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实现学生作文生活化、个性化?

2024-05-30

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实现学生作文生活化、个性化?(共7篇)

篇1: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实现学生作文生活化、个性化?

探索作文教学个性化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课题的提出

“十一五”期间,我校承担了湖北省教研室基础教育重点课题“小学习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任务,致力于“小学作文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作文个性化”的探索与实践。确立这个课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和影响力稳步地向前推进,给我国的教育改革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也给小学作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新课程要求改变作文教学的价值观,从人文分离走向人文合一;改变作文教学的本源观,从立意本源走向生活本源;改变作文教学的主体观,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主体;改变作文教学的评价观,从甄别选拔走向促进学生发展。这些观念的变化要求作文教学必须站在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运用开放的、多维的、创新的思维方式,探索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的新思路。

2、小学作文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这些表述旗帜鲜明地要求作文教学要大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审视传统的作文教学,存在着许多弊端,作文异化为考试的工具,作文教学“概念化”、“程序化”、“命题化”。学生作文说假话,虚张声势;说大话,不着边际;说空话,向壁虚造;说套话,人云亦云,更为普遍的是大量抄袭,全是“别人的话”,作文缺乏新意,个性和特色,背离了习作的自由表达与真情交流这一本真。作文教学不仅没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反而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如何克服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让作文教学有情趣、有灵气、有个性,让学生在经历愉悦、积极、向往的习作过程中,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高。这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作文教学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以作文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推进学校特色建设

我校提出了“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群众性的教科研工作悄然兴起。如何把教育科研做大做强,真正形成科研特色,促进学校持续和谐发展?我们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小学习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一课题,运用课题的导向和引领作用,推进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故此,提出这一课题,既是为了探索新时期作文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更是为了实现科研强校的长远目标。

二、课题内涵的界定

我校确立的子课题“小学作文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作文个性化”,其内涵我们作了如下阐释:

1、个性是指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体倾向性和个体心理特征。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趋势。学生的习作过程是学生个性学习和创造活动的过程,是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2、子课题“小学作文教学个性化和学生作文个性化”中的“个性化”是课题研究核心,是作文教学研究追求的目标和方向。“个性化”涵盖两个层面:其一,作文个性化,就是学生能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需要”、“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其二,作文教学的个性化,是指作文教学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而建构的一整套符合学生特点和学科教学规律的,并能在习作活动中充分展现的作文教学系统。

3、作文个性化,无论是教师的作文教学,还是学生的习作,都应从非个性色彩的模式化向个性色彩的个体化、多元化转化。

4、作文个性化,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学思想,是个性化教学理念在语文教育中通过写作介质的反映。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在个性化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研究,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意识和个性表达的作文教学新观点、新理念。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实践探索,使教师的作文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以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习作和个性化人格的发展。具体目标是:

1、教师发展目标:①通过学习研究,基本熟悉现代作文教学理论,丰富和发展个性化教育理论,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②转变作文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作文教学观;③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作文教学、作文评价能力;④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总结提炼研究成果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学生发展目标:①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学生能运用个性化的语言,使用个性化的表现手法,反映个性化的生活经历,表达真情实感。②培养学生个性化人格,指导和培养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乐于创造、善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

(二)研究内容

1、个性化作文教学理论研究。主要探索在个性教育思想指导下,习作与发展语言,习作与发展思维,习作与做人等诸方面的关系。

2、个性化作文教学内容及实施策略研究。主要探索作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3、个性化作文评价研究。主要探索学生作文个性化评价的一般途径与特殊规律,构建个性化作文评价体系。

四、课题的实施

我校自2006年9月开题以来,有计划、有步骤、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研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不懈地抓教师的理论学习和观念更新,用学习引领研究;我们注重实验流程的精心设计、系统运作与有效调控,用科学的管理规范研究;我们强化实验活动的指导、总结与反馈,用评价激励研究,做到了理论学习制度化,实施方案大纲化,实验管理规范化,实施活动精细化,实验总结成果化。

1、系统开展理论学习

课题研究离不开理论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伽达默尔说过:“理论的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形式,一切实践的最终意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可见,系统抓好教师的理论学习对于开展课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在小学作文研究过程中,坚持用学习引领研究,不仅在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抓好教师的理论学习,而且把学习贯穿到研究的全过程,运用各种有效方法增强学习效果,提升教师的习作理论素养。

一是制度规引。学校要求每个实验教师每周学习2小时,每月举行一次学习交流会,每学期要写2万字的学习笔记,把学习体会、感悟作为检查学习效果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考核、评价、奖励,提高教师学习积极性。

二是问题导向。为了避免理论学习的低效和泛化,教科室拟订了习作理论学习指导提纲:①新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改革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我们应该确立哪些习作教学理念?②我国作文教学流派纷呈,有重视“模仿”的,有重视“思维”的,有重视“过程”的,有重视“兴趣”的,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我们从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③近些年来涌现出一批习作教学实验,如“情境作文”、“素描作文”、“快乐作文”、“新概念作文”、“生活作文”等等,这些实验的立足点在哪里?价值取向如何?有什么借鉴作用?④个性化作文的理论基础、研究价值在哪里?研究现状如何?有什么新的突破口?通过问题引领,教师学习有目标、有方向、有深度和效果。

三是交流分享。我校围绕课题经常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四年来,先后围绕“新课程呼唤作文教学改革”、“当代作文教学流派与风格”、“生活作文、情境作文等教改实验的启示”,“个性化作文教学与学生个性化发展”,“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于永正、贾志敏等作文教学艺术”等15个专题,举办了40场理论研讨会、学习交流会。许多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探索名家的思想、名师的风格,不仅展示了自己学习的收获,更重要的促进了教师之间思想的交流、观念的碰撞和智慧的启迪,促进了学习内化,为作文教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反复修改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是对课题研究的具体程序和操作方式的规划,是进行课题研究的一份蓝图。过去我们对实验方案存在着两种片面的认识:一是认为方案只是一种形式,二是认为方案形成之后再不需要修改。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研究的实际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使其更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习作教学研究中,我校对实验方案进行了几次修改。第一稿比较简单、抽象,基本上按总方案“照搬”下来。我们在操作过程觉得过于概括、缺乏逻辑性、系列性等问题。第二稿在内容系列化、操作具体化等方面进行了修改,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我们又发现项目梯度欠明确,过分具体的操作规定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第三稿在结构上纵横有序,横向考虑到不同年级的不同习作目标、要求,纵向分为兴趣培养,生活语言积累、语言表达,创新思维和习作评价等五个方面,在语言表达上较为准确、规范,研究的内容和操作手段更符合实际。

3、科学管理实验流程

我校作文课题研究历时四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6年9月到2007年9月为课题准备阶段;第二阶段从2007年9月到2010年7月为课题实施阶段;第三阶段为2010年7月到2011年2月为课题结题阶段。我们根据每一阶段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确定不同的研究重点,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落实到每一个学期之中,实现对研究过程的有效调控。

我们把管理的着力点放在一个“导”字上。一是导方向。教科室拟订了《小学作文课题研究提要》,提出了每一阶段研究的重点:第一阶段重点是理论探索,引导教师学什么;第二阶段重点研究作文教学实施策略,引导教师做什么;第三阶段重点研究作文教学评价,引导教师评什么。二是导方法。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缺少的不是激情,而是方法。为此,我们每个学期举办一二次方法培训,把文献法、案例研究法、课堂观察法等方法,通过具体的研究情境引导教师学习、领会、运用。三是导流程。教科室设计了“习作研究流程图”:期初,实验教师拟订本学期的个人研究计划;期中主讲一节作文研讨课,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期末整理论文、个案和学生的优秀习作,写好研究总结。流程设计明晰了思路,使研究方案落到实处。四是导创新。课题研究重在改革与创新,创新是课题研究的灵魂。我校在课题指导与评价上始终以“创新精神和创新作法”为核心点,不断地激发教师提出新观点,研究新思路,探索新举措。如“个性化的作文指导影响学生个性化习作”、“学生习作个性化不等于语言表达的标新立异”、“想象一拖三”等都是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新观点和新作法,深受专家、老师们的赞许。

4、精心设计研究活动

教科研活动是课题研究的载体,是教师研究的平台。我校在习作研究的过程中,精心设计研讨活动,让每一次活动成为教师研究交流、展示的崭新舞台,让教师在活动中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激发和智慧的分享。几年来,我校运用策划的理念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活动。

作文教学思想漫谈——从名家的教育思想和新课程作文教学理念中选取话题,引导教师个性化地解读。如《话说“生活即作文”》、《漫谈“作文就是用笔写话”》《摭谈“人文合一”》等等,通过策划“沙龙式”的交流活动,促进教师比较全面、深刻地领悟作文教学思想观念。

个性化作文教学擂台赛——每学期组织一次作文教学竞赛活动,以“真实”、“需要”、“自主”、“创新”等方面选择不同的研究点进行个人探索、集体研讨、合作攻关。四年来,实验教师推出了50节特色鲜明的作文指导课,给作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十分钟作文指导大比拼——让教师自主选择一个切入点,或记叙、或描写、或选材、或表达等等,对学生进行十分钟指导,让学生迅速掌握小窍门。很多教师匠心独运,巧妙的指导让学生“茅塞顿开”,真有点“立竿见影”之功效。这样的活动设计富有挑战性,增强了作文教学研究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给“差”作文写个好评语——从不同的年级选择一些大家认为很“差”的作文,组织教师开展评语大赛,要求评出“亮点”。这样的活动设计,引导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恰当定位,从“差作文”的背后发现真的一面,好的一面,促进了作文评价观念的转变。

我校除了设计这些特色的研究活动之外,还定期开展 “作文教学设计大赛”、“作文教学论文大赛”、“小作家评选活动”、“学生现场作文竞赛”,每次活动有方案,有过程记载,有总结评价,扎扎实实、卓有成效。

5、建立完善保障机制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校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保障机制。一是制订了实验教师“十个一”考评办法,对教师的研究计划与总结,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效果进行量化评估和定性描述。每学期评出优秀实验教师,给予奖励。二是拓宽学习交流渠道,一方面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各级各地学习研讨活动,另一方面,聘请专家、教授来校指导。几年来,我们先后聘请了王坤庆、周崇波、林永红等8名专家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给教师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力量源泉。三是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学校开辟“科研园地”,创办《科研之窗》,树立“科研标兵”,教师以研究为荣,以研究为乐,形成了生机勃勃教科研局面。

五、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四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在习作课题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了习作教学观念

1、树立了“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把作文教学的过程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有机地结合起来。

2、树立了“生活即作文”的理念。作文教学要教给学生认识生活、理解生活,表达对生活的认识上来,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提倡学生写生活的真实,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自己熟悉的生活。

3、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作文教学中,要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把着力点放在开阔作文思路和学生自由表达上,要抓住选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提高习作能力,提高学生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

4、深化了作文教学个性化的认识。

教师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内在精神架构,关注学生个体思想人格的塑造与提升,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关注学生内心的认知和情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想象、灵性、悟性的激活,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作文个性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二)探索了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经过四年的实验研究,我校教师不断地改进作文教学实践,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

1、多种方法培养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如何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我们在实践中总结探索了3条有效途径:其一,降低习作要求,让学生感到作文和读书、游戏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导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中自主习作;其二,由说到写,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在说写的结合上捕捉“习作点”,培植自信心。其三,唤起需要,激发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精心创设各种情境,寓习作于活动之中,淡化“指令式”作文,让学生感到习作是自我表达与交流的需要,不断引发习作冲动和表达的欲望。我们总结的《习作兴趣培养20例》深受领导专家的好评。

2、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积累

积累是作文的源头活水。积累要从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两个方面下功夫。首先要在生活积累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敏锐的感知力,逐步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同时,要引导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让他们去春游、去踏青、去参观、去访问,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每月坚持开展一次实践活动,如到父母单位采访,到街上为行人擦皮鞋,消除街头小广告,春节期间免费写春联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习作素材,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生活感悟。学生把这些活动写进作文中去,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其次要在语言积累上下功夫,让学生从繁重的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有时间读书、读好书,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在实践中,我们坚持每天读10分钟报纸,背一句名言警句,每周背一首古诗,推荐100本优秀的少儿读物,鼓励学生写日记,教会学生“摘录”,训练学生网上浏览,凡是学生喜欢且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东西,鼓励他们用最省时省力的办法把它“摘”下事,“记”下来。学生写生活感悟,一句话、一段话都行,只要是有感而发、只要是自己的独特见解。长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丰富了知识生活储备,发展了学生的感悟能力。我校很多学生能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习作中闪烁着许多思想的光芒。

3、多层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作文的个性化首先是思维的个性化。创新性思维能力是思维个性化的根本特征。激活创新性思维是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关键。在研究中,我们实现了“两个突破”:一是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上实现了新的突破。我们通过开拓学生的视野,唤起想象;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活跃想象;引导学生纵向、逆向思维,锻炼想象,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写科幻故事,写童话、听音像编故事,看图作文,写假像中的事物,形成了想象作文系列。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在习作的天地自由驰骋。如韩强同学写的《火星的一天》写得神秘莫测,刘潇的《老鼠与铅笔》写得惟妙惟肖,我校每个学期编辑的学生想象作文集越来越多、越来越厚。

二是在培养学生创新上实现了新的突破。我们通过命题的创新训练,语言的创新指导,表达的创新引路,指导学生写出了一篇篇富有新意的佳作。我校学生参加的创新作文大赛,屡次夺冠。

4、多种形式促进学生自主习作

鼓励学生自主习作是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重要策略。在实践中,我们做到三点:一是少写命题作文,提倡自主拟题,二是命题多样化,多出几个题目让学生选择,或者是给一个范围,给一个提示,拓宽习作的思路,拓展习作内容,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三是注重个性化指导,对不同个性、不同层次学生不同内容的习作,给予个别化指导,提高学生自主习作的能力。

(三)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习作教学风格 我校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的几年中,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大胆改革、勇于创新,不断地吸纳新的教学思想,不断地探索习作教学的新策略。他们在实践中探索、思考、总结、提升,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作文教学风格。

1、以朱莉老师为代表的“情感作文教学”。

情感是兴趣、意志、意识以及许多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从事某一活动时,情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感是作文达成的重要变量,是教师教学活的元素,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如果老师在作文教学投入情感的力量,那将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我校朱莉老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情感优势,在习作教学时尝试情感教学,把调动、激起学生的情感放在首位,尝试“随时捕捉情感刺激点,通过以情激趣、以情激思、以情激情”的基本策略唤起学生作文的情感。她讲了很多节作文指导示范课,她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像一幕幕个性鲜明的情感剧,把作文指导课演绎得栩栩如生。她的“代表作”有:《编童话故事》、《一件快乐的事》、《一件烦恼的事》。

2、以王浩林老师为代表的“情境作文教学”

情境作文教学就是教师创设一个情境,如形象情境、角色情境、事实情境、正反情境以及供学生猜想、联想、辩疑的情境,以情境创设为驱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想象能力,进而达到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习作能力。列尔涅尔指出“如果没有对学生施以情感上的影响,没有激起学生最起码的学习动机,那么教孩子是不可能的。”创设作文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真正进入习作活动中,并激起强烈的表达欲望,使习作成为自主的行为。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以王浩林为代表的青年教师以“情境创设”为突破口,探索有自己个性的情境作文教学。王浩林老师有很强的表现力和灵敏的反应力,所以他总能创设一种“魔力般”的情境,以展开他的习作指导。在实践中,他探索出“设境、入境、出境、复境”习作教学“四部曲”。在“设境”上,他能让学生置身其中,心往神驰,心情激动,灵感来潮。在“入境”上,他善于调动学生思维,运用多种策略激发学生联想、想象、连缀成文。“设境”“入境”之功极具个性与特色。他的“代表作”有:《一份厚礼》、《吹泡泡》。

3、以钱玉珍老师为代表的“自主作文教学”

新课标强调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作文的内部动机,激发学生写话、习作的兴趣,鼓励自由表达、自主写作。如何实现学生自主习作?我校以钱玉珍老师为代表的课题实验教师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钱老师的带领下,他们从克服学生习作心理障碍入手,变作文为阅读的延伸,把目光投向自然,投向社会,捕捉习作素材。运用讨论交流的方法,让学生自主交流习作素材。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化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表达,尊重学生的差异,引导学生自主批改,构建了“自主作文三部曲”。钱老师的“代表作”有:《听音响编故事》、《假如我会克隆》、《街上见闻》。

(四)构建了多元化习作评价体系

我校在课题实验中把作文教学评价研究作为一个重要内容,以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为目标,探索作文教学以及学生个性化作文评价的方式方法。

对教师习作教学评价主要以是否落实新课程理念,是否体现个性化作文教学理念为导向,评价教师是否尊重学生的个性,是否注意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技能来看,评价教师指导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表达,教学语言是否体现了启发性和激励性。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主要从学生的兴趣、选材、构思、情感及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参见下面的评价表

作文个性化教学评价表 讲课教师

班级

指导内容

等 级 评价项目 项目评价要点 A B C 教师的 个性化教学

1、尊重信任学生,师生关系平等和谐

2、关注表达需要,激发表达欲望

3、组织学习活动多元化、自主化、个性化

4、语言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鼓励个性化表达

学生的 个性化表达

1、选材独特有个性

2、构思新巧有个性

3、情感真挚有个性

4、语言生动有个性

学生个性化作文评价要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就是做到作文评改由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自评、互评、当场点评、习作展示、竞赛评比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主体的积极作用。“评价内容多元化”就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评价。例如,评写作文态度,要看学生是否做到习作态度认真、积极、按时完成习作、书写工整。又如,评情感,主要评价学生是否体验到习作的快乐,乐意写作,写完后乐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评价标准多元化”就是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习作提出不同的评分标准,有的作文尽管质量不高,但是有进步,同样可评上好的等次。在评价操作上,采取“等级加评语”、“等级加符号”、“等级加图画”等富有个性的方法,让学生受到启发和鼓励。

(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经过四年的努力,我校在作文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既有教学理论、观念上的创新,又有实践操作上的突破。除了这些“内隐”的成果外,还有许多“外显”的成果。四年来,教师的优秀作文课、优秀习作论文、优秀习作案例、学生的获奖的作文、发表的作文,累计达1860人次,其中教师获奖130人次,省级以上12人次。王继红老师的论文《引导学生搭建好习作的三大支柱》获国家级一等奖。王浩林的优质课《一份厚礼》获省级二等奖,钱玉珍等老师的20多篇论文在《个性化作文通讯》等刊物上发表。学生在《个性化作文》等刊物发表作文52篇,学生参加“创新作文大赛”、“天地杯”作文竞赛,屡创佳绩。学校编辑的学生个性化作文集达30本。

六、问题与思考

1、通过实验研究,我们感到学生作文能力明显提高,但是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部分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和怕作文的现象。因此,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力度,关注全体,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

2、实验过程比较扎实,但实验环节上出现“重复”和“断裂”现象。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整体设计,系统运作,达到全程优化。

3、对教师习作教学和学生作文评价还不够完善,个性化显现不明,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

课题的结题只是一个阶段总结。结题不等于研究的结束,小学习作研究之路还很长很长。因此,我们要以此为基点,用研究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去做更深入的研究,在习作改革的天地里谱写新的篇章。

篇2: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实现学生作文生活化、个性化?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是学生综合素养的最高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于兴趣。”可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难写,要么泛泛而谈,东拼西凑,要么选材陈旧,单调乏味,甚至总觉得无话可写,或干脆不写。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显的尤为重要了。具体的方法是

一、积累素材,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

鲁迅说过:“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这里的“学习”,不单是课内的阅读,更重要的还离不开课外的延伸。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让学生进行“美文赏析”。采取多样的形式,可让学生自由阅读作文类书籍,并在自己心爱的日记本上记下文章里自认为很优美的词句、动人的事例或自己独特的感悟,作为作文时仿写的参考,并定期检查,公开评讲谁记得好、进步快。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同学们读书、写作的兴趣就有可能会越来越浓。比如说某个同学读到一篇十分精彩的文章,便忍不住跑到讲台前念给全班听,与同学共同分享,还有的同学找别人借作文书,专门利用周末到书店购买自己喜欢的作文书籍,然后在班内互相交换,共同阅读,久而久之,学生积累的素材也逐渐多了,口头表达能力也有所增强,潜移默化中就会学到很多写作知识和技法,在实际写作中,不仅内容变得充实起来,而且也能运用很多灵活的表现手法,作文水平会有明显的进步。

纸上得来终觉浅。写作的过程,是观察、思维和表达紧密结合的过程。学生害怕作文,常常是因为没有鲜活的材料可写,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走向课外,学会观察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情趣和奥妙;学会接触课外生活,感受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学会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领悟人生的意义和真谛。从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如果平时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却指望着“拔苗助长”,一蹴而就,那是不切实际的徒劳,时间稍长,学生对写作便失去了兴趣,甚至一写作文就头痛。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作文教学中创设情景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的催化剂。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母亲河”的写作时,如果先为学生播放光未然的《黄河颂》,因为学生刚刚学过这篇课文,再以歌曲的形式呈现,学生不仅在熟知的歌词中感受音乐美,也很自然地再次体会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然后再给学生播放一段有黄河的视频,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辅以写作指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对我国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尤其是了解今天的黄河遭到污染的严重情况,学生自然就产生对母亲河——黄河倾诉的冲动。写作时可以以倡议书的形式来写,也可以用童话、寓言、书信、诗歌甚至是戏剧的形式来表达。最后,作文的展示效果是令人欣喜的,有的同学善于抒情,笔下自然就会流淌出滔滔的黄河情结;有的同学善于思考,就以“一滴黄河水的诉说”这种特殊方式,来警醒世人对黄河的保护;有的同学善于想象,就以“我心中的黄河”这题,写满了对黄河的憧憬。

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景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可以触动学生的写作灵感,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拥有自己的灵魂。试想,面对这样的写作内容,不为学生创设情景,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大海的山村孩子来说,那是无从写起的。

三、合理评价,不吝啬对学生的鼓励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今天作某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也就是说,通过学生的习作,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可以洞察学生的思想,甚至是学生的困惑。因此,在作文批阅过程中,不仅要合理评价,更要针对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或困惑,给予更多的鼓励,这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不管学生的作文水平如何,都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会赏识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把心里的感受准确的表达出来。

篇3:如何激发小学生的习作兴趣

一、走出校门, 融于自然

著名大诗人李白游遍全国名胜美景, 写出了流传千古的不朽名作。学生被禁锢在校园里, 写作文时只有挖空心思、东拼西凑。为拓宽视野, 捕捉材料, 学生必须迈出校门, 走向社会, 融入大自然寻找“源泉”。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了奶牛养殖厂、胶莱河以及公园等等。学生通过参观访问, 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闻到的、尝到的五官感受, 不但使其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还激发了写作的兴趣, 避免了教师的喋喋不休的唠叨。此时, 教师只需巧妙点拨, 穿针引线, 无尽源泉奔涌而至, 学生的作文兴致就会越来越高。

二、抓好兴趣点, 写出感受最深刻的内容

(一) 音乐作文。

教师先播放一首或一段能激发小学生想象力的歌曲或乐曲, 同时指导他们认真欣赏, 然后让他们把欣赏后的感想写出来, 组成一篇作文。

(二) 剪贴作文。

教师经常指导小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要求他们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选取自己认为生动有趣或优美的文章 (或图片) , 剪贴在自己的剪贴簿上。然后教师鼓励他们在剪贴簿上设计花边、插图, 写出心得体会, 或仿作一篇文章。

(三) 合作作文。

在组织小学生作文训练中, 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幻想出一作文题目 (如愉快的郊游、航空探险记等) , 让全班同学共同讨论, 集思广益合作完成该篇文章。

(四) 接力作文。

教师出一个作文题目, 先由自己提供 (或师生共同创作) 文章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接着让小学生自己联想, 完成该篇文章。

(五) 成语作文。

教师先让学生把他们认识和知道的成语都列出来, 再让他们自定题目作文, 要求在作文过程中尽量把成语巧妙地应用在文章里, 组合成有趣的故事。

(六) 趣味作文。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他们所知的歌曲名称, 电影名称、电视剧名称或国家名称、地区名称等, 进行自由组合, 形成一篇既有趣又有故事情节的文章。

(七) 编写短剧。

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分别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些故事材料, 让各个小组自行讨论, 把故事改编成剧本, 并实验演出。

(八) 写评论文章。

教师先给学生讲述一个故事或寓言或社会新闻, 再让他们根据这个故事 (或寓言或社会新闻) , 自拟题目, 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想, 写一篇具有评论性的文章。

三、充分运用看图作文, 从图中找“米”

小学生生活阅历少, 拙于抽象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力,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收集或拍摄主题鲜明, 具有特色又能激发人深思的照片或图片, 以幻灯或现场张贴等形式, 呈现在小学生眼前 (低年级以多幅有关联或连续性的图片为宜, 高年级则以单幅图为宜) , 并指导小学生进行欣赏, 打开学生思路, 在欣赏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条理的口头叙述图意, 要求把内容说全说顺, 对那些在语言上有独到之处的学生, 及时表扬鼓励, 增强写作的信心, 提高写作的兴趣, 最后要求他们将自己的感触, 加以渲染和扩充, 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形成一篇文章。

四、积少成多

“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必须和记笔记相结合。新学期伊始, 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笔记本, 分别摘抄好词好句、惯用语、格言、写人记事、场面描写等等, 每月检查评比一次, 在班上进行“小五星”奖励, 并授予“小擂主”称号, 长期坚持, 学生养成良好的摘抄习惯, 日积月累, 采来的“珍珠”装满了“智慧袋”,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汇, 还能促使学生智能的发展。学生都喜欢在平日搜集词汇, 为写好作文奠定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五、“阅览屋”中汲取营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因此, 我在教室后面开辟了“阅览小屋”, 拜访了各种报刊, 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外书籍、报刊, 做到课内外相结合。因人而异, 使学生有事干、有“饭”吃。通过读书, 无形中使学生学会了像蜜蜂一样, 采集“万朵花蜜”, 正所谓取百家之长补己之所需, 写作时, 犹如春蚕吐丝那样挥洒自如。

六、发表习作促提高

篇4: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实现学生作文生活化、个性化?

一、品生教学与儿童好习惯养成的关系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各种知识和技能学习最好在生活中进行,习惯培养更应该如此。他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

孩子小时候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一个公式: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一吨的气力。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青少年不光是用规则,就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以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

品生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个片段,其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其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同时,评价也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这门学科关注到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注重小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当然,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好习惯。好习惯的养成是真真切切的,同时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必须在生活中进行,脱离了生活就谈不上好习惯。因此,品生教学和好习惯养成教育并不是相互孤立的,两者是互相促进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品生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习惯养成

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和儿童的年龄特点,习惯养成教育应该是低年级品生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低年级品生课教学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抓好“一言一行”的养成教育,即学好每一课,让学生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做好一件小事,以逐步形成习惯,内化为素质。

1、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活悟体验

作为一名二年级的班主任老师,我常常为孩子们不会合理安排学习、玩耍的时间而苦恼。例如,午饭结束后,常看到一群群学生在校园内奔跑嬉戏。如果能好好利用这一段时间的话,除了适当的休息外,阅读课外书籍、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都是可以进行的。再者,放学后,是该先完成回家作业后去玩呢?还是先玩个痛快再说?为此,任课老师常常向我打小报告,谁白天没完成课堂练习又开溜了,谁回家作业没完成是因为玩过头了。

怎样才能让年幼的儿童有正确的时间观念呢?如何才能合理地处理学习与娱乐的关系?口头言语教育,枯燥无味地讲道理,小学生不可能听得进去,也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然而,巧地是,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第四单元《我长大了》中就安排了这些内容。本单元编排了“做事不拖拉”、“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成长记录袋”和“更上一层楼”四个主题活动。其中,《做事不拖拉》一课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到拖拉的害处,从中体验做事不拖拉的快乐,学会抓紧时间学习;而《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延续了上节课的内容,告诉学生不仅要抓紧时间做事,更重要的是学会安排时间,学习时认认真真,娱乐时要快快活活。我想,如果能利用品生教学的形象性、活动性及生活性,加上学生有学习品生的浓厚兴趣,一定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当看到视频盼盼晚上临睡前才发现作业没完成而急得满头大汗时,孩子们个个摇头叹息,相信在这声声叹息中,他们也在对照自己的行为。平时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哪些坏习惯要改正;当在组织小组讨论“假如建筑物着火了,消防员由于拖拉没有及时感到,会造成哪些危害”时,学生踊跃发言,在讨论中意识到了拖拉给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

在学生对于应如何安排一天的生活有个整体上的把握后,我再次提问,你的一天时如何度过的?想一想,哪些地方安排时合理的?还存在哪些不足呢?

“我以前晚上看动画片看到很晚,这是不对的。”

“放学后,我总是先和小伙伴玩耍,时间来不及了,就将作业马虎完成,难怪我的学习成绩下降。”

“我决定,以后要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看一些有趣的课外书,多掌握知识。”

……

孩子说到的,正是我希望他们做到的。相信通过他们的感悟体验,一定能做得更好!

2、课堂上注重灵活拓展好习惯常规教育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品生课堂上的好习惯教育也可以是在悄无声息中进行的。枯燥无味的大道理,苦口婆心地重复,小朋友反而不一定能理解。下面,笔者以如何培养儿童上课好的“坐”的习惯为例。

据调查报告统计,目前中小学学生的课堂“坐姿”存在着严重问题。坐姿不端、身体歪斜、手脚乱放,这些状况危害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对于学习好习惯的养成也是极其不利的。面对这一现象,我就在学期中安排了一课时着重进行“坐姿”练习。首先,出示了一段解放军操练演习的录像,让学生谈一谈观后感。 “解放军叔叔好真神气呀!”

“解放军走路的队伍很整齐,坐的姿势也很端正。”

……

篇5: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通过近期教师远程培训的活动,尤其是专题六的学习,使得我对指导学生作文,如何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有了一些自己的不成熟看法。

一、鼓励课外阅读,注重积累。

读书对孩子的写作非常重要!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正说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会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多阅读、多观察、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慢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要坚决遵循语文习作教学的规律,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我们要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读、勤于读。可以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可以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还可以介绍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其次要教给方法,使学生会读。如: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摘录批注法等。我们还要创设条件,促进阅读。1.可以组织图书角。2.保证阅读时间。3.开展活动进行阅读。4.帮助选择读物避免盲目性。另外,我们还要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二、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兴趣。

教给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从小事着手。教给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多写日记扩大作文内容。有不少教师抱怨习作课难上、孩子的习作难写,将问题归结为当下的孩子缺乏鲜活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乐于写作,培养学生爱好写作的习惯。指导学生记录自己的观察所得,并提醒学生及时记录,这样就把习作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了于是,习作课变成了活动课,一堂习作课,要花将近一半时间“丰富”孩子的生活。写作来源于生活,要从生活中摄取素材。

三、进行多样讲评,增加信心。

篇6: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实现学生作文生活化、个性化?

一、首先要开拓作文题材 激发写作兴趣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也是小学生作文的源泉。现代生活丰富多彩,开拓作文题材,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相适应,改变命题作文取材狭窄、学生无话可写的状况,有利于激发写作兴趣。如剪贴作文、看图作文、照片作文、生活作文、艺术作文、科技作文等,学生通过自己看看、听听、说说、做做,觉得有话好写,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具体、生动。

二是选择合适题材 增添写作兴趣

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写作题材。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写作经验不足,往往觉得要写的内容很多,却无从着手,辛辛苦苦地写下来,结果重点不够突出。如何处理好这一关系,这就需要在作文课上告诉学生如何根据中心思想选取材料,只有选取合理的材料,才能做到中心突出,写出理想的习作。

三、表达形式多样 激励写作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必须从狭窄、单一的命题作文中解脱出来,鼓励学生在表达方式上不拘一格。课内可通过片断作文、活动作文、特写作文、快速作文等表达形式,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写作能力;课外可利用特定的节日,如妇女节、儿童节、劳动节等,让学生动手、动脑表达一种特殊的体验。如教师节前夕,学生们纷纷给老师寄贺卡、写贺信,有的学生借教师节写了《我的老师》、《我爱老师》、、《老师我想对你说„„》等情真意切的文章,既抒发了学生尊敬老师的浓浓真情,又畅叙了往日师生之间的误会。

如何在课内让学生学会写具体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语

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新理念下的作文教学也应该是充满智慧、充满乐趣的。我们期待学生的作文具有鲜活的语言,充满童真童趣,富有创新精神。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只有框架缺少血肉。学生在写作中品尝到的是畏难和痛苦。写不具体甚至无话可说不仅是学生作文的一个障碍,也是困扰语文老师的一个难题。我就来谈谈自己在指导学生把作文内容写具体方面的做法,仅供大家一起探讨,不足之处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

一、读写结合,勤于实践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就是学生写作最好的范文。教学阅读这些文章时,我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和写作方法,并布置他们进行仿写,把阅读与写作有机联系起来,读写结合,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把作文内容写具体。如《烟台的海》一课,脉络清晰,总——分——总的布局和抓住季节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恰好可以让学生学习仿写。学生们在作文中,能抓住季节特点写景物,内容就充实了许多。

在学习了《三亚落日》一课后我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围绕一个中心写清楚的写作方法,试着写一段话,提供给学生几个中心句,如张明爱学习;小华爱劳动;奶奶生活俭朴;小丽是个懂事的孩子等。有的是学生围绕“小华爱劳动”这一中心句写开去:在家里,他经常帮妈妈做家务,扫地、浇花、擦鞋,倒垃圾;在学校里他抢着值日,从不偷懒,每次值日都忙得满头大汗;他还常常帮邻居李爷爷搬东西„„通过小练笔学生学会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一个观点,一个意思,阅读中的小练笔要视课文内容灵活而定,无论何种形式,只要抓住一个训练点,学生就会有收获。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文章的留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他们练习补写,这也是训练具体作文的一种形式。如在学习了《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课文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美惠子和聂将军见面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学生们能够想像出人物的语言、动作把细节写出来是很可贵的,是想像帮了他们的忙,所以创设空间,放飞思维,为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让他们在作文的蓝天里自由翱翔,他们就会时常回报你惊喜。

读中学写,读后练写,常动笔,勤实践,相信,学生的作文内容一定会日益丰富起来。

如何在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个性化表达。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在广大的农村乡镇小学,习作差一些的学生“谈文色变”,无话可说,无文可作,只能东拼西凑,勉强成文。绝大多数同学,也只会人云亦云,落入俗套。很难有内容具体、生动,说真话、抒真情,有童真童趣,有创意的习作。长此以往,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习作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运用不但能让学生走出抓耳挠腮、不知从何下笔的困境,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从而将文章写得有血有肉,生动感人,别具一格。从中展示社会变革、人类的进步、事物的新生,开拓人们的视野,点燃智慧的火花,这是我们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最终目的。

当然,要使学生在作文中大胆创新,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笔者以为,在习作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树立“我要写”的意识,把不愿作文的被动心理变为主动心理,作文才能创出新意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有强烈的开放意识,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依据教材,激发创新思维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思维训练。就是让学生用大语文观的眼睛去观察、去想象、去品味课内语文教育资源。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材中大多文质兼美,篇篇锦绣,字字珠玑有许多好的构段、构篇方式,是学写习作很好的典范,在阅 读教学中,要挖掘课文的读写因素,从具体的读写训练点进行练笔,做到读写结合,一举两得。例如:《东方之珠》一文,第五自然段,教师可借助范文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总分结构,以“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这种训练,为布局谋篇打好基础。又如:课文《第八次》中布鲁斯带领军队七战七败,在这种情况下,他偶尔发现了一只结网的蜘蛛也是在第八次才成功的,于是他深受启发,也要干第八次。这时教师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如果,布鲁斯看到的蜘蛛在第八次结网中失败了,他会怎么做?学生通过想象,突出主题。还如:教《掌声》一课,当我讲到小英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故事。这是多么感人的故事啊!说完我随即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把她那感人的一段描述下来。这种补空白的训练既调动学生习作的热情,又更好地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读写结合不游离于课文之外,使它成为阅读教材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在仿写中,既能积累知识,又能深刻理解文章句段的意思,还能欣赏作者谴词造句的精妙。大家写得高兴,想得奇妙,大多数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

二、体味生活,拓展观察视野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留心周围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习作和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时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让学生充实生活、美化生活、创造生活,成为全面发展的“小能人”。叶圣陶老先生强调:“要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溪流自然活泼不息,学生在习作中就不至于因无米下锅而断炊了。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鲜活的现实生活,放眼天地宇宙,山水花木,飞禽走兽及生活中的人和事,目之所及,无一不是积累习作素材的场所。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日益繁难的环境问题,有些现象和问题人们至今还不得其解。教学时,以此为内容,让学生奇思妙想,创造性地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当然对其可行性并不作具体要求。如看到母亲河水被不断污染,大家心情很不好受,都想为母亲河出点力。针对这一情况,我除要求大家能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好母亲河。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提一些保护母亲河的方法,大家积极想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的同学说:“我要发明一种专吃垃圾废物的机器鱼,让它吃进垃圾,吐出鱼食。”有的同学说:“我要发明一种堵污草,只要有工厂向河里排放污水,这种草就会在那里旺盛地生长,直到把排污口堵得严严实实,不让污水流入河里。”还有的同学说:“我要发明一种长手的树,把这种树种到河边,当有人向河里倾倒垃圾时,它就会伸出手来,把它牢牢拉住。”大家各抒己见,谈得非常热烈。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以《保护母亲河畅想》为题,写一篇小短文。学生写作情绪明显高涨,写作欲望强烈,连一些平日怕写作文、凑满字数了事的学生也洋洋洒洒写了五六百字,出现了不少有新意的文章。大多数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使“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宗旨得以实现,这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乐趣,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

三、创编童话,释放想象空间 《新课程标准》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想象思维是创新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作文教学也一样,必须重视想象力的培养,给学生营造想象的环境。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因此,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勤于思、善于想、敢于闯。只有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内因作用,去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勇于竞争。才能张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放开胆子写作。

如:我在教学生续写作文《狐狸和乌鸦》时,我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各自展开想象,再各小组选派代表戴头饰上前表演。“演员们”都纷纷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抓住狐狸和乌鸦的不同神态、语言、动作,通过不同形式的表演,逐渐去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悟出道理。最后大家根据自己的想象续写故事。由于不受时空的限制,任凭学生自由翱翔,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作文方式之一。学生的作文在语言表达上也体现不同的个性;有的同学表现出客观叙述的倾向;有的则更多地带有情绪化的色彩;有的不大喜欢用修饰语;有的则喜欢用词的华丽„„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了想象力,培养了创新思维。

四、创设情境,引导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很明显,创设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愿望,掌握技巧,促进学生尽情地倾吐,说自己想说的话,文章才会生动、真实、感人。如:我在教完《第一朵杏花》这篇文章后,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分组表演“购物讲价”的活动,学生们有的做顾客,有的做营业员,相互讨价还价,表演得栩栩如生。这样的练习形式,学生们喜闻乐见,也顺从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适合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实践中学知识、长才干,从而达到了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在平时,我还注意让学生多观察周围的环境,坚持让学生写日记,写“创意”作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篇7: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实现学生作文生活化、个性化?

传统教学中,学生作,教师改。“精批细改”曾经是语文教师批改学生作文的口号。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作文教学成了教师负担最重的一块。因而,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也经常听语文教师说,让学生习作难,批改习作更难。同时,习作需要改哪,怎么改,为什么要改,全凭教师做主,学生要做的只是依葫芦画瓢,只要改到教师满意为止,整个过程中,教师喧宾夺主,硬生生的剥夺了学生学习主动权。更重要的是,由于教师批阅的工作量太大,每次习作都要延续好几天,到最后学生的习作兴趣和热情,也在这繁琐而漫长的过程消失殆尽--累得人仰马翻,戏却不好看!我想,这就是“差慢低费”的最好写照吧。

理论和实践证明,把修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习作修改的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自主修改的习惯,是势在必行。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习惯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也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认知基础和情感动力。”可见,培养兴趣,调动学生自改作文的情感因素,是培养修改能力的先决条件。那么,如何激发小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呢?

一、引经据典,明确重要性。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文章写完,并不意味着其过程的终结,还有修改这一必不可少的环节。古今中外修改文章的典范很多,通过讲解这些事例,唤醒自主意识,让批改之路在思想上畅通无阻。古今中外修改文章的名言警句和典范材料十分丰富。如鲁迅曾说过:“写完文章至少要看两遍,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对三个典型材料的提炼等等。我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著名作家重视修改自己文章的事例。如王安石、曹雪芹、鲁迅、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作家,就是重视修改自己的文章。用事实去说明: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都有在修改文章上下过很大功夫。让学生认识到“好文章三分靠写,七分靠改”的道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著名作家都这样重视修改文章,我们初学写作的学生,也要像那些著名的作家那样,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每一篇习作,反复地去修改,使自己的文章尽可能的完美。张志公先生说:“必要性是兴趣的根源,不觉得需要,怎么会有兴趣?”所以教师向学生进行批改作文的目的教育,用古今中外文学大家修改文章的典型事例来进行引导。使他们真正意识到修改作文的确能提高写作水平。这样学生才会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批改活动之中。

这样,激发了学生评改作文的兴趣。紧接着,对学生进行示范性指导。先选出一、二篇有代表性的作文,精批细改后发给学生,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去改,怎样去改,改前改后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评改在写作中的必要性,调动起评改作文的积极性。

二、重褒轻贬,帮树信心。

修改习作,即是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写。学生初学写作,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因而,修改时,我们很容易就盯上这样那样的不足,而忽视,文章的可取之处。如果,我们在修改习作时,到处都是“数落”声,试问:作为“定力”不强的小学生,哪还有心情平心静气的修改自己作品呢?“数子十过,不如夸其一长”,确实如此,大人都喜欢听好话,何况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他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所以,在引导学生修改时,应重褒轻贬,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如:学生初学习作时,有个别的孩子从习作内容上看实在是找不出什么优点,但字迹工整。于是,我这样引导他修改--“你对自己的书写还满意吗?”然后,我告诉他:“这是我见到的书写最认真的习作。”最后,再引导发现最需要修改,也较容易修改的地方加以修改。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有时甚至把老师的话当成“圣旨”,面对纯真可爱的孩子,在引导修改的过程中要运用巧妙、准确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即时评价,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这样久而久之,习作修改,就由在粗浅的“数落”中煎熬,变成了在欣赏中进取,在修正中进步。学生也自然而然的树立了习作的自信心,有人说:“自信是通往成功的桥梁”。学生有了自信,也就乐于习作,乐于修改习作了。

三、教给方法,及时鼓励。

在修改作文的初始阶段,老师要作示范。我在作文教学中曾这样尝试过,首先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再出示学生习作中的片段,然后用彩笔修改给孩子看,并简单说明修改的理由和修改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总结了修改作文四字诀,即:换、添、删、调。

换--就是去掉作文中的错别字、不恰当的词,以及病句和不正确的标点,代之以正确的字、词、句和标点。训练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就要从字、词、句、标.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抓起。添--就是充实作文内容。有的学生作文,重点段落写得不具体,笔总落不到实处,空话多。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实重点段落的内容。对一些作文成绩较好的学生,不仅要指导他们扩写好重点段,还应指导他们增添一些新的内容。删--就是压缩语句,删掉多余的部分。有的学生作文,由于没有注意围绕中心思想安排材料,不该详写的地方却写得很细,致使文章重点不突出。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撤掉非重点段落中琐碎的情节,使文章结构更严谨,中心更明确。调--就是指导学生调整自己作文中的某些语句和段落,把文章写得有条理。

在修改中,教师发挥指导作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调动积极性。通过修改,孩子们明白了什么是改,怎样改,以及这样改的理由,学会了迁移。修改起习作来也就得心应手了。整个修改过程中,孩子们都情绪高涨,兴趣十足。同时,在修改的工程中,对于学生独到的见解,精辟的看法,大胆的意见适时鼓励,这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方式多样,避免枯燥。

实践证明,单一机械的运动是枯燥无味的。因而修改习作的方式多样化,也利于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在修改的过程中除了学生自改、师生共改以外,还可以同伴互改、师生互改、家长孩子共改、写博客进入网络(如QQ空间)评改。

同伴互改,我经常采用以下形式:一是两人互改;一是小组批改。两人互改,可以是同班同伴互改,亦可是同一年级异班同学互改。小组批改可这样安排:三人为一个批改小组,好中差学生搭配,指定一位责任心强的任组长,每组发三本作文,要求每个学生对每篇作文拿出修改意见,经过大家讨论,把意见综合后,写上评语,再签上三位批改者的姓名,最后还可以再进行一次全面复查。“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每篇作文经过三名同学的集体批改,既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又增强了批改的可信度,因而这种批改方式很容易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不过,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批改,都应做到及时、迅速。学生作文后,迫切希望知道自己的劳动价值,这时,我们应该“趁热打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饶有兴趣,也才能收到应有的训练效果。

五、悟准课标,循序渐进。

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课程标准规定,低年级写句子、写话,中高年级习作。作文一点也不神秘,只要会说话,会写字,就能写文章。高玉宝、高尔基等人没上过多少学,却写出了著名的作品,便是证明。“作文就是用笔写话”“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它不是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作文“如同衣食一样,成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它能够使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充实。在引导学生修改的过程中,要求不宜过高、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要让所有学生的习作向“优秀作文”看齐,揠苗助长。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我紧扣课标,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在尊重每一份作品的基础上,展开修改。中段教学中,我从字词句段标点运用入手,尤其注重常用标点与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等;在高段教学中,重在段落与篇章,尤其注重表述准确贴切,有个性,有重点等。对于普遍存在的小问题一次习作重点解决一至二个,而大而难的问题多次甚至一学年解决一个,如:在四年级上学期,我发现学生不能把人物的动作分解细化,于是,在四年级这一学年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有写人写事的时候,我就换着方式引导学生修改描写人物动作的语句,引导学习分解细化动作。这样,在每次的修改活动中,学生都能沉浸于收获的喜悦中,享受进步所带来的快感。

除以上所述以外,展示学生作品也是激发学生修改习作兴趣的有效手段。当然,这里所说的展示作品,不仅仅是展示修改完善的“成品”,还包括作为“半成品”初稿,让初稿和定稿形成对比,习作修改的重要性也就一目了然了。展示空间,也不只是在班级中,还鼓励在网络上展示等。

俗话说,“佳作不厌百回改”,一篇好的作文往往不全是由教师改好的,而是由学生自己用浓厚的兴趣、负责任的态度和一定的才能改成功的。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自改作文、互改作文,既减少了教师的无用功,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让学生饶有兴趣的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把批改、讲评作文的这一“世袭”领地转让给学生,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领悟到修改作文的真谛,快乐的一改到底,真正激发其写作的积极性。

上一篇:国家公务员申论攻略下一篇:学会沟通心理健康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