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粮食生产电视专题

2024-06-24

发展粮食生产电视专题(精选6篇)

篇1:发展粮食生产电视专题

发展粮食生产电视专题

一、充分认识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

粮食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粮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物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当前,国家粮食供求整体处在紧平衡状态,粮食需求增长与产量增加同步,稳定增产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基础还不牢固,特别是粮食连续6年增产之后,继续增产的压力加大。为此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倍加珍惜农业发展来之不易的好局面,决不能因为连年丰收而放松农业生产,导致粮食生产出现滑坡现象”。今年,国家将全面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继续推进实施粮食战略工程、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实行以县为单位集中投入,整体开发,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向主产区倾斜,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加大对粮食大县财政奖励和粮食产区建设项目扶持力度,加大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臵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我县是国家粮食生产大县,粮食一直是我县具有传统优势的大宗农产品,肩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县委、县政府领导对今年粮食工作非常重视,多次强调:“全县上下要深刻认识当前形势,切实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完成,千方百

计扩大种植面积增总产,千方百计提高单产保增长,千方百计调优结构增效益,千方百计抗卸灾害减损失;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提高种粮农民生产积极性;继续制止耕地抛荒,坚决防止抛荒现象反弹;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建设高标准粮田,推进农业机械化,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做到全年粮食增产目标不动摇、支持力度不减弱、工作措施不松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二、领导电视讲话

(一)童县长讲话

(二)周局长讲话

三、村支部书记和农民讲话

四、双季稻主要栽培技术

1、推广良种,搞好品种搭配。早稻大力推广高产优质超级早杂品种两优287,株两优819和优质早籼稻湘早籼45号,压缩特早熟品种早原丰等。晚稻大力推广高档优质稻湘晚籼11号,湘晚籼13号以及优质杂交晚稻丰源优299,T优259,岳优9113等。在品种搭配上严格按早配迟,中配中,迟配早的原则,即湘早籼6号等早熟品种搭配湘晚籼13号、湘晚籼11号,湘早籼45号搭配丰源优299,T优259等。

2、大力示范推广早稻软盘抛秧和旱育秧技术。

3、大力推广晚稻稀播壮秧和软盘抛秧技术,压缩双季晚稻直播

面积。目前,我县大面积双季晚稻直播季节矛盾突出,风险较大。据调查,近几年,每年都有部分农户由于播期太迟造成严重减产,甚至失收。为了杜绝这一现象发生,双季晚稻直播应注意以下事项:第一,在品种选择上应选择生育期105-110天之内优质早杂品种;第二,播种期要严格控制在7月12日之前,110天品种应在7月10前播完,105天品种应在7月12日前播完。凡7月12日前不能播种的面积应以优质中、迟熟晚杂品种,采用稀播壮秧或抛秧。

4、推广病虫统一防治技术。为将病虫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各地农技部门将组织专门技术人员,成立病虫害统一防治专门班子,广大农户,每亩早稻只需交50元,中稻只需交70元,晚稻只需交60元给农技部门,就能保证防治效果。

篇2:发展粮食生产电视专题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及国务院、省政府确保粮食安全的有关会议精神,区委、区政府针对近两年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公路、建房的增加,耕地不断减少的严峻形势,对粮食生产引起了高度重视,重新审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年初,区委、区政府对我区小春粮食生产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大春粮食生产召开了专题会议,行动早、部署快,为夺取粮食丰收,全面完成2004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将我区当前粮食生产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粮食生产情况

(一)小春生产情况

1、小春作物面积完成情况:全区完成小春播种面积24030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7000亩,油菜面积7030亩,与去年相比保持相对稳定。

2、苗架长势情况:去年底到今年初没有大的灾害,气候较好,小春作物虫害较轻,苗架长势较好,总的情况是一类苗占30%,二类苗占55%,三类苗占15%。

3、粮食产量:预计小春粮食产量可达到吨,较去年增长6—8%。

(二)大春生产情况

1、春耕农资准备情况:我区各镇种子、农药、肥料、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准备充分,全区准备玉米种子40吨左右,准备水稻种子30吨左右,柴油110吨,保证了春耕生产的需要。

2、大春播种面积情况:入春已来,天气较好,无明显倒春寒,我区各级农业部门抓紧抓早,春耕备耕工作较主动。至3月4日全面完成春播工作,至25日已办田面积38.81万亩,占应办面积的53%;同时各地抓住月初小有降雨的有利时机全面展开春种工作,已种薯类19.52万亩、花生11.56万亩、蔬菜14.37万亩、大豆2.64万亩、玉米1.34万亩;秧苗已进入前期管理,情况良好,目前已插抛秧面积0.06万亩,占计划抛秧1.4%。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及早部署、精心组织。

2003年下半年,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小春生产工作会,对各镇提出了要求,明确了任务,并下发了文件,将粮食产量纳入了全区农业重点考核指标,为夺取2004年小春丰收做到了组织落实。2004年2月11日和3月10日区委、区政府先后召开了全区大春生产会和农村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全区大春生产及农业农村工作。会后,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对春耕工作的领导,集中精力,全力以赴,采取有效措施抓好春耕生产。区农林农机水利局及时发出了《贡井区农林农机水利局二○○四年大春生产意见》(贡农局发[2004]11号)及《二○○四年大春生产技术意见》,要求各镇加强领导,及早部署,狠抓措施落实,扎扎实实抓好春耕生产。

(二)加强了政策扶持和技术服务力度。在粮食生产上,我区积极落实国家鼓励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有关政策措施,一是认真落实农民种粮的补贴政策,将国家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二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同时加大了技术服务的力度,区、镇农业部门分别派出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加强指导、检查督促,协助广大农户做好粮食生产工作。制定生产技术措施,组织对农民的生产培训,开展技术指导咨询服务,全区4个镇分别以村社干部会、以村召开群众大会、广播、板报等形式对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户开展了技术培训,共计培训100余期,1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万余份。全区各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强化服务,使粮食生产所需要的种子、肥料、农药、农膜、塑盘和农机具供应充足,到位及时,为促进我区粮食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2004年,我区粮食生产加大了科技投入,强化了农民素质教育,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小春良种推广面达98%;平衡施肥面积万亩,占小春粮油面积的43.7%;小麦小窝密植面积完成亩,占计划的85%;稻田双免耕栽培油菜亩,占油菜面积的19.8%。大春粮食生产我们将努力实施好九大技术,特别是“五个一千亩”(旱育秧、地膜玉米、再生稻高产栽培、病虫草鼠综合防治、冬大豆丰产技术)农业技术推广试验示范项目,全面实现粮食生产良种良法。

(四)培育龙头企业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我区加大了粮食生产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自贡市日月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和康福来米业有限公司的逐步壮大,有力的促进了我区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步伐,确保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2004年日月食品有限公司实现产值万元,利润万元,带动发展农户户,发展大豆亩,有力的促进了我区大豆产业化的发展。

(五)加强农资管理,组织打假活动。为了落实全国农资打假护农专项治理行动动员会议精神,依法保护我区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粮食生产顺利开展,区农业部门及相关部门进行了精心组织,统一行动,迅速掀起农资打假护农专项治理行动的高潮。今年3月份区农林农机水利局联合区工商局、质监局、物价等部门在全区范围开展一次春季农资打假护农专项治理统一行动,重点是查处制售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的违法违规行为,收到较好效果。

据统计,今年以来,区各有关部门共组织开展了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6次,出动执法人员45人次,检查农资经营店铺115间、农贸市场6个,查处没收假冒伪劣农资产品60多件,有效地打击了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违法行为,净化了我区农资市场。

三、存在的问题

1、国家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差,制约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2、区、镇农业技术服务队伍力量薄弱,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3、农资价格高,农产品价格相对偏低,农业整体综合效益不高,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4、旱情影响春耕生产。虽然3月中、下旬气温有所下降,有一次降雨过程,但降水量仍无法满足春耕生产用水需求。据气象预报今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有春旱,4月下旬至5月中旬有夏旱,旱情将影响春耕生产。

四、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在粮食生产上,我们将始终坚持“确保粮食安全不放松,结构调整不动摇,稳定水稻,主攻旱粮,突出玉米,狠抓晚秋,合理的调整布局,依靠科技,扩大复种,狠抓粮食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农民增产增收”的工作方针,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粮食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力度,奖惩兑现。根据《中国共产党贡井区委贡井区人民政府》(贡委办发[2004]11号)《贡井区农林农机水利局二○○四年大春生产意见》(贡农局发[2004]11号)文件要求,各镇党委、政府对粮食生产任务目标要明确(面积、总产),区委、区政府将定期检查,年终逗硬奖惩。

(二)千方百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一是严禁耕地搁荒,对搁荒耕地将依法严肃处理。二是改革耕作制度进行综合利用。根据我区实际,旱地要深度开发,大力发展间套多熟种植,推行“麦—玉—豆—苕—菜”等种植模式,提高复种指数,增加播面,水源好的水田要积极抓好冬水田改制。大力推广“稻—菜”连作模式,变一季为两季;三是突出抓好晚秋生产,大力发展以再生稻为主的晚秋生产,突出抓好低产田再生稻产量的提高,以求平衡发展;四是搞好田坎、塘边、沟边、池边等“四边”资源的开发,发展冬大豆、玉米等作物,扩大面积实现种满种尽,多种多收。

3、切实保护好耕地,保护好粮食生产能力。一是严格征地制度,规范征地程序,尽可能少占耕地;二是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建设,严禁在基本农田里挖塘养鱼种树造林;三是严肃耕地保护的法规。

4、落实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按照2004年国家鼓励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有关政策措施,我区将着重采取以下措施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一是建立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对种粮大户,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种粮直接补贴。二是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税率总体上降低1个百分点,同时取消农业特产税,据实核减合法征占耕地而减少的计税面积。三是对购买良种、农机给予一定补贴。四是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办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五是促进粮食转化增值。积极发展畜牧业,通过小额信贷、贴息补助、提供保险服务等形式,支持农民和企业购买优良畜禽、繁育良种,通过发展养殖业带动粮食增值。六是发展粮食加工营销企业。通过技改贷款贴息、投资参股、税收政策等措施,积极扶持我区粮食加工营销企业。

5、加强领导,狠抓工作落实

为了稳定粮食面积、恢复和提高粮食产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全区各级各部门要加强领导,狠抓工作落实。区级涉农部门,想为农民所想,急为基层所急,充分保证农业用水用电、农资供应;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化肥,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搞好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普及,确保粮食稳产高产。

篇3:忻州市粮食生产发展探讨

一、忻州市粮食生产现状

1. 生产概况

忻州市是一个以杂粮为主的粮食产区, 全市农作物耕种面积44.5万公顷, 其中粮田面积占到80.28%。常年总产在全省11个地市中排位第5~6位。玉米和马铃薯是忻州市的主要粮食作物, 不仅面积大, 而且产量高, 玉米的产量占到65%左右。

2. 生产特点

一是种植面积相对稳定。忻州市把稳定粮食生产放在首位, 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34万公顷。农作物以玉米和马铃薯为主, 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2.5万公顷以上, 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7.5万公顷以上。二是小杂粮占有较大的比重。忻州市山多、坡多、土壤瘠薄, 干旱冷凉, 是山西省杂粮生产的主要地区之一。由于光照足、海拔高及地理条件的复杂差异等特殊气候资源又蕴育了众多的小杂粮名、优、特品种, 素有“小杂粮王国”之称。我市小杂粮有:豆、麦、栗、薯四大类18种, 共计面积362万亩, 占全区总播面积的49.3%。三是科技支撑发展粮食生产。忻州市粮食生产上应用技术每年大约在200万公顷次以上, 成为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支撑力量。

二、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 粮食生产成本高, 效益低

受自然条件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我市粮食的生产成本高于其它地市。我市主要种植玉米和马铃薯, 其效益大大低于蔬菜、棉花、水果等经济作物, 如果再遇到自然灾害, 农民种植不但不增收反而赔钱, 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另一方面农资涨幅过快, 吞噬了粮食涨价带给农民的利益。这几年粮食等农作物的价格涨幅较大, 但种粮所必须的化肥、农药、雇工等价格的涨幅更猛、更刚性, 农民从物价上涨潮中获利不多, 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受到农资价格上涨的压抑。

2. 粮食生产没有突破性的技术措施

一是缺乏增产潜力较大的玉米新品种引进。目前忻、定、原等县市区种植的玉米品种主要是沈单、晋单、农大系列等70余个品种, 品种间优势差异不太显著, 单产水平都在700千克左右。二是小杂粮生产缺乏主导潜力品种。目前, 在西部县和东部丘陵山区, 以“三米八豆”为主的小杂粮单产较低, 特别是杂豆较谷子单产更低, 且小杂粮品种选育多以农民自选为主, 长期以来小杂粮新品种选育一直没有较大突破。三是缺乏重大病虫害的预测防治技术。

3. 粮食加工产业滞后

我市绝大多数粮食加工企业是家庭作坊, 或者企业设备简陋, 工艺滞后, 生产规模小, 产品档次低, 市场竞争能力差, 产业带动能力弱。少数的龙头企业, 也因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弱, 资金不足等多种因素, 仍停留在初级产品加工上, 产品科技含量少, 附加值低, 企业效益不佳, 不仅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不高, 而且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如芦芽山酒厂、星星食品厂等企业, 生产规模小, 品牌知名度低, 辐射带动能力十分有限。

三、忻州市粮食生产的发展思路

发展粮食生产, 要从解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入手。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有很多, 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护耕地面积, 提高耕地质量

忻州市粮食种植面积要稳定在34万公顷以上。要加强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要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以确保耕地面积。

由于农药、化肥、添加剂、农用薄膜的滥用, 地表水的污染, 工矿企业、建设工程项目的排污、破坏灌溉和生态植被等, 致使土质恶化, 地力退化, 造成现有耕地质量下降, 有的甚至使农业生产无法进行。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 影响到粮食安全生产, 因此, 我们应想方设法遏制耕地质量持续恶化, 确保耕地安全。一是要强化耕地质量意识, 把耕地保育纳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 建立健全相关法规, 严格保护耕地质量;二是要充分发挥科技作用, 开展土壤改良与培肥工程, 农田污染预防与修复工程, 保育生态农田工程等;引导农民科学用药, 合理施肥, 提高肥料和农药的利用效率。通过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土壤培肥和深翻改土等措施努力培育耕地持续产出能力。三是要采取系统治理的办法, 充分调动农民提高耕地质量的积极性。要将耕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农村生产生活污染结合起来, 与创建“文明村镇”、“生态家园”活动、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结合起来。

2. 增加农业投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 把现有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向种粮地区倾斜, 让种粮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二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三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推广先进实用的耕作机具, 继续放开放活中小型水利产权, 将小水库、小塘坝等水利设施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推向市场。

3.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提高劳动者素质

利用各种设施,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通过农村远程教育、电波入户等农业实用网络信息系统, 提高粮食增产适用技术的普及率。通过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 动员和组织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的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 把先进适用的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提高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

4.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支农政策

这几年, 国家的支农政策对发展粮食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是这些政策对农民种粮的激励功能并没有随着“含金量”的逐年提高而同步加强。因此,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支农政策已经迫在眉睫。

一是要严格执行政策不走样。对国家用于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各项补贴, 要严格按照“谁种粮、谁受益”的原则, 把资金发到实际种粮人的手中。坚决纠正按承包户、把生产性补贴变成人头福利的简单操作办法。

二是要坚决落实政策不缩水。各级政府要组织力量对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对截留、克扣、挪用等任何贪污的行为, 要进行严肃处理。

篇4:发展土地托管 保障粮食生产

一、南阳市土地托管现状

南阳市是农业大市、粮食生产大市,农业人口多、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全市耕地面积1060万亩,近700万农村人口,其中常年外出务工近300万人,农业兼业化、副业化、劳动力弱质化问题突出。在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南阳市积极推动土地托管,探索出了一条以规模化服务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的新路子。目前,培育土地托管组织4826个,包括龙头企业298个、农民合作组织3095个、家庭农场1156个、其他组织形式282个,托管土地面积已达200多万亩。托管农户亩均可增收300元。

当前南阳市土地托管服务形成了两种土地托管类型:一是土地半托管,也叫“菜单式”托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将农业生产中从种到收各环节的服务项目如深耕疏松、田间管理、秸秆还田、机播、机收、烘干、储存、加工等制成“服务菜单”,农户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自愿选择服务项目,“点菜下单”、签订服务合同,服务结束后由农户验收作业质量,托管组织与农民结算服务费用。半托管的优势在于,这种规模经营的形式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强的特点,更受广大兼业小农户的欢迎。例如,社旗县盛康家庭农场利用自身的技术、农机优势,发展半托管服务,为周边农户提供机耕、机播、机收等环节的社会化服务。

二是全托管,也叫“保姆式”托管,农户与土地托管组织签订土地托管服务合同,将土地委托土地托管组织全权管理,实行从种到收全过程、全环节的托管服务。全托管的优势在于,可以打破户与户的土地边界,实现土地成方连片,既增加了耕地面积,还可以根据生产需要平整土地、兴修水利设施,实施“六统一”经营模式。“六统一”是指统一耕地、统一配肥、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收购。从而使土地、良种、技术、管理、大型农业机械等现代生产要素有机结合,有利于全面实现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经营。例如,方城县供销社整合各种植合作社、农机合作社,成立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和农机专业合作联合社,整合农业机械380台(套),为农户提供耕、种、管、收全过程、系列化服务。

二、土地托管产生的社会背景

所谓土地托管,过去一般称为土地代耕代种,是指不愿耕种或无能力耕种的农户将农业生产的部分或全部活动托付给土地托管组织代为耕种和管理的一种社会化服务形式。在土地托管之前,已有了各种各样的土地流转形式,比如小规模的土地流转,通常限于亲友邻居之间,容易造成转入户的惊夺性经营,引发各种纠纷。再如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但实际效果并不佳,原因在于:一是现阶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0%以上的耕地都是流转过来的,可以称为土地租赁型农业经营主体。这类经营主体有一个特殊问题,土地流转租金的支付是在农业经营开始之前,不但租金成本高昂,资金投入压力也很大,支付了流转租金,农业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捉襟见肘。近几年,土地流转价格持续上涨,部分地区土地租金已经进入“干元时代”,占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生产成本的60%以上,从事粮食生产已经无利可图。加之粮食价格下降,各地频频出现新型规模经营者退租、转租、跑路事件。

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农外转移是一个渐进性、长期性的过程,存在着转移就业不稳定性和反复性的特点,这是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一大障碍。农民对土地流转并不放心,担心流转出去难以按时收回,他们成为隐形失地农民,由此,制约了农地集中和规模经营的发展。

土地托管与土地流转相比,其优势在于,农户不仅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權,也保留着土地的经营权和剩余索取权。农户仅是享用土地托管组织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并照单付费。这是一种“小农户、大雇工”的经营模式,农户支付的仅仅是相当于雇工的工资等费用,并且可以随时收回土地自己经营。土地托管组织避免了土地租金的支出,大大减少了生产成本的压力和经营风险。可以说,正是在土地流转遇阻的形势下,土地托管模式才应运而生。

三、土地托管发挥的积极作用

(一)稳定了粮食生产

当前由于粮食种植收益低,土地流转容易出现非粮化现象。调研中发现,当土地租金超过每亩800元时,种粮无利可图,很多新型经营主体不得不从事经济作物种植来提高收益,以支付租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业生产的非粮化现象。而土地托管以后,无论是半托管还是全托管,农户仍然拥有土地经营决策权,种什么由自己决定,土地托管组织根据农户要求提供社会化服务。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粮食作物市场风险小,收益稳定,大多数农户在与托管组织签订服务合同时,一般要求种植粮食作物,以回避市场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解决了耕地的非粮化问题,还稳定了粮食生产。

(二)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农户和托管组织的“双赢”

土地托管增加的效益可总结为“三增、一降”:即增产量、增效益、增收入、降成本。增产量,托管后,普遍使用新品种、新技术,单位面积产量得到较大提高;增效益,土地规模经营使土地、良种、管理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有机结合,提高了现有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增收入,托管农户比流转土地的农户和自己耕种的农户获得了更高收入;降成本,通过集中采购农资、实施科学管理、降本节耗等多种途径,土地规模经营的要素投入成本和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例如,社旗县盛康家庭农场,托管农户土地以后,亩均增产100斤左右,通过农资集中采购、机械化作业和订单预约,全程生产成本可降低10%左右,亩均收益可以增长30%以上,实现了农业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提升。“土地还是那块地,变成土地托管后,全镇农户增收300多万元;农机还是那些农机,高效调配,效益就提高上百万元。”

土地托管组织为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从事农业规模化经营,其利润来自于多个方面:一是机耕、机收等项收入,二是种子、化肥等生产要素的批零差价收入,三是田间管理提高粮食亩产而增加的收入等。对于农户来说,托管组织收取的服务费用、农资费用都低于市场价格,农户还能从亩产增加中按比例分享农业收入,最终实现农户和托管主体的“双赢”。

(三)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土地托管产生成效的原因在于,目前托管组织不仅是一个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为农业提供产前、产后的外部服务,而且是一个全新的农业生产主体,深入到农业的产中环节,代耕、代种、代管,把先进的技术、理念和现代生产要素引入农业生产当中,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农业兼业化、副业化的不利情况下,土地托管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仅解决了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而且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深入实施土地托管的对策建议

(一)着力加强对“土地托管”的科学引导

土地托管作为农业经营形态的创新形式,是一种适应当前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变化和农业兼业化而出现的新经营方式,也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在发展初期,还面临社会化服务不太规范、土地难以集中连片、外部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制约等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加强引导,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推进土地托管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尊重农民的意愿,防止单纯依靠行政措施强力推进,鼓励土地半托管、全托管等多种土地流转形式的发展。需要掌握土地托管发展的规模和未来趋势,着力解决好土地托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二)切实加大对土地托管的扶持力度

建议对土地托管合作社实行重点倾斜,一方面,把土地托管项目纳入县市农业发展优先扶持资金范围,对土地托管服务达到一定土地规模的土地托管组织,县市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贴息贷款等扶持。另一方面,加强金融支持,鼓励金融保险机构创新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帮助解决托管组织资金不足的难题。结合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等重点项目,涉农项目要优先在土地托管地块实施。国家农业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仓储建设用地等方面向土地托管领域倾斜,促進土地托管快速健康发展。

(三)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当前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必然加大土地托管的服务成本,降低生产效率。适应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需求,要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和后期经营管理等问题,为土地托管及其他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四)有效规避土地托管的潜在风险

由于农业容易受到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影响,土地托管经营风险不容忽视,一旦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等,就可能对土地托管组织带来灭顶之灾。因此,要建立防灾机制,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制定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性农业保险政策,加大财政对粮食生产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拓宽农业保险业务范围,提高各类土地托管组织的抗风险能力。引导托管组织将托管的土地全部加入农业保险,以减少和弥补自然风险给托管组织和农户双方带来的损失。

[本文系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信号与系统理论在河南省粮食价格波动分析中的应用”(132400410314)的阶段性成果]

篇5:发展粮食生产电视专题

2月10日下午国家、省、市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我市副市长程若光对我市粮食生产工作做具体安排部署。他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贯彻上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采取得力措施确保抗旱浇麦工作取得扎实成效。要把以抗旱浇麦为重点的麦田管理作为当前农村的中心工作来抓,大打一场抗旱浇麦攻坚战。要广泛动员,周密组织,以最快的速度把全市麦田普浇一遍,为今年夏粮丰收打下扎实的基础。

会议结束后,各级各有关部门立即行动,广泛动员,周密组织,继去年小麦越冬前抗旱浇麦高潮之后,又迅速在全市掀起了新一轮抗旱浇麦高潮。据统计,春节过后全市已抗旱浇麦20多万亩,施肥6万多亩,中耕5万亩。

1、领导高度重视。一是及时部署抗旱,保障小麦生长发育。针对小麦播后口墒较差,市政府先后于10月14日、10月19日两次下发了抗旱浇麦明传电报;为确保小麦安全越冬,我市于冬前的11月20日下发了《关于加强2010年小麦冬前管理工作的意见》。为确保小麦返青水肥需要,我市又于1月底印发了以抗旱为主的“冬季麦田管理技术”宣传资料,指导

1全市科学浇麦。二是及早召开会议,对抗旱工作进行早部署。为切实加强对抗旱工作的组织领导,元月21和25日我市先后两次组织召开了以抗旱为主的麦田管理工作会议,市长邹洪、副市长程若光对抗旱浇麦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三是领导深入基层,促进麦播及抗旱工作的开展。周口市委常委、项城市市委书记王宇燕,市长邹洪等市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检查指导及抗旱工作,对麦播和抗旱工作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春节前有腊月27(2月30日),王宇燕书记等市领导深入郑郭、王明口、官会、付集、孙店等十多个乡镇,检查抗旱浇麦工作,促进了春节后抗旱浇麦高潮的迅速掀起。

2、加强督促检查。为保障抗旱浇麦工作进度,切实把全国、省和市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落到实处,市政府从农业、水利、农机、林业和农办抽调人员组成5个督查组,分别分包全市15个乡镇办事处和5个涉农办事处,深入各乡镇、办事处,督促检查抗旱工作。对乡镇办的抗旱进度实行日报制,促进了全市抗旱工作的开展。

3、加强技术指导。针对今年小麦生产的实际情况,为加强以抗旱为主的麦田管理技术指导工作,农业局积极组织技术人员,组成10个技术指导小组,采取层层分片包干、与农民面对面指导和开展电视讲座等方法,积极开展以抗旱为主的麦

田技术指导工作,指导农民科学抗旱、科学管理。麦播抗旱以来,技术指导小组累计下乡指导300多人次,印发抗旱技术宣传技术资料5万份,并先后在市电视台做了“抗旱浇麦技术”和“冬前麦田管理”两期电视专题节目。为避免9日的小雨雪影响群众的抗旱浇麦积极性,我市电视台和市农业局又于10日上午联合录制了一期以抗旱浇麦为主的民生报道栏目,打消了群众靠天等雨的思想,迅速在全市掀起了抗旱高潮。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二日

西华县采取四项措施强力推进抗旱浇麦

自去年10月份以来,我市4个多月没有有效降水,气象干旱严重,对全市小麦生长造成不利影响。西华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国务院、省、市有关抗旱浇麦会议精神,及早安排部署,广泛宣传动员,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千方百计,多措并举,迅速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以抗旱浇麦为主的麦田管理高潮。

(一)加强组织领导。该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当前麦田旱情,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及时安排部署以抗旱浇麦为主的当前农业生产工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听汇报、作安排,要求各级各部门全力以赴打好抗旱浇麦攻坚战。为切实做好抗旱浇麦工作,县政府于2月1日(农历腊月二十八)下发了《西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小麦冬春管理工作的通知》,2月6日(农历正月初四)在县电视台发布公告,号召全县广大农民群众抓紧时间抗旱浇麦,力争夺取夏粮丰产丰收。特别是全国小麦生产工作会议召开后,各乡镇、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迅速落实会议精神,切实做到早计划、早部署、早发动、早落实,迅速掀起以抗旱浇麦为主的麦田管理高潮。

(二)广泛宣传动员。为扎实推进抗旱浇麦工作的开展,该县县委、政府及时召开全县抗旱浇麦工作动员会,全面部署以抗旱浇麦为主的麦田管理工作,各乡镇层层动员,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强力推进。县农业局组织4辆麦田管理宣传车,深入抗旱生产一线,巡回宣传麦田管理技术措施,印发小麦冬春田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资料5万余份,使之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还采取在县电视台发表电视讲话、专题技术讲座、播发飞播字幕、公告、召开现场会、广播会等形式,不间断加强麦田管理技术措施的宣传,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坚决克服等、靠思想,积极行动,迅速在全县形成了全民积极抗旱浇麦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技术服务。该县农业局全体干部职工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根据当前麦田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组织小麦技术专家制定小麦管理技术意见,并组织百名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以科技入户工程为平台,因地、因苗制宜向农民群众手把手传授麦田管理技术,及时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认真落实化除化控、科学浇水、控旺防冻等关键技术措施,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零距离服务“三农”。同时加强麦田旱情、苗情和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启动应急机制,实行重大农情日报制度,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目前,全县共举办小麦管理技术讲座20多期,深入乡村、深入田间地头举办技术培训班24次,召开农民培训会30余场次,培训农民10余万人次。

篇6:关注粮食安全发展粮食生产

当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世界性的粮食安全危机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虽然目前国内粮食市场总体稳定,但着眼大局和长远,要确保立足国内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做到“手中有粮”,还面临许多制约和挑战。农村土地撂荒情况严重,农民不安于耕的现象普遍,究其因,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1、粮食生产要素分散,粮食生产活力不够

我国长期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确保了国家粮食供给的基本自足。该项制度作为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但现实情况是,与这一基本制度紧密联系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表现出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一是家庭分散经营,土地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比如我县产粮大镇之一的洛口镇的灵村,人均耕地不足1.5亩,3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农户仅为8户,多数农户为分散经营的家庭小生产模式。这严重不适应日趋激烈的大市场竞争,难以有效抵御市场风险。二是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方面,生产领域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相对滞后,表现在推广网络不完善、农技人员自身素质欠缺和农技推广经费不足。另一方面,流通领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利于粮食生产。表现在粮食流通体制存在问题,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仓储平衡困难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不充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机械的大规模应用和农业科技的广泛推广,影响了农业资本的投入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导致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分散分割,难以实现优化组合、有效利用和规模效益,这些都制约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活力。

2、粮食生产效益低下,粮食生产动力不足

粮食生产具体弱质性、低效性的特点,市场机制的趋利性和农民自身局限性决定农民不会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出发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而是改种经济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或干脆将土地撂荒从事非农产业来实现个人收益和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导致粮食生产动力不足。一是粮食生产成本高。受时下物价总体水平上涨的影响,农资价格也水涨船高,今年宁都化肥价格涨幅就在50%以上、农药价格整体水平上涨30%,雇用劳力成本也大大提高,诸多因素导致粮食生产成本猛涨。据调查,种植一亩地粮食需生产成本达到700余元,而平均每亩粮食生产收益仅为846元左右,极大的扼杀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是粮食生产收益不稳定。粮食生产硬件建设投入不足,降低了农业综合抗灾能力,致使粮食生产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原始状态。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粮食生产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种粮收益也无从稳定保障。三是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粮食生产净利润大幅下降,种粮比较效益低下,远不及务工或种植经济作物的收入,导致农户水稻双季种植改单季、精耕细作变粗放管理、种植经济作物甚至将土地撂荒。比如我们在洛口镇灵村调研发现,种植经济作物玛萁每亩纯收入在6000元左右,是种植粮食收益的30倍。四是粮补等惠农政策不尽科学。表现在:弥补市场机制缺失错位,扶持政策缺乏导向效应;补贴形式过于单一,资金分散缺乏规模效应;惠农政策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政策之间缺乏互补效应,因此国家出台的粮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没有有效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无法激发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3、粮食生产投入不高,粮食生产实力不强

近年来,我们对粮食生产的政府投入严重不足,集体和农户建设动力不够,导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弱化了粮食生产实力。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利设施建设落后,有效灌溉面积不足,降低了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发生频繁,亩产量难以提高;抗灾设施不完备,无法充分抵抗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无法避免。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流失日益加剧。近10年来,我国耕地总面积从19.51亿亩降到18.27亿亩,净减少1.24亿亩。农民自身投资农业的意愿不强烈,来自农业自身的资金积累大量外流。由于进城务工收入高出种粮收入10~12倍,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在农村的主要是妇女、老人和小孩,导致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据我们在洛口镇灵村村调研,了解到该村90%的青壮年劳动力均外出务工,劳动力严重不足导致许多耕地无法耕作,土地撂荒比例达到10%之多。

总之,尽管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粮食生产不放松,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但是粮食生产活力不够、动力不足、实力不强的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仍然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为此,本人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第一、要创新生产经营机制,释放粮食生产活力

要大力推进生产经营机制创新,激发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一要激活土地要素。土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激活了,粮食生产的活力就能不断迸发。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的形式进行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鼓励土地向种粮大户、种养能手以及农业科技开发机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集中,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益和劳动生产率,让农民从土地经营权流转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二要激活人力要素。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粮食生产才能获得持久、旺盛的活力。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宽渠道多形式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增强他们驾驭市场的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分工协作的能力。要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种粮农民自觉自愿地组织起来,将家庭经营的个体劣势转化为群体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优化配臵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共享成果,通过大联合、大协作,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实现种粮收益的最大化。比如田头镇农户自发组建的宁都县田丰优质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60多人,辐射带动种农1000多户,通过规模化经营、订单式生产,2008年发展制种面积5500亩,收购种子300多万斤,产值达900多万元。三要完善服务体系。要尽快建立健全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发展粮食生产经营服务组织,大力培育扶持农村经纪人队伍,为种粮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配套服务,实现粮食在生产、储运、加工、购销以及技术、资金、信息等环节的有效管理和经营,把千家万户的粮食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机联结起来,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

第二、要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增强粮食生产动力

要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生产动力不足的问题,必须走好四步棋。一

是建立粮食补贴稳步增长制度。要继续稳定、逐步完善、不断强化现有粮食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尽快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粮食补贴制度。适当扩大粮食核心产区范围,拿出更优惠的政策,集中更多的资金,增加对财政困难的产粮大县的奖励和补助,支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二是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鉴于粮食价格不能完全市场化,要加强和改善对粮价的宏观调控,推动形成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体现粮食生产成本收益、科学合理的粮食价格机制,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搞活粮食市场流通,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继续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适当提高价格水平,使之真正成为农民利益的保护价,引导广大农民自觉扩大粮食生产。三是增强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要建立粮食生产风险规避和损失补偿机制,加快大宗粮食作物的政策性保险试点,在良种生产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逐步开展农业灾害保险,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农民投保、企业参与、合作保险、市场运作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新路子,保护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搞好极端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帮助种粮农民防范灾害风险。四是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种粮收益低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核心产区财政困难的根本原因。要提高粮食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拉长粮食产业链,实现以销售促加工、以加工促收购、以收购促生产,提升粮食的附加值;完善龙头企业与种粮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稳定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价格,有效抑制种粮成本的上升。

第三、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壮大粮食生产实力

上一篇:新人教版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下一篇:医学导论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