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如何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2024-05-19

在教学中如何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精选14篇)

篇1:在教学中如何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的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 步明确教学目的,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全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的,并把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参考书整合起来,才能 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

其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巧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发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接洽实际。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切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例如,当原来确定的难点绝大多数学生并不感到难以理解时,教师就不必再在这个问题上花过多时间和精力。再如,当学生提出教师事先未估量到的疑难问题,教师要精确看待,不要带有应付性的态度去应付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我以为“导”、“联”是突破教学重难点最有效的方法。善于引导──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问题症结和难点实质,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多角度地启发学生,使之发生多方联想而有所感悟。疑难、重点问题的多样性,决议了引导手腕的多样性。一方面,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引导既可以导之以趣、导之以思、导之以情,也可以导之以理、导之以法。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的多重性,教学难点的多样性,思维方式的多向性,决议了教师引导方法需要多变。所以,教师须多备几手“导”的技巧,以便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讲故事法、观看影视法、类比法等。

篇2:在教学中如何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在设计情景时,仅仅为了创设情景而创设情景,或者只是简单地把教师主观认为比较好的情景让学生去感受、会话,无视学生的体会,只会将学生强制性地纳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中去学习,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Zoo animals》

T:同学们动物园来了一大批动物,现在管理员想请大家帮忙认一认这些动物,但是调皮的动物们可不愿意出来哟!你只能从它们的叫声和它们喜欢吃的食物来猜,你能猜出是哪种动物吗?(教师开始演示课件,并指名回答。)

这时有同学小声议论“又是猜动物,一点也不有趣”,教师似乎听见了,但还是坚持一一指名回答。

篇3:物理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难点

良好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老师讲课要注重方法的实用性, 使学生尽快有效地理解, 掌握所学的知识。如:类比法是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可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概念、规律和方法。不少学生对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常常理解不正确 (如场强、电容、电阻) , 其原因是只注意了数学形式, 忽视了物理意义。怎么办呢?我想绝大部分学生对初中物理中的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比较清楚的, 它是用比值定义的, 我们就以此为例, 进行类比, 以加深其理解。

物理学具有较强的规律性、逻辑性。有些公式学生容易混淆, 造成记忆错误, 如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 死记太伤脑筋, 可以借助规律记忆法, 让学生学会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出三个实验定律的方法, 学会了推导的方法就摆脱了烦琐的记忆。电磁学中不少学生左、右手定则分不清, 记不牢, 我便想出个“诣字法”, 比如用“佑发拉底河”这河流名中的“佑”通右, “发”通“发电”即为右手发电, 这样左、右手很有趣地分清了, 学生记的还深刻。

二、抓关键, 抓本质

不少学生学习往往事倍功半, 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重、难点的理解没有抓住关键和本质。电磁学中,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回路、磁通量发生变化。

“磁通量变化”既是关键, 又是本质, 记住它并不难, 但在运用时如何呢?例如, 对“有闭合回路在磁场中运动, 回路中有无感应电流产生?”这样的问题, 有的认为“有边切割了磁力线”就有电流产生。有的认为有“磁通量”就有电流产生。

然而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 其原因是没有抓住本质。又如, 变压器的电流与匝数成反比, 这关系大多数学生记的牢、但在做有三组以上线圈的计算时, 他们仍套用公式结果得出许多矛盾的结论, 这就是对N1:N2=I1:I2公式成立的前提条件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这个关键的问题重视不够造成的。通常对概念要抓关键的“字”, 对规律、定理等抓“条件、结论”, 这些是攻克重、难点的突破口。

三、认识要全面, 分析要细致

对学生来说, 由于总结、归纳能力差, 对知识点认识不全、分析不细是影响学习的另一重要因素, 这就需要老师平时注意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比如关于“电阻”的问题, 尽管比较简单, 但归纳起来内容也很丰富:1.用电阻定律来计算电阻;2.用“伏安特性曲线”来表示电阻;3.串、并联电路中任一电阻的变化对电路的总电阻、电流、路端电压的影响;4.闭合回路内某一可变电阻值为多大时它消耗的功率最大等等, 这些有关电阻的问题都只有通过练习、总结才能熟练掌握。对重、难点的理解, 不能局限在书本上, 要把书吃透, 把书中的话拓开, 把抽象的东西用练习具体化, 在练习过程中加深理解, 又在具体的练习中通过总结、归纳升华, 从而做到对重难知识点的全面认识和细致分析。

四、选题要有针对性

练习是增强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的一种主要方法, 做练习最关键的是讲究选题的针对性, 不然, 不但不能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还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选题很重要, 我们认为应带着问题去找习题、编习题。只要从每一个练习中得到一点收获, 一点启发, 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促进, 一个鼓舞, 对培养兴趣, 打好基础有很好的作用。有时几个练习能全面反映某一知识点, 我们要善于寻找分析、归纳, 从而对知识点有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理解不正确, 我们就专门找这样的习题练, 如果认识不全面, 就要从多方面找习题练。选题不要运算太复杂, 综合性太强, 否则会影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针对性的练习是一个专用武器, 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攻克每个重、难点。

五、训练思维结构要合理

物理教学的缺失之一试训练思维方式的单向性和片面性, 重逻辑思维轻直觉思维, 重演绎思维轻逻辑归纳, 这种“定理——公式——例题——练习”的演绎式的教学在中小学司空见惯的, 这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训练思路, 有益于继承性的知识学习, 但是它明显地缺乏归纳思维的训练,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正是缺乏了这样的思维能力, 造成了学生解决物理问题形成了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 必须打破训练思维单一的方式, 而归纳思维的训练恰好相反, 它常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训练思维模式, 这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训练思路, 有益于创新性的知识学习。从而突破物理学中的这个难点。

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篇4:在教学中如何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关键词:多媒体;生理教学;重点;难点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8-0128-02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近年来已开始渗入医学基础教育的课程讲授当中。生理学是医学基础课中重要的学科,内容逻辑性强、抽象难懂、联系复杂、不易观察。而这些特点非常适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在生理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声音、图像、动画融为一体,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便于学生观察和认识教材,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提高学习效率。它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如动画、图像、列表、声音、链接等,增强了课堂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增大了教学容量使课堂气氛精彩、生动,更易为学生接受和喜爱。对于多媒体在生理学教学中重点及难点突破笔者总结以下几点:

1 生动直观性

生理学教学中,很多内容光用文字叙述乏味枯燥,不易理解,并且需要大量图片解释。传统生理学教学使用挂图授课,图片陈旧模糊,说明起来很困难,学生理解起来更困难。应用多媒体教学后,这些问题很容易解决。多媒体课件不但可以制作清晰美观的图片,还可以制作生动的动画课件,提高学生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更能使一些生理上的难点问题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多媒体教学把抽象的具体化、微观的直观化、复杂的简单化。以细胞物质转运一章中的“出胞”方式为例,教师先出示图片讲述出胞的概念和过程,随后通过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展示胞内形成分泌囊胞后向外排出的情况,使整个过程变得连续流畅,非常逼真,学生只要看过一次多媒体演示就能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记忆深刻,难学的内容变的很容易。

2 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依靠教师的嗓音和挂图模型等简单教具进行的教学,困难可想而知,生理课课时较多,教师的体力有限,学生一天的课程也多,耐性有限,这都将造成学习负担。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些困难,不仅缩短了学习时间而且提高了巩固率。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大量地传授知识,并且利用幻灯片展示教学内容的速度特别快,只需简单操作就能把想要展示的教学内容展示出来,不用像以前一样还得一张一张换挂图,从而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效率。例如:神经一章中讲到“突触抑制”这一内容,首先要给学生讲突触抑制的概念、原理和分类等,涉及的内容很多,为了让学生一目了然,我们把突触抑制的提纲内容先放在一张幻灯片上(主片),再把所涉及到的内容比如突触的概念、原理、结构分类、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形成及机制等诸多内容制作成多张幻灯片,采用链接方式与主片的相应内容联系起来,在讲授主片时,用到什么内容就可以通过鼠标一点调出相应内容,这些都是传统教学中无法做到的。因此多媒体教学的信息容量是巨大的,对讲清楚生理学教学中重点及难点的理论帮助极大。

3 突出重点,条理清晰

厚厚一本,如何学好是我们头痛的地方,但课堂教学教会我们要把厚书看薄,又要把薄书读厚。也就是说,在学习的时候要抓重点,根据大纲要求对各章节要先有一个整体方向的把握,在重点难点掌握了之后,再不断拓宽、拓深,充实内容,开阔视野。多媒体课件中清晰的画面、逼真的动画、精练的文字、归纳的图表,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激发求知欲。例如循环系统当中“心脏泵血功能”的教学,因学生没有见过跳动的心脏实体,对心脏动态变化的空间想象力的缺乏,如心脏如何收缩舒张,心瓣膜如何开闭,心室内压力如何变化等,黑板上的板书和挂图死板,难以唤起学生的共鸣,而该内容又是本章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如何讲授呢?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把无法亲眼观察的心脏射血以及瓣膜开闭过程制作成动画加以演示,理解变的容易了,记忆就更牢固了,学生印象深刻,重点自然就掌握了。

4 加强与相关章节以及病例的联系

运用常见疾病,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与临床紧密联系,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很大,对以后走上临床奠定理论基础。例如教师在讲授消化与吸收一章中“胃内消化”时,先提问“大家周围身边有没有胃溃疡病人呢?怎么会发生胃溃疡呢?”紧接着让同学们看一张胃溃疡的幻灯片,自然同学们就会对胃溃疡的发生及发病机理产生强烈的兴趣并想弄清楚是怎么回事。让大家带着这样的疑问,自然地引到胃的主要成分胃酸上来,并解释胃酸的作用,胃内强酸在胃的消化中起很重要的作用,而胃液中的蛋白酶必须在强酸(盐酸)的环境下才能发挥它分解蛋白质的作用,而强酸对胃粘膜来说又是一种损伤因素。“那为什么正常人不会发生胃溃疡?”答案就是由于我们的胃有对付强酸的防御屏障即胃粘膜屏障和粘液屏障。由于各种损害因素损伤胃时,比如,一次大量喝酒防御功能就会下降时,强酸就会接触黏膜,就会造成溃疡的发生。这样一步步,通过与常见病联系,就使学生比较容易地记住有关胃液的主要成分和生理作用。

5 引导教学,保持主动

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同学们当前生理课缺乏师生间的交流,老师光顾讲课,师生互动缺乏,同学听得云里雾里,简单的如此,复杂的也如此,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教师改变一下讲课方式,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应进行预习,找出来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大部分就属于本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上课时,老师应该分开难易问题讲解。老师以引导为主,学生有独立思考时间,在有限课堂时间内,解决更多不容易弄明白的问题。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气氛变得活泼,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随机抽取图片,重复播放,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如在血液一章中讲授血清与血浆区别时,可通过课件直观展示2支试管标本,再结合理论分析,列表血浆和血清的成分,区别2种物质成分的异同,使学生清楚地区分血清与血浆。

6 针对理论课有比较的学会归纳总结

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中的难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中,光内容看看就乱,讲起来复杂,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它们之间有联系,讲课时,我们在电脑上通过列表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我们把文字形象化,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联系起来,一步步推导出电位产生时离子流出流进的情况,进而推出原理。

如:第三章的血型分型依据也是一个难点,其实内容并不难,但是同学们很容易混淆到底什么血型中红细胞膜上含有什么凝集原,血清中含有什么凝集素,所以根据这个情况,可以引用多媒体图片,事先将如何分型已经通过列表总结归纳了,在结合实验录象,同学们记忆起来思路清晰。

7 结论

生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由于生理课内容多、课时较短,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应在今后的生理学教学中进一步完善多媒体教学系统,将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显示复杂的生理过程,通过栩栩如生的视听感受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有一种直观、真实之感,从而突破生理学中的难点,讲明生理学中的重点,让同学感觉生理课也是有趣味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Analysis the Multimedia in Physiological 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Breakthrough

Wang Fang

Abstract: In the physiology teaching, the multimedia achievement one auxiliary teaching media, to improves the cognition quality, to increase the classroom capacity to raise aspects and so on classroom efficiency, stimulation study interest, optimization course content to have the positive sense, key and the difficult breakthrough has the influential role in the physiological teaching, this article is specially from each aspect elaborated how to use multimedia breaks through in the physiological teaching the key point and the difficulty.

篇5:在教学中如何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课文的十八课,课题是《跨越百年的美丽》课文的内容是这样的: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性”,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将。”|

“居里夫人却对此提出了新的思考: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

人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么生、怎么长、怎么冲到海滩上来。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人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这篇课文言简意深。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居里夫人一生实验过程的原因和经过;学习难点是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一、怎样突出文章重点呢?教师是这样安排的:

(一)学习课文前指导学生多读,读中确定重点。

1、分析课文前,让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2、提出紧扣课文重点的问题,让学生再读课文,在读中思考问

题,解决问题。如:(1)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课文中的哪

些方面?(2)阅读下面的“阅读链接”,结合课文想一想,你

体会到了什么?(3)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

目?

二、学习课文时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解决重点。

1、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课文中的哪些方面?(生:“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性”,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1)“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将。”|

(2)“居里夫人却对此提出了新的思考: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么生、怎么长、怎么冲到海滩上来。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3)“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人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4)“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

(5)“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2、阅读下面的“阅读链接”,结合课文想一想,你体会到了什么?(生:通过读“阅读链接”,我体会到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令人钦佩。她的坚强,她的纯洁,她的严于律己,她的客观,她的公正,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她一个人的身上。我们从小要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要像居里夫人一样献身科学事业。)

3、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目?

(生:外在的美是短暂的、易逝的,只有内在的美才会是永恒的,不变的。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表现在她美丽的容颜上,更重要地表现在她那坚定执着的信念以追求、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上。这种“美丽”已经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流传至今,而且还会继续流传下去。所以,她的美丽才会牢牢铭刻在人们心中,才会跨越百年,甚至是永远。)

(三)分析课文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强化重点。

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穿”“美丽”“庄重的形象”表现了居里夫人不仅对工作认真,对自己的衣褶也很讲究。

居里夫人却对此提出了新的思考: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么生、怎么长、怎么冲到海滩上来。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捡””“寻藤”表现了居里夫人对工作认真坚定求实的精神。

“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人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提””“一锅一锅”“搅拌”表现了居里夫人坚定执着的信念以追求、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

从这些问题来看居里夫人得到了人们的钦佩。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以后无论在做什么事,就像她一样勇于探索、忘我献身是美的精神。同时,也告诉我们人不但讲究外表美,也要讲究内在美的精神。

通过对以上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突出了居里夫人一生成功的经过和过程。

(四)学习课文后进一步读课文,体会文章思想内涵,巩固重点。在已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朗读、品

味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重点。

二、怎样突破文章难点呢?执教教师在突出文章重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表现在她美丽的容颜上,更重要地表现在她那坚定执着的信念以追求、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上。这种“美丽”已经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流传至今,而且还会继续流传下去。所以,她的美丽才会牢牢铭刻在人们心中,才会跨越百年,甚至是永远。让我们学习她的这种坚定的精神。同时让学生谈学习课文后的感想及以后怎样对待我们自己的工作,让学生进一步的对知识的认识和提高。

篇6:在教学中如何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一堂课上的好不好,关键看教师是否正确地讲解了教材的基本内容,是否突破了教材的重点及解决了教材的难点,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本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能力的表现。

一、什么是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所谓教学重点,“在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的特定层次中占相对重要的前提判断”,也就是“在整个知识体系或课题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如果某知识点是某单元内容的核心、是后继学习的基础或有广泛应用等,即可确定它是教学重点。也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意义、法则、性质、计算方法还包括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例如,一年级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二年级平移和旋转的教学重点是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三年级中的平均数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24时计时法的教学重点是知道24时计时法的含义,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四年级连减的简便计算教学重点是掌握连减的简便算法;五年级长方体的体积教学重点是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六年级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重点是会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一般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理解和掌握起来感觉比较困难的关键性的知识点或容易出现混淆、错误的问题。例如,一年级实践活动的摆一摆,想一想的难点是通过观察找出用圆片摆出不同数的规律;二年级平移和旋转的教学难点是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三年级中的年月日的教学难点是记住每个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初步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四年级李志兰和刘永霞老师讲的两节课的难点是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五年级长方体的体积教学难点是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六年级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难点是按一定的比例将图形放大和缩小。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六年级上册的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教学重点来自于知识本身,是由于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而客观存在的,因而对每一个学生均是一致的。而教学难点却不同,它依赖于学生自身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实践证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同一知识点的难点突破速度与水平是参差不齐的。

由于教学重点与难点二者形成的依据不同,所以有的教学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有的内容是教学重点但不一定是教学难点,有的内容是教学难点但不一定是教学重点。但是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由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

二、研究教学重难点的意义何在

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概括--落实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突破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往往是使学生活跃思维、激发兴趣的催化剂。

三、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

这需要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摸索。下面我就谈一谈对此问题的点滴体会和做法。

1.抓住知识间的衔接,运用迁移的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

我们先来关注数学的学科特点。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系统性很强,每项新知识往往和旧知识紧密相连,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旧知识就是新知识的基础和生长点。有时新知识可以由旧知识迁移而来,可同时它又成为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数学知识点就像一根根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

由此可见,如果老师能够善于捕捉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点,自觉地以“迁移”作为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法,以旧引新、旧中蕴新,组织积极的迁移,就不难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了。

案例一: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这样叙述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时,如果把它作为一个孤立知识点来教学,通过观察1/2=2/4=6/12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的逐一变化,一遍又一遍的叙述由谁到谁的变化过程,老师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在不断的重复中体会这一规律的存在,学会用同一语式去表达,但是到最后学生也未必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一句比较简练、准确地数学语言来描述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如果,我们在教学前先来分析一下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知识基础,就会找到与它的叙述非常相似的“商不变的性质”和沟通两者联系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此时我们为了突破“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就可以在课前的复习环节安排对于“商不变的性质”的叙述和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练习。

可以运用迁移方法教学的知识点还很多,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它在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的基础上迁移学习,只是增加试商和调商且难度增大、方法更加灵活。再如,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是在学习一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迁移,运算方法相同。

由此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运用迁移的方法来突破重难点。这种方法得以实施的关键在于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应该是熟练的,他所掌握的前期知识是牢固的。因此,强调我们每一年段的老师都要把自己视为“把关教师”,让学生“走稳每一步”。

2.抓住知识间的联系,采用转化的策略突破重点和难点

转化--解决数学问题时,常遇到一些问题直接求解较为困难,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选择运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进行变换,将原问题转化为一个新问题(相对来说,对自己较熟悉的问题),通过新问题的求解,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这一思想方法我们称之为“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一个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发展和结果,也就可以转化为旧知识来认识和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做到“化新为旧”,抓住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逐步教给学生一些转化的思考方法,使他们能用转化的观点去学习新知识、分析新问题才能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刻,最终达到融汇贯通。

例如: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面积公式的推倒。

3.强化感知参与,运用直观的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直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实物、模型、多媒体计算机等教学用具,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直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最常用的也是最为有独立自主的教学方法。

(1)动手操作,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如:刘安花老师讲的角、李春玲老师讲的摆一摆、想一想、祈春英老师讲的长方体的体积

(2)通过画图,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可以用图帮助解决问题,如封淑君老师的练习题中将大长方体切成相同的小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

(3)直观演示,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比如:侯燕飞老师用课件演示物体的平移和旋转、孔令芳老师用课件演示钟表一天的转动,学生理解了教学重点24时计时法的含义、祈春英老师在学习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如果利用课件演示来帮助学生体会体积实际上就是一个形体中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那就在交流汇报这个环节不至于浪费时间了。

(4)编制歌诀,帮助学生直观的记忆

如李艳老师教学的年月日进行歌诀记忆。还有教学五年级因数和倍数单元,概念又多又易混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编歌谣来帮助记忆。如让学生背100以内质数表,单去死记硬背一个一个的数相当困难,就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些数分组变成歌谣来记:二、三、五、七和十一,十三后面是十七,十九、二三、二十九,三一、三七、四十一,四三、四七、五十三,五九、六十一、六十七,七一、七三、七十九,八三、八九、九十七。

再如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也可以用下面歌谣来记:

两数互质要记牢最大公因就是1,最小公倍是乘积;

两数倍数关系时,最大公因取较小,最小公倍取较大;

两数关系不明显,就用短除来试商,最大公因乘半边,最小公倍乘一圈。

运用好直观方法的关键是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中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还有很多,以上介绍的方法是针对一些知识点的教学单独使用的情况,这些方法当然也可以联合使用。总之,我们要做到在教学中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努力实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篇7:如何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张赟

所谓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意义、形象分析、赏析等等。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呢?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摸索。

一、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是突破重难点的前提。中文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培养学生肯于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做为一个中文教师,要明确这一目的,把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学生智力上,着眼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走路,首先自己要识途。我感到,要把文学之路探清认明,唯一的办法就是深钻教材,抓住各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既能根据知识的特点,又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有课前的充实准备,就为教学时突破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以旧知识为生长点,突破重点和难点。

1.若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是由某一个旧知识发展而来的,教学中则要突出“演变点”,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2.若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旧知识组合而成的,教学中则通过突出“连接点”这一途径,从而突破重点难点。

3.若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与某一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教学时则要突出“共同点”,进而突破重点难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是教学中突破重点难点的又一途径。特别是对于文言文学习时,特别要注重这一点。

三、依据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板书内容,并以板书设计为突破口。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是揭示教学重点难点的示意图,也是把握重点、难点的辐射源,板书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是在吃透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要求、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把提纲性、艺术性、直观性融为一体,既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又收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效果。所以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认真选择突出重点的板书内容,精心设计板书,并力求做到板书的形式新颖、布局合理、有层次、别具一格,突出重点。

四、强化感知,突破重点、难点。有时候学习到一些鲁迅的文章或者西方抽象派、印象派、湖畔派等的文章,这类文章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接受,要突破这些难点,教学中必须遵循不同知识阶段的学生的认知规律,用形象、鲜明的直观教学手段,或者将抽象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形象的事物,作比较,用以引导,强化感知,突破难点。

五、以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为学生是通过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的,也必须通过练习,才能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所谓精心设计练习,关键在于“精”,精就是指在新课上设计的练习要突出重点——新知识点。围绕知识重点多层次一套一套地让学生练习。

综上所述,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每备一节课,要动一番脑筋,花一番心血,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深钻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把握教材内容,弄清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教材意图,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方可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最佳途径。

篇8:在教学中如何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一、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要点

1. 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 从知识点中梳理出重点。

教师首先应让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整体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间的逻辑关系, 再让学生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其次是理解整个单元的知识点, 教师要详细地知道每节课的知识点, 在教学中做到不遗漏、不添加。如果知识点是某单元或某内容的核心, 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等, 那么它就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一般由教材决定, 一节课的知识点可能有多个, 但重点一般只有一两个。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 本课的知识点有: (1) 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能按步骤解决问题; (2) 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3) 学会检验, 掌握检验的方法; (4) 明白替换问题的特点:在和一定的数量关系下, 将一种数量替换成另一种数量; (5) 理解用“替换”策略解决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问题的异同; (6) 感受“替换”策略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梳理这些知识点后, 教师可发现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二是让学生明白替换问题的特点:在和一定的数量关系下, 将一种数量替换成另一种数量。

2.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从重点中确定难点。

数学教学重点和难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 这是由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学习新内容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 从而扩大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同化。当新知识不能同化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时, 改造数学认知结构, 使新知识能适应这种结构的过程是顺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分析, 学生通过同化掌握的知识点是教学重点, 通过顺应掌握的知识点既是教学重点, 又是教学难点。当然, 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 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 确定好难点。仍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 “替换”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 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看, 掌握这一解题策略的过程是顺应的过程。因此,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教学难点, 即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除此以外, 这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是在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相差关系的问题时, 要找准总数与份数的对应数量, 理解总数的变化。

3. 把握教材与学生的实际, 区分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的是“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或发挥突出作用的内容”。因此, 教学重点是基于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而客观存在的。从学生的认知结构看, 教材上的重要知识点是要学生通过同化或顺应去实现的, 要在同化或顺应的过程中掌握教学难点。由于难点与重点形成的依据不同, 因此有的内容是重点又是难点, 有的内容虽是重点, 但不一定形成难点, 还有的内容虽是难点, 但不一定是重点。教学中, 教师要在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 区分好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为例, 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使学生通过画图和列表的方法, 学会用假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确定解题思路, 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列表假设的方法蕴含了变元思想, 比画图假设的方法更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因此, 笔者直接给出表格, 让学生看懂表格后, 再填表解决问题。最后, 学生通过比较, 找出两种方法的共同点, 从本质上理解了假设策略。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主要策略

1. 把握好重点和难点是前提。

通过上文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想在教学中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首先应深钻教材, 从知识结构上抓住各章节和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其次应备足学生, 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 并考虑到不同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 把握好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准确定位, 能为教学时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提供有利条件。

2. 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是条件。

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借助数学的逻辑结构, 引导学生由旧入新, 进行积极的迁移, 促成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 认识简单与复杂问题的联系, 不断完善认知结构。新知识的形成都有其固定的知识生长点, 教师只有找准知识的生长点, 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可依据以下三点找准知识生长点: (1) 有的新知识与某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 要突出“共同点”, 进而突破重、难点; (2) 有的新知识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旧知识组合而成, 要突出“连接点”, 进而突破重、难点; (3) 有的新知识由某旧知识发展而来的, 要突出“演变点”, 进而突破重、难点。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虽然每个策略都有其适用的题目, 但是在形成新策略的过程中教师要综合应用已有的策略, 如学习替换与假设策略时要用到画图、列表等策略, 以综合法与分析法贯穿始终。所以这一单元的教学是数学认知结构改造的过程, 教师要突出“演变点”, 进而突破重、难点。

3.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是关键。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修改稿) 》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通过有效的措施,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学生实际,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 教师可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独立思考—尝试解题—合作交流—比较归纳—反思小结———形成体验。这样的教学方式, 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解题策略, 形成解题策略, 体会策略价值, 自觉应用策略解决问题, 真正做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4. 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是保障。

篇9:在教学中如何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但是如果碰到图2所示的题目:如图2物体的重力为8N,滑轮重为2N,在不计绳重及摩擦时,用竖直向上的力F匀速拉滑轮使其上升,则拉力F=_____N。在此题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体验或教师演示的结果可能知道这种情景下使用滑轮会费力,但是很同学的答案将会是20N。这是因为学生想当然地认为,既然使用动滑轮省力时可以省一半力,那么费力时肯定是费两倍的力啊!

这个难点一直在教学中困扰着我,推行高效课堂以来,对于一些能由实验加深学生体验的内容我一般都由学生或单独或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学生学习简单机械知识的时候,在控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中,当让学生分组探究时,其中有两组学生做出了类似图3这样的平衡情况:如图(每个钩码等重,每格等距离),学生很好奇,举手询问此时杠杆的平衡条件如何表达?我引导学生总结:此時可视为杠杆受到三个力及三个相对应的力臂,一个动力,两个阻力(左边钩码对杠杆的拉力为动力,右边钩码对杠杆的拉力为阻力);满足F1L1=F21L21+F22L22学生较易理解。教学进行到这儿我突然心中一动。我们一直说动滑轮是一个变形的杠杆,如上图2所示情景下动滑轮的费力情况分析中,我们能不能也引导学生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呢?基于这种想法,我将图3这种情况又引导学生仔细分析了一下,特别是两个阻力作用的位置不同,所以他们的力臂也不同。为后面动滑轮的教学埋下伏笔。由于这是学生自己发现的现象,所以印象特别深。

在接下来动滑轮知识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到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也可能费力,但是想通过实验得到省一半力,或费力是不是二倍的结论不太容易,因为现实情况下绳有重力,还有摩擦。这个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滑轮实质上是变形的杠杆,并弄清动滑轮的支点和力臂,当如图1那样拉动时,由于阻力由动滑轮的重力和物体的重力来提供,这两个阻力的作用点都在动滑轮的重心上,所以就有F1L1=(F21+F22)L2,此时两个阻力的力臂相同(L1为动滑轮的直径,L2为动滑轮的半径),又因为L1=2L2,所以动力为总重的一半,即省一半力。很容易理解图1情况下的省力分析。而在图2所示情景下,我们也能这样分析,只是要引导学生将两种情况进行对比区分,图2所示虽然也是一个动力,两个阻力,而两个阻力的力臂不相同了,其中r为滑轮的半径是动力F的力臂也是阻力G轮的力臂;R为滑轮的直径是阻力G物的力臂。这时杠杆的平衡条件只能表述为Fr=G轮r+G物R,此时是得不到动力为总重的两倍的,图2情景下的20N的答案学生很容易就能看出其错了。而正确答案是18N也就自然而然得到了。而如图4这种题目:如图所示,某同学用重为10N的动滑轮匀速提升重为50N的物体. 不计摩擦,则该同学所用拉力F的可能值是 ( )

A. 20N B. 25N C. 30N D. 35N

学生也不会简单地认为答案是C,利用杠杆知识进行分析也能得到正确答案为D了。突破了动滑轮教学中的难点。

篇10:如何突破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难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可以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的内容中,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活动是这一节的重点和难点。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我向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在课堂教学时,告诉学生检测淀粉的简单方法并作出相关的提示。通过老师创设问题,让学生学会对探究活动能进行对照实验的设置,学会如何对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方式就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帮助学生建立自我发展的意识,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扮演好 “主角”。初中阶段的生物课本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却有很多概念,所以,对概念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这方面,我通常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八年级上册第20章第1节的内容中,对“相对性状”这个概念的学习。我先是提出“什么叫相对性状”这个问题,再是针对概念中的关键词举出相应的例子,然后让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最后老师针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进行详细的解释。通过这样的解释和比较,学生对这个概念理解会更加透彻,得到了令人非常满意的效果。

篇11:在教学中如何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打造“高效课堂”是老师们的努力方向。多年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理念成为打造高效课堂的严重阻碍。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致使学生对教师演讲的东西全盘接受,分不清侧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语文课的“高效课堂”重在如何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日常教学中突破教学重难点逐渐成为现代教师的热点话题。

【关键词】 语文 突破 重难点

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是语文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如何选准突破口、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是语文老师困惑的问题,也是很多语文老师在一起探讨的话题。突破教学重难点不仅是简单地向学生指出哪些是学习的重点、难点并加以讲解,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过程中它还包括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等,而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是重视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应尽量优化教学方法,做好突破教学重点难的工作,提高教学效果。那么,我们该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呢?

一、在预习新课时找到学习重难点

预习新课是指在进行新课教学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提前了解课文涉及的知识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整体感知。这里所说的预习新课不是走马观花地泛读,也不是逐字逐句的细读,而是结合单元提示和课后练习让学生通过整体感知,找到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帮助学生选好着眼点,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内容,找到学习的重难点,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夯实基础。如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力求熟读成诵,把握全文整体内容,可以引导学生查找好本文出现的所有古今异义的字词,为理解文章扫除障碍等。有学生发现文中多次出现“夫”这个字,并且感觉在不同的句子中会有多层含义,感觉这个词的理解对掌握文章内容有重要影响。因此,学生就会发现掌握“夫”字的古今意义,把理解这个词的语境义作为课文学习的重点,进而找到依据关键的句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把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作为学习的难点。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课文内容,也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难点,为接下来地学习指明方向,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突破重难点

多媒体工具可以有效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促使学生感观世界受到与文字描述不一样的刺激,从而加深学生记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教学效果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物,借助多媒体工具,促使教学重难点趋于直观化、简单化,加深学生理解,突破教学重难点。例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我们会发现,这篇文章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文中多次出现的生字词以及文中提出的诸多科学方法,难点是让学生掌握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等。为了让同学们很快的解决生字词,多让学生接触物候学的机会不多,让学生了解诸多科学方法却很有难度。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把影响物候的纬度、经度以及高下的差异两相对比地展示出来,让学生理解这些因素影响的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科学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大屏幕上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方法,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印象,以此帮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突破这篇文章的难点。通过这种方法,把抽象的文字描述的知识以形象、具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出来,可以有效加深学生理解,简化教学内容,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手段。

三、设置课堂提问进行针对解疑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不成熟,还有着对教师的依赖性,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准确把握课堂学习的重难点并加以突破。教师改变传统的提问方法,设置新型、有价值的课堂提问。提问时,要仔细考虑提问的原因、内容、方向等,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巧妙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帮助学生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释疑解惑,让学生的思路有方向、有针对性。例如:教学周敦颐的《爱莲说》时,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是:感受“莲”美丽高洁的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志趣、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等。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已知的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一些课堂提问,如:“这是周敦颐描写莲的一篇文章,请你找出文中描写莲花形象的语句”、“世人都爱牡丹,作者也喜欢牡丹吗?为什么?”、“作者喜欢莲花的原因是什么,这可以体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周敦颐的写作目的只是赞美莲花吗,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等。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会逐步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设置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掌握本篇文章重难点的阻碍因素,对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

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授人以渔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单纯依靠教师的指导来学习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随着课业的繁重,教师细心指导的时间越来越少。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突破教学重难点逐渐成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讨论活动、给学生自主思考的动力和在小组中积极发言、发表意见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以此完成教学任务。如在教学《海燕》时,为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师可以以“分析这篇文章的标点符号”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活动中,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文章,从而发现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使用最多的是感叹号。于是,学生根据文学常识了解到,通常使用感叹号表达作者感情激荡,与此同时,学生小组之间在分析标点符号时会初步理解作者对海燕的赞美之情,体会到作者塑造的革命先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形象。这样,学生在小组成员互相分析评论中就能抓住本文的关键点。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的角度把握全文主旨,提高学生学习技能,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重要途径。

篇12:在教学中如何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我是一名来自延边地区的农村小学教师,参加工作已整十年,但从事班主任工作却只有一年的时间。班主任工作可以说是既繁琐又辛苦,特别是语文教学这一块。每一位老师都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能否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则是一堂课是否有效率的关键。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曾经出过的一节公开课《一面五星红旗》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来谈一谈自己浅薄的看法。

《一面五星红旗》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我”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我”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本课的重点是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难点是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一写法,在教学中我适时进行教师示范,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抒发对祖国的热爱。

1、以生为本、朗读感悟,为突破重、难点而铺路。

采用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勾画出作者“爱红旗”的句子自读,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画,读后思索,研读难点,思考疑点,让学生感悟文中人物的情感与内心。这样不但能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而且能为突破重、难点而铺路。

2、品读感悟,抓住重点词句突破重、难点,感悟文中人物的情感与内心。在品读的教学环节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描写作者动作、神态的词、句”进行体会,然后重点指导朗读。如“犹豫”“展开”“凝视”“摇摇头”“向外走去”等词语和短语。俗话说,“行动胜过千言万语”,这些动作实际上更有力地表现了“我”的爱国热情。又如“我犹豫了一下,把国旗慢慢解下来,再展开。”和“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抓住描写作者动作、神态的句子,通过自读,特别注意读好“犹豫”“展开”“凝视”这些重点词,让学生评议,找出重点词句。这一环节教学实施时我直奔重点,研读面包店老板态度变化的原因,然后顺藤摸瓜,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是用动作和表情体现了“我”对国旗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这样的设计可以做到简洁流畅,主线分明,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我通过启发、讨论等方式学习,针对教学的重点,找出面包店老板表情变化的句子,引导学生讨论“面包店的老板从‘平等交易’到‘费用我付’,他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通过“找出文中‘我’的行动和做法让你感动的地方”来减缓问题的坡度,进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文章重点、难点的探究,品析,拾级而上,步步深入,由文悟情,由情赏文,使学生在读,思,议、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崇高人格的熏陶和感染。

篇13:如何在地理教学中突破难点

一、突破抽象性的教学难点

抽象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 这些知识的高度抽象性, 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 以及说明事实的材料过于简单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关键。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使感性知识理性化, 实现知识的长久记忆和灵活运用, 教师在突破抽象性难点时, 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 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 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

抽象性难点的化解方法有:

1. 例证法

高中地理讲“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蕴涵哲理性较强, 学生难以理解, 可以通过举例子的办法让学生明白其内涵。20世纪80年代以来, 科学工作者开始了整治低湿地的研究。他们“因洼制宜”, 采用鱼塘一台田模式:挖鱼塘, 在水中养鱼养鸭, 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 在田地里种粮、果、棉和饲料植物等, 饲养禽畜。这种模式, 使鱼塘一台田相互促进, 主体开发, 综合利用, 达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2. 实验法

演示实验可化无形为有形、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止为活动、变抽象为具体, 可调动学生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 使教学难点可感易解。例如, 背斜、向斜的根本区别, 既是教学重点, 也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用课本当教具, 让学生把书本想象成地层, 用两手挤压课本两侧, 分别使课本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直至对折, 请学生观察课本一端中心和两翼书页的构成, 学生即能自行得出背 (向) 斜构造的能力。

3. 联系法

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 是学生最为可信, 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 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 使难点易化。例如,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焚烧废纸, 会看到许多细小灰烬上升漂浮的事实来加以解释;再如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 可联系学生登山过程中的亲身体会来说明。

二、处理记忆性难点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记忆性难点, 主要是一些过于集中而彼此间又联系松散的地理知识, 为了减轻记忆负担, 强化记忆效果, 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1. 编歌诀或顺口溜

地理歌诀概括性强、韵律性强, 朗朗上口, 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轻松地记忆大量的地理知识。例如, 中国的九大商品粮基地顺口溜:姜 (江) 太公 (松) 三上鄱阳洞吃珠成仙。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饮 (阴) 喝 (贺) 八 (巴) 缸 (冈) 。

2. 给予材料特殊意义

例如,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轨道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火把木头点着了产生的小火星。

3. 加强横向联系

地理学科文理兼容, 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性强。教学中广泛引用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 使学生在记忆上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喀斯特地貌的学习中, 学生常有以下疑问:Ca CO3 (石灰岩) 微溶于水, 为什么会产生大面积的溶蚀作用?针对这个疑问, 若不引入化学知识很难讲清楚。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中, Ca CO3并不直接溶于水, 而是水中先溶解一定量的CO2, 形成CO2的水溶液这种溶液呈酸性。Ca CO3可以溶解在这种酸性溶液中。CO2在水中溶解越多, 酸性越强, 对Ca CO3的溶解能力越强。

三、突破综合性强的教学难点

具有多因、多果、多层次关系的地理知识, 因涉及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较多, 而且因果关系、主次地位也常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故而成为教学中最为突出的难点。

例如有关气候的知识层次较多, 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也十分复杂, 每个层次又含有多个知识要点。如气候分布规律若按纬度位置, 可分为低纬、中纬和高纬;若按海陆位置又可分为大陆东岸、西岸和中部, 以及靠近大陆东、西两岸的岛屿和大洋中部的岛屿。气候因素可分为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等。各知识要点的主从地位, 又常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在一般情况下, 太阳辐射是一地气候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 但对“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来说, 地势高则成为影响其气候的主要因素。即是同一层次的各知识要点之间, 也有比较复杂的联系和关系。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举一反三, 灵活应变的能力是难以掌握的。

四、运用性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性难点多存在于读用地图和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具体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运用性难点的突破方法应讲究应用障碍的针对性, 要力求巧设问题情境, 增加问题层次, 减缓问题坡度, 必要时可提供相关图表甚至实物或模型, 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逐步求得结果,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如讲完“日界线”后, 学生很难理解和运用日界线的计算法则, 若不解决这一难点, 学生就会失去信心, 考试中就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如这时教师结合实际巧编故事, 效果就大不一样。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地理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应当因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生认知能力、学校所在环境和学校的办学条件等而各有选择。选择难点教学方法总的原则是直观、形象、灵活和富有启发意义。要做到引而不牵, 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 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下, 自主地跨越教学难点这一学习上的障碍。

篇14:在教学中如何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的形式写比。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用除法算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出示例1情境图。

提问:妈妈早晨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谁能用算式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2÷3、3÷2)

提问:“2÷3”“3÷2”分别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既可以用减法算,也可以用除法算,教学时,教师没有绕圈子,只借用了书本情境,让学生直接用算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为学生自己发现比的意义提供了支撑。

(2)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并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

谈话: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比。(板书:认识比)

提问:昨天我们已经预习了这一课的部分内容,现在谁来说说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几比几?(可以多请几个学生说一说,并根据学生回答同时板书: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

提问: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时板书: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谈话:第一个问题是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果汁2杯,牛奶3杯,所以是2比3;而第二个问题是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所以是3比2,我们在写两个数量之间的比时,一定要看清楚是谁与谁比。

提问:这里的2比3,可以记作2∶3,谁来说说这个比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比的各部分名称,同时说明比号的写法)

提问:比还有一种书写形式,通过预习谁知道?(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分数比,并让学生说说这个比的前、后项)

提问:这里的3比2可以记作什么?还可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并说出这个比的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教学固然追求一种探究和体验,一种激励和唤醒,同时教学也可以是“告诉”,可以是“自学”。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的读写法、各部分的名称等,是指向于“结果”的知识,这样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预习学懂。所以教师在教学新课前,让学生预习,在课上通过提问的形式,反馈学生的预习效果,同时将比的另一种书写形式提前到与比的简写一起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提问:刚才说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3,那么,我们可以怎样来理解这个比呢?

谈话:这里的2∶3可以理解成果汁是2份,牛奶是这样的3份,还可以理解成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

提问:怎么来理解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2呢?

(4)小练习。

①出示:盐与水的质量比是3∶100。

提问:从中你能想到什么?

出示:盐的质量是水的。

提问:你能马上想到什么?

②共同完成书本中的“试一试”。

设计意图:两个同类数量的比较,用比的形式表示后,如何真正让学生理解其意义?虽然教材在后面会小结得出表示两个数相除,但是,学生在理解方面还是低层次的,所以教学时,教师重点从份数和分数两个层面让学生理解,这样学生在以后遇到实际问题时,会通过联想而灵活解决,可以说这是一个亮点。

2.教学例2

谈话:例1中是果汁杯数与牛奶杯数的比,练习中是盐的质量与水的比,这是日常生活中同类数量比较的例子,其实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不同类两个数量比较的例子。现在我们一起来看。

教师课件展示:

走900米长的山路,小军用15分,小伟用20分。

根据要求将式子填入下表。

提问:小军的速度怎样用算式来表示?(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算式填入表格中)

追问:怎么知道用900÷15?(引导学生用“路程÷时间=速度”来解释)

小结:这里的“速度”表示了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这种关系。

提问:小军和小伟所走路程与时间的比是几比几?(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算式填入表格中)

谈话:这里的“900∶15”实际表示的也是小军的速度。

接着引导学生写出小伟的速度和路程与时间的比)

小结:“900∶15”是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就是小军走这段山路的速度;同样,”900∶20”是小伟走这段山路的速度。所以,速度可以说成是路程与时间的比。

设计意图:书本中的例2,教材仅呈现前四列表格,没有路程与时间的比这一项,同时教材只要求学生直接填写结果。教师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根据学习需要增加了一列,同时让学生用算式表示小军和小伟的速度,显然教师对学生的解读和教材的钻研十分到位。

3.归纳意义

谈话: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刚才学习的两个例题,例1中,两个同类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出示相对应的除法算式和比),例2中,两个不同类数量之间,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谁能说说比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学生可能回答比与除法有关)

谈话:你们认为比与除法有密切的关系,17世纪的一位数学家与我们的看法一样,大家一起来看下面的一段资料。(呈现:在17世纪,有一位数学家叫莱布尼兹,他认为,两个量的比,包含有除的意思,但又不能占用“÷”,于是他把除号中的小短线去掉,用“∶”表示)

谈话:看来数学家与我们的想法一样,比与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什么是比呢?(板书: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谈话: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到的商叫做比值。

接着请学生将这句话连起来读一读。

提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几个比,怎样来求它们的比值?

(呈现:12∶3;3∶2;2∶3;。教师请学生说说求比值的方法)

提问:谁来说说例2中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

教师请学生说说这两个比值表示的意义。

提问: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比的意义,也会求比的比值,你们觉得比和比值有区别吗?

小结: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由前项、比号和后项组成。比值是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得到的商,比值是一个数,它可以是分数、小数或整数。

设计意图:由于教师从课的开始就让学生用算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例2教学时又用算式表示速度,通过比较,学生发现比与除法有关就水到渠成,同时,教师恰到好处地介绍数学家莱布尼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4.教学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谈话:现在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这道题目。

3∶5=( )÷( )=提问:通过这道填空题的练习,你能说出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呈现前五列表格的内容。

提问:虽然比与分数、除法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它们还是有区别的,谁会说说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区别?(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完成最后一列表格的填写)

提问: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因为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除数不能为0,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

谈话:非常好!刚才我们说比的后项不可以为0,不过老师在这里有个疑问,在球赛中,我看到过几比0的情况。

呈现: 2000年10月16日,中国男子足球队在黎巴嫩的亚洲杯赛上,4∶0胜印尼队。

引导思考:谁来解释这是为什么呢?

谈话:球赛中的比,实际表示的是两队的得分或进球多少的情况,它不表示两数相除,所以不是我们数学中的比。只有当两数可以用相除关系表示时,才可以用数学中比的形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比与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许多教师运用让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上面的表格填空,但是效果往往不好,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遗忘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教师先让学生完成一组填空题,由此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再通过“式”与“表”的对应回顾,学生不但自己发现了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而且比较好地用语言进行描述。

(二)巩固新知

(1)完成书本上的“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校对。

(2)观察上边的图形,用“比”说一句话。

(3)五(1)班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3。从中你能想到什么?

(三)课堂总结

谈话:这节课快要结束了,请大家一起回忆今天学习了什么?可以看板书回答问题。

(四)拓展延伸

提问:看来今天大家学得非常好,这里有3个长方形(课件呈现3个长方形),老师想考查一下你们的眼力,上面的3个长方形中,有一个大家公认是最美的,你们认为是哪一个?

(第一个长10厘米,宽0.8厘米;第二个长8厘米,宽7厘米;第三个长10厘米,宽6.18厘米)

学生分别写出每个长方形宽与长的比,并求出它们的比值。

小结:刚才的3个长方形中,第三个长方形宽与长的比值大约是0.618,这个长方形是大家公认的特别漂亮的一个,刚才好多同学的眼力真好,也找到了。在数学上这个比叫做黄金比。你们听说过“黄金比”吗?

呈现:黄金比的比值约等于0.618。从古希腊以来,一直有人认为把黄金比应用于造型艺术,可以使作品给人以最美的感觉。黄金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五)作业

这里的练习,层次性强,也独具特色。“你知道吗”对学生作一些数学文化方面的渗透,增强了学生的数学鉴赏和审美能力,同时使他们的审美情趣也得到了培养。

上一篇:七夕祝福话语70句下一篇:民航人员日常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