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业化发展方向

2024-05-25

粮食产业化发展方向(精选十篇)

粮食产业化发展方向 篇1

一、粮食产业化发展概况及其意义

㈠全国粮食产业化发展趋势粮食产业化作为一种一体化的粮食生产经营体系是有别于传统的粮食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一般来说, 粮食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 以农户为基础, 以粮食龙头企业为依托,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 通过实行供产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 将粮食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其基本要素包括:主导品种是产业化的支柱;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的核心;粮农是产业化的基础;粮食市场是产业化的总开关;商品粮种植基地是产业化的依托。其基本特征为: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利益共同化。

全国粮食产业化经营比较成功的典范有:广东省增城市以名牌产品泰稷丝苗米为龙头, 积极探索公司加基地, 基地联农户的经营模式, 闯出了一条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其经营方式就是以产品为龙头, 产加销结合, 拉长产业链, 提高粮食产业的经营组织化程度;以基地为核心, 公司带基地, 基地联农户, 提高粮食产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市场为导向, 以销促产, 提高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河南省一些地区和单位探索出了粮食产业化新路:一是市场牵动型。主要形式是“粮管所+农户”, 即围绕当地粮食资源优势, 以粮管所为龙头, 以众多农户为主体, 组织粮食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活动。二是基地拉动型。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拳头产品入手, 建立生产基地, 逐步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三是加工 (饲养) 带动型。以实力较强的粮食加工企业 (或饲料、养殖单位) 为龙头, 实行粮食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各地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先行者通过各自的努力走出了各自不同的但符合各自实际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并通过努力营造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 通过引进资金和人才, 将有限的土地集中起来, 建立粮食产业化基地, 积极培育市场和龙头企业, 使农户与龙头企业相衔接, 真正形成了良好的“双赢”局面, 成为全国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典型代表。

㈡甘肃省粮食产业化发展现状近年来, 甘肃省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定成果, 靖远县神农米业、武威红太阳等20多家粮食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全省重点龙头企业, 红太阳面粉加工企业成为全国的重点龙头企业。靖远县神农米业公司, 采取与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种子公司负责引进优良品种, 提供种植技术, 与农民签订收购合同等做法, 开展大米加工业务, 取得了一定成效, 所生产的“免淘香米”、“免淘精米”、“标一粳米”等“靖”牌系列大米, 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查, 符合使用“QS”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景泰县粮食公司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 走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粮食产业化路子。2005年, 景泰县粮食公司发起成立了“景泰县优质小麦协会”, 协会在全县各镇设立了7个分会, 粮食订单面积16万亩, 占全县种粮面积的30%以上。虽然甘肃省龙头企业通过自身的探索经营为全省粮食的产业化发展发挥了带头示范作用, 但由于发展规模较小、经营模式单一、价格确定机制不完善, 以及订单履约率较低等因素的制约, 粮食产业化向更高水平发展受到了限制。

2011年, 全省粮食消费量930.9万吨, 其中小麦消费量420.9万吨;食用油消费量31.2万吨;而甘肃省实际加工能力却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消费需求, 需要大量从省外调入, 弥补市场缺口。市场需求的旺盛和现阶段生产能力的不足, 使得甘肃省市场看好, 企业大有所为。

目前, 甘肃省粮食企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粮食产业化经营层次低, 整体不均衡, “小而散”的经营模式普遍存在;二是粮食加工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三是龙头企业少, 带动能力差;四是粮食收购订单的履约率比较低;五是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不高, 技术进步和革新的动力不足。

二、发展粮食产业化的途径

㈠完善订单收购, 稳定粮食生产引导农民种植适合市场需要的优良品种, 发展粮食订单生产和订单收购是实现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重要途径。粮食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开展订单种植为切入点, 促进粮食种植结构调整, 支持开展订单合同收购工作, 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农村经纪人的作用, 不断提高订单的履约率, 坚持以经营利益为纽带, 逐步探索和建立粮食产业化经营中的合作共赢机制,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让农民、企业在订单种植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㈡积极培育和扶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化经营, 龙头企业是关键。目前, 甘肃省广大农民和粮食产区基本上仍延续着产原粮、卖原粮的传统经营方式, 生产粮食不如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收益高, 这是种粮不赚钱、种粮附加值低的重要原因, 也是农民增产不增收和粮食企业的生存空间日益萎缩并发生困难的主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积极培育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通过改革、改组和制度创新, 探索发展适应市场环境的多元化所有制形式, 多层次、多元化地发展龙头企业, 带动粮食产业化发展。二是扩大企业规模, 推进“一体化”进程, 降低经营成本, 促进企业经营链条的拉长和市场的延伸, 使之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三是在工贸联合上壮大实力, 充分发挥粮食加工企业的设备、技术以及市场优势和购销企业的仓容、资金及收购网点优势, 联手经营, 优势互补。

㈢发展精深加工, 增加粮食产值作为初级产品, 粮食的附加值和增收能力都是有限的, 如果对粮食进行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 就可以成倍地增加粮食产品的附加值, 拉长粮食生产的产业链条, 就等于提高了粮食产业的创收能力。有关资料表明, 价值1元的粮食经过加工处理后, 美国可增至3.7元, 日本可增至2.2元。发达国家粮食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3∶1以上, 而目前我国只有0.5∶1。可见, 通过发展粮食精深加工, 延伸粮食产业链条, 提高粮食附加值, 在甘肃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㈣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增强市场竞争力品牌与质量是企业成功的法宝, 品牌形象的提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是企业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集中体现, 对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至关重要。要加强品牌开发和管理, 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 进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 不断开发新产品和系列产品, 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提高品牌的市场信誉度和综合竞争力;要积极扩大品牌规模经营, 通过专业化协作生产, 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加强产品宣传, 发展销售代理, 扩大销售网点, 提高知名度, 形成在国内具有明显优势的国家名牌产品和著名企业商标。

三、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建议

㈠加强对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指导和服务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粮食部门必须要加强领导, 进一步转变职能, 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 切实做好指导、服务和监督工作, 积极营造粮食产业化发展的环境;要把服务作为促进工作、实现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 贯穿于粮食产业化工作的各个环节;要继续加强中介组织的建设, 把粮食协会和专业协会办成会员之家、企业之家, 各协会要进行实质性运作, 发挥其中介服务和行业自律作用;要和有关部门形成合力, 保证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稳步发展, 规范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进一步加强各级粮油检验检测机构, 强化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的指导、服务和监督职能。

㈡加强政策引导和经济扶持在整个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中, 米、面、油产业占农业产业化的比重较大, 与农民最为密切, 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发展。但粮食加工业多为初级加工品, 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 从而很难与经济作物特别是高效经济作物比效益, 应该进一步加强在财政和金融等方面对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 尤其是加强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政府要在贷款贴息等方面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 促使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和带动农民增收。

㈢进一步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是粮食产业化发展中首先必须要解决的基本性问题, 要使产业化链条中的各个市场主体依据其发挥的作用, 对经济利益进行合理的分配, 切实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均担, 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避免行政干预过多, 加强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建立有效的利益约束机制, 真正使得各个市场主体都能从粮食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 使其利益得到最大化的满足。

摘要: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 随着市场的开放程度日益加深以及竞争日趋激烈, 粮食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 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作者以甘肃省粮食企业为出发点, 深入分析了全国粮食企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以及甘肃省粮食企业发展的现状, 并对甘肃省粮食产业化经营提出了一些建议。

粮食产业化发展方向 篇2

我涡阳县天禾面粉有限责任公司为了积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粮油市场化的新形势,在不断强化自身各项经营管理工作的同时,也把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作为了企业一项主导工作来抓,把发展粮食产业化及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与企业自身做大做强紧密联合起来,努力扶持和带动地方农民共同致富,并取得良好的成果。主要做法如下:

1、多管齐下,营造订单气氛

为抓好粮食订单工作,努力营造订单种植气氛,一方面,公司成立了粮食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人员和工作职责,制订了产业化工作方案;另一方面,通过散发宣传单给农户,正确引导农户,激发农户对小麦订单收购的热情,为此,我们共印发《给农民朋友一封信》80000张,分发到公司周边每个村、户、农民手中,力争宣传覆盖率100%,同时在村镇旁路口张贴订单标语3000多份,通过县电视台、政府广播使小麦订单收购基本实现家喻户晓。

2、签定合同,规避订单风险

为切实维护订单双方的利益,我们按照《合同法》规范订单条款,统一订单格式,将面积、价格、质量标准及收购办法一并写入合同之中,以此调动农民积极性,同时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以

与村、与组、与农户三种合同签定方式,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在小麦订单收购工作中,我们承诺三个“坚持”即:坚持实际收购价格不低于订单约定价格;坚持订单收购价格高于订单外收购价格;坚持优质优价的政策,让农民在小麦播种前就吃上“放心丸”。免除后顾之忧,有效地促进了小麦订单的发展。

3、实行全员订单责任制

由于粮食购销市场完全放开,我们在全公司实行全员订单责任制,实行“六包一挂”即:包种植订单的签订,包种子供应到户,包种植技术指导,包供求信息传递,包收购订单粮食,包种子款回收,绩效与职工工资挂钩。

4、规范合同方式,建立订单农户的信用机制

结合全员订单责任制,我们汇总订单合同履约的情况对订单农户采用信用机制的操作办法,分别对农户评选信用等级,依据不同等级制,配套种子供应、收购方式及价格以及赠送礼品等各种优惠政策,激励农户参与粮食订单工作,确保订单收购总量的不断上升,稳定公司对优质小麦的需求。

5、反租倒包,建立绿色小麦示范区

通过反租倒包或合同契约等有效形式,建立了天禾“东悦”牌面粉绿色小麦种植90386亩的示范区,作为农民优化种植、优化品种和企业实行产业化工作的活教材。示范区与农户保持密切联系,严格遵守绿色食品生产规程和小麦生产标准化规定,科学地使用肥料和农药,确保公司在开展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对优质的小麦需求。

6、树立品牌意识,加强龙头建设

开展订单粮食,实行产业化经营,销售是龙头。为确保优质品种加价收购后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积极开发市场,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品牌意识,打造绿色产业链条。

近两年来,我们投入30多万元,参加各地粮油展销会和举办的产品促销活动,加大对 天禾“东悦”牌面粉的宣传力度,提高了“东悦”牌面粉的知名度,分别在上海、浙江、南京、杭州、芜湖、马鞍山、吉林、沈阳、海南、深圳培育了忠诚的直销大户。公司通过了ISO9001:2008质量体系认证;系安徽省粮食行业协会会员单位;获得中国粮食行业协会颁发“放心面”称号。

(2)、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

开展粮食订单和产业化经营工作,不仅要求做好优质原粮收购工作,更为重要的是新产品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在现有面粉产品的包装的基础上拓宽思维,综合开发了方便、实用的小包装产品,从而提升了东悦牌面粉产品的档次,使“东悦”牌面粉产品向多样化、多元化、系列化方向发展.(3)、粮油连锁超市经营不断壮大

城市粮油销售几乎被外来经营者所垄断,为夺回本地城市市场份额和更加有效地占领销区市场,我们于2008年组建的天禾粮油连锁有限公司,立足占领涡阳粮油市场60%的份额,辐射周边城市,实行统一店面、统一价格、统一配货、统一管理、一条

龙服务的连锁经营方式,由于管理创新、服务到位,天禾粮油连锁店已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市场占有率逐月上升,并已在利辛、蒙城、怀远、蚌埠、滁州等地成功登陆。城镇连锁店的运作,为天禾面粉实行粮食产业化经营,更好地占领各大城市粮油销售市场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以上是我公司近几年来,在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策略方面的几点做法,步入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涡阳天禾面粉有限公司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创业风格。继续弘扬“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她将以细微的管理、先进的技术、倡导绿色的职业品格,为广大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放心粮油绿色食品。

涡阳县天禾面粉有限责任公司

粮食产业化发展方向 篇3

关键词:湖南省邵阳县 农业综合开发 粮食主导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02-0077-02

湖南省邵阳县按照“项目跟着产业走,提升产业壮规模、促进产业创品牌”的思路,实施农综开发中低产田治理项目连续规划、连续立项、连续开发,做大做强粮食示范片、助推粮食规模发展。去年,农综开发项目区双季稻种植面积7.2万亩,占全县种植面积的10%;农民新增收入1.5亿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1 科学规划,夯实粮食开发基础

金称市镇、白仓镇、塘田市、河伯乡、下花桥等乡镇是邵阳县粮食主产区,优质稻种植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5%。该县按照“做大基地、做强示范片、壮大规模区”的思路,明确以发展现代粮食主导产业,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目标。

(1)科学规划发展。项目建设,规划先行。该县本着“适度超前,循序渐进,连片治理,持续开发”的原则,注重与实际、实用、实效相结合,科学制订粮食主导产业开发的规划,实现连片开发,规模发展,推动现代粮食产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区。

(2)完善基础设施。2008年-2011年,该县农综开发连续投入4230万元资金,在金称市镇、白仓镇、塘田市、河伯乡改造4.05万亩中低产田,在项目区新修渠道250.6千米,除险加固99口山塘水库,开挖疏竣渠道80.8千米;维修排灌站21座,修建拦河坝15座,新建蓄水池108个,疏通7.2万亩农田“毛细血管”,确保稻田旱能灌、涝能排,提升了粮食种植生产能力。

(3)实施综合开发。该县投入农综开发资金1250.86万元,在金称市镇、白仓镇、塘田市、河伯乡项目区新修机耕路114.34公里,新造防护林2.3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46万亩,改善除涝面积2.4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万亩,助推粮食生产面积增加、产量扩容,现代化机械作业。

2 创新机制,促进粮食产业升级

邵阳县农综开发围绕壮大粮食主导产业,聘请技术人员帮助开展粮食种植管理培训,培育粮食种植大户,进一步创建示范基地,促进粮食规模发展、转型升级。

(1)开展技术培训。该县农综开发投入资金200万元,在项目区为农民发放技术资料、聘请专家为农民上课,培育农民粮食种植技术,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管理技术。近年,项目区粮食种植大户达到500余户,占项目区农户的6%。

(2)创建示范基地。该县农发办与项目区乡镇政府、县农业局、县烟基办按照“一村一品、连片种植”的思路,在项目村创建粮食种植示范村。通过示范创建,项目村粮食面积普遍增加,面积比项目施工前都大幅度增加。4年前,农综开发项目村共种优质稻种植18万亩,比开发前增加到8.8万亩。

(3)实施规模发展。粮食项目乡镇通过项目村种粮大户、示范村的建设,使村民“户看户、村学村”的种粮竟争,形成“村村有种粮、户户会种粮”的喜人局面。目前,农综开发项目村带动周边村、周边乡镇种植优质稻面积大幅度增加;周边村新增优质稻种植6.3万亩,助推粮食产业规模化发展。

3 整合资金,助推粮食产业发展

(1)整合部门,聚集资金。该县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由县农业综合开发办牵头,整合烟草、农业、能源、国土等20余个部门项目资金,会聚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夯实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形成“部门围绕粮食搞开发,整合建设粮食示范区”的开发氛围。近四年,该县共整合资金1.5亿元综合治理中低产田,达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通畅、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要求。

(2)成立合作社,实现共赢。该县按照“统一育苗、统一机耕、统一施药、统一烘烤”的原则,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鼓励项目区农民联合组建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合作社统一开展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粮食销售等专业化服务,提高了粮食产业化服务水平,带动农业综合项目区粮食基地发展。近年来,该县先后在白仓、金称市、塘田市、河伯乡成立6个粮食生产合作社。

(3)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该县争取上级农业部门重点支持,先后在白仓、金称市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投资5000万元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树立全县双季稻生产示范点。在白仓、金称市镇现代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对6000亩粮食实行集中连片、综合整理,将小丘改成大丘,并对桥、涵、闸、路、沟、渠进行合理配套,建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高标准生产示范农田,夯实现代粮食种植示范基地。

简信:邵阳县农综开发扶持合作社开发油茶林

近年,邵阳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在扶持油茶专业合作社开发油茶林,成效显著。2011年-2012年,邵阳县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投资850.24万元(自筹资金766.04万元,财政资金84万元),扶持日恋茶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4000亩油茶种植基地、2150亩油茶丰产示范基地扩建项目,助推油茶产业发展。该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茶农”的经营模式,在项目村流转4700亩低产油茶林进行改造,承租1950亩荒地新造油茶林;并在项目基地新修林道16.75km,购买设备12台,新修管护棚80m2,完善油茶发展基础设施。同时,该社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培训农户1200人次学习油茶种植、采摘、管理技术,提高油茶种植技术。

该社项目区油茶基地达到正常生产能力后,预计年新增生产油茶21.5万公斤,油茶籽66万公斤,新增总产值528万公斤;直接受益社员420户,受益社员增加收入220.18万元。(康煌 贾建华)通联:邵阳县农综开发办。

全州县粮食产业化发展探讨 篇4

1 粮食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1.1 推进粮食内部结构调整和优化

为适应市场需要, 进一步调整粮食内部种植结构:一是积极发展超级稻和优质稻, 提高粮食的单产、品质和效益;二是大力发展旱粮生产, 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提高粮食总产量[1]。2012年全县种植超级稻面积2.70万hm2, 优质稻面积5.75万hm2。优质稻品种向多样化、精品化和商品化方向发展,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优良品种有油占8号、农乐一号、天龙一号等;同时加大旱粮作物生产, 主要扩大了玉米、高粱、红薯等种植面积, 2012年旱粮生产面积1.56万hm2, 比2011年增加0.02万hm2, 增长1.61%。

1.2 推广粮食生产新技术, 有效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全州县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 切实加强技术培训,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粮食生产。一是在栽培品种方面, 向优质、高产、抗病方向发展;二是在栽培技术方面, 推广应用免耕抛秧、水气平衡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2]。2012年全县水稻免耕抛秧面积3.20万hm2, 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6.0万hm2;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作业面积6.0万hm2, 新技术覆盖率达98.3%。

1.3 实施“早稻集中育秧、多播一斤种, 增收百斤粮”关键生产技术, 促进粮食稳产增产

在农业厅的技术指导下, 把早稻集中育秧作为发展双季稻生产的重点工作来抓, 通过实施早稻集中育秧, 运用育秧新技术, 适时播种, 加大用种量, 有效提高了秧苗素质, 全县早稻集中育秧面积0.01万hm2, 占早稻育秧总面积的6.9%。其中育秧主体121户, 帮助4 304户农户进行统一集中育秧;同时开展“多播一斤种, 增收百斤粮”增粮示范活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早稻用种量从传统的22.5 kg/hm2提高到了30.0 kg/hm2, 晚稻用种量从传统的15 kg/hm2提高到22.5 kg/hm2, 有效增加了大田基本苗数。

1.4 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 有效提高粮食单产

在龙水镇的桥渡村、安陂村;文桥镇的粟水村、文桥村;凤凰乡的山头村、三里村分别建立了3个万亩连片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 并建立龙水镇全国整乡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点, 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示范区统一品种、集成技术, 统筹安排、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成立病虫害防治机防队。在新技术推广应用和提高水稻单产上有了很大的突破[3]。经相关部门组织水稻专家现场测产验收, 水稻年平均产量达17 263.5 kg/hm2, 超过了粮食高产创建的产量目标。

1.5 发展“稻一灯一鱼一菇”高效生态循环农业

“稻—灯—鱼—菇”是全州县结合粮食作物和双孢蘑菇生长特点, 自主创新的循环农业生态种植模式。即指种植一季超级稻, 在田间安装杀虫灯, 稻田中养乌鲤禾花鱼, 水稻收获后将稻草作为原料种蘑菇, 收蘑菇后菌渣还田, 培肥土壤, 具有生态、循环、高效等特点。2012年在绍水镇建立了2个“稻—灯—鱼—菇”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 面积各66.67 hm2, 据田间测产验收, 超级稻平均产量10 507.5 kg/hm2、禾花鱼225 kg/hm2, 双孢蘑菇8 kg/m2, 创收达24.75万元/hm2, 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1.6 抓好粮食流通工作, 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

2012年全县粮食总产量42.47万t, 口粮消耗15.87万t, 转变商品粮26.6万t, 占粮食总量的62.6%。为此, 全州县把粮食流通和加工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到目前全县已建立上规模的粮食加工企业63家, 年加工大米13万t, 销往广东、海南、香港、南宁等地, 其中全州县湘山酒业集团, 年消耗大米3 600 t用于酿造白酒, 实现了粮食的有效增值, 很好地解决了粮食流通问题, 促进了粮食生产健康发展。

2 制约粮食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农资价格上涨快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的源头, 农资价格上涨, 就必然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和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相继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扶持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经济收益, 但随着同期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 农民种植粮食涨价收入被农资价格上涨的成本所抵消, 造成了种粮比较效益低下, 农民种粮收入远不如打工和种植经济作物, 甚至有一些农民选择撂荒, 严重制约了粮食产业化发展[4]。

2.2 农业基础设施年久老化失修, 严重影响粮食生产

全州县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大多是依靠农民投工投劳, 因陋就简修建而成。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全、年久老化失修等问题突出, 在使用过程中渗水、透水、漏水等问题十分严重, 排灌效率低下, 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 农业综合开发能力不强, 遇到旱涝等出现减产, 甚至绝收, 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2.3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 导致农业生产后劲不足

由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 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下, 致使绝大多数青壮年农民为了增加家庭收入, 维持农业生产、子女教育、家庭成员日常开支等花销, 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基本上是老年人、妇女和儿童, 整体素质和劳动能力偏低, 严重影响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 导致种粮劳动力不足, 生产管理粗放, 影响了种粮效益和收入的提高[5]。

2.4 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少, 产品附加值不高

目前, 全县粮食加工企业大部分仍以加工经营大米传统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 对粮食产品进行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少, 加工水平总体层次低, 企业实力和竞争力还很薄弱, 不能有效地实现产销衔接和优质优价, 制约了粮食产品和市场的扩大。

2.5 高档优质稻品种少, 市场竞争力不强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稻米市场上高档优质稻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全州县在高档优质稻的研究、开发、引进和推广上与湖南、广东等省份还有很大差距, 高档优质稻发展还没有形成规模, 优质稻米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粮食食品仍以传统大米和初级产品为主, 绿色大米、有机大米和无公害大米等特色品牌少, 虽然全州县在2008年已申报认证无公害大米品牌, 但没有很好地与市场对接, 无公害化大规模基地少, 没有发挥品牌效应。传统稻米品质欠佳, 精深加工不足、包装简单粗糙, 档次低, 市场竞争力不强, 导致效益不高。

3 粮食产业化发展方向和对策

3.1 宏观调控稳定农资价格, 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建议我国政府加强对种子、农药和肥料等农资的价格监管, 实行农资价格最高限价政策, 宏观调控农资价格过快上涨。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 坚决查处乱涨价、投机钻营、倒买倒卖、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加大对农资生产、销售流通环节的政策补贴, 确保生产、销售商的经济利益;建立粮食保护收购价格合理增长机制, 以鼓励农民多种粮、多售粮。积极培育多元化粮食市场流通体系, 加快国有和地方粮食储备库建设, 最大限度地收购农民余粮;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发展粮食加工企业, 提升粮食产品附加值和商品率, 切实增加农民种粮收益。

3.2 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 依靠科技力量, 提高单产水平, 是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途径。通过集成推广地膜覆盖、膜下滴灌、集中化育秧、免耕抛秧、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 种植高产高效抗病良种, 提升农业科技含量, 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推动粮食生产持续发展。

3.3 强力推进粮食生产高效产业化经营模式

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起着桥梁纽带和龙头带动作用, 其生产能力大小、组织能力高低直接决定了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水平。所以要积极培育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加工能力强的加工企业, 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进行扶持。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发展订单种植, 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 引导粮食购销企业和加工企业对接, 合理利用粮食资源, 促进粮食产销衔接, 逐步延伸产业链, 努力实现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3.4 巩固提升粮食产业现代化生产水平

结合国家农田水利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粮食高产创建等国家性投资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扶持资金, 增加县级财政在水库建设、改造中低产田、移民后扶项目和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上加大投入, 增强水资源控制能力, 解决水利工程年久失修老化等问题, 提升农业抗旱抗涝能力[6]。以国家实施农机补贴政策为契机, 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 特别是提高大中型农业机械的补贴率, 大力发展农机化合作社、服务公司。通过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推进粮食生产集约化发展。

3.5 加强品牌建设,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新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粮食的消费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 由数量满足型向质量选择型过渡, 由营养型向安全型转变, 由单一消费向多样化需求改变, 逐步提高了对粮食品质的要求, 所以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是当前粮食生产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必然选择, 要根据实践和探索, 大力发展“稻—灯—鱼—菇”、“稻—稻—菇”、“稻—稻—菜”、“稻—稻—油”高效生态农业种植模式, 种植高产高效优质粮食和经济作物品种, 配套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高效节能技术, 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多种经营,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加大无公害、有机、生态型农产品申报和地理标志认证, 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和竞争力, 达到农业生态安全, 保护农田环境, 促进农民钱粮双增。

摘要:粮食是国家的战略物资, 是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粮食产业化发展对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意义重大。结合长期的工作实践, 总结了全州县粮食产业化发展主要特点, 具体分析研究影响发展的制约因素, 并提出合理化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粮食产业化,特点,因素,对策,广西全州

参考文献

[1]梁明.推进银川市粮食生产现代化的对策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 (6) :14-15.

[2]张道新, 彭春瑞, 邓国强, 等.推进江西粮食产业化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 2007 (8) :152-155.

[3]闫巍.推进粮食产业化促农增产增收[N].粮油市场报, 2010-05-20 (B1) .

[4]何成勇, 陈靖, 陈振华, 等.粮食产业化发展探讨[J].新疆农业科技, 2005 (2) :5.

[5]金文校, 沈建国, 黄孝军, 等.余杭市粮食产业化发展思路探讨[J].杭州农业科技, 1998 (3) :17-18.

粮食产业化发展方向 篇5

我市是产粮大市,种粮面积常年保持99-100万公顷,粮食总产量140亿斤左右。其中,玉米约85万公顷,产量110亿斤左右;水稻约11万公顷,产量21亿斤左右。近年来,通过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延长粮食产业链条,提高粮食附加值,对发展我市农业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由粮食产业带动运输、饲料、食品等相关的产业,增加的社会效益也更加可观。玉米、稻米是我市最主要的粮食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仅能切实让种粮农民从发展粮食生产中得到实惠,而且还会增加人口就业和财政税收,对“统筹推进‘三化’,建设幸福松原”将起到重要作用。

一、我市粮食产业最新发展情况

(一)发展情况

据调查,目前全市玉米加工转化企业23家,年处理玉米20万吨以上的企业8家,年处理20万吨以下15家,设计年加工能力400万吨。玉米深加工全年达到饱和生产的只有嘉吉生化有限公司“一花独秀”。全市水稻加工企业有170多家,其中:年加工5万吨的企业10 家,年加工3万吨的企业15家,多数加工企业都是季节性加工,时间集中在12月、1月、2月,大部分时间都不加工;大米加工使用的品牌150多个。

一是崛起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近年来,全市先后诞生了嘉吉生化有限公司、吉林正望油脂有限公司、松原吉安生化有限公司、吉安乾安酒精有限公司、长岭吉隆玉米开发有限公司、扶余汇海酒业有限公司和松原兴和饲料有限公司等一批以玉米深加工为主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也诞生了松原二马泡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松原市北显粮油贸易发展有限公司、松原市天天乐谷物有限公司、松原市巨大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和前郭县双丰米业有限公司等一批以水稻精深加工为主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这些企业不仅具有完整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而且具备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绝大多数企业发展势头很好,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骨干力量。

二是打造了一批粮油精品名牌。企业品牌意识明显增强,普遍加大了粮油加工设备更新改造的力度,设备档次、工艺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出现了一批在省内外市场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粮油品牌,并纷纷走进省内外大中城市超市。如北显公司的“北显”牌大米、二马泡米业的“德佶”牌大米、天天乐谷物的“双隆”牌大米和双丰米业的“龙坑泉”牌大米等,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已经申报并将荣获吉林省“放心粮油”称号。松粮集团自去年成立以来,通过资本链接和品牌链接的方式,加快资源整合、资本组合和资本融合步伐,全力培育发展“查干湖”大米品牌。目前,“查干湖”大米进入直营店、连锁店及国内大型商超282家;长春直营店发展到7家,连锁店37家。在第十一届长春(国际)农业博览会上,“查干湖”大米荣获金奖。

三是建立了一批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全市已经建立较为稳定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面积170万亩。一些龙头企业通过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自己的优质粮种生产基地,在引导农民调整粮食品种结构上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超级稻吉粳88、有机秋田小盯、有机稻花香等高、中档优质稻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为水稻加工产业的发展和品牌打造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优质原料。

四是整合了一批优势资源。在全面完成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2011年以来,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势资源整合重组步伐明显加快,如黑龙江北大荒集团与正望油脂,省国资委、四平新天龙酒业与松原吉安生化,成为我市粮食产业化发展新的增长点。五是探索了一些利益联结的新模式。通过订单购销、“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民逐步结成或紧密或松散的利益联结体。通过优质稻的订单购销,优质稻的收购价格比普通稻高出15-20%以上,农民每亩增收50-80元。

(二)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市粮食产业化经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全省有了一定的地位,但同先进地区相比,我们无论是在企业规模、发展实力、产品档次、品牌知名度方面,还是在市场竞争力、带动辐射能力等方面都还有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

一是龙头企业的规模小、实力弱。虽然部分企业已获得了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的称号,但真正能称得上“龙头”的企业并不多。

二是深加工项目少,产业链条短。全市真正称得上粮食深加工的项目只有嘉吉生化有限公司的系列产品,其他绝大多数企业基本上是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企业创利税能力差,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

三是高档优质稻发展相对滞后,稻米品质不高。尽管在稻米品质结构的调整上同自己比、同过去比有很大进步,但与市场对高档优质稻的需求相比,同黑龙江五常、辽宁盘锦相比,我们无论是在高档优质稻的研究、开发还是在引进、推广上都还有很大差距,高档优质稻的发展整体上还没有形成规模。

四是一般品牌多,名牌产品少。全市还没有一家企业的大米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与“北大荒”、“金健”等全国知名企业相比,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影响力都有很大差距。

二、推进粮食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了粮食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为促进粮食产业发展,转变粮食生产方式,加强粮食产业化的领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市粮食局成立了粮食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推动了全市粮食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二)加强了粮食产业政策的宣传与指导

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各种形式,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国家各项粮食收购政策,如:水稻的最低收购价政策,玉米的储备粮轮换和临储政策等,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粮食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三)支持了粮食精深加工企业走出困境,做大做强

2009年为解决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业原料不足,降低企业原料成本,促进深加工企业提高开工率,保持就业稳定,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划给吉林省253.3万吨国家临时存储玉米转为省临时储备,定向销售给省内17户玉米深加工企业。我们通过省粮食局积极向省政府争取,为嘉吉生化有限公司争取了24万吨、为松原吉安生化有限公司争取了8万吨,此举为我市玉米深加工企业解决经济效益下滑带来了希望和转机。同时,我们也支持了松原粮食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一方面,我们对松粮集团与市第三粮库等企业的资本组合给以全力支持,成为我市粮食产业化发展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我们按照《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吉林省大米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全力支持松粮集团“查干湖”品牌12大系列农产品等建设和发展,进而推进我市大米产业的发展。

有效推进粮食加工产业化进程的思考 篇6

【关键词】粮食企业;产业化;问题;对策

我国是人口大国,实现粮食的产业化道路能够有效的平衡粮食的产需平衡。近年来,我国的粮食加工产业化进程有所进步,然而还存在加工企业的产能过剩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加之粮食的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和粮食的现代物流落后等因素,这就大大阻碍了我国粮食加工的产业化进程,本文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有效推进粮食产业化进程。

1.粮食加工产业化的意义

粮食加工产业化有利于缓解我国产需不平衡的粮情,我国人均耕地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的粮食需求量也在逐年增长。所以作为人口大国,我国做到粮食自给及供需平衡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事关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政治问题。未来的粮食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全国的粮食总量还有较严重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所以必须加快粮食的产业化发展。粮食加工的产业化还利于稳定粮食的安全调控机制。粮食加工转化在产业链条中处于中间位置,产业化能够直接拉动粮食生产和粮食收储业的供应,还能影响粮食加工品流通企业的供应,起着丰歉平衡器的重要作用。

2.粮食加工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粮食加工企业产能过剩,地区发展不平衡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省区的粮食加工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实际加工量低于设计加工能力的产能过剩问题,这就造成粮食加工企业的开工率普遍不高。粮食加工业的地区发展中,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粮食企业的产业化水平比较高,而且其正向精深加工的方向发展。而在一些地区还存在产品单一和精深加工不足的问题,在适应市场需求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2.2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的粮食加工企业都存在技术装备落后的现状,加工企业的规模小和作业简单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在粮食加工业的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很大差距,其滞后性也导致了与国外接轨的困难。由于质量体系的不完备使得我国的粮食产品不能很好的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导致原料的专用性,严重的影响了加工品的等级和质量。

2.3中小型企业运营艰难,部分国有粮食加工企业缺乏活力

中小型的粮食加工企业,与大型的企业相比受到的体制制约比较明显,这就使得一些中小型的粮食加工企业处于劣势,在市场和原料的供应以及技术装备上都受到很大影响,这就导致了其运营的艰难性。市场经济下,部分国有粮食加工企业由于受资金和粮源的制约,存在着负债率高、开工率低及管理生产水平落后的现状,这也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和人才的流失,给国有粮食加工企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2.4粮食的现代物流效率不高问题普遍存在

粮食的供应物流直接影响着粮食加工企业转化原料的适时、适地、适品及适量供给。具体到销售物流上,则涉及到客户服务、市场份额和信息的有效传递。而生产的物流则关系到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物流企业规模都比较小,存在中小型企业多的现状,这也是导致原粮加工多而精深加工增值少的主要原因。

3.制约粮食加工产业化发展的原因

3.1缺少科学合理的粮食加工发展规划

很多地区的粮食加工发展规划上,存在着规划缺乏合理性的问题,不能够对粮食的供需做到科学预测,对当地的粮食加工及粮食安全的考虑较少。粮食加工发展规划上对全国粮食的合理流向考虑的也较少,这就导致企业的布局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严重缺乏科学性,这也造成了一些地方的盲目发展和无序发展,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这种规划的不合理也导致了经济区域间发展不的平衡,使得粮食的品种结构出现失衡,造成了粮食资源的极大浪费。

3.2信贷资金不足,科研成果难以推广

我国的粮食行业进入产业化的市场比较晚,不论是在资金技术上,还是规模及人员素质等方面,都普遍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粮食加工企业还存在严重的信贷困难问题,在粮食的收购旺季贷款额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由于资金的不足,使得我国的大型成套设备研制不足。而科研经费的短缺造成了技术储备的缺乏使得有限的科研成果也很难得到推广和转化。

3.3产销不对路,粮食现代物流水平低

粮食产业化道路上还存在产销区空间距离大,种粮与粮食加工的严重脱节问题,在种植和加工方面粮食加工企业都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很多粮食加工企业还不能实现粮食物流的协调发展,在粮食的供需宏观调控上还存在滞后性,粮食的现代物流还没有实现与粮食加工的有效衔接,这大大制约了粮食加工企业的安全发展。

4.有效推进粮食加工产业化的措施

4.1制定粮食加工专项发展规划

全国性的粮食加工规划能够实现各地区的粮食产业化的均衡发展,能够很好的把握国内外粮食加工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做到供需预测的精确,最终实现全国粮食加工业的健康良序发展。全国统一性的专项规划能够实现各地区的优劣互补,实现统筹规划和共同发展。尽快理顺粮食的产业化发展的管理规划,能够保证政府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实现粮食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4.2构建合理的粮食加工体系

合理的粮食加工体系构建能够实现粮食食品加工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鼓励粮食食品加工业的不断发展。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来不断的优化饲料的产业结构,通过优质高效饲料产品的开发积极加快饲料加工业的发展。科学的粮食加工体系能够确保合理的储备库存规模,还能适度发展非食物用途的转化加工业。

4.3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及粮食产业化经营

粮食的产业化道路发展需要打破部门及地区的界限,要通过优化资源的配置来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和企业集团,粮食的产业化道路能够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在淘汰低水平污染重的企业及改变粮食加工散差的状况方面发挥很大作用。要积极培育粮食加工产品的优势品牌,还要规范订单农业,实现粮食种植与加工企业的一体化经营,逐步提高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4.4促进粮食加工与粮食物流协调发展

粮食加工的专项规划要与粮食的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相协调,而粮食的物流企业也要实现与粮食加工企业的协调发展。可以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手段来实现粮食加工企业同粮食物流企业关系的建立及协调。物流业务的外包能够集中资源发挥企业的自身优势,可以通过有效措施来实现粮食物流园区与粮食工业园区的相互协作,实现物流一体化及提高设施设备的利用率,最终促进粮食加工产业化道路的实现。

5.结语

江安县创新粮食产业发展模式 篇7

一、完善技术模式

为提高旱地粮食种植效益, 该县农技人员通过多年探索, 成功将传统的“麦/玉/苕”模式发展为“麦/粱———粱”高效种植模式, 近年又在此基础上发展为“芋/粱———粱”新模式, 完成了杂交高粱新品种、再生高梁蓄留、合理间套种植3个关键技术环节的组装集成, 亩纯收益由传统模式的500元左右提高到2 000多元, 提高了3倍以上。

二、构建加工流通体系

该县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加工流通体系, 即“两类企业一个市场”。2 500亩冬马铃薯主要由食品公司负责订单收购, 高粱及再生高粱全部由五粮液等酒类生产企业按市场价格订单收购。

三、创新推广机制

粮食产业化发展方向 篇8

1.1 粮食供应链管理所形成的优势

有利于形成较为稳定的流量、流向促进“散粮化”作业, 降低粮食物流成本, 提高物流效率与效益有利于开展粮食企业绩效评价有利于整合粮食物流资源有利于打破“小而全”“大而全”, 形成规模优势, 增强抵御市场变化的能力。有利于同国际粮食流通企业接轨, 并提高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提高粮食企业的管理水平。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是应对国外粮食物流企业及外行业物流企业渗透的有效对策。

1.2 粮食供应链管理的风险

最大风险是“诚信”, 其次是粮食企业面临的转变从功能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从利润管理向赢利性管理转变;从产品管理向顾客管理转变;从交易管理向关系管理转变;从库存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

2 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市场化、多元化的发展, 中国的粮食物流模式、粮食现代物流经营范围、粮食现代物流投资主体也在向多元花的趋势发展。

2.1 粮食物流模式多元化

包粮物流消耗大、成本高, 效率低、作业环境差, 到目前为止是无可争议的问题, 但是,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投入巨额资金在全国实行“散粮化物流”, 又要改变物流成本高, 效率低等现存的问题, 其发展趋势是包粮, 散粮、集装单元化多种模式共存的物流模式。特别是“十一五”期间, 全国运力紧张的现状难以彻底解决, 专用车船返空等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前提下, 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散粮化物流。“物流热”的激情之后, 冷静考虑, 还是以发展散粮物流为主, 包粮、集装单元化物流为辅多元化的粮食现代物流模式符合我国的国情。如果说粮食现代物流就是“四散”流通, 这充其量是个狭义的粮食现代物流;如果说集装单元化的物流就是集装箱散粮运输的话, 充其量是集装箱单元化的物流。因为托盘, 捆包和集装袋都属于集装单元化的物流, 利用托盘, 捆包模式的粮食现代物流其成本高于散粮物流, 但要比包粮物流低, 粮食物流效率虽然低于散粮物流, 但比包粮物流高得多。对于集装袋目前在我国粮食物流中的利用情况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有问题通过研究来解决问题, 而不应是判处“死刑”。既然我国在短期内 (可能会到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末) 对散粮化物流还不能投入巨额资金, 就应该搞多元化粮食物流模式, 而且托盘、捆包、集装袋又不受运输工具及仓库型式的限制, 投资省、见效快, 而且还可以兼顾其他流体。运输工具及装具利用率高, 通用性强, 粮食破碎率低。

2.2 粮食物流企业经营多元化

目前我国粮食物流企业大多是经营小麦、玉米、稻谷、大豆四种原料粮, 这四种原料粮在我国流量大, 流通范围广, 也是我国主要生产和消费的粮食品种。但是对原料粮由于生产、流通的季节性、波动性和消费连续性, 使得粮食物流量不稳定, 作业量的峰值和低谷悬殊较大, 造成物流设施、设备与劳动力的浪费。特别是近几年由于粮食产地加工的发展, 粮食主产区流向粮食主销区的流量将大幅度减少, 粮食加工品的流量将会有所增加, 区域内的粮食物流量将有所增加。作为粮食物流企业应不断调整本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战略, 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例如我国东北地区近几年来粮食产量在8000万吨左右, 商品量约为4300万吨, 占全国粮食商品量的40%, 其中跨区域流量2200-2500万吨, 约占全国粮食省际间流量的1/4;预计“十一五”期末, 东北三省粮食产量达到9000万吨左右, 然而加工能力将大幅度增加, 特别是玉米, 东北地区加工能力将达到3000万吨左右, 较2005年翻一翻, 东北地区玉米区域间流量将减少到1200-1400万吨左右, 较2005年减少800-1000万吨。以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业的产能为例, 目前已经达到年玉米加工能力约500万吨, 3年内能够投产的在建项目生产能力约为605万吨, 合计1105万吨。而吉林省“十一五”期间粮食规划产量为2750万吨, 如果扣除当地消费和加工量, 几乎无粮可外运, 到那时现在运营的和将要建设的粮食物流设施与设备将存在闲置和利用率低的问题。作为粮食现代物流企业, 必须制订并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规划, 如果守住四种原料不扩展、不延伸、不敢跨出经营范围, 物流企业将在一场激烈的竞争中重新整合资源。

怎样扩展, 怎样延伸, 怎样跨出传统的经营范围, 粮食物流企业首先要向粮食加工晶, 物流业务延伸, 然后再向农产品物流, 农资物流扩展, 跨到只要不对粮食产生污染和危害的所有经营业务。特别是粮食专用码头, 从一开始规划和设计就要考虑配置杂货和其他流体的装卸船设施与设备。粮食现代物流企业应以粮食为主, 兼营其他, 实现多元化经营。例如美国嘉吉是实行各种经营的大型粮食及食品企业;邦吉经营范围扩展到养殖及化肥;日本农业协同组合从农资到农产品加工形成供应链, 而生活协同组合从商品采购到零售形成供应链, 农协与生协的相互提携, 其实质是两个供应链的对接, 形成从农资供应到消费者餐桌的粮食供应链。在经济发展国家的粮食现代物流企业虽然多年来经过激烈竞争已基本形成稳定的市场, 稳定的流量, 稳定的流向, 但是大部分粮食现代物流企业都是以粮食物流为主业实现多元化经营。

2.3 粮食物流的投资主体多元化

目前, 我国粮食物流基本上是以政府投资为主, 粮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 需要政府投资, 特别是粮食储备也必须由政府投资。但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及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 粮食物流企业的投资主体发展趋势是以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为主的多元化投资主体。

粮食物流是微利产业, 而且风险危机较大, 但是近两年来我国物流企业也进入了微利和高风险的时代, 而且对粮食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潜力比其他物流都大。不是他们不愿进入粮食物流, 而是粮食物流业务不熟悉, 市场待调研, 他们一旦渗透到粮食物流, 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水平, 高质量的物流服务, 将是我们现有粮食物流企业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粮油加工业吸纳很多国外资金和私人资金, 以这些资金为投资主体的外资及民营粮油加工企业, 发展到今天已经意识到掌握粮源、构建粮食供应链的重要性, 势必筹集资金投入粮食物流, 这些企业一旦建成粮食现代物流设施, 将很快构建粮食供应链, 实施供应链管理, 以整个供应链参与市场竞争。

3 结束语

粮食产业化发展方向 篇9

关键词:粮食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1 基本情况

丹江口市位于鄂西北东部, 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和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建设所在地, 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 (市) 。全市总面积3121km2, 辖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和20个乡镇 (办、处、区) , 总人口4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31万人。境内有道教圣地、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 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丹江口市水库。丹江口市是全国移民大市, 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 淹没各类用地1.73万hm2, 全市粮食生产元气大伤, 库区农民一度出现“吃粮靠供应, 用钱靠救济”的困难局面。2011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98万hm2, 总产13.24万t。财政总收入17.89亿元, 其中地区一般性预算收入11.98亿元, 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名达到第28位。

2 粮食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 随着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鼓励农民种粮措施的落实, 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了较大提高, 同时, 农业部门积极组织开展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积聚并大力推广了一批先进实用的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 极大地提高了粮食科技成果转化率, 全市粮食生产连续增产丰收,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必须清醒地看到, 一些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和苗头已经出现, 粮食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最为严重并需要坚决遏制的是, 近几年耕地大量被占, 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最为根本并需要解决的是粮食比较效益低, 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最为关键并需要研究探索的是, 有利于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如果这些问题任其发展下去, 加上目前粮食市场信号的放大效应, 各地各方面粮食购销的同步效应, 以及粮食生产的滞后效应的影响, 就会危及我国粮食安全, 就会对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2.1 粮食需求刚性增长

根据调查, 随着畜牧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兴起以及其它行业对粮食需求的增加, 全市粮食需求呈现刚性增长的态势。目前, 全市年人平消费粮食在500㎏左右, 需要的生产能力为23万t, 全市目前粮食生产能力仅有13万t, 供需相差10万t, 而且今后这种矛盾还会继续加深。

2.2 耕地面积刚性下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14年丹江口大坝下闸蓄水后, 全市将淹没各类用地1.73万hm2, 其中淹没耕地3867hm2, 占现有耕地面积的近五分之一, 仅此全市粮食将减产近3万t, 加上供需相差的10万t, 全市粮食缺口将达到13万t。全市粮食短缺的局面将更加严重, 粮食安全问题将更加突出。

2.3 土地薄瘠抗灾力弱

全市70%的旱地为坡地, 耕层浅, 土层瘠薄, 土壤肥力低;而水田中低产冷浸田、缺水干旱田仍有30%~40%, 极大地影响制约了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提高。综合历年生产水平, 全市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单产仅270㎏、水稻单产460㎏、玉米单产200㎏, 不及全省及周边地区粮食单产水平;同时, 历年粮食生产均受到旱涝灾害的袭击, 作物受灾面积近2万hm2, 其中成灾面积1.33万hm2, 年损失粮食3000万㎏。

2.4 水利设施问题严重

一是小型及塘堰淤积严重, 库容和蓄水量小, 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减少;二是渠系不配套, 年久失修;三是渠道清淤不彻底, 渠系淤塞无衬砌, 渗漏严重, 水量浪费大;四是大部分地块基本是“靠天产粮”, 无任何水利设施。截至2011年, 全市有效灌溉面积仅为6300hm2, 节水灌溉面积3000hm2。

2.5 种粮成本高、效益低

综合调查表明, 粮食价格偏低, 生产资料上涨, 生产用工费用提高, 是导致目前全市种植粮食效益不断下滑的重要原因。现在种植667㎡水稻, 单产按300公斤计算, 亩纯收入仅在280元左右, 种植667㎡水稻, 单产按500㎏计算, 纯收入也仅在600元左右。效益的下降, 成本的上升, 加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 使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处于崩溃的边缘。

3 粮食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一是粮食需求市场的刚性增长和耕地面积的刚性下降, 使粮食供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要求我们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确保满足城乡群众对粮食的需求, 确保全市粮食生产安全;二是种粮效益的不断下滑, 要求我们不断通过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劳动力生产率,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率;三是农田基本设施的不完善、不配套等问题, 要求我们通过争取国家粮食生产项目的投入, 积极完善配套农田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 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保证全市粮食生产稳定健康发展;四是丹江口大坝加高, 我市3334hm2好田好地 (大部分为水田) 被淹没, 同时还有5.4万移民后靠, 需要大量生产用地安置, 因此实施粮食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可以整治培肥提高现有耕地肥力水平, 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 是移民“移得走、住得稳、生活有保障”的坚实基础;五是丹江口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所在地, 加快实施粮食产业项目, 可以从根本上改善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现状, 减少因水土流失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保障丹江口库区良好生态环境和优良水质, 确保一库清水送北京;六是丹江口市是全省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县之一, 也是国家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倾斜县 (市) ;七是加快推进丹江口市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4 粮食产业发展对策

4.1 加强组织领导

为促进粮食产业发展, 转变粮食生产方式, 加强粮食产业化的领导, 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市政府应成立粮食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 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 推动全市粮食产业化快速发展。同时, 制定粮食产业化发展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 为粮食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并且把粮食产业化发展纳入全市“十二五”发展规划, 统一谋划, 统筹安排, 推动全市粮食产业化快速发展。

4.2 抓好种植业板块基地建设

(1) 建设3334hm2优质水稻高产示范片; (2) 建设1.33万hm2优质专用小麦高产示范片; (3) 建设3334hm2高淀粉红薯示范片; (4) 建设5334hm2优质玉米示范片; (5) 建设3334hm2小麦良种繁育基地。

4.3 扩大农业部粮棉油高产创建示范片规模, 增加资金投入额度

目前, 我市共承担农业部粮棉油高产创建示范片6个, 其中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2个, 地点分别在习家店镇及蒿坪镇, 面积1400hm2;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2个, 地点分别在习家店镇及六里坪镇, 面积1400hm2;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2个, 地点分别在凉水河镇及盐池河镇, 面积1333hm2。

根据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对耕地的淹没以及全市粮食缺口的实际, 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发挥巨大的农业经济及社会效益的唯一出路就是粮棉油作物的高产创建。2009年, 我市被农业部列为小麦、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县, 通过3年的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 2012年我市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单产达386kg, 同比全市小麦单产270㎏, 增116㎏, 增幅达43%;水稻万亩高产示范片单产达672㎏, 同比全市水稻平均单产460㎏, 每667㎡增221㎏, 增幅达46%;玉米万亩高产示范片单产达626㎏, 同比全市玉米单产200㎏, 增幅达213%。通过小麦、水稻、玉米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 不仅增加了小麦、水稻、玉米产量, 改善了小麦、水稻、玉米品质, 而且提高了经济效益, 辐射带动了全市农民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的积极性, 提升了全市小麦、水稻、玉米生产的科技水平。

结合全市粮棉油高产创建工作的成功经验及全市农作物种植结构, 建议在我市新增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5个, 面积共计2000hm2;在目前1334hm2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的基础上, 将全市其余1.2万hm2小麦全部纳入高产创建示范片范畴。通过粮食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 全市粮食产量将大幅增加, 粮食缺口、粮食安全问题将迎刃而解。

4.4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1) 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 实行统一供种。在小麦、水稻、玉米高产创建项目区实行统一供种, 确保良种普及率达到100%; (2) 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 提高农民科技种田水平, 要通过阳光工程、科技入户等形式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 年培训达到5万人次以上, 实现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 确保科技助农增收、致富; (3) 推广八大实用高效技术。一是推广小麦免耕覆盖轻简化栽培技术;二是推广小麦氮肥后移施肥技术;三是推广水稻旱育抛秧技术;四是推广地膜水稻湿润栽培技术;五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六是推广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七是推广地膜覆盖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八是推广玉米地膜覆盖种植技术。

4.5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我市农田水利设施依然问题严重, 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减少, 渠系不配套, 年久失修, 水量浪费大, 灌溉及防止洪涝灾害功能不强, 需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在2~3年内设计灌溉面积达到3334hm2, 其中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334hm2, 恢复面积1334hm2。新建小型引水堰18口, 新增蓄水容积5.5万m3;新建和改造塘坝48口, 新增蓄水容积20万m3;衬砌渠道131条、177km;新建排水沟37条、35km。确保农田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 为我市粮食产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4.6 加大农产品的开发力度, 提高经济效益

粮食产业化发展方向 篇10

1 发展使用有机肥的重要意义

有机肥富含有机质、多种营养成分以及生物活性物质、有益微生物, 通常是作为化肥的配施, 起到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和培肥地力的作用, 并同时达到作物优质高产, 对粮食生产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2]。

1.1 直接提供作物所需的可利用养分

有机肥料是一种完全肥料, 含有丰富的大量元素和钙、镁、硫等多种微量元素, 而且所含各种养分的有效性均较高, 畜禽粪便中钾的有效性可达50%~80%, 有效磷达25%~50%。氮通常以有机态的蛋白质、氨基酸、核酸等为主, 均能被植物直接或间接吸收利用。

1.2 促进作物生长, 增加产量, 改善作物品质, 提高商品竞争力

有机肥料具有化肥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不但具有良好的营养作用, 同时还有污染少、产品无毒害的特点, 是生产绿色有机食品所不可缺少的肥料, 它含有多种有益微生物及其有益的分解产物, 具有生理活性和刺激促进生长的作用, 从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3]。有机肥料的有机酸与铬、镉、铅、铝等有害金属形成稳定性很强的络合物, 可降低有害金属在农产品中富集, 达到改善作物品质的功效。

1.3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改善土壤, 提高土壤保肥蓄水力

有机肥料中含有大量的腐殖质, 能将土粒有机结合在一起, 形成稳定的团粒结构, 增强或增加土壤的理化性质, 包括土壤保水供水、保肥供肥、通透性、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土壤阳离子的代换量, 从而增强土壤的吸收、缓冲、抗逆性等调理功能, 提高土壤在农业生产上的综合能力。

1.4 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降低投肥成本

我国目前的肥料利用率从总体上来说不是很高, 各地平均氮肥利用率为30%~35%, 磷肥20%~30%, 钾肥为30%~50%。有机肥的养分利用率却很大, 特别是与化肥配合施用的效果更明显, 能够明显增加化肥的利用率, 从而显著降低投肥成本[4]。

2 梨树县有机肥资源情况和利用现状

梨树县作为农业大县, 因为有大面积的农作物生产种植, 所以有丰富的秸秆有机肥资源。据估算, 仅全县21个乡镇的逾26.67万hm2耕地每年可产出秸秆300万t以上 (按粮食与秸秆1.0∶1.2计, 2008年梨树县粮食产量为230万t) 。作为闻名全国的畜产大县, 以生猪、肉鸡、禽蛋、肉牛及羊为主导的畜产业, 在梨树县已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 现在县内有200余个大规模化养殖场, 另有许多小规模的养殖场, 年可出栏生猪逾330万头, 羊20万只左右, 鸡存栏逾1 100万只, 牛逾3万头, 鸡逾1 100万只, 另有数量可观的马、羊等。粗略估算, 梨树县每年可至少生产粪肥逾400万t (猪粪250万t、牛粪羊粪与鸡粪逾140万t) 。同时生活中产生的相当数量可供利用的厩肥、堆沤肥及土杂肥及绿肥等, 这些丰富的有机肥资源会对梨树县末来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带来具大的推动作用[5]。

作为一个有机肥产能相对丰富的农业大县, 由于目前在技术上的不足, 以及农村劳动力和资金的短缺, 加上劳动者的自身素质不是很高, 人们在利用形式上还很落后, 对有机肥的施用认识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实际使用上, 传统的使用模式占主导地位, 其中粪肥经简单的堆沤后直接施入农田, 大量秸秆以焚烧为主, 不能得到有效还田, 导致大量有机肥资源没有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 造成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据统计, 全县每年产生的400万t粪肥中, 使用率仅在75%左右, 而且使用方式粗放, 利用率低, 使有机肥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

3 发展有机肥产业, 创优质高效的粮食生产

3.1 因势利导, 结合国家惠农政策, 加速有机肥产业的发展

为了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提高耕地地力等级, 达到国家粮食产量的持续稳定, 国家采用技术补贴形式, 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 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加快有机肥资源利用和培肥地力。作为农业大县, 当地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 做强做大有机肥产业, 从而提高耕地地力水平, 使粮食生产上做到高产、高效[6]。

3.2 做好科技服务, 搞好科技培训, 同时做好宣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合理科学施肥是现代农业所必需的。因此, 要注重对农民的科技培训, 让农民真正认识、了解和掌握科学的施肥技术, 并结合目前所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将有机肥与化肥有机结合, 将有机肥很好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体现出应用有机肥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社会意义。

为达到农业生产的高产、高效,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要立足有机肥的长远发展趋势, 结合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进行现代农业生产, 将有机肥全方位纳入农业生产中, 增施有机肥料, 减少化肥的施用量, 解决化肥对农产品的负面作用, 从而在提高产品产量的情况下更创优质, 进而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快速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建所, 张德荣王红霞, 等.有机肥利用技术[J].河北农业, 2008 (4) :8-9.

[2]孙建, 刘苗, 李立军, 等.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10, 25 (4) :221-225.

[3]茹淑华, 张国印, 苏德纯, 等.禽粪有机肥对土壤锌积累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11, 26 (2) :186-191.

[4]张玲, 刘金海.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生物有机肥料现状及前景[J].中国园艺文摘, 2009, 25 (6) :156-157.

[5]朱霞, 韩晓增, 乔云发, 等.长期施肥对不同热量带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09, 24 (5) :174-178.

上一篇:非络地平缓释片下一篇:教学仪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