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生何所思,问生何所疑——浅谈如何处理学生“怪问”

2022-09-16

走入新世纪, 走进新时代, 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展开。新课改、新理念, 教育必须开始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不再是讲坛的统治者, 而是学生的向导, 做学生的助手。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创造能力培养, 学生应像“科学家”一样, 以主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但学生思维活跃, 在自学探究、质疑问难的过程中, 他们常常提出一些我们没有想到甚至出乎我们意料的“怪问题”。这些“怪问”粗看离题太远, 但细想却往往闪现着学生智慧的火花, 体现着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如果不予回答或干脆否定, 就会挫伤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泯灭学生的创新意识。处理不恰当, 又常会使教师陷入尴尬的境地。那么, 如何驾驭课堂, 处理好学生的“怪问”呢?

1 避“轻”就“重”, 避“虚”击“实”

一些确实没有思考价值的“怪问”, 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过于纠缠, 而应避“轻”就“重”把学生注意力转移到重点问题上来。

比如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 学生问“他们不走绝路就没有办法了吗?”还有一个同学问:“叽哩呱啦!是什么意思?我当时想, 先把后一个简单的问题处理后再解决重点问题, 于是不假思索地说:“这是我们听不懂的日本话。”可学生对我的回答并不满意, 接着问:“这句日本话是什么意思?”我一慌就随口说:“这不是日语。”说完后才意识到自己说的话前后矛盾了, 只好向学生承认自己刚才的话不合适, 应该是我们把听不懂的日本话说成是“叽哩呱啦。”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 牵扯了时间, 浪费了精力。如果在学生提出问题后, 引导学生讨论更有价值的问题, 就会避免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

2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学生质疑由于思维活跃, 所问的问题往往是不自觉地偷换了概念或命题, 如果予以解释, 浪费时间而学生不见得能理解。这时教师所采用诡辩之术,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会起到很好的幽默效果。

在教《荷花》课时, 有一个学生读到“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得好梦时”问道:“作者又不是鱼, 他怎么知道小鱼会说话呢?”

我听了一愣, 觉得这个问题不好正面回答, 就用开玩笑的口吻说?“你又不是作者, 你怎么就知道作者不会知道呢?”学生听了都笑起来了, 连那位提问的学生也笑了, 课堂在笑声中产生了一种和谐的氛围。同时也潜在地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 移花接木, 巧妙转移

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 我们一时难以确定, 此时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重点问题上来。

比如在学习《科利亚的木匣》时, 当科利亚挖出木匣后, 一个学生问道:“过了好几年了, 科利亚的木匣怎么没有烂掉呢?”这一问, 许多学生也很感兴趣, 随即议论起来。因为这个问题我一时无法回答学生, 就表扬那个学生爱动脑筋, 随后引导学生该学习科利亚怎样动脑筋找到木匣子, 至于木匣烂掉没有不应该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学生听后就又把注意力集中到重点问题上来了。

4 留有余地, 海阔天空

对于学生有时提出的“怪问”, 教师一时没有答案, 应该诚实地向学生承认, 给自己留有余地, 然后再查阅资料, 找适当机会再给学生解疑, 比如教完《凡卡》一课后, 一个学生突然问我“老师, 凡卡是个孤儿, 家境非常贫寒, 根本不可能有机会上学, 那么九岁的他怎么能写那么长的信?”我一时无法回答学生, 只好说:“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 说明你很爱动脑筋, 等老师查一下资料, 看能不能给你找到答案。”后来, 我经过多方查询, 才知道小说的前面写到, 凡卡的母亲去世前, 带着凡卡在一户人家为一位小姐做佣人, 这位小姐很喜欢聪明的小凡卡, 教会了他识字, 并且俄文比汉字易学, 所以他能写出这封信。

再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 学生问道:“邱少云在烈火中趴了半个多钟头, 他身上的手榴弹怎么没爆炸?”我后来查资料才知道, 邱少云在火烧到身上前, 趁着燃烧弹及杂草的烟雾作掩护。把子弹和手榴弹埋在了地下。

5 组织讨论, 探究解决

学生提出的一些怪问, 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小组讨论, 共同探究, 得到答案, 这比教师直接给出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让更多学生通过小组讨论, 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既启发了学生思考, 又使其对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

比如学习“干渠”一词时, 一个学生问道:“为什么不读干 (ɡān) 而读 (ɡàn) 呢?”我把问题交给学生, 有的说:“干 (ɡàn) 渠是主要渠道, 不是支渠。”通过讨论, 学生不仅得到了正确的答案, 而且记忆很牢。

再如教《麻雀》一课后, 我总结说“这篇课文通过写老麻雀为救小麻雀而献出生命的事, 歌颂了伟大的母爱”。有个学生却反对:“文章从头到尾也没能看出这只老麻雀是公是母, 怎么说是伟大的母爱呢”, 我组织学生讨论他提得有没有道理, 应该怎么回答。学生讨论后认为主题应改为:“亲子之情”更合适。

6 留给学生, 余音缭绕

学生提的有些“怪问”教师一时无法在课堂上全部给学生答案, 不防把问题留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找寻答案, 这样, 既提高了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 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比如在学《落花生》一课时, 有的学生问:“他家为什么建茅亭呢?茅亭什么样?是用什么建的呢?”对于这个问题, 与课文的主题联系不大, 我就让学生下课后动手查查资料, 这样, 学生不但增长了知识, 而且得到了锻炼。

“小疑有小进, 大疑有大进”。我们做教师的要有勇气面对学生的怪问, 鼓励他们积极动脑, 勤思考, 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摘要:在新课程教学中, 我们许多教师也充分认识到小学生质疑问难的重要性, 注重学生质疑探究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 去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 既获得知识, 又增长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怪问”

上一篇:激励机制——图书馆管理的一剂良方下一篇:SAPO-34分子筛的合成与Ce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