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

2024-06-13

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共6篇)

篇1: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

浅谈《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

刘珍 孙爱英 蒋利群

湖南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邵阳(422000)

摘要:针对目前中医内科学传统教学存在的教学方法单

一、教学内容陈旧等弊端,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及手段,调整课时,加强知识结构联系等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中医临床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教学体会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专业学科,是中医学科的主干课程,在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此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思维模式。在以往的传统授课模式中教师以板书讲授为主,学生以听为主,对教学内容死记硬背。这种模式的教学方法简单,形式单一,无法提高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不能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不能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至于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很难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因此,为了追求教育的现代化,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中医内科学长久、健康地发展,务必要在传承与教育方式上进行改革。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浅述几点对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和认识,供同道参酌。

1注重学科交叉联系,促进知识融会贯通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医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1]。要求学生能正确运用中医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内容,对内科常见病证进行综合分析、诊断及处方用药。本课程以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应注意结合其他中医基础课程,其中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的联系颇为重要,也不能忽视与妇科、外科、儿科等其他中医学科的联系。教学上既要突出本学科的重点,又要兼顾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促进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发展,目前我国医学临床上中西医技术相结合的医疗方法,已经成为治病救人的主要方式。因此,对于中医专业学生的教学也应符合当前医疗情况的要求,要与时俱进。不能单一的、纯粹地进行中医知识的教学,而应建立以中医知识为主,西医知识为辅的知识结构。教学时,在疾病的定义、发病、诊断、治疗等方面,适当地讲解相关性西医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化、现代化。不仅要加强学生的中医知识功底,也要有一定的西医知识,以便有足够的竞争力,去获取医疗行业的一席之位。2合理分配教学课时,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中医内科学是连接中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的桥梁,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性,其在高级中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众人所知[2]。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论治,并能结合临床变化灵活运用。“填鸭式”的课堂讲

授,使得教学内容枯燥、单调,导致学生被动吸收,难以消化和理解。在本校,以往中医内科学教学主要分为课堂讲授和临床见习两部分,且多采取的比例为4:1,这显然不符合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因此,课时比例调整为首要任务。

首先要增加总课时,将以往的80课时延长至100课时,课堂讲授与临床见习的比例调整为3:1。二者的安排不必遵循旧有的先理论后临床的教学方法,可在理论课之前进行一次临床见习,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在课堂讲授与临床见习基础上,增加课外实践活动和课后自学两部分。课外实践活动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进行组织、安排,如开设模拟诊所、邀请著名学者进行专业讲学或专题讲座、举办与西医内科学专业学生的交流会、开展校外义诊活动等。让理论与实践进行交叉,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把握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3.1 灵活运用多元教学方法,启迪学生临床思维

中医内科学阐述的是内科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诊断、临床证候、证治规律及其理论的学术源流,指导中医内科临床实践,系统地反映中医临床思维和辨证论治规律,课程知识涉及到各科基础知识及多系统疾病。怎么使教学内容系统化、条理化、浅显化?关键是抓好教学的“三环节”,即定义、病因病机、各病证型[3],以此为主线,点面结合,灵活运用多方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笔者主要采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与病案讨论法,授课过程中穿插讨论式、图表法、提问式、启发式、探究式、导入式、归纳比较等各种教学方法,启迪学生临床思维,收效显著。3.2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中医内科学教学多年来一直采取传统教学方式,而中医理论相对比较深奥、抽象,中医内科学知识体系庞杂、繁多,这单凭教师一张嘴、一只粉笔、一本教案,无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对所学知识不能深刻理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随着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网络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具有即时性、共享性、互动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和优势[4],多媒体教学具有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变化的立体演示特点,可使许多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5]。因此,合理、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将课程内容制做成集影象、图片、动画、文字于一体的课件,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复杂的知识体系简单化。通过网络还可随时给学生展现出最新的医学知识及研究成果,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疾病病因病机、鉴别比较及各种证型的讲授,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可结合图表法、归纳总结法等教学方法。如鼓胀与水肿病的讲授,可在文字板书基础上添加图片、影像等辅助手段,通过看临床病人图片,听病人腹部叩诊音,真正地达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去鉴别、理解对两种疾病的认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3.3 开展病案讨论,培养学生临床运用能力

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临床课之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的重点在于辨证论治,学生不仅仅要记忆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具体地运用辨证论治体系。教学上即使拥有网络多媒体技术,但单纯理论知识讲解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盲目与迷茫,也难以摆脱中医内科学的呆板、单调。因此,在每一疾病讲授前后,可选一些适合学生自身学习情况的、具有真实性、代表性的病案进行讨论。

首先,在病案选择上,可选用古今经典医案,或临床实际病案,或根据疾病知识自编案例,以教材为中心,以简明易懂的方式设计好病案的呈现方式,设计每一个病案的针对性问题,并能反映某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教师必须十分熟悉案例,全面掌握案例可能涉及到的纵横知识面,对案例问题的解答做好十足的准备。

其次,对于病例的呈现,或以文字、图像的形式呈现,或教师、学生根据临床实际病例,自己充当患者。学生需按临床诊疗的思路,通过中西医诊断方法,围绕“病人”的病史资料(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婚育史、个人史及体格检查、舌脉、辅助检查等),做出中西医病名诊断及中医证型,并说明诊断依据,再确定治疗原则,最后处方用药。讨论过程可由一个学生进行分析解答,然后其他学生进行批解并提出各自的疑问,再师生一起讨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答疑解惑,教学互长。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引导、启发学生的临床分析思维,协调好辩论的局面,紧密围绕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做出归纳总结。通过这一方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深刻记忆与理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综

合分析、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教师自身素养和教学水平提高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4 临床见习融入PBL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创,1993年被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推荐[6]。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PBL教学法指的是在临床前期课或临床课中以病人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7]。其具有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小组讨论为主要方式、学生群体思维为主导、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为步骤的特点。

中医内科学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性,临床见习是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才能巩固中医内科的理论知识,提高诊治疾病的能力。笔者在临床见习的教学中,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融入PBL教学模式,取得了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先选择典型住院病人,简要地介绍病人的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主诉等)。依据病情与中医内科学临床见习大纲设置问题,比如消渴病人,这一病人的具体发病机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哪些?如何辨证施护?其次,到病房查看具体病人,要求学生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内容,对病人进行详细地病史资料收集,且运用

西医诊法对病人进行体格检查,期间教师要随时记录学生错误的询问及查体方法,以便在后面的讨论中指出纠正。然后组织讨论,轮流发言,学生依次汇报病史资料,并结合实验室等辅助检查对资料进行分析,作出中西医病名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医证型、制定出防治方案,且对病人的预后与转归作出判断。把事先设置的问题与病人的具体病情相结合展开讨论,对自己所作出的结果阐明理由,发言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并作答,教师注意控制讨论的时间和范围,并适当给予指导,对学生们的发言及时作出归纳统一。最后,要求学生以住院病历的形式撰写一份病历,教师对学生书写的病历要认真批阅,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足。

在中医内科学的临床见习阶段,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PBL教学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来收集信息,这进一步加强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联系,在已有的问题上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不断地去解决问题,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对疾病的临床分析思维能力,加强了知识间的交叉学习,推陈致新,开拓新的领域,让学生有较宽阔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地基础。

4改革考核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知识综合能力

以往的考核方式是以卷面考试(占90%)和平时成绩(即课程学习中平时作业、答问、纪律等各方面情况,占10%)两部分为主,这种方式存在诸多弊端,不少学生临阵磨枪,考场作弊,不能真实地反应

学习水平。因此,在这两种考试方式的基础上,增添技能考核、病历书写两部分,成绩采取百分制。卷面考试部分为闭卷考试,占总分数的50%;技能考核部分占总分数的20%,这部分要求学生对病人或模拟病人进行四诊运用及相应的体查,然后辨证论治,教师则在旁通过目测酌情给分;病历书写部分占总分数的20%,需要把第二部分的内容书写成一份完整的住院病历;最后结合10%的平时成绩。

这种考核方式能立足于实用型中医人才的培养目标,重视临床实践技能的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的临床诊断能力、辨证施治能力及病历书写能力。学生公平、公正地进行考核,杜绝了考试抄袭和舞弊的现象,能全面、客观地去评价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为基层选拔和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中医专科人才。5结语

总而言之,笔者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为着重点,紧密结合课堂讲授与临床实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并适当结合医案分析、模拟情境教学及课外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因此,需要对教学内容不断地进行丰富和更新,对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地进行改进与完善。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教学的目的最终在于培养学生临床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为培养出跨世纪的适用于基层的优秀中医学类大专人才,势必建立一系列符合中医专业自身客观规律的,能有效激发教学生机与活力的,具有灵活性、科学性及创新性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 周仲瑛主编.中医内科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2] 杨树升,林丽.湖南吉首大学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l0):2561-2562.[3] 吴利平.抓好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三环节”[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2):64.[4] 滕晶.网络环境下多向互动式《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山西中医,2010,26(2):57-58.[5] 唐韧,黄清香.浅谈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研究,2004,4:160-161.[6]Tavakol K,Reicherter EA.The role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the enancement of allied health education[J].Allied Health,2003.23(2):110-115.[7] 于征淼,陈晶.浅谈PBL教学法在中医高等教育中的应用[J].中医药学刊,2006,24(1):151-152.作者简介:刘珍,女,1979年8月出生,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

篇2: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

不知不觉已经在附一实习结束,这也是我在大学四年来,第一次真正的上临床,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离开了枯糙的书本,面对着的是活生生的病人,而我也充当了一回冒牌的实习医生。

在我们下科之前经过简单的培训,可是这些培训对于我们从来都没有接触过临床工作的我们,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适应和学习很多东西。我把在中医内科学习的心得总结如下:

1、继承创新文明务实 校训短短的八个字,就是出入校门前永远的记忆,所需继承的太多太多,前辈们的精神,乃重中之重,而后才是思维方式,最后才是药房等等,创新,思维方式与药剂的创新,文明,谦而有理,务实,踏踏实实,无论做哪一行,哪一业,做好脚下,我觉得这八个字不光是运用在学习医学,在各行各业中,都应该有这种精神,前辈们一步步辛勤的走下的路,我们应该走的更加辉煌。如此一来,这大学,也算得上并未白上了。

2、医人医心 现如今太多病从心起,我们只能医人的躯壳,医人心,却是另一项浩瀚渺茫的工程,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不断的在思考这一问题,如何医人心?以佛心观人,人人为佛,以魔心观人,人人为魔,花开生两面,佛魔一念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最终的答案,是以自性悟本真。自己要做一个榜样,不是时代,历史的榜样,而是自己的榜样,做好自己,自然会有人来拜访你,你由着他拜访,给他提点,解惑,自然能够医人心结,路还很长,无论是否从医,应有一颗医者之心。

3、目标 在医院实习的同学很多,有很多同学都有考研的打算,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好好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对于我来说,是把实习放在首位的,毕竟只有那么一次,时间是那么的珍贵,岂能浪费,正因为这样我下定决心一定在实习期间好好锻炼自己,无论自己今后是否从医,都要在学习的道路上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应对日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在实习期间订个目标很重要,没有目标,我们就没有进取的方向,而我的目标是:在实习过程中培养自己临床思维、掌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掌握各项临床操作技术、掌握各项急诊的处理,能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些杂病。定下目标之后,就向着目标努力,有目标的做事情比毫无目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适应 医院的学习和课堂学习不同,刚刚实习的同学可能很深有体会,没有课室,没有教材,没有作业,没有考试。我刚开始也晕了,感觉自己太多东西不会了,又有太多的活儿等着我们去做了。我认为:边干边学,干就是学。既然在临床学习就是应该是“实践第一”,它意味着你要去干有关诊断、抢救、观察、治疗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在科里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干活,而不是在看书,这就需要我们去适应在临床上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像有些同学说的一样,在病房工作又忙又累,啥都学不到,其实这是方法不得当。我的适应方法是,看书结合临床,上班看病,下班看书;比如来了一个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我会先把类风湿关节炎这章看一遍,掌握其诊疗规范标准,然后再观察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情况,对照书本,书本-实践-书本-再实践。事先看书可以指导你的临床实践,事后看书可以对你的临床实践予以校正、补充和深化。对于我们这些初出校门的实习生,在学校里看书是为了学习,而在临床工作中看书则是为了实践。

5、注重细节

在病房里工作,不但要记住病人的主要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而且要记住治疗的具体方法和全部细节:药名、剂型、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注重细节。我们得经常去查房,和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了解患者的既往史、药物过敏史等等。给血压高的患者量血压,给糖尿病患者制定膳食方案,给有损伤的患者包扎换药等等。

6、培养思维

在临床工作,我觉得要培养严谨的临床思维,这点也是我有所欠缺的,临床思维是临床医生接触病人后形成初步临床诊断和制定合理治疗方案的基本思维形式,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要培养严谨的临床思维,就要求实习医生详细正确的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尽量掌握病人所有疾病的相关信息是进行正确临床思维的关键,尽管现在先进检查设备很多,但是辅助检查只能取到辅助诊断,印证结果的作用,只有详细的病史和可靠的体征才是对疾病推理性分析的客观依据。此外,还要建立严密的逻辑思考,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实习生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辨,但切忌不科学,不严谨的“联想”,应对病人信息进行选择性编码,结合病人主要表现及其相关的背景因素,将各个方面的“症状”整合起来思考,抓住问题的实质,有限度地寻找相关理论来解释,而最终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7、悟

其实个人觉得,这一点在于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悟。其实在中医科实习的体会远远不止上述几点,心之所向,即为天堂,我们心中充满世界,充满爱,自然你便能给你的身边带来爱,你的身边都满满的是爱,那你的世界,不就是一个爱的世界吗?

世人多疾苦,在医院实习的时间,自己看到了许多病人背后的事,家境,付出,责任,承担,辛勤,汗水,泪水,荣耀,使命。哎,以善人心观世人,世人皆善!以魔人心观世人,世人皆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心之所向,即为天堂。

本学期前,我曾上过武当山·太子洞拜访过洞中唯一的道人,贾爷爷,那双澄澈的眼神,放佛洞穿了我的灵魂,发自肺腑的言论,讲述着我们身上的责任,我心之所向,我心之所念,是为世界,人类,动物,植物,大的阴阳。历史留下精华,遗毒,责任,都将一代代传下,由我们承担!

壮哉我大中医!以蓬勃的文化,思维,带这个世界走向光明。

合十

另附:武当山·太子洞·贾爷赠

低调做人

低调做人做出样,上善若水老子讲,冤家宜解局和谐,你让我柔共吉祥,遵纪守法灾祸少,节能环保促健康,相亲相爱相互帮,忍让柔弱胜刚强。

安分守己

风吹草动莫紧张,坚定正确大方向,维稳第一不动荡,莫要乘风去做浪,蚂蚁休想充大象,蚯蚓不可把车挡,安分守己爱本行,勤劳致富最久长。

顺从天意

天意不可去违抗,只能顺从不可挡,下雨由天嫁由娘,凡夫俗子谁能犟,掩耳不忙细细想,替天行道莫迷向,良心无愧自知详,知足常乐无祸殃。

敬老爱幼

人在世间为谁忙,磨去磨来有多长,上为父母孝应当,下为儿女来教养,不可白活人世间,千方百计务正行,孝悌忠信礼义讲,廉耻分明最高尚。

2013年8月下旬,贾道爷赠

篇3:《中医内科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在多年教学中, 体会到中医内科教学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1 强化概念, 起先导作用

中医各病症的概念不单独是简单的定义, 学生如果只是机械的背诵即会忽略其内涵。应从以下几方面讲解: (1) 病因 (2) 病位 (3) 病机 (4) 临床主要表现。例如:感冒的概念是感受风邪或实行病毒, 引起肺卫功能失调, 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外感病。其病因则为风邪为主, 根据风为百病之长, 即可兼夹寒、夹热侵及人体;实行病毒即是传染性的致病邪气;由于其为非时之气, 则病变迅速, 具有传染性。但以上因素只有在正气不足, 卫外不固使乘虚伤人。病位在肺;病机以肺卫功能失调, 卫表失和为主;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则是其主要临床表现, 而因个体差异, 时令区别, 感邪轻重不同, 其主要表现亦有别。由此, 同学们可以从病证的字面义及引申义、病因、病机、主症、病位五个方面全面而准确地认识该病, 给之后的讲解起到提纲携领的作用

2 病因病机是治病之本

临床课学习的学生基础知识多数已经学完, 许多学生迫不及待的将注意力投向对病证的临床治疗而忽视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深刻把握, 特别是忽视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而病因病机又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教学点。病因病机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原因和机理, 它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依据, 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南。中医强调的是辨证论治, 有别于现代医学的见病医治。事实上, 中医内科病证都各有自己的临床特点和病机变化, 只要掌握不同病证的特点和病机, 就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各类疾病的发展脉络及其不同病证的鉴别。例如脾胃病症分析时, 首先找到其主要病因多为感邪, 饮食所伤及情志不遂所致。病位以脾胃为主, 导致脾胃升降失和气机不利, 不通而为病。胃脘痛其基本病机是胃气失和, 气机不利, “不通则通, 以及胃失濡养, ”不荣则痛;呕吐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 每因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饮食不节为病。初病多由邪气所干为实证, 久病多是脏腑功能失调, 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3 多病贯穿, 简捷易记

临床课程, 常见病症多, 学生任务繁重。但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 可有一证在多病, 多病见一证, 采用穿叉引证的方式, 将各种不同病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来讲解。例如眩晕以头目晕眩为主症, 轻者闭目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 旋转不定, 难以站立, 甚则昏扑倒地。而不寐的临床主症则为不易入睡, 或睡而不酣, 多梦易醒或整夜转侧南睡。但此二病均可见面色无华, 神疲倦怠, 食欲不振舌淡, 苔薄, 脉细弱无力的心脾两虚, 气血不足的主要病机。因此补益心脾为总纲, 均可施以归脾汤医治。这样就能将前后的教学内容和基础知识融合贯穿起来, 便于记忆, 加深理解。

4 中西医结合, 多措并举

现代医学直观, 易懂易记。中医内科的病症与现代医学的紧密结合, 可以使学生快速加深印象。例如水肿病, 风水泛滥型主要临床表现眼睑及头面部浮肿, 继则四肢及全身浮肿, 多伴有表证苔薄。辅助检查时多为尿常规:尿蛋白+~++尿沉渣中可有红细胞、颗粒管型;血清C3下降。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早期。治疗时可以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以疏风清热, 宣肺行水用越婢加术汤加减。兼以西医对症治疗, 控制感染。学生便可将其在辨证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5 多媒体教学, 内容生动形象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中医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单纯的填鸭式教学刻板, 单调, 学习时易于出现疲劳感。运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痹症患者的关节僵硬、肿大、变形、屈伸不利;鼓胀的腹胀大, 皮色仓黄, 脉络暴露;黄疸病的面黄、目黄、身黄等的多种病症皆可录制下来, 借助声音、视频、文本等的综合应用, 使学生看得见、听得懂, 变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易懂、枯燥为生动, 从而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6 拓宽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4: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

【关键词】 偏头痛;中医内科;辨证分型;治疗

在临床上,偏头痛作为一种头痛的病症,具有发作周期性的特点,这种疾病的其发病机理是:因为患者的神经系统或者是患者的血管功能发生了障碍,导致患者产生不同的程度头痛,且具有阵发性特点。发生偏头痛的患者具有的临床症状一般的表现主要包括感觉头痛反复发作,且在偏侧或者是双侧有疼痛感,在现代医学治疗中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可以彻底将偏头疼治愈的方法,主要的解决方法是是进行控制或者是减轻症状。本文主要是研究利用现代的中医理论探讨偏头疼的治疗方法,在中医理论中根据辨证分型将偏头痛按照发病的机制进行总结,可以分为肝阳上亢型和、浊邪型、清窍失养型和清阳不升等类型[1]。通过对症进行标本兼治,在临床上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汇总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接收治疗的100例偏头痛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中医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50例患者,其中中医组有男性患者29例,有女性患者21例;患者的年龄在18岁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5±2.5)岁;患者的病程为2周至18年不等,平均病程为(3.8±1.1)年;对中医组患者按照辨证分型分型,针对性标本兼治,主要类型有19例为瘀阻脑络患者,有15例为肝郁气滞患者,有9例为风刚上扰患者,还有7例为肝、肾阳虚。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31例,有女性患者19例;患者的年龄在17岁至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4±2.6)岁;患者的病程为3周至19年不等,平均病程为(3.9±1.6)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中医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50例患者,其中中医组给予的是中医治疗,采用内科的辨证分型方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则是采用西医的对症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中医组患者的治疗首先要进行中医内科的辨证分型,其中有19例为瘀阻脑络患者,有15例为肝郁气滞患者,有9例为风刚上扰患者,还有7例为肝、肾阳虚,对这些患者进行标本兼治。具体方法主要有:关于瘀阻脑络患者:这类患者头痛位置确定,观舌质成紫暗色,口述睡眠质量差且多梦,切脉显示弦涩,这类治疗方法应主要进行益氣活血通络,建议使用血府逐瘀汤。使用30g葛根、30g丹参、30g生牡蛎、30g生龙骨配合,10g桃仁、10g赤芍、10g川芎、10g川牛膝、10g佛手、10g酒洗地龙以及5g红花。对于神疲气少患者方剂加黄芪;感觉眼胀或者烦躁者方剂加钩藤和大麻;感觉恶心以及欲吐者方剂中加竹茹和法夏;伴随肾虚者方剂要加拘把子和仙灵脾。关于肝郁气滞患者。一般临床症状有感觉胸闷等不适感,切脉感觉弦有力,口述胁腹且胀满感较重,望舌呈现淡红或者暗红色,这类患者的治疗主要是进行理气并止痛,做到疏肝解郁。建议服用柴胡疏肝散,方剂为30g珍珠母,15g丹参、15g川芎各,12g牛白芍,10g郁金、10g柴胡、10g白蒺藜、10g醋元胡,6g炒积壳,5g蝎末。感觉眩晕伴随耳鸣患者方剂中要加钩藤和天麻;感觉口苦咽干以及伴随便秘者方剂中加龙胆草和黄芩;感觉脘胀不食者方剂中加麦芽和山楂;伴随着恶心和欲呕患者方剂中要加法夏和竹茹。关于风刚上扰患者,一般表现为头痛如裂,感觉眩晕耳呜,观面色为红且目赤,口述心烦失眠且脉弦有力,经常口苦咽干,伴随着胸胁胀痛,观舌质呈现出红色,这些症状治疗方法主要是熄风通络并平肝潜阳,建议服用天麻钩藤汤,方剂包括30g珍珠母、30g石决明、30g生牡蛎和30g的麦芽,以及10g僵蚕、10g天麻、10g钩藤、10g佛手片、10g川牛膝加上9g炒桅子和5g全蝎末、5g生白芍。对于感觉口苦且痰浊患者要在方剂中加石菖蒲和白芥子以及胆南星;对于伴随便秘患者方剂中加龙胆草;伴随着恶心和呕吐患者方剂中加陈皮和法夏。关于肝、肾发生阳虚患者,这类病人感觉事耳鸣耳聋,感觉咽干口燥,观舌呈现红色且舌苔较少,口述腰膝酸软,切脉弦细,经常心烦失眠,这类症状的治疗一般以滋阴养、补叶肾,自拟组方包括25g十茯苓,15g枸杞子、15g熟地、15g山药,l0g天麻、l0g山茱萸、l0g丹皮、l0g菊化、l0g白蔟藜。对于头痛较重者方剂中加全蝎和醋元胡;对于虚弱者方剂中加白芍和当归以及川芎等;还有患者伴随五心烦热方剂中加地骨皮。

1.3 疗效标准 具体标准为:一是控制:患者症状没有反复发作;二是显效:治疗的总积分降低大于50%;三是有效:治疗的总积分降低在20%至49%之间:四是无效:治疗的总积分降低小于20%[2]

2 结 果

对所有患者经过2个疗程至3个疗程的治疗,中医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是疾病得到控制有23例患者,占到56.0%,有11例患者显效,占到22.0%,有8例患者为有效,占到16.0%,还有3例无效,占到6.0%,最终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94.0%。对照组患者控制有26例患者,占到52.0%,有10例患者显效,占到20.0%有10例患者为有效,占到20.0%,还有4例无效,占到8.0%,最终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92.0%。

3 讨 论

在我国中医中对于“偏头痛”的中医病名标准包括“偏头风”或者是“脑风”以及“头痛”和“头风”等。主要是根据症状表现进行分型。在中医的症状方面偏头痛表现主要是:风邪兼寒邪、热邪或者湿邪之类,经络阻遏、气血失和、肝失疏泄、脑络失养、营血亏损、脉络失荣等[3]。所以确定偏头痛类型,由里向外进行调理,通过中医的内科治疗疗效较为理想,长期服用有效控制反复发作,且毒副作用小,患者易接受[4]。特别是伴随现代的中医理论深入研究,中医内科辨证分型方法应用也日趋的广泛,且取得理想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贾春生,郑丽娅,石晶,马小顺,李晓峰,李文丽.耳穴透穴埋针法治疗偏头痛46例[J].中医杂志,2009(10).

[2] 张萍,顾锡镇.正天丸治疗瘀血阻络型偏头痛临床药效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2(09).

[3] 陈贺华,刘勇,沈晓明.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与机制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3(01).

篇5:谈中医儿科学教学体会论文

《中医儿科学》是中医药院校的主要临床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相对较多而授课时数有限,并且内容繁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扎实掌握儿科知识并在临床中学以致用,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对《中医儿科学》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过去教学多以“一言谈”“满堂灌”“平铺直叙”的课堂讲授方法,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只有在求知欲很强的情况下,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才能处于最佳状态⑴。笔者在教学当中,首先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课时如果按平时直接从概述、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施治的顺序讲授,学生会觉得枯躁无味,千篇 一律,没有兴趣听课,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以痄腮为例,首先询问学生是否患过痄腮?接着问当时患痄腮有什么表现?当时患病时医生告诫你们什么了?在这种状态下进行讲解痄腮,让同学们带着好奇和疑问去学习这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同时讲课过程中用典型、具体的临床事例讲解小儿出现的各种表现、特点等,加深学生对儿科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突出儿科特色

儿科总论、各论中某些知识,与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有相同之处,因为已经学过,在此可适当地缩短授课时间,代之以回顾和提问的形式,以启发为主。将讲授的重点放在介绍儿童疾病的自身特点上来,突出儿科特色。以小儿感冒为例,可将授课重点放在小儿感冒不同于成人之处,小儿患感冒之后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夹证表现,提示在临床治疗小儿感冒时,应注意在解表的基础上佐以化痰、消导、镇惊,才能取得良好的诊疗效果。

3中西医内容有机结合

为了使学生在今后能更快地适应临床,满足社会需求,在中医儿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介绍一些必要的西医内容,中医儿科与西医儿科之间相互取长补短是非常必要的。某些疾病的危重阶段,及时采用西医抢救可降低死亡率;某些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确切疗效,所以教学中应结合病种适当介绍西医学知识,中西医结合方面比较成熟的成果要重点介绍推广。如讲授小儿肺炎和急性肾小球肾炎时,应该注意讲解一些西医知识。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好的疾病,笔者认为讲解时应当按各自的理论体系分别阐述,在治疗上相互取长补短。以小儿临床常见病泄泻为例,在临床中一般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应采取抗感染和补液疗法’能及时治疗并改善脱水状况;而对慢性腹泻,属胃肠功能紊乱、菌群失调及饮食所伤等因素引起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治疗,可收到理想的.效果。

4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现在医学院校多将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教学引入到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具有“形、声、色”融于一体的直观教学效果,会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如讲授“泄泻”时,给学生观看教材《小儿泄泻的中医治疗》中不同证型的大便性状,学生会对小儿泄泻各种证型的认识更加深刻,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虽然能够形象地表现临床素材,但在抽象内容(如病因病机)的讲解上可能不够透彻或强调不够,而且多媒体教学相对来说速度较快,内容较多,学生只是一味的接受,没有时间思考,在接受方面会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若利用不好多媒体课件,往往会存在学生感觉这节课学了很多东西,但记忆理解却不够深刻的现象。板书教学速度相对较慢,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接受知识、思考问题,尽量在课堂中将所学的知识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可以弥补多媒体教学中的不足,使得教学效果较好,但不足之处是它不能给学生以直观的形式表达,症状、体征不能用图片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因此,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应与板书教学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灵活运用。在应用中,重点部分如病因病机要采用板书,症状、体征能用图片表示的可用多媒体来播放,达到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在多媒体的制作过程中,注意文字不能过多,否则会影响看书的效果;同时也不能过于繁杂,导致“为多媒体而多媒体”,使人眼花缭乱,让形式冲淡了内容。只有灵活使用多媒体与板书教学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5比较归纳总结法

篇6: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

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

九、胸痹

败毒散

1、心血瘀阻证——血府逐瘀汤

2、风热犯肺证——银翘散 或 葱豉桔

2、气滞心胸证——柴胡疏肝散

梗汤

3、痰浊闭阻证——瓜蒌薤白半夏汤合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 涤痰汤

1、气虚感冒——参苏饮

4、寒凝心脉证——枳实薤白桂枝汤合2、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当归四物汤

二、咳嗽

5、气阴两虚证—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

6、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炙甘

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 草汤

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

7、心肾阳虚证——参附汤合右归饮

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

十、不寐

养亲汤

1、肝火扰心证——龙胆泻肝汤

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

2、痰热扰心证——黄连温胆汤

3、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泻白散

3、心脾两虚证——归脾汤

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

4、心肾不交证—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三、哮病

5、心胆气虚证——安神定志丸合酸枣

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 或 小青龙汤 仁汤

2、热哮证—定喘汤 或 越婢加半夏汤

十一、癫狂

3、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癫证

或 厚朴麻黄汤

1、痰气郁结证—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

2、心脾两虚证—养心汤送服越鞠丸

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 狂证 缓解期

1、痰火扰神证——生铁落饮

1、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

2、火盛伤阴证—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

2、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合金水

3、痰热瘀结证——癫狂梦醒汤

六君煎

十二、痫病

四、喘证

1、风痰闭阻证——定痫丸

1、风寒壅肺证——麻黄汤合华盖散 2.、痰火绕神证—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2、表寒肺热证——麻杏石甘汤

3、瘀阻脑络证——通窍活血汤

3、痰热郁肺证——桑白皮汤

4、心脾两虚证——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4、痰浊阻肺证——二陈汤合三子养亲

5、心肾亏虚证—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十三、痴呆

5、肺气郁痹证——五磨饮子

1、髓海不足证——七福饮

1、肺气虚耗证——生脉散合补肺汤

2、脾肾两虚证——还少丹

2、肾虚不纳证—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痰浊蒙窍证——涤痰汤

3、正虚喘脱证——参附汤送服黑锡

4、瘀血内阻证——通窍活血汤

丹,配合蛤蚧粉

十四、厥证

五、肺痈

1、气厥

1、初期——银翘散 实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

2、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虚证——四味回阳饮、生脉注射液

3、溃脓期——加味桔梗汤

2、血厥

4、恢复期—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实证——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

六、肺痨 虚证——独参汤 人参养营汤

1、肺阴亏损证——月华丸

3、痰厥——导痰汤

2、虚火灼肺证——百合固金汤合秦艽

十五、胃痛

鳖甲散

1、寒邪客胃证——香苏散合良附丸

3、气阴耗伤证—保真汤合参苓白术散

2、饮食伤胃证——保和丸

4、阴阳虚损证——补天大造丸

3、肝气犯胃证——柴胡疏肝散

七、肺胀

4、温热中阻证——清中汤

1、痰浊壅肺证——苏子降气汤合三子

5、瘀血停胃证——失笑散合丹参饮

养亲汤

6、胃阴亏耗证—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2、痰热郁肺证——越婢加半夏汤或桑

7、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

白皮汤

十六、痞满

3、痰蒙神窍证——涤痰汤

1、饮食内停证——保和丸

4、阳虚水泛证——真武汤合五苓散

2、痰湿中阻证——二陈平胃汤

5、肺肾气虚证—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3、湿热阻胃证——泻心汤合连朴饮

八、心悸

4、肝胃不和证——越鞠丸合枳术丸

1、心虚胆怯证——安神定志丸

5、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汤

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

6、胃阴不足证——益胃汤

3、心阳不振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十七、呕吐

汤合参附汤

1、外邪犯胃证——藿香正气散

4、水饮凌心证——苓桂术甘汤

2、食滞内停证——保和丸

5、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合朱砂

3、痰饮内停证——小半夏汤合苓桂术

安神丸 甘汤

6、瘀阻心脉证——桃仁红花煎合桂枝

4、肝气犯胃证——四七汤

5、脾胃气虚证——香砂六君子汤

1、聚证——

6、脾胃阳虚证——理中汤(1)肝气郁结证—逍遥散、木香顺

7、胃阴不足证——麦门冬汤 气散

十八、噎膈(2)食滞痰阻证——六磨汤

1、痰气交阻证——启膈散

2、积证——

2、津亏热结证——沙参麦冬汤(1)气滞血阻证——柴胡疏肝散合3、瘀血内结证——通幽汤 失笑散

4、气虚阳微证——补气运脾汤(2)瘀血内结证—膈下逐瘀汤合六

十九、呃逆 君子汤

1、胃中寒冷证——丁香散(3)正虚瘀结证—八珍汤合化积丸

2、胃火上逆证——竹叶石膏汤 二

十七、鼓胀

3、气机郁滞证——五磨饮子

1、气滞湿阻证—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4、脾胃阳虚证——理中丸

2、水湿困脾证——实脾饮

5、胃阴不足证—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

3、水热蕴结证——中满分消丸合茵陈

二十、腹痛 蒿汤

1、寒邪内阻证—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4、瘀结水留证——调营饮

2、湿热壅滞证——大承气汤

5、阳虚水盛证——附子理芩汤或济生

3、饮食积滞证——枳实导滞丸 肾气丸

4、肝气郁滞证——柴胡疏肝散

6、阴虚水停证—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

5、淤血内停证——少腹逐瘀汤 二

十八、头痛

6、中虚脏寒证——小建中汤

1、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 二

十一、泄泻

2、风热头痛——芎芷石膏汤

1、寒湿内盛证——藿香正气散

3、风湿头痛——羌活盛湿汤

2、湿热伤中证——葛根芩连汤

4、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

3、食滞肠胃证——保和丸

5、血虚头痛——加味四物汤

4、肝气乘脾证——痛泻要方

6、痰浊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

1、脾胃虚弱证——参苓白术散

7、肾虚头痛——大补元煎

2、肾阳虚衰证——四神丸

8、瘀血头痛——通窍活血汤 二

十二、痢疾 二

十九、眩晕

1、湿热痢——芍药汤

1、肝阳上亢正——天麻钩藤饮

2、疫毒痢——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2、气血亏虚证——归脾汤

3、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

3、肾精不足证——左归丸

4、阴虚痢——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4、痰浊中阻证——半夏白术天麻汤

5、虚寒痢——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三

十、中风

6、休息痢——连理汤

(一)中经络 二

十三、便秘

1、风痰入络证——真方白丸子

1、热秘——麻子仁丸

2、风阳上扰证——天麻钩藤饮

2、气秘——六磨汤

3、阴虚风动证——镇肝熄风汤

3、冷秘——温脾汤合半硫丸

(二)中脏腑

4、虚秘——

1、闭证——(1)气虚秘——黄芪汤(1)阳闭——羚角钩藤汤(2)血虚秘——润肠丸(2)阴闭——涤痰汤(3)阴虚秘——增液汤

2、脱证——参附汤合生脉散(4)阳虚秘——济川煎

(三)中风恢复期(了解)二

十四、胁痛

1、风痰瘀阻证——解语丹

1、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

2、气虚络瘀证——补阳还五汤

2、肝胆湿热证——龙胆泻肝汤

3、肝肾亏虚证—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3、瘀血阻络证——血府逐瘀汤合复元三

十一、疟疾

活血汤

1、正疟—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

4、肝络失养证—— 一贯煎

2、温疟——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二

十五、黄疸 参汤

1、阳黄——

3、寒疟——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1)热重于湿证——茵陈蒿汤 宝饮

(2)湿重于热证——茵陈五苓散合甘

4、瘴疟—— 露消毒丹(1)热瘴——清瘴汤(3)胆腑郁热证——大柴胡汤(2)冷瘴——加味不换金正气散(4)疫毒炽盛证(急黄)—《千金》

5、劳疟——何人饮 犀角散 三

十二、水肿

2、阴黄——

1、风水相搏证——越婢加术汤(1)寒湿阻遏证——茵陈术附汤

2、湿毒侵淫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脾虚血亏证——黄芪建中汤 合五味消毒饮

3、黄疸消退后调治

3、水湿浸渍证——五皮饮合胃苓汤(1)湿热留恋——茵陈四苓散

4、湿热壅盛证——疏凿饮子(2)肝脾不调——柴胡疏肝饮或归

5、脾阳虚衰证——实脾饮 芍六君子汤

6、肾阳衰微证—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3)气滞血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7、瘀水互结证—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二

十六、积聚 三

十三、淋证

1、热淋——八正散

2、石淋——石韦散

3、血淋——小葪饮子

4、气淋——沉香散

5、膏淋——程氏萆薢分清饮

6、劳淋——无比山药丸 尿浊——程氏萆薢分清饮 三

十四、癃闭

1、膀胱湿热证——八正散

2、肺热壅盛证——清肺饮

3、肝郁气滞证——沉香散

4、浊瘀阻塞证——代抵挡丸

5、脾气不升证—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6、肾阳衰惫证——济生肾气丸 三

十五、郁证

1、肝气郁结证——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证——丹栀逍遥散

3、痰气郁结证——半夏厚朴汤

4、心神失养证——甘麦大枣汤

5、心脾两虚证——归脾汤

6、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六味

地黄丸 三

十六、血证(1)鼻衄

1、热邪犯肺证——桑菊饮

2、胃热炽盛证——玉女煎

3、肝火上炎证——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证——归脾汤(2)咳血

1、燥热伤肺证——桑杏汤

2、肝火犯肺证——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证——百合固金汤(3)吐血

1、胃热壅盛证——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证——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证——归脾汤(4)便血

1、肠道湿热证——地榆散合槐角丸

2、气虚不摄证——归脾汤

3、脾胃虚寒证——黄土汤(5)尿血

1、下焦热盛证——小葪饮子

2、肾虚火旺证——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证——归脾汤

4、肾气不固证——无比山药丸 三

十七、痰 饮(1)痰饮

1、脾阳虚弱证——苓桂术甘汤合小半

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证——甘遂半夏汤或己椒

苈黄丸(2)悬饮

1、邪犯胸肺证——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证——椒目瓜蒌汤合十枣

汤或控涎丹

3、络气不和证——香附旋复花汤

4、阴虚内热证—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3)溢饮

表寒里饮证——小青龙汤

(4)支饮

1、寒饮伏肺证——小青龙汤

2、脾肾阳虚证——金匮肾气丸合苓桂

术甘汤 三

十八、消渴

(一)上消 肺热津伤证——消渴方

(二)中消

1、胃热炽盛证——玉女煎

2、气阴亏虚证——七味白术散

(三)下消

1、肾阴亏虚证——六味地黄丸

2、阴阳两虚证——金匮肾气丸 三

十九、自汗、盗汗

1、肺卫不固证—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

风散

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

3、阴虚火旺证——当归六黄汤

4、邪热郁蒸证——龙胆泻肝汤 四

十、内伤发热

1、阴虚发热——消骨散

2、血虚发热——归脾汤

3、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

4、阳虚发热——金匮肾气丸

5、气郁发热——丹栀逍遥散

6、痰湿郁热证—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

7、血瘀发热——血府逐瘀汤 四

十一、虚劳

(一)气虚

1、肺气虚证——补肺汤

2、心气虚证——七福饮

3、脾气虚证——加味四君子汤

4、肾气虚证——大补元煎

(二)血虚

1、心血虚证——养心汤

2、肝血虚证——四物汤

(三)阴虚

1、肺阴虚证——沙参麦冬汤

2、心阴虚证——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证——益胃汤

4、肝阴虚证——补肝汤

5、肾阴虚证——左归丸

(四)阳虚

1、心阳虚证——保元汤

2、脾阳虚证——附子理中汤

3、肾阳虚证——右归丸 四

十二、痹症

1、风寒湿痹——(1)行痹——防风汤(2)痛痹——乌头汤(3)着痹——薏苡仁汤

2、风湿热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

3、痰瘀痹阻症——双合汤

4、肝肾两虚证——补血荣筋丸 四

十三、痉证

1、邪壅经络证——羌活胜湿汤

2、肝经热盛证——羚角钩藤汤

3、阳明热盛证—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4、心营热盛证——清营汤

5、痰浊阻滞证——导痰汤

6、阴血亏虚证——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四

十四、痿证

1、肺热津伤证——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淫证——加味二妙散

3、脾胃虚弱证——参苓白术散合补中

益气汤

4、肝肾亏损证——虎潜丸

5、脉络瘀阻证—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 四

十五、腰痛

1、寒湿腰痛——甘姜苓术汤

2、湿热腰痛——四妙丸

3、瘀血腰痛——身痛逐瘀汤

4、肾虚腰痛

上一篇:大学生团活动总结下一篇:圣诞节情侣浪漫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