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

2023-05-21

第一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

浅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

威远县新场中学欧良英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被称为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让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成为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是值得认真思考、深入研究的问题。现探讨一下新教材课堂教学如何正确把握三维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在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上,要理顺三维目标的关系,认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是教研课的主攻方向:知识与技能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三维目标的实现,绝不是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三者不是孤立无关,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协调统一的。它们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综合考虑了教学的目标。教研课题的教学目标时,横向上从多个方面、纵向上从多个维度进行了综合考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层面,我们可以把它拆开,但在实践层面必须是三位一体,因为实践层面是面对完整的学生,绝对不能把它人为地分开。 在教学实施的具体策略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

策略一:从创设课堂情境,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入手,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实施三维目标。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情境是形成情感的场景、氛围。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以及教师有声有色的描述创设情境,让“枯燥的知识”以生动的方式呈现,学生们立刻被牢牢地吸引住了,通过情感因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和大脑,使学生能够兴致盎然地走进课堂教学的精彩。此外,在教学的其它环节中,教师也多次力图通过创设情境来实现三维目标的实现。

策略二:从设臵教学悬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入手,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实施三维目标。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脑力劳动过程,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解决问题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手段,用这种手段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评判历史现象,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以上的教学中,两位教师始终注意营造积极的探究氛围,以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架设了师生、生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平台,尽可能给学生的思维活动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许多问题在合作交流中得到解决,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各自受到启迪,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和批判性,促使课堂教学最高潮的出现。

策略三:从运用语言激励,尊重学生过程体验的导向入手,促成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三维目标。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主要来自老师和同伴的认定和激励,尤其是教师充满亲情的激励,它对促进学生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百课展示的四节课中,教师均充分发挥了评价语言的激励性和导向性,促进学生的发展。既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还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如:评价表现突出、富有创意志的学生时,突出肯定他的过人之处,并予以激励,促进其产生更高的需求;评价需要改进的学生时,在表扬的同时委婉地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在被充分肯定的同时轻松愉快地接受改进的建议;对于失败的学生,评价时则设法予以宽松的心态,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让错的同学“悟”出自己的不足,明确改进的方向,使他们乐于改进。又如:在交流反馈时,老师既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在学生答问后追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或问:你的依据是什么?)既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兴趣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对学生流露出来的价值倾向,即使是错误的,老师也没有压制,而是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想,然后给予疏导。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从而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三、结束语三维目标,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深远,是不可忽视的。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作为历史教师,首先应将这一理念领会透彻,并力求每节课都体现这些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又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通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每一个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使其积淀成为人的最深厚、最基本的东西。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又可以促进历史素养的提高。

- 1 -

第二篇:英语课堂中如何实现减负增效

《实现“减负增效”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方案要点

课题:

《实现“减负增效”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1、研究目标:

(1)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积极开展课内外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拓宽学生实践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效果呈现:

基于以上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考虑,我们把“英语课堂中如何实现减负增效”作为我们学校英语改革实验的研究主题,探索出一套“师生互动、口语交际、活动表演、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从学生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探索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以学生"乐学、会学、会用"为指导思想,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紧张而又愉快的学习环境,力求英语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

2、研究内容:

(1) 进行减负增效的英语课堂模式的探索,在实践中深入地把握快乐教学的理论支撑点和精神实质,总结出减负增效的英语课堂教学的规律,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优势。

(2)在研究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挖掘潜力,发扬益处,解决质疑,对遇到的问题能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修改,使研究更完善,更顺利。

(4)创建评价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评价要尊重个性差异,教师在评价中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心理素质和情感体验,而不是只重视评价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日常活动,表演,表现,及时反馈。借助评价使学生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1)本课题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是以减负增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核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减轻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它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科学发展服务,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人格和生活体验。

(2)本课题旨在通过减负增效的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找到在英语教学中影响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探索到具体可行并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意志品质、情感体验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培养。

1、研究思路:我们对课题的研究分调查分析、实验探究、探究结果及效应分析等几个阶段进行,从教学实践出发,着眼于教学一线,扎根于教学一线,让更多的孩子从本课题中受益。

2、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有计划、有步骤的由教师与专家及研究人员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2)观察法:观察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现状。

(3)调查法:对实验班学生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并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以使实验者了解学生发展的情况,为本课题的研究创造条件。

(4)比较法:设立实验班和对照班,比较学生英语素养的提高程度。

(5)文献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借鉴一些成功的、先进的课堂教学经验,更好地改进英语教学。

3、实施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2月)填写申报书,研究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实验班;强化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就本课题进行论证。

(2)初步研究阶段(2010年3月—2010年6月)观摩减负增效英语实验示范课和研究课,去其它教改实验区参观学习,听专家讲座,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研究制定出减负增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相关思路。

(3)深入研究阶段(2010年7月—2011年10月)在实验班中开展实验,教师根据不同年级与学生实际,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英语活动课为主的课堂教学尝试,对减负增效背景下英语教学策略进行探索,努力摸索出一条受学生欢迎的英语教学之路。

(4)总结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完成研究资料的整理,写出课题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

四、课题预期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阶段成果:

英语优秀教案选编、教师教学反思和经验总结

英语短剧、诗歌集、手抄报集、演讲比赛集、优秀习作集

最终成果:

研究报告

论文、随笔集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英语课程标准》(2001.7)

2、《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3、《中小学外语教学》北京师范大学核心期刊

4、《中学外语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专业期刊

5、《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华东师范

第三篇:浅谈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有效沟通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可以成为一种艺术,充满乐趣和智慧。课堂可以是教师传播知识的场所,也可以是学生们自由表达思想的地方,还可以是学生个性培养的摇篮。这一切,决定了课堂教学不能演化为一种机械的知识灌输,而要尊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学生要主动和教 师进行沟通。本文主要围绕教师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提出个人的一些意见和想法。]

关键词:有效沟通 有效沟通原则 有效沟通技巧

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是实现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模式,这种模式下,“教”的主体老师和“学”的主体学生都会呈现一种不断优化的局面,探讨这种优化局面产生的重要原因,无疑是教学中建立起了有效的沟通,有效沟通往往会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填鸭”式教学,最让人们诟病的是其教学过程的呆板和僵化,这种教学主要强调“教”的主体老师,轻视甚至忽略了“学”的主体学生,更毋论教学过程中沟通和交流。实践证明,这种类似心理学家格拉瑟所提出的“老板式管理”的教学模式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影响了教师个人的教学优化。分析两种教学模式,我们会发现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对待“学”的主体学生的态度的不同。新形势下,素质教育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从这个方面来看,现实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避免知识的简单灌输,而要加强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采用启发性教学,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模式,摒弃“填鸭”式教学模式。

中国教育发展因长期受应试教育的牵制,老师往往只注意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对这种现状的改变,我们要从实现“教学相长”良性互动教学模式的关键入手,建立起课堂有效沟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改变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所谓有效的沟通是指通过听、说、读、写等思维的载体,以演讲、对话、讨论等方式准确、恰当地说明问题,以使对方接受。一般来说,达成有效沟通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首先,信息发送者能清晰地表达信息的内涵,以便信息接收者能确切理解;其次,信息接收者能及时

对重要信息做出反应。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和学生在课堂上建立起有效沟通应注意把握好以下一些原则:

一、课堂上要体现出对学生的真正关心

课堂有效沟通的基础必须建立在对所有学生的真正关心之上,真正的关心不是无原则的“照顾”。老师要重视每个学生,教育哲学家洛丁斯认为现代学校教育出现了关心危机,老师们常把对学生的“照顾”当作“关心”,人为地创造了不平等的环境。只有真正关心学生才能了解学生的能力和动机,给予每个学生恰如其分的支持、规范和期望,这些都是学生自我指导,规范学习行为的有益因素。真正的关心还能为课堂营造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为同学之间创造信任和坦诚的基础。

二、要确信所有学生都是有效的沟通者

课堂教学要面对所有学生,不要随便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努力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沟通的对象要涉及到每个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教师的课堂沟通形式和内容可以是多样的和多层次的。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个人能力出发,表达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教师这种确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沟通的观念,为实现课堂有效沟通创造了条件。中国“杜郎口”教学模式即合作学习模式,是实现课堂有效沟通典范,这种合作学习很好体现了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沟通的理念。

三、制订促进课堂有效沟通的计划

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有效沟通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常规,如果没有计划,课堂沟通至多是偶尔为之。这种情况的出现会给学生造成很不好的印象,他们会认为这种沟通只是一种形式罢了。现在一些老师的行为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每次开公开课的时候,老师们的课堂互动,与学生的沟通很活跃,但我们很容易发现其“做秀”的成分,原因是老师们平时并不是这样注重同学生之间的沟通,所以偶尔为之时,学生们很不适应,往往是硬着头皮配合老师。

四、促进面对现实的课堂沟通

课堂上的沟通能否顺利进行下去,沟通的问题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很重要。现实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那些学生们感兴趣的,了解的问题常常能激起同学们的讨论热情,反之学生们讨论的热情就会大大降低。老师要注意

从同学们身边发生的事情中寻找课堂沟通的突破口,例如;学生们崇拜的偶像,喜欢看的电视剧,了解的社会热点问题等等。让学生处于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可能有话可说和产生求知欲望。新课标教材的编写十分注意这个问题,这也为我们建立起有效的课堂沟通创造了条件。

学生们只有在他们感到参与对自己生活有重要意义的活动中时,他们才会用恰当的形式,热情地、负责任地与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沟通。

以上的原则是我们教学中要建立起有效沟通必须重视的,在这些基本原则指导下,建立起的有效沟通一定会对我们的教学活动产生积极地影响,不仅能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当然,现实教学过程中,要想很好的贯彻这些原则,我们还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沟通技巧是指与人交流时所具备的巧妙的方法和能力。正确的、恰当的沟通技巧会使沟通变得更容易,教学过程更轻松。为此,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掌握和运用以下一些技巧的:

一、沟通时,注意倾听

有人认为“注意倾听”是沟通的第一技巧,这很好说明了沟通过程中倾听的重要性。积极地倾听能促使别人开诚布公地表明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倾听学生的表达时,要能用自己的话转述所听到的内容,并注意表示认可或委婉地反对学生所表达的想法,鼓励学生积极地沟通。学生积极地沟通是教师了解学生想法的途径,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效果实现反馈的途径。沟通过程中,切勿随意打断学生的表达和表现出不耐烦、不专注。

二、沟通时,重点关注学生的疑问

师生之间的课堂沟通具有鲜明特点,沟通的目标十分明确,是要了解懂了多少,哪些不懂,哪些存在疑问。教师要对沟通过程中反映出的这些内容,具体地加以解决。对不懂的要以学生能理解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这种讲解要注意针对性;尤其要关心学生存在疑问的问题,这是学生积极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最想和你进行沟通的,是学生产生沟通欲望的原因所在。这些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正确的结果,忽视学生的疑问,要及时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以相互交流的方式,分析学生产生疑问的原因,培养学生积极沟通的信心。现实教学观摩时,我们时常发现教师鼓励学生发表意见,相互沟通,结果是教师对学生的意见

无动于衷,或嗤之以鼻,偶尔的关注也是不关痛痒地敷衍了事。

三、沟通时,态度要温和、平等

教学行为也属于一种人际交往,相互沟通体现的是一种平等的人际交往。师生之间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不应是一种屈服与苟同。沟通时,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意见,态度要温和、平等,只有这样交流沟通才有意义。

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实践活动过程,教学实践所产生的结果无疑是检验一切教学理论的标准。事实证明所有那些鼓励学生,并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理论,对提高教学效果都是十分有益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这些理论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强调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因此,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你必须要知道教学中建立有效沟通所要坚持的原则和应掌握的技巧。

[参考书目] 《有效沟通》(余世维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1.1) 《教室中的控制理论》([美国] 格拉瑟

1986)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美国] 杰弗里·科特勒等 2009.7)

第四篇: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现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着深刻影响。为了使教学改革能与之相适应,需要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而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 CAI)可以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及与其它领先技术的结合,必然促进CAI的进一步发展。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门新兴边缘科学,它既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又是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语言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数学、哲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学科。人工智能又称为智能模拟,是用计算机系统模仿人类的感知、思维、推理等思维活动。它研究和应用的领域包括模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专家系统、自动程序设计、定理证明、联想与思维的机理、数据智能检索等。例如,用计算机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进行学习、推理、联想和决策;模拟医生给病人诊病的医疗诊断专家系统;机械手与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等。本文针对CAI的发展前景,重点论述人工智能技术对CAI,尤其是对智能化CAI产生的重大影响,并通过一个实例说明实现的思路与设想。 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及其现状 1 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即利用计算机代替教师进行教学,把教学内容编成各种“课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学习,从而使教学内容多样化、形象化,便于因材施教。如各种教学软件、试题库、专家系统等。CAI无论是在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还是在继续教育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国外,CAI课件已经广泛应用于学校和家庭中,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我国,尽管CAI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自上世纪80年代起,已有一批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把CAI的发展列为重点研究课题。 2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现状

CAI的实现需要应用AI技术及编制复杂的程序,如自然语言理解、知识表示、推理方法等,一些AI技术的特殊应用成果,如代数说明、符号合成、医疗诊断及理论证明等均被应用于CAI系统,以提高其智能性和实用性。

早期绝大多数CAI课件大都使用决策理论和随机学习的模式,它极大地简化了学习过程的表达形式。例如早期的地质教学系统(SCHOCAR)等。后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CAI系统中添加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及训练策略,同时AI技术被应用于建立学习顾问模块(存放所要教课程的问题和技能)。这种方法能控制训练策略并给出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目前为了获取对课程知识表示和控制的灵活性和模块性,有些CAI系统还用AI技术来表示训练计划和策略。例如多数程序设计语言的CAI均属此例。

到目前为止,所使用的绝大多数传统的CAI都是将全部教学信息以编程方式预置于课件中,这样的CAI课件一旦制作完成,任何较大的教学改动都会给维护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现有的CAI系统面临许多挑战,它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缺乏开放性

不具有开放性是目前CAI课件最大的缺点。使用者无法对课件进行任何修改,只能利用已有资源按设定的路线进行教学。其弊端在于:①

固定内容的局限性使课件的适用面狭窄;② 设定的运行路线使授课缺乏自主性;③ 授课的针对性不强;④ 无法利用新出现的资源在较高起点上进行二次开发。 (2)缺乏人机交互能力

现有CAI大多以光盘作为信息的载体,将教材中的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教学信息是按预置的教学流程机械式地提供给学习者,学习者使用CAI课件学习是完全被动的。在课堂教学中,一般只能通过教师按预定的课件流程进行操作,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不能很好地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因此人机交互没有很好地实现。 (3)忽视课程本身的特点

各门课程在教学上有不同的要求,但现有课件对于这些不同要求完全不予理会。例如很多课程都要涉及到大量的曲线或曲面,对有些课程来说,将这些曲线或曲面给出一个简单的展示就足够了,而有些课程这样的展示不能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例如:在讲授计算机图形学中各种曲线或曲面的生成算法时,如果能在课件中直接动态地展示这些图形的生成过程,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点,无疑会使计算机图形学的教学更具有吸引力,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4)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现有CAI课件在学生自学以及进行操作使用时,如何学习都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完全了解学习者的情况,学生在碰到问题时不能向教师求助,师生之间互相封闭,谈不上师生互动,因此课件所起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时由于缺乏网络支持,现有的绝大多数CAI课件都是在单机环境下运行的,它们无法利用网络的优势使知识内容快速更新,当然更无法提供便捷的学习讨论空间、随时随地的师生交流方式以及远程教学实现的条件。 (5)缺乏教学策略

在课件的开发过程中实际上离不开教学策略的设计,但课件的制作者往往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例如:现有的绝大多数课件都是单一的展播式的,这样的课件制作“精美”,但它不可逆、不能互动。实际上运用课件教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应该在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讲求课件的实效性,着眼点在于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培养各种能力有帮助,而不是表面上的制作“精美”。 (6)缺乏智能性

现有的CAI课件系统不能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不能由系统自动提供助学信息而使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对教师而言,其教学不能积极地参与其中,不能根据系统提供的信息按照学生的认知模型为其准备最适合的学习内容,更不能给予不同方式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因此不具有智能性。

综上所述,现有的CAI存在许多问题,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这些问题将使CAI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因此以智能CAI为代表的新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将成为教育技术上需要不断探求、努力实现的发展方向。 3 智能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ICAI) 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Intelligent 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 ICAI)以认知学为理论基础,将AI技术应用于CAI,是智能化的CAI。在ICAI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可以借助于智能化计算机对大量知识进行选择、判断、处理,使学习内容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教与学的思维过程。它需要教师以其专门知识和经验为依据,经过吸收、讲解、推理、示例、综合等多个步骤才能较好地完成。一个教学型专家系统的任务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弱点和基础知识,以最适当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辅导。因此,从AI的角度看,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际上是一个由计算机系统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及学生进行学习并得以实现的“专家系统”。因而,在CAI中引人AI思想,即使用专家系统的方法、工具,构建智能CAI(即ICAI)。这样构建成的专家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具有诊断和调试修改功能、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

在智能CAI中,教学思想、方法、学习内容可用知识形式表示,如何解决知识的形式化表示以及知识的访问与调用问题,是AI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将AI引入教育技术领域中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知识库是实现知识推理与专家系统的基础,可以用知识库作为智能CAI的构建环境,在知识库中,教学内容等的有关知识可以用事实与规则表示,并存储于知识库内。教学与学习过程即是对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推理,并最终得出所需结果的过程。由于专家系统主要是由知识库与推理机组成的,因此,它也是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核心技术。

第五篇:在教学中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如何才能抓好教学优化,促进教学效率提高:这是当前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也是广大教师最困惑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摸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关键。

一、提高教师的认识转变教师的思想。要实现向45分钟要效率,教师是关键。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思想,跳到那个教师的热情使其专心的投入到课改当中,认真的去专,研总结出适用的教学方法。因为课堂的效果如何,效率高低,与教师的课前准备有密切关系。

二、“兴趣第一”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常有人说:“做事情有了兴趣就成功了一半。”我认为很有道理,在教学中我们应运用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做到爱学,乐学,如果能够做到以学习为乐趣那么效果会更好。

三、宽松,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证。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走下讲台融入学生当中,以朋友的身份引导学生,创造愉悦的环境。教师要常面带微笑,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在课堂上多表扬其优点,少批评或不批评其缺点。

四、多样的教学形式是教学的有利保障。在教学过程中多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多运用教具,如图片,模型,多媒体等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及直观印象。化学课堂更要多做实验或观看实验,能让学生直接动手操作更好。通过这些方面的运用必然会提高课堂的多样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五、加强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新课改的实施还在摸索当中,它要求我们应不断学习,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课改是任重而道远的,我们应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争取将来有一天,我们的每一节课都是高效课堂。

上一篇:自考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下一篇:在科协大会上的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