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心得

2024-06-29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心得(通用14篇)

篇1: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心得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心得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课程我更加充分的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心得。下面我谈谈我的学习体会。从教学整体上看,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扩大了教学规模,促进了教学现代化发展;从教学系统上看,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变化,导致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甚至教学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还没有很好地融入教学领域,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单纯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要为教学服务,而没有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内涵,所以造成只强调教育技术有形的媒体技术,而不重视教育技术无形的系统技术,忽视了数据处理及媒体资料利用等功能,违背了教学规律。因此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使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这也就是课程整合的问题,即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将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给美术教学提供了大量信息和多种手段,为我们美术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都提供了更深更广的可挖掘潜力。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又为我们提出了崭新而丰富的总目标。因此,美术教师必须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提高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不断地完善人格。

一、利用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活动。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媒体普遍运用于美术教学将成为新世纪美术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它不仅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而且能有效地唤醒人的兴趣、情绪和思维,营造美的气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从而最大限度地作用于人。教学课件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学课件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图象,还能呈现音频、动画、视频等。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交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学习。

互性,为个性化、自主化、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持续发展的构想得以实现。利用信息技术,美术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美术教师应多从课堂上师生的互动考虑,根据需要把一部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也可以利用身边的所有美术资料,如录像、图片等进行整理传输到计算机上转化为数字信息。

二、利用网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

对九年级的学生,突出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具体内容如《民间艺术作品》、《中国建筑介绍》、《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精美的邮票》等和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性的提出是美术课程改革突破的重点与难点,体现了美术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原则。综合性即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同时也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美术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教育进行整合、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扩展了学习的途径,大大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如结合语文诗歌单元的学习,在电脑中用美术的手法表达诗句意象,制作解读诗歌意境的诗配画尝试,如用Painter、Photoshop制作“竹锁桥边卖酒家”等,有些作品还被语文老师所采纳用于教学;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课上所学的Powerpoint制作校园风景的幻灯片;利用平面设计软件制作化学实验图解、模型,物理物体受力分析示意图等等,把各科学习融入到美术课堂中来,愉快的多途径的学习,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开拓大脑,增加学习兴趣,交叉巩固了学科知识,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使美术课堂教学让人耳目一新,具有新的突破。使教学化难为易,化复杂抽象为直观形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角等多样化的外部剌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认知和学习途径。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大教学密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投影屏幕,丰富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加强了记忆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丰富了想象。但是在信息技术运用于美术教学的同时,仍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师生在网络上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失控;资源的大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容易被忽略等。

四、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要具有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即教师的整合能力。主要包括:

1.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

2. 辩证的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综合教学目标的能力;分析把握学习者特征及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握重点、难点以及各内容之间相互关联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论证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不足,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并确定信息技术应用方式的能力;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合理处理和应用教学资源的能力。

4.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施能力。例如:能利用信息技术管理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学习最优化的能力等。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评价能力。

6.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发展能力:教师应能利用结合校本的“整合”实践中,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以及系统科学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并利用信息技术及有关资源促进持续的专业能力发展和终身学习。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并与其他学科整合已是现代化教学方式之一,它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想有机结合并且深入发展下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及多种必要的条件。我们教育者必须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出更大的作

篇2: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心得

天津市中小学教师第四周期继续教育又开始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这门课程,非常好,非常实用,也非常有效地提高了我的计算机水平,解决了许多我不懂的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可以较为熟练地利用网络资源,修改网上的课件,并很成功地制作了自己的课件,使我感受很多,受益匪浅,现总结如下:

一.现代课堂教学,需要信息技术

现在课堂教学中,面对新课程理念的提出,我们发现信息技术越来越重要,越实用。一方面,通过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是其他媒体所不能代替的。

特别是初三复习课中,课堂容量大,知识信息多。利用信息技术,一方面加大了知识的密度,另一方面有效地提高了复习的针对性,同时,有利于对学困生的辅导。

二.现代教师,需要学习信息技术

目前,我们各种层次的老师,由于很多人没有学过信息技术,所以必须在工作的`同进,继续学习相关知识与操作,使自己素质与现代教育需要相统一。平时,没有机会系统学习。正是这次继续教育,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也很有效地促进了自己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提高。

三.学好信息技术,需要理论联系实践

在学习过程中,我边学边实践,达到了学以至用,用之有效的作用。真的意识到,信息技术较好地帮助自己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自己在操作时,感觉还是有些费力,不熟练,而且作出的课件质量不高。 本课程解决了我急需解决的问题。老师安排的内容非常实用。今后我要更加真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并活学活用,把自己的能力水平提高一个档次。

篇3:学习迁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合理处理教材, 做到迁移有备【教学片段1】

【教学片段1】

在教学《机器人仿真软件》一课时, 其中有个教学环节为“用直行模块编程, 让机器人走直线”。在书本上只有2 张基本的操作步骤图例。对此, 笔者是分四步进行教学的。

(1) 玩一玩:让学生打开机器人程序, 观察这个机器人行走了几米。学生观察发现, 机器人刚好行走了1 米。

(2) 猜一猜:告诉学生, 机器人行走的距离是由直行模块控制的。请学生观察其中的参数, 如果这里的“速度参数”变为75, “时间参数”设置为几秒时, 机器人也刚好行走1 米呢?

(3) 议一议:学生一起讨论, 有什么规律能精确控制机器人行走距离呢?

(4) 验一验:请学生自己来验证刚才的想法。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 让学生亲自发现数学公式“路程=速度×时间”在机器人编程中同样可以迁移应用的规律。而许多教师认为“直行”模块很简单, 教材上怎么写, 就怎么教。只用了几句话就带过了。的确, 如果只看程序的运行结果, 可能看不出什么区别。但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教学“直行”模块, 而是通过它的内涵来推动学生的认知, 让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承上启下、融会贯通。 学生经历层层递进的思考过程后, 能更好地掌握和概括原理, 融入原有的知识建构, 有助于今后“正迁移”的产生。

【教学片段2】

在学习“有选择地下载文字”时, 一位教师没有用生动的情境吸引学生, 而是直接让学生在相应网站查找关于“拯救大熊猫”的内容并进行下载。尽管学生都完成了下载的任务, 但过程毫无悬念与乐趣, 学生学得了无生趣。

其实这就在告诉教师要在思想上摒弃“教材怎么说就怎么教”的想法, 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当下,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也使我们的教材滞后于实际。比如浙教版的办公软件从OFFICE2000 一直更新到OFFICE2010, 前后一共更新了三个版本, 但还是远远落后于软件本身的更新速度。又如教材中《网络音乐厅》一课, 上一次学生还可以在“百度音乐”学习保存音乐文件, 现在由于网站音乐版权保护协议的变化, 就变得难以做到。这此都意味着“昨天”在教材中学习的方法、技巧, “今天”就变得低效或失效了。这就更要求我们合理处理教材, 要把教材当成一种可开发的教学资源。

研究表明, 如果所学的知识在以后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经常被用到, 则学习迁移就会经常发生。相反, 如果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很低或难以在实际中应用, 则它就鲜有类似的机会, 学习迁移也就难以发生。[2]作为教师必须要认识到, 我们有责任依托信息技术基本框架, 结合信息技术发展, 对教材内容和顺序进行适当调整, 或与时俱进地开发学习任务, 更新学生的认知, 正所谓“迁移有备”。

二、唤醒原有认知, 激活“正迁移”【教学片段3】

【教学片段3】

浙教版六年级下《我的第一张幻灯片》一课的教学, 此前学生已经学会了在WORD中插入艺术字和图片, 现在要求学生学会“在PPT中插入艺术字和图片”。看似非常直接的联系, 预设教学目标能够顺利迁移。但当笔者给出提示:“在PPT中插入艺术字和图片的操作方法和WORD中是一样的。”但是学生似乎并没有理解教师提示的意义, 自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第二次, 笔者改进了教学设计, 先出示WORD软件和PPT软件的界面进行直观对比, 让学生观察二者的异同, 然后再问学生:“你觉得如果在PPT中出现了与WORD类似的功能, 它们的操作方法会一样吗?”通过前面的铺垫, 激活了学生原先沉睡的学习经验, 产生了强烈的学习信心和良好的自学效果。

可见, 许多情境和任务虽然存在着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但由于各种原因, 学生未能意识到二者的内在联系, 不能主动地进行迁移, 这使得某些知识经验处于惰性状态。通过这样的牵线搭桥, 引导迁移方向, 激活了学生的“正迁移”, 力助学生主动突破学习瓶颈, 成为自主、独立和创造的学习者。

三、提升辨析度, 避免“负迁移”

【教学片段4】

某位教师在教学WORD“设置首行缩进”时, 提供了一篇几百字的文章, 并演示了如何使用“首行缩进”功能给每段首行空两格。然而, 他的努力却没有带来预想的效果, 多数学生还是使用“空格键”为每段的首行空出两格。

为什么看似简单的操作, 学生却不买账呢?原来, 在学习WORD前, 学生经常在写字板中使用“空格键”进行排版, 他们可以用以前学的知识很快完成任务, 为什么还要再学新的呢?这一现象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常见, 迁移的发生, 不总是积极的影响。有时两种知识的学习会相互干扰、相互阻碍, 它被称为“负迁移”。教师对于有可能发生的负迁移, 事先认识得越清楚, 则越有利于避免它。

比如这里的负迁移与学生面对的情境辨析度不够有关。要避免这类的负迁移的出现, 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前思考一下: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个内容?学生面对哪一种情境才是最合理的?通过分析可知“首行缩进”等段落设置是开发者为方便有大量段落的文章进行排版而设计的。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时设计更加有辨析度的内容, 如向学生展示一篇文章, 其中有大量段落, 且都没有排版。让他们讨论“完成这篇文章每个段落首行空两格, 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学生思考时, 引发负迁移——用“空格键”, 但是一算时间, 会发现这个简单的动作需要耗费不少时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从而产生主动改造以前认知经验的想法。有了充分心理准备, 接下来的学习则水到渠成了。

任何迁移都是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情感为基础的。如果能认识到所学知识对以后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意义, 并能联想当前知识可能的应用情境, 就会以良好的态度积极投入学习。

学习迁移能力是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以及一些高级心理加工过程、发明和艺术创造等所必需的核心能力, 学习迁移是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期望出现的现象。[3]作为教师, 我们要充分重视和总结迁移规律, 积极促进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 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课堂的教学效果。

摘要:学习迁移能力是构成学生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学生适应快速多变的信息化社会的重要能力之一。然而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中, 经常出现教师急于传递教学内容, 学生看似完成了一项项任务, 实则学得稀里糊涂, 并没有对知识进行有效建构, 更没有获得持续性的学习能力。这些表象产生的本质原因是课堂没有根据学情有效地应用学习迁移。对此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合理处理教材, 唤醒学生原有认知, 激活“正迁移”, 同时提升辨析度, 避免“负迁移”的产生。

关键词:学习迁移,以学定教,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海双.学习迁移原理新探[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 (1) .

[2]曹伟.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01) .

篇4: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心得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通过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信息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稳固的基础。如有机化学中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及其命名的教学,因学生初学,概念生疏头绪多,又缺乏空间结构意识和空间想象力,黑板上的平面板书无论如何也难以唤起学生的共鸣,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利用CAI从容不迫地把一种烷烃的结构进行多种不同的展示;比例模型、球棍模型、变换角度旋转、对比与复原、关键部位放大、正误对照剖析等,逼真的主体画面、清晰的比较鉴别、精炼的规律归纳,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信息手段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创设情境,使学生达到充分的感知,激励学生探究实践,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特

别是对宏观和微观中人们平时无法观察的化学现象,以及难以观察的微观世界运动,更能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为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的掌握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克服以往教学只靠口述或做演示实验的弊病,让学生在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去找内在联系,使学生主动提取旧知、探究新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领域,能帮助学生具备各方面的基本素质,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有助于扩大信息来源,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利用Internet来搜集信息,可大大扩展信息的来源,且快速方便。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及时的搜集高考信息和进行强化训练是必须的,但购买的成套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用起来有时是事倍功半。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充分利用了Internet这一信息资源,从网上下载最新试卷然后进行精选。这些

试题题型新颖、信息准确,给学生作为试题和平时练习,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四、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有助于教材重点、难点的突破

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人体的五个感觉器官中,就记忆百分率而言,视觉占30%,听觉占20%,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视、听并用时,记忆效率可达68%。实验证明,参与的感官越多,学习效果越好。按照巴浦洛夫的说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手脑并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正符合这个理论。学生学习时,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在计算机技术的功能下被打通了、降解了、消失了,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声画之精彩而耳目一新,从而产生乐学情绪。例如在讲授新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第三单元“物质的聚集状态与物质性质”时,可设计NaCl、CsCl、CO2 、金刚石、石墨等结构模型,通过不同角度透视、旋转及切割,使学生从课本插图中对晶体结构的平面感觉上升到真实的三维立体空间感觉,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同时也轻松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五、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有助于化学实验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实时地综合各种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不仅有静态信息的形式,而且还有动态信息的属性,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完成传统教育所不易或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动画进行模拟实验,为化学实验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创造了新的模式。如利用虚拟实验演示很快、很慢和危险性较大的实验如硫酸的工业生产流程、合成氨、布朗运动、各种分子的空间结构、金属的电化腐蚀等。例如在复习高中气体制备时,仪器的连接和注意事项使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学生学习中总是不好把握。如果利用课件教师将化学中的实验仪器进行整合和重新设置,将静态的图片和成套的仪器拆分为单个的或者部分简单装置,让学生自己去组合仪器,在学生中展开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去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理解实验,最后由教师给出多种开放性的实验结论。经过实践,这种方式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学习效果明显变好。

六、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有助于增加课堂容量

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解决教学时间紧,内容多,信息量大的矛盾。为了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教师精心备课,精选习题,在教学中师生共同运用一些操作平台软件,设计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的运用,能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和合作性增强,为创造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提供了条件,同时对高密度掌握知识提供了可能。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形象和直观,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比图形更高级地输出信息,利用文字闪动,图像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使得加大教学密度并非难事,这是因为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空被计算机拓宽和加长了。

总之,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的目的在与突破化学教学中某些用语言难以描述的教学难点,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加化学教学的课堂容量,根据不同的课型和学生具体情况正确使用。个人认为信息技术并可以给化学教学带来极大的好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使用,做到相辅相成。

篇5: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心得

柯若年

在信息全球化时代,教育教学也要紧跟时代脉搏。教师在钻研教材教法的同时,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它为教学所用,给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机遇,让信息技术真正为历史教学所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优势明显,但不能完全覆盖教学过程,不能赋予信息技术载体在教学中的绝对权威性。在让学生寻找所需资料的同时,不能让信息完全覆盖学生,使他们无从下手,而要他们在信息中去粗存精,找到为我所用的信息、真正为这节课的中心服务的信息,真正融入历史情境之中,感受时代变化。以“宋代商品经济”的新授课为例:进入信息技术教室后,根据老师要求,学生分成三组,一组寻找宋代城市地图的信息,一组寻找宋代衣食住行的信息,再一组寻找宋代娱乐生活的信息。一开始老师就要明确本课的重点是宋代经济,学生寻找的信息一定要围绕经济这条主线,不可盲目地耗费大量时间丰富信息量,所寻找的历史信息要能反映经济繁荣的主题。在海量的历史信息中选择、思考、提取、筛选有用的信息,筛除多余、无用的历史信息,并归纳图片给予我们的历史信息,让学生直面历史,了解历史,提高利用历史图片解题的能力,这样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手脑兼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分析能力。学生在动手整理材料、主动参与资料收集、分析因果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兴趣、成功的快乐、互助的快乐。在传统课堂中,生生交流很少或几乎没有,多数学生处于“沉默”状态。而现在信息技术改变了这种状况,提供了生生交流的新渠道。学生争论着图片的有效性,与这一课的主题是否契合,潜移默化中,历史信息已深深印入脑海,完全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强行灌输论,这正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由于准备充分,以图片为载体的课堂教学进行得有声有色,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认真作答,为了鼓励学生保持学习动力,在以往教学过程中,除回答问题外,师生交流是不充分的,且大多数流于形式,而这里提供了师生交流的新渠道。课后,我引导他们建立历史图片网站,包括图片和识图比赛的问题,鼓励他们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网站,丰富历史信息量,自己做一些题目。通过这一系列课程下来,我认识到应让信息技术真正为教学所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流于形式,教师要深挖教材,跟上时代主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让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与时代同步,两者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但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有的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有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失控;信息资源的繁杂、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容易被忽略等。

篇6: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心得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体会我有幸聆听了黄xx师老师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讲座,感触颇多,对信息技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课程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二是翻转课堂;三是如何设计制作微课。通过学习,开拓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见识,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黄老师通过了鱼牛现象给了我们启示:在教学中,由于教师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理解程度差异,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在学生的脑海里未必呈现出相应的景象,理解容易出现偏差,而信息技术在这里就可发挥其优势。根据教学安排和课堂的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中的重难点编制成教学软件通过多媒体演示表达出来,将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演变为生动、活泼的图像、文字、视频 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观看视频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参与活动并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形态。“翻转课堂”的先进之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颠覆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动脑,不再是传统被动接受等等,初步落实了分层教学。学生自学教材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是否观看微课,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观看几遍。同时,还可以通过两人合作、多人合作等多种合作方式,解决自学教材、观看视频后没有解决的问题。但是要想真正实施,就涉及到了微课的课题选择和制作技术掌握的问题。

篇7: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心得

一、新的时代,中学教学需要信息技术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认为,以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计算机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所具有的特性,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理念和媒体。应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必由之路。现代课堂,需要信息技术

现在课堂教学中,面对新课程理念的提出,我们发现信息技术越来越重要,越实用。一方面,通过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是其他媒体所不能代替的。

二、现代的学生,学习离不开信息技术.

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兴趣,开拓思维.而使用信息技术,能创设贴进学生实际的数学情境,挖掘教材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是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练习,使每一位学生的数学学习得到提高。 利用计算机进行练习,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练习题,由易到难,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挑战自我,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

三、现代的课堂,需要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活动影像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计算机成为能以人类习惯的方式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新技术。利用信息技术能给学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让学生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现代的教师,需要掌握信息技术

教师与学生之间角色关系未来将发生本质的变化,学生将根据个人的需要实行自主学习,从而拓宽视野,发展思维。而教师则会成为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在教师角色定位上,教师将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导”,更主要的是“引”,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为教师所掌握,而应由学生去理解、去研究、去发现。在教育理念上,教师将更注重“以生为本”,因为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除了传统的文本信息、图片信息,还包含大量的声音、动画等动态资源,学生将通过媒体演示进行讨论或者建立网站发表自己的成果,学生思维拓展空间更为广阔。教师将更注重学生合作、协同能力的培养。合作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信息技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协同发展,最大限度展现个人的自身价值,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以及教师群体相互激励、相互提高的作用,将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成为合作学习者、合作研究者,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将成为常态。

应用信息技术,要集体团结奋斗,通过学习与交流,我感觉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全组同志集体研究,共同提高。建立本校的学科教学资源库,可以有效地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大家的智慧才是巨大的。全组同志互相取长补短,有分工有合作,共同研究,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能力水平。今后我们要互相学习,互相比赛,对同一个课题,大家共同研究,达到最好效果。

学无止境,多学习,多实践,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我又选了您的课,我有信心,在老师您的指导下,加上我自身的努力,我会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教学观念,具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新时代的教师。

篇8: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心得

一、问题导向学习概述

问题导向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主体, 利用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发学习者自行发现问题, 设定学习目标, 并在小组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建构知识, 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形成主动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它有下面这些特点。

1.以问题为学习的起源。利用真实情境问题激发学习者兴趣,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思考获取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解决问题, 并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这些知识和技能。

2.注重小组学习。学习过程大部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分享知识与经验, 积极讨论、形成“头脑风暴”, 从而拓宽研究思路, 提高沟通能力。

3.注重培养学习者的主动性。问题导向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 改变被动学习的态度。要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 认清不足, 合理制定学习策略, 提高学习能力和自信, 提高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

4.教师是教学的催化者、引导者。在课前, 教师要合理设计问题, 提出能够引出相关知识, 并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在课中, 教师是引导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在课末, 教师是学习者, 与学生一起倾听和评论他人的观点, 引发学生更深层次思考。

二、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问题导向学习的基本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导向学习是以问题为起点的, 好问题要具备以下特点: (1) 没有预设的标准答案。 (2) 与学习者已具备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紧密结合。 (3) 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4) 要通过学习者的认真研究来解决。

问题的来源非常广泛, 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具备争议的话题。如《网络安全》中可以利用黑客红客之争做问题情境;可以是个人的经验, 如《探讨信息管理》中, 用学生查找分数的经验做问题情境;可以是故事、视频、图片、研究报告等, 例如《音听制作》一节中, 可以分析网络上流行的MV作为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但是要尽量符合上面的四条特点。

(二) 结合新旧知识, 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设

这个环节以组为单位进行, 小组要进行的探讨有: (1) 理解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探讨。 (2) 回顾已有知识是否能够解决当前问题。 (3) 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方向。 (4) 确定为解决问题而尚待掌握的知识。 (5) 提出学习计划。 (6) 确定如何找到学习资源。 (7) 如需要分工合作, 确认具体的分工明细。

教师可以把学习规划表发给学生, 作为辅助工具。以《加工表达信息》为例, 学生做的学习规划表如下 (见附表1) 。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各组讨论的情况, 并适当参与讨论。教师利用小组观察表 (见附表2) 来记录每组学生的讨论状况。

1. 分析资料, 探究学习。

学生根据学习规划表, 按照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进行小组探究式学习。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好充足的学习资料, 建立学习网站。教师可以用屏幕录像的方式把操作方法录成视频, 让学生自学。这可以把教师从重复辅导学生中解放出来。在学生研究的过程中, 教师结合小组观察表, 对于小组聚合力低、交流较差的组多加以关注。对于不能融入小组讨论气氛的学生, 实施个别引导。

2. 小组讨论, 汇总解决问题的途径, 再次探究。

小组成员之间再次相互交流, 说明自己学会了什么, 遇到什么问题, 通过交流学习成果, 对比自己的不足, 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修正学习规划表, 并再次探究。

3. 产生并呈现学习成果。

学生完成二次探究后, 再次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汇报, 交流。

4. 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及评价。

问题导向学习注重学习者对过程的体验, 根据个人情况不同, 最终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即可, 提倡以学习者为主的评价方式, 要求学习者能够客观评价自身和他人, 在评价的过程中产生学习责任感和成就感。表3为一评价例表 (见附表3) 。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问题导向学习的好处

(一) 促进学生学习

问题导向学习的研究内容由学生自行确定, 学生可以学自己想学, 而非学教师要学的, 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以应用为主的深度学习, 而非以死记硬背为主的表面学习。

(二) 有利于新旧知识的结合, 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问题导向学习中的问题设置原则, 要求问题必须联系旧知识和新知识, 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要利用旧知识尝试解决新问题, 从而分析出旧知识的不足, 明确对新知识的需求, 通过分析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促进了知识的活化。

(三) 提高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问题导向学习要求学生根据学习需要自行搜集学习资料, 这改变了学生依赖教师获得知识的习惯, 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促使学生获取、分析及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而独立学习的意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正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素质。

(四) 促进交流沟通

问题导向学习的过程大量用到小组协作讨论, 让学生在彼此合作的过程中锻炼沟通能力、协作能力, 正确认识自我, 认识他人, 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问题导向学习的概念、特点和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基本过程, 举例说明了问题导向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问题导向,学习,信息技术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柳.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 (PBL) 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06.

篇9: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心得

下面我谈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掌握学习”原理的方法。

虽然课堂中有许多可利用的强化物,如教师的注意,与其他同学聊天的机会、玩游戏的机会,但这些强化物如果以任意方式来提供,则可能丧失其强化作用。而普雷马克(Premack)原理(又称祖母原则。该原则认为:“在你作完家务之后,你才可以去玩。”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件愉快的事等着我们,我们会很快完成另一件不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用来帮助教师选择最有效强化物的一种方法,是指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但要注意,对一个学生有效的强化物可能对另一个学生不适合;如果过度使用强化物,可能失去原有效力。一般来说,教师同样的斥责方式在不同场合起到不同效果。例如,在公开场合大声斥责学生可能制止某些行为,但有时私下温和斥责学生将会更好地减少不良行为。这是因为,在课堂上大声斥责犯错误的学生,并且使全班学生都听到,教师认为这样会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但有时学生正希望这种斥责能够视为引起他人的注意,这样能体现出自己有“胆量”,于是将会表现出更多的不良行为。所以,教师是否使用斥责、如何使用斥责,应根据不同场合而定。

这一观点,我在课堂上有过类似的亲身体验。那是一节三年级的信息技术课,有一个平时各方面都非常调皮捣蛋的男孩子,没有达到我所要求的学习任务时,我便非常生气地指责他说:“你真笨,看來你呀,只是这样了,什么学科都学不好,真是无可救药了。”当我说完这句话时,全班学生们的眼神都集中到了他身上,那个小男孩低下了头,整节课他一言不发。课后,我心里有些自责。俗话说得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斥责是分场合分地点的,学生们是有自尊心的,我们应该去教育引导,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行为塑造也称为连续接近法,是强化每一小的进步来达到预期行为目标的有效方法。在行为塑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分析技术。所谓“任务分析”,就是教师把期望学生掌握的复杂任务,分解为一系列小步骤,并按等级把任务分解为基本技能和子技能的系统。通过描述各个小步骤的逻辑顺序,教师可以在进行每一步骤之前,明确学生是否掌握了必要的前提技能,还可以了解导致学生困难的原因。应当注意,塑造需要较长时间,并且适用于有关持续性、准确性、速度性的一类任务,需要大量的技能练习。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各自的潜能,在教学“复制图形”一课时,我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先阅读课本,同时欣赏老师提供的直观图片,然后根据他们的理解,动手操作并思考复制有哪些作用。通过一段时间的认真思考,同学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可以轻易地画出四个大小一样的皮球;可以画出两只完全一样的小眼睛;可以画出一大片树林;可以……在综合了同学们的答案后,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们的成果和进步,我再与他们一起总结复制的用途:(1)可以轻而易举地画出一样的图形,可以节省时间;(2)精确度高,可以避免失误;(3)通过采取这种方式,学生自主地根据教师的提问与讲解,调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将曾经学过的知识与新学内容联系起来,画出了汽车、树林、花丛、奥动图标等许多充满童趣的作品。由于同学们真正开动了脑筋积极思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同学甚至提出了利用图形翻转技术画对称图形的想法,从而迸发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运用“掌握学习”原理,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帮助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知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掌握学习的基本假设:给予学生充分时间自主学习,再配合适当教学,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目标。在使用掌握学习时,教师将课程分解为小的学习单元,每个单元包括需要掌握的具体学习目标。所谓“掌握”,意味着在一项测验中获得80%~90%的分数,或者有其他的测评方法。

根据前面内容的掌握程度,决定是否继续以后的学习内容,这符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篇10: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心得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技术手段,随着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它必将是走向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在中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它的探索与发展,也就成为了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我就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谈一谈我的感受。

一、直观教学,易于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比较难理解的知道或是学生很少见到的事物,只用语言进行描述学生很难理解,如果学生观看形象生动的动画,就能很容易的明白。可以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时采用的不同方法,如果只通过读课文,画示意图学生很难理解,如果学生观看了用动画制作的开凿的过程示例,学生会更能詹天佑这种方法的妙处。还依然借助“人”字形线路图,看看火车的走法,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这种“人”字走法的好处,更能体会詹天佑有着超人的智慧和接触的才能,学习他的创新精神。

二、拓宽知识面,活跃思维

学生年龄结构小,形象思维能力强。如果仅仅凭口头上讲授语文知识,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会没有兴趣,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必须要采取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学生通过读课文知道大榕树那的景色很美,却不能体会那里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我在电视上播放了大榕树清晨的实景录象,让学生亲眼看一看大榕树的静态美,然后又播放了众鸟纷飞的景象,学生又体会到了动态的美。又对一只鸟的形态和声音的观看,可以想象到很多鸟的姿态,这种由静变动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清楚,易于控制进度、重点的地方可以反复演示方法,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之中,完全调动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

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学习兴趣的形成是学习积极性的根本所在,是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动力之一。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先播放桂林的美景,让学生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欣赏桂林的山光水色。创设游漓江的情境,让学生对这样的美景产生兴趣,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才能更有兴趣的学习这篇课文。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和桂林山的奇、秀、险。

四、提高教学效率,培养现代科学兴趣

人们常称当今的时代为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特征是信息流通量大,信息波及面广,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与日巨增的信息,人类积累的知识擦一会越来越多。在教学中用云信息技术会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现代科学的兴趣。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谜》时,对于火星、水星、木星等很多地理知识都不理解,这时候我借助多媒体就向学生展示了这些星球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他们结合图片和文字介绍来了解其他星球是什么样的,使他们更快的理解了为什么我们不能迁移到别的星球上去生活。他们在明白这些道理的同时,对科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在校学习已经决定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学生的信息技术与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篇11: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心得

非常有幸参加了由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的“现代教学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专题在线网络培训课程,聆听了各位专家的报告。这些教师有些是在高校教学岗位上已经工作二十多年的老教师,有些是任教十多年的中年教师,而有些还是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能够获得这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和机会难得。通过本次培训,收获颇丰,总结如下:

1.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教育技术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行改革成为必然趋势。目前,各高校已普遍运用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进行课程教学或者辅助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高校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效率,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方法和手段,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使技术成为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有效工具,成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从而达到运用技术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2.通过此次培训,我对教学模式有了更深刻认识,老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教学模式进行了阐述,使我对不同类型教学模式的特征及实施方法步骤有了较强理解,解决了我在教学过程中的部分困惑。这将有助于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更清晰的理清思路,明确自己在课程建设当中努力的方向和改革的重点。同时使我明白了课程建设的意义以及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程建设,也了解了当前高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模式有现实意义,使我深受启发。

3.通过此次培训,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今后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使用为高等教育事业带来了美好的发展前景,也促进了教育改革,使我们对未来的教育变得更有信心。本次培训,对于我今后在教学方法、方式上的改进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今后教学中注意正确处理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手段的关系,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和实践的能力,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12: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心得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在的教育状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讨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分层教学模式非常具有必要性。文章以高一《信息技术》课为例,从前端分析、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教学评价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和说明这一模式。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分层教学;信息技术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7-0045-02

一、引言

信息时代对综合型、高素质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学校期间,不仅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团队协作、创新能力和交流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许多学者发现,在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教师单方面的讲授,强调的是学生对书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忽视了对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另外,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存在很多不足,阻碍了学生学习个性的发展,只是一味地接收老师给予的理念,而不是通过自己思考得出结论。正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许多的不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了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迎合信息时代提出的高要求,在很多学者的研究和探讨下,基于混合学习的分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按照学生的不同程度实行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能够实现教学中的优势互补,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二、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分层教学模式概述

“混合式学习”这一名词来自于英文的“Blended Learning”或“Blending Learning”,被国内专家们翻译成“混合学习”、“混合式学习”、“融合性学习”等,但其主要内涵都是相同的[1]。我国学者对这一模式也有不同的译法,何克抗教授把它翻译为“混合式学习”;祝智庭教授将其译为“混合学习”。为了方便我们的了解,结合B-learning的发展,在这里将其译为“混合式学习”。通常情况下,混合式学习是要将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互相联合,不仅是教育理念、理论上的结合,还包括教学资源、教学媒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各个教学要素的混合,最终使整个教学系统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馈。

分层教学模式是一种在集体形式下的个别化教学策略。它将因材施教的思想运用到班级教学之中,试图在班级教学与因材施教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在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两者中构筑一座桥梁,实现两者的互补,从而为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应其发展特点的教学活动环境,达到培养与补差并举[2]。通过上面的概述发现,分层教学模式具有针对性,能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水平的教学,有利于整体学生共同进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分层教学单独在课上难以完成,如果能结合混合式学习就能够扩展课堂的教学时间。

因此,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分层教学模式的提出是非常具有意义的。参考其他学者对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步骤和结果,本文以高一《信息技术》课为例,从前端分析、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教学评价来分析和说明这一模式。

三、教学实践――以高一《信息技术》课为例

(一)前端分析

1.学习者分析

本次教学活动的学习者是高一学生,他们普遍对Word软件的界面和应用都比较熟悉,知道大部分编辑工具的名称和用途,但由于使用的次数比较少,缺乏使用工具编辑文本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宜长时间的采用讲授型的教学方式,而是应该让学生多上机实践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学习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正确认识Word软件中的所有编辑按钮,知道Word软件的常用功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应用Word软件的编辑功能,根据文字信息的不同对文字进行加工,个性化地表达信息;能够按照教材的学习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加工文本信息;可以列举出作品在文本信息加工方面有哪些优缺点,对缺点提出改正意见。

情感态度目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会团结的力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的意识,形成健康的学习心态。

3.学习内容分析

Word软件的功能与操作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通过上机操作和课堂讲授的方式相结合进行授课。Word软件中的操作部分就是上机实践的内容,而功能介绍等理论知识可以采用传统面授课形式学习。

(二)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的设计

教学环境是多媒体网络教室,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检查网络、投影仪、音响等设备是否可以正常使用,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学资源采用的是高一《信息技术》这本教科书,并在Moodle平台上搭建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在充分的学习资源中取得进步。

(三)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首先,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分组,对班上4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学习成绩的分析后,结合学生对Word软件的熟悉程度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然后对每一个层次内部分组,采取的是同一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同组伙伴的方式,教师只需要在学生自主选择后根据他们的人数、学习情况等稍加调整。具体的分组为高、中、低三层,每一层有三个组(高层1-3组,中层4-6组,低层7-9组),每个小组的人数为5人。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习效果,将每一小组的学生安排坐在一起,共同讨论学习,增强小组协作能力。具体的教学活动如下。

活动一:教师详细介绍Word软件中的插入和格式编辑功能,采取面授的教学方式,在学生掌握了这两个编辑功能后,教师进行网上教学,更形象地将重难点体现出来,组织学生学习,学生将在线学习没有掌握的知识做好标记,教师再进行传统课堂教学,多次循环后达到教学目标。

活动二:以小组为单位,各个小组讲解完自己的作品介绍后,参照之前拟定的高中低层的评价标准,投票选出小组内的最优作品。教师结合学生选出的作品进行网上教学,在网络平台上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辅助学生认识这些作品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品。

活动三:以小组为单位修改作品,组内成员相互提意见和建议,逐步完善作品。教师观察各组成员在修改作品的过程中的表现,进步明显的学生可以将其分在更高的层次。

活动四:教师将学生修改后的作品再次展示在Moodle平台上,通过网上教学,教会学生分层评价,经过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后,最终评选出班级内最具创意奖一名、最具活力奖三名和最具潜力奖四名,并一一颁发奖状。

(四)教学评价设计

本次研究采用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即教师评价、学习者自评、学习者之间互相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营造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其次,在评价的内容上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素质、行为态度等综合能力,而不仅是学生的成绩,实行差异性评价,使成绩差的学生也能获得学习的喜悦。再次,评价的方法要由单一转变为多样,不仅要注视量化评价,还要结合质性评价,以往的评价采取的是试卷测试,用学生的成绩评定一个学生的好坏,这样的评价是不合理的,所以,要求我们结合质性评价,即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质量等作为评价的依据之一。最后,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处于高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法”评价,坚持严格的要求,追求更高的标准;处于中层的学生采用“激励法”评价,既要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又要激励学生向前发展;处于低层次的学生采用“表扬法”评价,教师应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驱除自卑感,重拾自信心,促进学生发展[3]。

四、结论

随着现代通信手段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程序也在不断更新。本次研究提出的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分层教学模式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混合式学习理论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分层教学的思想理念。通过实践结果表明,这一模式不但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发展,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素养。

参考文献:

[1] 谭庆芳.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及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 学,2011.[2] 刘小丹.分层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可行性探讨[J].湖湘论坛,2006,(02):92-93.[3] 刘晓华,孙为民,刘晓军.素质教育下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J].物理通报,2012,(12):13-14.*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基地,湘教科研通 [2012]32号。

篇13: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心得

一. 合作学习模式的特点及优势

1.合作学习模式的特点。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教学模式, 其具有独特的特点, 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启发性。学生在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其他学生的学习思路、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具有启发的作用, 学生可以学习其他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思考方法, 对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有助于实现学生长远学习及长远发展[1]。高效性。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通过科学的应用合作学习模式, 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降低信息技术知识的难度, 学生通过相互学习、相互探讨以及相互交流, 能快速的将难点知识解决掉, 有助于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 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2.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势。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应用合作学习模式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首先, 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学生在此过程中会获得更多的学习感受, 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会认识到互相帮助的重要性[2]。其次, 合作学习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 前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在课堂上不再被动的学习知识, 而是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通过科学的实施, 有助于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质量, 实现学生信息技术学习上不断进步。

二.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在将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做好学习任务的设计、对学生进行分组、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进行指导以及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等等, 具体分析如下。

1.设计合作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方面, 教师应结合本堂课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以及具体的教学难度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考虑。不是所有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 教师应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的任务供学生合作学习之用[3]。

2.科学的进行分组。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 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及学习能力进行分组, 在分组的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如下几点。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生之间的合作, 如果在一个小组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均较低, 那么将无法充分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很多的困难, 影响到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 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 在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中, 应有2个以上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带着其他学生学习, 将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出来, 这样才能够确保合作学习的质量。在一个学习小组中, 应有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有擅于表达的学生, 通过合理的划分学习小组, 能够将合作学习的效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确保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有效性。

3.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进行指导。由于信息技术知识难度较大,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阻碍, 导致合作学习无法顺利进行, 进而会影响到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 也影响到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的质量。因此, 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4.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在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主要考虑到学生合作学习任务完成的程度、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态度、状态、具体的表现等等, 教师通过科学的评价, 能使学生了解到自身在信息技术学习方面存在着哪些的问题, 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具体原因以及具体的解决措施等等, 通过有效的评价, 能够将合作学习的效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也会大幅度提高。

摘要:伴随着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 也推动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充分认识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并且摒弃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及传统的教学方法, 将现代化、多样化、科学化教学方法有效的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不再被动的学习知识, 也不再排斥信息技术的学习, 而是主动学习、主动探究, 实现了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在本文的研究中, 主要对一种较为科学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合作学习模式,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旭国.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策略应用[J].才智.2009 (26) .

[2]薛文元.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与体会[J].科技风.2009 (02) .

篇14: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心得

(一)建立信息技术专题学生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汇集大量研究性学习资源的数据库,通过对同一问题同一内容尽量采用多种形式展现(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及其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描绘),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不管在学校,在家庭,在任何一个有互联网的地方都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登录专题学生学习网学习相关内容,教师也可以利用专题学习网进行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师生之间及时交流,保证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二)信息技术专题学习网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开放性。专题学习网站所包含的知识可能是全面的、综合的,但是绝对不可能包含了所有的知识。因此,在专题学习网建站之初就应该具有较大的扩展性和开放性,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开展,网站包含的知识会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通过学习,在认识上有提高和升华,不仅限于专题网站,还能积极主动去查询其他网站。

(三)网站建设人员的多元性,为网站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网站建设人员最有代表性、最活跃的分子——学生,是网站的建设者和检验者。网站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网站建设从一开始就把学生中计算机基础和网络基础比较好的人作为最重要的成员纳入,在建站过程中不但要广泛采纳学生的建议和构思,而且在同样的条件下尽量采用学生的设想,网站大部分版块让计算机基础较好且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版主和管理员,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进来。

(四)专题网站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辅助型网络课件。首先,网站的内容来源于书本而高于书本,除了书本上的基本要求外,还应有对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其次,专题网站不是展示泛泛的知识,而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无需也不可能对所有知识点都面面俱到,而是有重点地在某方面进行探究展示,有一些独特的内容和见解,具有鲜明的网站特色。鼓励学生对其他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专题学习网站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适当运用专题学习网站后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和成绩。从2006年开始到现在教学成绩有了一个突破性发展,信息技术会考通过率连年攀升。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力、信息交流水平以及信息技术综合素养有了明显提高。不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式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而且对课堂教学也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利用专题学习网进行网络教学,各层次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尤其是那些毫无计算机基础的学生从“脑肓”、“网肓”到很快熟练应用计算机。有一些从农村来的学生以前很少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知识一无所知,上课时“异常安静”,专题学习网站引起了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通过学习能很快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而入学时计算机水平较高,有良好网络基础的学生,自恃水平很高,常常给老师制造麻烦,比如攻击教师机、破解学生机硬盘保护卡密码,对老师课堂上所讲内容不屑一顾等。信息技术专题学习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新颖的网络教学模式、基于专题网的作品评价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了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欲望。

三、信息技术专题学生学习网站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影响。学生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的参差不齐,影响了网络教学效果。网络环境学习,对学生信息技术运用水平有一定要求,技术不到位会给学生带来障碍,收效不高,尤其一些探究性学习就更受影响。

(二)行为的难以控制性。利用网络教学,还有一个最大困难,就是学生学习态度。由于因特网的开放性,在给教学带来一定优势的同时,也给学生上网带来了方便。现在中学生在上网大都对聊天、网络游戏感兴趣,有时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一边搜集信息,一边聊天,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根本无法完成。互联网上的资源丰富,信息繁杂,良莠不分,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鉴别能力和控制力,但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引导,使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聊天,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如何充分地有效地利用因特网,这不仅是老师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改变的问题,更是学生在上网学习态度上转变的一个问题。

(三)运用专题学习网站教学优势非常明显,突破了原来的教学方式、教学空间,非常容易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分层次教学,可是网络教育在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上的缺陷,使学生无法系统、完整地掌握本节课基础知识,容易造成知识的断层与真空。

上一篇:平凡之中见精神(煤矿党员)下一篇:母亲节促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