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资源运用

2024-06-23

现代信息技术资源运用(精选十篇)

现代信息技术资源运用 篇1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 由于过分注重考试成绩, 又受部分教师的语文素养的影响, 以课本代作品, 以习题代阅读, 以能力训练代心灵感受, 从而篡改了阅读的本质, 降低了阅读的品味, 这样的阅读, 是没有灵魂的阅读, 也是精神缺失的阅读, 更不是有效的个性化的阅读。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交流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情趣。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学生更好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以说,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强大的认知工具离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近。那么, 如何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和语文教育双赢的局面呢?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巧设阅读情境

阅读活动的本质内涵就是理解解释和意义的获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音频、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来创设情境、模拟现场, 使学生迅速进入到文本中, 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语文教学中, 教师巧妙创设教学情境, 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 带领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变为形象的图像内容。比如语文必修四《望海潮》,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视频展示自古令人魂牵梦绕的江南胜景, 展开柳永的《望海潮》满眼一派承平气象, 学生欣赏着八月钱塘西湖秀色, 感受着排浪怒涛钱塘大潮。在这样的阅读情景中, 学生领略美的景致, 美的画面, 美的笔调, 美的神韵, 美的音律, 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 净化自己的情怀, 明白了什么叫真正的美、脱俗的美。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巧设情境, 使“教材”变成“学材”, 借助多媒体领悟文章内涵。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学生阅读的独立性

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通过自己主动的积极的多维的思维活动, 去获取信息, 发现问题, 从中得到情感体验, 获取精神滋养。学生的阅读是教师永远不可代替的, 教师可以从阅读方法、阅读技巧、阅读内容上对学生加以指导或引导, 然后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知识面。学生借助网络搜索引擎浏览信息功能, 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疑点思考探索和发现自己未知的领域, 更好地实现了个性化阅读, 读得更深, 读得更广, 真正有所领悟, 真正有所收获, 心游万仞, 思接千载。比如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语文必修一收录了《鸿门宴》, 必修四收录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学习其中的两篇选文仅仅是弱水三千中取得一瓢饮而已,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展开对《史记》的进一步深入研读。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专题, 供学生阅读学习作参考。比如: (1)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 (2) 学究天人, 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 (3) 不虚美, 不隐恶———《史记》的史家传统; (4)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5) 摩形传神, 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6)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史记》的叙述艺术; (7) 正史鼻祖, 文章大宗———《史记》的影响。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研究方向,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更好地达到阅读的个性社会化, 更好地从课内到课外, 从课本到书库, 从学校到社会, 博览群书, 通观社会, 汲取丰富多彩的文化乳汁。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质疑阅读, 也就是说阅读的重点不仅在读, 而且在用心思考。完整的阅读过程是感知—感悟—理解—评价—再创造过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互动平台, 充分发扬课堂民主, 给学生思考并发表独特见解的权利, 创设和睦、和谐的氛围, 让学生独立化、个体化思考融入到大家的讨论合作中来, 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知识和人生积累去思考, 去理解, 去判断, 以获取更多的、更高层次的知识以及人生感悟。比如必修四《雷雨》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发布这样一个讨论题:“在戏剧中, 我们要从语言角度去分析人物的性格。让我们从语言出发, 看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读文本找出答案, 说明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说明理由。”有人说周朴园穿旧衣服, 用旧家具, 关窗户, 所以对鲁侍萍有真情流露。有同学说周朴园在家中奉行“父父子子”等级关系, 他是一个专制的人!有同学认为周朴园虚伪、贪婪、专制、残忍。他怕自己的事情被别人发现, 而有损自己的地位。有同学认为周朴园很礼貌, 很文雅。有同学认识更全面一些周朴园是一个资本家, 这是他的人性, 为钱, 淹死很多工人;爱他的人, 生活中需要温暖也是他的人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阅读体现了新课改的素质教育要求, 使学生从课本单一的文本中解放出来, 是放逐短期教育行为的一种具体方法措施。阅读活动就应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可以超越文本, 产生出新的阅读创意, 拓展出新的思维空间, 从而提高阅读质量。学生借助网络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阅读, 有效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

我们期望个性化阅读的实现, 我们期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效果, 让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 在阅读实践中养成探索思考的习惯, 充分发掘人的潜力, 形成学习能力, 以有效阅读, 更好地面对21世纪的学习的革命。

摘要:现代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实施有必要同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 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和语文教育双赢的局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阅读是一种有效方法。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论文 篇2

尤其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不可低估。

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发展语言,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并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

多媒体电教手段的广泛运用,可以将情感和美感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之中,使语文教学更具感染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在内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1世纪是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以计算机为主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的科技产品、先进的硬件和软件,越来越多地进入教育领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就深深地体会到: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

每一个学生既是一片有待开发的教育资源,又是这一资源的拥有者和开发者。

我们应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的、被动的教学模式,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综合,使学生的活动变成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发展语言。

语言的运用表达是评价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标志,在学生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用,以画面再现情境,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

如在《卢沟桥的狮子》一文的教学中,有一段描述狮子形态的文字。

学生对这一段描述的内容是极其陌生的,但教师此时可以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

我边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我再次运用多媒体课件,屏幕上出现一幅幅画面:有蹲坐在石柱上的狮子,有低着头的狮子,有偎依在母狮子怀里的小狮子,有被大狮子按在地上的小狮子在学生观察画面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练习说话。

学生在观察画面时,已有经验储备,按照课文中的有的好像有的好像有的好像句式进行说话练习,这样一来,既加深了理解,激发了想象,又发展了语言,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2、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挖掘潜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多媒体教学从创设语文教学情境这一角度来看,它更具优势。

它可以依据教材内容还原,把作者笔下的境再现出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情、景,也可以模拟与教材相似的情境,谋求形似和神似。

我们平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讲的就是文与画之间的关系。

文学作品诚然是通过语言文字传达信息的,但借助于图像把作品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年言的效果,便于学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

例如,《桂林山水》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写景文章,教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到此处的迷人风光,从而产生阅读的欲望。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自主的权利,让他们画出自己最喜爱的词句,朗读自己最喜爱的部分,并与同学相互交流,充分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从而实现语言的积累和感悟。

然后抓住契机,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本地的景点图片。

让学生观察、讨论,合作学习,运用积累到的词句练习描述,展开丰富的想象。

最后还可组织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利用大屏幕出示的画面,向大家介绍各景点的风光。

这样既进行了语言和能力的训练,同时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3、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语文课本中有的知识,由于学生生活空间的狭窄,知识面不宽,再加上有些语言学生不易理解而往往成为教学上的难点。

而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可以通过展现情景、模拟现象、叙述事实,成为突破课文重点难点的重要手段之一。

如在《捞铁牛》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对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方法在认识上有些模糊。

于是我让学生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展开研究和讨论。

学生一方面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进行琢磨,一方面将各自理解画出的示意图反复比较,得出结论。

在学生利用展台汇报学习成果时,我发现学生的讨论确有成效。

于是,我抓住时机,利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捞铁牛的过程,学生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演示结束后,教师提出疑问:在当时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了?学生被激起了探求的欲望,再次组成探究小组展开研究和讨论,有些同学会发现只需要四只大船,两船泥沙,就可以捞起铁牛,而有部分同学不能理解,这时教师利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现场的演示,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方法,同时学会了科学地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二、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加强情感和美感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有效地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上好典型课例,能使语文教学更具感染力。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教学,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几个感人的片段: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英、法联军抢夺珍宝、火烧圆明园的过程学生看后无不深受震撼。

于是,满怀激情的读书声在教室里朗朗响起。

从他们动情的朗读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阅读教学特别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和自主地位,《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们也很重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师生交流方式比较单一,个性化的学习难以真正得到落实。

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则可以加大实施的力度和深度,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如在教《一个小山村的故事》这一课的时候,课前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同学们提供了和课文密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的兴趣、知识结构、本地的实际选材料,进行调查、思考:小山村的故事是怎样发生的?你有什么感想?然后,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完成的思考及时反馈给老师。

老师对学生的作品及时地进行评价:或简短的鼓励,或巧妙的提示,或适度的修改。

最后,系统地学习课文,同学们在学习中情绪饱满,积极性很高。

这种尊重学生差异的个性化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手段的合理运用,将彻底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育领域中的任何改革,包括基础教育课程与教育改革在内都不可能置它于不顾。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阅读 篇3

关键词:有效阅读;现代信息技术;个性化阅读;人文阅读;新课改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正成为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视点。新课改明确地揭示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实现教育的人文精神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现代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实施有必要同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尤其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能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阅读的内容有较深刻的掌握,而且会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由于过分注重考试成绩,又受部分教师的语文素养的影响,以课本代作品,以习题代阅读,以能力训练代心灵感受,从而篡改了阅读的本质,降低了阅读的品味,这样的阅读,是没有灵魂的阅读,也是精神缺失的阅读,更不是有效的个性化的阅读。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交流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学生更好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强大的认知工具离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近。那么,如何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和语文教育双赢的局面呢?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巧设阅读情境

阅读活动的本质内涵就是理解解释和意义的获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音频、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来创设情境、模拟现场,使学生迅速进入到文本中,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语文教学中,教师巧妙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变为形象的图像内容。比如语文必修四《望海潮》,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视频展示自古令人魂牵梦绕的江南胜景,展开柳永的《望海潮》满眼一派承平气象,学生欣赏着八月钱塘西湖秀色,感受着排浪怒涛钱塘大潮。在这样的阅读情景中,学生领略美的景致,美的画面,美的笔调,美的神韵,美的音律,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明白了什么叫真正的美、脱俗的美。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巧设情境,使“教材”变成“学材”,借助多媒体领悟文章内涵。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学生阅读的独立性

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通过自己主动的积极的多维的思维活动,去获取信息,发现问题,从中得到情感体验,获取精神滋养。学生的阅读是教师永远不可代替的,教师可以从阅读方法、阅读技巧、阅读内容上对学生加以指导或引导,然后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知识面。学生借助网络搜索引擎浏览信息功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疑点思考探索和发现自己未知的领域,更好地实现了个性化阅读,读得更深,读得更广,真正有所领悟,真正有所收获,心游万仞,思接千载。比如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语文必修一收录了《鸿门宴》,必修四收录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学习其中的两篇选文仅仅是弱水三千中取得一瓢饮而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展开对《史记》的进一步深入研读。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专题,供学生阅读学习作参考。比如:①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②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③不虚美,不隐恶——《史记》的史家传统;④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⑤摩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⑥善叙事理,其文疏荡——《史记》的叙述艺术;⑦正史鼻祖,文章大宗——《史记》的影响。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研究方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更好地达到阅读的个性社会化,更好地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本到书库,从学校到社会,博览群书,通观社会,汲取丰富多彩的文化乳汁。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质疑阅读,也就是说阅读的重点不仅在读,而且在用心思考。完整的阅读过程是感知—感悟—理解—评价—再创造过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互动平台,充分发扬课堂民主,给学生思考并发表独特见解的权利,创设和睦、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独立化、个体化思考融入到大家的讨论合作中来,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知识和人生积累去思考,去理解,去判断,以获取更多的、更高层次的知识以及人生感悟。比如必修四《雷雨》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发布这样一个讨论题:“在戏剧中,我们要从语言角度去分析人物的性格。让我们从语言出发,看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读文本找出答案,说明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说明理由。”有人说周朴园穿旧衣服,用旧家具,关窗户,所以对鲁侍萍有真情流露。有同学说周朴园在家中奉行“父父子子”等级关系,他是一个专制的人!有同学认为周朴园虚伪、贪婪、专制、残忍。他怕自己的事情被别人发现,而有损自己的地位。有同学认为周朴园很礼貌,很文雅。有同学认识更全面一些周朴园是一个资本家,这是他的人性,为钱,淹死很多工人;爱他的人,生活中需要温暖也是他的人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阅读体现了新课改的素质教育要求,使学生从课本单一的文本中解放出来,是放逐短期教育行为的一种具体方法措施。阅读活动就应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可以超越文本,产生出新的阅读创意,拓展出新的思维空间,从而提高阅读质量。学生借助网络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阅读,有效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语感 篇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广泛积累, 培养语感

积累是产生语感的基础。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底蕴, 才能在相关言语的听读训练中, 将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情感倾注于语言文字。在心灵与生活的碰撞中, 发出熠熠生辉的言语之光。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贴近、参与生活, 在生活中扩大视野、增进积累、激活思维, 语言学习才会有生命力, 才会有灵气。现代信息技术的大容量及跨越时空的特点, 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广泛积累。

例如, 我在教授《长城》一文时, 在课前为学生制作了相关课件, 提供了较全面的文字、视频、音频等形式的学习资料, 这样学生在学课文前就有了丰富的见闻。读文章时, 就能将自己的内储充分调动起来, 真切地与文本相交融, 产生语言形象感。又如, 在学习《月光曲》之前, 我先让学生欣赏美妙的钢琴曲, 感受音乐的美妙与神奇。并查找贝多芬的资料, 积累充分的信息, 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真切的情感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迅速感知和把握语言文字的内涵。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结合, 还会不断把学生带入广阔、丰富的语言环境中, 增强学生的阅历,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语文课上有不同题材的课文类型, 可以说包罗万象, 语文实践活动课更是丰富多彩。在这些课上, 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了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学生扩充语言信息提供了很大空间。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品词析句, 培养语感

品词析句是增强语感的重要途径。教材中许多词句具有表层和深层含义, 乍一读, 似乎很好理解, 但要真正读懂它, 把握其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就得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实际品词析句才行。有品有读, 语言文字才能得以咀嚼、消化、积淀, 教师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感, 学生才能学会阅读, 并大量阅读, 他们心灵中的文学园地才有可能生机盎然。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理应成为阅读的基本功, 成为增强语感的重要途径。

需要强调的是, 这里的品读决非斧砍刀劈式的肢解, 更非喧宾夺主式的灌输, 而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心灵与文本的交融, 但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教材中, 有些重点词句, 细节描写对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 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 容易形成学习上的障碍, 影响语感能力和思维发展。特别是那些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 很难感受品味语言的乐趣。而当我们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 许多难题便可迎刃而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多种表现方式, 将语言文字转化为易于感知的影像材料, 将遥远、抽象的事物, 展示于课堂, 呈现在学生眼前, 于是, 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被解除, 语言文字变得鲜活生动, 咀嚼起来也就韵味十足了。

例如, 北师大版教材《女娲补天》一课中用浓重的笔墨描写了人类遭受的苦难:“不周山是支撑天的柱子, 柱子一倒, 天塌地陷”, “洪水从地下喷涌而出, 地上一片汪洋”……这些描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很难联系在一起, 学生也难以品味出用词的准确性及妙处。因此, 我在教学时放映了女娲补天的动画片, 并用《粱祝》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让学生结合画面谈谈自己读懂了哪些词句, 体会到句中哪些词用得好, 好在哪里。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真切地感受灾难场面, 准确生动地说出天塌地陷、喷涌而出等词, 从而对语言文字有了正确、丰富的理解, 亲自品味文中精彩处的精妙, 产生了语言形象感, 因此, 能以更高昂的激情投入到阅读教学中。

又如, 我在教授《草原》一文时, 引导学生讨论重点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 一会儿又下来, 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有些学生的眼神中流露出了困惑。看来调动自己的全部生活经验, 他们也只找到了一种模糊的感觉。于是, 我带学生欣赏课件中的草原风光片:雪白的羊群在无边的草原上吃草、漫步, 所到之处, 真可谓白花朵朵……学生观赏时, 注意力集中, 很快进入了积极的思考、感受状态中。此时再引导他们品味好词语, 分析句式、句意, 从中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学生此时才与文本真正交融, 感受到了品味语言的乐趣。再次指名朗读时, 他们更投入了, 味道更足了;谈体会时, 更动情, 更形象了。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 增强语感

激发情感是培养语感的核心。语言文字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可感性, 情感却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脱离情感因素学习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是单调乏味的;一旦融入了情感, 会激发学生想象力, 再现相关形象, 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 增强语言敏感程度, 语言文字也会变得多姿多彩。但我们也知道入境才能生情,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无疑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觉效果, 对语感的培养十分有利。

例如, 在一次公开课中, 有位教师执教《白杨》一文时, 巧妙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带学生入境生情, 强化语感, 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文中,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可以说是理解白杨品质的点睛之笔。而学生单纯的朗读讨论只会停留在表层的理解上, 无法产生情绪上的共鸣, 无法真正用心用情品味出白杨的坚强不屈。执教教师经过认真思考, 在第三句的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弥补了这一缺憾。为了让学生产生直观感受, 了解白杨的品格, 课件中展现出了白杨树与各种困难抗争的生动画面, 把学生带到了茫茫大戈壁。最后, 教师再问学生想对白杨树说些什么时, 学生对句子有了独特而丰富的感受, 主动参与性大大增强。他们有的三言两语, 有的滔滔不绝, 从不同角度表达出了爸爸的话中所蕴含的内涵、情感, 以丰富的语言传递着思维信息, 思维得到发展, 语感得以强化。

在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增强学生语感方面, 我也曾在《丰碑》一文的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文中第13自然段这样写道:“风更狂了, 雪更大了, 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 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教学时, 我首先将课件定格在军需处长冻僵时的画面上, 接着我在音乐声中这样描述:可敬的军需处长就这样离我们而去, 但他的形象却跟云中山一样高大, 伟大精神永存我心。而后, 音乐变得激越。课件中的画面上飘起了雪花, 风声响起, 画面右侧字幕一行行出现, 我开始引读, 学生看画面和字幕接读:听, 风_____, 雪_____, 大雪_____, 他成了_____。此时学生的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 情绪被激起, 对语言文字有了更丰富的了解, 当我再指名配乐朗读, 学生在读“更狂”、“更大”和“晶莹的丰碑”几处时, 格外动情。我知道, 此时的他们已进入了情境, 领略到了语言的内涵。我趁热打铁再让学生质疑、解疑。有的学生说风雪是在哭泣, 风声是战士们内心的呐喊, 并在教师的点拨下说出了丰碑不仅指军需处长的身体, 更是代表着一种不朽的精神。可见, 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启发学生在情境中培养语感的做法是有效的。

实践表明,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培养学生的语感, 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教师正确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全面地提高语文能力。然而, 我们也应看到, 如果教师过多地把精力集中于操作演示, 把学生的所有兴趣都吸引到课件中过于直观和热闹的内容上, 是不利于引导学生思考的, 也不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展开想象。因此, 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 也不可摒弃传统教学中的精华。教师应努力寻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使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威力, 使学生感知语言之精妙, 洞察语言之精髓。

摘要:语感的培养与语言文字的训练, 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旨在探讨, 如何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语感。培养学生语感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共有三部分, 即广泛积累, 品词析句, 创设情境。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能有效培养学生语感。

现代信息技术资源运用 篇5

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当前,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代课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化,同时它也带来的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及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变化。

一、创设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有不少小学学生对物理学习缺乏兴趣,单调枯燥的讲解和说教,让他们对物理学习产生抗拒心理。但是,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无疑会对物理课堂起到积极的作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

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能让课堂变得生动真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在物理教学课堂中,教师需要适当插入一些练习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对练习题的选择就需要教师去把握,去整握。还有利用多媒体,学生从中能学到很多课外知识,五、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条件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他们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而来的。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数学新课堂 篇6

一、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教育技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的兴趣。比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中的“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通过操作发现无论三角形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度。

在教学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图像闪烁、重复、定格、动画、色彩变化以及声响等效果,给学生新颖的感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对数学的向往,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并获得快乐和享受,历来是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孜孜以求的。然而兴趣和动机有赖于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引起,小学生尤其如此。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和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不仅可以来用传递教学内容,而且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动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繁杂的计算可以由计算器或计算机完成。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数学教学更加关注的应是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更加强调的应是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孕育、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等。把学生从繁杂的运算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与理解数学中更本质的内容,才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总体趋势。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为学生营造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

三、感知知识形成过程,突破教学重点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但理解能力欠佳。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满足于让学生“记”一些知识点,而不关注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其内涵,学生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尤其对那些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我们在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教学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加以直观地显示,以其较强的刺激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促使我们的学生了解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

四、发挥动静结合优势,增进理解记忆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可以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动像和静像有机结合的优势。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例如:教学“角的概念”一课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做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亮点和两条射线,使学生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又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关系。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五、提供合作探究机会,培养创新意识

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小学数学的合作探究教学,有助于营造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探索,多渠道地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低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拼出美丽的图画”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探究小组,让每个组里的同学大胆地进行创造性的拼摆活动,然后由代表到视频展示仪上交流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思维空前活跃,互相启发,创新意识得以增强。

实践表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然而,要真正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还需要不断地改善教学条件,需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需要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实践与探索。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监理工作效率 篇7

1 建成农机监理管理信息系统

为了解决手工办证区(市)县监理人员不断往返市、县两地,办证成本、高效率低的现状,成都市农机监理管理信息系统于2005年10月建成。自系统开始投入运行以来,全市所有区市县农机监理业务均实现了联网覆盖,成都市在农机信息网络化管理、计算机统一制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系统的使用节约了行政成本,方便了群众办事。农机监理管理信息系统在成都市政务中心窗口开展的行政审批服务中发挥了显著作用:目前窗口承办的15项行政审批与服务事项中的3项行政审批是通过该系统办理,窗口4位工作人员中的3位必须利用它开展工作;据2006年12月到2007年11月窗口办理情况统计,一年里窗口办结通过的行政审批为16723件,其中即办件是16559件,通过“成都市农机监理信息管理系统”办理完成的就有16484件,使农委窗口全年网上审批率达到98.57%并且占到窗口全部即办件的99.55%。从此区(市)县监理人员不用再到市窗口办证,而且机手可以现场办理完各项手续,提高了效率。

2 搭建短信平台,沟通广大机手

2007年都江堰市农机监理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了农机监理短信平台,广大农机驾驶员可以通过该平台了解有关农机安全监理方面文件精神、咨询农机监理事项、预约办理监理业务等。机手只要打个电话或发个短信,就能解决他想要的信息和想办的事,还能获得24小时的预约服务,而这一切都是免费提供。农机监理站也通过信息平台将国家、省市农机大的政策、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农机监理业务的开展、节假日的问候点对点传送给机手。

郫县农机监理站在县农村经济信息中心的配合下,及时通过网络为全县机手和跨区作业的外地机手发布全国各地农机作业市场的供求信息,通过手机短信息等方式向参加跨区作业的农机手免费提供气象预报、作业价格、机具数量、自然灾害等资讯。还根据农业机械跨区跨区作业及作业的范围,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为本地机手发布将要跨区作业的农机监理部门的联系方式和电话。

3 利用互联网上通报年检年审情况

双流县农机监理站在全县乡镇党政网普遍开通的情况下,在党政网农机栏目中设置专门的信箱,每月将车辆年检年审的情况、尚未年审的机手、报废的车辆、违章记录等信息及未年检年审的拖拉机情况定时通报给乡镇分管部门,抄告县公安局交警队,确保了各类信息能及时有效地传到各个环节。

4 信息手段为战胜自然灾害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传承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篇8

一、恰当使用, 锦上添花

传统教学虽然也能创设一些情境问题, 但是操作时间过长, 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出生动有趣的画面, 创设吸引学生积极思维的情境, 其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能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催化”, 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使教与学双方始终处于“活化”状态。

例如, 教学“循环小数”时, 一上课, 教师开门见山地说:“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简单操作键盘, 大屏幕上出现这样一个画面:中间一个日历, 周围有七个色块, 上面分别写着“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六”。学生一下子被屏幕上的画面所吸引, 这时, 教师轻轻触摸计算机显示屏幕中间的日历, 便传出悦耳的音乐。在音乐声中, 呈现出动画演示:中间的日历翻动起来, 随着日历一页一页地翻动, 周围的星期几也同时对应闪烁, 也就出现了日历不断地翻页变化, 一个星期的七天在不断重复出现, 学生饶有兴趣地观察到每个星期七天循环出现的现象, 体验着循环现象。以形象生动的画面作为这节课的开场白, 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还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初步感知了“无限”“不断”“重复”等概念中重点词的含义, 起到了分散教学难点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二、巧妙结合, 化难为易

如果把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的特点恰当地和传统教学结合运用到教学中去, 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 解决教师难以讲清, 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 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例如, 教学“圆的认识”时, 先利用传统教学模式讲解圆的概念, 待新知识教学后, 教师让计算机“出”一道题:“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屏幕上出现了一片绿草地, 草地上一只猴子坐着一辆安装着方形车轮的车, 在音乐的伴奏下前进, 只见小猴子被车颠簸得一上一下, 学生见了哄堂大笑。这时,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为什么会感觉颠簸?”一学生回答说:“因为车轮是方的, 有棱有角, 行进起来当然感觉颠簸。”教师问:“难道坐在没棱没角的车轮的车上就不会感觉颠簸吗?请同学们再看屏幕。”屏幕上又出现一只小猴子坐在安装着椭圆形车轮的车上, 伴着模拟的声音向前进, 仍见小猴子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这又是为什么呢?”教师的提问, 再次定向聚集起学生的思维, 此刻, 学生的思维真正被激活, 开启了心智。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 运用所学的知识, 回答了教师的提问, 也达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因为在同一个圆里, 所有半径长度都相等, 车轮做成圆形的, 在滚动时, 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可以始终保持不变, 这样车子在前进时, 就会保持平稳。所以车轮要做成圆的。通过三次动画演示, 反复刺激, 启迪思维, 形成正确的表象信息。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中, 驱动着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思维活动不断由低级向高级递进。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恰当结合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

三、适时使用, 画龙点睛

虽然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普遍被广大教师接受。但是, 由于不能灵活适时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致使课堂中失去了应有的鲜活与生动, 我们教师成了操作员与课件画面的解说员, 课堂教学成了“机灌”。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就不是好课, 尤其是公开课, 不管是否需要要都得用上, 为用而用, 不求实效。计算机课件能够使静态变动态、抽象变形象, 但过多地使用信息技术, 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 反而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抽象能力的削弱将导致数学后继学习的困难。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分寸, 需要想象的让学生想象, 需要概括的让学生概括, 需要推理的让学生推理。信息技术只是提供材料或是加以验证, 应“适时”用, 而不是“时时”用。

比如, 在教学“圆的周长”这节课时, 我以“探究———操作———验证”的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敢想敢说, 课堂充满着情趣与活力。让孩子学会交流, 学会体谅, 学会互相尊重, 学会观察, 学会思考, 学会学习。大胆放手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探索, 带着问题进行思考, 有充裕的思考时间, 有自由的活动空间, 有自我表现的机会。精心设计每个环节间的导语, 用质疑的方法引入每部分内容, 通过质疑引起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一步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合理使用电教手段, 这样既可画龙点睛, 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 让学生轻松求知。

四、及时使用, 反馈信息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 在及时反馈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一个教师面对四、五十个学生, 很难对每个学生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反馈。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利用实物投影仪, 可以把教师巡视中发现的学生典型范例或典型问题展示在屏幕上, 或讨论、或质疑、或讲解, 便于聚焦学生的思维, 达到使正确的思路得到强化的目的。利用网络可以实现学生的互评, 强化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自我评价, 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学习的效果。

例如, 在讲六年级的“位置”时, 我先根据新学期学生刚刚调位引入新课, 通过位置的介绍引出数对的表示形式, 然后引导学生由具体的情境抽象出位置图, 让学生试着画出自己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出来。当学生画完后, 我挑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放在投影仪上展示给大家, 让学生之间的互评和学生自评,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参与性, 有效地解决评价多元化的问题。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内容, 从而使练习更有针对性。

现代信息技术资源运用 篇9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初中政治教学的必要性应从三个方面来讲。

第一,学校。在传统的初中政治教学中,往往需要大量的教具、模型,这些教具、模型容易损坏,且更新速度较快,学校每年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进行教具、模型更新。除此之外,传统的初中政治教学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板书,由板书带来的粉尘污染以及资金消耗都会对学校产生不良的影响,尤其是粉尘污染,还会伤害教师及学生的身体健康。如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会有效地改善这种情况,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初中政治教学,完全可以减少对教具、模型的使用,除此之外,板书的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这两大优势都可以节约学校资金,并且还能大大减小粉尘污染。

第二,教师。在传统的初中政治教学中,初中政治教师每一次备课都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记录好与课程相关的事例,然后在课堂上向学生叙述,如果教师讲得不够精彩,学生不但不会认真听讲,还有可能昏昏欲睡。除此之外,初中政治教师还得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进行板书,影响了教学效率。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将相关事例的材料下载到U盘,还可以查找一些相关的视频,对于板书内容可以用PPT进行展示,这样不但能提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第三,学生。对于学生来说,初中政治有着太多需要死记硬背的理论知识,因此,就会有大量的初中学生对政治提不起学习兴趣。而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初中政治教学之中,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由此,就可以逐渐提起学生对初中政治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更为深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

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初中政治教学的注意事项

2.1 结合教学实际

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初中政治教学时,应注意结合教学实际筛选教学辅助内容。网络信息相当繁杂,有许多网络信息可能标题相同,但所含内容却相差甚大,教师在选择网络信息时,应注意结合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仔细排查网络信息,确保选取的网络信息与教学实际相符。

2.2 注意教学效果

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初中政治教学之中的主要目的就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政治教学成效,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初中政治教学的教学效果。教师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初中政治教学时,不能只注意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而忽略学生的接受程度,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应适当,使学生既能从现代信息技术中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又能从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以及学习效率。

2.3 灵活使用网络资源

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初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灵活使用网络资源。初中政治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注意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备课,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结合网络资源进行授课,使学生能够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2.4 重视学生反馈

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初中政治教学时,应重视学生反馈。无论是怎样的教学方法,只有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本知识的教学方法才能算是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及时向学生提问,例如在政治课堂上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相关事例之后,教师应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对事例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分析结果判断学生是否已经完全掌握知识。

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初中政治教学的具体方法

3.1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备课

备课是初中政治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备课工作完善与否,基本上就可以决定教师的授课效果。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初中政治教学,教师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备课,在查找与课程相关的资料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找与筛选,将课堂上需要用到的图片、材料、视频下载到U盘上,然后再利用计算机编辑教学PPT,务必保证教学PPT与课堂联系的紧密性。

3.2创设课堂情境

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初中政治教学时,应注意创设课堂情境。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所用到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多媒体,多媒体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初中政治教师应运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情境,比如在讲“欢乐的青春节拍”这一课时,初中政治教师可以选择一首旋律比较欢快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然后再向学生展示一组与青春相关的漫画,在展示完毕之后再讲授课本知识。

3.3 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政治教学进行融合

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初中政治教学,教师还应注意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政治教学进行融合,确保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紧密性,具体做法可以是:第一,教师在上一节政治课就要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网络上搜集与下一节政治课相关的材料;第二,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梳理知识点;第三,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材料以及知识点说出自己的见解。

4 结语

就目前形势而言,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相当有必要的。对此,教师就应注意结合教学实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备课,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政治教学的融合,应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课堂情境,以使政治教学成效得到提高。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我国国民生活、工作、学习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使政治教学成效得以提升。本文将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初中政治教学的必要性、注意事项等方面,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初中政治教学的具体方法。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10

一、提供丰富学习资源,夯实知识基础

我们都知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知识基础的,只有当学生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在面临一些新奇的问题时,才能凭借自己的经验、洞察力及创造力来产生新观点,在一些看似互不相关的事情之间发现联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现行文本教材,即使是实验教材,虽然图文并茂,但知识呈现方式仍是静止的,配备的光盘上的信息仍是有限的。有些学科的一些知识还远离学生生活实际、过于抽象,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光凭教师的讲解学生也难于理解。而现代教育技术所具备的集成性和综合性就能克服上述的这些弊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知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欲望

创新源于问题解决,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在实验中,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创新的欲望。如,元曲《天净沙·秋思》仅有28个字,却描写了九种景物,勾勒出了一幅绝美的深秋黄昏图,有着深远的意境。如果学习作品时仅仅把“枯”、“老”、“昏”、“断肠”等字、词抽象地讲解一下,那么语境的内涵、作者内心的情感、作品的意境学生就很难体会。学生即使把作品读得行云流水,背得滚瓜烂熟,也产生不了与作者一样的羁旅之苦的共鸣。要是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再现一下这幅秋景图,恐怕也只能得到几句中规中矩的翻译罢了。但倘若化平面的视觉感受为主体的视觉感受,化静态的储存为动态展示,情况就截然不同了。用Authorware把课文制成一段具有古典意境的优美画面,配上音乐,配上朗读,再现的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情感被唤醒,思维被击活,灵感被激发,想象也如出闸之水奔腾而来:有的学生联想到学过的课文《秋天》;有的学生谈起了余光中的《乡愁》;还有的学生想起了一次迷路时路边飘来的菜香,让自己嚎啕大哭之景;更有不少同学发挥想象口述了一篇篇写景美文……可见,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有了能把图、文、声、像有机结合创设情境的信息技术,学生创新思维的双翼一定能飞得更高。

三、便于分析比较,诱发创新活动

分析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是促进分析的重要手段。善于综合分析,学会比较鉴别,从矛盾中发现问题,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标志。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便于学生比较、分析,积极思维,实现思维创新。《送元二使安西》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编在同一课里的两首古诗。同为送别诗,但两首诗作者感情、朗读语调却不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不同的感情、区别语调,我先播放两首诗配乐朗读的录音,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不同之处。但为什么一首是忧郁难舍的感情,另一首却无忧愁之情呢?学生思维未启,回答不出。于是,我把这两首诗的送别地点和朋友去的地方“安西———渭城”、“黄鹤楼———广陵”分别制成地图,及时用幻灯投影出来,学生的灵感思维一下跳跃出来,找到了答案:两位朋友去的地方不同,一个偏远,一个较近。再启发他们:是否还可做其他比较?学生思维更活跃了,有的比较性格,有的比较生平经历,答案精彩纷呈,他们的发散思维也得到极大的培养。

运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横向比较课文,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纵向比较。学完《荒岛余生》这篇外国小说,我启发学生骑上想象的野马纵横驰骋自编《新鲁宾逊漂流记》。之后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鲁宾逊漂流记》的录像,比较自己的作品与原著有什么差距,或有什么创新。改一改,与自己先前写的纵向对比,看自己是否有所提高。随后再分析,怎样更有创新,让学生一点一点地伸出思维触角,在想象的天空里任意延伸。

摘要:<正>21世纪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教育的竞争。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并且已渗入到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领域。信息技术也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性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过程,创设了多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前广阔的大舞台。只要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及时、准确、恰当,就如同刀用在刀刃上、猛虎

上一篇:新收入准则下一篇:趣味化学教学方法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