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2024-06-22

对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精选6篇)

篇1:对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对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张文玫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是高中的语文老师,有义务教会学生学好语文,注重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同时我觉得高中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语文一直都是主要学科,特别是现在,语文是160分,高考时文科的语文试卷是200分,按照道理学生应该重视语文,特别是文科的学生,但是学生根本语文放在它应处的位置,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对语文学习不敏感,不知从何学起,学的很被动。结果老师教的也很被动。费的劲不小,教学效果却不佳。素质教育一直是我们提倡的,也是也是新课改要求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在高中阶段,就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要教会学生怎么学,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渐提高这种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必要的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中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少的东西需要我们研究,特别是作为老师我们如何指导学生预习,怎样更快的使课前预习成为学生的习惯等等,很多问题都值得我们关注,怎样使语文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怎样改变语文的尴尬处境,让语文教学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核心概念的1“课前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知对象,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有时候预习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好坏。注重课前的预习能提高课堂教学,给学生的课堂学习创造一个学习动机。

2“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这里我们所说的习惯主要是指一种行为。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在学新课前,进行课前预习成为自然而然的行为,不需强迫,成为自觉的行为,而不是一时的做法,也不是偶然的动作。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中第一个并且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老师开讲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学生在预习时会带着以前学过的知识去学习,自觉对以前的知识回顾了一遍。但是将要学习的东西肯定有新的以前没有接触到的,凭现有的知识储备不能解决,这就自己给自己提出了问题,有了问题就想解决,这是人的天性,要解决问题有的通过和同学讨论,有的在课堂上向老师询问,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再说如果学生问题的答案跟老师说的一致,会使学生很有成就感,这会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学生通过预习知道自己哪里会哪里不会,在课堂上的听讲才会有的放矢,不至于紧张的“奔命”于老师的思维步伐。老师通过检查显示的预习情况,在讲授的时候才能有所侧重,既节省了时间,又让课堂详略得当,不至于死板,很自然的就提高了课堂教学效

果。总的来讲,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一是有利于知识的回顾和复习以及运用,二是有利于提高自觉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给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一个机会。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课前预习习惯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甚至有些学生课前根本就不预习。即使课前进行了预习,也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被动的做法,况且在预习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该学习什么,怎么预习,大部分学生就是把将要学习的课文看一遍,解决一些生字词,其余的就没有了。由此看来大部分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预习,更谈不上养成一种习惯了。

(二)没有课前预习习惯的原因及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老师没有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也就是老师就没有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意识,在课堂上老师就按照自己的思路讲,对学生的认知情况不了解,不痛不痒的讲完了一课。二是老师没有对学生课前预习给予一定强调和指导,学生不清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即便自己在课前先学习也不知道该学习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结果是瞎预习,效果不好。三是老师没有坚持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让学生预习,不能形成习惯,学生的课前预习也是时断时续。至于对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致使课堂上对老师所讲的新知识新课文,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积极的思考,有时候根本就跟不上老师的步伐,紧张的不得了,影响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就像前面说过的,学生对自己的知识储备心里没数,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不清楚,在上课听讲时就没有重点,学习效果就不好。对老师而言,学生不预习,就谈不上检查预习情况,对学生的情况不了解,上课的时候就不能有的放矢,也不能突出重点,有时候还会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整个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因为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场仗肯定打不好。最终会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

(三)对学生课前预习方法的分析和指导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仔细研究和探讨预习的内容、原则以及方法等。在给学生确定预习内容的时候,我强调了几点内容,比如课文的特点,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知识储备了等等。在学生预习前我会提出几个问题,以注意到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等等。

(四)学生充分预习下的课堂教学

在研究过程中,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在上完课以后进行分析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遵循研究问题由表及里有深入浅的原则,分部实施。

1现状调查分析阶段(2009.12---2010.2)

(1)对学生学习语文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2)确定研究的方向,实施方案并申报立项。

2实验研究阶段(2010.4—2010.12)

(1)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进行具体的调查,同时学习阅读有关的书籍,写出相应的读书笔记和心得。

(2)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确定了一些方法和方案,进行相关的案例教学,并对案例进行研究总结,写出相应的案例分析。

3总结阶段(2011.1—2011.2)

(1)对一年来的研究进行总结,探索相关的理论写了一些随笔。

(2)撰写结题报告,为结题做各项准备,并申请结题。

六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我校高中学生

(二)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个别交流、座谈等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课前预习情况。

2文献研究法。通过读相关的书籍好文献,了解相关的理论,了解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为自己的研究做基础。

3行动研究法。在教学中运用一定的教学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课前 预习的习惯,根据课堂的实际效果适时的调整对策,对问题继续研究。4观察法。通过这个方法,了解在预习前后学生对学习语文兴趣和积极性的变化。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由于本人积极认真的研究,并及时的总结,颇有收获。

(一)对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时课前预习的理论和方法有了更多的认识。在读书的学习过程中,对有关的内容仔细揣摩,深刻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认识到课前预习是自求了解的一个重要步骤,对相关知识有强化作用,对旧知识的缺陷有补救作用,对新的学习做好积极的准备。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为我们一直都提倡“向45分钟要效率”,要想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就必须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在培养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课前预习习惯的时候,我了解了不少的方法,又经过自己的研究和探索,也总结出了不少的东西。比如在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提预习要求时要遵循几个原则

(一)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要尽可能的兼顾更多的学生。

(四)对学生预习和学习的情况要及时的反馈,及时的调整政策。在预习的方法上,根据不同的班级和学生给予不同的要求。

(二)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和自己的摸索,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去年到现在,我有意识在我教的两个班级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行课前预习的习惯,90%的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这种习惯,实际证明效果是很好的。

首先想说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再把上语文课当做受罪的时间,因为在课前进行了预习,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地思考和回答,如果自己的答案和老师比较接近,学生会很高兴,以后回答问题会更积极,同样要想回答的更好,就要更好的预习,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除此在预习前,我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侧重不同的问题,在上课时进行比赛打分,引进了竞争机制,并且一直都坚持,这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其次语文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以前我们两个班的成绩始终没有多大起色,不温不火的,越是这样学生越没有积极性。在2010年暑假的考试中,两个班的成绩分列9和12名,处于中等,在今年寒假的考试中,分列3、4名,有了很大的进步,两班的平均分比年级平均分高出5.6分,这个数字很可观。其实学生只要对学习语文感兴趣,从心里想学,就一定能学好,成绩上去了,就更有兴趣学,这两方面互相促进。再次,我的这种做法得到学校领导的赞赏和学生的认可。我们年级搞了一个教学和学习方法讲座,年级组让我通过学校的广播开了一个讲座,我重点介绍了这种学习习惯,课后有别的班的不少的学生到办公室来询问,对此学生很感兴趣,不少学生尝试去做,不少老师也开始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无论是课题研究还是在教学实践中都必需有责任心,作为老师,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为中心,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不然的话就只能流于形式,不会把课题做好,对教学不会有帮助,只会浪费时间。同时我还有一种感受,我对课题本来几乎不懂,后来听了相关专家的报告,觉得有意思,先在进过一年的研究,我对研究课题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越来越感兴趣,想继续研究。

本课题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要对课堂教学认真分析,及时的改进,不停的反馈改进。在研究过程中我认识到我也有不足,虽然以课堂为基础,但不是全部,相对就是在课下和学生交流的时间不是太多,学生的情况大部分来自课堂,这毕竟是不全面的,这对研究会有一定的影响。同时,我觉得对学生有效预习的研究不到位,还应该深入,我打算今后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不断探索。

(本课题系2010年市教科所的结题课题)

篇2:对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 2011-3-14 5:22:06 | By: 10孟庆梅 ]

小学数学中预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学会学习的基本途径是善于自学。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它是一种以独立学习为主获取知识的活动。自学能力是各种智力的综合体现,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是当前科技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数学新课标中有这样一段:“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于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尝试教学、探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频频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出现,而传统教学中的“预习”环节竟在不知不觉中被许多教师所遗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要不要预习这个传统的话题再次成为了广大数学教师争论的一个焦点。

我认为,预习的习惯就是积极学习的习惯,预习的能力就是自学的能力。学生自学的能力要靠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抓起,要靠学生在课后自身不断地积极训练,这样能力才能迅速增长。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百分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是夸张了点,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是有自求得知能力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就应特别注重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具有终生学习的资本。好的习惯会让人受益终生,而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基于以上理由,我确定了“小学生数学中预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预习的目的和积极意义。

预习并不是简单的翻翻课本,它是一种按照既定计划自学新教材,为课堂学习提前做好精神上、物质上相关的准备的过程。通过预习教材,大体明确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哪些地方是主要内容,哪些地方是不容易懂的难点,为提高课堂效率打下基础。通过预习,学生可以知道上课时需要准备什么材料和学习工具等,便于学生做好更充分的学习准备。归纳起来,预习具有以下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学生复习和巩固旧知识。在数学的学法上有一句非常精辟的概括:“把新知识归结到旧知识的基础上”。这是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数学知识具有连续性、层次性和体系性。新课的知识总是或多或少地与旧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法上我们经常以旧引新、以旧推新、推陈出新等。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新课的预习自然有利于复习和巩固旧知识。并且还有利于他们自己去发现自身旧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在上课前补上这部分内容,这也为教师课堂上的及时“补差”找到一个切入点。

2、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新知与旧知要发生认知上的冲突,或多或少要遇到问题,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些问题使他的认知结构处于不平衡甚至无序状态,是促动他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有目标听讲的内驱力。这恰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一堂课他听得有重点、有难点、有选择性。比老师讲什么我就听什么,老师叫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好得多,同时也为激起学生的质疑心理做了前导,为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创新品质提供一个入口、一个契机,使我们的教学是为学生创造了机会,也有助于老师在课堂上的讲为“精讲”,有利于教学过程中的难点的突破或重点内容的重点训练。

3、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我们知道,学生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其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其自身的理解,要在头脑中进行信息的加工和内部交换,对新知识进行同化、顺应或质疑、反思,这是一个思考、内化,并带有一定操作性的过程,这是只单纯在课堂上听讲无法办到的。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前提之下进行授课,此时学生的思维已处于开放状态,比较容易激发学生良好的情意状态,思维启动快,便于老师适度地控制“启发”和“诱导”,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使授课获得“讲而不灌”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学生进行预习了,每个人所发现的问题、疑难点集中起来就成为一个丰富的信息源,根据群体动力学的原理,这个信息源就促使学生之问多一些群体思维的信息交换,利于发挥群体思维的互补作用,完善学生认知结构。这就使数学课由“一言堂”变成“多言堂”,这是在学生没有预习或课前阅读的情况下,很难达到的效果。

4、有利于“差转中”和“中转优”。不少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没有课前预习习惯,上课稀里糊涂听,课后半懂不懂就练,需要大量的时间去补课和做作业,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成绩不理想,渐渐学习兴趣下降,成绩进一步下滑。像这样的学生应尽可能让他学会预习,一方面通过预习让他找与新课内容有关的旧知识,使他明确这些旧知识哪些他不懂,明确自己应该思考什么,从什么角度入手。另一方面,通过预习使他对新课的内容有个概略的了解,重、难点大体明了,减少了课上因听不懂“天书”而浪费的时间。把预习作为补差的第一环节,当预习——听课——补习——作业——纠错,这几个环节逐渐正常运转了,学困生的完全被动局面也会在自身内部力量的作用下得以改观,更有利于“差转中”和“中转优”的目标顺利实现。

(二)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探索

当前,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位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而要提高课堂效率,抓好预习是至关重要的。课题研究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1、积极宣传鼓动,强化学生的预习意识

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许多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他们认为既然老师明天还要讲,上课注意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预习呢?甚至有的同学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事实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不可取的。为了取得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学习的效率,那么势必摒弃这种观念,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所以在开展这项活动之前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2、精心计划安排,给学生创设预习的时空

“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预习的时空。让优良的种子有一个合适的土壤,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除此之外,还要做好家访工作,调动家长参与培养学生预习工作,在家里为自己的孩子提供预习的空间和条件。

3、循循善诱引导,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课题研究中的具体做法是:

(1)、师生一起预习,探索预习方法。(2)、制定预习提纲,检验预习方法。(3)、学生自己预习,总结预习方法。

4、鼓励钻研精神,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思路。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疑难问题,对这些疑难问题有些同学容易忽视,或者是视而不见,或者是有意回避。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记录整理下来,以便于在课堂上听课时加以解决,或者主动向老师请教。这要养成习惯。让学生形成“遇到问题多思考,思考不了多请教”的学习态度。这种学习态度一旦养成,就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 :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预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预设研究计划,也有利于在研究中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

2、文献研究法 :通过阅读图书、网上查询等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为课题研究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参考经验。

3、行动研究法:实施研究活动时,注意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完善计划的设定和实施过程,逐步探究出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4、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积累研究材料,撰写感想和经验小结。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1、研究时间:2010年2月——2011年3月

2、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调查准备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4月)学习、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学生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等方面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2)第二阶段——实践探索阶段:(2010年4月——2011年1月)根据课题研究计划指导学生深入开展各项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收集各项活动资料。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实施研究活动,在“预设计划→实施计划→回顾反思→调整计划→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完善研究计划。

这几年我一直从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做了一些努力,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根据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我教给学生的主要是下面的几种预习方法:

①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

②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

③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

④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

⑤动手操作预习法: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

在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我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主要切入点,展开研究过程。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主要按以下六个步骤实施:

①通读数学课本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这一过程主要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

②细读教材内容,理解主要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比如,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尝试解答例题加深理解相关问题。

③精读难点内容,标注疑点后反复思考,力求弄懂前因后果。预习其实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但也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就完全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发现并标注疑点非常重要。

④要独立思考,也要学会合作。预习主要是独立进行的,但有些问题与看法也需要与同学互相讨论才较明确,所以有人说:“讨论是一剂健脑明目的良药。”这是有道理的。把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对教材中某些问题的看法,提出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这样既可创设探索的气氛,又可活跃思维、提高预习效果。

⑤要做好摘录和笔记。预习同样要动笔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就是说,要求把在预习中发现的尚未明白的地方,以及通过查阅资料、参加讨论所解决问题的答案以至心得体会等,都可摘录、笔记下来,为进一步研讨、听课、和积累资料作好准备

⑥及时练习检验和巩固预习效果。

(3)第三阶段——整理总结阶段:(2011年2月-2011年3月)分析相关数据,形成研究结论,撰写结题报告,同时整理课题材料,准备结题。

五、课题研究成果及分析

(一)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我用来参与实验研究的四年级(5)班,基础较差的学生较多,原来班级数学平均成绩在年级中排名靠后,现在从期中期末几次成绩地数据统计看,成绩已经进步很大。调查发现,通过一年来的不懈努力,班级中学生主动预习的自觉性已明显加强,学生学习的方法更灵活、更科学、学习效率有了较大提高。究其原因,我的感受如下:

1、课前预习使学生的学习起点更高,有利于集中精力难点突破。通过预习,每个学生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知识,有了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体验与感悟,学习起点明显高于原来的水平。如:六上p11-12《圆的周长》当学生预习后,对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约定俗成的规律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在课堂中对于画在纸上的圆周长他很快的想到用计算的方法。所以本堂课的着重点就可以放在对圆周长公式这一知识结论的验证上。想办法证明为什么在同一圆内,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正是通过预习,学生做好了准备,验证的方法才多种多样。学生在交流中大胆地表述,思路开阔,个性张扬,自信满满,这情景让师生都精神振奋。

2、课前预习使学生的探究过程更深入,有利于提高课堂实效性。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但一旦在课堂让学生探究起来,常出现时间不够用,探究不充分现象。如果让学生预习,他们就有更充分的时间、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究具有思考价值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以《找质数》为例,当学生预习后对什么是质数和什么是合数已经有了比较感性的认识。但是对很快地判断这个数是合数还是质数是有比较大的困难的。所以本堂课的重点不是在于研究什么是质数、合数,而在于探索制作质数表上,我们把教学的起点放在概念的拓展应用上。在制作质数表中教师把教学任务提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怎样筛选得更快?”这一策略的优化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就是p11的“探索活动1、2”,此时学生的观察视点从(一个一个孤立的数)扩展到面(一组一组地数)这使学生能对数与数之间的联系有更深入的理解。其次,需要启用相关的知识经验:包括质数、合数、奇数、偶数、倍数„„.等知识,并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利用概念之间的这种联系,通过分类排除的数学方法进行判断,其思维形式上有联系、有序的,处于“做数学的水平”。而这所有的一切归功于预习,通过预习我们不用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概念文字的抽象和提炼过程中。使教师始终保持对学生给出问题解释的压力,促使学生“学习和反思,真正去“学会学习”。

3、课前预习使学生更加自信,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

如“年、月、日”一课是课前预习的。因此,一开课就说:“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年、月、日有了哪些了解?有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学生纷纷汇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信息,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课堂成了孩子们展示、发现的天地,这样的课堂上没有了“差生”概念,班级中见到的都是积极上进的态度和认真细致的思考,从当堂练习的反馈看,这部分知识学生掌握得很好,从课后调查看,学生很欢迎这样的上课方法。

(二)课题研究促进了自身业务能力的发展。

课题研究的有效和有序促进了我的课题研究朝良性和可持续性方向发展,课题研究过程中,我经常与同事探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思路和措施,经常上网或到图书室查相关资料,听课20节以上,积累了一些较好的实践经验。我边实践边记录,学习笔记写满了两个笔记本,根据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的材料,撰写了多篇小结和案例分析。

个人感觉比较满意的读书笔记有以下6篇:

《学生常见不良学习习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教师要做什么?——关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11句话》、《《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读书笔记——课程标准六大理念及解读》、《关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的原因的思考》、《学生常见不良学习习惯》、《抓好抓实预习环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与预习相关问题的读书笔记》等等。

案例、随笔、论文方面,比较满意的是以下9篇:

《例析课前预习的积极意义——小学三年级上册《年、月、日》教学案例及启示》《做足准备

百战不殆——也谈预习的好处及预习的方法》

《关于小学生预习习惯培养的思考和探索》《“一划、二标、三练”——浅谈小学数学高效预习的方法》《关于课前预习的积极意义的思考》《瞄准目标抓基础 因势利导求高效——关于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几点思考》《创设情境因势利导,鼓励探究因材施教——浅谈六年级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关于学生预习习惯养成方法的思考》《教师要做好什么?——关于学生预习习惯养成方法的再思考》

六、问题反思

我发现初步培养小学生预习能力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指导学生预习时,任务要明确具体。

预习要求或预习题目的设计是否明确、是否有可操作性、是否能让学生“踮一踮脚够得着”,直接影响着学生预习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到学生预习时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在设计预习题目时要有针对性、集中性、发现性,不要出现“预习课本第x页—第x页”这样的预习要求。比如: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预习要求可以是①预习新课例题的内容。②从预习中找出解题的方法、规律。③从中找出问题的难点、疑点,并用线画出来。

2、预习的内容和要求要适合学生的学情。

有的课时,教材叙述详细,形象直观,与学生的旧知、经验紧密相关,利于学生全部自学;有的课时教材叙述简略,抽象概括,不利于学生自学;即便是同一课时也会存在有的内容宜于自学,有的内容适于讲解。因此,不宜将一些抽象的、属于教师讲解的、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划定为统一的预习内容。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篇3:低段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

一、由扶到放, 由内到外

在预习场合的选择上, 教师完全可以尝试着挪出部分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习。

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面对面地教学生如何进行预习, 如何与书中的主人公先来个秘密约会。要让学生慢慢知道———老师没讲课文之前, 自己便能大致把课文读通顺;哪个生字我不会读就圈一圈, 有空去问问爸爸妈妈;在纸上先来写写生字……这些都是预习。

如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这个单元, 当学生们认读了字母后, 笔者总会有意识地问他们:“这些可爱的字母宝宝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聪明的你是不是早就发现了?”这样, 学生学完了一课之后, 便会有意识地去搜集生活中所碰到的字母, 这就是一种无形的却又是非常有意思的预习。下面来看看孩子的发现还真够有趣的 (见表1) 。

当然, 随着年龄的增长, 到了一年级上册的后半段时间, 便可尝试让学生在家预习了。

二、分层推进, 教给方法

在预习方法的引导上, 切忌面面俱到、一步到容有不明白的就翻翻身边的书本 (或请教别人) 。简单一些, 方向明确, 学生就不太容易烦、不会感到难, 效果自然也会好些。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 将学生预习方法的变化列成了以下菜单 (见表2) 。

位。课文难读就只要求读, 生字难认就去认生字, 内

三、因人而异, 活化作业

在预习作业的设计上, 须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为每一篇课文内容的深浅不同,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 每一次预习的时间和环境也不同, 因此在要求学生预习的时候就不能一刀切。

“教是为了不教”, 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在指导学生预习的时候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 区别对待, 让每个人都能体会到预习的快乐和意义。下面以二下这一年段为例, 来看一组预习作业的比较 (见表3) 。

组织学生进行预习时, 要给予足够的时间, 对于预习作业的要求设置两三个就够了。在预习的初始阶段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 让学生逐渐掌握预习方法, 养成预习的习惯。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 指导可细致一些, 要求可稍高一些;而对于那些基础较薄弱的同学, 尽量放低要求, 要让他们感觉到预习不是增加学习负担, 而是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语文。

篇4:对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前预习 习惯养成

有效的课前预习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积极性,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而且对他们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的提高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小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注重让学生对语文学科进行预习,而忽视了数学学科也需要课前预习,甚至缺乏让学生预习的意识,这样的固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因此,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预习习惯,让他们学会自主、独立的学习和探索新知,进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要求和目标。

一、课前预习对数学学习的作用

(一)预习能让学习效率更高

如果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了将要学习的内容,他们就能明白哪些知识比较简单,通过自学就能掌握;哪些知识比较复杂,尚存疑问,听课时就能有的放矢,,并会把更多的注意力和时间花费在知识的深层理解和拓展上。当教师讲到自己疑惑之处时,学生本着急于解疑的心态,注意力会更加集中,会用心倾听教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他们的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提升。

(二)预习能让学生更加自信

上面已经提到,小学生通过认真预习能掌握一些简单的基本知识,会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如果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他们会觉得自己的预习是有收获的,如能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称赞,他们会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会更加自信地进入到学习中。而且,成功和自信会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地对待以后的课前预习。

二、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方法

(一)为学生设置预习作业

1.设计趣味性预习作业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对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兴趣,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从他们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入手,布置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预习作业,以此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的预习作业,如“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试着做一个三角形。”学生通过完成这个预习任务,对三角形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也会表现得更积极主动。

2.设计自主性预习作业

不少小学数学教师认为,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只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就能掌握课本内容,因此对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也没有精心布置预习作业;有的教师没有为学生的预习作业提出明确的要求,导致学生的课前预习缺乏目标;还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没有考虑预习作业要因人而异,布置的预习任务实行“一刀切”,且形式单一。以上这些问题导致学生把预习理解成为了看一遍书,甚至连书也不看,更不用谈预习习惯的养成了。因此,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完成预习作业的主体是学生,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要为每个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获得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在自问自答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具体的预习任务:1.阅读本课的内容,多读几遍,看看是否理解,把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2.按课本上的要求,找一找身边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纸和梯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记下来。这样的预习作业要求明确,且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能使全体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体验到做学习主人的快乐。

(二)引导学生掌握预习方法

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预习侧重点,相应地,也应该有不同的预习方法,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预习。

1.阅读理解法

阅读理解法是指学生通过“圈、点、划”等方式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理解,关注一些重点词语和语句。一般情况下,概念型的教学内容比较适合这种预习方法,比如“倒数”“自然数”“质数”“合数”等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法来预习。

2.实验探究法

实验探究法是指教师帮学生列出预习提纲,而且提纲的内容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来说,几何性质的内容较为适合这种预习方法,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若仅仅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内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将缺乏思考和探究的欲望,如果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并解决一些问题,学生将会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对知识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3.查找咨询法

查找咨询法比较适合拓展型的教学内容,是指让学生搜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课外资料,让他们掌握查找资料的方法。比如,在教学“利息的计算”这一课内容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查找和搜集与银行储蓄相关的知识,这样安排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关于“利息”的资料。

(三)教师要做好学生预习的检查工作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很简单,一方面是因为父母、教师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他们希望得到奖励,这种奖励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是对他们学习成果的肯定,是他们学习的动力。但是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过程,当学生对教师的鼓励和奖励产生“抗体”时,教师就可以运用适当的检查措施。比如,在学生预习后,教师可以进行一次预习测试,对于测试情况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安排具体的预习提纲,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当学生提问题、想问题达到一定的标准时,教师就可以“放手”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要承认他们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不能要求所有学生的预习效果达到相同的水平。

总而言之,预习是学生开展学习的基础,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便确定课堂教学的侧重点,教学进度,以及课堂知识容量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设计恰当的预习作业、多样的预习任务,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意识,为他们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光莲.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感悟[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0(12).

篇5: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不要认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学生就不会慢慢地与教师经历困惑、操作、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就不会一起品尝探索成功的满足和愉悦。因为预习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百分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是夸张了点,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动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而自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预习。

其次,教师还应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教师既可以从理论方面给学生讲讲预习的好处,还可以在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向学生渗透预习的重要作用,并鼓励他们坚持预习,还可以作对比分析,逐渐让他们体会到预习习惯的养成对自己的进一步学习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学习成绩的提升至关重要。

第三,教师要有自己的责任感。随着十年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再颁布,教育部门的一再呐喊,自学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但看看学生的自学能力状况是很不乐观的,这就需要老师的敬业奉献精神来促进这件事,事业很伟大,我们还是做吧。

二、乐于预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预习这项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它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⑴ 在预习活动中引入“竞争意识”。比如每周开展一次评比活动,评选出几名“预习小能手”(或者“预习小明星”)。还可以让预习得特别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组织全班的汇报交流活动。这样,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会反思自己的预习方法,取长补短,提高预习能力。另外,学生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预习的兴趣。

⑵ 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比如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就说:“我看谁是预习的小能手(或者‘小明星’)!”检查预习效果时,发现预习得好的学生就在预习本上为他批注:“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好孩子!”“预习得很成功,继续努力!”如果发现学生有进步也要及时表扬,比如,“预习得真仔细!再多动一下脑筋,你都能当小老师了!”“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能行!”等等。另外,还可以让预习得好的同学在台上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并把预习的方法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树立起自信。

⑶ 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对于预习得较好的或者预习有进步的学生,特别是能坚持不懈的,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如:奖给他们“智慧星”、“进步星”、“坚持星”等,累积到一定的数量还可以发给他们一些奖品,刺激,刺激。

三、学会预习

由于学生年龄小,获取知识的经验不足,对其进行科学的预习方法指导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预习的成败和预习习惯的养成。学生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教师要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这对教师要求比较高,除了要分析自己学生的学情,还要结合教材特点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价值,又有吸引力,并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预习兴趣的预习内容。最重要的是所布置的内容要有层次性,要让学生通过预习、思考,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这一课我们学习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还可以怎么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当然由于学生的差异,可以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区别对待。具体是否可以从五个步骤入手:

1、看 “看”就是让学生全面地看一遍预习的内容,想一想这一节主要学什么,和上一节(或以前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记 “记”就是让学生在预习时,对学习内容圈一圈、划一划、读一读,甚至抄一抄,其目的就是记住主要内容。特别是概念课、推导公式等课尤其重要。

3、思 预习,也就是自学,当然要思考,因此,“思”就是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思考,开动脑筋,思考:这一节和上一节(或以前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例题等新内容能看懂吗?书上“小精灵 ”的问题能回答吗?......

4、做 通过上面的学习,检验一下自己掌握的如何,那就要做一下例题,做一下练习题,当然题量不需要很多,点到为止。

5、问 我想“问”也是一个主要环节,毕竟是自学,肯定有这样、那样不懂的问题,那就要记下来,在家要主动问,到学校更应该问,养成“不耻下问” 的好习惯很重要。真的很重要,确实要好好引导。

四、坚持预习

习惯是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要靠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而且要在长期的训练中得到巩固,使之定型。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地训练,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多方力量联合起来,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使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积累起来,养成习惯。否则,一曝十寒,是不能养成好习惯的。在我们农村学校,由于生源比较杂,外地民工子女比较多,还有现在学生比较懒,以及家长的不配合、不重视,当然有些家长也确实不会配合,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农村难度更大。

好的习惯会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路标,会成为学生一生快乐的源泉。我们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预习是合理的‘抢跑’”。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一开始就“抢跑”领先,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使学习变为主动,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篇6:如何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寻甸县金源乡安秧小学潘艳芹

课前预习的确是一种好习惯,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的表现。其实上课无非三个大环节要把握住:一课前学生能否认真预习新课,二课上学生是否专心听讲,三课后学生是否会认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但学生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做好了,上课学起来很轻松,老师讲解时也不费力。特别是现在的小学生,小小年纪却要学很多知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社会五门功课都要学,一门都不能落下。要把这五门功课都学好,预习是最关键的一步。

小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不高,因为年龄小,还不懂得读书的重要,而且小学生天性爱玩。那么怎样教会小学低段的学生学会预习新课呢?

首先要让小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小学低段语文预习可以这样来安排:

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要求圈出生字,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给课文每一个自然段标上序号,认真读写课文后面田字格里要学习的生字,要把生字变成熟字,课前要试着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语文学科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学科。小学中段语文学科怎么来预习呢?首先,生字、新词肯定要自己完成,通过查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语的意思,实在弄不明白的,留到上课听老师讲解分析来消化,要是老师上课没讲到,或是自己没听到有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

课后问老师或同学,还可以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来学习。其次是理解课文内容,课前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后面提出的重点问题自己能不能解答。如有疑问,上课要注意听老师讲课,争取弄明白每一个问题。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老师可以带领学生预习课文,教会学生怎样预习,把重点难点理出来,以问题或纲要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等学生已经学会预习了,老师便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有不明白的地方随时可以请教老师。当然,老师必须耐心地解答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鼓励其继续努力,这样学生有了预习的动力,才会主动预习,养成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

上一篇:创先争优活动知识下一篇:要下雨了的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