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内容

2024-06-26

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内容(精选9篇)

篇1: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内容

城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项目及服务内容

一、社区卫生诊断

(一)调查了解掌握居民总体健康状况,分析健康问题及影响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针对问题及危险因素制订健康促进规划。

(二)社区卫生诊断每3年开展一次。

二、健康档案及健康管理

(一)对辖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低保等贫困人群、在社区接受连续治疗的确诊慢性病病人,统一免费建立健康档案。

(二)对以上人员健康状况及其工作、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等相关信息进行收集,评价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依据个人和群体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制定健康管理方案。

三、健康教育

(一)普及卫生常识,开展健康咨询和不良行为干预。

(二)免费对辖区居民开展个体及群体健康教育。举办群体性健康知识讲座,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不少于12次,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年不少于6次;开办专用健康教育宣传栏,每年不少于4次;常规开展门诊个体健康指导、咨询服务,提供健康教育处方等宣传资料。

(三)免费对辖区内的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及重点疾病高危人群等重点人群和中小学校、托幼机构、社区居委会、休闲娱乐场所等重点场所,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为重点人群提供健康处方或健康指导或行为干预。

四、预防接种

一类疫苗实行免费接种。

五、结核病社区访视及督导治疗

(一)对发现的可疑结核症状者免费进行登记并及时转诊。

(二)在结核病防治机构指导下,对辖区内非住院结核病人协助实行规范化治疗管理,督导治疗。

六、艾滋病社区防控

(一)协助有关部门免费开展艾滋病患者(感染者)及其家庭的社区关怀,开展心理和健康行为干预。

(二)对辖区居民开展艾滋病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提供咨询服务。

七、传染病疫情监测和报告

(一)按照传染病访视规范,免费对可访视的法定传染病病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观察病情恢复情况。

(二)指导恢复期传染病患者定期复查,指导消毒隔离和观察密切接触者有否续发。

八、高血压、糖尿病病人管理

(一)对辖区内60岁以上且建立了健康档案的高血压、糖尿病病人,免费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管理专案,按技术规范进行随访。

(二)对病情相对平稳的病人每两个月随访一次,询问病症,监测血压,进行物理检查,鉴别合并症,观察指导用药和饮食,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九、其他慢性病筛查及建档

(一)实施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日常筛查。免费对辖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中的超重及肥胖、临界高血压、空腹血糖偏高、器官受损等高危人群进行筛查登记。

(二)重点对心血管疾病、脑卒中、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炎、精神异常等患者进行登记,建立健康档案,至少每半年指导一次,给予针对性指导,督促坚持治疗。

十、康复指导

(一)免费对辖区内残疾人情况进行登记,定期指导残疾人进行家庭康复训练以及生活环境改造。

(二)对双向转诊的患者,在出院后的疾病恢复期,进行至少一次家庭随访,指导康复。

十一、孕产妇保健服务

(一)免费为孕妇建立保健卡。根据孕产妇孕早、中、晚期特点,开展产科检查(测血压、体重、宫高、腹围、胎位、胎心率等)和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等。孕产妇孕期免费检查至少5次。

(二)孕产妇产后免费3次家庭访视。

十二、儿童保健服务

(一)免费建立儿童保健手册。

(二)为3岁以下儿童免费进行体格测量和体格发育评价。体格测量包括测身高、体重、头围、胸围、坐高、上臂围等6项;结合生长发育监测图,进行个体纵向评价。

(三)为3岁以下儿童免费进行体格检查(按4、2、1系统管理要求进行),重点是营养状况(包括皮下脂肪厚度)、贫血、佝偻病体征和眼、耳、口腔(牙齿)、心、肺、腹部检查。

(四)为3岁以下儿童每年免费检查血红蛋白一次。

(五)免费为体弱儿建立专案管理,每季度及时追访和指导健康行为。

十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免费为育龄妇女以及有需求者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咨询和指导,免费发放避孕药具。

十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

(一)做好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报告。

(二)配合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篇2: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内容

广大居民朋友们,2009年起,我国开始启动实施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8年起,国家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内容进行了大的调整,调整后的服务项目包括16大类,均为国家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在我们水泉镇,广大群众主要通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享受免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一)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

(二)健康教育服务

(三)预防接种服务

(四)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

(五)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

(六)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

(七)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减盐防控高血压综合干预服务

(八)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

(九)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管理服务

(十)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十一)艾滋病防控服务

(十二)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十三)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十四)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

(十五)开展居民健康素养促进项目(十六)免费提供避孕药具

居民朋友们,健康档案的建立遵循自愿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在使用过程中我们会充分注意保护服务对象的个人隐私。

篇3:社区公共服务外包机制研究

一、社区公共服务与服务外包

本文所提的社区公共服务的外包是指由政府出资, 社区群众性组织代理,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将社区公共服务外包从事专业型社区服务的社区中介组织, 本质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政府出资是由社区公共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 效用不可分, 收费困难所决定的。社区群众性组织是指社区居委会、居民代表大会以及业主委员会这一类组织, 它们是群众性的自治组织, 由其代理能够代表社区居民的利益。在我国, 政府设立了社区专项资金, 由区政府或街道办管理, 社区的费用开支须向上申请批复。由此看来, 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也是一种政府购买行为, 大致上要经过四个阶段:公开服务外包信息;社会投标竞标;确定服务组织, 签订合同, 明确双方权益;服务过程的监管与效果的评估。

社区公共服务所涵盖的是社区之上的各层公共服务体系以社区及其成员为受益对象提供的公共服务以及社区内的公共服务[1]。可以看出, 社区公共服务可以分为社区之上的宏观层面的公共服务, 以及微观层面的社区内的公共服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 社区公共服务具体可分为:社区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社区救助服务、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社区文体服务、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社区安全服务。不管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的社区公共服务, 具体落实还是在社区, 但不同社区的具体资源情况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在公共服务落地的时候, 要以社区为主体, 根据社区具体情况, 进行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 将社区公共服务外包给成长于社区的社区中介组织就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点。

二、“服务外包”提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 政府失灵。

根据公共物品选择理论, 政府是公共服务资源的最大掌控者, 也是一定利益集团的代表者。在进行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时, 政府缺乏市场竞争, 效率低下。虽然目前绝大部分政府宣称坚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但由于既是社区公共服务的受益者, 也是服务供给的决策者, 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完全真实的代表公众的利益需求, 造成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时, 出现供需不符或供需不平衡的现象。

(二) 市场失灵。

社区公共服务属于公共产品范畴, 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 一旦提供出来, 不管付费与否, 均可免费享用, 出现很多“免费搭车”的现象, 造成私人企业的成本无法弥补。所以很多企业不愿意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

(三) 社区服务功能有限。

随着社区自治职能的回归, 大量的公共服务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被释放出来, 但由于目前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中, 社工待遇偏低, 缺乏专业素质, 社区不可能拥有完整的劳动分工, 社区整合功能、福利和保障功能、参与功能和价值引导功能得不到良好发挥, 本来应该由社区承担的职能履行不到位, 质量不高甚至被搁置。

(四) 社区中介组织和社区公共服务性质的契合。

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是以服务社区居民为宗旨的公益性的活动。社区中介组织具有民间性、公益性、志愿性以及非盈利性等特征, 具有组织独立性和专业性, 能以部分甚至全体公众的利益为出发点, 二者的价值取向一致。

三、服务外包机制

目前我国社区公共服务外包过程中存在着服务项目不符合居民真实需求;供给缺乏竞争和激励, 监管不到位;社区中介组织缺乏专业社工, 社会资本缺乏, 草根组织居多, 发展环境恶劣等问题, 制约了社区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要实现外包环境下的社区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重点是要建立和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外包机制,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建立社区公共服务评价机制, 确定服务项目。

要实现社区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简言之, 就是要实现公共服务的供需对等, 这要建立在了解居民真实需求的基础之上。社区公共服务评价机制的目标是要了解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社区中介组织扎根于社区, 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能够及时的、低成本的把握社区问题, 发现居民真是需求。因此, 在进行社区公共服务外包的时候, 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社区公共服务评价机制, 是实现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的基础, 是实现公共服务存在意义的源泉。具体可通过或有评价法、行为观察法以及投票法、询问法等方法了解社区居民对公共服务的评价, 确定社区公共服务项目。

(二)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提高服务效益。

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目的是要通过优胜劣汰, 选择更好的社区中介组织来提供服务, 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实施上来讲, 在确定社区公共服务的承接对象时, 可以通过政府招标, 组织竞标的形式, 嵌入专家评审与居民评审, 体现科学性和民主性。专家评审可以通过聘请或者职员招募, 居民评审可以由居委会和业主委员会代表。货比三家, 谁更具有比较优势就承包给谁。同时还需签订承包合同, 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和绩效目标。

(三) 建立灵活的评估机制, 评估服务效果。

绩效评估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 引入到社区公共服务外包工作中, 就是要对于社区中介组织的服务效益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考评, 并且考评结果与合理的激励措施相关。首先需要坚持效率、服务和以人为本的原则, 建立一套关于绩效考评的可量化、可实现的指标体系。其次是需要对组织的服务状况进行不定期的抽检, 帮助社区中介组织改进服务提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保证最后成果的质量。最后定期的依据事先建立好的指标对服务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一方面委托专业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另一方面是社区公共服务消费主体的评估, 其中关键在于居民满意度。

(四) 制定公正的激励机制, 激发服务动力。

委托代理关系会产生激励, 适当的激励措施能够激发社区中介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不断创新社区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讲就是, 根据绩效评估的结果, 对于优秀的组织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者荣誉激励, 例如奖金、荣誉称号、社会表彰等。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提高社区公共服务质量, 还能社区中介组织的优胜劣汰, 提升我国社区中介组织的整体建设水平。

(五) 自始至终的监管机制, 规范服务行为。

在服务外包过程中, 科学合理的监督制约机制是公平公正以及高效的保证。主要是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监督, 包括公众对政府的监督, 社区居民对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等居民代表的监督;政府和公众对社区中介组织的监督、对专业机构的监督等。但要注意不能过度监管而造成社区中介组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受挫, 特别是政府对社区中介组织的监管, 二者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 所以监管的力度在规范其行为的合法与合理水平上即可, 切忌行政化的干预与领导。

(六) 建立社区中介组织的建设机制, 提高服务能力。

进行社区中介组织建设目标是要提高其自身能力, 增加其社会资本。政府应该鼓励社区中介组织发展, 对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专业性指导, 特别是要简化社会组织的审批制度, 提高社区中介组织的合法性;通过培训提高组织中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 提高社工待遇和社会地位, 吸引具有专业素养的优秀人员加入社区中介组织。另外, 社区应该立足于本社区建设有特色, 有市场竞争力的优秀中介组织;开展社区建设交流学习和科研项目, 举办社区建设经验交流会, 建立与高校的相关的项目合作。

(七) 为社区中介组织发展创立良好的市场环境。

社区中介组织是自发成立的公益性的民间组织, 与其他组织相比, 资金、政治法律等资源相对缺乏。在社区公共服务外包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背景下, 社区中介组织要获得机会, 就需要政府为其创立一个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 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法律援助;坚强市场监管, 打击市场中对于公共服务外包项目的投机钻营行为;搭建社区中介组织和社区公共服务的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的平台。

社区公共服务外包给社区中介组织, 在服务、公益的理念下引入市场化用作方式, 有利于完善我国社区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对于社区而言, 拓宽了公共服务的供给途径, 弥补了社区面临的服务功能有限的缺陷, 有利于增强社区意识, 整合社区资源, 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增进居民福利, 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大举措。单就社区中介组织来讲,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组织资金缺乏、政策制约、不被社会重视的压力, 有利于提高组织建设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对于社区居民来讲, 公共服务外包能够方便日常生活、增加就业、扶贫助困、丰富日常生活, 最重要的是能够获得自身真正需要的服务项目, 缓解了居民需求与社区供给之间的矛盾。

当然, 要进一步完善这一社区公共服务外包机制, 提高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还需要政策制定者和广大的社会力量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篇4:探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绩效

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从常州市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投入产出效率分析上看,首先财政投入逐年加大,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成。

2010-2012年,常州市区人均公共卫生财政投入年均增长率为16.28%,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社区公共卫生建设体系。2012年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医疗收入中医保收入占比30.04%,药品收入中医保收入占比54.49%,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了持续的筹资机制,有效缓解了居民就医看病的医疗负担。

第二,中医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作用发挥彰显,优化了社区卫生服务结构形式。2010-2012年,常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中医服务占诊疗服务总量比例年均增长16.51%。由于中医不需大型的医疗设备, 就诊费用和药费也比较低,与社区卫生服务“简单、方便、价廉、效验”的要求相契合,对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的结构形式起到推动作用。

第三,出巡诊比例大幅提高,社区卫生诊疗服务方式优势初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别于传统医院,主要是服务方式不同:社区卫生服务是主动服务、上门服务,而传统医院是病人上门求诊。2012年常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西医出巡诊达6万人次,占西医诊疗服务总量的3.17%,中医出巡诊2756人次,占中医诊疗服务总量的0.84%。虽然出巡诊的比重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但2010-2012年,年均增长率也达到67.96%,这说明常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努力提高出巡诊在诊疗服务中的比例。

第四,全科医生比例大幅提高,有效缓解群众需求与全科医生人才缺乏的矛盾。全科医生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中竖力量,是实现人人享有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力保证。2012年常州市社区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为25.20%,市区平均每3287人配备1位全科医生,已符合国家要求每2000-4000人的社区应当配备1名全科医生的标准。

对公共服务定位的影响

经笔者研究,常州市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虽然常州市财政对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不断增加,但从总收入构成情况看,占主体地位的仍是诊疗收入和药品收入。2010-2012年,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机构诊疗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24.93%、17.45%、19.80%,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3.04%、63.16%、59.11%,此经费来源结构与社区卫生作为纯公共品的定位是不相一致的。因此,社区卫生经费中药品和诊疗收入占比较高,影响公共服务的定位

(二)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其职能的重要途径。传统医院的服务对象是病人,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面向全体居民,通过健康教育使亚健康人群不变成病人,健康人群不变成亚健康人群。所以说,从近三年数据分析,常州市每万人健康教育活动人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环比下降率连续两年超过25%。从长远来看,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不利,可能引起病患数量增加,既加重居民的医疗负担,也会造成有限医疗资源的紧张度。

(三)随着新医改的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日益发展以及各项硬件及软件设施的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和运行的效率理应有所提高,但通过分析常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生日均诊疗量”这一指标,近三年年均降幅1.87%,究其原因有:一是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缺乏信任,没有因为社区卫生机构条件的改善而改变对“大医院”的偏好;二是医生的工作效率不高,虽然“卫生技术人员年培训人次”年均增长4.25%,但是“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平均指数”年均下降了27.63%,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和运行效率。

(四)常州市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职称结构中,高级职称占比长期处于低位,近三年均不足5%,而初级职称占比则长期超过60%。这样的职称结构会影响该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从2012年培训经费保障看,培训支出占商品和服务支出的比重不足1%,这也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五)从总体看,2012年常州市市区城市卫生服务机构每万居民业务用房面积达784.87平方米;从个体看,每万居民业务用房面积最小的社区仅为242.98平方米,为最大社区的11.38%;人均卫生投入最少的社区为16.67元,仅为最多社区的15.51%。说明常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入不均衡,提供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目标较难实现。

常州市2012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工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为75.53%,说明职工满意度与所在机构的资源配置、职工的工资性收入、工作绩效、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等密切相关,需采取有效措施,从提高职工满意度,到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健康发展。

加强服务绩效管理

笔者认为首先要以资金绩效为导向,加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科学化。

一是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的投入机制。明确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应实现城乡居民均等化为目标,建立由政府占主导地位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按国家规定核拨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兼顾现阶段基本国情,可考虑个人适当投入但其比重应逐步降低直至为零。

二是逐步完善政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政府要优先保证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逐步提高政府公共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增幅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幅,由此确保人均公共卫生经费逐步提高。

第三,以服务成本为突破口,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绩效管理精细化。

首先,能确定社区卫生服务包。“基本卫生服务包”的概念是由世界银行在《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中首先提出来的,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及基本医疗服务包在内的一揽子基本卫生服务项目。建议财政和卫生部门联合研究确定,既能满足国家和省政府关于建立城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要求,又能满足当地居民实际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同时,财政部门又能承受的“基本卫生服务包”,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级扩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的范围,从而为财政投入提供合理依据。

其次,科学测算社区卫生服务成本。即依据“基本卫生服务包”和服务成本确定基本拨款数额;基本建设专项、一般专项及突发事件专项作为专项拨款。其中:基本建设拨款根据发展规划按照年度计划拨付。一般专项根据事业发展需要,长期固定需要列支的项目,如培训专项等。突发事件根据政府文件和政策需求安排;绩效拨款根据绩效评价的结果,以一定基数拨款的比例作为绩效拨款的来源,同时作为制定单位和员工绩效工资的依据,由财政与卫生主管部门签订相应的绩效合同,卫生部门与下属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参照签订绩效合同。

再次是建立绩效评价机制。绩效评价是完善政府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重要制度,也是建立问责机制的依据。卫生行政部门应着力探索绩效评价长效机制,健全督导检查制度,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政策措施落实。此外,还应定期开展诊疗效果评估,将病人的诊后满意度等纳入考核。

(作者供职于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

篇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

1建立居民档案:是我们基本公共卫生最基本的一项工作,采集居民健康信息的基本来源,如对高 血压和糖尿病的筛查。

2健康教育:对辖区的居民进行健康知识的讲座发放宣资料,加大对民居健康意识的提高,使居民防病大于治病。

3孕产妇系统管理:从领结婚证开始我们要告知准备怀孕的妇女吃叶酸片,怀孕后到妇幼保健站建立母子保健手册并定期进行产检,产妇生完新生儿后我们会在出院后的3-7天内进行家庭随访和新生儿体检。

4预防接种:新生儿一出后就进行乙肝和卡介苗的接种按照免疫规划进行。

50-6岁儿童体检:3、6、9月,1岁1岁半2岁2岁半3岁4 岁5岁6岁进行对儿童身体状况的评估和指导。6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管理

7传染病的管理

8重症精神病的管理

篇6:搭建社区公共服务协会

探索和谐社区服务新体系

东花市南里社区于2005年在全市率先建立了以独立法人资格出现的以“整合资源、搭建服务平台、增强自治功能”为目的的社区公共服务协会,主要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无偿、低偿服务为主要任务,引入准市场机制,达到弥补市场配置服务资源不足,增强社区自治功能,推动社区建设长效、有序发展,在创新社区民主自治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南里社区公共服务协会荣获2006年“全国创新奖”。

一、创新公共服务协会运行机制,推进社区服务各方面向多元化发展

社区公共服务协会是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由社区居委会具体指导工作的民间社团组织。协会在民政部门正式注册,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居委会主任兼任协会会长,根据自愿原则,吸收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为团体和个人会员,并强制吸纳所有低保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为个人会员。社区公共服务协会下设公共服务部、社会化服务部和志愿者服务部三个服务部,用人制度实行全员聘任制,启动资金来源于社区单位的赞助、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缴纳的会费。

协会实行介于市场经济与无偿服务之间的准市场运作

机制,针对不同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制定有偿收费、成本收费、减免收费和无偿收费等不同标准,通过开展福利性、公益性、居民互助性的专业及非专业服务,搭建了政府主导、自治组织和社区居民以及社区单位参与的新型社区公共管理平台,把政府“买单”的公共服务和群众“买单”的个性化服务以及志愿者参与的义务奉献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为行政机构淡出社区,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社区居民自治创造了条件。

二、组建“阳光牡丹志愿者俱乐部”,多途径改善社区居民生活

在“和谐家园,人人共建”理念的指导下,南里社区依托公共服务协会,成立了“阳光牡丹”志愿服务俱乐部。阳光有七种颜色,我们的“阳光牡丹”也有七支志愿服务队伍:党员志愿队、居民志愿队、退(离)休老人志愿队、少年义工队、外来务工人员志愿队、驻街单位志愿队、以及专业服务志愿队。“阳光牡丹”志愿服务俱乐部面向整个社区,以解决居民急难问题、满足居民现实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居民群体的弱势化程度,提供七种服务,分别是为老服务、助残服务、青少年教育、再就业工程、便民服务、兴趣小组和专业服务。

“阳光牡丹”志愿服务俱乐部自2010年成立至今,活跃在社区各个领域,从扶危济困到日常生活中的守望相助,再到精神上的关怀慰藉,不仅切实解决了居民实际困难,也提升了社区的整体凝聚力。

三、拓宽社区服务面、汇聚社区服务资源,着力打造和谐社区共建

南里社区公共服务协会不断拓宽服务对象范围,依托公共服务协会盘活资源,搭建平台形成合力,加大了为民服务工作力度,进一步整合了社区资源,方便了群众,促进了和谐。

南里社区公共服务协会开办了理发、就业、送餐、家政、暑期学生托管班、老饭桌、婚介、温馨热线服务、以及驻区单位承担社区孤老“五节慰问”工作,慰问、送餐、送服务、结对子等社区共建工作等职能。

2010年协会与金兴楼(富贵园店)签订协议,为社区6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8折就餐优惠,2011年又与新进驻的西部马华餐饮签订协议,为社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8.8折优惠,方便了老年人就餐,化解了老年人家人的后顾之忧。协会为了提高社区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增加再就业机会,多方联系,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举办了电脑培训班、编织班等。这些项目的开展提高了为民服务的力度,得到了居民的广泛认可。

社区公共服务协会在社区自治发展和居民服务需求多样化的情况下孕育而生,通过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

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增强了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创建了良好的共建关系,营造了健康、良好的社区氛围,为建设和谐社区奠定了坚实的自治基础。

东花市南里社区

篇7: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总结

一、领导重视,组织有力

1、研究制定了XXXX镇《公共卫生工作制度》、《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公共卫生服务长效机制》、《2021年XXXX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计划》成立了《XXX卫生院公共卫生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于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签订了《2021年卫生工作目标责任书》、《202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责任书》。

二、公共卫生工作稳步推进

1、居民健康档案规范有序

根据工作性质将居民健康档案进行了分类管理,即高血压患者人群的档案管理、糖尿病患者人群的档案管理、精神病患者人群的档案管理、0—3岁儿童的档案管理、4—6岁儿童的档案管理、65岁以上老年人档案管理及健康人群档案管理,并根据掌握的居民信息对居民档案进行了及时更新。

2、业务技能培训全面展开

为了提高职工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全员职工业务技能培训计划,我院先后选送2名职工前去上级医疗单位进修深造,其他在职人员在组织培训的基础上,加大对网络培训和自学的管理,(每周一为网络学习日)上半年除了组织全体职工进行慢性病知识讲座外,还利用网络教育,职工业务学习测试等形式,加大了对职工业务学习的监管,通过一系列的努力,进一步提高了广大职工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重点人群防治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为今后有效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具体业务学习情况由毛军伟医师统一管理)

3、健康教育工作扎实开展

在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方面我院采取三步走工作模式,使健康教育工作常态化。其一是与慢性病管理要求相结合,(每季度第一个月为集中体检阶段、第二个月为入户随访阶段、第三个月为电话随访阶段)其二是利用讲座、板报、宣传栏、发放或张贴宣传品原始方法。其三是利用患者就诊时机进行健康教育。

根据慢性病管理要求,我院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充分采用健康教育三步走工作模式,紧紧抓住集中体检时机对辖区慢性病患者进行慢性病知识讲座,1—5月各社区共进行了6次专题讲座,参加人员486人次,利用入户随访和电话随访时机,对重点人群进行面对面健康教育,使居民健康教育受益面有了更大提升,1—5月共发放公民健康教育手册596份。

4、慢性病防治工作进展有序

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根据工作计划要求于第一季度对本社区重点人群(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人群)进行了随访、监测,共监测高血压患者1023人、糖尿病患者304人、精神病患者xx人。

其中高血压患者复检率100%、糖尿病患者复检率100%、精神病患者复检率100%。

5、强化免疫活动进展顺利

为了圆满完成第4轮、第5轮适龄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强化免疫工作,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我院在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同时,抽调15名卫生院工作人员组成6个工作组,在走街串巷入户宣传的同时,加强与校区领导的联系,为完成此项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两轮共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14733人份,接种率100%,顺利通过了上级单位领导的抽查验收,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

6、计划免疫工作和妇幼保健工作扎实进行

篇8: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内容

1 对象与方法

1.1 全科团队架构、服务范围

全科团队由3~4名全科医生、2名社区护士、1名电脑技术人员、2名公共卫生医师组成, 负责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该站所管辖范围的5~9个村、居委会。每名全科医师配备手机和电瓶车。

1.2 服务内容及要求

(1) 在各个小区宣传栏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张贴“全科团队”社区卫生服务责任制服务公约, 全科医生成员介绍和手机号码。 (2) 每周一至周五全天、周六上午开展门诊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门诊配药、注射、急性常见病治疗等服务。 (3) 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并做好日常管理。 (4) 周一至周五下午, 公共卫生医生按照区疾控中心工作要求, 开展对肿瘤病人、精神病人、糖尿病病人、心血管等慢性病人群随访指导工作。 (5) 每季度到各个村居委开展一次健康知识讲座。 (6) 全科医师对特定重点人群上门开展医疗服务和健康指导, 主要是管辖区内老干部、家庭病床病人、残疾人和签约的高龄、孤寡、独居老人等。具体内容为签约残疾人“送康复”上门服务, 签约离休老干部上门服务 (每月一次) , 家床签约病人服务 (每周一次) , 签约帮困老人上门服务 (每月一次) 。 (7) 每周到居委、村委开展一次免费测量血压、健康指导、健康处方发放服务。 (8) 开展户籍制医生服务, 每个全科医生早八点到晚八点开通健康热线咨询、预约门诊服务。 (9) 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服务。

1.3 调查方法

采用系统抽样法抽签调查, 开展卫生服务站现场、入户、电话问卷及相关部门资料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通过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录入、整理, 运用SPSS 15.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全科团队服务工作量

经过几年的努力, 全科团队的服务人群基本覆盖了全体居民, 各项服务内容得到了较好的落实。通过对本中心东方、祥龙、佳乐、民乐、浩泽、万寿、盈中等7个团队的服务工作量调查, 显示自2009年至2012年4月全科团队各种服务项目工作量有显著增长 (表1) 。

注:2012年数据为1-4月平均数据。

2.2 居民满意度

新的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及服务内容实施以来, 社区居民对全科团队的了解和满意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通过问卷调查知晓率、满意率不断提高 (表2) 。

注:调查样本量为500。

2.3 慢病防治与管理

公共卫生医师加入全科团队以后, 他们与全科医生合作, 在居委会卫生干部的帮助下, 开展慢性病的防治工作, 将病人纳入专项管理, 定期随访和指导用药, 使慢性病的管理人数不断增长, 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也得到了提高 (表3) 。

3 分析与讨论

3.1 新的全科服务团队提高了医生的服务范围

以前的全科团队只注重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来就诊的病人。现在将服务对象扩大到离休老干部、残疾人、家床病人、慢性病病人、精神病人、高龄老人及其他帮困人员, 基本涵盖了所有重点医疗需求人群[4]。通过对这些重点人群的连续性服务, 做好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减少慢性病的并发症, 降低他们的医疗负担, 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3.2 新的全科服务团队改变了服务理念和内涵

由单纯的被动式医疗服务, 转变为主动的“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全科团队成员在保证正常诊疗服务的前提下, 加大了预防、健康宣教、保健、康复、计划生育等其他服务内容。公共卫生医师加入到全科团队中, 和全科医师一起定期到居委会或居民家中开展随访、医疗服务、宣教、保健等服务。不断增加慢性病病人的建档人数, 通过服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干预, 提高了慢性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满足了居民的健康需求、增加了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帮助居民建立了正确的生活习惯, 使得居民不出小区、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各种医疗服务, 给居民提供了较大的方便, 从而彻底改变了“重医疗轻服务”的现象。

3.3 新的全科团队降低了居民就医费用

团队承担了大量的慢性病病人的随访和配药服务, 减轻了二、三级医院的门诊负担, 也降低了病人的医疗费用开支。7家全科团队基本配备了医保专线、医生工作站等信息化设备, 能为病人提供免费挂号、现场结算服务, 极大地方便了病人。社区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取消了15%药物加价, 进一步降低了药物价格水平。对于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病人, 在社区站配药, 既方便、又便宜, 从而形成了小病进社区的氛围, 起到了分流大医院病人的目的, 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

3.4 新的全科服务团队建立了量化的服务时间、服务标准和监督考核机制

一个好的服务模式能否成功, 离不开完善的标准和考核监督机制。全科团队将服务过程标准化、工作技能标准化、工作成果标准化相结合, 以标准化为依据, 从而使服务的质量有保证。各个全科团队的每个服务项目都有专人负责, 工作内容、责任分工都非常明确。团队的主管部门会定期到居民家中调查听取意见, 把工作好坏的评判交给居民, 将考核结果和对服务人员的奖惩相挂钩[5]。通过几年的问卷调查显示, 居民对全科团队的知晓率和满意度都有大幅提升, 可以看出新的全科团队的工作是扎实、有效的。

3.5 新的全科服务团队得到居委会的配合

团队充分发挥居委会卫生干部的作用, 在很多项服务开展时, 寻求卫生干部的支持与配合。因为居委会干部与群众熟悉, 在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健康宣教讲座的组织、重点医疗需求人员的摸排等方面, 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全科团队开展医疗服务工作打好了基础。

摘要:目的:了解社区全科团队的运行现况和对居民健康服务的影响。方法:通过资料查询、问卷调查、定性访谈等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分析青浦区盈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7个全科团队服务模式、运行现状和服务效能。结果:全科团队人员素质普遍较好, 宣传广泛, 能向居民提供综合卫生服务, 基本满足居民健康需求, 得到广大居民的肯定。但因服务人群量大, 人员配备不足, 全科团队工作负荷普遍较重。结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的全科团队的建立, 可以向广大居民提供六位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 能够较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团队,新探索

参考文献

[1]吴玉苗, 王瑞芳.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团队建设的思考[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9, 8 (11) :815-816.

[2]苏宁, 彭迎春, 王亚东, 等.基于工作分析的社区全科团队人力资源配置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10A) :3147-3149.

[3]成就.浅谈全科团队在社区卫生防治工作中的角色重塑[J].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 (3) :179-181.

[4]杜甲珺, 李鹏, 许宗余, 等.三城市就诊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与利用情况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1A) :18-21.

篇9: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关键词 城市社区 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建设

文化是衡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被誉为国际间竞争的“软实力”,对于促进地区国家之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文化是人民群众重要的基本权益,我国各届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和完善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社区作为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一个工作单位,其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在社区中生活的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的质量好坏,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保障实现居民文化权利的重要媒介,在新时期背景下增强人们对社会的归属感和服务感,共建人人幸福安康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述

1、定义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社会总的文化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居住人员的基本文化权利为基础,为满足和提升社区成员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由社会向该社区提供的各种非营利性的物质文化服务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的总和。它的存在意义是为了满足居民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由居民自愿参加,社区主办方并不能强制或者强迫居民参加。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一个地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质量也日益成为衡量这个地区发展水平、现代化程度和城市化进度的重要指标。

2、建设原则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遵循公益性、公平性和多样性的原则。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所说的公益性原则主要指的是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当中要以公众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在政府指导的基础上进行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文化建设活动。这项文化活动是由全体公民的纳税所得在汇报给全体人民群众的福利之举,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的弥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性。公平化的原则是指每个社区公民无论贫富、无论身份高低,都有机会享受同等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这项原则使得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能够合理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体现社会的公平性和平等性。多样项原则具体来说有两方面内涵: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方是社区和社会,社区和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充分尊重社区所有公民多种多样的文化需求,尽可能的提供社会所有阶层(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社会所有人群(未成年人、成年人、老年人)以及不同职业等等人的需要,有针对性的提供多种多样的文化服务;另一方面进行文化服务建设必须要以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为基本目标,传承和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二、建设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意义

1、行使居民基本文化权利,增强社区居民归属感和认同感

社区是人民群众开展文化生活最基本的、联系最为紧密的场所,社区硬件、软件设施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其丰富程度。完善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帮助居民行使自身基本文化权利的最基础的方式,在參与丰富有趣的文化服务活动,营造和谐美满的社区文化氛围的过程中,居民不止行使了自身权利,也履行了自身义务。在社区开展文化服务活动的同时,社区居民根据自身需要积极参加加深了对自身居住社区的认识,是他们对社区产生归属感,认识到自己也是这个社区中的一员,能内心深处增加社区依赖感。除此之外,居民自身还能在参加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学习与提高,增进邻里之间、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打破现代都市生活的距离感和冷漠感,营造和谐稳定的社区文化氛围,提高居民身心健康,增强居民的认同感。

2、提高社区居民综合文化素养,构建和谐社会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多种多样,具体的应该包括文娱活动、文学作品展览、体育竞赛、文化培训、道德素质培训、急救知识培训等等,在活动的过程当中不断给社区居民灌输相应的法制观念、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以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文化素养,培育提高各类人群的家庭观念、职业道德和社会美德。文化服务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社区居民,获得益处的也主要是社区居民,所以在日后的建设实践中,就可将活动的主办大全交由社区居民手中,实现社区居民自治和自我管理。从而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使每一位居民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参与到政府管理和政府监督的过程当中,增加对政府的认可程度,客观上推进政府决策民主化进程,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

三、促进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议

1、拓宽资金来源,建设高效主体结构

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来源是保障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已顺利进行的重要经济基础,中国人口众多,城市里社区单元更是林林总总,如果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只是依靠单一的政府投资,这样会导致政府经济负荷过大,不能够保障经济投入的充分合理化,一旦政府资金链断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经难以维持,甚至之前所做的努力也会变为无用功。所以在立足于基本的政府投资之外,社区还要积极转变发展态度转向民间投资群体,广泛大量吸收民间资本,吸引个人和企业的资金赞助以弥补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有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证明:企业和私人的赞助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资金投入中往往占据了三分之一甚至更高的比例。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服务主体是社区居民,参与主体可以延伸至全社会所有人群,仅此我们要努力建设优化活动主体结构,以“共同治理”为社区公共文化发展重点,积极调动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各方面主体的力量,搭建丰富多元的主体参与平台,缓解政府工作压力,更好地开展社区文化服务活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除此之外,我们在活动同时还要注意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提高社区文化服务活动的社会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注意培育自身活动特色,使之能够不断传承,这样才算是真正实现这项活动的举办意义和价值。

2、丰富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吸取国内外有效经验

完整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该包括社区公共文化政策法规体系、社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社区公共文化信息体系、社区公共文化资金保障体系、社区公共文化人才体系和社区公共文化评估监督体系。每一个体系都是一个小小的运作单位,需要每一位经营管理人员去用心经营,做到以政策法规体系为基础,以文化信息体系为导向,以资金体系为保障,以评估监督体系为回馈,促进文化基础设施体系、人才体系全面发展的格局。笔者认为现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完善人才体系建设,吸引具有高水平的管理人员进入到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当中,为文化建设提供培育良好的专业人才,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充足的动力,使人才进步与公共文化建设进程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我们还可以做到的是吸取国内国外有用的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有用经验与教训,比如英美法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文化建设的共同特点是:都十分重视本国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私人投资大大多与政府投资;强而有力的政府保障。

四、结语

当前国际间的竞争已经不局限于经济实力间的竞争,转而更加注重文化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的竞争。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对于提高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促进本国综合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必须时刻加以重视并且采取行之有效的促使加以促进。

参考文献:

[1]张喜华.何为文化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2]杨琳瑜.和谐社会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机制创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3]李少惠,王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社会化的模式构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02).

[4]牛华.“内生 外包 合作”——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的类型及其经验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01).

上一篇:中外合作大学投资分析下一篇:南通市老城区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