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提升

2023-02-26

第一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提升

社区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一、存在问题

1. 居民参与社区文化事务的积极性有待提高。随着电视机、家庭影院等现代娱乐设施的普及,社区公众对社区公共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社区文化人才匮乏缺少管理组织人员。社区文化专管活动中,除了上级组织的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外,许多社区的文化体育活动都是自发的、业余的,大都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由于没有专业人员的辅导和缺乏统一管理,这些队伍的人员构成复杂,变动频繁,组织能力和演出水平普遍不高,有时还容易出现违规行为。

3、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及场地投入不足。开展文化活动通常都是靠拉赞助和“化缘”。新建文化设施无能为力,老设施的维修也是困难重重。现在社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成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居民只限于居民区活动室和社区多功能活动室,容纳范围较小,无法适应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4、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社区文化活动参与不足,另一方面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主要根源是,社区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同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不协调。

二、对策思路

以促进、提高群众文化的活力、创造力和影响力为着眼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文化走进社区,贴近百姓,融入生活,用丰实的文化历史底蕴带动社区文化建设,在政策导向、阵地建设、人才队伍、项目载体、机制保障上作对策思考,打造“活力凤凰、魅力凤凰、宜居凤凰”品牌,满足社区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1、提高居民参与意识,动员社会力量共建文化服务体系 在提高居民意识上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有利于提高社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提高社区人民群众的精神品位,有利于提高社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在社区管理上,要为社区群众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尤其注意解决好社区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社区治安等方面的问题。针对社区成员的文化需求、兴趣爱好,在内容上应注意与之相匹配,在形式上做到大中小型兼顾、上下结合,在对象上应注重让更

多的家庭和个人参与,让最大多数的社区成员共享社区文化成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国家对现有的公共文化发展的经济政策,抓紧研究、制定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如一些企业、慈善机构等有识之士的参与。此外, 参与还包括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一定程度的社会化和市场化。

2、培育文化文艺骨干,壮大做专人才队伍

可以培育一批团队,吸引群众广泛参与。通过组织

文化活动,积极为文艺团队筑就展示平台,提升社区群众文化团队的水平,形成团队建设规范化、活动内容大众化、活动项目特色化的建设模式,保证社区不同居民群体都可以参与自己喜好的文化活动。培育一批特色团队,以团队团结人,以学习促进人。培养居民科学文化素养,营造休闲文化、体育文化、科教文化、道德文化、艺术文化、生态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大社区文化,以学习型团队来吸引人、团结人、陶冶人、激励人,增强居民群众的社区归属感。

3、以完善规范管理为基础,强化机制保障。在制度管理上,健全服务居民的 “网上居委会”,“社情民意QQ群”,社企QQ群等手段,架起联系沟通桥梁。在对现有文化设施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文化中心、

文化站、居民文化活动室三级群众文化设施,形成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主体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以信息化为基础,搭建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沟通千家万户,让信息化融入百姓生活。在经费保证上,加大政府投入,街道每年拨付文化体育专项基金16万元,在区文化局下拨各居委会文化经费1万元的基础上,街道匹配文化经费1万元,用于每个居委会订购图书、报刊或添置音响设备。整合社区单位资源,继续与上海电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建立文化基金5万元,用于社区文化建设。

4、以满足居民需求为方向,拓展项目载体

1、办好一所文艺培训学校,提高青少年的自身素质。社区学校在继续实行社会化、专业化运作的基础上,按照居民的需要设计各项学习内容和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社区居民的特点和需求,让学习内容的设置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居民,计划完成招生800名。继续开展各类人群教育。根据社区内儿童、青少年、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等不同教育人群的需求,开展多规格、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

2、编好一份报纸,展示风情风貌风采。与《上海城市导报》合作发行一份社区百姓自己的报纸——《和》月刊,以“反映社区生活、报道社区建设、沟通社区信息”为宗旨,传递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资讯信息,并为社区居民搭建了解社区、关注社区、参与社区建设的平台。要继续编好这份报纸,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3、搭建一个舞台,打造江苏特色品牌。办好社区文化品牌“江苏之声”艺术节,以“文化唱响和谐”为主题,做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峰,使团队文化进小区,社区文化进军营,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进社区,并带动各居民区,进一步扩大居民群众的参与面,唱响和谐文化的主旋律。推进广场文化、活动室文化、中心文化、绿地公共文化、会所文化等建设。在居民区开展“八个十”进小区活动,即:十场文化演出活动、十场读书交流活动、十场科普宣传活动、十场居民健身活动、十场学习型成果展示活动、十场暑期纳凉活动、评选十位社区文化明星和新建十支文化团队。

第二篇:大力开发与提升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沈业民(江苏省扬州市图书馆 邮编:225009)

【摘要】本文提出图书馆大力开发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理念,围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内涵、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作者认为: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实践和探索开发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新途径和新办法,才能不断发挥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

随着当今社会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大力开发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来,扬州市图书馆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大力实施“提升服务能力、延伸服务范围、创新传播方式、开发项目资源”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个根本任务,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为社会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更好的文化发展成果。积极嫁接社会公共资源,不断创新社会化合作机制,努力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供给能力,扩大公共文化品牌效应,使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1以人为本、读者第一,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内涵

阵地服务工作是公共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根基,如何把“以人为本、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贯彻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当今时代,文化需求的多元化与信息摄取的快捷化是文化供求的显著特征。公共图书馆必须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优品优质意识,制造“场效应”、“磁引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作用。

1.1营造市民书房氛围

当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时代的到来,大众化的阅读需求与服务已不成问题。我们应该在传统的服务模式上努力创新、提升质态,多设置一些服务单元,多体现“人书合一”。让每位到馆借阅的市民感到温馨、贴心、方便、快捷,让图书馆成为市民的“大书房”,图书馆员成为市民书房的“管家”。公共图书馆在努力营造市民书房氛围的同时,要加强人性化服务必须做好两个提升:既要提升馆员爱岗敬业、专业娴熟的事业精神,又要提升文献流通与利用的功用理念。扬州市图书馆通过优化书架排放、分类布局,开辟“每周新书专区”、“精品展示区”、“读者之窗”等等,加强新书导读、降低“读者成本”、满足读者需求,提高读者到馆率和满意率。

1.2贴近读者阅读需求

在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中主动贴近读者,深入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倾向,让采访工作者的主观性变为大众的需求性。扬州市图书馆通过开展“你选书、我买单”活动让读者参与图书馆的采访工作,增强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性,拉近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距离,彰显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精神。

1.3倾听读者合理心声

图书馆作为文化服务窗口在整个服务流程中必须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交流,了解掌握读者在利用公共图书馆当中存在的诉求。“读者座谈会”、“读者信箱”、“读者留言”等是图书馆广开言路、集思广

益的很好形式。图书馆在公众的关注下可以海纳百川、拓宽视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与内涵。

2大力开发、拓宽渠道,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

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要坚持政府投入与社会参与的双轮驱动,大力拓展供给渠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的载体和途径,在坚持公益性为主的前提下,谋划产品载体建设、加强与社会力量协作,以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来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事业。

2.1充分利用“非遗”资源,开创公益性讲座服务

扬州地方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扬州的“非遗”多、范围广,对城市的生态与发展影响巨大。扬州市图书馆以敏锐的触觉,创新的思维,抓住社会“非遗热”,从2006年底开始,策划开展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讲座,采取“专家论坛”、“传承人演示”、“多媒体播放”三位一体的模式向社会推出了《扬图讲堂》这个求知学习的公益性讲座平台。三年来,《扬图讲堂》举办各类讲座60多场,为数万多市民提供了多渠道获取文化信息的服务。

2.2主动嫁接社会资源,提供多元化公共服务

图书馆深入开展公共文化延伸服务活动,必须要有二个突破:一是要突破传统的服务方式,二是要突破资源单一的局限。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嫁接多种资源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才能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普惠与民。为市民免费送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项目。在图书馆宣传周以及文化进社区等活动中,扬州市图书馆积极引导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开展活动,为市民提供了科普知识咨询、医疗保健问诊、免费法律援助、地方曲艺表演等公共服务项目。

2.3开发特色数字资源,扩展文化产品附加值

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往往是受时空局限的,有了网络化的环境,有了数字资源,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就有了保障。扬州市图书馆不光开创了“非遗”系列讲座还把讲座的演讲现场、专家手稿、传承人演示录像经过后期编辑、加工,制作成多媒体光盘产品进行巡回展播,为社区居民、武警官兵、福利院老人等多种人群又一次提供优质的文化大餐同时也是丰富了我馆的特色数据库馆藏。

2.4与主流媒体深度合作,营造全民阅读氛围

“坐以待客”、静态作业是常人对图书馆的认识,一度时期图书馆在生存环境以及一部分人心目中,有被边缘化的倾向,这是图书馆推动全民阅读的不利局面。因此,图书馆要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宣传造势,发挥媒体舆论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不断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扬州市图书馆携手扬州电视媒体策划读书类电视节目《百家书谈》,推出两个版块内容,“馆长荐书”——鉴赏优秀图书,加以评述,引导社会公众推广阅读;“阅读随感”——由优秀读者畅谈阅读感受,体味书香,感悟人生。图书馆与电视媒体进行战略性合作,实现强强联合,是主流文化积聚、挥发的一个体现。

2.5引入企业资金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规模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必须有经济支撑。扬州市图书馆积极策划、主动接纳,与中国移动扬州分公司合作组建的“全球通”读书俱乐部,开展讲座、展览、读书沙龙、艺术评赏等活动,是“企业搭台、文化唱戏”的有益尝试。公共文化活动以赞助冠名、合作主办的方式吸引企业资金介入,极大地拓展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畴与平台。

3拓展功能、扩大延伸,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3.1积极创意,搭建讲座平台

讲座工作以其领域宽广、多元取向、打造高端、引领潮流和文化本体意义上的建树性、知识结构范畴上的提升性和受众交流互动上的完善性,在公共图书馆业务工作中已经由原来的边缘性走向主导型,成为图书馆不可或缺的核心工作之一。扬州市图书馆积极学习先进图书馆工作理念,抢抓机遇、创新发展,搭建《扬图讲堂》讲座平台向社会提供讲座服务。针对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市

民对讲座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差异性的要求。推出了高端名家、非遗文化二大系列讲座,通过丰富讲座内涵、提升讲座影响、加强讲座运作等举措,不断提升市民文化素养、提升城市文化氛围。

3.2创新读者互动机制,增强评选效益

“优秀读者”评选历来被看做传统阵地服务工作,评选形式以行政评测为主,对象为持证读者。随着社会公众自我展示的意识不断增强和社会评选动态参与的广泛推行,传统的评选机制已难以唤起社会关注目光。扬州市图书馆结合深化、延伸公共文化社会服务功能,创新机制变“等待读者参与”为“激发读者参与”,在评选中引入“读者自荐”、“全民海选”机制,提供展示舞台、抛除门槛限制,激发市民参与热情、强化活动振波、延伸了评选覆盖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3编织网络,扩大服务平台

图书馆在坚持公益服务为主、平等互利双赢的前提下,应主动出击,跨行业建立社会合作网络,共同举办文化活动,进一步壮大物质依托,扩大服务平台、丰富服务内容。扬州市图书馆联合中国移动为双拥慰问增添了万元慰问品,联合艺术团体将精彩的文艺演出送进了军营、携手武警江苏医院为市民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借助企业资金为读者设置千元奖品等等,初步形成了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工作需要和文化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工作网络。

3.4走出图书馆,加强服务辐射

图书馆如何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社会基层和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群体之中,成了新时期公共图书馆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扬州市图书馆加强与社会力量、企事业单位联络协调,将服务触角向行业、社区和农村延伸,扩大服务辐射面。先后走进驻扬部队,为官兵提供针对性强、教育面广的公共文化服务;走进大型企业,为企业客户开讲专题讲座;走进福利机构,为孤寡老人送去图书、文化讲座;走进困难山区,为山区孩子们建立爱心图书室;走进医疗单位,为从汶川大地震的受伤病员设立“病房图书馆”。

4开发资源、积极推广,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树立公共文化服务的品牌意识,不断开发优质文化资源,组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引领潮流的公共文化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公共文化能力提升。更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促进和谐文化氛围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建立有着深刻的社会影响。

4.1引进高端、打造精品,升级《扬图讲堂》讲座品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品位,高端化的文化需求日益增加。公共图书馆有责任也有义务提供高质量、高品位、高层次的讲座服务需求。扬州市图书馆不断对《扬图讲堂》品牌进行升级运作,赋予《扬图讲堂》更高的社会定位——“单场千人、惠及万众”,邀请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易中天、阎崇年、钱文忠等大师名嘴担任主讲嘉宾、选择千人剧场作为讲座现场、投放公益性宣传广告、推出讲座电视展播节目、开设网络视频点播、制作讲座光盘产品等极富穿透力、影响力的运作手段,作为讲座品牌扩张升级的不竭动力。取得了广泛影响和良好赞誉,展示了图书馆作为公益服务机构良好的社会形象,对提高图书馆社会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4.2深度开发、有机结合,提升《扬图网站》服务功效

在数字时代的今天,图书馆通过网站为读者提供更快捷、更直观、更人性化的数字资源服务和各种信息咨询服务。扬州市图书馆在《扬图网站》建设中将文化资源、文献资源、数据资源以及网络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自主开发推出了“活动剪影”、“新闻视频”、“扬图讲堂”、“百家书谈”四个主题信息版块和《特色文化数据库》、《剪报数据库》、《地方法规条例数据库》以及《馆藏古籍书目数据库》四个文献数据库,分别采用广域网和局域网的形式为社会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网站承载的业务宣传和发布、信息服务和检索、网络资源导航以及读者交流互动四项功能,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网络支撑。

4.3出新求变、注重效益,展示《扬图活动》品牌风采

“公共图书馆是人民的终身学校”这句话精确地阐明了图书馆与全民阅读的关系,表明了公共

图书馆在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方面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是多层次、多元化的,不能以传统的、单一的文化活动服务所有的社会公众。《扬图活动》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随时代步伐,创新服务方式,策划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品牌活动。无论是传统的“4.23世界读书日”、“公共图书馆宣传周”、“红领巾读书征文”等活动,还是创意开展的“图书漂流”、“你选书、我买单”、“上海世博会扬州宣传周”、“扬州的夏日”等活动都能够出新求变、独具创意。在社会效益方面,组织形式从社会公众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活动载体从馆内资源向社会资源延伸、活动受众从持证读者向社会公众扩散、活动项目从读书学习向科教文体多方面拓展、活动影响也从亮点出彩向经常化、正常化不断提升。在经济效益方面更是实现了为社会办活动、以活动促收益、用收益“反哺”图书馆主业的良性循环格局。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开发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更是一个适应时代、适应社会的紧迫任务。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公共图书馆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探索开发与提升服务能力的新途径,以增强社会公众对公共图书馆的依赖性、认同感,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感召力、竞争力,不断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宁.抓管理 塑形象 内外兼修 努力提升南京图书馆综合服务水平.新世纪图书馆,2007(1) 2许建业.论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工作定位与发展对策.南京图书馆新馆开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12)

3沈业民. 大力开展讲座工作.提升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上图讲座,2009(1)

4周小平,共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江苏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思考.科学成果管理与研究,2007(6)

5周宇,博采众长.有容乃大——谈扬州市图书馆在公益性与社会化服务方面的举措.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研讨会,2009

(作者信息:江苏省扬州市图书馆党支部书记、馆长;邮编:225009;邮箱:yzlib@yzlib.cn)

第三篇:借京津冀发展机遇提升津南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京津冀;一体化;建议

摘要:文章阐述了津南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探讨了与京冀两地相比存在的差距,并提出把握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机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2-0094-03

2014年2月26日,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深刻阐述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明确了总体要求和七个方面的工作着力点。以此为标志,开启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2014年8月28日,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河北省文化厅三方在天津签署了《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津南区要充分把握这一机遇,挖掘、利用、整合津南区深厚的文化资源,完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1积极开展与京冀地区的文化交流

1.1京津冀三地部分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书

2014年11月5日,天津市津南区文化广播电视局,天津市和平区、河西区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区文化委员会,河北省唐山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在天津市和平区完成《京津冀三地部分地区文化战略合作协议书》签字仪式。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必将为推进京津冀三地联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1.2密切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发展

三地文化工作者携手,组织演出、系列活动等丰富基层文化生活,促进文化交流和发展。① 2015年2月10日,由北京市朝阳区,天津市津南区、和平区、河西区以及河北省唐山市本地艺术家组成的下基层慰问队来到唐山市乐亭县胡坨镇大黑坨村。在李大钊故居纪念馆广场上,三地艺术家不仅搭台唱戏,为老百姓们送上精彩的文艺节目,三地书法家还互相切磋,现场挥毫泼墨书写春联,赠送乐亭百姓。② 2015年5月16日,应津南区文广局邀请,唐山市评剧团携带经典剧目《御河桥》亮相津南大剧院,演员们俊俏靓丽的扮相、婉转的唱腔、扎实的艺术功底使得整场演出格外精彩,受到津南广大戏迷的热烈欢迎。③ 2015年6月27日,在津南区文广局的沟通和协调下,天津评剧院应邀赴唐山市慰问演出,将评剧经典剧目《赵锦棠》搬上唐山市燕山影剧院的舞台。此次演出为唐山百姓送上了一场纯粹的视听盛宴,使唐山评剧爱好者过足了戏瘾。④2015年7月29―30日,由津南区文广局、廊坊市文广新局共同主办的“同筑津冀情共圆中国梦”津南区―廊坊市区域文化交流系列活动成功举办。各种展览、演出丰富了津南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座谈会为两地文化系统工作者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与会人员就两地开展工作的做法和经验进行深入探讨,取得良好效果。

2 津南区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2.1 公共文化投入持续稳步增长

津南区政府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全区年度财政预算,不断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加强管理,每年拨出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购置图书,做到文化事业经费、“两馆一站”免费开放专项资金、重大文化工程建设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并与本地区财政收入同步增长。

2.2 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津南区图书馆8个部室全部免费对外开放,图书文献、报刊全部实行开架借阅,馆内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全部实行免费提供。凭借着丰富的活动和优质的服务,津南区图书馆在全国第五次公共图书馆科学评估定级活动中,被文化部评为国家地市级一级图书馆。2014年,市、区财政拨款260万元对津南区文化馆内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进行维修改造,硬件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为参与全国第四次公共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津南区将镇文体中心建设纳入全区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新城镇建设规划,9个镇级文化站全部达到市级标准,目前有7个镇建成面积超1,000平方米的文体中心。津南区原有165个行政村,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经过整合,现存41个行政村、46个社区,全部配备文化室和农家书屋(社区书吧),并设专、兼职管理员。

2.3 群众特色文化活动广泛开展

2.3.1连续举办11届的津南区文化艺术节已经成为津南区的特色文化品牌。2014年第十届文化艺术节期间组织安排大型群众文化活动60余项,子项目达200余场次,实现了活动形式、内容等方面的不断创新。

2.3.2 深入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活动。2014年,津南区图书馆为社区图书分馆、流动服务点各配送图书2,800册,期刊2,664册;为农家书屋配送图书13,200册,光盘880张,保证了基层群众的阅读需求。津南区文化馆组织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深入基层送文艺演出20余场次,组织书画骨干和津南区业余书画家深入农村、社区为群众书写春联500余幅,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2.3.3 组织举办公益性文化培训辅导。组织专业干部到基层进行文化公益大讲堂、各艺术门类培训辅导活动,年均500余次、培训人员2万余人次。

2.3.4 津南区图书馆大力推进“知识工程”的开展。组织举办“枫叶杯”青少年书法绘画大赛,“好书伴我成长”“书香满津城,悦读惠万家”等系列读书活动,丰富中小学生课余生活,满足津南区群众阅读需求。

3 与京冀两地相比存在的差距

3.1 缺乏文化事业发展长期规划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科学长久的文化事业发展规划能够明确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方向 ,有利于一个地区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 与北京市中心城区和河北省发达地区相比, 津南区并没有出台文化事业发展纲领性文件,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公共文化水平的提高。

3.2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

与北京市中心城区和河北省石家庄市、唐山市等发达地区相比,津南区没有修建综合性文化艺术中心,文化休闲广场面积较小并且数量严重不足,人民群众缺乏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的阵地;津南区文化馆、图书馆馆舍建筑面积距离《天津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5―2020年)》尚有差距,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上受到很大限制;镇文化体育活动中心设施设备建设尚需提升和改进;农家书屋(社区书吧)和村文化室设施设备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老社区文化设施面积不足,提升空间小,文化设备相对落后。

3.3 缺乏特色项目、品牌项目

凭借着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津南区公共文化服务得到了津南百姓的一致认可,但由于缺乏特色项目、品牌项目,津南区文化艺术节在全市及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明显不足,与“南开杯”广场舞大赛、“和平杯”京剧票友大赛、唐山市评剧艺术节以及北京国粹文化艺术节等成熟品牌项目相比有不小差距,需要进一步挖掘特色,提升品牌价值,拓展群众文化活动覆盖面。

3.4缺乏专业人才、院团,文化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专业艺术院团在推进基层文化艺术发展过程中有明显的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作用,有助于提高基层群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文化艺术表演水平;高素质、高水平文化干部队伍管理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作为“急先锋”,在开展群众文化服务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编制局限,津南区没有成立专业文艺院团,群众文化专业人才发展需求受到制约,文化专职干部队伍的进修或学习专业知识培训活动相对较少,基层群众文化团队的培训辅导工作有待创新和提高,特别是村、社区文化骨干力量需进一步下大力培养。

3.5尚需加大文化经费投入、资金匹配力度

2014年北京市财政在文化体育与传播方面支出达到人均761.8元,是全国206元的3.7倍,远高于津南区财政人均文化支出水平。市、区、镇财政用于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的专项资金,特别是镇文化中心、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投入资金匹配与《天津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5―2020年)》需求差距较大,文化经费投入直接影响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1]。

3.6社会力量参与程度较小

公共文化服务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但仅仅依靠政府行为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能够降低地方财政压力,还能进一步促进公共服务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购买皮卡少儿中英文图书,成立皮卡体育馆路少儿中英文图书馆,引进社会力量进行运营管理,为辖区少年儿童提供阅读服务;河北省图书馆、省群艺馆等六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河北省文化志愿者协会,选举产生了协会领导机构、9名常务理事及29名理事,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铺平道路。与京冀相比,津南区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建树较小,需要着重提高。

3.7监督考核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完善的监督考核体系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有效提升,必要时可以委托第三方对基层设施服务情况进行评估,采取明察暗访的方式,按照设施、服务、活动、管理、经费五达标要求,对镇、村、社区进行蹲点式调查,摸清基层设施一周的服务情况、运营情况和管理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完善的监督考核标准对基层服务机构是一个很大促进,有利于提高运营管理水平。

3.8文化底蕴、文化资源挖掘程度有差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津南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葛沽宝辇会”名扬四海,要勇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积极挖掘和发挥津南文化的深厚底蕴,让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津南文化的良好局面。

3.9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明显不足

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由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决定的。正是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矛盾运动,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地区的文化不断碰撞和交流,促进文化的不断发展。只有从其他文化中吸收营养,才能永葆青春,具有活力。津南区的文化交流仅限于天津市范围内,在汲取其他地区文化的营养上有所欠缺,影响了津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4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建议

4.1制定津南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期发展规划

积极争取公共文化服务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借鉴公共文化服务开展较好地区的经验,结合津南区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津南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期发展规划,将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到乡镇的考核指标当中,并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发展规划进行提高和完善,达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高的目的。

4.2完善文化设施建设,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一是大力推进区、镇级标准化文化设施建设。在充分发挥好原有文化设施资源效用的基础上,努力改进、完善和提升区、镇级文化设施设备,大力提高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实现区、镇、村级文化设施全覆盖[2]。二是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做好农家书屋(社区书吧)、村文化活动室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巩固和发展工作,逐步实现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场地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对全社会免费开放。

4.3开展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实现文化成果全民共享

一是积极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和作用,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创作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不断丰富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内容,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广泛地参与基层文化活动,不断扩大活动的覆盖面,让群众的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二是围绕中心工作,发挥文化活动的宣传舆论功能,实施精品战略,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广泛组织开展高品位,具有标志性、示范性、娱乐性的,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实现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的不断创新,发挥为社会提供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三是深度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送文化下基层和文化培训辅导活动,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使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4.4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是强化文化管理干部和专业干部理论、专业培训,建立文化队伍竞争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创新创业。二是建立新的、科学的、适合文化事业发展的人才引进机制,吸纳有文化管理和群文专业才能的人补充到文化干部队伍之中。三是坚持镇、村(社区)文化管理队伍的相对稳定,定岗定编,为基层文化工作的创新开展提供人员保证;四是加大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力度,建立健全业余文艺骨干培训制度,提高业余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使其成为活跃基层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

4.5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一是各级财政设立专项建设资金和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项目专项资金,逐步增加资金投入力度,保证工作顺利开展。二是根据每年各级财政经常性收入比例,逐步提高文化事业经费和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等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全区政府购买服务目录中,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热情,为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领域打开通道。

4.6学习先进典型,加强文化艺术交流

为文化干部队伍管理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让他们到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较好的地区进行实地观摩学习,开展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和学习文化工作的先进理念,补充能量,将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结合津南区实际发扬光大,切实提高津南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第四篇:关于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社区文化是居民在特定区域内形成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具有整合社区资源、引导价值观念、继承文化成果、规范行为方式、教育娱乐群众、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等重要功能和作用。

为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江苏街道人大代表组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对江苏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愿景、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思考。专题调研由代表组组长宋慧牵头负责,何正荣、倪尧、高洁敏、余文富、陆武、陆国樑、潘棠贤、戴青等代表共同参与。在调研过程中,代表们通过参观视察、座谈会及走访的形式,就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专题听取了居委会书记、主任,文教干部、团队骨干及街道社发科同志的意见建议,同时还加强与居民的交流和沟通,认真倾听居民意见和建议。此外,今年街道创办的社区报——《和月刊》,专门开辟代表动态、代表风采专栏等,为代表了解社区、关注社区、参与社区建设搭建了平台。经过三个多月时间的调研,形成了《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题调研报告。

一、建设愿景

深入推进社区建设和管理,离不开文化的有力支撑,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在社区建设中越来越凸显。提升文化软实力,创新发展理念,拓宽发展途径,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社区文化的活力、魅力和生命力,是当前和谐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今年是公共文化服务年,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理念,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化服务方式,打造“活力江苏、魅力江苏、宜居江苏”品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对社区居民进行教育、陶冶、塑造,促进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互助,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居住环境。

二、发展回顾

江苏路街道地处长宁区东部,与静安区、徐汇区接壤,是长宁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机关所在地,是长宁区通往中心城区的门户。辖区总面积1.52平方公里,近6万人口,下设13个居委会,居民户数1.8万户,楼组803个,2006年街道被命名为新版上海市文明社区,目前有80%的居民生活在市、区级文明小区之中。

江苏路街道是个典型的老城区,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是全市“花园洋房”较多的街道之一,有较多的历史风貌保护建筑、名人故居、革命历史遗迹等,充满浓厚的文化韵味。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江苏路第五小学、愚园路第一小学、区少年宫等一批市、区重点教育单位均在辖区内。多年来,街道以提高居民的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质量及社区文明程度为核心,以全面提升个人和组织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着力点,在内容和方法上更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先进文化走进社区,融入生活,提升环境,较好地实现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公共文化服务在江苏街道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加快文化设施建设。近年来,街道共投入资金84万元,对13个居民区活动

室进行了装修扩建,活动室面貌焕然一新,达到全覆盖,居民活动有好去处;积极开展万元报刊进社区工程,为每个活动室征订报刊杂志100余种,以丰富不同年龄层次居民的文化生活,满足广大居民的文化需求。

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在小区、楼组、家庭中广泛开展文化活动。以星级楼组创建为抓手,以共同的志趣爱好为基础,通过“书报传情角”、“墙报”、“科普之窗”等学习园地及“邻居节”活动,形成邻里互学互助、尊老爱幼的楼组文化,营造出不断学习、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文化团队充分利用丰富的人文资源,培育了英语沙龙、桑榆读书小组、书画小组、时事政治学习小组、摄影沙龙等一批特色团队,目前已发展至110支文化团队。

培育江苏文化特色。“江苏之声”艺术节自1999年至今已举办了九届,做到年年有主题,季季有汇演,月月有活动,居民参与面越来越广,活动质量一年比一年高,形成了江苏文化一大特色。

实行社区资源共享。充分挖掘社区内的硬件设施资源,协调区域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小区物业的文化娱乐、体育运动场所设施等向社会开放,目前已有九所中小学校、区少年宫、市教育报刊总社等单位为社区提供教育及活动场所。加强单位联建共建。与社区单位一起创建了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社会实践、老年活动、教育、健身、文体、读书等七大系列学习型基地;与“上海东方老年文化交流中心”联手合作成立了“江苏社区文化活动指导站”,利用其办学特色和师资力量,探索了一条社会组织参与兴办社区文化活动的新路;与上海大学文学院联手成立社区发展研究工作室,对社区文化建设开展工作指导和研究;与民进上海市委社会服务部联手把街道作为社情民意基层调研基地,每年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教育、卫生以及科普读物等方面的援助,每年提供专家志愿者服务及为社区“居民图书室”和社区家庭捐赠书籍等。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街道每年确保创建经费的投入,并做到年年有递增。2002年起,按每年人均一元投入,每年递增一元确保创建经费。同时,街道还积极争取社区单位的大力支持,由工商银行长宁支行牵头建立了100万元的社区助学奖励基金;由上海电信实业(集团)有限集团等三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每年20万元的社区文化建设基金;华敏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向社区捐赠1400平方米的社区活动中心。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极大地推动了社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

1、文化底蕴有待进一步集聚。江苏社区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有众多的名人名居名校,现这些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2、活动场所有待进一步整合。江苏社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成社区三大中心之一的文化活动中心,居民只限于居民区活动室和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多功能活动室,容纳范围较小,无法适应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骨干队伍有待进一步扩大。居民群众对社区文化的标准和要求提高了,但从目前社区文化队伍的现状来看,文化人才比较匮乏,热心社区文化的骨干大为减少,出现断层。

四、对策思路

以促进、提高群众文化的活力、创造力和影响力为着眼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文化走进社区,贴近百姓,融入生活,用丰实的文化历史底蕴带动社区文化建设,在政策导向、阵地建设、人才队伍、项目载体、机制保障上作对策思考,形成建立一个中心、健全一个网络、培养一支队伍、培育一群团队、

增设一批设施、宣传一批名人、办好一所学校、编好一份报纸、搭建一个舞台“九个一”的群众文化特色,打造“活力江苏、魅力江苏、宜居江苏”品牌,满足社区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一)以建立文化中心为核心,加强阵地建设

1、建立一个中心,搭建社区文化舞台。与区工人文化俱乐部共享资源,建成3000平方米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新建600平方米的街道特级图书馆。通过签订协议,采用权属管理和自主管理相结合的模式管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突出综合性,着力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发挥图书馆对活动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其成为教育培训中心、团队辅导中心、活动策划中心和创作中心,把文化中心建成老百姓欢迎和真正参与的活动基地。

2、增设一批设施,夯实群众活动基础。协调社区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阅览室、活动室、教室等文化娱乐和体育运动场所设施,打造江苏社区10分钟学习生活圈;增设一批文体设施,新建金桥、利西路24弄、月村、曹家堰4个健身点,更新、整新一批三年以上健身器材;成立江苏社区气功锻炼站,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健身团队;继续做好推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工作,在做好市三女中和市三附校资源向社区开放的基础上,争创省吾高级中学场地对外开放示范点学校,提高社区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

3、健全一个网络,架起联系沟通桥梁。在对现有文化设施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文化中心、文化站、居民文化活动室三级群众文化设施,形成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主体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以信息化为基础,搭建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沟通千家万户,让信息化融入百姓生活。

(二)以培育文化骨干为抓手,壮大人才队伍

1、宣传一批名人,凸现社区名人效应。挖掘社区文化底蕴,开展对社区名人名居的调查,汇编《那人、那路、那房》宣传画册;动员组织文化名人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社区各项活动。同时,积极宣传社区内著名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利用名人效应资源带动社区居民积极投身社区文化活动。

2、培养一批队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培育社区文化骨干,建立起优秀的专业社区文化工作、基层指导员、志愿者及文艺轻骑特色等四支队伍。推进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评选表彰新一批学习型楼组、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居委会,进一步深化学习型组织创建内容。

3、培育一批团队,吸引群众广泛参与。通过组织文化活动,积极为文艺团队筑就展示平台,提升社区群众文化团队的水平,形成团队建设规范化、活动内容大众化、活动项目特色化的建设模式,保证社区不同居民群体都可以参与自己喜好的文化活动。培育一批特色团队,以团队团结人,以学习促进人。培养居民科学文化素养,营造休闲文化、体育文化、科教文化、道德文化、艺术文化、生态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大社区文化,以学习型团队来吸引人、团结人、陶冶人、激励人,增强居民群众的社区归属感。

(三)以满足居民需求为方向,拓展项目载体

1、办好一所学校,提高居民群众素质。社区学校在继续实行社会化、专业化运作的基础上,按照居民的需要设计各项学习内容和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社区居民的特点和需求,让学习内容的设置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居民,计划完成招生800名。继续开展各类人群教育。根据社区内儿童、青少年、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等不同教育人群的需求,开展多规格、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

2、编好一份报纸,展示风情风貌风采。与《上海城市导报》合作发行一份社区百姓自己的报纸——《和》月刊,以“反映社区生活、报道社区建设、沟通社区信息”为宗旨,传递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资讯信息,并为社区居民搭建了解社区、关注社区、参与社区建设的平台。要继续编好这份报纸,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3、搭建一个舞台,打造江苏特色品牌。办好社区文化品牌“江苏之声”艺术节,以“文化唱响和谐”为主题,做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峰,使团队文化进小区,社区文化进军营,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进社区,并带动各居民区,进一步扩大居民群众的参与面,唱响和谐文化的主旋律。推进广场文化、活动室文化、中心文化、绿地公共文化、会所文化等建设。在居民区开展“八个十”进小区活动,即:十场文化演出活动、十场读书交流活动、十场科普宣传活动、十场居民健身活动、十场学习型成果展示活动、十场暑期纳凉活动、评选十位社区文化明星和新建十支文化团队。

(四)以完善规范管理为基础,强化机制保障

1、管理服务。制定《江苏路街道居民区文化活动室管理若干规定》,加强对居民区文化活动室的规范管理;制定《江苏路街道文化团队管理若干规定》,对文化团队的日常活动、日常管理、参加演出以及奖励方式予以明确规定,实现对业余团队的规范化管理。

2、运作模式。做好长宁区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科研课题:“国家级课题”——《网络教育进社区工程》和“区级课题”——《学习型社区创建指数研究》,修订完善学习型社区创建指数测评体系;坚持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运作,继续与“上海东方老年文化交流中心”、上海大学文学院等单位加强联手合作,形成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江苏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依托街道信息化优势,充分发挥网站群落的作用,开辟学习资源,拓展服务功能。

3、经费保证。加大政府投入,街道每年拨付文化体育专项基金16万元,在区文化局下拨各居委会文化经费1万元的基础上,街道匹配文化经费1万元,用于每个居委会订购图书、报刊或添置音响设备。整合社区单位资源,继续与上海电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建立文化基金5万元,用于社区文化建设。

江苏街道人大

代表组

2007年10月

第五篇:夯实基础强化服务依法行政进一步提升文化体育工作公共服务能力

文化体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对于凝聚全县各方面力量,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建设美好家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文化体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形势下,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组成部分的文化体育工作,如何加强公共服务,优化发展环境,给文体部门以及所有文体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任务与要求。为此,我们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有关精神,夯实文体基础,强化文体服务,依法治文治体,进一步提升文化体育工作公共服务功能,以更好地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文化体育公共服务工作现状加强文体公共服务、优化社会发展环境,意即提高文体社会贡献度。近两年来,我县各级文体部门依托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强化依法治文治体,加快文体发展步伐,各项文体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文体部门社会影响力及作用地位与日俱增,社会贡献度显著上升,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一是阵地建设势头良好。当前县博物馆工程进入征用土地的实质性阶段。县图书馆新馆于去年9月落成开放,同时积极创建国家一级图书馆,现已通过省、市评估验收。该馆的“知识拥军”工作成果显著,在全市文化系统单位作出了示范。县文化馆近年来充分发挥群文工作龙头作用,强化职能履行,社会效益明显,目前已跻身国家一级文化馆行列。象山艺校加强实践教育,培养、输送优秀艺术人才,成立企业化运行的艺术剧团。我县“东海明珠工程”建设全面铺开,已建有省市级“明珠”13颗,建成率达72。村落文化示范点创建势头好。在已建有19个市县级示范点的基础上,今年全县又有18个村申报创建。社区文化示范点建设也在有序跟进,瑶琳社区已创成县级示范点。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深得民心。在已建县体育场、游泳池、灯光球场、体育馆等一批公共体育设施实行全面对外开放的前提下,我局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安装健身路径器材,打造群众喜爱的“十分钟文体活动圈”。至目前,已累计投入250多万元,共安装了80余套路径器材。二是文体活动丰富活跃。我们不仅圆满完成了第六届、第七届中国开渔节文艺晚会、开幕式、国际海钓、开船仪式等各项指令活动,联办了石浦“三月

三、踏沙滩”系列民俗文化活动,承办了宁波市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民间艺术大会串等,还积极实施高雅文化活动2次,组织举办人民广场文化活动和系列节庆活动20多次,普及开展以“文化春风遍象山行动”为载体的文化下乡活动90余次,而且活动真正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从“办文化活动”转向“管文化活动”。二是从“职能萎缩、错位”向“充分实现职能”转变。目前,我县一些部门、企业、社区、乡镇街道的大型文化活动均实现了文化部门全面参与、辅导、策划。另外,由县体育中心承接的首届“步步高”杯全国男子排球大奖赛级别高、影响大,创下了我县中央电视台直播的记录。全县13个单项体育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积极性,举办大小活动赛事130多次,进一步营造了全民参与体育健身的良好氛围。三是作品和人才令人瞩目。充分动员广大文艺骨干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开展特色文艺创作活动。在宁波市民间艺术节里,我局重点推出了创编民间灯舞《象山海螺灯》和“打造民间剪纸艺术品牌”两大项目。小品《家有喜事》、歌曲《丝路渔港》等在“三个代表”题材文艺作品评选中获奖。《关注农民工文化享受》等调研文章获全国一等奖,受市委领导批示。《石浦渔灯》、《渔家号子》、东门渔岛女子船鼓队、爵溪渔鼓队等节目及表演在省市获多项大奖。纪云飞获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银屏奖,实现了我县群众歌手走向全国的零突破。四是专业和特色文化建设全面铺开。一是文博工作得到加强。我们扎实推进文物保护与开发工程,促使我县文物事业取得了很大进展,已先后公布了五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同时我们加强了“国保”单位的申报工作,张苍水兵营遗址、渔山灯塔日前已申报第六批国家级文保单位,渔港古镇石浦也正在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二是渔文化研究开始起步。从去年始,我局启动了妈祖文化研究工作,成立了妈祖文化联谊会,对全县妈祖庙遗址情况进行调查,同时举办了东门岛妈祖谢洋巡会活动。今年还成立了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全面收集、挖掘、整理渔文化历史资料及遗存,分课题、全方位进行渔文化研究。三是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保护开发工作进展顺利。

上一篇:社区禁毒工作领导小组下一篇:社区服务中心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