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心得如何处理化学教学中的难点

2024-06-01

教学心得如何处理化学教学中的难点(精选9篇)

篇1:教学心得如何处理化学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心得如何处理化学教学中的难点

三原县渠岸中学王刚朝

由于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受所学知识的局限,加上理解能力的欠缺,许多化学概念、原理以及大量的化学用语等化学知识只能靠死记硬背,这样就形成了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诸多难点。本人在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处理教学难点的方法,现介绍如下,与同行共勉。

一、分散处理,各个击破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一系列化学用语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大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前两和单元中几乎未涉及到几个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而在第三单元学习过程成要求学生短时间记住p62常见元素符号和名称,并且要求记住元素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顺序和元素符号,到了第四单元课题4又要学习化学式和化合价,并会写出简单物质化学式,更是到了第五单元学习化学方程式。过于集中的化学用语需要消耗学生大量的时间进行机械记忆,虽然,初中生有适于机械记忆的优势,但记忆量太大会使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丧失学习兴趣,对后续教学极为不利。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认为对化学用语集中的课题应采取分散处理、各个击破的方法来化解难点。从第一单元开始,凡学过的简单物质都将所含元素符号和对应的化学式介绍给学生,出现一个介绍一个,由于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有好奇心,学习兴趣浓,不仅不会觉得困难,相反,记忆深刻;类似地,在学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后,以后出现的化学反应,一律自觉地按化学方程式的要求正确书写,告之学生,将集中的化学用语相对分散。这样处理教学难点,适合学生认知规律,方法得当,效果好。

二、前呼后应,强化训练

教材中许多难点知识在前后不同课题都有不同程度地重复和再现,解决这类难点关键在于利用教材的前后联系进行强化训练。讲授前面的知识时,要考虑到为后面的知识作好铺垫;在讲后面的知识时,要注意对前后知识的重现和强化,前呼后应。具体的处理方式有:

1、是利用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这一环节,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2、是在教学过程中找出知识的前后联系,分类比较。

3、是利用本章复习课将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适当举例,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在学生头脑里形成清晰的轮廓。

三、加强实验,增强直观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当然也是解决教学难点的重要途径。如果实验未做或现象不明显,学生对实验的操作方法、现象、结论,由于缺乏感性认识,印象不深刻,自然就成了难点。如何进行实验教学呢?首先,教师应按要求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课前要进行周密的准备,使演示实验现象明显,可见度高;实验时,除了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外,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其次,要积极创造条件,做好每个学生实验,让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实验后认真分析结论,如实

写出实验报告。最后,可利用活动挂图、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增强直观性。如讲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即化学反应中分子划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时,可利用加热分解氧化汞或电解水的活动挂图,形象直观地展示我们肉眼无法看到的分子化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分子的过程,使微观粒子宏观化,解决了学生对微观过程空间想象的难点。

四、形象比喻,透彻理解

化学教学中的许多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时,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方法,让学生易于理解,理解更加透彻、更加深刻。比如,我们说分子很小,但究竟小到什么程度,学生很难想象,因为我们无法用肉眼来观察。这时如果打个比方,拿一个水分子的大小跟乒乓球相比,就好象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一样。同样,原子也很小,也可用类似的方法比较。这样,学生对分子、原子的体积就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五、适时发问,旁敲侧击

不懂就问,这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学生不愿提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不断诱导启发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多提问,教师应在难点内容上不断发问,从不同角度旁敲侧击,围攻难点,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化解难点。现在倡导的“探究式教学”,就十分重视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然后学生沿着一定的探究程序去解决问题。

六、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化学教学中不少难点难在抽象,学生无感性认识作基础,像这类难点如果能多联系实际,多讲生产生活的实例,次类难点便会迎刃而解。特别是近年来,联系实际的开放性试题逐渐增多,基本理论在教材中,而材料来自社会,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收集、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环保问题包括水污染问题,“赤潮”、“水华”现象,大气污染,臭氧层被破坏、酸雨的形成等。

七、精讲多练,突破难点

精讲多练这不仅是教学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教学中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如化合价在初中阶段是一个难点,对这一难点我们不求一节课解决问题,而是在学生学完化合价概念、一般规律、常见元素化合价后,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训练,每当学过一种物质时,就要求学生自觉地按化合价原则正确书写其化学式。

篇2:教学心得如何处理化学教学中的难点

张淑燕

南通市跃龙中学

在探讨这部分内容之前,让我们先看看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的一段讲话:“最近到学校与教师们做“共同备课”的主题教研活动,听了很多节讲《背影》的课。教师们的教法,各有特点,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都把焦点聚焦在“父爱”这个主题上。教学的重点都是第六段,也就是父亲买橘子那一段,讲授或者讨论,观察如何仔细,描写如何具体,人物形象如何生动,让学生形成对父爱的一种体认。课的最后,都让几个学生站起来说一说,“父爱伟大”,“父爱、母爱深情似海”等等。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也去观察,也去描写,也写心目当中的父爱。让学生体认父爱,这很好。但是,学习朱自清的散文,仅仅是体会父爱,适合吗?到位了吗?”

我们在讲《背影》时,是否也这样教或曾经这样教过?再或者是否也存在备课时对文体的重点难点把握不足这种情况呢?大家都知道,一节课重点难点把握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与败。本部分内容,我们就主要探讨如何确定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及如何根据学情来突破。

首先我们来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语文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的设计。现在主要的观点是需要依据单元、文体和学情等三个方面的特点来定。

一、依据单元特点

现行的苏教版语文教材是按单元式结构编排的,一篇课文究竟重点教学什么内容。那么就需要把它放在整个单元里进行考察,应该“瞻前顾后”,看到这篇文章的前后都有些什么文章,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些课文形成了怎样的一个单元,这个单元具有怎样的目标设定,这篇课文在整个单元中肩负着怎样的课程、任务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这篇课文的重点与难点。例如《枣核》《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祖国》《春望》等文章,编排在“爱国情怀”单元,那么教学重点难点就要确定为与“爱国情怀”有关的内容。如教学重点确定为“爱国情怀”在文中如何体现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如何帮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中蕴含的爱国情怀等。

二、依据文体特点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阅读是对某一特定文体进行解码、解释的具体行为,是一种文体思维的活动。文体不同,教学的目标和重点难点都会有所不同。本部分依据八上第二单元的特点主要与大家共同探讨散文、诗歌、小说、实用文体的重点的确定。

对于不同学段,语文课程标准都提出了各类文体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对此很多论坛进行了研究、探讨。对于散文的教学重点,明学圣的论文《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四个着力点》中指出,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关键是处理好四组关系,找准四个着力点。一是处理好文类共性与文本个性的关系,在文本个性上着力;二是处理好事实与情感的关系,在情感上着力;三是处理好文本内与外的关系,在文本内着力;四是处理好体式与学情的的关系,在两者的交集点是着力。

尤其是第二组关系稍作展开。散文是作者抒发自己对事物态度、看法、情感的文类。散文中会写到一些事实,即人、事、物、景等,但写事实不是目的,通过它们表现出的作者的态度、看法、情感,才是写作的意旨。所以,体悟作者独特的态度、看法、情感,才是散文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那么前面王教授提到提《背影》,问题所在就非常清楚了。

林语堂说过:“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但它是一个以诗歌为宗教的国家。”如何确定恰当、适宜的诗歌教学重点难点呢?我们不防从诗歌的四个主要特征说起。一是功能特征。抒发情感、直视生命意义是诗歌最本质的目的和功能特征;诗歌教人远离功利、世俗,与这个本质有关。二是表达特征。诗歌依靠形象思维创造意象是诗歌的表达特征。跳跃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力,都与形象思维有关。三是声音特征。形成节奏和韵律是诗歌 显著的特征,诗歌的分行、有韵脚、复沓等形式,都是形成诗歌节奏所需要的。四是文字特征。语言凝练、精致是诗歌显著的文字特征。

有名家也曾说过,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古今中外没有无意象的诗歌。由上来看,是否可以把意象作为切入点,把诗歌的重点定在通过分析意象、发挥想象力,在诵读的基础上分析诗人通过什么手法抒发情思的以及对名句的深入理解上。难点就定在如何体验诗人情感,并将这种情感记入自己的情感内存,去理解人生,远离功利、世俗,形成崇高的人生追求。

至于小说,重点难点应是没有什么异议的。是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不过值得说的一点是,我们以往流行的一种“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分析方法,已被孙绍振教授否定。孙教授提出:小说之所以成为小说,关键就是写出人物间的情感“错位”;人物间的情感“错位”是认识小说的根本。分析小说重点就是分析人物间在情感上的既对立又重合的矛盾。以《最后一课》为例,好就好在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间的心理错位。一个贪玩的小学生本是怕老师的,但后来却四次称老师是“可怜”的人错位,这样就引出四次“可怜的人”的不同情感的理解,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深深的理解和爱国之情。再分析韩麦尔对小弗郎士的情感错位,小弗郎士迟到,背不出书,本应遭到老师的批评,然而韩麦尔先生不但没有批评,反而很温和,反而责备自己和家长,这种错位深刻反映出韩麦尔先生内心的痛苦、自责,对孩子的爱及寄予的期望等。

实用文的阅读与理解可以得其意而忘其文。在阅读中实用文的功能应是这样的:(1)当作样本或者例文,帮助学生阅读,或者指导学生学会应该怎样阅读。在学生理解文章说了什么的基础上,帮助或指导学生对所涉及主题的认识。(2)如果学生能理解文章,或者有些地文不甚理解,但老师认为关系不大,可以利用选文讲的东西或从一点出发,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对所涉及的主题形成自己的认识。

三、依据学生特点

孙绍振教授在《名作细读》封面上有一段话,这段话在文中后面的插图中再次出现。孙先生说:“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学生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王荣生教授也说过一段话:“学生已经知道的,是可以不教的,学生认为需要的,是这堂课里重点要教的;学生不一定能发现的,但教师认为对理解这篇课文,对培养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非常重要的,应该提出来教。”

孙教授与王教授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所以必须根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目前,了解学情的主要方法有两种。

1.备课时根据文章特点凭自己的理解揣摩学情。

钱梦龙老师曾经说过一段很能体现语文教学真谛的话:我备课的时候,自己觉得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的地方,就想,学生可能也会较难理解;自己看了好几遍才看出来好处的地方,就想,学生也很难看出它的好处来,我就在这些地方导一导。曾经有人问,钱老师上课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这么默契呢?钱老师回答说:“因为首先我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因此,仔细体察学生认识活动的思路和规律,是我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2.采取“设计预习导学案”的方式。

上课前老师要精心设计预习导学案,目的是让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内容自己先学会,并通过它反馈已经会了多少,还有哪些疑问。学生做好后,老师要仔细批改“设计预习导学案”,整理学生问题,整合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也就是说,一篇课文的重点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依据体式,正确解读课文所得。更重要的部分是,根据学情了解到的,“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学生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

以上主要谈的是重点问题,其实难点主要落在语文教学的最终落脚点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说,难的一般不是选文本身,而是通过选文的学习,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理念联系实际

《枣核》重点难点的分析:

1.依据单元特点,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2.依据文体特点。这篇文章是散文,要能分析出文章是如何表现“友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的。如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朴实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3.依据学生特点。因本文比较浅显,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是学生“一望而知的”,所以不必做为重点,提及一下即可。品味朴实语言则是学生“一望而知,而感觉到又说不出来的”内容,如注意“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中的“手栽”一词;还有“你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 4 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这句话蕴含着深深的情感,有必要作为重点学习。至于“以小见大”的手法,在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如《一面》,但距离学生真正会运用这种手法写文章,还有一段距离,因此把这定为难点。另外,阅读本文,学生比较容易读懂爱国情怀,但因文中所叙之事距学生生活较远,离课程标准的要求“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还有差距,可以把“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作为难点处理。

这样《枣核》重点确定为:1.品味萧乾先生朴实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难点确定为: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2.掌握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确立了重点难点,关键还在于如何依据学情突破。那么如何突破呢? 首先课前让学生填写“预学案”,把学生的质疑交给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然后由老师分析。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抛出问题:本文通过捎带几颗枣核表现作者对故土的依恋,除此之外,还有思乡之举吗?请列举,并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手栽”,引导学生想象“友人” 的形象,想象友人开车,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的情形。进而品味萧乾先生朴实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至于“以小见大”这一难点的突破,可以联系琦君的文章《春酒》的阅读,学习以“小物件见大”的手法。(以小见大手法,还可包括以“小人物见大”“以小事件见大”“以小细节见大”等),请学生课后练写小片段,运用以“小物件见大”的手法。

《春望》重点难点的分析:

1.依据单元特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2.依据文体特点,通过分析意象、发挥想象力,在诵读的基础上分析诗人通过什么手法抒发情思的。本诗的意象有国都、山河、草木、花、鸟等主。运用了对比和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含义。3.依据学生特点,意象是学生“一望而知的”,但把“国破”与“山河在”对比手法是部分学生“感觉到但又说不出来的,”“花”与“泪”,“鸟”与“惊心”则是“一无所知的”。所以对比和乐景写哀情手法可做为重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则是学生“一望而知,而又一无所知的”对于“时”的理解,学生基本上都 理解错误,诗人与“花”“鸟”“泪”“惊心”的关系有部分同学理不清。所以对名句的理解也可作为重点。而 5 诗人的爱国情怀,是学生“一望而知的”。那么爱国情怀要提及,但不做为重点。但因为距学生生活较远,离课程标准的要求“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还有差距。可以把“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怀”作为难点处理。

因此《春望》重点确定为:1.了解对比和乐景写哀情等艺术手法。2.深入理解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蕴。

《春望》难点确定为:体会诗人的的感时恨别、忧国思别的感情。如何依据学情突破呢?

对于重点1和2可通过抓主问题的方法来突破。从题目中的“望”入手,提问诗人望见了什么,又望不见什么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望见的意象发挥联想和想象来体会;乐景写哀情可把“恨别鸟惊心”与“明月别枝惊鹊”相对比,帮助学生体会这种手法;对于“时”的理解,可引导学生感受诗歌形式美的特点----对仗,进而分析“时”与“别”对应,“别”是“与家人的离别”,那么与之对应的应是“国家的时局;还可运用“知人论事”的方法,适时引入背景的介绍。至于难点的突破,可把诗人的这种感时恨别、忧国思别的感情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相联系,感受古代文人崇高的爱国情怀。

补充文言文教学的重点难点确定及突破。

有关文言文的教学的探讨和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做为一线教师所能作为的主要是自己的课堂,我们必须清楚地明确我们所教的“这一课”文言文到底重点教什么,对学生而言,难点又是什么,然后,注重学生习得的规律,在课堂中采取相应的方法,实施以学定教。

“文言文”中的“言”主要指字词句,“文”主要指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诸要素。那么重点教“文”还是“言”呢?文言文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传承在古代文化。文字,文学,文化到底哪个作为重点呢?特级教师褚树荣经过探索明确提出从按学定教角度看,“初中学生重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捎带文章艺术章法的初步鉴赏,文化的渗透点到为止。”也可可依据上文介绍的依据“单元特点”“文体特点”“学生特点”来做为文言文重点的补充。

明确了重点还有如何教的问题。首先对于重中之重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如何实施。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在语言学习中,习得比学得更重要,学得只起辅助作用。”“学得”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规则的过程。“习得”是一种下意识地掌握语言的过程。很明显对学生来说,习得的重要意义在于“下意识地掌握”。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下“意识地掌握”,就必须给学生时间阅读,反复、沉浸其中地读。让学生在文言文课堂上切身地感受文言,体验文言,才能让学生真正提高文言素养。真正改变学生“怕学”文言文,老师“苦教”文言文的局面。

要做到让学生沉浸其中地读,老师必须准确地分析所教“这一篇”文言文,学生的“一无所知”之处和“一望而知却又无所知”之处。然后从学生感受、体验角度出发,适当地引导。如余映潮老师执教《三峡》时,打破了 “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沉闷习字方式,敏锐地发现这篇文章的用词之妙,带“山”字旁和带“氵”字旁的字很多,奇兵突起地设计了这样的识字教学:请学生尝试趣味识字的方法,在文中找一找圈一圈带“山”字旁和带“氵”字旁的字,并想一想各自的意思。学生则通过“找”“圈”“想”和“说”的活动,下意识地掌握了生字的意思。再如余老师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时,指导学生有味地变形阅读。学生在余老师的指导下,积极活跃地将只有一段的文章试着分为两段、在段、四段来读。通过师生合作讨论交流,学生下意识地体验本文“记叙、描写、抒情”和“起承、转、合”知识,思维能力也得到很好的锻练。

《晏子使楚》首先是一篇文言文,褚树荣教授明确指出学习文言文“初中学生重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文言文词句理解与积累。肯定是重点。另外,依据单元特点,被纳入“爱国情怀”单元,自然感受晏子的爱国情怀也是重点之一。再者从文体角度分析,《晏子使楚》是一篇文学作品,感受晏子作为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形象也是重点。第四方面从学情看,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的”是部分文言词句的理解。尤其是本课涉及的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及个别句子的理解等。这是必须做为重点的。

最后根据学情来看,学生“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是晏子的机智善辩在文章中如何体现的,即学生知道晏子是机智善辩的,甚至也知道运用了类比手法。但不知道此处类比手法,其实妙在用“橘”与“枳”作比后,原因归结为 7 “水土异也”,从而推断出齐人入楚为盗也是由于水土不同。这是十分巧妙之处。因为这样既表明了即使是齐人入楚为盗,也不是齐国人的问题,也没有把锋芒直指楚王,而是指向了楚国的水土问题。带有了几分幽默了。表面上避开尖锐的矛盾,而其实柔中带刚,此处的“水土”,已然指向了楚国的社会风气。那么可以把“晏子作为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形象”这一重点分开来,把晏子的机智善辩在文章中如何体现的做为重点。另外“政治家与外交家的风度”,也属于学生把握不太准的地方,学生能找到风度表现在机智善辩,沉着冷静,往往会忽视“避席”这一细节体现出的有礼有节,与楚王“视”的骄横无礼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晏子的风度。

学生“一望而知的”就是晏子的爱国情怀。但那么爱国情怀要提及,但不做为重点。但因为距学生生活较远,离课程标准的要求“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还有差距。可以把“学习晏子面对侮辱时的沉着冷静”作为难点处理。

《晏子使楚》重点:1.文言文词句理解与积累。2.晏子作为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在文章中如何体现的?

难点:感受学习晏子的爱国情怀和面对侮辱时的沉着冷静。确立了重点难点,关键还在于如何依据学情突破。那么如何突破呢? 文言文词句理解与积累部分中的词句的理解,主要放在“预学案”中,让学生对照课下注释主动学习,另有不理解的可以主动质疑。上课主要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解决。这样符合学生的喜欢探究的心理,还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还有学生没提出的而老师又认为是重点的,穿插在文章理解中讲解,这样让学生下意识地掌握了重点。

重点2的突破可先问学生一望而知的内容,让学生有成就感,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追问”的形式,逐步深入,这样打破了学生内心的平衡,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愿望。

关于难点的突破,可列出面对侮辱时常见的三种心理及理由。如怕,理由: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空;骂,理由:士可杀,不可辱; 驳,理由: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让学生比较中学会应对。也可适当拓展,如展示部分体现周总 8 理爱国情怀和机智沉着的外交小故事,也可列举歌德巧妙回击反对他的批评家的事例(这个事例更生活一点)。借此帮助学生感受学习晏子的爱国情怀和面对侮辱时的沉着静。也可把此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晏子的形象。

推荐文章:

余映潮的课堂实录《三峡》、《记承天寺夜游》。

董水龙老师的《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背影>教学案例》,《语文学习》2006年第6期

参考文献:

王荣生.《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孙绍振.《名作细读》

徐泽春.《小说欣赏基础:小说分析的钥匙》,《语文学习》2012年,第5期,第4页。

褚树荣.《文言文教学的“文化渗透”》,《语文学习》2012年,第1期,第52页。

余映潮.课堂实录《三峡》、《记承天寺夜游》。

杨联.《把握文本特质,切中核心价值,实施以学定教》,《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5B,第9页。

篇3: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几乎每个章节都会有难点, 但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主要难点内容有几个方面, 这几个方面有部分学生到高三时还不是太清楚, 所以这就需要老师在讲第一遍新课时, 就把它突破。这几个难点是:1.第一章细胞的有丝分裂的部分;2.第三章中的减数分裂及生殖细胞的形成;3.第五章遗传和变异中的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4.遗传的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计算方面等等。经过这几年的探索, 教材中的难点得以突破, 学生的生物成绩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怎样突破难点, 我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做的:

一、教师要非常熟悉教材中的难点

内容, 备课时要备得精而细, 要真正懂得学生认为难的内容难在何处。在对待这个问题上, 我备有一本专门搜集学生认为是难点的备课本, 上面详细记录了学生在难点内容上所问的是哪些?平时考试中学生卷面上难点内容错在何处?学生在问难点内容时, 教师要给学生一个非常圆满的回答, 不能含糊不清、一知半解, 有一些从教材中未能找到答案, 教师可以通过查阅各种报刊书籍。总之, 要突破难点教师要起到关键的作用。例:高中生物“基因自由组合规律”一节中, 具有两对等位基因的个体如何产生配子, 这个问题推理过程较复杂、联系知识广泛、理论性强, 是本节的难点。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学大纲, 发掘理论性较强、学生尚无前期准备的知识、推理过程较为复杂等内容, 教师课前还要了解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 因人、班、年级而异, 把准难点。

二、教师在讲解难点内容时, 更要认

真, 不能认为难点内容考得少, 甚至不考, 就随便讲讲。讲解难点内容时, 教师应提醒自己, 要想尽一切办法, 一次性将难点突破, 不能让难点内容成为学生一个学期或一学年或整个高中阶段中的难点。教师要有决心使学生突破难点, 要充分利用书上的挂图和现在的科技条件:可以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逼真的动态画面。例如在《减数分裂》《DNA分子结构》教学中, 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边讲解减数分裂的过程, 第一次分裂出现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 边结合播放制作的动画模拟同源染色体如何联会、什么是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又是如何分裂分离。动画模拟整个减数分裂过程细胞形态的变化、行为变化、模拟DNA行为和数目的变化。学习DNA的分子结构也可以边了解DNA化学成分, 一边用多媒体展示脱氧核苷酸的结构图。讲解DNA的分子结构特点后, 立刻展示二维甚至三维的DNA的双螺旋结构图形, 特别是DNA的双螺旋结构做得科学、准确。但在使用多媒体时, 要注意它只能是老师讲课的辅助工具, 并不能代替老师讲课, 更不能用多媒体来代替老师的讲解,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演变成了放电影了, 对于学生来说, 少了思考的过程, 也就是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 成了被动的接受知识, 死记硬背的接受知识, 无任何效果可言了。所以老师在利用任何条件时, 都要恰当地去利用, 这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在讲解难点内容时, 教师要让学

生懂得这部分内容是难点, 使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要提醒学生用心听课, 可以告诉学生, 讲这部分内容时教师的作用非常突出, 稍有疏忽, 课后花再多的时间也很难补上, 学生听到教师的忠告后, 课堂上的气氛就大不—样, 个个精力集中, 上课用心, 在这样的环境下, 教师讲得头头是道,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再加上老师在课堂上举一些通俗又有趣的例子, 学生哪还有记忆不深刻的?难点又怎能不突破呢?

四、讲解难点内容时, 要充分利用学

生的心理, 也可以说是人的心理, 人都喜欢被重视, 学生更是如此, 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不能一讲到底, 老师讲得累, 学生听得也累, 教师要有明确的任务布置给学生。例如我在讲解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变化时, 我是这样处理的:以四条染色体为例, 把每个时期的图画在黑板上, 尽管有多媒体课件, 我还是用边讲边画的方法, 等讲完后, 学生也很清楚了, 但听清楚了, 并不等于学生自己会, 这还有个知识转移的过程, 学生把听到的, 学到的知识转移给自己, 转移的怎么样, 也就是掌握的怎么样, 当堂来个检验。喊学生到黑板前对着画的图讲给其他同学听, 教师讲解前, 要告诉学生:老师讲完后, 叫同学上来讲。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 爱面子, 都想得到老师的赞赏和同学的羡慕,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征服务于教学, 使难点得到突破。另外, 把作业布置下去:让学生可以以六条染色体为例, 把整个有丝分裂图画一遍, 并交给老师批改, 这样, 学生既亲自画了图, 理解深刻, 老师又可以了解了学生这一节的掌握情况。

五、教师讲解难点内容时更要有条理

性、逻辑性, 有前因, 有后果, 师生在课堂上始终要围绕内容的主线, 宁可讲慢一点, 不要乱, 老师讲解乱了, 学生就乱了, 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产生错觉, 觉得这部分内容特别难, 甚至少部分同学丧失信心。如我讲解减数分裂这部分内容时, 始终围绕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及染色单体是怎样的变化。又如在讲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时, 整节课始终要围绕基因是怎样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讲解时, 可以超越书本顺序。总之, 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好课堂教学, 主线讲清楚了, 学生就自然明白了。

篇4: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几处心得

关键词:想象力;逻辑思维;动态;抽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24-01

物理作为八年级新开设的一门学科,学生普遍感到很难学,在学到力和电的知识就更困惑,缺乏方法和理解力。我想正值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正处于发育的高峰,他们的思维方式也逐渐在转化,小学期间主要接受的是形象思维和直观的图表数的认识,而到初中学习物理有时需要的是抽象逻辑思维更多了,甚至还要想象动态的画面分析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思维转换的训练,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多做一些实验和多媒体动画展示,下面就教学过程中比较抽象学生难掌握的几处分析一下。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许多物理现象是动态的过程,而学习的知识不管是文字还是图片都是静态的,如果不能通过想象还原动态的过程,许多现象就无法被学生接受。我们也可以通过作图来还原动态的画面,在介绍杠杆平衡条件时,就需要把静态的画面想象一下,杠杆绕着转动的那一点就是支点,然后画出力的作用线作出力臂,运用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力对于初中生来说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只是表面感性的并不深刻,而力又是看不见摸不着抽象的,容易混淆不同的力和平衡力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关系等等。许多学生也搞不清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看来物体向何方向运动就受到该方向的力,速度为零时就不受到力,也就是课本中阿里士多德错误的观点,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维持,而忽略了摩擦力的作用。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需要过程的,以后的动量定理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并无确定关系,是与速度的改变方向一致,这就是高中阶段学习的内容了,所以初中生学习这块内容就感到很困难的。

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我们就是以实验为基础进行科学的想象得到结论,假象小车滚到光滑的水平面上没有了摩擦力,它就会做匀速直线运动了,当然这一运动状态是抽象出来的,需要用多媒体把这一过程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这里就需要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懂得物体的运动其实不需要力的维持,继而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

想象能力在光学中也是需要的,我们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果介质不均匀就会沿曲线传播了,继而想象从一种介质到另一种介质是不是发生偏折了,在介绍光的反射,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想象一足球踢到墙壁时的情景,理解反射定律就容易了。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需要用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也不可缺少的。

热学中,学生都知道可以通过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但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还不清,一般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而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是否一定升高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在学习物态变化时就要知道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时的特点。特此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晶体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而之前吸收的热量是为了升高温度,熔化过程中为什么温度不变呢?因为这是吸收的热量是改变物质状态的,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更活泼了,需要吸收更多的热量。”从化学角度说,就是分子间的作用力发生了改变,所以,等质量的零摄氏度水比冰内能要多,冰熔化水的过程中内能是增加了但温度却不变的。

篇5:教学心得如何处理化学教学中的难点

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是教学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并非标新立异,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以及《学记》中善于诱导、长善就失、藏息相辅、教学相长的观点,就已蕴含着“生成”的教学思想。我国课程与教学论专家石鸥教授曾提出:“教学过程——流动的本质”,认为教学是在准备、超准备和无准备的背景下交叉展开的。

一、体育教学过程中“生成性”资源的呈现形式

通过对研讨帖的分析发现,少数教师认为“生成”与“预设”是对立关系,强调体育课堂“生成性”的不可预测性、随机性,认为“生成”跟“预设”毫无关系,将“课堂意外”归类于“课堂‘生成性’资源”的范畴。至于体育课堂资源的呈现形式,研讨教师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如,申克才老师认为:“动态生成存在于教学中的两种可能,一个是预设下的动态生成,它是有效教学的展示;另一个是非预设下的动态生成”。王朝杰老师认为:“动态生成有预设内的,也有预设外的”,并指出体育课堂的“动态生成”包含了课时计划预设下朝着达成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还有随机而生、预设之外的学生创新思维的灵光闪现、合作探究下新奇而简捷的动作方法的创新与应用,同时还包含一些影响、妨碍课堂教学良好动态生成的不良言行。王兴发老师简要阐述了预设与“生成性”资源产生的逻辑:“有些‘生成性’资源是在预设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因为有了先前的预设才有接下来的生成,具有不确定性,也具有一定的铺垫原因”。主持团队整合研讨普遍性的观点:将体育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呈现形式归纳为两种,即,预设下的生成和非预设下的生成,因此,“生成性”资源既具有确定性、因果性、预成性、可预测性、可控性,也有不确定性、非因果性、生成性、不可预测性、不可控性等特点。

二、体育课堂“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对于体育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不少教师都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比较典型的如陈昌福老师所述:在精彩的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教师有必要处理好精心“预设”与有效“生成”的关系;要关注课堂生成,针对鲜活的学情施教,捕捉课堂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因势利导,因学制宜,达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主持团队认为“预设”与“生成”是体育课堂的重要组成,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共生关系。课堂教学本身就具有预设性,“生成性”资源是在课堂预设背景下产生的,并超出课堂预设之外的产物。

三、如何捕捉和利用体育课堂“生成性”资源

体育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是不断递进的过程,即:预设—生成—评价—反馈再预设—生成—评价;对课堂“生成性”资源能否有效利用,则体现了教师的执教水平和教学艺术。周丽君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观察,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引领,生成精彩的教学”。张万永老师也认为,对“动态生成”资源的捕捉与利用是一种教学智慧,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因此,经验、理念、意识等都是把握“生成性”资源的关键。他还认为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现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并将其巧妙、智慧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将课堂教学引入更深的层次。主持团队认为,教师只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拥有高超的执教水平和艺术,灵活的课堂机智,才能有效捕捉和合理利用体育课堂的“生成性”资源。

四、甄别体育课堂“生成性”资源的价值

1.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运动知识和技术的掌握,优质的“生成性”资源具有优化学习方法的作用,并能激发学生发散性学习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2.是否与学习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或者经教师引导转化为对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帮助,偏离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成性”资源不宜利用。

篇6:如何处理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学是以实践课为主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起练习、游戏、比赛,共同吃苦、受累,共同分享胜利的欢乐。在此过程中建立起的师生关系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同时也要注意处理好这种关系,否则也会影响教学。

【关键词】

师生关系 融洽 尊重

一、前言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它像一根彩带拉近了师生心灵的距离,使学生学习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使教师工作动机由职业需要上升为职责需要。

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复杂: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教师热爱学生,主要是受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观点、职业道德和事业心的支配,富有理智特征。而学生的尊师,则是对教师爱生的回应,往往是根据个人的主观判断和情绪体验来决定,更富有情绪色彩。因为尊敬和信赖,学生更多地表现出主动参与的激情。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处理

师生关系和谐,对体育教学有积极的意义,对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对此,体育教师应有充分的认识,积极创造这种和谐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所处的位置和起的作用不同,因此,出现一些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就需要师生双方都自觉地运用道德手段加以调节。

(一)民主平等

在师生间冲突不止一次以鲜活的示例呈现人们面前的今天,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理所当然地成为众多人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随着教育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民主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自我和人格,已成为我们教师的共识。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服务者。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型的良师益友,使教学过程转变为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

(二)用爱进行教学

在师生关系中,情感因素具有重要调节作用。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这种爱,而且这种爱应该是广博的、无私的。对学生的爱可以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心情舒畅,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课堂上听从命令,服从指挥,态度认真,练习时不怕累和苦,对教师充分信任和尊重,自觉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形成最佳的教育情境。

教育关系就是体育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以教师的每个示范动作和学生完成每个练习为基础的。这种关系要求体育教师热爱自己的事业,认真备课,尤其认真对待每一个示范动作,它是体育教师的特殊语言,每一个精湛的示范动作都是教师的无声语言,它说出了体育教师对学生全部的“爱”。这每句无声的话语都凝结着体育教师的汗水、辛劳和青春年华,所以它能够很好的启迪学生的心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自觉的接受教师的教诲,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上好每节体育课及课外活动。

(三)掌握教学的尺度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分寸,避免和防止仅与少数或各别学生交往。因为,这种个别的、小范围的关系往往会危机到体育教师的威信和集体的团结。为此,体育教师应该敞开心扉和所有学生交往,尤其对体育后进生更应多关心、多帮助、多交往,使他们信任你、喜欢你、尊敬你。进而喜欢你的课,打消他们厌恶体育课的情绪。做良师一定要先成为学生的益友,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热爱体育课,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如何掌握尺度,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放之有“纲”。“放”不是指体育教师放手不管,任其自流,而是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放。一方面在学习目标和思维方式、练习方法上加强指导;另一方面是对学生思想教育上的正确引导。比如,凡学生自己能够掌握、学懂的地方要放;学生自练虽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但通过集体、小组合作练习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地方要放;某一知识、技术技能或某一问题,经教师点拨后需要加深理解或需要完善、巩固时要放;为了调节学生情绪,培养主动性、创造性和互相交往的能力,如游戏教材、准备操教材、复习教材等,就可以给学生较大的自由,使其能充分表现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教师不要过分限制学生的行动。这样,教师放手让学生在自练过程中去思考、分析、质疑解难,并通过一个个具体步骤和层次,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走进未曾到达过的知识境界,实现整个体育课堂教学的目的,达到教学目标。

2.放之有“法”。教师在研究体育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体育教学方法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变学生“学会”为“会学”,授学生以“法”,从而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技术技能的道路上脚踏实地,练有所得,学有所获;切忌满天撒网,无头无序,纵不能拉,横不能收。比如,教师在给学生纠正错误动作时,总是先看正确动作,再把正误二者加以比较, 然而让学生自己通过对比,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再有目的地去练。这样做,要比教师直接把问题的答案交给学生要好得多,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思维起着主动作用,学生真正理解了,掌握问题将更准确、扎实,同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可以独立地学习有关新的知识,对知识运用起来就会“准、快、活”。

三、结语

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有良好情绪的人容易让人接近,也有利于倾心交谈,教师只有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多关心学生,以情感人,倾注“母亲”般的爱去关怀他们,真诚相待,学生才会理解教师,信赖教师。

篇7:如何确定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难点

一有句话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句话对高中生也适用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 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点, 将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地方确定为教学难点。例如, 人教版的课本将古巴导弹危机放在了必修一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节的第三个子目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中, 不包括标点总共用了105个字去描述这一事件, 在第三个子目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到三分之一。如果让学生直接阅读教材, 这一本来很有意思的事件, 预计会使很多学生都觉得没意思、很枯燥。在课程标准中关于这一部分的要求是: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但此节较少描述古巴导弹危机, 从这一点看似乎古巴导弹危机既非重点也非难点, 但我认为在课堂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此确立为教学难点, 对古巴导弹危机这一事件中扣人心弦的过程进行描述, 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当时美苏之间的紧张博弈, 这个曲折的过程相信会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 很多学生都反映他们喜欢历史, 但不喜欢历史课,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把历史课讲授成了一个个知识点而非一个事件, 使得历史课缺乏了作为一个事件应有的生动性, 而学生喜欢的往往是有情节、有人物、有故事的历史事件, 没有血肉的事件难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我们只有从培养学生对单个历史事件的兴趣入手, 进而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的欲望, 从而使学生喜欢历史, 同样喜欢历史课。只有学生有了兴趣, 才有学习这门课的热情, 才有去探索问题的欲望, 在遇到难点问题的时候学生就会自己主动去寻求解决的方法, 这样不仅有利于满足学生长远学习的需要, 而且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 我认为根据学生的兴趣确立难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应将每一时期新出现的事物、事件作为教学重点, 同时也应作为教学难点

一个事物、事件在一个时期没有出现, 在另一个时期却出现, 那么其出现必然有其特殊性。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去探究其特殊性。例如, 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中关于纸币的出现是这样叙述的:这一时期, 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如果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 只是简单地将这句话复述一次, 那么学生的心中一定会出现一个疑问唐朝时期商业也很发达, 为什么在唐朝没有出现纸币呢?这一疑问的产生, 也就意味着难点的形成, 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交子”出现在宋朝且首先出现在四川地区的特殊性, 对当时纸币出现的背景进行适当补充, 以使学生全面了解当时纸币的出现与两宋商业繁荣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新事物、新事件的出现反映了一个时期的新特征, 我们深刻分析这个特殊事物, 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了解一个时期的阶段特征。因此, 我认为将每一时期的特殊事物、事件作为教学难点很有必要。

三将教材中一些描述较抽象的地方作为教学难点进行突破

教材受篇幅的限制, 许多需要详细描述的地方, 只用寥寥几个字就概括了, 结果造成学生感觉艰涩难懂,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换句话说抽象的理论如果不对其进行形象化加工, 那么就会使学生机械化地只知道理论或结论本身, 却不知道理论或结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同样如, 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中关于两宋时期商业情况的描述: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这一时期, 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我认为两宋时期作为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转折点, 在整个商业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商业繁荣只掌握课本上这几个字的结论显然是不行的, 那么当时是怎样的繁荣, 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讲解补充, 将这个结论的内涵揭示出来, 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两宋时期商业繁荣的状况, 进而了解为什么说两宋的商业是古代商业发展转折点中的“转折”二字的意义。抽象的结论或理论对于没有大量历史积淀的中学生而言, 如果教师不加补充解释, 直接交给学生, 学生掌握的可能就仅仅是个枯燥的结论了, 面对一个不知其内涵的枯燥结论, 我们怎么能要求学生学会去运用它呢?因此, 我认为将教材中一些描述较抽象的地方作为教学难点去突破十分有必要。

四应根据新课改以来的教材整体编排特点来确定教学的难点

新课程改革以来, 教材的编写采取模块式的编写方法, 教师教学也相应地采取模块化教学, 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助于学生纵向把握一个制度等的沿革过程, 但是却割裂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横向之间的联系。最后, 导致的结果可能就是必修一、二、三3册书学完之后学生的头脑中政治就是政治, 经济就是经济, 文化就是文化, 而不能将同一时期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 导致认识的片面性。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 并寻求恰当的解决方案。课改以来新的教材编排方法还直接为教师设置了一个教学难点那就是时间跨度大, 造成学生空间转换上的困难, 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将一个制度、事件的沿革过程讲清楚,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头绪。

现在很多研究者将教学难点整体概括为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例如, 赵克礼、徐赐成主编的《中学历史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中, 将教学难点概括为:“学生学习过程中, 学习上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 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这个概括从表面上看是对知识点而言的, 但我觉得这里也应包括历史技能。历史讲究的是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 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常常会引用一些史料去辅助教学, 如果学生不具备分析史料的能力, 就无法理解史料的意思, 那么史料的引用就会失去意义。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将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作为一个教学难点去突破。当然, 这里所说的历史技能不仅是指分析史料的能力, 还包括读懂历史地图、多种途径获得历史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而言, 获得学习历史的能力就相当于获得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工具, 对教师而言传授技能的过程正是教师“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因此, 将传授历史技能作为教学难点是个长期性的工作, 值得去坚持与探索。确立难点还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例如地区差异等, 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如果将课堂教学中的难点比作人得的一种病, 正确确立难点的过程就相当于医生确定是什么病的过程, 而突破难点的过程就相当于医生下药治病的过程。如果连得的是什么病都确定不了, 那即使有再好的药也无济于事。同样我们如果无法科学确定难点, 那即使费很大的劲去突破难点也是在做无用功。因此, 我认为难点的确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

摘要:关于历史教学的难点, 许多人将重点放在了如何突破难点上, 实际上如何科学确定教学难点的意义重大。本文认为确立教学难点的时候应考虑学生的兴趣、教材编排的整体特点, 将每一时期新出现的事物、事件, 以及教材中描述较为抽象的地方、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技能的地方作为教学难点。

关键词:历史教学,确立难点,学生

参考文献

[1]赵克礼、徐赐成主编.中学历史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66~167

[2]吴金祥.如何正确认识历史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应遵循的原则[J].考试周刊, 2012 (15) :15~16

篇8:教学心得如何处理化学教学中的难点

[关键词]英语;教学;写作 ;训练

一、教师对待英语写作的态度

当前,一部分老师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写作能力的培养仅仅看成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一道难度较大的题而进行的必要训练。所以,在教学中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必要的同步练习,教师的思想意识没有引起重视。对于起始年级,部分英语老师认为初一学生学习的内容太少,没有能力从事英语的写作,所以,他们没有从学生一接触到英语就开始注意其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英语写作产生畏难情绪:或无从下笔,或害怕写不好,或懒于写;因练得少,就更害怕写不好。就这样因果相循,恶性循环。其实“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写作也就是通过书面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无论语言学习容量的多少都应该可以表达学习者的部分想法。

二、英语写作训练的培养应从初一抓起

很多中学生在学习了六年的英语以后仍然无法按照要求写出流畅的文章来。这样的情况提醒我们,在英语书面表达这一问题上应该从早抓起。英语写作训练的培养既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同时,它又必须遵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英语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应当从小抓起。现在部分小学已开始英语课的教学,到初一年级,不少学生已有一些英语学习的积累。同时,学生也有自己的思想,有了与他人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的愿望,这一切都使学生具备了进行英语写作的动机。在这时候,老师不失时机的进行一些适当的指导,给学生相应的训练,将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

三、采取教学措施,着实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一)运用课堂,扎实训练

1.对于每天的值日生报告,要求值日生提前一天写好书面发言,发言中训练学生用较为流畅的语言描述事物。如自我介绍,描绘自己的学校、班级、家庭,讲小故事等。从身边的事物开始,从开始能讲两三句到讲半分钟、一分钟。汇报同时,其他的同学认真听值日生汇报并对其汇报作评论。

2.注重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练习中,我注意抓住课文的重点词汇,让学生运用这些词汇描述身边的事物。在学习了Lesson37的六个方位介词后,我设计了一个练习帮助学生迅速熟悉使用这些介词。我随机指出其中一个介词如介词on,学生快速把英语书或别的东西放在桌上,并说My English book is on the desk, etc。教学中,教师尽力做到训练学生学一句、会一句、用一句、写一句,这样日积月累,学生逐渐可以习惯用英语来考虑问题,并用较为丰富和流畅的语句描述部分话题。

3.结合任务型教学,进行摹写训练,培养学生大胆表达自己思想、意愿和情感。如在学习Lesson32描述人物的简单信息时,我让学生将自己的国籍、年龄、性别、所在班集、家庭地址、电话号码、爱好、好朋友等基本情况写在一张纸上,交给另一位同学用第三人称转述出来,其他的同学根据转述猜测所描述的对象,看那位同学最先猜出来。实践证明初一才学了半学期英语的学生就能用简单的英文写出近百词的短文,其整洁的书写、流畅的表达让教高年级的老师看了都赞叹不已。

(二)走出课堂,迁移训练

1.注重课外阅读,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培养其阅读的兴趣。阅读材料可以是一些短文,根据学生情况还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中英文对照读本,比如外国文学名著简易读本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换自己已有的材料,让同学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教师亦可以购买一些相应的书籍,让学生交换阅读。学生在阅读材料以后应做一些摘录,如文章的题目,文中的精彩文句等,并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2.用英语记日志。每天由班上同学轮流记录当的情况,如日期、天气、出勤情况、班级大事等等。每一位同学的记录由下一位同学订正。每周由老师进行点评,并选出这一周的优秀记录员。

3.结合课堂内容,展开一些小作文比赛。此类小作文应体现一段时间内所学知识的应用。比如在学习了家庭关系及人物基本情况表述以后,我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画出自己的家谱,将所学过的知识综合运用,写一则小短文描述自己的家庭成员组成以及家庭成员的情况。再如学习了描述物体方位后,我让学生画出自己的房间并按照所画的图示用简单的英语来描述自己的房间或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房间。又如在学习了颜色表达及服装名称后,我让学生用自己所喜爱的颜色设计一套适合中学生穿着的服装,并作描述。在班上的学习园地中开辟英语角,将作文比赛中表现突出的文章在英语角中展出,让同学们学一学、练一练、比一比。

篇9: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如何突破

一、注重方法, 体现实用

在教学过程中, 引入重难点概念和规律时, 良好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展示个人天赋。老师讲课要注重方法的实用性, 使学生尽快有效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如类比法。在高中教学传授下面几个概念时:电场强度 (E=F/q) , 场强与力、电荷的关系;电容 (C=Q/U) , 电容与电量和电压的关系;当然还有速度、加速度这些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 我们可以用初中所学的电阻概念, 电阻 (R=U/I) , 对于电阻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学生们非常了解, 电压、电流并不决定电阻的大小, 电阻由其他因素决定。学生们在理解上面所述概念时, 用电阻的例子做个类比, 可以加深其理解。

物理学具有较强的规律性、逻辑性。有些公式学生容易混淆, 造成记忆错误。如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 死记伤脑筋, 可以借助规律记忆法, 让学生们学会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出三个实验定律的方法, 学会了推导记忆的方法, 就不需要烦琐的记忆了。

二、抓重点, 识本质

很多学生学习往往是事倍功半, 究其原因, 主要是对重难点的理解没抓住关键和本质。

例如, 电磁学中,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磁通量变化”既是关键, 又是本质, 记住并不难, 难在应用上。例如, 对闭合回路在磁场中运动时回路中有无感应电流产生这个问题, 有些学生认为, 有边切割磁感线就有电流;有些学生认为有磁通量就有电流, 而不是看磁通量变化不变化。这两种认识都是错误的, 这是学生们常常出现的问题, 较难真正理解并应用, 其原因是没抓住本质。

又如, 变压器中的电流与匝数成反比的关系, 学生们都牢记这一点, 其实它成立的条件有限, 在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只有一匝的情况下成立的, 教授过程中应该强调是输入和输出的功率相等, 然后根据输入输出的电压与匝数成正比, 进行数学上的推导, 这样的话, 不论单匝还是多匝, 抓住关键和本质才好, 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才稳固, 才能灵活应用。

三、认识要统筹, 要细致

学生们的总结和归纳能力差, 对知识认识不全, 分析不细, 这是影响学习的另一重要因素, 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这方面的培养。比如“圆周运动”的问题, 看起来比较简单, 但是它包含了许多东西, 归纳下: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加速度 (向心加速度) 、周期、圆周运动的条件、运动时各个力做功的情况、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换, 最关键的还是向心力 (F=mv2/r) 。左边是力, 要受力分析, 右边是mv2, 这不仅是看到线速度, 更重要的是动能与能量转化问题。要把这个问题弄懂, 只有通过练习和总结才能熟练地掌握。对重难点的理解, 不能局限在课本上, 要把书吃透, 把书中的话拓开, 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在练习中加深理解并练后总结, 归纳并升华, 从而做到重难点知识的全面认识和细致分析。

四、做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代表性

练习是增强知识理解的又一关键, 教师们用好这一法宝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 还可以增加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这样的话, 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多了, 学习的疲劳可以减轻。

练习成功的关键在于选题, 选题在于要有代表性, 要做到每做一题就有一些收获, 一点启发, 一次鼓励, 促使学生们对物理产生兴趣, 打好基础。有时几个练习都是反映一个知识点, 我们要善于分析, 归纳, 从而对知识点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不理解, 我们可以专门找这一方面的练习, 先多讲, 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和相互讨论, 最好以学生做题的习惯思维作为讲解的起点。但是基本的思路一定要有普遍性。如果只是认识不全, 那就只有多练习了。对于学生们初学新知识, 不宜用太难太综合的题型, 简单而又有代表性即可。针对性练习是一个必杀技, 它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攻克每个重难点, 从而提高学生成绩, 让教师们完成传道授业这份神圣的使命。

上一篇:人人互相关爱的作文450字下一篇:2023年秋季小学开学典礼会上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