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所思所想

2024-05-29

广告所思所想(共8篇)

篇1:广告所思所想

广告所思所想

常常在电视剧正精彩之时,那恼人的广告就出现了,譬如送礼只送脑白金之类的。真是恶俗低级又烦人,这是未学广告之前对广告的印象。来到师大,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广告,原来广告可以如此美妙。尤其是当创意之思绽放在广告之中时,你会惊叹,怎么会有如此的奇思妙想!

欣赏美好的事物,观赏创意的广告,是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但是自己做广告却是另一回事,是一件非比寻常的难事。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得也不过如此了。有人说,广告人是戴着镣铐在跳舞,既要出众又受着束缚。在通往广告圣殿的路途中,我只能说,欢乐有时忧愁有时,痛并快乐着。没有执行,一切都是空

只有创意和艺术修养,没有执行力,是做不出好广告的。也就是说,即使想法再好再让人惊叹,如果你没有那种将想法转化成实物的能力,那么想法永远只能存在于你的头脑中,不可能拿出来惊艳世人。那说了这么多,究竟什么是执行呢?对于我的广告创作来说,执行就是将想法点子转化为客观存在的事物。像我这种还处在广告创作初期的广告新人,ps技术实在是让人力不从心,换句话来说,就是对图片的执行力不够强大。尤其是最近,由于比赛和期末将近,大量的作品需要创作出来,但是很多想法因为技术与执行的原因,都无法付诸实践只能被搁浅在心中。例如,对于大广赛的雀巢的选题,自己非常的想做一个系列,创意在于:热乎乎的咖啡杯飘出的烟形成人的笑脸,一张是年轻女人的,一张是小朋友,再一张是男人的,以此契合其一天好开始的广告主题。

可是想想容易,做起来却是难于上青天。此时,内心十分感慨,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如果我早早学习,如何去调整烟以形成各种形状,也不至于现在的 1

望洋兴叹了。再就是对大广赛的艳遇中国选题,希望用手绘的唯美风格来表现作品,但是遇到2大技术难题,一是不会手绘二是给人物换脸不够好。虽然最终也是做出了一个成品,但是效果却非常的不如人意,没办法传达出我要的感觉。

其实,以上的想法,并不是广大范围的技术难题,还是有执行力够强的人可以将其完美的表现出来的。由此看来,在执行这方面我的道路还是任重而道远的。强大的执行,可以弥补创意方面的不足。人类都是喜欢美的事物的,即使你的创意稍逊,但是美轮美奂的画面,有质感的画面,总是能带给人许多美好的感觉的。反过来来讲,如果你很有创意,但是你的执行却惨不忍睹,那么做出的广告图片只可能是令人啼笑皆非的。

有创意,才有意义

有了执行,还得有创意有点子才行。只有技术,是做不出广告图片的。到最后只会落到那种景况,你知道怎么去做,但却不知道做什么。这就好像,一个理发师有非常精湛的立法技术,但是由于没有想法,只能依葫芦画瓢,不断模仿前人,永远都不能设计出新潮的发型。

说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是创意呢?从字面上来说,就是创造新意义,敢想前人之不敢想,敢做前人之不敢做。创新是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变为可能的;将客观世界中事物固有的发展规律,去打破。

它是人类心理活动中一种高级而复杂的心智活动,包括认知层面与情意层面。是每個人天生就有、但在程度上具有个別差异的能力。

它是一种能夠运用已知信息,产生独特、新穎、具社會或個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所产生的产品可以是新观念、新构想、新理论,也可以是新互艺、新技术或新的物质产品。

但是无论想法再天马行空,再惊世骇俗,再脱离现实生活,也不能越过人类的道德底线。创作广告有巨大空间,但是却不是完全无穷的。而我对于创意,更多的理解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一提到创意很多人都会说“哎呀,我又不聪明”,“我想不出好主意啊”,其实,创意指的是一种扩散性的思考方式,可以运用在任何领域,不管什么工作都需要创意。这年头就连自我介绍都需要创意,更遑论说,那些无处不在的广告。

在我的广告创作过程中,创意是比技术还要难以克服的难题。每每对着策略单,脑子里各种认知就搅成一团,常常惊呼没有创意没有灵感。现在想想,大概是自己落入了为了创意而创意的怪圈当中。面对各种广告主题时,太过于思考创意之事,反而忽略创意本就来源于顺其自然。

在大广赛之时,对“雅居乐〃清水湾”曾想过如何创作。但是由于对房地产的不了解,只能临到创作之时,在网上搜寻前人的作品,这就难免会受到他人的束缚了。由此看来,创意也不是信手就能拈来,需要以知识为积累,从量的积累再达到质的飞跃。

而创意目的是为了将自己的才思传达给他人,这是一个大问题。有时候想传递给别人的信息,可能恰恰与别人理解到的完全相反。再有越复杂创意并不是越好,相反,简单明了,这样的传播才是最具有直接视觉传达效果的。艺术,锦上再添花

一个广告人,有想法有执行,也就说,有想到了什么就可以做出什么的这种能力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才会美,才会让人赏心悦目。这也是为什么常常美术学院的人会比我们广告专业的人构思出更好的东西的缘由。就像一个人,再有想法再有实践的能力,如果自身缺少美好的东西,那么也不会让人喜欢。

那,对于广告来说,什么是艺术的美呢?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讲。一张图片,色彩和谐搭调,那么那就有艺术美了;文字创意出彩,那么那就有艺术美了;文案优美编排合理,那么那就有艺术美。看起来,好像也不是那么难,其实不然,艺术是无穷无尽的。艺术源于对生活的体验与观察,不同的人由于自身不同的景况遭遇,存在有个体的差异。艺术涵养需要一点一滴从小事培养,不可速成。

有了艺术的美,会给我们的作品带来锦上添花的效果。前几日,在老师课堂上看到一位同学的大广赛作品,选题时好想你枣片。是系列广告,画面十分干净整齐且简洁,色调搭配的非常完美,再配上优美的文字,一眼望去,就觉得这东西真是美。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视觉的无比愉悦的享受。相比较,我自己在这方面水平差了很多,经常遇到不知如何搭配色彩的情况。图片做出来,怎么看就是不美。

综上所述,要做好广告,其基础是强大的执行能力,再要有创意,而后是艺术修养,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了出人意表的创意之思,再通过强大的ps技术,将自己所思所想给表达出来。在广告创作过程中,将自己平时对美的对艺术的鉴赏巧妙运用于作品之中,到此,一副成功的广告图片就应运而生了。目前,我要达到这种境界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我相信,只要自己把握好以上3个要素,将会在广告这条路上走得很远很远

班级:09级传播广告班

篇2:广告所思所想

计算机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902班:王聪 学号:2009151204

一个学期的信息技术教学课留给我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老师独特的授课方式,老师那种敢于打破传统授课模式而大胆启用新时代的教学方法的确让我有些意外。起初,第一节课上老师对本学期教学做了初步的安排,我以为只是随便说说而已,毕竟以前也曾经有很多人也是这么说,后来大多数人都是说一套做一套。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没有勇气去与国家的教学制度相抗衡,还说什么胳膊拧不过大腿。如今这个信息技术教学课前后上了也有一学期了,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一定要敢想敢做!

我们年轻的一代,从小到大的确承受了太多。大多数人梦想都被现实束缚,因此在这个本该激情四射活力迸放的年代,却不得不过早的为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未雨绸缪。于是好多过来人说我们没有活力,眼神都是黯然的,其实我们已经过早的成熟。然而有时候我们又是青涩而又幼稚的,我们的想法往往会被认为是不着边际好高骛远。就这样,一次次,我们不再有远大的抱负,而是在这个既定的生存环境里平定地度过自己简单的一生。

一个人想要成功,必须有一颗勇敢的心。“谁敢,就赢”告诉我想要赢首先要敢赢。“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告诉我想要有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关键还是要有梦想。我在课上讲的是“保持对成功的欲望”。在整个过程中,通过羽坛超级全满贯运动员林丹和国乒新锐外号藏獒张继科的经历来论证欲望对成功的重要性。我首先说了人们对成功的定义,有两种。其中有一种谈到成功就是一种心态,我个人更倾向于这个观点。当初在备课过程中,我想了很多也准备了很多,然而把这个内容放在课堂上作为交流的内容时,我发现同学们对国球乒乓球和羽毛球方面了解的东西太少了。或许是源自于我的个人崇拜和爱好,我是一个十足的乒乓球迷同时也是一个羽毛球爱好者,相对于其他人来说在这一方面我知道的比较多。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同学知识面太窄了,他们见识少到无法想象的程度。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早已不再是这个时代年轻人的志向,我们需要做的是走出去。说实话我很意外同学们对羽毛球乒乓球运动知之甚少,因为我一直认为羽毛球作为大众类运动,同学们完全应该有一定得了解。尤其是这两个让国人引以为豪的项目,曾经无数次的为国人争得荣誉。就今年5月份荷兰鹿特丹世乒赛,国乒就包揽了全部冠亚军;即使是8月份伦敦羽毛球世锦赛有李宗伟等一众高手围追堵截,更有赛前被看好的国羽新锐谌龙惨遭一轮游。超级丹还是突破重围勇夺分量最重的男单冠军,从而确保国羽的绝对优势,于是我们的运动健将包揽全部五金。我真的感觉到同学们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需要与这个时代合拍了。国家在不断进步,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调整,这样才不至于与这个社会脱节。现在到处都可以听到大学无用论。我觉得不是大学无用,使我们没有在大学改变自己的生活模式,不去更多的接触社会,而是一味的追求高学分。或许人各有志,但是必要的常识总该有的。有些同学甚至不知道历史上的武昭仪就是武则天并且武则天曾经当过皇后。就这样的大学生,真可以说得上是孤陋寡闻了。我们过度的追求物质方面的丰富,却在精神方面极度匮乏。多少次在本该追梦的时候,我们说作业太多没时间,要知道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所以时间并不是我们通向成功的最大障碍,是激情,是梦想,最重要的是心态。

我的主题是“保持对成功的欲望”,我记得老师说我可以举一些平凡人的例子,那些优秀运动员做出的成绩永远是可望不可即的。的确是我的不足,但是我想通过林丹和张继科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年轻的一代:有梦想才会有动力,保持欲望才会有所突破。一个不会追梦的人,即使他已经非常富有他也不能够算作是成功,因为他从来不曾有自己真正的梦想。一个梦想,当你去不断追逐并不断挑战自己去接近目标时,其实你已经成功了。一个人的欲望是无止尽的,因此成功同样也没有一定的极限,有的只是对自己一次次提出的要求和面临挑战时沉着应战后所感受到的快感。

篇3:广告所思所想

——小议当代中国画的泛工笔化现象王伯勋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1959年,张仃引用黄宾虹的话来表达他对当时中国画创作格局的感受:“唐画如粬,宋画如醇,元以后的画,如酒加水,其味愈淡,今人之画,只有水而无酒矣!”将自己的失望与不满表露无遗。

我们知道,20世纪60年代中国画界正在试图通过“写生”对传统的艺术样式进行深度改造。尽管在此后的一定时期内,“写生”派占据了那场论证的上风,但是张仃仍然认为中国画应该固守自身的图式规律,无需以“写生”对之进行改造,或者说,中国画应该保持固有的“面孔”,持这种观点的还有叶浅予等人。今天看来,当年张仃侧目以视的那些掺入了“写生”因素的作品却成为了当下中国画的经典。我不禁做出这样的假设:如果让黄宾虹、张仃等人穿过时间的隧道身处当下,他们对今天的中国画创作又会做出怎样的评价呢?

我想以当代最重要的主流展事“全国美术作品展”为例,来讨论当下中国画的创作现状。最近的一次“国展”2009年在上海举办。入选作品516件,获奖作品20件(含优秀奖),其中采用工笔技法制作完成的作品有10件,占获奖作品总数的50%。在入选作品中,工笔画所占的比重更高,很大数量的非工笔画画家自动放弃了向全国美展投稿。这一现实情况向我们传递了这样几个信息:1.中国工笔画在经历了80年代的复兴之后,在当代已然进入盛年时期;2.因为近些年工笔画成为获取全国大展奖项的便捷工具,使工笔画之外画种的发展显得较为滞后;3.工笔画创作本身在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在发展中出现了深层危机,比如对于技术的过度嗜好、对于唯美风格的庸俗追求等;4.由于人们的趋利本性使然,很多画家投身于工笔画创作中,这种状况一方面壮大了工笔画家的队伍,同时也在改变着当代中国画创作的格局;5.参展工笔画的艺术风格呈现出很大程度的趋同性,对于很多展品我们无需考察作者的学术背景,即可指出他(她)来自哪个单位,师从哪位名家,这种创作局面的出现对中国画的长远发展无疑是不利的;6.就工笔画创作本身而言,还需要探索更大的上升空间,工笔画的“写意精神”还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画面中的形象性格女性化特征极为明显。如此一来,难免使人怀疑这个时代的审美趋向。

十一届全国美展举行期间,雅昌艺术网举行了一次有关此次展览的网络讨论,一位匿名网友这样评论:“国画像(西方古典)油画,油画像(中国写意)国画。”在我看来,这位网友的评论颇有几分见地,同时我们也不禁要问,难道这就是当下中国画的时代“面孔”吗?好的,让我们再回到黄宾虹的比喻。如果说当时的中国画已经成了“水”,那么当下以工笔画为主要表现技法的中国画则是“汽水”。从营养的角度来看,对碳酸饮料的摄取过程除了满足对口腹的短暂刺激之外,与对肌体的健康发展而言显然是弊大于利的。

急于寻找不如踏实沉淀

吴强(浙江大学艺术学院)

对于中国画的当代面貌,我们不能简单地只从形式上去判断。传统中国画,自古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其背后遵循着一个特定的传统文化发展规律,从宏观上看,这是非常稳定而缓慢的。那么,对于当代中国画的精神面貌便存在两方面的判断:一、是否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即是否遵循了本土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二、作为个体的艺术家是否把握住了当代现实生活中的核心问题。当然,这两方面都是由从事当代中国画创作的人和具体的生活状态决定的。

文化传承和发展应该是通过文化对人的滋养得以实现的,这是一个缓慢影响和长期沉淀的过程。企图急躁地通过拼凑的方法达到发展新文化或创造当代文化面貌的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可以产生繁荣的假象,但终究会被历史所抛弃。我们现在从上至下都在倡导“文化”,但是否能从真正意义上融入其中呢?穿一身汉服和唐装,手拿毛笔,口吟古诗,画出的未必就是纯正的中国画。同理,打着“全球化”和“同国际接轨”的旗帜也未必就是当代性,至少未必是中国画的当代性。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中国画教学的教师,笔者对于当代中国画发展基础力量的普遍状况是有一定了解的。现在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存在的共同问题是,对画面之外的、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化背景了解甚少,也不感兴趣,就更不用说这种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感受了。学生们大多倾向于对图式的学习和拼接,对于为何会形成如此图式或怎样的心理状态会产生如此的创作基本是忽略的。仅此一点,便暴露出一个很大的问题:当一个有深厚文化背景支撑的画种仅被简单地图式化继承,要谈发展,要谈此画种的当代性不是成了一种奢望吗?正如前面提到的滋养,文化的状态和面貌最后需要被其滋养的艺术个体以某种方式呈现出来,应该是从骨子里发散出来。中国历代文化精神都可以在某些个人和其经典作品中折射出来。所以,我们是否该反思自己走得太急,是否因好高骛远而浮于表面呢?只以新与旧或以其他外在因素判断一个文化及其现象的状态,是否显得简单和草率呢?历史上成功的复古运动告诉我们,发展并非都一味走直线的,在特定时期适当地减速和反思更有利于扎稳前行的脚步。邻国和其他民族对待自身文化的传承态度和做法,邻国和其他民族对待我们文化的学习态度都是我们反省的好例子。

因此,与其急于寻找中国画的当代面貌,不如踏踏实实地深究中国画的基本规律,去找寻和品味孕育这个画种背后的文化生活细节。当这些细节真正融入我们的血液中时,或许我们会自然地找到当代中国画的文化面孔了。

成为当代的人

谭军(职业艺术家)

当代中国画的文化精神面孔,这是一组非常宽泛的概念的集合。当代、中国画、文化、精神、面孔,这任何一个词都已涵盖太多太多的内容,而我作为一个创作实践的具体操作者,常常是从这些单个的概念出发来思考的,至于将所有的思考组合起来会怎样?虽然这是立足于自身艺术实践的个人思考,但会有小范围的共性。

我,或者说我这一代人,或者说这一代的某些人有着类似的、非传统的、独特的学习经历和生活经历。作为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学习经历是非常特别的。没有传统的私塾或更旧式的教育,没有经历“文革”,或者说“文革”没有对我产生直接的影响,改革开放的果实也没有直接惠及我(“80后”应当才是更直接的受益者)。本科之前的教育和社会的变化有严重的脱节,本科学习期间正好赶上电脑时代的来临和出版业的兴盛,本科毕业后所面临的社会与之前来自学校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和对世界的认识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自己通过书籍和互联网获得的信息与老师们所教授的知识相距甚远。我觉得自己急需整理混乱的头脑和知识,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对世界的看法,以及自己学习和思考的方法。

所以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是一件至关重要,却又相当艰难的事情,是我们这一代人普遍面临的问题。艺术,作为理想,也一再地被更新认识,对艺术概念的认识不断地在变。早期的学习基本以技法学习和技巧训练为主,对艺术的理解也就多从技法、技巧的角度来切入和衡量。后来因为接触更广泛的艺术样式和阅读艺术理论书籍,意识到创作者思考的具体方法、内容才应当是艺术更深层、更重要的核心,于是创作开始倾向于个人思想的表达。再后来,觉得技法、想法都不那么重要了,应当让人在面对作品时忽视技法和想法,毕竟技法只有经历训练的人才懂,而人与人之间思考的差异更是巨大。以简单、纯粹的绘画方式来描绘一个画面会更容易、更真实地传达自己的个体状态,也更容易感动观者。

艺术因为“人”的存在而出现,艺术的历史就是人的历史,艺术就像一眼一眼不竭的泉,曾经艺术之泉在世界各地涌出和扩展,彼此没有融汇。如今艺术的边界仍在被不断地扩大,因为有人在不断冒险尝试而将前锋导向不同的“疆域”,世界各地的艺术之泉已经彼此或多或少地融汇,而且还在一再拓宽并重叠于其他非艺术的领域。

中国画作为这众多艺术之泉的一支涌动多年,形成了自己广大的领域和支流,如今已无可避免地与其他艺术之泉有了融合。如若还将自己囿于某段短暂的绘画历史中,就像将自己陷于艺术之泉涌成的支流或一潭之中,处于泉水涌成的某个水潭中的人很难意识到艺术之泉的边界和源头的存在,也可能失去好奇心去探索艺术之泉的前沿和源头,他们不会看到不断更新的边界和新鲜的事物,只会偶尔感觉到暗潮的涌动,这些沉溺于一汪小水的人可能长成了怪物而不自知。

人类的历史已经将这泉水的“疆域”拓展得非常宽广了,有人仍在开拓泉水的前锋,也有人游走于不同的水域,汲取不同的营养。在这种拓展和融合的趋势中,中国画也必然要放开语言的坚守,让中国画语言单纯地成为世界众多艺术语言的一种,供创作者自由地使用和发挥,这样才能使这一语言带有的独特精神性特征得以自然地显现,一切取决于创作者的表达需要。

创作者,作为个体“人”的决定性作用在不断拓宽和跨领域的艺术世界里尤为重要,关键是创作者能否成为或胜任一个当代“人”的角色。成为一个当代的人,不是活在这个时间点即可,这是一个问题,是每一个活在当下的个体需要独自思考的问题,这是艺术在此时此刻成立的基础,也同样是中国画在当代成立的基础。

谁能具有当代中国画的文化精神面孔?

——以当代花鸟画创作为例

沈莹(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有关“中国画”的讨论贯穿了整个20世纪,先后经历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次外作用力的冲击,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然而,喋喋不休的争论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一是认为中国画的核心,比如材料与笔墨是面对国际化和现代化不得不坚守的底线;相反的观点则认为这是国际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不得不突破的桎梏。实际上,作为一个与现代国家同步形成的文化概念,“中国画”自其产生之日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身份。最原始的含义是与东渐而来的“西学”相对应的各种发端于中国的绘画。后来有了“国画”的说法,相比“中国之画”而言,范畴缩小到了毛笔画,这里既包括设色,也包括水墨,没有特别强调从传统文人画中延续下来的精英意识,而是在民主主义革命的呼声中反思“中国画”如何科学化——这是中国画向现代化迈出的第一步。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迫于与国际接轨的需求和对现代主义形式革命的回应,中国画坛以“新文人画”和“实践水墨”为代表,在两个方向上重拾一度缺失的精英意识。

上世纪90年代末的这次探索之所以重要,意义在于它重新确立了写意水墨优于工笔设色的人文价值,以到于当下有“水墨”逐渐取代“中国画”之趋势。“水墨”虽然强调的的是媒介本身,但这种媒介物化了“中国画”在历史上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和抽象的哲学观念。因此,“水墨”也好,“中国画”也好,都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而谁能具有当代中国画的文化精神面孔呢?这个问题不是由某一个机制规定的,更不可能由某一种理论规划出来!相反,批评家要做的是从现象中寻找可以被建构的个体。中国画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地位越来越尴尬,笔者认为能够代表中国当代艺术的作品应该具备批判力量和前卫姿态,而在本质上,“前卫”是体制的对抗者,因此中国画想要“前卫”本身就成为一种悖论。

近年来,“中国画”再次成为当代艺术中的讨论焦点,从而反映出其他媒介在与国际对话过程中的弱势,以及对中国画能够“准前卫”的美好希冀。几次中国画的变革主要发生在人物画和山水画领域,这是由政治意图、生存空间的城市化和现代人精神面貌的整体转向决定的。相比之下,花鸟画领域的变革具有更大的难度。近年来,在花鸟画领域中我们见到了可以举例的新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在保持传统功力的基础上,在精神层面上反映出现代因素,折射出从城市公共空间向乡村生活的回流,不同于“新文人画”对现状的回避;第二种是以抽象的手法象征性地预示当代社会的本质,作品以布面综合材料、陶瓷、装置等形式出现;第三种是在更大的强度上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在这部分作品中,中国画效果的画面仅是一种视觉表象,对“听觉”和“动态时间”的引入真实地补充了传统中国画需要借助想象力来完成的遐想空间。这些新的尝试能否代当代中国画的文化面孔,只能留给历史去评说!

深刻自省与理性自信

——构建当代中国画文化精神的两种心态

唐书安(职业艺术家)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首先要有深刻的“自省”能力。人无完人,但是敢不敢于认错和做深刻的自我检视,则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勇气。其次,一个人是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建立“理性的自信”。“自信”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但盲目的自信,则变为自傲。中国画亦如此。近百年来的中国画,随着朝政更替、时序演进,经历了“德赛”之争、“为现实服务”、“为人民服务”、全盘西化、中西接轨、创新与正本清源等等时代观念的影响。中国画纵有铜墙铁壁之身,也会住时代风雨的浸泡下,日渐走形,变得面目全非。以至于现在我们看到的所谓“中国画”,其实早已没有了中国画的滋味。

仔细总结和分析近百来的中国画变革思想,我以为有两点原因导致艺术家既不自省,也不自信;第一,特定时期要求中国画从旧代的“鉴戒贤愚、怡悦情性”转为为政治服务的工具。不如此者,即遭鞭挞。在一个不敢独立思考、不能自由思想的年代,中国画要想获得大的发展,是断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在一个连思想都不能自控的时代,中国画的文化精神如何体现?普通大众只知道“这个画画得真像”,那么,“像”就是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吗?第二,上世纪末,实行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人性解禁、思想开放,随后又遭到市场经济之“利”的大考验,艺术也开始迈入市场经济时代,画展、拍卖会、艺术博览会一场接一场。某某画家的作品在专机上展示、某某画家的作品被大会堂收藏、某某画家的作品在拍卖场过亿元等等,真可谓:满城尽是大画师,随处可见牡丹王。国画家们的工作室越来越宽大,座驾越来越豪华,口气个个赛文沈,做派一一盖朱耷。但他们大都在利禄和“愚乐”精神的安乐窝里悠然自得。

笔者觉得我们这些青年国画家是十分轻松的,因为我们完全可以从那些历史事件中去进行“深刻的自省”,找到“理性的自信”。何况现在大力倡导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假如不对中国画的文化精神做出深刻认知,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怕也“硬”不起来。

当代青年国画家如何理解中国画的文化精神呢?还是逃脱不了中国古代圣贤指出的老路:“师传统、师造化、师心迹”。“师传统”是让我们敬畏古贤,对古贤之哲思和作品之技法做出深刻认知;“师造化”是让我们敬畏自然,去和山川万物、花鸟虫鱼做亲密的朋友,古人可以借梅兰竹菊喻君子之德,借松柏芙蕖喻高尚节操,我们为何不能将这样的文化精神加以传扬,去爱惜众生,和谐共处;“师心迹”是敬畏灵魂、净化心灵。一个国画家,在其一生的艺术征程中倘能做到“师传统、师造化、师心迹”,其中国画作品的“文化精神”就会自然呈现。

从审美变迁来反思当代中国画的文化精神面孔

魏建明(湖北工业大学讲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

中国画语言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笔墨、结构和造型。由于当代文化环境的变异,笔墨的生命根系被动摇,被迫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挑战。水墨材料、非传统材料的引入与拓新、西方艺术表现方式的借鉴与转化等等因素,使得中国画的笔墨形式以新的审美内涵在滋生。传统笔墨规范悄然解体,它们已不再是评判中国画的唯一标准,诗、书、画、印并非缺一不可,画家为了画面的完整性、集中性甚至现代感,正在放弃或减少题诗盖印的方式,中国画也自然转向材料媒介、物象造型与结构图式等方面。其中,结构图式迅速走向前台,遮蔽笔墨内涵的失落,并成为中国画家特意追求与强调的重要因素。比如石鲁的躁动奇崛、李可染的光影意境都给我们以深刻的印象,还有一些画家运用地域构造符号与心理意象表现相暗合的具有地域审美特质的经典结构图式。画家们或隐匿具象事物的内在结构,或根据物象特征抽取对应符号,或观察宇宙时空,构建新的视觉资源,或直面都市,选取新物入画,如此等等形成当代中国画众多个性结构图式的面孔。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中国画这种所谓“创新的迁移转向”传达出一种扭曲与危机:图式建构的追求是西方视觉理论催生的产物,这不是说图式建构本身不能滋生于本土文化,但传统经典文化的疏离使传统图式的构建多半丧失了内在的张力,传统图式呈现出善和中正的自我平衡与人格完善的应和,在新时期将其延续、更新并非易事,虽然有部分艺术家似乎涉猎其中,然而对传统的粗浅理解、与现代生活结合生硬,是显而易见的。

图式建构是一种综合修养,艺术家要掌握形式心理学、哲学、构图学的知识,在大量实践中建构绘画语言谱系,艺术的敏锐与创新更为重要。所以,这要求艺术家从实践到理论进行积累、丰富与整合。可是,这些因素至今仍然处于“在路上”的状态,还没有一位集大成者竖立起实践的标杆,会引起后来继承者的困惑与犹豫,以及受众的游离与忽视。对图式建构的追求还可能引起对中国画探索的错误理解,部分艺术家在探索图式建构时以猎奇为目的,忽视情感与心性,掩盖笔墨本体语言,必将更远地偏离中国艺术本质而流于虚假与低俗。中国画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对其融合性、边际性、折中性、文化性与艺术性等方面的探索必须是深入而彻底的,这需要一批心智强大的艺术家,由他们带领中国画进入“柳暗花明”的新境界,无疑这是我们共同期待的。

篇4:香港作者的所思所想

香港作家高旅,早年常写杂文,在《文汇报》发表,生动泼辣。十三四年前,他封笔什么都不写,到一九八一年尾,才重新执笔写连载历史小说和每周一篇两千多字的杂文,刊在《大公报》上。

高旅对历史有研究,因此他的杂文大都引古证今,读了令人鉴往知来。他将一九八二年写的七十篇,交三联书店出版,沿用原来专栏名字《持故小集》,重新再读,觉得时间还未过去,足以令人深思。

在《孙行者不能代取经》一文中,他提到唐三藏取经事说:“软弱无能也不妨,有虔诚、坚定的心志,天助自助,必抵于成。最怕是取捷径,求捷法,一味偷巧,自以为得计,那么即使取得真经,也会视作等闲,甚至并不去读。”做学问的确不能用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只争朝夕急于求成,结果欲速不达,许多事情总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功德圆满。

《文学批评类喻》一文中,他认为文学批评的论高低、说好坏,不能搞实用主义,也不能受不了别人批评。所谓实用主义,就是内容一点不理,只求其对自己合适,就说是高。关于受不了批评,高旅举传说中金圣叹批关圣人为例。圣人有青龙偃月刀,大可以砍其头,但关羽不这样做,只请批者笔下留情,以免打破饭碗,这倒是颇有量度,不像一些人一听批评,重者弃市鞭尸,轻者凌辱洗脑,叫你求生不得,求死无门。香港煮饭烧菜,早已淘汰柴炭,除用电力和煤气外,最多用的是罐装石油气,石油气本是天然废气,若不将其燃放会爆炸,科学将其压缩为液体装罐并加臭味,使人易于防范,这样就成家家户户的燃料,这是将糟粕变有用的例子。市面有售人参精,每次规定吃十滴,因为那是浓缩精华,有人一次饮几十滴,结果送医院,这是太多精华之害。高旅在《精华与精粕》那篇文章中另列实例,立论事物不能绝对,言之有物,令人深思。

他批评滑头文学家喜欢述而不作,把别人的东西抄一番。他在《述而不作谈诗人》中,自嘲滑头,其实是对时弊的讥刺。高旅认为,那些连写张便条都不通的青年却写新诗,请枪手的大人物却写旧诗,同样都是要不得,这与捧白卷英雄同样可笑。

高旅这个杂文集,是他重执笔头以来第一个集子,文如其名,文章立论“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对社会上发生的现象,说出他自己的见解,值得重视。

这些文章都是发表在香港,内地读者未必有机会读到,印成单行本,内地读者便可看到香港杂文以及香港人所思所想。当然也感到一些已成过去的社会烙印。

篇5:徘徊黑夜所思所想美文

那个本应春意盎然的三月,我却打翻了黑色的墨汁,因而黑色渲染了我的整个世界。

只是很想写点东西,但是似乎并没有足够的词藻去勾勒出我想表达的意境。于是乎,便放弃了。

三月,我选择了离开。三月,我选择了勇敢。最终,我却仍然一无所获。在三月辍学,在三月犯贱,在三月被感动的一蹋糊涂。

于朋友,我真的不知道还能说什么。我爱她们,深深的…

我记得:

们亲爱的说:“我愿意陪迩等天亮。”

们雨说:“乖,要好好照顾自己,我们爱迩,一直。”

们白说:“宝贝,想迩了。”

们慧说:“我希望看到迩幸福。”

们敏说:“我们都是傻瓜,但一定会幸福的。”

我想,对她们每个人都说:“我们一定要幸福,我们要一直在一起。”

我真的想哭,没有原因,只是单纯的想哭。

最近,我真的太想我的.朋友们,想到心痛,想到脑袋一片空白,想到泪流满面。可是我觉得不够,真的不够。

想我们在一起的旧时光。

我们买对方喜欢的明星海报,我们在河边讲自己悲伤的爱情,我们一起没恒心的减肥,我们一起下滑的英语成绩,我们牵着手谈心,一起哭了好几个小时……

与迩们这一段又一段“不了情”,让我不孤单,不寂寞,给我勇气,给我安慰……

不管我在哪里,请迩们记得,我没有离开,也不会离开。

朋友真,一辈子。

爱情美,一瞬间。

篇6:跟单员的理念:所思所想

(2007-07-28 10:40:49)

转载▼

分类: 国际贸易知识集锦

一、成才公式:“管理是一门通过他人去做事的艺术”:

不做事,不会做事(学生);不会做事,学做事,开始做事;(参加工作);会做事,不做事(主管);“自由是对必然的把握”,你想“不做事”,就必须“会做事”;不会做事如何做主管;无论是业务还是生产,跟单员都不自己去做,但他(她)必须会做,不然能“让别人做事”?又怎么能从“跟单员”升华为总经理?

二、包装自己还是武装自己:

六七十年代的人们“武装自己”;八九十年代的人们“包装自己”;21世纪的人们则“既包装自己,又武装自己”;无论是产品还是人,“品牌”都必须以品质为基础,“包装自己”的前提首先是武装自己;读书的真义是“直接或间接的获取知识和技能,”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混乱的世界不会长久。经济社会呼唤新一代职业经理人的诞生。包装和武装是走向成功彼岸的两条腿,缺一不可;

三、工作风格制胜能力=硬能力+软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运用能力的方式:

个人:工作风格;企业:企业文化;权力是从做事中得来;

四、最了解<了解:

“最了解”和“了解”只是相对而言;了解就是了解,没有“较了解”、“最了解”可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跟单员强调务实(注意:不能说“最务实”,因为最务实<务实);

五、WTO、全球化不是空话:

篇7: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所思所想

小学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很繁杂的工作,每个班主任都有过酸甜苦辣,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要带好一班孩子,教育好一班人,确实不容易。

9月毕业入职至今,今年担任了一年级4班的班主任工作已是第二年,现将我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在我的信念中针对刚入小学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便是习惯的养成!因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有句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接手的第一件事,我就先立下了规矩并和同学一起制定了班级未来努力的方向。经过一个月的熟悉后,我便宣布了每位同学的职务和岗位,也就应了班级事务人人做,人人都有事务做!在今后的日子里,告诉了他们每个人分工不同做的事情也不一样。但你们有一个共同目标,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的.班级好。期间我对每一个小干部进行了手把手的辅导。例如,一年级的小朋友不会扫地,只用嘴告诉他这样那样学生们还是不懂,你就必须得手把手教。同学们倒挺争气!各自负责着自己的领域分工明细做的尤其细致。

其次就是小组合作的方法,不仅可以用在学习上,班级的管理中也特别实用。刚开始的时候,虽然在座位上没有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摆放,接着慢慢的以两人小组的形式进行推进,来发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担任小老师,两人为一组进行学习,在日常行为规范上进行约束。同时这也为以后小组长选举做好了铺垫。时间长了,我也能真正的感受到放手的乐趣。平时我很少会接到学生的告状,因为在之前我就对他们说了,发生了矛盾,就先找组长解决、组长解决不好去找班长,再不行就来找我。其实小朋友们哪有那么多的矛盾,细算算也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倾吐的对象。

再者,召集班干小会议,每周五下午最后一节我都会召集几个班干和每个组的小组长开会,就目前班上的情况进行探讨,本来我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他们来商量,没想到他们说得头头是道,对于一些小组存在的问题,对于有些同学的行为习惯,都能够说出个一二三来,并且都能说到点子上,第二天我就会接到孩子们出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法我一直延续用到现在!有句话不也这样说,你的放手将会挖掘学生的无穷潜力。现在,我们班学生学习状态良好,积极向上的班风初步形成,我在学生的每一个进步中体会到幸福的味道!

篇8:广告所思所想

在出版于2007年的《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一书中, 对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未来五年的发展做出了预测[1,2,3,4,5]:

“对于教学策略及技术而言, 类似于PDA、智能手机和电子书本一类的移动设备会愈来愈重要。它们很好地扩展了在校外的非正式学习和变化着地动态的工作环境中的学习方式。强大的移动技术带给我们的, 是集合了信息获取、协作和基于真实生活的学习任务这三者的丰富的学习情境。”——如今, 我们确实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移动技术在我们身边的迅速普及。

“基于网络的技术会不断在可访问性, 易用性及功能性方面充实完善。未来会开发出更多高效而强大的网络应用。首先博客会越来越易用, 从而普及开来。在教学及工作领域, 可供参与者实时动态地交换想法及反馈的虚拟化学习环境同样会流行开来。这些方面的发展或许将意味着不再去强调‘e-learning’中‘e’的含义, 而是几乎所有的学习都会是数字化的——即装备了某种数字化的技术或者由其提供了技术支持。不再去过度关注数字化学习和数字化的技术手段, 而是把更多地目光投向由一系列数字化解决方案 (e-solutions) 支持的学习和绩效的效果。”——新浪博客、新浪微博、开心网、校内网等等, 不知何时, 成为了许多人经常登录的社交工具。

“开放教育资源将会是另一个重要的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会通过网络的形式将它们的学习资源免费地向大众提供。由于可以获得更多的开放学习资源, 在基于资源的学习 (RBL) 中提供学习者支持、指导及评价将变得尤为重要。”——维基百科中丰富的学习资源, 成为了许多人眼中真正的百科全书。

“今后的五年, 教学模型将会更好地适应如何去支持设计开发高度灵活的学习情境和即时的表现及教学支持。而这一切都归因于近来不断关注design研究领域。教学模型会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变得越来越灵活, 同时也会对指导性的或者自发性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将独立于空间和独立于时间的可访问性, 以及可以适应个人需求及个性化学习的技术结合起来, 将会带给我们一种成本利用率高的规模化的个性学习。伴随着智能教学技术的成熟, 内容资源库会更加的庞大和易于访问, 同时数据库中将会保存来自学习者个人的精力及培训方面的信息。以上这些事件的结合, 为可以提供大规模个性化服务的学习系统奠定了基础。”

二、教育传播与技术发展现状

上文的预测涉及到移动学习技术、基于网络的学习支持技术、教育资源共享及适应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模型四个方面。那么, 多年后的今天, 教育传播与技术 (教育信息化) 领域的发展现状又如何了呢?

首先, 给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近几年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或许在多年前, 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将会是一件很让人羡慕的事情, 而今天, 如果细心去观察, 便会发现在你的身边, 处处都可以见到智能移动终端的身影。人们在乘车时做的最多的, 或许就是拿出自己的手机, 浏览视频, 浏览网页, 浏览电子书籍、玩一玩手机游戏、IM聊天等等。在智能终端普及的同时, 移动通信技术也在不断地走向成熟。以上这些无不让我们真切地看到移动技术给我们提供带来得便利, 然而由于缺乏完善的移动学习支持 (不管是配套软件、学习资源, 还是教学设计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等等) , 至今移动学习的理念都没能在大众中普及, 或者在接受传统学校教育的学习者中普及。根据相关访谈数据, 学习者对于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学习的需求很高, 他们需要一个可以随时解答自己的疑问, 并提供扩展知识的平台。总结下来:有实力、有市场, 唯独没有的, 是人力。

其次, 博客、WIKI、社交网站、微博等等基于网络的交流平台, 在近几年迅速在老老少少中普及。每天登陆微博、发布微博, 每天逛校内、看帖跟贴, 这一切, 很多人都在做着, 并且乐此不疲地做着, 而这也正是网络带给我们的强大魅力。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通过博客、社交网站和微博等平台, 交流学习心得, 收集教学反馈, 在学习者之间、教育者之间和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这些早已不能用单纯的数字化学习的概念去概括。不过由于缺乏系统性, 而仅仅是根据需要把现有的交流平台组织起来, 难以达到称之为数字化解决方案的要求。如今的我们走出了刻意地去强调“e”的时代, 正开始走进一个由一系列数字化解决方案构建的新时代, 现在急缺的依然是人力 (解决方案的构建者) 。

再次, 说到开放课程, 时下最流行的课程之一, 应当属MIT的开放课程。2001年4月4日, MIT宣布将在互联网上免费和公开分享它的课程教材。十年之后, MITOCW已有2000多个课程上线, 被全世界1亿多人下载使用。如今的它正在为“未来十年能让10亿人受益”的目标而努力着。

最后, 对于国内用户而言, 语言障碍是它们获取MIT课程, 并以此类资源为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阻碍。不过可喜的是, Sina开放课程正在不断地更新着中文字幕版MIT开放课程, 这样的努力, 又进一步拉近了MITOCW在接下来的十年期望实现的目标。随着越来越多地学习资源在网络上共享, 如何在基于资源的学习 (RBL) 中提供良好的学习者支持、正确的指导及公正的评价成为了摆在教育传播与技术实践者面前的又一难题。再一次, 我们需要能够将这一难题解开的人。

三、结合教育传播与技术的预测与现状看教育信息技术人才

一直, 有着这样一个疑问萦绕在我的脑海中:“究竟教育信息技术是以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联系上文中的内容, 这种疑问有了这样一种更加直白的表述:“我们 (教育信息技术领域的学生) , 能够胜任以上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的各种新兴发展的人才要求吗?”[7]

在不久之前随兴而做的一篇Blog中, 我这样写道:

“E.T.的学科特点, 决定了它所培养出来的, 既非博览群书之人, 擅于舞文弄墨, 亦非武艺超群之人, 长于舞刀弄枪。它所培养的, 是一群掌握着独到手艺的‘厨师’, 刀工细腻, 手法一流, 懂得如何烹饪出符合不同人口味的地道美食。

‘厨师’的角色, 要求E.T.人深谙各类经典食谱的同时, 又能够利用有限的食材, 制作出别具匠心的特色美食。E.T.以促进学习、提高绩效为己任, 藉由对技术性过程及资源的创造, 应用与管理, 努力实现着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

砥志研思 (专心) 、一丝不苟 (细心) 、持之以恒 (耐心) 可谓是‘教育信息技术’专业学习之路上, 最最不可缺少的三种心态。不论是对多学科理论的深入研究, 还是对多技术融合下的具体实践, 专心+细心+耐心, 再加上点责任心与对完美的小小追求, 相信, 求学之路虽布满坎坷, 依然会留给自己许多的收获。”

四、结语

新兴技术的出现, 让我们很难一直以同样的方式去学习, 或者应该说是保持一种活跃的学习状态。很难想象在这样一种瞬息万变的时代, 自己满足于已学知识而停下自己学习知识的脚步, 却在短短数年之后沮丧地发现, 自己所学的知识已经变得非常的匮乏 (不是因为掌握的知识太少, 而是因为在新的环境下, 旧有知识极有可能不再适用) 。[6]

那么, 具备了上文中提到的“深谙各类经典食谱的同时, 又能够利用有限的食材, 制作出别具匠心的特色美食”这些能力的E.T.厨师, 又是否可以胜任新兴技术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呢?这又是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郑太年, 任友群.教育传播与技术的研究基础——《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 (第三版) 第一部分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 2010 (01) :18-24.

[2]汪琼.教育传播与技术视角下的教学策略研究——《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 (第三版) 第二部分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 2010 (02) :29-34.

[3]赵健.走向学习、认知与技术研究的深度融合——《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 (第三版) 》第三部分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 2010 (03) :30-36.

[4]焦建利, 何秋琳, 詹春青.学习模式及其应用——《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 (第三版) 》第四部分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 2010 (04) :41-46.

[5]何克抗.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 (第三版) 的学习与思考之五——由“技术研究取向变化”所引发的关于“教育技术本质及未来发展”的争论[J].电化教育研究, 2013 (11) :34-45.

上一篇: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思想汇报学习心得下一篇:信贷部主任的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