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粮食生产

2024-06-11

论农村粮食生产(共6篇)

篇1:论农村粮食生产

论农村粮食生产

摘要

粮食是人民生活的保障,而农村粮食生产是国家粮食储备的重要来源,但是近年来,农村粮食产量严重下降,这样的现状令人担忧。此外,在农村粮食生产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质量下降,生产条件跟不上等等。既然存在这这么多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保护农村粮食生产。但在此之前,我们要先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关键词:粮食现状产生原因解决对策

引言

近年来,就我所生活的地方的粮食生产问题突出可知,农村粮食生产面临了很大的挑战。首先表现在粮食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再者外出打工人员增加,致使务农人员减少,还有很多其他问题等等。我想就这些方面来谈谈农村粮食生产,让大家了解一下。

1农村粮食生产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1.1农村粮食生产现状

我出生在河南省商丘市一个小小的村子里,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农村粮食生产现状多多少少也了解一些。商丘本就是一个农业大市,全市人口中乡村人口占74%。在人均耕地资源日渐减少、粮食播种面积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商丘市靠政策、科技和投入,提高亩产,增加总产,使全市持续保持了较高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尽管如此,商丘粮食生产仍然经历了十分严峻的考验,例如,2009年,冬去春来之际全市范围遭受了50年不遇的大旱,还有麦收刚刚开始,一场罕见的、破坏极为残酷的暴风雨灾害突袭商丘,800多万亩小麦三分之一严重倒伏。

由此可见,商丘农村粮食生产在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存在。

1.2农村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

据我个人认为,农村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不少。就拿我们村来说,首先,耕地在不断地减少,有些用于建设房屋,有些用于种植树木,还有一些是国家要建设一些铁路、公路等。其次,近几年,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也在不断减少,很多土地利用不充分或者就荒废在那没有人管理。

据调查的情况来看,近几年粮食大幅度减产有各地适应市场需求主动调减粮食生产的因素,但这并不可怕,只要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上去了,恢复生产并不难。然而,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尽管这几年农产科技和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但由于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水利条件恶化,农村粮食生产能力不仅没有提高,而是有了实质性下降,这是发展农村粮食生产实实在在的硬伤。

2分析产生农村粮食生产问题的原因

就以上而言,农村粮食生产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我认为,这些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面临日益紧迫的人口,我国建筑面积将不断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也将城镇化。为了节约耕地面积,要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建房,将农村已占有的非农建设用地节约出来的土地置换用于城镇发展。因此,非农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但是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没有耕地资源做后盾谈发展粮食生产,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耕地减少必然引发粮食产量下降。

二是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效益下降。渠系不配套,特别是连接田间地头的陇、毛渠不畅,严重影响灌溉排涝。地下水位下降,机井报废率急剧上升,灌溉成本增加。所以农田水利总体趋于恶化,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此外,农村田间道路很差,影响耕作和产品外运。许多农民说,由于没有田间道路,一遇阴雨,农田机械下不了地,板车进不了田,他们只能肩挑背扛,劳动强度大,农家肥只能是在离家近的地块里,农产品有时不得不烂在地里边。

三是肥料施用结构不合理,化肥施得多,有机肥投入少。导致耕地有机质减少,土地肥力不断下降。近年来粮食生产的化肥投入持续增加,许多地方化肥的资金投入已经占到整个生产投入的一半以上,这虽对当前的粮食增产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重种轻养、重化肥轻有机肥,土地越来越薄。农户有机肥投入减少,一方面是农村外出务工的增多,积肥追肥缺人手,许多在家务农的也不愿意再干这种又脏又累的“苦力活”,愿意只用化肥的“卫生田”;另一方面是农村禽畜养殖的方式发生变化,散养减少,规模饲养增多,饲养场出来的有机肥多集中用到了少数高效作物上,大田作物有机肥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种植结构单

一、浅耕浅翻等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对土壤地力的影响也很大,土地板结,容量增大,孔隙减少,蓄水、保肥能力弱。

四是农业科技对粮食生产能力的支持日益突出,但农村队伍和机制现状堪忧。各地普遍反映,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在艰难地维持,经费短缺、人员老化、机制不活的问题日益突出,对粮食生产能力的潜在影响不可低估。基层农技机构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以前还是“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现在连兵都养不起了,更何谈打仗。近两年农技改革雷点大、雨点小,到底怎么改从基层看路子还不清晰,但都明白要撤销机构、减人员,搞得大家人心惶惶,无心干事。许多同志认为认为,一部分经营性的农技服务走上市场是对的,但面向粮食等大田作物的技术推广服务完全走上市场行不通,许多增效的耕作栽培技术很难用市场化的办法进行推广,这方面如果没有国家支持会对粮食生产能力带来不小的影响。

五是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严重减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追求的东西越来越多,他们开始向往外面的天空,不再安于种田的生活,尤其是年轻的一代人。因此,农村劳动力不但减少,而且剩下的劳动力多数是老一辈和妇女,劳动强度大的农活根本干不了,所以粮食的产量也不断下降。

此外,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对粮食生产发挥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大型农业机械应用不足,农村粮食生产机械化程度低。使用农业机械不仅有利于抢赶农时、减轻劳动强度,而且还能节本增效。

还有就是近几年来,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导致农村粮食产量下降。自然的灾害发生不仅引起了耕地面积的减少,还使耕地的质量下降。

3解决农村粮食生产问题的对策

既然已经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保护农村粮食生产,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随着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农村粮食耕地非农占用的数量会不断增加,而可供开垦的耕地后备资源会越来越少,有些地方现在就已经没有可供开垦的耕地资源了。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耕地资源的保护。

3.2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一是重点支持农村粮食生产的小型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搞好田间工程建设,包括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田间道路建设和农村田间电网建设。二是提高农村粮食生产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虽然小麦、玉米生产和收割的机械化程度技术

已基本成熟,但是要继续完善。

3.3改良土壤,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

通过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因土施肥,按作物种类和其需肥规律用肥,改进施肥方法等均能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改进施肥方法可以改表面撒施为集中条施、穴施,改浅施为深施,把粉肥或结晶肥压制成粒肥施用。

还有就是推广了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禽畜粪下地,有效发农机肥的作用,推广平衡施肥,县农技部门应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农民由过去盲目施肥变为根据土壤成分施用氮、磷、钾的混合肥,既能提高肥效,又能改善土壤。

3.4调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利用各种经济杠杆,比如最低保护价、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手段来调动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减轻农民种粮劳动强度,以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结束语

在我们的生活中,粮食是最重要的存在,但也是最容易让人忽略的存在。农村粮食生必须引起人们的一定性重视,我希望经过这篇论文能够让大家明了,粮食生产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解决方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此做出贡献,哪怕只是一点点。

参考文献

1.聂振邦.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刘运梓.比较农业经济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段应碧、宋洪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问题调研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梁子谦.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安全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5.侯光炯、高惠民.中国农业土壤概论.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篇2:论农村粮食生产

——以于都县罗坳镇三门村为例

学院: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作者:徐书林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班级:公事管120

1指导老师:潘丽君

二0一四年二月

关于农村粮食生产现状的调查报告

江西农业大学大学 南昌商学院学院 公事管1201班 徐书林

调查时间:2014年1月22日

调查地点: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罗坳镇三门村

调查对象:所在村庄

调查方法:询问村民及实地走访调查

第一篇粮食生产基本情况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的粮食生产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其重要性可与一个国家的军事、政治等同而视。今年寒假,响应学校的号召,我利用今年寒假时间参加了学校的关于农村粮食安全情况调查活动,对所在村庄的粮食安全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

我所在村庄耕地约2000亩,人口2500户,属于小型村庄,主要耕种水稻与花生。水稻一年两季,分别为春秋两季。春季一般每年的三四月份开始播种(即清明节前后),当年的七八月份就可以收获夏季粮食。秋季一般在每年的八月份开始播种,十月中旬到下旬左右就可以收获。花生也是一年两季,同样分为春夏季,春季一般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开始播种,每年的八月份就可以收获。这一季的花生农民大多数是用来榨花生油的。秋季每年的九月份开始播种,十一月份收获,秋季花生一般是农民为了第二年留种子,才稍微种一点。产量一年比一年高。每年水稻产量每户有1000KG,花生产量有200KG。几十年来,本村耕地经历了“由衰到盛再到衰”的阶段,10年前,由于耕作技术制约,尽管耕地面积广阔,但没有高效化肥及现代化的耕作机械的帮助,收成不是太好,农民将收获的希望寄托在天气的风调雨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科技实力都有了显著提高,10年后机械化耕作普及到我所在的村庄,收割机、犁地机„„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农业机械雨后春笋般投入了使用,农忙时节不再有全家动员的忙碌场面,也不再有数日的辛苦劳动,然而粮食产量却有了极大改善,由10年前的亩产量300斤到了现在的900斤,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篇 粮食生产存在的安全的问题、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地表水局部污染比较明显,属于有机污

染类型,空气污染继续加重,尘类颗粒物是本地空气的主要污染源。、农业设施相对落后。仍然有些人采用手拉肩扛的运输方式,使用镰、辘轳等古老的生产方式进行作业,与其他农业大省比远远落后,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

3、耕地面积占用。随着城镇化脚步加快,城镇面积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农村耕地成为建筑,耕地变为住房,面积逐渐减少。

4、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水涝灾害一直是困扰南方的一大问题,本村粮食问题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

5、农技队伍不够健全。基层农技人员年龄普遍老化,知识退化,工作趋行政化。农技队伍线断、网破、人散现象突出。

6、种粮主体老龄化。新农民越来越少,接班越来越难。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缺乏,年轻人都基本外出打工。目前种粮大户平均年龄50岁以上,小学及文盲占三分之二以上,总体素质不高,且后继乏人。

第三篇 个人确保粮食安全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粮食安全工作的领导。粮食安全事关稳定大局,确保粮食安全,既是经济工作,更是政治任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工作,牢固树立粮食安全风险意识,进一步落实粮食工作地方行政首长责任制,承担起本地区保护耕地、发展粮食生产、搞好总量平衡、落实地方储备、保证市场供应、维护市场秩序的责任。要根据当前粮食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突出考核重点,完善考核办法,真正使粮食安全责任制成为推动粮食工作的有效抓手。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落实相关责任,切实做到领导重视,政策到位,考核严格,齐抓共管,整体推进。

(二)进一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各级政府要围绕稳定和提高粮食自给能力,搞好规划并落实措施。

一是要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死守耕地红线。要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积极实施土地开发复垦工作,建立完善耕地补偿机制。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增强耕地产出能力。

二是要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保证粮食生产功能的发挥。加强对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投入及设施维护管理,加大对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倾向的有效监管,保证良田种粮。

三是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农技服务配套网络,为农民提供全面、专业、便捷的农业公共服务。四是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努力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五是要加强农业主体培育。鼓励和引导企业向粮食生产领域和加工领域延伸,积极发展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粮食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加快土地流转,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提升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要激励引导年青人特别是大学生投身现代农业。

(三)进一步提升粮食调控保障能力。

一是要加强仓储能力建设。要继续扩大成品粮储备规模,充分发挥储备粮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稳定器”的作用。要加快现有粮食仓库的整合和升级改造,从信息化、绿色储粮、完善功能的角度,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仓储设施改造建设工作。

二是要提升仓储管理水平。认真落实储备粮管理的各项政策规定,深入开展仓储管理规范化建设,严格做到储备粮规模、仓储、费用三落实。要加强对粮储企业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充实技术人才,改善队伍结构,提升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

三是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藏粮于民”。

(四)进一步增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一是要完善粮食供应应急预案。

二是要加快粮食市场建设。做到合理布局市场网络,优化市场环境,提高市场档次,强化配送功能。要谋划启动嵊新二地共建粮食市场,加快市区粮食市场新建项目建设进度,提高批发市场辐射功能。

三是要切实提升粮食应急加工能力。

四是要加强产销协作。树立大市场、大流通、大粮食的理念,鼓励企业和种粮大户到省外直接承包(租赁)土地,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开展订单生产和收购。

(五)进一步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

一是要整合部门力量,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规范粮食市场秩序,加强行业自律,引导粮食企业依法诚信经营,农业、粮食、物价、工商、质监、食监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大对粮食生产、加工、批发、零售等重点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力度,坚决打击违法行为,着力营造公平、规范的粮食市场秩序。

二是要加强索证索票,实行源头追溯。

第四篇 惠农政策

一:粮食直补及农资综合直补

2007年粮食直补每亩9.46元,农资综合直补每亩23.14元,两项合计每亩32.6元。农民通过乡农村信用社采取存折形式直接兑付补贴资金。工作中以村为单位,对补贴标准,核定到户的补贴面积和补贴额等主要政策和内容张榜公布,取得广大农民的认可。

二:农机补贴

标准是对购机进行30%补贴,持村委会证明信,身份证,乡镇政府证明信报名,确定补贴对象后方可购机发放,还要对机手培训。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渠道及标准:中央及地方财政(省、市、县)分别扶持参与者每人20元,共40元,参加者个人筹资10元,每人每年筹资总额为50元,合作医疗覆盖率75%以上。

3、正常分娩补助100元

4、农村五保户、贫困家庭成员缴费部分由民政部门利用医疗救助资金并按规定程序资助参加合作医疗。

五、教育工作涉及“三农”问题的相关政策

1、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现在六周以上适龄儿童全部上学。每学年只交教科书费、作业本费,中学学生报名考试费,寄宿学生交住宿费,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

2、学龄前儿童基本上全部入园。

六、民政局对弱势群体救济工作。

1、农村低保:人均补贴标准25元/月。

2、通过个人申请,村委会评议,公示,上级审批。

3、对五保户、低保户纳入新型合作医疗,使弱势群体的治病难得到解决。

第五篇 农民对惠农政策的感想及个人感受

篇3:论农村粮食生产

在国家千亿斤粮食增产计划中, 我区虽然承担50亿斤增产任务, 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粮食的稳定生产仅是我区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方面, 虽然它联系着千家万户的粮食安全, 但目前这个产业却是仅占全区GDP总量9.16%的“弱势产业”, 涉农劳动难以致富, 涉农投资效益不高, 涉农财政增收困难是不争的事实, 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粮食生产大县现状

(一) 与贫困相伴

2011年自治区调整了贫困标准, 农民上调至2600元, 牧民上调至3100元, 按照这一标准, 全区农村牧区的贫困人口为266.58万人, 占全区农牧业人口的20.34%。其中:农区贫困人口为237.33万人, 占89.2%, 贫困发生率20.48%;牧区贫困人口为28.81万人, 占10.8%, 贫困发生率19.33%。与此同时, 新一轮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贫困旗县名单颁布, 我区共计57个旗县位列其中, 占全区除市辖区以外旗县级行政区域总数的71.25%, 其中:国贫旗县31个, 区贫旗县26个。从粮食生产规模看, 全区粮食产量前10名的旗县中, 国贫旗县4个, 区贫旗县3个, 占到70%, 全部集中在东部4盟市, 7个贫困旗县的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11.4%, 粮食总产量占全区的42.94%。在国家千亿斤粮食增产计划涉及的旗县中, 贫困旗县仍然承担重要任务, 可以看出, 欠发达的区情在这些旗县尤为突出。

(二) 发展缓慢

近年来自治区走过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阶段, 2010年GDP突破1万亿元, 2011年更是达到了1.42万亿元以上, 人均GDP接近9000美元, 位居全国前列。经济结构产生重大变化, 总体上完成了从农牧业主体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这种转变突出地体现在工业的超常发展, 农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比重日渐降低。虽然随着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 农牧业的发展没有停滞, 但距现代农牧业的差距很大, 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发展缓慢仍是产粮大县经济发展现状的明显特征。受到国务院表彰的2011年度9个粮食生产先进县中, 有6个是贫困县, 其人均GDP为全区人均水平的47.03%, 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均为34.96%, 比全区平均水平低21.8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的不发达, 阻碍了地方经济实力的提高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尤其是国家取消农业税后, 这些产粮大县的财政收入步履艰难, 人均财政收入水平只有自治区平均水平的19.78%。

(三) 收入不高

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地方财力相形见绌, 产粮大县并没有成为收入大县。2011年受国务院表彰的粮食生产大县的农村居民收入平均为6890元。仅略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仍有2个旗县低于全区平均水平。这样的收入水平面对不断增加的生产生活成本, 很难提高粮食生产大县的收入水平, 在地方财政窘迫的背景下, 职工的收入也难以提高。在产粮大县中,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大约只有全区平均水平的77%。

二、小康目标任重道远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0———201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表明, 我区的实现程度已接近80%, 居西部各省区之首,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 超过了中部地区, 接近东北地区, 仅比东部地区落后8个百分点。但实事求是地看, 内蒙古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 特别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贫困人口基数依然较高, 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 80%的小康实现程度明显地“被实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各项监测指标的全区平均化, 而且是从旗县到盟市再到自治区的至少3次平均化。这种平均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发展中的问题和地区差异。例如:以鄂尔多斯市和兴安盟为例, 2011年, 人均GDP和财政收入分别为16.41万元、1.78万元和1.93万元、1866元, 二者平均后则为9.17万元和9833元, 兴安盟“被增长”475%和527%。再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例:2011年二者的人均纯收入分别是9982元、4267元, 平均后则为7124.5元, 后者“被提高”166.96%, 这样的结果无法真实反映80%的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

三、创新机制集中攻坚

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也是最大的民生产业。我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我区工业化和城镇化也已进入快速推进阶段。在可预见的时期内, 我区农牧业发展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同时也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国家出台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和“兴边富民行动规划 (2011-2015年) ”, 自治区也提出了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这些文件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和我区农村发展和扶贫工作的思路及目标, 这是最好的机遇, 但同时也面临贫困人口基数大、涉及区域广泛、致贫因素复杂, 缩小发展差距难度仍然很大等问题。

我们的扶贫工作已开展近30年, 特别是经过“十一五”的努力, 现在已进入到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阶段转入到巩固成果、加快脱贫、缩小差距的新阶段, 创新机制则是这个阶段的重要任务和手段。

(一) 要让土地值钱更要赚钱

266.58万贫困人口不能仍然“靠天吃饭”、“靠扶持吃饭”、“靠献爱心吃饭”, 因为这些措施不能解决贫困地区的永久脱贫。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在政策设计上要创新, 要在更深层面上采取措施。首先要让土地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如果种粮难以致富, 则土地就不值钱。如今国家越来越严格地为保卫耕地面积的“红线”而严厉打击非法使用土地的行为, 在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和今后, 要真正保持18亿亩土地的红线, 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让土地值钱, 而且要让它赚钱, 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让农民参与土地增值的“分红”, 解决长期以来无法根本解决的农民财产性收入低下的问题。不能以牺牲农民土地财产权利来降低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本。

(二) 要让粮食充分体现价值

大幅度提高粮食的补贴力度。目前工业产品的价格大多数已经基本放开, 而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价格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管制之中。主要原因就是关系到13亿人的生存, 这不仅是经济问题, 更是国家安全问题。因此, 政府必须高度重视, 提高补贴力度, 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可带来的直接好处是种粮能赚钱、能致富, 可以大规模地解决就业问题, 可促成农业繁荣、农民富裕, 才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个有效的办法。

(三) 要让生产者取得加工、流通领域增值效益

据国内一些专家测算, 目前全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比值大约是1:8:5, 结论是农业领域的劳动生产率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畜产品的市场价格过低, 无法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刚刚过去的2011年全国都在关注CPI的走势, 我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2个百分点, 而抬高CPI的“推手”主要是农副产品及其加工, 但这并不表明农畜产品的初次交易价格大幅度提高了, 而是加工生产、流通领域的增值占去大部分价格空间, 再加上农畜产品的收购价格的提高幅度不及农业机械、油品等生产资料和其它工业品的价格涨幅。农业生产过程中具有许多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 这些因素也应反映到价格中来。因此, 一定要加快流通业的发展, 让农畜产品能够直接进入流通领域, 直接面对市场, 直接面对消费者, 让广大农畜产品生产者通过发展生产来获得合理的收入, 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进步的目的, 达到脱贫更能致富的目标。

(四) 要让生态补偿与粮食生产有机衔接

我区粮食生产大县大多即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又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更是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区。迫切需要建立与其它地区差别化的保障和保护机制。要进一步加大这些地区现有的补偿政策支持下的补偿力度, 提高补偿标准, 可以同时享受粮食生产和生态补偿政策。尽快研究出台旨在支持粮食输出大县和承担国家粮食增产计划地区的具体政策, 让这些地区在享受国家扶持政策的同时, 享受到不同与其它地区的政策, 充分体现粮食生产带来的收益。将有条件的地区作为水土保持和碳汇生态效益的试点地区, 建立补偿和效益机制, 拓宽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来源渠道, 借此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增加地方财力,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五) 要让粮食生产大县优先享受扶持政策

国家和自治区的专项扶贫资金的增量部分要重点向粮食生产大县中的贫困地区倾斜, 各类转移支付也应重点扶持这些地区。特别是鼓励和支持企业的扶贫行动, 实施企业税收的区别化政策, 要将企业在扶贫地区的收益最大限度留在地方, 壮大地方经济实力。国家投资建设的各类公益性项目的资金配套政策已经出台, 要率先在这些地区落实。总之要统筹好各种政策, 整合好各类资金, 规划好扶持项目, 实现粮食大县向经济大县的转变。

(六) 要建立农村政策试验区

篇4:论农村粮食生产

【关键词】粮食生产补贴;种植决策

一、我国粮食生产补贴政策以及与农户种植积极性关系的研究现状

1.我国粮食生产补贴政策

2004年以后,我国调整了原有的粮食补贴政策,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粮食补贴体系。国家通过几个步骤:首先,完善了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制度,同时采用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来保护种粮农户的经济利益。其次,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补贴农民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和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成本,从而缓解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最后,确立了对良种和农机的补贴政策,支持农业生产的改造和升级,进一步地增加农民收入。这样一个综合的、立体的粮食生产补贴体系,从收入和成本两个方面保护了农民利益。

2.粮食生产补贴政策与农户种植积极性相关性研究现状

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涉及 “三农”问题,国内专家学者在粮食补贴政策与农户种植积极性的关系上有很多研究成果。较多的学者从实证角度分析粮食补贴政策并不能促进农户扩大粮食生产,对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持消极态度。而另外一些专家认为粮食补贴政策能够保护粮农的经济利益,对保持种粮面积,促进粮食增产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考虑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是否能积极地影响农户的种粮决策,不完全要考虑粮食补贴政策本身,同时还要考虑与农户决策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综合考虑才能评价粮食补贴政策的有用、有效性。

二、对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的实证研究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农户对当期粮食补贴政策的满意度和农户面临的经济选择进行调查,以2014年辽宁省灯塔县内的200名农户作为样本,分析农户面对粮食补贴政策,如何做出种粮经济决策。

1.问卷内容与调查问题

调查问卷设计了农户自然状况和与种粮补贴相关的几个问题,其中包括农户的自然状况、农户是否扩大种植面积、农户扩大多少种植面积、收入是否增加、农户对最低收购价格的满意程度、农户对粮食直接补贴程度的满意程度、农户对农资综合补贴的满意程度、农户是否有种植经济作物的意愿、农户是否愿意进行土地流转而选择进城打工。

2.问卷主要的几项调查结果

从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农户大都分布在31-50岁,占调查总人数的71%。有37.5%的农户选择扩大粮食种植面积,而种植面积也不超过10亩,有62.5%的人对增收不满意,更愿意选择种植附加值更高的经济作物,例如蔬菜、水果。被调查的农户也会选择进行土地流转,进城打工的方式放弃粮食种植生产。有97%的农户对国家的最低收购价格表示一般和有点不满意,只有23%的农户表示对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满意,对农资补贴持不满意的居多。这些调查数据较为明确地说明了目前农户的种粮生产积极性和经济选择问题,本文就此结果分析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对农户种植决策行为的影响。

三、现有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种植行为的影响和改进策略

1.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的影响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农户对现有的粮食生产综合补贴体系并不是十分满意。随着近些年来国内国际粮价的低迷,国家财政面临着较大的粮食最低收购价补贴压力,因此,采用最低收购价格并不是长久之计,国家应该逐渐放开粮食收购市场,让市场来调节粮食的种植行为。同时,采用更加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补贴保护种粮行为,稳定我国的粮食供应。对于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政策存在较多的不满意意见,主要原因还是农民种粮收入增长乏力,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存在。从波特的竞争力理论角度分析,粮食种植的替代品-种植经济作物和进城打工会获得更多的收入,所以农户更愿意选择其他方式而放弃种粮生产获得增收。因此,国家应该探索改进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的政策,通过完善补贴的范围和程度,鼓励农户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来提高种粮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异,增强种粮积极性。

2.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实现种粮规模经济

鉴于农户更愿意进行土地承包权流转的现状,国家应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同时对土地集中之后进行的粮食生产,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补贴。单个农户生产能力有限,获得粮食生产的规模经济也较不容易。因此,农村土地流转之后,一方面,出让农户通过流转获得一定的补偿取得经济利益;另一方面,较大的土地经营者获得更多的土地承包权,形成了规模经济,降低平均粮食种植成本,更大地凸显国家粮食补贴政策的优势。反过来雇佣流转出土地承包权的农户,农户获得了稳定的收入,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一种良好途径。国家应该综合利用粮食补贴政策与规范了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来促进粮食生产,提升种粮积极性。

四、结束语

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缩小城乡差异目标的实现,不断地加强和完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应该从优化补贴方式和完善粮食补贴政策来保障农民收入,同时,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来获得种粮规模经济,发挥粮食补贴的优势。因此,國家需要综合利用补贴政策和管理方法,才能促进我国的粮食生产,实现国泰民安的治国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文琼,刘颖.国外农户粮食储备补贴的主要方式[J].农村工作通讯.2012(24).

篇5:论农村粮食生产

一、我国粮食生产补贴政策以及与农户种植积极性关系的研究现状

1.我国粮食生产补贴政策

2004年以后,我国调整了原有的粮食补贴政策,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粮食补贴体系。国家通过几个步骤:首先,完善了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制度,同时采用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来保护种粮农户的经济利益。其次,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补贴农民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和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成本,从而缓解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最后,确立了对良种和农机的补贴政策,支持农业生产的改造和升级,进一步地增加农民收入。这样一个综合的、立体的粮食生产补贴体系,从收入和成本两个方面保护了农民利益。

2.粮食生产补贴政策与农户种植积极性相关性研究现状

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涉及 三农问题,国内专家学者在粮食补贴政策与农户种植积极性的关系上有很多研究成果。较多的学者从实证角度分析粮食补贴政策并不能促进农户扩大粮食生产,对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持消极态度。而另外一些专家认为粮食补贴政策能够保护粮农的经济利益,对保持种粮面积,促进粮食增产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考虑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是否能积极地影响农户的种粮决策,不完全要考虑粮食补贴政策本身,同时还要考虑与农户决策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综合考虑才能评价粮食补贴政策的有用、有效性。

二、对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的实证研究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农户对当期粮食补贴政策的满意度和农户面临的经济选择进行调查,以2014年辽宁省灯塔县内的200名农户作为样本,分析农户面对粮食补贴政策,如何做出种粮经济决策。

1.问卷内容与调查问题

调查问卷设计了农户自然状况和与种粮补贴相关的几个问题,其中包括农户的自然状况、农户是否扩大种植面积、农户扩大多少种植面积、收入是否增加、农户对最低收购价格的满意程度、农户对粮食直接补贴程度的满意程度、农户对农资综合补贴的满意程度、农户是否有种植经济作物的意愿、农户是否愿意进行土地流转而选择进城打工。

2.问卷主要的几项调查结果

从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农户大都分布在31-50岁,占调查总人数的71%。有37.5%的农户选择扩大粮食种植面积,而种植面积也不超过10亩,有62.5%的人对增收不满意,更愿意选择种植附加值更高的经济作物,例如蔬菜、水果。被调查的农户也会选择进行土地流转,进城打工的方式放弃粮食种植生产。有97%的农户对国家的最低收购价格表示一般和有点不满意,只有23%的农户表示对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满意,对农资补贴持不满意的居多。这些调查数据较为明确地说明了目前农户的种粮生产积极性和经济选择问题,本文就此结果分析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对农户种植决策行为的影响。

三、现有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种植行为的影响和改进策略

1.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的影响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农户对现有的粮食生产综合补贴体系并不是十分满意。随着近些年来国内国际粮价的低迷,国家财政面临着较大的粮食最低收购价补贴压力,因此,采用最低收购价格并不是长久之计,国家应该逐渐放开粮食收购市场,让市场来调节粮食的种植行为。同时,采用更加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补贴保护种粮行为,稳定我国的粮食供应。对于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政策存在较多的不满意意见,主要原因还是农民种粮收入增长乏力,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存在。从波特的竞争力理论角度分析,粮食种植的替代品-种植经济作物和进城打工会获得更多的收入,所以农户更愿意选择其他方式而放弃种粮生产获得增收。因此,国家应该探索改进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的政策,通过完善补贴的范围和程度,鼓励农户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来提高种粮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异,增强种粮积极性。

2.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实现种粮规模经济

鉴于农户更愿意进行土地承包权流转的现状,国家应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同时对土地集中之后进行的粮食生产,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补贴。单个农户生产能力有限,获得粮食生产的规模经济也较不容易。因此,农村土地流转之后,一方面,出让农户通过流转获得一定的补偿取得经济利益;另一方面,较大的土地经营者获得更多的土地承包权,形成了规模经济,降低平均粮食种植成本,更大地凸显国家粮食补贴政策的优势。反过来雇佣流转出土地承包权的农户,农户获得了稳定的收入,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一种良好途径。国家应该综合利用粮食补贴政策与规范了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来促进粮食生产,提升种粮积极性。

四、结束语

篇6:关注粮食安全发展粮食生产

当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世界性的粮食安全危机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虽然目前国内粮食市场总体稳定,但着眼大局和长远,要确保立足国内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做到“手中有粮”,还面临许多制约和挑战。农村土地撂荒情况严重,农民不安于耕的现象普遍,究其因,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1、粮食生产要素分散,粮食生产活力不够

我国长期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确保了国家粮食供给的基本自足。该项制度作为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但现实情况是,与这一基本制度紧密联系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表现出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一是家庭分散经营,土地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比如我县产粮大镇之一的洛口镇的灵村,人均耕地不足1.5亩,3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农户仅为8户,多数农户为分散经营的家庭小生产模式。这严重不适应日趋激烈的大市场竞争,难以有效抵御市场风险。二是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方面,生产领域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相对滞后,表现在推广网络不完善、农技人员自身素质欠缺和农技推广经费不足。另一方面,流通领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利于粮食生产。表现在粮食流通体制存在问题,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仓储平衡困难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不充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机械的大规模应用和农业科技的广泛推广,影响了农业资本的投入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导致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分散分割,难以实现优化组合、有效利用和规模效益,这些都制约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活力。

2、粮食生产效益低下,粮食生产动力不足

粮食生产具体弱质性、低效性的特点,市场机制的趋利性和农民自身局限性决定农民不会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出发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而是改种经济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或干脆将土地撂荒从事非农产业来实现个人收益和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导致粮食生产动力不足。一是粮食生产成本高。受时下物价总体水平上涨的影响,农资价格也水涨船高,今年宁都化肥价格涨幅就在50%以上、农药价格整体水平上涨30%,雇用劳力成本也大大提高,诸多因素导致粮食生产成本猛涨。据调查,种植一亩地粮食需生产成本达到700余元,而平均每亩粮食生产收益仅为846元左右,极大的扼杀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是粮食生产收益不稳定。粮食生产硬件建设投入不足,降低了农业综合抗灾能力,致使粮食生产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原始状态。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粮食生产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种粮收益也无从稳定保障。三是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粮食生产净利润大幅下降,种粮比较效益低下,远不及务工或种植经济作物的收入,导致农户水稻双季种植改单季、精耕细作变粗放管理、种植经济作物甚至将土地撂荒。比如我们在洛口镇灵村调研发现,种植经济作物玛萁每亩纯收入在6000元左右,是种植粮食收益的30倍。四是粮补等惠农政策不尽科学。表现在:弥补市场机制缺失错位,扶持政策缺乏导向效应;补贴形式过于单一,资金分散缺乏规模效应;惠农政策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政策之间缺乏互补效应,因此国家出台的粮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没有有效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无法激发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3、粮食生产投入不高,粮食生产实力不强

近年来,我们对粮食生产的政府投入严重不足,集体和农户建设动力不够,导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弱化了粮食生产实力。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利设施建设落后,有效灌溉面积不足,降低了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发生频繁,亩产量难以提高;抗灾设施不完备,无法充分抵抗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无法避免。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流失日益加剧。近10年来,我国耕地总面积从19.51亿亩降到18.27亿亩,净减少1.24亿亩。农民自身投资农业的意愿不强烈,来自农业自身的资金积累大量外流。由于进城务工收入高出种粮收入10~12倍,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在农村的主要是妇女、老人和小孩,导致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据我们在洛口镇灵村村调研,了解到该村90%的青壮年劳动力均外出务工,劳动力严重不足导致许多耕地无法耕作,土地撂荒比例达到10%之多。

总之,尽管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粮食生产不放松,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但是粮食生产活力不够、动力不足、实力不强的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仍然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为此,本人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第一、要创新生产经营机制,释放粮食生产活力

要大力推进生产经营机制创新,激发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一要激活土地要素。土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激活了,粮食生产的活力就能不断迸发。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的形式进行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鼓励土地向种粮大户、种养能手以及农业科技开发机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集中,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益和劳动生产率,让农民从土地经营权流转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二要激活人力要素。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粮食生产才能获得持久、旺盛的活力。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宽渠道多形式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增强他们驾驭市场的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分工协作的能力。要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种粮农民自觉自愿地组织起来,将家庭经营的个体劣势转化为群体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优化配臵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共享成果,通过大联合、大协作,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实现种粮收益的最大化。比如田头镇农户自发组建的宁都县田丰优质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60多人,辐射带动种农1000多户,通过规模化经营、订单式生产,2008年发展制种面积5500亩,收购种子300多万斤,产值达900多万元。三要完善服务体系。要尽快建立健全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发展粮食生产经营服务组织,大力培育扶持农村经纪人队伍,为种粮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配套服务,实现粮食在生产、储运、加工、购销以及技术、资金、信息等环节的有效管理和经营,把千家万户的粮食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机联结起来,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

第二、要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增强粮食生产动力

要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生产动力不足的问题,必须走好四步棋。一

是建立粮食补贴稳步增长制度。要继续稳定、逐步完善、不断强化现有粮食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尽快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粮食补贴制度。适当扩大粮食核心产区范围,拿出更优惠的政策,集中更多的资金,增加对财政困难的产粮大县的奖励和补助,支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二是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鉴于粮食价格不能完全市场化,要加强和改善对粮价的宏观调控,推动形成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体现粮食生产成本收益、科学合理的粮食价格机制,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搞活粮食市场流通,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继续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适当提高价格水平,使之真正成为农民利益的保护价,引导广大农民自觉扩大粮食生产。三是增强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要建立粮食生产风险规避和损失补偿机制,加快大宗粮食作物的政策性保险试点,在良种生产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逐步开展农业灾害保险,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农民投保、企业参与、合作保险、市场运作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新路子,保护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搞好极端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帮助种粮农民防范灾害风险。四是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种粮收益低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核心产区财政困难的根本原因。要提高粮食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拉长粮食产业链,实现以销售促加工、以加工促收购、以收购促生产,提升粮食的附加值;完善龙头企业与种粮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稳定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价格,有效抑制种粮成本的上升。

第三、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壮大粮食生产实力

上一篇:企业局域网规划与管理下一篇:小学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