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名师教学的艺术

2024-06-22

感悟名师教学的艺术(精选6篇)

篇1:感悟名师教学的艺术

感悟名师教学的艺术

东华学区王峡口小学:高艳

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语文研讨会”,聆听了窦桂梅、叶红、王君等名师的讲课和报告,使我感慨万千。特别是他们那精深的教学艺术,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生积淀,把小学语文教学演绎得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他们举重若轻、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灵活睿智的教学风格,使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

无穷的语言魅力,点燃求知的火种。

语文教学艺术就是用语言走近心灵,叩开丰富多彩的童心世界。教师的语言如果能以简洁生动,幽默睿智、妙趣横生等富有感染力的特色,展现于课堂,会燃起学生求知的火花。

窦老师的课堂上不时爆发出阵阵欢笑声、掌声,处处洋溢着感人的真情。她的语言朴实、亲切、生动、自然。时时传达着真情,一次次地激励着学生的学习热情。

她在执教《游园不值》这首诗时,一开课,只见他笑容满面地走上前,师生问好后,他问:“你们知道我姓什么?”生答:“您姓窦。”师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答:“我们班主任告诉我们的。”师问:“你们猜我从哪里来?”学生齐喊:您从北京来!”师:“噢,你们真是善于倾听,善于倾听是一种好习惯。”接着窦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场上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加之前面的对话,使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不知不觉地拉近了。同时让学生明白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善于倾听是一种好习惯,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课堂上,窦老师时时以热情洋溢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杨。如当学生答对一个问题时,她会说:“多聪明哟,掌声送给他!”或“真棒!掌声响起来!”当学生把课文读得很好时,她会说:“呀!她读得多好啊!将来一定是个出色的播音员!”当学生能模仿她的语调、动作读古诗时,她激动地说:“真是个小演员!”当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时,她拍手称道:”哇塞!你们都是小帅才!”当一个学生很想抢答问题,竟急得站起来大喊时,窦老师快步上前,亲切的和他握手,并摸了摸他的头,表示感谢和鼓励。那位学生一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我想,这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课堂上,窦老师的评价与启发总是同时存在,像这样充满情趣的语言及举不胜举。她的评价灵活多样,让学生时时感到温暖,给他们以启迪、赏识,激励着他们扬起自己的风帆。

课堂上,窦老师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断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以朋友的口吻,长辈的爱抚,真情夸长处,委婉指不足,让学生时时受到情的激励,爱的感染,在宽松和谐的合作、探究氛围中学到知识。在课外,她针对学生的言行,和他们谈心,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做她们的知识人,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点燃生命的火种。

还有叶红、王君老师的语言清新优美,音色响亮、清脆,吐字清晰,语意准确,如春风细雨,又如涓涓溪流,濡人耳目,润人心田。

二、巧妙的数学情景,激发纯美的情感。

松软适度的土壤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窦老师的课堂总是那么轻松、活泼、和谐、自然,这是因为窦老师很善于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如她执教《葡萄沟》,在教学适宜处,窦老师戴上了新疆帽,配上长裙,扮演起了热情好客的新疆阿姨。她热情的接待汉族小朋友,还跳起了新疆舞,唱起了新疆歌。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到教学情境中,感受到了新疆阿姨的热情好客。在古诗《游园不值》的教学中,她多次模仿诗人吟诗的语调,把学生带入古汉语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应怜履齿印苍苔”的情调,体会诗眼“怜”的内涵。她又以课件演示诗人望见“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情景,引导学生随

诗人一起感叹“满园春色关不住”。借助图画、音乐、文字、引人入胜。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到教材中所蕴涵的人文美,从中受到美的熏陶,窦老师在教学中很善于创新,她能根据不同的课文和适当的教学时段,巧妙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一个又一个看似简单而并不简单的学习与训练任务,使他们学得轻松愉快,从而达到最佳效果。她时而以画入境,时而以演传情,时而以度激趣,或说或唱,无不惟妙惟肖,渲染了气氛,使学生充分感受美的本色。

三、灵活的教学设计,促进智能的发展。

在当前风起云涌的课改浪潮中,窦老师、叶老师、王老师他们都能以教材为主准确地把握新课标要求,灵活自如地实现富有个性特色的教学。如窦老师在备课时,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大胆取舍,摒弃简单的重复劳动、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能力训练素材和具有思维价值的学习内容,通过“变序、连线、采点、拓展、比较”等方式加以合理组合,使学生对内容永远有新鲜感。尤其是她的“三个超越”(即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有力体现了她自我创造的特色。在教学《朋友》这一课时,她把三篇题目相同的文章合理地组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给学生阅读,她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对其中皮克达斯赶回刑场时高喊的几句话,窦老师和学生一起设想了几种心情,每一种心情喊出话的语气不同。她对教材处理独具匠心,引导学生朗读也别具一格。她的教学设计,时时刻刻突出着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情感,意志等因素,激发学习兴趣,点燃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我们要重视语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视通过钻研、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沟通课内外联系,更生动更开放的语文,学好语文。《游园不值》课例中在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时,窦老师迅速转换角色,让学生演诗人,像她这个“园主人”讲游园经历。最后她将师生品读上升到这样的意境:“红杏枝头春意闹”,心有多大,园就有多大,心有多美,园就有多美。虽然诗人游园未进,但从墙头伸出来的一支红杏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无限美好。此时无遇胜有遇,天地大无边,天之美可遇而不可求。不遇中已经有了奇遇,何必遇见园主人呢?人生是一种体验。人生需要“不值”不遇,不幸中有幸。生活向你关闭一扇门,也向你打开另一扇门---不遇中又有遇!就这样她把学生引向更宽广的天空。当窦老师把《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词换成《游园不值》,师生一起同唱此歌结束课程时,教室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课虽结束,但意犹未尽,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

三位名师的教学都贯穿着“主题教学”的思想,体现了“三度”。(即温度、广度、深度)他们竭力弘扬“激情不老,思想不僵”的人文精神,提倡师生都要多读书,多学习,教师要加强自己人格魅力的修养,用扎实的基本功,先进的教育理念,高超的教学智慧,献身于教学艺术,以真情和爱心拥抱教育事业,浇灌生命之花,庙会美好未来。

篇2:感悟名师教学的艺术

感悟教学艺术

林西镇寄宿制小学

刘杰文

6月11日,在赤峰二中礼堂,有幸聆听了著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的“对话新课标”的讲座和三年级数学下册《重复》一课。听了徐长青老师的课,无不为他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而叹服。我感动于课堂上的师生之间的自然和谐;感动于老师的纵横千里、收放有度;感动于孩子们的灵动思维、挑战创新;感动于师生全情投入、生机勃发。他所营造的大气、流畅的课堂是我教学的理想追求。通过近距离欣赏徐老师的展示,进一步享受了教学艺术的快乐和震撼;加深了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认识。对理解和使用新版教材增强了信心。它体现了目前数学最新的课改信息和研究动态,同时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向纵深发展。

收获之一:

通过徐老师解读新课标。我进一步认识了2012版小学数学课标的“新”变化,由“课标时代”走进了“后课标时代”,更加注重了关于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修订的精髓是:

一、关于课程目标。

总目标中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

1、“双基”变“四基” 即改为关于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能够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能够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数学的基本技能;启发学生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不是简单的叠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相互促进的。加上了后面的“两基”,就必须改造传统的“双基”,给出充分的空间与时间;在教学活动中“基本思想”将是主线,“基本活动经验”将成为重要的形式。“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归纳,这应当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主线。在具体的问题中,会涉及到数学抽象、数学模型、等量替换、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但最上位的思想还是演绎和归纳。

2、“两能”变“四能”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六条”改“五条”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有更深的意义,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

“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改为“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 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

三、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关于数学观。“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改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关于教学观。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学中最需要考虑的是什么?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关于学习方式。原来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修改稿)》中这样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解释中提出注重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接受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四、四个领域名称。由“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改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从上面的修改来看,经过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什么是要坚持的。基本理念不会有较大的变化。《课程标准(修改稿)》在基本理念上更辩证,能更好地指导我们老师的教学。

收获之二: 徐老师认为:“数学简单,数学使一切科学简单,就让我们的教学从简单开始,并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和自由,简单到不拒绝任何一个学生参与”、简约教学的主要理论是“从冗繁走向凝炼,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实现有效的教学”,强调的是“三不讲”,即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权,再就是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徐老师认为一节好的课应该是鼓舞人心的、催人奋进的。

一、让我领略了“自主学习”的魅力。

徐老师的课堂上自始至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他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的他并不是谆谆教导的长者,而是处处撒播火种使人泛起思想涟漪的老朋友。每一个环节他都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如:“理发师的困惑”???在三个问号的后面留一空白,先让学生猜猜理发师的困惑是什么?学生积极的参与讨论中,并提出“为什么会只有三个人?”怎么表示?伸出手指分别表示爸爸儿子,“哪个是爸爸?哪个是儿子?”用手指表示的方法使学生简单明了的明白了:噢!原来是这么回事?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使学生们感受到鼓舞和激励。抽象的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妙趣横生。

二、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领悟。

1、首先是真诚的教学感情。徐老师以情激情,激昂的情绪带着深深的感染力,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他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他的情使人激情飞扬,让人有种想要飞得更高得冲动。他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徐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哦!这样就真相大白了„„”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徐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学生的那种真诚的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独到的课堂设计。徐老师的这节课,学生们都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独到的教学设计。听完徐老师的课,当你稍一品味时,你会觉得他的课设计的是如此巧妙!看似无心之举,其实都是为后面的教学服务的!有种润物无声的感觉!在课前的准备中徐老师为了记住和熟悉学生,让每个孩子在纸条上工工整整地写上自己的名字,收集字条,比较写的一样吗?哪个更好,为什么?不断地向学生发问,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学生为上这节课等了很久,很疲劳,为了活跃气氛徐老师给学生讲故事“理发师的困惑”围绕 “两对父子为什么只有三个人?”这个问题让学生猜测、说理,完全是用学生的嘴讲出来的,使学生越辩越明。原来写名字也是为后面教学做好铺垫,准备得很充分,可谓一举两得!抢椅子和套圈两个活动都是围绕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展开的,顺畅的引入,不是生拉硬拽。教师不断地设置疑问,突破教学难点。怎么引入和向学生介绍集合,徐老师用的是呼拉圈,当参加抢椅子的同学套在一个圈,参加剪子游戏的同学套在一个圈中,这时有一个同学在两个圈中,自然的引出重复的一个同学。这样把生活和数学巧妙的联系在一起,水到渠成地向学生介绍知识,通过两个呼拉圈把重复集合里的多种情况全都展示出来,直观形象,学生学得轻松自在!使原本复杂、抽象很难理解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直观化,这时你能体会到数学是工具,数学是文化,数学是思想!这充满智慧的教学设计环节深深地吸引我,更不用说亲临其境的学生了,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都没有一丝倦怠,都产生一种“意犹末尽”的感觉。

3、尊重学生、欣赏学生。

徐老师的课无不体现了这一点,这才是真正的大师风采,这才是真正师德的体现。徐老师在课堂上不吝惜自己表扬的语言,关注学生的面特别的广泛,争取让每一个孩子听懂,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你现在心情怎样”在课堂上表现优异的学生,他都忘不了这样问一句。因为当你的想法得到别人认可的时候,当你的价值得到体现的时候,此时的自己是最幸福的。成人如此,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徐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人情味”。他对学生说的每一句话、他给学生的每一个眼神、他对学生做的每一个动作,无不是发自内心的,就是通过这些,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对他们的鼓励、对他们的欣赏。

4、相信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在报告中徐老师说到:只要你给他创造的机会,他就会给你惊喜。在《重复》这一节课里,学生给老师创造了4个惊喜。

创造一:台上的学生把两个呼啦圈创造性的套在了一起。

创造二:在理解4+3-1中的减1时,他们发现了减1不是指减去一个人,而是这个人扮演的一个角色。

创造三:在把写有名字的纸条贴在圆圈的时候,玩了两次游戏的那位同学把两张纸条叠在一起贴在两个圆圈的相交的位置。

创造四:在给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爸爸找位置的时候,学生说出用一个更大的圆圈起来给他们站位置。

所以在课堂中,我们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机会:思考的机会,争辩的机会,徘徊的机会。这样他们的潜力和创造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5、在课堂中不能急不可待,要学会等待 在报告中,徐老师说到,现在的老师常常急不可待地希望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常常在课堂中问:谁和他的想法一样。他建议我们多说:谁和他的想法不一样。他说:在课堂中要努力寻找学生的不同意见和想法。让学生体验想法的多样性。在课堂中,徐老师鼓励孩子在课堂中说以下四句话:我不懂。为什么?真的只能这样吗?我想还会怎样呢?徐老师自己在课堂里面有一句口头禅“我不懂,你再说说。”课堂上老师的“我不懂”实际上是让学生的思维不会被停止。他说思维在运转中需要等待。在这节课里最好的证明就是两个圆分开时,如何把他们摆放交叉在一起,徐老师一直背对黑板慢慢地往后排学生走去,完全不理台上的学生。直到台下的老师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徐老师知道了孩子们成功了。在报告中徐老师说,如果我在他们的身旁,他们就会看着我,等待我给他们的暗示,他们就会向我求助。他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要让老师自己的脸成为天气预报,不要让学生推测老师的答案。

下课铃响了,台下听课教师的掌声经久不息,台上孩子们久久不愿离去,有的孩子涌上前去抱着徐老师,有的孩子把写有自己名字的小纸片送给徐老师„„孩子们无非是向表达自己对徐老师的尊重,希望老师能永远记住他。徐老师肯定记不住那么多只有一面之缘的孩子,但可以肯定的是:孩子们永远记住了这个只给他们上过一节课的徐老师!他的课堂,学生得到了尊重;他的课堂,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的课堂,为孩子学习数学培养了兴趣;他的课堂,为孩子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正如徐老师说的:数学好玩,我与数学共成长!教孩子一天,为孩子一生!让积极的思考者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篇3:感悟名师教学的艺术

在每年的苏州市吴中区名师课堂展示活动中, 我们总能听到一位老师和学生以朋友的关系互相问候, 这独特的方式一下子拉近了他和学生的距离, 他就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孟晓庆, 一位富有强烈事业心的实干型校长。也是这样的机会让我们走进了名师的课堂, 开始了解他“灵动生成”的课堂教学。如今, 他成为了我们碧波实验小学的校长, 我们幸运地深入走进他“灵动生成”的课堂, 跟随着他开展“灵动生成”的实践研究, 让我们尽情地领略了他的教学风采, 看到了他不凡的教学智慧, 真正理解、领悟他的“灵动生成”教学。

一、教学智慧成就灵动课堂

灵动课堂, 是充满教学智慧的课堂。教学智慧是指教师在教学预设上的创新、课堂中的教学机智, 以及与学生沟通等能力的综合表现。孟校长以他卓越的教学智慧, 营造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促进智慧生成、呈现灵动色彩的数学课堂, 自如地驾驭着课堂教学, 使数学知识得到顺畅传授、学生得以有效发展, 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践行新课程。

1.善于营造平等对话课堂

灵动的课堂, 源于老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 源于真正的以人为本。孟校长以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投入课堂, 倾听学生的心声, 在处理互动生成的教学资源时, 对学生人格上尊重, 地位上平等, 态度上真诚, 语言上亲切, 用真爱感染每一位学生, 使学生敢说想说。所以, 他的学生有着独立的人格, 有着自由的意志, 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 有着舒展生命、表达自己的空间, 能把最佳的自我呈现出来。在孟校长的课堂上, 师生双方进行着平等的对话、互动, 师生、生生的思想相互碰撞, 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引发出创造的灵感, 张扬个性、生发灵性。因此, “以人为本, 平等对话”是他“灵动生成”教学的基本态度。

2.善于创造性重组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 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形成的过程, 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数学, 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我们的教材虽然也是图文并茂, 但往往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的, 不利于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不利用于学生探究、应用意识的发展。为此, 孟校长在尊重并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巧用、活用、深化教材, 努力把静态的教材转化为有利于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动态资源, 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而且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 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 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因此, “重组教材”是他“灵动生成”教学的重要前提。

3.善于捕捉学生灵动思维

孟校长有着一双慧眼, 课堂上关注着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时刻关注学生那灵动思想的产生。这灵动的思想,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对知识的疑问, 二是对知识独到的理解和感受。这灵动的思想可能是直觉, 也可能是综合推理, 也有时会是异想天开, 其特征是与众不同。但孟校长总能做到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 真正融入互动的课堂, 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类信息, 随时把握学生那灵动的思想, 并做一个灵动生成的推进者, 因势利导、巧妙点拨、随机应变, 努力尝试着把灵动思想浓墨重彩地张扬, 扩大这些思想以及有灵动思想的学生数, 他的学生的进步是整体的、快速的, 他的课堂也因为学生的灵动而体现着生命的灵动。因此, “捕捉灵动思维, 演绎动态生成”是他“灵动生成”教学的核心内容。

二、灵动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灵动课堂是润泽生命的课堂。孟校长以他前瞻、富有灵气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开放、自由、灵活的空间,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让他们在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中, 在思想与思想的交流中, 慢慢学会起飞。他们的生命活动也因此更加精彩, 数学课堂也因此焕发生命活力!

1.“灵动生成”变课堂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娱乐场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唤起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于学习。孟校长讲究课堂“调温”艺术, 他在学生兴趣冷淡处、思路冷僻处、答问冷场处、知识冷冻处……用及时巧妙的点拨、声情并茂的语言和生动夸张的动作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思维畅、情感浓、交流热的氛围之中。学生感受着一个数学问 题是怎样发现的, 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建构的, 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的, 以及结论和规律是如何应用的。学生自由徜徉在思维的海洋中, 如沐春风, 如润春雨。

2.“灵动生成”变课堂为学生思维 活跃的竞技场

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说, “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 较好的教师是讲解, 优秀的教师是示范, 伟大的教师是启发。”孟校长的数学课始终留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更允许学生质疑“出错”, 他欣然面对学生的“发难”, 小心呵护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 然后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他创设多种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感知, 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在课堂的思维场中, 每一个头脑都在不停地思考,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得主动发展, 个性得以张扬, 能力得以提高, 思维得以发展, 睿智得以体现, 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着、成长着。

3.“灵动生成”变课堂为师生灵魂碰撞的训练场

朱永新教授提出理想的课堂应具有“三要素”, 即真实性、兴奋性、有效性。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即是一种对话的教学, 是师生、生生之间的高度互动, 而不是一场教师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台剧。孟校长主张“把课堂教学的权利送给学生”, 他的数学课上, 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 规律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应用, 概念由学生自己去建构生成……真正让学习的内容活起来了, 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了, 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了, 构建了一个思维碰撞、精彩生成的灵动课堂。

4.“灵动生成”变课堂为师生生命绽放的活力场

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 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因此, 孟校长在课堂教学中从不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 从不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 而是注重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 师生互动, 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及时捕捉“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 主动捕捉学生的灵感之花, 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绽放生命的场所, 使课堂教学因灵动生成而焕发生命的活力。

篇4:感悟名师教学的艺术

关键词:小学英语;名师;课堂教学;追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8-0042-03

“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它是指在学生回答了教师预设的问题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这种教学形式能再次激活学生思维,启发主动质疑,促进深入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小学英语教师要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气和乐趣,合理有效的“课堂追问”应该是构建这种运行体系,促进师生、生生互动的催化剂。

近来笔者观看了多位英语特级教师的视频课,发现大师级的教师都非常善于捕捉学生口语表达的信息,通过“Why”“How”“When”等问题把会话引向深入,使会话内容更具体,语料更丰富,信息更全面。下面仅撷取几位名师的部分课堂实录,供大家研究与学习。

一、追问要“导”——有目的地步步为营

师生交流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对话形式。如果教师能在交流过程中巧妙地进行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就能使学生对所探讨的内容有更全面的认识。设计问题要有梯度,要为学生的自主思考留有余地,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小问题一步步由浅入深,进行主动思考,丰富课堂语言,从而发展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案例1】英语特级教师韩佩玲老师教《牛津英语U8》(5B)的Free talk环节:

T:What'' your hobby,×××?

S1:I like swimming.

T(追问):Great. Can you swim very fast?

S1:Yes.

T:Super.

T(转向另一学生):What'' your hobby,×××?

S2:I like swimming.

T(面对同样的回答,追问):Oh, I see. Do you often play table tennis?

S2:Yes, I play table tennis after school.

T(追问):Do you play with your friends?

S2:Yes, I do.

T:Oh, that''s very great.

【赏析】打枪要切中目标,追问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这种“热身”加“复习”式的师生对话到前两句就结束了。对于两个学生相同的回答,韩老师紧扣教学目标不断追问,对学生的回答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让师生对话得到进一步的延续。这种简短的延续,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又能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去积极表达,从而让毫无感情的师生问答,转为一种有意义的运用。

二、追问要“追”——有逻辑地抽丝剥茧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热情,努力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谈话气氛,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说得更自然、更放松、更投入。谈话中教师的善于倾听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让学生感觉到信任、尊重、民主、平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助于教师把握谈话内容,及时发现学生在反馈中所产生的宝贵的教学机遇,并开展有逻辑的追问。

【案例2】特级教师鲍当洪老师在上《What do you need?》一课时是这样与学生对话的:

T:What''s your name?

S1:My name is Chen Dongsheng.

T(追问): What''s your telephone number?

S1:...(没反应)

T(追问):Do you have a telephone? ( 做打电话的动作)

S1:...(没反应)

T:Ok. It doesn''t matter. But I want to write down his name Chen Dongsheng.

But I don''t have a pen. I need a pen. Can I have your pen?

S2: Yes, here you are.

T:Thank you.

T:Hello! What''s your father''s telephone number?

S3:134 ...

T:I know your father''s number is 13466666666. (学生答不出,老师就随意说一电话号码)

T:(面向全班问)Can I write his father''s number in my hand?

S5:No, you can''t.

T:You are right. I need a notebook. (再次追问)May I have your notebook?

S6:OK. Here you are.

这时候老师就在黑板上板书:I need a pen. He needs a basketball. She needs an apple. 并带读这些句子。

【赏析】教师原意是想通过问一学生的名字和他家的电话号码,以向他们借笔和借本子做记录为由,呈现本课的句型:I need...没想到农村学生比较害羞,并且和教师事先没有见过面,学生的回答不尽人意,课堂陷入僵局。但是老师仍然亲切自然地与学生拉家常,通过追问让学生理解telephone number,从而理解该词组和notebook的逻辑关系,再追问讨论并逐渐尝试语意表达,启发学生的观点产生,让学生理解了need的含义。正是教师一步步逐层深入的追问,引起了学生对话题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诱发了学生自己主动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使得文本的导入水到渠成。

nlc202309031058

三、追问要“拷”——有深度地盘根问底

追问的价值在于探明学生的思维状态,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因此他们的思维活动往往浮于表面,一时不能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追问,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提高其思维水平,但应避免设计思维含量太高的问题追问学生,以免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案例3】特级教师龚海平老师在“小学英语现代与经典观摩课”上对学生的追问,堪称经典:

T:Madam, it means “married woman”. Understand?

Ss:(众口一词地回答)“Yes!”

T:(追问)Really?Are you married?

Ss:(疑疑惑惑地回答)No.

T:(追问)Is Peter''s father married?

Ss:(齐刷刷地回答) No!(台下听课老师都笑了)

T:(龚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married 已婚的”)Peter''s father has a son, so he''s married.

S1:(小声嘀咕)那可不一定。

T:Yes, you''re right. Maybe he''s divorced.(台下老师又笑了)I have a daughter. (追问3)Am I married?

Ss:No.(台下又是一片笑声)

T:My wife and I are not divorced, so I''m married. We''re in a family.

对于这一话题讨论到此为止,继续上课。

【赏析】追问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话题的理解与认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实现教学预期效果。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出龚老师对这一环节的处理非常精彩,第一次追问“Are you married?”学生回答“No.”他没有被学生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也没有急着往下赶进度,他停了下来,通过深度追问让学生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在这个过程中,龚老师的追问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追问要“活”——有创造地节外生枝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应该是动态的、生成的。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观察、发现、体验英语,通过大量的实践,使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并发展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学生个体对某个特定话题的理解程度、所持观点态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教师在备课时是无法完全预测这种差异的。只有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间真实的交流,这种差异才能表现出来。追问恰恰是挖掘这种真实信息的有效手段。

【案例4】特级教师沈峰老师在上六年级的一堂复习课时,学生们询问有关沈峰老师的姓名、喜欢的颜色和动物之后,一个学生意外提问:

S1:Excuse m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park?

T(追问):Go to the park? Yes, I’d love to. Now? Shall we go to the park now?

S1:No.

T(追问):When are we going to the park?(停顿,接着追问) After the class, right?

S1:(思考沉默)At the weekend.

T:At the weekend. OK, OK, thank you. Sit down, please. So we’re going to …

【赏析】本案例充分表现了授课老师高超的课堂追问技巧。面对学生意外的提问,沈峰老师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和主动激疑。在老师一点一点的重复、追问、提示中步步深入会话,学生内心倾听的能动性达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在倾听、沉默、思考中内化吸收语言,最后输出自己的语言,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真正思考问题作出回答后,老师再一次反复,归纳小结的同时,学生内在的语言结构体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同时获得多方位的听、思、说的能力。相信学生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和别人进行交流时要真实,不能敷衍了事。

五、追问要“补”——有拓展地随机应变

新课程倡导生成性理念,呼唤生成的课堂。但预设和生成,并不是井水不犯河水或水火不容,而是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因此,课堂上的生成是可以诱发的。教师要借助教学文本,把握契机,在文本的空白处适时追问,引领学生发掘文本,促成拓展延伸,提升文本价值,让学生在课堂结尾处再形成一次思维高潮,体现出“课已终,情犹存,意更深”的课堂教学艺术。

【案例5】还是沈峰老师,在牛津4B 《Unit 6 Let′s go by taxi》的教学中,和学生谈论回家的话题:

S:Let’s go home now.

T(追问):OK. But how?

S:By taxi.

T:(追问)I have no money.(教师的回答都辅以肢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

S:On foot.

T(追问):I’m so tired.

S:By bike.

T(继续发难,追问):I can’t ride a bike.

S:我骑车带你(学生被逼无奈,急得说了汉语,师生大笑)。

【赏析】案例中的内容实际已经超出书本,延伸到了现实生活。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重要工具,学生学会某种语言后要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以固定句式应付教师的提问。沈老师通过一系列的发难,逼得学生不停地想办法来解决老师的问题。在师生大笑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沈峰老师对于语言学习的独到见解和课堂设计的独特创意。在老师发难的过程中,学生不停地接受思维和表达的挑战。这样的训练不但有力提升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也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语言的实用性。

教学是一门艺术,追问是艺术课堂的有效催化剂。小学英语教师要具有课堂追问的意识,更要具有追问的精神。敢于追问和善于追问是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展现。它需要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课堂调控能力;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敏锐捕捉生成信息,将“意外”巧妙地转化为有价值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品悟名师课堂上追问细节的同时,我们更要借鉴、吸纳,在实践中不断地消化、锤炼,以成就自己的魅力课堂。

参考文献:

[1]葛玲芬.教育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6).

[2]熊银华.建立课堂口语活动机制 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

[3]张传宗.构建以语言教学为核心的语言教学体系[J].课程·教材·教法,2011,(3).

[4]龚亚夫.重构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目标[J].课程·教材·教法,2010,(12).

[5]周兴国.对话教学:有待进一步澄清的几个问题——对当前对话教学理论研究的审视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0,(7).

篇5:感悟名师教学的艺术

编者按:随着对科学发展高等教育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如何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各高校高度乃至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在于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则依赖于广大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多年来,一大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水平高效果好的教授,始终坚守在本科基础课讲台上,得到了同行、尤其是同学们的欢迎和敬仰。“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在第二届百位名师接受表彰之际,我们采访了5位获奖者,请他们着重就如何做好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书育人艺术,谈了自己的感悟。

王越:对大学生更要重视文化的培养

对大学生的培养,具体的知识是很重要的,但更基础的是文化的培养。由最基础概念来看,学校应是培养人的文化基地,要结合弘扬文化的任务来培养人。文化的培养有方方面面的具体内容,各学校、各学科也都有各自的侧重点,但其基本共性是落实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文化观培养,也是落实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就教育而言。有几个根本性的难题。第一,教育是面对未来,不只是面对现在。如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到社会上自己再努力,再成长,才可能真正成为人才。大学只是成才的基本训练基地。第二是面对未知。很多事情都是未知的。第三是面对未确定性。如果未来的事情都是确定的,预先知道结果,就变成简单重复了,人类社会就不会有重大进化发展了,因此未来是带有不确定性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教育面对这些难题的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培养人的素质和能力,让他适应未来的、未知的、带有未确定性的社会发展。

在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多做承前启后、启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的工作。这是因为对学生的学习,教师不能代替,只能帮助、启发,知识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掌握。对于本科生,也要启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启发他的兴趣,调动他的能力。具体做法有:第一,讲课时要讲问题的由来。要首先讲问题的由来,并把最基础的、面对发展的问题给学生交待清楚。第二,交待一些可能的方法。面对问题,要讲可能的方法以及一些已经取得经验的实例。同时讲明重要问题的解决是困难的,但要努力去解决,并争取解决,这就是最基本的人文精神。第三,要把学生当作同伴、朋友来对待,甚至作为学问共同探讨者对待,因为你是一个,学生是多个。按照系统理论,全量大于各分量之和,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形成交互的思考信息是非常宝贵的,对学生的成长也很有益处,这不单纯是我教你学。学生有了兴趣,跟着教师的启发思路主动思考就会提出很多问题,可以对教师有一定启发作用,它也是很宝贵的。

要作高水平启发式讲课并收到良好效果是一件复杂事,有着多层次的制约。首先在现时的大学生研究生中,部分人人生价值观和学习目的不够正确,只想轻松地早日毕业拿到学位,找个收入高又光彩的工作,因此努力钻研、深入掌握学问真缔的动力不足,甚至缺乏。这样教师的热情和启发式教学得不到响应,反会受到学生的抱怨,如讲得不细致,没讲到就考试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贵在以国家期望多些成才和对学生负责为重的理念主导下的“坚持”,这也是教师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第二,每一门课都是课程体系中的一员,必须响应支持课程体系,形成恰好的总体,因此每门课程必须有新内容,要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掌握核心内容,并加强对学科领域内学科结构的脉胳关系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要深入掌握本课内容外,还需对课程体系的核心知识有较好的掌握。第三,教师要在学科前沿启发引导学生,自己的学术功底一定要强,并要与自己的科研结合起来,否则是无法进行科学有效引导的。有些著名学术前辈指出:“以五至十倍的功力认真准备,才能讲好五至十分之一内容的课”是很有道理的,其中“认真”也很重要,这句名言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中体现尤为深刻。国外不乏名校由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担任科技学院(非理学院]大一学生的普通物理讲课,值得我们参考。第四,是教师科研和教学结合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其实质在对其对立统一性的认识和妥善处理,“对立”体现在直接工作内容不同、精力和时间上有矛盾等等,而“统一”则体现在深层次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教师岗位职责而言,做好教学工作义不容辞。不能影响多个学生的学习,乃至教学计划的有序运作,花精力在教学上是完全应该的,但实际上也不是完全“付出”,教学相长就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体现。总之高水平的教师工作需要长期的坚持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科学素养,才能发挥以师德为核心,以身教重于言教方式,更有效地培养学生。

当然,教师团队间合作共同努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花独秀不是教育的春天,万紫千红才是春!但单有教师团队的努力,拥有高水平的师资还不够,大学作为一个单位整体,不断推进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创造一个教育教学的好环境,落实教师的努力。总体而言,大学应该看作一个文化延承发展基地,应该认真地发展以各校具有特色大学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要长期数以百年地积累,又要着眼现实一步步地前进,既积极努力又切忌浮噪浮夸,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在学科建设中必定要强化发展多层次的学科结构,即由基础层、应用基础层、应用层所组成综合型大学应着重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层次的学科建设[不排除现在众目所视的应用研究和其转化工作],而理工结合类大学应着实加强应用基础层的学科建设,加强建设要落实由理念到实际措施的行动上,理念上应深刻体会。重大的技术创新没有科学基本规律的支持,形成新的技术是很难的,而基础科学的重大突破非常难,大多数人只能作铺垫,应用基础的技术科学领域成功机会稍多,但也很严峻,因此学校对精选出的基础性学术队伍,应创造一个宽松或比较宽松的环境,切实给以支持,对基础研究要不计失败,对应用基础研究至少要宽容失败,当然高校实施改革发展困难很大,除高校内部复杂因素外,社会的很高期望和强约束并存使得实施改革更加复杂艰难,但“天”之降大任于斯人矣,虽任重道远只有不断努力奋斗吧!

姜伯驹:教师要把自己的兴奋点感染给学生

教学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我们科学事业的未来,大学应该承担好这样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研究型大学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那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教师,也应该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直接教本科生。教师通过科研,对书本、对知识,有了更加鲜活的理解,这样不论是解决教学的疑难也好,掌握教学的分寸也好,都能做得更好,这对学生来讲是很重要的事情。要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既活跃在学科的前沿,活跃在社会实践的前沿,又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这是很重要的。名师要上讲台,这当然是应该的。我们需要形成这样一种制度、一种风气:所有的杰出的年轻人,也上讲台。

现在教学在大学中的位置摆得不正,问题并不是单纯出在教师的认识上,主要的问题出在我们现行的制度、体制,涉及主管部门和学校的一些具体政策举措。教学与科研的问题,不单单是一个教员的认识问题。可以说,我们在根据实践、根据实际情况对政策及时进行调整这个问题上,做得还很不够。在具体的解决措施上,还不够灵活。解决问题的措施,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发掘和总结的。

教学,是培养人的工作,是大学的第一要务。学校领导要花足够的精力投到教学上来,应该让教学在学校的工作中占到足够的比重,不要把教学看作是学校不得不应付的一种差事。学校应该拿出举措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教学队伍,推动所有优秀教师上讲台,而且上好讲台。当然,高校不只是要承担教学一项任务,但是教学,特别是本科教学,是占有很大比重的。首先应该在教师中形成一种观念,教学是最根本的任务。要让教师队伍稳定,就需要对教师有一个恰当的评价和引导。现在主要是通过论文数和承担科研情况来对教师进行引导,我觉得是不全面的。它使得教师对自己的定位、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偏差。

具体到我所从事的数学学科来看,数学教育的改革,是数学家的天职,关系到我国下一代人才的素质。中国数学的发展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最迫切的任务是培养好青年一代。课程在保证基本训练的前提下,可以不拘一格,逐渐更新,注意吸取国外的新鲜经验。每门课程要把握数学思想,不要过分注重形式;要把握重点,贪多求全只会扼杀学生的兴趣。教师是榜样,教得有自己的特色,不照本宣科,学生才会善于学习,善于读书。数学本身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东西,如果教得好,学生可以领略到它的力量、它的美。对于教师,他必须保证交给学生的东西是正确的。数学上对和错的界限还是比较清楚的。要做到“对”,是需要付出力气的。但是,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仅仅只满足于这一点也是不够的。要想对学科知识有更深一步的理解,需要经过不断的磨练。这对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过程。学生的学习需要跨域一个台阶,这个台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轻易迈上去的。

现在有这样一部分教员,我感觉比例还不太小,他的教学只能达到照本宣科的程度,对教学内容缺乏自己深切的、比较灵活的、有特色的体会。没有这种体会,就把握不住很多东西。这样的老师带出来的学生,除非学生自己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否则是不容易真正成才的。学生在初学的时候没有一个好的领航的人,很多东西就没办法把握。教师对学科有所体会,然后才能引导学生。对教师来说,要做到这一点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每个学生,他需要点拨的地方不一样。在这里,教师的经验,发现学生症结所在的能力,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老师应该具备的。

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作为教师要把自己的兴奋点感染给学生,你觉得什么东西是精彩的,什么东西是有心得的,是受到过启发的,就要把这些想法告诉学生。这个途径不一定是通过课堂上面对面的语言交流,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去做某件事情,让学生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去体会和把握。

郝吉明:教书育人的力量源于责任

教学工作得到了学生的好评与认可,学生请我谈所谓的“名师名言”,我曾写过这样一句话,叫做“力量源于责任”。

我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我教学、科研的动力就来自于对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没有责任感,你会感到,很多事情太累啦,太忙了,但是一想到你的责任,那还是应当去做自己应当做的事情。什么是责任?我给学生说,到清华大学来念书,你就承担了国家的责任。国家给了清华大学这么大的投入,就是希望清华大学培养的学生以后能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骨干作用。寄予希望,其实更多是寄予了一种责任。对我来说,也是得到了很多的机会,能来到清华大学念书,是一个机会;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机会,第一批念研究生;1981年又得到机会,到美国去留学。这些机会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得到了这些机会的人就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同时,清华大学是国家重点支持和建设的大学,我作为清华大学的一名教授,也应该承担起与别的学校老师相比更重的责任。

我从事的是大气污染控制研究,回国后教这门课,就要为这门课程的教学和学科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我编写的教材,不但给清华大学用,全国的同行、学生都可以用。同时,我也到别的学校去讲课,就是希望我们的教学理念能够对别的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发展有所帮助,希望在全国能起到引领作用。我从1990年开始参与全国的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从做秘书开始,做副主任、主任一直下来,努力推动全国环境工程教育的发展,努力尽自己的一分责任。

作为教师,给学生上课是他应该做的事情,如果作为一名教师不给学生上课,那对他也是一个很大的缺憾。你不教书,学生不会了解你,你也不会知道学生是怎么想的。教师与学生交往有很多种途径,教课,直接面对面和学生交流,这是一种最直接的途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平时我们谈教书育人,谈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但是如果把思想教育、素质教育和学生的业务课的学习脱离开来,效果也不会好。给学生上课,也是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关心学生成长进步的一个重要途径。关心学生、教育学生首先要和学生有面对面地了解,过去我们总说要和学生交知心朋友,当然你不会教了一门课以后就能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但是通过教课,教师能和学生建立一定的联系,能有一个相互的了解。教师要想和学生建立良好关系,教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研究是无止境的,需要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探索。科研需要攀登高峰,教学也是可以攀登高峰的。大学教师要搞科研,但同时在教学中也要注意研究问题,教学的观念和内容一定是要密切结合实际的、一定是要有前瞻性的。在研究中碰到的问题,可以和学生沟通,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的教学就提高一个层次了。

我认为教学、科研之间是不冲突的。教学从表面上来看是花了一点时间。但是科研是从学科的某一个点上突破,做得很深。教学是要系统地教一门课,所以对这门课的全面的认识,在上这门课的时候是要思考的。这种思考是综合性和全局性的,这对于科研的发展事实上也是一个指导。教学、科研之间更多的是一种互动、一种相互的支撑。如果把它们分离开来看,那么教学和科研在时间上的矛盾你就解决不了了;如果从互为推动力的观点来看,看到他们的结合是一种优势,那样你的教学就会搞好。从时间的分配上来看,事实上教学占的时间也比较少。我教这门课,一个学期也就几十个学时。但是通过教这门课,在与学生的交流当中,我掌握了很多活的信息,这些不是书本上能得到的。当然同时,科研也给了我教学上的很大支撑。通过教学,我也获得了很好的学生资源,学生通过上我的课,通过假期来我这里参与研究,相互增进了了解,所以很多年,班里最好的学生都来做我的研究生,我就获得了最好的研究生的生源。如果不给本科生教课,我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就变得比较少了,也就不会有这些资源。

时间总是不够用的,如果你处理不好这个关系。你即使把教学的时间全拿过来搞科研,时间也是不够的。科研上用的时间是要多一些。但是教学的时间也必须要保证,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

王玉凤:爱学生是成为好老师的核心要素

如果要把成为一个好老师的核心要素归于一句话,那就是要爱学生。你爱他,你就会愿意为学生学习更多,把你所知道的一切都告诉他,而且是用一种最能被他们接受的方式告诉他。只有爱学生才能去教育他,因为你特别爱他,你就会希望他完美,时时地关注他,提醒他,给他提供建议。这不是一种教育的姿态,而是一种朋友的姿态。

去年教学成果奖颁奖,在人民大会堂我们受到温总理的接见。温总理提到大师上讲台给学生的影响,他至今仍清清楚楚地记得池际尚先生上晶体光学时的音容笑貌,他讲得是那么清楚、那么深刻,甚至费氏台的操作他都自己进行。总理的话提醒了我,教师要把自己的师德、做学问的态度、做人的东西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我个人可能还达不到池际尚老先生的境界,但是可以通过课堂介绍科学家的动人事迹,把大师们的东西传递给学生,这是对学生思想上的启迪。这种方式把“教授上讲台”和“教书育人”这两条都做到了。比如波尔,一个丹麦的物理学家,立志要让丹麦的物理学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自己组织了一个物理研究所,并为之奋斗了40多年。他说:“丹麦是我出生的地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我愿意把我的一切都献给我的祖国。”我讲到波尔的时候也强调,他不仅给人类留下物理学的遗产,就当时那种崇拜权威的年代,他还创造了一个和谐、平等、自由、热烈的学术气氛,后人称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使得他的研究所对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就用两三分钟介绍波尔的精神,教室里安静得连根针掉下去都能听见。有些东西虽然你说到了,学生也不一定会去这么做,但你的“意”到了,“言”不用到,学生自然会有感悟。当你在课堂上介绍物理学前辈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他们的探索历程、他们的伟大人格、获得诺贝尔奖的年青人的时候,学生们每每会屏住呼吸,他们的心灵被震撼了,他们在感悟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这样的教学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可能无意,教师必须有心。

作为一个教授,不给学生授课,既没有“教”也没有“授”,对学生的引导和示范毫不放在心上,不配当教授。很多人认为那都是学生工作,是辅导员的事情。实际上教授做学生工作是更有利的因素。好多学生有问题更喜欢找授课老师谈,即使是公共课的老师,你只要稍微关心一点,就会有好多学生来找你。有一个学生看到我在做导学系统,就主动提出利用自己的优势给我提供资料。教师就要鼓励这种公众服务意识。我还鼓励学生做一些读书报告、小论文,然后把自己的体验和全班同学交流。学生自己组织团队工作,我要求他们给本组打分时体现差异性。一开始学生不好意思得罪人,我说这个不光是一分、两分的问题。是要你们学会面对差异,坦然接受。到社会上去老板雇佣你了,看你有能力,月薪一万、两万,看你没有能力月薪一千、一千五,这个差异要接受,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要学会对别人敢于区别对待,也要学会在别人对你有区别的时候坦然。现在是市场经济,人才的市场就是有差异。一分、两分的差异都不能接受,将来到社会上去如何接轨?这些都是潜移默化,不用特意说教。作为一个教师,心里时时都要装着学生,就好像这些学生就是你的孩子,你看着他,也不能不提醒他。作为老师,心里装着学生,该嘱咐孩子的时候就嘱咐,绝大多数学生有悟性。国家经济建设亟需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谁去承担这个任务,就是教师。国家这些年特别重视,包括对教师的尊重,整个社会风气在改变。在这个职位上,就要对得起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对得起社会的认可,对得起讲台下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不能在其位不谋其职。

从我的教学经历来说,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有课上和课下两个方面。从课上来说,物理学本身就有这个优势,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充满了挑战,与旧观念决裂,充满了创新。麦克斯威尔就提出了创新的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7年以后赫兹在实验室里获得了电磁波。在讲课的时候所有这些物理学中创新的内容,都要特意强调一遍。要单纯讲“创新”这门课我觉得很难讲。物理学就有这个优势,讲授知识的时候把每一个创新的环节都介绍一下,或者启发学生一下,启发的多了,学生就会有创新的意识。

再一个就是课后,我们专门给学生开辟了一个创新实践天地,给学生提供经费、工具让学生实践自己的想法。学生提方案,开方案论证会,证实可行后,老师给点拨一下就可以实施。这个就是培养创新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一个学生杨欣,他继《电子设计从零开始》的第二本书《电路设计与仿真——基于Multisim8与Protel 2004》都已经出版了,现在开始写第三本了。这些书是他根据在创新实践天地做东西时的感悟写成的,所以学生读起来特别好读,因为杨欣就是从零学起的,两本书销的都特别好。他本科毕业后就去了英国读硕士,导师特别愿意要他。这就是尖子,出1个尖子比培养100个平庸之材要有用。

韩大元:抓好本科教学是大学教授的基本责任

给本科生上课、指导本科生的论文,这是一名大学教授的最基本的职责。既是对社会负责任,也是对学生负责任,是天经地义的事。虽然教授也要承担大量的科研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但是,本科生的教学决不应该放松。教育部重点抓本科生的教学质量,是很有战略眼光的。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提高了,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才有可能上去,这对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对于教师而言,要上好课,首先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研究生的课多数都是专题性的,对教授来说相对比较容易,都是些学术前沿性的东西,不一定按照体系来讲。本科生的课对教授来讲是最难的。教师必须要认真备课,而且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把学科的理论体系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不断地充实自己的讲稿和教学内容。我给本科生上课,至少每一次课以前,都要根据新的案例来丰富讲课的内容,认真地做课件。把典型的案例做成课件,以丰富信息量。在上课时讲的内容尽量概括一些,留出一些时间来让学生思考和参与教学。认真备课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优良的教学传统,在新时期,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传统仍然是很重要、很基本的。

其次是要让学生在系统的知识体系中掌握知识的完整性。就拿我讲的“外国宪法”来说,以前的教材主要讲西方国家的宪法,没有涉及非西方国家宪法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外国宪法知识理解上的片面性,不了解除了这几个国家以外的其他国家的宪法是如何产生、发展的,特别是对于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宪法。有的学生只用西方国家宪法中的一些概念来看待和分析我国情况时,就感觉到比较困惑。这对于学生毕业以后参加国家的法制建设,不管是从事律师、法官还是检察官,都是很不利的。所以,作为教育者,应该把知识的多样性告诉给学生,让他们知道世界是多样化的,既有西方的世界,又存在一个非西方的世界。发达国家的宪法和发展中国家的宪法发展逻辑是不一样的,尽管在宪法制度的发展上有差异,但是各国在文化上是平等的。后来我们在修订教材的时候,在教学中,把发展中国家宪法的内容也加了进来。在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外国宪法发展的基本知识以后,学生分析问题就能采用比较综合和全面的视角,分析方法更为客观,分析的角度也更加理性了。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于世界多样性文化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这对于他们未来参加法律职业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三是要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如何把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用一种灵活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这对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问题上,现在国内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否定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简单地用国外的案例教学法来全盘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二是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做必要的改进,满足于传统教学方法,脱离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将案例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尽量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中的概念、原理,通过对原理的讲授,让学生回过头来思考一下自己对问题的分析。这样既保留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合理性,又把案例教学和传统讲授结合了起来,有助于根据中国法学教育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是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我们以前的教学是一种供给式的,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而不关注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实际需求,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现在我们认识到,单纯的供给是并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在教学上,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需要平等的参与,怎样把学生也当成主体,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最主要的是如何让学生发挥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建立一种保证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机制。我的做法是,在课堂教学结束以后,鼓励学生发表意见,通过发电子邮件、个别交流等方式建立各种交流平台。教师通过邮件等方式讨论课堂中的问题,下一次上课时,选择2、3个学生发表自己的小论文,其他同学提出问题,教师最后点评,以活跃课堂讨论气氛。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能够获得以专业思维讨论问题的机会,得到了平等交流的机会。

在教学上,我们要更多地向我们的前辈学者们学习,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教学方面的宝贵经验。比如,过去教研室新留校的老师不能马上上讲台,他们写的教案先提交到教研室看,大家提了意见还得要改。老一辈教师在本科教学上花的精力是非常多的。当然现在时代不一样了,教学条件、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教授承担的科研任务越来越重,研究生的数量越来越增加。但是我觉得本科教学的地位与内在规律并没有变,对教师的基本教学要求也没有变,我们不应该把好的传统丢掉了。

篇6:感悟名师教学的艺术

从研究的视角来上好每一堂课

————德州名师课堂研讨会感悟

12月3日到四日在德州学院礼堂听取了四位特级教师的数学课,他们分别是刘松老师的“乘法分配律”、张冬梅老师的“认识米”、钱守旺老师的“24时计时法”和王彦伟老师的“认识旋转现象”,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感悟。课后听取了他们每一个人的报告,感觉真的是震撼,震撼于他们对课堂的执着追求,震撼于他们对数学教育的深度思考,震撼于他们对数学教学的全力付出,震撼于他们对学生的深度了解,震撼于他们的学识,震撼于他们的课堂,真的不愧为特级教师。现就对他们的课及观点进行归纳以与同仁们共享。相信你读后应该有所收获。

一、对教什么的深度思考。

刘松老师提出的“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的观点”,虽然这个观点不是他第一次提出来的,但是他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是知识、技能?从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到新课标的修订,提出了对升全面发展的要求,我们的课堂为什么没有进步,对课堂教学的单一追求,甚至是对学生成绩的追求成为我们教学的唯一目标,导致我们不能做正确的事,对教学成绩的过度追求,导致我们越是能正确的方法追求成绩,离教育的目标越远。

二、备课要做文献综述

新鲜吧,早听说过课题研究要做文献综述,还没有听说过上课也要做文献综述,是的,上课也要做文献综述。牛顿说的好,我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我们教师备课往往看教学参考书和教材,再就是到往往搜索教案,借鉴一番。这是我们普遍的做法。刘松老师的做法是再中国知网上将某一课题的教学成果搜集起来,看一看前人是怎样上这节课的,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到底是什么,有哪些经验教训,哪些是值得借鉴的,怎样做才能不重复别人的老路,创新教学设计?他的这种备课方法值得借鉴。

三、备课要了解学生的真正难点是什么?

上课的这几为特级教师,都是在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的,他们都进行了教学前测和问卷调查,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教学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如刘松老师的课 乘法分配率教学的真正难点在哪里,通过课后问卷得出,对8×5+5×2这种分配率的用法是难点,教学后学生基本没有什么进步。再如王彦伟老师的“认识旋转”一课,创设情境时出示的挂钟,时针分针都认为是旋转,对于钟摆的运动只有8.5%的学生认为是旋转,绝大多是认为是平移。正是在这样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才能让情境创设的更有效。

四、对一节课的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学反思《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感悟》。

通过这四位特级教师在课后的说课和讲座中,了解到,每一节课的成功的背后都做了大量的劳动,基于对学生、对教材、对目标的把握不断提高认识不断更新设计的过程。在王彦伟老师的课后报告中了解到,关于“倍的认识”一节课,经过多年的不断思考,不断尝试,是一个认识上不断深化,理念上不断提上,设计上不断改进的过程。相比之下想一想,我们虽然有的上过十年、二十年的数学课,真正能够上好的课有几节呢,我们针对一节课进行过持续的研究吗。通过对一节课的持续研究,积累备课、上课、思考的活动经验,由此可以得出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师需要在课堂打磨、课堂教学思考中积累教学的活动经验,只用这样,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

五、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很重要

钱守旺老师和刘松老师还有王彦伟老师都再这方面进行了讲授,看来这是专家们的共同做法。他们有奥苏贝尔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如钱守旺老师讲到在教学“整数除以分数”这节课时,他进行了一个课堂前测,发现学生对于整数除以分数都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而存在的最大疑惑是“明明是除法为什么要变成乘法来计算”,在算法上也只会用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并没有别的算法,结论是假期学生都上过辅导班,辅导教师仅仅将计算法则告诉学生并且机械训练没有讲解过程,在了解了以上信息后,针对学生的疑难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而刘松老师讲的那个教师上9+几一节时,学生明明对计算结果已经都学会了,还是要从头开始教学的做法进行了批评,由此看出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教学是多么的重要。我想,这就是有的老师上公开课是喜欢选择每个单元或者独立单元没有前后联系的内容上课,就是学生的基础比较好把握的缘故吧。

六、钱守旺老师的20条主张。

1.观念更新,理念内化2.读懂学生,把握起点3.读懂教材,丰富内涵4.先学后教,少教多学5.教不越位,学要到位6.植入文化,增加广度7.渗透思想,增加深度8.适度拓展,增加广度9.局部美容,增加亮度10。问题引领,增加温度11.几何直观,化难为易12善于举例,深化理解13.裸学裸思,深度参与14.精心预设,动态生成15.让出黑板,天地更宽16.题目变式,思维变活17.四基扎实,后劲充足18.既为经师,又为人师19.洗尽铅华,返璞归真20.跳出数学,感悟教学。

七、要善于研究各种版本的教材

这四位特级教师都提到了善于研究各种版本的教材,目前全国提倡一纲多本,面对同一课题,研究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编排,有利于我们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本质内涵,钱守旺老师甚至连香港、新加坡的小学数学教材都参考过,相信这一点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借鉴意义,不同版本的素材是可以互相借鉴的,不像我们只研究一种版本的教材,视野狭窄。在报告中王彦伟老师提到,他到全国讲学往往逛一下书店,买一套本地的教材来参考。在研究各种版本的教材过程中完善自己对某一专题的认识。

八、注重体验,注重活动。

四位特级教师的课堂,都特别重视学生的体验,感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张东梅老师的米的认识一课,通过四次活动让学生感悟、体验一米有多长,不断调整学生一米的表象。收到良好的效果,王彦伟老师的认识旋转现象,也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强体验和感悟,刘松老师的课堂让他学升在动作中体验感悟,课堂非常的精彩纷呈。

上一篇:写读书的初中作文素材下一篇:复活节资料中英文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