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科学基础

2024-06-17

中医眼科学基础(共6篇)

篇1:中医眼科学基础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3)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告一段落,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复习期已经开始!基础知识的复习将是临床执业医师备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决定成败的!2018年中医执业备考医学教育网陪伴!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汇总,希望对大家复习有帮助!

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一)单项选择题

1.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的发病年龄多见于: A.婴儿期 B.幼儿期 C.学龄前期 D.学龄期 E.青春期 2.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发病情况是: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 A.男孩多于女孩 B.女孩多于男孩 C.男孩与女孩发病率相等 D.幼儿期多于学龄期 E.青春期多于学龄期 3.下列哪一项不是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的特征: A.动作过多 B.行为异常 C.抽动过多 D.情绪异常 E.在意力不集中

4.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患儿心肾不足的治方宜: A.甘麦大枣汤加减 B.孔圣枕中丹加减 C.杞菊地黄丸加减 D.归脾汤加减 E.菖蒲丸加减

5.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肾虚肝亢证的治方宜选: A.知柏八味丸 B.六味地黄丸 C.杞菊地黄丸

D.补肾地黄丸 E.孔圣枕中丹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

6.某患儿7岁,一年以来手足多动,难以自控,性格暴躁,冲动任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夜烦盗汗,舌红苔薄黄,脉弦细,其治法应用: A.补益心肾 B.养心健脾 C.益气安神 D.滋肾平肝 E.滋阴清热 7.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心脾不足的治方宜选: A.孔圣枕中丹 B.菖蒲丸 C.调元散 D.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 E.调元散合菖蒲九

8.患儿张某,男,8岁,自幼多动,难以静坐,冲动任性,上小学以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做小动作,学习成绩低下,大便秘结,舌红苔薄,脉弦细,辨属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之: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 A.心肾不足 B.心脾不足 C.心肝不足 D.肾虚肝亢 E.脾虚肝亢

9.某患儿,男,7岁,母代诉,发现多动,自控能力差,伴记忆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幼年常遗尿,夜寐多梦,面色黧黑,舌淡苔薄,脉细软,其治方宜: A.加味六味地黄丸 B.杞菊地黄丸 C.归脾汤 D.甘麦大枣汤 E.孔圣枕中丹

10.某患儿,男,10岁,上幼儿园时老师发现其多动,上小学后上课注意力涣散,喜欢做小动作,言语冒失,主科成绩常不及格,神疲,形疲,偏食自汗,舌淡嫩,苔少,其治法宜:

A.补益脾肾 B.健牌子肝 C.滋肾养肝 D.养心健脾 E.补气养血 11.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肾虚肝亢型的治方宜: A.杞菊地黄丸 B.左归丸 C.加味六味地黄丸加减 D.大朴阴丸 E.虎潜丸加减

12.下列哪项不是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的病因:

A.禀赋不足 B.产伤 C.病后失调 D.外伤 E.生长发育影响(二)多项选择题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

1.以下属于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的临床特征的是: A.难以控制的动作过多 B.注意力不集中 C.抽动过多 D.情绪、行为异常 E.学习困难 2.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病变的主要脏腑在: A.心 D.肝 C.脾 D.肺 E.肾

3.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发病的特点是: A.多见于幼儿期 B.多见于幼童期

C.多见于学龄期 D.男性多于女性 E.女性多于男性 4.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心肾不足型的主要临床症状是: A.记忆力佳 B.多动不安 C.注意力不集中

D.五心烦热 E.遗尿、多梦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

5.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肾虚肝亢型的主要临床症状是:

A.手足多动 B.冲动衽性 C.住慧力不集中 D.遗尿、多梦 E.舌质淡红 6.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心脾不足型的主要临床症状是: A.注意力不集中 B.神疲乏力 C.多动暴躁 D.记忆力差 E.自汗盗汗

7.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心脾不足型的治方是: A.孔圣枕中丹 B.加味六味地黄丸 C.归脾汤

D.甘麦大枣汤 E.杞菊地黄丸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 8.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病程中常见的兼证治法是: A.化痰 B.清热 C.化湿 D.驱风 E.祛瘀

9.注意力缺陷性多动症患儿症见记忆力欠佳,学习成绩低下,或有夜尿,遗尿,腰酸乏力,其病变主要在: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参考答案(—)单项选择题:

1.D 2.A 3.C 4.B 5.C 6.D 7.D 8.D 9.E 10.D 11.A 12.C(二)多项选择题:

1.ABDE 2.ABCE 3.CD 4.ABCE 5.ABC 6.ABDE 7.CD 8.ABCE 9.BE 风疹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一)单项选择题 1.*风疹的病因是:

A.风热时邪 B.痧毒疫邪 C.湿热 D.疠气邪毒 E.风邪 2.风疹好发年龄是:

A.1~3岁 B.7~12岁 C.6个月~5岁 D.1岁之内 E.1~5岁 3.风疹的病位主要在: A.心 B.脾 C.肝 D.肺 E.肾 4.风疹的治疗原则是:

A.清热凉血解毒 B.清营凉血活血 C.疏风清热解毒 D.凉血化斑解毒 E.以上都不是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 5.*风疹邪郁在表的治疗首选方剂:

A.银翘散 B.解肌透痧汤 C.桑菊饮 D.宣毒发表汤 E.透疹凉解汤 6.治疗风疹邪毒内盛证的首选方剂是:

A.升麻葛根汤 B.清营汤 C.清气凉营汤 D.透疹凉解汤 E.解肌透痧汤 7.发现风疹患儿,应隔离到出疹后几天? A.3天 B.5天 C.7天 D.9天 E.12天 8.*风疹的皮疹特点为

A.红色细小丘疹 C.玫瑰色小斑丘疹 D.弥漫展出性发红色 B.暗红色斑丘疹 E.淡红色斑丘疹

9.风疹常发生在什么时候

A.春夏 C.长夏 D.冬春 B.夏秋 E.秋冬

10.*风疹恢复期皮肤特点是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

A.疹退后,有色素沉着,有麦麸状脱屑 B.疹退后,有色素沉着,无脱屑 C.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有麦麸状脱屑 D.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无脱屑 E.疹退后,无色素沉着,可有脱皮(二)多项选择题 1.风疹的证型有

A.邪郁在表 C.气阴两虚 D.毒在气营 B.邪陷心肝 E.邪毒内盛 2..*风疹的特征为

A.轻度发热,伴咳嗽 B.淡红色斑丘疹 C.皮疹3天出齐 D.口腔粘膜斑 E.耳后及枕部臖核肿大

3.*风疹的预防及调摄应注意:

A.隔离 B.禁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C.多饮开水 E.防止搔破皮肤,引起感染 D.孕妇避免与风疹患儿接触。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 4.下列有关风疹病理机制的论述,正确的是

A.外感风热时邪,与气血相搏,外泄肌肤 B.邪毒内陷心包,引动肝风 C.热毒下移大肠,灼伤血络 D.邪毒炽盛,内传入里,迫伤营血

E.邪毒阻滞于少阳经络 5.重证风疹可有下列表现:

A.皮疹稀疏细小 C.疹色鲜红或紫暗 D.轻微发热 B.烦躁不宁 E.耳后核肿大 参考答案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一)单项选择题

1.A 2.E 3.C 4.B 5.D 6.E(二)多项选择题 1.CDE 2.ABCDE 3.ABCE 流行性腮腺炎(一)单项选择题:

1、流行性腮腺炎是小儿的时行疾病,其好法于: A.婴儿B.幼儿C.学龄前期儿童D.学龄期儿童E.任何年龄 2.* 流行性腮腺炎的肿大部位是:

A.两侧颌下B.双侧颈部C.两侧耳后D.耳垂为中心E.耳前部 3.* 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原因是:

A.时行疫气B.时行邪毒C.风热时邪D.风温邪毒E.麻毒时邪 4.* 流行性腮腺炎病变主要经脉是: A.心经B.肝经C.肺经D.脾经E.胆经

5.* 下列除哪项外,都是流行性腮腺炎腮肿的特点:

A.以耳垂为中心的漫肿B.边缘不清C.皮肤略红D.触之有压痛及弹性感E.不破不溃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 6.* 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原则是:

A.清热解毒,凉血活血B.清热解毒,消肿散结C.清热解毒,活血散结 D.清热解毒,化痰散结E.清热解毒,行气活血 7.治疗温毒在表证流行性腮腺炎首选方剂是:

A.普济消毒饮B.五味消毒饮C.银翘散D.荆防败毒散E.柴胡葛根汤 8.* 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情况,哪一种说法欠妥当? A.冬春季节较多B.好发于3—5岁小儿C.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 D.可伴发睾丸疼痛E.以耳垂为中心,肿胀边缘清楚发红

9.叶某,女性,3岁,低热2天后,一侧腮部肿痛,继而另一侧亦肿痛,边缘不清,触之疼感,咀嚼不便,咽痛,舌红,苔微黄,脉浮散,治疗首选方应是: A.五味消毒饮B.普济消毒饮C.银翘散D.清瘟败毒饮E.柴胡葛根汤 10.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毒窜睾腹,首选治疗方剂是:

A.五味消毒饮B.黄连解毒汤C.橘核丸D.龙胆泻肝汤E.银翘散 11.治疗热毒蕴结型流行性腮腺炎首选方剂是:

A.普济消毒饮B.五味消毒饮C.荆防败毒散D.清瘟败毒饮E.黄连解毒汤 12.发现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应采取什么时间隔离治疗至腮肿消退:

A.2天以后进行隔离B.5天左右隔离C.即可隔离D.7天左右隔离E.以上均不是 13.流行性腮腺炎的潜伏期是: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 A.1—3周B.2—3周C.1—7周D.5—10天E.40天左右 14.* 流行性腮腺炎的实验室检查可见: A.血象可见白细胞总数增高,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B.血象可见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C.血象可见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D.血象可见白细胞总数正常,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E.血象正常,无改变

(二)多项选择题:

1.* 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特点有:

A.以耳垂为中心漫肿B.边缘不清,皮色不红C.压之疼痛,有弹性 D.颌下疼痛,肿块,边缘清楚E.耳垂下红肿热痛 2.* 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特点有:

A.多见于冬春季节B.多发于3—5岁小儿C.发热D.耳下腮部漫肿疼痛E.可并发少腹疼痛,睾丸肿痛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 3.古籍医书中,流行性腮腺炎又名:

A.虾蟆瘟B.鸬鹚瘟C.痰毒D.发颐E.流行性腮腺炎 4.* 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因病机是: A.感受风温邪毒

B.邪毒壅阻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耳下腮部

C.热毒内盛,邪陷厥阴,扰动肝风,蒙蔽心窍 D.邪毒引睾窜腹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 E.痰热阻滞颈及颌下

5.* 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原则是:

A.清热解毒B.疏风解表C.消肿散结D.化痰消肿E.开窍熄风 6.*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常用方剂有:

A.五味消毒饮B.柴胡葛根汤C.龙胆泻肝汤D.凉营清气汤E.普济消毒饮 7.流行性腮腺炎的外治疗法有:

A.大黄、胡连、胆星、吴萸研末调敷涌泉穴 B.鲜仙人掌捣泥或切片贴患腮 C.青黛粉与清水调涂患腮 D.紫金锭调涂患腮 E.龙胆紫药水外涂患腮

8.* 流行性腮腺炎毒窜睾腹的症状可见:

A.腮部肿胀渐消B.一侧或双侧睾丸肿胀疼痛C.可伴少腹疼痛 D.可伴胃脘部疼痛E.腮部肿胀逐渐明显 参考答案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D 4.E 5.C 6.B 7.E 8.E 9.E 10.D 11.A 12.C 13.B 14.C(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D.E 3.A.B.E 4.A.B.C.D 5.A.C 6.B.C.D.E 7.A.B.C.D 8.A.B.C 胎黄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胎黄病变脏腑为:

A.脾胃肝肾B.脾肝胆肠C.心肝脾胃 D.肝脾心肾E.脾胃肝胆 2.*生理性胎黄出现的时间一般是: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 A.出生当日B.生后2~3 日C.生后4~5日D.生后5~6日E.生后7 日

3.*生理性胎黄自行消退的时间一般是:

A.生后4~6 日B.生后6~8 日C.生后8~10日D.生后10~14日E.生后15~20 日 4.*治疗湿热薰蒸证胎黄首选方剂是:

A.茵陈蒿汤B.栀子柏皮汤C.茵陈五苓散D.犀角散 E.甘露消毒丹 5.*寒湿阻滞型胎黄首选方剂是:

A.苓桂术甘汤 B.茵陈理中C.茵陈术附汤D.茵陈五苓散E.以上均不是 6.*治疗瘀积发黄胎黄首选方剂是: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 A.膈下逐瘀汤B.血府逐瘀汤C.桃红四物汤 D.少府逐瘀汤E.失笑散 7.哪项不是重症胎黄的特征

A.嗜睡 B.惊惕 C.昏迷 D.大便深黄 E.抽搐 8.哪项是生理性胎黄的特征

A.嗜睡 B.惊惕 C.口渴 D.大便深黄 E.黄疸自然消退 9.*早产儿生理性胎黄自行消退的时间一般是:

A.生后2~3 日B.生后3~4周 C.生后8~10日D.生后10~14日E.生后15~20 日 10.以下哪项不是胎黄的表现

A.皮肤黄 B.目黄 C.大便黄 D.尿黄 E.粘膜黄(二)多项选择题 1.*胎黄的常见分型有

A.湿热薰蒸B.胎热内传 C.寒湿阻滞D.瘀积发黄E.先天缺陷 2.胎黄发病与下列哪一脏腑无关? A.肝B.胆C.脾D.肾 E.胃

3.寒湿阻滞证胎黄常见哪些症状?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 A.黄色晦暗 B纳少易吐 C四肢欠温D神疲身倦 E胁下痞块 4.新生儿瘀积发黄常见哪些症状? A.黄色深暗 B烦躁不安 C右胁下痞块 D神昏抽搐 E.大便灰白 5.胎黄湿热薰蒸证常见哪些症状? A.黄色鲜明 B.精神疲倦 C.四肢不温 D.衄血瘀斑 E.烦躁抽搐 6.*胎黄发生病因有:

A.感受寒湿 B.湿热熏蒸 C.瘀积发黄 D.先天缺陷 E.脾肾阳虚

7.胎黄的常用治法有: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

A.利湿退黄 B.清热利湿 C.温中化湿D.温中健脾 E.化瘀消积 8.胎黄常用方剂有:

A.桃红四物汤 B.茵陈五苓散 C.茵陈蒿汤 D.茵陈理中汤E.血府逐瘀汤 9.溶血性胎黄的西医治疗措施是

A.换血疗法 B.手术治疗 C.使用酶诱导剂 D.激光治疗E.温水擦浴 10.重症胎黄的特征是

A.嗜睡 B.惊惕 C.口渴 D.大便深黄E.抽搐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E 2.B 3.D 4.A 5.D 6.B 7.D 8.E 9.B 10.C(二)多项选择题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 1.ACD 2.ABCE.3.ABCD 4.ACE 5.ABE 6.ABCD 7.ABCE 8.CDE 9.AC 10.ABE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形体虚胖,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多汗,发稀易落,肌肉松软,大便不实,纳食减少,囟开而大,易反复感冒。舌淡苔薄白,其治疗最佳选方是: A.玉屏风散 B.人参五味子汤 C.参苏饮 D.参苓白术散 E.陈夏六君子汤 2.佝偻病多见于哪个年龄段的小孩

A.1岁以下 B.3个月以下 C.6个月以下 D.2岁以下 E.3岁以下 3.佝偻病初期常有下列那项以外的症状

A.烦躁夜啼 B.囟门迟闭 C.四肢搐搦 D.枕秃多汗 E.牙齿迟出 4.佝偻病的主要病机是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

A.肺脾两虚 B.心肝不足 C.脾肾虚亏 D.心肾不足 E.脾虚肝郁 5.佝偻病是由于缺乏

A.维生素A B.维生素C C.维生素D D.维生素B1 E.维生素A+D 6.活动期佝偻病患儿,临床常见那一项以外的症状 A.方颅 B.解颅 C.乒乓头 D.串珠肋与肋外翻

E.鸡胸或漏斗胸

7.头部多汗,面色少华,发稀枕秃,纳呆食少,坐立及行走无力,夜啼不宁,易惊多惕,甚至抽搐,囟门迟闭,出牙迟.治疗宜选用: A.人参五味子汤 B.益脾镇惊散加减 C.补天大造丸加减 D.济生肾气丸 E.补肾地黄丸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 8.下列症状与佝偻病无关的是

A.方颅 B.齿迟 C.囟门迟闭 D.多汗 E.反复发热 9.佝偻病病情较重,又治疗失宜,病后可留下 A.骨骼畸形 B.脑积水 C.手足搐搦 D.鸡胸 E.智力低下 10.最早提出“数见风日”的佝偻病预防措施见于

A 《内经》 B 《医宗金鉴》 C 《诸病源候论》 D 《医林改错》 E 《小儿药证直诀》

11.下列哪一项以外都是佝偻病的治疗方法

A 健脾益气 B 养血活血 C 补肾填精 D 健脾平肝 E 健脾补肺 12.佝偻病的发病特点是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

A 起病急骤 B 病程迁延 C 病程较短 D 反复发病 E 热病传入 13.佝偻病好发季节是

A 春夏 B 夏秋 C 冬春 D 秋冬 E 不分季节 14.佝偻病初期症状是

A 方颅,乒乓头 B 枕秃 囟门迟闭,牙齿迟出 C 肋串珠,肋缘外翻 D 鸡胸.漏斗胸 E “O”型或“X”型腿

15.小儿头部多汗,面色少华,发稀枕秃,纳呆食少,坐立.行走无力,夜啼不宁,易惊,囟门迟闭,齿生较晚,舌淡,苔薄,脉细弦。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诊断:佝偻病 B 辨证分型:脾虚肝旺 C 治法:健脾平肝

D 代表方剂:益脾镇惊散 E 药物组成:人参.茯苓.白术.甘草.白芍.桂枝.山药.扁豆.钩藤

(二)多项选择题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 1.佝偻病的发病原因是

A.先天禀赋不足 B.反复感受外邪 C.喂养不当 D.日照不足

E.跌仆损伤

2.佝偻病的治疗原则是

A.益气养阴 B.健脾益气 C.补肾填精 D.补肺固表 E.气血双补

3.佝偻病的临床特征是: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

A.肌肉松弛 B.烦躁夜啼 C.汗多枕秃 D.囟门迟闭 E.反复发热 4.佝偻病的实验室检查常有那些不正常

A.血钠 B.血钙 C.血磷 D.血清谷丙转氨酶 E.血清碱性磷酸酶 5.佝偻病活动期重者常见

A.方颅 B.手镯 C.“O”型或“X”型腿 D.骨折 E.肋外翻 6.临床中佝偻病患者的辨证分型常有

A.脾肺气虚 B.脾虚肝旺 C.脾肾亏损 D.气血两虚 E.肺表不固 7.佝偻病发病与下列哪些脏腑有关 A.脾 B.肺 C.心 D.肝 E.肾 8.佝偻病的预防应注意到

A.多晒太阳 B.母乳喂养 C.及时增添辅食 D.补充维生素D E.多食钙片

9.佝偻病的鉴别诊断需要与那些病相鉴别 A.疳证 B.呆小病 C.脑积水 D.脑瘫 E.癫痫

10.脾虚肝旺的佝偻病主证有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 A.多汗枕秃 B.纳呆食少 C.夜啼不宁 D.易惊多惕 E.鸡胸龟背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B 2.E 3.C 4.C 5.C 6.B 7.B 8.E 9.A 10.C 11.B 12.B 13.C 14.B 15.E(二)多项选择题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 1.ACD 2.BC 3.ABCD 4.BCE 5.ABCE 6.ABC 7.ABCDE 8.ABCD 9.BC 10.ABCD

篇2:中医眼科学基础

中医学基础是一门基础性学科,系统介绍了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知以及各种疾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是众多中医院校广泛采用的一门课程。作为基础性学科,它涉及到大量理论知识与专业中医术语,学生学习起来就感觉比较困难、枯燥。为此,讨论教学法被引入到中医学基础教学中。所谓讨论教学法,指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精心准备、组织与设计,使得学生能够就问题发表见解,培养其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运用讨论教学法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应用讨论教学法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学基础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在进行中医学基础课程时,传统方式是教师采取“口授+黑板+教材+课件”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不可避免会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采用讨论教学法,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积极展开谈论,发表见解,这样一来其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2.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相融合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中医学基础也不例外。如果采取传统的方式,学生只会记住枯燥的理论知识,没有与之配套的临床实践机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采取讨论教学法,教师通过精心准备,就可以以讨论专题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一些临床病例。学生在加深对中医学基础知识理解的同时还打下了临床运用的基础,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做好准备。

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质疑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质疑的能力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尤其是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专业中更应如此。通过讨论教学法,学生可以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锻炼独立思考与质疑的能力。

4.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推动教学观念的转变

讨论教学法将师生之间的互动最大化,教师用生动、热情的语言将课堂教学变得生动丰富,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将教育变得更有活力、更丰富。而这正是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是贯彻素质教育,推动教学观念转变的有效途径。

二、讨论教学法的组织程序与要求

1.讨论教学法的组织程序

(1)小组划分。在原有班级的基础上,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作为讨论学习法的基本单位。

(2)在进行授课前,教师要与学生一起确定本课要进行讨论的主题。在此过程中,教师事先要充分备课,熟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挑选出适合的问题。学生需要课前进行预习,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讨论。

(3)在前两步基础上,教师用简短的时间讲授本课内容,并提出问题。随后,小组展开讨论。

(4)小组交流。这一过程要求小组内学生相互进行提问和解答,随后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教师要及时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补充,以便学生掌握知识。

(5)总结。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总结,教师从旁指导补充,构建完整知识脉络。

2.讨论教学法实施的注意事项

(1)专题的选择要合理,涵盖面广。教师在确定讨论专题时,应该依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确保讨论主题能够涵盖整个中医学基础。一般来说,专题的选择应该关注中医传统思维方法的横向与纵向的关联性,并且注意将中医基础知识的点和面加以统筹。

(2)选择开放性的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多方面思考。如在问题的设置上,教师可以选择“肝胆湿热证患者身目发黄过程、湿热蕴结肝胆和肝胆疏泄功能失调症状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知识点、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讨论,并发表意见。

(3)讨论环节的设置科学化。在讨论教学法中,讨论环节的设置应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相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把握好课堂的节奏,熟悉教材内容的环节。一般而言,讨论环节需要设置在教学的重点处、知识的关键点以及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

综上所述,在中医学基础教学过程中,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中医学思维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理论治病救人,将中医发扬光大。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不断革新教学理念,充分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证明,讨论教学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意识,使其充分掌握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中医学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雷俊杰.讨论法在儿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9).[2]潘忠勉,李力,姚德生.病案讨论式的教学法在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运用探讨[J].高教论坛,(1).

[3]吕风华,何益群,上官海娟,王正晓,马四海.专题讨论法在《诊断学》教学中的作用及实施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10(3).

篇3:中医眼科学基础

关键词:非中医专业,中医学基础,教学方法

一、中职学生特点及中医学学习现状

近几年,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宏观政策下,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也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职学生整体素质普遍偏低,存在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目标不明确、没有进取心、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问题。在十多年的《中医学基础》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中职学生对中医知之甚少,再加上文言文阅读能力较低,使得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古文为载体的中医理论对大部分学生无异于“天书”,认为内容抽象深奥、枯燥无味,所以对该门课程产生了畏惧心理,提不起学习兴趣。

二、《中医学基础》课程的特点

《中医学基础》是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涵盖了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针灸等多门学科。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中医学基础》是非常难教、难学的课程之一,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理解困难。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有较大的差异,中医理论基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所以对于一直以接受现代教育为主的中职学生来说,要理解几千年以前的学术思想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2)内容抽象、复杂,难于掌握。书中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一些无形的东西,学生无法想象和理解,而这些又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贯穿整个教材。(3)容易混淆。学生在学习中医藏象学说和西医解剖学时,很容易把两者的概念混淆,要么用西医的概念生搬硬套进中医的内容,要么就把中医的概念混入到西医中去,结果越学越糊涂。(4)文字难懂。由于中医历史悠久,教材中引入了一些《黄帝内经》和其他一些古典医籍中的原文,枯涩难懂,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再加上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短时间内要学习、理解、掌握如此高深的知识,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三、教学探索与实践

1. 运用愉快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入门和获得成功之间的“牵引力”与“黏合剂”。所以让学生了解中医、热爱中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对于非中医专业学生来说,《中医学基础》不是一门重点课程,学生思想上往往不够重视,所以要让学生了解中医作为祖国的传统医学,有其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其康复、经络等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临床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所以学习这门课程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用中医理论指导我们的临床实践,提高服务能力和科学水平,也是为了掌握养生的方法,提高自己及家人的生活质量。学习是自身的需求,是兴趣使然。愉快教学法就是使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对所学的知识能够高效地接受,并产生较强的记忆力。寓教于乐,并把课堂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把学习真正当成一件乐事。

2. 明确教学目的,注重实用性。

非中医专业《中医学基础》的教学目标不是为了培养通晓医理的中医专家,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疾病的中医临床诊断思维能力,以及对知识融合贯通和运用的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所学中医知识对专业技能进行补充,能够运用所学的中医技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中医学基础》的教学不应以钻研理论,应对考试为目标,更应注重其知识的实用性。中医注重医患双方的互动性和方法的实用性、有效性,注重发挥整体功能的综合调节和协助人体自然康复的作用,强调因人施用、辩证施用,在诊疗、康复、养生等方面有很强的实用性。所以理论教学上应该以启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为目标,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其学习知识的可持续性,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可以通过自身实践来提高。不一定要求学生背会多少知识,关键在于掌握一种学习方法、一种学习态度,讲解不在多,而在精。

3. 简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

《中医学基础》的课时一般在40学时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把书中所包含的所有章节都详细、深入地讲解,是绝无可能的。我们反对“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上面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在下面听得枯燥无味、昏昏欲睡。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好这40学时呢?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精心的分析、梳理和归纳。对非中医专业学生来说,我们只要求他们掌握中医的基础学说理论,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增强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足够了。所以我们要简化教学内容,基本概念要讲解清楚,要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循序渐进。所谓重点,就是指教材中学生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是系统学习的基础,是掌握中医精髓、通往中医学宝库的钥匙。所谓难点,就是指中医理论中比较抽象复杂的、学生容易感到困惑、难以理解的内容。对重点内容,要浓墨重彩,详细讲解;对于难点,宜深入浅出,结合通俗易懂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比如:在阴阳学说中应侧重讲解阴阳的属性及阴阳的相互关系;在五行学说中应侧重讲解五行的属性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逻辑基础,以脏腑学说为核心,围绕着辩证论治这根主线展开教学。

4.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收获最佳授课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如果授课教师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式组织教学,肯定会使学生感到刻板单调、索然无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可根据每个章节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以新颖、直观的感觉。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收获了满意的效果。(1)引经据典法。中医是祖国几千年文明长河中的瑰宝,长久以来形成了其独特而经典的理论体系,而这些理论只有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才会发扬光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引用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典故,帮助其理解、参悟中医理论的精髓。比如在讲解情志与五脏关系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当外来刺激过于强烈,超过人自身的调节能力,便可伤及五脏,导致疾病发生”的含义,可引用“为伊消得人憔悴”来说明“思为脾之志、思伤脾”;用范进中举的故事来说明“喜为心之志、喜伤心;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性格来说明“忧为肺之志,忧伤肺”。在讲“望诊”的时候,引用扁鹊望蔡桓公的故事来说明望色的意义,形象生动,学生印象深刻。(2)触类旁通法。“天人合一”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内容包含万象,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主张人要主动的适应自然环境,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入手,触类旁通的理解深奥的中医理论。比如在介绍六淫致病的特点时,让大家思考和讨论“为什么洗澡后吹风、上完体育课后或者季节变换的时候容易感冒”、“为什么南方人容易患风湿病”、“为什么冬天容易生冻疮”等,进而找出疾病发生的主要机制,掌握六淫致病的主要特点。(3)简单记忆法。中医学需要记忆的内容比较多,单纯的机械性记忆,往往是事倍功半,效果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教授学生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这对提高学习效率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比如在讲授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时,教学生记住“木火土金水”,相邻之间是相生的关系,相隔之间是相克的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讲麻黄汤的组成:甘草、麻黄、桂枝、杏仁时,把它记忆为“干妈贵姓”,既有趣,又容易记忆,学生很乐于接受。(4)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它具有文本、声音、动画及活动视频图像等丰富的教学形式,可以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感官刺激,这样比较容易把中医学抽象、复杂的内容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尤其是在经络、舌诊、望色等章节,使用PPT多媒体教学,可以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学生普遍反映形象生动、兴趣高、印象深,效果好,弥补了课时不足的缺陷。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职卫校非中医专业《中医基础学》的教学,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简化教材,突出重点,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实用性,力求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后,我将进一步致力于中医教学改革的研究,以使我们的教学方法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李豫鲁.从中医学的现状和困境论中医学的生存和发展[EB/OL].2010-11-17.http://wenku.baidu.com/view/17d46c4769eae009581becdc.html

[2]黄岩松, 潘国庆, 罗清平.《中医学基础》课程难点与教学改革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 (教学研究) , 2011, (1) .

[3]潘卫英.中医学基础教学中愉快教学方式的探讨[J].教育研究, 2006, 3 (19) .

篇4:中医的“科学”,“科学”的中医

我本科学医,但学的是西医,且甫一毕业就闹“弃医从文”,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转战硕博连读,一晃就是“七年之痒”。2011年我已从北大毕业五年,更是我弃医从文十二年——十二年地支轮回,对于传统中国的历法纪年,意义非比寻常。因此,这年夏天,当致力于开拓中国“古典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刘小枫教授、这位违隔十年之后终于再度赢得我深相敬重的师长、出面邀请我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古典班”的孩子们讲点课的时候,我几乎不假思索就要求讲《黄帝内经》。器宇雄强且胸襟开阔的刘小枫先生却居然毫不犹豫应承下来。的确,中国大学里“古典班”的孩子们应该读点古代医书!

整个二十世纪甚至二十一世纪已经过去的第一个十年,就“中医史”而言,几乎成了她蒙难的历史、受辱的历史。曾经数千年来扶助、温暖、救护中国人生命的“杏林悬壶”、“妙手回春”,在西方医学全然两样的身体文化、疾病认知与技术手段的冲击之下,迅速沦为“巫术”、“经验”、“不科学”,尊严扫地。即使在“国学”素称流传有绪的台湾,中医也被视为“举世禁忌不为之旧学”。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攻击中医不遗余力者包括傅斯年、胡适、丁文江这些现代学术史上“大炮级”的重量选手,甚至出现“废除中医”这样极端的提案,不仅多次提出,直至惊官动府,其主持最力者之一余岩云岫,居然还是时号“清学最后殿军、古文押阵大将”(胡适语)的章太炎的学生,尽管太炎先生本人倒是颇为信奉中医并试图深研。

不熟悉或对中医抱有成见的人,往往随意指责中医的“随意性”、主观断定中医的“主观性”……其背后隐含的价值体系与判断标准,无非还是以实验、计算等必须“用数学证明实在”的“实证科学”为诊断依据的西方医学,在这个各行各业包括社会学科、文史学科也要争先恐后引入“数学模式”以便证明自己“符合科学”的时代——这些随意的主观的指责,何尝认真考虑过中医“辨证”的“科学性”?在此,我们不得不稍微回溯一下何谓真正的“科学精神”。

“作为近现代科学的大本营的德语文化中,科学Wissenschaft(en)不过是知识系统的意思”——此即中文《辞海》中将“科学”界定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的语源?日常我们所使用的“科学”一词,往往又只是针对“近代科学”,而“近代科学”的典范就是物理学,All science is either physics or stamp collecting(科学若非物理学就只是集邮)。“近代科学精神”据说就是理性态度、理性精神的发展,注重事实、逻辑,力求客观。众所周知,近代“科学”的起源乃是源自古希腊的理性主义,“科学”是从希腊特有的“哲学”传统中才能生长出来;希腊哲学史家伯纳特所谓科学就是“以希腊方式来思考世界”、“在那些受希腊影响的民族之外,科学就从来没有存在过”。

在哲人柏拉图那里,“爱智慧”的philosophos追求episteme。Episteme在英语世界中的身位往往就是science,这个在汉语语境中被意译为智能、客观真理、科学的Episteme,基本特征乃是一种认知的态度:反省的认知、批判的认知、真理需要批判才能获得,这种“科学态度”毋宁就是“哲学态度”。

叙说这些陈年往事并不表明我是一个反对“(近代)科学”的主张者,尽管让人必须直面的困境当下即是:“对于希腊哲学-科学,近代科学既是继承人,又是颠覆者。”我想说明的只是:如今我们所谓“科学”,从古典精义考索,它揭示的也只是某一层面/层次的人类“经验”,尽管“近代科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向人类承诺:它将向我们揭示宇宙的真实以及关于人的真理。但“承诺”是否曾经兑现?——我们居然因其实验的手段而大胆冠名为“真理”。于此谬相,真正的科学家往往有着更为洞察的真知灼见:“我们所观测的不是自然的本身,而是由我们用来探索问题的方法所揭示的自然。”深刻的思想家亦往往“英雄所见略同”,例如伽达默尔注意到用西方意义上的“哲学”讨论中国或印度的思想或智慧往往不得要领,毋论由某一“哲学”传统发展而来的“科学”。曾经亲身领略过中医扎实有效的活人能力的西方人,同样会慨叹“更有意思的是中国人分析疾病的症状时所用的哲学方法思考的过程,中医如何看待人体”。人类因为认识能力的有限,在试图认识宇宙、世界尤其人自身的“真相”的时候,往往只能倒果为因,而非由因及果——就此而言,陈嘉映先生认为著名的“李约瑟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这一“提问”本身就很“成问题”的断制甚是精当:西方的思想、制度等等两个世纪以来对世界的统治,西方的发展模式包括思维方式常常不假思索就被一知半解的人们视为“常识”或“正道”、视为“惟一的真理”——结果的沉重导致了源头的放大。然而,在人类现有的知识史或文明史上,“常识”或“自然”才几乎已经成了最为可疑的规定,曾几何时的“常识”几个回合之后就可能成为“妖妄之言”。这里所谓“真理”,当然并非人类永恒渴望认识到的那个如如理致、因果森严的“实相”本身。借用唯识论的针砭,我们往往将“比量”乃至“非量”误认做“现量”本身。饶是如此,李约瑟博士当年面对中医表现出的“科学精神”的评价,也远超生息于此地的民人自己:

中国人以他们的特殊天才发展起来的中国医学,这种发展所循的道路和欧洲的迥然不同,其差别之大超过了任何其它领域。

究其实际,古老的“科学精神”就是人试图理解自身所属之整全、就是人试图理解他尚不理解的东西,而不是试图抵达这些理解所必然借助的某些具体手段诸如逻辑、直观、渐修、顿悟乃至实验技术、数学分析、仪器图表、检测数据……等数理证明本身就是“理性”、就是“科学”。还是那句老掉牙的老人言:手段本身并不就是目的——尽管手段里面均隐藏了目的。就此意而言,传统中国历史悠久的“试图理解自身所属之整全”的医学所借助的具体手段本身,诸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六经八纲、气血营卫、津液水火……这些源出“生生”的易学精神的辨证的思路与体系,怎么就“不科学”?!怎么就不是“科学”?!如果说“医者意也”的表达方式使得“这门知识在历史发展的‘内在一致性’(internal consistancy)”始终显得比较晦暗难明,那我们需要做的也是努力去解读并把握这一婉曲隐晦的“藏-象”思路,而非因为手段的不同或艰涩而否认了“目的”的正确。指责“中医理论的演变形式颇像一个集装箱,历代医家不断地往里面填入不同的物品-没有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的部件”的思路是危险的——我们是否已经弄清或驾驭了中医自身特有的“内在联系”或“逻辑关系”。是的,据说“科学”要求“经验”:“仅当它是可重复的、公众的和非个人的情况下才是可信的。”但既然“实验世界”也一如“经验世界”,幷不圆成,幷不完满,既然承认经验事实与实验事实之外还存在“其它类型的事实”,承认“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才是最接近“真理”的态度之一,我们难道不应该对于古人的“世界观”(生命观)更客气、审慎点儿?也因此,陈嘉映先生在《哲学科学常识》一书中讨论“感应思维”的方式仍然让我遗憾,以严谨著称的语言分析哲学家试验在对称意义上使用“感应思维”与“因果思维”(他之谓“理性思维”)的时候,这里的“因果”无妨还是窄化为“物理因果”。尽管之后他以他惯有的缜密马上注意到“佛教里的因果报应”这个特例,却只是一带而过;尽管之后分析马林诺夫斯基对“科学”的议论时他分析了“感应思维”与“原始科学”的可能关系。但谁说或谁能“证明”所谓“初民”的“感应思维”中并不藏纳“因果”——那不为物理学(近代科学)方式所能“实证”的因果呢?这恐怕幷非一个“认知原型”的概况所能容纳。具体到“中医”,其中流传千载而仍然常用常新的“感应思维”,恰恰成型于陈嘉映先生所界定的东西方共同的“理性(理知)时代”——公元前八百年至今——“世界上最为理性的民族”何以如此“原始”地坚守一种婴儿般的“初民”的天真?其中难道没有发人深思的奥秘?

中国传统医学或古典医学的根本命脉:天人关系。人之为人的本性、可能与自由的权限与许可。非以此,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中“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秉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的浩叹将无法落脚。那些被界定为“感应认知”的“思维模式”,例如人体小宇宙与天地大世界的种种对应,从最严格的“理性”意义上(例如古希腊意义上),充其量只是一种不同于“理性认知”的模式。符合现代逻辑学的严格推理的那些“理论”,并不能从更加广袤的“因果关系”中证明自身更加“正确”。

陈嘉映先生在其著述中直言阴阳五行理论无非“便宜的宏大叙事”、“似乎是对智性的愚弄”、甚至藐称“这种理论很容易取信于无知识的广大人群”,当然更不及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显得“理论成熟”。据说“哲学-科学”与“阴阳五行”这类“概况类推理论”的区别在于“把我们日常实践活动中所具的求真态度带进理论思考”,然而何以“阴阳五行”就不是一种“求真态度”?即使她的求真方式有别于“哲学-科学”。流行中国学界几十年的“现象学”,其鼻祖胡塞尔所谓“本质直观”、不也在“以不同的方式寻求着同一种东西”?——寻求西方古典哲学已经寻求了几千年的“东西”——却在旧有“方式”遭遇困境时不得不选择手段的突围。“存在主义时代”惟一的大思想家海德格尔(海氏恰好还是胡氏最出色而叛逆的学生)紧张于“我们对世界的原初理解幷非把事物理解为客体,而是理解为希腊如所谓的处境(pragmata)”,其问题本质不也同样源于这古老的“天人关系”?这些年越来越惊叹读书人经常敢对自己基本无知的东西“越界发言”——例如何以任何外行都具备了对“医学”指手画脚的魄力。那么,我们何必苛责主要从事治理西学的陈嘉映先生?主要从事治理中学的余英时先生依然要“郑重声明”:“我既不是为传统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作辩护,更不是为阴阳五行说扶轮。阴阳五行说今天在知识界大概已不容易找到支持者了。至于它早已成为一个过了时的错误学说,甚至可能曾严重阻碍了本土科学的进步,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这里用不着讨论。”甚至断言“今天中国人无论住在什么地区,治病首先必找受过现代严格训练的专科医生,只有在西医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才偶尔祈援于中医。这是中国人的一种实际而理智的态度。这一基本情况在短期内似乎不易改变,除非中医也能建立成一套现代知识系统,幷且在治疗效应方面足以与西医互争雄长”。这些言辞却又的确是在余先生自谦“我对于中国传统医学完全外行,绝没有发言的资格”背景之下的“郑重声明”。犹然去古未远的陈寅恪先生,不是同样坚持“不信中医”,以为“中医有见效之药,无可通之理”:“若格于时代及地区,不得已而用之,则可。若矜夸以为国粹,驾于外国医学之上,则昧于吾国医学之历史,殆可谓数典忘祖欤?”尽管余英时先生难免回护陈寅恪先生说:“陈先生终身以维护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为己任,又生长在中医世家,他毅然舍中医而取西医,自是经过慎重的考虑,绝无半点浮慕西方文化的心理在内。”

“在非实用的领域,求真是一种边缘要求”,在必然“实用”的“中医”领域我们将必然追求“求真”、并将用临床疗效验断真伪——自然,设若遭逢傅斯年先生“我是宁死不请教中医的,因为我觉得若不如此便对不住我所受的教育”、或者丁文江先生“科学家不得自毁其信仰的节操,宁死不吃中医不看中医”这类放言,便是华佗再世、扁鹊重生,亦无可置喙矣。如此不惜以“生死置之度外”的代价追求一种“生死不明”的“信仰”——上述言论居然出自号称追求“科学”的“五四”学者之口,怎不叫自然而然追求“正常、健康、幸福”生活的我辈无所适从?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五四”以来中国人热衷引入的“科学”的真实质地,究竟如何、“理性”何在。

的确,阴阳五行隶属于古老的东方,没有象古希腊原子论一样做出“近代意义上的物理学”需要的那种贡献——却不等于它对人类生命与社会的健康维系与发展没有贡献。纵观一部人类“科学史”,对于“技术-手段”的理解与接受所导致的人类对于宗教、道德、宇宙、自然……包括人体自身的“观念”的理解与接受的改变是惊人的。

“中医”究竟是什么?

是“天人相应”?是“易”?是“阴阳”?是“藏-象”?是“术数”?是“巫医同源”?是“辨证”?是“以气为本”?“素者,本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隋·全元起)……它是又不是,它不是又是;它是一,又是万,一含万有,万法归一,众川归宗。《素问·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与《灵枢·阴阳离合论第六》针对“阴阳”问题,均反复陈说如此这段意味深长的话:

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推)之可百,散(数)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

或将“中医”绎为“中庸医学”的确不失为一种精当慧冶的妙悟,此“中庸”自然极为“生生之易”之“起用”。“中医”的精神落为名相,似乎的确遭遇了《老子》中所谓“强为之名”的困窘,这困窘也是所有古典学问均会遭遇的困窘。“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地”注定必然依然表现为言说之旅。这其实依然属于“藏-象”:“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老子同样认为至道“不可致诘”;《周易·系辞》更有“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说法……

被誉为“医门之规绳,治病之宗本”、“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的《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其独到之处就在:“以一个个方证来充实六经辨证的内容,阐明六经辨证的具体应用。”此种将“理相”(辨证)深藏于“事相”(方证-证方)的表现形式,本身就是“藏-象”理念的一种极佳的体验模式,即长恩先生谓为“是书质朴,文字精要,寓精深理蕴于指事之中”的真义。

长恩先生系出名门,河北冀州张氏医学延绵一十九代,其尊人曾为天津“国医馆”教习,并先后八次为“国医馆”撰写《伤寒论》教材。长恩先生自己不仅转益多师(师从经方大师胡希恕、陈慎吾、宗维新等),目前已有若干系列著述问世。

长恩先生在这本《仲景方证学解读与应用》中,已在前两本《中国汤液方证(续)》中明确化的思路进一步精炼化,其对方证、方证学、“病-证型-方证”、方证“四要素”(证象、证质、证治、证方)、方证“七层次”(主治证、适宜证、禁忌证、兼夹证、变化证、坏病证、类似证)、辨证论治十步曲的提炼分析均示以图例,对于“病域”分布中展现的六经辨证、脏腑辨证辅以某种统计学思路……诸如此类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最讲究抽象的数理方程式或化学分子式的表述习惯,或者说,就是柏拉图著名的对于“理式(理型)”的追求。这种别出手眼的解读,让人对“中医”本来面目的理解与认识,确有耳目一新却又万变不离其宗——中医之“根、本、线、魂”(邓铁涛语)之感。无论“不言阴阳而处处不离阴阳,不论五行而时时不少五行,不言经络而一切根本在于经络”的《伤寒论临证指南》,还是从“有是证用是方”到“有是质用是方”的系列“方证学”的明晰,均正体现为对“藏象”精神的正向或反向把握。

长恩先生以耄耋之年,不辞劳苦,如此三着“方证学”:《中国汤液方证》、《中国汤液方证续》、《仲景方证学》,除将历史地“一分为二”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再度“合二为一”、试图在一千八百年之后全面体现“仲景医学”的有机的整体面貌——这一愿景,据先生自陈,乃为二十年前在胡希恕、陈慎吾两前辈指点之下即萌发了“按其所论方证重新编撰《伤寒杂病论》的想法”,这本《仲景方证学》正是“《中国汤液方证》之完卷”。除此之外,先生另一具体的苦心孤诣,实在“方证学”作为学科的建立并希望其能早日纳入中国医学教育体系。毕竟,在真理的薪火相传当中、在当下的人类社会,作为“制度”的“教育”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一点,甚至与“古典学”作为学科的确立之间构成了遥相呼应的景观。

篇5:中医眼科学基础

养生护理要遵循“神形兼养”的原则,在实施中,把调摄精神与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护理原则相结合,制定出康复护理计划。

“形神兼养”是以养神为主,特别是对于精神残疾的患者实用意义更大,中医养神采用养形调神,以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为原则,其实质是取动静结合来调和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促进机体康复。

综合护理原则

综合护理原则主要是针对不同病证进行综合施护,适用于病情复杂、老弱痼疾者,用单一康复方法不易奏效,遵循标本缓急的护理原则,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新病旧病等不同情况,制定出急则护标,缓则护本的康复护理计划。

整体护理原则

整体康复护理原则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整体观念为基础,对康复对象进行身心全面的护理。包括以下三方面: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护理 遵照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的观点,康复护理必须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给予病人适当的护理〖例如〗。适应社会环境护理 对康复对象的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应该有所了解,以便进行有的放矢的情志护理。使病人能够正确对待病情,克服内心的困扰,树立信心,适应社会。注重身、心全面护理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护理康复对象时不仅要细心观 察病人的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以了解和判断内脏病变,而且要注意观察病人的情志变化,从而拟定出相应的康复护理措施。

因人、因证、因病程护理的原则

因 人 施 护 护理时要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素质、行为习惯、病情轻重、残疾程

篇6:中医眼科学基础

据《尔雅·释诂》中载:“康,安也。”另据《尔雅·释言》中载:“复,返也。”其含义为恢复健康或平安,在历代中医古籍中,康复一词多用平复、复旧、康健、康宁、再造等词汇加以表述。分类如下:

康 复 分 类含 义传统的康复 传统的康复概念是指恢复,即经过治疗、调理,使病人的健康状况恢复到患病前的正常水平。现代意义上的康复 现代意义上的康复是指综合地和协调地应用医学、社会、教育、职业 等措施,减轻各种疾病损伤和年老体衰所带来的后果,以尽量提高这类患者的活动功能,改善生活自理能力和提高劳动能力,能够重新回到社会生活中去。

2 中医康复护理的概念

中医康复护理是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理论,利用传统康复护理的方法,配合康复医疗手段、传统康复训练和养生方法,对残疾者、慢性病者、老年病者以及急性病恢复期的患者,通过积极的康复护理措施,使身体功能和精神情志能尽量地恢复到原来的健康状态。故古人云:“善调则生,失调则死。”

3 康复护理与临床护理不同点

上一篇:九年级秋季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下一篇:浅谈如何开展阳光体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