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案

2024-05-24

“基于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案(共8篇)

篇1:“基于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案

“基于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案

黑河市第四小学 王磊

一、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课题界定:

1、信息技术

广义上,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从哲学上阐述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中义上,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功能与过程的一般理解;狭义上,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图文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

2、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是利用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传播和网络软件管理的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所涵盖的范围是否广泛,是否针对相关领域或专业;本网页制作的目的是什么,有何针对性,是否面对特定方向的用户;所提供的信息的广度、深度如何;包括哪些网络资源类型,是书目、索引、文摘,还是网络期刊或者网上图书,等等。这些都可作为用户评价和选择网络信息资源的标准。

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建构过程一方面对新知识进行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和改造,而每个个体都是以自己的知识结构来建构意义的,因此每个个体可以对同一知识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都根据他们的方式理解知识的一部分或某些方面。为了使学生建构知识的完整意义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构主义采用以下的教学原则:(1)采用情境教学;(2)协作学习(支架式教学);(3)随机通达教学(4)自上而下的教学。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帮助者,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环境,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而信息技术环境下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学习环境,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也变得更加自由与多样,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教师传授,他们可以更加主动。

二、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课题研究的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IT)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势,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到目前为止,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经历了计算机教学实验、计算机辅助教学、辅助管理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三次发展浪潮。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教学应用是目的。当前,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也从原来所扮演的“配角”成为“主角”,所有的课程都将成为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基于资源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也离不开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支持。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丰富多彩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没有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支撑,再科学的课程方案也很难变成中小学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这是摆在我校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我想从“网络资源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课题的研究,通过行动和反思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题研究的意义: 1.学习内容问题化

根据各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

2.学习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小组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探究型。

3.学习活动网络化 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目前我校在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方面存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2)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语文课程教学中途径、方法、效益。

(3)网络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运用的思考与策略

(4)网络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方法、作用。

四、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3年10月—11月)选择课题,学习理论。制定初步的研究方案。

二、行动的研究阶段(2013年11月—2015年4月)

围绕研究目标,在教育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行反思。转变教学行为,升华为自己的教学特色。

三、总结阶段(2015年5月)撰写实验报告。总结研究成果。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坚持行动研究为主的方法,将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以教育实践研究法为主。

2、调查研究法

前期研究内容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法、问卷法等。

3、案例分析法

具体研究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逐步完善有效的学法指导系统和实施策略。

4、经验总结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个案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重点测试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并举的策略。总结阶段,采用经验总结法,总结得失经验,收集经验材料,整理归纳。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条件:

本人担任三、四、五、六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能重点研究网络资源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课题研究。

联系本职工作,注重自身提高,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展开研究,并积极地参加各项学习、研讨、交流、展示活动,善始善终地完成研究任务。

预期成果:

1.通过分析,找出影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应用中存在的误区。

2.通过实践研究,摸索出适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3.推出具有成功经验的典型课例。

4、撰写、发表相关经验论文。

5、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研究总结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一)课题报告、阶段性研究论文。

(二)教学典型案例。

(三)公开课、教案、课件等。

(四)课题教学活动所获得的成果。

(五)其他。

篇2:“基于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案

蔡康明

(福建省石狮市第七中学)

摘 要:数学是一门需要很强的逻辑性思维和图形空间形成能力的学科,初中数学作为引导学生步入抽象教学理论的入门学科,对学生日后的成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正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如何有效运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来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成为初中数学教学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以此为出发点,简单阐述了关于网络和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网络和信息技术作为信息时代的结晶,其强大的信息交流能力推动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这其中也包括教育行业,因此对于网络和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成为当下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优势

1.充分提高课堂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初中数学教学是很难顺利开展的,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比较抽象,并且专业性强的学科,加之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通过黑板板书来解释抽象概念,学生不能准确理解知识点,课堂效率大打折扣。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运用,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集中体现在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课堂后,教师不需要再依靠耗时耗力的黑板板书来讲解,只需要在课前做好相关的课件,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现,学生就能容易地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学习,很多学生第一次接触不等式计算后难以理解这个概念,但是通过多媒体巧妙的等式与不等式计算的代入阐述,在节约课堂时间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摆脱枯燥乏味课堂

基于初中数学的学科特色,需要学生对于部分专业理论、图形图像、公式概念有一个比较敏感和准确的把握,这不仅仅利于学生日后在数学方面的进一步深入学习,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但是,迫于传统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以课本知识为重点,学生本身对于空间感的培养能力十分薄弱,只能凭借背诵学习,效率低下,课堂乏味。然而,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很好地弥补了传统以书本作为知识传播媒介所带来的局限性,增强了关于学生对于图形空间感和形象感的能力培养,课堂脱离了死板的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能够从听、说、看多个方面展开教学,充分增加了课堂趣味性,摆脱了枯燥乏味的课堂。以《几何图形初步学习》为例,几何图形的学习对于学生空间感和形象感的要求较高,传统的书本教材无法体现,而多媒体教学设备则通过图像、动态图画的`展示,让学生更易理解,自然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的缺陷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优异之处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初中数学教学的快速发展,但是,网络和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注重其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在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以改进。

1.在技术使用上参差不齐

网络和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中,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然而,任何技术的产生都需要掌握者有熟练的操作技术。然而,教育事业中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对于技术的使用和掌握却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局面。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新教师对于新技术的掌握得心应手,因为他们年轻,也不受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因此能够快速熟练地将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对于一些执教年龄较长的老教师来说,已经将传统教学思维深入生活,因此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远不如新教师来得快。例如《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这节内容,新教师能够很快做出比较合理科学的PPT,多角度展示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但是老教师由于对多媒体技术的生疏,只能采用黑板作画讲解,学生的理解掌握程度有了明显的区分。新课程教学改革虽然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是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仍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使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参差不齐,就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2.教学过程中不够重视

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还是针对有一定教龄的老教师,由于对新技术的掌握“滞后”,老教师又没有时间去专门研究新技术的使用,因此,为了保证课堂的进度,老教师不得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长此以往,逐渐对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产生了一种无关紧要的心态。除上文所述观点外,教育机构对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培训不够合理到位,使得教师即使想要掌握也无从学起,最后不得不敷衍了事,也是最终导致网络和信息技术无法良好应用的重要原因。

3.网络和信息技术自身的缺陷

网络和信息技术是时代快速改革发展的产物,是信息时代的结晶。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存在缺陷的,网络和信息技术也不例外。这里单指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出现的缺陷。初中数学本身就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也是学生的必学科目,因此,需要学生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重点掌握。网络和信息技术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学生的学习,但是同时也将学生对于知识点学习的注意力分散到了网络和信息技术本身,降低了课堂效率。与此同时,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存在地域分化,对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发达城市的应用率明显高于偏远地区和农村,受经济条件影响,不少地区缺乏对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客观条件,只能被迫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

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应用都需要一段磨合时间,将优点逐渐放大,缺陷逐渐改善。因此,在网络和信息技术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应用中,我们要看到它的两面性,既大力推广,发挥它的优势,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的快速发展,又要看到它的局限性,采取相关措施,尽量避免局限性对于教学的影响,最终实现网络和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

[1]周绪光。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12)。

篇3:“基于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案

油田用户对网络性能和带宽的要求越来越高, 大量应用数据在网络中传输, 网络流量成为影响网络性能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作为网络管理人员, 有责任及时对网络设备、应用系统进行监控维护, 根据网络运行的实时状况, 及时调整网络运行参数, 发现网络运行隐患, 并迅速查找出错原因, 排除网络故障, 保证网络安全、平稳运行。通过多年积累和研究, 选用业界久负盛名的基于PHP, My SQL, SNMP及RRDTool开发的网络流量监测图形分析工具Cacti作为开发核心, 来实现对服务器和网络的监控。

二、技术方案

2.1实现目标。管理界面采用B/S结构;采用非代理式监测, 无需在被监控对象上安装任何代理软件, 对原有系统不产生任何影响;将监控设备进行分组树型管理;用户权限灵活设置, 方便各级管理人员。开放式API, 能进行功能扩展、二次开发。

2.2研究内容。

1) 网络系统性能监测。进行网络性能分析, 实现网络运行质量的量化管理;进行网络性能数据的汇总和管理, 合理配置网络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

2) 关键业务流程监测。针对油田各种信息系统提供的服务, 实现关键业务的监测和管理, 保障业务的可用性、高效性和畅通性。通过对业务系统的监测, 实现玉门油田各项信息业务质量的分析和保障, 改善网络服务质量, 提高竞争能力。

2.3实现步骤。1) 通过接入控制器内置SNMP代理来实现对服务器、网络设备进行管理。2) 利用MTRG绘图软件, 实时绘制电信、联通和各汇接交换机上联端口流量, 每五分钟采样一次, 将流量负载以包含PNG图

◆王虎智袁庆懿李巧玲

形格式的HTML文档方式显示给用户, 以非常直观地形式显示流量负载。3) 利用SNMP和MIB技术, 对网络核心、汇接和接入设备运行参数进行远程取样, 采用图形显示方式, 实现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控。

2.4实施效果。通过项目的研究和实施, 油田网络监测系统完成和实现如下功能:1) 以Web形式, 用友好图形界面呈现各类数据。登录界面用于控制分级用户权限。2) 实现油田信息网电信、联通互联网出口流量的自动监控 (五分钟采样一次) , 为网络管理人员提供优化设备运行参数和带宽扩容的依据, 保证油田信息网快速运行。3) 实现油田信息网网络核心和汇接交换机性能的自动巡视, 为网络管理人员提供维护依据, 及时处理网络运行隐患, 保证网络运行平稳。4) 实现油田财务、门户等各专业应用服务器CPU、MEM和C盘空闲空间的自动监控, 为系统管理人员提供维护依据, 及时处理系统运行隐患, 保证系统运行平稳。5) 实现负载流量自动变化的网络拓扑图, 根据实际物理连接和各设备布局展现油田网络拓扑结构。6) 实现用主机列表、图形方式显示主机状态和可用性监控。7) 实现图形数结构, 按5分钟、一小时、一天、一月、一年等间隔, 直观排列和显示被监控对象cpu、mem等状态信息。

三、总结

篇4:“基于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案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营销案例教学

0 引言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使用的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通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从此,案例教学法开始被各个学科争相效法。近几年来,电子商务专业也开始引进案例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教学法改革。网络营销作为电子商务专业中一门核心课程,综合运用了信息技术、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理论学科,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在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过程中,有必要为学生构建一个较为真实的企业环境,使其作为管理者对网络营销活动进行决策。但是由于院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法真实的参与企业的全部网络营销活动,因此,提出使用案例教学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较好地解决这个矛盾。同时网络营销是一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综合类课程,因此在使用案例教学过程中若使用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 基于信息技术的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网络营销》教学过程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观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鼓励学生以主角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使学生从过去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寻求知识,激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大胆设想、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法就是充分应用现代教育观念的一种教育方法,其整个教学过程采取讨论的形式,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积极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以达到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它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评价方式和教学结果上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较大的革新。

然而部分教师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效果却不好,其中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学手段过于落后,案例教学中教师介绍案例耗费了大量时间,而学生却听的一头雾水,结果不但没有提高教学质量,反而降低了教学效率。因此,要完全激活案例教学的活力,需要配合新式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而信息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赤瑞特作为实验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了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可见,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手段不仅能够使教学内容直观易懂且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同时还能够对教学结构进行优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大量的案例素材展示给学生,这种高效高密度的教学模式能够对案例教学中存在的瓶颈即效率问题予以有效的解决,从而让学生获得了更广泛的知识,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此外,由于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体地位倒置的局面,从而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基于信息技术的案例教学法在《网络营销》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原则

在实践过程中,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案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是有自己独特的原则的,并非无章可循。

2.1 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存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内容决定了形式。教学方法始终都要服务和服从于教学目的,两者不仅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单纯的追求教学方法而背离教学目的。我们应当根据网络营销中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而不是相反。对于适合使用案例教学的教学内容要坚定使用,但对于那些不适合的内容如概念以及原理,这时就要选择其他适合的教学方法。

2.2 我们应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而不是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如: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查找资源、备课、制作课件以及授课考试以及进行评价和科研等。此外,学生也可以在预习、复习以及考试和听课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

2.3 多媒体课件的形式与内容应与网络营销知识体系相吻合。网络营销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它的各部分内容均存在一定的联系。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之前,就要熟悉网络营销的知识体系,把握好内部的逻辑联系,同时还要选择适合内容的表现形式。如果教师在创设教学情景的时候采用图表、图像以及动画和影片等多媒体形式的时候不注意这几点,就会造成展示给学生的信息过于凌乱,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够很好的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整体结构,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3 基于信息技术的案例教学法在《网络营销学》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基于信息技术的案例教学在实施中,大致可分成案例教学准备、案例讨论、概括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3.1 案例教学准备。进行案例教学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教学效果与准备程度有紧密的联系。教学前准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1 要对学生的知识构成以及个人能力有充分了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案例测试学生在阅读案例、分析案例、独立决策的能力。就网络营销而言,主要是了解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电子商务理论知识了解程度,以及对一些基本的网络营销工具的熟悉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网络营销案例的选择提供依据。

3.1.2 要对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进行分析。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方法,做到因内容和目标而制宜。

3.1.3 案例准备。教师讲授中所用的案例,从其来源讲,无外乎两类:一类是自己编写的案例,另一类是他人编写的案例。对于前者我们一般需要遵循以下原则:①真实性。案例教学中编选案例的真实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性,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必须选编真实可信的案例。②典型性。虽然在我们生活中的每天都发生了很多与网络营销相关的案例,但是并不是每个案例都具有代表性,因此,被纳入教师编选的案例都必须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③启发性。能够留有较大争议空间且引出不同观点和见解的案例才是一个好的案例,设计案例的问题不在于多,关键是要具有启发性来活跃学生的思维。④适用性。在编选案例的时候除了考虑教学目的外,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体系。对于一个成功的案例而言,至少应当有一个基本的主题,一到两个副题,同时能够说明一个到两个网络营销模式。

3.1.4 在案例内容展示上,根据具体内容选择使用适合的信息技术,比如图、表、视频、音频、动画等方式。

3.1.5 制订案例教学计划。要对案例教学的过程做出一个详细的时间计划,在计划中详细列举案例教学中所要完成的工作以及每项工作的时间安排。

3.1.6 教师可以设计发布网络营销教学网站,将网络营销的课程资源、案例以及教学计划发布在教学网站上,以便于学生提前通过网站来预习,并且对于案例中不清楚的信息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查询。

3.2 案例讨论。案例讨论的结果与学生对于案例准备情况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进入案例讨论之前,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营销教学网站获取要讨论的案例以及案例教学计划,在案例教学计划明确对学生的要求,比如案例讨论分组规模、发言时间、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规模等等。由学生个人先阅读分析案例材料,并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组内相互讨论交流,拟定发言提纲,为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作好准备。案例的课堂讨论作为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它不仅是对学生案例准备工作的检验,也是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机会,并且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互相启发。

endprint

在案例讨论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案例讨论开始之前教师要进行动员,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然后是案例开场白,案例开场白尽量采取多媒体展示与口述介绍相结合的方式,介绍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案例的主要内容以及需要进行讨论解决的问题。而所要讨论的问题主要包括:案例中的疑难点是什么?哪些信息至关重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做出决策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决策是最适宜的?应制定怎样的实施计划?什么时候将计划付诸行动以及如何付诸?如何进行整体评价等?开场白一般由教师做,也可以选择表达能力比较强、积极性比较高的同学来做。之后就可以开始讨论,首先集中讨论前文中提到的这些问题,讨论的方式可以先小组讨论、汇总意见,然后每组派代表主讲,其他组员补充;接着根据不同的意见再分为正反方进行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的争论,通过争论找到问题的焦点,接着再由教师进行引导就问题的焦点提出解决方案,并讨论如何实施。教师要对学生所做的各种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进行现场评价,指出他们的优缺点,讲清难点,回答疑点。

3.3 做好网络营销案例教学的课后总结

教师和学生在每次网络营销案例教学课后都需要进行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3.3.1 教师要做好点评工作。教师在案例讨论结束后要针对学生的分析做一个简短的点评和总结。对于点评应当尽量做到:首先,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明确指出本案例的核心问题以及相关知识点;其次,重点分析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并重点讲解;最后,对本次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做一个以正面激励为主的评价,表扬表现突出学生的同时还要对没有参与发言的学生予以鼓励。

3.3.2 教师要做好总结工作。教师的总结主要包括编选的案例是否合适、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情况、案例备选方案是否恰当以及是否具有进一步修改的余地等。

3.3.3 学生做好书面分析工作。教师点评后,应布置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这样可以使学生利用一定的时间深入地进行思考与总结,最终形成一篇具有实用价值的分析报告。将学生所做的报告以博客形式发布在教学网站上,其他学生可以对博客内容进行评价和点评。

3.3.4 学生自己要对本次案例课做一个总结。要让学生认识到通过本次案例自己学到了什么,查阅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的能力、表达问题能力以及总结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与其他同学比较哪些方面还存在差距需要继续努力。同样,对于学生的总结报告也可以个人博客的形式发布在教学网站上,其他学生可以通过总结报告获得案例分析的经验。

4 基于信息技术的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基于信息技术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适应新形式新情况的教学方法,它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众多优点,但是它并不是在万能的。教师在实际应用时,仍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1 由于案例教学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因此不能够完全代替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虽然案例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并且传统教学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不能忽视其两点:首先,具有很强的连贯性。这对于某些像数学这样的学科而言至关重要;其次,传统教学在灌输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还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4.2 实施的案例教学要与教师的自身能力相关。要想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功能以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要求教学案例具有较高的质量外,还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知识、经验和技巧。根据调查显示,我国最优秀的六所商学院中,教师的授课水平是造成学生不满意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进一步提高网络营销课程的师资水平:如,为了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开展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讨论以及举办案例教学培训班和讲座等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此外,网络营销课程作为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为了进一步提高案例教学的水平,可以组织网络营销课程的而教师去相关企业进行调研,这样不仅丰富了案例教学的额内容,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案例分析能力。

4.3 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角色。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教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而当教师加入到学生之中参与讨论时,学生仍感到有一定的拘束。因此,教师要实时的转换角色,一方面,理论讲课要深透;另一方面,走到学生中间,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开拓他们的视野,逐步克服学习上的依赖心理,努力加强学生各主要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快速成长,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李金秋,高职管理学案例教学研究[J].教育探索,2007(11):28

[2]金明华.基于案例教学的学生管理创新能力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164~166.

[3]王芳.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125~126.

[4]张长龙.信息技术与案例教学的整合[J].教育评论,2005(05):76~79.

[5]陈银娥.关于《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理论与实践,2009(12):80~83.

基金项目: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2GQ8050);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3JK0403);西安邮电大学中青年基金(104-0410)。

作者简介:李栋(1981-),男,陕西咸阳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网络营销、教育研究。

篇5:网络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南充市大北街小学 蒋中文

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社会的快速信息化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越来越离不开对网络的依赖。信息化网络的运用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教育也不例外,网络信息资源也成为我们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的主要手段和来源,在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因此网络教育也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发展方向,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校校通”、“班班通”、“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学校的普及运用,网络教学已经或正在成为广大教师教学的主要手段。

1.网络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

不可否认,网络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比拟的优势。其具有以下特点:(1)内容丰富、形式多样。(2)检索方便,信息的获更加快捷。

(3)利用网络,可实现师生、生生之间双向快捷的交流。

通过将网络与信息技术课程相结合,合理利用网络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手段,必将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2.网络教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影响(1)教学内容的变化

网络教学的运用为师生者提供了相应的信息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大大丰富、拓展了书本上的知识,使学生可以在更少的时间学习更多内容。

(2)教学过程的变化

网络教学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讲解或课堂讲述+演示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

(3)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网络教学中,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掌握,自主学习能力逐步提高,通过信息技术,学生既要掌握知识的学习,又要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同时还要学会进行协同学习,与他人交流,共享信息。

(4)教师角色的变化

在教学中,网络教学的运用,教师角色必然发生变化,从教学的主导者变成学生指导、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创设有利的情景,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

(5)教学媒体作用的变化

教学媒体由原来的教师授课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建构知识的工具。同时,教学媒体即网络本身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6)教学模式的变化

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模式由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通过模拟教学、虚拟教学、问答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等模式来提高知识传授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网络自身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模式。1.任务驱动教学法

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主动学习习惯。

例如在进行画图工具教学时,教师可以布置设计诸如贺卡、宣传画、海报等形式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加以指导、帮助适时点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实施任务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1)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考虑学生实际,尽量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内容或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起来。

(2)强化任务,淡化计算机知识让学生学会怎样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3)任务与任务之间的相互联系任务具有连贯性,形成任务链,加强任务之间的互相渗透。

2.研究性教学法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研究性学习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班级BBS、QQ群等讨论网络的利与弊,畅想未来网络化生活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通过这种方式的研究学习,极大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和研究能力。

3.合作式教学法

合作式教学法常与任务驱动、研究性教学法结合起来,基于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方法,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利用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交互性,最大化个人和他人的学习效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4.学科整合教学法

学科整合教学法是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克服信息技术课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网络环境与信息技术的优势也可以促进其他学科的教学,提高整体教学的科技含量。

网络部分的教学内容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将软件教学与学科内容结合,把学生活动过程中把实质性东西讲透,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

以上几种教学模式,没有严格的区分度,在具体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四、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与非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大同小异,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网络教学中教学活动过程设计包括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组织形式设计,知识材料,学生活动,学习环境设计等。

网络环境下教学,教师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会“学”的方法上,积极创建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情景,教会学生学习,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比传统高了许多。

除教学内容外,教师还需要对网络教学环境进行系统化设计,这一点常被很多教师忽略,很多教师片面认为网络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搬到网页上,将教学内容作为网络教材提供给学生使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其实不然,网络教学来说,网络教学更适合学生的资源共享和搜集;就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网络教学比较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协同学习。

而网络教学中常引起关注的问题是学生成绩的评价,我们在网络教学中可以利用BBS、E-mail、留言簿、共享文件夹的评价,还可以将作业和考试结果可放在学生记录数据库中进行评价,还可以采用教师评定、小组互评等方式更加方便、快捷等等。通过实践,我们觉得不管哪种方式均比传统评价方式更为方便快捷。

但是网络教学中也应注意以下问题 1.学生网络学习习惯问题

在网络教学中,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候往往会偏离教学目标,导致教师不能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对学生认识的转变、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一方面加强引导,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软硬件的管理。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

网络教学要求学生要有高度的自主学习能力,可是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同,基础知识参差不齐,自学的能力也有大有小,所有的这些因素影响了在网络中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决定了其学习成绩。所以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这些因素,做到因材施教。

3.关于网络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设计中,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

以上三个方面是影响网络教学的主要因素,归纳起来就是学生的参与度问题,学生个体差异包括对信息技术课程认识上差异和学生信息能力的差异。

除此之外,如何增加学生参与度也是我们网络教学需要考虑的问题。1.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来引导学生参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比如:电子绘画、科幻作文、电子小报比赛等,通过开展有意义的学生活动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参与度。

2.在网络课堂教学中,在进行小组学习或者自主学习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具体学习任务,对完成好的学生给予激励性评价,教师可以留时间给这部分学生让他们自由安排(包括聊天、玩小游戏等)或者教师将评价结果作为综合素质评定的部分,这样增加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提高学生学习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4.在网络教学中,根据课题需要,教师需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表现在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来提高参与度。

5.此外,有条件学校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信息学教学系统、在线作业提交系统),经常给学生发信息或者发邮件,比如:学生登录到作业提交系统,可以看见老师布置给他的作业和老师对提交作业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无声的关爱,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

篇6:《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负责人:周瑞强 主要参加者: 张春兰 蔡红波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报告

关键词:信息技术 应用 研究

一、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课程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正在逐步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手段之一。现代教育信息的获取、使用及优化组合,已成为新课标、教材拓展、延伸的主要渠道和教师教学创新、学生学习创新、领导管理创新的基本手段,可以说,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经过一定时间的研究、实验,现已取得以下进展: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极大转变,现代信息技术参与了老师们的教学设计,优化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构建了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推动了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本课题组通过对本校实验班的学生的前后成绩对比、分析,充分证明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能提高教学效果,这也是符合高效课堂理念的。

二、课题实施回顾

2011年12月我们申报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被定为米河镇和学校重点教育科研课题,从那时起到现在近两年的研究时间里,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组织理论培训

1、课题基础知识培训

课题被审批立项后,学校领导对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极为重视。校长亲自主持召开了课题组开题会议,在会上他就“课题的选择”、“论证”、“设计”、“申报”及“研究过程”等具体环节,对课题组老师进行了培训,动员教师争做研究型教师,要求老师们树立“课题意识”,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组长周瑞强同志通报了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分析了学校开展该课题研究的软、硬件条件,初步拟定了课题实验方案。

2、明确课题组成员组成及分工

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落到实处,结合各实验教师的自身特点与学科优势,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做到分工细致,责任明确。周瑞强同志负责主持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参与课题实验;张春兰老师曾获得过语文学科优质课一等奖、河南省优秀班主任,负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为:利用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进行情境创立;利用信息技术创造趣味课堂,拓展语文阅读空间,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整合语文教学资源,创造语文教学资源,做到资源共享。周瑞强、蔡红波等老师负责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具体的探究目标为: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过程整合的教学新模式;开发能促进教与学双方互动性发展的教学。

3、课题理论知识培训

开展研究之前,课题组负责人周瑞强老师收集印发了有关《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研究》的理论成果,课题负责人充分发挥数学教育和计算机专业的优势对研究人员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培训,提高了教师理论水平,为本课题方案的实施打下了理论基础。

(二)以点带面,全员参与

1、任务分解,落实研究者责任制。课题组负责人将课题任务细化,涵盖语文、数学等学科,在研究中既各自重点突破,又一起互相协作。各实验老师在明确任务后,随及制订好了学科课题实验方案及工作计划,实验结束后及时总结反思,并形成书面材料上交给课题组长。对无计划,无方案,无资料的研究者,实行淘汰制,这一系列举措的出台,大家的课题意识进一步提高了。

2、实验阶段的调查分析

实验教师方面:课题实验起始阶段,课题组在开放性实验教师之间进行了问卷调查,就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探讨,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为课题实验的全面推行,扫清了障碍。

在学生方面:阶段实验后,我们进行了学生调研问卷,就学生的思维参与,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计算机辅助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95%的学生有希望采用信息技术辅导教学的愿望。我们将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前后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语文学科实验后比

实验前的班级平均分提高在5分以上,数学学科实验后比实验前的班级平均分提高在9.6分以上,并且优秀率和良好率提高都在10%以上,由此可见,试验班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以活动求深入,促发展

课题实验仅凭实验组的老师来探究还远远不够,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我们镇是处于农村,基层教师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渴求异常期盼,怎样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走近教师,走进课堂是我们实验组的目标之一。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以活动来求深入,促发展。三月份,我们举行了课题实验学校公开教学周——基于电子板的课堂教学活动。实验学校教师一百多人出席参加了本次活动。在活动中,我们确立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中的应用研究”这一专题,主要研究推广电子白板这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的课堂教学。由周瑞强、蔡红波张春兰老师公开执教。他们在教学中所展示的课件及教学风采赢得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五月份,我们开展了青年教师基本功系列赛——课件制作和电子白板应用。就课件制作的知识、技巧与教学内容的衔接和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等各个层面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掀起了一股争学信息技术的高潮。另外,我们课题组老师还利用网络资源,积极主动地加入网络教研群体之中,变校内教研为社会公开教研,如加入河南省语文教师群和数学教师群,在那里,每天都有语文、数学教研专题进行探讨,我们的实验老师也与全省各地的老师们一起在群内进行交流

与沟通。

三、阶段性实验心得

Ⅰ语文学科: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上我们做了以下探讨:

(一)整合的教学模式

1.设置情景、引发兴趣。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这一环节,就是要使学生进入主题后,产生完成主题的动机,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观摩《会摇尾巴的狼》(人教版第五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放映一段关于狼掉进陷阱里,与老山羊对话的有趣的课件。这个软件在光、声、色、图的配合下,营造了一种赏心悦目的氛围,将学生带入了美丽的童话世界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可以说这一段的开场白达到了“设置情景、引发兴趣”的效果。

2.提出主题、完成主题。学生在明确教师提出的主题后,立刻构思完成主题的方法与手段。通常情况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网络知识,获取相关的资料,但如果学生无法自主学习使用搜索网站的技巧时,教师引导使用另外一种完成任务的方法、技巧。譬如在学习《赵州桥》的时候,教师先提出“桥”这个主题,继而教授课文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关古今中外的名桥(主要是查找其外形、结构的特点),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到了要进行的主题之中,出色地完成了教师的任务。

3.归纳整理、思维创新。学生在完成教师的任务后,教师要进一步利用或尝试使用合适的方法对学生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过滤、分析、处理,使学生对知识形成一定的认识。如前面所提到的“桥”这一主题搜索,学生找到了各色各样的桥的网站,教师在此就要教会学生学会选择。保留有用的,去除无用的资料。在这个阶段,可以使用浏览、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使学生处理信息,从而让学生根据自己得到的不同信息初步形成学习体会,从而达到思维的创新。

4.总结与成果展示交流。课堂活动过程中,学习者展示各自的认识与看法,通过不同视角观点之间的相互比较与补充,完善、加深对拓展阅读主题的认识。这一阶段是信息的深度加工阶段。

(二)整合的教学实例 1.课文学习

有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教学上的一个误区,因为部分教学内容在多媒体环境下以直观的形象凸现出来,无法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养成了学生的惰性,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通过实验我们认为,要启发、拓展学生思维,不必拘泥于课文内容,应该从实践入手,所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是可行的。

下面以人教版第六册《雨中》一课谈谈上述模式的运用。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拉车运货的年轻姑娘在阴雨的傍晚,车子歪了,一箩筐苹果翻倒在马路上,过路人主动帮她拾苹果的事,突出了

人们助人为乐的好品质。这一节课的内容重点是理解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一、二自然段主要是描绘美丽的雨景。为了让学生理解美、欣赏美,实验老师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方案。

(l)赏读

首先让学生闭眼想象自己正步人雨中,边走边欣赏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读毕,学生睁开眼睛,欣赏着教师制作的课件。该软件是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有雨前乌云密布的天和淅淅沥沥的雨,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路上行人各色的雨伞等等一一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景,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

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于是紧接着,学生在教师诵读方法指导下,自由朗读,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根据软件所提供的画面或字典来解决。最后,由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诵读(可采用表演读、小组合读等形式),他们都表现得踊跃、积极,效果良好。

(2)精读

在赏读的同时,教师适时地提出“你读懂得了什么”,以此作为“精读”的突破口,从而使他们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知道每一句话所使用的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重新将雨景中所描绘的实体又合理地发挥想象成另一事物,达到了思维创新的目的。

2.阅读扩展

中外名家喜爱雨景的有不少,其中还留下许许多多的名篇佳作。于是,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上网查找资料。学生反响很热烈,马上找了许多的“雨”作品,有叙事文、散文、诗歌等,并归好“春、夏、秋、冬”的类别。事实证明,利用网站资源多读好书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了阅读内容,并且以交互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心得体会,效果明显,为其他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为实现新大纲所提出来的阅读要求提供了一条捷径。

3.仿写练习

学以致用,在学了如此美妙的雨景文章及欣赏众多的名人佳作以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仿写练习。结果是令人惊喜的,仅从题目看就让人耳目一新,如《春雨之声》、《浪漫雨夜》等。内容也是多姿多彩的,有纯粹写雨景的,有写环保的,也有写事的,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因此,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这是由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三)符合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包括阅读、写、听、说等方面。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要有新的特点。

阅读: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应该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

由此可知,信息技术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方式。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可为语文素质的根本因素一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所以说,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顺应潮流的发展,符合时代的要求,为整个教学界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Ⅱ数学学科: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直觉思维

1、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

这种模式,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电子白板、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各种信息给学生。由于计算机将教学素材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处理,将这些资料组织起来,课

堂教学时可以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电视机连接起来,也可以在网络计算机教室中进行,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较短时间内,计算机使学生多种感官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知识的理解,因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的利用率。解决某些探索性问题时,就可以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一些结果的必然性。另外,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插图和音频等,可以使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简单明了,以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可以将数与形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认识,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起到很好的效果。

2、利用计算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合作学习的思想,以问题共同解决为中心的思想,发展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强调终身学习的思想。问题是教学发展的动力,所以对解题的教学历来受到教师的重视,现代数学教育更是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由于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为数学的发现学习提供了可能,它的动态情境可以为学生做数学题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手段,使学生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例如“求圆内接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一课,在电脑网络教室里,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在动态变化中观察静态图形的变化规律,对图形进行定量的研究,通过交流、讨论,最终得到问题的解答。由此可见,对一些教学内容,我们作为教师的完全可以让学生分组去探索,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3、通过计算机人机交互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产生出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二)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眼界。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当然,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

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它只可巧用,不能滥用。数学的课程改革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优化数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

(三)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特点:改变过去“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效扩展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优化教学模式,使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除此之外,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增长知识。

1、多媒体是辅助设备,多媒体教学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 目前课堂多媒体教学以成为各级各类学校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也出现不可忽视的各种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霸权”现象,教师被课件所左右,课堂灵动生成不够。在公开课、展示课中不少教师利用多媒体时抛开了粉笔和黑板,但是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然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黑板的及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增减,有些内容是教师突然而至的灵感,而这往往是教师的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多媒体本是一

中教学工具,教师不应该“退居二线”,而应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各自特长,优势互补,交互使用,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要尊重和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运用多媒体实施教学时,除了不能忽视应遵循的辅助原则,也不能忽视教学的重要环节——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这是计算机的功能无法取代的。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尽管可以使教学活动进行得快,执行教学工作准确无误,但由于过分强调多媒体,导致教师把“主导”地位让给了屏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陷入了“可有可无”的境地,形成了以媒体为核心独霸课堂教学的局面,那么使教与学失去了主动和谐的气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产生了距离,就无法引导学生进入教材特定的环境。

实验中发现目前的课堂教学过分倚重计算机和网络的功能,变以前教师的“满堂口灌”为今天的“满堂电灌”,多媒体“霸占”了整个课堂。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明确提出: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而不是教学装置。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是最具有亲和力的,师生之间课堂上互动性的交流是比较重要的教学途径。但受到课件的牵制,课堂上教师的表情、手势对学生的暗示作用不够,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

3、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也促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多媒体的广泛应用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冲击。首先,教师要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就不能只当“解说员”

和“播放”操作者,要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探讨多媒体在教学运作中的基本教学规律与要求,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师的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其次,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教师不能固守自己的已有的知识体系,要不断充实自己。适应新生事物,并且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四、阶段性成果

(一)教师方面

学期末,我们对教师又进行了调查,95%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99%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自己也希望进行这样的教学实践。在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对本校的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培训,提高了全体教师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认识,初步掌握了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技巧,学会了制作简单的课件。现在,约有70%的教师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并进行组织教学。课题组成员中,周瑞强老师的论文《浅谈家长对初中生学数学的辅导》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二等奖,论文《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创设情境》荣获全国素质教育教研成果一等奖,《浅谈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全国发行的CN刊物《试题与研究》上发表;张春兰老师辅导的学生张佳佳在河南省课中小学生课改论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张老师获得优秀辅导奖;蔡红波老师获市级优质课二等奖,所辅导的学生马宇在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室组织的中小学生课改论文比赛中获得二奖,本人获

得优秀辅导教师奖。这些都是我们课题组成员学习、实验、成长的轨迹。

(二)学校方面

随着我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校的现代化建设也随之得以发展。学校于2012年8月份成立了校园网,全面更新了多媒体教室和一类电教设备,为本校教学资源共享打下了坚实的物质设备基础。

五、今后的研究设想

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会在今后的课题实验中加以探究。我们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成功标志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高效性;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技能的训练与提高;有利于认知结构的优化。我们期盼各级领导、专家对我们的课题给予更多的关心与指导。总之,在新的教育形式下,面对当前的信息社会,作为我们教师——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应该用新的教育理念,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潜力,为推动教育新课程改革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祝智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技术培训教程》2007年6月。

2、齐建华,大象出版社,《现代数学教育》,2001年3月。

篇7:研究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10年12月01日 15:36

来源:网络转载

供稿:佚名

浏览:778 登陆分享获积分:腾讯微博开心网QQ空间百度贴吧淘江湖腾讯朋友邮件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我国英语教育的热点,是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借助信息技术,构建出一种新的英语学习模式,结合英语教学实践,阐述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的策略;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学生实现情境学习、协作学习和认知学习。

1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可以从广义、中义、狭义3个层面来解释。就广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就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就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各种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

信息技术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手段,即各种信息媒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二是方法,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信息技术就是由信息媒体和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两个要素组成的。

2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面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英语教学必须改革。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人手:

(1)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英语教学应该由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被动形式转变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形式。

(2)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观念。教师角色应该由原来中心地位的知识讲解员、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3)要转变传统的学生观念。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

深58-12语末模1 1/4 XYQ★★ 建构的主体。

(4)要转变传统的教学媒体观念。以前的教学媒体都是教师用来上课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既作为感知的对象,又作为认知的手段。

(5)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该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合作学习”、隋境创设”、“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意义构建”等多样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6)要更变教学手段。要从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角度出发,使课堂里学到的知识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有目的地使用语言交际的能力。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只有通过英语交际活动和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所掌握。具体来说,这不仅要求教材真实且接近生活,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进行交际性教学。教师还要善于营造出使用英语的环境,鼓励学生勇于运用英语学习和思考。英语教学要改革,我们没有理由不使用英语教学数字化,我们没有理由不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是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3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3.1有利于教授者与学习者之间完成知识信息的转移

(1)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目的有两个:给学生传授书本内容;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2)面对教学信息,学生必然有两种反应:学生将理解的知识转换为自我能力的提升:构成反应。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能把图像、声音、文字的教学材料融合在一起,向学生提供多种刺激,使学生获得视听等多种感觉通道的信息,同时大容量的多媒体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增大了教学容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并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安排学习进程,解决实际问题。它不仅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而且能给予学生更多的交流评价机会,促进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有利于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多向思维的品质。

(4)从教育科学的视角看,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信息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所能掌握的知识限度。学生所要学习的不仅有以课本为载体的信息,声音、图像等多元化的信息也都将作为教学内容被引进课堂。这种教学内容的更新,必将极大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不再接受单一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教材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递渠道,而仅是本学科知识的压缩与精选,以多种媒体组合成的教学资源,必须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进入课堂和学生的认知体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更广泛地涉猎学科空间,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学科的最新知识。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将会大大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深58-12语末模1 2/4 XYQ★★

(5)从教学理论的视角看,由于学生对课本的学习兴趣本来就不是很高,又在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往往被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所遏制。而在多媒体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授课的接受程度将直接体现教学效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进行教学,将变单纯的说教为情景的熏陶,是一种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提供知识、示范练习、边演示边讲解的多层次启发性教学方法。这种启发式教学必将调动其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基本上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教师可引导他们上网进行再次学习,通过互联网络实现教师、媒体、学生的自主交流,使学习向完全个性化的目标靠近。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完全成了学习的主动者,其学习效果不言而喻。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了教学观念更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3.2有利于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调节注意、提高记忆

注意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心理条件,良好的注意品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保证。刚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而且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如果教师能精心选择和制作视听教材,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疑问,把学生带人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遇到难点或比较抽象的问题时.往往因感触不深,产生厌烦情绪而走神.教师若能以多样化的电教手段,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抽象的材料变得具体,使枯燥的事物变得有趣,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走神,起到集中和稳定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3.3有利于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1)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含义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同样的时间内,使学生学的多些、快些、好些,能使更多的人受到教育。

(2)最优化的标准有两个:意识效果最大:时问最少。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做到既增加教学内容和知识容量,又不增加教学时间和学生负担,只有依靠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它能把许多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缩短教学时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有利于在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研究的课题或项目,自己收集、分析并选择信息资料,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教育工作者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求知,使之在亲身的实践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一种对教育的理解,对学生的认识。它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和保护学生自我探索、求知的欲望和热情,这种欲望和热情是学生毕生学习和发展的原动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应该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融汇于学生学习的任何方面。其基本内核是倡导学生学习中的主体研究精神,促使基础教育以学生的自主性、协作性、创造性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条件。倩息技术对在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信息技术为英语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方法。研究性学习是

深58-12语末模1 3/4 XYQ★★ 学生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开放、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必须综合开发和利用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电子教室、校园网、互联网、教师等校内外教育资源,为研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2)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信息化、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和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习资源从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资源库到互联网,不断发展、丰富,学习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从局限于课堂的教与学活动.发展到了可以选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

(3)为研究性学习评价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评价工具。研究不是目的,只是完成培养目标的一种手段和方法,通过这种手段和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感受和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所关注的并不是学生探究的课题有多大的价值,他们的探究方法有多少科学性,探究的结果是否有社会效益。我们真正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有了探究的意识.是否参与了探究的过程,是否获得了积极的体验,是否学会了认识世界的一些方式。要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能,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并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积极地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与实践活动。现代信息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过程性记忆和评价工具。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研究成果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网上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便于教师、学生进行评价。

4结束语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能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创造性工具,它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必然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学与教是人类教育中的永恒现象。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活动更是实现教育目的、任务的主渠道。因此,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进教学改革,正确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篇8:“基于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案

一、提升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识。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高中阶段的学生容易被一些新奇的事物所吸引,但对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往往会感觉厌烦,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利用一些有趣的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如:教师在教授《插入艺术字》内容时,可以用已用艺术字编辑好的文字与未用艺术字编辑的文字作对比,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接着引入问题,让学生回答艺术字体如何编辑。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验证体会,鼓励学生进行作品展示。最后,教师再进行操作演示。教师将艺术字与平常字体进行对比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学生通过动手验证自己的想法,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展示,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就会更强烈。

二、实现互动交流

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竞争者也是学习对象。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开展合作项目,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够取长补短,突出学生的长处,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而教师在学生的合作交流过程中要扮演好引导者和解答者的角色,适当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在教授《插入图片》一课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布置任务,让学生自行完成一个图片主题,或介绍自己的家乡,或介绍一个旅游景点。学生自由组合,自行安排组员的工作和角色。这样,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会进行讨论、分析,使组员之间相互信任、理解和支持,最后达成共识。组员之间工作的层层递进,使得组员团结在一起解决问题。学生受到任务的驱动,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汲取相关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而对于一些不愿意学习的学生来说,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大大地激发了其学习的动力,在参与合作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收获。

三、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课改中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恰当应用互动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授《文字排版》内容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文字进行排版,什么才是符合自己审美观的排版。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将学生的思维从课本理论知识延伸到实践生活中,并让学生结合实践中的一些知识进行解释,在对问题进行探讨时敏锐地发现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创新点,并对这些创新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又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

四、提高实践能力

互动式教学方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针对某一内容、模块的知识进行讲授时,可以事先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具备相关知识后再让学生进行探讨和操作,验证学生的猜想。学生在互动学习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上一篇:维吾尔族作文下一篇:社区交通安全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