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

2024-05-20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共9篇)

篇1: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动起来

以前的语文课大多是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即使是课堂气氛活跃,那也是花架子,做给听课者看的。而现在的新课程提出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就是目前积极提倡的学习方式。那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如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呢?

一、首先让学生互动起来

在现行的班级授课制下,师生互动被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互动则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学生的课堂交往对象主要是教师,课堂主要是由教师主宰的世界。学生在课堂中或者只是“个人”,或者把学生当作“一个”来教,很难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差异和需求,也限制了学生在不同领域的才能表现,忽视了学生独特的学习可能性。在教学方法上,老师的讲解分析充斥着语文教坛。即使有的老师开始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诱导,也只不过打着启发式、讨论式招牌的“问答法”在课堂中无限制地膨胀,课堂上,一问一答,热热闹闹,一连串毫无启发性的提问,把学生往老师事先设计好的结论上赶,也不进行从容研讨,教师便匆匆归结。试想这一堂堂课下来,究竟给了学生什么知识和能力,学生在琐碎的问答中收获了什么呢?显而易见,在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实现,这样的教学模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以,合作学习对学生来说确实是很重要的。何谓合作学习?就是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善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的方式,有助于构建全班教学、小组集体合作学习、学生个体学习的教学动态组织系统,通过师生、生生的多项互动交流,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个学生都表现自己的学习心得,也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让学生真正地互动起来。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语文课上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要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引导学生生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感受问题。如我在教学《夕照》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复习前一课《海上日出》,然后让学生找“日出”的反义词,再引入新课,让学生自读课文后,找出描写日落的段落,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劲上来了,提出了不少问题: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日落的过程的?除了写太阳外,还写了什么……

三、小组合作,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根据所提出问题的性质、难易程度,师生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在组内开展合作学习。组长协调好组内成员的学习活动,鼓励各成员积极参与。梳理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重点讨论,达成共识。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记录员整理好,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合作学习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变原来的单纯旁观者为积极参与者。学生们在研讨中自由发言,当一个同学对问题的理解遇到困难时可以请求其他同学帮助,学习别人的优点,并在评价对方的过程中学会评价自己。这种方式把学生从单一的不平衡的师生交往和狭小的生生交流中解放出来,给学生均衡、平等的学习锻炼机会,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使全体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场所和机会,使之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真正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使之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夕照》这一课中,学生找出了描写夕阳的句子,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喜欢?通过小组合作及组间交流,学生理解了句子,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

四、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竞争实力

对同一问题的理解,或解决的方法,或学习效果在组内进行交流时,可通过组间竞赛展开。巩固了合作学习,增强了合作意识,调动了学生寻求最佳合作方法的积极性。如在上《巧学成语》的语文活动课中,我采用小组之间竞争方法,让学生完成成语接龙、填成语、猜成语等活动。这样,小组成员为着共同的目标和期望,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发各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增强了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也使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对象,有追赶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

五、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开展实践活动

我在讲授新课之余,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进行课后延伸。如教学完《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我便要求学生调查学校以及我们周围的环境保护问题,写一个调查报告或写一份建议书。要求一提出来学生反应非常强烈,我便把全班学生分成八个小组,让他们采用实地观察、暗访、上网查资料以及采访环保模范等各种途径,每组调查一个星期,要求详细记录调查情况,在全班交流。结果各组都写了一定价值的调查报告、建议书甚至表扬稿。这样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开展实践活动,锻炼了囗语交际能力、自主合作能力等各种综合素质。

在语文课上,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读书,参与质疑解疑,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有创见性的体会和看法。教师也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及时掌握学生在交流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疑难之处,引导学生深入自主探究。

篇2: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

摘 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英语语法教学的语境化,讨论了以往语法教学的费时低效问题,提出了语境在语法教学中的作用,并提倡课堂设计语境化。

关键词: 语法 语境 英语教学

一、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法基础不是很牢固,学生总感觉学习到了某个阶段后,就很难再取得更大的进步,所以教师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巧妙穿插语法知识训练,但是,纯粹的语法规则的讲解因为其枯燥无味的性质而收效甚微。

学生已接受了十几年的“填鸭式”应试教育,虽然有意愿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基础较差,不会主动学习,只依靠短暂的课堂教学,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

大部分老师采用的是传统的结构主义教学方式,在上课前充分备课,罗列大量的语法规则,广泛举例,讲解得口干舌燥,通过一大堆练习给学生操练,希望学生能巩固加深基本语法知识。但教学结果往往是老师辛辛苦苦,学生昏昏欲睡,于是教师抱怨学生不学,学生抱怨老师上课太无聊。

二、语法教学的课堂形式

自十六世纪后期,英语语法教学经历了不断发展和演变过程。纵观其发展历史,主要经历了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交际语言教学、任务型语言教学等方法。其中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教学法是对我国外语教学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教学法,而且目前仍然被一些教师所使用。

语法翻译法以句子为基本教学单位和语言练习方式,以母语和外语的互译为主要学习活动形式,主要是教师先讲解语法规则,后举例说明,再让学生机械地背诵,并反复操练给定的语法形式,从而促使学生模仿、生成相同的语法形式。教学过程一般是:先教字母的发音和书写,然后系统地教语法,最后阅读原文。语法课的安排顺序一般是先讲词法,后讲语法。

随着交际教学法的盛行,语法教学一度不受重视,甚至被一些老师完全抛弃。交际法倡导教学过程交际化,主张语言在课堂上只是交换和获取信息的手段,要尽量用从生活中提取出来的实际任务组织教学活动。在具体教学中,交际法强调语言的意义和交际功能,强调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和情景,强调语言使用的流利。除非语言中的语法特征得到认知处理,否则语法信息无法被摄入进中介语发展系统。由此可见,语言学习和语言交际并不如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在1989年,Willing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过分忙于交际,学习者在交际活动不能学到语言。”交际法中使用的语言大多简短、句法单一,类似洋泾浜语,对语言习得并无积极作用。

三、语境与语法教学

根据语言习得规律,单纯语法知识的记忆不能保证语言使用的正确。要使学生的语法知识在能力训练中得以内化,语法教学必须改变过去“满堂灌”的现象,结合具体的语法语境教学语法。语法教学不能脱离语境,必须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用,准确把握语言项目的运用形态,在运用层面设计教学活动,在真实运用的活动中进行操练。教师和学生都要明白,必须在语境中学语法,在运用中练语法,在练习中巩固语法,唯此才能在语法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

Stern认为,语言教学包含四个重要概念:语言观、学习观、语言教学观和语言教学环境,其中语言教学环境起决定性作用。他将语言教学环境分为三个维度进行讨论:语言环境、教学场景、语言教学背景。语言环境指整个社会、文化、政治大环境,涉及语言和语言教学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及教学某种语言的社会语言学语境等问题;教学场景指语言教学在学校教育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及二语教学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语言教学背景主要指语言学的历史、学习传统,以及教育学理论等。

将语法教学融入特定语言环境之中并灵活组织课堂活动,使学生学有所用。借鉴母语习得规律,遵循二语习得规律,从情境中引出语言现象,将抽象的语法规则转化为具体的语言事实,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其特点设计不同的语境,在相应的语境中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感知、体验和发现语法规则,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归纳、认识并内化某一语法规则的具体使用情况,并理解其语义限制和使用条件,如此语法教学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语法教学中,教师不应将注意力集中在语法规则或用法上,而应将注意力放在学生对新语法意识成功的体验上,其途径表现在学生对教师有针对性的语法情景设计能作有意义的语言反应上。这种有意义的语言反应,因为有该语法概念作为内核,可使学生的语法意识得到体验。这种精心设计的情景重复出现频率越多,学生语法意识的成功体验便越深刻。等到这种成功的体验积累到一定数量时,教师对语法规则或用法稍加点拨,便会使这种体验升华到理论高度,深层地储存在大脑的记忆库中,使语法知识与语法技能合二为一。

在操练时,教师应注意使用大语境,也就是整节课用两三个大的语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语法,所有的语法讲解的例句都围绕这些语境展开,那样的语法教学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法教学。要特别注意的是,从词典、教辅书上找一些没有语境的语句作为语法例句是没有意义的。

四、课堂设计语境化

如何在语境中进行有效的语法教学,既然我们知道语法教学对教会学生使用语言很重要,语境在教学中提高语言技能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呢?关键就在于在语言形式与实际语境的使用之间如何架起一座桥梁?

英语语法教学无处不在,其实不必专门开设一门语法课,教研组长可以统筹设计,把语法点融入阅读、精读、写作、英美文化等课中,通过有趣的阅读材料,通过对情境主题的不断练习、讲授语法,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和认知发展。有关美国日常生活的实例,如简历写作、处理远程交易等,有利于学生获得及扩展对美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利用新颖的活动设计,讨论阅读和作文中创造性思维技巧的训练,帮助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和交流技能。

在语法教学中,活动的设计不应该是脱离文本的,要充分利用语境提供给学生有意义的、能使学生投入的操练,而不是脱离文本的机械化练习,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语法知识的输入还是活动设计,都应该在一定语境下进行,而不是简单地记语法、做习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既具备语言知识又有能力使用好第二语言。对英语教师来说,要不断学习吸收并思考新的教学方法,摒弃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遵循语言学习规律,设计好课堂教学,使英语学习既有趣又有效。

参考文献:

篇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

关键词:兴趣,物理情境,实验教学,教学艺术

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创设物理情境, 加强实验教学, 增强教师的教学艺术。

一、创设物理情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 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结合实际, 有意识地创设合理的物理情境, 提出与教学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将学生引入情境, 就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例如, 我们在学习《空气的“力量”》时, 我就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一个广口瓶, 一只剥了壳的鸡蛋, 鸡蛋比广口瓶瓶口稍大点, 这样把鸡蛋放在广口瓶的瓶口上掉不进去, 然后请同学们思考:我先把燃烧的酒精棉放入广口瓶, 再把鸡蛋放上去, 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有的同学认为鸡蛋会掉进广口瓶, 有的认为不会, 争论很激烈。我看同学们谁也不服谁, 就趁机说:“那我们就让事实来说话吧!”我先把燃烧的酒精棉放入广口瓶, 接着把鸡蛋往广口瓶上一放, 鸡蛋立即“噗咚”一声就掉进去了。答对的同学欢呼雀跃, 答错的同学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为什么呀?”我见时机已到, 就笑着说:“答案就在我们今天的新课里呀!”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 这样学生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强烈的探索欲望, 效果也一定比较好。

二、加强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 都以实验为依据, 因此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一方面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 才能真正理解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物理知识本身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使学生感到学习物理知识既有用、又有趣、又好玩,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 我在讲《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时, 用事先准备好的三个不同的灯泡串联在同一个电路中, 闭合开关后, 三个灯泡的亮度都不同, 我问同学们:“请大家猜一猜, 通过这三个灯泡的电流强度大小是怎样的?”学生给出的答案很多, 有说电流相等的;有说灯泡亮度大的, 通过电流大;还有说通过最亮灯泡的电流是其他两个灯泡的电流之和等等。然后鼓励同学们自己取材, 自己想办法测出通过每个灯泡的电流强度去分析比较, 得出结论。这样,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 独立思考, 使其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求知欲大大增强。在课外活动中, 教师还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 使学生们真正体会到物理知识的趣味性与实用性。总之, 加强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有效途径。

三、增强教师的教学艺术,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古人说得好“亲其师而信其道”, 这就要求教师授课时力求声情并茂:准确的学科语言, 生动、形象的描述、抑扬顿挫的声调、富有示范性的演示动作, 严整优美的板书、板画都可感染学生, 展现学科魅力, 可使学生在40分钟内不仅学到物理知识, 还感受到学习物理是一种美的享受。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向师性, 学生才会喜欢我们这些老师, 喜欢上我们所教的课, 进而喜欢上物理这门学科, 甚至由此促使他们走上终身从事物理研究的道路。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和独到教学魅力是很重要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本, 师生共勉, 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融洽、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 学生也就具有主动的学习积极性, 在物理学习中也变被动为主动;在课堂外, 我们既要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 还要从日常生活上, 学习细节上关心、爱护学生, 进而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样学生就会发自内心的“亲其师而信其道”,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甚至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篇4: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

一、评价内容应注重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并重

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是指《音乐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经过学习应达到的演唱、演奏、识谱视唱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原来的老教材中,每学期学习的歌曲和欣赏的曲子各约六到七首,而且一些音乐知识和技能被单独的列了出来,在教材内容少的情况下,音乐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就更被大多数教师所强调。到学期结束评价时,教师往往会以试卷的形式来检测学生的音乐知识;让学生单个分别演唱、演奏、读谱视唱的形式来检测学生的音乐技能。虽然现在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但还是不乏一些教师延用旧思想旧理念,要知道从这些方面去评价学生,使得音乐课成为了学生的负担。

二、评价主体应注重学生与教师并重

首先,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学更多地强调以教师为评价主体,任何结果都必须由教师一人来评判,教师是学生发展及其学习状况的“裁判员”或者“法官”,教师评价的结果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例如:一生在教师邀请下演唱新学的歌曲,唱完后,师就急匆匆的把学生演唱时所出现的错误公布了出来。这样的评价,缺乏探讨性和激励性,毫无意义。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强调教师为主体,更忽略了同级评价、不同源的评价。

其次,学生更有权评价教师,教师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轻松、愉悦、平等的师生关系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提高。例如,我在歌曲范唱完后,诚恳地问学生:“老师唱得怎么样?”同学们会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样一个愉悦、和谐、平等的环境中,老师和学生共同懂得了怎样更好地来学习音乐。这样的评价体系是立体的,交互的,开放的。

三、评价标准应注重共性与差异性并重

音乐评价标准是指为了衡量评定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价值而制定的标准。每位音乐教师对于如何评价学生,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标准,大多数教师在评价时往往一视同仁,用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等,不管学生的基础有何异同,不管学生进步与否。这样的评价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因此,运用怎样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音乐学习就变的至关重要。例如:对于那些不太令人满意的学生,我们可以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看他原有的基础怎样,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多少去决定。例如,有的学生 “五音不全”,按照一般的评价标准去评价,能够上“及格”已经很不错了,但出于对音乐的喜爱,尽管自己先天条件不足,该学生还是积极的学习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这样的学生我们难道只给他个“及格”吗?

四、评价结果应注重目标与过程并重

以往的音乐教学评价注重目标取向课程评价,它把评价的重心放在评价结果是否达到教师预先制定的目标上,从评价结果呈现学生的学习的成果,追求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多采用科学化的定量方法。尽管这种评价简便易操作,但它忽视过程、忽视了人的丰富的内在变化。评价结果如果只是单一的分数量化呈现形式,没有针对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个性特点和不同的发展,就不能切实反映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例如:在教学生学习时,往往用自己的目标思维定势去约束学生,使学生无法勇敢地表达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碰撞出的不同的思维,及由此思维而引发的不同的认知,即使有这样的生成结果,教师也会把学生这种不同于目标的学习结果认定为错误。这样的评价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对学生的评价结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学生的参与状态,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绪、态度,能否在音乐课上积极体验和模仿,对教师提问和要求反应是否积极;学生的思维状态,对音乐作品有没有独立的见解,能够在已有的基础上自由地进行即兴改造;学生的学习达成状态,能否将所学与个人情感联系,这一方面展现学生向外学习延伸的发展性特征等。例如,一部分学生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掌握一般,但他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却表现出了积极的参与态度和对音乐形象准确的把握能力。这样的学生难道说她音乐成绩差吗?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应作为音乐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

五、评价方式应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并重

采用定性的评语进行描述性的评价和进行测量的定量评价两种评价方式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为了使评价的各项原则能够更好得以实现,是评价更加科学、真实、准确,并更便于实际操作,必须尽可能地将两种方法相互结合起来,使其利弊互补。

篇5: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

针对我国目前各类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学困生现象,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学困生的成因,并提出一些策略.

作 者:张玉环 赵洪石 作者单位:张玉环(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赵洪石(青岛大学,山东,青岛,266000)

篇6: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数学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新课标与数学教材的修订知识讲座,结合我平时的教学经验,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新修订的数学教材课程目标上说:“数学教学要有效地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又保证知识结构的严密性;既关注学生的经验,又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并且体现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经验的体验,多让学生参加数学活动的体验,让学生对生活中的能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其实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或一直渗透着一定的数学思想,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在总结环节引导: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研究的,中间你有没有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学生纷纷发言:我一开始是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但太繁了,后来就觉得应该研究更简便的方法;我一眼就看出了从平行四边形中剪下一个三角形,平移到另一边,就转化成长方形。这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就方便多了;只要沿着高剪开就能转化为长方形,所以不一定是剪三角形,也可以剪梯形;我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误以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两条边,后来在同桌的帮助下发现错了,看来以后学习中还是要细心观察。接着,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提出问题:下节课我们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你准备怎么研究?数学教学需要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最具数学本质的、最具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

篇7: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

-----光玻制造部五车间盛卫中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组织的基本信息、基本价值观和对企业内外环境的基本看法,是由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信仰的行为规范、价值体系,是指导人们从事工作的哲学观念。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讲通俗点,就是每一位员工都明白怎样做是对企业有利的,而且都自觉自愿地这样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再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习惯成了自然,成了人们头脑里一种牢固的“观念”,而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又会反作用于(约束)大家的行为,逐渐以规章制度、道德公允的形式成为众人的“行为规范”。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关于企业文化,理论界有很多方面的论述,本文不去探讨高深的理论,而只是对企业文化在企业中所产生的影响及作用谈一点自己浅薄的见解。

一、企业文化无形地根植于企业并在过去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1比如,我们公司在文化大革命中没有像有些企业那样搞停产闹革命,搞打砸抢,而是一直在坚持生产,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和影响。为什么?这是一种从上到下所长期形成的、根植于群体头脑中的朴素的感情并与长期所受到的教育有关。大家都觉得这样做不对,应该那样做,虽说“革命无罪,造反有理”,但是不生产就不能吃饱肚子,国家就不能强盛,国防就没有保障。因此,大家选择了坚持生产,坚守岗位。

在领导出差时、领导不在时或者领导更替时,大家都能够自觉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因领导不在或更替而影响生产和工作。如果没有多年培育出来的企业文化熏陶,这种产生在实际当中的“自动”效能是不可能达到的。

在我们公司有很多乐于奉献不讲价钱的人和事,有很多加班加点为企业工作的事迹,为什么能有这种奉献精神?这还是沉积在我们公司员工内心深处的爱公司、爱岗位并对公司感到自豪的群体所自发而为的行动。

长期热爱的行为受到大家的追捧,使大家自觉受到周围环境的良性影响和熏陶,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大家不约而同的行使着近乎相同的行为标准,无形的激励和约束着每个人的一言一行。这就是企业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企业文化是生存于企业每天的工作之中的说起企业文化,对我们来说似乎是一个很新鲜的词语,它到底特别在哪?各种书籍和网上的理论也是高深莫测,让我们觉得有一

种距离感。探讨过于深刻的理论不是我们要做的事。

其实,我们每天都浸没在企业文化氛围之中。我们的工作理念、办事规则、处世方式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左右我们的行为和思考。比如,在若干年以前规定在室外不能流动吸烟,大家都受不了这个约束,认为是多事,但是时间长了,大家自然就认同了这项规定,从而成为公司的良好习惯,并没有谁经常来监督,这就是文化,一种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企业文化。我以前工作过的某单位,技术员、工人之间都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谁都把技术比赛成绩不好视为没有脸面,师傅在徒弟面前没有脸面,于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专研技术并暗中较劲,这也不是谁来号召的,而是一种车间文化。说到底,企业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每天和我们朝夕相处,我们应该降低企业文化的“门槛”,让大家认识它、接受它,使大家认识到我们需要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而不是谁要强加于你的负担或者只是文人的专用文化。

三、领导在企业文化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的形成是长期的,是在生产过程中逐渐积累、修正演化的,在这个过程中,有我们的员工的作用,也有我们的各级领导的作用。在《亮剑》中,李云龙作为独立团的团长,尽力发挥着自己的个性,在激烈的战斗中创立了该团的具有狼的性格的战斗精神,剑锋所指,所向披靡,这就是亮剑精神。亮剑精神在战争年代中感染了每个独立团指战员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它能通过团长李云龙感染了政委赵刚和晋军团长楚云飞,这也充分说明领导的榜样作

用对一个团队的文化所起的关键作用。反之,有的领导不能起到号令全局,统领一方的作用,很重要的是他不能成为一方的正义化身,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其对单位的文化贡献就很小,团队服从于其权力而不能对其口服心服。

四、现代企业需要企业文化发挥作用

现代企业在市场中面对激烈的竞争,要求企业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而要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使企业正常运行,具有很强的产品开发能力、生产能力和销售能力,能够支持企业正常运转,靠什么?一是合理的薪酬,它的作用是基础的、不言而喻的;二是在此基础上的企业文化氛围,大家对企业的共同认知和一致行动,形成合力的能力,减少内耗的能力,形成团队精神。俗话说:“人对了飞机都要刹一脚”,就是这个道理;三是合理的制度安排和组织机构安排,使得组织能够快速有效地运行,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取决于它的运转速度,快则胜,慢则亡。

书面的企业文化表达是对企业文化的理论总结和规范,它不能适时表达企业文化的动态表现,而是对其作出一个组织规划或规定,以指导其延伸和发展。企业文化是靠我们自己用行动来书写的,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是有生命力的和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渐积累并发展的。特别要强调的是,企业文化的各种规定是指导性的,应减少在这方面的行政文件或命令式的方法来贯彻。

我们应该完善企业文化内容和形式,除了各种“格言”式的内容外,更多的应该在实质内容和实践环节来创造和深化内涵。现在基础的内容应该建立具有号召力和凝聚力的一整套企业形象策划,如厂旗、厂歌、厂服、厂规、厂标等,先打好基础,但关键在于深化,否则,很容易流于形式。

在当前的实践中,我们要发扬先进的企业文化,使之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从制度上安排,从行动中重视,在实践中做到从上到下努力,维护和完善文化内涵,使之默默地贯彻到每个员工的头脑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每个员工的一言一行使之成为我们的共同行动。使企业文化建设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为公司进一步的发展做出贡献。

光玻制造部五车间盛卫中

篇8: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

一、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现状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 在教授学生物理知识的过程中, 如能正确而且规范的演示实验, 那么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并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而在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活动具体实施过程中, 我们很多的演示实验教学活动确是无效或低效的;讲实验、讲原理、讲操作这样单靠老师的灌输将知识硬塞给学生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 学生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 更没有师生互相交流合作的机会, 使得我们的演示实验教学有时只是流于一种形式。

二、如何使演示实验的功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的发挥

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实验, 它在物理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提供“生动的直观”, 是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 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 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 也是学生做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典范。它能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生动, 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观察, 并进行思考, 配合讲授, 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引入《变压器》这节课时我们备课组提出下面两种方案:

方案一:将实验室用的变压器分别和学生电源及灯泡相连, 改变电源电压的值, 发现灯泡的亮暗也在同步调发生变化, 并且灯泡在正常发光状态时电源电压值却不是灯泡的额定电压值, 从而引入该仪器有变压的功能, 称为变压器, 引入主题。

方案二:手机铃声响, 突然中断, 发现没电了, 怎么办?学生提出充电器, 老师引导,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充电器有变压的功能从而引入变压器。

这两种方案, 都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 用最生动、最直接的方法将课题引入,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演示实验教学中, 实验现象直观、明显, 原理明晰, 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使演示实验的功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的发挥, 在实践中我通过对各类课堂的观察, 以及几年来对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 大致还总结出以下几点:

1. 适当增加一些能从日常生活找到实验器材的演示实验

我们在课堂上可以增加一些能从日常生活找到实验器材的演示实验, 这样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更有亲切感, 我们也可以先布置学生课前自己思考一下, 寻找简单的, 有关的实验器材, 激励一些学生代表参与到实验教学活动中,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肯定会认真的观察, 积极的思考, 与此同时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会更加好。例如:在《变压器》这节课中, 我们在课前鼓励学生到课外找一些生活中废旧的充电器, 然后将其拆开, 课堂上发给学生, 利用实物投影老师介绍其构造以及其连接, 非常清晰, 学生对变压器的结构特点一目了然, 为学生分组实验的进行也做了很好的铺垫,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提高课堂演示实验的生动性

设计和选择演示实验, 要尽量做到生动、有趣。这样的演示实验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潜能, 留给学生的印象也是终身难忘的。例如:在《变压器》这节课中, 研究铁芯的用途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将变压器原线圈与电源相连, 副线圈与灯泡相连, 接通电路使灯泡能够正常发光, 此时, 找一位同学用手去拉变压器上边的横条, 此时让学生观察现象, 发现学生拉变压器上边的横条比较费劲, 学生拉出横条的同时灯泡变暗, 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起疑;老师追问:是什么力使该同学如此费劲?灯泡变暗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师生共同归纳结论———铁芯具有束缚磁场的作用。穿插这样生动有趣的实验顿时使课堂有了生气, 在很大程度上, 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 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

科学、合理、巧妙的设计演示实验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操作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以及专业知识是否过硬也显得尤为的重要。本人通过实施本节课的教学以及教学几年来对于教师如何将物理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发挥, 总结出以下经验:

(1) 课堂演示实验教师操作要规范, 动作干净利索, 不拖泥带水, 把自己良好的实验操作作风迁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 再就是演示仪器要合理布局, 以便于教师的操作, 仪器合理布局要注意“三度”, 以便于学生观察。所为“三度”就是:高度、对比度、角度。

(2) 课堂演示要切忌几点:一是切忌过早地展示仪器,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二是切忌不规范的操作, 避免误导学生;三是切忌演示动作太快, 不利于学生的观察;四是切忌弄虚作假, 或者把错误的操作得到的数据简单地归结为误差;五是切忌轻易否定学生所说的观察结果, 扼杀学生的积极性。

(3) 课堂演示实验还要挖掘设计应用低成本的实验器材, 这样的实验器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致, 在演示的时候他们肯定会认真的观察, 积极的思考, 积极的参与, 加上老师创设合适的物理情景提问, 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让学生明白物理来源于生活, 进而又可以反馈生活, 这样, 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使他们养成把物理运用于生活的习惯。

篇9: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

【关键词】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有效发挥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演示实验通常有培养兴趣、获取知识、启迪思维等功能,倘若用讲解实验或观看视频等方式来来代替演示实验,学生则是在听实验,背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就是无效的。

一、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现状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如能正确而且规范的演示实验,那么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并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而在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活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很多的演示实验教学活动确是无效或低效的;讲实验、讲原理、讲操作这样单靠老师的灌输将知识硬塞给学生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学生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更没有师生互相交流合作的机会,使得我们的演示实验教学有时只是流于一种形式。

二、如何使演示实验的功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的发挥

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实验,它在物理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提供“生动的直观”,是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也是学生做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典范。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思考,配合讲授,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引入《变压器》这节课时

我们备课组提出下面两种方案:

方案一:将实验室用的变压器分别和学生电源及灯泡相连,改变电源电压的值,发现灯泡的亮暗也在同步调发生变化,并且灯泡在正常发光状态时电源电压值却不是灯泡的额定电压值,从而引入该仪器有变压的功能,称为变压器,引入主题。

方案二:手机铃声响,突然中断,发现没电了,怎么办?学生提出充电器,老师引导,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充电器有变压的功能从而引入变压器。

这两种方案,都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最生动、最直接的方法将课题引入,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演示实验教学中,实验现象直观、明显,原理明晰,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使演示实验的功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的发挥,在实践中我通过对各类课堂的观察,以及几年来对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大致还总结出以下几点:

1.适当增加一些能从日常生活找到实验器材的演示实验

我们在课堂上可以增加一些能从日常生活找到实验器材的演示实验,这样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更有亲切感,我们也可以先布置学生课前自己思考一下,寻找简单的,有关的实验器材,激励一些学生代表参与到实验教学活动中,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肯定会认真的观察,积极的思考,与此同时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会更加好。例如:在《变压器》这节课中,我们在课前鼓励学生到课外找一些生活中废旧的充电器,然后将其拆开,课堂上发给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老师介绍其构造以及其连接,非常清晰,学生对变压器的结构特点一目了然,为学生分组实验的进行也做了很好的铺垫,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提高课堂演示实验的生动性

设计和选择演示实验,要尽量做到生动、有趣。这样的演示实验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潜能,留给学生的印象也是终身难忘的。例如:在《变压器》这节课中,研究铁芯的用途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将变压器原线圈与电源相连,副线圈与灯泡相连,接通电路使灯泡能够正常发光,此时,找一位同学用手去拉变压器上边的横条,此时让学生观察现象,发现学生拉变压器上边的横条比较费劲,学生拉出横条的同时灯泡变暗,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起疑;老师追问:是什么力使该同学如此费劲?灯泡变暗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师生共同归纳结论——铁芯具有束缚磁场的作用。穿插这样生动有趣的实验顿时使课堂有了生气,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

科学、合理、巧妙的设计演示实验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操作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是否过硬也显得尤为的重要。本人通过实施本节课的教学以及教学几年来对于教师如何将物理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发挥,总结出以下经验:

(1)课堂演示实验教师操作要规范,动作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把自己良好的实验操作作风迁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再就是演示仪器要合理布局,以便于教师的操作,仪器合理布局要注意“三度”,以便于学生观察。所为“三度”就是:高度、对比度、角度。

(2)课堂演示要切忌几点:一是切忌过早地展示仪器,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二是切忌不规范的操作,避免误导学生;三是切忌演示动作太快,不利于学生的观察;四是切忌弄虚作假,或者把错误的操作得到的数据简单地归结为误差;五是切忌轻易否定学生所说的观察结果,扼杀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演示实验还要挖掘设计应用低成本的实验器材,这样的实验器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致,在演示的时候他们肯定会认真的观察,积极的思考,积极的参与,加上老师创设合适的物理情景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让学生明白物理来源于生活,进而又可以反馈生活,这样,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使他们养成把物理运用于生活的习惯。

总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就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运用自己的智慧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艺术魅力,使物理课堂中演示实验教学的功能得到真正有效的发挥。

上一篇:新农合概念下一篇:土木工程实习的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