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变奏曲优美散文

2024-05-22

乡村变奏曲优美散文(共13篇)

篇1:乡村变奏曲优美散文

乡村变奏曲优美散文

上世纪七十年代,老家的农村还能见到许多土坯房。

土屋的“土”字源自筑墙的土坯。人工夯砸的土坯最怕雨淋,还不美观,于是,外墙多被白泥涂抹,白泥掺着碾碎了的麦秸,这墙便似草纸包贴而成。灰青色的屋顶,由炉灰渣和泥压盖,圆棱秃角,厚重,沉稳。嵌在厚厚的`土墙里的窗子,式样以小方格为主,也有以图案装饰的,譬如变形的梅花,缀叶的牡丹,或是各种抽象的几何图形。阳光透过窗子落在地上,影子细碎、斑驳、梦幻。

远远看去,土屋有些卡通,有些古朴,在绿树掩隐中仿佛水墨画轻描淡抹的意象,飘渺而又真切。

房前屋后,一条条小巷,狭窄,悠长。青苔塞角,石凳立门,凉风穿隙,乌燕弄姿,幽静而又生动。如若是早春,一枝粉面桃花探过矮墙,正所谓“满院春色关不住”,摇曳着春光,平添些许闹意。

再后来,土坯房渐渐地少了。开春立冬时节,趁着农闲,不时有人插腰挥手,指挥着把土屋扒了,并很快立起几间宽敞的砖瓦新房。最初用的是青粼粼的青砖,后来是暖盈盈的红砖,青砖厚重,红砖喜庆。再后来,见过世面的人家,翻盖的新房会以洁白溜滑的瓷砖贴面,整个院子都被照得亮堂堂的,显得宽敞了不少。

有一阵子,正房流行一层半的盖法。上层超出地面一人来高,光照充足,干燥舒适。下层“半明半暗”,由于接了地气,冬季温暖如春,夏季凉爽宜人。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暖气、空调已不是城里人的专享,人们索性把那半层也拔了出来,盖起的就是名副其实的小洋楼。也有人图的是晒粮方便,依旧延续了农村的传统,大面积的平房中间以走廊隔开,阳面是客厅﹑卧室,阴面设计成厨房﹑卫生间﹑储物间,实用、方便。

前阵子,一位家住大城市的阿姨退休后,来乡下散心,看着阔别多年的老家,连连感叹:“了不得啊,了不得!这住房条件比大城市好多哩。出门见天,空气又清新。小院种些花花草草,再养些鸡鸭猫狗,要多惬意有多惬意。这日子过得,赛神仙哟!”

如今的农村,家家有电脑,满街小汽车,超市一个挨着一个,货物应有尽有。不必为买房愁眉苦脸,不必为还房贷节衣缩食,日子美着呢!

乡村生活,这曾经悠扬拙朴的风情小调,在岁月的光影变幻中,正悄然演绎成一曲华丽多彩的交响乐!

篇2:乡村变奏曲优美散文

我的童年在乡下度过,曾有人说:“一个孩子拥有在乡村度过的童年,是幸运的际遇。”一想到童年,一股浓浓的乡村味扑鼻而来,尤其亲切的是年味。

作为七十年代出生的我们,从那个物质极匮乏的年代过来,总盼着过年。因为可以穿新衣、吃糖、吃肉。腊月过半,整个农村因过年而无比忙碌。做豆腐、烙饼、蒸年糕、粘糖・・・・・・

最喜爱母亲熬麦牙糖。母亲用玉米面、麦芽粉熬糖稀。我们忙去村中爆包谷花、米花、黄豆什么的,敲些核桃仁、买点花生米。待接近年关的某一天,是粘糖的日子,一家人欢聚一堂。男女老少齐上阵。母亲将糖汁回到锅中,由一个站在灶台后拿锅铲或木片专门搅拌,越搅糖越白、光亮得红里带黄,成色好的糖从视觉上就给人一种诱惑。用温火加热,到锅铲铲上来的糖稀成胶状往下艰难流淌时,是粘米花的火候了。母亲将米花粒往盆里盛,再把糖汁舀几勺浇在蚂蚁蛋般的米花堆上,拌匀,糖多了腻,少了不粘连,一切得讲究恰到好处。父亲搬来大菜板铺在桌上。再用豆腐架压紧成一箱方块形的米花米糖饼,粘牢后投到簸箕内。稍冷却后,父亲开始切了。把菜刀磨快,切成长条,再切小片。父亲刀功很好,下刀快而干脆,切成的米花糖很薄,匀称地铺在菜板上像一副扑克牌。苏麻糖、籼米糖、黄豆糖,还有鸡蛋糕,一切如法炮制。随后整齐地排列到纸箱中,防止变形。

父亲切的时候,我们弟妹总围在他身边。有时把砧板上的屑渣扫于掌心,倒入口中,香极了。甜丝丝脆生生的,那滋味不能不让人觉得生活是美的。若嫌不够过瘾,拿一片父亲切得方正的糖,往锅里蘸,热而有些像黄金的糖,甜得你吃不了几口就作罢,看着呢,又不眼馋。

等糖热到一定程度,在锅铲沿上的糖已流不动,脆硬得你用手指一弹,便像碎玻璃一样飞溅开来。这是该捏苞谷花团的时候了。母亲在另一口锅中放好整理干净的米花或苞谷花,浇糖、拌匀,这时全家人的手都往锅中捞,大人捏大团,小人捏小团。我们力小,捏不牢,父亲捏的苞谷花团像个铁球。就算天阴下雨也不回潮散开。若还有余糖,便把核桃仁、花生米倒入锅中,嵌成硬糖。闲暇时,敲一小块,放入口中,粘乎乎甜蜜蜜脆崩崩,牙口好的人,嚼着那老而脆的,保准比大白兔奶糖耐品味。“咯嗒―咯嗒”既有味道还有嚼头・・・・・・

舂饵块、糍粑、天息米、燕麦馒头,是农村过年的另一出戏。大部分农家都安有石碓。临近年节,各家各户都忙碌开了,这村“梆当当”,那寨也“咣啷啷”,整个乡村奏出了一曲特殊韵味的交响乐。不时还会有乐观豪爽的辣妹子“嘻嘻哈哈”的笑声伴随其间。劳动力少的`人家与左邻右舍三亲六友联合行动,相互帮扶。平时寂寞冷清的乡村因年的到来而喧闹起来。大年初一后,劳碌了一年的人们,合家坐在火塘边,烧一堆旺火,架上油锅,把自己汗水凝成的粑粑切成片往油中一煎炸,随“噼哩啪啦”的炸声,口腔中的唾液在酥黄的颜色刺激下开始活跃起来。冲几碗盐巴浓茶,或打一桶酥油茶,一顿丰盛的早餐给人以美妙的享受。

篇3:乡村变奏曲优美散文

美, 是人类的理想。如何把新闻作品写得更有文采, 更美, 更有情感, 更受读者的欢迎, 进而能感动读者, 走进读者的心里?新闻界老前辈穆青用其一生的实践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穆青的新闻作品, 尤其是其通讯的散文化写作特色, 给人留下强烈而又精彩的印象。

在上个世界的六十年代, 新闻界著名的老前辈穆青就曾经创造性地提出了“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的观点, 这一观点打破了新闻报道在形式上的束缚。穆青说:“我觉得, 从广义上说, 新闻即是散文的一种。因为散文无非是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 这件事有什么意义, 散文中的叙事文不也是如此吗?既然叙事文可以这样写, 也可以那样写, 为什么新闻就只能按照死板的公式去套呢?我看只要事实能交待清楚明白, 在写作上可以突破老一套的公式, 不一定非得第一段写导语、第二段写背景、第三段写……可以百花齐放, 大胆创造。”

以穆青之道, 我们赏析其新闻作品, 笔者认为散文化新闻的写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穆青的新闻报道语言似散文般优美, 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反映一个个不同的人、一件件不同的事这才是新闻作品的特点所在, 每一个人之间的性格不同, 所说的话自然也不相同。介于此, 新闻老前辈穆青非常细致入微地观察人物, 对于不同的人物形象使用不同特点的语言。例如在作品《两张闪光的照片》中对人物的刻画, 简单几笔, 就生动形象地把一个不惧怕生死的农民英雄刻画得栩栩如生, 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好奇心, 另外也增加了其感染力。

许多的新闻界朋友都认为, 新闻作品不等同于小说需要纪实, 只要说清意思就行了, 没必要过于追求语言的华丽、优美。穆青则不是这么想, 所以我们看他的新闻作品, 文章都充满诗意, 字里行间之间充满深情。在他的作品《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 作者集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等多种写作手法与一体, 悲愤与苍凉并存, 发人深省。

第二, 使用白描手法展现事实。《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有一段关于周总理与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的对话, 其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可谓是穆青作品中的典范。在文章中穆青通过对两位老人白描手法的运用, 一方面描绘了周总理对吴吉昌的期望很大;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了农民科学家吴吉昌身上的担子沉重而艰巨, 更深度刻画了吴吉昌坚决完成任务的决绝。穆青把两位老人家的对话这一段放在了报道的开头, 这样既起到了引子的作用, 也为下文农民科学家吴吉昌在文革被当作“敌人”时仍不屈不挠地为科学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做了铺垫。

白描的写作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很容易起到一个传神的作用。以少胜多, 不作过多的雕饰, 寥寥数语, 声态毕现。白描的手法在形式上与叙述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经常被人混为一体, 所以我们有时候听人说, 所谓的白描就是描写与叙述的高度结合, 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白描只是以单纯的质朴的文字, 淡淡几笔抓住对象的重要特征, 通常不设喻, 少修饰, 简明生动不加渲染地勾画出形象来。使用白描手法, 正是写散文化新闻不可缺少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三, 注重描写对象的细节。所谓的细节描写就是指在事件中, 那些细枝末节的部分。要知道事件的构成要素之一就是细节, 细节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事件上, 无细节就无事件。对于一个事件的描写就该恰如其分地运用细节描写, 如果缺少了细节描写, 就会缺少形象, 形象就没有血肉。众所周知, 文学上的细节描写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典型性细节描写, 二是非典型性细节描写, 它们之间的运用也不相同, 要是想突出文章的主题, 描绘人物形象就应该运用典型性细节描写;要是想反映现场面貌、事件背景就应该运用非典型性描写, 采用非典型细节描写还可以增加文章情趣。

穆青一直很看重细节描写, 而且他认为细节描写最具有表现力, 要想恰当地运用细节描写, 准确而又生动地运用细节描写, 就应该在平时的采访中多留心观察, 观察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细节描写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很强的现场感, 现场感对于新闻报道来说非常重要。要知道语言文字并非是电视机, 能够直观明了地动态展现给观众, 但是借助于细节, 我们就可以把场景写得充满画面感。在穆青的文章《铁人王进喜》中有一个细节, 铁人王进喜开始的时候, 不会写“矛盾”这两个字, 就在本子上画了一个贫农, 一个地主, 用来表示矛盾的意思。这个细节道出了千言万语, 表面上平平谈谈, 其实则是暗流涌动, 让人对于王进喜的细节过目不忘。

仔细阅读穆青的作品, 发现他在很多的作品中都通过大量生动的细节表现主题。新闻叙述不能虚构, 它是对真实事件的真实刻画, 但你的文字又不能写的太过于贫乏, 要深刻感人就需要花大力气思考, 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感人细节。

第四, 采访写作饱含热情, 情感奔放。对祖国的热爱, 对党的热爱, 对人民的热爱, 对劳动者的热爱, 使穆青的笔调一直饱含着激情。用他的话说:“我一直主张记者应该拥有激情。我完成一些新闻作品的过程往往也是一个激动的过程。”

农民科学家吴吉昌深受迫害, 却顽强与之斗争, 不屈服于困难险阻, 穆青在对其进行报道的时候, 常常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愤慨。而焦裕禄的事迹, 作者是流着泪采访, 流着泪写作的。在其《历史的审判》中, 对林彪、江青等反革命集团, 作者嗤之以鼻, 无情地鞭笞与声讨。面对生机勃勃的珠江三角洲, 穆青老前辈万丈豪情跃然纸上, 唱起了“大江日夜流, 风帆起珠江”的高亢之颂歌。穆青说:“ (写通讯报道) 要积极投身于英雄人物为之献身的伟大事业, 热爱人民, 热爱生活, 有一种高度的革命责任感, 加上火一般的激情。”“要使读者动感情, 首先记者自己要动感情。”穷其一生, 老前辈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新闻名作被读者记住, 除了其爱憎分明之外, 还有其对于新闻报道形式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

真实性是新闻活的灵魂, 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 新闻必须必备真实性与时效性这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在现今社会中, 记者是新闻事件的组成部分, 有记者的新闻才算的上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 记者必须第一时间出现在事件现场, 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必须真实、准确、客观的再现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等, 不能在报到时参杂自己的主观情感与自己对事件的评述, 这样, 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舆论导向。所以,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 要切实明白自己的角色, 为自己的角色寻找准确的定位, 不能超越角色要求报道新闻事件。

1新闻记者的角色误区

新闻事件是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情, 大到国家政策法规实施的社会效果事件, 小到家庭纠纷、邻里矛盾, 新闻记者作为这些事件的可能主角, 在新闻事件到报道中无形之间就会忽略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新闻事件的报道时参杂自己的主观情感, 对事件进行评价论述, 有些记者甚至站在一方当事人的立场报道新闻事件, 忽略了自己采访者、报道者的身份, 严重的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 与新闻的价值造成了严重的冲突。

1.1角色越位

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越位是指新闻人员在报道新闻事件中, 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态度的表现形式直接超越了自己的工作职责传播新闻事件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事件时, 忘记了新闻的基本属性与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报道时混入自己的主观情感, 没有客观公正的报道新闻事件的原始面貌, 使民众在评论新闻事件时, 由于受记者先入为主的扭曲报道评论影响, 社会民众不能客观公正的评论新闻事件, 形成错误的舆论导向, 对新闻事件中的一方当事人造成不公平的社会待遇。

新闻事件中的记者角色定位

文丨武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闻报道在民众生活中越来越获得关注, 民众对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是社会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者是新闻事件的观察者与直接报道者, 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是民众对新闻事件形成正确认识的提前, 影响着民众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力和舆论导向, 所以, 记者必须在新闻事件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客观、真实的报道新闻事件。

关键词:新闻记者;角色;品质

参考文献

[1]穆青等编.《穆青论新闻》, 新华出版社, 2003年版

篇4:乡村变奏曲

(特)烟雾特写。

(近)刘明才:“这事……不能让别人知道吧!”

(近)王大拿:“反正这事就咱仨知道,你不说,我不说,他不说估计……就没人知道了!是吧苗主任?”

(近)苗长贵吸了一口烟把烟头丢到了地上。

(特)苗长贵用脚踩了烟头一下。

(近)苗长贵:“放心,出了事我兜着。”然后一人拿走一包钱。

场景二:苗长贵家,日,内

(全)苗正在院子里打电话:“倩倩,你别急,你容我个空行不?再说那30万也不是小数,你再给我点时间……哎呀,你别动不动就说分手,我爱你宝贝……喂……”失落地挂断了电话进了屋。

(近)苗长贵把一袋钱给了苗正:“儿子,再加上这些够你买房子了吧!”

(中)苗正:“爸,这钱你是从哪弄来的?”

(近)苗长贵:“你就别管了,赶快到城里把房子买了,然后张罗结婚吧!”

场景三:乡村道路,日,外

(特)谢大嘴快速行走的脚、屁股,着急的表情。

(全)谢大嘴一路小跑碰到了吴能,吴能大喊:“大嘴,你着急忙慌地干啥去啊?”

(中)谢大嘴一边跑一边回头跟吴能说:“检察院的人来咱村里开大会了……”

(近)吴能想了想拍了一下手跟妻子说:“检察院的?哎呀,媳妇赶紧的,有好戏看了!快走,快走……”说完两人跟着跑了过去。

场景四:村委会会场,日,内

(摇)村民们越来越多,检察官:“各位村民大家好,我们是丰满区检察院的检察官,这次来到咱们村主要是给大家作警示教育的宣传……农保险理赔款的事。”

(近)检察官讲话。

(特)苗长贵故作镇定的表情、吴能兴灾乐祸的表情、刘明才胆怯的表情、王大拿目光呆滞的表情、谢大嘴东张西望的表情。

(摇)大家鼓掌。

(近)苗长贵一听关于农保理赔款的事,一下子变了表情,会后他们三个慌张地离开了现场。

场景五:乡村道路,日,外

(近)吴能戴着耳机听着《小苹果》的音乐,舞动着扇子扭着秧歌。

(全)吴能一边高兴地扭着一边哼唱着。

(中)刘明才呆呆地骑着车,心里在想事情。

(全)刘明才一下撞到了吴能。

(中)吴能一下子倒在了地上,两腿分开,刘明才的车轱辘马上就要压到吴能的要害。

(特)车轱辘特写。

(近)刘明才跳下车说:“哎呀妈呀,是你呀吴能,对不起,对不起啊!”

(中)吴能躺在地上说:“你嘎哈玩意,你要让我断子绝孙哪!”

(近)刘明才慌张地说:“对不起,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寻思事儿呢,就没看着你。”

(中)吴能拍了拍屁股起来说:“这大白天骑车你都能撞到人,你是不是做啥亏心事了,心里有鬼呀?”

(近)劉明才:“你心里才有鬼呢!我什么都不知道!”

(中)吴能眼睛一转然后接着说:“你不知道我可知道。”

(近)刘明才吃惊地问:“你知道什么呢,这事你不可能知道!”

(近)吴能:“啥事呀……”

(近)刘明才说错话的表情。

(近)吴能:“你说检察院来讲课是不是跟你这事有关?”

(中)刘明才慌张地表情:“啊?哎呀……”说完刘明才慌张地骑车要走,结果车链子掉了下来。

(特)车链子特写。

(中)刘明才慌慌张张地扛起车子就跑。

(近)吴能:“你慢点刘会计,小心别磕秃噜皮,破相了……”然后冷笑了一下。

场景六:超市,日,内

(中)村民说:“哎,你们说这好端端的检察院的,咋来咱村了呢?”

(近)谢大嘴:“那还用寻思呀!肯定是咱们村官腐败了呗!刚才开大会的时候,你没看苗主任和刘会计那表情,都呆了。”

(中)村民:“嗯,确实……你说他们能贪啥钱呢?”

谢大嘴:“那,想要贪点钱还不容易,什么占地补贴了,农保理赔了……只要领导想贪那招还不有的是啊!”

(近)吴能听见两人聊天,然后坏笑一下走了。

场景七:吴能家,日,内

(特)吴能用手一拍桌子:“他们肯定有事!”

(中)吴妻吓了一跳说:“我说吴能啊!你天天能不能别总一惊一乍的,又出啥事了?”

(近)吴能:“开大会的时候你发现没,检察官一说到农保理赔的事,你看他们几个那表情,魂都吓没了。我刚才碰着刘会计我一顿诈他,他都吓蒙圈了,我跟你说这苗主任和刘会计肯定是吞了农保理赔款。”

(中)吴妻想了想说:“哎,你别说,前一阵子主任和会计不是让咱们买农业保险吗?但是咱村里大多数人都不同意,也就没买呀!”

(近)吴能:“是。但后来苗主任和刘会计是不是把咱们身份证收上去了?”

(近)吴妻:“呀,不会是他们拿着咱们的身份证给咱们买农保了吧?”

(中)吴能点点头。

(近)吴妻:“那办农保是好事,咋还偷偷摸摸地呢!不告诉咱们一声。”

(中)吴能:“好事?你做梦呢!这保险是给你保了,但是理赔款进他们兜了。要我说你们这帮老娘们虎呢,把你们卖了还帮人家数钱呢!”

(近)吴妻:“哎呀,凭啥呀!那用我们身份证买的农保,这理赔款就应该给我们呢!他们咋那么不要脸把钱揣自己兜了呢!”

(中)吴能:“哎呀,谁叫人家是村干部呢!呵呵,这下机会来了,我偷摸写封举报信,再给他们添点油加点醋,让他们都滚犊子。然后,这村主任的位置不就是我的了吗?”

场景八:村委会办公室,日,内

nlc202309031232

(特)刘明才拿起了杯子咕咚咕咚干了一大杯的水。

(近)刘明才放下杯子说:“完了,完了。吴能,好像知道了。”

(中)苗长贵和王大拿异口同声地说:“啥?”

(近)王大拿一下子瘫坐在了地上。

(中)王大拿一边往上爬一边说:“完了,这事要是让吴能知道了,那准没好了,他是巴不得咱们下去,他好上来做这个村主任呢!”

(近)苗长贵:“没事咱就死不承认,爱咋咋地!”

(中)刘明才:“咱们不会坐牢吧?”

(中)王大拿:“闭,闭上你那乌鸦嘴!”

(近)苗长贵从烟盒里拿出一支烟反叼在了嘴上。

场景九:吴能家,日,内

(近)吴能用嘴叼着笔帽,一边乐一边写举报信。

(近)吴妻在一旁给他扇扇子。

(特)举报信。

(近)吴能遇到不会写的字:“媳妇,贪污的污字怎么写?”

吴妻:“就是巫婆的巫。”

吴能:“巫婆的巫咋写呀?”

吴妻:“哎呀,我给你写。”

(特)吴妻在纸上写了一个“坐”字。

(近)吴能:“这是巫吗?这不是坐吗?”

(近)吴妻:“哦,对了,再在上面加一横。”

(中)吴能:“怎么咋看咋不像呢!”

(近)吴妻:“哎呀,咋不像呢!你快写吧!”

(近)吴能继续写,又碰到了一个不会写的字:“媳妇,咋写?”

(中)吴妻:“哎呀,你把我当字典了,我也不会,你画个圈吧!”

(近)吴能写信的表情,然后停下笔说:“既然我都写了,那我就多给你们编点,把你们一网打尽,让你们全都回家种菜去,哈哈……”说完继续写。

(中)吴能写完拿给妻子看:“媳妇,你看看咋样?”

(特)举报信(全是错字和圆圈)。

(近)吴妻:“不是我说吴能,你这举报信,那检察官能看懂吗?”

(近)吴能:“没事!检察官的智商高着呢!去,邮出去吧!”

(全)吴妻拿着信走了,吴能幸灾乐祸的表情。

场景十:王大拿家,日,内

(特)王大拿手里拿着钱直发抖。

(近)王大拿:“藏哪呢?”

(全)王大拿在屋子里寻找各种可以藏钱的地方。

(近)王大拿用手擦了一下汗后,跑了出去。

(中)王大拿慢慢地钻进了鸡圈。

(近)王大拿在鸡圈里说:“你们乖,我不杀你们吃肉……”鸡圈里乱成了一团。

(中)王大拿从鸡圈里走出来,满身全是鸡毛。

场景十一:树林,日,外

(特)一地的烟头,刘明才又丢了一个。

(近)刘明才撸了撸头发说:“就算是让我死,我也不想坐牢。”

(特)刘明才把绳子挂到了树枝上,脚踩到石头上,头想钻进绳圈里,但却差一块。

(全)刘明才叹了口气又找来一块石头摞了上去。

(近)刘明才慢慢把绳圈套在了头上,然后闭上了眼睛。

(特)刘明才蹬掉了腳下的石头。

(特)树枝一下子断了。

(全)刘明才一下子摔在了地上。

(近)刘明才捂着胳膊对天大喊:“这死比活咋还难呢!”

场景十二:刘明才家,夜,内

(近)刘明才胳膊上绑着绷带说:“我就不信我死不了!!”然后在家里翻安眠药。

(特)药和表情的特写。

(中)刘明才慢慢把药放到了嘴里。

(特)咕咚喝水的表情。

(近)刘明才眼睛睁不开了,然后慢慢躺在了坑上。

场景十三:苗长贵家,夜,内

(主观)吴能打扮得特别精神,背坐在了苗的办公桌前:“从今儿个往后,这个位置就是我的了!哈哈……”

谢大嘴:“苗主任,你说你是不是贪了我们农保理赔款?”

村民:“我告诉你,人做事天在看,早晚有一天得把你们这帮贪官抓进去。”

(特)一双手来抓他。

(近)苗长贵躺在床上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别抓我,别抓我……”

(近)苗正抓着苗长贵的胳膊说:“爸,爸,醒醒,你醒醒……”

(中)苗长贵睁开了眼睛。

场景十四:刘明才家,日,内

(近)刘明才打着呼噜,嘴边流着口水。

(特)刘明才手机突然响了。

(中)刘明才一下子惊醒了过来,刘明才慌张地表情:“我,我这是在哪?是天堂吗?怎么跟我家一样一样的呢!”然后拿起了手机一看是苗主任。

(特)手机特写。

(中)刘明才接起电话:“喂,苗主任。好,我一会就到……”

(近)刘明才挂掉电话又把药瓶拿了起来,倒了一颗吃了,吧嗒吧嗒嘴说:“哎呀,原来是维生素啊!”

场景十五:吴能家,日,内

(特)对联每个字特写。

(近)吴能写完拿起来念:“上联‘说实话办实事一身正气’,下联‘不贪污不受贿两袖清风’,横批‘查无此人’。”(其中污字写错)

(中)吴能:“媳妇,去把这对联贴村主任办公室大门上。”

场景十六:村委会办公室,日,内

(近)刘明才胳膊上绑着绷带挎在脖子上。

(近)王大拿:“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啊!”

(近)刘明才:“咱们就是财迷心窍了。”

(近)苗长贵:“做了半辈子的官,真是不值呀!”

(全)苗正推门而入:“爸!”

(近)苗长贵:“儿子?你,你怎么来了!”

(中)苗正把钱放在了桌子上说:“爸,这钱咱们不能要,你去自首吧!”

(近)苗长贵:“我,我干吗要自首啊!”

(中)苗正:“爸,纸是永远包不住火的,检察院的人早晚会来抓你的。到时候你要让全村的老百姓都看你笑话吗!爸,听我的去自首吧!”

(中)三个人相互看了看然后低下了头。

(中)苗长贵站了起来拿着钱走了,苗正跟了出去。

(全)苗长贵和苗正走出去后,刘明才和王大拿对视了一下。

(近)刘明才:“主任去自首了,那咱俩肯定也完了!”

(近)王大拿:“完,完,完完的了……”

(中)刘明才:“要不,咱俩也去自首吧!”

(近)王大拿:“不,不,不行,咋办呢……走,走吧……”说完走了。

场景十七:检察院门口,日,外

(全)苗长贵和儿子走到检察院门口。

(近)苗长贵:“儿子,放心吧!爸一定好好交代。”然后走了进去。

(全)苗正看着父亲的背影,内心独白:“爸,我不希望你因为我的幸福而变成社会的蛀虫,更不希望你为了我的幸福每天从噩梦中惊醒,等你刑满释放后我们一起幸福的生活。”

(近)苗正的表情。

场景十八:村委会会场,日,内

(摇)告知信。

(近)谢大嘴读告知信:“被告人苗长贵,犯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被告人刘明才,犯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被告人王大拿犯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2014年8月12日。看着没,这想糊弄咱们老百姓钱呢,没那么容易。”

(片长18分钟)

篇5:记忆乡村优美散文

记得小时候,屯子前边三奶家大门前有一间碾房,在大门西边。老人说在东边是白虎,西边是青龙,白虎会伤人的。

到了腊月家家淘大黄米,做粘豆包。这个时候碾子就闲不着了,天天有人家碾黄米面。

那时我家每年淘百十来斤米,妈妈早早起来把米放在二盆里,盆是黄土烧的,倒上水一瓢一瓢的淘,把沙子滤出,小半天功夫米淘好了。爸爸把米用毛驴驮着拉到碾坊,妈妈拿着簸箕和筛萝等工具,我和弟弟跟在后面,冬天的路一层积雪走在上面,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拐弯抹角十几分钟就到了。说是碾房其实三面是墙没有房盖。碾子很大也很光滑,上面一个带框的滚子,前一天有人使过,上面还有残面底。

爸爸套上毛驴,用妈妈做饭用的围裙蒙上毛驴的眼睛,妈妈扫去尘土,一瓢瓢倒上米就开始碾面了。我和弟弟站在墙角的避风处看着,爸爸一边赶毛驴一边用铲刀翻米,毛驴围着碾子一步一步地走着。不长时间妈妈就开始筛面了,细的筛到簸箕里,粗的`还返回碾子上。一边压一边续米,我和弟弟冻得直淌鼻涕,用棉袄袖子左边一擦右边一擦,弟弟脸上一面一片花蝴蝶一样,袖子上也是一面一片,已浸入布里的鼻涕已经发亮,我俩手伸进袄袖子里,冻得直跺脚也不离去。

太阳落山了,面也碾完了。回到家和了面放在缸里,缸放在炕头。我和弟弟脱了袜子伸进被窝里捂脚,袜子都是破的,弟弟的脚趾和后跟都在外面。

那时蒸豆包都在晚上,面发了一天一宿。第二天邻居大妈也来帮忙,她年龄比妈妈大很多,穿着大襟的布衫,嘴里叼着一尺多长的烟袋,烟荷包挂在大襟纽扣上,迈着曾经裹过又放开的半大小脚,来到我家。

上了炕,用手把一条腿搬到另一条腿上蹁上。抽完了一袋烟,拿着烟袋往炕沿上咣咣敲了几下,放到了一边,也不洗手就和妈妈做起了豆包。我贴苏叶,弟弟时不时伸出小黑手抓一把豆馅吃。爸爸一边烧火一边起熟了的豆包,放在黍杆帘上在外面冻上。我和弟弟没等做完就睡觉了。

篇6:乡村风貌优美散文

明媚的春光里,那一棵棵开满粉红花朵的桃树,如同村姑热情而羞涩的回眸。太阳雨热烈地炽烤着桃花,紫燕在桃花顶上翻飞,耕牛从容地走向田垄。

童年在桃林下执著长大,歌声远比桃花香甜。

梦呓在花瓣中自由绽放,笑容远比花房欢乐。

清香从古韵诗词里袅然飘出,渗入桃乡的梦里蝶蜂相伴,随意勾勒成风姿绰丽、清纯秀丽的乡村风情。

多梦的人生,多景的故乡,桃叶与果实圆满地请出夏季,邀来太阳的热恋。星光如霞的夜晚,是谁的情歌,以花开的方式,尽情摇曳在飘香的木格窗前,尽情展望成一缕美仑美奂的悠长诗章。

镰刀

上下五千年,你就着这柄木制的钥匙扣,开启了秋天之门,开启了稻香飘逸的热土,开启了农人汗水酝酿丰收的喜悦。

一轮待圆之月搁浅,被季风改写为潮涨汐落。

亲吻着每一杆稻子,接受神圣的生命洗礼,在金色的浪头弄潮,尽情聆听劳动与丰收凝重的呼吸碰撞。

农人弯腰的姿势等同于镰刀,扎身田园收割丰收的自豪。

翻开打磨在历史封面上的闪光镰刀,展现在父亲身后的,是一曲曲空旷的田野乐章。

卧倒在地的稻谷,宛如父亲苍老的身躯,再度平铺成远方遥望的期待。

豆子

从勤劳母亲的掌心滑落至泥层深处,丰收后重归起点,被母亲虔诚地捧入手心,豆子的轮回,使日子逐渐变得丰满。

在冻土里,你一如既往地聆听春天。

在雨露里,你无比虔诚地张开翅膀。

在阳光里,你憨厚朴实地将汗滴收藏。

急蹦蹦地赶来参加秋天的盛会,熟透的籽粒,面对太阳忍俊不禁地爽朗大笑,笑得迸出一张圆圆的脸蛋。

母亲悉心地将那一粒粒被遗忘的豆子拾起,如同捡拾一地庄严的承诺。

篇7:乡村土灶优美散文

星期天在厨房帮妻子做饭,看到液化气灶头蹿出的淡蓝火苗,不由得想起了老家的土灶。

土灶,对于生在农村、长在乡里的我,是那么熟悉和亲切。农村老家,村民们家家户户有一座用砖砌的土灶,形状基本相似,占据厨房三分之一,略显笨重。土灶很高很大,有灶台、灶门、铁锅、水罐等部件组成,各有用途,缺一不可。土灶铁锅旁,有个水罐,做饭时添上冷水,饭菜做好后基本烧开,用于洗脸、洗脚或泡猪食喂猪,很是方便。每口锅后面有个灶门,用来添柴烧水做饭。灶台上的烟囱穿过屋顶,矗立空中,做饭时升起的袅袅炊烟,别有一番乡村风味。

农村砌土灶很有讲究,必须请经验丰富、业务精湛、技术娴熟的老瓦匠师傅。村中的长辈常说,老瓦匠师傅砌的土灶,省柴、聚火,烧菜的速度快,不会浪费时间。老瓦匠师傅砌土灶,先在厨房的一角铺上砖块作基础,再一砖一砖地边敲边打,不急不忙地往上砌着,还不时把砖块砸成圆形、方形等状,用于砌灶门、灶膛、烟囱等部位的转角。老瓦匠师傅像玩魔术,一天工夫就能将土灶建成。

土灶建成后,要进行“热锅”,一方面是检验土灶的质量;另一方面请亲戚朋友聚聚。做饭时,家人围着灶台,抹洗锅灶,清洗碗筷,不时将土灶中炒出的热菜端上桌,还不时夸上几句,瓦匠老师傅土灶砌得真好,既不跑烟,也不浪费柴草,要敬老瓦匠师傅一杯水酒。老瓦匠师傅喝酒虽然有点过了,但听到如此赞扬,往往还是一饮而尽。“热锅”仪式结束后,家人将锅灶收拾得干干净净,不留一点儿污迹才满意。

土灶烧火也要有技巧,不然弄得满屋浓烟,“催人泪下”,灰头灰脸。有经验的人,一般先把土灶锅堂中草木灰扒出倒掉。做饭时,用火柴把干草点燃,用火叉推进锅堂中,再一把一把地推干草,火才烧得旺。如果偷懒,向锅堂内推很多草,不但烧不着、冒烟,而且浪费柴草,产生的烟让人直咳嗽,所以烧火这个环节很重要,既要细心又要认真,防止出现失误。土灶烧的原料,主要有树枝、玉米秆之类。冬季大家都愿意烧火这个美差,一方面省却做饭的辛苦;另一方面是灶膛产生的火,烘得人暖洋洋的,舒服。

土灶做的饭菜十分可口,如蒸的.馒头、煮的稀饭、涨的蛋、摊的饼,有一种特殊的口感,是一般饭店寻不到的。特别是煮饭时,锅中的锅巴,嚼在嘴中既脆又香。每次饭后,大家都抢锅巴吃,闹得厨房一团糟。土灶做出的饭菜如此美味,主要是底火足。

篇8:优美散文:乡村夜色

夕阳的最后一丝余辉在沉寂中渐渐失去光泽,温婉的夜色如同谢幕的幔布般覆盖了整个天空。一轮明亮的圆月就这样高高的挂在没有一颗星星陪伴的夜空中,寂寞的挥洒着银白色的月光。而月光下,三三两两的人们正拖着长长的影子,满脸幸福的拉着家常,散着步,悠哉悠哉的走进恬静的乡村夜色之中……

一一题记

立秋的夜,总是那么的洒脱,让人从心里往外都透着那股子清爽的劲儿来。大门前,几株孤零零的月季正悄然盛开,粉红色的花瓣在黑夜的衬托下更显神秘、惊艳,散发着温润的花香。一阵微风徐徐拂过,吹得粉嫩的花儿轻轻摇摆,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然而它们的舞蹈并不孤单!

墙缝里,草丛中,休息了一天的蛐蛐们已经展开清亮的喉咙,“唧唧,唧唧”的叫了起来,声音时断时续,时急时缓,像一场没有丝毫节奏的大合唱,但却非常悦耳,认真聆听,就会让心情平和,安抚白日所带来的炙热和焦躁。

走过一段弯弯曲曲的小路,绕过几片青翠的菜园,又翻过一道矮墙,来到了一条笔直的公路旁。那里,几棵高大的槐树正孤傲的挺立在银白色的月光下,狭长的影子甚至横穿过了公路,映在对面人家的两扇朱红色紧闭着的大门上。茂盛的枝叶在树与树之间交错纵横,仔细的看会发现在那些枝叶间,已经有几处开始发黄了,相信在过不久,这满树的碧绿就会变成一地的枯黄,但大树们是不会在意这些的,因为枯荣兴衰对于它们来说早就司空见惯了的.,也只有颓废的诗人到那时会对一地枯黄的落叶发出阵阵莫名的感伤吧!

沿着那条公路慢慢的走着,望着。公路两旁的人家早已灯火通明,透过明亮的灯光可以清晰的看见人们其乐融融的围在电视机旁,欣赏着精彩的节目,还有的人家则是坐在饭桌前,一边品尝菜肴,一边天南地北的高谈阔论着。更有几家院里养着狗儿的,它们在静谧的夜色里不甘寂寞的叫啊叫个不停,不过明显没有蛐蛐们叫的好听……的确,乡村的夜色就是这样宁静、和谐,没有城市那种灯红酒绿的兴奋,没有白日那种忙碌工作的紧张,在这里,你可以完全地放松下来,用鼻子去闻花草树木的芬芳,用耳朵去听蛐蛐们的歌唱,用眼睛去看街角道边,那些孩童们嬉戏打闹的纯真摸样,仿佛身体在这一刻都融进了和谐的夜色中,像云那样软,像水那样清,任由银白色的月光带着疲惫的心灵在宁静的夜色里遨游,倾听着夜的心跳,夜的呢喃。

这时,一阵悠扬的音乐声隐隐约约传入耳中,并且越往前走声音越清晰,不一会儿,便走到了声音的源头。原来在村委会的大院里,明亮的灯光下,一群闲暇的人们正跳着欢快的广场舞呢!热情的歌声中,人们迈开轻盈的舞步尽情的跳着,虽然她们的动作不规范,虽然它们的服装不整齐,但在她们的脸上,都充满了愉悦的笑容,我猜这也就是广场舞的意义所在吧。

而公路的另一侧,正对村委会的大门,一群七八十岁的大爷大奶们穿着背心裤衩,手拿蒲扇的安坐在几张木制的长条椅上,有说有笑的聊着,不时抬起手向公路那边,正在跳舞的人们打打招呼。甚至还有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大爷,不知怎的来了兴致,竟随着广场舞的音乐哼唱起来,其神态惹得周围的人们都有些忍俊不禁,真是悠闲的不得了!

随着脚步慢慢向前挪动,身后巨大的音乐声和大爷大奶们的说笑声渐渐模糊,四周又变得一片寂静。而寂静中,那暗蓝的夜色又显得如此的令人着迷……

篇9:乡村印象优美散文

清晨,推开油墨色的大门,与院中的槐花香味撞个满怀,远远的传来了清晨的第一声鸡鸣。

乡间的清晨,永远是如此静谧与清新。微风中,白杨树欢快的拍打着它那油亮的叶子;合欢树招摇着它那孔雀羽毛般的骨朵儿;滴翠的垂柳摆弄着轻揉着枝条,仿佛要亲吻滋养它的土地。弥蒙的曙光中,那棵饱经沧桑的槐树静静地等待着绽放,微风拂来,香气飘满了整个乡间。荷叶葱茏,沁人心脾,时而花朵飘落,落花如雪,如同颗颗星斗点缀着篱笆小院。路旁的树木青翠欲滴,瓦楞中芳草青青。简谱的顶梁柱式房屋上平铺着粼粼千瓣的屋瓦,在曙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每至夕阳西下,喜欢独自徘徊在河岸边的石子路上。河岸崎岖,小径宜人。躲开了城市的嘈杂的喧嚣,第一次发现夕阳如此美好。河旁淡灰的丝瓜藤架与远处山中的缤纷的丛林交相辉映,在平静的.湖面上垂下五彩斑斓的倒影,偶尔海域哦几条小鱼跃出水面,飞溅起串串珍珠。

在河的对岸,乡村的妇女们在长长的石凳上淘米、洗菜,时而用那我听不懂的方言呢喃几句,然后仍埋头干活儿。她们穿着齐膝的围裙,头发自然的扎在脑后,显出她们独有的能干与朴素。她们没有略施粉黛,也没有浓妆淡抹,静静地踏着熟悉的回家小路,篱笆小院早已搭好了竹凳、竹床。老奶奶带着老花眼镜,眯着眼在那儿纳鞋底,一条小猫慵懒地依偎在她的脚边,仿佛也在欣赏着这美丽的夕阳。小鸡小鸭如同约定了似的,一摇一摆地穿过篱笆到小窝。远处或许会传来孩子的啼哭声,哦,原来是孩子哭闹着要奶奶用凤仙花染指甲呢。黛色的房屋上炊烟袅袅,远处的青山如同天然的屏障阻断了世间的繁华与飘渺。

爱上乡村,不是因为“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就无人却,醉也无人管”的悠然生活,而是深爱着这简单、清新的恬静生活。如果可以摆脱学习的压力,城市的喧嚣,来到这里,与自然为伍,做我本真,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篇10:乡村七月雨优美散文

从暑伏一路走来,七月流火,在热浪蒸腾酷暑难挡的日子里,最企盼下一场痛快淋漓的夏雨。

“世纪日全食”那天,在瞬间观赏浓云中露出真容的“日牙”后,天帘低垂,乌云密布。夜半,听着“噼噼啪啪”的暴雨击打玻璃窗的响声,我欣喜地走出,伫立走廊间,凝望雨景。这雨像伞兵,从空中跳下来;像瀑布,从空中倾泻下来,铺天盖地。劲风吹过,雨帘倾斜,硕大的雨点狠狠地砸在窗上、墙壁上、草木上,“叮咚”声声,铿锵作响。在这滂沱的雨势中,我渐渐走进“横风吹雨入楼斜”、“白雨跳珠乱入船”的意境中。

晨曦微露,大雨依然如注。乡村的房舍、树木、庄稼都笼罩在烟雨中,湿漉漉,水淋淋。街道上、公路上积水成渍。车辆驶过,溅起一道道浪花,激起一圈圈涟漪。担忧秧苗受淹的农人有的穿着雨衣,有的打着伞,匆匆走进田间地头,一边放水排渍,一边观察秧苗长势,盘算着雨后施肥、治虫。滋滋拔节、冉冉生长的秧苗簇拥着葳蕤的树木,“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在这浓妆淡抹绿色主宰的雨幕中,知了停止歌唱,蜻蜓不再翻飞,鸟儿躲进窝巢,惟有白鹭悠然散步,翩翩起舞,成为墨绿苍黛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有时夏雨也改变迅疾、勇猛、爽朗、粗犷的性格,变得缠绵、妩媚、活泼、含情。细细密密,慢条斯理,一下一两天。洗去燥热,迎来遮挡风雨五彩缤纷的伞花。飘飘洒洒的夏雨,赋新绿一抹青翠,添大地几多灵秀。最喜荷塘里,嫩绿的圆叶亭亭玉立,随风摇曳,“大珠小珠落玉盘”,倏尔又滑入水中不知踪影。扑面而来的荷香沁人心脾。荷花的清雅圣洁,令人宁静致远,顿觉超凡脱俗。雨中垂钓自有一番情趣,任凭风吹雨打,垂钓者静若处子,宛如雕塑,全神贯注,久久不动。在这样的境况下,垂钓是一种心境,一份闲适,一种精神,一份惬意。“柔雨轻轻三两滴”,“丝丝暮晓爽凉意”。在院墙、瓜架上爬满藤蔓的绿叶中,伸手摘下吊着的丝瓜,佐以鸡蛋、豆腐,做成一菜一汤,在凉爽的中午,吃起来鲜美可口。傍晚时分,喝着袅袅清香的麦糁粥,吃着脆嫩的腌黄瓜,真是一种精致的美食享受。

篇11:画里乡村优美散文

宏村因电影《卧虎藏龙》而闻名遐迩,影片背景里那漫山遍野层次分明的油菜花中,白墙黛瓦,横沿挑檐,小桥流水,农人闲过,一下子将人们心中那美好的田园之梦勾勒了出来,让人想往。

阳春三月,适逢到石台开会,会议结束后,有人提议自费到徽州的宏村去看看,大家是一拍即合,那毕竟是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之一啊。

第二天清晨,我们一行十余人,乘坐旅行社的一辆旅游中巴出发了,车出石台县境,沿着合铜黄高速一路向南行驶。过太平湖大桥数十里,眼前豁然开朗,沿途柳林依依,桃花灼灼,栉比农舍掩隐其中,风光迤俪,颇类晋代诗人陶渊明笔下《桃花园记》所描述的境界,下了合铜黄高速就进入了皖南山区腹地,山岭绵延起伏,沟壑纵横。车子时而盘旋到了山巅,飘在了云雾上面;时而降至谷底与河溪并行。九曲盘桓,山路十八弯。

午后时分,我们到达宏村,在操着徽式普通话的导游小姐导引下,步入宏村的大门,只见通体的粉墙,俏致的黛瓦倒印在湖中,飞挑的檐角点缀着兽脊,层层马头墙高低错落,一个水墨意境的宏村便线条明快地勾勒出来。南湖清厝裘骶担湖上架一座弯弯的拱桥,湖畔垂柳闲斜,碧莲摇曳,山村便在青山秀水间灵动起来。

宏村位于黟县县城东北,距县城10公里左右,这里川媚山秀,湖光山色,独领神韵,在皖南众多风格独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是最具代表性的。导游向我们介绍,该村始建于南宋,距今已近800余年历史,为汪姓聚居之地。从整个外观上说,宏村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古宏村人为防火灌田,独运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围绕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九曲十弯的水圳是“牛肠”,傍泉眼挖掘的“月沼”是“牛胃”,“南湖”是“牛肚”,“牛肠”两旁民居为“牛身”。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是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特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素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誉。村中数百幢古民居鳞次栉比,其间的“承志堂”是黟县保护最完美的古民居,木刻工艺精细,堪称徽派“四雕”艺术中的木雕精品。村中各户皆有水道相连,汩汩清泉从各户潺潺流过,层楼叠院,小巷流水,处处是景,步步入画。闲庭信步其间,悠然之情浓烈得让人心醉。

盘桓于古村的古建筑中,口中慢慢品味着当地酥脆可口的贡饼,望着那幽静的池塘,耸立的古树,深深的小巷,摇曳的招牌,静淌的小溪,专注的工艺匠人,喷香的小吃,不禁让人浮想联翩,仿佛岁月拖回到遥远的明清年代,记载着千年沧桑的`小巷默默倾诉,曾经几世的前人踏过这条青石板,去实现他们那商贾与仕途的梦想,秀丽的南湖,平静之中轻抚着心灵深处的那根弦,圆圆的月沼湖,说不定是哪一代才子佳人哀怨的眼泪。慢慢地走,漫漫地想,遐想着斯地、斯人、斯景,感触万千。

不知不觉中,已近黄昏,导游担心晚上行车安全,催促我们上车离去。

篇12:春天乡村田野优美散文

离开繁华的大都会,重回故里,又再亲近故乡的大海、亲近朴实的乡亲们。吃乡亲们从大海里捕捞来的海鲜和故乡人种的无公害的蔬菜、番薯、花生等。

乡村的早春二月,从海洋上吹来温暖的风儿,赐给大地多雾的春天,植物因获得滋润而萌生青翠的绿叶,树上细小的嫩叶形成美丽的树冠,到处展现着一派崭新的绿色,我总是第一个感受到春天的到来!我激动地摸摸绿草儿,摸摸柳丝儿上刚冒出来的幼芽,那份喜悦和激动,令整个春天都生活在快乐之中。

清晨或黄昏,走出厂门,走过柏油路,走近农家房舍――到处是新建成的青石红砖碧瓦的房屋和几层高的楼房。改革开放后,乡村也富裕了,许多乡村建起了崭新、整齐、雅致、华丽的新房和不少别墅,及美丽的小公园和文化娱乐、健身休闲场所。还有许多鳞次栉比的工业区和条条宽敞的柏油大道。人们质朴的脸上都展现着幸福的笑容,都微笑着打招呼,使我心中觉得特别温暖和舒畅。――菜花儿黄澄澄地开遍了房前屋后,老牛和小犍儿静静地吃着草儿,雪白的鸭子在清澈的溪边戏水。清碧的莲湖轻轻地泛着涟漪,亭亭的荷叶幽静地玉立在莲湖中,莲湖边树上的鸟儿欢快地歌唱着春天的美好。沐浴在凉爽的春风中,心中多么惬意舒适……

仲春的早晨,漫步在田野的小径上,天是那么蓝,视野是那么无边和开阔。鸟雀在树枝上唱着美妙悦耳的歌儿,到处有鲜艳的花儿吐着芬芳。闻着花草的清香,望着漫山遍地无穷的碧绿的稻田、番薯田、花生田、瓜田――在瓜田里劳作的老农民,成了最具乡土淳朴特色的画卷中的精髓。――翠绿的草儿树儿,一排排浓绿的高高的树,深绿的近山,春天的气息溢满了整个田野,显得那么蓬勃、朝气昂然!好像整个宇宙都充满了绿色的热情;春满了!绿满了!连浏览的人心中也装满了绿色的热情!于是不能不由衷地赞叹:原来春天朝气勃勃的绿色,能驱散人的烦恼,使人心中溢满了无尽的欢乐和喜悦!

阳光给田野披上一层金灿灿的`光辉,使所有的绿色更绿了,翠绿的更翠了!那一片红土长上晶莹翠玉般娇嫩的幼苗,像一张巨大而奇妙的红地毯缀着绿色的条纹,在朝阳的照耀下,显得娇艳无比!在大自然最美好的景色面前,人是多么渺小,要表现大自然的美,只有大自然自己,任何笔墨都是难以尽情表达的。

篇13:乡村的豆优美散文

我的老家在川西平原的边缘,有山有水,黄豆是必种之物。在田坎上,在坡地上,有时也种在玉米地里,这叫套种。

收获了黄豆,每家大约能分到十几斤吧,过年才能吃上豆腐,有客来了,才能吃上豆花儿。川西坝子的豆花儿饭特有名。用红油、辣子面、香葱、盐、连味精也不要(好像那时也没有听说过味精),就能调制出一碗美食来,拌豆花儿,绝对吃得你不想放碗。现在走在川西坝子的街上,还有许多小饭馆叫豆花儿饭馆呢。

可是,那个年代黄豆太少,能这样享受的日子,一是过年,二是来客。

产量最高的豆是豇豆。它不挑地,即使是贫瘠少水的坡坡地也能生长。那年代,生产队将集体的地划给社员割猪草,让每家每户在玉米地里种些蔬菜,以弥补粮食不足。当然,这也是悄悄干的,叫上面知道了,就会被“割资本主义尾巴”。于是,各家各户都在玉米地里种上豇豆。它产量高,即使一下吃不完,还可以做咸菜,也就是北方的泡菜;也可以将它的米米晒干,磨成面当粮吃。不过我家人口多,从来没有多的豇豆能晒干磨面吃。

豇豆,是我童年时吃得发厌的菜,即使现在很出名的酸豇豆肉末,我也很不愿意吃的。

四季豆,我们那儿的人叫它二季豆,因为量高、粒大,颇受乡民欢迎。嫩嫩的四季豆和青茄子、青辣子一起生煎,是我们常吃的一道菜,至今还有些怀念。四季豆成熟了,就长了筋,得先抽去,然后弄成一截截的,煮在稀饭里(稀饭也变成了紫色)。因为那年代缺粮,凡是能代替粮食的作物,就是好东西。

种四季豆有些麻烦,得插竹竿,让它爬在竹竿上。因为每家的自留地本就少,种的四季豆都不多,除了自家吃就没有多余的。

扁豆有些贱,几乎全是种在沟边地坎。这种植物最大的特点就是叶茂、花香。秋天里它开出的紫色花儿,一串串的,香飘很远,会有蝴蝶翩翩而来,跹然舞蹈。

扁豆的样子,和刀豆差不多,不过比刀豆小多了。扁扁的,可以炒,可以煮。我们最喜欢的把老扁豆去掉壳,放在火里烧,那小孩子手指大的扁豆,“砰”地炸一声就熟了,可香了。不过,这吃法只能在那个年代,现在估计乡村的孩子,再也不会这么吃了。一是现在不缺吃的,二是不卫生,三是现在的乡村不烧柴了,也无法再烧老扁豆吃了。

对了,乡村还有芸豆,不过种的人家不多,只有几户住在山梁上的人家,悄悄地把种子撒在荒坡上,也不施肥,任其生,任其死。好在芸豆贱,只要有太阳和雨水,就能长出苗来,开出花来,结出果实来。

芸豆较大,白白的,像坝里的小石子儿,光洁得很。

有芸豆的人家少,谁家过年想吃,只好用东西换。芸豆炖腊猪脚,是过年时最好的一道菜。芸豆,算得上豆类中的珍品。

乡村的豆,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既是菜,又是粮。

乡村的豆,不管风雨如何,总给人们送来一些温饱,一些热量,一些暖意。让我们度过那苦涩的时光,度过那不堪回望的岁月。

上一篇:工作计划书写要求下一篇:桃花潭水深千尺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