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法中医内科学

2024-06-18

教学法中医内科学(精选8篇)

篇1:教学法中医内科学

教学实施方案

《中医内科学》是中西医结合专业中重要课程,是中医临床学的基础,遵照《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计划》本课程在第4、5学期开设,每周3学时,共计8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56学时,临床见习28学时,为考试科目。课程结构体系完整,重难点突出,学时分配合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中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完理论课之后,能够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合理的处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安排了28个学时的见习操作时间,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便能用中医学的方法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但由于教学医院不能安排相关疾病的见习,这一环节只能依赖电教设备来完成。教学效果不理想。

《中医内科学》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大量开展示范教学,力求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中医临床学的基本技能,以之代替临床实践。也用了比较多的VCD电教片辅助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理论与临床脱节,无法完成尽有的实践教学环节。

《中医内科学》教学组

2006-10-29

篇2:教学法中医内科学

班级:2005级

学时:120

学:2008(春季学期)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学科的一门主课,也是临床其它各科的基础,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以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用中医基本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论治规律。指导中医内科的临床实践,系统地反映了辨证论治的特点。同时,考虑我校的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在中医内科教学中,适当补充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以启迪学生寻找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培养和造就新一代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人才。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学习要领和重点,并尽早熟悉中医内科学各病证的内容。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保持中医内科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的完整和统一,同时注重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教材以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七版)为蓝本,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中医内科学的内容作了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阐述,尤对各章节的相关病证重点、难点及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所常涉及的问题作了重点介绍。旨在向学生介绍简明实用的学习方法,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得其利器者,定收事半功倍之效。

在讲授每一个病证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了解相关病证的大体范围,预防调护,以及研究进展;熟悉各个病证的病因病机及诊断要点;掌握相关病证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及分型论治。对于每个病证的教学内容我们注重介绍:

(1)介绍相关病证的定义,沿革及范围。(2)分析相关病证的病因病机。

(3)介绍相关病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4)详细讲解相关病证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及分型治疗。(5)突出讲解每个病证的重点及难点。

(6)简要介绍相关病证的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

(7)课堂教学注重启发式,结合提问,病案举例,病案分析。(8)注重课后作业的检查及阶段性医院教学见习。

在系统的理论学习中,籍此可直取其要,画龙点睛;在实际应用中使学生籍此可有备无患。

从本次考试答题情况看,绝大多数同学对试题的理解与回答较好,反映出与该课程相符合的教学效果。其中90分以上1人,占5.0%,80-90分者8人,占40.0%,70-79分者10人,占50.0%,60-69分者1人,占5.0%。

而没有不及格者。具体来看,学生对名词解释、简答题出错较多,反映出少数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同时也反应出部分学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提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知识结构、知识点撑握不够扎实。缺乏知识的嫁接与转移,因而掌握应用不够灵活。

(2)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不够扎实,因而也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教学法中医内科学

1 中医内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

为顺应高等职业教育操作、应用、实用等特色, 各主流出版社对专科层次《中医内科学》教材做了较大篇幅的修改。病种选择一般依据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内容, 较少从临床角度考虑;教材普遍弱化理论阐述, 简化总论, 对中医内科疾病普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规律阐述不足;为简化病证, 便于学生接受、掌握, 达到以简驭繁的效果, 一般将教材中各病证和证型独立叙述, 各病证之间许多共同病因病机与方药就出现了重复。以上共同造成了病证内容被天然割裂, 学生中医内科知识薄弱、临床能力较差。

无论对于哪个层次的学生, 中医内科学都是一门学科性很强的课程, 能培养其临床思维。中医临床强调严格的理法方药一线贯通, 而不是简单的病证证型操作性应对, 即重在动脑而非动手。然而现代教材部分关键理论阐述的弱化对学生传统中医临床思维培养极为不利, 需要在实际教学中纠偏。

1.2 病例教学

由于教材弱化理论阐述, 内容由繁到简, 各病证及其证型相互独立, 因此目前的中医内科学教学一般采用自主编写的简单、典型、与教材符合的非临床实际病例, 采用启发式教学、病例教学、PBL教学、自助式教学、标准化病人教学等方法[1,2,3,4,5]。这些方法虽然能让学生掌握基本证型的诊治, 但其典型病例不符合临床实际。临床患者病证兼夹, 病理因素兼夹, 证型复杂, 教材中的典型病例让学生感受不到多病兼夹、病机转化和病理兼夹的复杂性, 导致学生将来适应临床实际尚需许多时间与精力。

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医药院校是从医药卫生中专学校升格而来, 高等教育办学时间不长, 直属、附属医院在当地实力不强, 中医类医院或科室更是如此。医院病床数、门诊量往往成为临床教学的短板, 大规模地将中医内科学课堂搬进医院并不现实。由于缺乏实践平台, 一部分临床课程教师不是来自于临床一线,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的双师型教师。教师临床水平提高缓慢, 导致临床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高职高专医学专业学生要在两年内完成校内的理论知识学习, 中医内科学课时严重压缩, 临床见习时间不足。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临床能力, 缩短理论与临床的距离, 选择适合的病例教学法, 值得探讨。

2 中医内科学关键教学目标

一位临床患者可能患有多种病证, 一个病证可能有多个病位和病理因素, 病机、证型复杂。传统中医内科临床病证处理关键在于望、闻、问、切, 先收集四诊资料, 辨清病理因素, 确定证型和相应治则治法, 再选择合适的方药, 此为理法方药一线贯通的辨证论治, 是严格的中医临床思维。中医内科学关健教学目标:把基础知识综合应用以处理内科病证, 扎实掌握传统中医临床思维和内科病证的某些特性。然而, 现行大部分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都是基于单纯病证、证型的理论叙述及简单典型病例的推演, 与临床实际距离较远, 很难实现关键教学目标。

3 还原传统中医临床教学思路

3.1 改革教学内容

时代在变, 疾病谱在变, 高职高专医学专业中医内科学考试大纲、教材和教学病证也应随之改变, 其病种选择须从临床实际出发, 把重点放在常见病、多发病上, 其余的可作概述或让学生自学。由于考试大纲、教材修订往往略显滞后,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病种选择的临床真实性。综观整个内科病证体系, 许多病证在病因病机、证候特点、基本证治方面是重复的, 即异病同证, 故应在病证各论讲述之前分专题概述其共性。实际上, 传统中医临床思维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来思考病证处理的, 而不是按照教材中某具体病证和证型来比照认识。

讲述总论时, 要增加内科病因病机专题, 使总结的共性病因病机具有显著代表性和高度概括性。中医内科病因多从先天禀赋不足、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劳逸、久病体虚等方面考虑, 推演病机变化。病机演变是有基本规律的, 如外感六淫, 风邪为长, 兼夹而成风寒、风热、风暑、风湿、风燥等相应表现, 要注意其突出的主症, 如感冒、咳嗽、痹证等;饮食伤脾胃, 一虚一实两个方向, 或产生水湿痰饮阻滞气机, 或气血生化乏源而致气血亏虚;情志伤肝, 一则气郁, 二则郁而化火, 两者均常见横逆犯脾胃。

内科病证使用最多的辨证方法是脏腑辨证, 包括辨病位和病性, 因此讲述总论时的辨证技巧专题即以此为主, 内容需总结精炼。如胁肋胀闷, 与情绪有关, 病位在肝;心悸、失眠、健忘, 病位在心;腹胀、纳差、便溏, 病位在脾;咳痰喘, 病位在肺;腰膝酸软, 病位在肾;脘胀、嗳气, 病位在胃。再如短气、乏力、自汗、劳则更甚, 为气虚;血为红色, 血虚则淡或白, 表现在唇、甲、舌、眼睑与月经等方面, 再就是血不养心所致心悸失眠;阴虚则内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少津, 脉细数;阳虚在气虚基础上见寒象;水湿痰饮一为阻滞气机表现, 一为困阻脾胃表现;食积见嗳腐吞酸或大便臭如败卵;肝阳上亢、肝火上炎均见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胀闷疼痛、不定与情绪有关, 为气滞;刺痛, 痛有定处, 夜间为甚, 舌紫暗、瘀点瘀斑, 脉涩结代, 为血瘀, 等等。这些辨证技巧知识量少, 是临床实用的, 也是教材中反复出现的, 对其作专题讲述很有必要。

高职高专中医内科学教材总论中没有安排外感六淫病证、内生五气病证、脏腑病证和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等内容, 而这些内容是各具体病证的共性内容, 尤其是脏腑病证中的五脏和胃病基本辨治, 故可作为总论中的一个专题。在总论中安排病因病机、脏腑辨证技巧、脏腑基本证治3个专题讲座, 为具体病证各论的讲述打下了坚实基础。

3.2 改革病例教学

依托病例教学能推演中医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内容, 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 在推演介绍病证内容同时, 还能培养学生传统中医临床思维。由于高职高专临床教学条件限制, 把整个课程教学搬进医院不太现实, 采用PBL等教学法也不太现实, 而以教材中的典型病例或中医医案作蓝本又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因此, 可采用操作性强的病例教学法, 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扮演患者, 学生扮演医生表现较复杂的实际病例中医辨治过程。这种教学方法由教师提供望诊、闻诊及舌脉资料, 能让学生掌握问诊思路和技巧。实施前, 教师可先作关于中医内科病证问诊思路、处方选药思路的专题讲座, 以实际病例演示说明, 让学生先掌握这些理论, 再在课堂上进行强化, 培养其传统中医临床思维。由于期末要进行系统临床技能考核, 故可将望诊、闻诊、切诊如何结合问诊应用于病证辨治作一次专题讲座。整门课程包括中医内科病证之病因病机、辨证技巧、脏腑证治、问诊思路、处方思路、望闻切诊6个专题讲座, 大约占6学时。

在讲述各病证前, 要求学生预习内容, 课上师生合作演绎一个较复杂的病例, 最好是教师在临床中实际诊治过的。教师先提供患者基础信息、望诊及舌脉资料, 再让学生扮演医生进行问诊, 收集主诉、现病史、辨证病位及病性等资料, 最后给出病名及证型诊断。教师应选择教材中多证型组合甚至多病种组合的复杂病例, 在问诊时有目的地多处设疑, 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处理临床复杂病证、病机。演绎完毕即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完成处方, 提出医嘱。讲述病证具体内容时, 紧密结合演绎的病例, 可使教学更加生动,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能力。

下节课上, 首先教师要简要复习上节课内容、抽背方剂、抽检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即学生的处方及医嘱) 5~10份, 并选出一份较好的处方写在黑板上, 然后讲解上节课病例正确的处方思路、医嘱和注意事项, 最后师生一起分析写在黑板上的处方的整体思路、具体选方用药、药物煎服法、药物剂量等方面的得失。实际上, 整个病例教学过程是完全模拟临床实际的, 对学生而言, 除望诊、闻诊、切诊能力未得到锻炼外, 能培养其从临床医生角度来思考、处理病证能力。教学过程中, 学生积极性高, 尤其是开处方的兴奋感和成就感, 能促使其拓展知识、熟悉方药、锻炼临床能力, 让学生有“开始会看病了”的感觉。若采用教师临床诊治过的实际病例进行教学, 现场展示病情资料、实际处方用药, 并反馈疗效, 则教学效果更好。

3.3 改革考核评价模式

传统中医内科学课程考核以期末理论考试一卷判定, 或增加期末临床考核、平时书面作业、考勤等考核, 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偏重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对其临床思维及临床辨证论治能力考核不足, 以考促学效果不佳。在教学改革中, 可将课程考核评价分为课堂教学参与、期末临床考核及理论考核3部分, 所占比例分别为20%、20%、60%。课堂教学参与分为病证方药背诵、问诊与辨证处方、医嘱3个方面。这种考核方式主要考核学生传统中医临床思维、方药背诵能力及辨证论治能力, 促使学生在临床方面狠下功夫, 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更快适应临床。

摘要:高职高专在教材编写、实践学时和实践条件等方面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使得中医内科学教学与中医临床存在较大差距。本文针对这些问题, 从临床角度选择病种, 在总论中强化共性中医内科病因病机、辨证技巧及脏腑证治理论, 在讲述病证之前师生分别从患者与医生角度演绎相应临床实际病例, 课后学生开出处方与医嘱, 下次课上再做典型分析, 促使学生在临床方面狠下功夫, 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更快适应临床。

关键词:高职高专,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

参考文献

[1]朱雪雁.案例结合问题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 12 (4) :93-94.

[2]赵彦超, 苏励.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应用初探[J].河北中医, 2015, 37 (6) :955-957.

[3]杨勤, 杨德全, 李勇华, 等.学生标准化病人 (SSP) 在高职高专中医内科学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 13 (1) :93-94.

[4]郑燕鸿, 陈旭, 李红梅, 等.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模式在中医内科学临床带教中的应用与探讨[J].河北中医, 2015, 37 (4) :638-640.

篇4:教学法中医内科学

关键词:卫校;教学质量;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为中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具有很重要的学科地位。对于目前学校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情况,笔者曾做过问卷调查,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学安排不适应课程需要

(1)中医内科学内容繁多,涉及临床多科室、多病种,而教学时间安排较少。依据实施性教学计划,中医内科学共96学时,理论76学时,实践20学时。学校采用的教材是肖振辉主编的中医内科学(第2版),全书按脏腑系统分章,共介绍了46个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证概述、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要点、分证论治、预防护理、其他疗法和小结等。除去绪论和病历书写所占课时外,每个病种理论和实践加起来不到2学时。(2)在第一学年中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安排的课程时间不够甚至没有开设,这不利于中医内科这门临床课程的学习。中医讲究“理法方药”,这在中医内科学每个病中都是融会贯通的。(3)中医内科实训室不够完善。如,中医临床的望、闻、问、切需要在实训室中进行强化,实训室尚缺乏切脉需要的模拟脉象仪,光靠学生相互切脉难以体会涩脉、芤脉、结代脉等较病脉的感觉;没有望诊中面色望诊和舌色望诊的相关的挂图和模型;在学生进行病历书写时,没有病历书写的现实样本和练习用的病案题库以供参考。

2.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中医内科学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教学方法、形式单一;考试主要考查教师上课强调的重点。这种教学方法虽能满足一定教学内容的需要,考试也能达到一定要求,但学生学习比较被动,很难真正理解、消化所学知识。以应付考试为学习目的,不可能培养出学生临床思维的方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以致出现理论与实践脱离的教条主义现象。教师反映学生上课缺乏热情,不能主动提出问题,这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

3.学生感觉教材内容不容易理解

如,对眩晕中的肝阳上亢和肝火上炎两个证的比较,有些学生就不能进行区分;有的学生对为什么肝肾阴虚用左归丸、气血亏虚用归脾丸不理解。对此笔者调查发现学生中对中医很感兴趣的学生不到20%,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必然会导致学习不够认真,这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其次,中职卫校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对本来就比较深奥的医学课程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再者学校第一学年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中医学基础和中医诊断学合在一起上课,学生理论基础没有打好,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对后续临床课程的不理解。

二、如何提高中医内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和相关文献研究,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提高中医内科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1.学校应努力改善教学条件

(1)学校应组织中医教研组的专业课教师对现行的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改进,适当调整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对专业课和非专业课的课时进行增减,以适应教学的需要。(2)努力完善中医内科学实训室建设,每年应保证一定的资金用于实训室物品的购置,提高实验实训课的开出率,切实落实“科研引领、技能见长”的办学思想。(3)努力争取创办学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不仅是教师发挥自身职业技能的平台,同时也是锻炼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平台,真正实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对提高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2.教师需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培养出临床能力强的学生。首先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只有自己真正信中医、懂中医、用中医,才能用心去教学。在生活中,学生生病了,首先想到的是请教师看病,教师在学生身上去讲解中医内科学的理法方药,让书本的东西变得鲜活起来,而且开方用药后学生感觉病好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在课堂上,教师自己临床经验丰富,一讲到某个病马上能想到几个病例,结合课本绘声绘色讲述一番,学生听了就如同身临其境。毕竟理论是苍白的,而病人的表现是生动的。这样学生就能认真听讲,教学质量自然提高了。除了提高临床水平,教师还要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比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PBL教学法等一些先进的教学法,针对不同的病种和教学进度,选择恰当的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助于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3.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中医的兴趣,一方面靠教师的激发;另一方面还要靠自己的培养。虽然学校存在着一些客观的问题,但是只要学生自己愿意学,通过借阅一些中医学相关的书籍或者在网上搜索资料,学习中医内科学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当教会学生如何自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曾见到一个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因为对中医兴趣浓厚,自学了中医课程,后被选为针灸推拿协会的会长,其中医理论水平比中医专业的学生还要高。

4.积极发展校院合作的办学模式

学校近年来大力创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提出了很多新的办学思路,其中有发展“校院合作”的办学模式一条。结合到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上,可以请医院的各科医生到学校进行授课,给予相应课酬。比如,心悸、胸痹可以請心内科的中医生代课,淋证、遗精可以请泌尿科的中医生代课。这样可以既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临床进展,又可以促进学校教师和医院医生的交流,缩短学和做的距离。这对于一些没有条件开设附属医院的学校来说确实是一个迅速提高临床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办法。

篇5:中医内科学 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中医内科学是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本科生开设的中医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其他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它的学术水平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它以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证候、证治规律及其理论的学术源流,指导中医内科临床实践,系统地反映中医临床思维和辨证论治的规律。

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各脏腑系统主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的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知识,以及部分难治疾病、危急重症的诊治,熟悉中医内科的临床思维和实际操作程序。

第一章

总论(自学)

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

熟悉中医内科学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熟悉中医内科学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治疗学的特点以及中医内科的临证方法和病历书写要求;

了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第二章

感冒(2学时)

重点掌握感冒的病机,诊断要点,治疗原则以及风寒、风热、暑湿感冒的证治方药; 熟悉“寒包火”感冒、虚人感冒的治疗要点;

了解感冒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历代沿革及其病因和预后。难点:兼挟症的症状特点和用药加减治疗。第三章

咳嗽(3学时)

重点掌握咳嗽的鉴别诊断及各类咳嗽的辨证施治;

熟悉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内伤咳嗽治疗重在调理肺脏功能,祛邪止咳或补肺养正。

了解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而关系到他脏以及历代沿革。难点:咳嗽在肺、脾、肝、肾的症状特点和治疗用药。第四章

哮病(3学时)

重点掌握哮病以痰为主要病理因素,发作期的病理关键是痰阻气道,及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

熟悉哮病发作时当区别寒痰、热痰,重点着眼于肺、脾、肾的具体辨证治疗; 了解哮病的历代沿革。

难点:寒哮、热哮、浊哮、风哮的区别和治疗用药。第五章

喘证(3[4]学时)

重点掌握实喘与虚喘、哮病与喘证的鉴别,治疗原则和各型论治; 熟悉喘证寒热互见、虚实夹杂理论和喘脱的治疗;

了解喘证的病理机制为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两脏以及现代研究进展。难点:喘证的鉴别诊断和风寒闭肺、水凌心肺的论治。第六章

肺痈(2学时)

重点掌握肺痈的治疗大法及各个阶段的具体治法,重视排脓解毒,不能早投补敛,以免留邪;

熟悉肺痈病理演变过程各个阶段的辨证要点; 了解肺痈的历代沿革。

难点:肺痈各阶段的辨证及治疗用药。第七章

肺痨(2学时)

重点掌握肺痨的主要病机为阴虚火旺,瘵虫感染与正气虚弱导致肺痨发病的机理,以及气阴两虚、阴伤及阳的病理变化;诊断和鉴别诊断,掌握肺痨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以及虚中夹实的临床处理。

熟悉肺痨病位在肺,但可传及其他脏腑,尤以脾、肾为主的要点;熟悉肺痨的治则,补虚与抗痨“杀虫”的意义,重视补脾助肺的方法。

了解治疗肺痨的单方、验方及预后转归,生活调摄。难点:肺痨与虚劳的鉴别。第八章

肺胀(3学时)

重点掌握肺胀的辨治原则,以及各个证型的证治;

熟悉肺胀的病理因素是痰浊、水饮、血瘀,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肾、心等脏,后期可出现痰蒙心包、肝风内动、喘脱等变证;肺胀出现危重证候的处理。

了解肺胀的历代沿革、临床表现,并与有关病证的联系。难点:肺胀出现阳虚水泛、肺肾气虚、痰蒙神窍的辨治。第九章 痰饮(4学时)(自学)

重点掌握痰饮的定义和四饮的含义及辨治原则,以及各个证型的证治; 熟悉痰饮的病因病机,熟悉痰、饮、水、湿的区别和联系; 了解痰饮的临床表现、分类及范围。

难点:对于阳虚阴盛是痰饮的病理性质,肺、脾、肾气化失调,阳气不足为饮邪发生的病理基础的理解。

第十章

心悸(3[4]学时)

重点掌握心悸基本概念、辨证及治疗要点,掌握各证候类型的临床表现特点、治法及常用方药加减;

熟悉心悸的病因病机、主要病机转化及其诊断;

了解惊悸与怔忡的区别与联系、心悸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难点:七个证型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和区别用药。第十一章

心痛(3学时)

重点掌握心痛的辨证及治疗要点,各个证候类型的辨证施治; 熟悉心痛的病因病机,熟悉诊断与鉴别诊断; 了解心痛的基本概念、转归预后及研究进展。

难点:心脉痹阻为心痛病机特点的理解和真心痛与厥心痛和胃痛的鉴别。第十二章

不寐(2学时)

重点掌握不寐的治疗原则、各证型的辨证治疗; 熟悉不寐的调摄护理;

了解不寐的病因病机,明确本病多由火热扰心及心神失养所致。

难点: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以及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型失眠的证候表现、治法及方药。

第十三章

汗证(2学时)

重点掌握汗证的治疗原则;

熟悉自汗、盗汗与脱汗、战汗的区别及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了解汗证的病因病机。难点:战汗、黄汗的概念与治疗。第十四章

血证(5[6]学时)

重点掌握血证的概念、范围、病因病机、基本治疗原则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 熟悉鼻衄、齿衄、紫斑、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的辨证论治; 了解诸种血证的预后转归、调护及出血性疾病中医现代研究进展。难点:咳血与吐血、便血与痢疾、尿血与血淋的鉴别。第十五章

痴呆(3学时)(自学)

重点掌握痴呆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掌握辨证要点和证治内容;熟悉痴呆的病因病机及其转归; 了解痴呆是老年常见病证、范围及研究进展。难点:痴呆与郁病、健忘、癫证的鉴别。第十六章

厥证(2学时)

重点掌握厥证的证治方药;

熟悉厥证的分类、历代医家对厥证的认识、中医文献中有关其分类、病因病机、病理变化及其转归的论述;

了解厥证的发病、定义、范围、调护。难点:厥证急救方法。

第十七章

痫病(2学时)

重点掌握痫病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证治方药; 熟悉痫病的病因病机及其特点; 了解痫病的概念、范围、调护。

难点:痫病的病理环节和病理演变以及风痰痹阻、痰火扰心、心脾两虚、肝肾阴虚的治法方药。

第十八章

癫狂(3学时)

重点掌握癫狂的病机要点、诊断和鉴别诊断及辨证方药; 熟悉癫狂病因、病机及癫与狂的证候分类; 了解癫狂的概念、历代沿革、范围和调护。难点:癫与狂的区别和用药。第十九章

胃痛(3学时)

重点掌握胃痛的治疗原则,证治分类;

熟悉胃痛的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熟悉辨证要点;

了解胃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大体范围、调摄护理、吐酸和嘈杂的辨证以及研究进展。

难点:胃痛与胃痞、真心痛的鉴别和胃痛各型的症状特点、治法、方药。

第二十章

痞满(3学时)(自学)

重点掌握痞满治疗原则、证治分类;

熟悉痞满的病因病机、辨证和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了解痞满的定义、范围、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难点:痞满与胃痛、鼓胀、胸痹、聚证的鉴别。第二十一章

呕吐(3学时)

重点掌握呕吐的治疗原则、证治分类; 熟悉呕吐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

了解呕吐的概念、大体范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了解反胃的辨治大法。难点:病机要点与肝脾关系的理解。第二十二章

呃逆(3学时)(自学)

重点掌握呃逆治疗原则、证治分类;

熟悉呃逆的病因病机,熟悉呃逆的辨证和诊断要点、简易止呃的有效处理; 了解呃逆的定义,其与干呕、嗳气的区别,范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难点:呃逆与肺、胃、肾、肝关系的理解。第二十三章

噎膈(2学时)(自学)

重点掌握噎膈的治疗原则、证治分类;

熟悉噎膈的病因病理特点,熟悉噎膈诊断及辨证要点;

了解噎膈的定义,与呕吐、反胃的鉴别要点,范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难点:其发病与胃、肝、脾、肾关系的理解。第二十四章

腹痛(2学时)

重点掌握腹痛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腹痛常见证候的表现、治法、方药; 熟悉腹痛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了解腹痛的发病情况、范围。

难点:腹痛病机“不通则痛”理论的理解。第二十五章

泄泻(3学时)

重点掌握泄泻的病理关键、治疗原则以及证治分类; 熟悉泄泻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

了解泄泻的定义,与痢疾、霍乱的区别,范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难点:泄泻各型症状特点及治法方药。

第二十六章

痢疾(5[6]学时)

重点掌握痢疾的各证型之辨证论治和疫毒痢的救治措施; 熟悉痢疾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与辨证要点;

了解痢疾的概念、传染性和流行情况、痢疾的预防和转归。难点:对病理变化的理解和各型的区别与治疗用药。第二十七章

便秘(2学时)

重点掌握便秘常见证候的特点及治法、方药; 熟悉便秘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要点; 了解便秘的定义、范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

难点:病理性质、病机要点及病位相关脏腑等发病原理的理解。第二十八章

胁痛(2学时)

重点掌握胁痛的诊断要点、分证论治; 熟悉其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了解胁痛为临床常见多发病及与其他病证的关系、鉴别诊断、该病的范围、调摄与护理以及现代研究进展。

第二十九章

黄疸(3[4]学时)

重点掌握黄疸病的概念及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 熟悉黄疸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了解黄疸的定义、历代沿革及范围、急黄的转归及预防和预后、黄疸的调护知识及研究进展。

难点:阳黄与阴黄的区别和治疗用药。

第三十章

积聚(2学时)

重点掌握积聚的治疗原则、积证与聚证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熟悉积聚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了解何为积聚,积与聚如何区别,古代文献对于积聚的认识,积聚的发生与正气不足及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的关系,积聚的转归预后及研究进展。

难点:积聚与鼓胀、痞满的鉴别。第三十一章

鼓胀(3学时)

重点掌握鼓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证治方药; 熟悉鼓胀的病因病机、调摄护理及其转归;

了解鼓胀为临床常见病证之一,明确范围、历代沿革及研究进展。难点:鼓胀早期、中期、晚期的区别与治疗。第三十二章

头痛(3学时)

重点掌握头痛的分类、辨证与治疗要点及分证论治内容; 熟悉头痛的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

了解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了解其范围、转归及研究进展。难点:头痛与郁病、失眠、健忘、眩晕的鉴别。第三十三章 眩晕(2学时)

重点掌握眩晕的病因病机,风、火、痰、虚、瘀的病理变化在眩晕发病中的作用和区别及辨证论治;

熟悉眩晕的历代沿革;

了解眩晕的基本概念、研究进展。

难点:各证候的症状特点、治疗方法及常用方药。第三十四章

中风(4[5]学时)

重点掌握中风的基本概念、病机要点、诊断和鉴别诊断; 熟悉中风的历代沿革、范围、辨证要点、分证论治及调护; 了解中风发病情况及其研究进展。

难点:中经络与中脏腑、闭证与脱证的鉴别。中风与痫病、厥证、痉证、口噼的鉴别诊断。

第三十五章

郁病(3学时)

重点掌握郁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辨证论治; 熟悉郁病的基本概念;

了解郁病的病因病机、调摄护理和精神治疗的重要性及研究进展。难点:郁病不同证型的辨证、治法及方药。

第三十六章

瘿气(2学时)(自学)

重点掌握瘿气的治疗原则,辨证论治;

熟悉瘿气的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古今治法、转归;

了解瘿气的定义及学术源流,正确理解与西医某些疾病的关系,通过书籍、杂志、互联网等渠道了解瘿气研究的新动向。

难点:各型的辨证和方药治疗。第三十七章

痉证(2学时)(自学)

重点掌握痉证的临床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熟悉“清热解毒、养阴熄风”法治疗痉证的机理及临床研究状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转归;

了解痉证是临床常见急证、重证,痉证的范围及中、西医治疗乙脑、流脑的研究进展。难点:其与痫病、厥证、中风等病鉴别。第三十八章

颤震(2学时)(自学)

重点掌握颤震的概念、诊断依据及其与瘛疭、脑萎的鉴别要点及证治内容; 熟悉颤震的病因、病机及其转归;

了解颤震是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了解其范围、预防护理及研究新进展。难点:治疗时如何使用虫类药。第三十九章

水肿(3学时)

重点掌握水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熟悉水肿的发病因素及肺、脾、肾在水肿发病中的作用,水肿的治疗原则和常用治法; 了解水肿的概念、发展为关格的转归及研究进展。难点:阴水、阳水的区别及用药治疗。第四十章

淋证(附尿浊)(2学时)

重点掌握淋证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熟悉淋证历代各种分类及教材分类关系,理解《金匮要略》、《丹溪心法》及《景岳全书》关于淋证的论述。熟悉淋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熟悉尿浊诊治要点;

了解淋证历代沿革、范围及研究进展。 难点:六淋的形成及相互关系的理解。第四十一章

癃闭(2学时)

重点掌握癃闭的分证论治;熟悉癃闭的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熟悉癃闭的辨证和治疗要点、古今治法及转归;

了解癃闭的定义及学术源流,正确理解与西医某些疾病的关系及临时处理、预后调理。通过书籍、杂志、互联网等渠道,了解癃闭研究的新动向。

难点:其与淋证、关格的鉴别。第四十二章

消渴(3学时)

重点掌握消渴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熟悉消渴病的概念、并发症,消渴病发生与阴虚、燥热、血瘀的关系以及消渴病继发证的病机;

了解消渴病的预后与转归及糖尿病研究进展。难点:消渴病病机特点的理解。第四十三章

腰痛(2学时)

重点掌握腰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其常见证候的辨证论治; 熟悉腰痛的病因病机与转归;

了解腰痛的概念、发病情况、范围及相关疾病的现代治疗进展。难点:寒湿腰痛与湿热腰痛、肾阳虚与肾阴虚腰痛的区别及用药。第四十四章

关格(2学时)(自学)

重点掌握关格的辨证论治;

熟悉关格的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

了解关格的概念、《内经》与《伤寒论》的论述,正确理解与西医某些疾病的关系及关格的预后。

难点:关格与癃闭、走哺、呕吐、反胃、噎膈的鉴别。第四十五章

遗精(附:阳痿)(2学时)(自学)

重点掌握遗精的总治则、辨证论治; 熟悉遗精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了解遗精的概念、发病机理及历代医家的论述,正确理解与西医某些疾病的关系。掌握阳痿的证治;熟悉阳痿的病因病机;了解阳痿的概念、历代医家的论述,正确理解与西医某些疾病的关系。

难点:遗精与溢精、早泄、走阳、精浊、膏淋的鉴别。第四十六章

虚劳(4学时)

重点掌握虚劳的概念、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要点; 熟悉虚劳的病机特点、各个证候的辨证论治;

了解虚劳的发病与气血阴阳及五脏的关系、预后及调摄护理。难点:虚劳和肺痨及一般虚证的区别与联系。第四十七章

内伤发热(3学时)

掌握内伤发热的概念、诊断及鉴别诊断,重点掌握治疗原则及主要证候的辨证论治; 熟悉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了解内伤发热的预后、调护及研究进展。

难点:内伤发热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关系的理解,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

第四十八章

疟疾(2学时)(自学)

重点掌握疟疾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熟悉疟疾的病因病机、各种证候的辨证治疗;

了解疟疾的概念、流行概况及我国对疟疾认识的沿革概况、有效单方和验方、预后及调摄护理。

难点:初疟与久疟、寒疟与热疟及疟母的区别用药。第四十九章

痹病(3学时)

重点掌握痹病的概念、诊断和鉴别诊断及辨证论治; 熟悉痹病研究的历史源流及痹病的病因病机、转归;

了解痹病与西医某些疾病的关系、预后转归、护理措施及研究进展。难点: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尪痹的区别与用药治疗。第五十章

痿病(2学时)

重点掌握痿病的概念、病机要点、转化规律、诊断及与痹证的鉴别诊断要点; 熟悉痿病的辨证论治;

了解痿病的病因、病理变化、“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和痿病与肺、脾、肾的关系,痿病的调养、调护及研究进展。

难点:“治痿独取阳明”的含义的理解。第五十一章

癌症(3学时)(自学)

重点熟悉癌症的概念、诊断及鉴别诊断;

篇6: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探讨论文

【摘要】中医内科学教学是进行中医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对中医内科学中较为典型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具体可分为:表图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指导学生总结规律、互动教学法、举例教学法、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法以及让学生试诊。

关键词内科;中医;教学方法

中医临床其他课程的是以中医内科学为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临床专业课。把中医内科学这门课程学习好,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诊疗疾病的判断力和思维能力。所以,应用加强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本文针对中医内科学的课堂理论和授课经验,对教学方法进行总结,介绍如下。

1 表图教学法

表图教学法可以简单明了的把重点知识表达出来,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思维能力,快速的掌握知识点,有效的增强了学习效果。中医内科学的病症比较多,内容相对比较抽象,而且会涉及很多方面,教材内容条理性不强,易导致学习出现思维混乱的情况,从而降低了学习成果。而应用表图教学方法,可以把各个病症的病因、病情发展过程、症型以及代表方以表图的方式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疾病,达到理解知识點的效果。

2 指导学生总结规律

多数学生认为中医内科学中的内容比较难记,但是在临床实践时,只有掌握好知识点,操作起来方可得心应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研究和分析中医内科学中比较有优势的记忆方法,其中通过联想来加强记忆的方法,称为联想记忆法比较常见。比较相近、相反以及相似的事物之间比较容易联想[1]。应用联想记忆法,一定要注意前、后章节之间的联系,指导患者从不同方面总结规律。比如:肺胀痰浊壅肺证、痰湿蕴肺证、喘证痰浊阻肺证,这三种疾病症状类似,均有着痰多、咳嗽等临床症状,但是症状表现的程度不同,痰湿蕴肺证主要症状就是咳嗽,可以应用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进行调理,肺胀的主要症状是气喘、咳嗽咳痰以及胸部膨满,可以应用三子养亲汤或者苏子降气汤,喘证的主要症状就是气喘,可以应用汤和三子养亲汤。在对学生授课过程中,讲述病症时,可以与其他相似的病症一同讲述,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和记忆。

3 互动教学法

学生在学习期间很少有临床实践的机会,在对中医内科学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不知从何时进行学生,明显动力和学习兴趣不足,而在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的.方法,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进而加强教学效果。

为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达到监督的效果,教师可以在授课前10 min对上节课堂重点知识进行提问,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师生互动,有助于加强学生主动学习。在授课时,因为中医内科学与很多内容都存在一定关系,比如一个处方可以应用于多个病症,很多病症的治疗方法、临床表现均有着相似的地方,教师在授课时,会对一些联系性较多的内容进行提问,从而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比如:肺胀痰浊壅肺证的治疗方法中有三子养亲汤,教师会对学生提问,之前学过的病症中还有哪些病症可以应用三子养亲汤。讲到喘证时,可以提问学生关于哮喘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主要临床症状等。有助于学生掌握哮症和喘证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老师讲解完之后,预留10 min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针对性提问,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探讨和研究,回答问题时,教师也可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总而言之:反复的进行提问,加强学生的记忆,有利于师生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动力和兴趣。

4 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法

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讲述给学生,特别是遇到的一些危重、疑难的病例[2],让学生明白医生这个职业的神圣性和专业性,一定要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5 举例教育法

为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同时把理论知识合理运用到临床中,教师可以讲解完一个病症之后,教师可以选择一个相似的病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探讨。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让学生判断出疾病的病名,同时说出相关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以及处方[3],采取提问的方式或者学生主动回答的方式,之后让其他同学进行讨论,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6 多媒体教学法

因为课本的内容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应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像和声音能把患者的临床表现情况展现出来,比如:讲解哮病的时候,可以把哮病的发作时的情况以视频的方法播放出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哮病的临床表现,有助于加深学习。

7 学生试诊

在授课时,让学生到病房对患者进行试诊,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辩证和具体治疗方案[4],之后让学生在旁,观察教师如何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从而改善自身不足之处,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8 总 结

学习知识是讲究方法和技巧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应该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更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常学辉,王振涛。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之我见[J]。光明中医,,25(5):897。

篇7:中医内科学教学方式改革的论文

1搜集资料

全面搜集相关标准和规范性的权威性文献,以及教科书、学术期刊等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文献,并对上述文献进行科学评价。评价标准如下:①由于文献过时,术语和定义可能并不十分确切或恰当;②作者应为中医学和中医内科学领域公认权威;③文献术语不应该反映某个学派的观点;④参考或引用的词汇集应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公认的术语工作原则和方法;⑤应直接参考原文版资料。对资料搜集和评价后,共选择古代文献6种,标准类文献6种,教材文献4种,其他权威着作9种,作为本项研究的文献依据。

2术语数据

中医内科学术语明确界定了的专业领域归属于中医内科学。因此,我们选取《中医内科学》和《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疾病部分》、《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为数据源,提取上述资料中所有原始中医症状词语,共计3672条,包括相似症状、复合症状、定语症状等。对症状词语进行频次排序,以提取公认程度较高的症状词语。以腹痛为例,合并相似症状:腹部疼痛、腹痛统一为腹痛;拆分复合症状,如:腹痛腹泻、腹痛肠鸣、泄泻腹痛、腹痛即泻、腹痛欲泻、腹痛胀满、腹痛里急;简化症状定语,如:腹痛拒按、腹痛喜按、腹痛喜温、腹痛喜温喜按、腹痛而拘急、腹痛拘急、腹痛绵绵、腹痛隐隐、空腹痛、胳中腹痛、胁腹胀痛、腹部胀痛。

3术语词条

术语选择时遵照如下原则:①准确性,所选术语更确切的反应概念的本质特征;②单义性,在中医内科学领域内,一个术语只表达一个概念,不能有歧义;③系统性,各个术语应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做到层次明确、清晰,内部协调统④简明性,术语不宜过长,应简明扼要,易读易记,便于推广;⑤稳定性,使用效率较高、范围较广、已经约定成俗的术语;⑥派生性,术语便于构词,通过构词法便可派生新的术语;⑦语言正确性。最终确立234条症状术语词条,其中派生性术语21条,派生术语51条,33条术语词条存在同义词。

4术语分类

中医内科学症状术语分类法借鉴《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分类方法,按照症状部位进行归类,分为全身症状、头面类症状、四肢症状、腰背症状、胸腹症状、二阴症状6大类。由中医内科学术语整体系统进行统—等级编号。

5术语定义

对遴选的症状术语,如已有国家标准,则予直接引用。如无国家标准,参考上述25本文献,其中涉及症状描述的集中于《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药名词》、《中医大辞典》、《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四本文献,列选上述文献的所有定义表述内容,予以引用或改写。对无文献定义的术语,参照《标准化法》、《确立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GB/T10112-1988)、《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遵循科技术

选的术语进行定义。在定义表述时还应遵照如下原则:①定义的优选结构:定义=上位概念+用于区分所定义概念同其它并列概念的区别特征;②术语定义应直接对概念加以表述;③术语不应在定义中重复;④定义一般不应以专指性的词语开始,如“这个”等。

以“午后低热”为例“午后低热”是“发热”的下位概念=“发热”根据发热时间不同,可分为午后发热、夜间发热等,根据发热程度不同,可分为壮热、低热(又称微热)等。对于午后发热,如热势较高,日哺(下午3~5时)发热明显,称为曰晡潮热,多见于阳明腑实证;如热势不高,或自觉发热,伴有五心烦热,多见于阴虚内热证。对于“午后低热”概念的界定,根据概念限制原则,可以确定属概念为“发热”种概念为“午后低热”。据此“午后低热”定义为:午后发热明显,热势不高,或自觉发热,常伴有五心烦热,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6术语确立

在对概念下明确定义的基础上确立术语选择。同于对于同义词,只选择一个作为优选术语,如需选择一个以上的术语,指明采用级别(首选术语、许用术语)。通过本项研究,共确立234条中医内科学症状术语,其中33条术语在列出首选术语外,另列出38条许用术语。在定义确定过程中,对207条术语原有定义予以修改,对27条术语进行了首次定义,即:壮热不寒、午后低热、心中烦热、畏寒肢冷、形寒肢冷、少汗、肌肉瘦削、肌肉萎缩、倦怠、瘙痒、紫疹、神志不清、神志恍惚、神志昏蒙、昏仆、失语、抑郁、急躁易怒、呆钝、疼痛、颈项强直、手足抽搐、四肢厥冷、步态不稳、气短懒言、红丝赤缕、阴囊湿冷。

7结语

篇8:教学法中医内科学

1 临床实践教学的改进方法

1.1 各教学医院不断探索并改进临床实践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各教学医院对学生临床实践教学培养工作都比较重视,找到教学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建立临床实践教学工作新手段,找到实践和理论结合的手段,不断提高临床实践教学的质量,对于教学医院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河北医科大学唐山临床医学院就临床实践教学工作进行了初步探讨[1],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岗前培训、院内专题讲座、教学竞赛、监督考核活动等,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采用头脑风暴法[2],以小型会议的组织形式,让所有与会者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交换想法,以此激发创意和灵感,产生脑海的创造性“风暴”,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依托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3],取得了明显效果。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4]通过规范岗前培训、加强实习前演练、强化实战训练、加强考核工作、规范目标管理和完善管理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沟通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等,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桂林医学院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5]加强实验室教具配备,增加人体发光模型、脉象模型及舌苔模型等,改善其实用性。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探索出“三段式”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借助医院“名医、名师、名术、名药”[6]等有利资源,通过“学经典、跟名师、多临床”等手段来培养学生中医临证思维。山东中医药大学借助中医思维训练室[7],采取案例式场景式启发式教学,结合临床典型案例,训练提高学生中医临证思维能力。

1.2 我院开展并施行新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

1.2.1 既往临床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针对我院中医内科学专业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方式除了临床教师指导临床工作、床旁教学外,教学活动主要有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临床小讲课及专题讲座等形式,这些教学方式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必不可少。但我院是综合性医院,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临床小讲课及专题讲座常常中西各半,尚不能满足研究生对中医经典理论在临床应用的要求。以上几种教学方式均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教师为主体易忽视研究生中医知识的自我建构能力的培养,不能充分调动研究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不利于研究生中医思辨能力的强化。中医内科研究生培养更应坚持中医特色,严格按中医四诊八纲、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来审查和评价中医临床疗效,故临床教学应重在培养研究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因此,教学方式急需创新,故应将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使之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病情,养成科学的中医临床思维习惯。

1.2.2 新的临床实践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开展

2011年至今,我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课堂教学中实行并推广了案例教学法[8],进行了以学生为主的有准备的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了“师生共同进步”。近2年中内教研室又在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中试行案例教学法,中医临床案例教学法与常规教学活动不同之处在于,一则坚持中医特色,收集的案例必须是以中医药治疗为主并且疗效显著,案例收集内容可包括辅助检查,剔除西医鉴别分析,避免学生受西医观点主导;一则采用以研究生讲授为主,导师及院内专家指导、点评的方式。

该方案的实施很快受到师生推崇,中医临床案例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参与型教学活动。古人云“读书不如读案”,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阅读相关名家医案,详细记录名家辨证思路与临床体会,自主学习经典语录;研究生轮训期间收集中医临床经典案例,可以是住院或门诊,完善四诊信息,舌象可拍照记录,按时随访,关注病情变化,归纳总结经验教训;制作幻灯、教案、讲稿,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可拍照记录);研究生讲授采集的中医临床案例,突出重点、疑点和难点,可互动、提问并解答,引发师生共同讨论;指导老师针对中医案例进行点评,包括四诊采集方式、辨证思路、诊断治疗是否得当、体会是否抓住重点、幻灯制作形式、学生表达等等。研究生“读案”“写案”“讲案”三阶段贯穿中医临床案例始终,较临床小讲课、教学查房这些以教师主讲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研究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将所学到的中医理论运用到临床实际中,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案例写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使之成为中医药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2 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在我院中医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教学中,通过特殊或者典型的中医临床案例,能够对研究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帮助其更好地掌握中医相关理论知识,更好地进行病例症状表现的分析,提出理法方药,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病情以及判断方面的能力,对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培养非常重要。中医案例分析是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其特点明显,主要包含了典型性、知识性以及趣味性,能够很好地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临床工作素质,其心理素质和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够得到一定的锻炼。针对中医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的特点,进行中医思维能力培训,让其学会诊治疾病的临床思维方法,中医临床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将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姝侠,孟亦贫,彭雪寒,等.对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工作的探讨[J].现代医院,2013,13(2):115-116.

[2]刘倩,王毅,朱春艳.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初探“头脑风暴法”在临床实践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医学:学术版,2007,11(2):37-39.

[3]梅红,谢建平,杨德本,等.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医学生实践能力[J].继续医学教育,2016,26(9):28-30.

[4]史良会,徐艳,袁媛,等.构建以学生能力为中心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0,18(4):65-66.

[5]郑慧宁.综合性医学院校中医的临床实践教学研究[J].医药教育,2012,2(10):177-178.

[6]张兰,张宁苏,黄丽霞,等.构建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2):231-232.

[7]朱晓林.中医专业实习生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9(2):99-100.

上一篇:成语典故作文素材积累下一篇:个人总结在校两年学习生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