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学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doc

2024-06-26

2015年学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doc(精选9篇)

篇1:2015年学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doc

2015-2016年(春)木咱中学附属小学地质灾害

防 治 工 作 计 划

为了切实做好我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国务院《地质害灾防治条例》和省、州、县有关精神,基于汛期前学校的地质灾害隐情隐患排查情况,现对我校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如下。

一、建立领导机构 组 长:袁定红 副组长:杨秀卿

组 员:汤光君 陈仕国及各班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高刚宇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亲自抓,有专人负责,做到人员落实,措施落实。

二、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实施《贵州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按照我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统一部署,建立健全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加强重点区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努力提高广大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学校要按照政府《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落实领导责任制。各校要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学校日常工作,做到层层负责,分级管理,要提高对地质灾害特殊性和危害性的认识,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 的方针,切实将我校防治计划落到实处,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强化管理措施

1、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立和完善学校地质灾害监测防治体系,负责本校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

2、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和编制规划时,必需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从源头上控制或减少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3、我校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有计划地进行地质灾害勘查,对危害特别严重的隐患点要优先上报治理。

4、坚持“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人类活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时,必需有相应的预防措施,工程建设时应避免开挖边坡过高、过陡,并及时进行边坡防护。

5、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

(三)落实制度,加强协作

我校要认真落实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加强与有关防汛救灾部门的协调、沟通与合作,互通情报,确保我校的信息畅通,达到上传下达,下情上报及时准确,提供畅通的信息渠道。

(四)落实地质灾害的预防责任人

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是在校领导和统一部署下,各处室按照各自职责,认真做好对本校地质灾害隐患点(段)预防工作。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应及时划定为地质灾害 危险区、发放防灾明白卡并在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确保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

篇2:2015年学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doc

为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特制订本责任书,要求各单位认真落实以下事项。

一、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第一责任人,负责本单位生产生活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层层分解和落实责任目标。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组织、指挥、协调机构和机制,建立完善群测群防网络,落实预防责任人、监测责任人和监测负责人,并以文件下发。逐级签订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书,实行严格的地质灾害防治目标管理和奖惩制度。

三、实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实施方案,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灾措施。根据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认真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工作。

四、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预防的各项工作。要分析本单位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定期组织隐患排查治理,定期、不定期核查防灾措施落实情况,在施工期间特别是降雨前和降雨后开展全方位检查。要积极落实主动避让措施,及时拆除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建筑,在主汛前撤离危险部位的人员。落实汛期防汛值班制度,落实专门的防灾监督员,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巡查、预警、避让等措施,明确紧急避险区域,落实应急物资储备。

五、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防灾工作的主动性和能力。加强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工作,责任到人,落实隐患标志、标牌的设置。

六、全力推动互动防灾工作,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建立畅通的预警信息和灾情、险情信息传递渠道,强化预警信息的传达和落实,确保通讯渠道和机制畅通。

七、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记录,建全会议记录、检查记录、隐患监测记录、信息传递记录档案。及时建立档案信息,掌握人员变化情况。

八、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情况考核纳入《安全文明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考核范围。

甲方:水电七局杨房沟砂石系统项目部 乙方:

代表: 代表:

篇3:2015年学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doc

1 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建设情况

1.1 集体专业防治队伍建设

东平县共建立了5个依托乡镇农技站的乡级机防队、25个依托村委会的村级机防队, 共有540名机防队员, 每个机防队配备10~18台3WF-2.6型背负式喷雾喷粉机, 1~2台3WZ-300型喷杆式喷雾机, 大部分机防队能配备1台时风-250拖拉机, 各专业化防治队伍均在10人以上, 其中1名是有威望的防治队长, 具体负责专业化防治队伍的管理工作, 并及时向县农业局、 乡镇政府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各专业化防治队伍隶属县、 乡两级农技推广部门, 由县植保站负责全县的业务、技术指导工作, 乡镇农技站负责当地的业务、技术指导工作。

1.2 其它专业防治队建设

泰安祥益商贸有限公司是2013年6月由东平诚信农资服务中心改制成立, 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 现有营业面积100m2, 仓储面积900m2, 送货车7辆, 高级农艺师3名, 技术推广人员23名, 分销网点386户, 机动喷雾器60台, 电动喷雾器100余台, 自走式打药机25台, 喷药遥控飞机一架、滑翔飞机一架, 实现以东平为中心, 辐射周边的完整销售服务网络。 经过10年的努力, 2007年获得泰安市诚信农资生产经营先进单位; 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9年优秀战略合作伙伴;2010年荣获泰安市消费者满意单位、浪潮化工种衣剂先进推广单位、年度销售之星, 青岛瀚生股份有限公司最具潜力奖;2011年荣获泰安市工商局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光荣称号;2012年开封浪潮化工有限公司销售先进单位, 长城农药有限公司销售先进单位, 济南绿邦化工有限公司销售先进单位;2013年“浪潮化工”品牌推广先进单位, 长城农药有限公司先进推广单位, 济南绿邦化工有限公司先进推广单位, 2013年获得“山东省十优农药经营企业称号”。

自2010年起, 公司先后在东平县后亭村、三庙村开始统防统治试点, 东平县在100hm2的试验田里组织了统防统治工作, 取得了显著效果。 原来每亩投入防治成本60元, 现在每亩只需要35元左右。 三年来, 防治面积每年递增, 2012~2015年连续三年在肥城市湖屯镇承包了山东滕头园林苗木有限公司1 500hm2的防治任务。 原来他们每亩投入230元, 现在降到70元。现公司年统防统治面积达10 000hm2, 得到山东省农业厅王厅长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市、县农业局领导陪同王厅长亲自视察指导, 其中承揽东平县粮食高产创建项目的玉米统防统治667hm2, 2015年东平县粮食高产创建项目的小麦统防统治667hm2, 小麦重大病虫防控项目病虫防控项目1 000hm2。

2009年, 东平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禾丰优质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 合作社注册资金100万元, 成员203户, 其中农民成员202户、东平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作为团体加入其中, 合作社入社面积3 000亩。为做好统防统治工作, 合作社成立病虫专业化防治队, 制订了章程、工作人员管理制度、防治队队长 (施药组长) 职责、药械管理制度、专业化统防统治作业要求等规章制度。

2 2015年工作开展情况

植保专业防治队按照“民营公助, 独立核算, 市场运作, 自愿互利, 自负盈亏, 服务三农”的宗旨, 根据东平县实际情况, 结合各专业化防治队伍特点, 每台机动喷雾器每天约喷2~3hm2, 防治人工费每亩2~3元, 防治时每台机动喷雾器每亩耗油0.8元, 机械损耗及磨损约0.2元左右, 人工机械费每亩3~4元。 按市场匡算大田作物病虫害药剂费每亩约5.5元左右, 大田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每亩收费在7~10元之间, 各机防队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参照以上收费标准进行合理收费。 以此计算各机防队员每天收入可达40~80元, 机防队、村委会、农技站无利润。 对小麦蚜虫、吸浆虫、红蜘蛛等重大病虫害进行了统防统治, 在小麦生产后期, 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一喷三防”工作, 免费为农户发放磷酸二氢钾、戊唑醇、吡虫啉, 提高小麦产量。 全县小麦完成防治面积33 333hm2。

在村防治队防治工作中做的比较好的有接山镇鄣城村, 该村有耕地面积420hm2, 机防队有大型车载喷雾器2台, 泰山-18型机动喷雾喷粉机15台, 该村机防队由村副书记徐自华负责。 在该村的专业化防治工作中, 在重大病虫如小麦红蜘蛛、蚜虫、小麦吸浆虫、粘虫、玉米螟等发生时节, 县植保站工作人员对该村病虫发生情况进行详细调查, 确定防治适期和防治所用药剂。 在防治时, 利用村广播喇叭进行宣传发动, 由各小组组长组织本组村民进行集中防治, 全村420hm2土地, 从开始发动至防治结束, 防治一遍3天内即可完成, 极大地提高了防治效率。

泰安祥益商贸有限公司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农药经营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 2015年完成大羊、张河桥等小麦病虫草害统防统治625hm2, 新湖镇小麦穗期病虫害飞防6 667hm2, 东平县2015年玉米“一防双减”项目6 667hm2。 通过对飞防区与普通防治区病虫害调查, 飞防区玉米螟、棉铃虫、玉米叶斑病等病虫害发生程度明显低于其它区域, 有效减轻了玉米后期穗虫发生基数、病害流行程度, 解决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防治瓶颈难题, 实现玉米保产增产、高产稳产。

3 工作措施

3.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以分工局长为组长, 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中心主任和植保站长为副组长的县专业化防治组织领导小组, 成员包括县农业科技入户专家组成员, 负责全县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的制订与实施监督。

3.2 开展技术培训

由县农业科技入户专家组成员在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不同时期, 到各乡镇 (街道) 进行专业技术知识培训, 先后在东平街道、州城街道、沙河站镇、梯门镇等乡镇 (街道) 进行小麦、玉米、花生以及蔬菜等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培训, 共集中培训30场 (次) , 培训农民4 000多人。 创办农民田间学校, 举办农民田间课堂, 利用直观的形式让农民掌握病虫害防治知识, 并及时指导大田防治工作。

3.3 加大舆论宣传

在县农业信息网站开通农科之网及病虫防治等栏目,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农村广播喇叭和村务公开栏、召开现场会、发放明白纸等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利用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进行统防统治的优点, 争取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在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进行电视讲座5次。

3.4 加强防治监管

在防治前, 对各防治组织进行培训; 防治过程中, 对各防治队的机械、用药进行全程监督, 确保防治物质质量与防治人员安全; 防治后对防治地块进行防治效果检查, 对防治效果差的防治队进行通报批评, 并进行重防。

摘要:山东省东平县是传统农业大县, 耕地面积69 333hm2, 常年病虫害达发生程度以上的有100多种, 发生面积近500 000hm2。近年来, 东平县高度重视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 加强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建设, 成立了以乡镇、村、专业合作社或农资经营单位等为基础的植保专业防治队40余支, 有防治队员800多名, 年统防统治面积300 000hm2以上, 达病虫防治面积的60%以上。

关键词:病虫害,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

参考文献

[1]李璐存.东平县小麦吸浆虫防控技术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 2014 (13) :91.

篇4:2015年学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doc

2015年12月29日,全国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2015年工作交流会在京召开。会议解读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办法》,总结交流各地典型经验,研究讨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部署2016年重点工作。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出席会议并讲话。

刘利民强调,启动实施全面改薄专项督导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狠抓工作落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精神的具体体现,各地要充分认识专项督导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把准主要内容,切切实实抓好贯彻落实工作:一是明确责任,各地要在明年2月份之前召开动员部署会;二是统筹力量,各地要在明年4月份前制定专项督导实施方案;三是开展自查,各地要在明年上半年完成一次自查;四是实地督导,对于职责落实不到位、违规违纪等问题进行问责。他要求,各地要抓住关键,确保质量,努力完成2016年工作任务:一是抓落实,双月通报、定向调度等八项推进机制是明年专项督导工作的重点;二是抓统筹,主要落实好项目统筹、力量统筹和资金统筹;三是抓进度,确保明年年底校园校舍建设竣工率和设施设备采购完成率达到五年规划任务的50%;四是抓质量,严守质量这生命线,严格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五是抓安全,切实加强对广大师生的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安全意识,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教育部网站,2015-12-29)

篇5:2015年学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doc

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汪民

(2015年4月23日)

同志们:

在各地陆续开始进入主汛期之际,我们召开2015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批示和国家防总2015年第一次全体会议、国家减灾委全体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14年防治工作,分析研判形势,安排部署今年汛期地灾防治工作。

刚才,广西、四川两省(区)国土资源厅负责同志分别作了发言,讲的都很好。广西国土资源部门在3月19日桂林叠彩山景区发生崩塌后,全面开展隐患排查和核查,做了大量工作;四川2014年防灾工作成效明显,全年地质灾害仅导致7人死亡失踪,为有历史记录以来最低。中国气象局矫梅燕副局长,通报了气象情况,对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等

重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在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

下面,受姜大明部长委托,我代表国土资源部讲几点意见。

一、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显著

201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国土资源系统积极努力,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我们主要强化了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研判部署,精心谋划全年工作。年初厅局长会议提出总体要求,2月召开趋势会商会研判形势,3月印发通知全面部署,4月召开视频会议重点部署,汛期组织专家巡回指导,及时通报重要险情灾情,形成规范化、程序化的常态化管理。联合交通运输部和国家铁路局,加强铁路公路沿线及在建工程地质灾害防范。

二是强化隐患调查,突出巡查排查复查。在完成全国2020个山地丘陵区县(市、区)1:20万地质灾害普查工作基础上,推进1:5万详细调查。截至目前,已完成811个县(市、区)的详查工作,完成19216处隐患点的勘查工作,共查明地灾隐患点295402处,威胁人员1917.15万,已全部纳入群测群防体系。全国33万多名群测群防员,在汛期等重点时段及时开展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和震后全

面排查。

三是强化监测预警,扎实推进群测群防。与中国气象局继续密切合作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制作预警产品165份,通过中央电视台和网站发布预警信息233次。全国31个省(区、市)、323个市(地、州)、1880个县(市、区)也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体系,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增强广大群众特别是群测群防员的辨灾、防灾和避灾能力,深入部署开展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全年培训近296万人次,开展应急演练27885次,参演人员228万。认真总结推广湖北秭归沙镇溪镇滑坡、四川丹巴东谷泥石流等成功应急避险经验。

四是强化应急处臵,及时有效应对。全年32次派出工作组,赴重点地区督促指导工作。组织200多名区片应急专家驻守重点地区,指导地方开展应急处臵。针对各地灾情险情报告,部启动应急响应16次,及时派出专家组指导抢险救灾,全年未出现二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事件。2014年,各地共派出专家组4300多人次,指导抢险救灾工作。

五是强化综合防治,全面提升防御能力。在2013年开展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试点基础上,与财政部联动,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增加湖南、四川、甘肃三省为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省份,中央财政支持资金31亿元。建成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432个,基层地质灾害防御能

力进一步增强。

2014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0907起,造成400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54.1亿元。与2013年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减少29%、40%和47%。同时,全国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417起,避免人员伤亡3.37万人,挽回经济损失18.1亿元。三峡库区连续12年实现地质灾害人员零死亡,汶川、芦山、玉树、漳县岷县等地震灾区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力组织,得益于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更得益于国土资源系统全体干部职工、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群测群防监测员的不懈努力。借此机会,我代表姜大明部长,代表国土资源部党组,向大家并通过大家向长期奋战在地质灾害防治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防治工作要主动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牢牢把握并主动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以改革创新精神,努力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一,主动适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新要求。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为依据,坚持依法防控、依法履责、依法决策,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要明确地方政府地质灾害防治的主体责任,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全民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格局。不能简单地认为地质灾害防治是国土资源部门一家的事情,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主要是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要以此清晰定位,明确地质灾害防治事权划分和责任边界,细化实化地质灾害防治责任,规范应急处臵的主体、程序、权限与责任,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考核评估和责任追究。

第二,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新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结构优化、社会和谐,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地质灾害的社会影响不断加大。必须探索实施更加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减灾管理,应对多发频发的地质灾害,最大程度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一是结合我国实际,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在此基础上,引入地质灾害保险制度。二是在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探索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红线,危险区红线内禁止规划建设新城镇和村民居住点,已有群众尽快搬出,或采取治理及预警措施等。三是创新思

路,积极引导和引入各类资金资本,统筹地质灾害治理、新农村建设、土地整治、增减挂钩等政策,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进行综合治理。

第三,主动适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新要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必须按照中央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行政效能。部已取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备案制度,但这不意味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这项制度取消了,而是要求我们转变管理思路和方式。各地要建立定期抽查和通报制度,对工程建设项目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进行检查监督,不断强化事中事后的监管。要坚持防灾和救灾两手抓。既要完善地质灾害防治预案体系,及时修订各类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应急反应机制,切实提高应对重大地质灾害灾情险情的能力;更要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防灾知识宣传培训教育,强化综合治理,增强防治能力和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与避险能力。

第四,主动适应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时代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新要求。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迅速发展,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广泛应用,信息传播呈现主体多样化、工具移动化、渠道立体化、范围扩大化等特点。地质灾害防治群众关注度高,社会敏感度强,加强新闻宣传、正确引导舆论尤为重要。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公开力

度,完善信息发布制度,丰富信息发布内容,提升信息发布时效,特别是突发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发生后,要加大敏感热点问题舆论引导力度。要利用各种自媒体,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常识,既要大力宣传防灾减灾实践和成效,也要宣传地质灾害突发性、隐蔽性的特点,积极传播正能量,为防灾减灾营造良好氛围。

三、清醒认识、正确对待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严峻形势 今年汛期,从趋势预测判断来看,地质灾害发生较去年有加重趋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不容乐观。

一是从地质灾害自身特点来看。我国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地质灾害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强和动态变化的特点,导致发生时往往突如其来、防不胜防。由于受到调查精度和尺度的影响,还有很大一部分的隐患点未被查出或威胁范围可能更大。已发现的隐患点不容易防控,仅对已发现的隐患点进行防控也还远远不够,这使得我们防灾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加。

二是从外部因素来看。近年来,强降雨和局地暴雨天气等极端气候事件十分频繁,加之破坏性地震时有发生,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同时,人类工程活动愈加强烈,对地质环境的扰动力度越来越大。虽然从引发地质灾害的原因来看,降雨和地震是主要原因,但许多地质灾害的发生或多或少都有人为活动的因素,有的甚至是致灾的主要因素。

三是从地质灾害防治基础看。虽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近几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我们工作的精度、广度、深度还不够,隐患认识不清、判断不准,地质灾害又大多发生在老少边穷的山区,既做不到对隐患点都进行搬迁避让,也做不到都进行工程治理,难以彻底消除隐患;部分企业、施工单位仍然对防灾重视不够,还存在工棚选址不当、临灾避让意识不强、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等问题,导致在建工程现场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地质灾害科学、技术研发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治理工程技术标准体系亟待建立,新技术示范应用不够,监测预警技术仍需完善,信息系统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山地丘陵区县(市、区),缺人员、缺机构、缺经费、缺技术支撑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因此,我们一定要清醒认识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严峻形势,时刻绷紧防灾的弦,在工作中做到“三克服和三不怕”。

一是克服侥幸心理,不怕苦。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必须克服侥幸心理,严防工作走过场、摆形式、不扎实、不细致。地质灾害会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往往就在一念之差,稍有懈怠、疏忽和大意,就会酿成大灾。在基层,地质灾害年年防,日日防,下雨天,道路泥泞湿滑,一般人都在躲雨、避雨,我们的防治人员却必须冒着大雨,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现场监测。地质灾害隐患大部分又都位于高山峡谷地带,现场排查、调查,必须人员到点,工作到位,十分劳累,但是为

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了防灾责任,必须一趟一趟跑,必须不辞辛苦。

二是克服麻痹思想,不怕繁。一些地方这些年工作比较到位,地质灾害发生较少,上级领导也给予了表扬和肯定,这时候很容易产生麻痹思想,觉得自己该干的都干了,可以松口气了。实际上可能正好相反,地质灾害正在某处酝酿,一旦遭遇强降雨等因素,就有可能发生。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必须坚决克服麻痹懈怠思想,时刻做好应大急、抢大险的各项准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繁重,隐患点多面广,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建立群测群防制度,开展知识宣传培训教育,编制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从年初到年尾,事情很多。必须不怕繁琐,忠实履责,该建立的制度必须建立,防灾措施责任必须到位。

三是克服疲劳情绪,不怕难。地质灾害有一个特点:面上时有发生、点上多年不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是世界性的难题。这些年各地抓得都很紧,但就具体点上来说,是年年预防,总喊狼来了,但往往是狼还是没有来,容易使干部群众产生疲劳情绪,由此带来的工作难度不断加大。要正确对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不气馁、不退缩,克难求进,坚持“宁可防空、不可空防”的工作态度,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做群众的工作。要充分认识到,我们的工作是生命任务,来不得半点侥幸和懈怠,狼不来也要防,尽最大努

力减少狼一旦来了就有可能造成的生命损失。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我们的光荣职责,是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好实践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振奋精神、全力以赴、攻坚克难,打赢地质灾害防治这场硬仗。

四、扎实做好2015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开局之年,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部年初通报了各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情况,今后每年初,我们都将对各地工作进行通报,希望大家都认真看一看,横向、纵向比一比,找一找差距和位臵,更好地推进工作。之后,我们又下发了《关于做好2015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希望各地按照《通知》的要求,一项一项、一件一件地落实好。这儿我再重点强调几点:

一是争取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这是我们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前提和基础。四川省去年之所以能取得那么好的防灾效果,与四川省委、省政府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工程”来对待,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到现场、直接部署工作有密切关系。省级财政收入排名靠后的贵州省在全国率先完成全省88个县市区的地质灾害详查,也是因为这项工作得到了

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特别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重点省份,要积极主动地向同级党委、政府汇报本省(区、市)地质灾害情况、工作进展,以及国务院和部里的相关要求,为推动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二是加强高标准“十有县”建设。部里推动开展高标准“十有县”建设,是希望以此为抓手,切实加强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能力建设。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长远性、打基础的工作,结合本地实际出台措施政策,指导和支持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县(市、区),加强高标准“十有县”建设,解决长期制约县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瓶颈问题。陕西省通过编制建设指南、重点县示范推广、出台奖励政策措施、召开现场会等方法,建设工作取得很好的效果,值得各地借鉴学习。

三是加强群测群防。在目前阶段,群测群防是有效、可行的防灾手段,在避免人员伤亡上发挥了重大作用。群测群防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必须长久坚持、持之以恒。群测群防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群测群防员的责任心和工作素质与水平。各地要进一步落实监测责任,向社会公布公示所有隐患点的监测人员和管理责任人员名单与联系电话,接受社会监督,服务方便群众;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基层监测人员的辨灾、避灾和应急组织能力;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助,改善工作条件,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四是加强重点时段和地区工作。要以汛期为重点时段,以三峡库区、西南山区、地震灾区为重点地区,特别是在建水利、水电、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工程和旅游风景区等人员密集区,指导监督水利、交通、旅游等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认真汲取近年来各种类型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事件教训,创新机制,落实责任,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切实避免地质灾害导致群死群伤事件发生。

五是加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初步统计,全国各级财政每年投入地质灾害防治的资金近200亿元,要用好管好这些资金,确保发挥最大的防灾效益。建立地质灾害隐患点销号制度,实现动态管理,通过地质灾害威胁人口减少数、防治项目完成数等可量化的指标,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科学评估,确保防治效果。编制出台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规范立项、评审、组织实施、验收和维护等工作程序。要避免资金项目多了,工作上去了,干部却倒下去的情况。特别是中央财政支持开展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的湖南、四川、云南、甘肃省,要不断强化组织检查监督,分析存在困难与问题,按要求上报进展情况,确保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取得实效。

六是加强知识宣传培训演练活动。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和应急演练可取得明显的防灾效果,能确保灾害来临时有条不紊地予以应对。今年,各地要继续在6至

9月集中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特别要认真总结以往成功预警避险案例和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予以推广。对威胁10人以上的隐患点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演练,在此基础上,修订完善应急预案。部计划5月份在四川丹巴召开地灾应急避险现场会,进一步总结成灾、预警、避险规律,推广四川丹巴东谷泥石流灾害成功应急避险经验。

同志们,汛期即将到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任务光荣而艰巨。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务必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措施,扎扎实实做好2015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篇6:2015年学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doc

**单位

(年月日)

尊敬的****、专家组各位领导:

你们好!首先表示欢迎检查组一行来我市指导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省厅、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县(市)、区政府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总体情况比较平稳。下面我将2012年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等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地质灾害分布情况

多年来,********由于缺乏长远规划,无序开采,地质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形成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据调查统计,我市地质灾害(隐患点)有****处,其中地质灾害重灾点***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5种。重灾点主要有:1、2、3、4、5、6、;

7、8、……

地质灾害防治主要工作措施和成效

管理机构设置及应急队伍建设情况

2012年,我局认真制定了《****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规划》。《规划》中目标明确,力争通过3年时间努力,基本建成县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全面加强地质灾害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普遍建立乡镇、重点部门、1

企业等基层组织和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基本形成“统一领导、专兼并存、优势互补、运转高效、防范严密、公众参与、保障有力”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和“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处置快捷”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应急救援队伍基本满足本区域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对工作需要。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灾责任制。地质灾害防灾工作实行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成立了以*****组长、*****为副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全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市国土资源局具体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同时加强了以市委宣传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委、财政局、地震局、建设局、水务、交通、铁路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按照各自的职务分工,做好了地质灾害防灾工作。

(二)健全各项防灾制度。进一步健全了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巡查制度、灾情速报、月报制度。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发放了防灾明白卡与避险卡,明确值班责任,做到人员到岗、公布了联系电话,确保联络畅通。为进一步加强全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我局又对本系统专门下发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成员单位要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责任机制,在汛期要严格执行灾情日报速报、险情巡查、24小时值班等制度。要有专人昼夜值班,把地质灾害和防汛作为值班值宿的重点,确保汛期工作万无一失,取得良好实效。按照地质灾害速报制度的规定,做好了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的速报准备工

作。

(三)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做好了汛期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重点防护区段巡查、监测准备工作,明确了责任单位、责任人。建立了群测群防网络,落实基层防灾责任制。加强了对全市层区重点地质灾害区的巡查。如发现灾情有扩大,有加剧异变情况或其他明显征兆要及时上报,并做好群众转移工作,确保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

(四)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认真制定了《*****2012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经市政府批准已下发到各区政府。做好了灾害应急的各项准备工作,一旦发生地质灾害灾情或重大险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照预案要求进行防灾和抢险救灾,并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防汛抗旱指挥部。

(五)加强部门协作,实现群测群控。根据部门职责,继续加强与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的协调、沟通,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切实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以及公路、铁路沿线、矿山等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成防灾合力。对各类在建工程,尤其是人类工程活动造成的切坡,要按照“谁破坏、谁负责”的原则,督促业主依法履行地质灾害防治的义务,维护好边坡,防止和减少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我们将省厅分配到****的地质灾害监测仪器共计26台,全部发放到地质灾害点,并按照规定做好灾害监测记录工作,安排人员定期查看,随时监测隐患点险情的变化。

(六)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我局首先从******抓起

地质灾害演练,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事故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完善企业和政府间预防预警、应急处置机制。如*****在6月8日开展了非煤矿山事故救援实战演练,此次演练内容假定以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突发井下矿石坍塌事故,两名当班矿工被落石击伤,一人臂部受轻伤、另一人腿部骨折,企业负责人在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启动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迅速组织人员疏散并对被困人员展开施救为背景。整个演练过程只用了短短十几分钟,全部演练按计划顺利完成。这次救援演练队伍反应迅速、程序条理有序、工作协调一致、救援技术熟练、施救措施得当,演练达到了预期效果,增强了企业实际救援能力,检验了应急响应人员对应急预案、执行程序的了解程度和实际操作技能,提高了应急响应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七)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预防工作。今年由于汛期来的较早,我局抢前抓早召开了全市地质灾害预防工作会议,6月11日市局紧急召开了全市国土资源系统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在会上****局长强调:必须做到“八要”一是认识要更清晰。二是领导要到位。三是重点要更清晰。四是安排要更精细。五是反应要更快捷。六是综合指导要更主动。七是保障要更到位。八是纪律要更严明。真正做到警钟长鸣,会议结束后,由分管局长带领****、*******对重灾点进行了检查,检查中,各国土分局都能及时同各区政府进行汇报全市国土资源系统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精神,得到各区政府的配合与支持,并下发了各区的防治预案,确保201

2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出现任何问题。

四、下步工作打算

认真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地质灾害保护条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

(一)加强监管,防患未然。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工作,组织开展汛期地质灾害调查、汛期地质灾害巡查、汛后地质灾害防治总结工作。主要查有无新增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原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是否发生变化,各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是否健全,各项防灾措施是否完善,监测信息网络是否建立和健全,信息渠道是否畅通,有关防治责任是否落实到位,切实将防灾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监测,群测群防。认真开展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工作,建立全民参与的群测群防体系。利用地球日、土地日和普法宣传日,大力宣传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防灾知识和自救能力。同时,按照防灾责任制要求,将责任制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人员,切实做好防灾工作。

(三)加强治理,消除隐患。继续争取国家和省地质灾害治理资金,加大治理力度。做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对我市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分期治理,尽早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四)加强保障,抓住重点。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保障,完善预警预报平台,尽早开展市、县地质灾害气象预

警预报工作,做好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造成损失。

(五)加强防范意识,搞好应急演练。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等灾害应对能力。

汛期已到,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刻不容缓,任重道远。但我们相信,有省厅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们将切实履行职责,有能力,也有信心圆满完成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确保全市人民生命财产不因地质灾害而受到任何损失。

篇7:2015年学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doc

(2011—2015年)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以学校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创新学校管理,构建现代化学校管理机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制定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一、学校概况:

(一)基本情况

我校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校本培训、校本教研长远规划及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整体不高,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还很少,引领效果不显著;许多教师理论素养还不高,教育观念自我更新的能力还不强,课程意识比较薄弱,课程开发和教学创新的能力不强,很难适应当前的课程改革;部分教师信息意识不强,信息素养不高,不能自觉、熟练地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等等。因此,必须切实加强以校为本的师资培训和教学研究,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努力培养一支理念新、技术精、素质硬的骨干队伍。

(二)学校目前面临的问题:

1、要修改和完善原有的规章制度,各项制度还需健全,内部管理运作还需加强。

2、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教学水平高的教师缺乏。教师的创新精神有待提高,学校的硬件需要 进一步改善,教科研的投入力度要加强。

3、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主动性不强,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弱,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创新能力都有待提高。

4、操场排水不畅,还需改造。学校的绿化、美化有待进一步规划及改造。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在二十一世纪立足培养具有生存能力的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以培养合格加特长,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为根本目标,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扎实地做好教改实验,提高学校的竞争能力和知名度,把学校办成学生称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育人摇篮。

三、学校五年规划分解

(一)2011工作目标

作为实施规划管理建设的第一年,重点是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软件资料建设,为实施学校五年规划达成打下扎实的基础。

目标: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人本化和系统化,改善学校校容校貌。

具体工作

1、成立学校五年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部署各项工作。

2、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融入全体教职工的思想,使之转化为自觉、自主的行动。

3、加强班子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强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形成一个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团结协作好、敬业精神足的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4、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建设。坚持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5、继续开展新课程课改工作和完善校本培训的系列工作,加强教师教学技能的校本培训,组织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丰富博客,进行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活动,引导教师走专业化成长道路。

6、组织教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举办的相应培训和各类竞赛,提高综合素质。

7、加强本校承担的国家、省、县级课题的过程性研究,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完成本课题研究计划,形成中期性报告。

(二)2012工作目标

目标:进一步完善学校制度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具体工作

1、紧紧按照县教育局的工作要求,切实做好学校各项工作。

2、进一步规划校园建设,营造校园优美和谐环境。完善校园文化、绿化、美化、净化建设,建造具有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

3、继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及辅导工作,提高教师的办公软件条件。

4、继续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抓好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自身素质的提高;继续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5、紧紧围绕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及随机督导细则,抓好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6、加大安全管理力度,继续开展好安全主题教育和安全演练工作,提高师生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力度,认真落实校园安全管理方面的各项制度。

7、为了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组建学校兴趣小组。

(三)2013工作目标

目标: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和校园网络文化教育,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和规范管理体制。

具体工作

1、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现代学校管理体制,以“规范管理、目标管理、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形成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坚持依法治校,以情育人,构建人文校园,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师生校园生活质量。

2、通过教代会,进一步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形成激励机制,使学校各项工作有规章可循,有制度可依,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3、通过科学规划、有效管理,力争使我校管理水平有较大的飞跃,形成切合我校实际的管理水平。

4、进一步加大校园建设,做好校园部分场地的硬化工作,进一步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工作。

5、建校园广播站节目制作间。

6、为防灾避险,疏通安全通道。

(四)2014工作目标

目标: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素养,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具体工作

1、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学校应把教师素质的提高摆在学校管理重中之重的地位。构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校本研修为重点的继续教育体系,注重教师自我学习和内在素养的提升。在学历合格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参加高一级学历学习,本教师大本学历达95%,鼓励教师在岗学习,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教师在工作中学习,成为教育观念新、教学水平高、教科研能力强的学习型教师。

2、继续组织各类教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举办的相关培训和校内培训,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业务水平的提升。

3、组织教育教学论文、课件、案例评选及推荐活动,形成人人懂科研,人人会科研的良好氛围。

4、继续加强新一轮课题研究,努力打造一支课题研究队伍,提升学校教科研水平,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

5、积极实施名师培养工程,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加大学科带头 人,加速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把素质好、潜力大、肯钻研的青年教师确定为名师培养对象,确定教师培养梯队。针对不同层次的培养对象,提出发展要求,促进教师均衡发展。

(五)2015工作目标

目标:完善育人网络,增加学校工作实效性,进一步配套和完善学校功能体系。

1、健全德育机制,形成德育网络,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人人管德育、家家懂德育、社会重德育”的德育机制。

2、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3、以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抓手,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对学生开展“自知、自立”教育,使学生行规内化。以养成教育为特色,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4、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氛围,实施和谐教育,促进学生均衡发展,争创“县级示范学校”。

5、、继续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学校功能室的配套,建立学生阅览室、音乐室等,继续添置电教设备及图书。完善学校场地硬化的整体实施,加强学校绿化、美化建设,打造精品化绿化,提升学校品位。

9、总结和反思,加强宣传,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分层次全方面进行总结,积累经验,反思不足,找准问题,确定解决的措施,为下一个五年规划做准备。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班子建设,完善管理机制

1、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班子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强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形成一个团结协作、廉洁自律、工作实效的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3、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现代学校管理体制,以“规范管理、目标管理、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形成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坚持以法治校,以情育人,构建人文校园,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师生校园生活质量。

4、实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全面推行校务公开,通过教代会、校务委员会等形式听取教职工意见,做到群策群力办好学校。

5、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形成激励机制,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6、通过科学规划,有效管理,力争使学校管理水平有较大的飞跃,形成切合我校实际的管理特色。

(二)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素养

1、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构建现代学校,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学校应把教师素质的提高摆在学校管理重中之重的地位。要构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校本研修为重点的继续教育体 系,注重教师自我学习和内在素养的提升。在学历合格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参加高一级学历学习。

2、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建设活动。开展敬业精神教育的主题活动,大力宣传和推广师德先进典型,完善师德评价制度。

3、积极实施名师培养工程,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加大学科带头人,加速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把素质好、潜力大、肯钻研的青年教师确定为名师培养对象,确定教师培养梯队。针对不同层次的培养对象,提出发展要求,促进教师均衡发展。

4、抓好教师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方法,抓好教学基本功。

(三)改进德育方式,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1、健全德育机制,形成德育网络。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人人管德育、家家懂德育、社会重德育”的德育机制。

2、以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抓手,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养成教育为特色,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人文教育,养成交流与合作的习惯,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与人和谐相处的意识与能力。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深入开展各种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3、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效应,帮 助学生形成自信、自强、自律、勤奋的健康心理。

4、建立一支有强烈的责任心,崇高的使命感,乐于奉献的班主任队伍。坚持以师生的精神塑造为主线,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自我、自主管理为抓手,通过课堂和活动两大德育阵地,采用正面灌输、结合活动、个体自我教育等三种形式,实现管理制度化、内容系列化、教育社会化、工作科研化、活动自主化,优化德育工作环境,发展和提升德育内涵。

(四)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以新课程理念为核心,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1、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全面发展。首先必须按新的课程标准,扎实上好各门功课,充分发挥各科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教给方法,开发智力,培养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其次,要落实公平教育理念,学校要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使全体学生享受教育的权利平等,享受教育的机会均等。

2、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实施和谐教育,促进学生均衡发展。通过和谐教育,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学习,发展个性,健康成长。和谐教育不仅是德、智、体、美全面的和谐,也是每个学生情感、意志、性格形成过程的和谐;和谐教育不仅是教与学和谐,也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和谐。倡导和谐教育,必须尊重每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和爱,不断探讨转化方法,建立帮教档案,尽我们所能帮助其成长。

3、创新是学校发展的主旋律,顺应课改的要求,创新思想,树 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评价观。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大胆实践;要创新教学管理,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要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促进教师精心教学,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质量监控、课程实施、教学改革有机结合,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4、整合教育资源,体现校本教学特色。课程校本化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办学目标的载体。学校要认真贯彻实施新课程教学计划,上好综合类课程。同时,要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校内外多种教学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建立校本化的课程体系,形成校本教育教学特色。

5、要加强学生的管理,加强学生的“知、情、意、行”的管理与教育。关注学生理想目标、道德品质、日常行为、学习行为、心理健康、思想动态、安全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依托少先队活动并采用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的“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六种能力、“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学生行为规范”“学生自我安全保护”等教育。

(五)高度重视安全教育,争创平安、和谐校园

1、安全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安全工作应列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安全就没有稳定,没有安全就没有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没有安全就没有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全校上下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建立组织,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制度和安全应急预案,加 强管理,加强演练,定期检查,及时整改,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2、要健全对学校师生人身安全的防范措施,切实唤起广大教师的责任意识,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师生生命财产的安全。严格落实学校管理,做好来人登记制度,领导安全轮流值岗制度。

3、加强课间护导,值日教师要加强课间巡视,班主任及体育教师要组织好大课间活动,杜绝学生做各类危险游戏,学校安全领导小组成员,要定期开展对学校及学校周边进行全方位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置、上报。

4、要定期更换、保护好消防设备,加强学生消防逃生演练,提高学生防范能力,要加强防盗设施的维护检查,加强节假日、夜间值班巡查,努力打造平安、和谐校园。

5、五年目标:零事故。

学校五年规划,是我们发展的蓝图,力争反映出时代发展要求,昭示着学校的美好明天。我们坚信,随着规划的逐步实施,目标的逐年实现,东棘坨镇中学,必将描绘出一道靓丽的风景!

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篇8:2015年学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doc

(一)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投入总量稳步增长

自2000年以来,我国地质调查投入总量保持持续稳步增长态势。其间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999~2005年的平稳阶段、2006~2009年的较快增长阶段和2010年以来的快速上升阶段。从2010年实施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六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工作资金约397亿元。2015年,我国地质调查投入为77.92亿元,比2014年的74亿元增长了5%。

(二)地质调查“九大计划”的项目与经费结构

2014年以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国土资源部党组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立足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防灾减灾,服务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设,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等“五大服务”要求,确定了地质调查“九大计划”(2015—2020),即陆域能源矿产地质调查计划、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计划、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计划、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支撑计划、国土开发与保护基础地质调查计划、地质科技支撑计划、“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计划、地质数据更新与应用服务计划和海洋地质调查计划。

按照2015年我国地质调查投入总量77.92亿元统计,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计划经费比例居于首位,占33%,可见虽然在矿业形势下行趋势下,地质调查工作继续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力度。同时把能源矿产地质调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陆域能源矿产地质调查经费投入从过去3%~5%提升到21%,从而更加有力地支撑服务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和油气勘查开发体制改革。水工环地质调查投入总体保持稳定,占总投入比例达13%,进一步突出了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的水工环地质工作。同时,突出了“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结合更加紧密,地质信息服务明显加强。

基于海洋地质调查计划数据不公开,本文分析的“九大计划”将不包括海洋地质调查计划的相关数据。除海洋地质调查计划外,2015年地质调查工作部署包括工程数量为40个,项目152个(包含中国地质调查局本部的组织实施费),子项目2210个。按照数量来看,“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计划”居于首位,其所含工程数14个、项目数47个、子项目数1078个,分别占总量的35%、31%、49%。

此外,按照项目2015年新开和续作来划分项目类型的话,地质调查工作部署中,2015年新开项目数量695个,经费合计291350万元,分别占总项目数量的31%,总经费的47%。可见,地调局为拓宽服务和研究领域的工作力度。

(三)地调局所属机构地矿专项经费分布

在地质调查投入稳步增长的情况下,2015年承担地质调查项目的单位主体是地调局所属单位,占93.79%。工业部门地勘单位、省区市地调院和院校承担比例较往年有较大下降幅度,依次仅承担了4.78%、0.32%、0.14%。“九大计划”中的工程、项目按照地调局各直属单位的职能,下发到4大机构,28家单位中,按照承担工程经费数,依次是区域地调机构(占37.8%,比重最大)、公共服务机构、专业地调机构和科技创新与支持机构;按照承担项目经费数,依次是区域地调机构(占47.47%,比重最大)、专业地调机构(占18.98%)、科技创新与支持机构(占16.05%)和公共服务机构(占11.28%)。

二、形势展望与措施建设

(一)形势展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对地质调查的影响。2015年,中央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纲领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任务书与路线图。地质调查工作必须主动作为,服务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需要夯实区域地质基础;服务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跨区域经济带与重要经济区发展战略实施,需要加强综合地质调查,解决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重大地质环境问题;服务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需要提高城镇地区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实施,需要加强海岸带地质调查、监测与预警。

(2)供给侧改革对地质调查的影响。供给侧改革要求地质调查为资源产业结构调整、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寻找新领域和方向。寻找资源和开发条件好的后备勘查基地,加强非传统能源资源调查,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的资源调查,研发矿产资源新用途。同时要探索“地质调查+资源产业+互联网”模式,提升产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3)财政体制改革对地质调查的影响。当前,国家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财政体制改革对中央地质调查投入范围、管理方式等提出新要求。一是中央财政地质调查投向必须符合中央政府的职责范围,必须严格对应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二是要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开展中央和地方的合作,项目通过市场招标,实现合同规范管理。

(4)科技体制改革对地质调查的影响。当前国家将科技创新摆在了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地质调查领域的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地质调查必须转变工作方式,加快实施“科技兴局”发展战略,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主动适应新的国家科技项目管理模式,打破以往的地质调查科技布局,突出问题导向。

(二)政策建议

(1)继续推进地质调查工作战略性结构调整,经费投入要与部署紧密结合。促进绿色、低碳能源发展,把石油、天然气及煤层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等能源矿产调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有力地支撑服务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和勘查开发体制改革。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加强自然资源、国土空间、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调查。以支撑服务“四大板块”(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东部率先发展)和“三大支撑带”(京津冀协同发展区、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为重点,加大资源、空间、生态、环境、灾害综合调查力度,加快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和应用服务。开展城镇化建设和民生的全球尺度和区域尺度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破解资源环境和地球系统科学重大问题,发挥地质调查科技引领作用,推进地质调查成果转化、应用和服务。与此相对应,地质调查的经费投入要紧密结合国家整体宏观战略需求和业务部署调整。

(2)严格按照财政预算体制改革要求,构建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新型管理制度体系。地质调查工作的核心是创造绩效,要围绕如何科学制定绩效目标,构建和完善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一是在实现绩效最大化的目标下,实现地质调查与科研的结合、不同专业类型项目的统一部署。二是建立地质调查绩效目标管理与考核机制,创新激励约束机制,把解决重大资源环境和基础问题、实现转化应用、促进科技创新、促进人才和团队建设等作为地质调查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和标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三是健全完善绩效管理改革的制度体系:包括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单位绩效考评办法;项目绩效考评办法;成果评审和评奖办法以及人才评价遴选办法等。

篇9:2015年学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doc

摘要:2015年6月22日~7月2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了第26届国际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大会。2015年6月14~18日于中国台湾台北召开了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这两次大会展示了地球科学与空间科学的新进展。在这两次大会上震磁研究的学术报告表明,震磁研究是地震预测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震磁研究的结果显示,局部地区岩石圈磁异常变化含有震磁前兆信息,是研究预测区域地震活动性的重要依据。今后应当加强地震活动区的震磁观测与研究。

关键词:第26届国际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大会;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震磁研究;岩石圈磁异常;地震预测

中图分类号:P3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16)04-0703-06

0 引言

国际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创立于1919年,由7个独立的国际组织组成:国际大地测量学协会(IAG)、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国际地磁学和高空物理学协会(IAGA)、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协会(IAMAS)、国际火山学和地球内部化学协会(IAVCEI)、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IAPSO)。每4年召开一次IUGG大会,同时上述的7个协会开展学术讨论会;而在这4年中间的2年中,IUGG的7个协会各自召开科学大会,交流讨论相关的成果与研究进展。

在过去20年中,海峡两岸举办过多次有关地质科学领域的研讨会。1995年3月在中国台北召开了海峡两岸地质学术研讨会,与会人数达400余人,开启了两岸开放人员往来以后地球科学领域的大规模学术交流活动。其后自1999年8月起,陆续在北京、美国斯坦福大学、香港大学、南京大学、台湾龙潭科学园区、内蒙古赤峰市以及四川成都理工大学分别举行了7次世界华人地质大会,使全世界地球科学领域的华人学者有了一个常规性的交流通道。2015年在中国台湾台北举办了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开展了学术交流讨论与合作研究,推进了地球科学的新进展。

本文概述了2015年6月22日~7月2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IUGG大会与2015年6月14~18日于中国台湾台北市召开的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展示了在这两次大会上震磁研究的新进展与新动态,讨论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前景。

1 2015年IUGG大会

第26届IUGG大会于2015年6月22日~7月2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陈运泰院士和吴忠良研究员在7月1日闭幕式上接受了IUGG授予的会士(Fellow)称号,中国共有6位科学家成为IUGG的会士。

这次大会的中心主题是未来的地球科学与环境科学。来自88个国家的4 288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IUGG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共有202个研讨会与工作会议(分为639个学术专题),产生5 381篇报告论文与展示论文,充分显示了地球科学与空间科学的新成果与新进展。

2 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

2015年6月14~18日,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在中国台湾台北市召开。这次大会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国立中央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国立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联合主办的,共有300余人出席了会议,其中大陆代表200余人。该会议还开展了台湾地区的野外地质考察。

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研讨了13个专题:亚洲大地构造演化与岩浆作用,边缘海演化与大洋岩石圈研究,板块作用与成矿及矿产资源勘探,青藏高原特提斯地质演化,汶川地震地质研究最新成果,台湾海峡两岸地震合作研究成果,活动构造、地质灾害与防治,地震震源研究,地震前兆研究,地球深部结构与高压实验研究,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与能源,岩石学、矿物学与地球化学,地层古生物与生物地质学。会议还专门设立了“尼泊尔最新地震研究”专题,对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S8.1地震进行了研讨。

这次大会为世界各地的华人提供了学术交流与讨论的平台。在这次大会上,有2个大会报告。在上述13个专题讨论会上,共展示了163篇论文报告和103篇论文,内容十分丰富。

3 震磁研究的新动态与新进展

在2015年IUGG大会中,国际地震与火山电磁研究工作组(EMSEV)主持了“地震前后的物理过程与地震前兆的可靠性”和“火山活动的地球物理成像与监测”两个专题讨论会(Astafyeva et al,2015;Zlotnicki et al,2015),展示了包括震磁研究在内的地震与火山电磁研究的新进展。在IAGA与IASPE的专题中,也有震磁研究的报告。

Tsutsui(2014,2015)根据电磁(EM)波的观测资料,获到了地震的电磁前兆现象。为测定EM波,应用2个传感器系统,其传感器是由3轴磁探测线圈与垂直电场天线组成的,分别安装于地下100 m深的井孔中和地面上。2013年4月13日,在离该EM观测点115 km处发生了 MS6.3地震,在地面上的传感器系统首先观测到磁分量的脉冲,13 s后观测到在井孔中的另一个磁脉冲。这可能是由压电效应引起的。另一个与地震有关的电磁脉冲,是在离该电磁观测点24 km 处发生的MS3.9地震前7小时观测到的。根据地震的激发机制,这种EM脉冲可能是地震的前兆信息。

Stanica等(2015)认为,电磁信号与地震的关系在科学上还有不同看法与争论,确定电磁信号与地震的关系还需要新的可靠信息。为此,Stanica等(2015)应用3-D电磁成像技术来加强地球动力学模型与地震发生机制的联系。Stanica等(2015)还考虑了地震发生之前在震源区的应力、应变、流体、电导率等因素的变化。他们分析与研究了Provitade Sus地球动力学台站的ULF电磁数据,该台站与Vrancea地震活动带相距约100 km。对 0.001~0.016 Hz频带的电磁数据,应用FFT带通滤波分析法,分析了电磁参量Bzn的变化;Bzn=Bz / Bp,其中Bz为地磁场垂直分量,Bp为垂直于走向断裂面的地磁分量。结果表明,Bzn的异常变化与2014年在Vrancea 地区发生的MS≥4地震具有如下关系:地震发生前,Bz值为最大;Bz异常变化的时间为地震前 1~30天。endprint

为监测地震活动性,在中国南北地震带开展了流动地磁三分量测量。陈斌(2011)应用自然正交分量(NOC)方法,对2010年以来南北地震带发生的多次MS≥5.0地震(其中最大的为2013年芦山MS7.0地震)前后的地磁测量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了10余次地震前的局部岩石圈磁变化异常,这些岩石圈磁变化异常及其变化的高梯度附近是较易发生地震的地方。该局部地区的岩石圈磁变化异常的方向和异常幅度不一致,则可能是一种震磁前兆。根据该结果,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Chen等(2015)圈定了岩石圈磁异常区(通常为半径50 km的圆圈),而实际发生地震的震中在圈内或在所圈定的岩石圈磁异常区10 km范围内。

Kopytenko和Ismaguilov(2015)研究了甚低频地磁扰动(f<1 Hz)的梯度与相速值的强震短期前兆。该梯度与沿地表的相速是应用3个地磁台来测定的,各台都安装了高灵敏的三分量地磁梯度仪相邻地磁台的距离为5 km。这些地磁梯度仪可给出甚低频地磁扰动的梯度矢量与相速矢量。分析研究表明,强震前2~3个月,该地磁梯度与相速出现异常。而且,异常地磁梯度的矢量方向指向将要发生地震的震中,但异常地磁相速矢量的方向却背离将要发生地震的震中。Kopytenko和Ismaguilov(2015)还研究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MS9地震前11年中的地磁长期变化异常,发现在这11年中有4个地磁长期变化的局部异常,其中3个局部异常出现在该大地震前0.5~1年。另一个局部异常为最大,发生于该大地震前3年。

Yuan等(2015)对中国的乌兰—长治1 500 km剖面、汶川—吴旗950 km剖面和惠农—玛沁1 100 km剖面的地磁总强度测量资料进行反演获得了南北地震带的北部地区岩石圈磁场与地下磁化率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岩石圈磁场与地质构造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从地下磁化率的反演方差、居里面深度、磁化率结构模型数值、构造块体和地震活动性等方面的分析表明,反演得到的磁化率结构是较可靠的;该岩石圈磁场和地下磁化率结构是比较复杂的。

对于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的MS7.0地震,Ni(2015)分析了该地震前后岩石圈局部磁场的动态变化特征:地震前岩石圈磁场各要素均呈现出异常特征,震后异常消失;该地震前后岩石圈磁场的水平矢量异常分布,在孕震过程中其空间范围约为125 km;孕震过程中岩石圈磁场垂直矢量方向的反向与龙门山断裂的构造运动较一致,这可能与该地震的类型为纯逆冲型有关。

Wang(2015)应用地磁三分量的测量资料,分析研究了2005年九江—瑞江MS5.7地震与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的岩石圈磁异常,这两个地震的震中区都位于相应岩石圈磁异常的偏角零线与倾角零线附近,而且其岩石圈磁异常的形态相似。

在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中,顾左文等(2015)报告了关于岩石圈磁场及其相关的问题。岩石圈磁场对研究区域构造与局部构造活动都具有重要作用。依据近年来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地面流动地磁测量和相关模型计算,对岩石圈磁异常及其与地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并着重讨论了岩石圈磁异常在地震预报实践中的进展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袁洁浩等(2015)报告了中国大陆地区的流动地震地磁监测与研究进展。2009年以来,中国地震局在华北地区、南北地震带和南北天山地区开展了新模式下的流动地震地磁监测工作,并取得了重要进展。该新模式即在监测区内准均匀布设测点网络,以地磁场矢量为监测物理量,以岩石圈磁场的局部异常变化为研究对象,重复测量周期为12个月。所采用的数据处理流程为:野外测量数据和同步台站测量数据的质量控制,地磁日变化通化,地球主磁场长期变化改正,区域岩石圈磁场剥离,区域岩石圈磁场年变化提取。数据产品为:区域岩石圈磁场年度变化的等值线图,区域岩石圈磁场年度变化的矢量图(要素为H矢量、Z矢量)和区域岩石圈磁场的年度变化率图(地磁要素为总强度F、垂直分量Z、磁偏角D和磁倾角I)。研究结果表明,监测区内岩石圈磁场局部异常变化的空间分布与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在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年度危险区的研判中提供了重要的震中位置信息,获得了发震地点预测的较好效益。

中国台湾地区是地震活动区。观测研究与构造应力变化相关的地磁变化异常,是台湾地区地震预报研究计划的组成部分。为此,1988年在台湾岛内布设了8个地磁台站(表1),LP台处于地震平静区,故在分析与研究震磁前兆信息中以LP台为参考台,另7个台站处于地震活动区。应用G-856磁力仪记录地磁总强度,G-856磁力仪的灵敏度为 0.1 nT,精度为0.5 nT。LP台的磁力仪每5 min记录一次地磁总强度,另7个台的磁力仪每10 min记录一次地磁总强度。每2个月到各个台站收集地磁总强度的数据,维护这8个台站的仪器设备(Tsai et al,2006;Liu et al,2006)。

Tsai等(2006)研究了1999年9月20日MS7.6 集集地震的震磁异常的前兆现象。Tasi等(2006)分析了表1所列的8个台站的地磁总强度数据。由于LP台处于地震平静区,故以LP台为参考台,将另7个台站与LP台同步观测的地磁总强度相减,得到了这7个台站的相应地磁总强度差值ΔF。结果表明,离1999年9月20日MS7.6 集集地震最近(50 km范围内)的LY台的地磁总强度差值异常最明显,该地震前后的地磁总强度差值的异常变化高达200 nT。而在1999年9月22日MS6.2 池义地震后,其异常变化消失(Tsai et al,2006)。

Liu等(2006)分析与研究了1998~2001年台湾地区MS≥5.0 地震与表1的8个台站地磁总强度的日变化之间的关系。由于LP台处于地震平静区,故以LP台为参考台。分析的地磁参量为Rij=ΔBi/ΔBj,其中ΔBj为参考台LP台的地磁总强度日变化幅度,ΔBi为另7个台的地磁总强度日变化幅度;地震参量选离这7个台站50 km之内发生的MS≥5.0 地震。在1998~2001年间,这7个台站周围50 km之内共发生了65个MS≥5.0 地震,8个MS≥6.0 地震,其中49个MS≥5.0地震发生时或震前一个月呈现地磁参量Rij异常,有7个MS≥6.0 地震发生时或震前一个月发生了地磁参量Rij异常。由此可得,对于MS≥5.0 地震,其震前或震时出现地磁参量Rij异常的几率为49/65=75.4%,对于MS≥6.0 地震,其几率为7/8=87.5%。这说明,对于较大地震,出现地磁参量Rij异常的几率较高。Liu等(2006)认为,这是由于震源区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地下电导率变化与电流变化引起的。endprint

4 讨论

震磁研究是各国的专家学者十分关注的课题。多地震的国家,都坚持在地震活动区开展震磁前兆的观测与研究,在现场观测与研究(Oshiman et al,2001;Matsushima et al,2002;顾左文等,2006;Gu et al,2006,2008;Hayakawa et al,2006;Johnston et al,2006;Nishida et al,2007;Mauro et al,2008;Yoshimura et al,2008)、方析方法(Parrot,2006;陈斌,2011)、模型研究(Yamazaki,2011)等方面都获得了新的进展。

震磁观测与研究是地震预测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地震预测仍然是国际科学界所面临的难题(陈运泰,2009),攻克这个难题需要开展国际合作与国际学术交流。国际地震与火山电磁研究工作组(EMSEV)成立于2001年,一直致力于地震与火山电磁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袁洁浩等,2013)。2016年8月23~29日将在中国举办EMSEV学术讨论会,这将推进这方面的科研工作。

在地震活动区与构造活动带,已观测到了与地震活动、地质构造有关的岩石圈磁异常(张毅等,2009;顾春雷等,2010,2012;闫素萍等,2010;倪喆,2014c)。2009年以来,我国的地震监测预报实践表明,岩石圈磁异常变化与地震震中在空间分布上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倪喆等,2014a,b)。然而对于这一现象尚缺乏严谨的物理解释,今后应深入分析研究。分析岩石圈磁异常变化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研究与地震相关的构造活动所产生的岩石圈磁场变化特征,对分析震磁前兆信息与研讨区域地震活动性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分析岩石圈磁异常变化及其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实际应用是震磁研究中具有良好前景的探索途径。

5 展望

参加2015年IUGG大会,展示了笔者的研究成果,充分了解了国际科研的新动态与新进展。与各国专家学者进行的充分交流与讨论以及建立的与国际专家学者的友谊有利于今后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从而将使研究水平更上一个台阶,有力地推进科研工作。

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加强了世界华人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增强了海峡两岸的学术联系与科研合作,将为中华民族的科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岩石圈磁场及其异常变化的分析研究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地震监测预报中也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今后应当加强地震活动区的地磁观测,深入分析岩石圈磁场及其变化,研究岩石圈磁异常变化与地震的关系,探讨其震磁信息与物理机制,不断推进岩石圈磁异常变化的地震监测预报研究。

感谢评审专家与詹志佳研究员的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陈斌.2011.自然正交方法在地震地磁监测中的应用.地震研究,34(4):466-469.

陈运泰.2009.地震预测:回顾与展望.中国科学:地球科学,39(12):1633-1658.

顾春雷,张毅,顾左文等.2012.华北地震区岩石圈磁异常场零值线与中强震震中分布关系.西北地震学报,25(2):174-179.

顾春雷,张毅,徐如刚等.2010.地震前后岩石圈磁场变化特征分析.地球物理学进展,25(2):472-477.

顾左文,陈斌,袁洁浩等.2015.岩石圈磁场若干问题的讨论.中国台北: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2-A1-1-1-02.

顾左文,张毅,姚同起等.2006.九江-瑞昌MS5.7地震地磁异常的观测与分析.地震学报,28(6):611-621.

倪喆,陈双贵,袁洁浩等.2014a.芦山7.0级地震前后岩石圈地磁变化异常研究.地震研究,37(1):61-65.

倪喆,袁洁浩,王粲等.2014b.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永善5.0级地震前岩石圈磁场局部异常的特征分析.地震研究,37(4):537-541.

倪喆.2014c.洱源5.5级地震前后地磁场变化异常特征分析.地震研究,37(3):426-432.

闫素萍,张毅,张有林等.2010.东大别构造带地震地磁监测试验区岩石圈磁场特征分析.地球物理学进展,25(5):1599-1604.

袁洁浩,顾左文,陈斌等.2013.地震与火山电磁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地震研究,36(1):132-140.

袁洁浩,倪喆,辛长江等.2015.中国大陆地区流动地震地磁监测与研究进展.中国台北:第八届世界华人地质大会,2-A1-1-1-03.

上一篇:各地环境简介下一篇: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