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粮食生产

2024-06-20

中国的粮食生产(精选6篇)

篇1:中国的粮食生产

中国粮食生产状况调查报告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宝中之宝,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注重粮食生产,我们中国也不例外,以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本文就我国粮食生产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我国粮食生产现状与人增地减的矛盾分析

目前我国粮食总产约为4.6亿t,人均粮食370kg,基本上解决了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由于经济政策不配套,产业政策不稳定,局部地方曾出现“卖粮难”问题,因而有的学者就认为我国粮食过了关,供大于求。这实际上是低消费水平下的相对过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很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过剩,特别是当前面临人增地减的矛盾,我国粮食总产已出现连续滑坡,如不采取良策及时解决,将会带来粮食危机,影响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大,宏观失控,增长过快,由建国初期5亿增至13亿,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至16400-500kg计算,则需增加粮食产量1.2—1.5亿吨,单产达到6000-8000kg/hm2,总产才能达到8亿t,然而,因经济建设占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等原因,使耕地逐年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统计资料:近七年来全国减少耕地66000hm2,其中600多个县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05 hm2,目前全国耕地由1998年的9000万hm2减少到2004年的7700万hm2,减少14%,人均耕地仅0.09 hm2,xq约占世界人均耕地1/3,约为美国人均耕地1/11,预计2030年耕地将减少到12000万hm2,人均耕地降至0.07hm2,近于临界状态。由此观之,我国人地矛盾非常突出,这给我国粮食安全增长带来极大困难。

以上情况表明,我国人口增长率已超过粮食增长率,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势态,就不能保持我国粮食持续供给,基于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率均服从S型增长考虑。控制我国人口的恶性增长和合理利用,保持土地资源的动态平衡,是解决我国今后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之一。

二、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水资源短缺,水土污染严重

我国人均水资源总量约为2.5—2.8万亿m3,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2230 m3,在世界排名88位。按联合国人口行动组织(PLA)提出2000 m3/人.a标准为严重缺水,1000 m3为人类保障线来衡量,目前我国低于2000 m3有18个省市,低于1000 m3有10个省市,是世界13个严重缺水国家之一。据200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污水排放总量626亿t,长江片220亿t,黄河片39亿t,其中工业废水60%未达标排放,湖北襄阳峦河水D.0为0,嗅气难闻,鱼草不生,水体土地受重金属Cu、Cr、Pb、Hg和有机氯污染,使我国130多个湖泊水质富营养化,农业只能靠污水灌溉,Cu、Cr、Pb、Hg和有机氯污染后,生产力难以提高,制约了粮食安全增长。

(二)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农田生态环境恶化

林是农的保障。我国森林面积12664万hm2,森林覆盖率16.55%,人均林

地仅0.12hm2,,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7%,全国因建设、毁林开荒、山火、病虫害等原因,每年损失林地约150万hm2。由于森林遭到乱砍滥伐,农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带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石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约3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荒漠化面积262.33万hm2,占国土面积的27.3%,且每年以3436km2速度扩展。40多年我国水土流失减少耕地367万km2,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50亿t,致使塘库泥沙淤塞,河床升高,黄河、长江下游变成“悬河”。土地生产力下降,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难以提高。

(三)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财政投入不足

我国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粗放耕作,掠夺经营的增长方式仍然存在,导致农业产量低,综合效益不显著。近年国家对农业财政预算总额比例偏小,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1980年为13.07%,“九五”期间下降到8.2%,直到2004年支农支出才有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农业推广制度不健全,目前农业事业单位受国家机构改革的影响,基层农技人员面临下岗分流、差额拨款的冲击,干部身份将被置换,出现了“网破线断”,农技推广处于瘫痪半瘫痪的状态,新的农业技术和科研成果推广就难以到位,影响了粮食安全。

(四)农民科技素质低,干群生态经济意识弱

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施农业粮食安全的前提,而提高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又是实现三大前提的基础。然而目前我国9亿农民文化指数1990年为6.2年,2000年才达7.4年,而发达国家目前已达13年,如果农民文化指数以0.16年的速度提高,到2010年才达初中毕业水平,到2025年才达发达国家80年代末的水平。特别是前几年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农民负担重,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入城市务工经商,在家务农者多为老叟和妇女,导致土地抛荒,粗放耕作,广种薄收。由于劳动者素质差,干群生态经济意识弱,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粮食产量难以持续提高。

三、保持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业经济,确保粮食安全,寻找一条经济、人口、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道路,生产更多的产品,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需要构成危害,以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发展(WCED),我们未来共同的追求,因此,必须树立生态经济观和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把发展经济、建设环境和节约培植资源结合起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粮增产、钱增收,为此,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投入,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产条件 :按生态经济学的观点,在生态破坏的地区是没有财富可言,因此,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应把粮食生产放在农业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大投入,动员全社会力量,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绿化荒山和退耕还林还草,兴修水利,防治水土流失,复垦撂荒地等措施,改善目前农业穷山恶水的面貌,改善生产条件,从而建立我国粮食安全的环境条件。

(二)解决农业缺水问题 :水是生物的生命线,有水才有粮。我国粮食增长缓慢,生态环境恶化,很重要的原因是水资源短缺和利用不合理,因此,对缺水问题,要从战略的高度采取治本措施,要在搞好“南水北调”的同时,加速“大

西线”垮地区调水工程(即引黄调水工程)的规划与实施,才能彻底解决我国大西北的缺水问题。同时,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区面积630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3,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因此特别重视山区生态建设,要搞好山区林草植被的恢复,建设好“绿色水库”,推行渗透、滴灌等节水农业,提高水价,清洁生产,建立节水法规和污水处理再利用等措施,这是保持我国粮食持续发展的首要举措。

(三)加强重点商品粮基地建设 :长江流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是我国粮食主生产区,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垮我国西部、中部和东部沿海三个经济地带,流域内水热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好,国家应在现已建成立441基地县、43个农场的基础上,扩大国家级和省级商品粮基地体系,安排充足粮食生产专项基金和农田水利建设基金;推行三熟制带状耕作,提高土地复种指数,从而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增长。

(四)加强干群生态经济教育,提高科学种田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谈不上现代化的农业。发达国家农业贡献率70%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我国目前只有40%左右,因此必须建立科技创新机制,提高劳动力素质,完善教育、科研、推广和管理体系,决不能只重视教育

篇2:中国的粮食生产

中国粮食生产模型及弹性分析

运用CD生产函数和CES(固定替代弹性系数)生产函数进行建模分析及比较验证,从粮食生产模型拟合和分析中得出影响中国粮食产量的.关键因素及其弹性系数,并提出提高中国粮食产量的建议.

作 者:赵靖 王桂芝 江莹 朱干江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学系,江苏南京,210044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35(4)分类号:O212关键词:粮食生产 CD生产函数 CES生产函数 弹性系数

篇3:中国的粮食生产

一、中国粮食生产函数的构建

1、模型变量、数据设定

通过对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的基本判断, 本文选择了化肥投入量、播种面积、机械投入、灌溉面积、成灾面积等五个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 以粮食产量作为被解释变量, 模型设定采用线性生产函数:

其中, Y为粮食产量 (万吨) , X1为农业化肥施用量 (万吨) , X2为粮食播种面积 (千公顷) , X3为成灾面积 (千公顷) , X4为农业机械总动力 (万千瓦) , X5为有效灌溉面积 (千公顷) , b为随机误差项, 表示解释变量以外的随机扰动。由于数据的可得性, 本文采用了1985—2008年的数据, 具体见表1。

2、用OLS法估计模型

假定模型中随机项满足基本假定, 在显著性水平a=5%下, 用OLS法估计参数, 估计结果如下:

3、对估计结果进行检验与修正

从计量估计结果可以看出, R^2=0.986486, 拟和效果非常好; (显著性水平=0.05) , 从整体上看, 粮食总产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线性关系显著。但X4、X5未通过t检验, X4前的符号经济意义也不合理, 因此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这两种情况都可能是因为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 。

由表3可以看出X1、X4、X5三者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 需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修正。按照逐步回归的原理, 逐一引入自变量同因变量做回归模型。如果拟和优度再次提高, 且t检验通过的自变量, 就保留下来;否则, 就把它剔除模型。这样我们不仅简化了模型, 又消除了多重共线性。本文用EVIEWS软件按此方法操作, 最后模型修改形式如下:

二、经济意义分析

经过以上分析, 得出模型的方程为:

R^2=0.983344表明, 粮食总产量的变化可以由化肥施用量, 粮食播种面积, 成灾面积的数值来解释。从上面计量分析可以看出, 直接决定粮食产量的因素有两个———化肥施用量与粮食播种面积, 即在粮食播种面积、成灾面积等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化肥施用量每增加一个单位, 粮食平均产量将增加4.7292个单位;同理, 在化肥施用量、成灾面积等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粮食播种面积每增加一个单位, 粮食平均产量将增加0.6427个单位;在化肥施用量、粮食播种面积等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成灾面积每增加一个单位, 粮食平均产量将减产0.1381个单位。从数值来看, 化肥施用量对粮食产量影响最大。总的来说, 数据分析结果与中国现实和粮食生产特点较为符合:中国人多地少, 加之城市化与工业化, 耕地面积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因此, 要保证中国粮食的稳产与增产, 就不能寄希望于播种面积的大幅度增加, 而应着重于推动单位产量的稳定和增长。当然, 播种面积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三、政策建议

1、保护耕地

一方面是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防止工业化与粮争地, 防止城镇化与粮争地, 防止生物技术开发与人争粮, 坚守1.20亿公顷耕地红线。有效的耕地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必须高度重视农业资源环境保护, 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坚决遏制违法违规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坚决制止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破坏基本农田的行为。另一方面是提高耕地质量, 要充分发挥科技作用, 开展土壤改良与培肥工程, 农田污染预防与修复工程, 保育生态农田工程等, 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2、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有效灌溉面积

一是要切实增加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农田水利投入体系。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有效的投入增长机制, 确保每年投入比例稳步增长。要整合相关部门的涉水资金, 提高资金使用率。要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水利设施投工投劳, 鼓励民间资金投资。二是要切实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管护, 提高已建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和寿命。要抓好病险水库和骨干塘的除险加固、山平塘维修、渠系清淤防漏, 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设施的作用;要稳定乡镇水利服务站。发挥其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的核心作用。三是要扩大有效灌溉面积。一方面要延伸现有支渠系统, 改大田灌溉为小田灌溉;另一方面要抓好干旱死角的整治工作, 改善其灌溉状况。

3、努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培育和推广超级杂交水稻等优良品种, 加快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和主要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农作物新品种选育, 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品种更新换代。加大对粮食作物栽培技术科研的投入, 对现有技术进行组装、配套、集成, 形成一批规范化、标准化的先进实用生产技术, 在粮食主产区推广, 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促进总量增长。

4、推行农业标准化, 发展节约型农业

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和农膜,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缓释氮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实用技术, 建立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大力推广作物高效节水技术, 提高水分和肥料利用效率。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5、积极推进耕地流转机制, 实行专业合作化生产和规模经营

农村土地流转, 使得以前小面积耕种的落后粮食生产模式有望被大规模经营的模式所取代。这有利于资金的投放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有利于实现规模化生产和机械化作业, 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这对于缓解我国当前耕地面积紧张局面, 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摘要:本文用中国1985—2008年间的粮食生产相关投入要素数据, 通过逐步回归和加权最小二乘回归等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方法, 构建了一个统计特征合理的中国粮食生产函数。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发现影响粮食生产的最主要因素, 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生产函数,回归方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1985—2008) [M].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5—2008.

[2]刘景辉、王志敏、李立军、张海明:超高产是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的基本技术途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3 (5) .

[3]蒋建平:我国种植业科学技术发展及其政策[A].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背景资料[C].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4]杜青林:着力构建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J].求是, 2004 (21) .

篇4:中国的粮食生产

关键词世界市场贸易粮食安全中国

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已日显重要。所谓粮食安全,目前世界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广泛认同FAO对于粮食安全的定义:“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获得充足、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物,满足其积极、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和食物喜爱。”本文在着重分析世界粮食生产、贸易和价格波动的长期趋势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粮食安全应对策略。

1990年以来世界粮食生产变动趋势

1、世界小麦生产变动趋势

1990-2007年间,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的全世界95个小麦主要生产国中,按各国产量增长或减少幅度的算术平均计算(下同),总体人均小麦产量增加16.96%。人均小麦产量增加的国家共有42个,占比44.2%,人均水平的算术平均增产幅度为70.16%。产量减少的国家有47个,占比49.47%,人均减产算术平均幅度为28.42%。不增不减的国家6个。从前苏联独立出来的一批北亚国家小麦增产幅度位于全球前列,土库曼斯坦小麦人均生产量由1990-1992期间的153公斤增加到2005-2007年间的597公斤,增加了2.9倍多。

2、世界玉米生产变动趋势

1990-2007年间,136个玉米主要生产国中,按各国增减比例的算术平均计算,总体人均产量增加69.17%。人均产量增加的国家79个,占比58.09%,平均增产幅度139.63%。人均玉米产量减少的国家有45个,占比49.47%,平均减产幅度为36.08%。产量不增不减的国家有12个,占8.82%。南美和东欧的几个国家玉米生产增长幅度领先全球,增长最多的阿根廷,2005-2007年间比1990-1992年间人均增产242公斤。

3、世界大豆生产变动趋势

1990-2007年间,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的全世界47个大豆主产国中,按各国增减比例的算术平均计算,总体人均大豆产量增加172.92%。人均大豆产量增加的国家共有27个,占比57.45%,平均增产幅度330.67%。人均大豆产量减少的国家有15个,占比31.91%,平均减产幅度为53.39%。同期产量无变化的国家有5个,占10.64%。全球人均大豆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南美洲,阿根廷2005-2007年间比1990-1992年间人均大豆产量增加745公斤。

4、世界稻米生产变动趋势

1990-2007年间,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的全球94个稻米主产国中,按各国增减比例的算术平均计算,总体人均稻米产量增加22.90%。人均稻米产量增加的国家共有43个,占比45.74%,平均增产幅度77.14%。人均稻米产量减少的国家有39个,占比41.49%,平均减产幅度为29.87%。人均稻米产量无变化的国家有12个,占比12.77%。全球人均稻米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南美洲和东南亚,圭亚那2005-2007年间比1990-1992年间人均稻米产量增加190公斤。

中国上述四种主要粮食生产变动的总体趋势是“二增二减”。小麦人均产量变动总体趋势是在下降,1990-1992年间的人均产量为85公斤,1995-1997年间人均产量为91公斤,2000-2002年间人均小麦产量下降到74公斤,2005-2007年间的人均小麦产量为79公斤,比1990-1992年间下降了7.06%,比1995-1997年问下降13.2%。玉米人均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在1990-2002,1995-1997,2000-2002,2005-2007四个年度间,我国玉米人均产量分别为84、93、89和111公斤。中国大豆产量随着人口的增加总量上呈现增长趋势。1990-2002,1995-1997,2000-1902,2005-2007四个年度间,大豆人均产量分别为9、11、12、11公斤。中国人均稻米产量在逐步下降,在1990-2002,1995-1997,2000-2002,2005-2007四个年度间,中国稻米人均产量分别为108、106、94、93公斤,2005-2007我国人均稻米产量比1990-1992年减少13.89%。

1990年以来世界各国粮食贸易变动趋势

由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在粮食进口的同时,往往又有粮食出口。因此,考察世界各国粮食贸易变动趋势,除了分别考察各国粮食进口、出口情况外,更重要的是考察各国粮食的净出口或净进口情况。总体状况是:1990-2007年间,FAO统计的全球176个国家中,粮食净进口的国家远远多于净出口国家。分品种来看,小麦净进口国家的数量长期几无变化,但净出口国家增长了16%;玉米净进口国家的数量增加了12.4%,净出口国家增加了21.74%,同期不进不出的国家则由23个减少到2个;大豆净进口国家的数量增加了34.25%,净出口国家增加了6.25%,同期不进不出的国家则由38个减少到12个;稻米净进口国家增加了7.69%,净出口国家减少了20%,同期不进不出的国家则由8个减少到2个(见表1)。

2005-2007年间,世界小麦净进口国、净出口国和不进不出国家数之比为83.52:16.48:0。1990-2007年间,小麦净出口国增加了16%,净出口国的人均净出口量(算术平均数,下同)下降了1.54%。其中,人均净出口100公斤以

上组的国家数增加了12.5%,但人均净出口量下降了7.18%;人均净出口50-100公斤组的国家数由3个增加到6个,人均净出口量也增加了28.12%;人均净出口10-50公斤组的国家数增加了11.1%,人均净出口量增加了4.27%;人均净出口10公斤以下组的国家数减少1个,人均净出口量减少了1.79%。总体而言,1990年以来小麦净出口国的人均净出口量变化幅度不大。1995年以来,澳大利亚为世界人均小麦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每年出口小麦750公斤以上(见表2)。

2、世界玉米贸易趋势

2005-2007年間,世界玉米净进口国、净出口国和不进不出国家数之比为82.86:16:1.14。1990-2007年间,玉米净出口国增加了21.74%,净出口国按算术平均计算的人均净出口量增加了96.22%。其中,人均净出口100公斤以上组的国家数增加1个,人均净出口量增加了87.49%;人均净出口50-100公斤组国家数由1个增加到3个,但人均净出口量减少了18.08%;人均净出口10-50公斤组的国家数增加了75%,人均净出口量增加了22.95%;人均净出口10公斤以下组的国家数减少1个,人均净出口量增加了23.59%。总体而言,1990年以来玉米净出口国家数和人均净出口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1995年以来,阿根廷是世界上人均出口玉米最多的国家,每年人均出口玉米已达300公斤以上(见表3)。

3、世界大豆贸易趋势

2005-2007年度,世界大豆净进口国、净出口国和不进不出国家数之比为77.17:9.44:13.39。1990-2007年间,大豆净出口国数增加了6.25%,净出口国按算术平均计算的人均净出口量增加了129.87%。其中,人均净出口100公斤以上组的国家数增加2个,该组人均净出口量增加了40.73%;人均净出口50-100公斤组国家数1个,人均净出口量增加了33.09%;人均净出口10-50公斤组的国家数减少了1个,但人均净出口量增加了129.28%;人均净出口10公斤以下组的国家11个,人均净出口量增加了5.5%。总体而言,1990年以来大豆净出口国家数略有增加,但净出口国的人均净出口量增长了近1.3倍。长期以来,巴拉圭一直是世界上人均出口大豆最多的国家,1990-2007年间,每年人均出口大豆由250公斤增加到481公斤(见表4)。

4、世界稻米贸易趋势

2005-2007年度,世界稻米净进口国、净出口国和不进不出国家数之比为87.50:1.14:11.36。1990-2007年间,稻米净出口国数减少了20%,但净出口国按算术平均计算的人均净出口量却增加了85.87%。其中,人均净出口100公斤以上组的国家数增加1个,该组人均净出口量增加了58.37%;人均净出口50—100公斤组国家数减少1个,人均净出口量减少了33.37%;人均净出口10-50公斤组的国家数增加1个,人均净出口量增加4.77%;人均净出口10公斤以下组的国家数减少33.33%,但该组人均净出口量增加了105.67%。总体而言,1990年以来稻米净出口国家数减少,但净出口国的人均净出口量有较大幅度增长。位于南美洲的苏里南、圭亚那、乌拉圭都曾是世界上人均出口稻米最多的国家(见表5)。

世界粮食市场价格变动趋势及成因

本节主要通过长期的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信息、粮食主产国生产信息,分析国际粮食价格变动趋势及其成因。

1、世界粮食市场不同品种间价格波动幅度有明显差异

从1980-2010年间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和稻米年平均价格的长期波动曲线(见图1)中,我们不难发现国际粮食市场不同品种价格波动的幅度有明显的差异。对1980-2010年间的31个年份的四种主要粮食年平均价格资料的方差分析进一步证实,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幅度最小的是玉米,玉米的年平均价格为每吨119.3美元,标准差最小,为每吨31.08美元;其次是小麦,平均价格为每吨162.40美元,年度价格标准差为每吨45.20美元;再次是大豆,平均价格为每吨247.25美元,年度价格标准差为每吨62.85美元;稻米的价格波动幅度最大,平均价格为每吨307.78美元,年度价格标准差——每吨稻米的年平均价格波动幅度高达119.92美元(见表6)。

2、2006年以来世界粮食市场波动异常

由图1可见,1980-2006年间,国际四种主要粮食品种的波动幅度并不是很大,可以说价格波动曲线处于一个正常的波动范围内。小麦和玉米的年度平均价格没超出过200美元/吨,大豆年平均价格没超出过300美元/吨,稻米的年平均价格也基本上在300美元/吨以下。但从2007年6、7月份起,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出现了非正常的快速上涨趋势,特别是进入2008年之后,粮食价格普遍出现了急速的拉升。2008年3月,小麦价格首先冲顶,达439.72美元/吨,2008年4月玉米和稻米价格也涨至顶峰,玉米价格上涨至246.67美元/吨,稻米价格高达1015.21美元/吨。大豆价格也于2008年7月冲至最高的554.15美元/吨。与2007年3月同期相比,小麦价格上涨了120.85%,玉米和稻米价格与2007年4月同期相比,分别上涨了61.67%和215.0%,大豆价格与2007年同期相比,上涨了67.77%。

3、此轮国际粮价大幅波动并非生产失衡导致

从世界各国粮食生产状况来分析,2007年中期开始的此轮国际粮食价格超常规大幅度上涨,应与全球粮食生产供给没多大关联。从世界粮食生产变动趋势中我们已知,2005-2007年间与1990-1992年间相比,全球小麦、玉米、大豆、稻米的人均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按各国人均产量增长的算术平均计算,小麦增长16.96%,玉米增长69.17%,大豆增长172.92%,稻米增长22.90%。

若按世界粮食生产状况不同类型国家来划分,人均粮食产量增加的国家数也明显多于减少的国家。在FAO统计的95个小麦主产国中,人均产量增加的国家42个、持平的国家6个,二者合计占比50.53%,人均产量减少的国家47个,占比49.47%。而且人均产量增加国家的平均增产幅度为70.16%,远高于减产国家平均减产28.42%的幅度。在FAO统计的136个玉米主产国中,人均产量增加的国家79个、持平的国家12个,二者合计占比66.91%,人均产量减少的国家45个,占比33.09%。而人均产量增加国家的平均增产幅度为139.63%,远高于减产国家平均减产36.08%的幅度。同样的情况,世界47个大豆主产国中,人均产量增加的国家27个、持平的国家5个,二者合计占比68.09%,人均产量减少的国家15个,占比31.91%。而人均产量增加国家的平均增产幅度高达330.67%,减产国家平均减产幅度仅为53.39%。最后看稻米,

在FAO统计的94个稻米主产国中,人均产量增加的国家43个、持平的国家12个,二者合计占比58.51%,人均产量减少的国家39个,占比41.49%。而人均产量增加国家的平均增产幅度为77.14%,减产国家平均减产幅度29.87%。

因此,我们从世界各国粮食生产形势不难判断:此轮国际粮食价格超常规大幅度上涨,并非全球粮食生产失衡导致。对此轮国际粮食快速上涨主要因素的分析,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是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粮食生产成本增加)、金融市场的炒作、生物能源对粮食的消耗和一些国家对粮食贸易的限制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能源价格上涨和金融市场炒作则是关键性因素。

4、国际稻米贸易形势相对严峻

从图2可见,推动此轮国际粮食上涨的因素,对不同粮食品种的影响程度不同。稻米的价格波动“异峰突起”,波动幅度远超过其他粮食种类。笔者对此的解释是,与其他粮食作物相比,稻米的国际贸易形势相对严峻得多。正如前面分析的,1990-2007年间,世界小麦、玉米、大豆的净进口国或增加或几乎没有变化,但与此同时,世界小麦、玉米、大豆净出口国数量也在不同程度地增加,尤其是玉米、大豆净出口国的人均净出口量更是分别增加了96.22%和129.87%。唯有稻米的世界贸易形势比较特殊:稻米净进口国家增加了7.69%,而同期净出口国家减少了20%,自给自足(不进不出)的国家也由8个减少到2个。因此稻米的国际贸易形势相对较为严峻,价格波动最大也就不难理解了。

从图2中国际粮食价格月度变动曲线来看,国际粮食价格从2008年中期见顶后一路振荡下行,并在2010年6月见底后重拾升势。在能源价格长期维持高位、世界经济动荡、主要货币美元贬值、全球性经济通涨预期等系列因素影响下,与过去的30年相比,世界粮食价格底部已明显抬高,粮食市场平均价格将很有可能长期在高位波动运行。

粮食安全应对策略

通过对国际粮食生产、贸易和价格波动趋势的分析,我们已大体清楚地知道,长期以来世界上人均粮食产量持续增加的国家多于人均粮食产量减少的国家,粮食增产国家的人均粮食产量增加幅度也大大高于减产国家人均产量减少的幅度,粮食生产的增长速度总体上快于人口的增长速度。但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在能源短缺和价格不断上涨、世界经济动荡加剧等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下,粮食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国际粮食贸易和市场价格波动剧烈,粮食安全风险加大。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应确立系统的粮食安全应对策略。

1、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从长远看,调控粮食价格波动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在适度进口粮食作为补充的基础上,保障国内粮食供求的基本平衡。关键性措施:一是切实加强耕地资源保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二是正确处理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综合考虑自然和经济要素,科学选择复种的作物种类和品种,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三是正确处理农民增收与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提倡种养结合,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优化粮食品种,实现種粮增效,粮农增收;四是增加粮食生产投入,增加对规划基本粮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全面提高粮田的稳产高产和抗灾减损能力,加大对重点商品粮产区和种粮大户的扶持力度;五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育与推广抗灾、抗病、优质、高产品种,建立健全农业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及时科学防灾减灾。

2、确保合理的粮食自给率和储备规模

我国耕地和水资源短缺,进口粮食相当于进口耕地和水资源。适度进口粮食对我有利。问题的关键是何为适度?1996年我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在正常情况下,我国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但近几年由于大豆进口的迅猛增加,实际上粮食自给率已经低于这一标准。若以当年产量和净进口量为国内消费量粗略计算,2009年我国粮食净进口量已占国内消费量的7.4%。然而在2008年前后的世界粮食价格大幅度波动冲击下,我国政府通过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动用国家粮食储备、控制粮食出口规模等有效手段,成功避免了国内粮食市场的大幅度波动。结合我国近几年的粮食库存消费比已在40%以上(远高于国际公认17%-18%合理水平)、国家粮食调控能力非常强大的情况,表明我国广义粮食的自给率还可在原定95%的标准上再适度放宽,以不低于90%为宜。由于国际稻米市场的供需弹性远低于其他粮食品种,一定要稳定国内水稻种植面积,坚持稻米生产国内自给自足。并在国际稻米价格高企时能适当出口,从而实现名利双收。

3、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监测应急机制

为了确保我国粮食市场免受国际粮价大幅波动的强烈冲击,同时防止国内粮食市场受国际国内游资哄抬价格,恶意炒作,牟取暴利,应尽快建立和健全粮食安全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体系。特别是要加强对粮食期货这类金融衍生工具的研究和关注,加强对国际国内粮食期货市场的监测,及时预警、提早准备,积极应对、谨慎参与,避免在未来金融战争中处于被动挨打地位。同时加强权威性农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的发布,严厉打击擅自发布虚假信息的不法分子,维护市场稳定。

4、建立稳定的区域粮食产销合作协调机制

在现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体制下,国内区域间迫切需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产销合作协调机制。粮食主销区要积极主动加强与粮食主产区合作,食粮调进大省区特别要与生产水平高、粮食调出量大的粮食核心产区建立协作关系,探索多种产销协作模式,深化协作深度,充分发挥市场的高效性和政府调控的稳定性作用,本着长期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稳定的政府间产销协作关系,签订相关协议,保证主销区粮食的稳定供给。鼓励主销区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积极投资自备粮库参与国家粮食储备,利用优惠政策吸引主产区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到主销区投资粮食加工和仓储业。

5、扩大粮食进口国范围,分散粮食进口风险

要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的贸易流量来熨平国内生产的波动,以稳定国内供应,确保国内粮食安全。同时,也要关注世界粮食贸易变动趋势,避免粮食进口来源国家过于集中,降低对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传统粮食出口大国的过度依赖。近几年来哈萨克斯坦、立陶宛、阿根廷、匈牙利人均小麦净出口量在快速增长。阿根廷、匈牙利人均玉米净出口量在300公斤以上,巴拉圭在250公斤以上,成为当前世界人均玉米净出口量最高的前三位国家。巴拉圭、阿根廷、乌拉圭的大豆人均净出口量也已超过美国和巴西成为世界前三名,南美的乌拉圭和圭亚那人均稻米净出口量也已超过泰国和越南,列世界前两名。适当扩大粮食进口国的选择范围,分散粮食进口的风险,国内粮食安全程度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篇5:中国的粮食生产

确保粮食安全的几点看法

粮食为万物之首,粮价乃万价之基。粮食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如何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一直是各级政府十分关注的课题。现结合我市实际,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

粮食安全是政府行为,政府必须承担起保障粮食安全的义务,切实履行建立粮食安全体系的职责,实现稳定粮食生产,稳定粮食供应,保障低收入阶层粮食供给。首先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耕地和粮田面积逐步减少,而且减少幅度有逐年增大的趋势,特别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日益深入和生态建设的不断发展,种植业生产将呈现蔬菜产业和其他高效优势产品生产规模持续扩大、粮食生产规模逐渐缩减的趋向。目前,我市现有人口107万,粮田面积69万亩,人均仅0.65亩,因此,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和破坏耕地的行为,切实保护和建设好基本农田,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改善粮食品种结构和质量。近年来,受结构调整和市场价格低迷的双重影响,我国农业科技保障体系也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国家资助和将研究与推广的重点由高产转变为优质,由粮食作物转向其他经济作物,由此也导致了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下降。到目前为止,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比任何时候都薄弱,大批粮食生产的先进实用技术不能得到及时推广,粮食品种结构和质量不适应市场要求,缺乏市场竞争力,适销对路的优质粮食和专用粮食,供不应求,一些质量较差的粮食滞销,积压较多。因此,大力推广粮食优良品种种植,形成规模优势,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时发布市场行情,科学预测市场走向,引导农民合理种植,不失为提高粮食经济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二、切实转变职能,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今年,我省粮食全面放开,推向市场。要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彻底转变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把国有粮食企业推向市场,真正做到政企分开,一切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一)转变职能,真正发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作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然要触及到政府粮食权力机构,如果其职能仍然不改变,继续扮演集运动员和裁判员于一身的计划经济特殊角色,那么,不管改革搞得多么轰轰烈烈,都将是换汤不换药,名改实未改的徒劳行为,经不住市场经济的冲击。因此,改革必须先从转变政府粮食机构职能入手,具体应调整为四大职能:第一大职能是负责制定粮食流通的政策法规。为本辖区搭建合法自由经营的平台。第二大职能是负责随时掌握粮食流通动态。全程跟踪监督粮食行业执行政策法规情况,加强市场宏观政策调控,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所赋予的职能,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执行力度,确保市场不乱,农民增产增收。第三大职能是掌管本级粮食安全。负责平时安全信息调查,安全体系建设、制定本级应急方案,掌握一批国有地方储备粮库以及应对战争等突发事件的粮食供应等工作。第四大职能是负责建立本级国有粮食企业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使其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从而使其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保证国有资产增值。从而,通过规范政府粮食机构职能,切实理顺政企关系,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使之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政府粮食职能机关。

(二)积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以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促进粮食流通,支持农业结构调整。要结合粮改,打破行政区域设置模式,采取兼并、合并、捆绑经营等形式,组建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的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粮食市场流通。有条件的工商企业可考虑组建工贸一体化的集团公司,发展集团经营。要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控制粮源,搞活经营。工业企业要努力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为带动,壮大企业实力,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和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尽快把企业做大做强,以推动粮食经济快速增长。

(三)构建私营网络,不断增强国家粮食体系的抗险力。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由竞争,多元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与市场多元化发展,建立私营粮食经济已是大趋势。目前,我国粮食经济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由国有粮食企业独家搭台唱戏的格局,这是一种不健全的也是经不起风浪的粮食市场经济,必须在新组建国有粮食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粮食私营经济,以激活粮食市场发育和补充国有粮食企业经营。一要完善允许发展私营粮食经济的相关法规。在承认私营粮食企业合法性的同时,要以法规的形式明确私营粮食企业与国有粮食企业同为国家粮食经济体系,为其开辟一片生存发展的空间。二要扩大私营粮食企业经营的自由度。要一视同仁,准予私营企业申办企业、商标注册和经营管理,使其获得发育壮大的土壤。三要着眼长远发展。随着多元经济的交融发展以及私营粮食企业的壮大,要准许私营粮食企业进行跨省市经营,以及允许与国有粮食企业公平竞争、公私合营、相互兼并、私代公营等多种形式发展。四要对私营粮食企业进行必要的规范管理。包括规定企业经营规模,保证粮食质量安全,要求其在紧急状态下听从国家调度,切实引导私营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通过鼓励私营粮食企业发展的办法,扶持一批竞争力强的私营粮食企业,组成一个补充国有粮食企业的私营经济网络,进一步加固粮食经济安全体系。

三、加强粮食市场监管力度,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

粮食市场既要放开又要管好。国务院17号文件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明确赋予了粮食等有关部门对粮食市场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权,粮食、工商、物价、卫生、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要切实负起对粮食市场监管的责任。一是抓紧建立严格的粮食市场准入制度。粮食、工商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严把市场准入关。进入粮食市场的经营者,必须在经营资金、仓储设施、检验和保管能力等方面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二要加强对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服务和监管。非国有粮食企业参与粮食流通,对于方便农民售粮,活跃粮食市场,具有重要作用。既要依法加强监管,引导他们合法经营,又要为他们提供服务,维护其正当权益。三要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要坚决打击垄断经营、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囤积居奇、哄抬粮价、掺杂使假、坑农害农和损害消费者权益等不法行为,保护合法经营和公平竞争。公安、工商、粮食等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对当地粮食经营者和跨区收购的粮食经营者的日常管理,通过市场巡查,保护正当经营,及时查处收购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四要建立健全粮食经营信息统计体系。通过建立粮食台帐制度,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掌握粮食经营者的购销、储存等基本数据和有关情况,密切监测市场粮价动态,及时掌握粮食供求和价格的最新变化,及时发布粮食生产、消费、价格等信息,正确引导市场预期,保持市场稳定。

四、加强地方储备粮管理体系建设,增强政府调控能力

地方储备粮是地方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重要抓手。粮食市场放开后,建立完善的地方储备粮管理体系,加强地方储备粮的管理,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地方储备粮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粮

篇6:做好粮食生产的建议

我国粮食连续六年丰收,国家粮食储备充足,近几年库存结构和地区分布也有较大改善,特别是我国粮食依靠自主生产,抵御国际市场粮价冲击的能力较强,保持粮价稳定有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总体判断,后期粮价仍将会保持稳中有升的基本走势。我国食用油供应主要依靠进口,2009/10年是世界大豆大幅增产年,目前国际市场产需关系宽裕,库存高企,预计后期国内食用油价格以基本稳定为主,不同时段可能有所波动。

当前,做好保持粮油价格基本稳定工作的关键是,抓好粮食油料生产,搞好市场调控,切实保障供应。同时,应加强粮油价格监测监管,努力做好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工作。

(一)抓好粮食生产,努力夺取今年粮食好收成各地要认真落实好最近国务院召开的切实做好当前农业生产工作紧急会议精神,抓好粮油作物春管春播,稳定春播面积,加强中后期田间管理,把前期灾害影响减少到最低,努力夺取今年好收成。同时,应看到当前种粮比较效益仍然较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地区已出现农民种植意愿下降情况,各地一定认真落实好国家的种粮补贴政策,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有条件地方还应增加对农民的种粮补贴。

(二)做好粮食储备吞吐工作,调节好市场供求

近几年,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储备粮吞吐制度对稳定市场粮价发挥了重要作用。调查中,不少粮食经销商都认为粮价掌控在政府手中。目前,种粮农民和经销商普遍看好后期粮价,一些地方农民惜售心理重、个别经销商囤积现象也有存在。进一步健全完善粮食储备轮换和吞吐调节机制,不断增强调控的及时性、针对性,并把握好节奏,特别是要做好夏秋两季粮食上市前储备粮轮换吞吐工作,安排好拍卖粮时间和底价,既要有利于保持粮价稳定,又要有利于保持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加强价格监管,稳定引导好市场预期

上一篇:问候处暑快乐的空间寄语有哪些下一篇:汽车以旧换新要点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