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矿产资源监管体系建设

2024-05-26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矿产资源监管体系建设(精选9篇)

篇1: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矿产资源监管体系建设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矿产资源监管体系建设

【摘 要】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事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大计。本文探讨了利用现代航空航天遥感、虚拟现实、井下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矿产资源科学管理,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天上看、地上查、地下控、网上管”的监管体系,以有效解决无证开采、滥采乱挖、超层越界、以采代探等管理难题,为全国各地科技管矿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科技管矿;遥感监测;三维模型;信息系统

0 前言

矿产资源是指存在于地下或地表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呈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具有现实或潜在经济价值的天然富集物。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我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和矿产资源开发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利益驱动,无证开采、滥采乱挖、超层越界、以采代探等现象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为全面提升矿产开发利用监管水平,我国许多地区的国土部门开展了科技管矿工作,并把该项任务列为国土资源管理的重点工作。本文探讨利用现代航空航天遥感、虚拟现实、井下定位、地理信息系统和网络等技术,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天上看、地上查、地下控、网上管”的监管体系,创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机制,提升各级矿管部门的监管效能。矿产资源管理业务分析

矿产资源管理是国家政府机关以矿产资源所有者和国家行政管理者身份对矿产资源的积累、储备、使用、配置的全过程进行规划决策、调节控制、监督协调,以保障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行为。我国现行的矿产资源管理体系,各地大部分是由省国土资源厅、地市和县两级国土资源局组成的纵向管理体系,对无证开采、滥采乱挖、超层越界、以采代探等现象的管理基本还处于人工管理阶段,缺乏技术性、专业性和系统性手段。科技管矿体系设计

2.1 设计思路

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建立基于网络化监管信息系统的省厅、地市局和县局一体化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机制,提升监管效能。

1)采用网格技术、GIS技术构建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的矿产资源开发网络化监管系统;

2)通过对航空航天遥感影像的内业解译与外业核查,发现违法勘查开采图斑并予以查处,实现对地面开采行为的监管;

3)以井下三维模型为载体,集成人员定位、生命异常监测、视频监控、产量监控与通信联络等系统,建立井下采掘三维自动监控系统,提高矿山的控制能力与应急处置能力。

2.2 矿产资源开发网络化监管信息系统

鉴于地理信息和矿产资源信息的涉密性,矿产资源开发网络化监管信息系统应设计内、外网隔离机制,并分别建立数据库和监管信息系统。

2.2.1 内网数据库建设

内网数据库整合全省采矿权和探矿权数据(包括属性信息和空间信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可使用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在线地理信息资源,并集成不同年份遥感影像数据)、全省遥感监测数据(包括遥感影像数据和圈定的疑似违法图斑、外业核查与合法性审查数据、整改查处数据以及统计报表)、地下三维数据(全省各矿山的地下三维数据,用于三维数据更新与分发)、其它数据(包括整合省、市、县的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全省1:500000地质图;全省成矿(区)带数据;各市县根据自身需要增加数据内容)等内容。

2.2.2 外网数据库建设

外网数据库中,矿业权数据只保留采矿权、探矿权的部分属性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使用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众版)提供的在线地理信息资源,外业核查数据使用基岩地区遥感动态监测数据,地下三维监控数据利用全省矿山地下三维数据、人员定位、视频监控、产量监控等信息。

2.2.3 内网系统功能设计

网系统功能包括:

1)地理信息服务:基于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包括地图操作、空间测量、图层管理、三维浏览、对比浏览、坐标定位、地图标注等功能。

2)辅助管理:包括矿业权查询检索与统计、重叠分析、规划分析、到期预警、矿权价款管理等功能。

3)遥感监测:实现疑似违法图斑的发布、外业核查、整改查处、数据汇总、档案建立整个流程的功能一体化。

4)系统管理:系统提供用户管理、权限管理、信息发布和数据更新维护等功能。

5)其它功能:各市县可根据自身需要设计其它功能。

2.2.4 外网系统功能设计

外网系统功能包括:

1)地理信息服务:基于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众版),功能包括地图操作、图层管理等功能。

2)辅助管理:包括矿业权查询检索、到期预警等功能。

3)井下采掘三维自动监控:依托互联网,建立分级监管的全省矿山地下三维自动监控系统,功能包括超层越界监控、产量监控和应急监控。

4)遥感监测外业核查:为了提高外业核查质量,现已成功开发了“外业执法核查系统”,可实现图斑位置、现场照片等实地核查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存储及实时传输等功能,同时可对外业核查人员进行有效监管。

5)系统管理:系统提供用户管理、权限管理、信息发布和数据更新维护等功能。

2.2.5 内外网数据交换

出于数据安全的考虑,国土资源内网和互联网须物理隔离,内外网的数据交换可采用人工拷贝方式进行交换。

2.3 基岩地区遥感动态监测

利用遥感解译方法,可对基岩地区矿产开采状况进行遥感动态监测,查清老坑、停采坑点、矿渣、尾矿库等矿山环境图斑的情况;通过新旧对比,及时发现疑似违法图斑,为管理部门提供准确信息。

2.3.1 监测程序

由监测单位收集矿业权登记数据、矿产资源规划数据,收集最新的卫星影像数据并进行相关的影像处理,进行内业判读,圈定疑似违法图斑。由各县局进行外业核查与合法性审查,根据责权划分由矿政部门(县局、市局或省厅)进行整改查处,逐级统计汇总上报执法检查数据。监测单位根据实地抽查数据与各市上报数据进行比对,统计各市外业核查准确率并汇报省厅,由省厅进行阶段性工作总结。

2.3.2 遥感监测

遥感监测应收集最新的矿业权登记数据、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卫星(或航空)影像数据、1:50000地形图数据、以及上一轮监测使用的数字正射影像图等做为遥感监测的数据源。对航空航天影像数据需进行色彩校正、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和投影差改正,生成1:10000数字正射影像图。利用两期影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勘查开采迹象,圈定范围(红色线划),通过审查圈定的范围是否符合规划要求、是否有勘查证和采矿证、是否为无证勘查或无证开采,若有证,是否超出法定范围(黄色线划)、是否为越界勘查或越界开采。在正射影像图上圈定的图斑即为疑似违法图斑,圈定疑似违法图斑后,需制作疑似违(下转第290页)(上接第272页)法图斑的图形文件,内容包括疑似违法图斑、图斑编号、法定范围及证号等,以县为单位在1:50000地形图(6°分带)上标注疑似违法图斑(概略位置)与图斑编号。

2.3.3 执法检查

县局外业核查人员根据标注有疑似违法图斑与图斑编号的1:10000正射影像图与1:50000地形图进行外业核查,判断图斑的真伪(是否为勘查开采行为所致),拍摄实地照片,调查勘查开采的基本情况,进行合法性审查。

根据权限划分由县局、市局或省厅对于违法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行为进行上报或者依法组织查处。市、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执法检查工作进行汇总,并按时上报。

2.3.4 总结通报

监测单位需根据外业抽查数据与各市所报数据进行比对,计算各市外业核查的准确率;省厅根据汇总上报数据和抽查情况进行总结,通报全省矿产卫片执法检查情况。

2.4 井下采掘三维自动监控

三维建模软件应能够快速三维显示空间数据和分布、提取和计算,快速成图和分析,同时,可实现实测数据快速导入成图;用户可以很轻松地从文本文件、Excel和AutoCAD文件中复制数据到三维图形环境中。同时,三维建模软件快速创建地质模型,如矿体模型、夹石模型、区域地层模型、构造断层和破碎带模型、煤层模型、以及其他任意实体模型,而且支持实体模型之间、实体模型与表面模型之间的交、并、差布尔运算;灵活方便地应用地质统计学储量计算方法建立块体品位模型,可以按标高、矿种、品级等任何模型内属性进行分类储量汇总。

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建立矿山地下三维模型,安装或改造矿山的人员定位(有条件的可安装生命异常监测系统)、视频监控、产量监控和通信联络系统,通过对接联调,实现矿山的自动监控。结语

过去,少数不良矿企常与国土资源监察部门玩“猫鼠游戏”,矿区井下超层越界开采、瞒报少报产量、停产整顿期间内违规生产等,仅依靠工作人员巡查、举报监督等常规手段难以有效监管,成为矿产资源管理工作的一大瓶颈。基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矿产资源监管体系,综合运用遥感监测、井下定位、视频监控、无线传输和信息网络等技术,构建“天上看、地上巡、地下控”的“三位一体”矿产资源管理新机制,实现了科技管矿全覆盖,全面提升了矿产资源开发监管科技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德仁,宾洪超,邵振峰.国土资源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8,33(1).[2]李德仁,彭明军,邵振峰.基于空间数据库的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6,31(6):471-475.[3]曲少春,李桂华.对完善矿产资源管理体系和建设的设想[J].中国地质,1998,10.[责任编辑:汤静]

篇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矿产资源监管体系建设

实践

【摘要】随着室内设计日新月异的发展,人才需求量大,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高素、高技能的室内人才,能与工作接轨,这都是现在室内设计人才的培养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而开发室内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室内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要与企业共同合作建设并让资源共同使用,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的思想进行建设,但在教学资源建设中,需要跟踪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发展不断更新,建成后的维护、资源整理、利用和推广需要不断的努力。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室内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是一个不断充实的动态过程。

【关键词】室内设计专业 教学资源建设 网络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28-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室内空间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给装饰设计企业带来比较大的挑战。如何应用现代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一改原先传统的模式,如何利用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资源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创造更高的企业效益,已成为当务之急。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建立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要求在校学习内容要与企业工作过程、工作规范相一致;学习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一致。这更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装饰企业的工作流程、室内设计行业的特点,优化绘图和建模工作,并提升室内设计师的沟通能力和为客户服务的意识。而室内设计专业核心课操作技能的培训在课堂上进行难度大、效果差,而在企业实际现场运行,也往往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多年来一直成为教学的难题。因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就非常重要了。而开发室内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将综合模拟仿真模块、企业工作真实流程、规范和环境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进行学习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的操作技能训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建新型专业课程结构,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按照企业工作流程、规范,借助远程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真实的学习工作流程、工作规范、培养职业素养、谈单方式技巧、方案设计与报价、施工工艺与材料、验收工程等内容。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学习工作规范、标准,感受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企业文化,使学生快速适应企业工作环境,实现零距离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据查阅,在国内,对于室内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也研究刚刚开始,虽然也制作出部分工作流程的仿真模块,但是不系统、不规范、不完整。我们应该按照行业规范、企业的工作流程与企业共同建设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资源,这样能够很好的解决企业培养成本高、职业素养难培养、工作流程不规范、学生质量达不到企业岗位要求的问题。

我们应该建设室内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服务,来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建设涵盖室内设计专业标准库、网络课程库、资源素材库、职业资格认证库、专家库、就业指导与资讯库、网络共享服务平台等。其中资源素材库是核心。这些资源通过自主研发的资源平台集成为专业课程的资源库,借助于现代的网络信息技术,为学校、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提供网络专业信息查询和下载的服务、学生与教师互动的学习方式的服务、在教学中进行专业课程的指导的服务、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的服务、为企业员工进行专业培训的服务。

教学资源的建设,以专业与企业合作为基础,让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教师、设计师和工程师共同制作教学资源的建设的内容以及审核成果并推广到社会。这样一定会使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提高。所以,室内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是提升师资队伍综合能力的需要。

在建设过程中,室内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要与企业共同合作建设并让资源共同使用,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的基本思路。

教学资源建设采取校校合作、校企结合模式,根据行业企业的工作流程,来进行专业教学的授课形式。做到建设的资源内容丰富、与一线设计案例相符,实现教学资源的内容与行业企业标准、规范和职业素质的要求相一致。

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将以往的教学课程进行优质的整合,对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实践教学,网络信息技术建设为基础,推广远程网络学堂的使用,不断丰富、更新系统资源,保证资料的全面性、规范性;能够节省教学成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采用与企业远程教育合作的方式,为本地区和周边地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装饰行业人才服务。

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室内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的预期效果,将为各类学习者提供免费服务。实现共享,院校师生、行业企业员工、社会学习者都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免费为学校、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提供网络专业信息查询和下载的服务、学生与教师互动的学习方式的服务、在教学中进行专业课程的指导的服务、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的服务、为企业员工进行专业培训的服务。

篇3: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矿产资源监管体系建设

当下高校教学环境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手段和方式。应用技术型高校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是当下高校教育教学建设中的重点内容,但是在当下复杂多样的环境下,其建设任务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而在这一过程中应当从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角度去分析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实现高校治理能力体系现代化建设。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体系现代化建设主要包括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两个部分,其中外部治理是保证内部治理顺利进行并完成的先决条件。因此,应用技术型高校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当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为我国发展培养应用技术型的全面人才。

1 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应用技术型高校实践教学信息化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在各专业二级学院教学目标这一教学基础之上。将网络信息技术充分融入到教学中去,对实践教学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以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同时还应当加大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力度,继而不断拓展实践教学的横纵向深度,为我国人才战略计划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应用技术型高校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一方面是为了满足高校二级学院的学科实践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信息时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科教学的管理质量。实践教学与传统的理论教学相比,前者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其过程的复杂性将会更加的明显,它应用教学范围更加广泛、信息量也比较大,同时它的教学时间安排比较自由,对空间因素要求并不高,因此单纯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存在着缺陷,而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将会极大地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进而为整个二级学院实践教学的秩序性、合理性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2 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方法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实践教学的信息化建设对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的培养、对实践教学秩序展开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环境下,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方式呈现一定的多元化。

2.1 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

众所周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进而为实践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了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秩序化建设等,各二级学院还应当根据学院教学实际情况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并合理配置,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对实践教学管理进行重点控制,进而为现代化应用技术型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模式创新提供新的想法和经验,为今后实践教学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打下基础。

2.2 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创新模式

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是当下教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这一过程中其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对实践教学管理流程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体系现代化建设的视角进行这项建设工作。实践教学信息化在建设过程中其内容既要源于学科理论知识,又要高于学科理论知识,以充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另外,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应当以学科教学内容和理论教学知识为基础,同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建设中,以不断优化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方式。高校二级学院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对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最终的教学结果进行信息化管理,以便了解学生整体学科实践能力水平。

2.3 搭建实践教学信息化平台

通常情况下,实践教学信息化平台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任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下,学科实践教学模式将会更加丰富,其手段将会朝现代化和潮流化方向发展,将会极大地提高高校实践教学质量。同时教师也会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实践教学工作。从整体上分析,实践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是对传统实践教学的一种创新和突破,它弥补了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的不足,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了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水平。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体系现代化建设中,应用技术型实践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访问控制、集成资源管理、对外宣传、质量监控、学生项目选择与教师技术指导等。

3 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应用技术型高校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一,其建设水平将会直接影响高校各二级学院教学质量,同时对学生今后实践能力水平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影响意义。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地方高校应当以二级学院为单位进行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以二级学院教学实际和学科教学要求完成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项目。

3.1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及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实践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重要前提。因此,地方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健全与之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以保证实践教学信息化平台的顺利运行,对实践教学过程实施科学合理化的管理,推动各项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另外,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地方高校所有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基础,它可以为学科实践教学的正常有序进行提供参考,而一旦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根据制度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为实践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提供条件。

3.2 创新实践教学项目

在对实践教学信息化平台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地优化和创新实践教学项目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平台管理中的关键部分。因此,在整个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高校二级学院应当以学科具体要求和实际需要对实践教学项目进行创新。但是在创新过程中不可“过分”,即必须保证创新在教学要求和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践项目符合教学实践,符合高校教学要求,增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其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另外,应用技术型高校实践教学主要分为四种,即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和虚拟实践教学,而教学实践的方式主要以校内活动、主题讨论、社会调查、实习与企业参观等为主,但是在今后建设过程中应当与当下的科学技术等进行一定的结合,以提高学生技术应用实践能力。

3.3 加大对相关人员的信息化技能培训力度

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对专业素质要求较高的工作,对此各大高校相关部门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不断规范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保障实践教学信息化平台的服务水平,增强工作人员的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为了达到这一建设目标,各大高校首先应当加大对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信息化技术水平,同时还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网络应用技能培训的机会,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如何加快应用技术型高校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提高其质量,一直是当下教育教学所研究的重要内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践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在信息化平台建设中,部分高校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对此各高校二级学院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给予一定的重视,分析学院学科教学的实际要求,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信息化系统,为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磊,张俊.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4).

[2]尹合栋,陈军.“互联网+”环境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构想--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例[J].重庆高教研究,2015(6).

[3]张扬,洪彬.提升高校多媒体信息化教学环境应用效能的实践与思考--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教学信息化,2016(2).

篇4: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矿产资源监管体系建设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林业工程造价;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S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4-0076-03

伴随着INTERNET走进千家万户,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已成必然趋势。作为当今更新最快的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普及应用的速度令人吃惊,而且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这给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带来很多新的特点,在信息高速膨胀的今天,林业工程造价管理越来越依赖于电脑手段。种种迹象表明21世纪的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将更多地依靠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未来的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必将成为信息化管理。为此,我们应努力做好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方面的工作,加快推进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项目。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着林业投资项目效益的好坏,充分体现林业行业管理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体现林业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

一、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林业行业政府决策能力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林业生态建设,2003年颁布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林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更快的发展机遇,随着林业建设投资的不断增加,对林业行业政府管理机构,在投资管理方面的决策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林业建设项目造价管理体系的实施建设,为林业行业政府决策提供了基本技术支撑和数据基础。

(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缩短林业与相关行业的差距

随着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等一系列与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制度等的颁布实施,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形成。随着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量的不断增加,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特别是对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林业的社会各界要求林业行业尽快建立林业建设项目的造价管理体系。

(三)实现林业投资管理政务公开,改进和完善服务职能

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信息、电子政务、督察督办、政务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加强林业工程管理,实现政务公开、提高效率、加强科学决策、改进和完善服务职能,采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力度,增加信息透明度,约束腐败的形成,建立林业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系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四)改变林业定额管理制度,提高林业行业项目管理水平的需要

工程造价管理是基本建设活动的中心环节,涉及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设计与施工、工程项目监理、项目审计等各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为了改变当前林业建设项目管理是以概预算为核心的定额管理制度,缩短与其他行业的差距,规范和提高林业行业项目管理水平,建设全国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信息技术对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影响

当前,计算机通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迅速发展,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所有领域,大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发展,为林业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采集、积累提供了可能。而数据库、分布式对象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INTER-NET上的运用,可以实现对已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分类、加工、处理、统计,提高了信息资源的质量。由此可见,建立全国林业造价信息网,将林业工程造价信息置于INTERNET之中,可以实现林业工程造价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可以改变目前林业工程造价信息资源利用现状,通过INTERNET,将各个部门、地区、单位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就减少了由于各部门的割裂而造成的信息流失和重复工作现象。并且,通过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用户可以便捷地查询到所要的信息,而且可以使林业信息的收集和加工直接在网上实现,提高了信息采集和处理的效率。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良好地应用于林业工程造价管理领域必然对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产生较大影响。

三、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总体思路

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思路是:林业信息化建设服从、服务于林业“十一五”发展的大局,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战略进行总体部署。

(一)建设集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平台、

根据国家林业局数字林业建设的需要,围绕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共享和信息利用,遵循数字林业技术标准与规范开发出全国林业造价网信息平台,其中包括: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安全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业务应用等几部分,并建立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数据库。

1.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林业造价管理能力。加速林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好信息化建设资金,在机房布局、运行环境改造、网络安全、设备购置、软件系统搭建、数据传输等方面下工夫,加快建设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及管理系统、服务系统,以适应国家林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林业工程造价基础信息数据库,形成信息资源共享。

(1)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应用支撑平台,至少应具备认证和授权管理、综合信息管理、业务管理、工作流管理、表单管理、数据交换平台等功能,形成可以协同工作的整体。

(2)标准体系建设:为了实现各类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的指导性价格信息的信息发布和资源公开,促进国家和地方各管理层次林业造价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需要在现有的各类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完善信息采集、发布的标准和方法;理顺数据采集和管理的机制、渠道,夯实信息利用、信息共享工作的基础。

(3)业务应用建设:建设全国范围内的林业建设项目业务应用系统。包括:全国林业造价网、林业项目申报系统、招投标管理系统、政策法规管理系统、典型案例库系统、林业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等。

(二)联合高校等科研单位,获得最大的技术支持

为了使项目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效果,项目规划由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承担,组织科技人员对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及建设过程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规划方案、项目实施方案,并通过了专家的论证。

(三)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为项目的建设提供有利的人才保障

项目建设需要成立专门的运行管理中心,协调联系林业局各部门、各单位负责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建设工作,培养技术骨干队伍和项目推广队伍,提高人员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

广泛开展多层次的应用技术培训,促进成熟技术的普

及应用,尽快产生效益,提高各级各地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四、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总体规划

(一)设计原则

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项目要坚持“统筹规划,分期实施,整合发展,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保证系统建设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可扩展性、经济性,以及技术上的先进性、成熟性和安全性。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项目在规划时重点突出以下几点内容:

1.面向政府需求:随着林业建设投资的不断增加,对林业行业政府管理机构的决策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项目的实施建设为林业行业政府决策提供了基本技术支撑和数据基础。

2.面向行业管理:实现林业项目申报审批、汇总、上报等的信息化管理,规范和提高林业行业项目管理水平,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3.面向社会服务:缩短林业行业与相关行业的差距,为社会办林业提供服务的需要;实现林业投资管理政务公开,改进和完善服务职能。

(二)项目建设总体内容

如图1所示:

建设一个统一服务门户:全国林业造价网。实现林业投资管理政务公开、信息共享、改进和完善林业信息服务功能。

提供两类服务:为政府提供科学的林业行业信息决策服务;为社会各界提供行业相关信息资讯服务。

实现四类业务管理:林业项目申报管理、政策法规管理、招投标管理、林业工程造价管理、典型案例库管理。

构建林业造价数据中心,实现林业行业信息共享。

建设信息化支撑体系,包括:安全体系、标准体系、运维体系,同时完善建设基础设施平台。

1.总体架构

为了解决全国林业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建设项目的主要问题,满足业务功能和建设理想的IT架构,从系统的需求出发,严格按照模块化规划、分层构建的思想加以设计和实现。基于SOA的设计理念构建IT架构,建立不同层次的核心系统平台,通过这个核心平台构建相关的业务应用系统,实现完整、灵活的流程定义,在系统中提供信息发布、项目申报、林业工程造价管理、政策法规管理、招投标管理、统计分析等,实现资源整合、交换,实现松耦合的整体系统软件架构。

2.项目建设总体功能

(1)全国林业造价网:这个信息门户包括造价管理部门内部的管理门户和林业行业服务门户。林业造价管理门户主要是实现造价管理内部信息共享和传递,实现行业的内部管理,从而提高内部的运作效率,节省管理成本;林业行业服务门户即林业造价网可以提供给行业人员全面的专业信息,围绕静态的政务和动态的信息交互服务而展开。

(2)林业工程项目申报系统:林业工程项目申报系统主要实现县一级林业局进行林业项目的网上申报。网上申报系统运行在互联网上为各级林业局提供行业项目申报服务。网上申报系统不但达到了行政审批改革的政务公开、办事透明的目的,而且真正实现了从申请提交、到项目跟踪等项目审批全过程的一站式服务功能。

(3)招投标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保证林业工程招投标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为招标人、投标人、监管部门提供有效的服务,通过信息化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因大量资料查找、数据统计带来的时间消耗。同时为有不同需求的招标人、投标人、监管部门提供特定的业务功能。初步实现招标流程管理、中标公示,网上进行招投标业务统计、信息汇总、信用档案查询等工作,为林业工程招投标各方的招投标业务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强力的支持,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完善,更便捷的服务。

(4)政策法规管理系统:政策法规管理系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方便适用的政策法规、管理制度、重要文件等管理软件工具;为其他人员提供全文检索工具,方便查询使用。实现政策法规、管理制度、重要文件的输入、整理、发布,可以通过分类、文号、发布日期、主题词等属性快速查询,可以全文检索等。

(5)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系统用于收集、整理各种林业工程造价资料,同时根据大量的已完成的林业工程数据,形成林业工程造价指标体系,并能进行全方位指标分析,为政府和社会投资或参与建设项目各方提供分析预测的全方位信息服务功能。林业工程造价指标的收集和管理从无到有再到不断完善是个长期动态的积累行为,将逐步采用计算机数据仓库、联机分析等手段逐步完善。

(6)典型案例库系统:系统为国家林业局等政府部门提供内容丰富、资源共享的典型案例的管理软件工具;为工作人员提供全文检索工具,方便查询使用。提供典型案例的整理、加工,逐步形成林业工程的典型案例信息库。系统将以共享案例库为基础,提供丰富的信息服务,为各级领导的决策提供参考,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提供资源共享和快速的信息查询服务。

五、结语

篇5: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矿产资源监管体系建设

进行金融监管时, 加强协商沟通、建立健全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协调配合的制度框架, 对维持金融稳定至关重要。应用信息技术建立金融监管信息化系统, 可以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脉搏, 降低监管成本, 提高监管效率。基于此, 结合大数据技术对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方案展开研究。

1 大数据及其挖掘方法

一般认为大数据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无法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集合。大数据的基本特征包括数量巨大、多样性、价值密度低、速度快。只有对大数据进行分析、挖掘, 才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广泛应用, 越来越多的应用系统涉及到大数据。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与处理, 挖掘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对金融监管大有裨益。大数据的处理过程一般包括数据采集、导入和预处理、统计分析和挖掘。

1.1 采集

大数据的采集是利用多个数据库来接收发自客户端的数据。如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以及衍生品市场的数据常被采集, 用来进行相关分析。由于在大数据的采集过程中, 数据的并发数高, 因此需要在采集端布置足够的数据端, 在数据端的布置过程中也应慎重考虑在数据库之间进行负载均衡和分片。

1.2 导入和预处理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 采集端的数据库里存有大量的数据, 需要将这些数据导入到一个大型的分布式数据库。同时还可以根据数据的来源进行初期的简单处理, 完成导入基础上的清洗和预处理工作。由于数据导入时流量巨大, 需要做好相应的技术准备。

1.3 统计和分析

利用分布式数据库或分布式集群体对存储器内的海量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在金融市场中, 需要对各类交易总量进行统计、分析, 对被监管对象的资本状况、流动性和市场方向等方面进行评级, 需要进行大量数据处理工作。

1.4 数据挖掘

在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后, 可以使用事先预设的不同主体进行数据挖掘, 获取有用信息。

2 金融监督信息化系统建设方案

本研究提出采用最新的大数据技术和方法构建金融监管信息化系统。通过监管机构采集到的数据以及金融机构存储的数据, 挖掘出可用、有价值的信息, 为金融监管结构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制定合适的监管政策、完善市场监管体制等工作提供信息化的处理方式。监管主体也可以选择性的向大众开放部分数据, 畅通整个信息传输渠道, 使政策更加高效地被传递。该信息系统主要需要实现如下目标。

构建整体的第三方金融监督智慧分析以及辅助决策平台, 对金融风险加以严格的控制, 并据此构建出预警防范机制, 从而提高金融风险的预测能力;构建被监督不良执业行为评估的管理子系统;创建金融监管信息共享机制, 建立共享的数据库, 实现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从而更好地防范风险, 提高监管效率。

金融监管信息化系统的整体建设方案如图1所示, 整个系统由数据采集层、系统数据库层和系统功能层构成。

2.1 数据采集层

该层主要负责数据的采集, 主要功能包括:金融信息录入系统;监管机构交互平台, 各监管机构可以通过该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信息审核层, 对录入数据的格式等进行审核, 将审核好的数据存入系统数据库中。

2.2 系统数据库层

根据重点监管指标所要求的监管任务, 把从不同渠道获得的数据分类存储在该数据库中, 同时市场参与者的反馈数据也作为数据来源的一部分。

2.3 系统功能层

系统功能层主要实现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的能力

2.3.1 统计分析

完成金融监管过程中的常规数据统计分析, 生成各种统计报表, 通过构建的模型算出各类风险敞口。数据在进行处理分析时, 通过设定分析指标及模型, 可以及时掌控有用信息, 并做出预测、预警。

2.3.2 数据挖掘

在关联规则、序列模式、马尔科夫链、遗传算法等经典数据挖掘算法的基础上提出适合金融监管的挖掘算法, 也可充分利用当前比较成熟的数据仓库技术, 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利用。

3 结语

基于以上的大数据分析和处理, 监管系统可以查询每个金融机构的的各项指标是否符合标准, 操作是否合乎规范。同时也可以根据各方信息, 判断整体金融体系的状况。监管系统也可实现对金融机构从市场准入到市场退出的全过程监管, 对金融过程的本外币业务、表内外业务、境内外业务的统一监管。

篇6: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矿产资源监管体系建设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改革

现阶段防雷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素质上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事业发展的需要[1],這说明我国高职院校防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实际需求有差距。因此,我国高职防雷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迫切需要改革以适合当前社会发展。

课程体系建设是当防雷专业现代学徒双元制教学改革的核心,它是决定防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最重要的环节。课程体系建设的水平影响着教学改革的质量[2]。因此,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本文根据高职防雷专业的特点,深入剖析防雷专业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提出一种构建适合我国高职防雷专业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的方法,为防雷专业学徒制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培养定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要求高职教育应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因而高职教育应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工程师、技师和其他高素质劳动者。高职防雷专业教育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防雷技术技能型人才,说明了社会需求决定了我们高职防雷专业办学方向。

我国高职防雷技术专业面向气象、部队士官及相关行业,与企业共同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顺利地进入相应岗位工作,从事现代雷电防护工程勘测、设计、施工,防雷装置检测、验收和雷电监测、雷电风险评估等工作,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与行业融合

其它专业的现代学徒制培养经验告诉我们,高职高专防雷技术专业教育的发展目前很可能面临着很多困难。其中最主要的内因是课程体系设置与行业应用相脱节的问题。技术、知识和安全是防雷技术的三大核心专业能力。防雷技术行业则最看重其中的专业技术能力。防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要时时关注行业单位对防雷工作者核心专业知识的评价,要根据行业的需求不断优化和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三、课程延展性

(一)学习能力培养。(1)明确学习态度。学生从学校到行业企业,环境改变了。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表现出主动积极的态度,正视在学徒制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及时调整自己的消极心理,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其次,培养和发现自己的学习兴趣,坚持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努力钻研。(2)确立学习目标有些同学进入企业后,由于没有了辅导员管理,没有目标,此刻,人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没有准备的人就是准备失败的人。所以,我们要认真进行自我发展设计,规划出最适合自己在企业的学习路线计划。(3)转变学习理念。1)学习观念由依赖性向自主性转变,要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过程。2)学习方式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中学学习比较单一,主要要是通过课堂学习获取知识。①利用课堂进行有效学习。②利用企业条件培养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③利用图书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④参加社团和课外活动培养锻炼自己各种能力。⑤参加社会实践,加强对社会的认识,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清学习与职业的关系。

(二)创新能力培养。学徒制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探索性的,学习内容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转变善于问为什么,对老师或企业师傅讲的知识切不可盲从,要有自己的理解。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老师们所讲的和课本上的知识。

四、理论和实训课程分配

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有关要求,修订的培养方案必须从学校和企业的教师(企业导师)师质能力、教学条件和课程性质,结合各岗位能力需求,对专业实行合适的理论和实训课时分配。

本文从课程定位、课程与企业的融合、课程延展性和课程分配四个方面对高职防雷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加以阐述,目的使新的课程体系更加贴近我国高职防雷专业教学,提高学生在学徒制学习兴趣和效率,大大增强教学改革的效果,使防雷人才培养更上一台阶。

参考文献:

[1] 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 中国高教研究. 2012(08)

篇7: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矿产资源监管体系建设

一、当前农业信息化及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问题

(一) 当前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 信息化服务工程体系建设还很不完善。

目前, 我区信息化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和西藏特殊的区情相比较, 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信息化服务工程所涉及的区域主要还限定在交通比较发达的城镇及附近农村, 广大农牧区的信息化体系建设工作仍然面临诸多问题。政府在加大城镇及周边农牧区信息化体系建设工作的同时, 还未很好地发挥电信移动运营商、教育电视机构、软件公司、高校农业技术和管理专家、信息生产加工机构 (包括各类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 等利益主体的作用。

2. 资源分散, 信息陈旧。

西藏地广人稀、海拔高、气候恶劣, 信息化程度的相对滞后导致农牧业信息资源的统计难度大, 信息分散, 管理落后, 使农牧业信息更新速度慢, 提供的市场信息或行业信息大都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信息质量不高, 缺乏统一的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对农牧业增收、农牧民增效所起作用不够大。

3. 农牧民获取信息的渠道还非常少。

农牧民对市场信息和行业信息的掌握手段, 主要还集中在比较传统的方式和方法上, 对于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农牧业信息的方式和方法, 对于大多数农牧民来说, 还显得非常陌生。特别对于那些处于偏远地区的广大农牧民来说, 本身收入就不高, 加上受知识和观念的限制, 更是不会主动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手段去获取信息的。农牧民除了从看广播、听电视、打电话、读报纸等方式从外界获取必要的信息外, 网络上的大量信息资源由于条件和农牧民的收入所限, 基本上很难得到推广和普及。

4. 农业信息化服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受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农牧区条件的限制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编制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投身于农业信息化的专业人员并不多, 再加上同时拥有信息技术和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稀缺, 使得信息化的普及率和信息化服务的质量很难从根本上得到大的提高, 总体效果显得不够理想。

(二) 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 资金投入不足, 制约着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 在资金投入上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据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 发达国家也在0.5%左右, 但中国还不足0.2%, 人均经费就更少。因经费不足等原因, 农推人员和农推方面的信息化工作者, 出现大量流失。就我区而言, 特殊的区情和资金投入的不足更加剧了农推人员的大量流失, 使农技推广工作面临困境。

2. 农牧民受所处环境及自身文化素质、传统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严重地制约着农牧民对高新技术的接纳能力。

在我区的广大农牧区, 农牧业生产由于长期处于半农半牧自给自足的状态, 加之农牧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和认识上的所限, 对于现代农业走信息化道路、发展信息化农业的认识和接纳程度还很低。在这种情况下, 要想使农牧民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增强他们利用信息技术在农业推广中创新的内在动力, 在现在和今后还有相当长的路子要走。

3. 农业技术推广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变化中的农牧民生产

需求。在我区广大农牧区, 由于地域广阔, 农牧民居住分散, 农业推广工作本身在项目选择机制和技术上就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农业推广在技术上也赢得很多市场, 在推广的项目范围和广度上也取得很大的进步。

4.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素质和积极性还不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技术显然不能适应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要求, 这就对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推人员不但应当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而且应当拿出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之中去。

5. 农牧民居住分散, 组织化程度低, 影响信息化工作的建设, 缺乏农技推广的渠道。

我区地域开阔, 农牧民居住分散, 农牧民组织缺乏, 使得技术推广成本高, 农业技术信息建设工作难度高, 导致农技推广渠道减少。

二、农业信息化在推动我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的几点建议

1.进行资源整合优化, 全面构筑有西藏特色的农牧业科技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一是加强资源整合, 注重实际效果, 全力打造西藏农牧业信息化服务体系。西藏县乡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要把强化农牧业信息资源的整合提到日程上来, 有条件的涉农基层组织, 可以通过电视传媒及村村通电话等有利条件,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及网络技术, 建立各类农业信息门户网站和广播电视服务平台, 加强整合, 优化资源, 打造协同合作、上下联动的农牧业信息化门户网站及广播电视连动体系, 避免重复建设, 使之成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依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窗口。二是要将各部门涉农信息服务平台加以整合共享, 建立三农政策信息发布平台, 政府及农业部门可以指派专人做好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 在广播电视及农牧业信息化门户网站上开辟专栏, 及时做好涉农相关信息发布, 使涉农服务平台真正成为农牧民了解农业信息的窗口;三是资源整合要突出服务功能, 可由政府主导, 实行企业化运作, 为农民提供产前科技信息咨询、产中农业技术服务和生产资料配送、产后网上购销服务。从而克服农牧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障碍。

2.多方互动, 全力打造农牧业信息化工程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技术合作, 全力打造信息化条件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技术。西藏由于农牧民居住分散, 基层组织化程度低, 各级政府应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 努力发挥各基层职能部门的作用, 大力促进区内外科研机构、农业高校专家、计算机软硬件公司、电信运营商、广播电视媒体等多家部门的联合, 优化组织结构, 建立长期的利益共享机制, 研究开发适合农村, 方便推广、农民易于操作、使用成本较低的先进适用的信息化技术, 降低农业信息技术推广的经营和使用成本。二是各级政府要重视信息化建设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作用, 应该从思想上改变传统落后的农推模式, 重点提高农推过程中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 整合专家资源, 建立有效机制, 从深度和广度为农业技术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效率。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 政府要适时推动区、县、乡各级农牧业推广机构的建设, 特别在具备条件的区、市 (县) 两级, 还应该把建立专门的农业科技研究机构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进一步建立地方农牧业信息资源数据中心, 加快农牧业专家系统建设, 充分发挥本土、国内外农业专家的智力优势, 提高信息服务的有效性。三是扩大农业推广的试点范围, 不断推进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 让农牧民通过农业信息技术的支持获得利益, 充分调动农牧民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让农牧民从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化服务中真正受益, 那么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才能更加深入基层, 才能走进广大的农牧区, 也才能使信息化技术服务在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中取得真正的成果。四是通过卫星广播电视和电信的覆盖优势, 重点建设广播电视及网络信息服务系统, 有效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问题。

3.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着力构建农业信息化服务骨干队伍

一是要结合我区实际, 加大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 加快制定农业信息化人才发展规划。政府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出台一定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广大中高级信息化人才投身农业、献身农业、服务农业。二是要加强各地农业推广机构的建设, 提高从业人员的待遇, 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企业管理人才培训, 培养一批新型的农牧民, 打造一支农牧民创业领军者和农牧民企业家队伍。三是要有步骤地加大对基层农牧业服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农牧业专业服务组织、协会、农牧业企业、农牧业大户 (专业户) 等进行信息化培训, 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鼓励他们自主创业, 让他们通过自身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形成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 从而保证了信息技术条件下农推工作的成效和范围。四是要加强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和支持, 逐步建立起有利于信息人才成长的工作机制, 从政策和财力上加大对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农推工作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 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只有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各级农业信息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才能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应我区现代农业信息化发展要求的组织管理、技术保障、普及应用农业信息化的队伍, 也才能使我区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着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取得更大的成果。

三、小结

限于西藏特殊的区情, 在广大农牧区要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是一项长期艰苦的任务。政府组织和各级职能部门, 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顾全大局, 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着力解决好农业推广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惠农措施抓紧抓好。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 走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子, 让农牧民尽快富裕起来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及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长期国策。要做好这些工作, 单靠政策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靠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及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大力应用。政府组织及各职能部门、涉农机构应立足西藏实际, 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 整合优化现有资源, 引进开发新的途径, 使现代信息技术在当今农业技术推广中能够大显身手, 为进一步加快西藏农牧业现代化的步伐贡献力量!

摘要:从农业发展的角度去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解决好农业生产中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问题。西藏地处中国西南边陲, 特殊的条件严重地制约着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 传统的耕作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西藏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传播先进的农业技术是农推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篇8: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矿产资源监管体系建设

关键词: 学科教学资源库 信息技术环境 建设原则 建设步骤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一切优质教学资源进行集中和整合,通过建立教学资源库进行有效利用,实现对资源的共享。教学资源库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成为农村学校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对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成为农村学校必须探究的教育课题。建设资源库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学资源的互用性,将教学资源划分成素材,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分类,并以多媒体化的电子信息形式存储于计算机中,构建成统一的教学资源素材库。学校自行建设的教学资源库因为是学校自身定做,而且亲自参与的,符合学校教学实际,使得教学资源库可以有效地、重复地共享、使用,减轻教师负担,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效支持。

一、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1.按照学校所开设的科目设置体系,分学科作为构建资源库学科体系的框架,在学科框架内以固定的模式,统一标准和管理模式进行资源库建设。

2.资源库建设以信息质量为本,切实做到所提供的资源信息是优质的、系统的和有用的,使学科资源库真正地为广大教师使用,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3.建设有效的教学资源发布平台,拓宽资源共享信息渠道,方便教师查阅、下载、使用,并强化教师使用教学资源的安全意识,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有序管理。

4.避免重复建设和造成各种浪费,原则上由各教研组负责本学科的教学资源模块的承建工作,但仍需加强有关信息、方法等方面的沟通、交流、共享,并对建设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成果须作定期交流、展示、研讨,促进资源库建设的规范、有序实施。

5.重视教学资源管理和维护团队建设,确保教学资源库的安全、高效运行。以信息技术教师为核心成员并辐射各学科有特长的教师,培养一支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熟练操作,对教学资源库的开发、管理和使用起指导作用的具有创造能力的骨干队伍。

二、教学资源库模块构建

实践证实,一般情况学校教学资源是以科目为基本单元进行设置建设。我们把每一学科教学资源称之为“学科教学资源模块”,具体设置为以下模块要素框架:

1.素材。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flash动画等教学素材。

2.题库。包括课程同步练习(课堂练习、随堂检测、课后作业等),单元检测,期中、期末试题等。

3.案例。包括优秀网络案例(网上下载)、校本教学案例(本校优秀教学案例)、微课等。

4.课程。包括主题单元课程、实践课程、校本课程、精品课程等。

三、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步骤

1.成立资源建设领导小组。组成由教学副校长任组长,各处室主任、教研组长为成员的学科教学资源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建设项目的常规管理。

2.资源内容规划。各学科按教学大纲和课程目录的顺序,并依据资源模块框架确定各学科要建设的资源的内容清单,要求细化到每一节的每一个知识点。比如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中“自由落体运动演示实验”,所需资源类型为动画(模拟实验)或实验视频。

3.建设计划及分工。根据各模块要素,制定明确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进行人员分工,任务细化到人,并按照建设计划作出时间安排,以及明确资源验收要点等,最终提交资源库建设整体计划。另外,还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并给教师配备必要的工具,如移动盘、相应的软件备份等。

4.建设计划实施。首先确定教学资源,如网站、各类教育光盘、电教资料和教育软件等。然后进行检索、搜集、获取资源素材,再进行整理遴选素材内容,选择适合要求的素材并对内容进行审核,分类整理到各模块要素资源包中,并最终提交模块要素资源目录。

5.编辑加工。根据“资源要素技术要求”按照统一文件格式进行制作、加工处理素材,形成确定的资源成果。对“内容规划”与“模块要素资源目录”进行对比审核,列出未能实现的“模块要素资源目录”。召开研讨会,重新确定资源建设方案。

6.建设计划的再实现。各学科组核心成员组成团队,对未能实现的资源进行再建设,若遇到困难提交资源建设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比如,联系兄弟学校,或教育资源开发机构,或大专院校进行解决,最终提交素材资源包、资源编目表。

7.资源审核。由资源建设领导小组组织资源建设专家组及各学科工作小组、技术小组按照已定的“资源评价指标”对提交制作完成的资源进行最终审核、评价、认定。

8.资源入库。由资源管理技术人员将资源批量或单个存入各模块下的数据库中,在入库时要对资源的所有属性进行预校验,确保资源库中数据的精确性、信息的有效和性能的稳定性。

9.运用与反馈。教师对教学资源通过教学实践运用进行测试检验,提出反馈意见和建议,对资源素材进一步作出纠错、调整与更新。

参考文献:

[1]夏丽雯,张敬.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规范性研究[J].读写算,2012.

篇9: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矿产资源监管体系建设

1 林业资源管理

1.1 林木种苗问题较多

一是育苗树种相对单一, 营销市场狭小;二是部分县的苗圃面积较小, 出圃苗木不能满足各县造林绿化的需要;三是大部分苗圃基础设施仍比较落后, 经营机制不灵活, 经济效益较低, 苗木质量较差, 乡土树种采种园、采穗圃数量少, 影响了育苗质量;四是林术种苗生产科技含量低, 缺乏科研推广专业技术人才;五是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仍然相对偏低, 部分项目资金到位较少;六是由于我区没有林木种苗管理机构及人员, 也没有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和设施, 影响了许多工作的开展[2]。

1.2 后续产业发展较为缓慢

抓住国家实施生态建设的历史机遇, 在注重生态治理和保护的前提下, 积极探索和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以及经营方向, 由于我国林业产业相对较为薄弱, 加之财政也极为困难。因此, 培植和扶持新的林区经济增长点的工作较为困难和缓慢。

2 基于云技术的林业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

“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 并且可以随时获取, 按需使用, 随时扩展, 按使用付费。云计算可以提供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 S) 、平台即服务 (Paa S) 和软件即服务 (Saa S) 三个层次的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是通过Internet从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获得服务;平台即服务是将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 以Saa S的模式提交给用户;软件即服务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 用户无需购买软件, 而是向提供商租用基于Web的软件, 来管理企业经营活动[3]。这种应用模式主要是针对用户范围广, 信息及数据种类多, 安全性要求高等特征来实现的物联网。根据应用模式和具体场景, 对各种信息、数据进行分类、分层处理, 然后选择相关的途径提供给相应的终端。例如, 对需要大数据量传送, 但是安全性要求不高的数据, 如视频数据、游戏数据等, 可以采取本地云中心处理或存储的方式;对于计算要求高、数据量不大的信息和数据, 可以放在专门负责高端运算的云中心;而对于数据安全要求非常高的信息和数据, 则可以由具有灾备中心的云中心处理。

2.1

物联网技术应用将极大地促进林业资源经营、管理、利用的信息化、网络化、数量化和模型化, 把林业构造一个统一的立体的开放式信息集成系统, 推动营林、森林保护、林业管理、林产工业等领域的现代化进程, 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社会的生态建设水平[4]。

2.2

森林资源调查不但要花费大域的人力物力, 而且难度很大, 物联网应用解决了森林资源连续调查的数字化、精确化、实时化等问题。依靠物联网建立的森林资源调查系统, 将遥感、无线传感器、GPS和现代通信技术集成, 能收集调查区域的遥感图像和扫描地形图、森林资源分布、危险火区分布信息, 进行森林资源各种调查、实地面积测量等。物联网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森林资源调查模式, 推动了林业调查进一步科学化、信息化的发展。

2.3 物联网应用到林业生产, 将实现木材采、储、销的全程管理。

在林区, 木材销售可以像在城市里的超市购物一样, 条码枪一扫, 这根木材从树种、材积、售价通过语音报出来的同时, 发车单也从打印机里打印出来。物联网通过条码、红外感应、射频识别等数据采集技术, 运用无线数传网络、数据传输、低频微波等无线通信传输技术, 将木材生产中采集的数据实时传送到数据中心, 使木材从生产采伐、运输、储木场管理、木材销售全程到木材身份认证, 实现了对木材采、储、销的全程闭环管理[5]。

2.4

物联网通过前端设备的传感器对森林生态环境, 包括温度、湿度、含氧量等数据的实时采集, 动态监测植物生长生态环境, 结合区域制备数据模型, 实现动态、立体化管坪林区树林生长和重点资源的保护状况。

实现云计算的关键技术是虚拟化技术。通过虚拟化技术, 单个服务器可以支持多个虚拟机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和应用, 从而提高服务器的利用率。虚拟机技术的核心是Hypervisor (虚拟机监控程序) 。Hypervisor在虚拟机和底层硬件之间建立一个抽象层, 它可以拦截操作系统对硬件的调用, 为驻留在其上的操作系统提供虚拟的CPU和内存。实现云计算还面临诸多挑战, 现有云计算系统的部署相对分散, 只能在各自内部实现虚拟机自动分配、管理和容错等, 云计算系统之间的交互还没有统一标准。关于云计算系统的标准化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 云计算一经提出, 便受到了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未来基于云计算的物流信息平台主要是为了满足政府、工商企业、物流企业和普通用户等对物流信息的要求。围绕从生产要素到消费者之间时间和空间上的需求, 能够处理从制造、运输、装卸、包装、仓储、加工、拆并、配送等各个环节中产生的各种信息, 使信息能够通过物流信息平台快速、准确传递到现代物流供应链上所有相关的企业、物流公司、政府部门及客户或代理公司, 成为各个现代物流企业所依赖的信息化工作平台, 云计算平台的建立, 大大加快了各中、小型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平台的开发效率, 吸引物流企业及其合作伙伴将其应用系统建立在云计算平台之上, 同时将其日常数据存放于云存储中心。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云技术下林业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进行讨论, 可以为林业资源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为我国林业管理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摘要: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 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整个运行方式很像电网。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综合发展的结果, 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实现。本文将主要探讨基于云技术的林业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云技术,林业资源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骆顺武.加强林业资源管理实现林区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风, 2014, 6:201.

[2]王道江.加强林业资源管理促进生态林业健康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3:279.

[3]陈虹羽, 周桂萍.生态文明背景下关于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分析[J].农业与技术, 2014, 1:74.

[4]叶磊.如何解决林业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黑龙江科学, 2014, 1:228.

上一篇:巷道维修安全技术措施下一篇:新年的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