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摩

2024-06-29

课堂观摩(精选十篇)

课堂观摩 篇1

一、幽默能调节课堂气氛

幽默有多种功能, 最明显的就是能将平淡化为趣味, 将繁杂化为简洁, 将单薄化为丰富。不但能调节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更能让教师的课堂收到余味隽永的艺术效果。

例如,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时, 请一个学生进行朗读。这个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声情并茂:“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 熟透了就甜津津的, 叫人越吃越爱吃……”学生读完后, 于老师扫视一遍教室, 一本正经地说:“小建同学最投入, 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 使劲咽了两次口水。”学生们先是一愣, 很快便回过味来, 全都“咯咯”地笑起来。“课文中描写的事物, 肯定在他的脑海里变成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 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 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又酸又甜的杨梅果的情景, 仿佛看到了杨梅果正在摇摇摆摆地朝他走来, 于是才不由自主地流出了‘哈拉子’。”学生们笑得更响了。

可见, 于老师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描述使课堂变得轻松,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了课堂活力, 不着痕迹地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重要的读书方法。

二、幽默能启迪学生思维

富有幽默的教学, 不仅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而且能开启心智, 给人以艺术的灵气, 促进学生思维灵敏性, 使理性认识建立在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之上。

例如, 于老师在教童话课文《小稻秧脱险记》时, 让一位同学读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说的有气无力的话:“完了, 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可是, 这位同学读的时候, 声音很大, 既有“力”又有“气”。于老师幽默地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 要么这个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 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全班同学哈哈大笑。这位同学再读时, 耷拉着脑袋, 真的有气无力了。于老师表扬说:“你读懂了。”于是笑声又响起来。

教学幽默是教师聪明才智的表现, 于老师把他的幽默融入课堂, 又深入浅出, 使语文变得简单。并且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 启迪了学生思维, 活跃了学习气氛, 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幽默能使课堂更为和谐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 对于能否使双方都有良好的情绪, 最终归结到能否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至关重要。富有幽默感的教师, 通常会以宽厚、温和的态度对待各种学生。

例如, 于老师在让同学读《翠鸟》第三自然段时, 发现小庆打了个哈欠, 还用胳膊碰了同位一下, 并在嘀咕什么。“小庆, ”于老师语调平缓却十分认真地说:“请你去逮一只翠鸟来。”小庆慢腾腾地站起来, 茫然地看着老师。于老师又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 并加上一句:“请你不要推辞。”“到哪儿去逮啊?”小庆可怜巴巴地扫视着, 全班同学也面面相觑, 神情迷惘。“大家都在读第三段, 谁知道, 告诉小庆。”还没等别人开口, 小庆自己说道:“翠鸟不好逮。它住在陡峭的石壁上, 洞口很小, 里面又很深, 谁上得去呀!”于老师哈哈大笑, 同学们也立刻发出了会心的笑声。

精品课堂观摩 篇2

2014年3月15日,我走进了太原市杏花岭实验小学参加语文精品课堂观摩学习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观摩课更是包含了作文课、诗歌、常规教学等课型,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通过听各地名校老师的语文主题学习讲课,我从理论上认识到了新课改形势下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通过深入学习,对学校管理、课堂教学从行动上有了明确的指导思路。下面就几点谈一下最深刻的感受:

一、老师的漫画作文教学法别具一格。

宋运来老师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根据习作要求,结合具体的口述内容,多方面进行交流。他不急于让学生去写,而是留给学生大量的思考时间,从一个圈的漫画中我想象到了什么,开头怎么写、重点部分、以及结尾,循序渐进,一张一张的漫画揭示,都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及充分的时间进行口述,学生口述完后,有种一吐为快的感觉,接着让他们进行快速写作,把满腹的话语倾诉出来,效果非常好。

二、吉春亚老师的诗歌课值得借鉴。

当前我们也在大张旗鼓的搞课堂教学改革,提倡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提倡轻负高质,但吉春亚老师与众不同之处便是她在教学古诗文的时候并不注重于字词诗句的理解,而是让学生把那些文质兼美的压韵诗通过唱诵广为流传,之后还给学生们创造了自主动手的空间,从而大大调动了学生唱诵古诗的积极性。

在两节精品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每一节课,每一位老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老师们的语言精炼、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十分值的我们学习、在思想教育方面,这些教师都处理的比较好,自然真挚的情感流露感染了学生和听课的每一位教师及家长。看到宋运来和吉春亚两位语文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连声赞叹。从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当我听着这两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老师课堂语言简洁、准确,她用自己的挥洒自如的语言引领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着学生,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吉老师的课亲切、自然,彰显出多么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

二位教师都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她们的课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学改革就是创新,观念的更新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先进经验。

2、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探究式课堂观摩启示录 篇3

一、对蒋华蓉老师的英语课的看法

1.颠覆传统模式,又回归课堂本真

说它颠覆传统模式,指的是探究式教学。这也是现在正在大力推行的教学模式。无论是从分组、编号、座位安排、后黑板包干制等空间布局上颠覆了传统,还是到小组讨论、游戏问答、动静结合等活动上的新颖设计,整堂课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说它回归本真,指的是教师并没有过分依赖课件、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而是必要时依然用粉笔做板书,用卡片、贴图等传统教具做展示;更指的是它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成为学习的主体。

反思:我们学校的现状就是把“课改”简单地理解成“课件改革”,而不是“课堂改革”。现在大多教师都在使用课件,但实际上却依然延续着学生听教师“唱独角戏”的老路子。有些教师一个课件“点读”到底,课件固然好,但重要的是要用好。笔者认为,是人主控课件,而不是被课件“牵着走”。这次北川民中的教师给我们做了一次很好的示范。

2.教师有魅力,学生超喜欢

两位教师年轻有为,很有感染力和亲和力,课堂气氛完全被他们的热情调动了起来。走下讲台满教室跑,却不失教师的教态;自谦“无能”抬高学生,却不失教师的“学高”。嗓音洪亮,肢体语言丰富,微笑不断,虽是借班上课,但丝毫看不出紧张。后来听说很多学生索要张老师的QQ号,仅一节课的功夫,就得到学生的喜爱,可见张老师的魅力了。

反思: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感染我们,而应反过来,使出浑身解数感染学生。激情是要点燃的,动力是要推动的,我们就应是那点燃激情、推动动力的人。所以,想方设法增加课堂个人魅力是势在必行的。

3.准备充分,用心良苦

(1)教具应有尽有。无论是导学案,还是实物、贴图、卡片、小红花等教具,张老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利用了可利用的一切来服务课堂。据说张老师曾课堂现场制作奶昔,甚至是面条。笔者明知道形象胜于抽象,但很多时候都止步于脑海。殊不知,这样课堂少了多少期待和惊喜啊!由此,笔者悟出了这样的道理:教师课下辛苦一点,学生课上轻松一点。

(2)板书心中有数。有目标,有评价,有重点,有练习。布局恰当,且一直不擦,保留到下课。其一,两位教师在课前都在黑板上写下了学习目标,后来又在黑板上布置好了练习题,让学生有的放矢。其二,将评价体现在黑板上,画水果、贴红花。其三,板书布局恰当。其四,保留重点其实也是很必要的,学生可自始至终反复看到。

4.互评体系具体完整,精神鼓励更贴人心

(1)评价贯穿始终,具体看得到。这大大激起了学生“你追我赶”的劲头。评价在黑板上有专门地方、小红花、小水果等,只有看得到才更想得到,鼓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2)学生自我互评。看到别人才能更好地对照自己。有些学生即使不会回答,但可以说出个好坏;有些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许不在乎,但在乎其他同学的评价。互评体现了学生主体,让更多学生参与。

(3)树立榜样。张老师评课时说道,最好每节课评个“小明星”或“答题王”。即使需要拖堂,学生也是愿意的。因为学生总想知道最后是哪个组第一,哪个人被评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评价要积累,一段时间给予一次奖励。学生需要在鼓励中成长,在追赶中进步。

二、关于探究式教学的看法

1.改变观点,正视探究式教学

一说到公开课,我们不自觉地会给它扣上“作秀”“形式”等字眼。但笔者认为,即使是“作秀”,人家的这个“秀”也做得漂亮,是架子虽花但不空。“秀”就不好吗?只要学生喜欢,也未尝不可。我们自己也要“秀”起来,“秀”到习惯成自然,秀到自己和别人都看不出是“秀”。那我们的课就也就上得漂亮了。探究式教学是多所典型学校的成功路径,一切拿成绩说话,难道面对别人的成绩,我们还要说这种方法不好吗?

2.改革,是可走可不走,还是必须走?

也许有人说,我校的成绩年年县上第一,还用得着改革吗?但是这个“第一”拿到州外也许就是不堪一击。考试后,我们分析来分析去都在找学生的原因,殊不知这原因其实在教师身上:我们没有把住学生的心。在成绩没有显著进步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不考虑新的教学模式呢?也许又有人说,这是实验,要是失败了怎么办?没有亲自尝到“甜头”的我们,虽看到别人有“甜头”,但不免还是有这样的担心。也许会有“牺牲”,学生就是我们的“试验田”,但我们就下狠心做好,让“牺牲”降低到最小。相信,模式成熟后,必将结出甜果。所以,改革必须走。

3.切合实际,不要盲目“拿来”

根据我校都是小班的现实情况,有利于“探究式教学”。在最初阶段:多用于学科初学和新知识学习;引起兴趣阶段:多用于课时较少科目和实验科目。学科之间相互联系,要改就各科一起改。

课堂观摩 篇4

一堂课, 充其量只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 其时间长度和容量决定了一堂课所能教授的内容、所能达到的目标是非常有限的, 有时候它甚至完不成一个运动项目中某一环节运动技能的教学任务, 也承载不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领域方面的教学目标, 而我国的教师在设计一堂体育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时, 却普遍地把“健康第一”、“课程性质”、“终身教育”以及身心和情感能力的培养也一股脑儿地落在体育课上, 如:莫的丽老师《排球正面传球》一课是“根据中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坚持‘健康第一、终身教育’的指导思想”;石冰冰老师的《健美操》一课是“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为准绳,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而美国教师设计一堂体育课的指导思想是教给适合学生学习的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 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在举一反三地体验和实践中掌握体育知识, 发展各种情感品质和身心能力, 如:彼得·哈斯提 (Peter Hastie) 《飞盘》一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学习极限运动的技巧, 然后延伸到飞盘的四角游戏。苏珊·威娜把这节《舞蹈》课的教学思想定位在:让学生能够解释在音乐和动作中什么是组合, 并能和同伴一起开发一个序列的动作。教师关注的是在体育课上设计一个符合学生需要的运动技能学习的标准, 把合作、创造、情感目标的达成寓于有形的运动技能学习和身体练习之中, 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获得技能、培养兴趣。

二、教学内容选择上的不同

体育的本义是玩的游戏, 喜欢体育活动是孩子们的天性, 中美两国的孩子都是如此。但是调研显示, 国内的孩子喜欢体育活动却不喜欢上体育课, 原因是国内大多的体育课要么是无技术含量的休闲自由课, 要么是应付考核为主要内容的体育锻炼。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有些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产生认识上的误解, 致使一些体育课主教材的技术含量偏低, 学习内容没有什么难度, 缺乏必要的教与学的因素, 学生不需要教师进行教学都能完成;还有的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 有意采用过于幼稚化和牵强附会的情境去吸引学生。莫的丽老师的排球课是一堂符合“三段式”教学模式和“讲—示—练”教学组织方式的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主的常态优质体育课。但笔者认为, 传球的手型和击球点只是排球传球动作要领中的一个技术环节, 对于初三学生而言还算不上是学习上的重难点, 如果把“在排球运动中适时地运用传球技术接球或组织同伴进攻而使球不落地”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也许更适合。石冰冰老师把健美操中的几个基本步型作为健美操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向初中学生传授, 在技能和情景层面上也显得比较牵强。体育教学内容作为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 应该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如果仅仅是利用一些肤浅的内容, 在比较幼稚的情境中进行教学, 不仅不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 无助于学生体育发展和体育行为的培养, 同时也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 不会受到学生真正的喜爱。

而美国体育课上开设的内容与国内截然不同, 他们由各州或学校按课程标准自主选择授课内容,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是美国教师吸引孩子们喜欢上体育课所着重思考的方面, 将运动技能与知识通过移植改造或创设情境环境, 以游戏、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体育课上体验学习, 如, 苏珊·威娜的《舞蹈》课将篮球技术与音乐节奏联系起来, 用教师给出的音乐节奏完成各种运球、传球、球性和球感变化的练习, 既通过篮球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节奏, 同时, 也用节奏促使学生思考篮球比赛中技术的重要性和场上攻与防的变化性。除此之外, 美国参会学者本·蒂森 (Ben Dybon) 在讲座中介绍, 在美国的体育课上还会以游戏的方式上一些探险类的内容, 以有秩序的探险为内容的体育课不仅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勇气, 而且同伴彼此之间十分信任、团结, 他的讲座视频展示了一位学生从近两米高的比赛看台以背朝下的方式跳落, 在看台之下有8位身体强壮的学生负责接住这位跳落的学生。这个游戏冒险之处就在于这8位学生是不是有把握每次都能接住下落的学生, 而看台上的学生鼓励并信任这8位学生一定能接住他, 也就是出于这份信任, 在三次游戏中从看台跳落的学生都被同伴们稳稳地接住。

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 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和习惯, 丰富学生的运动情感和体验, 让学生在运动中体会超越自我、战胜自我的乐趣, 从而端正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和价值感。

三、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同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教的法子必须是为了学生学的法子。”其实是先有学生再有教师, 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 教师的职责是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有些教师在设计一节课时, 想当然地认为, 这节课我如此制订教学目标, 我应该用如此的教法和手段解决重点和难点, 听起来是既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 又符合体育教学的规律, 却唯独不符合学生的学情和需要, 因为教师压根就没有把学生放在服务对象和教授主体的位置上来, 在施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师生关系是权威、灌输式的师徒关系, 课上缺少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参与, 导致课的节奏缓慢, 课堂气氛沉闷压抑。

振华中学莫的丽老师的《排球正面传球》一课给笔者留下如下印象:1.教师表现出自身过硬的基本功;2.教师的语言表达清晰;3.课的结构明确, 以服务于主教材的球操练习进行准备活动, 通过一个反问:“传球在排球比赛中是什么时候用到的?”进入主教材传球的学习, 接下来是基于主教材的传球手型和击球点的讲解、示范和学生练习, 手指、手腕紧张度的要求, “抛—传—接”单人与多人的配合练习, 手段是由易到难, 教法是层层递进;素质练习是指挥学生小组合作夹球跳成“舞动的龙的形状”;最后用球操放松和开始时的准备活动呼应。课的分段和组织安排都体现了教师对课的精心准备与设计。细细品味这节课的始末, 笔者还觉得作为九年级的体育教师, 更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学生迁移和联系已有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解决课的重点与难点;本课是以技能为主的学习, 还需要进一步设计一些学练过程中的激励评价性语言, 适当振奋学生的情绪, 让学生在“汗与笑”中轻松、愉快地有效习得技能。

美国苏珊·威娜的《舞蹈》课给笔者的启发和借鉴是:1.以学生为主体制订教学目标, 并把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的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落到实处;2.教师把学生分成四个团队合作学习小组, 之后所有的教与学的行为和方法手段的运用都是教师为了让所有的学生主动参与起来, 让学生通过团队的合作来完成动作。比如, 苏珊老师在课堂上多次运用肢体语言、即时评价 (一个优美的亮相、一个赞美的微笑、伸出大拇指等) 和击鼓示范让学生在改变空间中的轨迹、动作水平的情况下按音乐的节奏尝试、创新各种篮球的玩球和技术动作;3.关注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和实践应用的关系, 用篮球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和舞蹈节奏, 反过来又用不同的节奏,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各种篮球动作变化的练习。苏珊老师这节舞蹈课给一线教师在今后的体育课堂上如何落实以学定教、彰显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出了明确方向。

四、对评价在课堂中的位置和作用认识不同

评价有诊断、甄别、纠错、激励等多种功能, 评价运用的是否及时和有效, 既反映了教师的知识内涵和专业基本功, 又决定着学生动作掌握的程度和完成的质量, 因此, 评价在教学中的位置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并没有把评价放在重要位置, 所以, 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少看到评价、教师的建议和点评, 而笔者一直认为在教授某一项目内容或游戏时, 应该对其练习的时间、次数、动作完成的质量等给出评价的标准和要求, 还要注意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给出不同的评价, 特别是在教授一个高难度的教材时教师若没有建设性评价是很难想象的。笔者主张在一个内容结束后必须给学生进行简单的点评或总结, 既给学生以鼓励, 也给学生一个改进和努力的方向。莫的丽老师的课以教授排球传球技能为主, 如果莫老师能对不同体能素质的学生进行不同距离的传球分组, 再按小组给出学生一个技能掌握的目标和评价, 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练习兴趣, 会使这节排球课在传统中透出朴实和灵动。团队合作、同伴评价是苏珊老师这节《舞蹈》课运用的教学手段, 苏珊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在击鼓示范, 并随时观察和深入到学生中, 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评价和提示, 即时评价使学生集中了注意力, 也使学生在课上的有效思维延长了, 这也是一线教师在苏珊老师的课上要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五、观摩比较后的几点反思

1. 体育课的隐性目标要达成

这里的隐性目标是指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非技能类学习目标。体育课程的多功能性和多价值性决定了体育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交往、规范等隐性目标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但目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恰缺乏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从观摩的这四节中、美体育课上也可窥见一斑。原因还在于体育教师在解读教材、分析学情上做得不够, 对于在一节课上适合培养学生的哪种情感和行为以及该情感和行为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学内容中进行渗透还思考的不够, 体育课要达成“隐性”目标, 要以学生为主体, 不能只见教师, 不见学生, 只见技能, 不见育人。

2. 确保“以学为主”

“以学为主”是针对目前体育课上大多数教师“以教为主”提出来的, “以学为主”不仅仅是学生主体地位能否落实的问题, 也是教师教学观的显现和反映。“以学为主”是按照新课程的理念, 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体地位上, 学生会的不教, 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要善于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内化新知识, 而不是教师什么都要讲解、示范, 然后再指挥学生统一练习, 学生亦步亦趋让教师牵着走, 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为了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 好多学校通过教改强行规定“先学后教”,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不能超过10分钟。洋思中学“先学后教”的成果闻名全国;杜郎口中学的“自学、展示、反馈”三环节教学模式也取得了课堂效率高、育人成绩好的效果。由此, 笔者思考:我国的体育课也应该向学生开放, 在时间上、空间上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置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小组分组学习方法, 首先要大胆让学生尝试体验练习, 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 然后带着尝试中碰到的问题与教师和同伴交流、讨论;其次要相信学生有主动获得知识的欲望, 教师面向每个学生, 尊重差异, 不求齐步走, 使每个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最后, 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掌握运动技能和参与课堂学练的成功和快乐。学生兴奋地参与进来了, 课堂开放地活跃起来了, 这才是体育课堂教学要追求的效果。

3. 践行“以学定教”

践行“以学定教”从根本上讲是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学生怎么学, 教师就怎么教;学生需要什么, 教师就教给他们什么。这与大多数教师习惯的诸如:“我让学生站成什么队形”、“学生听我的指挥做什么练习”等以我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路完全不同, 它不是教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 而是把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 具体到教学过程中, 要求教师必须思考和做到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来确定教学目标;二是以学生的学习思路来确定教师的教学设计;三是以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来确定教师教的方法;四是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表现来引发课堂教学生成;五是以学生的学情来选择教法手段。这样的要求目前显然过高且有些理想化, 但这才是体育教学追求的本义, 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同时, 还是解决一系列体育课堂教学问题的关键所在!

和美课堂观摩心得 篇5

——徐州“和美课堂”观摩心得

9月23日至24日,在田校长和郑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来到徐州参加了“和美课堂教学展示暨第十届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们聆听了徐长青、俞正强、吴正宪、黄爱华等特级教师带来的展示课和互动交流。一堂堂生动和谐的示范课让我领略到数学深邃的思想,精彩的预设与生成,得当的点拨和启发,启迪着台下老师无限的思考,寻求进取的决心弥漫着整个会场。八位名师的共同点在于总是在课堂伊始通过充分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名师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孩子们带着收获走出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而不只局限于课本上简单的知识等等。下面我就对其中两位名师的课堂谈谈我的学习感受。

一、以学为中心,寻找“另一种可能”

贲老师讲的《轴对称图形》一课非常接地气,课前让孩子们“以认识哪些图形?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进行小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写下。所以在上课时,贲老师直接利用孩子们的研究成果,展开了本节课的教学。孩子们的思想不断地碰撞,知识在同伴间的相互补充中逐渐丰富与完整。贲老师凭借“教学敏感”善于倾听,细心接纳,真诚欣赏学生中各种不同意见。他用清晰的思路和谈锋导引着学生,使学生得以充分“畅所欲言”,与教师平等交流。整节课,学生是学习的小主人,老师只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出现,师生获得了“双赢”与 “互惠”。

课上完后,贲老师就他的这节课给老师们做了寻找“另一种可能”,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课堂的讲座,这个讲座让我们对贲老师的教学理念的认识更加立体。贲老师的课,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为了师生彼此共同的不可再有的生命体验,力求创新是他的不变的追求。他“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我校实施的“互动生成 双主运行”的课堂模式理念高度契合,从他的讲述中,我们感悟到了课堂上的“另一种可能”,把学生推到前面,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不忙着代替他解决,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华:争着发言,与意见不统一的学生争论,与观点一致的学生相互补充。在他的课堂上,这些孩子好像都突然变得聪明了,表达能力强了。课堂的主角永远应该是孩子,即使你准备再充分,都抵不上孩子们的精彩表现。

二、问题引领,促学生深度思考

这次听课中,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教学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整节课黄老师围绕三个大问题展开,三个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完全呈现了学生最容易也最乐于接受的数学形式。每个知识点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挖掘。教师引导得深,学生学得透,这正是源于黄爱华老师对教材深刻的理解。

他的教学也彰显了他独到的思考:

第一,从数学学科角度看,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规定性的数学知识,更着力揭示规定性背后的合理性。让学生明白“为什么需要这样规定”,从而让学生掌握规则制定的注意点,这些都指向学生终身发展的一般素养和能力。

第二,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努力让学生经历数学史上那些“关键的步子”。在“再创造”的过程中让学生收获一种“生长”的力量,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不仅仅收获“记得住的知识”,更获得“带得走的能力”。

第三,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着力体现问题驱动的理念,让学生在关键问题的引领下展开深度的数学思考。整节课留足学生探索的空间,让学生的探究成为一种基于内驱的自主行为,教师仅在关键处作适当的点醒、给予必要的支持。这正是大问题教学的魅力所在。

黄爱华老师说:“大问题”教学的核心词是“大”和“导”。“大”的本质要指向活动经验和思想方法。“导”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并要建立问题之间的联系。我觉得“导”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学生的学情,学生的状态。

“大问题”教学改变了“一问到底”的传统课堂,更好地诠释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让课堂教学走向了丰富与厚重。走进“大问题”教学,有激动,有思考,有沉淀。试想为什么我们的课堂总感觉引导过多,放手过少呢?其实根源之一是我们所设计的问题过浅、过碎,不能引发学生提问,不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不妨都来学学黄老师,用大问题引领课堂,努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问”!

从观摩课谈创新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6

【关键词】创新 思维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小结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50-02

江泽民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我们的很多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尚可,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显然不足。根本原因在于应试教育,频繁的考试、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题海战术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参加数学活动成了被动的行为。前几天有幸观摩了八下《平形四边形的性质2》让我深有感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人为本,挖掘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设计,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了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创设新颖有趣的学习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会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主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学生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学生的主动发展。 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知知识背景出发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从而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请看开课老师的引入:一个饱经苍桑的老人在弥留之际想把一块平形四边形的地分成大小相等的两块送给他的两个孩子,同学们能帮他分一下吗?所有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了,并很快出示了两种方案,一是连接平形四边形的对角线;二是连接一组对边的中点。老师:学了本节课的知识我们还会找到更多的方法。那你还能将它四等分吗?学生思考后又很快设计了几种方案,其中一种是连接平形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如图1)。老师:为什么这四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呢?学生:感觉AO=CO,BO=DO,这样的话就等底同高了。

开课老师这样的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开课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注意到了几个问题:第一,从学生比较感兴趣或熟悉的事物出发,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切入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第二,教师所创设的情景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只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真正的参与者。

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高创新思维。

自主是培养学生能力的第一步,教师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论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寻求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合作交流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请看开课老师的设计:同学们说感觉AO=CO,BO=DO,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学生说行,通过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即可。然后师生一起归纳出平形四边形的性质2:平形四邊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在经历了两个基础练习后老师出示了例2: 已知:如图2, 平形四边形 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过点O作直线EF,分别交AB,CD于点E,F。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书本上是求证:OE=OF,老师进行了巧妙的改编)学生在热烈的小组讨论后得到了很多结论,并对其按角相等、边相等、三角形全特等进行了分类,其中就有△DOF≌△BOE,OE=OF。变式:若改变直线EF的位置,OE=OF还成立吗?学生又陷入了思考。

学生思考后认为还是成立的,此时老师再用几何画板完美的展示了EF的各种位置。让学生惊叹不已。

老师:(1)图2中有多少对全等三角形?请把它们写出来;

(2)图2中有多少对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3)图2中四边形AEFD与四边形EBCF的面积有何关系?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后一一解决了问题。老师:那把一块平形四边形的地分成大小相等的两块送给他的两个孩子,到底有几种方法?学生:无数种!过对角线交点的任一条直线都将平行四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这时学生感觉到了深深的自豪。《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精彩的教学环节让人难以忘怀。

三、鼓励学生质疑,提高创新能力。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可见,鼓励孩子“敢问”,教学生“会问”,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关注研究的。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观点、见解以及标新立异的设想,对学生挑战性的探索予以支持和赞许。这样,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追求真理,让学生大胆向教师质疑,向现成的东西挑战,让课堂充满问题,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激发学生的提问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并指导学生无疑处生疑,产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欲望。由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让他们调整自己的认知策略,通过“学”与“思”,通过讨论交流,达到释疑解难的目的。 教育教学中沿袭旧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前面讲到的例2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知识梳理归纳, 学生思维升华。

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课堂小结在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在课堂某一环节结束或结尾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课堂小结应简明扼要,提纲挈领,目的明确。学生掌握了要点,就明白如何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学生理解了重点难点,也就强化了考查的内容,掌握了课本的主要内容;学生明晰了易错点,可以避免再掉入同一个陷阱;学生总结了方法与技能,就能在相近题型中独立并熟练应用,达到做一题而通一类。

开课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转变自身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力求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自由、平等的课堂环境,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潜力,可以自由与同学、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教师不是只关注知识的灌输,而是注重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创新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非常高效,值得我们学习与发扬。当然课堂教学也绝不是任何一种单纯的模式就能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是目前新课改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这就需要我们在一种模式中结合其他模式的有利因素,优化组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着,让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地得到发展。努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切实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夏小刚,汪秉彝.数学情境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J].数学教育学报,2003

课堂观摩 篇7

一、教学过程向务实求真转变,品味课堂的教学机智

为了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展示教师的教学技能、呈现课堂教学的亮点,以往的部分展示课往往会出现教师事先排练好, 上课时走过场的现象。在观摩前,笔者猜想本届展示课会不会也与以往的少数课堂一样—是一种以教师“独自行走”为主的精彩展示呢?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笔者所看到的本届展示课:课堂教学的“五彩缤纷”和“沉闷操练”少了,更多的是学生的认真学练与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个人的 “闪光镜头”和“标新立异”少了,更多的是师生之间对教学中问题的讨论和真实的交流。如,在一节小篮球课中,一名学生从最后面一排的最右侧跑到前面最左侧放球, 很明显这名学生未听清老师所说的“就近原则”,从另一个方面也证明了教师事先没有排练好。而此时,教师则灵活应对说,这名同学很执着。当再次拿球时,这名学生不得不继续跑一大圈到原先放球的位置去取球,这时教师说道:你这次吃尽苦头了吧! 这两次对话引来观摩教师一片笑声。通过这种简单的对话,提醒学生上课要认真听、 听清楚。

为期两天半的大会,在体育课堂中“走过场”的演示和华而不实的作秀明显减少,事先未经过排练的课必定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因为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陈雁飞教授在点评《篮球—原地运球》一课中提出:队列队形的练习,是拿着小篮球练习好,还是不拿球练习好?跪姿运球是否可以用其他动作代替?等等。笔者认为,正因为没有排练,才能让课堂教学返回到真实的教学场景中,才会有了类似如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真实课堂中还会不断变化。在变化的同时,只要体育教师做个有心人,积极应对、灵活应变,必定会产生更多的教育机智,必定会拥有更多的教学灵感,必定拥有更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策略。

二、课程内容向多元求实转变,品味课程的育人理念

虽然本次小学展示课的自选内容都是人们常见的内容,包含了跑、跳、投、体操、 球类(除了花样跳绳),但是体育教师或多或少都对这些内容做了教学化的大改造、 实效性的深加工和创新性的小处理,从而丰富了展示课的内容类型,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理念。

小学二年级《小小宇航员的太空梦想》一课,该课紧紧围绕着“小小宇航员的太空梦想”这一主题情境而展开。学生在太空热身操、铺设地球同步轨道、载人航天器、搭建发射塔、火箭升空、星球保卫战等情境主线中愉快地学习,与之相协同的身体练习与技术学习主线为:韵律操、复习直臂屈体和直体俯撑(接力赛)、直体立腰针对性练习(球搁腹部、腿部)、脚搁二层高度直体俯撑与挑战高度直体俯撑、脚搁高处直体俯撑、综合活动,学生们始终保持着高涨的练习情绪。同时,轻快、活泼、与航天有关的音乐为课堂渲染了一种愉快的学习气氛。面对小学二年级学生,如果体育教师只是单纯地讲、枯燥地练,那么就必定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必定较低。 相反,本课的设计融合了体育、科学(载人航天)、天文学、音乐等学科的知识,相信学生课后在对体操感兴趣的同时必定对天文学、航天科技等感兴趣。执教教师从与学生一起看“太空授课”的教学素材深入思考,挖掘出一个蕴涵体操技术、科学知识、 太空探秘、音乐相伴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体育课。现场施教更是获得专家评委与听课教师的高度评价。这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向求实效、追多元、综合化的层面转变的典型课例,值得我们去研究一番。

目前,课程的综合化、多元化、大教育观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词汇,在本次活动中,把《小小宇航员的太空梦想》这样的课放在全国观摩展示活动中展示,或许会成为一个积极践行新课程的代名词。

三、教学手段向有效求新转变,品味体育的技术含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体育课中的教具、学具、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越来越多,这为体育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些新的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能让教师获得所想要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常态的体育教学中,这些手段的运用可能会费时费力,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不一定比传统的体育教学手段来得有效和直接。那么,怎样在辩证吸收传统体育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创新选择与运用传统与现代的体育教学手段,并能在常态教学中灵活、有效地运用呢?在本届展示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执教教师在执教 《篮球—原地运球》时,为了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拍球动作”是正确的,便采用双手同时演示正误动作(一只手演示正确的原地运球动作,另一只手则演示学生中常见的拍打球的动作)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能直观地对比出原地运球动作学习中的问题。再通过多次练习,学生就容易掌握正确运球动作,也能体会到正确的原地运球技术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手段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运用。

执教教师在执教《前滚翻交叉转体180°为主的动作组合》时,播放了音乐; 在学生掌握了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后,给每个小组一张学习卡片(自选动作超市), 学生观看卡片上的动作后,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取一到两种自己比较擅长或喜欢的动作,结合两腿交叉转体180°动作加以练习。 音乐的使用给原本较为平淡和平静的课堂学习气氛增添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活力。卡片的运用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和基础,这样学生才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动作,并且能够了解更多的与前滚翻交叉转体180°的知识与技能。

每一节展示课从不同层面上都选用了新颖、有效的教具或者学具作为直观教学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这些教具、学具, 教学资源的开发都应该在有效实用的基础上求新、求变,遵循“简约而不简单”、“经济而不复杂”的运用原则。这样必将对今后的体育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再细观本届活动的每一节课,亮点纷呈的同时可能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总体上说,应该是瑕不掩瑜。体育教师应该做的是:

一是扩散亮点,让更多的真实课堂呈现更多的亮点,让亮点带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革新。

课堂观摩 篇8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万,起点是一问。”提问是教师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对于建筑法规这类理论课,引入教学案例,进行提问、讨论,恰恰能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提问就会引起各种声音,在这各种声音中,把握课堂内与众不同的声音,让其相互交叉就会产生精彩的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1 案例教学描述

授课对象:建筑学专业学生。

授课过程:教学过程如下。

师:“请一位同学简单回顾下上周所学内容。”

生:“主要是讲工程安全建设法律体系有哪些,施工许可证的申请及有限期、生产单位的法律责任、从业人员的权利与义务等。”(点名方式一位同学的回答)

师:“他说得对不对?有没有遗漏?”

生(集体):“对!就是这些了。”声音此起彼落。

师:“很好!大家都掌握得不错。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学习工程安全法律体系的相关内容。上周,曾经给大家四个案例,请大家作了分析。在四个案例中,第三、第四个案例都提到了生产事故伤亡等事件,那么,我们对这类事件如何处理呢?”(教师有意识地停顿,部分同学在快速查询所提到的案例)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在处理安全生产事故中,首要的是弄清事故等级,依据事故等级相应要求作处理。请大家翻阅教材161页,给大家5分钟时间,自己查看安全生产事故等级划分,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同学们听到有问题,都抬头看投影仪屏幕上的问题。教室一片安静,老师走下讲台,悄悄观察学生的动向。大约分钟后,有部分同学已经完成阅读,并在相互讨论问题的答案;有部分同学边看题边查书;还有少数同学竟沉浸于手机中畅游。大约5分钟,老师回到讲台。

师:“请第六小组的一位成员说下答案。”(这是沉浸于手机畅游的同学)

生(一位男生怯生生地回答):“应该选ABE。”

师:“其他成员有没有补充?”

有一个同学用小小的声音说:“好像不全吧?D项中应该也是。”

老师环顾了一下教室,继续说:“我已经听到有同学有不同的答案哦!那么请认为选ABE的同学举手。”结果竟然只有3位同学举手。

师:“有3位同学,那么其他同学的答案是?”

这时,一位同学大声说:“应该是ABDE。”

师:“非常感谢这位大敢说出自己想法的同学,有不同意见,应该说出来!大家应该向他学习。请大家为他鼓掌。”

话音一落,掌声热烈地响起来了。其他同学也被这样的气氛带动了,全班同学对此问题议论纷纷。

生:“应该是ABD。”

生:“应该是BDE。”

生:“根据安全生产法,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下、500万元以上,即为重大事故,所以BD应该都选。”

师:“那么让我们一起看看,究竟选择哪几项?请大家注意安全生产事故等级划分依据……”

此时,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地听着,整节课就这样进行着……

2 课堂启示

2.1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逐渐形成独立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建筑业是高危行业之一,安全防范意识非常重要。为了让学生重视安全生产,熟悉相关法律规定及处理条例,授课过程中以安全生产事故等级区别为例,引导了学生自主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

2.2 把握课堂的不同声音,焕发课堂意外精彩

教学过程是教学双边对话活动和问题情境交融过程的生成发现和创造的“源泉”。根据课堂情境,创设问题,利用课堂内与众不同的声音,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误区,将学生带入教师提前准备好的授课系统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从而冲破理论课堂中的“低头族”现象,改变了“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使自己的课堂焕发出不能预设的精彩。把握课堂内与众不同的声音,教师就能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不能预设的精彩,成为课堂的画龙点睛之笔,课堂的亮点亦一起展现。

2.3 面对学生的行为问题,巧借提问使其改正

案例中提到提问中的学生是在手机畅游,说明该生在课堂行为不端正,不能好好听课。如果此时,对这样的学生进行责骂批评,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巧借提问,并对其表现好的一面进行表扬,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纠正不良课堂行为。特别是教师的态度和表情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听课,因此,在与学生交往中,要乐意以微笑面对学生。

2.4 审视学生的精神状态,及时激发学生自信

案例中描述有一个同学用小小的声音说:“好像不全吧?D项中应该也是。”从“小小的声音”可以判断该生对自己不够自信。作为教育者,应该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课堂状态,针对某些同学不自信等表现,利用课堂及时做出引导,多多肯定其正确的好的方面,以增强学生自信心。

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微笑的表情加上对敢于站出来的同学进行“个例肯定”,缓和了全班同学的紧张状态,从而使课堂转为“议论纷纷”的状态,侧面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当一个人充满自信心时,其学习效率也会随之提高。因此,教学过程中,审视学生的精神状态,及时激发学生自信意义重大。

3 改进与建议

3.1 面对“低头族”,及时反思教学方式

当前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面临众多挑战。案例中的“低头族”,是新时代的产物。这一产物既是科技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也是传统课堂教学中普遍的障碍物。反思教学方式,可能会发现:当“低头族”出现时,可能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吸引力不够,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批评学生,而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事物产生必有其两面性,即有利有弊。正如科学就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扬长避短,就可以让其发挥最佳效能。

3.2“互联网+”时代,探索新课堂模式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体现了国家和政府最高决策层对互联网推动社会转型进步的高度重视。随后《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其中提出了要通过互联网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也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变革,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建议顺应时代发展,探索新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最终培养学生运用建设法规知识解决建设活动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志.对高校建筑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8).

[2]孙凌云.案例教学在建筑法规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职工教育,2014(14).

课堂观摩 篇9

那么, 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指导低年级学生识字?高晶老师在《小母鸡种稻子》一课的教学中, 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一、心中有目标, 随机引导学生识字写字

低年级教材识字量大, 有的生字仅仅要求会读, 有的不仅要求会读, 还要求会写。高老师心中时刻不忘教学目标, 她根据学生的特点, 根据课堂、课文的特点, 巧妙地将分散识字与集中识字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上课伊始, 导入新课后, 高老师引导学生一起书写课题 (师板书, 生书空) , 边写边读。“母”字要求学生会写, 因此, 高老师认真而又规范地在田字格中板书, 并引导学生注意生字的笔顺, 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占位。高老师工整、美观的板书为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

学生津津有味地看完动画, 听完故事后, 高老师告诉学生“这篇课文藏在课本第80页”, 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之后让学生初读课文, 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有关生字, 不认识的生字用铅笔圈出。而后集中识字, 方法多种多样, 有同桌合作学习生字, 轮流拼读一类、二类生字……

生字表中蓝色的“种”字是多音字, 高老师首先指名拼读, 让学生读准两种读音。接着指名根据不同的读音分别组词, 再读读老师给出的带有多音字的词语, 意在通过组词、正确读词帮助学生搞清多音字的读音、用法。对此, 专家在课后建议:根据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如果接着让学生看课件, 明白“种”是果实的种子, “种地”的“种”是将种子种入地里, 是表示动作的词, 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两种不同读音的不同用法。

高老师还让学生反复认读词语, 如:自由小声读课文中红色的词语;词语从课文中“跑出来” (聚在一起, 排成队列) , 指名领读, 全体学生抢读……因为读词的形式在不断变化, 所以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二、引导学生寻找规律, 在识字中体验成功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针对“和”与“种”字形相近, 高老师形象地说道:“它们长得真像!你能区别它们吗?”指导学生比较、区分、辨别, 抓住汉字的异同点, 巧记、活记,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深层认字和巩固的目的。学生自主发现, 轻松掌握字形, 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汉字的构成是有一定规律的。高老师运用分类整合的策略, 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汉字的秘密, 发现它们的共同点, 揭示构字的规律, 并举一反三, 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高老师问:“汉字‘鸡’和‘鸭’, 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鸟字旁表示什么意思?还有哪些字也带有‘鸟’?”学生的回答很出色。通过罗列、归纳, 学生掌握了汉字的有关特点, 实现了高效识字, 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创设有趣的情境, 在识字中收获快乐

2011年版课标提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教师顺应儿童的心理,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 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地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在这种氛围中学习, 学生兴趣浓、主动性高,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 高老师创设了动画情境 、言语情境 和游戏情境。

在学生认识了生字之后, 高老师神秘地说:“字宝宝特别淘气, 藏在稻穗后面。我们马上把它们请出来吧!”学生认读生字后, 交流了自己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如利用熟字加一加或减一减、利用部首等方法帮助记忆。笑脸的出现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教学生书写“和”字时, 高老师引导学生比较“禾”和“口”在一起, 字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观察并发现变化后, 高老师告诉学生汉字的避让关系:“捺太长, 让一让口, 捺变成点。”并顺势告诉学生“同学相处也应学会相让”, 从而融思想教育于汉字教学当中, 使学生明白了人与人相处应谦让、宽容, 体现了课标“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的精神。

新课标指出, “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高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和”的间架结构特点 (什么结构?写时应注意什么?) , 观察每一笔应写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右边的“口”应写得怎样。高老师范写后, 学生练写。在学生书写时, 高老师很重视书写姿势的指导。在师生评议学生的书写时, 高老师引导学生应吸取别人的优点, 改正自己的不足。这样, 学生书写的汉字越来越工整, 越来越美观。

学写“母”字前, 高老师让学生首先复习“母”的笔顺, 并指名提醒大家写时应注意什么。这样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学得很主动。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高老师的教学形式生动有趣, 同学们学得轻松, 学到了识字的方法;被表扬、鼓励后, 更是对识字充满了兴趣, 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运用行之有效的游戏方法, 巩固识字

教育学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 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 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游戏是孩子们的至爱。针对孩子们天真活泼、好玩好动、思维活跃的年龄特点, 高老师把游戏引入课堂, 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愉快地识记、巩固生字。

低年级儿童有意注意时间短, 无意注意占优势。为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高老师灵活运用多种游戏, 如抢读游戏、字形小魔术……让学生在游戏中享受识字的乐趣, 激起学生自主识字的愿望, 从而达到轻松识字、愉快识字的目的。

在抢读生字、生词游戏中, 学生们个个不甘落后, 热情高涨, 表现欲、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高老师仔细倾听, 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读音, 如“我们”不读“wǒmén”, 而应读作“wǒmen”。

“字形小魔术”, 帮助学生利用部件整合记忆生字。这种形式学生喜闻乐见。高老师根据许多汉字由部首、偏旁组成的特点, 通过填空的方式, 利用将汉字各部件分解、组合的办法, 如“米+立= ( ) ”“走 + ( ) =起”, 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 更快更好地记忆生字、巩固生字。

低年级学生对猜字谜的游戏乐此不疲。猜字谜不仅可以活跃气氛, 帮助学生巩固识字, 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高老师或自己说谜面, 请学生猜;或让学生编谜面, 请同学猜。如:“人在树旁好歇脚” (休) ;“一只狗, 两个口, 谁遇它, 谁发愁” (哭) ;“一个字儿生得巧, 半边长鳞半边毛, 半边入水难活命, 半边没水活不了” (鲜) ;“竹儿遮着天, 龙儿藏下边” (笼) ……学生们在猜字谜的愉快氛围中不知不觉地牢牢记住了有关生字。

课堂观摩 篇10

大师不愧是大师, 他们的课堂在我们看来已是浑然天成, 无可挑剔,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水到渠成;一切都是那么巧妙, 不见一丝修饰过的痕迹。支玉恒大师, 一位头发花白和蔼可亲的老师, 小学语文界的传奇人物, 在他的课堂上, 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 一帮孩子, 就是教师的全部天地与情怀, 知识在那里流淌, 智慧在那里碰撞, 快乐也从那里蔓延开来, 使人心情舒畅, 豁然开朗。贾志敏、武凤霞、窦桂梅、王崧舟等大师一一展示了自己真实的课堂, 台下掌声雷动, 甚至, 老师们的眼里有东西在闪烁, 是啊, 孩子们感受到的, 大家都感受到了, 这样有教育意义, 对人生有启迪的课堂, 难道不值得所有人去思考、去学习吗?哦, 明白了, 明白了, 真正平等的师生对话原来是这样的:看, 孩子们跟老师交流的那份自信与喜悦;哦, 原来课文还可以这样读, 老师真的可以跟播音员一样棒;作文可以这样教, 呵呵, 是既要教, 又不要教, 老师应把握怎样的度去引导帮助;这是上课还是聊天?哦, 这不就是刚刚走上讲台时我的追求吗?天真可爱的活生生的孩子们, 要真心去爱他们, 不要为难孩子, 一定要快乐学习, 他喜欢你才会喜欢这门课……还会想:名师是怎样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童年生活、求学生涯以及对事业的追求又是怎样的?难道教学也要靠天赋?不排除有这方面的因素, 但付出和回报绝对是成正比的, 这也是真理。孩子如此可爱, 老师如此可亲, 教学如此美妙, 这简直就是艺术的殿堂。

聆听名师的课堂, 让身为人师的我们感到光荣、自豪、幸福, 那反思我们自己的课堂呢?一个词, 天壤之别!我们也在努力备课, 精心设计, 巧制课件, 认真上课。可是, 在看似不乏“精彩”呈现的课堂后面, 隐藏的真相:唯恐学生不懂不会, 于是, 舍本逐末, 烦琐分析, 无效提问, 就像贾志敏老师说的“把课文讲‘肿’, 将学生问累, 到头来, 只是‘教过’而已, 学生依旧不会读, 不会写”。孩子们学得无趣, 老师教得费劲。我们该如何从这些示范课中汲取营养, 获得成长呢?

要想干好一件事, 必须要明白不打无准备之仗。要做好一名专业的语文老师, 除了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尽职尽责外, 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自己的语文功底要扎实, 听说读写, 样样都不差。差了怎么办?赶紧补啊, 饭后茶余, 听广播, 看电视, 读专著, 查典籍, 怎么能解决问题怎么来。正如赵志祥老师说的:“想办法录课堂啊, 怕丢人了拿回磁带关上门, 悄悄自己听呀, 读的课文吓死人!”原来名师也是这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呀!对教材有了充分的把握, 再根据学段目标精心做好教学设计, 深入浅出, 让孩子们高兴而来, 满意而归。这样成长起来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才能培养出一拨又一拨的好学生。在课堂上, 教师积极引导, 学生主动探究, 教有成效, 学有提高, 这才叫好课。好教师的一切努力, 都着眼在学生的长进和提高上。

大师们看似平凡, 但平凡中投射出不平凡, 他们才是生活、教育的真正有心人。世上没有一个人天生就优秀, 《伤仲永》中的仲永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天才们离开了学习尚且如此, 何况咱们这些芸芸众生?听着大师们的课, 我想得最多的是课前或平时大师们在想些什么, 干些什么, 怎么干的?为什么他们的课堂孩子们如此喜欢, 如此有收获, 是真正的寓教于乐, 甚至就是投其所好。为什么大师们能知孩子之所需, 并能顺其自然地与之对话, 助其成长……他们在课后的功夫绝对不比任何一位普通老师差。我了解到《教师月刊》采访窦桂梅老师时, 窦老师说:“现在有的教师啥问题?拿过来一个教材当一片叶子, 不研究这片叶子是长在哪棵树上的, 是白桦树还是柳树上, 不管这些。我的方法是必须知道这个叶子是长在哪棵树上的, 还要知道这棵树是长在什么林子里的, 是热带丛林, 还是北方大兴安岭里面的。这靠的就是后面大量的阅读。这里当然还有个问题, 就是这么多资料你怎么提取、提炼, 它不仅是一种组合, 还得通过合理的组合生成出新的东西。这个功夫需要长时间的修炼。”就是这种被窦老师成为“高贵自修”的学习, 奠定了她“特级教师”的高度。

听讲座时, 我听到一位老师这样说, 她要做一节课, 自己先拿出了方案, 然后拉老公和女儿去听, 数遍之后, 老公“逃逸”, 女儿也极不情愿了。然后她就想啊, 为什么我的设计吸引不了女儿呢?在问题的引领下, 她不断推翻设计, 多次修改, 把自己关在门里反复练讲, 最后终于拿出了一节孩子们满意, 自己满意的课堂, 也以此为契机, 渐渐打造出了自己的教学特色。这位老师对工作的执着认真令人钦佩。成功, 往往青睐那些勤奋的人、有心的人, 我愿向名师看齐, 执着于自己的梦想, 锲而不舍, 实现教育理想。

上一篇:前足软组织缺损下一篇:医院安防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