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的中医内科学

2024-06-01

基于教学的中医内科学(精选十篇)

基于教学的中医内科学 篇1

1 中医内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

为顺应高等职业教育操作、应用、实用等特色, 各主流出版社对专科层次《中医内科学》教材做了较大篇幅的修改。病种选择一般依据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内容, 较少从临床角度考虑;教材普遍弱化理论阐述, 简化总论, 对中医内科疾病普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规律阐述不足;为简化病证, 便于学生接受、掌握, 达到以简驭繁的效果, 一般将教材中各病证和证型独立叙述, 各病证之间许多共同病因病机与方药就出现了重复。以上共同造成了病证内容被天然割裂, 学生中医内科知识薄弱、临床能力较差。

无论对于哪个层次的学生, 中医内科学都是一门学科性很强的课程, 能培养其临床思维。中医临床强调严格的理法方药一线贯通, 而不是简单的病证证型操作性应对, 即重在动脑而非动手。然而现代教材部分关键理论阐述的弱化对学生传统中医临床思维培养极为不利, 需要在实际教学中纠偏。

1.2 病例教学

由于教材弱化理论阐述, 内容由繁到简, 各病证及其证型相互独立, 因此目前的中医内科学教学一般采用自主编写的简单、典型、与教材符合的非临床实际病例, 采用启发式教学、病例教学、PBL教学、自助式教学、标准化病人教学等方法[1,2,3,4,5]。这些方法虽然能让学生掌握基本证型的诊治, 但其典型病例不符合临床实际。临床患者病证兼夹, 病理因素兼夹, 证型复杂, 教材中的典型病例让学生感受不到多病兼夹、病机转化和病理兼夹的复杂性, 导致学生将来适应临床实际尚需许多时间与精力。

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医药院校是从医药卫生中专学校升格而来, 高等教育办学时间不长, 直属、附属医院在当地实力不强, 中医类医院或科室更是如此。医院病床数、门诊量往往成为临床教学的短板, 大规模地将中医内科学课堂搬进医院并不现实。由于缺乏实践平台, 一部分临床课程教师不是来自于临床一线,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的双师型教师。教师临床水平提高缓慢, 导致临床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高职高专医学专业学生要在两年内完成校内的理论知识学习, 中医内科学课时严重压缩, 临床见习时间不足。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临床能力, 缩短理论与临床的距离, 选择适合的病例教学法, 值得探讨。

2 中医内科学关键教学目标

一位临床患者可能患有多种病证, 一个病证可能有多个病位和病理因素, 病机、证型复杂。传统中医内科临床病证处理关键在于望、闻、问、切, 先收集四诊资料, 辨清病理因素, 确定证型和相应治则治法, 再选择合适的方药, 此为理法方药一线贯通的辨证论治, 是严格的中医临床思维。中医内科学关健教学目标:把基础知识综合应用以处理内科病证, 扎实掌握传统中医临床思维和内科病证的某些特性。然而, 现行大部分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都是基于单纯病证、证型的理论叙述及简单典型病例的推演, 与临床实际距离较远, 很难实现关键教学目标。

3 还原传统中医临床教学思路

3.1 改革教学内容

时代在变, 疾病谱在变, 高职高专医学专业中医内科学考试大纲、教材和教学病证也应随之改变, 其病种选择须从临床实际出发, 把重点放在常见病、多发病上, 其余的可作概述或让学生自学。由于考试大纲、教材修订往往略显滞后,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病种选择的临床真实性。综观整个内科病证体系, 许多病证在病因病机、证候特点、基本证治方面是重复的, 即异病同证, 故应在病证各论讲述之前分专题概述其共性。实际上, 传统中医临床思维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来思考病证处理的, 而不是按照教材中某具体病证和证型来比照认识。

讲述总论时, 要增加内科病因病机专题, 使总结的共性病因病机具有显著代表性和高度概括性。中医内科病因多从先天禀赋不足、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劳逸、久病体虚等方面考虑, 推演病机变化。病机演变是有基本规律的, 如外感六淫, 风邪为长, 兼夹而成风寒、风热、风暑、风湿、风燥等相应表现, 要注意其突出的主症, 如感冒、咳嗽、痹证等;饮食伤脾胃, 一虚一实两个方向, 或产生水湿痰饮阻滞气机, 或气血生化乏源而致气血亏虚;情志伤肝, 一则气郁, 二则郁而化火, 两者均常见横逆犯脾胃。

内科病证使用最多的辨证方法是脏腑辨证, 包括辨病位和病性, 因此讲述总论时的辨证技巧专题即以此为主, 内容需总结精炼。如胁肋胀闷, 与情绪有关, 病位在肝;心悸、失眠、健忘, 病位在心;腹胀、纳差、便溏, 病位在脾;咳痰喘, 病位在肺;腰膝酸软, 病位在肾;脘胀、嗳气, 病位在胃。再如短气、乏力、自汗、劳则更甚, 为气虚;血为红色, 血虚则淡或白, 表现在唇、甲、舌、眼睑与月经等方面, 再就是血不养心所致心悸失眠;阴虚则内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少津, 脉细数;阳虚在气虚基础上见寒象;水湿痰饮一为阻滞气机表现, 一为困阻脾胃表现;食积见嗳腐吞酸或大便臭如败卵;肝阳上亢、肝火上炎均见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胀闷疼痛、不定与情绪有关, 为气滞;刺痛, 痛有定处, 夜间为甚, 舌紫暗、瘀点瘀斑, 脉涩结代, 为血瘀, 等等。这些辨证技巧知识量少, 是临床实用的, 也是教材中反复出现的, 对其作专题讲述很有必要。

高职高专中医内科学教材总论中没有安排外感六淫病证、内生五气病证、脏腑病证和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等内容, 而这些内容是各具体病证的共性内容, 尤其是脏腑病证中的五脏和胃病基本辨治, 故可作为总论中的一个专题。在总论中安排病因病机、脏腑辨证技巧、脏腑基本证治3个专题讲座, 为具体病证各论的讲述打下了坚实基础。

3.2 改革病例教学

依托病例教学能推演中医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内容, 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 在推演介绍病证内容同时, 还能培养学生传统中医临床思维。由于高职高专临床教学条件限制, 把整个课程教学搬进医院不太现实, 采用PBL等教学法也不太现实, 而以教材中的典型病例或中医医案作蓝本又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因此, 可采用操作性强的病例教学法, 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扮演患者, 学生扮演医生表现较复杂的实际病例中医辨治过程。这种教学方法由教师提供望诊、闻诊及舌脉资料, 能让学生掌握问诊思路和技巧。实施前, 教师可先作关于中医内科病证问诊思路、处方选药思路的专题讲座, 以实际病例演示说明, 让学生先掌握这些理论, 再在课堂上进行强化, 培养其传统中医临床思维。由于期末要进行系统临床技能考核, 故可将望诊、闻诊、切诊如何结合问诊应用于病证辨治作一次专题讲座。整门课程包括中医内科病证之病因病机、辨证技巧、脏腑证治、问诊思路、处方思路、望闻切诊6个专题讲座, 大约占6学时。

在讲述各病证前, 要求学生预习内容, 课上师生合作演绎一个较复杂的病例, 最好是教师在临床中实际诊治过的。教师先提供患者基础信息、望诊及舌脉资料, 再让学生扮演医生进行问诊, 收集主诉、现病史、辨证病位及病性等资料, 最后给出病名及证型诊断。教师应选择教材中多证型组合甚至多病种组合的复杂病例, 在问诊时有目的地多处设疑, 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处理临床复杂病证、病机。演绎完毕即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完成处方, 提出医嘱。讲述病证具体内容时, 紧密结合演绎的病例, 可使教学更加生动,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能力。

下节课上, 首先教师要简要复习上节课内容、抽背方剂、抽检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即学生的处方及医嘱) 5~10份, 并选出一份较好的处方写在黑板上, 然后讲解上节课病例正确的处方思路、医嘱和注意事项, 最后师生一起分析写在黑板上的处方的整体思路、具体选方用药、药物煎服法、药物剂量等方面的得失。实际上, 整个病例教学过程是完全模拟临床实际的, 对学生而言, 除望诊、闻诊、切诊能力未得到锻炼外, 能培养其从临床医生角度来思考、处理病证能力。教学过程中, 学生积极性高, 尤其是开处方的兴奋感和成就感, 能促使其拓展知识、熟悉方药、锻炼临床能力, 让学生有“开始会看病了”的感觉。若采用教师临床诊治过的实际病例进行教学, 现场展示病情资料、实际处方用药, 并反馈疗效, 则教学效果更好。

3.3 改革考核评价模式

传统中医内科学课程考核以期末理论考试一卷判定, 或增加期末临床考核、平时书面作业、考勤等考核, 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偏重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对其临床思维及临床辨证论治能力考核不足, 以考促学效果不佳。在教学改革中, 可将课程考核评价分为课堂教学参与、期末临床考核及理论考核3部分, 所占比例分别为20%、20%、60%。课堂教学参与分为病证方药背诵、问诊与辨证处方、医嘱3个方面。这种考核方式主要考核学生传统中医临床思维、方药背诵能力及辨证论治能力, 促使学生在临床方面狠下功夫, 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更快适应临床。

摘要:高职高专在教材编写、实践学时和实践条件等方面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使得中医内科学教学与中医临床存在较大差距。本文针对这些问题, 从临床角度选择病种, 在总论中强化共性中医内科病因病机、辨证技巧及脏腑证治理论, 在讲述病证之前师生分别从患者与医生角度演绎相应临床实际病例, 课后学生开出处方与医嘱, 下次课上再做典型分析, 促使学生在临床方面狠下功夫, 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更快适应临床。

关键词:高职高专,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

参考文献

[1]朱雪雁.案例结合问题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 12 (4) :93-94.

[2]赵彦超, 苏励.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应用初探[J].河北中医, 2015, 37 (6) :955-957.

[3]杨勤, 杨德全, 李勇华, 等.学生标准化病人 (SSP) 在高职高专中医内科学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 13 (1) :93-94.

[4]郑燕鸿, 陈旭, 李红梅, 等.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模式在中医内科学临床带教中的应用与探讨[J].河北中医, 2015, 37 (4) :638-640.

中医内科学教学效果的思考论文 篇2

一、勇闯教材关,重视课堂教学,使教与学达到高度的融合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永闯教材关,把握“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教学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教材的学习目标、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及课时的多少,进行分析灵活处理教材,适当增删教材内容,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制定确实可行的授课计划,对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授课得心应手。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从走进教室、复习、讲课、小结这个程序安排既要严谨、又要求思想活跃,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认真做好课前10分钟复习性提问,讲清每一堂课应该让学生掌握那些,熟悉那些,了解那些内容。使学生们在听课中积极配合,根据自身的特点灵活掌握,如:我校85%是民族生,故要求掌握内容就是重点内容。同时教师要注意课时的分配,授课语言的表达深入浅出,少而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易学易懂,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提出问题,采用设问、反问、讨论等多种方式答复。讲课常常联系前期学过课程的知识点,温故而知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如:板书、画图,举例、PPT及视屏等多种教学手段应用。合理安排讲解讨论教材中“链接”“手拉手”的相关内容及课后目标检测的练习内容等。使教与学达到高度的融合,学生乐于学习易于接受。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讲授《中医内科学》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只凭教材中的文字描述和传统的授课方式很抽象,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现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离不开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动画、录像、特殊的符号或彩色线条来展示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诊断、防治措施,因其形象逼真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一旦有了兴趣,学习便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同时多媒体直观,生动的教学可使学生对重点内容一目了然,降低学习难度,易于知识的`巩固、积累、掌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

三、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医学是一门精细的技术性学科,实践性非常强,所以要特别重视。实验教学方法很多如:病案讨论法、PPL教学法、实验室模拟操作法、情景教学法、临床见习及实习前的培训操作考核法等等。我校有健全的实验模拟操作室,故此法最常用,用模拟技术创设高仿真模拟病人和临床情景来代替真实病人,进行临床医学教学实验和考核,架起了医学理论通往临床实践的桥梁,全面提高学生的临床综合诊断能力及各项操作技能。通过模拟实验室的操作和直观教学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尽早地从死记硬背思维模式转向医生的思维模式。故在讲心功能不全及心律失常时我们采用心肺听诊模拟人教学及考核,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顺利进入实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四、制定合理量化考核办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于教学的中医内科学 篇3

关键词:内经;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8-0110-02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它以辨证论治为方法,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中医生理病理学说为基础,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实践经验。中医学的整个理论体系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在《中医内科学》中也大量引用了《内经》的原文,如何利用《内经》理论,以加强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临床思维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做法。

一、意义

1熟读经典是名医成才的必由之路

“翻开历史,我们看一看从张仲景开始直到清代,在这长长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凡是在中医这个领域有所成就的医家,我们研究一下他的经历,就会发现,大多数医家都是依靠经典而获得了公认的成就。”这是《思考中医》中的一段话。事实上,无论是张仲景,还是刘完素、李杲、朱丹溪、张介宾、叶天士、张锡纯等无不如此。我们有必要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内经》等经典理论的重要性。

2《内经》是中医内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根基

《内经》的理论体系包括了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运气学说等内容,而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三个方面,其中,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涉及了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内容,所以说,突出《内经》理论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基础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3《内经》指导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实践

《内经》的理论体系还包括了诊法学说、病证学说、治疗学说、针刺学说、养生学说等内容,只要熟读内经条文,在临床中遇到疑难杂症,头脑中就能想起相关的理论学说,犹如在夜行中找到了指路明灯,明确了诊断、辨证、治疗的方向,往往灵机一动,遣方用药,效如桴鼓。

二、具体运用

1阐述疾病的病因病机

很多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在《内经》中有详细的论述。如呕吐的病因,《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饥。”“燥湿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说明寒热皆可引起呕吐,且有呕酸、呕苦之别。

2认识疾病的临床表现

《内经》对内科疾病症状的描述较丰富,至今仍指导临床实践。如对消渴的描述,《素问·气厥论》认为:“肺消者,饮一溲二”“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素问·刺热》对“肾热病”的症状描述为“先腰痛,口酸,苦渴,数饮,身热。”有关黄疸病证的论述也始见于《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灵枢·论疾诊尺》:“寒热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濇者,不嗜食。”并且明确指出“目黄者曰黄疸。”(素问·平人气象论)

3指导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主要包括望闻问切。首先望诊,《素问·举痛论》:“五藏六府,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素问·脉要精微论》:“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有鹅羽,不欲如盐……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告诉学生望色要注意一要有光泽,二不要浮露。再讲闻诊,《素问·宣明五气》:“五气为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这一段除“恐”字以外都是闻诊,而且反映五脏的病变。然后是问诊。《灵枢·师传》:“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素问·征四失论》:“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说明古人也不能仅靠切脉就能断病,告诉学生问诊的重要性。最后是切诊,《素问·脉要精微论》:“微妙在脉,不可不察。”“诊法常以平旦。”这是说脉诊的重要和时间性。《素问·平人气象论》:“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说明脉象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4指导疾病的治疗

《内经》虽然只记载了13个方,但却更多在病机、治法等方面给我们治病的启发。以《中医内科学》第六章第三节自汗、盗汗为例,自汗有一种证型为肺卫不固证,临床表现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或表现半身、某一局部出汗,面色少华,苔薄白,脉细弱。证机概要:肺气不足,营卫不和。治法:益气固表。代表方: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加减。此处可以结合《内经》理解,以一汗出偏沮案为例。刘某,女,35岁,患者左侧半身自汗,而右侧半身无汗,遇天冷时自汗益甚,伴一身畏寒,其出汗的手足明显厥冷,半身及左肢明显麻木。病已三年不愈,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偏沮就是半身出汗,半身出汗是发生偏枯的先兆。《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说明营卫不调是半身汗出麻木的原因,故选方用桂枝加黄芪汤调和营卫、补气温卫阳。药证相符,患者用此方后得以治愈。

三、教学效果

学习效果问卷是在参考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座谈结果反复修改而成。共有9个项目,涉及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和知识掌握3个维度。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调查前用相同的指导语解释问卷内容,学生在10分钟内完成,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63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952%。回收结果显示,883%的学生反映结合《内经》教学优于传统教学,816%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自学能力,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717%的学生认为培养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有利于适应医生工作角色;833%的学生认为拓宽了知识面,对中医经典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教学反思

1结合《内经》理论教学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通过在教学中融入《内经》理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经典、背诵经典的热情,提高了自学能力。在经典案例分析中引入《内经》理论讨论,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显著地缩短了学生临床工作适应期。

2结合《内经》理论教学提高了教师自身素质

结合《内经》理论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为此,教师授课前不仅要熟背《内经》等经典著作重点条文,还要经常临床实践,做到引经据典,融会贯通,结合病例,条分缕析。授课过程中注重学生反应,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经典条文深入浅出,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丁元庆以《内经》为指导加强中医内科学教学[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2012

[2]熊继柏从经典到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中医内科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4

在多年教学中, 体会到中医内科教学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1 强化概念, 起先导作用

中医各病症的概念不单独是简单的定义, 学生如果只是机械的背诵即会忽略其内涵。应从以下几方面讲解: (1) 病因 (2) 病位 (3) 病机 (4) 临床主要表现。例如:感冒的概念是感受风邪或实行病毒, 引起肺卫功能失调, 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外感病。其病因则为风邪为主, 根据风为百病之长, 即可兼夹寒、夹热侵及人体;实行病毒即是传染性的致病邪气;由于其为非时之气, 则病变迅速, 具有传染性。但以上因素只有在正气不足, 卫外不固使乘虚伤人。病位在肺;病机以肺卫功能失调, 卫表失和为主;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则是其主要临床表现, 而因个体差异, 时令区别, 感邪轻重不同, 其主要表现亦有别。由此, 同学们可以从病证的字面义及引申义、病因、病机、主症、病位五个方面全面而准确地认识该病, 给之后的讲解起到提纲携领的作用

2 病因病机是治病之本

临床课学习的学生基础知识多数已经学完, 许多学生迫不及待的将注意力投向对病证的临床治疗而忽视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深刻把握, 特别是忽视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而病因病机又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教学点。病因病机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原因和机理, 它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依据, 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南。中医强调的是辨证论治, 有别于现代医学的见病医治。事实上, 中医内科病证都各有自己的临床特点和病机变化, 只要掌握不同病证的特点和病机, 就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各类疾病的发展脉络及其不同病证的鉴别。例如脾胃病症分析时, 首先找到其主要病因多为感邪, 饮食所伤及情志不遂所致。病位以脾胃为主, 导致脾胃升降失和气机不利, 不通而为病。胃脘痛其基本病机是胃气失和, 气机不利, “不通则通, 以及胃失濡养, ”不荣则痛;呕吐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 每因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饮食不节为病。初病多由邪气所干为实证, 久病多是脏腑功能失调, 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3 多病贯穿, 简捷易记

临床课程, 常见病症多, 学生任务繁重。但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 可有一证在多病, 多病见一证, 采用穿叉引证的方式, 将各种不同病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来讲解。例如眩晕以头目晕眩为主症, 轻者闭目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 旋转不定, 难以站立, 甚则昏扑倒地。而不寐的临床主症则为不易入睡, 或睡而不酣, 多梦易醒或整夜转侧南睡。但此二病均可见面色无华, 神疲倦怠, 食欲不振舌淡, 苔薄, 脉细弱无力的心脾两虚, 气血不足的主要病机。因此补益心脾为总纲, 均可施以归脾汤医治。这样就能将前后的教学内容和基础知识融合贯穿起来, 便于记忆, 加深理解。

4 中西医结合, 多措并举

现代医学直观, 易懂易记。中医内科的病症与现代医学的紧密结合, 可以使学生快速加深印象。例如水肿病, 风水泛滥型主要临床表现眼睑及头面部浮肿, 继则四肢及全身浮肿, 多伴有表证苔薄。辅助检查时多为尿常规:尿蛋白+~++尿沉渣中可有红细胞、颗粒管型;血清C3下降。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早期。治疗时可以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以疏风清热, 宣肺行水用越婢加术汤加减。兼以西医对症治疗, 控制感染。学生便可将其在辨证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5 多媒体教学, 内容生动形象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中医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单纯的填鸭式教学刻板, 单调, 学习时易于出现疲劳感。运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痹症患者的关节僵硬、肿大、变形、屈伸不利;鼓胀的腹胀大, 皮色仓黄, 脉络暴露;黄疸病的面黄、目黄、身黄等的多种病症皆可录制下来, 借助声音、视频、文本等的综合应用, 使学生看得见、听得懂, 变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易懂、枯燥为生动, 从而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6 拓宽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案 篇5

《中医内科学》是中西医结合专业中重要课程,是中医临床学的基础,遵照《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计划》本课程在第4、5学期开设,每周3学时,共计8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56学时,临床见习28学时,为考试科目。课程结构体系完整,重难点突出,学时分配合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中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完理论课之后,能够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合理的处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安排了28个学时的见习操作时间,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便能用中医学的方法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但由于教学医院不能安排相关疾病的见习,这一环节只能依赖电教设备来完成。教学效果不理想。

《中医内科学》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大量开展示范教学,力求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中医临床学的基本技能,以之代替临床实践。也用了比较多的VCD电教片辅助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理论与临床脱节,无法完成尽有的实践教学环节。

《中医内科学》教学组

基于教学的中医内科学 篇6

[关键词] 教育模式;中医骨伤科;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9-09-02

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比重大,加之教学内容更新快,如何提升中医骨伤科学教育,建设好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教学平台,以确保中医骨伤科学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面临的课题[1]。建立统一管理的,包括临床技能教学及专业教学在内的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教学平台,为推进基础和临床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提供了基础[2]。该模式的探索为现行体制下医学实践教学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1?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性教学平台的建设目标

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和临床能力为指导思想,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合理结合,探讨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深入研究,为国内中医骨伤科学课程教学作出贡献。

2?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性教学平台的建设思想

在循证医学教育观指导下以骨伤科方向班及临床实习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培养实习学生以证据为基础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充分调动临床实习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继续掌握如何主动学习以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方法,如何科学地解决临床实践中的问题,紧跟时代的步伐,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终身的自我教育者,具有临床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学习能力和临床工作能力的初级骨伤人才。

实践课教学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巩固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实习做好准备。按照“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原则,我们利用模拟病人、示教室、教学录像、网络教学资源等教学环境和条件,为实践教学提供直观的素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机会,熟悉中医骨伤科临床疾病处理过程及骨科操作基本技能。使学生初步掌握骨伤科常规检查的步骤,熟悉其操作规范,提高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并通过骨科门诊、住院部见习,训练四诊、体检,让学生了解常见骨科疾病的诊治常规,并开展病例讨论或案例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实战教育加强对学生骨科临床思维的培养[3]。为今后从事中医和中医骨伤科专业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3?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性教学平台的建设步骤

(1)加强实践教材的改编和修订,在此基础上,编写方向班相应教材,将成熟的教学参考资料用于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内容组织编写配套教材音像制品及制作电子出版物;(2)积极引进人才,进行中医骨伤科学培养模式教学体系研究;(3)依附学科与专科发展建设平台,进一步完善中医骨伤科学教学网络的建立及交流、推广工作;(4)进一步完善中医骨伤方向的临床培养教学模式,积累经验,供教学参考和学生使用。

4?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教学平台的重点难点

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教学的重点难点包括:(1)骨与关节检查法;(2)正骨手法操作、夹板固定和药物治疗;(3)创伤急救原则;(4)骨折的分类、诊断和并发症;(5)四肢和躯干骨折的诊断和治疗;(6)脱位的分类、诊治和并发症;(7)筋伤的诊断和治疗;(8)骨病的诊断和治疗。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运用中医骨伤科学知识的思维方法及对中医骨伤科疾病诊治的实际能力。

5?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教学平台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解决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教学平台重点难点的根本保证。因此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标准化病人教学”、“ 参与式教学”、“ 以问题为中心循证教学” 、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平台,临床实践机会,将抽象的临床思维具体化,使学生从全方位、多角度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整合各科知识,启发学生横向、纵向思维。为了实施上述教学方式建设,应组织编撰适用于本专业的教材《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教学大纲》,为临床实习打下基础,指导学生课外学习,跟诊学习,使学生增长见识、开拓思路,更加充实[4]。

6?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资源的建立

中医骨伤科学为临床专业课,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活动,积极研制、开发,建立《中医骨伤科学精品课程》专题网站、《骨关节与软组织损伤手法治疗》专题学习网站、《中医骨伤科学》放射学诊断资源库学习网站,通过学习网站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另一学习途径。同时,还建立了网络交互教学平台,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互动交流,启发思维,将学习延伸到常规的课堂教学以外。

7?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效果预见

在实践教学中贯穿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参与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及网络多媒体教学学习系统, 使骨伤科教研室临床带教质量水平逐年上升;使学生的自我评价有所提升,主要体现在主动服务意识、责任感、与患者沟通能力、应变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尤其在对患者的熟悉程度、对病种的掌握程度、知识的记忆深度、学习系统性、主动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等均有显著提高。

总之,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巩固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实现中医骨伤实践教学的多元化,最终目的就是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富有创新和团队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中医骨伤科人才服务[5]。显而易见,应用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教学平台,对于中医骨伤专业发展及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Thomas JB,Mark CL.Proposal for a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o Clinical teaching[J].Mayo Clin Proc,2009,84(4):339-344.

[2] 谷亚玲.多维立体化实训平台在中医骨伤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4):863-865.

[3] 王国夫,杨春娣,郑余.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平台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2):202-204.

[4] 况迎辉,宋爱国,祝学云,等.利用学科资源,构建开放性、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10-12.

[5] 刘奔,孟秀香,王绍武,等.“三番式”临床技能教学模式的建立及其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1,32(11):75-76.

基于教学的中医内科学 篇7

1 临床实践教学的改进方法

1.1 各教学医院不断探索并改进临床实践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各教学医院对学生临床实践教学培养工作都比较重视,找到教学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建立临床实践教学工作新手段,找到实践和理论结合的手段,不断提高临床实践教学的质量,对于教学医院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河北医科大学唐山临床医学院就临床实践教学工作进行了初步探讨[1],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岗前培训、院内专题讲座、教学竞赛、监督考核活动等,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采用头脑风暴法[2],以小型会议的组织形式,让所有与会者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交换想法,以此激发创意和灵感,产生脑海的创造性“风暴”,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依托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3],取得了明显效果。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4]通过规范岗前培训、加强实习前演练、强化实战训练、加强考核工作、规范目标管理和完善管理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沟通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等,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桂林医学院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5]加强实验室教具配备,增加人体发光模型、脉象模型及舌苔模型等,改善其实用性。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探索出“三段式”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借助医院“名医、名师、名术、名药”[6]等有利资源,通过“学经典、跟名师、多临床”等手段来培养学生中医临证思维。山东中医药大学借助中医思维训练室[7],采取案例式场景式启发式教学,结合临床典型案例,训练提高学生中医临证思维能力。

1.2 我院开展并施行新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

1.2.1 既往临床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针对我院中医内科学专业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方式除了临床教师指导临床工作、床旁教学外,教学活动主要有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临床小讲课及专题讲座等形式,这些教学方式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必不可少。但我院是综合性医院,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临床小讲课及专题讲座常常中西各半,尚不能满足研究生对中医经典理论在临床应用的要求。以上几种教学方式均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教师为主体易忽视研究生中医知识的自我建构能力的培养,不能充分调动研究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不利于研究生中医思辨能力的强化。中医内科研究生培养更应坚持中医特色,严格按中医四诊八纲、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来审查和评价中医临床疗效,故临床教学应重在培养研究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因此,教学方式急需创新,故应将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使之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病情,养成科学的中医临床思维习惯。

1.2.2 新的临床实践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开展

2011年至今,我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课堂教学中实行并推广了案例教学法[8],进行了以学生为主的有准备的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了“师生共同进步”。近2年中内教研室又在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中试行案例教学法,中医临床案例教学法与常规教学活动不同之处在于,一则坚持中医特色,收集的案例必须是以中医药治疗为主并且疗效显著,案例收集内容可包括辅助检查,剔除西医鉴别分析,避免学生受西医观点主导;一则采用以研究生讲授为主,导师及院内专家指导、点评的方式。

该方案的实施很快受到师生推崇,中医临床案例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参与型教学活动。古人云“读书不如读案”,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阅读相关名家医案,详细记录名家辨证思路与临床体会,自主学习经典语录;研究生轮训期间收集中医临床经典案例,可以是住院或门诊,完善四诊信息,舌象可拍照记录,按时随访,关注病情变化,归纳总结经验教训;制作幻灯、教案、讲稿,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可拍照记录);研究生讲授采集的中医临床案例,突出重点、疑点和难点,可互动、提问并解答,引发师生共同讨论;指导老师针对中医案例进行点评,包括四诊采集方式、辨证思路、诊断治疗是否得当、体会是否抓住重点、幻灯制作形式、学生表达等等。研究生“读案”“写案”“讲案”三阶段贯穿中医临床案例始终,较临床小讲课、教学查房这些以教师主讲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研究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将所学到的中医理论运用到临床实际中,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案例写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使之成为中医药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2 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在我院中医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教学中,通过特殊或者典型的中医临床案例,能够对研究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帮助其更好地掌握中医相关理论知识,更好地进行病例症状表现的分析,提出理法方药,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病情以及判断方面的能力,对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培养非常重要。中医案例分析是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其特点明显,主要包含了典型性、知识性以及趣味性,能够很好地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临床工作素质,其心理素质和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够得到一定的锻炼。针对中医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的特点,进行中医思维能力培训,让其学会诊治疾病的临床思维方法,中医临床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将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姝侠,孟亦贫,彭雪寒,等.对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工作的探讨[J].现代医院,2013,13(2):115-116.

[2]刘倩,王毅,朱春艳.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初探“头脑风暴法”在临床实践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医学:学术版,2007,11(2):37-39.

[3]梅红,谢建平,杨德本,等.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医学生实践能力[J].继续医学教育,2016,26(9):28-30.

[4]史良会,徐艳,袁媛,等.构建以学生能力为中心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0,18(4):65-66.

[5]郑慧宁.综合性医学院校中医的临床实践教学研究[J].医药教育,2012,2(10):177-178.

[6]张兰,张宁苏,黄丽霞,等.构建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2):231-232.

[7]朱晓林.中医专业实习生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9(2):99-100.

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初探 篇8

1 从目的和要求的差别看教学理念的改革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未来的医生应该是“五星级医生”,即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能够作出正确的决策、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社区服务的领导者、善于管理的管理者。这和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相吻合,是时代和社会对执业医师的新要求,更是全国人民对执业医师的新要求。

中医学执业医师考试分实践技能考试和理论考试两部分,主要采用口试、技能操作、计算机考试等形式,综合笔试主要采用纸笔形式。通过这些考试形式,测试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综合、应用、操作技能的掌握以及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它是对考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临床综合能力、思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综合评价。故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是紧扣以上目的和要求而编写的。而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大纲目的和要求,侧重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培养,放松了学生基本技能,临床综合能力、思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记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上,留给学生培养临床综合能力、思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时间所剩无几,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较低,执业医师通过率低。因此,通过大纲比对,体会到作为培养医师摇篮的医学院校,必须按照医师在执业过程中必须具备或应该具备的要求培养人才,这样才能使其顺利通过考核进入到医师队伍。这就对医学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须更新医学教育理念,以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医德高尚、医患关系和谐的医生。医学院校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终身学习[1],大力提高学生运用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动手和操作能力、与病人沟通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对病人高度的同情心和高尚的医德,彻底改变传统的医学教育理念[2]。

2 从重点和难点的侧重看医学教育方法的改革

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提出执业医师考试不是选拔考试,也不同于医学教育过程中的学科考试和毕业考试,考试的重点是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人际交流和医德医风等方面。其侧重点是与临床实际工作相关的实践能力的测试。而教学大纲对重点和难点的要求,绝大部分仍旧以识记的内容为主。这样必然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差,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低。通过对几年来国家公布的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分析,我们发现,重视临床教学环节的学校的考生成绩偏高,而反之则不然。因此,通过此次大纲比对,我们呼吁高校的医学教育必须加强以上环节的教学,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思维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本教研室所承担的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工作,我们提出来了教育方法改革。

教学大纲的重新修订:在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对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再进一步修订了中医内科学见习大纲和考试大纲,使之更贴近临床,贴近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的要求,更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

重视临床教学:首先调整了理论课与见习课的配比,由原来的5∶1,改为2∶1,增加见习课时数,尽可能为学生多创造上临床的机会。其次,以往的临床见习或是实习,在进临床前对学生未进行系统的讲解及培训,因为理论教学与临床教学还是有着明显的不同,造成学生刚一进入临床,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学生不知该如何学,学什么,通过临床前讲解和培训,使学生初步了解临床见习/实习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具备简单的操作手法。以便学生更快的转换角色,更顺利地融入到临床医师队伍中来。

引入多种教学方法:众所周知,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与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息息相关。很多高校通过观看手术实况转播、利用客观结构化病人多站考核、电子标准化病人的应用等手段进行临床技能的培训,引入以病例为基础的讨论课,参加急诊病人的接诊和危重病人的抢救及处理等形式保证临床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尽早接触临床,使临床学习始终不脱离临床实践,从而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具备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3,4,5,6]。病人百病百态、千人千面,这就决定了学生临床学习的特点是随意性大,学习机会可遇不可求。临床的学习环境完全可以教会学生自己将点点滴滴的临床知识像串“糖葫芦”一样主动地串起来,充分体会创造性学习的乐趣,使他们明白授之以“渔”胜于授之以“鱼”的基本道理。运用讨论式、座谈式等学习形式,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开展创新教育[7],必将为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的学习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学生还应当积极主动地与病人交流沟通。从某种意义上讲,病人是医生的教师,患者是考官,所患疾病是考题。因此,言语间应当充分尊重病人,行动上充分爱护病人,培养职业责任感,才能给病人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是一名临床医师,其重点培养的是学生临床实践能力,这就决定医学教育必须加强实践环节,安排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际,早期接触病人,学会与病人交流的技巧,掌握临床思维方法,在为病人服务中不断学习和积累,增强管理病人的责任心,熟悉管理病人的全过程,由准医生向医生大踏步迈进。

3 体系的不同看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

医师资格考试是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按照临床思维收集信息,做出正确的诊断,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并能指导预防的能力;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综合水平的考试。而传统的医学课程体系学科界限过于分明,学科之间存在许多交叉和重复现象,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存在互相脱节等现象,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明显影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大多数医学院校用于评价学生是否掌握所教授内容为目的的学科考试,往往只测试书本、教材、讲义中所讲的内容,多为记忆的内容,只要背下来就能得高分,这势必导致了部分学生的高分低能。而且记忆是有时效性的,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的短期记忆,等到实际工作需要的时候早已遗忘。通过此次大纲比对,我们呼吁高等医学院校应该合理、科学地安排课程教学,最大限度地涵盖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所有内容,以便适应执业医师的考试体系,真正培养出符合医师资格考试要求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因此,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克服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的弊端,实行综合型课程体系,淡化学科界限,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打破传统课程体系,围绕临床问题综合组织相关学科教学,加强基础理论同临床实践相联系,精简课程,使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实践,直接从临床工作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接触社区,了解疾病的流行、控制与预防。

世界范围内的执业医师考试正在全球不同地域、不同国家迅速开展,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执业医师的质量。各国也都围绕执业医师考试的要求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我国自执业医师法颁布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由于历史较短,与国际执业医师考试培养出的医师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才能培养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合格的临床执业医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相信,随着执业医师考试的不断完善,必将对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玉琨.经济全球化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1(1):31-33.

[2]孙艳琴.浅谈临床医学教学理念的转变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8):33-34.

[3]闻德亮,徐洪斌,郭启勇.优化临床教学基地提高临床教学质量[J].医学教育,2005(4):75-77.

[4]刘连新,武林枫,张伟辉,等.浅谈临床思维培养在医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医学教育,2005(4):78-79.

[5]厉岩,马建辉,洪竟兰.不断深化医学教学改革培养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J].医学教育,2004(5):17-18.

[6]杨强,孙梯业,颜伟,等.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2):84-86.

基于教学的中医内科学 篇9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及创新能力,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又称网上教学支持平台,包括网上教学系统、网上教务管理系统、网络课程开发系统[1,2]等,其主要功能模块有: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安排、教师信息、发布课程、通知、教学材料、答疑讨论、课程作业、课程问卷、教学笔记、教学邮箱、课程管理、课程列表、教学博客、日程安排等。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教学和现代远程教育日渐成熟,国外典型的网络教学平台有Learning space、Top Class、laroline、Moodle等;国内有电大在线平台、北师大的VCLASS、奥鹏平台、网梯平台等[3]。医学教育中,医学生临床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难题。传统的讲授型授课容易让医学生思维僵硬,被动接受知识,创新能力很难提高,综合的学习效果不佳。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教学成为一种主流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将所要传授的知识利用各种信息载体有机地组织起来,并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回放信息,全面刺激教育者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播。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站内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自己临证思辨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本课题组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原有四川省级精品课程《中医内科学》基础上,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构建“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及创新能力”网络式教学平台,以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案例式讨论学习、模拟测试、创新论坛、创新性实验研究以及教师的辅导答疑为关键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临床思辨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一、构建此教学平台的目的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借助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站内的课程资源,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播,培养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辨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利用此网络平台,推进我校《中医内科学》精品课程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博采众长,使本学科的优质教学资源得到更好的体现,真正发挥资源共享平台的优势,在全国其他院校进行辐射和推广。

二、构建内容

此网络平台以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案例式讨论学习、模拟测试、创新论坛、创新性实验研究、教师的辅导答疑为关键功能,具体由网上教学模块、网上互动模块、网上复习测试模块、网上创新性实验研究模块4部分组成(见图1)。

1.教学模块。学生网上学习的过程是通过网上教学模块来实现的。包括身份认证和中医内科网页资料组成。只有通过身份认证的学生才能阅读网页资料,中医内科课程资料以静态网页HIJK形式组成,学生登录上网通过浏览器软件阅读学习。

2.互动模块。分为教师辅导答疑和创新论坛两部分。(1)教师辅导答疑:考虑到教师的教学及临床工作繁忙,此部分可以通过留言版程序实现非在线答疑。教师通过此模块为学生布置作业,发布相关信息,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增强课后师生间交流,提高教学效果。(2)创新论坛:此模块以即时通讯软件QQ作为实时交流的软件。每期由教师提出一个主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查阅相应资料文献,围绕本期主题展开在线小组间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思路,鼓励创新性思维。

3.复习测试模块。网上复习过程通过在线答题完成,习题分为单选、多选、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简答、病案分析等多种题型。学生可根据章节和题型选择自己想要做的复习题,系统在学生答题完毕后给出标准答案。

4.创新性实验研究模块。依托中医内科下属的中医脏腑病证实验室,开展创新性实验研究,通过对现代医学实验技术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在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及熟悉基本技能的同时,也从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学生通过在线观看基础的实验操作技能视频,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兴趣,让学生真正走进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实验技能和科研思维。

三、网络环境的构建目标

1.在平台界面方面,以简洁清晰为主。

2.在资源建设方面,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资源,避免教师重复工作。

3.在平台操作方面,为使用教师和学生构建一个简单易用的网络平台。

四、教学效果

自“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及创新能力”网络式教学平台投入运行以来,已有近2000名学生进入该平台进行浏览学习,完成在线作业、师生讨论等。课题组在对参与师生填写的“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及创新能力”网络教学平台主观评价及满意度两份调查表进行统计时发现,对学生而言,网络教学平台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和热情,激发内在学习需求,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亦得到了提高;对教师而言,网络平台操作简易,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初步实现翻转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小结

“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及创新能力”平台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借助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播,培养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辨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此网络平台的不断完善和更新,将推进《中医内科学》精品课程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博采众长,使本学科的优质教学资源得到更好的体现,真正发挥资源共享平台的优势,值得进一步实践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穆荣军.基于WEB的远程协作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2,(2):44-46.

[2]陈戏墨,詹涵舒.医学网络式PBL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网络技术安全与应用,2013,(7):40-43.

留学生中医内科学教学实践及探索 篇10

关键词:留学生,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 国外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学历已逐步认可,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我国学习[1]。我院自2003年成立海外教育学院以来, 已招收了6届留学生, 在探索留学生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提高留学生医学教学质量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曾先后承担了留学生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及临床带教工作。本文总结了留学生中医内科学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1 留学生教学中的几个特点

1.1 语言上的特点

我院留学生来自韩国、日本、沙特、刚果等国家。其中来自沙特、刚果等西亚及非洲国家的学生大多具备较强的英语会话能力和熟练的英语阅读、写作能力。但是由于来自不同的国家, 他们的英语发音口音比较重, 有些发音甚至晦涩难懂。如笔者所教的沙特学生卷舌音太重, 说得太快时就难以理解。他们有的接触过医学, 有的对中医较感兴趣, 在交流时就容易一些, 因为有些医学专业词汇他们较为熟悉;但有的此前很少接触医学, 在交流时就困难一些。

来自韩国、日本的留学生大多是在中国学习了1年中文课程后再学习医学课程的, 具有一定的中文基础。这样, 他们在中国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及学习医学课程。笔者在临床带教中鼓励他们更多地接触中国患者, 用中文问诊, 并用中文写论文, 使用这种方法后, 他们的学习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1.2 学习目的的差异

留学生的期望值及学习态度的差距较大, 因为他们的学习目的存在较大的差异, 有的期望毕业后能进一步深造, 有的希望学到知识后回国开诊所, 治病救人, 因此努力学习;有的只期望留学后有个文凭, 回国后好找工作, 因此学习不太努力;有的只期望有留学经历, 因此学习散漫、不认真。学生学习态度的不同造成了其学习勤奋程度的差异。

1.3 思维方式及学习方法的特点

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 接受医学教育的背景不一, 因而其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他们大多学习主动、思维活跃, 因此“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适合他们。他们很喜欢将自己知道的西医及中医知识与他人分享。有的还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补充学习, 因此知识面相对较广, 这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挑战。

2 教材的选择要体现实用性

有的留学生在中国的时间较长, 会简单的汉语, 但大多数留学生都不会汉语。他们所用的基本都是英文版教材, 而目前国内英文版的《中医内科学》教材比较多, 有上海版、南京版、北京版等, 但教材多就难以规范, 因此我院采取自己编写适合留学生教材的方法。如笔者教学用的《中医内科学》教材, 即是由我院组织编写的, 采取英语在前、汉语在后的“双语教材”模式, 在编写时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适当取舍, 注重科学性、实用性与创新性, 力求内容精炼, 通俗易懂, 避免过多地引经据典, 同时也注意引进一些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使教学内容既重点突出, 又充实完善, 保证了教学质量。

3 教学安排要体现特殊性

目前来我院学习中医的留学生, 学期一般为3个月到1年;也有的比较特殊, 如笔者所教的沙特留学生, 学期为1年, 但来华学习的时间只有2个月, 其余时间都在沙特。因此, 针对留学生的这些特点, 我院制订了适合留学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相对于国内五年制学生的教学内容来说, 增加了知识广度而没有减少知识难度, 有利于留学生回国后进一步学习或开展工作。如笔者所教的沙特留学生, 其中医内科学理论课有54学时, 因课时有限, 无法涵盖中医内科学的40多种疾病, 只能挑选20种来讲, 因此笔者便根据沙特留学生的需要和他们感兴趣的疾病来制订学习内容和教学进度。

4 授课要体现个性化和文化性

针对留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 教师在授课时要体现个性化。除讲授必要的知识外, 还可采取讨论法、提问法、答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 探索规律, 使其加深理解, 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还给他们布置了课后作业, 设计趣味式的连线题、病例分析题等, 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还增加了他们对中医的兴趣。上课时教师要注重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 将临床病例穿插在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中, 让课堂教学变得更生动, 便于留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教师适时提出问题, 要求留学生回答问题、分析病例, 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中医是世界上历史悠久、体系完整、使用广泛的传统医学。要学好中医, 需要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使前来学习中医的留学生能够被一种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所包围[2]。这种文化气息的营造应当包括3个层次:第一, 学术氛围。我院经常举办各种层次的人文和中医药专业学术报告会, 并邀请中外专家来我院讲学, 这样既加强了校际间的学术交流, 又能让留学生得到人文和专业知识熏陶。第二, 园林氛围。我院的留学生公寓外有一片竹林, 葱茏碧绿, 体现了中医文化的幽静。校园内还有多种药材花卉点缀, 既为留学生提供了一个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场所, 又能使其在独具风格的校园里体会中医传统文化的魅力。第三, 生活氛围。笔者在上课之余, 还经常给留学生讲中国的茶文化及春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留学生也在潜移默化间接受中医文化的熏陶, 增强了中医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朱德增.弘扬祖国医学, 搞好中医外教[J].医学教育探索, 2006, 5 (9) :810~811.

上一篇:生产数据库下一篇:复杂价值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