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人事档案讲义

2024-05-17

干部人事档案讲义(精选6篇)

篇1:干部人事档案讲义

干部人事档案整理审核工作讲义

第一部分 干部人事档案整理审核工作概述

干部人事档案的审核整理工作,是档案建设的基础工作,是干部 人事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操作性很强的技术工 作。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组织部关于审核整理干部人 事档案工作有关文件精神,扎实开展审核复查整理工作,进一步提高 干部人事档案质量,确保我县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工作按期完成,更 好地为干部人事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一、什么是干部人事档案

干部人事档案是党和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在组织人事管理活动中 以及个人形成并经组织审查认可的,记载和反映干部的经历和德才表 现情况,包括干部个人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 表现、工作实绩、廉政情况等内容文字材料的历史记录。是历史地、全面地考察了解和正确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是国家档案的重要 组成部分。

二、什么是干部人事档案整理工作

干部人事档案整理工作是将收集起来的干部人事档案零散材料,以每个干部为单位进行鉴别、归类、排序、编目等技术加工装订成卷 的工作过程。

三、干部人事档案审核整理的作用及意义 1.审核工作是为进一步解决部分干部人事档案材料不全、信息不 准、案卷不规范等问题,提高干部档案质量,确保干部信息来源的真 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整理工作是将杂乱零散的干部人事档案材料,转化为有条理,有 系统的干部人事档案的必要途径;

3.整理工作是保证干部人事档案完整与安全的重要手段; 4.整理工作是为实现干部人事档案目标管理达标升级,对档案材料 进行保密与保护的有效措施,使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更好地为干部人事 工作服务,为各级领导决策当好参谋;

5.整理工作是为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工作打好基础,为组织人事工 作提供优质化服务和实现科学管理及利用的重要条件,有利于提高查 阅利用效率。

第二部分 干部人事档案整理工作

一、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分类:干部人事档案材料分十大类 第一类 履历材料

凡是以反映个人自然情况、经历、家庭和社会关系等基本情况为 主要内容的材料均属本类。具体包括: 1.1988 年版、1999 年版干部履历表; 2.各类人员的履历表(书)、简历表、登记表; 3.个人从事革命活动的简历材料; 4.本人填写的反映个人经历的材料。

注:①1999 年版《干部履历表》要严格按照填表说明填写,没有 内容的项目要填“无”,需要本人签名的、单位审核盖章的要签名、盖

章,必须有本人的近期二寸正面半身免冠彩色照片;

②各种登记表不包括毕业生登记表、招工登记表、入伍登记表、退伍登记表、各种代表登记表;

③职工履历表中有招工意见的归第九类2 小类。第二类 自传材料

1.本人历次所写自传(思想自传、历史自传、反省自传、小史、小 传)及带有自传内容的材料; 2.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材料。第三类 鉴定、考核、考察材料

1.考核登记表,民主评议和组织考核的综合材料、组织审定的考察 材料、定期考核材料等材料;

2.各类人员历年的鉴定(包括自我鉴定); 3.以鉴定为主要内容的各类人员登记表; 4.组织上正式出具的鉴定性的表现情况材料; 5.出国、出境、调动的鉴定; 6.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7.后备干部登记表。

注:①1994 年以来的《考核登记表》应齐全,有本人签名和 组织盖章; ②历次民主评议党员材料应齐全。③与干部任免审批表相应的考察材料或表现材料归第九类。第四类 学历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材料

包括学历、学位、成绩表、授予学位的材料、学历证明书和评聘 专业技术职务、培训材料。分四小类:

第1 小类为学历学位材料: 1.高中毕业生登记表; 2.中专毕业生登记表;

3.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党校、军队院校报考 登记表,入学考试各科成绩表,研究生推免生登记表,专家推荐表; 4.学生(学员、学籍)登记表,学习成绩表、毕业生登记表,授予学 位的材料,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党校学历证明; 5.选拔留学生审查登记表等参加出国(境)学习和中外合作办学学习的有关材料;

6.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授权单位出具的国内外学历学位认证 材料等。

第2 小类为职业(任职)资格材料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职 称)材料:职业资格考试合格人员登记表或职业(任职)资格证书复印件;

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等材料。

第3 小类反映科研学术水平的材料: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 国工程院院士的通知;遴选博士生导师简况表;博士后工作期满登记 5 表;被县处级以上党政机关、人民团体等评选为专业拔尖人才的材料; 科研工作及个人表现评定材料,业务考绩材料;创造发明、科研成果 鉴定材料,著作、译著和有重大影响的论文目录。

第4 小类培训材料:为期两个月以上的学员培训(学习、进修)登记 表、考核登记表、结业登记(鉴定)表等材料。

注:①除有重大影响的论文(如获奖或在全国性报刊上发表的)外,一般论文不归档,只归考评老师的评语; ②报考大中专试卷一律不归档,只保留成绩。

③过去学生登记表归第一类,学习(培训)鉴定表、学习(培训)考核表归第三类,此次统一调整到第四类。第五类 政治历史情况的审查材料

1.审查干部政治历史情况的调查报告、审查结论、上级批复、本人 对结论的意见、检查交代或情况说明材料,作为结论依据的调查证明、证据材料,甄别、复查结论(意见、决定)、调查报告、批复及有关的

主要依据材料;

2.家庭出身、家庭成员、本人成份、主要社会关系等政历情况的调 查报告和证明材料。

3.入党、入团、参军、提干、出国的政审材料;

4.更改(认定)姓名、民族、籍贯、国籍、入党入团时间和参加革 命工作时间等过程中形成的个人申请、组织审查报告及主要依据与证 明材料、上级批复;计算连续工龄审批材料等。注:①更改(认定)姓名过去是归第一类,此次调整到第五类。②三龄一历认定材料也归入第五类。

第六类 参加中国共产党、共青团及民主党派的材料

1.批准转正的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入党申请书、预备党员转正 申请书、入党考察材料(如:申请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发展党 员考察表等);

2.中国共产党党员登记表、党员暂缓登记表、不予登记的决定、组 织审批意见及所依据的材料;

3.被劝退或除名党员的主要事实依据材料;延长或取消预备党员的 组织意见(记载组织意见的入党志愿书可收集归档);退党材料; 4.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入团志愿书、申请书,团员登记表,优秀团 员事迹材料,退团材料; 5.加入或退出民主党派的材料。第七类 表彰奖励材料

1.县处级以上党政机关、人民团体等予以表彰、嘉奖、记功和授 予荣誉称号的审批(呈报)表、先进人物登记(推荐、审批)表、先进事迹

材料;撤销奖励的有关材料等。

2.创造发明和各种业务、技术奖励、通报表扬、立功授勋与嘉奖材 料;

3.有突出贡献和拔尖人员审批表。第八类 涉纪涉法材料 处分决定,免予处分的意见,上级批复,核实(调查、复查)报告及 主要依据与证明材料,本人对处分决定的意见、检查、交待及情况说 明材料;解除(变更、撤销)处分的材料;检察院不起诉决定书;法院刑

事判决书、裁定书;公安机关作出行政拘留、限制人身自由、没收违 法所得、收缴非法财物、追缴违法所得等的行政处理决定等。第九类 录用、任免、聘用、转业、工资、待遇、出国、退(离)休、退职材料及各种代表会代表登记表等材料 本类又分为四小类:

第1 小类为工资材料,包括:转正定级、调资、奖励晋级、各种 津贴、保险福利待遇材料。(与个人报酬有关的材料)第2 小类包括:

1.干部调配、干部任免材料,录用和聘用审批表,聘用干部合同书,续聘审批表,解聘、辞退材料;

2.公民应征入伍登记表,军队授衔、提高职级待遇的登记表、审批 表,军队转业、复员、退伍军人登记表、审批表;警察晋衔、晋级,检察官、法官等级评定材料;

3.招工、以工代干人员转干审批表、登记表; 4.退(离)休审批表。

(简单的来说与身份、职务发生变化有关的材料归入九类二小 类。)

第3 小类包括出国、出境人员审批表、登记表; 第4 小类包括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代表会、工青妇代表会、民 主党派代表会等代表登记表、批件。第十类 其他可供组织上参考的材料 1.体检表;

2.大、中、专学生通知报到、分配、调动介绍信; 3.工资转移单; 4.入学通知书、准考证;

5.部队配偶体检、结婚报告、申请; 6.住房情况; 7.加入工会有关手续;

8.个人需要保存入档的总结材料。

9.干部逝世后报纸报道的消息或讣告,悼词(生平),非正常死亡 的调查报告、善后处理情况、遗书等;

二、档案材料的排序

1.按档案材料形成时间排序的: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第七类、第十材料。其中:第十类体检表排在最前,其它材料按时序排列。2.按档案材料内容的主次关系进行排序的:第五类、第六类、第八 类材料。

第五类、第八材料的排列顺序为:上级批复,结论或处分决定,本人对结论或处分决定的意见,调查报告,证明材料,本人检讨或交 待材料等,其证明材料应根据每份材料所证明的主要问题相应集中排 列。其中第五类中政审材料先本人后家庭成员,再社会关系,社会关 系按血缘关系分。

例:第五类审查材料放在批复材料之后,排列顺序为:批复-审 查结论-证明、调查材料(本人-父母-妻子-兄弟姐妹-祖父母- 舅-姑-叔-姨)

第六类材料,入团志愿书应排在入团的其他材料之前;入党志愿 书应排在入党的其他材料之前,党员登记表等可按时间先后依次排序。

例:入团志愿书-申请-退团-入党志愿书-入党申请-转正申 请-培养材料

3.第四类、第九类材料按材料性质相对集中分四小类排序,每小类 中每种材料再根据形成材料的时间顺序排列。

三、干部档案整理工作程序

组卷→编分类号→打印目录→技术加工→装订→检验(一)、组卷:

干部档案以人为单位,一人一卷,档案材料以件为单位,一份完 整的材料为一件。组卷就是经过鉴别把材料按类别组织起来。这一过 程要做的工作有:

1、鉴别档案材料(注意同姓名人员材料鉴别),剔出不属归档范 围的材料。

不属归档范围的材料有:

①述职报告;②思想总结;③工作总结;④思想汇报;⑤重复的 入党申请书(留近期的);⑥两份以上的材料;⑦各种试卷(大中专招

生考试);⑧毕业证书(作学历证明的入档);⑨论文(除有重大影响 的论文);⑩工作转正申请。

红头文件原则上不归档,如果没有任免表可以归档利用。有职务(任免)审批表和职务任免文件的,正本装任免表,附本装文件。

2、散页组件。就是将属同一件的材料分散页用回形针别在一起在 一起。档案材料上的订书钉、大头针等金属装订物应当拆除。

3、横式粘贴。干部档案材料都必须横放,原竖着的材料要重新粘 贴在A4 纸上,幅面过大的档案材料要先下后右折叠。折叠后的档案材

料要保持平整,文字、照片不得损坏,便于展开阅读。

4、裁补三角标签,补残缺。原先的三角标签一律裁切掉,并将卷 面残缺的部分尽量用相似的纸进行修补。剪裁时不得损坏档案材料上 的文字、印章、图形等内容。

5、分类、排序。分类排序后按类别层叠排放。(二)、编分类号:

一律用铅笔,把号码编在右上角,距上边缘1 厘米,右边缘1 厘 米处。原有编号能擦的擦掉,不能擦除的用铅笔划一横。编号时注意 不要把顺序弄错。第四类、第九类编3 个号,其余类编2 个号。例:9-1-1,9-1-2,„ 1-1,1-2,1-3,„(三)、打印目录:

目录登记要逐项认真填写,不得空缺,要做到登记与实际材料的 内容、时间、页数相符,准确无误,不得错登和漏登。

序号:材料类号用汉字的“一”至“十”,二级类号用

(一)至

(四),顺序号用阿拉伯数字。

材料名称:材料名称就是材料的标题,是目录登记的核心内容。标题采取客观记实的原则,材料原标题是什么,就登记什么。对于材 料标题过长的要采取缩写,注意概括全面并简明额要。材料没有名称 的要自拟一个,语言规范,用铅笔写在原材料的正上方。材料形成时间:材料形成的时间,一般以最后的时间为准,也就 是以材料办理完毕、正式生效的时间为准。复制件,以原材料的形成 时间为准。材料最后未签署时间的,可根据材料内容和特征,考证出 时间并注明依据,如无可靠依据,一般不再注明。作为证明材料的摘 抄件,以摘抄时间或单位签署意见的时间为准。时间填写要尽量详细、规范,有具体年月日的,必须填写齐全,如1988 年11 月1 日,不能 填为88 年11 月,或者1988 年等。

页数:材料的每一面只要有文字的都算为一页,空白面不算页数,文字无意义的(如:某面仅有“×××印制”字样)也不算页数。备注:材料属文件的在备注栏内填上文号。目录登记后,要检验核对做到准确无误。

目录做完后要填写整理注明、备考表、职务变动表。

整理注明上要写明所缺材料,材料整理前材料文字有无损失情况 等。

职务变动表放在目录后,填写时从任副科级填起,同一单位,连 任同级职务不再重填。任免时间要填齐全,同一职务的免职在同一任 职的后边填上免职时间。职务变动时间以最终审批时间为准,有注明 审批时间的按注明的时间。部门填写要具体(如:某同志任某乡书记,部门就要写明是某县某乡)。有任职文号的要填上任职文号。有没有职

务任免的,干部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和籍贯也要填上,籍贯填至 省县。

(四)、技术加工:

按照新的要求:档案材料左边、下边对齐,卷内有不同幅面的材 料,右边、上边不能对齐是正常的,不再要求“四边齐”。根据档案材料实际情况,适当的对材料进行技术加工,加工包括: 裁边、贴边、扎边、包边。

1、裁边:针对原档案已装订过的装订孔,裁掉但不能伤字,注意 正反面。

2、贴边:幅面过小的材料应进行托裱,装订边过窄或装订线内有 文字的材料应加边。多页的用横式或竖式鱼鳞式粘贴法,单页的用掌 上明珠粘贴法。对字到边的用透明胶带和贴纸增加边宽,右边超过A4 幅面的折叠。材料有撕裂的要用透明胶带粘贴,材料中有孔又不能裁 的要将孔补起。

档案材料原已整理成16K 的,材料幅面不再增大。

3、包边:两页以上的材料都要包边。

4、扎边:三页以上的散材料和原成册去掉金属装订物的材料都要 用缝纫机扎边,凡扎边的材料都要包边,对包边宽度不够装订的,要 填补平。

粘贴时要注意保持卷面整洁,多余的糨糊迅速用卫生纸擦掉。技 术加工完成后将材料平铺晾开,上面压上重物以保平整。(五)、装订:

材料晾干后,将材料整齐用重物压平,以使装订出的档案平整。装订好的档案,档案目录位于卷首,卷内材料排列顺序与目录相 符。

档案材料应左边、下边对齐,在左侧打孔装订,做到结实、齐整、美观,不掉页、不倒页、不压字、不损坏文件,方便阅读。干部人事 档案如果太厚,应该分成两卷装订;分卷装订时,必须保证同一类材 料分放在同一卷中。

干部档案盒标签要书写干部的姓名、籍贯,书写姓名不得使用同 音字或不规范的简化字。(六)、检验:

检验是干部人事档案装订成卷后,系统全面的查看档案是否合格 的一项工作。它是干部人事档案整理工作中最后的把关,也是消灭差 错的必要环节。

1、检验卷内的档案材料是否都属于该干部的,有无张冠李戴现象,撤出的材料是否符合规定。

2、检查材料分类是否准确,每类材料的排列是否准确无误。

3、检查目录登记与实际材料是否相符,材料名称、形成时间、页 数的填写是否准确。

4、检查材料上的金属物是否已全部拆除,裱糊、折叠是否合乎要 求。

5、检验装订是否整齐,有无压字、伤字现象,卷皮书写是否规范 整洁。

四、档案整理工作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 家秘密法》和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相关规定,保密党和国家秘密,确保 档案安全,不得向任何人泄露档案内容;

2、档案出入库需严格登记程序,要有登记记录。

3、不得私自涂改、圈划、污损、撤换、抽取、添加档案材料或伪 造档案;

4、不得擅自处理或销毁档案材料;整理中因不属归档范围的材料,须进行登记,经主管领导审批后方可分情况处理。

5、工作人员不得整理本人和亲属的档案;

6、严禁在工作室吸烟,保持室内整洁,防止污染档案;

第三部分 干部人事档案审核工作

加强干部人事档案的内容建设,是干部人事工作对干部人事档案 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干部人事档案的内容是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重 要基础,也是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价值所在。做好档案审核工作,对 提高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利用服务水平,切实发挥档案在干部人事工 作中的作用,体现组织部门坚持公道正派选好人用好人具有重要意义。

齐全、完整、真实、规范的档案材料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干部 的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表现、专业技能、工作实绩 等方面的情况。

干部档案审核是数字化工作流程中重要组成部分,材料齐全了才 能更好的进行整理编码。通过审核档案一是查漏补缺,按要求把材料 收集齐全;二是去伪存真,对档案的真实性进行审核,使干部档案信 息真实准确。

一、审核内容

①档案材料是否齐全完整。审核中发现材料不齐全或不完整的,要采取措施进行收集补充,力求做到1999 年版干部履历表、任免考察

材料、考核表、学历学位材料、副高以上职称材料、干部教育培 训材料、入党志愿书、干部任免审批表、公务员登记表等关键材料齐 全完整。

②档案材料是否手续完备。审核中发现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没有办 理完毕的,如没有单位盖章、没有落款时间、没有审批意见、没有填 写完整的,均须补办有关手续或重新补填有关材料。

③档案案卷是否条理规范。审核中发现档案整理不规范或档案零 散材料较多的,要进行规范整理。审核登记要求:一是认真填写《干部人事档案材料审核登记表》,二是填好《干部人事档案缺少材料登记表》,便于索取催收补办完整。

二、审核责任

①坚持“谁审核、谁督办、谁落实”的原则。

②采取“边审核、边落实、边整理”的办法。审核整档人员经管 档人员同意,直接与全县相关单位联系档案材料的补充收集、完备手 续和内容确认等事宜,做到既负责帮助完成档案整理任务,又负责帮 助管档单位解决落实审核出来的问题,并帮助逐项落实到位,对敷衍 塞责者要追究责任。

三、审核项目 第一类 履历材料

1、应有1988 年版《干部履历表》,不补栏目内容和手续,缺少的,不补填。2、1999 年版《干部履历表》,栏目要逐项填写,应有照片、本人 签名、填表时间、单位公章。栏目空白的,应填“无”;档案中有材料,栏目中未填写内容的,不补填。3、1999 年版《干部履历表》缺少的,由本人补填。

4、干部人事档案材料必须与1999 年版《干部履历表》栏目中内 容相符,缺少的应补齐。第三类 考核、考察材料 1、1994 年以来《考核登记表》应齐全。《考核登记表》 要有等次、本人签名、填表时间、审批单位印章。缺少材料的,要补 填。

2、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中 形成的审计材料是考察干部的一项重要参考依据。对干部本人进行过 审计的,应有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不管干部现任何职,只要 曾做过经济工作,在应该审计的岗位上工作过,就应有审计报告。审 计材料是近几年新出现的档案材料,有时内容比较多,许多单位将这 类材料放在文书档案中,但是干部的审计情况在干部工作中的作用越 来越重要,因此正在修订中的《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将 审计材料列入收集归档范围,如果干部档案中没有这类材料,可以通 过文书档案复制补充,实际操作中只要求存放结论性审计材料即可。第四类 学历、学位、培训、职称材料

1、学历、学位材料应齐全。缺少学历、学位材料的,通知本人查 找或补办。

“文革”期间入学的,须有高校毕业生登记表或高校选拔学生登 记表;

恢复高考制度后入学的,大学本(专)科学历须有高校学生登记 表、高校学生学习成绩表、高校毕业生登记表。

硕士研究生学历须有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硕士研究 生登记表、硕士研究生学习成绩表、硕士毕业研究生登记表、授予硕 士学位决定,参加硕士研究生单独考试的,还应有专家推荐表。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博士学位的,须有学位课程进修成绩表和授 予硕士、博士学位的材料,其中授予硕士学位的还须有国家统考科目 成绩合格证书(通知单)复印件。

党校学历须学员登记表、学员成绩表和学员毕业鉴定表。2、1999 年版《干部履历表》栏目中,填写97 年后参加2 个月以 上理论、专业、技能培训的,材料应齐全。缺少的,由培训单位补充 培训情况证明。

《干部任用条例》将干部参加党校培训等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一 个条件,作了明确要求,因此,档案中应该有能够体现干部参加各种 理论、专业、技能等方面培训情况的材料。1997 年以来参加两个月(含 两个月)以上理论、专业、技能等方面培训相关材料是审核重点。这 些材料可结合1999 年版《干部履历表》和《干部任免审批表》所填写 的情况进行审核。对缺少的材料要认真查找、补充。

3、有专业技术职务或任职资格的,应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评审表》、《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通知》或《资格考试合格人员登记

表》,缺少的,由有关单位补充证明材料。

4、专业技术人员档案材料,评聘不一致的,聘书材料不补。第五类 政审材料

更改参加工作时间或连续工龄的,应有组织人事部门的批复。凡 没有组织批复的视为擅自更改,不予承认。第六类 入团、入党材料

1、中共党员应有《入党志愿书》、1985 年《党员登记表》和1990 年《党员民主评议表》。

2、缺少《入党志愿书》的,要认真查找;确实找不到的,要由其 原单位党组织出具证明(需由县级或县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审核),证

实其党员身份,现所在单位党组织要在其重新填写的《入党志愿书》 有关栏目里注明情况和原因,提出承认其党员资格的意见,报上级组 织审查同意后,连同原单位党组织的有关证明材料,一并存入本人档 案。如果原单位现在已不存在,干部现所在单位党组织在能够确认干 部党员身份的前提下,出具书面证明,在其重新填写的《入党志愿书》 有关栏目里注明情况和原因,提出承认其党员资格的意见,报上级党 组织审查同意后,将补填材料存入本人档案。3、1985 年是正式党员的,应有《党员登记表》,审批单位印章。缺少的,由干部当时所在单位党组织写出情况说明。4、1990 年是正式党员的,要填写《党员民主评议表》,手续齐全,缺少的,由干部当时所在单位党组织写出情况说明。

5、部队转业干部缺少《党员登记表》、《党员民主评议表》的,不 另补材料。

6、干部加入、退出民主党派的,材料应齐全。第七类 奖励材料 1、1999 年《干部履历表》或《干部任免审批表》栏目填写的,获 得县以上的奖励,材料应齐全,缺少的,要收集,收集不全的,可用 奖状、证书复印件替代,归入人事档案,档案中有获奖材料,《干部履

历表》栏目中未填写奖励内容的,不需补填。第八类 涉纪、涉法材料

1、干部受行政处分的,应有处分批复(通知)、决定、报告、本 人检查。如解除处分,还必须有解除处分的决定材料。

2、干部受刑事处分的,应有法院判决书、报告、本人检查。

3、干部受党纪处分的,应有处分批复(通知)、决定、报告、本 人检查。

缺少上述材料的,要收集;如确实收集不到的,要从文书档案中 复印替代。

第九类 工资、任免材料 1、1993 年以来《工资审批表》,要有填表时间及印章,材料应齐 全,缺少的要补齐。要求1993 以来的工资材料收集齐全,或是在《工 资变动登记表》中有相应记载。2、1997 年前《干部任免审批表》中空白栏目,不必补填,要有审 批单位公章。1997 年以来的《干部任免审批表》按规定逐项填写,注

明任免职务的批准机关、批准时间和文号,加盖组织印章。按照《<干部任免审批表>填写说明》的规定,《干部任免审批表》 中的奖惩情况、考核情况、任免理由、家庭主要成员及社会关系 等栏目不能遗漏,要逐项如实准确填写,同时注明任免职务的批准机 关、批准时间,并且有组织盖章。对于手续不完备的《干部任免审批 表》,如果要补充相关手续,也要在补填内容旁注明补充标识和时间。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持档案的原貌,最新一张《干部任免 审批表》必须按照规定逐项正确填写,并且各项手续完备。对以前其 他填写不规范、手续不完备的《干部任免审批表》不再要求补填相关 内容或完善手续。3、1997 年前科级干部的考察材料的可不补。1997 年后晋升为副 科级、正科级职务的,考察材料、考察人必须齐全。考察材料归入干 部人事档案第九类2 小类。

4、对缺少此类材料的,要认真查找,尽可能找到原件,确实找不 到的,可通过文书档案卷复制;如当时没有填写《干部任免审批(呈 报)表》的,可找来任职通知替代。对于复制的《干部任免审批(呈 报)表》和任职通知,要注明复制标识和时间,复制时间要按实际复 制时间记录,并加盖组织印章。5、1999 年《干部履历表》填写的党代会、人代会、政协、工代会、妇代会代表登记表,缺少的,可以不补。

四、审核的方法

干部人事档案审核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涉及面广、要求较高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按照“逐卷审阅—登记分析— 补充完善—整理归档”做法,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审核工作质 量。

1、逐卷审阅。对现职干部人事档案逐卷审阅,逐页鉴别,逐项核 对。首先应看干部人事档案中所存放的档案材料是否都是同一个人的 材料,尤其要注意是否存在同名同姓但不属于同一个人的档案材料。其次要查看是否有故意涂改某些档案内容,使干部的相关信息发生变 动的现象,尤其是有关年龄、党龄、工龄和学历学位信息以及奖惩信 息是否有涂改现象。第三,检查档案中是否存有不真实的档案材料,对这类问题,除了从档案材料本身记载的内容、办理手续和来源渠道 分析外,还要从某一材料与档案中其他相关材料的记载进行分析。除以上三种情况,在按照重点内容对干部人事档案进行审核的过 程中,要特别注意对档案中的一些关联材料和关联信息相互印证,如 档案中存有处分材料,就要看《干部任免审批表》和干部本人填写的 履历表中有无这一信息的记载。对于学历学位材料、培训材料、职称 材料、考察材料和任免材料的审核,一般是根据干部本人最新任免材 料和履历材料所记载的学习经历、培训经历、任职经历,反向倒查之 前的学历学位材料、培训材料、职称材料、考察材料和任免材料是否 齐全。

2、登记分析。对审核中查出的问题分门别类做好登记工作是后期 补充完善档案材料的基础和前提。由于各单位实际情况不同,档案中 存在的问题也会存在很大差别,但都应遵循便于后期补充完善档案材 料这样一个基本原则。为了便于以后的工作,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登 记得应尽量详细一些。

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应在核实准确的基础上仔细分析,根据实际 情况,按照要求拟订出切合实际的处理意见。

3、补充完善。这是整个审核工作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对于档 案中缺少的材料,根据材料内容和性质的不同可分别采取补充收集、复制和重新制作填写等三个处理办法。

严格地讲,组织人事工作中形成的干部人事档案归档材料应该按 照规定的工作流程转递,都应该是传承有序的,最后都应该归入档案。对于因特殊原因没有及时归档的档案材料,主要的收集渠道还是从材 料形成部门入手,沿着材料流转途径查找,为了保持档案材料的历史 原貌和确保档案信息真实,在补充收集材料过程中应尽可能收集补充 档案材料原件。一是对存放在其他地方以及能够查找到原件并可以归 档的档案材料,应积极追要收集,如《干部履历表》、《干部任免审批

表》、考察材料、学历学位材料、入党材料、审计材料等。二是对确实

无法找到原件的,可以通过文书档案卷或其他存有材料原件的地方进 行复制。可以用性质和记载内容相同的替代材料代替,不主张重新制 作,如在办理任免事项时没有制作《干部任免审批表》,可以用任职通 知或其他任免的复制件代替。三是对必须重新制作的档案材料,一定 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重新制作填写,如补填1999 年版的《干部履历

表》要按填表说明填写,补填《入党志愿书》要按照中组部有关重新 填写《入党志愿书》的要求进行。

对于手续不完备的档案材料,能够补充的手续要在确保补制的档 案信息真实的前提下,补充完善相应手续。

所有复制和补充制作的档案材料以及补充完善的档案材料手续,都要注明复制、补制标识和复制、补制时间。

4、整理归档。在对干部人事档案分类装订、加工整理方面的情况 进行审核时,主要是看对档案的内容有无影响、是否影响到档案的利 用以及有无明显错误和不符合规定的地方。对于审核中发现的档案材 料分类错误、目录填写错误、材料排列顺序错误等问题,要按照及时 改正。对于补充收集的档案材料,要在认真鉴别的基础上,按要求及 时归档,避免形成积压。在完成补充完善档案材料和归档工作后,应 对档案进行一次复核,避免遗漏问题。

第四部分 干部基本信息审核

一、审核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公道正派、严格程序、严格审核”的原则,确保干部三龄二历一身份信息准确。

2、坚持谁审核谁负责原则。要以书证形式将干部档案审核的全过 程记录在案,实行署名制,使每一步操作流程,每一个审核环节,都 有“帐”可查。

二、工作程序

1、初审。初审人按照《中共南郑县委组织部干部人事档案基本信 息审核认定办法》对干部人事档案的“三龄二历一身份”认真审核,填写好基本信息审核登记表,2、复核。复核人对记载不致内容或不能认定的内容再进行复核。

3、复审。干部监督科对工作人员的审核结果再次复审、确认。

4、分管领导审核。干部监督科将确认结果报分管部领导审核,领 导审核同意后,干部监督科为干部做出《干部基本信息审核认定表》。

5、信息反馈。干部监督科将最终审核认定结果通知相关单位和本 人,并填写《干部基本情况审核认定表》一式三份,干部科、干部监 督科各留存一份,一份归入本人档案。2014 年3 月12 日__

篇2:干部人事档案讲义

干部人事档案整理工作的概念、类型、要求 干部人事档案材料鉴别的意义、原则和要求 干部人事档案的分类和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归类 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排序与编目 干部档案材料的复制与加工 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装订与入库 向外传递、报送干部人事档案的要求

第一节干部人事档案整理工作的概念、类型、要求

干部人事档案的整理工作是档案建设的基础工作

干部人事档案的整理,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方法和程序,把收集来的干部人事档案材料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加工过程。我们平常通过各渠道收集上来的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是分散的和零星的,要想把它转化为成档案,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方法和程序进行整理,中组部颁布的《干部档案工作条例》和《干部档案整理工作细则》等,就是我们干部档案整理工作的依据与准绳。

干部人事档案整理的程序一般分为以下八个步骤: 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鉴别 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分类 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排序 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编目 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复制 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技术加工 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装订 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验收入库

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整理,并不是一次性整理之后就一劳永逸,而是要随着新材料的不断补充要经常性地进行续整。

二、干部人事档案整理的类型

常规整理,就是对新建档案的整理。新建档案是指本 单位新吸收进来的干部档案,它的来源一般有下列几个 渠道:

大中专毕业分配当干部,从学校寄来的学生档案。

国家人事部门按计划在社会上招录的干部,这些一般是电大、自学考试、业大等毕业生,他们的档案是从人才流动中心转递来的。

从外单位调来的干部,档案随人寄来。

从工人中提拔来的干部,其档案从工人档案转为干部档案。从部队复员转业的干部,档案从部队转来。

局部整理,也叫续整。所谓续整就是因补充新材料而对原有整理过的档案进行部分整理,其特点是:针对性强(哪份档案有新材料就整理哪份,是第几类的材料,就续在第几类后面);有基础(在原已整理好的基础上作局部的整理);但很麻烦(这是因为续整时要拆卷,加入新材料,补登目录,再装卷,因反复拆卷,使装订孔增大、移位,装订不整齐)。

三、整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整理干部档案,须做到认真鉴别、分类准确、编排有序、目录清楚、装订整齐。通过整理使每卷档案达到完整、真实、条理、精炼、实用的要求。

整理干部档案,事先要收集好干部档案材料,并备齐卷皮、目录纸、衬纸、切纸刀、打孔机、缝纫机等必需的物品和设备。

整理干部档案的人员,必须努力学习党的干部工作方针、政策和档案工作的专业知识,熟悉整理干部档案的有关规定,掌握整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认真负责做好整理工作。

四、干部人事档案整理前的准备工作

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准备。在整理之前所管理的干部人事档案材料应收集齐全。

人员准备。管档卷较多,人员配备少的单位,整理任务重的,单靠干部人事管理人员自己整理是不行的,必须挑选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较好的党员干部来集中整理,并对他们严格进行培训,学习文件,熟悉业务,掌握有关政策规定,明确工作的要求和整理工作的各道工序、步骤和实际操作技术,可采取先试行整理,达到标准后,再正常的开展整理工作。

经费的准备。整理工作需要一定的费用,购买工具、用品,在整理工作前要申请解决专项经费。

物资准备

五、整理工作应注意的事项 必须认真做到以下几点:

在整理档案时,严禁抽烟,以确保档案安全。不得私自涂改、抽取或伪造材料。

不得擅自处理或销毁档案材料。整理中按规定剔出的档案材料,需进行登记,经主管领导批准后分情况予以处理。在整理档案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档案材料的管理,防止丢失档案材料和泄露干部人事档案内容。

第二节干部人事档案材料鉴别的意义、原则和要求 干部档案材料的鉴别,是干部档案管理部门对收集起来准 备归档的材料进行审查,甄别材料的真伪,判定材料的保 存价值,确定是否归入干部档案的工作。鉴别工作的意义

鉴别工作是干部档案材料进入干部人事档案的最后一道关口,是系统整理的基础和前提。鉴别工作是保证干部人事档案完整、真实、条理、精炼、实用的总要手段。

鉴别工作是正确贯彻党的干部政策、彻底肃清干部人事工作中“左”的影响,调动干部积极性的措施。鉴别工作的要求

归入的干部人事档案材料,必须符合真实标准,手续完备 的要求。

材料要真实准确。凡诬蔑不实和虚假的材料,模棱两可、含糊其辞、自相矛盾的材料,一律不得归档。准确是指材料的 归属要准确。首先,要判定是否属于所管干部的材料,其实,要判定是否属于归档范围,发现同名异人,张冠李戴的,或不 属于干部档案内容和重复多余的材料,应清理出来。对其有保 存价值的文件可交文书档案保存,不属于干部档案的内容,比 较重要的证件、文章等,组织还需要保存的,退还本人。无保 存价值又不能退还本人的,应登记报主管领导批准销毁。

材料要完整、齐全。一个干部人事档案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有着历史的内在联系,互相依存,互相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如:五类政审材料一般应具备审查结论、调查报告、上级批复、主要证明材料、本人交待材料等。上述材料,属于成套的,必须齐全,每份归档材料,必须完整,对头尾不清,来源不明的材料,要查清注明后再归档,否则,不能归档。

材料手续要完备。凡规定需要由组织盖章的,要有组织盖章。审查结论、处分决定、组织鉴定、民主评议和组织考核中形成的综合材料,应有本人签署意见或由组织注明经过本人见面。任免呈报表须注明任免职务的批准机关、批准时间和文号。凡不符合归档要求,手续不完备的档案材料,须补办完手续后再归档。第三节干部人事档案的分类和材料的归类

一、干部人事档案内容的分类

干部档案内容分类的意义

对干部档案进行分类,是使干部人事档案内容、系统的一个 重要手段。是整理干部档案材料的一个重要工序,整理过档 案的同志知道,干部人事档案的内容十分浩繁,它包括几十 种甚至更多,如果不将它们划分成统一的若干类别,仍是一 堆杂乱无章的集合体,那么,利用起来,就相当困难。另外,再从整理档案的整个过程来看,对内容进行分类,是继材料鉴 别之后必须先进行的一道工序,这道工序不但直接决定着以后 几道工序的进展,而且又直接决定着整个整理工作的质量。如 果不预先对档案内容进行分类,那么以后的归类、排列和目录 登记就很难做到系统条理。

干部档案分类的要求

干部档案分类必须科学

科学的分类方法,是按照干部档案的特点和规定进行分类,它有利于保持干部档案的完整性和档案材料之间的联系,方便保管利用。

干部人事档案的分类必须统一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按照中组部《干部档案工作条例》中颁发的统一分类,不能各分其类,这样全国就都统一。干部档案分类的方法

中组部1991年制定的《干部档案工作条例》,把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按其内容性质分为十大类:

干部人事档案材料内容复杂,名称繁多,要想做到分类准确,不但要熟悉有关分类的要求和规则,而且还要掌握和正确运用分类的方法。常见的有:

1.按材料的名称分类。这是一个比较简单而又快速的分类方法。材料的名称,也叫材料的标题。一般地说,材料的名称是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反映,只要看材料名称,就基本上能判断出它属于哪一类。比如:“鉴定书”,就归三类;干部任免表,就归九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材料没有名称或一种名称的材料内记载着几种不同的内容,遇到这种情况如何分类呢?

2.材料内容分类。这是最基本的分类方法,它是把材料所记载的内容作为分类标准的,这种方法虽然比名称分类法复杂点,但却比较准确,而且适用面广,几乎所有材料都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当我们整理档案时碰到没有标题的材料或一种标题的材料内记载着两种以上不同的内容时,注意掌握两条原则:一条是,看材料内所记载的内容,以哪一类为主,就归那一类,比如说有的材料标题是“学生鉴定表”,如看标题应归三类,但看其内容,里面除了鉴定评语外,还包括学习各科科目的成绩,从内容上分析,学习成绩占的比重大,那就应归四类;第二条原则是,看整个档案材料的分布情况,哪一类材料单薄,就归哪一类。比如,有的学生登记表,里面即有个人简历,还有各学期的评语和鉴定,这种材料可归一类,也可归三类,到底归哪一类更妥当呢?这时就看一类和三类材料的多少来决定。如果一类已有了简历表,而三类中缺少鉴定材料,那就归入三类,相反,如果三类中已有了鉴定,而一类中材料太少,那就归一类为好,总之,以平衡档案内容,提高材料利用率为原则。

二、干部档案材料的归类 干部人事档案材料归类的概念

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归类,就是按照分类的规定,将经过鉴别的档案材料归入所属类别,通俗地说,就是将材料“对号入座”。归类是按照每份干部档案材料的内容或其名称归入相应的类别。分类的对象是干部档案内容,而归类的对象则是干部档案材料;分类带有法规性、依据性(干部档案工作条例),而归类是把分类的规定和原理运用于具体材料的一项实际工作。

干部人事档案材料归类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怎样按照各类材料的范围和有关规定,做好每份干部档案材 料归类的判定工作呢?一般的方法和步骤是:首先看材料的 名称,其次看材料的内容,这两种方法和前面讲过的干部分 类方法基本一致,不再解释了。第三种方法是看材料的价值 作用,一方面是参考作用。那么体现在档案的价值上也是两 种,一种是具有凭证价值的材料,另一种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材料,因此在进行干部档案材料归类时,不可忽视档案材料 的价值因素。干部档案的第九类都是具有凭证价值的材料,第十类是具有参考价值的材料,比如死亡生平、残疾鉴定表 等。

常见的干部档案归类

第一类履历材料:干部履历表(书)、简历表、干部、工人、教师、军人、学生登记表,应征公民入伍登记表、退伍登记表、接受再教育审批表、招工登记表等各类人员 登记表,更改姓名材料。

第一类在进行干部档案归类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带自传的履历表与其他自传内容不重复的归二类; 涉及干部政历问题或记载审查情况的登记表归五类; 有任免职务内容的登记表归九类。

第二类自传及属于自传性质的材料

第三类鉴定(含自我鉴定)、考察、考核材料:以鉴定为主 要内容的各类人员登记表,组织正式出具的鉴定性的干部表 现情况材料,作为干部任免、调动依据的正式考察材料;年 终考核登记表(工作总结可不归档),公务员考评表,干部 考核和审计考核的综合材料。

第四类学历、学位、学绩、培训和专业技术情况的材料;报考高等学校学生登记表、审查表,毕业登记表,学习(培训结业)成绩表,学历证明材料,选拔留学生审查登记表;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批表,专业技术职务考绩材料,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审批表;套改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审批表;干部的创造发明、科研成果、著作及有重大影响的论文(如获奖或在全国性报刊上发表的)等目录。

下列材料不应归入本人档案:评定专业技术职务时干部本人写的论文、技术报告、技术设计及图纸;报考和毕业的各科试卷、毕业设计、实习报告、毕业证、学位证、准考证、结业证。

第六类加入党团的材料: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入党申请书(1-2份全面系统的)和转正申请书,中国共产党党员登记表,不予登记的决定、组织审批意见及所依据的材料;民主评议党员中形成的组织意见或党员登记表、认定为不合格党员被劝退或除名的主要事实依据材料和组织审批材料,退党材料,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的组织意见;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入团志愿书、申请书,团员登记表、退团材料;加入民主党派的有关材料。一般性的入党思想汇报不归档。

第七类奖励(包括科技和业务奖励)材料;各种先进人物登记表、先进模范事迹、嘉奖、通报表扬等材料。荣誉证书不归档。第八类干部违犯党纪、政纪、国法等材料,处分决定(免于处分的处理意见),查证核实报告,上级批复,本人对处分的意见和检查、交待材料;通报批评材料,甄别、复查报告、决定,上级批复及本人意见;法院审判工作形成的判决书等。

第九类干部工资级别登记表,职务工资变动登记表、干部调资审批表,定级和解决待遇的审批材料;干部任免呈报表(包括附件),录用和聘用审批表;聘用干部合同书,续聘审批表,解聘、辞退材料;退(离)休审批表;军衔审批表、军队转业干部审批表;出国、出境人员审批表;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议、工青妇等群众团体代表会、民主党派代表会代表登记表。在第九类任免材料归档中应注意:以红头文件下的任免通知不属于干部档案材料的收集范围。但在实际中,有些单位由于干部档案中缺少“任免呈报表”,而将任免通知归入干部个人档案,按照《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的要求,对已归档的任免通知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1)凡近几年内任免职务的,应填写“干部任免表”,同时将任免通知抽出转交文书档案或销毁;(2)因年代久远或单位变迁等原因无法补填“任免呈报表”的,任免通知可留在档案中。

第四节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排序与编目 干部档案材料的排序

干部材料的编目 目录登记的方法

每类条章盖在每类的卷首,暂时没有材料的也要盖上类目名称,以固定类目的位置,待以后再有新材料时“对号入座”。顺序号书写的位置,每份材料从1号开始往下编写,有多少份材料,就编多少号码。需要注意的是,每类后面都要留出适当的空格。一般来说,年龄小的多留些,年龄大的多留些。要求每一类约占目录一面,注意三类、四类、九类可适当多留出一面,每人至少要留 6-7页目录。

第五节干部档案材料的复制与加工

第六节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装订与入库

第七节向外转递、报送干部人事档案的要求

接到干部人事任免通知、干部调动或催要档案的通知后,要将干部人事档案及时转递或报送干部人事主管部门。转递或向上级部门报送档案必须是按规定经过整理的,新的零散材料也要及时装进档案。不得扣留有关材料或分批转出报送。

转递或报送档案时,应将档案材料与目录检查核对一编,防止张冠李戴或缺少材料,对原件上出现的缺页、少份、被烧、被损等情况要说明。

篇3:干部人事档案讲义

一、干部人事档案审核工作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一)现代化档案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管理基础设施落后。

受传统干部人事档案意识的影响,从领导阶层、人事档案工作者到广大干部群体,均存在不同程度档案意识淡薄,致使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内外部环境不是很理想。有些领导认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只要看好故纸堆,保证其不丢失,能应付日常查档、外调就行了,对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缺乏深刻认识,缺乏对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统筹整体规划,更谈不上档案保管、保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档案工作人员长期身居斗室,与外界接触甚少,现代化档案意识淡薄,狭隘地认为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就是“收收、装装、贴贴、取取、放放”的事务性工作。如我校干部人事档案是由人力资源部下设的人事档案室来负责,独立于学校档案馆档案业务工作,本身脱离于学校档案工作整体规划,只配备1名专职人员,来全权负责全校所有教职工包括干部人事档案,工作负荷很大,从人员配备、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与服务方面与学校档案馆档案管理整体水平相差甚远。

(二)档案材料内容不完整,案卷整理不规范。

在本校2015年的干部人事档案审核工作中,作者发现以下问题尤为突出:1.从档案分类到每一份档案材料本身的信息内容不够充实,完整性、真实性差,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干部的基本情况,重要材料短缺现象普遍存在。如,干部履历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材料等基本每一类材料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短缺,内容信息之间连续性、呼应性差,有些能够体现干部本人业绩的获奖材料、干部德才表现的材料都没有收集来。2.档案管理人员缺少对材料内容之间系统的了解。如,在收集鉴定时,原本通过前后对照检查各类材料就可以发现“三龄”中矛盾的地方,却没有及时查找,而是按部就班地收集归类,导致与干部本人利益息息相关的一些矛盾信息沉睡,而到干部人事档案审核之时才不得不下功夫仔细查找,而一般工龄认定、年龄认定等材料程序复杂,迟迟不能及时入档,导致工作效率低下。3.1980年中组部发布的《干部档案工作条例》和《干部档案整理细则》,把干部人事档案分为10大类,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档案材料内容有一些交叉,造成分类难以鉴定,加之不同档案管理人员主观认定不同,如果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就会造成整个档案分类体系混乱,这与档案管理的目标肯定是相违背的,在审核时就曾发现同一类材料分类不统一的情况。4.目前我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还没有有专门的数据库软件,目录是在设置好的word模板里建立,此现象目前在人事档案界也不足为奇。干部人事档案本身是一项持续性动态补充的工作,没法一次性通过打码来物理定位,只能通过类角码来进行固化,因此目录模板设置的合理性及著录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日后干部人事档案的服务效率。然而实际工作中,具体到每一个人的目录信息库时,档案管理人员信息著录严重缺乏针对性,只是泛泛拟写。

(三)档案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与信息时代发展不和谐。

这也是作者作为学校档案馆人员参与2015年干部人事档案审核工作的一个深刻体会。档案数字化建设已成为档案界关注的热点,对照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总体规划,完全处于自流的状态,目前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没有适用度很广的档案管理软件,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比较薄弱,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把个人信息、档案目录输入计算机,查阅利用主要还是翻阅纸质档案,没有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之中,无法建立上下互联的信息数据库,从而造成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有关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规范比较匮乏,而标准和规范是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和积累才可以修改更新。在具体的干部人事档案审核工作要求中发现,之前多次的审核内容主要是对纸质档案的审核,对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并没有提出要求,这明显与整个档案信息化事业发展严重脱节。

(四)档案工作人员知识结构水平低,档案服务效能低下。

人永远是管理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发展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有些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者沉不下心来,对工作本身缺乏敬畏、专注、敏感和热爱,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创新意识不能满足新时期档案工作的需要。收集来的档案信息不够全面、真实、准确;根深蒂固的重管理、轻服务的看堆式管理方式;干部人事档案自身的机密性;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长期以来积累的这些弊病,严重影响了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服务于党政、组织人事工作效用的发挥,从而导致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服务效能低下,得不到领导的重视,严重打击了干部人事档案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

二、改进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现行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体制,优化档案审核机制。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应紧随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优化干部队伍的分类管理,探索多形式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及流动人员档案管理,进一步加强干部管理部门同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沟通,逐步完善干部人事档案的管理体制,让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呈现“繁花似锦”的状态;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收集机制。从源头抓起,把日常收集和专题收集,递送与索要、内部收集与外部收集相结合起来,档案工作人员要葆有职业应有的敏锐力,时刻关注人事工作和干部个人的动态发展,建立档案收集网络工作机制。收集的范围根据利用的状态和社会的需求做合理调整,不能保持一成不变,在利用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归档部门,以便后期改进和完善,避免重复的问题反复发生。

(二)重视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鉴定审核,确保收集案卷的质量。

作为收集人员,我们不能停留于送什么、收什么的被动状态,而要对材料进行细致入微的系统检查,重点检查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收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发现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反馈归档单位,责令其及时修改和补充,把问题尽可能消灭在档案归入库房使用之前,并避免以后类似问题再发生,这也是档案工作反促行政工作的一种良好效应,通过鉴定审核,归档双方的工作质量、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相信干部人事档案管好用好了,一定会迎来干部人事档案事业的春天。

(三)强化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规范化、多样化管理。

在信息文明环境下,构建面向社会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体系是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其中建立干部人事档案数据库是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平台建设的基础工作,很遗憾的是,至今仍没有全国通行的干部人事档案适用软件,传统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和条件比较落后,属于经验管理和手工操作,大大影响了干部人事档案的管理效率和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同时也不利用干部人事档案知情权的实现。

(四)提升干部人事档案工作人员的职业幸福感。

人才永远是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根本,单位内部要建立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留住优秀人才的工作激励机制,同时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鼓励参加档案系统举办的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班和学术研讨会,通过加强行业间的业务交流,使档案工作人员不断掌握新知识,拓宽新视野,使其逐步成长为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熟练运用电子计算机及现代通讯设备的复合型人才,确保与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要求相适应。

参考文献

[1].万敏.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推行与我国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改革[J].档案学通讯,1997.1

篇4:干部人事档案收集归档工作初探

摘要:本文从目前干部人事档案收集归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通过分析其内在原因,提出关注接收档案的入口审核、做好档案的日常收集以及严把归档审核鉴别关等做好干部人事档案收集归档工作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人事档案材料收集鉴别归档

干部人事档案是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党的干部政策,在培养、选拔和任用干部等工作中,形成的记录干部个人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工作实绩等内容的文字材料,是全面考察和了解干部的重要依据。[1]材料收集与鉴别归档是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基础,只有及时收集材料、准确鉴别归档,才能确保干部人事档案的完整、真实、可靠。鉴于此,本文从干部人事档案收集归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通过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干部人事档案归档材料不齐全、内容不完整

1.对照归档范围要求,部分材料缺失。按照《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有关干部个人履历,自传,鉴定、考核、考察材料,学历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材料,政治历史情况的审查材料,参加中国共产党、共青团及民主党派的材料,奖励、处分材料,录用、任免、聘用、转业、工资、待遇、出国(境)、退(离)休材料,各种代表会代表登记表及其他可供组织参考的材料都应当归入干部人事档案。[2]但是目前存在部分单位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对应归档的材料没有收集归档的情况,特别是一些社会人才机构保管的流动人员档案、高等院校保管的学生档案。个别干部人事档案中甚至缺少派遣证(或招工表)、学历学位材料、入党志愿书等证明干部参加工作时间、学历信息、政治面貌等重要材料。

2.对照收集归档要求,归档材料的内容不完整。按照《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归档材料应填写规范、内容完整。但是实际工作中收集的归档材料,部分原件缺少责任领导签字、材料形成时间、单位印章等必备信息;部分复印件没有注明复制时间、加盖材料形成部门公章等。

(二)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移交、收集不及时

按照《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对于应归档的材料,需要在材料形成之日起一个月内送交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并履行移交手续。然而目前,单位内部相关部门形成的应归档材料,如政工部门形成的入党申请书、入党志愿书、转正申请书等党员材料,突出贡献工作者、突出贡献党员等综合奖励材料;技术部门形成的专利发明证书、技术改进奖励等材料;工会部门形成的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模评选材料等都没有及时移交或收集归档。同时,还存在材料长期留存在部门的管理人员或干部个人手中而不能及时移交或收集归档的情况。例如:通过在职学历教育取得的学历学位材料,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会计、审计、经济等职业资格证书等,仍留存在个人手中,未及时移交或收集归档。

(三)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归档不准确

1.超范围归档:《干部档案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不属于归档范围的材料不得擅自归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并没有严格按照《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的收集归档范围进行鉴别归档,而是将部分不属于归档范围的材料盲目归档,使得干部人事档案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干部情况,直接影响档案的利用效果。

2.假材料归档: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个别干部为了谋取私利,将部分涉及个人学历、学位、参加工作时间、年龄、党龄等虚假证明材料或所谓的“原始材料”提交给组织人事部门,这些材料未经鉴别就被档案管理人员归入干部档案,直接影响了干部人事档案的真实性,甚至导致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做出错误的考察结论。

二、原因分析

(一)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配备不足

受减员增效的影响,多数单位未按规定职数配备专职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多为兼职,对材料收集不细致,造成干部人事档案材料不齐全或内容不完整。特别是一些高等院校和社会人才机构,他们虽然管理着大量的学生档案和流动人员档案,但是受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所限,配备的管理人员相对较少,使得归档材料不齐全、内容不完整。

(二)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明确要求对于应归档的材料,需要在材料形成之日起一个月内送交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并履行移交手续。虽然部分单位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由于相关移交归档要求与材料形成部门的工作业绩考核挂钩不紧密,缺少有效的奖惩措施,使得干部人事档案收集归档的责任制落实不到位,进而造成应归档材料不能及时移交归档。

(三)管理人员对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业务不熟悉

由于部分单位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岗位人员流动较为频繁,加上缺乏必要的岗前业务培训,使得部分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业务不精通,对收集归档规定等政策掌握得不够清晰,误认为只要是对组织人事部门有参考价值的材料就要归入干部档案,而没有严格按照《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的归档范围进行鉴别归档。此外,面对来源广泛的档案材料,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鉴别手段,难以识别真伪,使得假材料有机可乘。

三、建议

(一)关注接收档案的入口审核,保证归档材料的齐全、内容的完整

档案接收单位在收到档案后,一般需要给档案转出单位寄出档案回执,证明档案已收到。档案管理人员应认真审核所接收的档案,若审核发现档案中缺少有关材料,应联系转档单位,确认材料补充完整,审核无误后再寄出回执。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档案的不同来源,审核的重点也不同:

1.接收高等院校转来的应届毕业生档案,应根据被审核人的政治面貌、学历层次、有无工作经历等情况,重点审核其入党、入团材料,学历、学位材料,派遣证是否齐全,如有工作经历的还应审核其工作期间的相关印证材料在档案中是否齐全。

2.接收社会存档机构或其他用人单位转来的人才档案,应根据被审核人的政治面貌、学历层次、工作经历、职称、职务等情况,重点审核其入党、入团材料,学历、学位材料,派遣证或招工表,转正定级表、工资变动(套改)表,年度考核表,职称评聘材料,干部履历表等材料是否齐全。如果是领导干部的,还应重点审核相关任免审批表、任免考察材料是否齐全。

(二)做好档案材料的日常收集工作,保证档案材料的及时收集归档

1.建立收集网络和档案材料的移交转递制度。根据本单位部门分布和形成应归档材料的实际情况,通过制度保证档案材料形成部门及时移交应归档材料。其中要明确各类应归档材料对应的形成部门以及材料形成后移交归档的时间要求、归档的职责和归档工作的考核办法等,督促档案材料形成部门在材料形成之日起一个月内按要求送交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归档。

2.根据档案材料的来源和形成的时间规律进行主动收集,是做好日常收集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对收集归档的材料来源(形成材料的部门)和形成的时间规律(很多材料有其形成的时间规律,如工资材料、奖励材料、考核材料等)做到心中有数,按照材料形成的时间规律主动联系材料形成部门,必要时进行“上门”收集。

3.积极宣传,做好个人形成材料的收集。人事档案产生的来源,既有单位形成的,又有个人形成的。对于个人形成材料的收集主要依靠干部本人主动移交。为防止干部由于不了解相关政策而未能将应归档材料及时移交,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加强宣传,让干部知晓哪些个人形成的材料属于归档范围且应及时移交干部档案管理部门,以确保及时收集个人形成的应归档材料。

(三)严把归档审核鉴别关,确保材料真实且符合归档要求

1.加强培训、吃透政策。对收集的人事档案材料进行鉴别和审核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应定期组织培训与业务研讨,对于新上岗的档案管理人员,还应建立“老带新”的培养机制,帮助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学习并准确掌握相关政策。

2.区分来源、分类审核。个人形成和移交的材料应重点研判其真伪,单位形成和移交的材料应重点关注其材料内容是否完整、手续是否完备,是否存在干部出生日期、工作时间、入党时间、工作经历、任职经历、学历等与干部人事档案记录不一致的问题。

3.难以鉴别、组织认定。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难以鉴别的材料,干部档案管理人员切忌凭个人理解和想象进行推断,应详细记录有关情况,定期以书面形式报告上级主管机关或有关领导,由组织人事部门负责组织认定,并依据认定结果决定材料的去留。[3]

注释及参考文献:

[1][2]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编.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文件选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4:1-154.

篇5:干部任用条例讲义

中央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是我们党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本规章。组织人事部门的干部要贯彻好执行好,抓好落实。要贯彻执行好《条例》,首先要学习理解好《条例》,要逐章逐条逐款地学习领会。在学习中,要着重了解《条例》在《暂行条例》的基础上,作了哪些修改、提出了哪些新要求、作了哪些新规定。中央在印发《条例》的通知中指出:“1995年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在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建设高素质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指出:“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的基础上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了中央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新要求,吸收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成果。”这三个重要判断,既集中概括了《条例》的突出特点,也是《条例》修订内容的集中体现。《条例》共修改300多处,由原来的11章54条修改为现在的13章74条。修改后的《条例》共9900字左右,其中有4000多字是新增加的内容,约占总篇幅的一半。《条例》贯穿全篇的一条主线,就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在干部选拔任用的标准和条件上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的要求,赋予了德才兼备原则的新的时代内涵,丰富了选拔任用干部的条件。在干部选拔任用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和扩大民主、强化监督等作了更加科学、规范和严密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一、明确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丰富了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条件和资格

《暂行条例》颁布以后,党中央对选拔任用干部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最重要的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赋予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德才兼备标准的新的时代内涵,对在新形势下做好干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之前,江泽民同志在1996年建党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要建设“一支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就是由具有社会主义政治家素质的领导骨干带领的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并提出建设这样一支队伍的几个重要环节。江泽民同志在去年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就要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在近几年间,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在全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鲜明地提出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等等。这些集中反映了党中央对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和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新要求。这就成为《条例》进一步明确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丰富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条件和资格的重要依据。

《条例》作为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基本规章,在“总则”中,开宗明义,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党关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修订后的《条例》对指导思想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新要求。所增加的内容强调:建立科学规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建设一支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素质的党政领导干部队伍。” 《条例》还重申了选拔任用干部工作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即党管干部原则;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依法办事原则。这六条原则,贯穿于整个《条例》之中,体现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条例》更加明

确地提出,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从领导班子建设的整体需要来全面把握。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符合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力,结构合理、团结坚强的领导集体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不仅要看个人的基本条件,更为重要的要把握领导班子建设的基本要求,从班子建设的整体需要出发,把个人基本条件和班子整体需要统一起来,正确把握领导班子建设的思想政治、能力水平和结构功能等三个方面的要求。

《条例》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对领导干部的新要求,按照“总则”明确规定的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指导思想、目的要求和重申的六条原则,丰富了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条件。在“选拔任用条件”一章中,坚持了《暂行条例》对党政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其他方面的基本要求的同时,特别强调党政领导干部要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依法办事;坚持民主集中制,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自觉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对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的要求也高了,把《暂行条例》提出的“还应当努力达到《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对高级干部提出的五项要求”改为“还应当努力达到中央对高级干部提出的各项要求。”

《条例》对干部任职资格作了一些修改。任职资格是指干部个人在工龄、经历、任职年限、文化程度、接受培训、健康状况和担任党的领导职务的党龄等方面达到《条例》规定的要求。《条例》在《暂行条例》的基础上,对提拔担任党政领导职务应具有的资格作3点修改。一是强调了任职年限,规定:“提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由副职提任正职的,应当在副职岗位上工作两年以上,由下级正职提任上级副职的,应当在下级正职岗位工作三年以上。”强调“应当”,而不是《暂行条例》提的“一般”。二是提高了对干部文化程度的要求,把《暂行条例》“省部级领导干部一般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改为“地(厅)司(局)级以上领导一般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对文化程度这新要求,是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提出来的,也符合当前干部队伍的状况。三是干部接受培训资格更加明确。《暂行条例》规定,提拔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必须经过三个月以上的培训。现在《条例》改为“五年内累计三个月以上的培训,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培训要求的,应当在提任后一年内完成培训。”这样规定,既有明确要求,又较为可行。《条例》还作了两项新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可以从党政机关选拔任用,也可以从党政机关以外选拔任用。”“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应当从后备干部中选拔。”

《条例》规定的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六项基本条件和七项任职资格,体现了“三个代表”要求和德才兼备原则,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这些条件和资格作为衡量干部的基本尺度,特别是要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把能否坚持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最重要、最根本的要求,真正做到按标准定取舍,按德才选贤任能,以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选拔任用“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的领导干部。

二、规范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程序,坚持了扩大民主的基本方向

实践证明,当选拔任用干部的原则、标准和条件确定之后,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程序往往带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修订后的《条例》规范了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六项基本程序,即民主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任职,依法推荐、提名和民主协商。同时坚持扩大民主的基本方向,在每个程序中对扩大民主作了具体要求。特别是在民主推荐、考察和讨论决定这三个关键程序上,集中体现了发扬党内民主,落实群众对干部选

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的新举措,为建立民主、科学、规范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条例》的“民主推荐”一章,基本保持了原来的格局,包括民主推荐的范围、方式、程序等,但也作了较大的修改,从原来的7条增加到10条,内容上加大了发扬党内民主和坚持走群众路线在民主推荐干部工作上的份量。一是把民主推荐确定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必经程序和基础性环节。《条例》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除“个别特殊需要”可由组织推荐者外,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将《暂行条例》规定“应当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的“应当”二字改为“必须”。二字之差,就把民主推荐确定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必经程序。还明确规定个人向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经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按规定程序进行民主推荐。”强调所推荐人选不是所在单位“多数”群众拥护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二是扩大干部群众的参与权。《条例》规定:“民主推荐包括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民主推荐的结果在一年内有效。”这项新规定,把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结合起来,同时使用,综合分析,互为补充,相互印证,有利于更加客观准确地了解干部的群众公认程度。《条例》还规定,民主推荐工作部门领导成员人选,“本部门人数较少的,可以由全体人员参加。”“确定考察对象时,应当把民主推荐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同时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 《条例》对民主推荐票的统计也作了规定:“对不同职务层次人员的推荐票分别统计,综合分析。”这样做,有利于了解上下左右对干部的认可程度,更好地运用民主推荐的结果。三是扩大党内民主,坚持集体讨论确定考察对象。《条例》规定:“领导班子换届,由本级党委书记办公会根据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反馈的民主推荐情况,对考察对象人选进行酝酿,本级党委常委会研究提出考察对象建议名单,经与上级党委组织部门沟通后,确定考察对象。对拟新进党政领导班子的人选考察对象,在本条例第十二条所列人员范围内进行公示。”“个别提拔任职,由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集体研究确定考察对象。”这就从制度上解决了个人或少数人决定考察对象问题。

考察是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履行的程序和关键性环节之一。《条例》的“考察”一章,在保持《暂行条例》基本格局的基础上,对考察内容、考察范围、考察方法和考察纪律都作了一些修改,尤其是加大了考察工作的民主程度的内容。一是实行考察预告制度,便于干部群众参与。规定:“根据考察对象的不同情况,通过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发布干部考察预告。”预告考察组的驻地、考察时间、联系方式等有关情况,或者考察对象的简要情况。这有利于为群众特别是知情人反映意见创造条件,有利群众的参与和加强监督。二是改进考察方式。规定考察要“采取个别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民主测评、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专项调查、同考察对象面谈等方法,广泛深入地了解情况。” 《条例》强调“广泛深入地了解情况”。考察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工作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拟任人选,把个别谈话和征求意见的范围扩大到直属单位的主要领导成员;考察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拟任人选,个别谈话和征求意见的范围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主要领导成员。三是强调提高考察工作质量。《条例》做出新规定:“对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考察对象,应当委托审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计。”还规定:“考察人员应当具有较高素质和相应资格。考察组负责人应当由思想政治素质好、有较丰富工作经验并熟悉干部工作的人员担任。”要“实行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要求考察组“必须坚持原则,公道正派,深入细致,如实地反映考察情况和意见,并对考察材料负责。” 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把人选准用好,关键是贯彻好民主集中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这一基本制度办事。一是要搞好个别酝酿。《条例》在“酝酿”一章中规定:“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在考察前,讨论决定或

者决定呈报前,应当充分酝酿。”“酝酿应当根据党政领导职位和拟任人选的不同情况,分别在党委(党组)、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等有关领导成员中进行。”“非中共党员拟任人选,应当征求党委统战部门和民主党派、工商联主要领导成员、无党派人士中代表人物的意见。”二是要坚持集体讨论决定。《条例》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党委(党组)集体讨论做出任免决定,或者决定提出推荐、提名的意见。”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条例》除了坚持原规定“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到会”外,还提出要“保证与会成员有足够的时间听取情况介绍、充分发表意见。”强调:党委(党组)分管干部工作的领导成员或者组织(人事)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逐个”介绍领导职务拟任人选的“提名、推荐、考察和任免理由等情况。”“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采取口头表决、举手表决或者无记名投票等方式进行表决。”对意见分歧较大或者有重大问题不清楚的,应当暂缓“表决”。“党委(党组)有关干部任免的决定,需要复议的,应当经党委(党组)超过半数成员同意后方可进行。”三是推出一项新制度,即党委全委会讨论决定干部无记名投票表决制度。《条例》规定:“市(地)、县(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由上级党委常委会提名,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由党委常委会做出决定,决定前应当征求全委会成员的意见。” 在“任职”这一章中,提出“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前公示制度”。《条例》规定:“提拔担任地(厅)、司(局)级以下领导职务的,除特殊岗位和在换届考察时已进行公示的人选外,在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后、下发任职通知前,应当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期一般为七至十五天。公示结果不影响任职的,办理任职手续。”这是接受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一种好形式,为避免用错人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我们说要坚持用好的制度选人,形成选拔任用干部的科学机制,就要按照《条例》规定的程序办事。要牢固树立严格按程序办事的意识,在选拔任用干部的每个环节,都必须认真按照《条例》规定的程序执行,不变通。做到坚持程序一步不缺,履行程序一步不错,凡没有经过规定程序的,一律不考察、不研究、不呈报,使程序成为用人上不正之风不可逾越的屏障。同时,要不断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化,落实群众对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三、强化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纪律,加大了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监督措施

从多年实际情况看,在干部工作中,选拔任用的监督工作比较薄弱。所以,强化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是这次《条例》修订工作的一个重点。应该说,《条例》规定的选拔任用干部的原则、条件和程序,是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也是开展这项工作必须严格遵守的纪律。在“纪律和监督”这一章中,强化监督工作更为集中和突出。《条例》“纪律和监督”一章,对《暂行条例》条款作了较大的调整,比《暂行条例》多了3条,加大了监督份量;更主要的是从内容上强化了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纪律和监督。首先是强化了选用工作纪律。《条例》针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充实了“十不准”纪律内容。纪律新的一款规定:“不准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或者违反规定提高干部的职级待遇”;第7款强调,不准在机构变动和“主要领导成员工作调动时”,突击提拔调整干部;第10款规定,不准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任人唯亲”、“营私舞弊”、“搞团团伙伙”。《条例》比《暂行条例》更加明确规定:“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干部任免事项,不予批准;已经做出的干部任免决定一律无效,由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予以纠正,并按照规定对主要责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做出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其次是强化了监督措施。把《暂行条例》第48条5个款项经过调整组成3条,即现在《条例》的第66、67、69条,强调

了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的责任。规定:“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贯彻执行本条例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本条例,自觉接受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同时,赋予下级机关和党员、干部、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权利,把《暂行条例》“可向上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纪检机关(监察部门)举报、申诉”规定中的“可向”改为“有权向”。对组织(人事)部门与纪检机关(监察部门)等有关单位联席会议的任务也更加明确了,规定联席会议的任务是:“就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沟通信息,交流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再次是强化了监督制度。《条例》规定,要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责任制。分别规定:“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追究主要责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凡本地区、本部门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严重、干部群众反映强烈以及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行为查处不力的,应当追究党委(党组)主要领导成员和分管领导成员的责任。” 《条例》这3个方面强化纪律和监督规定,为建立科学的干部监督管理机制迈出了新步伐。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模范执行《条例》的“十不准”等各项纪律规定,严格遵守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律。对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各种行为,要敢于抵制,勇于斗争。同时切实加强对《条例》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违反《条例》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条例》的贯彻执行。

四、完善了干部交流规定,规范了干部回避制度 对干部交流,《条例》的“交流、回避”一章保留了《暂行条例》规定的干部交流对象、重点和范围。但根据多年来干部交流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扩大了交流重点。把《暂行条例》规定:“交流的重点是党委和政府的领导成员”修改为“交流的重点是县级以上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成员,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党委、政府部分工作部门的主要领导成员。”同时新规定:“党政机关内设机构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时间较长的,应当进行交流或者轮岗。” 《条例》还规定了交流干部应限期到职的纪律,规定:“交流的干部接到任职通知后,应当在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限定的时间内到任。”还新增加了一款,规定:“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原则上应当任满一届。”这项规定是为了保持班子相对稳定,有利于任期目标责任制的实行。在干部交流工作中,要把推进干部交流与实行领导干部任期制有机地结合起来,防止领导班子成员频繁变动。

《条例》规定的回避是指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和选拔任用工作回避两种。《条例》对领导干部任职回避的对象也作了修订,原规定:“担任县(市)委书记、县(市)长职务的,一般不得在原籍任职。”现《条例》把任职回避扩大到“县(市)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门主要领导职务。”而且把“一般不得在原籍任职”修改为“一般不得在本人成长地任职”。对“成长地”这一提法的理解,关键在认识领导干部任职回避的本义,是为了保证领导干部不因家属关系、地域等因素,对公务活动产生不良影响,有利于领导干部摆脱复杂人际关系的羁绊。应该说提“成长地”比原来提“原籍”更加符合这一本义。《条例》增加了“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回避制度”。对《暂行条例》规定,“党委(党组)及组织(人事)部门,在讨论干部任免时,凡涉及与会人员本人及其亲属的,本人必须回避”作个别文字修改后保留,还作了新规定:“干部考察组成员在干部考察工作中涉及其亲属的,本人必须回避。”

五、坚持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创新,形成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较完整的制度体系 《暂行条例》颁布7年来,特别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这个纲领性文件的颁发,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入了全面部署、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新进展,总结了一些成功经验,迈出了新的步伐。江泽民同志去年“七一”重要讲话,提出要“努力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要“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在今年初中纪委七次全会中,江泽民同志又提出要建立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机制和干部监督管理的科学机制。江泽民同志的这些指示,为进一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条例》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纳入了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同时,完善了任职、免职、辞职、降职的制度,在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疏通干部能上能下渠道方面有了新突破。

《条例》在“任职”这新一章中,除了规定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前公示制度外,还规定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的试用期制度,规定提拔担任非选举产生的地(厅)司(局)级以下领导职务的,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期满后,经考核胜任现职的,正式任用;不胜任的,免去试任职务,一般按试任前职级安排工作。” 《条例》还规定:“党政机关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务实行聘任制。聘任制领导职务的每一个聘任期不超过五年,可以连续聘任。”在这一章里,规定了党政领导职务的任职时间计算。“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一章也是《条例》增设的。在这一章里规定:“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方式之一。”其适用范围是选拔任用地方党委、政府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或者其人选,党政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或者其人选,以及其他适用于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领导职务。公开选拔面向社会进行,竞争上岗在本单位或者本系统内部进行。在中组部干部一局编的《条例》学习问答中说明:“涉及国家安全、重要机密的职位,法律、法规规定不宜公开竞争的职位,不列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范围。” 《条例》还规定了参加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人员的基本条件和资格,应当符合本条例第六条和第七条的规定。《条例》在“总则”中强调:“应当注重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 《条例》规定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作为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一种方式,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有利于拓宽选用年轻干部的视野,为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免职、辞职、降职”一章中,规定要实行免职制度、辞职制度和降职制度,为解决干部“下”的问题疏通了出口。免职是《条例》的新内容。《条例》规定:“达到任职年龄界限或者退休年龄界限的”;或者“在考核、干部考察中,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经组织考核认定为不称职的”;或者“因工作需要或者其他原因,应当免去现职的”。有这三种情况之一的,“一般应当免去现职。” 《条例》规定“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度。”包括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条例》对这四种辞职分别做出规定。《条例》还规定:“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降职制度”。“因工作能力较弱或者其他原因,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应当降职使用。”中组部干部一局编的《条例》学习问答对降职问题作了说明:“根据有关规定,在考核中被确定为不称职的,或者不胜任现职的又不宜转任、调任其他职务的,应当降职使用。降低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一般每次只降低一级职务。”《条例》规定“降职使用的干部,其待遇按照新任职务的标准执行。” 《条例》还规定:“引咎辞职、责令辞职、降职的干部,在新的岗位工作一年以上,实绩突出,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重新担任或者提拔担任领导职务。”

从以上可以看出,《条例》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重大成果,同时又为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条例》明确规定要实行十二项制度: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任职前公示制、任职试用期制、部分领导职务聘任制、干部交流制度、干部任职回避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回避制度、干部辞职制度、干部降职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责任制、组织(人事)部门与纪检机关(监察部门)等有关单位联席会议制度。还建立健全干部双重管理制度、公开选拔制度、竞

争上岗制度、干部考察预告制度、差额考察制度、党委全会讨论决定干部无记名投票表决制度,以及干部破格提拔使用的有关问题等等。由此构成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个较完整的制度体系。

六、进一步明确了组织人事部门的职责,为组织人事部门做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指明了方向

篇6:东海市信访干部培训讲义

一、来访办理程序及要求

(一)接访工作程序

1、登记

仔细听取和梳理来访人诉求,按上级主管部门和信访部门《来访人员登记表》的内容逐项填写。

2、处理

根据接谈情况,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采取要情专报、交办、转送、自办、协调、告知、直接答复等方式进行处理。

要情专报——对突发、紧急、重大或疑难复杂信访问题:撰写《要情专报》,呈报市领导阅批,转督办科交办。

交办——对省局交办转送、重大问题、诉求合理或来市集体初访(诉求明显具有合理性但未依法按政策解决的集体重访)实行交办:采取交办函或三联单两种形式,报局分管领导阅批,立案交办。(结案材料实行一案一卷,按期回告市信访局)

要求:收函15日内回告信访事项受理告知书;收函45日内回告办理进展情况(期满前7日内回告延期办理审批表及告知书);收函60日内回告有主要领导批示内容、责任领导、责任人及联系电话的“办理交办件呈报单”、附有信访人签署意见的答复意见书及结案审核报告。

转送——对一般问题实行转送:开具《信访事项转送单》(市访转A字、B字)转有权处理的单位办理。对转送信访事项,如受理交办,将结案报告按期回告市信访局,其他情形酌情处理。

自办——对无口可归或认为需要自办的问题实行自办:组织相关部门直接调查处理。(市领导签批件)

协调——对重大疑难问题、跨地区跨部门、来市集体访实行协调:联系相关职能部门、县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到市群众信访接待服务中心联合接访,协调处理。

告知——对符合《信访条例》第十五条、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三十五条第三款之规定实行告知:口头或书面告知信访人,如坚持要书面告知的,出具书面《来访事项受理告知书》、《来访事项不予受理告知书》、《来访事项不再受理告知书》。

直接答复——对事实清楚,政策界限明显的问题给予直接答复:口头答

复,如上访人坚持要求书面答复的转送有权处理的单位给予书面答复。

3、督办

对交办和要求给予书面答复的信访事项,督促承办单位在60日(或90日)内办结,并上报有领导签字的结案材料或有信访人签署意见的《信访事项答复意见书》。

4、结案

对交办案件进行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认真审理结案材料,对调查事实不清、处理不符合政策的,责成承办单位重新办理;对程序不合法、手续不完备的,责成承办单位补办到位。结案后将处理结果简明扼要地填写在来访登记表上,并输入全国信访信息系统。

(二)市群众信访接待服务中心联合接访工作机制

为规范群众赴市上访行为,保障市委市政府大院正常办公秩序,理顺市直涉访部门、县市到市群众信访接待服务中心接访机制,中共东海市委群众工作部、东海市信访局、东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东海市维护社会稳定领导小组办公室、东海市公安局五家联合行文(市信文【2010】15号),明确工作职责,强化工作责任,硬化工作措施。

1、市直涉访职能部门职责

对应当由相关职能部门处理的信访问题,涉访职能部门在接到市群众信访接待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通知后,应及时安排人员30分钟内到市群众信访接待服务中心接谈处理,属集体上访的,必须由一名领导带队到市群众信访接待服务中心接访。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应做好息访息诉工作。对滞留人员,属县市的由县市接返,属市直单位的由市直部门接返。

2、责任追究(1)因涉访职能部门受理接待处理不及时致使上访人在两大院及市群众信访接待服务中心滞留缠访、闹访,造成不良影响的,将按照责任追究的相关规定对责任单位和有关责任人严肃追究责任。

(2)需要接返的县市,接到通知后应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组织劝返。紫云县从接到通知到劝返人员到达现场不得超过四个小时、其余县市不得超过两个小时。因劝返人员未按时劝返引发重复非访或信访事件的将实行责任追究。(3)接谈处理过程中,因工作人员推诿、不负责任,甚至激化矛盾的,将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三)复查复核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文本格式不正确

(1)无红头文件;(2)无公章;(3)未告知权利救济途径(或是模糊表述,使信访人错过主张权利法定期限):如不服本处理意见,你可自收到本处理意见书之日起30日内向XXX政府或XXX单位书面提出复查申请,逾期不申请复查,本处理意见书即为该信访事项的终结性意见。(注意答复主体起点单位,以不出市为原则)

2、处理决定与答复意见不一致

上访人提出的信访事项处理的途径包括:(1)属于信访受理范畴的按照程序给予答复;(2)不属于信访受理范围的应当明确告知。(仲裁,包括劳动仲裁和人事仲裁等;诉讼,如涉法涉诉类信访事项;行政复议,如政府部门实施的各种具体行为等),同时应当告知上访人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向有关机关提出。如果上访人要求书面告知书,应当按照样本,出具不予受理或不再受理告知书。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信访答复意见甚至是县市复查意见中,已明确告知信访人其反映的问题或经过劳动仲裁部门仲裁,或人民法院作出裁定或调解,或是土地权属争议,建议信访人通过诉讼渠道维权,结果还告知可向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核。(不予受理告知书)

3、主体不适格。既是答复主体,又是复查主体。信访人、责任单位都有意见。

4、法定范围

(二)信访事项立案交办回告材料文书参考格式 ①来访事项受理告知书

来访事项受理告知书

X信(访)受告字【2010】X号

张三同志:

2010年11月15日您到XX(单位)上访,反映您女儿张阳在X镇小学上课期间因学生拥挤踩踏受伤,经鉴定为重伤(六级伤残),多次向县教育局、X镇政府反映未果,请求上级政府督促解决。根据《信访条例》第十四条、第二十二条第二款之规定,决定予以受理。

特此告知。

XXXX(单位名称及公章)

2010年12月8日

信访人(签字): 送达人:

②来访事项不予受理告知书

来访事项不予受理告知书 X信(访)不予告字【2010】X号

李四同志:

2010年11月18日您到XX(单位)上访,提出不服XX人民法院判决(或裁定)。根据《信访条例》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二十一条第一款之规定,您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诉,不予受理。

特此告知。

XXXX(单位名称及公章)

2010年12月8日

信访人(签字): 送达人:

③来访事项不再受理告知书

来访事项不再受理告知书 X信(访)不再告字【2010】X号

李四同志:

2010年11月28日您到XX(单位)上访,提出不服XXX(单位名称)复核意见,要求重新处理。经查,您未提出新的诉求和理由。根据《信访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三款“信访人对复核意见不服,仍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投诉请求的,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不再受理”之规定,决定不再受理。

特此告知。

XXXX(单位名称及公章)

2010年12月8日

信访人(签字): 送达人:

④来访事项延期办理告知书

来访事项延期办理告知书

X信(访)延告字[2010]X号

李四同志:

2010年X月X日,您反映XX(信访诉求)的信访事项,已于2010年X月X日受理。因XX(延期理由),不能在60日内办理完毕。根据《信访条例》第三十三条“情况复杂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办理期限,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0日”之规定,决定延长办理期限XX天。

特此告知

XXXX(单位名称及公章)2010年12月8日

信访人(签字): 送达人:

二、我市1—10月信访形势特点及原因分析

上一篇:职称评审表填写说明下一篇:销售竞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