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2024-07-01

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精选十篇)

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篇1

1 江西健身气功社区发展现状

健身气功站点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完善的快速发展历程。据调查显示, 我省由2003年的75个站点增至1376个, 增长了18.3倍。健身气功站点数量增幅之快与我省健身气功快速发展密切相关。我省以省会城市南昌城区各大社区为重要发展基点, 然后逐步向周边地市社区进行推广, 中心城市城区建立站点后, 再逐步向其所属县、镇、村辐射建立站点, 最终形成了依托各级行政区域, 点线面式渐进推进的发展模式。截止到2012年12月, 江西省共建有各类健身气功活动站点1376个, 这些站点分别分布在全省11个地市的城镇社区、乡村和大型厂矿企业中。

通过调查可知, 社区站点数量在全省健身气功站点总量中占有较大比例, 全省社区站点数量781个, 占总站点数量的57.13%。其中, 省会城市南昌是健身气功运动发展较好的城市之一, 社区站点数量多达139个, 占该市总站点比例高达83.73%, 社区健身气功站点在城市站点总量中所占比例为全省最高。

由此可见, 社区健身气功站点是我省健身气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健身气功发展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社区也为健身气功开展提供发展空间, 是健身气功发展的重要基地。

2 健身气功社区发展因素

通过问卷调查, 健身气功社区发展因素重要性维度由政策法规系统、培训管理系统、场地设施系统、信息反馈体系和资金保障系统构成。经问卷调查统计出政策法规系统和培训管理系统重要性维度较高, 重要性维度分别为92%和90%。

政策法规系统是社区开展健身气功活动的重要基石, 是促进社区健身气功活动规范化、组织化、常态化的制度保障[2,3]。因此政策法规系统的完善, 有利于健身气功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有利于健身气功活动在社区的推广和发展。

培训管理系统担负着为社区健身气功的规范、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培训。培训管理系统主要培训内容包括对健身气功公共服务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社会指导员的管理、培训以及对社区居民的健身气功宣传、教育、培训与指导, 是保证社区健身气功科学有序发展的关键。

资金保障系统重要性维度为85%, 社区中健身气功活动的推广和发展都要有相应的经费作为物质保障。资金保障系统涉及到社区健身气功经费筹集方式, 经费来源渠道, 经费管理和使用等一系列问题。科学统筹预算资金问题是发展好社区健身气功的重要保障。

在各项因素重要性维度中, 场地设施维度得分最低, 仅为73%。这与健身气功活动自身特点相关, 该活动对场地要求不高, 在普通的空地上习练就可以完成。正因为场地设施要求不高, 同球类运动等其它体育运动相比, 从事健身气功活动的场地门槛也就相对低些, 所以低门槛的场地要求有利于推动健身气功活动在社区的推广和普及。

3 健身气功社区公共服务运行模式

根据调查显示, 健身气功社区公共服务体系运行模式主要包括:服务主体、服务形式、服务内容、服务保障四个方面 (如图1) 。健身气功服务主体主要是指由各级政府直接领导的公共部门, 将健身气功活动作为公共物品和服务向全社会公民提供的组织, 主要指各级政府健身气功主管部门。我国现阶段政府服务主体主要是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体育主管部门以及社区街道居民委员会等[4]。由于目前社区还没有设置专门的健身气功服务机构, 因此其公共服务供给职能主要由当地体育部门、健身气功协会与居委会共同联合承担, 政府同社区、社团等协作共管进行服务。

注:业务指导关系;协作关系;直接管理关系。

根据我省健身气功发展模式, 并参考重要性维度调查结果, 我们构建了健身气功社区公共服务系统, 该系统以满足社区居民健身气功需求为核心, 以政府组织和社团组织为服务主体, 通过共同组织、协调管理, 对健身气功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充分发动社会以及社团组织共同参与的健身气功活动综合服务模式。

4 健身气功社区公共服务体系运行机制

《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社区健身的意见》的规定, 社区为“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组成的社会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 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5]社区管理是指社区权力机构运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 为达到社区管理的目标而进行的协调活动。因此要充分结合社区特点, 把社区健身气功站点发展纳入我省健身气功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图2) 。

健身气功活动的管理应该是一个层次清晰、责权分明、协调有序的系统化管理体系。在此系统中, 除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管理外, 还应与各相关部门加强联系、互通信息, 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

江西省气功管理工作主要是由江西省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统一负责, 对全省面向社会开展健身气功活动的站点进行注册管理、业务审查和日常管理, 对健身气功社会团体进行业务管理, 对健身气功教材、健身气功刊物的出版宣传和广告发布进行审查监督, 指导各地的健身气功业务主管部门开展工作, 并通过各地业务主管部门对全省的健身气功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协调[6]。

要构建健身气功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就应着实加强同社区行政部门的沟通与协作, 利用区政、街道、居委会等组织机构自身优势协同管理社区内健身气功站点。在构建健身气功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 应充分考虑社区因素, 加强对社区内气功站点的指导和管理工作, 明确将社区健身气功站点管理工作纳入全省健身气功管理模式之中, 凸显健身气功管理的工作层次性、完善性、规范性, 以社区健身气功站点为基础着力构建健身气功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5 结论

健身气功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由政策法规系统、培训管理系统、场地设施系统、信息反馈体系和资金保障系统构成。健身气功社区公共服务体系要素主要包括:服务主体、服务形式、服务内容、服务保障四个方面。健身气功社区公共服务系统以满足社区居民健身气功需求为核心, 以政府组织和社团组织为服务主体, 通过共同组织、协调管理, 对健身气功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充分发动社会以及社团组织共同参与的健身气功活动综合服务模式。

6 建议

构建健身气功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要充分依托健身气功行政部门的公共服务和综合管理功能, 有效开展社区健身气功活动, 并按照相关政策法规, 建设突出社区特色的社区健身气功公共服务体系。

在健身气功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 既要充分发挥气功协会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功能, 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社区因素, 并依托社区协同管理和支持, 让社区健身气功活动完全融入社区, 形成完善的社区健身气功公共服务体系。

在健身气功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 要加强对社区健身气功活动站点组织管理体系研究, 充分调动社区站点工作积极性, 以站点建设为中心, 发挥站点的辐射作用,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区健身气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3-4.

[2]肖林鹏, 李宗浩, 杨晓晨, 等.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2 (2) :97.

[3]肖林鹏.现代体育管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4]虞定海, 牛爱军.健身气功在构建上海市多元化社区体育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0 (3) :66.

[5]邝华利.上海、江西、山东、重庆四省市健身气功活动站点社区管理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05.

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篇2

1、全面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 只有深刻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才能加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 的支持力度。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的民心德政工程,是密切党群、政群关系的桥 梁或纽带,是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中最受老百姓关注的服务项目,是公共卫生体 系和基本医疗体系的基础和网底,也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系统的门户和基 石。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是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以及保障人民群众公 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手段,是解决低保人员、弱势群体医疗救助的有效途径,也是 保证国家卫生经费投入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基础,更是体现“社会发展以人 为本,人的发展以健康为本”的大卫生观以及“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 的卫生发展观的重要平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健康权 利,促进社会和政治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文明社会,是“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基本方针的鲜明体现,是党和国家带领 全国人民奔小康的重要基础,健康是小康的基础,要奔小康首先要保健康。

2、明确政府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政府应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负主要责任,包括加大宣传、动员力度,投入经 费开展广泛的理论、实践、政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给予有效的法制、体制、机制、制度、政策等方面的保障和支持,重点要加大财政投入,包括调整卫生经 费的支出结构、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经费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建立经常性投 入机制、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的增长幅度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幅度保持一致。城市区级政府的卫生事业经费要集中用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体系建 设,要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必需的设施设备添置经费、人员培 训经费、信息化建设经费、工作经费、人员工资、预防保健经费等。政府还应该做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区域发展规划、机构和人员的准入、服务标 准和规范的制订、质量评价和监督、信息发布、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绩效评估、落实

奖惩等工作。政府要逐渐转变职能,可以委托社会中介组织和专业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进 行行业管理。政府更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应从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渐转向 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事业,从包办机构转向采购服务,适当引进竞争机制,从“雪 里送炭”转向“锦上添花”,要实现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完美结合,适当借助 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应该明确自己的立场,应完全站在维护和促进社区居民的健康、保障社 区居民的基本健康权利的立场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以提供基本卫生服务、满足 社区居民基本的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以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为核心,

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保人员或弱势群体为重点对象,以经济欠发 达、缺医少药、社会力量不愿介入的地区或社区为发展重点,在一些“富人区”,可以适当利用社会力量举办较高档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便满足不同层次的 需求。

3、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 社区卫生服务要获得持续发展的潜力,最关键的是要立法,要通过法律 来保证政策的持续性和投入的经常性,加大执行的力度,同时,避免人为因素的 干扰。用法律来保障社区居民的基本健康权利是最有效的,更有利于保证政府卫 生经费投入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在法制化的基础上,还要使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制度化。要对地方政府提出 有关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要有实施细则和考核标准,要加强 考核和监督,最后要落实责任和奖惩,要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地方政府的政 绩考核目标。在制度化的基础上要规范化,要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要求,明 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具体要求,明确人员的配备标准和素质、能力要求,明确服务流程和操作规范,明确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法,加强质量监管和绩效考核,以便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质量和效果。目前,有些地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 构基本上还是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很不规范,服务功能没有拓展,服务能 力和服务质量都达不到让社区居民满意的程度,很难持续发展下去。在规范化的基础上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政府举办为主导发展社区卫生 服务,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在保证人员有较高待遇的前提下,要有准入和退出的机制,不能搞终身制,同时,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有好 的待遇才能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有好的激励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有公平、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才能留住优秀人才,做到优胜劣汰,
,不断提 高队伍的素质。人才和机制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瓶颈,没有好的机制吸引不来 或培养不出来或留不住高素质的人才,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无法提供让社区居民 满意的服务。目前的问题是大部分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过多、素质太低、能力不高、培训效果不好、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很差、人员没有出口、人员成本过 高、待遇太低、高素质人才进入困难,形成“占位性病”,最终使一些社区卫生 服务机构变成一部“腐朽的机器”,只有投入,不见产出。目前急需政府设立人 才基金,用较高的待遇吸引少量高素质的人才,例如,对政府认可、聘用的全科 医生采用年薪制,同时,对这些高素质的人才进行有效的培训,让这些人作为团 队的“领头羊”,用少数人带动大多数人,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完善社区行政服务体系 篇3

关键词:社区管理;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前言

社区服务在我国还是比较新的领域,本文的主要问题就是要找到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社区服务体系,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不能盲目的照搬国外一些社区的做法,必须首先了解我们的实际状况,并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别。社区管理的改善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问题的缓冲区,解决好那些老百姓生活相关的直接利益问题,就可以减少很多纠纷。

石家庄市社区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不够完备

由图1可以看出,最多的社区是需要首先改进基础设施,即使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小区,也存在很多要完善的方面。基础设施包括安全防卫、健身、停车位等。配套服务的需要也很多,主要有医疗、养老、家政服务等。小区文化在这里的比重虽然最低,但是我认为这恰恰反映出社区文化建设的缺失,任何小区都需要文化,这是形成归属感的必要条件。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一些老社区的设施尤其欠缺,健身设施老旧失修,车位的划分上也过于随意,造成拥堵和冲突。安保也不够专业,缺少应急方案。相对来说,新建立的社区情况较好,但也是良莠不齐。

图1 社区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2、凝聚力不足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社区的定期活动主要是老年人居多,退休人员有时间从事休闲活动,其他年龄的社区成员就很少有活动,相互之间缺少了解。一些老旧小区由于老年人居多,所以整个社区的氛围很和谐,邻里关系也比较融洽,新建设的社区就不容乐观了。凝聚力不足是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区的,居民缺乏归属感必然使得社区松散无序。

图2 社区举办集体活动的情况

3、社区功能不够完善

在各项服务中,尤以养老和医疗最为重要,解决好这些基本需求才会让人们安心的生活(见图3)。

老年人居多的社区尤其需要家政服务,目前的服务提供者主要是中介组织,这些公司的条件有待统一完善,价格也不够优惠,普遍的现象是社区缺少一个平台,这也是问题最集中的部分。

除了家政服务,养老医疗的需求是最普遍的,大部分社区附近都有卫生站,不过相当一部分居民并不愿意在这里就诊。教育资源在社区功能中的地位很特殊,有些社区位置偏僻,本区的教育资源有限,需要社区搭建一个平台,将优秀的资源引入。

图3 最希望社区承担的功能

石家庄市社区管理模式探索

本文将社区管理概括为3—8—2模式,3是指三类管理主体,包括政府、第三方和社区管理委员会;8是指八种服务项目;2是指服务项目的两个层次,包括基本服务和选择服务。

要想完善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就需要各方的参与,只有实现主体多元化,才能提供完善的服务。不过,也可能会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所以,有必要先理清各主体的职责权限关系,针对不同类别的社区,管理主体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也要加以说明。如图4所示,这里将管理主体分为三类:街道办和居委会同属政府一类,他们是一种上下级关系,街道办对各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居委会在社区管理中属于承上启下的角色,一方面是上情下达,另一方面是反映社区的情况和需求,政府这个主体在管理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他来提供基本的产品和服务,并且利用自身的资源和权力,为社区挑选合适的第三方服务提供商,这样可以形成比较统一的标准,规范和监督第三方,保障业主的利益;社区管理委员会是由居委会产生的,他的构成是业主代表和志愿者,人员的确定可以是推荐或自愿报名,但是要通过居委会的资格审查,具体标准可以有所不同。社区管理委员会受居委会的监督和指导,同时,他们也可以向居委会提出建议,最主要的是反映业主需求以及组织志愿者参加到社區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中;第三方是指包括物业公司在内的市场组织,他们为社区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以满足不同的需求,与他们对话的应当是街道办,这样便于统一标准和控制成本,二者之间是合作的关系,主要形式是签订合同,他们与居委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协调关系,主要是执行过程中的反馈以及改进,但不是居委会与第三方订立合同,要通过街道办才可以。

总结

根据河北省的相关规定,社区在达到一定规模的条件下,应当设立居民管理委员会。对于强行政型的社区来说,要建立和完善社区管理委员会,让社员更多的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中来,让第三方企业通过公平竞争,为社区提供多样的、廉价的服务;对于弱行政型社区来说,一定要尽快明确管理主体,不能只依赖物业公司;对于中间型的社区,要增强社员的主体地位,政府牵头引进更多企业参与到社区服务中。

参考文献:

[1]白友涛,施碧钰. 对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0(23):75-76.

[2]朱毅.城市社区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2005.

[3]朱斌.NGO介入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研究.南京:南京大学,2013.

论社区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篇4

1 社区体育的概念及其特点

1 . 1 社区体育的概念

我国社区体育是体育社会化和体育改革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区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隶属于社会文化范畴,并以存在于一定地域为活动空间,社区体育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人是社区体育的主体,组织是维系社区成员和安排、推动社区体育的重要手段。社区体育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体育的社会化促使社区体育作为社会体育的一种新兴的组织形式,它以城镇街道、居委会为依托,建立不同层次组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以增强人民体质,延长人的寿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健美、娱乐休闲、医疗保健康复和社交等需求为目的,达到全民健身。

1 . 2 社区体育的特点

1.2.1 社区体育普及面广

目前,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形态可以在人民的参与程度上与社会体育相比。它是当前社会体育的新兴组织形式,可以满足所有阶层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职业的人们的需求。突出了居委会的特点,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家庭体育,居民体育占有较大的社会空间。

1.2.2 社区体育融健身性与娱乐性为一体

由于多年来我国体育工作重心较大程度放上竞技体育方面,而竞技体育对人的竞技能力要求较高,对大多数普通者来说可望不可及,故产生欣赏多于参与的意识。而社区体育以简单的徒手操、拳、舞蹈等小规模活动为主,体育竞赛以小规模、娱乐性、趣味性、非竞技化比赛为主,所以能吸引广大居民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能从中获得快乐,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1.2.3 社区体育占用较多的社会时间

社区体育指导站,参与对象及其广泛,就地就近参加者易于保持经常性。从而使体育贯穿每个人的一生,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人生命历程中耗用时间最多的一种体育参与方式。因此,它耗用社会总时间是当前许多文化活动所不能比拟。

1.2.4 社区体育有灵活的组织形式

社区体育的组织形式是灵活的。可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采用各种体育活动方法手段,不受固定规则、器材设备、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可以创造新颖、独特群众喜欢的各种体育活动,满足人们多方面的体育娱乐需求。

2 社区体育的功能

2 . 1 社区体育的发展可以加强城镇管理

社区体育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对提高市民素质,城镇文化程度和进行社区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2 . 2 社区体育的发展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区体育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活跃文化生活、增进社会交往、协调人际关系、加强互相友爱、稳定社会秩序、合理利用资源、建立文明生活、促进文化建设、增强社区意识、服务社区成员和共同繁荣社区的作用。

2 . 3 社区体育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深化群众体育改革

社区体育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社会体育运行机制,对城市群众体育管理成为国家调控、依托社会、自我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具有促进作用。

2 . 4 社区体育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

体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社区体育的功能已大大超过增强人民体质的范围,成为改变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不可或缺的因素。社区体育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具有推动作用。

2 . 5 社区体育发展可以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区体育的广泛开展增强了居民“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意识,使居民加大体育活动费用的投入,促进体育产品生产厂家研发各种体育活动器材来满足居民需要,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

3 社区体育发展趋势

3 . 1 社区体育的普遍化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增长,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改善,我国社会体育得到较快的发展。自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至今,通过各级政府努力我国全民健身体系已逐渐建成。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增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逐渐增加,社会体育活动组织不断涌现,这预示着我国社区体育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会有较快的发展。社区体育作为社会体育的一种新兴的组织形式定会在我国各个区域得到普及。

3 . 2 社区体育的社会化

体育社会化是指体育人口占社会总人口比例不断扩大(一般认为50%以上)。体育人口是指有目的地经常耗用一定时间达到一定量度的参加健身的个体和群体。每周健身3次,每次30min以上的强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一种新型的国家调控、依托社会、服务群众、充满生机和发展活动的社会体育管理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将逐步建立起来。社会体育发展中起到积极的组织作用。社区体育的群众组织将有较大的发展,各居民体育协会、指导站将承担起社区体育的大量组织工作。同时,社区体育的市场将被培育起来,群众加大体育娱乐消费,进行体质健康投资。由此,我国的体育人口将增加。

3 . 3 社区体育的科学化

社区体育的科学化是提高社区体育活动质量的关键。为了群众有效的锻炼身体,促进体质增强,在充分动员社区成员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必须提高体育活动的科学性,才能提高人体整体素质。对身体锻炼和娱乐方法手段要根据地域性、季节性、娱乐性、健身性、多样性等进行整理、创新和规范,是推动科学化的重要一环。

4 社区体育加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扩大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宣传。大力宣传在社区体育服务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先进个人,形成全社会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良好氛围。

加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法规制度建设和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基层人民政府或其派出机关指导社区体育工作规则、社区体育服务标准体系及管理办法、社区体育服务居民满意度测评体系、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培育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社区体育服务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

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明确各部门分工任务。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好发展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开展绩效评估,将社区建设成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工作目标考核。

加大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资金,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维护经费、社区体育服务人员报酬、社区体育服务工作经费等,采取财政补助、委托单位划转、社区收入安排等方式予以解决。不断拓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来源渠道,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外资以多种形式捐赠或兴办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事业,建立多元化投入分担机制。

完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扶持政策。将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可以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的,地方政府要切实予以保证。闲置的宾馆、培训中心、福利设施、办公用房,优先用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

加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以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成员为骨干,以社区体育专职工作人员为重点,以政府派驻人员、其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从业人员和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社区体育服务人才队伍。

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与宣传。加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领域双边、多边合作鼓励吸引外资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强国内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对口帮扶支援力度。依托研究培训基地,加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理论研究。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增加,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社区体育作为社会体育的一种新兴的组织形式,逐渐被人们喜爱,社区体育参与程度不断提高,社区体育的发展在不断壮大,呈现出越来越繁荣的景象。

摘要:通过对社区体育特点、功能分析和社区体育发展前景,论述发展社区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及对策。

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篇5

热点话题六:大力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热点追踪】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强化社区自治和服11!务功能是社区和谐的前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快速转型,大量 :“单位人”“社会人”转变为“社区人”,社区日益为社会成员的集聚点、社会需求的交!汇点、政府社会管理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构建以社区为重点的基层 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已成为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当务之急,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社区服务设施总量供给不足;社区服务项目较少,水平不高,供给方式单一;社区服务人才短缺,素质偏低,结构亟待优化;社区服务体制机制不顺畅,缺乏统一规划,保障能力不强,社会参与机制圣待完善。

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刻不容缓。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发展目标。“十二五”规划 li纲要对“构建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做出了全面部署: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较为完 善的社区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队伍、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农村社区服务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一、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概括

社区服务体系,是指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依托,以社区全体居民、驻社区单位 为对象,以公共服务、志愿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生 活质量为目标,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支持、社会多元参与的服务网络及运行机制。

目前,全国有6 923个城市街道,8.7万个城市社区。“十一五”期间,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 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是拉动内需、扩 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助力工程,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工程。

但就总体情况而言,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社区服务设 施总量供给不足,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缺口达49.19%。社区服务项目较少,水平不高,供给方式单一。社区服务人才短缺,素质偏低,结构亟待优化。社区服务体制机制不顺畅,缺乏统一规划,保障能力不 强,社会参与机制亟待完善。

“十二五”时期,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我国城乡基层社会正在 发生深刻变化,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面临难得的机遇和重大的挑战。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财 政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各

级党委政府对社区发展高度重视,为社区服务体 系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社会转型、企业转制和政府职能转变,越来越多的“单位人”成为“社 会人”,大量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向社区转移,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日趋个性化、多元化,社区 的“兒底”功能作用日趋明显,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已势在必行。

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立足国情、加快发展,逐步建立面向全体社区居民,主体 多元、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内容丰富、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社区服务体系,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 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以居民的服务需求为导向,把居民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真正把社区服务体系建 设成为服务居民、造福居民的民心工程。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监督管理等 方面的主导作用,确保社区服务的公益性和便民利民的特点,增强社区服务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培育 和发展各类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的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 服务,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发挥多元主体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充分发挥现有服务设施和网络作用,逐步整合与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有关的资 金、项目和资源,最大限度降低社会成本,防止资源浪费。把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与推进街道社区党的建 设“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工作,与加强社会管理,维 护社会和谐稳定结合起来,注重社区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社区服务管理运行机制 和共驻共建机制,发挥综合效益,增强服务功能。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既要全面谋划、科学布局、注重长远、整体推进,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 行,逐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既要把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统一要求,又要立足不同地区不同情况,突出 重点,强化特色,分类指导,力戒形式主义。

3.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

从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出发,按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健全新型 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强化社区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设 施、服务内容、服务队伍、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农村社区服务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三、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举措

1.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服务

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专业服务机构,开展面向全体社区居民 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体教育、社区安全、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 援助、人民调解、邮政服务、科普宣传、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服务项目,切实保障优抚对象、低收入群体、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群体服务需求。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社区组织协助、社 会力量参与的社区公共服务新格局。

大力发展便民利民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居民服务业,重点发展社区居民购 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物流配送、快递派送和再生资源回收等服务,培育新型服务业 态和服务品牌。建立党委领导、政府扶持、社会主办、社区组织帮助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新格局。

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根据社区居民构成,培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加强 志愿服务管理,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志愿 服务活动,推动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依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建立党委政府倡导、社 区组织扶持、共产党员带头、专业社工弓I领、驻区单位和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志愿服务新格局。

2.完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

合理布局社区服务设施网络。按照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方便、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社 区居民自愿的要求,以市辖区、县级市为单位,依据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社区服务设 施的数量、选址布局、建设方式、功能划分。除国家另有规定外,所有以社区为对象的公共服务、便民服 务、志愿服务均在综合性社区服务设施中提供,加强各类服务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

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功能。完善社区服务站的以下主要功能:一是组织居民开展民主议事、纠纷调 解、公益慈善、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活动;二是代办代理公共服务事项,保障各项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 全体居民;三是为社区居民提供文体教育、健康休闲、养老抚幼、困难帮扶、信息邮政、家庭服务等便民利 民服务;四是为社区党组织和自治组织提供办公和活动场所;五是采集基础信息,反映居民诉求。完善 街道服务中心的以下主要功能:一是采集汇总社区基础信息,办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二是开展 文化体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生活便利等服务活动;三是培育发展社 区社会组织,指导和协调社区服务站、社区社会组织开展服务项目。

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改善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宽带接入。推广适合社区居民需求 的信息化手段,提高居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整合社区就业、社保、低保、卫生、计生、文化、培训等公共 服务信息,发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一站式”服务。发挥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在基层政府、企业、社区组织和 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作用,方便社区居民,增进社区和谐。通过信息化改善社区管理,维护社区安全。

3.加强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发展计划。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要求,把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当地人才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发展计划,鼓励、吸 引优秀人才向社区流动。

充实壮大社区居民委员会干部队伍。依章依法选齐配强社区“两委”班子成员,逐步扩大社区党组 织领导班子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范围。健全居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楼院 门栋长。

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根据工作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配备一定数量的 专职社区工作者。积极开发社区服务工作岗位,扩大就业范围,吸纳更多人员从事社区服务工作。

建立和健全社区服务人才培养制度。鼓励社区服务人员立足岗位、自学成才,支持他们参加社会工 作等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考试,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现有社区服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 的服务意识、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

4.推进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大力培育 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注重培养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队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政 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活动经费补贴等途径,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各类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 和服务。

理顺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完善政策,进一步推进社区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连锁化,提 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共驻共建机制,建立驻区单位参与社区 服务评估体系,扩大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服务的功能。

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和组织保障

(1)加强社区服务法规制度建设和标准化建设。推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 法》,完善地方配套法规。建立健全社区服务标准体系,认真执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国家标准,科学规划配置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社区基础商业网点,并严格用途管理。研究制定基层人民政府或其派出机关指导社区工作规则、社区服务标准体系及管理办法、社区公共服务 目录及准人制度、社区服务居民满意度测评体系、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形成较为完善 的社区服务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

(2)加大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人。多渠道筹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要按有关规定区分 不同情况,对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与维护经费、社区服务人员报酬、社区服务工作经费、社区服务信息 化建设经费等,采取财政补助、委托办理服务事项的单位划转、社区经济收入中安排等方式予以解 决。中央基建投资要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困难社区倾斜。不断拓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来源渠 道,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外资以多种形式捐赠或兴办社区服务事业,建立多元化投人 分担机制。

(3)完善社区服务扶持政策。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纳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人城市规 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可

以采取划拨方式供 地的,地方政府要切实予以保证;闲置的宾馆、培训中心、福利设施、办公用房,优先用于社区服务。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税收、公用事业收费、用工保险、工商和社会组织登记等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社 区服务业。

(4)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 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明确各部门分工任务,统筹协调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研究落 实重大问题和重点工作。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好发展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开展绩效 评估,将社区建设成效纳人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工作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 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5)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与宣传。加强社区服务领域双边、多边合作,立足国情,学习借鉴国外社区 服务体系建设先进经验,开展人员、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交流,鼓励吸弓I外资发展社区服务业,提高 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国内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对口帮扶支援力度。依托研究培训基 地,加强社区服务理论研究。扩大社区服务宣传,大力宣传在社区服务中有突出贡献的驻区单位、社会 组织、志愿者组织、先进个人,形成全社会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社区服务的良好氛围。

社区体育生态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篇6

关键词:社区体育; 生态化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9-1182-03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Sports Ecological Service System

GONG Xiao-li

(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 Shandong College of Finance, Jinan 250014, Shandong China)

Abstract:The framework of community sports ecological service system includes organize guarantee system, talented person serves system, the sports activities content system, sports facilities network system, community sports body-build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

Key words: community sports; ecological service system

生态城市与社区的建设为社区体育生态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广大市民对绿色运动的需求为开展生态体育作好了思想准备,从而营造了良好的社区体育生态化发展的氛围,这就要求打造全新的社区体育的生态化服务体系。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环节,而体育生态化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随着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需求出现了多元化现象,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对保健、休闲娱乐、社交、时尚运动、自我实现的需求不断高涨,使得社区体育生态化服务的重要性逐渐突现出来。社区体育的生态化为构建社区体育生态化的服务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社区体育生态化的服务体系的建立将有效地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体育生态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组织管理保障体系

1.1基本构成根据体育社会化的原则和各部门的职能,结合各行业、系统的工作特点,逐渐建立政府宏观管、社会具体办,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的群众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省体育局及其下属的各市县的体育局是各级政府机构主管体育的职能部门,分别管理本行政区域的体育事业,一方面受同级人民政府的“块块”领导,另一方面又受上级体育局的“条条”业务指导和宏观调控。省体育局通过各级地方体育行政机构,对全省的体育工作进行领导和宏观调控,将群众体育的具体管理工作下放到各基层的体育协会。另外,在各级体育局中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它是属各级体育局所辖的事业单位,主要进行社会体育的开发、组织、指导等工作,不具备行政职能。省体育总会以及下属各市县的体育协会是群众体育组织,接受同一级体育行政机构和上一级体育协会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各行业、人群体育协会是最基层的群众性体育组织,它们之间是交流协作关系。

1.2基本职能

1.2.1体育行政机构的职能体育行政机构是一个宏观管理者,其在群众体育方面的基本职能是宏观调控、领导和监督,即从本地全局、整体的高度,把握群众体育的发展方向,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及群众体育的各组成部分的均衡发展,并对群众体育的发展战略和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和部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制定群众体育发展战略,并指导实施;2)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条例,并监督执行;3)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4) 规划、建设体育场地设施;5) 组织开展国民体质测试工作;6) 开展群众体育的宣传教育工作;7) 协调区域间的体育发展,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居民提供平等参与体育的机会,确保人人享有体育的权利。

1.2.2体育社团的职能体育社团的基本职能是:承担对群众体育的直接管理,负责群众体育的具体工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组织基层体育比赛;2) 组队参加上一级比赛;3) 对下级群众体育组织进行业务指导;4) 在政府机构和群众组织之间进行信息沟通与联络;5) 组织体育辅导活动以及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监督与规范。

1.3实施对策

1.3.1进一步理顺体育行政部门与体育社团的关系群众体育活动的行政部门应理顺管理关系,由办体育向发动社会办体育转变,既要有利于上传下达,又要有利于横向交流和纵向管理,从而加强体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格局。省体育总会作为各类体育社团的业务主管部门,应当尽可能的通过其所属的各类体育社团承担原来由体育行政部门承担的办体育的职能,理顺体育行政部门与体育总会以及各类体育社团的关系,让体育行政部门真正履行宏观规划和管理体育的职能,而把办体育的职能真正交给体育总会及各类体育社团。

1.3.2以农村乡镇体育为突破口,深人开展农村体育及农民健身活动乡镇是农村体育开展的基层单位,建立健全乡镇群众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对农村体育的开展、农民健身活动的普及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要与各级政府密切合作,尽快建立、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管理机构,使农民健身活动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1.3.3大力扶持业余体育俱乐部的建立,培育体育娱乐市场体育俱乐部是为体育爱好者提供全面体育服务的经营性组织,是未来群众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也是我国体育娱乐市场发展的主要依托。

1.3.4健全群众体育活动组织以学校(学区模式)体育为中心,以不同社区为支撑,以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为单元的多元化服务的组织系统[1]

1.3.5扶持示范点,评选先进,推广经验在每个片区设立活动点,健全社会体育活动组织,成立社区体育活动的指导、咨询中心(站),构建社会化的群众体育服务网络。

1.3.6建立相关的生态体育的管理方法如生态体育管理条例,生态体育资源管理办法,并加强政府的监管、评估、检查,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系统。

1.3.7将体育的生态规范列入《市民公约》鼓励更多的居民投入社区生态体育设施的建设与环境维护,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文明居民。

1.3.8在活动场所布置醒目、人性化的警示牌和标语包括不得随地吐痰、爱护场区卫生、喝完的饮料瓶放到指定地点,制定野外活动行为准则和安全制度,例如要妥善处理垃圾,爱护花草植物和野生动物,森林中禁止吸烟等。

2人才服务体系

2.1加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积极组织各方面力量,依托体育科研机构,借助社会科研力量,加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并加强科研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和连续性,保持可持续发展。

2.2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制度在培训目标上,必须与社会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密切结合,明确区分不同类别、不同级别、不同项目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会体育指导中的具体作用。其次,在培训内容上根据不同类别的指导员的要求区别对待,不仅安排专业技术学习,而且安排关于人员的管理、心理调节等知识,使课程内容在安排上进一步完善,并建立统一水平考试制度。

2.3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及其管理机构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发挥行政主导作用,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同时要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着力于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素养和能力,特别是提高个性化指导的能力。高等体育院系应调整专业结构,开设不同种类的社会体育课程,有条件的高校应开设社会体育专业,使社会体育专业与其他专业同步发展、相互协调,充分发挥高等体育院系的作用,积极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

2.4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继续培训制度群众体育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的群众体育项目、方法不断增加,新的群众体育思想、理论不断产生。因此,必须尽快树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继续培训的新观念,建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度,使己经取得“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保证社会体育的正常发展。

2.5大力发展社会体育志愿者社会体育志愿者指在社会体育活动中,尚未取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认证,但能够并已经对群众体育活动提供指导的各类积极参加社会体育建设的志愿者。主要包括部分体育教师、教练员、离退休人员和体育积极分子。因此,借鉴国外开展群众体育的经验,制定相关的政策,本着自觉、自愿的原则,充分发挥体育骨干队伍的积极作用,吸收体育教师、离退休人员和体育积极分子参与社会体育组织的领导与管理工作。

3加强社区生态体育活动内容体系的建设,大力开发社区生态体育的内容

1) 将社区的生态体育活动内容纳入社区文化建设计划,挖掘民间健身方法,创新具有本社区特色的活动内容;同时选择需要场地、器材不多的项目,如健身操、交谊舞、武术、太极、养生运动项目等,这些项目对社区的生态环境不会造成太多的破坏。

2) 突出城市社区生态体育的文化氛围,吸引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与建设。有计划地开展社区生态体育活动周、体育节、体育竞赛、表演等,组织社区居民参加生态体育的环境建设和社区体育活动,利用节假日组织居民开展郊游、踏青、登山、野外活动、远足、自行车、探险以及森林、沙滩、水中等各类生态型体育活动。

4体育设施网络系统

4.1基本构成健身设施体系是由一系列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主要包括健身设施数量、类型、规模和布局。一定数量和类型的健身设施是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基础,健身设施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按体制和经济形态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二是营利性体育设施;三是非营利性体育设施。

影响和决定健身设施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人口数量和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而人口数量是基本的因素。健身设施的规划布局是健身设施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它是规划体育设施建设的重要条件。

4.2基本功能

4.2.1有利于政府的宏观调控该体系可以让政府有关人员及时准确地了解有关健身设施的信息,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及时进行器材的维修、保养、更新和建设。

4.2.2方便大众进行锻炼广大群众也可根据掌握的健身设施信息、锻炼的项目、自己的爱好有选择的进行体育锻炼。

4.3实施对策

4.3.1将健身设施建设统一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在进行健身设施的规划时,应把它列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城乡建设计划中去,与城乡建设相结合[2],不断增加不同类型的场地设施数量,兼顾贫困地区,使全省体育场地设施的布局更趋合理,以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从而增加体育人口的总量。在规划体育场地时,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与城乡的规划结合起来,把体育设施建设与自然环境、生态保护相结合,增加场地周围绿化面积,美化锻炼环境,大力推进体育园林化和园林体育化,并研制相应的法规和管理办法,保证不同类型体育设施的合理配置,分批实施,逐年建设,真正做到按大众的需求来建设。

4.3.2搞好健身设施的布局,方便大众就地就近参加体育活动研究表明[3],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选择上因年龄性别爱好等存在差异,但有一种倾向是相同的,就是优先选择离居住点最近的体育场地设施;卢元镇等也指出:“社会体育活动场所与家庭的距离不要超过15分钟的路程,否则将不利于其参与体育活动[4]。因此,健身设施的合理布局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要接近服务对象;二要交通便利;三是不同类型的体育设施要相对集中;四要有利于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4.3.3正确处理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关系解决好体育场地设施的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关系,收费标准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过分强调经营性,影响了大众的利益;过分强调公益性,又会影响体育场地设施的正常运转。

4.3.4提高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的程度各地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应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也应创造条件加大向社会开放的程度,努力实现社会共享,以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

4.3.5充分考虑和发挥体育场地设施对居民服务的功能据官方介绍,悉尼奥运会后许多场馆大量闲置,而巴塞罗那,因为事先考虑周全,运作机制正确,不但使场馆运转得以维持,而且大大促进了群众体育的发展。我国应该借鉴巴塞罗那利用1992年奥运会发展群众体育的经验,在符合竞赛要求的前提下,从方便群众健身出发,设计场馆的多功能性和实用性,充分考虑2008年奥运会后各类场馆设施的利用问题。

4.3.6设施建设逐渐转向政府引导,社会多元化投资机制各级政府在做到对体育的投入与地方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同时,可适当增加政策性投人,重视资金来源的社会化,广开门路,拓宽设施建设融资渠道,多方筹集资金,扩大建筑资金来源,逐步由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单一融资阶段向多元化阶段推进。

5社区体育健身环境评价体系

社区健身环境的最优目标应为:设施配备齐全、生态环境优良、文化氛围浓厚、管理规范有序、保障制度完善。

5.1制定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以生态学、环境学、城市环境生态学、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学等学科理论为依据,以健身环境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为效益(健身环境效益=健身区的服务价值/健身区环境负荷),以增强居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的,充分考虑影响社区体育健身环境的因素,制定评价方案。

5.2社区体育健身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建立社区体育健身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与原则

5.2.1.1设计思路对社区体育健身环境现状的准确评价是有效改善的前提,因此,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健身环境评价体系是每个城市社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往的有关评价只注重了物质条件和宏观的管理调控上,对生态环境及文化氛围的关心不足,而这两项对居民参与健身活动和健身习惯的养成产生很大影响,从长远意义上讲,健身环境系统的整体性、完整性是居民健身活动持续发展的保证。

5.2.1.2设计原则居民导向原则:社区体育健身环境的吸引力是建立在居民对健身环境满意度基础上的。实证调查研究表明,政府、管理者、社区各单位等对健身环境的评价有着一定的差别,因此,应该采取以居民需求为评价主体的评判方式。坚持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5.2.2社区体育健身环境评价的理论框架及指标设计方法场(馆)设施指标:用于测量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状况,以表明社区内健身场、室、馆、设备、器械的规模、结构等满足居民健身需求的程度。场(馆)设施是居民健身的物质基础,充足、美观的设施不仅能够给居民的健身提供方便,而且成为社区环境的景观,能激发居民健身的兴趣。因此,在对健身场(馆)、设备、器械的设置上既要满足居民健身的需求(场馆、器械的数量、种类),还要考虑与周围建筑设施、道路交通等的协调(场馆的区位);既要注重数量,也要把握质量(环保、耐用、新颖)。同时,还要考虑到设置器械的科学性,美观效应,吸引众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群积极参与。

生态环境指标:用于测量社区健身区的空间生态水平,以表明居民健身环境生态的优劣。开展全民健身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社区体育健身环境理应体现健康主题。因此,在指标的设计上沿用目前国际通用的与健身环境密切相关的环境污染指标:噪声声效等级、大气中SO2、TSP等级指数及社区绿化程度覆盖率,通过正负效应反映健身环境的优劣。

综合管理指标:用于测量社区体育健身环境的管理与服务状况,以反映对健身环境的投入、重视程度与管理水平。社区体育管理是体现健身环境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软指标,分为社会管理和专业管理。能否体现以人为本、能否兼顾社区体育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性,又要符合市场运作机制发展是对社区体育管理评价的重要方面。指标设计从管理效果出发,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组织机构的设置及服务质量3项指标反映管理的能力与水平,其中包含建立相应的奖励和约束机制,把社区体育工作列入社区发展规划与管理之中,公开社区体育的经营管理,保证社区体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民主性。

体育文化氛围:用于测量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状况,以表明社区体育健身氛围能否有利于促进居民参与健身、促进健康(个体身心健康、健康生活方式和社会健康发展)。社区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具有吸引居民参与运动的强大魅力。有关资料表明,社区体育人口比例的高低与社区的体育文化氛围关系密切。因此,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是评价优良的社区体育健身环境不可缺少的一项指标。体育文化氛围指标由健身健康宣传、开展健身活动、健身咨询、社区间健身交流与合作4个因素构成。

参考文献:

[1] 邓跃宁.生态体育的发展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3,(7):35.

[2] 张尚权,杜水芳.中国体育设施的理论研究田[J].体育科学,1991,11(1):1-5.

[3] 卢文超.新时期体育职工取向层面的社会学研究[J].广西体育科技,1995,16(4):53-56.

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篇7

一、当前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成效

随着社会经济加快发展,城市建设日益繁荣,到处可见具有现代化建筑的住宅小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不再为温饱问题而奔波,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而起的是,居民自发组织的社区文化活动队伍风起云涌,到处呈现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的良好局面。群众自发组织文化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在政府没有经济支持的情况下,他们自发筹资、购置设备等文化活动器材,自发组织队伍,自发完善活动场所自发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他们的活动形式日益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为建设现代化和谐小区作出了贡献。同时,这些文艺队伍经常到各社区演出和交流,并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毋庸置疑的是,随着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社区自发性文化活动也推动了各地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视,把社区文化活动纳入正常轨道,宣传文化部门的干部经常深入辅导,指导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以此提高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和丰富活动内容。同时,积极开展社区文化事业活动,组织群众文艺演出或比赛,注重提高社区群众文化活动队伍的质量,促使社区与社区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为他们搭建交流和展示的平台,这些都有效地促进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

二、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虽然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社区设立的时间不长,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对政府、对文化单位来说,都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在实际开展中,存在着一些困难不和足:

(一)活动经费欠缺。

由于目前各级政府对社区群众文化这个阵地建设缺乏长足的认识的谋划,社区文化建设尚未形成财政投入的长效机制。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撑,限制了群众活动的正常开展。另外,由于长期缺少必要的投入,社区公共文化场所缺少,有些社区只有在住宅区内搭个简易的棚子作为活动室。

(二)设备简陋。

社区文化活动由于没有一定的经济来源,所用服装、道具、乐器等都是参与活动者自愿出钱购置的。所以较为简陋、档次较低,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差距较大。

(三)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单一。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单一,难于满足社区不同层次居民的文化需求,现在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基本上是上了老年人在自娱自乐的唱歌跳舞、或在活动室打打棋牌。其它的培训、展览、图书阅览、讲座等活动项目难于组织开展。同时,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意识不强。

(四)队伍缺少活力。

由于社区的设施设备简陋,缺少吸引力,加上大多数社区对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缺少激励机制,内容不够创新,难于吸引年轻人自愿参加组织活动,文艺演出队伍大部分都是由老年人组成。所以排练出来的节目没有活力,质量不高。

(五)人员结构单一,素质偏低。

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由于前来参加活动的都是家庭妇女,又是自发组织的,没有行为规范的约束,缺乏团队精神。加上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一些群众队伍产生矛盾时不能够及时解决,甚至相互拆台,不利于和谐社区的建设、不利于社区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完善机制,全面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时刻放在心上,切实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一是各级政府部门要重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重视,各级文化部门要把发展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体系建设,定制发展规划。要形成联合发展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排除障碍,畅通渠道,全面促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要对社区文化活动进行指导,经常开展社区群众文化的比赛等。

二是要加大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要制定发展社区文化的专项资金比例,加大投入,保障开展社区公共文化活动顺利开展。这方面,一方面政府要切实负起资金投入的责任,别一方面是要善于利用社会资金,争取民间资本的支持,拓宽筹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社区文化投入机制,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区文化向多样化、特色性发展,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

三是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与设备。要不断完善社区文化场所,充实社区文化活动设备,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及时巡查,及时更新,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四是是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要考虑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以此来创新社区文化建设的载体,形成体系,吸引更多居民关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要更多地针对年轻人的特点,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的手段,把众多的年轻人发展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

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篇8

1 辽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现状

辽宁省作为体育文化较为浓厚的大省之一, 其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方面的建设是较为显著的, 但是, 其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问题。辽宁省对于社区公共服务方面的建设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 在建设过程中, 其对于经济体育发展过于重视,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本质就是为了增强群众体制, 近年来, 辽宁省政府对于大众体育活动虽然也起到了较为明显的重视, 但是, 在硬件设施以及配套软件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体育设施方面。随着政府以及群众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上升, 辽宁省开始大力兴建体育场馆设施,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早在之前辽宁省就已经制定了《2011-2013年辽宁省迎全运群众体育行动规划》, 就目前为止, 已经建立了较多的场地设施, 全民健身场所将近15 709个[1]。但是, 在建设之后, 存在很多场馆闲置等现象, 再加上建设场馆成本不低, 在使用过程中不是免费, 进而使其不能很好服务于群众。 (2) 体育监测服务方面。辽宁省公共体育服务的监测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截止到2013年辽宁省只有10万人进行过免费体制检测服务, 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2]。 (3) 体育信息服务方面。辽宁省部分地区在信息传递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而这就使得群众对于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信息不能有具体了解, 进而直接影响了群众对于相关信息的掌握程度, 这样就很难保证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于群众。

2 辽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对策

2.1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视程度

要想构建更好的辽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首先需要辽宁省政府重视辽宁体育组织的发展, 然后对社区体育组织加强管理和监督, 这样才能构建出相应的辽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在构建过程中, 首先需要对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制度进行检查, 对其进行完善和整理, 以此来保证其规范合理化。在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之后, 一定要加强对其监督和落实, 可以对社区体育组织的活动进行定期检查, 以此来检查工作完成的具体情况, 这样才能使得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是符合辽宁群众需求的。在建设过程中, 还可以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处配备相应的体育指导员, 指导群众进行相应的训练, 在配备体育指导员的过程中, 可以对其进行适当培训和训练, 以此来保证其专业性, 这样就能更好服务于辽宁群众。除此之外,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在建设过程中, 还需要保证其合理性, 不应该是盲目的体育锻炼, 为此, 在构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 还需要对其体育检测服务进行完善, 这样辽宁群众就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的健身规划, 进而就能更好服务于群众[3]。总而言之, 辽宁省在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 相关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重视程度, 做好相应的工作, 最大程度保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满足辽宁群众发展的。

2.2 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资金进行合理的规划

在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 资金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具备相应的资金才能构建出更好更完善的体育服务体系, 因此, 辽宁省在构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过程中, 一定要对其资金投入进行合理规划, 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性。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得群众能够投身于体育健身当中, 但是, 很多地区在建设相应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场馆之后, 却经常出现空置等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 在对体育公共场馆以及设施进行建设的过程中, 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遵循便民、利民这一原则, 这样才能更好服务于大众。除此之外, 对于一些已经建设好的社区体育公共场所以及设施, 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公共化, 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健身当中。辽宁省竞技体育在全国都属于较为领先的, 因此, 在以往政府很多经费和资金都投入于竞技体育当中, 但是, 在其他方面上的投入相对来说就比较少, 进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辽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 因此, 在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 相关部门一定要保证其资金投入的平衡性, 可以在体育场所以及设施等方面减少资金投入, 将其用到其他地方。

2.3 最大程度保证辽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系统性

在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 相关部门一定要最大程度保证其系统性,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 在构建过程中, 政府应该用服务型理念进行体系的构建, 加强对社区公共体育的认识, 在构建过程中, 充分利用政府职能进行相关工作, 以此来保证系统构建的合理性。 (2) 在构建过程中, 还需要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进行系统化管理。要想让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更好服务于群众, 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 相关部门可以将社区公共服务采用购买的方式交给社团承担, 然后再建立起相应的管理监督机制, 以此来对社团进行管理, 这样就能有效提高其积极性, 更好促进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相关部门一定要对体育组织进行适当管理, 确保其规范化以及法制化, 同时对其所组织的活动进行适当评估和调查, 以此来保证公共体育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必要的话, 可以建立起相应的奖惩机制, 以此来激励社团, 这样就能最大程度提升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使其能够更好服务于辽宁省群众。

2.4 加强对辽宁省居民需求的了解

在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 相关部门还需要对辽宁居民需求进行适当了解, 然后再加大供给力度, 这样才能更好服务于辽宁省群众。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部门可以建立起相应的公共体育服务的信息反馈机制, 这样就能对居民需求有一个较好了解, 建设过程中, 就能建设出符合群众需求的体育设施和环境, 进而更好服务于辽宁省群众。在建立起相应的公共体育服务的信息反馈机制的过程中, 相关部门可以在体育设施服务、体育组织服务、体育活动、体育检测等方面作为主要的信息, 然后再设立相应的信息反馈单位, 以此来对居民进行调查, 这样无论是体育设施出现问题, 还是居民对体育服务需求发生了改变, 相关部门都能及时得到信息, 进而就能及时对其采取相应的措施, 使群众能够得到良好的服务。

3 结语

综上所述,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于辽宁省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 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对辽宁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 在构建过程中, 政府作为主要力量一定要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 使其能够更好服务于辽宁省群众。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于身体健康也越来越重视, 我国也建设了相应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群众提供健身的环境, 以此来构建和谐的小康社会。但是, 在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过程中, 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文章主要对辽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现状与体系构建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辽宁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现状,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刘剑雪.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策略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3 (1) :116-120.

[2]姜珊.辽宁省南部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 2014.

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篇9

关键词:社区体育服务工作,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现代社会发展建设中,国民物质生活不断富足,人们对身心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民健身的新风尚带领下,广大社区居民对于建设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当中。城市体育服务体系发展中,社区的基础体育运动设施建设和相关服务的开展,是整体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其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了运动场地、体育运动指导、公益体育组织和指导的重要服务,是我国社区服务中的关键内容。社区体育服务工作的开展,其本身具有较强的迫切性,其也是当前我国建设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在我国当前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健身活动已经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通过构建社区全面健身服务体系工作,可以更好地为广大社区居民参与健身锻炼提供合法的权益保证,并且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健身活动,提高居民的综合体质水平,提高居民整体生活质量和水平,是一项关键的民心、民生工程。

二、全展健身公共服务工作开展的方法

(一)明确完善需求

不同的指标对于相关服务体系的完善的影响是不尽相同的,同时也决定了其服务评价的具体结果。在指标选取的过程中,要采取科学的管理学理论知识,对不同指标的权重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尽可能地提高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并且通过全面的分析整合,让指标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公共服务过程的全面覆盖。

(二)主体

对于全面建设公共服务来说,公共服务的管理者本身在整个公共服务工作开展中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主体,其发挥着核心的功能和内容,肩负着重要的组织和协调职能,负责各类体育运动的普及和相关活动的开展以及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全面建设活动的开展,需要管理者进行全面的管理和协调,其在日常工作中必须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做好对整个社区全面建设活动的开展引导。

(三)客体

体育服务开展中,其本身需要具备较强的科学性与多样性,可以更好地吸引广大社区居民参与,这是非常重要的。作为相关体育活动的推广者,体育指导员本身在社区全面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目标

在公共服务目标构建上,要结合当前全面健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具体的目标,并且对目标的执行落实进行控制调整。在目标的设置上,要结合当前全面健身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围绕不同阶段来制定分阶段的工作目标。目标制定上,也要对目标的执行过程进行全面控制,就其差距问题进行合理解析,真正地推进公共服务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

(五)环境

公共服务环境指标的完善上,要考虑社区体育工作的实际特点,并且做好内部细条的制约和影响管理,对多方面素质进行全面考量。社会环境则要重点考虑文化与经济环境的问题,并且对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全面探析,对多方面因素进行合理的协调与制约,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可靠保障。在社会环境要素评价中,也要融入体育文化评价,更好地促进体育文化氛围的建设,提高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参与度,让参与者形成良好的健身意识。

(六)方法执行

在公共服务的执行方法上,要确保其规范性和有序性,这也是公共服务落实的关键保障。现阶段,对于社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来说,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上还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处,为了更好地提高公共服务工作的开展效果,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并且加强执行和监管,提高公共服务开展的持续性、科学性以及规范性,以优质、全面的法律体系为其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关键保障。社区体育人才共享机制是一项科学的公共服务体系内容之一,其充分利用和发挥了辖区内各单位体育干部、业余体校教练员、体育教师、体育爱好者等人员的聪明才智,有利于推进社区体育的有效开展。

通过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明确当前公共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并且采取合理的策略,提高整体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通过分析不同指标对公共服务的贡献与影响,可以实现层次化的管理,有侧重地对现阶段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发现和解决,为相关体系建设工作提供科学、量化的指导意见。

参考文献

[1]张丽丽.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体育世界(下旬刊),2013(4).

[2]饶平.城镇社区体育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4).

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篇10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学术论文、文件和新闻报道、并对搜集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纳与分析, 从而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 为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1.2 访谈法

在接受体育公共服务过程中, 公众不断感受体育产品质量及功能、特征等与自身需求相匹配的程度, 因此对于哪些因素影响着居民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 公众应最具话语权。基于此, 研究针对公众进行了访谈。此外, 研究还针对有关问卷设计的合理性、天津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现状体系建设及对策的相关问题对相关专家进行了电话、电子邮件或书面形式的访谈。

1.3 问卷调查法

研究还采用问卷调查法用于搜集所需的数据资料, 为了使问卷更具有客观性, 研究从公众自身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感知角度来探讨影响满意度的各种因素, 结合实际情况公众能感知到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各方面特征进行了细化。

2014年7月15日至9月10日期间, 研究开展了正式的问卷调研, 问卷调查以社区发放为途径, 调查范围涵盖天津市的市内六区以及滨海新区的52个社区, 其中和平区6个, 南开区8个, 红桥区6个, 河北区6个, 河东区7个, 河西区7个, 滨海新区12个。由于问卷设计较为复杂, 问题较多, 为提高回答率, 鼓励被调查者更认真仔细地填写问卷, 研究人员为愿意接受调查的被访者赠送了小纪念品, 以示感谢。其中每个社区发放15份, 一共发放了780份, 共回收问卷661份, 回收率为84.74%。在数据预处理阶段, 对异常问卷进行甄别, 将其中作答不完全或者明显是乱填数据的84份问卷予以剔除, 最终获得有效样本数为577份, 有效率为87.2 9 % 。

2 调研与结果分析

2014年5月8日至6月10日期间, 研究对天津市市内六区和滨海新区部分社区的居民进行了面对面的集体访谈, 访谈依托当地社区居委会协调组织, 以了解被访者关注的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相关的问题与态度, 并对访居民关心的重要问题和疑问进行了进一步的提问与提炼, 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正式的问卷。

2014年7月15日至9月10日期间, 研究开展了正式的问卷调研, 问卷调查以社区发放为途径, 调查范围以天津市的市内六区为主, 包括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河西区马场街、天塔街、陈塘庄街、河北区小树林街、河东区李公楼街、南开区华苑小区、红桥区丁字沽、佳园里等社区实地调查。问卷一共发放了780份, 共回收问卷661份, 回收率为84.74%。在数据预处理阶段, 对异常问卷进行甄别, 将其中作答不完全或者明显是乱填数据的84份问卷予以剔除, 最终获得有效样本数为577份, 有效率为87.29%。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 发现以下几方面问题。

2.1 场地设施状况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所提供的设施和场地是居民进行体育健身的物质基础, 也是综合反映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服务现状的重要考核指标。调查结果表明天津市社区群众性体育运动场地设施不足, 且场地和体育设施分布并不均衡, 虽然绿化空地面积在逐渐扩大, 但真正意义上能完成社会体育指导全过程的场地是少之又少。有不少小区尤其是年代久远的小区体育设施单一陈旧, 针对原有体育设施损坏的情况也无人维修, 有的小区甚至根本没有专门的活动场地, 根本无法满足小区居民的活动需求。

2 . 2 社区体育设施运营机制开发不足

一些有群众基础的体育项目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缺乏规范的组织形式, 商业运作水平不高。另外, 民营资本参与公共体育设施经营没有相应的政策条例支持, 资金引入困难, 且未理顺资金回报问题。如何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作用, 积极吸引社会力量, 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参与、共同建设我市体育设施的局面, 努力解决群众需求与设施不足的矛盾, 还待突破创新。

2 . 3 社区体育指导不足

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没有报酬, 完全是自愿行为技术不足, 早晚锻炼点和辅导站的带操员当中经过正规培训、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的很少, 大部分人只是一个组织者而已, 年龄偏大, 学历层次、专业水平等方面较低, 文化水平较低, 不具有技能传授和指导科学健身的知识和能力。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受到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 该研究通过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 并进行了实证检验, 结果显示:场地设施建设质量、参加活动便利条件、体育服务管理质量和体育技能指导质量为影响天津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的四大因素。

3.2 建议

基于上述结论, 该研究为提升天津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提出以下建议。

3.2.1 完善设施建设, 改善体育活动条件

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过程中, 体育场地、设施数量不足或条件较差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体育公共设施是社区居民进行体育健身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居民健身设施投入, 使健身设施、场地建设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合理增加体育健身场地的数量;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改善条件较差场地的设施状况, 包括器械、地面、灯光等各方面条件的改善。

3.2.2 整合社区资源, 合理规划场地使用

场地建设规划要对人口、经济、交通、环境、能源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合理定位。同时结合当地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以体育健身中心、公共绿地运动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健身苑点、健身路为群众体育设施建设重点, 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健身需求。以“但求所用, 不求所有”的思路, 整合和优化现有社区资源, 从而改善居民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条件, 使更多的公众受益。并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进一步延长场地开放时间, 向公众开放各类体育场馆, 提高设施利用率。

3.2.3 加强体育设施维护管理, 让体育设施“永葆青春”

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是重要保障, 体育设施管理部门应进一步规范管理理念, 树立服务观念, 定期对全区健身设施情况进行巡查摸底, 及时消除健身设施安全隐患。成立健身器材巡检志愿者服务队, 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健身爱好者的优势作用, 做好户外公共健身设施管理维护工作。按照“建设-巡查-报修-维护”的体育设施维护管理制度, 确保体育设施设备完好, 惠及市民。

3.2.4 提高体育指导员服务质量, 完善指导员培养机制

加强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 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管理, 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切实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作用, 不断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在各社区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 各居民小组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点, 保障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邹凯, 马葛生.社区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9 (3) :62-67.

[2]王旭光, 王成, 古丽颖.天津市社区体育组织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6 (4) :30-33.

[3]张仲宝, 王旭光.天津市社区体育组织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8 (4) :12-15.

[4]裴立新, 周兰君, 王旭光, 等.天津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0 (1) :13-17.

上一篇:投票方法下一篇:作文教学中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