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总结完美

2024-05-12

中医内科学总结完美(共6篇)

篇1:中医内科学总结完美

2012新版中医内科考试病症、治法、方药(任老板专用)

一、感冒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4.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

(一)发作期

1.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6.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二)缓解期

1.肺睥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一)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二)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痈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加减

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

六、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

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3.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4.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5.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八、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6.瘀阻心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九、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十、不寐

1.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3.心脾两虚:补养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

4.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5.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十一、癫狂

(一)癫证:

1.痰气郁结证: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2.心脾两虚证: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

(二)狂证:

1.痰火扰神证: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

2.火盛伤阴: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丸

3.痰热瘀结证:豁痰化瘀,调畅气机★癫狂梦醒汤

十二、痫病

1.风痰闭阻证:涤痰息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扰神证: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 4.心脾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5.心肾亏虚证: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十三、痴呆

1.髓海不足证:补肾益随,填精养神★七福饮加减 2.脾肾两虚证: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加减 3.痰浊蒙窍证:豁痰开窍,健脾化浊★涤痰汤加减 4.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

十四、厥证

(一)气厥:

1.实证:开窍,顺气,解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加减 2.虚证:补气回阳,醒神★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

(二)血厥:

1.实证:平肝潜阳,理气通瘀★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 2.虚证:补养气血★急用独参汤灌服、继服人参养营汤

(三)痰厥:行气化痰★导痰汤

十五、胃痛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 2.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4.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

5.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 6.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十六、痞满

(一)实痞

1、食滞内停证: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保和丸加减

2、痰湿中阻证:除湿化痰,理气和中★二陈平胃散

3、湿热阻胃证:清热化湿,和胃消痞★泻心汤合连朴饮

4、肝胃不和证: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越鞠丸合枳术丸

(二)虚痞

5、脾胃虚弱证: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

6、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益胃汤

十七、呕吐

(一)实证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 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

(二)虚证

1.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 2.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 3.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十八、噎膈

1.痰气交阻证: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加减 2.津亏热结证: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沙参麦冬汤 3.瘀血内结证:滋阴养血,破血行瘀★通幽汤加减 4.气虚阳微证:温补脾肾★补气运脾汤

十九、呃逆

(一)实证

1.胃中寒冷证: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加减 2.胃火上逆证:清胃泄热,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3.气机郁滞证:顺气解郁,和胃降逆★五磨饮子

(二)虚症

4.脾胃阳虚证:温补脾胃止呃★理中丸

5胃阴不足证:养胃生津,降逆止呃★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

二十、腹痛

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行气导滞★大承气汤 3.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 4.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5.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府逐瘀汤 6.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二

十一、泄泻

(一)暴泄

1.寒湿内盛: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 2.湿热伤中:清热燥湿,分利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 3.食滞胃肠: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和丸

(二)久泄

1.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 2.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3.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二

十二、痢疾

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加银花 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 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 二

十三、便秘

(一)实秘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

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

(二)虚秘

1.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 2.血虚秘:养血润燥★润肠丸 3.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 4.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 二

十四、胁痛

1.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3.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4.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 二

十五、黄疸

(一)阳黄

1.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3.胆腑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

4.疫毒炽盛(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

(二)阴黄

1.寒湿阻遏:健脾和胃,温中化湿★茵陈术附汤 2.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

(三)黄疸消退后的调治

1.湿热留恋: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

2.肝脾不调: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

3.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二

十六、积聚

(一)聚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

2.食滞痰阻: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

(二)积证

1.气滞血阻: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 2.瘀血内结: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

3.正虚瘀结证: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 二

十七、鼓胀

1.气滞湿阻证:疏肝理气,运脾利湿★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2.水湿困脾证: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加减 3.水热蕴结证: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4.瘀结水留证: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加减 5.阳虚水盛证:温补脾肾,化气利水★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

6.阴虚水停证: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二

十八、头痛

(一)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

(二)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平肝潜阳息风★天麻钩藤饮 2.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 3.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 4.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 二

十九、眩晕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 2.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 3.肾精不足: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

4.痰湿中阻: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 5.瘀血阻窍: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 三

十、中风

(一)中经络

1.风痰入络: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 2.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 3.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二)中脏腑 1.闭证

1)痰热腑实:通腑泻热,熄风化痰★桃仁承气汤 2)痰火瘀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角钩藤汤 3)痰浊瘀闭: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

2.脱证(阴竭阳亡):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

(三)恢复期

1.风痰瘀闭: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 2.气虚瘀络: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 3.肝肾亏虚: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三

十一、疟疾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加减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3.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加减 4.瘴疟:

热瘴:解毒除瘴,清热保津★清瘴汤加减 冷瘴:解毒除瘴,芳化湿浊★加味不换金正气散 5.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加减 三

十二、水肿

(一)阳水

1.风水相搏: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二)阴水

1.脾阳虚衰: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

2.肾阳虚衰:温肾助阳,行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3.瘀水互结:活血祛瘀,行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三

十三、淋证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2.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

3.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 4.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5.膏淋:清热化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 6.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三

十四、癃闭

1.膀胱湿热证:清利湿热,通利小便★八正散 2.肺热壅盛证:清泄肺热,通利水道★清肺饮 3.肝郁气滞证: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4.浊瘀阻塞证: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当丸

5.脾气不升证:升清降浊,化气行水★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6.肾阳衰惫证: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 三

十五、郁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 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 4.心神失养: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 5.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6.心肾阴虚: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三

十六、血证

(一)鼻衄

1.热邪犯肺: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 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二)齿衄

1)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三)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四)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五)便血

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 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

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六)尿血

1.下焦热盛: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七)紫斑

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 3.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

十七、痰饮

(一)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1.脾阳虚弱证: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肠胃证: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或已椒苈黄丸

(二)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干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1.邪犯胸肺证: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加减

2.饮停胸胁证:泻肺祛饮★十枣汤合椒目瓜蒌汤或控涎丹 3.络气不和证: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加减 4.阴虚内热证:滋阴清热★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

(三)溢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

1.表寒里饮:发表化饮★小青龙汤加减

(四)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1.寒饮伏肺证:宣肺化饮★小青龙汤加减

2.脾肾阳虚证:温脾补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三

十八、消渴

(一)上消

1.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二)中消

1.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2.气阴亏虚: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

(三)下消

1.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2.阴阳两虚:滋阴温阳,补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三

十九、自汗、盗汗

1.肺卫不固证:益气固表★玉屏风散或桂枝加黄芪汤 2.营卫不和证:调和营卫★桂枝汤 3.心血不足证:补心养血★归脾汤

4.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加减 5.邪热郁蒸证: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四

十、内伤发热

1.阴虚发热证:滋阴清热★清骨散 2.血虚发热证:益气养血★归脾汤

3.气虚发热证: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4.阳虚发热证:温补阳气,引火归原★金匮肾气丸 5.气郁发热证:疏肝理气,解郁泻热★丹栀逍遥散 6.痰湿郁热证: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 7.血瘀发热证: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四

十一、虚劳

(一)气虚

1.肺气虚:补益肺气★补肺汤 2.心气虚:益气养心★七福饮 3.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 4.肾气虚:益气补肾★大补元煎

(二)血虚

1.心血虚:养血安心★养心汤 2.肝血虚:补血养肝★四物汤

(三)阴虚

1.肺阴虚:养阴润肺★沙参麦门冬汤 2.心阴虚: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养阴和胃★益胃汤 4.肝阴虚:滋养肝阴★补肝汤 5.肾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三)阳虚

1.心阳虚:益气温阳★保元汤 2.脾阳虚:温中健脾★附子理中丸 3.肾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 四

十二、痹证 1.风寒湿痹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2)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 3.痰瘀痹阻: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 4.肝肾亏虚:培补肝肾,舒筋止痛★独活寄生汤

十三、痉证

1.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 2.肝经热盛证:清肝潜阳,息风镇痉★羚角钩藤汤 3.阳明热盛证:清泄胃热,增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4.心营热盛证: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 5.痰浊阻滞证:豁痰开窍,息风止痉★导痰汤

6.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息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四

十四、痿证

1.肺热津伤证: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加味二妙散 3.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

4.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5.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 四

十五、腰痛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 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 4.肾虚腰痛

(1)肾阴虚:滋补肾阴,濡养筋脉★左归丸(2)肾阳虚:补肾壮阳,温煦经脉★右归丸

篇2:中医内科学总结完美

考点一:下列病症的比较鉴别

中医内科病证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互相之间存在相似而又相异之处,正确地加以比较、鉴别对于提高中医理论、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 ①感冒: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感冒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身凉脉静,病势轻,病程短,不传变,预后好。

②温病早期:尤其是肺系温病,临床表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风温初起极似风热感冒之征,一般而言,温热病必有发热甚至高热,温热病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且见传变入里的证候。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 ①普通感冒: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的流行特点。若感冒一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复加重,应考虑继发它病。

②时行感冒:时行感冒发病迅速,不限于季节性,病情多重,往往具有流行性,传变迅速,治疗不及时易发生其他变证。

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的鉴别诊断 ①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以表证为

主,可兼有咳嗽。治以辛温解表。方选荆防败毒散。

②风寒咳嗽: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以咳嗽为主,可有表证。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选三拗汤合止嗽散。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的鉴别诊断 ①风热感冒: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边尖红,脉象浮数。治以辛凉解表。方选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②风热咳嗽: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方选桑菊饮加减。

5、风热咳嗽与肺痈的鉴别诊断 由于肺痈初期与风温极为类似,故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风温起病多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与肺痈初期颇难鉴别,但肺痈之振寒,咯吐浊痰明显,喉中有腥味是其特点,特别是风温经正确及时治疗后,多在气分而解,如经一周身热不退,或退而复生,咯吐浊痰,应进一步考虑肺痈之可能。

6、肺痈与肺痨的鉴别诊断

①肺痨是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形体逐渐消瘦为临床特征,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病,四大主症:咳嗽、咯血、1 / 14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要 潮热、盗汗。

②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间为主要特征。

7、哮证与喘证的鉴别诊断

概言之,哮指声响言,为喉中有哮鸣音,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两者虽有类似之处,但又有各自的特殊之处,必须明确予以区别。另一方面,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8、实喘与虚喘的鉴别诊断

①实喘,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因于外感者,发病骤急,病程短,多有表证;因于内伤者,病程多久,反复发作,外无表证。②虚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势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甚。肺虚者操劳后则喘,肾虚者静息时亦气息喘促,动则更甚,若心气虚衰,可见喘息持续不已。

9、肺胀与咳嗽、喘证、痰饮的鉴别诊断

①咳嗽 咳嗽为主要症状,不伴有喘促。②肺胀 兼有咳嗽咳痰,但有久患咳、喘、哮等病史,病程长,缠绵难愈,是多种慢性肺系病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除喘咳上气外,常伴胸部膨满,胀闷如塞,甚则见唇甲发绀心悸,水肿,昏迷,喘脱等危重证候。

③喘证 以气息言,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随疾病的治愈不再复发。

从三者关系看,哮证与喘证病久不愈,可发展为肺胀,肺胀又可见哮、喘之证,肺胀因外感诱发,病情加重时可表现为痰饮病中的“支饮”证。

10、肺胀与心悸、水肿的鉴别

①肺胀 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②心悸 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③水肿 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11、肺痨与虚劳的鉴别诊断

在唐代以前,尚未将这两种病证加以区分,一般都统括在虚劳之内。宋代以后,对虚劳与肺痨的区别有了明确的认识。两者鉴别的要点是:①肺痨系正气不足而被痨虫侵袭所致,主要病位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其病理特点,以咳嗽、咯痰、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②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导致,久虚不复,病程较长,无传染性,以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其基本病机,分别出现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多种症状。

12、苓桂术甘汤与甘遂半夏汤治疗饮停于胃的鉴别诊断

痰饮(狭义)的病因是素体脾虚,运化

/ 14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要 不健,复加饮食不当,或外湿所伤,而致脾阳虚弱,饮留胃肠。由于虚实主次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

①脾阳虚弱 症见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背寒,呕吐清水痰涎,水入易吐,口渴不欲饮,心悸、气短、头昏目眩、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治疗应温脾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温脾阳,利水饮。药用桂枝、甘草,通阳化气,白术、茯苓,健脾渗湿。②饮留胃肠 症见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燥,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治疗应攻下逐饮,方用甘遂半夏汤,攻守兼施,因势利导,药取甘遂、半夏逐饮降逆;白芍、蜂蜜,酸甘缓中,以防伤正,借甘遂、甘草相反相激,祛逐留饮。

13、自汗与脱汗、战汗、黄汗的鉴别 ①脱汗 发生于病情危重之时,正气欲脱,阳不敛阴,以致汗液大泄,表现大汗淋漓或汗出如珠,常同时伴有声低息短,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等症状。

②战汗 则发生于急性热病过程中,症见发热烦渴,突然全身恶寒战栗,继而汗出,热势渐退,多为正气拒邪,若正胜邪退,乃属病趋好转之象。

③黄汗 则以汗出色黄如柏汁,染衣着色为特点,多因湿热内蕴所致。

④自汗、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14、相同病理,导致不同血证

各种原因导致出血,其共同的病机可以归结为:火热熏灼、破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血证以出血为突出表现,但随其

病因、病位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出血证;火热灼伤的部位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出血证。

15、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

龙胆泻肝汤:主治肝火上炎的鼻衄与肝火犯胃的吐血。归脾汤:鼻衄之气血亏虚型;吐血辨证为气虚血溢性;便血辨证为气虚不摄型;尿血辨证为脾不统血型;肌衄辨证为气不摄血型。

16、胸痹与真心痛的鉴别诊断

①胸痹: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②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细或结代等危重证候。

17、胸痹与胃痛、胁痛、悬饮的鉴别诊断

①胸痹: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②胸痹与胃痛的近似点 心在胃上,胃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而易与胃脘痛混淆。

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短暂,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

胃脘痛与饮食有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多伴有:嗳气、呃逆、泛吐酸水或清涎等脾胃证候,可予以鉴别。

③胸痹与胁痛 与胃痛类似,胸痹不典

/ 14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要 型者,其疼痛可在胁部,但胁痛以一侧或双侧的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伴有口苦、目眩等症。

④胸痹与悬饮 相同点二者均有胸痛。A.胸痹当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波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史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

B.悬饮胁肋胀痛持续不减。

18、惊悸与怔忡的鉴别诊断

惊悸与怔忡的病因不同,病情程度上又有轻重之别。怔忡每由内因引起,并无外惊,自觉心中惕惕,稍劳即发,病来虽渐,但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为深重;惊悸则相反,常由外因而成,偶受外来刺激,或因惊恐,或因恼怒,均可发病,发则心悸,时作时止,病来虽速,但全身情况较好,病势浅而短暂。二者在病因、病情程度上是有明显差异的。但是二者亦有密切的联系,惊悸日久可以发展为怔忡。

19、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诊断 ①内伤发热 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

②外感发热 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起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

20、癫、狂、痫证的鉴别诊断 癫与狂,均属精神失常,这是共同特征。但癫者静,狂者动;癫者多喜,狂者多怒。痫证平素如常人,发则眩仆倒地,昏不知人,常伴见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发出猪羊叫声等候,临床上不难区别。

21、中风与厥证、痉证、痫证的鉴别诊①中风与厥证 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一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移时多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不利等表现。

②中风与痉证 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发病时也可伴有神昏,需与中风闭证相鉴别。但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既有神昏,而后可以出现抽搐。痉证抽搐时间长,中风抽搐时间短。痉证患者无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状。

③中风与痫证 痫证发作时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与中风相似。但痫证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卒发仆地时常口中作声,如猪羊啼叫,四肢频抽而口吐白沫;中风则仆地无声,一般无四肢抽搐及口吐涎沫的表现。痫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但可再发;中风患者昏仆倒地,其神昏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难以自行苏醒,需及时治疗方可逐渐清醒。中风多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亦与痫证不同。

22、中风之中脏腑与中经络的鉴别诊断 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中风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轻者中经络,重者中脏腑。

/ 14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要 ①若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见中经络之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伴神志障碍。②若凤阳痰火蒙蔽神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见中脏腑重证,络损血溢,瘀阻脑络,而致猝然昏倒,不省人事。

23、刚痉与柔痉的鉴别诊断 《金匮要略》中说“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其

将痉病分为刚痉与柔痉,二者除了有发热、颈项强急、口噤,甚则角弓反张等痉病的共同主症外,刚痉以恶寒,无汗为特征,柔痉以汗出,而不恶寒为特征。寒性收引,风性开泄,刚痉兼太阳表实证,柔痉兼太阳表虚证。

24、暑厥、气厥、蛔厥的鉴别

(1)相同点:气厥、暑厥都有“突然昏迷”这一症状,气厥合蛔厥都有“手足厥冷”的特点。

(2)不同点:

①暑厥 发生在夏令炎暑季节,多见于久曝烈日之下,或久劳于高温之室的人,感受暑邪,热郁气逆,阻遏气机,闭塞清窍而卒然发厥,兼见头晕、头痛、胸闷身热、面色潮红,或有谵妄等症。

②蛔厥 是由于蛔虫扭结成团,阻塞肠道,逆行入胃,胃气上逆,钻孔乱窜,进入胆道,以致出现脘腹剧痛,按之有瘕块,甚则呕吐蛔虫,汗出肢冷等症。因其呕吐蛔虫加上四肢厥冷故称“蛔厥”。在临证之时,应根据其不同症状和本证加以区别。

③气厥 是由于肝气不舒,气机逆乱,上壅心胸,阻塞清窍,故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握拳。而肝气上逆,气机闭塞,肺气不宣,则呼吸气粗。阳气被郁,不能外达,则四肢厥冷。气闭于内,则见脉伏,肝

气郁滞未畅,则脉见沉弦。

25、头痛与眩晕的鉴别诊断

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

26、诸痛的部位、性质、特点与辨证论治

(1)胸痹

以胸部闷痛为主症患者多见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一般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严重者可见胸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等危候,可发生猝死。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辩证首先辨别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疏理气机,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尤重活血通脉治法;本虚宜补,权衡心脏阴阳气血之不足,有无兼见肺、肝、脾、肾等脏之亏虚,补气温阳,滋阴益肾,纠正脏腑之偏衰,尤其重视补益心气之不足。

(2)胃痛

以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还应辨兼夹证。

/ 14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要 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辩证施治。邪盛以祛邪为急,正虚以扶正为先,虚实夹杂者,则当祛邪扶正并举。

(3)腹痛

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其疼痛性质各异,若病因外感,突然剧痛,伴发症状明显者,属于急性腹痛;病因内伤,起病缓慢,痛势缠绵者,则为慢性腹痛。

腹痛应辨别性质,如寒痛、热痛、气滞痛、血瘀痛、食痛等;还需辨别部位,如胁腹、两侧少腹痛,大腹疼痛,脐腹疼痛,脐以下小腹痛等。

(4)头痛 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头痛部位可发生在前额、两颞、巅顶、枕项或全头部。疼痛性质可为跳痛、刺痛、胀痛、灼痛、重痛、空痛、昏痛、隐痛等。头痛发作形式可为突然发作,或缓慢起病,或反复发作,时痛时止。疼痛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可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数周,甚则长期疼痛不已。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事不节、病后体虚等病史。

首先辨别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外感头痛属实证,以风邪为主,故治疗主以疏风,兼以散寒、清热、祛湿。内伤头痛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虚者以滋阴养血,益肾填精为主;实证当平肝、化痰、行瘀;虚实夹杂者,酌情兼顾并治。

还要辨相关经络脏腑。因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头面,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由于受邪之脏腑经络不通,头痛之部位亦不同。大抵太阳头痛,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少阳头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厥阴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

(5)淋证 以小便频数,淋漓涩痛,小腹拘急隐痛,为各种淋证的主症。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多见于已婚女性,每因疲劳、情志变化、不洁房事而诱发。

临床辨证首先应辨六淋之类别,其次,须辨证候之虚实,虚实夹杂者,须分清标本虚实之主次,证情之缓急,最后须辨明各淋证的转化与兼夹。实则清利,虚则补益,为淋证的基本治则。

(6)痹证 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痹证的辩证,一是要辨邪气的偏盛,二是要辨别虚实。痹证以风、寒、湿、热、痰、瘀痹阻经络气血为基本病机,其治疗应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根据邪气的偏盛,分别予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顾“宣痹通络”。

(7)腰痛 急性腰痛,病程较短,轻微活动即可引起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加重,脊柱两旁常有明显的按压痛;慢性腰痛,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腰部多隐痛或酸痛。常因体位不当,劳累过度,天气变化等因素而加重。本病常有居处潮湿阴冷、涉水冒雨、跌扑闪挫或劳损等相关病史。

腰痛治疗当分标本虚实。感受外邪属实,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予以温散或清利;外伤腰痛属实,治宜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为主;内伤致病多属虚,治宜补肾固本为主,兼顾肝脾。

27、引起昏迷的常见病证 痫病、厥证、眩晕、中风、痉证

28、以下列方药为主方治疗的病证:龙

/ 14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要 胆泻肝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归脾汤、金匮肾气丸、失笑散、藿香正气散、葛根芩连汤等。

⑴龙胆泻肝汤:不寐(肝火扰心)、痫病(痰火扰神)、胁痛(肝胆湿热)、耳鸣耳聋(肝胆火盛)、血证(鼻衄—肝火上炎;吐血—肝火犯胃)、自汗盗汗(邪热郁蒸)。⑵温胆汤:心悸(痰火扰心)、不寐(痰火扰心)、耳鸣耳聋(痰火郁结)、内伤发热(痰湿郁热)。

⑶柴胡疏肝散:胸痹(气滞心胸)、胃痛(肝气犯胃)、腹痛(肝郁气滞)、胁痛(肝郁气滞)、黄疸(肝脾不调)、积聚(七版:气滞血阻)、鼓胀(气滞湿阻)、郁证(肝气郁结)。

⑷归脾汤:心悸(心血不足)、不寐(心脾两虚)、眩晕(气血亏虚)、郁证(心脾两虚)、血证(鼻衄—气血亏虚;吐血—气虚血溢;便血—气虚不摄;尿血—脾不统血;紫斑—气不摄血)、自汗盗汗(心血不足)、内伤发热(血虚发热)。

⑸金匮肾气丸:喘证(肾虚不纳)、痰饮(脾肾阳虚)、消渴(下消—阴阳两虚)、内伤发热(阳虚发热)。

⑹失笑散:胃痛(瘀血停胃)、积聚(五版:气滞血阻)。⑺藿香正气散:呕吐(外邪犯胃)、泄泻(寒湿内盛)。

⑻葛根芩连汤:泄泻(湿热伤中)。

29、噎膈、反胃、梅核气、呕吐的鉴别 ①噎膈 是指痰、气、瘀互结于食管,阻塞食管、胃脘导致吞咽食物梗噎不顺,饮食难下,由胃复出的病证。

②反胃 指饮食入胃,脾胃虚寒,胃中无火,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反出之病。

③呕吐 外感、饮食、情志等因素导致胃气上逆所致。

④梅核气 为无形之痰气阻于咽喉,自觉咽中如有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但饮食咽下顺利。

30、呃逆与干呕、嗳气的鉴别诊断

①干呕 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乃胃气上逆,冲咽而出,发出呕吐之声。

②嗳气 是胃气郁阻,气逆于上,冲咽而出,发出沉缓的嗳气声,常伴有酸腐气味,食后多发,故张景岳称之为“饱食之气”。③呃逆 呃逆古名为“哕”,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特征。④三者区别 在病位上,呕吐、嗳气在胃,呃逆在膈肌。在病机上,三者都有胃气上逆,而呃逆还有膈间不利的因素存在,故临床特征各异,是不难分辨的。

31、泄泻与痢疾的鉴别诊断

泄泻与痢疾的病变部位都在肠间,应予以鉴别:

①以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液者为痢疾;而痢疾之腹痛是与里急后重同时出现,且腹痛便后不减。

②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如水样者为泄泻。泄泻亦有腹痛证,但多与肠鸣脘胀同时出现,其痛便后即减;二者不难分辨。

32、干霍乱与腹痛的鉴别

①霍乱证,猝然心腹作痛,上吐下泻,谓之湿霍乱也。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谓之干霍乱也。干霍乱,临床表现为突然腹中绞痛,吐泻不得,俗称搅肠痧、斑痧、乌痧胀。多因冷气搏于肠胃,或邪恶污秽之气郁于胸腹,闭塞经隧,气滞血凝,中气拂乱所致。②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均可导致气

/ 14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要 机阻滞、脉络痹阻或经脉失养而发生腹痛。

33、腹痛与疝气、肠痈的鉴别诊断 腹痛为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导致的气机郁滞、脉络痹阻及经脉失养所致;肠痈之腹痛集中于右少腹部,拒按明显,转侧不便,右足喜屈而畏伸;疝气之腹痛是少腹痛引睾丸,与本篇所讨论之单纯腹痛有明显的区别,临床结合并发的其他症状是不难鉴别的。

34、胃痛与真心痛的鉴别诊断

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其病变部位、疼痛程度与特征、伴随症状及其预后等方面,与胃痛有明显区别。

35、急黄、阳黄、阴黄的鉴别诊断 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并结合症状、病史予以鉴别。

①阳黄 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②急黄 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③阴黄 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36、黄疸与萎黄的鉴别诊断

①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

②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

37、积证与聚证的鉴别 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因积与聚关系密切,故两者往往一并论述。

38、鼓胀与水肿的鉴别

二病均可见肢体水肿,腹部膨隆。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伴见轻度肢体浮肿。而水肿则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面色晄白,腹壁亦无青筋暴露。鼓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聚于腹中。水肿乃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

考点二:下列病证的转化联系

中医内科病证发生后,由于失治误治,往往转化成另外病证,只有清楚地认识到病证之间的转化过程、相互之间的联系,才能正确地诊断和治疗。

1、感冒与咳嗽的疾病转化

咳嗽可以是发病即始,也可由其他疾病发展而来,如感冒治疗不及时,失治误治,或体弱者后期迁延,病邪深入,进一步伤及肺系,肺气耗伤,可发展为咳嗽,临床不可不辨。

2、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转化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影响为病,久延则邪实转为正虚。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肺气益伤,逐渐转为内伤咳嗽;肺脏有病,8 / 14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要 卫外不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特别在气候转寒时尤为明显。久则从事转虚,肺脏虚弱,阴伤气耗。于此可知,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有时两者又可互为因果。

3、肺痈、肺痨、咳嗽、喘证、哮证与肺痿的转化关系

①肺痨久嗽,耗伤阴津,虚热内灼,肺痈热毒熏蒸伤阴,消渴津液耗伤,热病邪热伤津,或因误治(汗、吐、下利等)消亡津液,以致热壅上焦,消灼肺津,变生涎沫,肺燥阴竭,肺失濡养,日渐枯萎。②内伤久咳、久喘、久哮等,耗气伤阳,以致肺虚有寒,气不化津,津反为涎,肺失濡养,痿弱不用。则均可导致肺虚,津气亏损,失于濡养,或肺燥伤津,或肺气虚冷,气不化津,以致津气亏损,肺失濡养,日渐肺叶枯萎而成肺痿。

4、哮证与喘证的转化

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哮病久延可发展成为经常性的痰喘,故可将哮列入喘证的范围。

5、咳嗽与喘证的疾病转化

咳嗽反复发作,久病肺弱,咳伤肺气,肺之气阴不足,以致气失所主而短气喘促,久病迁延不愈,由肺及肾,肾之真元伤损,根本不固,则气失摄纳,上出于肺,出多入少,逆气上奔而为喘,若肾阳衰弱,水无所主,凌心射肺,肺气上逆,心阳不振而致喘,则属虚中夹实之侯。

6、咳嗽、喘证、痰饮与肺胀疾病转化

肺胀的发生,多因久病肺虚,痰浊内停,每因再感外邪,诱使病情发作加重,久病肺虚,如内伤久咳,支饮,哮喘,肺痨等肺系慢性疾病,迁延失治,痰浊内停,气还肺间,日久导致肺虚,成为本病的发病基础。

7、胸痹与心悸的转化

心悸日久不愈或失治误治,气滞、血瘀、痰阻,痹遏胸阳,阻滞心脉;或心阳不足,胸阳失运,气血运行失畅,痹遏胸阳,阻滞心脉,发展为胸痹。

8、心悸与不寐的转化

不寐一证,多为情志所伤,劳逸失度、久病体虚、五志过极、饮食不节等引起的阴阳失交、阳不入阴而形成。心悸也可由这些病因导致。心悸与不寐虽属于两种疾病,但临床可以一起出现,因为病机相同,可以相互转化,互为疾病。

9、泄泻与痢疾的转化

证诸临床,泻痢两者,可以互相转化,有先泻转痢者,亦有先痢转泻者。两者病机以及临床症状各有不同,病变之部位皆在肠间。

10、活人败毒散证与葛根芩连汤证的转若痢疾初起,发热恶寒,头身重痛,见表证者,可用解表法,活人败毒散主之。方中以人参坐镇中州,为督帅之师,以二活二胡和川芎从半表半里之际领邪外出。此即喻嘉言所谓“逆流挽舟”之法。更以枳壳宣中焦之气,茯苓渗下焦之湿,桔梗开上焦之痹,甘草和合诸药,乃陷者举之之法,不治痢而治痢疾之源。

倘身热汗出,脉象急促,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者,则用葛根芩连汤以解表清里。若痢疾初起,见表证的活人败毒散证失治误治,表邪入里化热,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者,转为葛根芩连汤证。

11、痢疾的预后与转归

/ 14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要 ①预后 一般说来,能食者轻,不能食者重;有粪者轻,无粪者重;气短、呃逆、唇如望朱,发热不休,口糜者重;痢色如鱼脑、如猪肝,如赤豆汁,或下痢纯血,或如屋漏水,均属重危之候。然亦当全面观察,脉证参合,不可执一而论。

②转归 急性痢疾,治疗及时得当,体质强壮者,一般在2周左右痊愈,症状在3-5天消失。若病邪重,或素体正气亏虚,或失治误治,致使痢疾长期不愈,转为慢性。

12、呕吐与反胃的转化

呕吐日久不愈,渐致脾胃虚寒,脾胃虚弱,中阳不振,水谷腐熟、运化不及;食入胃中,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导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渐成反胃。

13、鼓胀常见合并症的诊治

①大出血:骤然大量呕血,血色鲜红,大便下血,暗红或油黑。多属痰热互结,热迫血溢,治宜清热凉血,活血止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参三

七、仙鹤草、地榆炭、血余炭、大黄炭等。若大出血之后,气随血脱,阳气衰微,汗出如油,四肢厥冷,呼吸低弱,脉细微欲绝,治宜扶正固脱,益气摄血,方用大剂独参汤加山萸肉,并可与“血证”治疗互参。

②昏迷:痰热内扰,蒙蔽心窍,症见神识昏迷,烦躁不安,甚则怒目狂叫,四肢抽搐颤动,口臭便秘,溲赤尿少,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治当清热豁痰,开窍熄风,方用安宫牛黄丸合龙胆泻肝汤加减,亦可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

14、淋证与癃闭的鉴别及转化

癃闭与淋证均属膀胱气化不利,故皆有排尿困难,点滴不畅的证候。但癃闭无尿道刺痛,每日尿量少于正常,甚或无尿排出;

而淋证则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而每日排尿量正常。《医学心悟〃小便不通》所言:“癃闭与淋证不同,淋则便数而茎痛,癃闭则小便短涩而难通。”但淋证日久不愈,可发展成癃闭,而癃闭感受外邪,常可并发淋证。

15、癃闭与水肿的鉴别及转化

癃闭与水肿临床都表现为小便不利,小便量少,但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于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浮肿,甚者伴有胸、腹水,并无水蓄膀胱之症候;而癃闭多不伴有浮肿,部分患者还兼有小腹胀满膨隆,小便欲解不能,或点滴而出的水蓄膀胱之证,可资鉴别。

16、消渴常见合并症的诊治

消渴病日久,则易发生以下两种病变: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二是病久入络,血脉瘀滞。血瘀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且消渴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也与血瘀密切相关。

消渴病常病及多个脏腑,病变影响广泛,未及时医治以及病情严重的患者,常可并发多种病症:①消渴日久,肺失滋润,而发肺痨;②阴损及阳,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溢肌肤,则成水肿;③阴虚热炽,炼液成痰,痰阻经络,蒙蔽心窍而并发中风;④阴竭阳亡而致厥证;⑤燥热内结,营阴被灼,络脉瘀阻,蕴毒成脓,发为疮疡;⑥肾阴亏损,肝失濡养,肝肾精血不足,无以上承则会并发白内障、雀盲眼。

血管损害是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病理基础,如糖尿病眼底病变、糖尿病脑血管病变、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其中医病机以血脉涩滞,瘀血痹阻为核心,活血化瘀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对于消渴病的多种并发症,可以辩证施治为主,适当配

/ 14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要 伍活血化瘀药物或方剂,以期提高疗效。

17、下列病证的调护特点:

(1)胸痹: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绪波动;注意生活起居,寒温适宜;注意饮食调节;注意劳逸结合,坚持适当活动;加强护理及监护。

(2)郁证:正确对待各种事物,避免忧思郁怒,防止情志内伤,是防治郁证的重要措施。医务人员深入了解病史,详细进行检查,用诚恳、关怀、同情、耐心的态度对待病人,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在郁证的治疗及护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对郁证患者,应做好精神治疗工作,使病人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并解除情志致病的原因,以促进郁证的完全治愈。

(3)水肿:①避免风邪外袭。②防止水湿外侵。③注意调摄饮食。④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破皮肤。⑤劳逸结合,调畅情志。

(4)中风:应识别中风先兆,及时处理,以预防中风发生。平时在饮食上宜食清淡易消化之物,忌肥甘厚味、动风、辛辣刺激之品,禁烟酒,要保持心情舒畅,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避免疲劳,以防止卒中和复中。

(5)癃闭: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起居生活要有规律,避免久坐少动。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情绪,切忌忧思恼怒。消除外邪入侵和湿热内生的有关因素,如过食肥甘、辛辣、醇酒,或忍尿,纵欲过度等。早期治疗淋证、水肿、尿路肿块、结石等疾患。对疫斑热患者,要及时补充体液,维持体内液体的平衡。

(6)消渴:本病除药物治疗外,注意生活调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保证机体合理需要的情况下,应限制粮食、油脂的摄入,忌食糖类,饮食宜以适量米、麦、杂粮,配以蔬菜、豆类、瘦肉、鸡蛋等,定时定量进

餐。戒烟酒、浓茶及咖啡等。保持情志平和,制定并实施有规律的生活起居制度。

(7)虚劳:虚劳一般病程较长,多为久病痼疾,症状逐渐加重,短期不易康复。其转归及预后,与体质的强弱,脾肾的虚衰,能否解除致病原因,以及是否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护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脾肾未衰,元气未败,形气未脱,饮食尚可,无大热,或虽有热而治之能解,无喘息不续,能受补益等,为虚劳的顺证表现,其预后较好。反之,形神衰惫,肉脱骨痿,不思饮食,泄泻不止,喘急气促,发热难解,声哑息微,或内有实邪而不任攻,或诸虚并集而不受补,舌质淡胖无华或光红如镜,脉象急促细弦或浮大无根,为虚劳的逆证表现,其预后不良。(8)痹证:本病发生多与气候和生活环境有关,平素应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免居暑湿之地。特别是居住寒冷地区或气候骤变季节,应注意保暖,免受风寒湿邪侵袭。劳作运动汗出肌疏之时,切勿当风贪凉,乘热裕冷。内衣汗湿应及时更换,垫褥、被子应勤洗勤晒。居住和作业地方保持清洁和干燥。平时应注意生活调摄,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有助于提高机体对病邪的抵御能力。

痹症初发,应积极治疗,防止病邪传变。病邪入脏,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行走不便者,应防治跌仆,以免发生骨折。长期卧床者,既要保持病人肢体的功能位,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还要经常变换体位,防止褥疮发生。久病患者,往往情绪低落,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和消化机能低下,因此,保持病人乐观心境和摄入富于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9)胃痛:胃病三分靠药,七分靠养。所以胃病患者在平时的饮食上注意不可暴饮暴食,贪食生冷、油腻的食品。要少食多餐,禁酒忌辣,注意调摄。

/ 14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要(10)泄泻:①起居有常,调畅情志,谨防风寒湿邪侵袭。②在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饮食,避免生冷,禁食荤腥油腻等物。

(11)痢疾:①做好水、粪的管理,饮食的管理,消灭苍蝇。②饮食的宜忌,与治疗的配合至关重要,必须说服病人,严戒口腹,宜进清淡之食,禁食荤腥油腻之品,前者养肠胃以祛邪,后者败肠胃而留邪。

(12)呕吐:起居有常,生活有节,避免风寒暑湿秽浊之邪的入侵。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对肝气犯胃者,尤当注意。饮食方面也应注意调理。对呕吐不止的病人,应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8、痿证与痹证的鉴别与转化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流注肌腠经络,痹阻筋脉关节而致。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机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肉萎缩。而痿证复感风寒湿邪,亦可发为痹证。

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提示咳嗽是内、外病邪犯肺,肺脏为了驱邪外达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

2、《医学正传》论哮与喘。

明〃虞抟《医学正传》则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统称“哮喘”,而简名“哮证”、“哮病”。

3、《证治汇补》论肺胀。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咳嗽》提出对肺胀的辩证施治当分虚实两端,“又有气散而胀者,宜补肺,气逆而胀者,宜降气,当参虚实而施治。”对肺胀的临床辨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景岳全书》论血证病理。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血证》对血证的内容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提纲挈领地概括为“火盛”及“气伤”两个方面。

5、《血证论》论治血四法。

《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著,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均有许多精辟论述,该书所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确实是通治血证之大纲。

6、《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论治吐血三要法。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7、《医学正传》论九种心痛(胃痛)证治。《医学正传〃胃脘痛》说:“古方九种心

考点三:历代著名医家和医著

中医内科学是随着历史的前进和医学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历代医家、医著的学术思想,医学流派对内科学的理论与临床都有一定作用和意义。掌握并运用有关学说、医论旨在更好地了解历史沿革,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医疗水平。

1、《医学心悟》论咳嗽病理。程钟龄《医学心悟》指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

/ 14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要 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

8、《四明心法》论吐酸病理。

《四明心法〃吞酸》说:“凡为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河间主热,东垣主寒,毕竟东垣是言其因,河间言其化也。盖寒则阳气不舒,气不舒则郁而为热,热则酸矣;然亦有不因寒而酸者,尽是木气郁甚,熏蒸湿土而成也,或吞或吐也。又有饮食太过,胃脘膜塞,脾气不运而酸者,是怫郁之极,湿热蒸变,如酒缸太甚则酸也。然总是木气所致。”可知吐酸一证,虽分寒热两端,总之治肝为根本。

9、《医宗必读》论治泻九法。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中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是泄泻治疗学上的里程碑。

10、《景岳全书》论痰与饮、泄与痢的异同。

《景岳全书〃痰饮》:“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盖饮为水液之属,凡呕吐清水及熊腹膨满,吞酸嗳腐,渥渥有声等证,此皆水谷之余停积不行,是即所谓饮也。若痰有不同于饮者,饮清澈而痰稠浊;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故治此者,当知所辨,而不可不察其本也。”

《景岳全书〃泄泻》中所述:“泻浅而痢深,泻轻而痢重,泻由水谷不分,出于中焦,痢以脂血伤败,病在下焦。在中焦者,湿由

脾胃而分于小肠,故可澄其源,所以治宜分利;在下焦者,病在肝肾大肠,分利已无所

及,故宜调理真阴,并助小肠之主,以益气化之源”。

11、刘河间论痢疾治法。

刘河间指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12、《金匮要略》论胸痹。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并进行了专门的论述。把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乃本虚标实之证。在治疗上,根据不同证候,制定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方剂,以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之效,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特点。

13、《医宗必读》关于积聚分期论治。李中梓《医宗必读〃积聚》篇则提出了积聚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的治疗原则,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已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

14、《内经》、《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关于眩晕的论述。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在《内经》中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较多的论述,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大惑论》中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旋转”。《素问玄机原病

/ 14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要 式〃五运主病》中言:“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主张眩晕的病机应从风火立论。

《丹溪心法〃头眩》中则强调“无痰不作眩”,提出了痰水致眩学说。

《景岳全书〃眩运》篇中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指出“无虚不能作眩”。

15、《内经》、张仲景、朱丹溪、王履、张景岳、王清任等论中风病因病理。

《内经》中无中风的病名。但认识到感受外邪,烦劳暴怒可以诱发本病,此外,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体质、饮食有密切的关系。

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在治疗上,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

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丹溪心法〃论中风》指出:“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元〃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明〃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而倡导“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16、《外科正宗》论瘿病。

《外科正宗〃瘿瘤论》认为:“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指出瘿瘤主要由气、痰、瘀壅结而成,采用的主要治法是“行散气血”、“行痰顺气”、“活血散坚”,该书所载的海藻玉壶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所习用。

17、《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医宗必读》论水肿。

《丹溪心法〃水肿》:“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术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

《景岳全书〃水肿》:“肿胀之病,原有内外之分。验之病情,则惟在气水二字足以尽之。故凡治此症者,不在气分,则在水分,能辨此二者而知其虚实,无余蕴矣。病在气分,则当以治气为主;病在水分,则当以治水为主。然水气本为同类,故治水者,当兼理气,以水行气亦行也。此中玄妙,难以尽言。”

18、《内经》论痹证。

《内经》不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还以整体观阐述了痹与五脏的关系。

19、《内经》论痿证。

《内经》对本病论述颇详,阐述了痿证的病因病机、病证分类及治疗原则。《素问〃痿论》指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肺热叶焦”,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肢体痿软。还将痿证分为“皮、脉、筋、骨、肉”五痿。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原则。

/ 14

篇3:重视“生成”,让科学课堂更完美

一、尊重生成,给生成营造氛围

在课堂中,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会生成新的想法和各种要求, 教师应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看准学生思想的症结和可能的走向,随时调整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动态生成式教学,不图省事和形式,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让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谈。所以当学生在独立探究的过程中,问我是对是错时,笔者总是反问他们“你们说呢”,留给他们一个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究。

如在上“植物的一生”一课时,笔者在讲“探究种子萌发条件”,一个学生突然问:种子如果没有种皮能不能萌发? 根据科学教学参考书的要求, 只需让学生探究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即可 ,所以备课时笔者也没有设计这个问题。怎么办? 是搪塞过去,还是置之不理? 可这毕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好机会,想到这里,笔者放弃原有的教学设计, 坦然地告诉大家我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用实验证明吧。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考虑得非常细致,不仅把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种子具有活的完整的胚,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探究出来, 而且还扩展到“土壤、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同时也解决了“没有种皮,种子很难萌发”这一科学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点。

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是有限的, 而课后的时间却是无限的,在教学中,当学生有创造的火花生成时,即使这个问题不适合在课堂上展开,也不要采取否决的态度, 而要鼓励他们课后去寻找答案, 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 不是简单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大可能课后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 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 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显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我们追求的也许正是这一点。

二、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我们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 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预先设计, 并在预案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 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 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 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应该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课堂上完成的演示实验往往由于教师的事先预设,实验过程、现象单一,而家庭实验、课外实验不确定因素更多,很难预设,却更易生成。所以应该将课堂与课外实验有机结合,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活动。如在“电能的利用”一节的学习中, 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认识一些电器设备的功率, 书上只提供了一些常见家用电器的功率值,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获得。而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事先在回家观察各种家用电器的功率,填入事先设计的表格内。不同学生观察的和准备的说明书都不一样, 学生也都会仔细倾听和阅读别人提供的说明书。于是在课堂上生成了很多新的问题,如不同空调功率相差很大,空调制热和制冷功率不一样等。很显然,课前的自主准备材料促进了课堂生成。

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它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 给学生成留足空间。

三、根据生成及时调整预设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 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 课堂经常会被学生的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所打断。这些“意外”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 而学生总是在这样不断的生成过程中得以发展。

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中,教材没有安排“回声”,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在教学中提及回声知识,让学生有所了解。学生对回声表现出浓厚兴趣,许多学生提出疑问:教室里为什么听不到回声? 教师解释:因为人耳无法把反射的声音与原声区分。学生听后略有迟疑,又问:怎样的反射的声音与原声人耳才能区分呢? 如果继续回答学生的疑问,那将离教案的预设越来越远, 为了完成事先预设的其他内容,必须尽快结束这个内容。笔者立即解析到:反射的声音到达人耳的时间要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才能区分开。听完这个解释,学生马上追问: 怎样的声源才能让反射的声音比原声晚0.1秒呢 ? 面对学生高涨的热情和不断的质疑 ,教师的情绪无法不为之感染, 只能决定不按照预设的教学进程进行课堂教学, 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计算离障碍物至少多远才能将反射的声音与原声区分开, 进而又提出更加诱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1) 你能用这个知识测量海底的深度吗?( 2) 你能用这个知识测出声速吗? 通过进一步教学学生终于把涉及的问题解决了。虽然预设的教学没有完成,但令教师欣慰的是学生得到了预设之外的喜悦和收获。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 在学生需要时大胆地跳出预设, 只有这样才能更艺术化地调节教学过程的轻重缓急。

篇4:中医内科学总结完美

开创信息、能量、物质完美新医学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说:“只有量子力学能解释生命过程中化学键的特殊作用。”苏永安博士35年来致力中医科学化工作的探索,科学地阐释和论证了中医能量“气”的科学实质内涵,重新建构了古中医的气化理论,并结合国际极尖端的量子共振技术,开创了“生命能量养生医学”理论体系。

科学是严谨的,苏永安经过漫长的临床实证工作,在反复的论证和研究中,终于找到“人体第二生命能量系统”——“量子生理结构系统”。据苏永安介绍,由于对物质能直接产生变化,其作用将与“第一生命能量系统——经络”相联系;人体小宇宙与大宇宙的生命三要素——信息、能量、物质终于得到完整呈现,人体的生命系统也完整落实;重大疾病将可直接从信息能量波的纠正,通过这两大系统的质能互变作用而彻底改变物质损伤,且从根本上改变了疾病的本质。科学家认为,建立在量子力学基础上的量子医学将全面改变人类医学的架构;量子医学是建立在量子力学、量子哲学、量子生物学和生命信息学基础上的现代医学新门类;量子技术使人类可在微观状态进行人体健康的研究和探索,它将医学从细胞层次推向了构成人体的基本微粒子——量子态层次,并为治愈当今世界众多“不治之症”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人类新医学体系的诞生

医学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健康长寿。苏永安表示,当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发表了震撼科学界的E=MC2公式并阐明了物质与能量的关系后,逐渐带动了人类从物质文明走向能量文明,因此,21世纪也必然是“能量医学”的时代。

21世纪初,人们便期待着新医学的诞生。世界各地涌起各种疗法,却始终缺乏一套完整的具有科学实质结构研究,以及科学量化、精准有效的完整诊断方式及快速治疗工具,社会的进步必然是一个从宏观进入微观的趋势和过程,因而,新医学体系无可争议地落在了量子医学上,苏永安表示,量子哲学就是把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并从整体出发研究各要素组成系统的方式。建立在量子哲学上的量子医学也要求我们在一个系统中能全面整体、相互联系且辩证地看问题。

这种思想观无疑非常契合中医的理论思想,所以很多专家认为,量子医学在未来将在中医理论全新阐释方面带来积极意义。如阴阳理论、五行理论、经络理论、气血本质理论等方面可以获得新的解释和印证。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苏永安才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她的量子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正是将最先进的量子科学技术和博大精深的中医相互结合而成的,这是一套源于传统但不囿于传统、呈现科技却又高于科技的完美理论。

对于为何选择中医,苏永安解释说,中医理念优于西方医学理念之处,主要有四点:

第一,中医在三千年前已俱备“能量”理念,并建立了完整的能量理论:阴阳、五行、经络气化理论。

第二,中医发现了生命的第一系统——经络,三千年后的今天,经络才被人类生物医学界确为生物的“隐性感传线(LPSC:Latent Propagated Sensation along Channel)”。

第三,21世纪的科学已认知:宇宙是由信息、能量、物质三大要素组成;中医发现的经络系统具有量子信息的特色,个人因此将之定位为“第一生命系统”。

第四,信息的形式是“场”,能量的形式是“波”,物质的形式是“粒子”,中医经络兼具“场”与“波”的特性,是人体的完整信息能量系统,因此十二经络体系出现与十二地球磁力线同步运转、共振交流,地球自转一周,十二經络体系也依序自转一周。因此,经络作为“场体医学”远远超过了西方医学的“点、线、面”的医学。

“创新量子中医学”作为兼具量子医学微弱磁场的科学微观数据,它具备中医学宏观阴阳、五行、经络的现代科学数据的量化诊断与治疗。在治疗部分,所适用的CLE量子共振水,如今已研发348种与人体谐振的超低频(SLF),其中,直接影响人体谐振的超低频有138种,能令重大疾病立即改善的有38种,在这之中,就包含了中医概念的十四经脉共振频率,这些具有特殊性质的超低频,对人体康复所需要的整体序化功能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目前,此崭新的技术正在积极研究人类抗衰老的课题,预期该技术可将人类平均寿命提高到130岁。

传统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选择古老精深的中医学,是源于苏永安对生命的好奇与热爱。在兴趣的指引下,她邀游在中国古代生命文化、生命科学的大海中,并随着研究的深入,她深深地为黄帝内经及古典医学中描述的人体气脉及能量的奥妙所痴迷。

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证,苏永安认为:经络是开放的生物能量系统,中医里的“天人合一”是指人体与宇宙的信息能量共振。以地球生物而言,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涵盖了一年四季的变化及东南西北的方位;五运六气更是大气与人体共同的气化运动,此外,根据太阳变化节律制定的二十四节气、与地球磁场(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应的人体十二经脉等都含括其中。苏永安说:“五运六气与子午流注法是中医能量医学的代表,也是中医时间医学的精髓。”

功夫不负有心人。苏永安的创新理论得到了海外专业领域专家队伍的广泛认同,早在1998年她便获邀参与生命信息能量技术的研究工作,从2001年开始,她的经络养生DIY教学开始将针灸教具改为量子共振水,她将水涂或贴在经络穴位上,运用水的波动特性与人体经络生命能量产生奇妙的波动共振现象,此研究比电疗、磁疗、远红外线疗法、奈米光疗等西方能量医学界的能量疗法,既无痛觉,效果也更加神速,深受广大学员的喜爱。2004年,苏永安和多位大学教授、社会精英及专业医师等共同成立了“中华生命能量养生协会”以致力推动这21世纪的科学养生新法。

在她漫长的科研试验与临床实证工作中,苏永安终于将“信息、能量、物质”得以完整呈现,并在传统和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下建构了人体的生命系统,此外,她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也有了全新的视角。其创立的“生命能量养生学”,将传统的中医能量医学的宏观思想,与西医量子医学的微观研究两相结合,开发经络的深层脉动潜能,调动人体潜藏的自愈力。

CLE量子中医是中医量子学理论体系的实践着力点

任何理论只有落实到具体的技术中才能彰显其科技价值。探索在生命能量养生学征程上的苏永安,她的思想和智慧从来都不是空洞的说教。她理论上的创新成果——CLE量子中医(专利号:ZL200920135093.3)就是其理论的体系。

CLE量子中医曾获得国际活性量子共振技术(Vitality Quantum Resonance Technique)授权,它以古中医经络为经,以地球负磁能为纬,结合宇宙量子能量开发出可广泛应用于美容、养生、抗衰老、回春、治疗等功能显著的量子生命能量液。

苏永安认为,一切病因均来自细胞分子阴阳能量运动的失序。CLE活性量子共振技术透过与人体生物能量的共振与谐振重新排列细胞水分子自然的正常序位,体内的运动开始有序化,进而影响到相关的一切生物分子的序化效应,并自动导正人体被不良环境与药物破坏的电磁结构,使身体机能恢复到最自然的健康状态。

由传统中医的经络与穴位所衍生的针灸及指压技术可以见证水的能量论点,因此经络与穴位目前已被西方国家所广泛接受,这也为现代电磁物理学与电磁生理学所证实。水是最强的偶极效应载体,只要配合适当的共振频率,水可谓是能够改变人体全身结构最奇特的媒介物质。

CLE量子共振水是经奥地利电磁兼容性国际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Austria)权威认证检测的产品,经认证结果显示,CLE活性共振水被确认为是有系统化的研制成果;CLE水结构的特殊频率显示不寻常的稳定性及规律性,能将水转化为强化人体能量的媒介,并与人体经络及血液循环系统相互共振,此外,该产品还能适当地修补人体的电磁能结构。CLE活性共振水拥有五边形十二面体的生物学组态,不仅为纯水样本所缺乏,并还显示出了非凡的生物质量。其在22.5赫兹处具有正值共振指数,具有活性且能提升水的质量,对于细胞中水分的新陈代谢及细胞再生有重大的功效,并能有效缓和电磁污染的问题。

CLE技术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高波动能之人体推动作用,更在于其有序化之活性共振,可补充人体结构所需能量,且适当恢复人体受损的电磁结构。同时,CLE生命能量养生具有自然、自愈、平衡、简单、规律、共振、有序、全息、无痛、安全、速效等优点。

德国能量与信息医学协会渥特·梅丁格博士认为:“CLE水拥有五边形十二面体的生物学组态,显示出了非凡的生物质量,CLE水结构的特殊频率显示不寻常的稳定性及规律性能将水转化为强化人体能量的媒介……对血液供应系统与人体的能量流动与运输有高度共振,可强化人体的能量控制系统。”奥地利电磁兼容性国际研究所叶政秀教授说:“苏永安博士的研究结晶像极了美国Dr.Albert Roy Davis一生钻研的负磁能,不但对人类的健康有益,也刻绘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

充满了爱与和平。以十二经脉时间养生法为经,以地球负磁能为纬,即可维持人体的自愈力,具有能对‘万变的外在的环境在体内的各种刺激’强而有力的适应力。”“中华民国能量医学学会”秘书长,磁能专家沈立忠博士说:“苏永安博士以经络能量专家进而研究大自然信息能量交流、转化的特性,并透过科学方法储存于水媒介内,拓宽了经络的保健价值。”

苏永安研究开创的“创新量子中医学”其中包含的人体量子结构系统,目前已非常完整,常见的各种重大疾病,基本可由其克服,其康复时程略述如下:一般痛症及急性痛症多在一小时内治愈;器官与组织疾病,通常可在1周至1月之間治愈;重症或多器官疾病及常见罕见病,约在1-3个月治愈或显效;中晚期癌症、其他绝症及特殊罕见病,治愈期一般超出三个月或不能治愈。

经临床验证,对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耳鼻喉疾病、脑、神经疾病、皮肤疾病、血液,造血系统疾病、骨,关节,肌肉疾病、内分泌病、代谢性疾病、肾脏,尿路疾病、生殖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精神疾病等均有明显疗效,甚至对美容、养生、抗衰老类也有独特功效。

CLE技术产业前景广阔

基于科学的理念和成熟的技术,苏永安正准备扩大其研究技术产业化范围,以让更多的人享受到量子中医学的恩泽。据苏永安介绍,她将会在近期推出美容、去痘、生发三种纯天然、无化学成分的量子生命能量液。仅生发一项,保守估计就能在市场上创造出8亿元的经济价值。如能寻得志同道合之人,注入资金,她计划将在全国建立专治痛风、高血压、糖尿病等疑难杂症的连锁量子中医院或门诊,其市场前景无可度量。由于量子生命功能医学目前在国际上还是前沿的高端技术,处于领先地位,所以在产业上并不存在竞争,该项目将是一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限的项目。

虽然前景无限,但就目前而言,苏永安认为她们的努力仍不够。在她心中,让能量养生法造福世界才是她的最终梦想。苏永安说,古老中医具备完整的人体能量理论体系,然而中医研究者若不愿意或不能尽快将中医现代化、科学化,以与国际学术接轨,迟早将被科技的洪流所冲破。苏永安在她的新书《CLE量子中医康复医学缔建信息、能量、物质完美新医学》中说:“中医的信息能量医学有其宏伟完整的体系,若不能得到科技文明的滋养以使其更突破、更茁壮、更发展,将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最大遗憾。

篇5:中医内科学总结完美

1.肺痨,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与肺痿鉴别。2.痹症,着痹:除湿通络 祛风散寒——薏苡仁汤。3.喘证,虚喘,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和参蛤散与哮病鉴别。4.咳嗽,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4.内伤发热,血瘀发热证: 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5.水肿,脾阳虚衰: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加减 与鼓胀相鉴别。

6.胃痛,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与真心痛鉴别。

7.中风-中脏腑-痰火淤闭证: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羊钩藤汤,可另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8.哮病,缓解期(肺脾气虚)——六君子汤加减。(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半夏)。

9.痢疾,湿热痢 :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芍药汤。10.黄疸,阴黄,寒湿阻遏证:温中化湿 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与萎黄鉴别 11.咳嗽,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12.中风-中经络-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

13.腹痛,湿热壅滞,通腑泄

热,行气导滞——大承气汤 14.尿血-脾不统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与血淋鉴别,15.不寐,肝火扰心证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加减,与一时性失眠鉴别。16.虚劳,肺气虚证:补益肺气 ——补肺汤。17.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múlì)汤合参附汤与奔豚鉴别。

18.泄泻,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19.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气不摄血?)自己考虑与痔疮鉴别。20.血淋。>

21.痉证,阳明热盛——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22.消渴(中消)气阴亏虚 :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

23.心悸-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合参附汤。24.癃闭-肾阳衰惫-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与淋证鉴别。25.便秘-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非气虚秘)-与肠结鉴别。

26.黄疸-阳黄-胆腑郁热,疏肝泻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与萎黄鉴别。27.癌病-肺癌-阴虚毒热证-养阴清热解毒散结——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与肺痈相鉴别。

28.胃痛-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 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29.头痛-肝阳上亢-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30.胸痹: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楼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与心痛鉴别。

31.吐血: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与咳血相鉴别。32.呕吐-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 33.胸痹-寒凝血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34.水肿-阳水-风阳相搏:疏风清热,宣肺利水——越婢加术汤-跟鼓胀鉴别。35.胁痛-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与胃痛鉴别。

36.头痛-内伤头痛-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

37.痿症-湿热侵淫-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加味二妙散与痹症鉴别。38.癌病(大肠癌)-肝肾阴虚-滋肾养肝——知柏地黄丸。

39.眩晕-痰湿中阻-化痰祛湿 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与中风鉴别。40.郁证-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与虚火喉痹鉴别。41.痢疾-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与泄泻的鉴别。

42.腹痛,淤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与胃痛鉴别。43.痿证,肝肾亏损证鼻翼干甚,滋阴清热——虎潜丸。44.痉证 心营热盛,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45.咳嗽,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与咳喘鉴别。46.喘证,实喘,肺气郁闭,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47.哮病,肺肾两虚证 ——生脉地黄汤和金水六君煎。48.内伤发热,气郁发热,——丹栀逍遥散。

49.感冒:暑湿伤表-清署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鉴别与时行感冒(可能性大)。50.头痛-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与眩晕鉴别。51.淋证(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与癃闭鉴别。52.眩晕-肾精不足,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53.腰痛,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

54.泄泻,寒湿内盛,散寒化湿,藿香正气散

55.紫斑-血热妄行证-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加减-与丹毒鉴别。

56.消渴, 下消,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与瘿病鉴别 57.蛇串疮 气滞血瘀 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58.绝经前后诸证,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女贞子 墨旱莲草。

篇6:中医内科学方歌总结

月华丸甘草干姜汤

月华丸方擅滋阴,二冬二地沙贝苓,甘草干姜出金匮,虚寒肺痿诚可贵,山药百部胶三七,獭肝桑菊保肺金。甘草四两姜二两,温肺复气功效倍。

桔梗杏仁煎补肺汤

桔梗杏仁用甘草,银花连翘夏枯草,补肺参芪与熟地,五味紫菀桑白皮,红藤枳壳与贝母,百合麦冬与阿胶。补肺益气且养阴,肺虚喘证病可愈。

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肺胃阴虚燥象见,胃嘈干咳最堪当。

沙参清肺汤沙参清肺用沙参,白芨黄芪太子参,合欢甘草冬瓜子,化痰养阴桔苡仁。

保真汤保真参芪术草味,赤白苓芍天麦归,生熟地柴朴骨皮,柏知莲陈姜枣随。

驻车丸千金传下驻车丸,两半归连重一般,三两阿胶姜一两,阴虚久痢得灵丹。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杏草姜枣助,宣肺解毒消湿肿,湿热兼表黄疸瘳。

通瘀煎景岳全书通瘀煎,活血顺气功效专,归尾红花山楂泽,乌青木附香字含。

地榆散地榆散方用多验,地榆茜根黄芩连,山栀茯苓六味配,清热化湿凉血专。

生姜甘草汤生姜甘草千金方,人参甘草大枣姜,补脾助肺生津液,虚寒肺痿服之康。

黛蛤散黛蛤青黛蛤壳配,清肝化痰功效倍,咳逆痰粘胸胁胀,验方屡经临床推。加味桔梗汤

加味桔梗重桔梗,苡仁贝母芨橘红,银花甘草葶苈子,清肺化痰排脓壅。如金解毒散

如金解毒景岳创,黄芩黄连黄柏藏,山栀桔梗甘草和,解毒清肺消痈方。大补元煎

大补元煎景岳方,山药山萸熟地黄,参草枸杞归杜仲,真阴方耗此方尝。芎芷石膏汤

芎芷石膏金鉴方,川芎白芷石膏羌,菊花藁本共相配,风热头痛应审详。通幽汤

通幽汤中二地俱,桃仁红花归草濡,升麻升清以降浊,噎塞便秘此方需。桃仁红花煎

桃仁红花括桃红,丹参赤芍归川芎,延胡香附青皮地,活血化瘀心络通。槐角丸

槐角丸有地榆防,当归黄芩枳壳匡,血热得凉自可止,擅治肠风及脱肛。桑白皮汤

桑白皮汤半夏苏,杏仁贝母芩连栀,清泄痰热病根除,痰热郁肺喘可治。加减泻白散

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参茯青陈五味入,加减泻白方名立。

平喘固本汤秦艽鳖甲散

平喘固本为验方,参味冬虫胡桃香,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磁坎苏款夏橘红,补肺纳肾化痰良。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

越婢加半夏汤补天大造丸

越婢加夏金匮方,麻黄石膏配生姜,补天大造参芪山,术苓枣志杞龟版,半夏甘草大枣和,痰热郁肺表邪伤。地芍归鹿紫河车,培补阴阳莫大焉。

射干麻黄汤仲景射干麻黄汤,细辛五味半生姜,紫菀冬花大枣入,气逆痰鸣服之康。

香附旋覆花汤香附旋覆出条辨,覆花香附苏夏添,苡仁茯苓陈皮合,和络理气擅化痰。

枕中丹枕中丹出千金方,龟版龙骨远志菖,或丸或散黄酒下,开心定志又潜阳。

清金化痰汤清金化痰统旨方,芩栀桔麦二母桑,瓜蒌橘红草茯苓,清热泻肺痰火宁。

养心汤养心汤用草芪参,二茯芎归柏子寻,夏曲远志兼桂味,再加酸枣总宁心。

补气运脾汤补气运脾有四君,黄芪陈皮砂仁群,生姜大枣半夏曲,运脾和胃此方论。

生铁落饮医学心悟铁落饮,二冬二茯胆南星,橘志蒲翘钩玄贝,更加朱丹可镇心。

蚕矢汤蚕矢汤用苡木瓜,芩连栀通吴萸夏,加入豆卷清湿热,霍乱转筋甚相适。

正气天香散正气天香出河间,理气止痛温中寒,乌药香附干姜入,紫苏陈皮效平凡。己椒苈黄丸

己椒苈黄治饮方,腹满便秘尿少当,此因水聚肠间起,前后分消病自康。神术散

医学心悟神术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藿香砂仁六味共,和中消导食厥先。柴枳半夏汤

柴枳半夏用柴胡,枳壳半夏芩蒌辅,桔梗杏仁青皮草,和解清热饮邪除。顺气导痰汤

验方顺气导痰汤,内括导痰汤全方,生姜木香香附入,理气解郁化痰良。二阴煎

二阴煎中生地冬,元参黄连竹叶通,灯芯茯神酸枣草,滋阴降火有神功。五汁安中饮

韭汁牛乳反胃滋,养营散瘀润肠奇,五汁安中姜梨藕,三般加入用随宜。启膈散

启膈散中郁金用,沙参丹参贝荷苓,杵头糠与砂仁壳,噎膈津枯燥结通。燃照汤

燃照汤用芩滑石,半夏厚朴栀豆豉,白蔻省头草配入,清热避秽泄浊湿。丁沉透膈散

丁沉透膈丁沉香,藿香香附和木香,参术芽曲青陈夏,肉蔻砂果朴甘尝。

人参养荣汤甘遂半夏汤

四君四物八珍方,十全大补芪桂商,甘遂半夏金匮方,遂夏芍蜜甘草襄,姜枣五味远陈配,去芎方名养荣汤。饮留胃肠此方施,遂草相反义深广。

葱豉桔梗汤茜根散

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栀竹叶加甘草,景岳全书茜根散,凉血止血滋阴擅,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茜根黄芩侧柏叶,生地阿胶甘草全。

无比山药丸局方无比山药丸,六味地黄要去丹,苁蓉菟丝仲巴戟,牛膝五味石脂全。

四味回阳饮四味回阳景岳方,人参附子草炮姜,阳气虚衰猝昏仆,面白汗出肢冷尝。

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鸡子黄,芍药黄芩合成方,更有驻车归醋用,连胶姜炭痢阴伤。

化肝煎化肝煎为景岳方,疏肝泄热和胃良,陈皮青皮与丹皮,芍药山栀泽贝匡。

连理汤张氏医通连理汤,人参白术草干姜,黄连茯苓六味共,温中清肠效非常。

六磨汤四磨饮子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去参加入木香枳,五磨饮子白酒斟。六磨汤内加大黄,气滞便秘亦能医。

茵陈术附汤医学心悟茵术附,干姜甘草肉桂辅,健脾和胃温寒湿,阴黄此方病可除。

犀角散犀角散中犀黄连,升麻山栀茵陈全,清热解毒开机窍,急黄危重此方先。

滋水清肝饮

滋水清肝肝郁气,舌红少苔脉弦细,枣栀归芍北柴胡,六味地黄将阴济。安神定志丸

安神定志用远志,人参远志及龙齿,茯苓茯神二皆用,心虚胆怯用此治。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有四君,山莲扁豆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丁香散

古今医统丁香散,草丁柿蒂良姜参,呃声沉缓脘不舒,温胃降逆散中寒。黄芪汤

黄芪汤源金匮翼,益气润肠擅虚秘,劳倦纳呆便秘涩,蜜丸嚼服功效卓。加味四物汤

加味四物金匮翼,养血调血四物力,芩草菊花蔓荆入,血虚头痛此方医。润肠丸

润肠丸用归枳壳,生地桃麻两仁和。劳倦纳呆便秘涩,蜜丸嚼服功效卓。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疟母方,庶虫鼠妇及蜣螂,蜂窠石苇人参射,桂朴紫葳丹芍姜,瞿麦柴芩胶半夏,桃仁葶苈和硝黄,疟疾日久胁下硬,症消积化保安康。

调营饮羌活胜湿汤

调营饮用元胡陈,芎芍莪黄当归身,羌活胜湿羌独芎,甘蔓藁本与防风,瞿葶腹苓槟桑白,辛芷桂草姜枣斟。湿气在表头身重,发汗升阳经络通。

越婢加术汤石苇散

越婢加术金匮方,麻黄石膏枣生姜,石淋宜用石苇散,石苇车前滑石临,甘草白术共相配,风水重肿自尔康。冬葵瞿麦共相配,清除结石加三金。

沉香散程氏萆薢分清饮

沉香散出金匮翼,沉香石苇滑橘皮,冬葵芍归草留行,气淋实证此方医。

膏淋汤膏淋汤中山药参,地黄芡实补脾肾,白芍龙牡脂液固,虚证膏淋此方珍。

清肺饮证治汇补清肺饮,黄芩栀子桑白群,苓麦木通车前子,功在上清下利因。

耳聋左慈丸耳聋左慈精亏方,小儿药证直诀倡,六味地黄磁柴并,滋肾降火鸣聋当。

防风汤防风汤中防麻黄,归桂秦艽葛根姜,茯苓杏芩草枣配,祛风通络行痹方。

薏苡仁汤类证治裁薏仁汤,薏仁归芎麻桂羌,独防川乌苍姜草,着痹沉重此方匡。

补肝汤补肝汤中熟地黄,当归川芎芍药襄。麦冬木瓜草枣配,滋阴养肝此方尝。程氏萆薢分清饮,黄柏白术菖蒲苓,莲子丹参车前子,湿热淋浊宜早图。代抵当丸

代抵当丸大黄硝,生地肉桂甲归桃,证治准绳奇方出,通瘀散结利水道。五子衍宗丸

五子衍宗枸杞子,覆盆菟车五味子,精气虚寒命火衰,传代衍宗此方治。益气聪明汤

益气聪明汤蔓荆,参葛升芪黄柏并,再加芍药炙甘草,耳聋目障服之清。乌头汤

历节痛来不屈伸,或加脚气痛维均,芪芍麻草皆三两,五粒乌头煮蜜匀。虎潜丸

虎潜足痿是妙方,虚骨陈皮并锁阳。龟版干姜知母芍,再加柏地作丸偿。拯阳理劳汤

上一篇:加班调休补充制度下一篇:2024学校综治安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