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24-06-22

浅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共9篇)

篇1:浅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是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本文应用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对课堂多媒体教学应用的不足作了客观阐述和说明,并分析论述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适宜、适度和实效等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比较可行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是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们获取知识,单靠听觉只能记忆约1/6,单靠视觉,只能记忆1/4,而同时使用视听两种感觉,则能记忆大约是2/3。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1.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高投”与“低效”的问题,引起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高度关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追求效益、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应用于课堂教学时,他们就体现出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进而解决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低投”与“高效”的问题。低“投”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设备的低资产投入,而且还包括师生精力和时间的低消耗;高“效”包括教学过程的快速度和教学水平的高质量。下面,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例来分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1.1 实践中验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课堂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粉笔+黑板”的方式,在多媒体教室配置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视频展示台、计算机、数字投影仪、VCD或DVD、功率放大器、音箱、话筒、无线接受器、大屏幕等),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方式,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实现图文并茂、声画并举,甚至模拟虚拟现实创设课堂教学情景。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文字或简单挂图呈现教学信息的形势转变为多媒体形式,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文字呈现信息过于抽象的问题,而以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虚拟情景,把抽象的信息内容转变为具体的形式再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实现轻松愉快的学习。对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相关文章论述很多,不同学科,其多媒体教学优势发挥的程度也不一样。大致归纳如下几点:

①直观形象,克服抽象。(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②图文声像并茂,多感官刺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多元认知,多感官接收)

③动态模拟过程,有效呈现重点、难点。(动态呈现)

④及时交互,及时反馈,易于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便于交互)

⑤虚拟现实,突破视觉局限,再现事物本原。(虚拟再现)

⑥无限重复,加强记忆,克服遗忘。(符合人类重复记忆原理)

⑦针对性强,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⑧海量信息,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1.2 应用中发现多媒体教学使用的问题

误区一: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崇拜”现象。目前,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甚至幼儿园,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建设多媒体教室,老师更是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学校和老师的这种积极态度我们应该肯定,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并不排除“赶时髦”和“盲目崇拜”的倾向。

误区二:多媒体教学中的“霸权”现象。现代教学中,比较一致的观点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更多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几乎都“退居二线”,成了被动的教和学。所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误区三: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包办”现象。现代教学中,传统媒体有粉笔、黑板、标本、模型、挂图等;电子媒体有幻灯、投影、电影、电视、计算机等。但在实践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不但代替了粉笔黑板,还替代了其它媒体的地位,“包办”了所有的教学工作。多媒体替代了一切,成了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权代表。这种全盘“包办”必然带来问题,如:投影屏幕不能完全代替教师板书。

误区四: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实验”现象。实验教学最大的特点在其实践性。利用多媒体模拟不能实践的实验和没有条件做的实验是可以的。但绝对不能将所有的试验都企图用多媒体来代替,即有条件完成的实验也采用多媒体模拟,而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样用多媒体来代劳实际的实验对老师来说确实轻松了不少,但对学生的试验学习就会打折扣。

误区五: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花样”现象。实施多媒体教学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使用多媒体为教学注入了许多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过于抽象、死板单调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师在感到惊喜之余,往往对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效果,比如动画、声音、特效等爱不释手,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中去,使自己的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每次点击鼠标都会发出声音,产生动画,有的动画和声音跟自己的教学内容没有丝毫的关系,学生看的眼花缭乱,听得心里厌烦,这样不但没有起到呈现知识点的作用,反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的声音和动画上去。

实践证明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但同时也反映了我们众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存在的多个误区,通过总结,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2.1 辅助性愿则

信息技术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水平,它始终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只能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用机器取代教师,对学生实施目中无人的教学,这种设计思想,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违背了国情。对信息技术教学,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信息技术所无法取代的。

2.2 适宜原则

适宜就是合适和相宜。所谓合适,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落脚点;所谓相宜,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切入点。

有的教师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一整堂课都在摆弄设备,好像是很热闹,却忽视了学生的练习和参与;有的教师全不以为然,一整堂课都不用,手捧传统不放。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是片面的。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用呢?这都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来加以考虑。例如需要提高同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时我们可以考虑使用,尤其是对低年龄阶段的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感官刺激,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提高兴趣,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再以直观形象代替形象思维就是不适宜的;在想办法弥补教师自身素质缺陷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教师的朗诵,因普通话不过关,比不上专业人员时,我们可以用录2.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音;教师的板书因书法不够美观,我们可以用幻灯片;当形象思维发生偏差时,我们可以用影像来纠正;当教师和学生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能用常规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当学生因生活阅历的限制,无法想象课文中所述的实景、实物时,我们也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来加以弥补。总之,是因需而用。

2.3 适度原则

适度:程度适当,适可而止。所谓程度适当,就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宜的问题;所谓适可而止,是指运用信息技术的频率要与教学时间相吻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质量,取决于教师对信息技术功能的把握和对学科课程的深刻理解。对学科课程的理解又涉及到对学科性质的定位、思想方法的把握和对学习者年龄特征的理解。在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双基”教学永远是教学的核心。因此,课堂教学应把概念、原理讲明、讲透、讲活。新课切忌任意拓宽,特别是在学生尚未理解掌握知识时,随意加大知识的广度、难度是得不偿失的,会骤然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反感情绪和恐慌心理。如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讲陆游的《示儿》时,学生对这首诗匆匆读了几遍后教师急忙用课件展示了陆游的其它五首诗。课上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课下学生感觉模模糊糊。

2.4 实效原则

实效:实际的效果。信息技术的应用重在构建有利的教学环境和认知工具,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自主能力是指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定向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它对学习产生方向性、控制性的影响,是形成各种能力的基础。电子学习档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控和反思能力的发展。电子学习档案就是利用计算机媒体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成长记录袋是指用来显示有关学生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建立电子学档,为学生学会如何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并通过对成长记录档案袋的制作过程,学生领悟到“学习成绩”“学习过程”和“态度情感”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地发展自主调控能力。

信息技术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将学生置身于一个没有援助的、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去让学生发现或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可调控的、问题设置适宜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①模拟软件支持的探究性学习

模拟软件可以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并能按照学科特点自动给出反馈信息。学生可给予反馈信息。如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由于目测存在误差,而有限测量又难以排除无限次测量出现反例的可能性,学生对几何性质的理解不深。利用几何画板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学生按照猜想与假设主动地对几何画板进行操作尝试,使图形在脑中不断的进行移动、翻转,依据反馈信息对这种操作进行自反抽象概括,建构新知识,从而有效地把握几何图形的实质。

②“工具性”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索性学习

工具性信息技术是指文字处理软件、优秀电子表格软件、Foxbase数据库软件、PowerPoint多媒体编辑软件等,以及作为通讯工具的局域网和因特网。这些软硬件信息工具,使学生的探索活动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使他们的思维活动从简单机械的劳动中摆脱出来,使他们对信息表征与发布的形式的变得丰富多彩。如初中生物课中“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教师先教会学生各种成分的测定方法,给学生提供测试设备,然后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各种他们愿意测试的食品,按照所学的方法来测出食品里的各种营养成分,并利用优秀电子表格软件记录测试结果。测试数据的大量积累、用心

观察和有效使用,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以及陈述表达等各个环节中。

③“信息资源”支持的探索性学习

校园网提供了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在校园网上,各年级、各学科都有自己的网页,教师的电子教案就放在相应的网页上。学生上课不必忙于抄写板书,而是将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思维活动上。网络课程还可以提供辅导学生作业的服务,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不仅给出解题过程,而且还给出解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专题学习资源也可以用于课堂教学,通过专题学习资源的应用,使学生学会利用信息资源进行专题归纳探究的学习;学会面对网络进行自主发现、问题探究性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进行协商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工具进行重构知识、创新实践和问题解决的学习。

2.5 互容性原则

例如,很多课件的设计采用单线流程的模式,只能按照固定的模式一步一步往下演示,完全忽视了课堂教学中随时可能碰到的不确定性因素,还有的课件,只适用于编制者自己的适用。一个好的课件,应该是模块化组合,方便灵活的使用。每一位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它进行简单的修改,增删或者部分选用,只有真正做到互容、才能真正的共享,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节省大量的资源和时间,避免无益的重复劳动。

2.6 效益性原则

我们设计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其目的就是在单位时间里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不考虑这一点,我们的设计就会出现偏差。例如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只考虑了如何的精美,在细节上不惜工本,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编制者大量宝贵时间。有的课件求大求全,完全不考虑学生的需求,课堂教学的容量,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让课件变得简约、实用,既是教学的需求,也是减轻教师的劳动,获得最佳效益的需要。

总之,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引入教学活动以来,其巨大的优势有目共睹,但是,我们只有正视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把握原则,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层次,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罗伯特Heinich,迈克尔 Molenda & 詹姆士D.Russell . 教学媒体与教学新科技[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5

[2]丁兴富.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从校校通到班班通——革新课堂教与学的新生代技术

[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8-12

[3]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2002,10:P3

[4]多媒体课件制作设计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05

[5]郭庆,陈尚松,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1):95

[6]方威,邓德胜,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比较研究[J].经济师,2004,5:107

[7]扬长避短,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徐鹤峰,《教育现代化》2002年第6期

[8]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金小玲

[9]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刘志华,中国电化教育 2005.06

篇2:浅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也被普遍应用到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不仅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还实现了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更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非凡。因此,将探讨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现状与教学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应用

在社会时代飞速发展的同时,科学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众所周知,学校是宣传教育的关键场所,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无疑能够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师教学水平,可见普及信息技术非常必要。然而,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却造成该教学模式发展效果不理想的现状。为此,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合理科学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观念有待更新。虽然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被用于教育教学,然而,我国小学语文教师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影响,无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活动,对其应用持忽略态度。由于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讲为辅,这种填鸭式教学侧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地位,以至于让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不会创新,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二)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当前,小学教学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其虽然声像合一、信息量大且内容丰富,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而,正是因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导致部分由教师口述或学生动手就能完成的教学内容完全被信息化,以致于增大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甚至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师生间严重匮乏互动交流,致使教学氛围呆滞,师生关系疏离,学生课堂主导地位被忽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小学语文应用信息技术高效教学策略

(一)要合理制作教学课件。对于小学生尤其是男同学而言,语文是一门相对其他科目更冗杂的科目。小学语文涉及面广、信息量大且内容丰富,但小学生因年龄等客观因素自身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即便教师将知识完全告诉学生,他们也难以消化理解。所以,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的过程中,要充分深入地研究语文教材,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借助直观形象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实现师生双方的有效互动。例如,在《落花生》教学中,教师可收集花生整个生长过程的音像资料,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将资料进行合理分段,再融合文字背诵让学生切实感知文章内容,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如,在《狮子和鹿》教学中,备课时教师要深入了解当前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借鉴网上成功有效的教学案例,并将二者相结合设计出适合所教学生的方案。首先,导入环节向学生呈现课文主题的两种动物,然后,通过表格对比形式学习课文,同时配以恰当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最后,在学生对课文基本理解后,再利用课件使其深刻体会文中隐藏的内涵,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二)要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语文学科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对学生阅读和表达的能力要求极高。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无疑能够提供更丰富的知识给学生,使其增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信息技术也能提高学生教学的参与程度。但由于小学生知识构造和自身阅历的问题,其知识范围与认知能力相对较低,为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教学情境。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并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例如,在《雷雨》教学中,教师可截取话剧片段,让学生去观看欣赏黑夜、雷雨、人物等形象直观的视频画面,然后再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进行自学。这种通过视频引导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能够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展开学习,进而更加深入地感悟教学内容。或是在《两只鸟蛋》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不同种类鸟儿的图片声音,让学生充分感知到生活中的小鸟,欣赏和感受它们的美丽与鸣叫欢快。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惊叹鸟类的美丽可爱,又能使其更加期待新课的教学。紧接着教师可通过制作动画片讲故事的形式,将“两只鸟蛋”通俗易懂地讲解给学生听,以此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从而循序渐进地随着两枚鸟蛋开始惊险又刺激的冒险旅程,在进行真实体验的过程中自觉说出爱护鸟类的话语,深刻理解教学的重难点,而且这种教学相对教师单纯的口头呼吁爱护鸟类效果更明显。

结论

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恰当把握信息技术使用度,既要保证用到位又要避免过度使用,以免导致师生间失去有效的情感沟通。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必须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到其作用含义,再结合教学实际开展教学,才能真正满足符合当代小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篇3:浅析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一、制作多媒体课件, 突破教学重难点

以《认识时分》教学为例.

教学过程中, 信息技术的应用.

新课开始, 教师问学生, 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小白兔失败后非常后悔, 决心再也不骄傲了, 有一天, 他又碰到了老乌龟, 他们决定绕着一些树围成的圆圈再进行一场比赛.此时用Flash课件演示龟兔赛跑, 其中兔子代表分针, 乌龟代表时针.它们从同一起点数字12出发, 当兔子走了一大圈后, 乌龟才走了一大格, 它们走过的路程分别为一圈和一大格, 但是所需的时间是一样的.这里课件的使用很好地分解了本课的难点, 即分针和时针行走的路线关系, 为后面学习1时=60分打下基础.

比赛结束了, 乌龟跑了多少?小白兔呢?一圈有多少个这样的空格, 一个大的空格又有多少个小格, 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课件一大格一大格通过红色弧线闪烁演示, 在一个大格间又有五个不同颜色的小格依次闪烁, 这里闪烁的视频信息充当了学生的引导者, 学生通过直观感知, 了解了钟面上有12个大格, 每一大格间有5个小格.

在感知1分钟这样一个具体时间的长短时, 在我们制作的Flash课件上, 插播了一段优美的音乐, 设置其播放时间为1分钟, 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 体验了1分钟的长短, 以加深学生对1分钟长短的理解.

二、模拟情境, 轻松突破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中的作用远远不止制作课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许多现实情境很难操作, 但往往通过计算机模拟就能轻松突破.

例如, 在学习《可能性的大小》时, 由于本课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实验, 并进行记录.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比和统计, 对概率知识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而概率是较为抽象的, 进行大量的实验操作又比较繁杂, 运用计算机模拟实验, 不但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而且由于计算机能够快速准确地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使学生轻松理解掌握这部分内容.

三、利用信息技术延伸课堂教学, 营造自主研究学习氛围

在网络信息爆炸时代, 积极利用其正面因素, 不断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发展创新精神, 让学生自主参与实践, 学会合作交流, 不但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 也是对自身能力的提升.例如, 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各种自己喜爱的图案, 进行再创作, 使之成为轴对称图形, 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和同学进行图形设计比赛, 从而巩固所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应用, 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提供了平台.我们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有助于回答基本问题的事实性信息资源, 利用信息技术对其进行筛选和整合, 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在学生接受直观感知的同时, 轻松愉快地掌握新知, 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的整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的难点突破和重点把握, 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于广大中小学生而言, 信息技术更是提高学习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当然,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中, 也应避免走入一些误区.

1. 认为信息技术是万能的, 所有的课程教学无论合

适与否, 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 忽视了传统的教学手段.现代教学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部分教师对此理解得较为极端和片面, 他们认为课堂越热闹越好, 当教师制作的课件较为新颖好看时, 表面看似丰富有趣, 而学生往往会杂乱无章, 缺乏思考.

2. 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 忽视了学生现有知识

水平的实际情况, 信息量的超负荷让学生无法接受, 对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3. 对网络上的现成课件、资料不加以增删、细致甄

别, 不切实际地盲目使用, 生搬硬套, 也会对教学效率产生负面影响.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贵在“实用有效”, 而非技术水平越高越好.例如, 制作教学课件时, 使用PowerPoint软件就能很好完成, 也就无需使用其他高级但较为复杂的软件.还有部分教师认为:教学中使用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水平越高, 就表示教者的水平越高, 这些都违背了使用课件的初衷.

篇4:浅析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互动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互动应用

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多媒体技术在当前的教学领域当中的应用逐渐广泛,并且也越来越得到普及,这促进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更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领域当中的应用,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取代了传统教育体制。在充分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了教学效果。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当中的互动应用,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革新。下面对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当中应用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进一步明确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新的教育形式出现

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为教学多样化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平台。在当前的网络平台当中,其中的虚拟课堂、虚拟教室、班级等新的教学形式已经逐渐出现,并且在当前专业的课堂网络教学当中,呈现出新的发展状态,为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整体提供了便利的发展条件。与传统的教育形式相比,信息技术下的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能够提供全方位服务,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有所提升。

2.改变传统信息教育

信息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教学当中的应用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教学领域当中应用是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设备、视频资料、影音资料播放等先进的教学方式基于信息技术的前提下得以实现,能够满足信息教育的发展目标。这种资源的有效运用,不但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信息化教育内容的有效运用,使得媒体资源的有效运用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环节。与传统的信息教育内容相比,信息教育内容更加直观,教育模式更加细化。这种优势是传统信息教育无法比拟的。

3.开创个性化教育模式

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更新,是现代化教学发展的根本需求。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开创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影响。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需要考量时间、地点等固定因素,并在此因素的约束层面相对严格,成为传统课堂教学开展中的关键因素与衡量指标。可见,时间与地点的重要性。但信息技术在教学环境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固定的教学模式,它具备时间与空间层面的主动性因素,避免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学能够随时随地开展,并且对人数无限制。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层面的选择,从而使学生更主动地接受教学内容。可见,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互动应用,开创了个性化的教育模式。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互动应用

1.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效结合,涉及的主体为教师与学生两个因素。教师能够实现在固定的时间范围内,教授学生更多的知识内容;学生也能够在固定的教学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对于教师而言,能够通过课件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体现出来,具备直观性特征。同时,与传统的绘图与板书相比,把将教学时间缩短,提高了教学实效性。并且,通过图形与课件的模式,能够确保图形的动态化流程变化,使得学生能够掌握与了解教学原理,充分发挥“教”的实际效果。

而对于学生的“学”而言,由于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教师作为讲解的主体承担着知识传授的根本目标,学生只能在固定时间范围内获取讲解的内容,学习与巩固时间有限,直观效果也并不明显。但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动态化,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并且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将学习内容进行拓展研究,协调时间与学习之间的矛盾,在有限时间发挥出最优质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的运用也能够增强动画与文字的有机结合,增强感官刺激,加深理解。

2.多媒体教学方法应用

通过信息技术,能够创设多媒体环境,开展情境教学,将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行更新。在传统的教学体制当中,运用的教学辅助工具包括挂图、投影等,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相对繁琐,并且处于一种静态的作用。最终的教学原理与教学流程的教学还需要板书,教学环节过于繁琐。信息技术的出现,多媒体教学随之而来,动态的图像取代了传统的挂图,实验直观的视频效果取代了教师的单纯讲解,逐渐将静态的教学模式转变到动态的发展模式中,使得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可见,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3.个性化教学的开展

个性化教学的需求,推动了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当中的应用,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信息技术的出现,推动了教学设备的更新。个性化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传统的时间与空间方面的限制。由于教学时间有限,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内讲解知识,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缩短教学时间,为学生的理解预留更多的空间范畴。同时在空间上也不受限制,学生可利用信息技术巩固学习内容。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为现代教学环境的优化与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为互联网与媒体的协调发展提供了途径。现代教育体制的发展受到社会环境以及技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迫切需要转型与升级。信息技术的出现,为现代教育体制的革新注入新的血液,对提高教学实效,加深学生对教学的理解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远锋.信息技术在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0):238-239.

[2]靳君.信息技术对教学情境创设的帮助[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01):16-18.

[3]王少鹍,谈成访.浅析信息技术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4(05):143-145.

篇5:浅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云存储是将资源存放到云上供人存取的一种新兴方案,使用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可连网的装置连接到云上方便地存取数据。结合实际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经验,阐述了云存储的特点与功能,浅析了云存储软件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云存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云存储是云计算概念的延伸。它采用云计算相关理论构建信息学习网络,从而保证所有的软硬件资源能够充分利用,同时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云存储软件利用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技术,通过全世界所有的学习云相互交流,最终构建互动学习网络。教师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引入云存储软件,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及时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概念,还可以将课堂的内容延伸到课外,也可以将教学的平台从PC端延伸到其他移动终端。

一、云存储的特点与功能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出:信息技术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在中学的信息教育课程中,云存储软件的应用具有无缝连接、集中式操作等特点,可以满足中学生学习的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学习内容、指定以及安排进度等,并进行优化。云端存储了海量的数据,促进人类思维的拓展和延伸,从而可以有效减轻中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压力,支持学生探索未知事物、合理创新、提升思维能力,增强学习效果。云存储的特点与功能基本

如下:

1.交互与分享――创建共享资源池

云存储能够为用户提供超大的网络存储空间,用户不用再担心自己的硬件设备是否有足够的空间存储资源,以往,不管是纸质的学习资料,还是私人的学习资料都比较容易丢失,现在有了云存储,每个学生都不用再担心资料丢失的问题了,因为云存储让学习资料存储在共享这个资源池的每个用户中,并通过多种网络平台对资源实现了保护。学生能够在日后的学习中随时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源,同时还能不断地扩建资源池,实现更多的资源共享。学生把做好的作品放在云存储空间,也可以通过云存储空间浏览别人的作品,并做出评论。云空间里的文件可以使用分享功能将文件的存放地址制作成一个链接发给朋友,朋友就可以通过链接下载云空间的文件,从而使得文件的分享非常简易和方便。这种交互与分享的方式不仅仅局限于信息技术课堂,学生回到家里或者其他任何可以上网的地方,通过安装软件或者直接登录网页的形式分享自己和他人作品,使用云存储空间的方式也不局限于使用PC端,还可以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

2.兴趣与爱好

目前,学生制作PPT电子作品的时候都没有参考优秀作品范例的习惯,而且自身也缺乏创新意识。实际上,学生是比较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的。据此,教师可以通过云存储空间放置一些优秀的电子报刊作品供学生参考,这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制作出优美且有意义的电子报刊作品,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真正意义上将信息技术当作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3.协作形式

对中学的信息教育课程而言,教学的最基本理念就是建立中学生的合作机制。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属于狭义范围,即为中学生利用云网络来建立学生之间的协作单元,加强团队协作能力,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换言之,对中学生来说,不管是自主学习或团队学习,对学习过程中的资源获取、问题解答、头脑风暴等过程均会体现出团队协作的价值。基于云存储的协作形式在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协作的力量,合理高效协作行为的基础便是快速便捷的云存储软件。

二、云存储软件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研究

云存储软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以中学学段所涉及知识为例进行探讨。

1.办公软件

很多办公软件,如Microsoft的PPT、Word、Excel等软件是中

学学段必学的办公软件,也是现行阶段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达到的基本信息素养。在学习过程中,这些办公软件对于素材的要求非常多,据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通过云存储软件将所需的素材进行共享,从而能够保证中学生通过自我操作学习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把所有学生的创作实时通过云盘进行存贮,利用作品的共享功能使得学生之?g能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积极利用云存储空间为学生提供各种有利资源,缩短了组织讲解教案的时间,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2.多媒体软件

中学学段多媒体软件的应用非常广泛。声音处理软件Audition、视频处理软件会声会影,这部分内容往往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这其中包含了海量素材,利用云存储软件同时能够对声音、视频素材进行有效的分类。例如,学习声音处理软件Audition制作个人金曲时,教师可将大量的伴奏音乐文件放在云储空间,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练习,强化课堂效果。视频处理软件学习过程中,可以将大量视频素材进行云存储共享,既能方便学生随时随地拍摄上传,也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图形图像软件

随着软件的日新月异,时下流行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光影魔术手、美图秀秀等,虽然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时间有限,但学生对这些日常工具的使用非常感兴趣。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可以提前将这些软件及帮助文件放置在云存储软件中,学生则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选择和使用适合自己的图像处理软件,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当要收集学生图像作品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将图像文件自行上传到云存储软件中,既便于查阅,也便于学生之间随时随地地网上交流。

4.微视频

在信息技术课中,教师可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录制成微视频放到云存储空间,供学生进一步学习。翻转课堂的实现也可利用云存储软件,教师提前将学生课下需要做的准备、预习等内容要求,放至云存储空间中,方便学生共享交流。实践证明,教师通过云存储空间的微视频、微课教程,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有利于学生消化课堂所学知识和保持稳定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锻炼自学和探索能力。

5.常用云存储软件

云存储软件是个人级云存储的应用,只要用户申请都可以获得一定初始容量的个人存储空间,用于数据的云端存储和管理。目前网上主流的云存储软件有百度云盘、360网盘、金山快盘、腾讯微云等。

在中学开展信息教育课程的过程中,云存储的信息技术教学是新的起点,为信息课程教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云存储软件的应用研究,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6:浅析信息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摘要: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信息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传统的一些工业领域

。污水处理对保护水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污水处理厂就是污水处理的前沿阵地。从前的污水处理厂处理工序复杂,不仅需要消耗巨大的时间、金钱、人力,而且往往效率也很低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将大数据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巧妙地运用到污水处理当中,不仅实现了各项资源的合理利用,并且保证了污水处理的高效率、高质量。但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要重视这些问题并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确保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污水处理;应用

一、各项信息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分析

(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分析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进行延伸扩展的一项技术,它能将物物相连,在物与物之间进行信息的交换与通信。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污水处理系统中,使其实现了智能化、信息化。污水处理不再像从前一样需要工作人员时时监控,现在只需通过监测窗口就能掌握污水处理的每一道工序和每一处细节,各项数据也能进行实时监控并被一一记录下来。物联网技术通过智能感知技术便能采集污水的温度、湿度等各项数据,然后通过通信系统将数据发送到中央处理系统,系统经过普适计算分析后做出决策,再将决策内容发送到具体的设备处理器中,最终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各项设备就可以做出智能精准的调整,更好地净化污水,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

(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分析

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的关键不在于掌握巨大的数据信息,而是在于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和专业处理,使无序庞杂的信息变为条理有意义的信息。大数据分析不是对信息的收集,而是对信息进行再加工和再生产,是将信息进行增值处理的一项技术。污水处理是一项繁杂的任务,它的监测设备往往收集了大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数量大、种类多、变化性强,我们往往不能直接看出数据背后的有效信息,由此便需要引入大数据技术。首先,应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污水处理数据的数学模型,科学有效地分析筛选数据,对水质进行有效监控。其次,建立污水处理数据云平台,有效记录每次的处理数据,分析计算出相应的数值、指标,制定有效的污水超标治理方案。同时根据标准数据参数预防污水指数超标等情况的出现,做好应急方案。大数据的处理模式保证了信息处理的高效性和精密性,真实有效地反应污水处理的各项数据,计算出要监控的各项数据指标。

(三)软计算技术的应用分析

软计算技术是污水处理中必须要运用到的一项技术。污水处理系统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在测量监控的过程中,一些不稳定、不确定的数据很难被实时测量,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就要运用软计算技术。与传统计算严格、精确的计算方法不同,软计算主要在不稳定、不精确的环境中进行推理计算,主要应用模糊集合理论、近似推理等方法。软计算的计算方法,有利于我们快速掌握和了解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变化,将数据更加快速地显示和储存,使前沿控制更加快速有效。

二、信息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

(一)物联网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

物联网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广泛应用使污水处理实现了无人化、智能化,节省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实现了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即时录入,并且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与质量,减少运营和耗材的消费,解放了劳动力,并且通过计算分析使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坚持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人员可以在计算机端查看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信息,实现对污水处理每一个环节的有效监控,当有异常情况出现时,系统会自动发送信息通知管理员,使管理员及时做出调整。

(二)大数据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

大数据技术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有效地降低人工劳动的强度,优化了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使各项信息得到二次加工,优化了系统设计。此外,在数据监控过程中也能够及时发现数据的异常,能够让系统人员尽快采取措施解决相关问题,避免事故的发生。大数据系统还为污水处理的装置筛选、工艺处理、选择优化等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持。大数据技术使污水处理流程优化,使各项数据得到增值,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

(三)软计算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

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解决了污水处理中较为精确的数据分析问题,而软计算技术就解决部分不稳定、不确定的数据的分析与处理问题。污水处理系统并非是单线输入单线输出的线性系统,它是极为繁琐的多输入多输出的一个动态系统,在处理过程中要求输出的水质量稳定且符合相关标准,但反应水质好坏的指标在这个过程中难以用仪器测量,这个时候,只能运用软计算技术进行测量。它通过各种计算方法的组合测量,采用分布处理的方式,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运算,反应现场情况,适应现场环境,降低不确定性。

三、信息技术在污水处理中面临的问题

尽管信息技术对于污水处理有很积极的意义,但在运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首先,行业内总体信息化水平不高。与计算机等行业相比,污水处理的信息化水平还有很大不足,而且在行业内的发展也很不均衡。虽然大部分的污水处理厂已经开始采用信息技术,但仍有部分污水厂并未实现机器的更新换代,较老化的硬件设备不能够满足信息化的需要,因此,也就不能够发挥信息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

其次,实际流程并未实现信息化,信息系统的效率并未达到预想水平。在控制室的值班人员可以根据大屏幕对现场情况进行处理,但一线的值班操作人员却并没有从信息化系统中受益,同时他们也缺乏对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经验,极度依赖专业的技术人员,使整个信息系统的效率并未想预想当中的那样高效,发挥不出信息系统的优势。

最后,缺乏相应的安全防护系统,如果有人恶意攻击污水处理厂的信息系统,就很容易导致信息泄露,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主要是因为信息系统中所采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没有加密和防护技术,很容易遭受外部不法分子的攻击和利用,使数据丢失,系统紊乱。数据库系统也存在着非常多的安全漏洞,很容易导致重要信息丢失和损坏。

四、信息技术应用问题的相关对策

首先要投入适当资金更换信息化需要的硬件设备,满足污水处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其次,要加强对一线操作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力度,让他们也体会系统信息化带来的好处,提高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效率,与生产实际情况相接。优化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分工,避免违规操作和怠慢工作现象的发生,降低安全隐患。最后,建立专业的安全隔离屏障,在各个基层站点配置防火墙,阻止来自外部的攻击。值得重视的还有要对信息数据库进行加密和防护,保障数据的安全。

五、结语

本文介绍了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运用到的几种信息技术,分析了它们在具体操作中的运用,以及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从本文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生产带来的便利,因此我们要利用这些技术,推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将更多的信息技术运用到污水处理当中,更好的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继续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污水处理产业是当今污水处理的大方向,我们还要继续深入研究,积极将信息技术与污水处理等实践操作更紧密的联系起来。要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合理将其运用到污水处理的具体实践当中。

参考文献

[1]叶兴刚.大数据技术在污水处理运营中的运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06):85-86.[2]王海宇,高连鹏,董春利.IT信息集成控制技术在污水处理厂的应用[J].自动化博览,2008(S1):134-137

[3]姚兴桂.浅谈信息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8,20(10):104

篇7:浅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剑阁中学 刘天琼

在新课改不断加快的今天,多媒体手段借助声、光、影、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生动、直观,好比语文教学中无形的“魔术师”,变无声为有声,变枯燥为生动,直接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多了一份乐趣和色彩,易为学生接受,因而赢得了众多语文教师的青睐。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不只是积极的效应,也给我们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和问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一文中告诫说。

确实如此,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也好,网络环境也好,大多数教师使用的仅仅是它的演示功能。我们语文教师如果就语文学科原来的一套东西纹丝不动,肯定只能和现代教育技术简单“拼合”或勉强“掺合”,那么,怎样才能将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由“拼凑”提升到“整合”,在教学中有效使用呢?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联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在语文课中,运用多媒体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如在教学《望海潮》时,先播放配有江南小调乐曲的钱塘大潮、西湖美景等图片,吸引学生在美的音律、美的景致中去先感受钱塘在柳永笔下呈现的脱俗之美,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认真删选课堂内容,化难为易。

使用多媒体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深思熟虑,化难为易,力求准确高效。

首先,所选内容要贴近文本,多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它的内容必须贴近文本,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悟,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果所选内容与文本出现偏差甚至背道而驰,就会将学生的思维引上歧路,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起反作用。

如讲解《蜀道难》时,由于学生对本地名胜剑门蜀道较为了解,所以教学时先让学生分组搜集整理和蜀道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其他名句诗歌等,课堂上由学生展示,再联系作品中体现蜀道险、高、难、奇等特点的句子用动态图片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理解诗人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雄奇险峻的写法。

其次,所选内容要贴近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选择内容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多考虑,要从他们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出发,选取合适的内容。

如:高中学生正出于十五六岁的年纪,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树立的阶段,在和同学相处时也难免会有一些矛盾,分析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搜集历史上爱国忠贞之士的故事,培养其爱国情操;同时学习朋友相处之道,引导他们建造一个和谐团结的班集体。

三、实现有效互动,因时促教。

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让学生根据教学安排去主动获取知识,远远胜过教师单方面的死教猛灌。由于课堂上有些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后深入思考,思考的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叫每一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认识,所以老师可以建立一个班级群,运用多媒体集中某个时间进行互动交流,如此,在很短的时间里全班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发言,通过显示在屏幕上的文字,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别人的观点,思考空间大,辩论针对性强,这样,学生可以在短时间里更全面透彻地理解问题。

如学习《苏武传》时,谈论“有人认为,苏武是忠诚的代称,有人说他是愚忠,你如何看待苏武的忠?”有的同学认为他是大汉的脊梁,是民族的英雄;有同学认为他是不识时务不懂变通,各自引经据典,谈古论今,堪称是一场激烈的辩论。

同时,针对必修教材中的“名著导读”、选修中的《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指定一些阅读篇目,让学生在课下阅读,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每个学生都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感想,增加对文本主旨情感的理解,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量,又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

虽然,多媒体的运用为我们语文教师、语文教学、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但是我们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在进行多媒体演示教学时,必须注意多媒体演示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是促进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帮助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优选、加工、存储、共享、利用、创新,实现对教学信息的提炼和升华,而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如果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把所有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演示手段再现出来,那么整节课就好像放录像课,教师就只起到了解说员和放映员的作用,而起不到应有的主导作用。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放矢地采用多媒体,遵循适当性原则和服务性原则,让“好钢”用在有效备课上,才能对教师的“教”能起到推动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丰富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中学到知识,形成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真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篇8:浅析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不是要把学生教成会装水的蓄水池, 而是要使学生成为给蓄水池注水的源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以其海量信息支持, 高速信息时效, 快捷信息检索, 超强信息处理。实现突出学习的重点, 突破学习的难点的优势作用, 被学生喜爱, 教师接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可以从《语文课程标准》, 建构主义理论及信息技术的特点几方面去思考。

一、立足《语文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

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注重形成性评价 (即过程, 方法评价) , 淡化终结性评价 (即最终的考试分数) 。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的地位。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而不是靠灌输。

《前赤壁赋》是一篇融写景、抒情及言理于一体的千古美文。文章意境高远, 文采斐然, 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中, 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下, 写景、抒情、言理水乳交融, 堪称千古绝唱。然而, 对于九百多年前的苏子, 孩子们是陌生的, 很难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如果采取灌输的方法, 将会是要学生硬记思想感情, 无病呻吟。学生的情感、态度是肤浅的、淡漠的, 很难达到价值观上的共识。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了视频资料的播放, FLASH动画的欣赏, 留言板的交流等形式。它创设了民主的学习氛围, 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支持学习。使浅薄的感受变成深刻的体会, 在探究中熏陶感染、迁移升华, 灌输思想变成每个学生都是思想的源泉。再辅以讨论、朗读、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 以情感熏陶贯穿始终。这样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尊重个性发展, 提倡自悟思维, 鼓励首创精神。

二、实践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教学设计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所学的知识。要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多媒体的优势是形象、生动、直观, 能营造学习的情境, 音、像效果的感染力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接受感官系统。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具有超强的交互性, 自主性, 体现学生为中心, 增强合作性, 激发探究欲望。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实现对学习的支持。《前赤壁赋》画面优美, 情感真挚。多媒体课件采用了视频资料的播放, 动画的欣赏, 留言板的交流, 自动的训练考核系统等形式, 不仅营造出学习古典诗文的氛围, 而且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支持学习。学生在观看时, 音、影的强烈感染、熏陶效果远超过教师的说教。与音、影的震撼性效果相比, 教师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 成为多余。学生完全能够在内心得到感情的升华。提供苏轼生平及作品网上资源, 如:《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由此实现对学习资源的支持。网络资源的无限延伸性拓宽了学生探究的领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由学生的能力不同和个性差异决定, 体现了分层次学习, 尊重差异存在的观念。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网络环境中和谐地发展。

三、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提出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 培养良好的语感, 突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倡独立阅读、自由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网络环境的学习不会排斥朗读, 否则网络学习会因为冷漠而没有情感与激情。当学生缺乏感受或是有一定的积累后, 读书正是体会情感和宣泄情感的最佳方式。因此, 在网络环境中学习《前赤壁赋》时, 在有着是一般韵味的水墨动画上, 在典雅的古筝曲里, 配上极富韵味的朗诵, 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这篇赋的音韵美, 而且让学生从直观的声音中感受出苏轼的情感变化, 在读中真情流露, 感染自身。并设计访谈, 质疑、反诘等环节让学生愿意倾诉, 学会聆听, 善于交流。

四、探索网络教学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方式

职业学校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把信息技术作为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教师给予学生基本的网络获取资料的方法, 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为节省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学习《前赤壁赋》的课前, 教师可搜集苏轼的生平, 当时的历史背景, 及苏轼的作品等图文资料, 处理、加工制作成网络课件。学生简化了网络资源的搜集过程, 使学习针对性, 目标性加强, 避免了网络迷航现象, 解决了面对大量学习资料学习时间不足的矛盾。学生搜集信息, 处理信息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此过程教师参与、关注始终。网络环境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学习的平台, 拓展了学习的空间。留言板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抒发情感的场所, 在感情蓄积充分后, 内心的感受犹如决堤前的洪水, 需要迫不及待宣泄、倾诉。留言板打破了传统的一个个发言的局限性, 由单线程向复线程变化。在同一时间内, 在最短时间内使所有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 都可以了解别人的观点。实现互动式的学习, 使交流充分, 丰富。彻底改变了学习的方式, 提高交流的效率。

计算机辅助教育 (CAI) 为教育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 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更使得教育信息化成为可能。教师只要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精神, 灵活应用网络资源, 借鉴各种教育理论, 明确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实质, 教学时以人为本, 定能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摘要:计算机辅助教育 (CAI) 为教育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 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更使得教育信息化成为可能。教师只要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精神, 灵活应用网络资源, 借鉴各种教育理论, 明确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实质, 教学时以人为本, 定能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育 (CAI) ,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侯琼、刘祥:《全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人文素养研究》, 《科学咨询》, 2009年10月上旬。

篇9:浅析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的前提

传统教学观念中的教学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这种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简单的定义为单向的接受过程,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现代信息论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获取信息的过程。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唯一的信息源,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辐射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不利于其全方位的获得信息,更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养成。只有形成多信源的广辐射教学模式,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首先要求教师树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将促进语文教育进步”的理念,进一步明确教育方向,对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法进行反思,转变传统教学中那种只给学生讲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为学生引入更多的学习资源。教师要努力通过种种方法让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得到运用,让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增添活力。

二、结合传统、发挥特点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的保证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保留传统语文教学中优秀的教学手段,辅以信息技术技巧,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才能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提供可靠的保障。

1.立足语文教学特点,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加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2. 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充分发挥引导功能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能够借助教师和伙伴的帮助,利用一定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

3. 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毋庸置疑,现代媒体有着无可替代的优越性。然而,对媒体的选择和使用,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做到“恰到好处”至关重要。

4. 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制作符合教学需要的课件

PowerPoint、AuthorWare、FrontPage等是日常教学最常用的课件制作软件,这些软件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也有一些缺陷。教师在做课件之前要针对所讲授课文的类型和课文特点选择恰当的工具制作。

三、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是信息技术

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关键教学方法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利用现代教育技術探索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写作能力、阅读能力的方法,对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营造愉悦氛围,引导课前入境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新颖而有趣的动画情景能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交融的教学场景,使学生多种感官受到刺激,能大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扩展交流空间,培养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时间与空间,对于培养学生读取信息能力、合作探究精神有着显著效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能深刻而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想法,而在网上则可以自由的发表看法。互联网上图片、文字、声音、课件、教案、作业等资源应有尽有。这些丰富的网上资源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开阔视野、获得提高。通过交流,让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让学生在网络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其自身的语文素养,进一步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

3. 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教师自己要注意资源的积累,对有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资源进行充分联想,并对这些资源有意识的进行整理、归类、收集,形成语文学习资料库。教师还要教导学生通过学习、生活,对周边环境、网络资源—各种图片、文字、视频信息进行观察,形成直接的感官印象,进而通过生活、学习中的日常观察来积累素材,形成学生自己的学习资料库。长此以往,不仅能增加了他们的生活常识,还能产生很多想象的空间。

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开拓自学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稿)》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目前的电子白板技术,通过电子白板与传统板书的结合,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提供阅读资源,强化阅读体验,深化阅读感悟,展开阅读想象,拓展阅读能力。在互联网上有着大量的中外名著、学生优秀作文、优美的散文、诗歌。这些都为学生阅读提供了广泛的阅读材料,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加以适当指导,使其课前预习,课后练习,在网上答题,然后进行网上答疑解惑。通过这些方式,变过去的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仅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而且让学生真正的学会阅读,选择阅读,爱上阅读。在当前我国“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战略方针的指导下,探索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只要大胆树立将信息技术广泛整合于课堂教学的思想,积极参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效整合的途径和方法,一定能够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推动语文教学服务,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陆晓红.创设平等对话环境,还学生课堂主体[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2).

[2][美]布鲁纳.教学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上一篇:医院控烟工作方案下一篇:作文:奶奶您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