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名师经典课堂感悟

2024-06-14

观摩名师经典课堂感悟(共12篇)

篇1:观摩名师经典课堂感悟

观摩名师经典课堂感悟

春光明媚的四月,我有幸参加了在城阳举办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语文学习策略研究”研讨会,聆听了全国著名专家和名师的讲座、讲课。听名师讲课,实在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如聆听荡气回肠的名曲,又似品尝余香缭绕的香茗,让我这个从教将近二十年的教师直惊叹教学艺术的魅力无穷。

这次观摩名师教学,令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

第一,名师们上课的激情令我感动。回想自己从教十九年,面对一成不变的工作,逐渐厌倦,对学生没有了热情,对上课没有了兴趣,初为人师的喜悦感荡然无存。第一天听完课,我就在心里问自己:这些老师在课堂上为何会那么有激情?他们至少都是有十年以上教龄的“老教师”了,上起课来为什么还是那么活力四射、那么有亲和力?这几天我仔细思量,始悟出是“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才让他们能保有激情,保有童心。很多老师只是把教育看作一份职业,一份能养活自己的职业;而名师不光把它当作职业,更重要的是把它看作一份事业,一份甘愿为之奋斗的事业。我想这就是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的主因吧。

第二,老师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令我深深折服。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武凤霞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博学的老师,她涉猎的书籍范围很广泛,她不是看过就算了,而能灵活地用到教学中,她能在钻研教材时联想到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资料,她对教材挖掘得那么深,那么透,我想与她深厚的文学素养是分不开的。还有刘发建老师,他对教学鲁迅的作品有独到之处,他的《走近鲁迅》令许多研究鲁迅的专家都为之惊叹。刘发建老师不单是一名老师,实在称得上是学者。

精彩的课堂已落下帷幕,但名师的课堂教学带给我的震撼远远不止这些。赞叹、称颂之余,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教师的责任。教师只有热爱课堂,才能带动学生乐学;只有博学,才能吃透教材;只有积淀起丰厚的教学素养,才能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这应该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篇2:观摩名师经典课堂感悟

——全国小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创新力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有感 10月19日,我有幸赴武汉参加了小学语文教师特级教师观摩活动,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精讲课《皇帝的新装》和《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专题报告。她是一位“从课堂上走出来,并且永远立足于课堂,追求把儿童放在课堂正中央的教育专家。”

身为清华附小的校长,窦桂梅老师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给我们讲她的办学理念,讲她的教学理念。清华附小的课程目标是: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在这个目标下设立了三个小目标:健康、阳光、乐学。为实现目标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构建了1+x课程体系。1就是基础性的课程,x就是促进个性发展的拓展性的课程。他们研发“课堂乐学手册”,让课堂目标操作化,凸显“一单,一问,一练”,让学习过程自主化。语文采用预学单,共学单,延学单展开教学。充分体现了清华附小小组化学习、质疑探究“让学生站在课堂正中央”的学习方式。

窦老师在《皇帝的新装》中这样展开教学:

一、出示预学单,学生自学。预学内容是:初读《皇帝新装》我的感受:(可以从主要内容、写作手法、人物、主题等方面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出示共学单,紧扣文本,深入学习。我们选择(皇帝、大臣、百姓)研究,他们不敢承认事物本身,迷失的原因是:

原因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示一段英文和中文对比,让学生读,然后比较叶君健的译文:皇上在镜子前转转身子,扭了扭腰,和李翔的译文他在镜子前转着看谁的好,合作表演小贴士(表演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合作表演,小组自主选择音乐、背景、图标出演大典过程。主课堂将语文、英语、音乐、美术各个学科进行了整合,这是这节课的一个最大的亮点。

三、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1、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愚蠢和不可救药的人吗?

2、你想对那些大人们说些什么吗?

3、其实,这篇文章是要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_____不要______?要回到_______,去做你应该做的事,用一句话来说:“回到事情的本身。”

4、你能明白安徒生的用意了吗?

四、出示延学单:离开了课堂,新的疑问:_______________。

1、骗子最终的结局是什么?

2、这个皇帝的王国最后怎样?

提问:文中的那个小孩,长大之后能那样说吗?

小结:人们随着年龄不断地增长,会说实话吗?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这个问题带给我们一生的思考„„

窦老师通过预学、共学、延学三个板块,展示了“儿童占在课堂正中央”的教育理念。课堂上不时出现师生、生生之间思想碰撞火花,掌声、笑声洋溢着整个会场。

中场休息时,与会老师共同观看了讲述老师成长经历的专题片《行走的玫瑰》,此后,窦桂梅老师做了《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专题报告。回忆了自己近30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历,总结了三十年来三次教育思想的转变,还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畅响,相比于名师、校长,窦桂梅老师愿意有这样一个身份:“儿童阅读推广人”,因为无论老师还是孩子,都是通过读书才能长见识,才能让自己饱满、充实。年轻不是永久的资本,唯一的资本就是读书,老师应该尽己所能,给孩子丰富的东西。你给孩子多少积累,你就给自己多少幸福。孩子想知道出生的过程,他推荐《小威向前冲》,孩子无法面对死亡的忧伤,他推荐《再见了,艾玛奶奶》、《爷爷是幽灵》。孩子新入学,给他们讲解《啪嗒猫第一天上学》,孩子缺失家庭温暖,她推荐我们给孩子读《我的爸爸是焦尼》,《大猩猩》等等。她的课忠实于文本,又超越了文本,立足课堂,超越课堂,用心灵去启发学生的心智。

篇3:观摩名师经典课堂感悟

一、教学过程向务实求真转变,品味课堂的教学机智

为了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展示教师的教学技能、呈现课堂教学的亮点,以往的部分展示课往往会出现教师事先排练好, 上课时走过场的现象。在观摩前,笔者猜想本届展示课会不会也与以往的少数课堂一样—是一种以教师“独自行走”为主的精彩展示呢?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笔者所看到的本届展示课:课堂教学的“五彩缤纷”和“沉闷操练”少了,更多的是学生的认真学练与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个人的 “闪光镜头”和“标新立异”少了,更多的是师生之间对教学中问题的讨论和真实的交流。如,在一节小篮球课中,一名学生从最后面一排的最右侧跑到前面最左侧放球, 很明显这名学生未听清老师所说的“就近原则”,从另一个方面也证明了教师事先没有排练好。而此时,教师则灵活应对说,这名同学很执着。当再次拿球时,这名学生不得不继续跑一大圈到原先放球的位置去取球,这时教师说道:你这次吃尽苦头了吧! 这两次对话引来观摩教师一片笑声。通过这种简单的对话,提醒学生上课要认真听、 听清楚。

为期两天半的大会,在体育课堂中“走过场”的演示和华而不实的作秀明显减少,事先未经过排练的课必定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因为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陈雁飞教授在点评《篮球—原地运球》一课中提出:队列队形的练习,是拿着小篮球练习好,还是不拿球练习好?跪姿运球是否可以用其他动作代替?等等。笔者认为,正因为没有排练,才能让课堂教学返回到真实的教学场景中,才会有了类似如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真实课堂中还会不断变化。在变化的同时,只要体育教师做个有心人,积极应对、灵活应变,必定会产生更多的教育机智,必定会拥有更多的教学灵感,必定拥有更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策略。

二、课程内容向多元求实转变,品味课程的育人理念

虽然本次小学展示课的自选内容都是人们常见的内容,包含了跑、跳、投、体操、 球类(除了花样跳绳),但是体育教师或多或少都对这些内容做了教学化的大改造、 实效性的深加工和创新性的小处理,从而丰富了展示课的内容类型,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理念。

小学二年级《小小宇航员的太空梦想》一课,该课紧紧围绕着“小小宇航员的太空梦想”这一主题情境而展开。学生在太空热身操、铺设地球同步轨道、载人航天器、搭建发射塔、火箭升空、星球保卫战等情境主线中愉快地学习,与之相协同的身体练习与技术学习主线为:韵律操、复习直臂屈体和直体俯撑(接力赛)、直体立腰针对性练习(球搁腹部、腿部)、脚搁二层高度直体俯撑与挑战高度直体俯撑、脚搁高处直体俯撑、综合活动,学生们始终保持着高涨的练习情绪。同时,轻快、活泼、与航天有关的音乐为课堂渲染了一种愉快的学习气氛。面对小学二年级学生,如果体育教师只是单纯地讲、枯燥地练,那么就必定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必定较低。 相反,本课的设计融合了体育、科学(载人航天)、天文学、音乐等学科的知识,相信学生课后在对体操感兴趣的同时必定对天文学、航天科技等感兴趣。执教教师从与学生一起看“太空授课”的教学素材深入思考,挖掘出一个蕴涵体操技术、科学知识、 太空探秘、音乐相伴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体育课。现场施教更是获得专家评委与听课教师的高度评价。这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向求实效、追多元、综合化的层面转变的典型课例,值得我们去研究一番。

目前,课程的综合化、多元化、大教育观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词汇,在本次活动中,把《小小宇航员的太空梦想》这样的课放在全国观摩展示活动中展示,或许会成为一个积极践行新课程的代名词。

三、教学手段向有效求新转变,品味体育的技术含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体育课中的教具、学具、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越来越多,这为体育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些新的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能让教师获得所想要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常态的体育教学中,这些手段的运用可能会费时费力,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不一定比传统的体育教学手段来得有效和直接。那么,怎样在辩证吸收传统体育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创新选择与运用传统与现代的体育教学手段,并能在常态教学中灵活、有效地运用呢?在本届展示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执教教师在执教 《篮球—原地运球》时,为了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拍球动作”是正确的,便采用双手同时演示正误动作(一只手演示正确的原地运球动作,另一只手则演示学生中常见的拍打球的动作)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能直观地对比出原地运球动作学习中的问题。再通过多次练习,学生就容易掌握正确运球动作,也能体会到正确的原地运球技术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手段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运用。

执教教师在执教《前滚翻交叉转体180°为主的动作组合》时,播放了音乐; 在学生掌握了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后,给每个小组一张学习卡片(自选动作超市), 学生观看卡片上的动作后,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取一到两种自己比较擅长或喜欢的动作,结合两腿交叉转体180°动作加以练习。 音乐的使用给原本较为平淡和平静的课堂学习气氛增添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活力。卡片的运用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和基础,这样学生才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动作,并且能够了解更多的与前滚翻交叉转体180°的知识与技能。

每一节展示课从不同层面上都选用了新颖、有效的教具或者学具作为直观教学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这些教具、学具, 教学资源的开发都应该在有效实用的基础上求新、求变,遵循“简约而不简单”、“经济而不复杂”的运用原则。这样必将对今后的体育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再细观本届活动的每一节课,亮点纷呈的同时可能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总体上说,应该是瑕不掩瑜。体育教师应该做的是:

一是扩散亮点,让更多的真实课堂呈现更多的亮点,让亮点带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革新。

篇4:观摩名师课堂 寻找自我差距

潘小明老师在执教《重叠问题》时,首先由问题引入,让学生自己进入学习,出现错误时,老师积极启用学生“那双会发现的眼睛”去寻找错误的地方,并追问出错的学生“说说自己怎么错了”。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徐斌老师《解决问题的策略——倒

推》的课堂精髓:“解决问题中见功底,教学无痕”。徐老师执教的示范课,过渡自然,在实际生活“路线图”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掌握了倒推的意义,体现了徐老师“教育无痕”的教学思想。刘永宽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示范课体现了“学生审题不认真,要在课堂上纠正”。学生课堂上出现问题不要紧,要给学生暴露问题的机会,这样才会在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互动中为学生找到错的原因,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给学生反思、纠正的机会。

经过深思,结合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对比分析,寻找我们与先进教育省份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三维目标的认识还不到位

新课程改革虽然已过去了十个年头,倡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其间,老师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绞尽脑汁:有的是老师尽量地少讲,学生自由学习;有的是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有的是重过程,轻结论;还有为了学生的“情感”而“情感”,将三维目标相互割裂,互为一体。潘小明老师就明确指出:“三维目标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问题出发,给学生思维的方向和动力,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下或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引导下,经历学习的过程,总结学习的方法,从而获得数学知识,增强数学学习的能力,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实现自己学习进步的价值。”

纵观三位老师的课堂,他们都是由一个个富含数学因子的生活情景入手,将学生很快引入数学学习活动,在课堂学习中注重课堂生成性问题,让学生在课堂有充分的发言权,在和谐融洽的课堂上进行着师生、生生智慧的碰撞,一个个数学结论在互动激发中自然生成,而且每一个数学结论都揭示了数学的本质。

再看我们的数学课堂,为了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做到有效,过于注重形式;为了情景而情景,情景缺少数学味;为了得出结论,老师将结论脱口而出,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经历,忽视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发与培养与数学结论的归纳与提升。

二、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急于求成

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个教师,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就能做到的,它需要一个团体,需要全学校老师,长期不懈的坚持努力,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好的教学氛围或教学文化,这样才可能完成“课堂高效率,学习高质量”的目标。

定义、概念与结论,学生记忆不扎实;知识形成过程,学生模糊不清。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还是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生成为主?知识的结论是学生自主得出为主?还是老师总结为主?老师心中早有答案。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的印象、理解程度和效果就会不同。这些问题在三位专家的课堂上被轻松自然地解决:他们由问题引入,

让学生尽快进入数学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在交流中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不断丰富完善知识的获取过程。错误的出现,并不可怕,关键的是看错误出现在什么时候,如何去处理。学生一次次思维的创新都是教师适时正确引导的结果,而不是教师的给予,给予的东西绝对不能成为能力。而且,每位教师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这样的培养我们做到了吗?

面对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印发实施,面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作为我们一线的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自身素质,实现数学课堂的有效转化。

一、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首先,数学课堂就是数学活动,数学学习要有浓厚的数学味,体现数学本质。因而我们要领会新课程理念的精神,扎实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互动交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钻研教材,领会本质

现在的教材,从丰富的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元素。而没有现成的定义、概念、公式,需要老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活动材料,引导学生互动激发,自主建构知识。因而,教师要研读教材,不但要看到教材中显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领会教材背后隐藏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从而在数学课堂上引导概括,直至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数学模型,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通力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习惯受益终生,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在学习上会事半功倍。全体教师都要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扎实上好每一节课,实现每一堂课的高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预习的习惯、听讲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完成作业的习惯、反思的习惯、复习的习惯、总结的习惯等。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自然而然地衔接起来,不至于某个时期衔接不上。数学知识是一个系统,一个地方出现问题,许许多多地方就会失去联系,造成知识断层。

总之,我认为,高效课堂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首先要从扎实的教学入手,从老师观念入手、行动入手,重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而不是形式。高效课堂虽然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只要从基本做起,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扎实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高效课堂就一定会在我们的课堂上得以实现。

篇5:观摩名师经典课堂感悟

从研究的视角来上好每一堂课

————德州名师课堂研讨会感悟

12月3日到四日在德州学院礼堂听取了四位特级教师的数学课,他们分别是刘松老师的“乘法分配律”、张冬梅老师的“认识米”、钱守旺老师的“24时计时法”和王彦伟老师的“认识旋转现象”,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感悟。课后听取了他们每一个人的报告,感觉真的是震撼,震撼于他们对课堂的执着追求,震撼于他们对数学教育的深度思考,震撼于他们对数学教学的全力付出,震撼于他们对学生的深度了解,震撼于他们的学识,震撼于他们的课堂,真的不愧为特级教师。现就对他们的课及观点进行归纳以与同仁们共享。相信你读后应该有所收获。

一、对教什么的深度思考。

刘松老师提出的“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的观点”,虽然这个观点不是他第一次提出来的,但是他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是知识、技能?从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到新课标的修订,提出了对升全面发展的要求,我们的课堂为什么没有进步,对课堂教学的单一追求,甚至是对学生成绩的追求成为我们教学的唯一目标,导致我们不能做正确的事,对教学成绩的过度追求,导致我们越是能正确的方法追求成绩,离教育的目标越远。

二、备课要做文献综述

新鲜吧,早听说过课题研究要做文献综述,还没有听说过上课也要做文献综述,是的,上课也要做文献综述。牛顿说的好,我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我们教师备课往往看教学参考书和教材,再就是到往往搜索教案,借鉴一番。这是我们普遍的做法。刘松老师的做法是再中国知网上将某一课题的教学成果搜集起来,看一看前人是怎样上这节课的,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到底是什么,有哪些经验教训,哪些是值得借鉴的,怎样做才能不重复别人的老路,创新教学设计?他的这种备课方法值得借鉴。

三、备课要了解学生的真正难点是什么?

上课的这几为特级教师,都是在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的,他们都进行了教学前测和问卷调查,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教学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如刘松老师的课 乘法分配率教学的真正难点在哪里,通过课后问卷得出,对8×5+5×2这种分配率的用法是难点,教学后学生基本没有什么进步。再如王彦伟老师的“认识旋转”一课,创设情境时出示的挂钟,时针分针都认为是旋转,对于钟摆的运动只有8.5%的学生认为是旋转,绝大多是认为是平移。正是在这样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才能让情境创设的更有效。

四、对一节课的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学反思《全国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会感悟》。

通过这四位特级教师在课后的说课和讲座中,了解到,每一节课的成功的背后都做了大量的劳动,基于对学生、对教材、对目标的把握不断提高认识不断更新设计的过程。在王彦伟老师的课后报告中了解到,关于“倍的认识”一节课,经过多年的不断思考,不断尝试,是一个认识上不断深化,理念上不断提上,设计上不断改进的过程。相比之下想一想,我们虽然有的上过十年、二十年的数学课,真正能够上好的课有几节呢,我们针对一节课进行过持续的研究吗。通过对一节课的持续研究,积累备课、上课、思考的活动经验,由此可以得出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师需要在课堂打磨、课堂教学思考中积累教学的活动经验,只用这样,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

五、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很重要

钱守旺老师和刘松老师还有王彦伟老师都再这方面进行了讲授,看来这是专家们的共同做法。他们有奥苏贝尔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如钱守旺老师讲到在教学“整数除以分数”这节课时,他进行了一个课堂前测,发现学生对于整数除以分数都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而存在的最大疑惑是“明明是除法为什么要变成乘法来计算”,在算法上也只会用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并没有别的算法,结论是假期学生都上过辅导班,辅导教师仅仅将计算法则告诉学生并且机械训练没有讲解过程,在了解了以上信息后,针对学生的疑难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而刘松老师讲的那个教师上9+几一节时,学生明明对计算结果已经都学会了,还是要从头开始教学的做法进行了批评,由此看出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教学是多么的重要。我想,这就是有的老师上公开课是喜欢选择每个单元或者独立单元没有前后联系的内容上课,就是学生的基础比较好把握的缘故吧。

六、钱守旺老师的20条主张。

1.观念更新,理念内化2.读懂学生,把握起点3.读懂教材,丰富内涵4.先学后教,少教多学5.教不越位,学要到位6.植入文化,增加广度7.渗透思想,增加深度8.适度拓展,增加广度9.局部美容,增加亮度10。问题引领,增加温度11.几何直观,化难为易12善于举例,深化理解13.裸学裸思,深度参与14.精心预设,动态生成15.让出黑板,天地更宽16.题目变式,思维变活17.四基扎实,后劲充足18.既为经师,又为人师19.洗尽铅华,返璞归真20.跳出数学,感悟教学。

七、要善于研究各种版本的教材

这四位特级教师都提到了善于研究各种版本的教材,目前全国提倡一纲多本,面对同一课题,研究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编排,有利于我们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本质内涵,钱守旺老师甚至连香港、新加坡的小学数学教材都参考过,相信这一点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借鉴意义,不同版本的素材是可以互相借鉴的,不像我们只研究一种版本的教材,视野狭窄。在报告中王彦伟老师提到,他到全国讲学往往逛一下书店,买一套本地的教材来参考。在研究各种版本的教材过程中完善自己对某一专题的认识。

八、注重体验,注重活动。

四位特级教师的课堂,都特别重视学生的体验,感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张东梅老师的米的认识一课,通过四次活动让学生感悟、体验一米有多长,不断调整学生一米的表象。收到良好的效果,王彦伟老师的认识旋转现象,也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强体验和感悟,刘松老师的课堂让他学升在动作中体验感悟,课堂非常的精彩纷呈。

篇6:观摩名师经典课堂感悟

培训心得体会

梭戛乡中学

陈润祥

2012年4月21日上午,在六枝特区影剧院先观看谢全碧老师的三年级数学课“三角形的认识

(一)”,谢老师简单的教学课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到了新知识。

接着陈大伟老师就谢老师的课并没有做点评,只是就课堂上的现象就老师们课堂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就谢老师的教学实践,和大家讨论了如何把教材变成教学内容、如何更有效地发现和利用学生的发言、概念教学中的基本要素(名称、定义、反例、正例)及处理方法,边的命名及意义等问题。

讨论了谢老师的课,陈大伟老师进行了讲座《观课议课与小学数学教学》,本次讲座结合生动、鲜活的案例,对“新课程对观课议课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观课”、“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议课”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讲解。通过本次讲座,老师们强烈的感受到教研活动已改变了相对单一的“听评课”模式,走向信息多元的“观课议课”。以前的听评课主要关注教师教学活动,以“表现、展示”为献课取向,而“观课议课”是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以“改进、发展”为主要献课取向,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把重心从关注教学活动转移到关注学习状态,从关注教育过程转移动关注课堂情境;议课时不能再当一面镜子,光照别人不照自己,而要同献课者一起精心准备,聚焦问题,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同时,教师们还真切的体会到,忙碌的日子里,体味充电的感觉是富足的;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平等对话、真诚交流是温暖的;在职业人生中,携手并肩、共同体验是幸福的。

下行,仲广群老师上了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仲老师像个孩子们的大朋友,带领着一群小朋友在一玩耍中掌握新知。首先他从学生熟悉的上学时间入手,让学生在顺推算时间与倒推算时间的比较中较好为体会方法的不同,引出倒推策略。紧接着在方格的填空中也别有用心,在数字在中间出现,让学生正反的推导突出应用的不同。同时设计的玩扑克与抢12的游戏,学生都兴致盎然,对策略的体验非常深刻。尤其是最后播放花儿乐队的歌曲——嘻唰唰,简直是神来之笔,听到其中的“请你拿了我的给我送回来,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这两句,既让人忍俊不禁,又回味出“倒推”之韵味。充分体现了仲老师独具匠心的设计与对生活的深刻挖掘。接着,仲老师进行了讲座《数学课堂教学的智慧转身》,仲老师就我国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风格特征进行了讲解,一是务实高效、着眼“双基”的目标设定,二是科学严谨、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达,三是系统结构、注重审美的板书要求,四是精心变式、螺旋递进的作业设计,五是严格有序、整齐划一的课堂管理,六是整体一统、局部差异的教学风貌。接着讲了西方研究人员如何看待我国的数学教育?

2012年4月22日,观看了钱守旺老师上的六年级《数的认识总复习》,此课设计的知识很多也很广,让学生的思维不光只停留在课本上,幻灯片就有100多张。与他的报告《如何上好整理复习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做到了新课引入趣味化、提示概念深入化、点拨规律条理化、练习形式多样化、选题难度层次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技巧艺术化。真正体现出教师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情境教学是名师们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想要把课上好,把教学搞好,把学生的成绩搞上去,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花更多的时间。在将来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些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全部的光和热。

篇7:观摩名师经典课堂感悟

教师:毛洪志2012年12月8日到9日,我有幸参加了在贵州省六枝特区煤机厂俱乐部举办的《全国小学数学学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受益颇深。名师们另类的设计、灵动的课堂、精彩的互动、智慧的语言、高超的调控能力、娴熟的教学技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视野、文化底蕴、创新思想、人格魅力,无不让我由衷地赞叹。其体会如下:在培训学习中,我观看了3位专家老师的经典课堂教学,聆听了专家老师的专题讲座。充分体会了专家们广博知识的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两天的培训学习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思想洗礼。每天的学习都引发我对自己教学和专业发展的不断思考,通过学习让我看到了差距,让我有了继续前进的动力,尤其是在听了南京市石鼓路小学副校长仲广群上的三年级《解决问题》这一课时,让我由衷的佩服仲老师思维的缜密,在处理教学环节时,环环紧扣,另外,仲老师只是在一旁进行引导,而让学生到讲台上当小老师,通过学生之间的问答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仲老师的这种授课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仲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他的这节课,让学生“活”了,教师“退”了,课堂“美”了,最后完成了自己的教学目标,最终让学生知道有不

同的思想就会有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做得很好,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推广。

总之,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争做一个专业化的优秀老师,用我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教育事业中去,力争做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

篇8:观摩名师经典课堂感悟

制作微视频,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算法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概念, 有关算法的定义不少,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计算机科学家克努特 (D.E.Knuth) 的描述:“一个算法只不过是一组有穷的规则, 这些规则给出求解特定类型问题的运算序列。”虽然是一个非形式化的定义, 仍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一般程序设计教材中则是采用了一个不太精确的描述:算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尽管如此, 但因为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经历中, 并没有接触过算法的概念, 因而对算法的学习存在一定畏难心理, 认为算法是“非常专业的、枯燥无趣的、艰难的”。其实, 学生在过去的生活与学习中已经大量接触过算法, 只不过未经提炼而已。教学实践中, 许多教师也能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出发, 寻找生活中的算法, 一方面帮助学生体会算法的概念, 另一方面也能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但往往只停留于文本的解读和图像的呈现, 情境性和真实性不够, 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上海控江中学的周永麒老师在《算法初探》这节课中, 通过微视频和学生一起寻找生活中的算法, 使学生体会到算法并不陌生, 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算法的热情。微视频中共有两个案例: “嫌疑人口供的分析”和“还款方案”。两个视频均由控江中学的学生扮演情境中的角色, 演绎案例场景, 随后给出需要思考的问题:“警官是如何作出判断的?”“还款方案真的是让债务人受益了吗?”引发学生的深思, 在此基础上, 由主讲人对案例做出解析。本节课中微视频的运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一是生动形象的画面, 有效再现了生活中算法运用的情境;二是内容短小精炼, 两个案例总计只有2分18秒;三是由学生自己表演、拍摄和制作, 这就促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和掌握视频编辑软件的使用方法, 较好地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架设网络平台, 促进学生自觉生成概念

克努特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艺术》中给出了算法的5个特征, 即有限性:确定性;输入;输出;能行性也称有效性。

相对来说, 这些概念比较抽象。对于从校门到校门的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而言, 由于缺乏实际的软件开发经历, 对算法的这些特征没有实质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一带而过, 甚至就是照书念一遍。由于缺乏具体背景的支撑, 学生无法进入深层思考, 只能生硬地记住这些概念。认真的教师至多再选择一些案例来进行说明, 但案例往往又不够典型, 或者仅仅停留于案例的简单罗列和机械陈述, 缺乏充满目的性的逐层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学生的思考仍然只能触及表面性的事实知识, 无法达到深层次理解的程度。

周永麒老师在《算法初探》一课中, 突破了单纯机械讲授概念的做法, 在网络学习平台中提供了多个算法实例, 以在线测试的形式,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辨析各个算法实例中存在的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 逐步明晰认识上的盲点与误区, 自然生成对算法的各个特征的认识。

例1, 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算法的“有限性”特征, 设计如下问题。

下列求圆的面积的算法存在怎样的问题?第一步:令半径r的值为1;第二步:计算并输出圆的面积3.14×r×r;第三步:半径r的值增加1;第四步:如果半径r的值>0, 那么转到第二步继续执行。

A.确定性B.可行性

C.有穷性D.有输入和输出

由于半径r的值永远大于0, 所以算法不会终止。而算法的“有穷性”要求它的执行步骤是有限的, 即算法应是能够终止的。

下面的问题则用于认识算法的“确定性”。

例2, 近日, 有网友晒出北京交通大学学生食堂“请”到机器人炒菜, 如将“加食盐少许”这一步骤加入到炒菜机器人的菜谱算法中, 该菜谱算法不符合算法的哪一个特点?

A.确定性B.可行性

C.有穷性D.有输入和输出

“少许”这样的指导是不确定的, 可以被定义为“少于八分之一茶匙”, 也可以定义为“少于四分之一茶匙”, 或许盐的数量是明确定义的, 然而, 把盐加在哪儿呢?这样的指导对于一个训练有素的厨师可能是十分适当的, 但对于计算机来说却是无法执行的。

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深层思维状态, 帮助他们去“发现”或“再创造”概念, 从而真正理解概念, 而不是死记硬背概念。

探索前沿技术, 提高合作学习的黏性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中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分工”, 另一个是“同学”。“分工”是合作的前提与基础。“同学”是合作的目标, 也是合作学习的任务。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殷春婷老师执教的《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这节课中, 以“谁是秘书?” (有删减) 这样一个信息鉴别案例, 有效地开展了合作学习。

例3, 最近, 单位派王经理到国外考察, 因为走得匆忙, 还有一些重要资料没来得及送到单位, 于是他把钥匙交给了小区的保安队长小李, 并说他的秘书下午会过来取。不过, 下午小李却等来了甲、乙、丙三个秘书, 小李给王经理打电话却发现已经关机了……

为了证明自己认识王经理, 三个人纷纷拿出了证据:甲拿出王经理给他传真的委托函;乙翻出了自己手机里存储的王经理在单位工作的照片, 里面还有他和王经理的合影;丙给小李听了王经理的微信语音, 语音里王经理说让丙来家里取资料。

小李看看委托函、照片, 又听了听语音, 不知如何是好……

请同学们当一次福尔摩斯帮助保安小李。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谁才是王经理的秘书?我们应该怎么去验证?在学生的分享中总结出鉴别、评价信息的四种方法:溯源法、比较法、佐证法和逻辑法, 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技术手段对三人提供的笔迹、图片、声音等资料进行鉴别。在殷老师的个人博客中, 提供了三种手段的充足的技术资料: ①笔迹:利用操作系统自带的画图软件, 截取相同的文字进行放大比较。②图片:图片鉴别中技术手段比较丰富, 一是用反向图片搜索引擎寻找原图;二是观察或查看图片的属性, 判断图片是否经过PS处理;三是使用JpegSnoop工具鉴别图片是否被编辑或修改过。③声音: 采用声纹识别技术确认微信语音是否王经理本人。

篇9:名师课堂管理的经典细节(六)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课堂也是这样,教师上课的激情就是那山中“仙”、水中“龙”。没有了对教育的热爱,任凭教师用最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也只是徒具其形;任凭教师用最华美的语言、最动听的语调上课,也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是否可以这样打个比方:如果说你是平和宁静的,那你的激情就像春日里的阳光,温暖无香,适宜禾苗的成长;如果说你是奔腾豪放的,那你的激情就像夏日里的暮雨,沁人心脾,适宜禾苗成熟。因此,只要热爱孩子,你的平和中藏着的只不过是含蓄的激情,你同样会对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产生欣赏,你也会把幽默带进课堂,你还会显得有人情味,更会细心、耐心……所有这些,为课堂气氛奠定的是深沉的激情曲。

——窦桂梅

教师上课要充满激情,富有激情的课堂能激起学生渴求知识、努力学习的激情,从而有效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做一个真实的人

真实的遗憾比虚假的完美更加动人,更加具有生命力。

——张化万

从教学的角度而言,真实更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优秀的教师都能很坦率地以“真实的人”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反而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学生也因此爱听他们的课。

要了解你的学生

你了解了学生,就会体谅学生的苦衷;你更善良了,就会被学生从心底里接受。你就握着一把钥匙,一把让学生学业成功,也让你自己事业成功的钥匙。

篇10:观摩名师经典课堂感悟

心得体会

堕却乡荒坝小学 赵敏

听了名师的课,我忽然觉得上课其实也是一种艺术,当上课达到一定境界时,它会像一幅美术作品,像一段美好音乐,甚至像一出戏剧那么感人。当然,名师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课堂艺术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他们也给我们带来了能使我们潜移默化的丰富的理论知识。

在短短的两天里,听了三位教师的课后,他们的课堂风采一直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久久回味。我的心中也荡涤着做老师的幸福,那就是在课堂上与孩子们“心灵感应”般的真情对话,呈现出和谐的、焕发生命光彩的课堂,产生着令人震撼的课堂生命力。我深深地感悟到在21世纪要如何做老师,如何做合格的老师,如何做优秀的老师,要走很长的路。

他们更让我明白,有爱才有教育,教育不能没有爱。一个不能去爱自己学生的老师,任其有多么渊博的学识和超强的能力,也是不能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好老师的。老师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受到无数人的尊敬和爱戴的老师,除了她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精湛的专业水平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老师心中有爱,有着对自己的学生无私而博大的爱,这也是老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所在。我发现,这些名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整个观摩课和讲座过程中,他们始终热情洋溢,面带可亲的笑容,语言亲切朴实。其中王文丽老师的一段话让我感触最深,她说:“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但是我们能让他成人。在大智慧的包容下让学生尽情发展,给孩子发展的空间。”

听完课和讲座回来,我的心如潮水般不能平静,我真的愿意一试名师们超常的教学手段,哪怕有所失败也在所不惜同时,使我在深受启示的同时,也有所反思,深感当前教学任务的艰巨。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如何使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焕发新的光彩,是我们要值得深思、感悟的,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针对自己的教学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以名师为榜样,研究他们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思想,为我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

篇11:观摩名师经典课堂感悟

高 忠 娥

2014年 10月18日、19日,我非常荣幸参加了在安康晶海酒店举办的小学语文经典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感谢领导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使我有幸走近名师,让我聆听名师的教诲,一睹名师的风彩。两天的观摩让我收获颇多。

两天的会程安排的很满,分别观摩了何建军、唐国文、刘小波三位名师的课,聆听了他们的讲座。这次学习,让我开了眼界,亲眼见识了专家那大气,独树一帜的个性,还有他们行云流水般驾驭课堂的神韵和风采。学到了不少经验,虽然那经验拿回来操作不见得就会得心应手,但我还是如珍藏至宝般将之细细地做了记录,用心地消化,一点点地融会贯通,让他们慢慢地转化成我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指导我的教学,以达到这次学习的目的。

唐国文老师上的是《走近谢尔》,他把诗歌和图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把有趣的漫画和简单的几句话组合在一起,让学生从视觉去理解诗,理解其中隐含的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引导学生去阅读,从语速到重点词,小到字音的纠正都是那样的自然。唐老师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是干净、实在又其乐融融的课堂。没有花里胡哨的课件,没有奇奇怪怪的形式,也没有强迫恐吓加假惺惺的鼓励。就是用恰到好处的问题设计,平易朴实的对话让人心甘情愿地沉进去,再焕然一新地走出来,孩子们能在课堂中满载而归。

刘小波老师所教学的《狼牙上五壮士》,把阅读和写作方法融合在一起。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并教会学生自己在写作中应该如何运用这些写作方法。刘老师在《泛在阅读,重构教师教学生命格局》专题讲座中告诉我们,教师是永远的读者,作为语文教师,自己要多读书,读文学类书籍、儿童文学类书籍、教 1

学法、心理学类书籍、国学类书籍等。(并向大家推荐了许多书籍)只要有足够的积淀,你才能在教学中取之有物,用之不竭。

课堂,是老师和孩子一同走过的幸福和快乐的生命历程。人要走进知识宝库,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几位名师的讲座都肯定语文中感悟的重要性,语文素养的形成是关键。并都用自己的方式在他们的课堂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篇12:观摩名师经典课堂感悟

心得体会

毛口乡小学 白云

2012年12月8日至12月9日,我有幸参加了由贵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主办的、在六枝特区煤机厂影剧院举办的《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在这一天半的培训学习中,聆听了三位名师的经典课堂以及他们的专题报告,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特拟以下几点想法:

星期六上午,我听了罗鸣亮老师的课堂《可能性》,他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式。在这节课始终以“摸球活动”为主线,在第一次摸球活动中,学生没有受到老师的限制,而是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盒子里放多少个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学生做主。学生通过第一次摸球,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几个球,也不管摸几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黄球,就一定只能摸到黄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如果既放黄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黄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学生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了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可能性作为一种随机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观愿望控制的。但许多学生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即第一次摸到红球,第二次就该摸到白球。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他又设计了第二次摸球活动,让学生先猜再摸,既暴露学生的认识,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思考,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对于某一次摸球来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事先是无法确定的,并且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会对后一次摸球产生影响。通过逐步拿出球,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一定”、“不可能”、“可能”是可以互相转化。

下午,听了南京市石鼓路小学副校长仲广群的课《 找规律》以及他的专题

讲座《数学思想的内涵、特征及其教学意蕴》,他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丰富的数学故事对《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新增设的“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以专题的形式进行了解读。仲老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丰富的数学故事对“基本数学思想”做了深入浅出的精辟解读。王老师则以课为例,结合相关理论,对数学教学中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谈了自己的认识和想法。两位特级教师的精彩解读,与会者高度认可,颇为受益。

星期日上午,便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松,从他上的精彩示范课四年级《解决问题》,这节课中刘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手势,酷似学生中的一员,有疑惑、有成功的欢呼雀跃、有与学生面红耳赤的争论,他俨然成为一个勤学好问的学生。刘松老师对课堂的投入让人感叹,我们每一位教师如果能学到这种执着和敬业,全身心投入教学,对学生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幸福。通过刘老师的课堂,听刘老师的赞扬的语言,诸如“神仙”“王老师”称学生为“高人”……,孩子们高高举起的小手和大胆的表达,我们不难发现刘老师把课堂主动给了学生,一句“你真了不起”(握手),体现了对学生的充分尊重。他关注到了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有那么多的问题,学生那么的善于思考,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刘松老师的课让学生养成的是一种数学的眼光、一种数学的情怀,他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数学之美、之妙、之变化无穷。你想让我们的孩子感动吗?你先感动自己,数学一定要有激情,美好的事物都是激情的产物,课堂的最高境界就是人课合一,也就是一定要投入到我们的课堂中。

上一篇:乡镇法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新农村国庆60周年献礼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