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提问

2024-06-28

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提问(精选十篇)

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提问 篇1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的思维交流过程,教师教得怎样,学生学得如何,需要通过一定方式了解。课堂提问即是方式之一。课堂提问不仅作为教学方法,还被作为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手段。提问过程即信息反馈过程。充分利用提问反馈,捕捉信息,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控,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因此,提问是否得法,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但长期以来,由于许多教师对提问原则研究不够,对其自身在课堂提问中所承担的角色缺乏应有的了解,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致使许多课堂提问流于形式,在看似活跃的气氛之下,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问比例甚低。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人本主义提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以及潜能的发挥,提倡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全人教育的理念,教学中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和系统功能语法代表人韩礼德的语言实质理论推动了外语教学的变革。他们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其基本功能是交际,语言学习只能通过学生的交际活动来完成。而二十世纪70年代关于中介语理论和学习者个体因素的研究,更让人们认识到学生才是外语学习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师只是促进者。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师生关系,重新定位和调整了“教”与“学”的关系,并对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的界定,使外语教学回归了自然。学生成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有参与决策和进行个人选择的能力。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媒介,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同时,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认同,又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那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阶段,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三、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的角色

(一)问题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善于提问,提出好问题。而一些无关痛痒的提问,跟学生“较劲”的提问,不仅不起任何作用,反而使人索然无味,更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稳定发展。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通过设计不露雕凿痕迹的问题,使学生在对其探索中寻求到一种学习的快乐。

1. 分析课堂提问的类型,有针对性地设计有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

问题的分类标准不同,其分类也不尽相同。仅从回答者回答的自由度上来分,可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提问;聚合式和发散式提问;展示型和参照型提问。封闭式、聚合式和展示型提问大都是信息再现性的,一般有明确的答案。开放式、发散式和参照型提问则是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做出创造性的回答。这类问题无固定答案。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尽可能地增加发散式提问所占的比例,启发学生思维。

2. 提问应该适时、适地、因人而异。

当学生处于不知而急于想知或已知某一问题而又想进一步深化认识时,于颇具思考价值处恰当地提问,把握时机,提出问题,对促进思维发展十分有效。具体而言:(1)当要形成某一学科的理论知识、概念或原理,要想揭示其内在联系时;(2)学生凭借“旧识”可以独立探索“新知”时;(3)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4)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5)当学生的思维有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6)当学生有观点极想表达时。在这些时候提问,就恰到好处。

(二)课堂提问中学生的启发者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充分开动了自己的大脑才是真正的参与,才有可能提高个人或是集体的素养。要提好问,就得讲究提问的技巧,提问的艺术。提问方法得当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调节学生思维,使师生进行最佳的心意交流和信息传递。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提问对象,灵活运用各种提问方式。例如,一堂课有时如果能用一个新颖、切题、有趣的导入式提问开头,无疑会有利于学生一开始就全神贯注。进而用讲授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求知悬念,引人入胜。最后用内容总结式提问结尾,不仅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可以起到加深印象、提出问题、发人深思的效果。

(三)课堂提问中的协调者与控制者

1. 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答案,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很多教师都习惯于这样实施课堂提问:在提出问题之后,只要有学生回答出了预设的答案,就继续开展下面的教学活动。其实,在教师满足于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能够说出课前预设的问题答案的同时,实际上却使更多的学生失去了思考问题、锻炼思维的机会。较为理想的做法是,在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扮演引导者或助手的角色,要求学生加工或反思自己的回答。如,教师可以追问:“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通过这样的交流,让大家了解他在思考什么,在怎样思考。以这种方式启发学生反思回答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在学生回答错误,或是回答有困难时,教师不宜急于让其他学生补充、完善,而应该及时变换提问的方式、提问的角度,或提供回答这个问题的铺垫性的问题,让回答有困难的学生继续思考、回答。这样的追问,也被称作“加工性问题”,与教师先前提出的“核心问题”共同构成了有效的提问。从某种意义上说,加工性问题比教师提出的初始问题更为重要,因为它直接针对学生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完善、丰富自己的回答,发展思考力。

2. 鼓励生———师、生———生交流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提问引发的交流模式有三种;师———生交流模式,生———师交流模式,生———生交流模式。但是在英语课堂上,我们看到的几乎都是师问生答的状况,问题的交流只局限于师———生交流模式。如果在课堂上,我们大量地只是要求学生被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只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依赖教师,只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惰性。在教学中,应大力提倡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并且以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提问为契机,形成师———生、生———师、生———生等多向互动的交流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抓课堂实效教学,树课改理念教风

郑国平

(连云港市新浦中学,江苏连云港

摘要:按照新课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实践现代教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贯彻与落实,体现角色的转换,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而全面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改要求体现有效性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求教师在教学行为上实行由传统的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索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模式,并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或策略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有更多思考和探索问题的空间,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从而提高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学习。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在日常教学之中,我们是否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进行过认真的反思和自检;在从教的生涯中,我们是否了解学生们对我们所教学科的综合评价,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究竟如何呢?虽然有不少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自我感觉不错,课讲得如行云流水。但是我们的学生在这节课中有多少收获、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何?往往我们却缺乏必要的了解过程,甚至是知之甚少,这又怎样去体现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贯穿与落实。显然,对于这样的课是不具备有效性的。

根据新课改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去探讨、去研究,究竟什么样的课具有有效性?当我们把教学关注点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时,就应该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从根本上扭转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为积极的、主动的参与状态。新课程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促使我们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要有一个较大的变革,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由于“与科学知识相比,科学方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比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握新课改的要求,认真在教与学的实践中为学生多一份思考。我个人认为,一节有效性的课,也就是学生通过短短的45分钟时间,去有效地掌握其中若干个知识点的问题,而不是学习了多少知识点;其次是学生对课的兴趣度和参与度,都

(四)学生回答的评价者与鼓励者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他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对学生而言,即要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满足自我实现。在英语课堂提问中,适时地对学生加以鼓励和表扬,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例如设计问题时,不是想法让学生答不出,而是让学生感到跳一跳能够得着,多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帮助他们找回自信。

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正确与否,合理与否,都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以便教师从中发现问题,加以指导。不以简单的对错来评判学生的答案,不以是否获得知识来判断学生的发展,而是将学生的学习看作有意义的思维过程。树立这样的观念,有助于我们设计真正对学生有发展价值的提问,并能够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正确的引导。

四、结语

总之,课堂提问这种最古老的、到目前仍然是最常用的教

应视作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之一。

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个问题,在新的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的教学理念必须不断地进行更新,我们的教学行为同时也要随之而发生变化,去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去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1.确立发展理念,深化课改,提高有效性教学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专家组成员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化学新课标明确提出:化学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化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那么我们的“一堂课,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培养学生什么学科能力,让学生得到怎样的思想教育,这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和上课之中都必须解决的问题。”另外,化学教材目前仍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所以教师对教材的研究程度、把握程度、挖掘和延展程度都直接关系着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也直接制约着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如果我们仍然凭借着原有的经验,沿袭旧的教学模式,观念不变化,不研究课标,不关注教材的变化,那么,我们就不能走出困惑的阴影,就会成为课改进程中的挡路石。这次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难得的机遇,又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新课程实施中,领悟课程要领,掌握教学方法,更好地胜任化学新教材的教学,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全面转换。

2.确立发展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教学过程质量的有效性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核心在课堂,关键在教

学方法,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和作用。教师应在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的前提下,探索如何通过课堂提问培养与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和无限可能。

摘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应是教学的主体,回归学生主体已成为现代教学模式共同的趋向。本文分析了教师在英语课堂提问中所承担的角色,重新梳理了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角色定位,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英语教学,课堂提问,教师角色

参考文献

[1]丁晓晖,董科胜.“以学生为中心”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4).

[2]廖锦超.基于网络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J].外语电化教学,2005,(1).

[3]柳英林.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与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J].现代教育科学,2002,(1).

[4]陆巧玲,李翠英.外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嬗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

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提问 篇2

课堂提问要使全班幼儿都能参与思考,但不同幼儿学习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式有差异,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应符合不同认知水平的,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要求。无论哪个班,都存在“中间大,两头小”的现象——中等生占绝大多数。因此,设计课堂提问时,要以中上等学生水平为主,在此基础上将某些问题作一些深化,某些问题分层次,以便在课堂中向这些幼儿提出。总之应尽量使每个幼儿都有回答的机会,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例如:科学活动《光滑的玻璃制品》,所设计的提问“看看桌子上的东西,找找哪些是玻璃做的?是干什么用的?”这是针对能力较弱的幼儿;“你还知道哪些是玻璃做的?是干什么用的?”“你们摸摸、看看这些玻璃制品,它们是怎样的?”是针对大多数幼儿的:对能力教强的幼儿可以问他们“我们来看看、摸摸,比较一下,玻璃制品和我们认识的塑料制品有什么一样或不一样的地方?”

2、提问后应给予幼儿一定待答时间。

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提问 篇3

一、找准切入点进行有效的提问

提问要有切入点,抓住了这些切入点,就找到了提问的“拐棍”。教师要吃透教材,熟悉学生学习情况,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是先天具有的,需要教师用心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还要能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给学生一双会生“疑”的“慧眼”。 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文时,教师一出示课题后即刻启发学生寻找题眼,抓住题眼“开”字设置疑问:盘古为什么开天地?盘古怎样开天地?盘古开天地的结果如何?由于一下子抓住题眼发问,学生想读书的欲望油然而生。

在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提示他们可以针对课题提出一些问题。一般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方面来提问,久而久之,使学生逐渐养成见题生疑的习惯,从而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有些教师在备课时常常在问题边上写上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提这个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这样保证了提问的有效性,使无目的无价值的问题不提,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不提,没有思考力度和张力的问题不提。比如:看到课题《掌声》,学生就会从:“这是给谁的掌声?”“为什么要给他掌声?”“这掌声代表了什么?”三方面思考。看到课题《微笑着承受一切》,学生就会发问:“谁微笑着承受一切?”“为什么要微笑着承受一切?”“她是怎样承受着这一切的?”不管这些问题是否稚嫩,但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起步,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教师都应鼓励。

二、针对课文的疑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

课文中的疑难点,往往是教学中的重点,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通过自读自悟快速弄清楚的,必须依靠教师的巧问设疑,深入剖析,层层引导,才能使学生恍然大悟,解除疑点,突破点,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教《陶罐和铁罐》这课时,师:对于寓言故事,我们以前了解得不多,读了《陶罐和铁罐》的故事,我们接触到了两个罐子:陶罐和铁罐,老师不知道这两个罐子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结合课文有关词句谈一谈吗?再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例,让学生围绕“我的同一首诗,父母的评价为什么会截然不同?”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很多同学认为父亲太严厉,甚至有点不尽人情。于是再让学生细细体会写父亲的句子后,学生才发现父亲这样也是一种爱,不过他的表达方式不同。

课堂上的问点要立足突破难点,教材中的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容的障碍所在,抓住难点进行设问,能化难为易,点要害,通关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细心把握提问的恰当时机进行有效提问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想突破教学重难点,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就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细心选择课堂提问时机。实践证明,时机把握不好,往往会使学生启而不发。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应该注意控制等候的时间。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只停留一二秒钟就开始点名,请学生回答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加上精神紧张等原因,通常无法回答或者因仓促回答而导致错误。因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后的等候时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等候多长时间为宜,一般认为,自提出问题到请学生回答,至少应该等待三四秒钟为宜。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那么留给学生的等待时间以十秒左右为宜。

四、运用具有一定层次性的提问进行提问的有效性教学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是《学记》中告诉我们的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课堂提问归根到底是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思,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弄懂课文的写作方法,老师的课堂提问既不可让学生不假思索,也不能使学生面面相觑,这就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老师对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要有思考性,启发性,真正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教师的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问题的思考性和层次性。在进行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一文的教学时,有一位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四个问题:(1)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属微解答距或的问题,一般由中差学生回答(2)钟子期为什么能成为俞伯牙的知音呢?属长解答距的问题,一般由中等生回答(3)仅仅会听音乐就能成为知音吗?属长解答距的问题,一般由中等或优等生回答,(4)现在人们常常用“知音”来形容怎样的人?这四个问题目的清晰,层次分明,引导学生由“文”及“道”,从“内容”到“内涵”,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教师问题的驱动下,透过语言文字,去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讨论中,感悟中对“知音”的理解趋于正确,从而懂得“知音难求,友谊可贵”的真谛。

所以,老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有效的、富于启发性的提问,在合理的、关键的地方恰当地提问,注意问题的难易度,使学生在课堂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提问 篇4

1. 结合教学环节的特点, 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类型, 不失时机地进行。

一般根据提问的目的和作用, 有以下三种不同的类型。

1.1 组织学生的注意定向、集中和转移的提问。

这类提问适用于新课或新教材教学的开始, 或演示实验等,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励学生质疑, 使学生的听与教师的讲协调一致。如“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 在学生折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等活动后, 提问:“对折后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吗?完全重合意味着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学生集中注意力, 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 在操作和答问中自然地引入轴对称概念。

1.2 启发学生掌握知识关键和本质的提问, 为推导公式和法则辅衬。

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进而熟练掌握法则、定理和公式。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 设计如下一系列问题, 为证明定理做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

①四边形的内角和是指哪些角的和?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是怎样知道的?

②N边形有几个顶点?几个内角?是否可以“转化”为多个三角形的角来求得呢?如何“转化”?

③还可以怎样做?

通过老师的点拨启迪, 学生抓住了求证的关键, 寻找到了解证的方法, 同时也明确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 奠定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1.3 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归纳、概括的启发性提问。

这类提问用于例题讲授、课堂练习、探求新的解题方法、纠偏查错等教学环节, 使学生的认识从局部的片面的发展到完整的全面的, 由机械套用发展到深刻理解并熟练。

2. 从初中生的兴趣点入手, 进行有效提问。

兴趣激发灵感, 兴趣是发现的先导。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 教师要善于提出新颖、富有吸引力、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 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 速算王的绝招——《平方差公式》的引入, 师:在一次智力抢答赛中, 主持人提供了两道题:21×19=?;103×97=?。主持人话音刚落, 立刻有一个同学刷地站起来抢答:“第一题等于399, 第二题等于9991。”其速度之快, 简直就是脱口而出。同学们, 你知道他是如何计算的吗?你想不想掌握这种简便、快速的运算招数呢?奇异的事物和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奇妙的数学规律。在案例中, 教师利用“速算王”的神奇速算, 巧妙设问, 使学生对“速算王的绝招”——平方差公式, 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3. 掌握好问题的难度。

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课堂提问内容要有难易差别,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若内容过于简单, 则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的内容过难, 又让学生不知所措, 无从下手。因此, 要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一些适合的问题, 并由浅入深, 让学生循序渐进, 从而让他们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 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

4. 设计好问题的梯度。

学习活动是一个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教学中, 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 学生难于理解、领悟, 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 把一些太复杂太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 降低问题难度。另外, 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并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5. 调节好问题的密度。

虽然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 但是提问并非越多越好。提问是否有效主要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能否发展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 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如果提问过多, 学生就会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 精神过度紧张, 容易造成疲劳和不耐烦, 不利于深入思考问题;如果提问过少, 就会使整个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不利于教师了解和调控学生的状态。所以, 课堂提问要适时适度, 既不要太多, 又不要太少, 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使提问收到最好的效果。

6. 注重设疑提问。

6.1 授前设疑, 集中注意力, 导入新课。

如, 我在讲授数学中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时, 进入新课前在黑板上板书了一首自编的顺口溜:“学生若干房若干, 分配住房作了难。每间房子住4人, 还有8人在外面;每间房子住8人, 还有1间住不满。动动脑筋算一算, 学生多少房儿间?”学生看后, 群情激奋, 满以为不费吹灰之力, 列一元一次方程就可以解出来, 结果一试, 不行。于是我就很顺利地导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新课, 大家听起来格外起劲, 注意力特别集中。

6.2 课中设疑, 引发思维, 培养能力。

课中设疑一般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 又可以用讨论式, 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单独提问,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也使一节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文似看山不喜平”。问题难度应略高于课堂上讲授的内容, 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学生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了这个问题, 领略到了成功的欢愉, 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信心。别林斯基说:“教学方法应该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 使他们发展积极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正确解答, 这不仅对他们领会知识和掌握技巧, 而且对他们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当他们尝到成功的乐趣后, 对学习自然更加热爱。

6.3 课后设疑, 温故知新, 巩固提高。

课后设疑一般难度应大一点, 是学生通过自学后能够解决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生物、物理、化学、数学教师, 在讲课的时候, 好像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 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正是这个道理。

7. 以问堵漏, 防患于未然。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篇5

提问,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师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技能。如何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把教材中的内在机理、语言形式和思想底蕴展现在学生面前,我认为必须首先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进行有效地提问,关键在于科学地设计问题。我觉得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注意一下几点:

1、课堂提问要新鲜。

所谓“新鲜”,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有价值,出乎学生的意料,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课堂提问要诱导。

提问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引发思维的出发点,因此地理课上的提问应是经过认真推敲,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启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索,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通过比较启发,一方面调动学生看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从而学习一些习作方法。

3、课堂提问要包容。

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较为常见,这种简单机械的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们要由“小步提问”变成“大步提问”,一节课要有1到2个大问题以引起学生大块地活动。要给学生留下大块的思考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4、课堂提问要设疑。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创新。因此,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再来学习,就会比老师先提出问题,再来让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来学习课文,效果会好得多。

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中进行提问 篇6

一、 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提问是丰富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锻炼学生听说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恰当、适时地提问,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既起到锻炼学生思维与听说能力的作用,又可以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把握提问时机,巧妙设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方面。

二、 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要富有启发性

课堂提问的本质在于使学生的水平有所提高,所以教师的提问,应富有启发性。因为提问的目的就是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所提问题对学生思考毫无作用,那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所以说,所提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并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创造力。

三、 提问的目的要明确

教师要考虑通过提问让学生得到什么,思考什么和认识什么,形成何种能力或品质等。如果教师提问缺乏目的性,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那么,通过提问应达到哪些目的呢?首先,要做到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准则。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本课的特点,知道学生的兴趣和疑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提问。其次,提问要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用一个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能使学生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精心设计提问的难易程度

在提问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层次差异等,对所提问题应具有针对性。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听说读写都要进行全面的培养。针对班级学生成绩的差异,英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提问的难度,使优、中、差学生都可以获取所需信息,起到“优生能吃饱,差生能吃了”的良好作用,启发出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的做法是利用系列提问,从易到难。

五、 课堂中提问的技巧

课堂提问要讲技巧。比如先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难易程度的安排要科学,要循序渐进。问题的设置要有针对性,每个问题的解决都要让学生有所获。问题设置也要有趣味性,如果整堂课都是枯燥的提问,尽管知识性很强,学生一定听得索然无味而拒绝合作,那么教师挖空心思的问题设置也就白费了。问题的展开方式也要多样化,可以根据问题难易的不同,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综合讨论。另外,还要注意把握发问时机。对于理解性的问题可放在上新课时问,而应用性的问题可放在学生对课文熟悉了以后问。教师除了事先设置好的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根据课堂学生反应适时地提问,帮助学生真正去理解。

六、 英语课堂常用的提问方法

一是直问直答式。根据教学内容,教材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使学生会答、能答、愿答。问题不宜过难,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敢说、肯说的自觉性。

二是无所指提问法。即不指定哪一个学生回答,而是面向全班学生,快速提问,要求全班一起回答,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

三是派生提问法。即教师提一个问题,由学生回答,然后该生根据同类问题,提出相似的问题,并指定自己的同学回答,如此派生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既挖掘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激发了每一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七、 课堂提问中应该注意的几个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求,主动获取知识,所以,提问要科学有度,不超过学生的水平。提问过难使学生产生惧怕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问过易则不能正确评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认真备课,把握课文知识要点;也要认真备学生,对于设计的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做到难易适中,循序渐进;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使学生有话可说,从而达到最基本的语言训练目的,又要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对已有认知结构重新组合、编码,从而更好地表达想要表达的观点。

2. 思想性原则

英语教学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在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其良好的道德素质,寓思想教育于外语教学中。

3. 双边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沟通的双边活动。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全神贯穿于师生活动当中,逐步引导学生启发、思考、探索;课堂提问也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可以采用角色转换的方式,让学生当一回老师,以营造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提问 篇7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课堂提问往往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问题和难点,归纳起来大概有如下几点:

一、教师在设置问题的内容时,对问题的难易程度把握不准。

现在,由于各个地区和城市都在普及高中教育,使得高中生的人数大增,因此,同一个班里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差也比较悬殊,如果教师提问过难,程度较差的学生会放弃思考;提问过于简单,则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使程度较高的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兴趣。这无形中加大了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时的难度。

二、教师设置的问题类型比较单一。

教师课堂提问有许多不同的类型。根据布卢姆(Broom)关于认知领域的理论,一般把教师提问分为以下六种:1、认知水平的提问;2、理解水平的提问3、应用水平的提问;4、分析水平的提问;5、综合水平的提问;6、评价水平的提问。而我们的教师往往只停留在低层次的或者机械的提问类型上,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采用的提问方式相对单一,同时不能很好地掌握提问的时机。

有的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喜欢按照学生的学号或者座位号依次提问,这种提问方式会让学生只将注意力放在该回答的问题上而忽视了其他教学内容,影响了听课质量。而如果提问分布不合理或者时机不对,提问就不仅不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还会压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做出及时的反馈和积极的评价。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有的教师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或者仅仅关注学生回答结果的正确与否,太在意学生语言的正确性,这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意。

课堂提问为学生提供了“听英语、用英语思考、用英语表达”的一条好渠道,同时也是加强师生沟通、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相长的有效方式。因此,针对以上所提到的目前英语教学提问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资深老教师的建议,提出了以下几种解决方式:

一、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置课堂提问内容。

在设置课堂问题的内容时,教师要时刻考虑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实际,精心设计提问的难度,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通过思考获取所需信息,激发出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Book5 Unit1 Great Scientists为例:对部分学生而言,课文内容较难理解,书本上设计的问题偏难。因此,为了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可以尝试按课文顺序对问题重新设计如下:

1. What do you know about infectious diseases?

2. What do you know about cholera?

3. Do you know how to prove a new idea in scientific re-search?

4. Who was John Snow?Why was he so famous?

5. Why was cholera the most deadly disease at that time?

6. What were the two theories explaining how cholera killed people?

7. Which theory did John Snow believe was right?

8. How did John Snow finally prove it?

其中,问题1、2、3、4、5、6、7相对简单,比较适合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只要细心,就能轻而易举地在课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问题8相对偏难,问题的答案需要根据课文内容将语言重新加工,比较适合英语基础好的学生。我们可以将较难的问题8分解成3个小问题。

(1).What did John Snow find after he gathered some information?

(2).What did he use to help him find out the reason of choler a?

(3).What conclusion did he make by using the map?

二、采用多种提问类型,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用英语思考和用英语表达的积极性。

从宏观上看,可以将英语课堂提问分为两大类:展示性提问和咨询性提问。展示性提问是指教师已知问题答案的提问。例如,老师手拿一幅地图,然后问学生:What’s this?或者老师就课文内容进行提问。由于展示性提问大多是操练性提问或者是在课本中直接就能找到答案的提问,因此,它不利于学生进行交际性的语言实践和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反地,咨询性提问是指教师尚不知道答案,学生要经过思考后才能知道答案的提问,例如:Why should we protect animals?And what can we do in your opinion?这类问题给学生创造了自己组织语言进行实践的机会,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优势要远远大于展示性提问。而且经过调查发现,教师在课堂里进行咨询性提问的次数越多,学生的应答能力就越高,表达的内容也更丰富,因此,英语成绩也越好。下面以Book4 Unit2 Healthy Eating中的泛读课文为例具体说明。开课时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一个展示性问题:Why was Li Fang Heart-broken?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可以很快找到答案。紧接着,学生对李芳和他男朋友的故事产生了兴趣,可以再提出以下两个咨询性问题:Do you know the story about Niu Lang and Zhi Nu?What do lovers often do on Valentine’s Day in China?学生情绪高涨起来后,可以各抒己见,从而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思维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三、合理安排提问顺序,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根据提问的时间与作用,提问分为以下几种:

1、新课前的导入提问。如果在导入新课前不能巧妙设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那么就很难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因此,教师要结合相关的阅读材料,提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采用图片,音乐,设置悬念等方式进行恰当的新课导入。如在学习Book3 Unit3“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先提出问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American writer Mark Twain?学生一看这是自己熟悉的外国作家,于是从各个角度争着回答问题。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于是接着问:And have you everread the story“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If a rich person gives you a large amount of money,what will you do with it?这两个话题令学生更加积极发言了,而教师则可以追问:Haveyou even made a bet with a friend?If so,what did you bet on?由此自然地推出单元的主题“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这个过程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又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同时还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敢于说。

2、新课过程中的讲解式提问。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应该抓住文章重难点来提问。如:提问重点段落的或全文的中心大意时,这些问题难度的较大,可以使用判断式的提问方法,即True or False提问法。故意设置错误的信息,引发学生思考,用暗示法引导他们纠正错误说法,得出正确结论并使他们逐步领悟解题的方法。

3、课程结束时的总结性提问。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一节课所学,如:Can you retell Henry’s unusual experience in London in your own words?What impress you most after reading the story?等,让学生散乱的思维得到整理,同时复习一节课所学过的知识。

四、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驾驭学生思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就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

提问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单个回答———由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某个问题。小组讨论———由小组成员集体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回答,其他成员补充。全班讨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同一问题,各抒己见,最终得出统一答案。教师可根据以上各种方式的特点,充分考虑所问问题的意图,回答问题的覆盖面,回答次数多少,班内的具体情况,灵活提问。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Book 8,Unit 2 Cloning时可以穿插以下一些问题来进行提问:

1.What is cloning?

2.What are the two major uses of cloning?

3.How is a clone produced?

4.What benefits can humans gain from cloning?

5.What are the problems or dangers of cloning?

6.What is your opinion about cloning?Give your reasons?

问题1、2、3相对简单,答案均可在阅读材料中找到,比较适合检查个别学生对cloning的理解。问题4、5由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回答,可以使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对cloning优势、弊端得到更深的认识。问题6适合全班讨论,这样,每个学生的思维会随着课堂的节奏活跃起来。可能每个答案会不尽相同,但这无关紧要,关键是每个学生都要动脑筋想,开口说,同时,学生对cloning的理解也在讨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五、教师要从赏识教育、情感教育方面,激励学生多回答问题。

问题提出后,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因为合适的等待的时间可以促进学生更有质量的发言和更多学生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对所提问题的认识程度。而且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地重复问题,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考。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应该做出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如果学生回答不正确,不全面或不完整,教师要通过语言上的指导把问题简化,或者通过身体语言———动作、表情等,引导其找出正确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尤其要对其进行鼓励,因为学生毕竟是经过了一番思考,所以,哪怕是微小的“闪光点”,教师也要加以肯定和表扬,明确表示希望其下次继续勇敢表达自己的意见。例如:

T:Can you make sentences with“admire”?

S1:I admire him a lot.

T:Good!Thank you!

S2:The girl admires his success.

T:Very good.Thank you!

S3:Jim admires Mark who won the first prize in the English contest.

T:Excellent!So much for this,stop here.

课堂上前两位学生造的是简单句,而第三位学生给出了一个包含了定语从句的复合句,但教师仅仅用了一个“Excellent”来评价,这就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意。如果这位教师能够给出下面的话语性评价:“Excellent!He gives us an attribute sentence,and I hope you can make more this kind of sentence.”这样不仅可以推动英语交际向纵深发展,而且可以有效激活学生兴趣,极大促进学生语言的习得。所以,教师要试着从赏识教育、情感教育方面,激励学生多回答问题。

总之,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提问策略,设计出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是每个英语教师都应在实际教学中注意和解决的问题。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提问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实体进行精心设计。在“善问”、“巧问”的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让学生乐于开口、无拘无束地参加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考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何文琴《高中英语课堂提问艺术初探》《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2期

[3].金传宝“教师如何提高发问技巧”《外国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提问 篇8

一、启发式提问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讲《走向整体的世界》这一节内容时, 我先出示了美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的一段话:“当美国人用1万美元买下通用汽车的庞蒂克牌汽车时, 3000美元是给韩国装配工人的, 1750美元付给日本制造零件厂商, 700美元付给德国设计师, 400美元用来购买台湾和新加坡的各式零件, 250美元付给美国的广告与营销服务, 余下近4000美元给底特律与纽约的银行家、保险公司……这代表了当今全球产业的复杂关系。”然后, 我问学生“为什么会这样”, 这样就促使学生开始主动学习新知识,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疏导式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通过疏导式提问变得容易些,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例如, 在讲解《一国两制》时, 我们就需要采用疏导式提问。在教学时, 我提出问题:“大家了解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吗?这两个地方离开我们之后采取了什么样的管理制度?我们国家是什么制度?我们要想把她们收回到自己的怀抱, 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一国两制制度的提出一开始是针对她们提出的吗?如果不是, 我们怎样理解这个一国两制?它是否适应香港和澳门呢?”通过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 学生很容易地就明白了“一国两制”, 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层次式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是指教师将所要展示的内容设计为环环相扣、前后连贯、形同“层次”的问题组, 然后让学生根据问题去寻根究底, 直至问题完全解决。

1. 根据同一个历史事件的内部联系设计提问层次问题

例如, 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时, 我先出示了三段材料,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经过讨论, 学生总结出三种原因, 即阶级矛盾的激化、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西方宗教的影响。接着, 我让学生思考根本原因。学生陷入困惑, 于是我设计了层次问题, 让学生轻松学习。我先提问:“为什么我们会受到西方宗教的影响?”学生回答说:“因为我们受到了侵略。”我又提问:“为什么我们会被侵略?”学生回答说:“是因为清政府腐败无能。”我接着问:“清政府与百姓关系如何?”学生回答说:“他们严重镇压百姓, 搜刮他们, 激化矛盾, 百姓苦不堪言。”我追问:“那外国入侵之后呢?”学生说:“矛盾更加激化。”最后, 我问:“那现在你觉得爆发太平天国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阶级矛盾的激化。”这样, 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还做到了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2. 从不同历史事件的联系设计提问层次问题

例如, 在讲《日本明治维新》时, 我先让学生了解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因、内容、意义及其局限性, 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评价明治维新”这一问题。接着, 我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何影响?”再进一步, 我让学生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点。最后, 我提问学生:“为什么明治维新能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不能?”这样, 对同一史实通过层次性提问可引导学生多方思维, 既让学生牢固掌握了基础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根据历史人物对同一历史事件态度的变化设计层次问题

例如, 在讲解抗日战争时, 我让学生思考:“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 本质是反共反人民的, 可是在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同意接受中共提出的‘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的主张。这是为什么?”然后, 我分层设问: (1) “九·一八”事变后, 蒋介石对中共和日本的政策或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2) 西安事变后, 蒋介石对中共和日本的政策或态度是什么?为什么? (3) “七·七”事变后, 蒋介石对日本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 (4) “八·一三”事变后, 蒋介石对中共和日本政策或态度如何?为什么?在学生回答上述四个问题的基础上, 我启发学生概括出答案: (1) 根本原因是为保住自己的独裁统治。 (2) 迫于英、美的压力, 尤其是美国不愿看到日本独占中国。 (3) 迫于国民党内部抗日派的压力。 (4) 中共以大局为重, 不计前仇, 极力争取。最后, 我点拨:蒋介石的政策是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主次变化而变化, 但维护其独裁统治则是根本出发点。通过这样设疑, 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 而且使思维的深刻性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四、比较式提问

比较是历史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 它又分为求同和求异两种形式, 求同是找出历史发展的普遍性, 求异是找出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是为了达到深化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目的。例如, 在教学《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时, 我让学生比较美国和法国民主共和制的异同点。这样的学习, 不仅让学生能更加理解所学的每一个知识点, 而且能学以致用。

五、材料式提问

采用这种提问方式, 不仅能在学生头脑中产生强信号刺激, 使之专注投入, 积极思维,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官思维能力。例如, 在讲解古代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时, 我给学生展示了很多文字介绍以及一些图表, 使得学生深刻感受到希腊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 是直接民主, 为以后的民主提供了典范。

六、图片式提问

图片能直接传输到学生的脑海里, 使学生产生直观的思维, 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直观思维是指人在解决问题时, 不经过逐步的分析和推理, 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判断或猜想的思维方式。例如, 在讲“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时, 我给学生展示了很多图片。如在导入本节课时, 我就给学生展示了“英国国旗下降, 中国国旗上升;葡萄牙国旗下降, 中国国旗上升”的图片。然后, 我提问:“这些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它是用什么方式解决的?”这样就直接导入了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问题, 也使学生快速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

综上所述, 在教学过程中, 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 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因此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 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 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化课堂结构, 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 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唐殿强.新编创新能力教程.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6.

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篇9

一、现状分析

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有的老师, 却在设计和处理课堂提问时, 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说, 课堂问题设置单一和随意, 有的甚至偏离教学内容, 让学生莫名其妙, 对课堂产生厌倦感, 教学活动无法成功展开;有的课堂问题设置往往处在较低的认知水平上, 教师经常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 学生都回答“是”“对”。这样的问题设置, 学生能够进行多少思考?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经常只叫那些比较主动的学生回答问题, 而使部分学生失去了参与讨论的机会, 导致他们由于不被关注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还有一些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 就马上要求学生回答, 根本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最后很多教师就经常自己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二、教学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提出以下几点使课堂提问更行之有效的做法。

1. 课堂提问的设置要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吻合

课堂提问是源于教材的。因此, 我们必须对教材有充分理解和把握。问题设计得太过随意和零散, 就不能清晰地体现教学的层次和结构, 更不可能激发和集中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该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理清自己的思路, 设计好能够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鼓励学生深入思考,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能清晰把握教材结构的问题。

【案例1】笔者在讲授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课本Book 4 Unit 7 Western Culture的第一课时, 发现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西方文化。但是, 第一课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美国。教材的内容是关于西方的一些著名节日的时间、由来和仪式的讨论, 然后是对美国的一些代表性文化标志和俚语的学习, 最后追溯西方乡村音乐的起源。在把握了教材的内容之后, 笔者发现, 所有的一切都可以以美国为话题展开讨论。于是, 提问:Do you know any famous festivals of america?然后让学生讨论著名的节日。之后, 再问学生Do you know something more about American culture?在学生回答出了美国的代表性文化标志, 如the statue of liberty, iphone, Time magazine, the president, Hollywood movie, Disneyland之后, 问学生Do you know any American slang?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a coach potato?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美国俚语, 了解更多美国文化。最后的问题, 当然紧扣教学目标继续提问:Do you like American music?学生在听力材料中发现, 西方乡村音乐起源于美国田纳西州。虽然这一课的问题设置得比较简单, 但紧紧围绕着教材内容提问, 并且使教材结构变得一目了然, 让学生真正进行了思考, 并且完整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

2. 课堂提问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提出的问题的认知水平, 和学生成绩是息息相关的。研究者发现, 起点比较低的学生, 从较低水平的问题受益最大;而水平比较高的学生, 则会从较高水平的问题获益更多。职高学生英语水平相对比较低, 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的时候, 考虑到学生的水平, 自然会设置比较多的较低难度的问题, 让学生有话可说,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同时, 我们也不能忽略较高难度问题的设置。教师精心设计和挑选的较高难度的问题, 往往会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思考, 控制课堂的深度。

【案例2】笔者在讲授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课本Book 3 Unit 7 Environmen的第二课时, 针对学生英语能力的不同, 把课堂提问设置成较低难度和较高难度两个级别。让英语比较薄弱的学生回答的问题, 是一些选择题、判断题或查找题, 而让英语较好的学生回答一些较难的理解题和分析题。提问设置如下:

(1) 较低难度的课堂提问

3. 课堂提问之后要给学生足够的“等待时间”

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 总是希望学生尽快回答。大家似乎都适应了快节奏的课堂提问方式, 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而研究表明, 学生一旦得到回答课堂提问的“等待时间”, 他们在课堂上会更为放松和积极, 对内容的思考也会相对更深刻, 在认知水平上可以得到更好地提升。尤其是在回答较高难度的问题时, 等待的时间就显得更为重要。而有的教师, 不仅在提问之后很少停顿, 而且在得到学生回答后, 教师也几乎不停顿。有的老师为了尽快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还常常打断学生的回答, 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大大降低。所以, 沉默是金, 请给学生更多的“等待时间”。

4. 引导学生成为课堂提问者

有效的课堂提问, 可以使一个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成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 以询问为导向的学习者团体。而在现实中, 很多教师并不鼓励, 甚至回避那些喜欢提问的学生。因此, 在课堂上, 基本上没有学生提问的空间。有时候, 学生提一个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即使那个问题很简单。这个时候,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正面的鼓励和评价。当学生能对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时, 说明他对于学习是有自己的思考的, 他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了, 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正在学习的内容。那么, 我们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提出好的问题?事实上并不拘泥于生问师答这种传统形式。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多种生动的形式作为持续教学的一部分。比如说让学生扮演调查者的角色提出问题, 采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让大家对扮演某种职业的学生提出问题, 或者让学生就某一个话题进行小组间的循环提问, 又或者让学生扮演脱口秀节目的主持人来提出问题。当然, 这个时候, 我们的话题设置一般是和教学内容相关的。

【案例3】笔者在讲授了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课本Book 4 Unit 7 Western Culture的第二课American Cowboys后, 采用了一次新闻发布会的形式, 让一个学生来扮演西部牛仔, 而小组内的其他学生扮演记者, 就西部牛仔的真实生活以及在美国文化中扮演的角色进行提问。学生们运用课文中所学的词组和知识, 设计了问题或者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当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下面摘录一些学生提问:

Are you a man of few words?

Do you often wear a big hat and jeans?

Do you really have guns?

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job?

Aretheimagesofcowboystrueinthefilm?

Why has the cowboy become the greatculture heros of Americans?

结束语: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 教师要有足够的认识并且时时重视, 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提问水平。有效的课堂提问, 既是实现有效教学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重要手段, 也是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必要形式。

参考文献

[1]胡庆芳.精彩课堂预设与生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提问 篇10

一、“设悬念”提问法

悬念是一种关系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的心理活动。实践证明,设悬念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它可以造成教学的最佳心理状态,不仅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体会作者的巧妙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浅显中见深刻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而不是消极接受的读书习惯.。譬如笔者在讲授《药》一文时,将故事梗概绘声绘色地介绍一翻,当讲到夏四奶奶吃惊地发现夏瑜的坟头多了一圈红白的花时,问:“花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自己开的。”

教师:“没有根,不像是自己开的。”

学生:“亲戚送的。”

教师:“亲戚本家早不来了。”

学生:“革命党送的。”

教师:“不错,但从文章所塑造的人物来看找不到一个送花圈的人,而且当时也没有送花圈的习俗。”

学生:“那哪儿来的?”

教师:“这是鲁迅‘凭空’加上去的就是作者当时不直说的内容:虽然夏瑜死了,但自有怀念他的同志会接替他把斗争继续下去。夏瑜坟上添个花圈,象征革命的力量是扼杀不了的。这是作者用的曲笔,是鲁迅有意识‘听将令’的结果。”

笔者通过巧设悬念,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而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的答案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课文的主题。

二、“启发式”提问法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 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2) 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譬如笔者讲授《失街亭》一文,当讲到马谡大笑王平:“汝真女子之见!”时,提问:“马谡笑王平什么呢?”学生们一时不解,沉默不语。

教师:“想想中国封建社会女子的学识?”

学生: (七嘴八舌) “女子无才便是德”,“见识短浅……”

教师:“王平是将领,笑他像女子一样见识短浅,表明马谡对王平是什么态度?”

学生:“轻蔑。”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与,而贵在相机诱导。诱导之法便是提问与指点。提问要有启发性,“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笔者正是在学生急于解决又尚未搞通时适时的帮助学生开启思路,理解问题并说了出来。

对于“启发式”提问法,苏格拉底有着与孔子不同的理解,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助产术”。苏格拉底认为要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启发诱导,层层分析,步步深入,最后导出正确的结论。比如笔者在翻译《祭十二郎文》中“吾往河阳省坟墓”一句时,是这样启发的。

教师:“‘省’字是什么意思?”

学生:“探望。”

教师:“整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我去河阳探望坟墓。”

教师:“坟墓里的是死者,‘探望’能与之搭配吗?”

学生:“不能。”

教师:“探望可与活人搭配,哪什么能与死者搭配呢?”

学生:“凭吊。”

教师:“不错,所以‘省’在此句中引申为‘凭吊’。”

笔者通过不断地提问迫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状态,从而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使问题最终解决。在“启发式”提问法中,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殊途同归,都同样极大地提高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三、“情境式”提问法

情境式提问是通过语言的意义、声调、形象、感情色彩,激起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想象活动,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的一种提问方式。它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要手段。

情境式提问正如布卢姆所说,学生在接受提问、思考答问的过程中交替地攀登两个梯子,“一个梯子代表认知行为和认知目标,另一个梯子代表情感和情感目标”,“通过交替地攀登这两个梯子,就可能达到某些复杂的目的”,情境式提问正是使学生登上两个“梯子”,使学生的答问过程不只是单一的思维过程,而是伴有丰富的情感体验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情知统一的思维品质的提高过程。如笔者分析《药》一文中“华大妈听到‘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一句时提问:“华大妈为什么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紧接着又问:“当时痨病是绝症,现在如果我们身边有一位癌症病人的母亲听见别人在谈论她儿子得了癌症,她会高兴吗?为什么?华大妈的感受就和这位母亲一样。”

第二问通过引导学生去感受当代生活中身边类似的情形,拉近了学生与小说情节的距离,消除了学生与华大妈的陌生感,使学生更有兴趣去体会这位母亲的感受。

“情境式”提问贵在一个“情”字,巧在一个“境”字,它让学生在答问的过程中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它活化了教材,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论语 述而》

[2]《朱熹 论语集注》朱熹

上一篇:公务员培训实效性分析下一篇:校园网建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