现实性的内容为主, 不易确定的海外资产、无形资产等留待以后完善。

3. 联动推进、形成合力

要全面有效的贯彻实施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除了在全社会营造相应氛围及完善报告制度本身之外, 还需要有其他相关制度的配合和支持。首先, 扩大金融实名制的活动范围。我国现行的《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确立了储蓄实名制, 但实名制应当扩展到所有类型的金融交易。只有这样, 才能杜绝干部财产申报变成“合法财产申报”, 才能使隐匿非法财产困难重重, 使查处变得更为简单, 使个人收入的来源更加透明, 使腐败行为难以遁形;其次, 完善不动产登记制度。我国《物权法》只对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做了相应规定, 不够全面完善。只有对不动产登记适用范围、登记效力、登记机关、登记程序等都作出明确规定, 才能有效地防止官员漏报或瞒报不动产, 确保财产申报制度有效运行;第三, 实施全民信用卡制度。全民信用卡让大额现金在市面上流通受限, 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监管资金流动, 这比单纯的由国家机关 (一般是纪委) 监管干部财产更具有天然的技术优势, 更有利于推进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良好运行。

4. 完善立法、有法可依

现阶段, 我国实行的《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仍然属于党的政策, 应当将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而法律就是限制权力的最低底线。因此, 为了推进建立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必须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 为其提供法律依据。首先, 应尽快制定《财产申报法》等特定法律法规。要细化、明确各类申报事宜, 包括申报主体、申报范围、申报种类与时限、受理申报登记机构、申报材料的公开途径以及责任追究等内容, 使之法律化、规范化、程序化;其次, 完善与报告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刑法》中可增设与“国家工作人员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相对应的“拒不申报财产罪”“财产申报不实罪”等, 构成一个更为完整严密的刑罚体系, 这将有利于财产申报制度的实施, 更有利于打击和预防腐败。

摘要: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是新时期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与监督, 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报告制度为各级领导干部筑起了一条廉洁自律的防线, 有利于增强领导干部的组织纪律观念, 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有利于树立优良的党风政风。本文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 总结了现阶段我国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在执行中面临的实际障碍, 通过对制度实施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 提出了完善、落实该制度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重大事项报告,财产申报,反腐倡廉

参考文献

[1]王明高.中国新世纪惩治腐败对策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152.

[2]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08.

[3]沈瞿和.公务员财产与有关事项报告公开的法律建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5) :171.

[4]毛飞.什么阻碍了反腐利器出炉[J].检察风云, 2005 (13) :38.

[5]柴晓宇.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立法探讨[J].人大研究, 2012 (4) :42.

[6]沈瞿和.公务员财产与有关事项报告公开的法律建构载[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5) :171.

[7]朱四倍“.廉情公示”应该常态化[N].法制日报, 2009-1-15.

[8]柴晓宇.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立法探讨[J].人大研究, 2012 (4) :43.

[9]张旭东.对美国廉政文化“三步运用法”的现实思考:以美国财产申报制度的确立与实施为例[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0 (10) :85.

篇6:关于高校学生干部培养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对策

高校学生干部是指担任校(院)、院(系)两级共青团组织和学生会、班委会、团支部、学生社团等基层干部职务的学生,是上传下达、沟通学校、院系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重要桥梁。高校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起到示范与纽带的作用。

一、高校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必要性

选拔、培养学生干部是高校加强自身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持续提高的客观需要。高校学生上了大学以后显现的行为特征、学习能力、心理状况等方面具有明显个性,部分学生往往忽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辩证关系,只晓得索取而不知还应贡献,学习的目标和动机纯粹为了享乐。正因为如此,才要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带动学生素质的整体性提高。高校要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必须培养一批思想、社会工作等方面都令同学佩服的标兵,以他们为榜样,让他们对全校学生进行教育。我院对毕业生的工作情况进行过调查,学生毕业后能在—年内较快适应工作的有60%,其中有80%是在校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可见,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是被社会认可的。因此,培养、选拔好学生干部对于民办高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代学生干部基本上都是“90”后人群,他们身上有着时代的特点:怀揣激情,心系梦想,敢于尝试,大胆挑战。但“90”后学生干部队伍中也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学生干部骨干力量的发挥。

1.重工作轻学业

部分学生干部只注意到自己是学生干部这一身份,忽视了自己也是普通学生中的一员,学习是他们最重要的任务,将自己大部分時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去,学生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但却缺乏协调能力,分不清主次,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甚至有的出现几门课程补考的现象。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干部主观不努力,即使是有时间也不去学习专业知识;二是学生干部兼职过多,负担过重。学习退步的同时他也丧失了作为一名学生干部的资格,或者说丧失了作为一名合格学生的资格。

2.缺乏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在日常工作中,有不少学生干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作用,上传下达院系通知不够到位,报喜多,报忧少,特别是涉及到具体的人或事时,有的怕得罪别人,有着做“老好人”的思想,平时工作上复制上届的东西较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工作死板,缺乏创新意识,这些干部表面上看来中规中矩,机械地开展学生工作,远远没有发挥出学生干部的积极带头作用,难以唤起学生对活动的热情,更谈不上能力锻炼。

3.全局观念淡薄,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

有部分学生干部就是看不惯周围的同学比他强,不论是工作能力还是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在别人背后搞名堂,甚至拉帮结派,各自为政,缺乏整体的团队精神。在部门之间的沟通做得还可以,但是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明显不够,整个团队之间不能形成向心力。给学生工作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4.政治思想薄弱,自身道德底线不稳固

部分学生干部热衷于人际交往,甚至照搬官场中的一套,请吃请喝,利用公款宴请聚会或者盲目下发拉赞助的指标套取活动经费、虚构账目,拉帮结派,搭建自己的人际圈子,自认为拥有了良好的人脉圈子就拥有了未来事业成功的筹码,严重缺乏服务与责任意识。且在很多大是大非面前把握不住,打铁还需自身硬,道德底线薄弱,一味放纵自己、宽容自己,最终导致严重错误发生。

三、加强学生干部培养的对策

作为学生中的佼佼者,学生干部的作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一支品德良好、端正、作风正派的学生干部队伍将会对整个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起到表率作用。

1.加强高校学生干部思想素质培养

当代大学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力军,他们的价值观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培育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主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弘扬与传播至关重要。高校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中的骨干分子,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政治信念,必须坚定不移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任何错误思潮面前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为此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熏陶,积极推进“四进四信”和学生干部“骨干班”的开展,引导高校学生干部走基层,去实践,会服务,鼓励学生干部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和普通同学一同开展义务活动,广泛地接触弱势群体,让学生干部褪去浮夸的官僚风气,回归学生之中,培养真善美的价值导向。积极发挥受教育主体的正面引导作用,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勤奋、求实、敬业、创新,不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进而身体力行将其推广到青年学生群体中,影响并带动一批人。

2.完善学生干部培养机制。高校要制定公开民主的选拔制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分为推荐、考核、自荐三种方式。组织者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并且应该因事设岗、因岗择人,依据工作需要设立岗位和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选拔合适的学生,选拔出有特长、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干部。同时高校要制定标准规范的考核制度,制定系统的考核标准,考核内容应包括思想道德、工作能力、绩效、出勤等方面,定量考核,完善考评机制,可以以学生干部每月至少帮助同学解决10个问题为考核合格。高校要建立学生干部的例会制度,要求各学团组织每周都要开一次例会,认真对本周的工作做总结,这样会促进学生干部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提高执行力。另外高校还要建立有针对性的培训制度,培训内容应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包括基本工作流程和技能、如何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让他们在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3.积极发挥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作用。

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教育工作者要发挥关键性作用,做好“指路人”。他们首先要保持勤奋、务实、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等积极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创造主动灵活、耐心细致、气氛和谐的工作艺术,为学生干部做出榜样,激励学生干部更好地工作;同时,他们应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让学生干部提升自信心,激发学生干部工作的热情。最后,他们要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干部队伍发展的情况以及工作动态,对学生干部做出正确的指导和培养。

5.帮助学生干部解决自身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为其提供良好的改正氛围

在培养学生干部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是要做到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并进行反思。老师不要怕学生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犯错误,学生干部也不要怕自己犯错误,而在工作中畏首畏尾。同时不应因为曾经的受挫经历阻碍自己前进的步伐。教师要对犯错的学生干部进行体贴的心理安慰,在学习上、生活上、工作上给予一定的关心。这不仅体现了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严格管理+人文关怀”的育人理念,更是对学生干部工作的认同。学校、学院、班级形成多种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干部不断完善自己,健康成长。

5.全员育人,建立完整的分层次培养体系

学生干部的培养不仅需要辅导员和学生工作者的努力,更需要专业教师和学校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这就要发挥全员育人的优势,将学生干部培养贯穿于学生干部的整个学习过程,建立完整的分层次培养体系。高校要在班级、院系、学校三个层面上推动学生干部的培养:首先,在班级以各班委和团支部为依托,以沟通能力和工作实践能力为主要培训内容。其次,在各学院以团委和学生会为依托,借助党校培训提高学生干部思想政治觉悟,同时通过指导他们组织、参与大型活动以提升他们的职能服务和组织协调能力。最后,在学校以校学生会为依托,以理论素养和管理能力培养为主,提高他们工作的能力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瞿彦剑,张清政.谈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J].怀化学院学报.2008

[2]杨从栏,李娜.高校大学生学生干部培养的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

篇7:2021年关于干部“能上能下”问题的思考与研究调研报告

其次, 解决管理人员的“能上能下”问题, 要建立起岗位靠竞争的制度体系, 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国有企业里的管理人员大多是有一定学历、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工作经验, 对这些人员的管理要有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做保障。第一, 建立精干高效管理人员队伍, 首先要确定科学合理的编制, 建立规范科学的编制是配置管理人员的前提和保证。编制的设置既要考虑企业生产经营实际, 也要考虑企业历史延搁,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聘请国际知名的咨询公司为企业诊断分析, 拿出改革的最佳方案, 确定科学的编制定员。第二, 编制确定后, 对岗位实行公开竞聘, 择优任用, 建立“赛马”机制。竞争择优任用工作一般要经过制定实施方案、发布启事、报名与资格审查、笔试、资历评价、面试、综合排名、组织考核、讨论任用等程序。同一岗位应聘人员较少时, 可取消笔试程序;同一岗位应聘人员只有1人时, 可取消笔试和资历评价程序。除笔试、资历评价、面试外, 根据实际需要, 也可增加其它评价环节。下面对公开竞聘的程序加以说明, 一是制定实施方案。企业根据相关规定和应聘岗位需要, 结合本单位、部门实际, 制定竞争择优任用工作实施方案。二是发布启事。通过适当方式发布启事, 公布岗位名称、岗位说明及选拔范围、选拔条件、选拔程序、遴选方式和时间安排等。三是报名与资格审查。报名采取组织推荐或个人申请的方式进行, 应聘人员报名一般需经单位同意。在报名过程中, 应公开各岗位报名情况, 应聘人员可在报名规定时间内调整申报岗位。组织人事部门要按照公布的选拔条件, 对应聘人员进行资格审查, 不符合条件的不能接受报名。四是笔试。笔试实行百分制, 主要测试应聘人员对应聘岗位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 特别是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试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经济、企业管理、领导科学、法律法规、现代科学技术等方面知识, 可以根据岗位需要增加专业、外语、计算机等知识。笔试题型一般为有标准答案的客观题、案例分析题、公文写作题等。五是资历评价。资历评价实行百分制, 主要评价应聘人员的资历与应聘岗位的适应程度。资历评价一般通过对应聘人员的文化程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专业适用性、岗位层次和工作经历等方面情况进行量化赋分的方式进行, 可根据岗位需要增加评价内容及确定各部分的权重系数。可制定统一的资历评价表, 核定分数后由本人签字确认。将笔试、资历评价按照0.5、0.5的权重系数可适当增加评委会成员人数。评委会成员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公道正派、熟悉人才评价工作。同时评委会中必须有熟悉应聘岗位业务的人员。面试答辩委员会由相关领导和相关业内专家构成。同时要确定好面试答辩委员会主任。开展竞争择优任用管理岗位人员工作时, 为保证公正性, 可邀请本单位、部门以外人员作为面试答辩委员会成员。具备条件情况下, 应采用开放式面试。应赋予参加人员民主测评、推荐的权力。面试采取应聘人员自述和评委提问相结合方式进行。面试答辩前, 由评委会根据岗位需要从政治理论、岗位业务知识、岗位相关业务知识等方面现场确定三个及以上答辩题目, 并确定答案要点。应聘人员自述:答辩前应聘人员要围绕以往工作业绩、对应聘岗位的认识、工作思路及措施 (包括廉政承诺) 等三个方面撰写书面应聘报告 (适合确定任期目标的岗位, 由有关部门制定三年任期工作目标, 应聘人员应就工作目标提出工作思路及措施<包括工作承诺和廉政承诺>) 。评委提问:由评委就固定答辩题目提问, 同一岗位应聘人员回答相同题目。评委赋分:评委根据应聘人员自述、回答固定问题和言谈举止情况赋分。每个评委赋分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应聘人员的面试测评分数 (应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 。实行开放式答辩的, 评委赋分和民主测评赞成率或民主推荐率可按0.8、0.2的权重系数计算面试成绩。面试结束后, 当场向应聘人员公布成绩。七是综合排名。笔试、资历评价、面试成绩按照0.3、0.3、0.4的权重系数计算综合分数;取消笔试程序时, 资历评价、面试成绩按照0.4、0.6的权重系数计算综合分数;增加其它评价环节时, 可根据实际调整各部分权重系数。根据综合分数排名情况, 确定前2~3人作为考核人选。八是组织考核。实施考核。组织人事部门依据相关规定和应聘岗位要求, 坚持德才兼备原则, 对考核对象的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 要注重考核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程度。根据考核情况, 对应聘人员进行综合分析比较, 对是否胜任岗位做出评价并排序, 并提出择优任用意见。实行考核预告制。将考核对象的简要情况、考核时间、考核组联系方式等, 在考核对象所在单位、部门或者一定范围进行预告。考核采取个别谈话、查阅资料、专项调查、实地考察、同考核对象面谈等方式进行。同一岗位的考核对象, 应当由同一考核组考核。九是讨论任用。按照本单位有关规定, 提交相关会议讨论决定任用。对提拔任用的人员实施任前公示, 公示期限一般不超过5个工作日。以上是公开竞聘的具体程序, 此外, 在竞聘过程中要选派职工代表和纪检监察人员对竞聘全过程进行监督, 确保竞聘的公平公正, 给参与竞聘的人员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让落聘人员“服气”。

再次, 解决管理人员的“能上能下”问题, 还要建立正常的退出机制。公开竞聘为参与竞争人员提供了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 是解决企业富余人员的较好办法, 但公开竞聘也有一定的弊端:一是浪费人》接133页

障、子女就学等等, 这些方面都使得进城工工人人不不能能享享受受到到城城市市生生活活的的气气息息, , 仅仅仅仅能能够够拿拿到到那那些些辛辛苦苦赚赚到到的的微微薄薄的的工工资资, , 不不能能做做到到照照顾顾家家人人、、养养育育子子女女的的基基本本事事情情, , 都都是是他他们们减减少少劳劳动动力力市市场场的的供供给给的的重重要要原原因因。。

四四、、解解决决““用用工工荒荒””的的对对策策分分析析

““用用工工荒荒””是是国国家家在在工工业业化化进进程程中中都都要要遇遇到到的的。。那那些些发发达达国国家家在在自自身身的的产产业业升升级级过过程程中中, , 要要变变生生产产劳劳动动密密集集型型产产品品、、资资本本密密集集型型产产品品为为高高新新技技术术产产品品及及在在制制造造行行业业中中的的高高端端环环节节生生产产, , 通通过过把把他他们们淘淘汰汰的的产产业业转转移移到到发发展展中中国国家家, , 因因此此经经济济发发展展就就要要调调整整产产业业结结构构, , 进进行行产产业业升升级级。。

11、、继继续续发发展展制制造造业业、、鼓鼓励励企企业业创创新新。。参参考考发发达达国国家家进进行行产产业业升升级级的的途途径径, , 美美日日的的产产业业升升级级之之路路, , 用用了了近近百百年年的的时时间间。。而而现现在在, , 中中国国改改革革开开放放才才三三十十来来年年, , 产产业业升升级级还还不不成成气气候候。。制制造造业业可可以以说说是是吸吸纳纳低低端端劳劳动动力力及及非非熟熟练练工工人人的的最最好好方方式式, , 如如何何吸吸纳纳农农村村的的剩剩余余劳劳动动力力, , 必必须须走走制制造造业业发发展展之之路路。。而而且且从从我我国国的的整整体体产产业业结结构构来来看看, , 制制造造业业的的规规模模虽虽然然大大, , 但但是是我我们们负负责责的的只只是是制制造造业业流流程程中中的的低低端端环环节节, , 所所以以我我们们之之后后进进行行产产业业升升级级, , 还还要要继继续续发发展展制制造造业业, , 要要向向制制造造业业的的高高附附加加值值的的环环节节进进行行创创新新, , 进进行行产产品品结结构构调调整整, , 按按照照集集约约化化经经营营思思路路, , 进进行行企企业业升升级级, , 克克服服粗粗放放经经营营, , 提提高高加加工工产产品品档档次次。。

22、、在在承承接接产产业业转转移移时时重重视视吸吸纳纳服服务务业业外外包包。。服服务务业业和和高高技技术术产产业业是是我我国国的的弱弱项项。。从从上上面面分分析析看看到到我我国国的的高高端端服服务务业业的的就就业业愿愿望望很很充充足足, , 我我们们应应通通过过加加大大力。在组织考试、资历评价、面试答辩等过程中需要召集相应的人员参与, 特别是在面试答辩过程中, 要召集一定数量的评委, 每个竞聘人员都要花费一定时间进行答辩, 竞聘同一岗位人员较多时, 竞聘答辩时间较长, 浪费了评委大量时间。二是竞聘上来的人员实际工作能力难以确认。竞聘只能是“纸上谈兵”, 反映不出实际工作能力。三是容易出现矛盾。无岗人员与有岗人员竞聘时, 有岗人员容易出现抵制情绪, 不利于团结。为了减少企业管理人员竞聘过程中人力资源的过多支出, 进一步维护企业利益和管理人员队伍的稳定,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建立离岗居家退养制度, 让出岗位资源, 以减少人力支出。离岗居家退养制度可以在本人自愿的前提

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改善服务业发展环环境境、、搞搞好好高高技技术术和和服服务务业业人人才才储储备备、、改改善善创创业业创创新新环环境境等等多多种种途途径径, , 吸吸纳纳更更多多的的服服务务外外包包和和高高技技术术产产业业转转移移。。针针对对这这一一问问题题, , 政政府府首首先先要要调调整整结结构构, , 改改变变服服务务业业增增加加值值比比例例和和服服务务业业就就业业比比例例过过低低的的扭扭曲曲局局面面。。应应积积极极促促进进服服务务业业发发展展, , 以以吸吸收收农农村村过过剩剩的的劳劳动动力力, , 并并且且吸吸收收制制造造业业因因资资本本有有机机构构成成提提高高而而富富余余出出来来的的劳劳动动力力。。

33、、建建立立民民工工保保障障体体系系, , 促促进进农农民民工工市市民民化化。。我我们们必必须须要要看看到到农农民民工工在在城城市市中中生生活活的的成成本本是是巨巨大大的的, , 他他们们不不能能让让子子女女在在身身边边接接受受教教育育, , 工工伤伤、、养养老老、、失失业业、、医医疗疗保保险险等等待待遇遇都都存存在在不不少少实实际际问问题题和和体体制制问问题题, , 这这必必然然会会影影响响农农民民外外出出打打工工的的积积极极性性。。要要解解决决缺缺工工的的问问题题, , 就就必必须须从从根根本本上上消消除除对对农农民民工工的的歧歧视视, , 相相关关政政府府部部门门要要多多关关注注农农民民工工的的生生存存状状态态, , 着着手手建建立立农农民民工工保保障障体体系系, , 在在养养老老保保险险、、医医疗疗保保险险等等领领域域享享受受与与非非农农民民工工相相同同待待遇遇。。首首先先, , 对对农农民民工工与与城城市市户户籍籍人人口口一一样样履履行行公公共共管管理理职职责责, , 保保障障其其合合法法权权益益和和人人身身安安全全;;其其次次, , 规规范范企企业业用用工工制制度度, , 保保障障劳劳动动者者合合法法权权益益;;第第三三, , 妥妥善善解解决决进进城城农农民民工工的的社社会会保保障障问问题题;;第第四四, , 国国家家还还应应加加大大教教育育的的投投入入, , 解解决决农农民民工工子子女女城城市市入入学学问问题题。。

44、、加加强强职职业业培培训训。。正正是是存存在在着着人人才才培培养养上上的的结结构构性性供供给给失失衡衡, , 造造成成了了结结构构性性缺缺工工现现象象。。需需要要把把握握住住新新生生代代农农民民工工的的择择业业倾倾向向及及就就业业心心理理, , 为为他他们们提提供供适适宜宜的的专专业业教教育育和和职职业业指指导导。。首首先先依依据据各各地地产产业业人人才才开开发发计计划划, , 编编制制职职业业教教育育发发展展目目录录, , 来来引引导导职职业业教教育育发发展展, , 依依据据产产业业下, 距法定退休时间不长的情况下, 企业可以让这部分人提前离开岗位, 给予他们适当的待遇。通过建立离岗居家退养制度, 可以使企业落聘的管理人员数量控制在最小程度, 有利于企业管理。对于落聘人员, 可以安排他们待岗培训, 待有新的空缺岗位后, 重新竞聘上岗。

推行竞争上岗, 建立健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 是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建立良性的人才流动机制, “上”能尽心, “下”能安心, 切实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 使企业实现科学发展, 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

发展方向与需求, 着力打造产业人才培养养培培训训基基地地。。其其次次要要创创新新职职业业教教育育办办学学模模式式, , 构构建建多多层层面面的的人人才才培培养养网网络络, , 最最后后要要强强化化制制度度安安排排, , 率率先先实实行行农农村村职职业业教教育育与与培培训训免免费费制制度度, , 使使新新生生代代农农民民工工能能够够有有业业乐乐业业, , 更更有有机机会会在在城城镇镇就就业业与与发发展展。。进进一一步步来来完完善善职职业业教教育育培培训训条条件件, , 提提高高服服务务能能力力和和水水平平, , 为为产产业业发发展展培培养养更更具具适适应应性性的的人人才才。。

【参考文献】

1、宋岱.论刘易斯拐点与中国经济选

择【J】.经济, 2010 (311)

2、沈建光.经济转型的动力【J】.金

融发展评论, 2010 (1)

3、揭秘中国用工荒【N】.华尔街日报,

4、谢建社等.民工荒挑战中国用工体

制【J】.求实, 2006 (8)

5、胡月彬.当前我国用工荒的原因及

对策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6、马建富等.破解用工荒的职业教育

之策【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4)

【作者简介】

1、曹学敏 (1987—) , 女, 河南濮阳

人, 安徽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国

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

2、潘芹芹 (1987-) , 女, 安徽合肥

人, 安徽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国

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以来, 国有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对人事制度进行了较大改革。机构臃肿、人浮于世、富余人员较多、工作效率低是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较大难题, 因为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 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职工队伍, 特别是管理人员队伍的稳定显得尤其重要, 所以解决好企业管理人员的“能上能下” (特别是“能下”) 的问题是搞好企业生产经营和维护企业职工队伍稳定的前提。

篇8:2021年关于干部“能上能下”问题的思考与研究调研报告

关键词:钢琴教育;教学观念;教学问题

1 现代观念下的钢琴教学

在我国现代教育理论中主要强调要以学生为主要目标,这样的教学理论为我国的钢琴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当今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不仅仅在于教师在传统的教学中授受的知识还包括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人物关系来帮助学生创建一个学习知识的体系,这样的教学理念可以将从教师为中心转化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当今的钢琴教育理论也同样将主动权交给学生,钢琴教师不在单单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变成为学生构建音乐体系的指导人员,引导学生自主寻找适合自身的音乐体系。这样师生之间角色的转变会让学生从枯燥的理论中转变出过来,将理论知识更好在实践中应用。当今的钢琴教学强调学生的协作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和实践不仅可以依据学生自身对于钢琴的掌握程度还可以通过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切磋来加深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2 我国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方面

现如今一些钢琴教师对钢琴教学的整体目标以及阶段目标不够明确,在每堂课的学习过程中没有要完成的任务,因此就导致学生学习没有针对性。钢琴教师不能依据每个学生的特性来制定与其相关的学习方案,只是看到大部分学生普遍性的问题,没有将实质性问题解决,所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起来。在一些钢琴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只是选择一些普遍的作品让学生以其难点为主而进行训练,这样就会导致钢琴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的掌握以及自身的学习能力都失去判断。这样的共性教学固然是最快的方法,但是却使学生的自身潜能没有得到良好的激发。这样没有针对性的学习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累积很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就会导致学生对钢琴学习的兴趣下降。

2.2 教学方法方面

根据相关报道来看,在钢琴教师中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只是一直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例如交谈法、示范法以及理论讲解法,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甚至连5种教学方法都列举不出来。像一些强调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如交流法、发现法以及研究法都很少能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一些钢琴教师还是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偏多,“灌输式”教学在这过程中频繁得到应用。将重点放在讲解和示范中,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下一步练习和自我深入探究。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打击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旦学生缺少了学习的自发性相对就会减少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礙了学生发挥在学习钢琴方面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只是简单的讲解和枯燥的练习同样会让学生的认为钢琴学习很无聊,因此就需要钢琴教师及时找到既可以培养学生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钢琴教学方法了。

2.3 教学训练及要求方面

在钢琴曲目中每一个的音符都会有很重要的存在,作曲家也正是用这样的音符将自己的音乐传达给每个弹奏它的人,因此我们会说演奏者在演奏曲目时是第二个创作人。所以在钢琴的教学过程中识谱就显得尤其重要,但是识谱这项任务又常常被忽略掉。在现如今的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更加注重学生技术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最基本的识谱训练,这不但,会导致学生识谱能力的不足也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不认真从而致使学生的基础差。还有一些教师为了赶学习的进度,带着学生连句弹奏,在这之中学会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将记音、读谱等过程都忽略掉,若长时间这样训练,学生演奏的速度就会减弱一些基础也不会得到加固,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样也会减弱。并且,人们在钢琴的演奏过程中过分注重手指在这之中的作用,一些人还会认为只有修长的手指才适合弹奏钢琴。但是回顾钢琴的历史就会发现那些演奏出名曲的一些钢琴家的手指并不是修长有力的而是各种各样的,由此可以看出手指并不是钢琴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借此应该让学生在钢琴的学习中根据自己自身的情况来进行相关手指的练习从而提高自身的钢琴素养。

3 钢琴教学的授课模式及学术研究

运用最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及内容是钢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最理想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从而运用到实际中去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钢琴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单单要向学生讲解弹奏方法和音乐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将弹奏技能有效地传达给学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挖掘出学生的音乐天赋。钢琴的学习本就一门很困难的课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当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进行学习。在音乐教育中钢琴是相对较为困难的行为活动,它的教学不但要遵循人类教学中的普遍性还要遵循钢琴教学中的特殊性,这样的特殊性也导致了在钢琴教学过程中会有针对钢琴教学特殊的教学方法。钢琴的学术研究是一项复杂而又烦琐的任务,它从钢琴教学的规律活动到思维组建活动都是需要专业教师经过多年的培养方能成功。

4 加强我国钢琴教学的对策

4.1 综合运用教学条件

钢琴的演奏需要演奏者的各方面的协作配合,不仅仅要求有乐感以及手指技能等条件还要演奏者注意虚实结合,各个方面的统筹发展。在虚实结合中,“实”是指作品自身以及作品演奏时的技巧,就像不一样的作品会采用不同的演奏方法。“虚”是指演奏者自身的因素以及他对作品的理解,在演奏的过程中要融入自身的情感,这一点就会体现出学生自己的音乐修养。在演奏方法以及演奏过程中,学生要将这种虚实结合的方法贯穿,要发挥自己的记忆力和想象力将自身投入到相关情景中对作品进行再次创作。

4.2 结合学生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不同的学生在乐感、学习领悟力以及自身条件方面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就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一样的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教师应当制定好各个阶段的目标,以至于每堂课都要有应当完成的目标。而根据学生个人来看,教师应该依照学会的个人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技巧来制定关于某个学生自己的目标。针对学生的程度来制定不一样的目标不但可以加强学生钢琴学习的基础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钢琴学习的技能。

参考文献:

[1] 张金石.钢琴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构想[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

[2] 曾蓉萍,刘彩莲.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体系改革微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12).

[3] 彭晓鲲.浅谈现代钢琴教学中的问题及改革方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5).

上一篇:马场小学扶困助学制度下一篇:财会专业毕业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