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选修3专题

2024-06-04

旅游地理选修3专题(共6篇)

篇1:旅游地理选修3专题

旅游地理 选修Ⅲ

第一章 旅游和旅游资源

第一节 旅游概述

旅游者(主体)

一、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 旅游资源(客体)

旅游服务业(中介体)

近代旅游时期:1841~1939现代旅游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二、旅游活动的基本类型

地方性旅游

区域性旅游

全国性旅游

(一)按游览区域划分跨国旅游

洲际旅游

环球旅游

(二)按旅游目的划分:观光、度假保健、公务、宗教和购物

第二节 旅游资源

一、旅游资源的定义: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与因素。

位置相对稳定性

物质景象组合型

美学属性

历史文化属性

非消耗性

(或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长存性)

地质地貌景观山水组合景观

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气候与其他自然景观组合生物景观

三、旅游资源主要类型

古代遗存

文化景观旅游资源风土民情

宗教文化景观

自然和文化景观旅游资源

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一、旅游资源的形成

(一)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 火山地貌景观 花岗岩地貌景观

砂岩地貌

山水组合(二)人类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宏观层面、微观层面)

二、旅游资源分布

(一)影响旅游资源分布的因素

自然地理因素(地质基础、自然地理条件)

人文地理因素(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类一些重大行为所留下来的地理“痕迹”;人类对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等的审美活动)

分布广泛

(二)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集中分布于东南部

旅游点或旅游区呈明显的片状或带状分布

旅游资源的分布和交通状况密切相关

第二章 旅游景观的欣赏

培养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能力

第一节 旅游景观欣赏方法优选欣赏角度

把握观赏时机

品味文化内涵

第三章 旅游规划

第一节 旅游规划概述

增加外汇收入

回笼货币,加速资金周转

一、发展旅游业的意义提供就业机会

加速第三产业发展,改善区域产业结构

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有利于社会稳定

第二节 旅游资源评价

水资源良性平衡受到破坏

大气污染加重

一、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珍贵自然遗产面临威胁

良性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文物古迹遭到毁损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价 评价资源的旅游价值和环境价值

二、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客源市场评估

或旅游资源的质量(集群性、非凡性、地域组合性)

距客源地远近,客源地的经济水平

交通条件(交通的通达性)

旅游环境的承载力

旅游的基础设施

第三节 旅游规划

确保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

保护和营造旅游资源的个性

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旅游吸引物和活动

住宿设施

其他旅游设施和服务

二、旅游规划的组成要素交通条件

社会因素

其他基础设施

世界三大冰雪艺术区:日本的札幌、中国的齐齐哈尔和哈尔滨、加拿大的魁北克首

五岳名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

篇2:旅游地理选修3专题

1、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记忆)

旅游者是主体、旅游业的服务对象;

旅游资源是客体,旅游活动的基础;

旅游业是中介体,连接率旅游者和旅游资源的纽带。有三大支柱: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

2、旅游者具有的基本条件:自由支配的收入、一定的闲暇时间、适宜出游的身体条件、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旅游动机)

3、旅游的基本类型

分类依据

分类内容

按游览区域划分

国内旅游

地方性旅游、区域性旅游、全国性旅游

国际旅游

跨国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

按旅游目的划分

观光、度假保健、公务、宗教和购物五种。

备注:在我国,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属于观光旅游。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游客,开始步入独家保健型和购物性旅游的行列

4、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①旅游主体的大众化;②旅游空间的扩大化③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内容可以是观光度假、探亲访友、科技切磋、文化交流、采风问俗、宗教朝圣、体育竞技、狩猎考察、访医问药等)④旅游目的的娱乐性

5、现代旅游的六要素

现代旅游由食、宿、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①食:这是首要的,只有吃得好,才能游得好,所以,一定要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干净。②宿:不用住太贵的饭店,因为出来主要是为了旅游,而不是睡觉,所以干净、舒适即可。③行:选择游览目的地,一定要注意该处进得去,也出得来。④游:一定要同导游配合好,才可领略更多乐趣和学到更多知识。⑤购:在异地购买些物品,既有纪念意义,又是乐趣之一。⑥娱乐乃人之常情。

特别提示:a、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绝大多数旅游者必须借助交通工具,才能实现旅游的愿望;b、“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览活动主要依托旅游景区开展;c、“购”和“娱”是增加旅游收入的主要途径;d、“宿”和“食”是人们的基本要求,也是旅游业必须满足的条件。

6、旅游业是一种“朝阳产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产业之一,并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

7、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①经济作用:a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b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c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一业依百业,一业带百业”);d促进区域经济发展;②促进社会文化繁荣e促进国民素质生活质量的提高;f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g促进文化交流。③区域环境影响:h有利于保护当地旅游资源;j有利于保护旅游环境;k促进城市卫生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8、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旅游业的不稳定,导致区域经济的不稳定,旅游业的发展导致消费品和房地产价格上涨。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给旅游区的社会治安带来隐患,对旅游区居民健康的不良影响,【讨论】列举旅游业发展有利于保护的措施:①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②申报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举例说明旅游对环境的消极作用:①由于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不当或失误,使生态环境恶化;②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排放的各类废弃物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而造成环境污染;③由于大量游客的接触或不文明行为引起的对风景、文物的破坏等

9、旅游资源的三种基本类型:①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等类型。(自然景观)②人文旅游资源:包括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风土人情等类型。(人文景观)③湘教版还有第三种是自然和文化景观旅游资源。

种类

举例

旅游价值

核心

表现形势

形成过程

自然

旅游

资源

地文景观

路南石林

对于探险者猎奇、游乐、疗养等性质的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

形式

自然

过程

水域风光

杭州西湖

生物景观

黄山迎客松

天象与气候景观

黄山云海

人文

旅游

资源

遗址遗迹

北京故宫

表现在教育性(知识的、文化的)旅游方面的意义

具体形式和精神文化形式

历史过程及当代人类活动

建筑与设施

苏州园林

旅游商品

景德镇陶瓷

人文活动

傣族泼水节

注意:自然旅游资源还包括宇宙类(太空、星体、天体观测、陨石等)。人文旅游资源还包括消闲、求知、健身类(科学教育文化设施、疗养和社会福利设施、动物园、植物园、公园、体育中心、运动场馆、游乐场所、节日庆典活动、文艺团体以及其他消闲、求知、健身活动)。

说明:地文景观包括地貌景观(如丹霞地貌、岩溶地貌)、地质过程遗迹(如火山口、海蚀景观)等;水域风光如泉、瀑、景观河段、湿地等;生物景观如林地、草地、生物多样性景观;天象景观如日月食观测地等;气候景观如海市蜃楼、佛光发源地、避暑避寒地等。

13、旅游资源的特性

与其他资源相比,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和永续性等特征,对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征又各有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旅游资源

特性

含义

旅游

资源

共性

多样性

旅游资源极其多样,且广泛存在非凡性

旅游资源是在同类中具有非凡特点的事物或现象

永续性

多数旅游资源可反复使用,并且使用是无消耗的(与其他资源相比是最突出的特点)

自然景观

季节性

有些自然景观随季节变换而呈现不同特色,称为季节性,如雾凇形成于冬季

地域性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自然景观的地域差异

人文景观

可创造性

人文景观是人们根据不同的目的建设和创造的可变异性

人文景观的性质、功能随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14旅游资源的价值

资源价值

含义

主要的资源类型

美学价值

自然风景名胜区一般具有美学价值,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自然旅游资源

科学价值

自然风景名胜区在地学上往往具有某种典型性,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成因、演变机制等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自然旅游资源

历史文化价值

文物古迹对于研究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工程建筑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人文旅游资源

经济价值

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

价值上:美学价值(形式美、朦胧美、色彩美、动态美、声音美)、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夏威夷的火山、东非大裂谷、北欧的冰川地貌景观;庐山、泰山、华山的断层景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的喀斯特地貌景观;黄山的花岗岩地貌;长江三峡的流水侵蚀的峡谷地貌;一些地区的生物资源丰富,也成为科学研究内容;有些景观可以研究气候、水文等。

15、旅游资源的评价:

①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A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B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能够和很多旅游资源构成景观群,则游览价值大)C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不同类型的景观在地域上分布较多,则游览价值大)

②.地理位置与交通:交通位置闭塞,进出不畅,开发条件差;反之,开发条件好(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通过影响经济距离和游客心理进而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③.客源市场:位于或者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大;反之,开发利用价值小

④.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地区接待能力强,开发条件好;反之,开发条件差

⑤.旅游地的环境容量

16、评价黄山旅游资源①游览价值:黄山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具备旅游资源质量;黄山周围有很多其它旅游景点,共同构成景观群,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好;黄山旅游资源的景观特征和周围景点不雷同,地域组合状况好。因此黄山游览价值很大。

②市场距离:黄山距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较近,市场距离短。

③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黄山位于长江沿岸,交通位置优越,交通通达性好。

④地区接待能力:黄山旅游活动设施配套,因此地区接待能力强。

⑤旅游的环境承载量:黄山山顶无平台,环境承载量小。

17、对武夷山景区开发条件的评价(明白、应用)

①游览价值(1)美学价值:武夷山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其中九曲溪自然风光独树一帜,以秀水、奇峰、幽谷等诸多风景享有声誉。(2)科学价值:武夷山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分布区,又好似世界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显著。

(3)历史文化价值:武夷山文化遗产丰富,包括公元前1世纪的汉代遗址和宋代思想家朱熹学术活动的书院遗址等。此外,山上还有许多寺院、道观、亭台等古代建筑和历代名人的摩崖石刻。(4)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高,游客数量多,旅游业发达,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②市场距离:武夷山的国内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而且与武夷山的距离较近。我国的北方、华北地区距离武夷山较远,客源市场还处于初步开发阶段。国外客源市场主要分布在以新加坡、日本为主的亚洲,而欧美和大洋洲因距离较远,客源市场还处于初步开发阶段,前景广阔。

③地理位置和交通:武夷山游览区位于我国福建省西北部,临近江西省;对外交通便捷,有公路、铁路、航空线通往全国各地,已成为福建省内对外旅游交通的中心。

④地区接待能力(基础设施):武夷山景区基础设施完善,拥有多家宾馆、酒店,有较强的接待能力。我国的山地旅游的最佳时间是夏秋季节:夏季山上有云海、日出日落、丰富的水文和良好的植被景观,景色丰富、且变幻莫测,另外能起到避暑的作用。

18、钱塘大潮最佳的观赏时机是农历八月十八,因为农历八月十八日,出现天文大潮,外加此时盛行东南风,东南风推送海水到喇叭形的杭州湾,抬高了潮位);4月鸟类到青海湖鸟岛5月在此繁殖,6月飞走,最佳的观赏时机是5月份。

19、旅游景观的欣赏技巧

(1)选择观察位置

景观类型

景观举例

观赏位置选择

诗句举例

高大雄伟的山峰

庐山(赣)、黄山(皖)、泰山(鲁)、武陵源群峰(湘西北)

远眺、俯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地貌的酷似造型

云南路南石林的阿诗玛、广东肇庆的七星岩、安徽黄山的石猴观海、青岛的石老人

特定的观赏位置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山中的峡谷、幽洞、一线天

长江三峡(渝、鄂)、科罗拉多大峡谷(美国)、桂林的芦笛岩溶洞、一线天

置身其中近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安赫尔瀑布、莫西奥图尼亚瀑布、黄果树瀑布、庐山瀑布

适当距离仰视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江、河、湖、海

洞庭湖、长江、滇池

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岳阳楼、黄鹤楼、藤王阁、大观楼)之上俯览远望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小的湖沼池塘

济南大明湖、北大未名湖、南京莫愁湖

多临水面建亭、榭、廊,水边铺小路近观俯观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山水有机组合景观

漓江山水、长江三峡

乘船(筏)沿水路观两岸风景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把握观赏时机

景观类型

景观举例及其最佳观赏时机

随季节而变化的自然景观

北方山水风景——夏秋季;南方千米以上高山——夏季(此季节雨水多,云雾多,景观丰富且富有变化,兼收避暑之利);北国风光——冬季

随天气而变化的自然景观

泰山观日出——凌晨;黄山观日落——黄昏;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雨过天晴(可观云海,又可观日出日落);飞瀑——雨季

特定时间和条件下出现的自然景观

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青海湖候鸟——5月;大理蝴蝶会——5月(农历四月十五前后);海市蜃楼、峨眉山“佛光”、吉林雾凇——特定的气象条件

(3)抓住景观特色

(4)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5)以情观景

20、黄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名冠于世。

黄山的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础上,通过外力的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云海黄山云雾多是由特殊的自然条件造成的。黄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此外,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黄山的云雾变幻诡谲。

21、园林景观要抓住构景手法。①主配②层次③框景④借景

22、北方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显示出皇权的尊荣富贵,又与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特点相辉映。南方私家园林规模较小。建筑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迎合园主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又与水乡风光、湿润的气候特点融为一体

篇3:旅游地理选修模块的教学建议

针对当下旅游地理选修模块教学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突破。

一、紧扣课标考纲, 构建知识网络

新课程标准对旅游地理模块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 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 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比较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的区别。第二, 举例说明旅游景观欣赏方法;运用资料, 举例描述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 并说明其形成原因。第三, 针对某一实例, 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初步学会对旅游景区、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第四, 根据旅游资源状况, 确定旅游点, 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第五, 举例说出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旅游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的措施。

总体来看, 旅游地理可以分成两大部分, 即旅游资源与旅游活动, 我们可以以此构建旅游地理选修模块的知识框架体系 (如图1) , 便于学生梳理、掌握与应用。

二、建立答题模式, 研究典型例题

作为选考题目, 旅游地理在考向上比较集中, 多考查旅游资源的价值、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的评价、旅游开发的意义和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例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II卷就主要考查旅游资源价值及开发利用条件的评价。

例1.篁岭 (图2) 是美丽的山居村落, 位于婺源东北部, 篁岭因“晒秋”闻名遐迩。当秋日的阳光把晒楼唤醒的时候, 一家家晒楼把鲜红的辣椒, 翠绿的豆角, 金黄的玉米、稻谷、黄豆……晒起来, 让整个山村变成色彩斑斓的画卷。篁岭人家“晒秋”没什么讲究, 赶上什么就晒什么, 恨不得把整个秋天的收获都晒起来。

分析“篁岭晒秋”的旅游价值及开发的有利条件。

分析旅游资源的价值主要从美学价值 (观赏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开发价值 (经济价值) 、体验价值等角度去考虑, 分析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应该考虑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状况与集群状况、旅游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交通通达度、距离客源地的远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接待能力以及环境承载力等。该题目通过“晒秋”背景描述, 考查学生分析“篁岭晒秋”的旅游价值及开发的有利条件。

再如, 2016年海南高考卷题目:

例2.乌斯怀亚是世界上距离南极洲最近的港口城市, 人口规模小。市内店铺多为饭店、餐馆和酒吧, 旅店规模不大, 收费较高。图3示意乌斯怀亚的位置。

分析乌斯怀亚旅店规模不大, 收费较高的原因。

题目设问虽然别出心裁, 但稍作思考, 其主要考向仍然是对旅游开发条件的评价。此题关键是理解影响城市旅店规模的主要因素是客源数量, 根据材料提示, 乌斯怀亚是世界上距离南极洲最近的港口城市, 人口规模小, 地理位置偏僻, 交通不便, 所以旅店客源少, 生活成本高, 冬季寒冷漫长, 一年中适宜旅游的时间短, 所以只有通过高收费才能收回投资。

综上所述, 教师需要多钻研历年旅游地理高考题目, 通过经典例题帮助学生建立、完善常见设问的答题模板, 构建一般问题的答题分析思路, 再通过变式练习巩固、拓展学生的答题分析思路。

三、拓展学生视野, 积累旅游常识

旅游地理展现中外锦绣河山, 奇异风光, 是相当贴近生活的内容。但也正因为如此, 旅游地理在考查中也常直接或间接考查学生的旅游常识。例如, 2014年全国新课标I卷题目:

例3.今年来, 一种不同于传统观光游的“深度游”悄然兴起, 深度游是指旅游者通过徒步、自驾等方式, 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获得深刻体验的旅游活动, 有3位旅游者结伴拟于4月下旬自驾前往图4所示区域 (湖面高程3196米) , 进行以观鸟为主题的深度游。

指出为应对旅游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他们需要携带的生活用品, 并说明理由。

该题目需要学生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利用基本旅游常识作答。海拔3000米以上, 氧气含量偏低, 所以需带氧气袋 (瓶) 、抗缺氧药品等。海拔高, 气压偏低, 水的沸点低, 野炊需带高压锅等。空气较稀薄, 太阳辐射强, 需带防晒物品, 如墨镜、遮阳帽、防晒霜等。该地气温偏低, 昼夜温差大, 需备防寒衣物。此时该区域多大风, 需备防风帐篷等。自驾到海心山, 要渡过湖泊水面, 所以要携带救生衣。

由此可见,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要有意识地补充拓展, 开阔学生视野, 丰富学生的常识。可操作的途径是多样的, 例如, 可以下载旅游风光片进行剪辑, 利用假期布置旅游实践作业, 提倡学生观看《美丽中国》《远方的家》等系列纪录片, 鼓励学生收集著名景点资料并整理汇编, 引导学生探寻家乡周边旅游景点, 设计旅游地理学案进行积累等。

四、分析高考题目, 大胆预测考向

篇4:旅游地理选修3专题

关键词:旅游地理 双动两案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概念在2003年提出,最初又叫双线两本教学模式,历经多年的发展、改进和完善,到2007年才被正式改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此模式中的双动就是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两案就是教案与学案。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提倡的是两案并重,强调要有效结合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1]。

一、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基本环节

1.编制学案,基于学案基础上指导学生预习、找准学习目标与方法,再查阅资料和自学,找到答案解决问题。

2.检查学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及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教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

3.结合教案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再结合课堂实际,培养学生思维,解答学生问题;接着再由学生对课堂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4.组织学生完成教案里设计的练习,让学生形成内化整理。

(二)基本特点

1.展现“学、教”双主动。在导学的时候教师和学生都以教案与学案为载体,有机结合教与学,学生依照学案有效选择并控制学习进度与深度,教师基于教案展开启发讲解,充分发挥向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效掌握知识。

2.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案涉及的导学思考题只给出了学习思路与目标,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索,强化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充分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和思考时间基本占据一半。

4.打破传统教学结构,此教学模式流程为:示案导学、明确目标→利用学案、引导自学→暴露问题、协作解决→全面总结、找出规律→分层练习、促进发展,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此教学模式能提供相应资料,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有效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挖掘教材里潜藏的“宝藏”,进而弥补教材的不足[2]。

二、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一)学案设计及使用

1.学案设计。首先掌握学案设计基本理念,要紧抓“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这一原则编制学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案设计要针对全部学生,教师应明确自身的服务职能,学案设计能充分激发双方的创新意识。其次明确学案设计步骤,认真备课,落实准备工作→结合实际制定学习目标→科学编排知识体系→精心选择练习题,进行反馈矫正。再次,合理编排学案内容,紧抓“知识线、学法线、能力线”三线,基于知识线基础上编写教案,再有机结合三线。最后,谨遵学案设计原则,即问题化、层次性、理论结合实际以及方法化[3]。

2.学案使用。首先,明确使用步骤,即提前发放学案→让学生依照学案自学并反馈问题→落实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教师适时点拨与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测试学生学习情况→归纳总结→教师再次审阅并优化学案。其次,遵循学案使用原则,即及时反馈、活动性、参与性。再次,优化学案的使用,一方面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优化教学环境、讲解地理趣闻、结合实际列举多种观点、充分利用地理实验等;另一方面确保教学同步,有效攻克学习中的难点,即教师要积极疏导学生的思维障碍或是帮助学生创建台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同时还应该将自身思维与学生思维放在同一水平线上,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攻克学习难点。

(二)教案设计及使用

1.教案设计。首先,遵循设计原则,即递进性、简洁性、完整性。其次,明确教案设计内容,教案设计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教学目标、分析学生情况、注明教学重点与难点、明确教学方法、理清教学过程、总结知识展开训练、教学反馈。

2.教案使用。教案的使用应从五个方面进行:一是采取多样化方法与形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课堂上要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采取激励式、探究式、情境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形式,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和个性化发展;二是设计提问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解释与应用的基本程序,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但提出的问题必须要紧密结合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三是采取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与能力,紧抓“师生多边互动”的核心理念,充分体现“过程”教学,让学生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在地理教学中要尽可能引导学生主动去感知新知识的发展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四是采取开放式教学,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允许学生说“不”,多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和体验知识,享受知识学习的乐趣与过程,强化学生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五是紧密结合实际,充分体现人文化教学,在新知识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其与学习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以及与实际生活和生产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三、结语

在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的教学中采取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先应明确此模式的基本环节与特点,在实际应用的时候要紧密结合其环节与特点。此模式的实施策略应从学案的设计与使用和教案的设计与使用两大方面着手,在设计与使用学案和教案的时候都应遵循相应的原则,而且在使用学案和教案的时候都要理清步骤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达到最佳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凯.基于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孙超.基于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旅游地理》学案设计[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林燊.新课标下旅游地理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13.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地理选修3典型案例分析及教学模式研究”课题论文。

篇5:旅游地理选修3专题

[学业水平层次A]

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反映出旅游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①大气污染 ②水污染 ③固体废弃物污染 ④噪声污染 ⑤土壤污染 A.①②

C.①④

B.①③ D.③④⑤

2.下列解决该污染的主要措施中,不正确的是()A.改用环保车如电瓶车 B.对旅游者发放垃圾袋 C.把垃圾运往旅游区外集中处理 D.禁止发展旅游交通

【解析】 第1题,图中反映的主要是大气污染(交通尾气)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游客乱扔垃圾)。第2题,禁止发展旅游交通就无法发展旅游业,因此该措施不正确。

【答案】 1.B 2.D 3.下图为旅游旺季时长城上拥挤的人群图,下列解决拥挤问题的措施中合理有效的有()

①开拓城墙下线路,分散人流 ②改善交通条件,方便游客集散 ③和周边景点协调客流高峰 ④实行限时限量登长城游览 ⑤禁止游客旺季登临长城 A.①③ C.③④

B.②④ D.③⑤

【解析】 应采取合理措施但不能禁止游客登临长城,可从“开源”即分流,“节流”即控制客流量等方面分析,但同时要注意保护景区环境,不能在长城城墙下开拓线路,改善交通条件虽然合理但对长城人流拥挤的问题没有什么效果。【答案】 C “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据此回答4~5题。4.下列旅游不属于“生态旅游”的是()A.森林旅游 C.动物观赏

B.渔村旅游 D.参观革命纪念地

5.生态旅游的一大特色是保护旅游对象,下列旅游行为与此不符的是()A.旅游以步行为主

B.在旅游区建设一些亭台、楼阁以丰富旅游景点 C.旅游的接待设施以小巧为主,并掩映在树丛之中

D.旅游者在旅游中,所有的废弃物应丢入垃圾箱,以确保不污染土壤和水

【解析】 第4题,生态旅游的范畴主要针对自然生态环境,包括森林、草原、沙漠、海洋、湖泊、湿地等。第5题,生态旅游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是以认识自然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特点的。A选项可减少交通工具对环境的污染,C选项突出自然环境与接待设施的和谐,D选项可减少土壤和水污染。

【答案】 4.D 5.B 6.在旅游环境保护中政府的作用是()A.倡导绿色旅游 C.建立环境保护法规

B.评定旅游环境容量 D.普及旅游环境保护教育

【解析】 A项属于政府的作用,B项是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的作用,C项是立法机关的作用,D项是旅游研究和教育专家的作用。

【答案】 A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旅游环境的破坏都是由于旅游业的发展造成的 B.人为旅游环境的破坏主要是一些人缺乏环境意识 C.旅游资源是无消耗性的,不会衰败

D.目前,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并不突出

【解析】 旅游环境的破坏包括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一些人缺乏环境意识,片面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急功近利,重开发、轻保护,甚至只开发、不保护,导致旅游环境污染严重;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使旅游资源出现了衰败现象;目前,旅游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趋于尖锐。

【答案】 B 8.下列关于生态旅游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态旅游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B.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是对旅游环境负有保护责任 C.生态旅游是指到自然环境没有受到破坏的地方旅游 D.我国生态旅游景区建设世界领先

【解析】 生态旅游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有真正保护责任的旅游,而不是到自然环境没有受到破坏的地方旅游;我国生态旅游景区建设才刚刚起步。

【答案】 B 9.彝族火把节原先只是小规模、分散地在彝族山寨中举行,火把用带刺的灌木制作。但在火把节成为著名旅游品牌后,凡有彝族聚居的县、市争相举办盛大的火把节,而且火把越做越大。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火把节的火把用幼松干制成,所以又有“火把闪闪,山上树倒”之说,除此之外,彝族山寨旅游开发中造成的环境问题还有()A.传统文化流于表演化 B.火把燃烧造成大气污染 C.噪音污染 D.旅游背景遭到破坏

(2)从旅游容量来看,彝族山寨旅游开发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是什么?(3)以下措施有利于彝族山寨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是(多选)()A.调整客流的季节性 B.分散客流

C.开发非木材的火把替代品

D.制定并严格执行保护森林的政策制度

【解析】 本题重在考查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成因及保护措施。第(1)题,燃烧火把直接造成大气污染。第(2)题,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火把越做越大,游客增多,森林植被破坏加剧,而旅游容量有限,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与旅游容量之间的矛盾导致环境问题出现。第(3)题,针对环境问题成因,应从保护森林植被,寻求旅游合理容量入手,走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答案】(1)B(2)举办大型火把节,吸引了过多的游客,且火把制作的要求,使得采伐木材量超过森林生长速度,造成森林生态破坏;过多的游客和过多的火把所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也超过了大 3 气的自净能力。

(3)ABCD 10.读北京某景点客源情况变化图,回答问题。

(1)据图分析该景点客源变化的特点。(2)提出北京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柱状图的变化可判断得出游客总量和国外游客增长迅速,国外游客在总游客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并占到主要地位。第(2)题,北京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从保护旅游资源、控制游客数量、提高管理水平和公众环保意识等方面展开分析。

【答案】(1)游客总量增长速度快;国外游客增长速度更快;国外游客在总游客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并占主导地位。(2)①完善环保法规,保护旅游资源;②控制游客数量;③提高管理水平;④提高公众环保意识;⑤防治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⑥推广生态旅游和绿色旅游等。

[能力提升层次B]

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浙江东阳卢宅——江南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俗话说“北有故宫,南有卢宅”,有“中国民间故宫”的美誉。但洪水和不得当的保护方法使得卢宅面临许多危险。据此完成11~12题。

卢宅全景

卢宅内的东阳木雕

11.卢宅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主要是()A.无度的观光旅游及不合理的保护方法致使古建筑物不断受到侵扰和破坏 B.文化研究意义胜于故宫

C.保护东阳木雕工艺,追寻古老民风 D.提高东阳卢宅的知名度,借以增加旅游收入 12.保护卢宅应当()A.重新维修,加以革新突破 B.注意排水、防火、防风化

C.原地增设旅游设施,分散客流 D.谢绝游客,封闭维护

【解析】 第11题,濒危世界遗产是指因游客过多、保护不合理及管理不当等行为致使旅游资源破坏加剧而濒临毁灭的重要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第12题,东阳卢宅属古建筑群,应当依据原貌、风格修缮,并应做好防火、防洪水、防风化工作,以便更好、更持久地保护这一历史文化资源。

【答案】 11.A 12.B “绿色旅游”是指以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为前提的远离喧嚣与污染,亲近大自然,并能获得健康精神情趣的一种时尚旅游,提倡不仅要让大自然更绿,也要让人的心更绿。据此完成13~14题。

13.倡导“绿色旅游”,要求旅游开发中应重点注意以下哪几类建设项目()①污水处理 ②垃圾收集和处理 ③游客休憩地 ④新的旅游设施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14.下列不属于“绿色旅游”所倡导的行为的是()A.携带自己的背包,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B.不吃野生动物,不购买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 C.自驾车旅游,不坐公交车 D.尽量减少使用洗涤剂,不乱丢电池

【解析】 “绿色旅游”强调的是保护生态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答案】 13.A 14.C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环北冰洋地区兴起旅游热。冻土地带留下机动雪橇的条条印迹,可能要50年才会消失。阿拉斯加州行政中心安克雷奇常住居民仅3万人,但每周游轮靠岸时人口骤增至10万。原住居民已换上西服,住进固定居所。直升机的轰鸣声惊扰着居民和动物。

(1)环北冰洋地区发展旅游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试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加以分析。

(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旅游环境容量是什么关系?试结合材料分析。(3)你认为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环北冰洋地区的旅游环境问题?

【解析】 本题考查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旅游环境问题包括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和对传统社区文化的强力冲击。旅游业的发展要与旅游环境容量相适应。

【答案】(1)自然环境:破坏地表环境、动物栖息地被挤压等。社会环境:对当地文化产生冲击。(2)环北冰洋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旅游环境容量小,游客流量在有些地区超过环境容量,易产生旅游环境问题。

篇6:旅游地理选修3专题

吴举宏(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江苏南京 210013)准确解读课程目标,理清教材内容脉络

遵照“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的课程设计思路,“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的课程定位是“以专题形式介绍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奠定基础”。为此,“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选择了5大专题,即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和生态工程,共编写了14个小节的内容。通过研读教材不难看出本模块的课程价值在于: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强化技术,认识技术科学的互动;关注应用,增强社会进步的责任;升华情感,继续发展探究能力。为了帮助学生建构本模块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将教材内容的脉络归结为:从分子水平到细胞水平,从细胞水平到个体水平,从个体水平到生态系统水平,从关注技术到关注伦理。“专题1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让学生了解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和应用,以及正在崛起的蛋白质工程;“专题2 细胞工程”让学生在细胞层次上领略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步骤、原理和应用,以及前沿动态;“专题3 胚胎工程”从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三个方面介绍个体发育过程和胚胎工程技术,这属于个体水平的内容;“专题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和“专题5 生 态工程”两个专题则更多地从生态系统层次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均衡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前三个专题重点关注技术理性,而最后两个专题则转向关注安全伦理等 人性化问题,这不仅是技术上的发展,更是情感上的升华,这使我不禁想起项贤明先生的话语:“科学世界是我们进修理性的营地,我们建在异乡的家园;生活世界 是我们故乡的家园,我们最根本意义的家,我们生命的根”,我们在理解教材和设计教学时不妨不断重温这句话。

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实施教学的前提。选修3模块的5个专题,具体内容标准为17项,其中“简述”8项、“举例说出”6项、“关注”2项、“讨论”1项。由此可以说明:在知识性目标方面,以了解水平为主;在情感性目标方面,以感受水平为主;在技能性目标方面,以资料收集、交流讨论为主。这样的学习目标定位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内容的深度,因为本模块的教材内容介绍的是现代生物科技的前沿技术和动态,内容本身难度较大,其中一些科学领域尚在起步探索阶 段,因此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不应过深、过细和过全。我们在制定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以2008年为例)时,纳入考试范围的共16个知识点,其中13个知识点的考查等级为“了解”,3个知识点的考查等级为“理解”,而考查等级为“应用”水平的知识点则没有,全卷分值为15分左右,约占全卷满分值的12.5%。

2加强必修选修联系,精心设计学生活动

江苏省从2005年秋季步入新课程,至今已经完成第一轮新课程实施工作,从大部分地区使用人教版教材的情况来看,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目前在省教育厅组织之下,正在对首轮课程改革进行总结和反思。下面结合自身三年高中教学的亲身经历,对“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教学实施提出一些建议。关于选修3模 块教学,我们现在提出的实施原则是:不要用必修的标准设计教学,不要将教学变成专题讲座,不要割裂必修与选修之间的联系,不要忽视学生活动的设计。回想当 初刚刚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时,存在着这样一些误区:用必修教材的学习目标定位本模块的学习,于是在教学中普遍存在过深过难的现象,加上现代生物科技领 域本来还处在不断探索阶段,大家总想把相关问题搞清搞透,于是从教师到学生都存在力不从心、精疲力竭的感觉;因为教材确定为“专题”,不少学校和教师误认 为“专题讲座”,甚至出现几百号人在会堂中集中听讲座的教学场景;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将必修教材束之高阁,一心一意进行选修模块的教学,严重割 裂了必修和选修知识的联系,忽视了前后知识的照应和综合,出现了前学后忘、教学效果低下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有所抬头,甚至不少课堂 教学是在学生看看书、理理笔记、做做作业中完成的。为了走出上述误区,对选修3模块实施有效教学,我们在不断研究和完善的基础之上,总结了如下一些做法,供大家参考。2.1活化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

选修3模 块的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现代生物科技的应用、动态和前景,因为教材编写的篇幅限制和出版周期较长的影响,加上现代生物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照本宣科 式的讲解不仅让学生感到索然无趣,也难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如何让课堂活起来、火起来,我们的体会是:活化课程资源,整合信息技术。从存 在位置区分,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校内资源和社区资源,校内图书馆和网络系统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量信息,特别是现代网络资源丰富、鲜活,可以为学生学习本模块内 容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甚至可以将课堂搬到网络教室。经过实践证明,诸如“基因工程的应用”、“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胚胎工程的应用和前景”、“生 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等内容的学习,如果置于网络环境下,不仅学生兴趣盎然,而且学生搜集的大量实例比教材中的要鲜活得多,同时对于培养学生“利用 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都大有帮助。活化课程资源的另一层含义在于充分利用社区、村 庄、牧区等资源,如转基因作物种植基地、生态农业园、种畜繁育基地、转基因食品区、污水处理厂、制药厂、养殖场、大学实验室、研究所等都是参观考察的好地 方,像“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等内容就适合采用参观考察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些场所中活生生的实例都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好素材。通过参观考 察,可以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2精心设计学生活动

选修3模 块中没有亲手实验、亲历探究等活动,但是不等于实施教学中没有学生活动,要切忌将本模块教学变成专题讲座的做法。为避免课堂变成一言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 更要强化学生活动的设计意识,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具体做法有: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自主搜集、整理和交流相关信息,学会引用真实实例、运用学科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设计一些问题讨论、话题交流、主题辩论等活动,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如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等内容的教学,采用这种形式的效果就很好;有选择地进行实地考察,撰写考察报告、展示考察成果,如“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 前景”等教学采取这种方式较为合适。需要指出的是,学生活动要精心设计,明确学生活动的目标、计划和成果,而且要安排成果交流和评价,避免学生活动放任自 流、流于形式。

2.3加强必修与选修的联系

课 程标准在描述各模块的关系时,专门配发了一幅“高中生物课程各模块关系图”,通过解读这幅图,不难理解必修部分对于选修部分的基础性,因此在选修模块教学 时要力戒“让必修和选修分道扬镳”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一方面肢解了必修与选修的内在的知识联系,割裂了科学与技术的有机联系,另一方面也不符合学生的认 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必修部分的概念和原理是理解选修部分技术流程的关键,运用必修部分的知识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现代生物科技的理解和把握;加强必修与选修的 综合和联系,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和技术的有机联系,一方面科学发展离不开科学实验,而科学实验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因此科学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另一方 面技术改进离不开科学的指导和引领,科学在促进着技术的发展,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来说,加强两部分的融合,可以使学生的 学习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知识综合能力,促进知识的内化过程,建构稳固的知识系统,避免出现“前学后忘”、“支离破碎”、“浮光掠影”等现象的出现。我们在 选修3模块教学时,将必修与选修部分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梳理,形成了如下主要的综合对应关系:基因工程—必修Ⅱ、细胞工程—必修Ⅰ、胚胎工程—必修Ⅰ、生物技术安全—必修Ⅲ、生态工程—必修Ⅲ。通过这样的知识融合,可以做到知识的触类旁通。

2.4用好教材中的图解

为 了帮助学生直观了解现代生物科技知识和原理,教材中配发了大量的彩色图片。这些彩色的图片可以作为我们获取直观信息、梳理知识体系、进行发散思维的基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认真设计使用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右图为哺乳动物受精过程中某阶段的示意图,我们可以在新授内 容时组织学生观看解读:什么是放射冠、透明带、卵黄膜、卵核和第一极体?该阶段正在发生什么?也可以去除教材中文字注释(如右图),用于课后回顾复习。

2.5组织学生绘制流程图

从选修3模 块的内容来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现代生物技术的流程,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就其后者的教学方法在前文已经介绍过。关于现代生物技术的流程,我们经过三 年多的教学实践认为,组织学生绘制生物工程流程图的做法效果较好。例如,关于“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的学习,我们在师生交流互动后,通过学生自主绘制 相关流程图进行课堂总结,教师提供一张参考图例(见下图)。

2.6 廓清容易混淆的知识

选修3教 材中出现了大量概念、术语,往往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少的困难。究其原因呢,可能有三:新的概念、术语量大面广,几乎在所有专题、小节中都会出现数量众多的 概念、术语;教材中并没有这些概念、术语的明确定义,而且一般资料中也无法查考;因为是现代生物科技的前沿知识,有些概念、术语本来就存在模糊、混乱的现 象,甚至有些问题科学上还没有定论。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我们的做法是:但凡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科核心概念,应列

入概念教学的重点,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采用比较教学法进行辨析,例如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这对概念,我们通过讨论交流,填写下面的表格进行概括;对于一些超越课程标准的概念、术语,我们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课后查考、学习,例如cDNA文库与基因组文库、启动子与终止子等;对于教材中表述模糊的问题,讲清概念的实质,例如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到底是B淋巴细胞还是浆细胞(效应B细 胞)?牛胚胎移植流程图中的冲卵冲出来的是卵细胞还是早期胚胎?组织学生弄清问题实质,答案非常明确;对于非常复杂或科学还没有定论的问题,建议有兴趣的 学生在今后学习中给予关注,例如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中用氯化钙溶液处理为什么可以使细胞成为感受态?转基因食品到底能吃不能吃?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 胞后如何分布?等等。总之,选修部分的学习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旅游地理选修3专题】相关文章:

高考旅游地理专题04-23

高中地理选修3教案08-01

课件旅游地理04-16

旅游地理总结06-04

地理旅游报告06-14

地理旅游论文题目05-02

旅游地理 论文题目05-02

乡村旅游地理范文06-02

考点34旅游地理06-21

福建旅游地理介绍06-28

上一篇:火烧云-初中写景散文下一篇:如何促进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同伴交往的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