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心得

2024-06-11

旅游地理心得(通用3篇)

篇1:旅游地理心得

旅游地理课程心得——如何活着

旅游地理,顾名思义,就是描述介绍中国乃至世界的名山大川、地貌地形。但是,经过这段时间的课程学习,我得到的远不止这些。当然,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种对老师授课内容的解读,以下只是我个人的鄙薄感受。

作为年轻人,我们应该大胆尝试,寻求自己的极限。人生短短几十载,关于是否真的存在来生,至今还没有专家能够给出确切的答案,所以,怎么样才能活得精彩活得有意义,是我们必须了解的。老师曾经有过去青藏高原的计划,课堂上听着老师生动地描绘,我信以为真,但对于那个结局,我并不惊讶。或许是因为,我真正想要的不是一个成功到达青藏高原者的经验分享,而是,从这种虚拟体验上得到的东西——内心深处对某物渴望的力量。对老师而言,而后的实践,也给了自己明确的人生定位——青藏高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现在的我们,还很年轻,但是这一代,“宅”成了一种时尚。越来越少的人会去挑战自己,会去尝试。我们的生活充斥着空虚、郁闷、纠结,有几个人会用冒险、探索、追求来充实自己的呢?多数,还不就是仍旧保持着上网、睡觉吗?

这让我想起今年五一,独自一人从上海到南京的旅途。这是一次好朋友相聚的旅行,我从上海出发,她从北京启程,终点定在南京。从出发前,我们就彼此查阅线路,准备了多种可行方案。我喜欢一个人去陌生的地方,但是现实给我太多束缚。这次南京行,我体验了自由,我完全能明白旅游不仅仅是风景名胜,更是了解那里的生活那里最平凡的一切。我很享受那种感觉。相比之下,去年暑假的香港之行,显得那样的无力。有家人的陪伴,有欢声有笑语,有娱乐有消遣,在那样繁华的都市,算是尽情地体验奢侈、高节奏的生活。但那不是我要的,我要的是自己一个人,走在那座城市的街道,看着行人的脚步,望望那里的天空,体会着作为那里居民的生活,和他们一起笑一起哭。

作为年轻人,我们应该用亲身经历引导自己。人云亦云,对于很多东西,我们就只会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九寨沟的迷人、泰山的雄伟、鼓浪屿的惬意…这都是大众口味,但是,只有你自己走出去看一看,才能体会,才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如果你一生就只是穿梭在熟悉的地方,是无法体会地理的。或许有人会说,可以通过地图、网络来了解,但是这缺乏的是一种经历。我们应该喜欢并追求区域性差异,从中找到自己的界限。

我是外地生,家在江西南昌,一个颇有气息的南方城市。在来到上海读书之前,我也去过很多地方,包括上海,但儿时对上海的记忆,十分苍白无力。两个相距700多公里的地方,虽然都是南方城市,但很多方面是有明显差异的。除去什么建筑,什么文化的,谈到气候和地形,我倒是有点个人感受。

南昌,有山有水,山是梅岭,水是赣江,可以说是一座动感都市;上海,也有山有水,山是佘山,水是黄浦江,必定是繁华城市。但是,山不是一样的,它的结构和成因,水也是不一样的,其清澈程度以及生物丰富度。

每次往返这两座城市,我心里的不只有对家的依恋和向往,还有对两个地区的差异的自我调节。每次,我都会去想,如果有一天,地球上的一切都不存在差异,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那会怎么样?当然,我知道这不会成为现实。虽然,我本应该希望它成真,但是,这会让我失去更多,比如享受旅游享受差异、体会地域性差异带来的美。

作为年轻人,课堂学习只是人生学习的一小部分,我们要更多的寻找出去学习的机会,自己体验,自己总结。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探索自己的极限,活得更加有目标有动力。

旅游地理课程,在我看来,就是带我们走进这方面的领域,教给我们基本知识,教会我们从旅游角度出发的活着的方式。

篇2:旅游地理心得

最近,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瑞环《务实求理》一书正在热读之中,此书是继李瑞环同志在出版了《学哲学 用哲学》、《辩证法随谈》两本闪烁着哲学智慧光芒的经典著作之后,又推出的富有哲学思想、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的十分重要的力作。

该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谈论“绿化、水和城市协调”问题;第二部分是谈论“面对现实深入调研”问题。此书虽没读完,就是读完了也想反复的多读几遍。第一部分没读完,就从内心里对李瑞环同志佩服的五体投地了。李瑞环同志1934年9月出生在天津宝坻县一个村落里,小时候在老家拉过犁,种过地,赶过车,织过布,许多农活都干过。14岁开始学织布。因个儿小,织布的座机板高,脚够不着,家里还专门为他做了一个凳子。17岁时,他到北京做小工。一次偶然的机会,去给木工班扫刨花,当时有个木工工长,名叫王锡田,看他很灵巧,让他学木匠。后在北京建工业余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毕业。就这样从一个普通的木匠开始,一步步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

一个没学过“人类居住环境与保护”专业的人,确对“人类居住环境与保护”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了若指掌。一个没有学过绿化、水系,确能从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从绿化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风固沙、养护物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等等,说的是那样如数家珍,那样专业透彻。难道他是这方面的天才?假如他是这方面的天才,那么,为什么又对城市建设的深刻思想和语言又那么的专业,那么有科学性,那么具有可持续发展魅力呢?李瑞环“论城市面上协调发展”的理念是上世纪80年代说的,距今已经30年了,看看我们现在城市建设中所做的一切,正是像李瑞环30年前所说的那样在做。难道他是预言家?不是!在我看来,他是个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实践修改理论的老人家,他是个真正时时刻刻把党事业、人民的生活放在心里的有心人,是我毕生所学之楷模。

篇3:旅游地理心得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比较成型的理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 以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为显著标志, 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界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而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 199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全球持续发展大会上就形成了《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 该会议文件对可持续旅游的概念作了较全面的表述, 提出可持续旅游应符合以下五个目标 (Var, 1991) 。此后, Nelson和Bultler (1992) 编著了《旅游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监测、规划和管理》, 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旅游研究者的论文, 首次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1995年4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在西班牙召开“世界旅游可持续发展会议”, 会议通过了《旅游可持续发展宪章》及《旅游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 这两份文件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制定了一套行为准则, 为世界各国推广可持续旅游提供了具体操作程序。

可持续发展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理论界与实践界在苦苦追寻与倍受争议的焦点。本文在对过去我国旅游发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值得讨论的几个问题。

一、旅游废墟

当5·12汶川地震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永恒的记忆之后, 人们怀着一种追思与哀悼的情怀去到一片废墟之中, 怀着一种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缅怀地震中逝去的灵魂。于是, 废墟伴随旅游的发展成为国内新兴的目的地。当然, 到废墟去旅游并不是今天才兴起, 早在几百年前, 巴黎郊外的皇岗修道院、奥赛博物馆不也正是以一种废墟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吗?只是那时候人们并没有旅游的概念。

需要指出的是, 当废墟在国内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地开始吸引人们的眼球时, 我们更多应该关注于由于旅游开发管理不当而形成的旅游废墟。如果说废墟旅游带来的是希望的话, 那么旅游废墟所带来的是一种绝望、是一种心痛、是一种对旅游资源的亵渎。站在一种学术研究的角度, 本文以“旅游废墟”及“tourism ruins”作为关键词分别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Elsevier science期刊数据库进行文献搜索时发现, 目前还没有有关“旅游废墟”的相关研究, 只有少数关于废墟旅游的文献。鉴于此, 本文根据对实地的考察将旅游废墟定义为:“只因开发不当、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 (而非自然不可抗力因素) 导致的游客稀少、经营亏损、关停衰败的旅游设施、景点和景区。”

旅游废墟的形成并不是毫无缘由的,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发不当, 二是管理不善。开发不当主要体现在旅游景区景点有伤风化的建设, 过度开发, 破坏自然景观, 人为去编造一些牵强附会的所谓传说、故事及粗制滥造工程的泛滥。管理不善主要体现在旅游景区景点垃圾遍地、废水横流, 民风刁蛮、坐地收钱, 市场混乱、经营失控, 利益失衡、社区冲突, 贫富悬殊、社区动荡及超承超载、竭泽而渔诸多方面。而造成这些现象广泛存在、促成旅游废墟形成的根源之一在于旅游发展的方法不当。

二、旅游发展方法改进

旅游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 旅游发展的方法直接关系着一个旅游景区 (景点) 的发展方向, 也是决定一个景区 (景点) 是否会成为旅游废墟的关键。本文认为, 旅游发展方法的改进应该从决策、规划、开发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是决策。决策是人类最基本的管理活动, 是决策者依据某种价值观进行利弊权衡和利益取舍的活动过程。正确的决策是正确行为及其结果的前提。旅游的发展决策属于系统性特别强、利益影响特别广泛和深远的公共决策。在决策的过程中, 如何考虑各方利益、如何保障利益和谐, 既涉及现在的代内利益相关者, 如属地政府、居民、投资者、经营者、旅游者, 也涉及代际利益相关者, 如后代子孙, 还涉及旅游资源。因此, 如何做出正确、可持续的决策非常重要, 而决策是否可持续、是否正确的关键就是两个方面:第一是如何考虑各方利益;第二是如何保障利益的和谐。

其次是规划, 即如何科学地进行旅游规划, 避免规划失灵的问题。规划失灵是目前全国旅游发展当中普遍性的问题。政府或景区往往花费巨资去请一些知名专家, 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在旅游规划的设计之上。但在很多情况下, 这些规划都成为了摆设, 对景区、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没有发挥实质性的指导作用。

最后是开发, 即在招商过程中应该如何避免制度性的缺陷所带来的招商失败。招商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如何避开招商陷阱?通常招商陷阱有三种类型。一是恶意圈钱。二是力不从心。找一个企业做一个工业项目和一个旅游招商完全是两码事, 做企业做产品简单得多, 但是要开发一个景区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三是理念差异。人们对旅游需求、审美、产品、经营等, 在理念上有差异, 不能跟区域协调配套, 都会导致招商失败。

三、旅游发展观转型

我国旅游业经历了30多年发展历程,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 以往的发展观也随着旅游发展浪潮高涨而面临挑战。要想适应目前旅游业发展态势, 就需要旅游发展观的转型, 而其关键在于明确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及产品同质化问题。

首先是开发与保护问题。过去的发展总把开发与保护对立起来, 现在即便是在保护前提下的开发, 但归根结底还是开发。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什么是旅游资源、什么是开发, 直到现在都没有人做一个很明确的界定。笔者认为开发不是破旧;开发不是投入, 其实很多旅游资源不用投入, 它就已经存在;开发不等于修路、建房、建景观, 如果把开发等同于破旧, 等同于投入, 等同于修路、建房、建景观, 那这样的开发观念势必会影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旅游开发的认识与什么是旅游资源的认识直接相关的是何谓旅游资源。笔者认为, 旅游资源指一种良好的民风民俗, 保持了自然的良好的生态和一种居民生活场景, 所以成为了良好的旅游地。

其次是产品同质化问题。在旅游发展过程中, 同质性产品的出现比比皆是。目前, 旅游景区景点广泛存在的开发热、旅游热、规划热、产品建设热、经营热都同质化的问题。很多情况下甚至还出现了照搬某些模式的情况。对于景区与旅游目的地的发展, 首先需明确什么是市场, 什么是产品, 什么样的需求才是可持续的。

四、结语

在旅游发展浪潮高涨的今天, 回顾我国30多年来旅游发展的历程, 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在全国各地争相发展旅游业的形势下, 也许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冷静地沉思什么样的发展对于旅游业而言才是可持续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旅游发展、开发的过程怀着敬畏、感恩、欣喜之心, 秉承求索、追问、慎独之神, 宁可不为、不要胡为, 宁可少为、不要多为, 宁可慢为、不要快为, 以确保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人们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关注, 在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 旅游发展倍受推崇。本文在对我国过去旅游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值得讨论的几个问题, 一是旅游废墟问题, 二是旅游发展方法改进问题, 三是旅游发展观转变问题。

关键词:旅游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许涛, 张秋菊, 赵连荣.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概述[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 (11) .

[2]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旅游地理心得】相关文章:

旅游实训心得范文05-29

课件旅游地理04-16

旅游地理总结06-04

地理旅游报告06-14

地理旅游论文题目05-02

旅游地理 论文题目05-02

乡村旅游地理范文06-02

考点34旅游地理06-21

福建旅游地理介绍06-28

高考地理旅游训练06-30

上一篇:关于印发天津市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工作方案的通知下一篇:抽油机控制与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