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2024-04-20

抓好预习培养自学能力(精选9篇)

篇1:抓好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抓好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东阿县大桥联校教师路吉山

一、培养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同时画出生字新词。2查字典,给生字注音,弄清生字新词在字典里的意思。3再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所在的句、段,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字词的意思。4对要解释的字词的意思进行表述,并在课文中作出批注。

以上四步,在预习阶段,较扎实地完成了自学生字新词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使用字典的习惯,培养了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意思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

1学生自读预习部分,找出有关理解课文方面的提示或问题。2带着这些问题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用笔在课文中画出,并在旁边加上批注。3检查预习时,让全体学生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在预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这样预习更加扎实有效,真正把阅读的权利、阅读的时间、阅读的过程教给学生,使其在实践中形成能力。

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起点,也是思维能力的基本训练。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正确的态度是:一提倡,二鼓励,三引导。通过提倡,鼓励学生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开始时可以作为预习要求提出,让学生在预习一篇课文时至少要能提出二三个问题,然后在课内交流学生的问题,要着重指出其中提得好的问题,引导大家围绕这样的问题进行提问。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多数学生就能养成边读边思的阅读习惯,班级里就会形成“好问”的良好风气。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后,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妥善处理以下问题:1与课文无关,属于“开横炮”式的问题一带而过。2与课文内容有关系,但不在点子上的问题,有选择的加以解答。3问在点子上关键处的问题,教师或者及时组织讨论,或者在讲读课文时作为重点进行指导。

篇2:抓好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教给学生预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

一个美国心理学家说,未来社会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自学和缺乏创造能力的人。新教学大纲指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方法学习,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所以,小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打基础阶段,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获得知识的多少和取得成就的大小。语文的自学能力靠什么养成,怎样培养呢?语文自学能力的养成需要多种条件,其方法之一是让学生开动脑筋预习。下面就从预习着手这个角度。谈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些看法。

一、要加强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预习”,“预习一项规定为必须使学生实做的工作”,“预习的事项一一做完了,然后上课”。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学能力。而且,学生预习以后。熟悉课文,上课时老师的“启发”,就不会局限在枝节问题上。对那些贯穿全文的线索,涉及整篇的要旨,可以重点点拨;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增强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要教会学生使用预习符号。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预习时手不离笔,随时勾画。翻开预习过的课本,应该看到学生在许多地方做了标记,字里行间写着不少如蚁小字。如果那位学生预习过的课本干干净净,找不到一个字,那么,可以说这位学生还没有学会预习。为了便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检查和交流。我在全班统一了阅读符号,并提出具体要求:

生字生词加囗号并释义

重要词语下加……或

重要句子下面或

疑问句子下加?

大段前标一、二、三

自然段前标1、2、3

自然段中分层标致或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只要能动眼、动手、动脑,熟悉使用预习符号,很快就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让学生掌握“六步预习法”

面对一篇篇课文,从哪里着手预习,有哪些步骤?就单篇课文学习的一般过程而言,可以让学生掌握“六步预习法”。

篇3:抓好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一、专用预习本

预习的内容必须写在专用的预习本上,并且在每个新单元开始前上交。老师批改可粗可细,但有问必答。对预习练习做得好的(可指整体,也可指某个句子),要及时表扬,鼓励他们多动脑筋,多发挥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做出更好的句子,达到在运用中学习语言的目的。对预习没有做到位的同学一定要规范他们的学习态度,严格要求。

二、预习的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 . 新单词。大家都知道每一个单元里都会出现很多生词,其中肯定有一部分特别重要或特别难懂、难记,因此,我要求学生准备一本英汉双解词典,因为词典是打开语言大门的钥匙,它告诉我们每个词的音、形、义、性、能(词的搭配功能和语法属性)。然后要求他们查阅一些他们认为本单元中重要或难懂或难记的词,除注出音标、词性外,更重要的是要在词条中所给的英语解释中找到并摘录适合本单元课文意思的英语释义,若可能的话,还可作适当的改变,使之更简易明了。这样做不但可以让学生对这些难词,重点词加以特别注意,加深理解,克服课堂理解中的拦路虎,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用英语理解单词来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经过两年的实践,不难看出,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会很自然地运用已学知识用英语去表达他们想表达的东西。当然,这指的是在他们的语言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

2.重点单词和句型。我认为没有一定量的词组或短语的积累对于学习英语来说就好象造房子没有砖块一样,所以必要的记忆工作还是不可缺少的。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组,归根结底还得付之以应用。所以这块内容是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在课文中找出他认为重要的或难懂的词组,并且通过造句的形式对这些词组加以运用。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时间把英语句式的五种基本结构告诉他们,毕竟造句不是乱造一通,而是要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来构成句子的。做了这一部分预习工作后,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比较一下自己思考的重点是否和老师的相符或有否出入,从而对相符的东西有更深的了解,对有出入的东西记忆也特别深刻,并且在造句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在运用已学知识,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

3.精彩句子和段落。我认为这一部分是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内容,同时也是活学活用语言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批改预习笔记本,有时侯我真的不得不叹服他们想象力的丰富,知识面的宽广,以及他们学习语言的潜能之大,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尽力让他们的这种能力得到培养和发挥的责任之重大。学生不但能够正确运用本课或本单元中的词组、句型,同时也在很好地使用已学知识;更让人高兴的是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用英语表达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想法或主观愿望,内容极为丰富。我相信通过锻炼,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潜移默化地逐渐得到了提高。

4.大意概述和总结。这一部分的工作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归纳能力和为做好“书面表达”题打好基础。对不同年级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今年从杜郎口中学学习回来后,我反思着应该象上语文课一样来上英语课。对初二年级学生,要求他们复述课文或用150-200字简明扼要地表达课文大意。我相信这样的练习有百利而无一害。

5.语法。这一部分是要求学生对本单元要学的语法项目作个大概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最好让他们自己能抽点时间翻翻语法书,以获得更多的信息。这一点也是我们以住课堂占用时间最长的地方。学生认为教师不讲语法自己就什么也不会了,事实上只要学生们充分运用自己手头的学习资料,完全可以大大节省我们教师的负担。如果再要求他们做好笔记,将自己总结的内容写下来,效果肯定会好得多。

6.重点和难点。因为学生平时学习很忙,下课后面对面地跟老师交谈、接触的机会也不多,所以我设立这个栏目为他们释疑解难。其他内容可以粗改,但这一部分内容我一定会仔仔细细地改,必要时也可以针对某一个问题作当面的讲解,保证他们能得到一个满意的解答。上述预习内容必须人人都做,至于是查十个单词还是八个单词,做十句预习题还是八句,是完全自愿的。

三、预习法的效果预期总结

1.培养了学生勤查字典的好习惯,并通过查阅字典,学生们获得了很多他们在教材中得不到的丰富的信息,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

2.培养了他们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3.培养了他们的英语语感和用比较地道的英语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4.开发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为高考的的“书面表达”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4:抓好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关键词】预习 单元预习 预习笔记 自学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了很多种方法来提高课堂效率,比如采用分小组活动,小组间竞赛,英语角等学习英语形式,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但整体学习效果还不是太理想,期中考试的成绩还是没有达到开学初定下的目标。根据听课和自己的总结发现,在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预习工作没有做到位。学习英语一个重要的环节当是大量的练习,包括口语练习,书面练习等,而这些练习一旦到了课后再让学生去完成,效果和质量就将大打折扣。而要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练习,那么基础知识的传授又将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必然会造成“教”与“练”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我想应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前预习。

一、专用预习本

预习的内容必须写在专用的预习本上,并且在每个新单元开始前上交。老师批改可粗可细,但有问必答。对预习练习做得好的(可指整体,也可指某个句子),要及时表扬,鼓励他们多动脑筋,多发挥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做出更好的句子,达到在运用中学习语言的目的。对预习没有做到位的同学一定要规范他们的学习态度,严格要求。

二、预习的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新单词。大家都知道每一个单元里都会出现很多生词,其中肯定有一部分特别重要或特别难懂、难记,因此,我要求学生准备一本英汉双解词典,因为词典是打开语言大门的钥匙,它告诉我们每个词的音、形、义、性、能(词的搭配功能和语法属性)。然后要求他们查阅一些他们认为本单元中重要或难懂或难记的词,除注出音标、词性外,更重要的是要在词条中所给的英语解释中找到并摘录适合本单元课文意思的英语释义,若可能的话,还可作适当的改变,使之更简易明了。这样做不但可以让学生对这些难词,重点词加以特别注意,加深理解,克服课堂理解中的拦路虎,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用英语理解单词来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经过两年的实践,不难看出,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会很自然地运用已学知识用英语去表达他们想表达的东西。当然,这指的是在他们的语言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

2.重点单词和句型。我认为没有一定量的词组或短语的积累对于学习英语来说就好象造房子没有砖块一样,所以必要的记忆工作还是不可缺少的。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组,归根结底还得付之以应用。所以这块内容是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在课文中找出他认为重要的或难懂的词组,并且通过造句的形式对这些词组加以运用。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时间把英语句式的五种基本结构告诉他们,毕竟造句不是乱造一通,而是要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来构成句子的。做了这一部分预习工作后,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比较一下自己思考的重点是否和老师的相符或有否出入,从而对相符的东西有更深的了解,对有出入的东西记忆也特别深刻,并且在造句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在运用已学知识,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

3.精彩句子和段落。我认为这一部分是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内容,同时也是活学活用语言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批改预习笔记本,有时侯我真的不得不叹服他们想象力的丰富,知识面的宽广,以及他们学习语言的潜能之大,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尽力让他们的这种能力得到培养和发挥的责任之重大。学生不但能够正确运用本课或本单元中的词组、句型,同时也在很好地使用已学知识;更让人高兴的是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用英语表达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想法或主观愿望,内容极为丰富。我相信通过锻炼,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潜移默化地逐渐得到了提高。

4.大意概述和总结。这一部分的工作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归纳能力和为做好“书面表达”题打好基础。对不同年级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今年从杜郎口中学学习回来后,我反思着应该象上语文课一样来上英语课。对初二年级学生,要求他们复述课文或用150-200字简明扼要地表达课文大意。我相信这样的练习有百利而无一害。

5.语法。这一部分是要求学生对本单元要学的语法项目作个大概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最好让他们自己能抽点时间翻翻语法书,以获得更多的信息。这一点也是我们以住课堂占用时间最长的地方。学生认为教师不讲语法自己就什么也不会了,事实上只要学生们充分运用自己手头的学习资料,完全可以大大节省我们教师的负担。如果再要求他们做好笔记,将自己总结的内容写下来,效果肯定会好得多。

6.重点和难点。因为学生平时学习很忙,下课后面对面地跟老师交谈、接触的机会也不多,所以我设立这个栏目为他们释疑解难。其他内容可以粗改,但这一部分内容我一定会仔仔细细地改,必要时也可以针对某一个问题作当面的讲解,保证他们能得到一个满意的解答。上述预习内容必须人人都做,至于是查十个单词还是八个单词,做十句预习题还是八句,是完全自愿的。

三、预习法的效果预期总结

1.培养了学生勤查字典的好习惯,并通过查阅字典,学生们获得了很多他们在教材中得不到的丰富的信息,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

2.培养了他们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3.培养了他们的英语语感和用比较地道的英语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4.开发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为高考的的“书面表达”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5:预习能力培养

——四步并举,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乳山城关中学

宋修虹

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向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之后,学生却往往无所适从,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不会读的方法。学得被动,教得无味。学生读过的文章也没有留下什么预习的痕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会养成做事草率敷衍了事的坏习惯。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学定教。即将教育教学活动,定位于学生“先学”,教师“后教”,提倡以学生的预习活动,来启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古人亦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尝试着探索出一种简易有效的预习方法。这种预习方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本学习方式,在自主活动中完成预习任务,在自主活动中使良好的预习习惯得以养成。

那么,怎样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培植自主预习习惯呢?

一、让学生充分理解预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增强预习意识。

“积千累万,不如养成好习惯”。而良好习惯的形成也非什么难事,只要能够严格自律,坚持21天。好的习惯一旦养成,我们就会终身受益。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阅读指导之前,得先令学生学会预习。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养成预习习惯,正是因为好的预习习惯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主自学能力。预习能使学生变得主动,而站在主动进攻位置上的人,当然容易打胜仗。而且,通过预习活动,学生在一定的程度上熟悉了课文内容,上课时对老师的“启发点拨”, 就不会茫然四顾,不知所云。对那些贯穿全文的线索,涉及整篇的要旨,教师就可以重点突破,使学习少时高效。

语文预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即通过对教材、教师规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料的阅读,初步获得富有个性化的感悟,发现自我意义上的重难点,集中关键性问题并思考,形成一定的课堂学习期待,为进一步发幽探微做好准备。因此,养成预习习惯,掌握预习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预习,是学好功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增强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学生才能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从而对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所期待。

二、引导学生学习灵活运用预习符号,提高预习速度。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在预习时,要求学生手不离笔,随时可以圈点勾画。翻开预习过的课本,我们常看到学生在许多地方做了标记,字里行间写了不少如蚁小字。如果那位学生预习过的课本很干净,找不到一个字,那么,可以说这位学生还没有学会预习。为了便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检查和交流,我在全班统一了预习课文的一些常用符号,并提出具体要求:

生字生词,加囗号并释义;美词佳句下加~~~~~~,旁边注上自己的语言品味;重要句子下面划_____;疑问之处下加?;大段前标 一、二、三;自然段前标 1、2、3;自然段中分层标志用/„„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只要能动眼、动手、动脑,熟悉使用预习符号,很快就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训练学生掌握“四步预习法”,提升预习质量。

面对一篇篇课文,从哪里着手预习,有哪些步骤?就单篇课文学习的一般过程而言,我通过不断的反复训练,逐渐让学生掌握“四步预习法”。

第一步:首先明确学案上的学习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抓住重点、难点,心中有数。

第二步: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完成“学案”上的预习中的“字词习题”。按全班统一的符号边读边标出各自然段的段号,圈点出字词,查工具书,理解字词。对文中的疑难字词,用符号标出,查工具书辨析、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词义。解决不了的做上记号,准备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第三步:试分段落,标示疑点。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大体了解,试着划分段落和层次,思考段意和层意。标出疑点,以便在听课时有的放矢,或提出质疑。

第四步:再读课文,尝试着解决“三问”。这是理解课文内容与主旨最关键的一步。每读一篇课文,都要考虑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解决“内容”的问题;“怎么写的”?——解决本文的“写法”问题;“为什么这样写”?——解决本文“主旨”的问题。任何一篇课文,只要这三个问题解决了,此文也就基本读懂了。当然,这“三问”的阅读方法,还有赖于课堂上的阅读知识的习得、积累以及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譬如鲁迅的短篇小说〈孔已己〉,其内容写的是孔已己断腿前后的悲惨遭遇和酒客把其当作笑料的冷酷无情;为了突出文章的主旨,塑造人物形象,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写法;如此写法就更有力的揭露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封建统治下人们精神的麻木不仁。另外还可以从思考课文的题目、议论句等入手,这样就会潜移默化的增强阅读能力。

以上四步,不一定要截然分开。在预习中,可灵活掌握,完成这些步骤,对预习课文大有裨益。

四、对预习结果及时反馈强化,讲求预习实效。

美国著名专家H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师,我们要及时了解预习结果,对学生预习做出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预习情况,明确在老师讲授时看书应特别注意的地方。了解预习结果,重视预习的反馈。我们是这样做的:

上课前将部分同学的预习学案收上来查阅情况,了解预习的深浅度。反馈贵在及时,这样学生才能记忆鲜明,希望知道结果的心情最迫切,也很容易趁热打铁,立竿见影。

对于学生的预习训练,我们在“养成良好习惯”上狠下功夫。不机械地评价结果的正与误,而是注重了解学生的预习过程和思维过程。如在检查时我都是这样问学生:“你是怎样弄懂这个问题的?”“以前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运用了这种写法?”“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等等。这样的检查和交流,对于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以及自学能力、习惯的形成是大有帮助的。

篇6: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近年来,笔者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六步自学法”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自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明确目标

教师根据“大纲”和教材“学习重点、难点”的要求,拟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学生的学习实行“定向”,让学生对本课学习重点、难点心中有数,在教学中与教师达到“共鸣”。

2、提示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在指导学法中一般是要求学生按“四自”法进行自学。

①“自读”即阅读教材内容,对重点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进行圈点批画,明确它们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找出注意点;

②“自参”即参阅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物理规律和定理等解决基本问题;

③“自思”即思考学习重点和教材后边的问题、小实验、练习题,发现疑难、提出问题;

④“自写”即学生按“释疑”、“质疑”等自学要求写出自学笔记,积累自学问题。

3、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思维总是指向解决某项任务(或某个问题)的。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和掌握,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产生强烈地求知欲。例如,讲《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出示用幻灯机将问题打在屏幕上):

(1)物体为什么有的在运动,有的静止?

(2)“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停下来。”亚里斯多德怎样分析这个现象?用正确的观点又怎样理解?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它包含着几层含义?

(4)牛顿第一定律比伽利略的结论进了一步在何处?

(5)你能说出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区别与联系吗?

(6)你能举出几个运用惯性的概念分析应用惯性的实例吗?这一系列问题的创设,顿时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4、学生独立阅读

学生独立阅读是自学的核心环节,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教师讲课的真谛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即引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实践去掌握知识。在上述问题情景的激发下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引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有效地促使学生进入主动参与的学习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情不自禁的去阅读教材,并把自我探究知识视为一种自我提高和取得发展的需要,从而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在学生独立阅读的同时,教师巡视课堂,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做单独辅导,实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了解学情,收集学生疑难,作为后面启发点拨的重点对象,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5、组织讨论

问题通过争辩,就会更加明晰,因此,让学生前后四人组成一组,在认真阅读教材之后,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发言交流,争论反驳,形成信息的多向传递,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让学生扬长避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增强了集体主义观念。

6、启发点播与归纳

篇7: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许多高中毕业的学生,谈及走向社会或大学的学习情况,深感自己的自学能力差,后悔在中学阶段忽视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个失误.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他明确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是靠自学成功的.改革开放20年,大批人才脱颖而出,其中许多人是靠自学提高才有所作为的.

初中进入高中,第一节物理课是学习“绪论”.“绪论”.中对学生的第一个要求是“认真阅读课本”.而且强调:“学校生活毕竟是短暂的,未来不论我们从事哪种工作,都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这种提高主要靠自学.”

自学能力是运用已学知识去单独地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是一种综合能力.自学物理必须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阅读、记忆、思维、想象、归纳、运用和实验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21世纪的“文盲”和“傻瓜”很可能是那些不会通过自学而不断更新知识的人.时代呼唤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自学环境和机会,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

从中学生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已进入青春期的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意向增强较快.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千万不能忽视对学生自26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下决心改变一下独占讲台的“满堂灌”.那种满足于一气呵成一堂课,“强行移植”知识给学生的作法使不得.要解放思想,相信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有能力通过看书、动脑、动笔、动口和动手,巩固已学知识并获取新的知识.认真回顾一下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其效果实在不佳,往往事与愿违.表面上看,“满堂灌”的课堂内唯教师有声有色,秩序井然,但课后学生感到知之不多,容易忘却,印象不深,运用更困难.有人说“满堂灌”和“题海战术”是应试教育的两大台柱,是注入式教学的两个法宝,也是摧残人才的两件“凶器”.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不算过分,也不无道理.

在深化教学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世纪之交,令人不理解的是还有少数学校连双休日也不放过学生,安排整天上课.许多教师“心甘情愿”,继续加班加点给学生灌知识、订资料搞题海.他们把自己当成一个拥有大量知识和试题的水塔,把学生当成一个个盛装知识和试题的容器,一个劲地夜以继日地灌,灌得弟子们昏头昏脑,疲于应付,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独立消化知识.这种搞法,辛苦了教师,也拖累了学生这个生动活泼的主体.细想起来,不仅仅是个方法问题,主要是办学观点和教学思想不够端正.不难发现,有些学校成天围绕“会考”、“高考”、“奥赛”三根指挥棒转,以求“荣誉”和“生存”,根本抽不出时间和精力从提高全民素质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动动真格进行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其自觉主动的学习精神,主张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来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活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动地统一起来.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物理应在阅读思考、联想质疑、理解知识、讨论交流、练习运用、归纳小结、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掌握规律、解决问题诸多方面下功夫;要求教师真正解放思想,放心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但不能放任自流,因为自学不是无师自通.中学生的自学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通过主观努力去获取新知识和增强能力的一种行为变化过程.我们应千方百计去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并在备课、安排、检查督促、个别指导、巡回辅导、启发点拨、把握程度、拓展知识、总结提高等多方面下功夫.具体实施应以现行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为出发点.采取多种形式.多条渠道,特别是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阵地.因为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能游离于知识形成的过程之处.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提高时要注重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会自学.在自学中不断丰富知识,增强才干.具体做法有:

一、指导自学教材

首先要抓住预习教材这个关键环节.我们要向学生讲明预习的意义和好处.及时布置预习提纲和思考题.指导自学教材要面向全体.巡回辅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因人施导.要经常检查学生完成预习的情况、将好的读书笔记进行评议推广.要允许学生就近和同学小声讨论自学中的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重点内容要在课内传授分析和思维的方法,具体指导阅读,处理好通读与精读的关系.对哪些重点的字、词、句、段、概念、小结和定理、定律,要诱导学生把精力花在理解上.如对牛顿第一定律,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出三层意思: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教师的重点指导.会让已经按要求进行预习的学生感到既合算又有收获.而没有预习的学生会有失落感,从而逐步认识到及时预习和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二、主导自学解难

对教材上较难的部分.估计学生在预习中难懂的概念和规律,可以在课堂45分钟内安排一定的时间,在教师指导下集体自学、点拨、解难.首先,教师点出有关内容,让学生理解和发表看法.同时,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启发和补充,逐步完善、弄懂弄通,变难为易,例如,在讲授“楞次定律”时,要抓住对“阻碍”这个关键词语的理解、点拨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懂得其内涵.

三、诱导自学归纳

对重点章节要启发学生归纳小结,否则,知识零乱,容易混淆,利用率低.归纳小结可以将物理教材由厚变薄.例如:“气体的等温变化玻意耳定律”一节,教材篇幅较长(有6面),可诱导学生归纳为:本节教材前一部分是用实验得出玻意耳定律,它可用公式和图线来表示,也可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后一部分是通过例题来理解和运用定律,解决有关问题.其基本思路是:(1)确定研究对象;(2)分析过程特点;(3)确定等温变化前后的p、V状态,并分别写出表达式;(4)运用定律,列出方程求解;(5)讨论解答结果.通过这样的归纳小结,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比较系统,且条理清晰理解透彻,运用自如.

四、组织自学运用

认真组织自学运用是一个重点环节.我们的教学工作旨在让学生把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逐渐上升到基本概念、公式、图象和规律,并用于解决问题.这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飞跃过程只有通过教师指导与学生本人的自学、理解、分析、归纳和运用才能完成.我们应严格要求学生做练习时认真审题,写出解题思路,运用概念、公式和规律列出式子,作出解答,并讨论答案是否有道理.对错解的题,必要时还可以要学生讲出错解过程,让大家在纠错中充实自己,提高能力.对通过自学运用尝到甜头的学生要及时鼓励和推广他们的经验,使大家自学得更主动、更有收获.

五、启迪自学拓展

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拓展和深化知识,适时提出一些拓展知识的思考题.例如: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后,让学生想一想:速度为零,加速度是否一定为零?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是否也越大?在学习“单摆”后,让学生议一议漏砂的砂摆在摆动过程中周期如何变化?在学习“物体内能的变化,热和功”后求解一题:一壶10℃的水,你最多能用几种方法使水的温度升高?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后抢先回答,对课堂上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课后共同讨论,甚至争辩,以形成一个自学成风、知识不断拓展、能力不断提高的好群体.笔者深有体会:学生的自学拓展能力增强了,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挥独特见解,显现创造才能,出现一个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好局面.这不失为一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有效方法.

在课外活动中,我们要热情指导学生看点科普读物,搞点小创造、小发明和写点小论文等.有条件的可购买一本适合学生本人需要的物理参考书,以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五个自学环节不是堂堂课都要用上,而要根据教材和学生两个实际情况灵活穿插进行.同时,要根据信息反馈,随时调整和充实各个自学环节.在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我们当教师的也要努力提高自学能力,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个体和群体,面向全体,有层次地进行自学指导,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把每一堂课看做是一场出台的戏.教师当导演,学生做演员,让演员们充分表演,在表演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篇8:抓好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工作实践,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预习在语文教学中确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讲轻学, 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未得到充分培养, 甚至受到某种程度的压抑。预习教学法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创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的习惯, 培养创造性人才, 使之符合“三个面向”的要求。

经过自己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 我个人认为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如何设计预习题;二是怎样指导学生预习;三是如何进行讨论。预习题的设计是学生的指南, 学生预习是课堂讨论的基础, 课堂讨论又是教学目的付诸的关键。

一、如何设计预习题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而预习题的设计是实现预习计划, 完成教学任务,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关键的一项。预习题设计的原则是:突出重点, 促进思维, 便于自学。每题必使学生研究课文, 开动脑筋方可得出结论。如在学《岳阳楼记》一课时可设计如下预习题:

(1) 理解注释, 了解作者情况, 利用注释和字典疏通字句, 基本会译。

(2) 本文有叙事、写景、抒情、议论, 在课文中区分开来。再想一想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心情?表达了什么观点?它们之间如何联系?请拟一个提纲。

(3) 本文对偶句式不少, 请在课文中画出来并从结构方面回答这些对偶句的构成方式。

(4) 本文有两个通假字, 找出来, 考虑如何通假。

(5) 本文名义上是写岳阳楼景物, 实际上分析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表达了一种可贵的思想抱负, 这种思想抱负是什么?我们如何评价这一思想呢?

(6) 本文中“之”“则”“而”用了不少, 请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归纳它们的用法。

这些预习题既达到了使学生全面预习的目的, 又突出了教学重点, 注重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并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及注释, 运用工具书, 经过认真思索和分析方能得出结论。

二、怎样指导预习

预习, 是学习中的“超前思考”,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好方法, 它不仅能培养高度的自觉性与积极进取的精神, 还能培养自己的理解能力。叶圣陶先生说:“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通过预习, 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为深入学习创造条件。

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 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呢?

1.读

“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渠道。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 足以博采, 足以长才”。学习语文说到底就是识字, 写文章。识字是读书的基础。总之, 读书可以巩固和扩大识字量和词汇量, 可以扩大知识视野, 可以强化语感, 领悟道理, 可以陶冶情操,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人的素质。

在预习课文时, 不是简单的读, 首先要做到“仔仔细细的读”, 不能马马虎虎, 粗枝大叶。阅读每篇课文, 都要认真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思路。一篇文章的思想内容, 是通过文章的每一个层次、自然段、每一句话、乃至每一个字和每一个标点表达出来的。因此, 我们要真正读懂每一篇文章, 既要从一篇文章的整体去把握, 又要仔细推敲文章的每一个细部, 以细部的理解去丰富、加深、校正对整体的理解。

其次, 读课文要有严格的要求, 学每篇课文, 或默读、或精读、或略读, “须要痛下功夫, 须要细看, 心粗性急, 终不济事”。朗读时“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要读得“自然上口”。使课文的语句“皆出于吾之口”, 使课文的意思“皆出于吾之心”

2.划

这是预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要求熟读课文, 把生字、新词、难句、重要内容和疑惑的问题用符号标划出来, 便于理解应用和查考。标记的符号很多, 应根据需要而用, 只要突出重点, 划得明显, 便于鉴别就行, 不必划得过多过杂, 以免影响课文的洁净美观。划上了符号, 在理解时着重研读思考。有的学生预习时, 往往懒于动笔标划符号, 这是不对的, 应改正。

3.查

这是最基本的自读方法。也是预习的必要环节, 要求预习时借用工具书 (字典、词典、资料书) , 翻查弄明生字新词的音、形、义、难句、疑惑问题以及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问题。如预习初中第一册第二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 就会发现“菜畦”、“缠络”、“蟋蟀”、“豁”、“书塾”、“倜傥”、“叵罗”、“锡箔”等很多字词在课文注释中并没有注音解义, 必须翻查字典词典才能弄清其音义。若等待老师讲, 那就被动了。

4.思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 思之则得, 不思则不得也”。刚读一篇文章, 首先要推敲文题, 题目在文章中具有直接揭示中心思想或提出文题, 揭示内容、范围等作用, 预习时要先思考一下, 然后, 再看一下课文前的“学习重点”和“自读提示”, 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 再去读课文, 最后你就应顺着文章的发展去思考。例如, 读《荔枝蜜》一课时, 读几遍后, 就看出有一条明显的感情线索贯穿全文:厌蜂—想蜂—赞蜂—变蜂, 这就是作者的感情变化, 也是构思的线索, 情、景、理交织在一起, 达到了妙合无垠的艺术境界。我们如果理清了作者的思路, 体会了作品的思想, 不但得到了艺术的享受, 而且为学好本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5.疑

“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 要做到“存疑而入”, 一进入阅读, 力求有疑, 这样, 听老师讲解就有了明确的针对性, 不仅如此, 还会感受到一种全新的精神状态----你的思路容易与老师的讲解保持同步, 并随时作出积极的反应。课前先预习, 心中就有了底, 课堂听课时就会变被动为主动, 就能收到较好的听课效果。

6.记

这是预习时的摘录和笔记, 也是较好的自读法。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同样要动笔墨, 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就是说, 要求把在预习中发现的精彩语句、哲理性强的成语典故、警句, 所理解的重要内容, 尚未明白的地方, 以及通过查阅资料、参加讨论所解决问题的答案以至心得体会等, 都可摘录、用笔记下来, 为进一步研讨、听课和积累资料做好准备。如预习《我的老师》这篇课文, 可把回忆老师的七件事概括地记下来。另外还可以把对第三段“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句中“狡猾”一词的理解记下来, 以便上课讨论或老师提问时回答订正。这样, 才学得扎实、变被动为主动。

三、如何进行讨论

学生在预习题的指导下, 经过充分的预习之后, 对有关知识有不同的掌握, 大都愿意把自己的预习效果表达出来, 并在交流中得到提高。议论时主次分明, 次要的一带而过, 主要的议透、议准。课堂讨论一般按预习题的顺序进行。课堂讨论所采用的方式, 一般是举手发言, 师生问答, 自由式发言相结合。教师将学生发言的提要写到黑板上, 待对某一问题的各种意见发表充分之后, 教师启发学生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进行取舍归纳。有学生再次讨论,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取舍, 使学生综合、判断、归纳能力得到培养;讨论, 则使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主动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

在讨论课堂上, 多注意给差生一些发言机会, 先“差生”后“好生”。“差生”回答如果完整、准确, “好生”则不必再发言。同一意见尽量不重复。如果大家发言均未得到要领或不完整, 教师进行适当点拨, 发动大家再次讨论。也允许学生就一个问题再次发言, 鼓励修正、补充自己的意见。欢迎学生否定教师的见解, 创造平等的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上充当讨论者、引导者、必要的评判者。作业量要小, 一般不留。课外作业较多的是阅读性、思考性或预习性的, 书面作业一般当堂完成。当发言超出了预习范围和教师备课范围时, 对前者教师与学生共读课文有关部分, 发动学生再讨论, 一般都能解决。对后者教师暂不作结论, 发动学生课下讨论, 用课外语文活动时间解决, 这样自然地使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篇9:抓好预习环节提高自学能力

关键词: 语文课堂;自学能力;预习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农民在耕地前要“备耕”,工人在生产前要“备料”,战士在打仗前要“备战”,这都是“预”。同样道理学生在上课之前,也要准备准备,这准备就是指预习。预习是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小学高年级学生,即五、六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与策略都应该得到一个必要的提高,为升入初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做准备。预习课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个性化解读教材的过程,也是和谐、快乐、高效课堂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预习的对策有效地预习,对于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预习能力

①查字典识字、理解字、词义、区别形近字,运用比较和汉字构成规律记字形。②用不同的符号表示词句的意义。重点词下面画小圆点;重点句、句群用括号勾出;总起句、总结句用单横线画在句子下面;中心句用单波浪线画出;不懂的词、句子可在词、句子下面画上问号、准备课堂发问。③学会批注。对要求理解、讲意思的词、句、段可在其下面或旁边加上批注。④划分段落,书写段意。在自然段前,标出每个自然段序号。意义段用双竖线分出。段意简单的可直接写在书上。较长的可写在预习作业本上。⑤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可把几个意义段段意合起来归纳,可依据课后问题归纳,也可抓重点词、重点句归纳。要注意课题,因为主要内容常常是围绕题目写的。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找中心词、中心句。要注意课题、有些课题点明或暗含了文章所表达的中心。⑦学会积累。对课文中的佳词、佳句、佳段,可摘抄、熟读、背诵。

读书的方法很多,但要因文而异,要善于指导学生去实践。高段和中段也有区别。开始要求不能太高,应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去确定要求,对差生可降低一些要求。通过逐步训练,使学生在预习中掌握读书的具体方法。

二、丰富预习的形式

单一的预习形式学生很可能坚持一段时间便感到枯燥无味,容易厌烦,不易长期坚持。所以教师要丰富预习的形式,帮助学生保持预习的热情,长期坚持下去。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合作预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或点评。比如组织课前朗读比赛,故事性强的课文还可以组织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小组之间互相评论,或者改写、续写、仿写,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辩论赛等学生参与性强的活动,使得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充分地保持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同学们团队合作的精神,加深同学们的友谊,让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还可以有效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三、预习的收效

1、强化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分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在听课的时候,自己到底解答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学生只要有了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执著追求。

2、自我的探索,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

3、及早掌握了学习信息,教学有的放矢。学生在进行预习时,教师巡视了解;预习结束后,教师进行检查。在这期间,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的倾向。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了。

4、人人获得了练习机会,学习素质提高。不安排学生预习,直接进行讲读分析,课堂上往往只须几个优等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陪客”。一些中下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大家;还有一些懒惰的学生根本当有动脑。吃现成包子的人永远也学不会做包子,不经过自学实践,永远也提高不了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低又何来提高学习素质呢?进行了预习,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自己动脑动手练习。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习的素质得到相应提高了。

5、培养了阅读书籍兴趣,课外知识丰富。由于学生在预习中逐步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在预习课文中将会发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通过教学有的可能解决了,有的可能没有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少年儿童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很自然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师因势利导,适当加以启发与指点,学生就会产生阅读能力,他们将投入到科普读物的阅读中去,这样,预习就起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预习”这一环工作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预习是上好课的重要条件,预习是自学的演习,它对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有很大作用。只有教师重视课前预习,并给予精心指导。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上一篇:齐眉棍游戏规则下一篇:抢红包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