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教学大纲

2024-05-28

中医学教学大纲(精选6篇)

篇1: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实验内容详见实验教学大纲

理论教学教学目标与要求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熟悉: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2.熟悉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了解:

1.中医学的历史渊源。[重点]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难点]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的知识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的知识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的知识点。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知识点。2.重点讲解:

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概念、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知识点。3.一般讲解: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知识点;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的知识点。

第二章

中医哲学基础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熟悉:

1.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

1.阴阳的基本概念。2.五行的基本概念 [重点]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难点] 1.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的知识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的知识点; 3.重点讲解:

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知识点;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的知识点。3.一般讲解:

阴阳五行的概念的知识点;阴阳的属性特点的知识点;五行的特性的知识点;

第三章

藏象学说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藏象学说的特点和各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系统的连属。2.气血津液的功能。熟悉:

1.藏象的含义和内容(脏、腑、奇恒之腑的含义及其区别)。2.气血津液的概念、气的分类、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了解:

1.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和脏腑之间的关系。2.气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

3、体质 [重点] 1.五脏的生理功能; 2.六腑的生理功能。

3、精、气、血、津液的功能。[难点] 1.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2.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心肝脾肺肾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五脏与形、窍、志、液的联系的知识点;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的知识点;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及之间的关系的知识点。2.重点讲解:

心肝脾肺肾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的知识点;气的功能的知识点。3.一般讲解:

奇恒之腑生理功能的知识点;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关系的知识点;

第四章

病因病机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六淫各病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七情的概念,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熟悉:

1、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特点。

2、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

3、正邪的概念。

4、正邪相争病机规律及其内容。

5、阴阳失调、气机失常病机规律及其内容。了解:

1、病因的概念。

2、六淫的含义。

3、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重点] 1.六淫、七情的致病特点;

2.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难点] 1.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2.阴阳盛衰与发病、寒热变化、疾病转归的关系。[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的知识点;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知识点;七情的基本概念的知识点;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的知识点;饮食失宜的知识点;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的知识点。2.重点讲解:

六淫致病特点的知识点。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的知识点。3.一般讲解:

邪正盛衰的知识点;阴阳失调及气机失常的知识点。

第五章

四诊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得神、少神、失神及假神的主要特征及临床意义。2.五色主病。3.舌质、舌苔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4.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5.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弦脉、紧脉、滑脉、涩脉的脉象与主病。熟悉:

1.望、闻、问、切四诊的概念。

2.望舌形与舌苔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3.舌与脏腑的关系。

4.望小儿指纹变化的临床意义。

5.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部位的临床意义。6.妇科与儿科的问诊特点。7.按脘腹与手足的临床意义。

8.结脉、代脉、促脉的脉象及主病。了解:

1.四诊的基本原理及运用原则。2.局部望诊的内容及临床意义。3.望排出物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4.闻诊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5.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重点] 1.舌诊的基本要点。[难点] 1.诊脉的部位、方法、正常脉象和特征。[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四诊内容的知识点。2.重点讲解:

舌诊、脉诊的基本要点的知识点。3.一般讲解:

按诊的基本要点的知识点。

第六章

辨证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辩证要点。

2.脏腑辨证中各证的辨证要点;心与小肠辩证中的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及心血於阻的临床表现;肝与胆辩证中的肝气郁结、肝阴虚、肝血虚、肝阳上亢、肝胆湿热的临床表现;脾与胃辩证中的脾气虚、脾阳虚、脾不统血的临床表现;肺与大肠辩证中的肺气虚、肺阴虚、痰热壅肺、痰湿阻肺、大肠湿热的临床表现;肾与膀胱辩证中的肾阴虚、肾阳虚、膀胱湿热的临床表现。熟悉:

1.八纲辨证的概念;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鉴别;亡阴证、亡阳证的具体表现。

2,脏腑辨证的概念;心火炽盛、风热犯肺、大肠结热、脾气下陷、胃火炽盛、胃腑气滞、肝风内动、肾气不固、肾虚水犯、肾不纳气、心肺气虚、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肾阳虚、肝肾阴虚、肺脾气虚、脾肾阳虚、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肝火犯肺、肺肾阴虚的临床表现。了解:

1.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2.痰迷心窍、痰火扰心、小肠实热、小肠虚寒、风寒束肺、燥邪犯肺、大肠液亏、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胃阴虚、胃阳虚、食滞胃脘、肝火上炎、胆郁痰扰、寒凝肝脉、肾精不足的临床表现。[重点] 1.脏腑辨证; 2.八纲辨证。[难点] 1.脏腑辨证。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八纲的概念、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辨证的临床意义的知识点;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辩证要点的知识点;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鉴别;亡阴证、亡阳证的具体表现的知识点;脏腑辨证的概念的知识点;脏腑辨证(各证型病因、辨证要点、临床表现与分析)的知识点;脏腑兼证辨证(重点通过病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临床辨证要点,抓住辨证规律)的知识点。2.重点讲解:

心与小肠、肝与胆、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病变中各常见证的要领、主要临床表现、辨证要点及相关鉴别诊断的知识点。3.一般讲解:

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关系的知识点;痰迷心窍、痰火扰心、小肠实热、小肠虚寒、风寒束肺、燥邪犯肺、大肠液亏、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胃阴虚、胃阳虚、食滞胃脘、肝火上炎、胆郁痰扰、寒凝肝脉、肾精不足的临床表现的知识点。注: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为自学内容。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治病求本、正治、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2.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标本缓急的治疗原则。熟悉:

1.汗、吐、下、温、清、消、补、和八种治疗原则。了解:

1.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重点] 1.调整阴阳; 2.扶正祛邪;

3、同病异治;

4、异病同治。[难点] 治病求本。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防治原则的概念、治未病的概念及其与养生的关系的知识点;治病求本:是治病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体现,求本即是辨病因病机和证的知识点;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及三因制宜的知识点。2.重点讲解:

正治与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知识点;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标本缓急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

汗、吐、下、温、清、消、补、和八法的概念及适应症的知识点。

第八章

中药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中药的性能、配伍原则、用药禁忌。2.中药的配伍七情。

3、常用56味中药的功效,主治。熟悉:

1.用药剂量、煎药方法、应用注意事项。

了解:

1.中药的产地,采收及其他炮制方法。2.药物的入药部位及性味归经。[重点] 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配伍。[难点] 常用中药的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用法。[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中药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解表药、清热药、祛风湿药、祛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导药、理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补虚药、泻下药、固涩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的知识点。2.重点讲解:

麻黄、桂枝、独活、秦艽、柴胡、薄荷、藿香、茵陈、车前子、茯苓、石膏、知母、栀子、金银花、连翘、生地、黄芩、黄连、黄柏、山楂、鸡内金、大黄、芒硝、贝母、半夏、桔梗、杏仁、干姜、附子、陈皮、香附、枳实、丹参、川芎、桃仁、红花、三

七、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熟地、当归、白芍、沙参、麦冬、枸杞、杜仲、五味子、山萸肉、乌梅、天麻、钩藤、龙骨、酸枣仁等药的功效,主治的知识点。3.一般讲解:

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及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中药的煎煮时间与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的知识点。

注:本教学大纲未提到的中药均为自学内容。

第九章

方剂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方剂的组成原则。

2.常用15首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熟悉:

1.方剂的组成变化。

2.常用5首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了解:

1.方剂的剂型。[重点] 1.每类方剂组成意义、配伍特点和主治等,分别予以重点阐述。[难点] 1.每类方剂组成中君、臣、佐、使之间的配伍。[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方剂“君、臣、佐、使”的基本结构,以及“君、臣、佐、使”的具体含义的知识点;掌握、熟悉的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等的知识点。2.重点讲解:

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川芎茶调散、天麻钩藤饮、三仁汤、藿香正气散、白虎汤、小柴胡汤、逍遥散、保和丸、大承气汤、二陈汤、理中丸、柴胡疏肝散、血府逐淤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玉屏风散组成、功用、主治的知识点。3.一般讲解:

方剂的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的知识点。

注:本教学大纲未提到的方剂均为自学内容。

第十章

针灸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经络的生理功能。

2.十二经脉的命名、走向、交接规律、表里络属关系及流注次序。2.常用腧穴的定位及操作、常用进针法、行针手法、腧穴主治规律。熟悉:

1.针刺前的准备,针刺注意事项及意外情况的处理、得气的概念、常用腧穴的主治作用。了解:

1.腧穴的概念、针刺练习方法、灸法的概念,常用灸法及其适应症。[重点] 1.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2.十四经穴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难点] 1.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针刺方法(针具、针灸前的准备、毫针刺法、针刺注意事项及意外情况的处理。)的知识点;腧穴(概念、分类、主治规律、定位方法)的知识点;常用腧穴(定位、主治、操作)的知识点;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的知识点。腧穴的作用、主治规律和定位方法、主治和操作的知识点。2.重点讲解:

尺泽、列缺、合谷、曲池、迎香、地仓、颊车、足三里、三阴交、后溪、攒竹、承山、太溪、委中、内关、外关、翳风、风池、环跳、阳陵泉、太冲、大椎、百会、水沟、承浆穴定位方法、主治和操作的知识点。3.一般讲解:

十四经脉的循行路线的知识点;灸法(原料、常用灸法、施灸注意事项及其适应症)的知识点。

注:经外奇穴、耳针疗法、推拿疗法、拔罐疗法均为自学内容。

第十一章

常见病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的证型分类、每一证型的辩证要点、治法及方药。熟悉:

1.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的病因病机; 了解:

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的概念及其症候分析。[重点] 1.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的证型分类、每一证型的辩证要点、治法及方药。[难点] 1.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的证型分类、每一证型的辩证要点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

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的病因病机、证型分类、每一证型的辩证要点、治法及方药的知识点。

2.重点讲解:

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的证型分类、每一证型的辩证要点、治法及方药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

感冒、内伤发热、胃痛、便秘的概念及其症候分析的知识点。注:其余疾病为自学内容。

大纲执笔人: 冀秀萍 大纲校对人: 马骋宇 大纲审定人: 赵联社

篇2:中医学教学大纲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二版《方剂学》

1、麻黄汤

2、桂枝汤

3、九味羌活汤

4、小青龙汤

5、止嗽散

6、银翘散

7、桑菊饮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9、败毒散

10、大承气汤

11、大黄牡丹汤

12、温脾汤

13、十枣汤

14、小柴胡汤

15、大柴胡汤

16、蒿芩清胆汤

17、四逆散

18、逍遥散

19、半夏泻心汤

20、白虎汤

21、竹叶石膏汤

22、清营汤

23、黄连解毒汤

24、凉膈散

25、仙方活命饮

26、导赤散

27、龙胆泻肝汤

28、苇茎汤

29、清胃散

30、葛根黄芩黄连汤

31、芍药汤

32、白头翁汤

33、青蒿鳖甲汤

34、香薷散

35、理中丸

36、小建中汤

37、四逆汤

38、当归四逆汤

39、阳和汤 40、四君子汤

41、参苓白术散

42、补中益气汤

43、生脉散

44、完带汤

45、四物汤

46、当归补血汤

47、归脾汤

48、炙甘草汤

49、六味地黄丸

50、大补阴丸

51、一贯煎

52、肾气丸

53、牡蛎散

54、四神丸

55、固冲汤

56、易黄汤

57、天王补心丹

58、酸枣仁汤

59、越鞠丸

60、半夏厚朴汤

61、苏子降气汤

62、定喘汤

63、旋覆代赭汤

64、桃核承气汤

65、血府逐瘀汤

66、补阳还五汤

67、复元活血汤

68、温经汤

69、桂枝茯苓丸

70、咳血方

71、黄土汤

72、川芎茶调散

73、大秦艽汤

74、羚角钩藤汤

75、镇肝熄风汤

76、天麻钩藤饮

77、平胃散

78、藿香正气散

79、茵陈蒿汤

80、八正散

81、三仁汤

82、甘露消毒丹

83、五苓散

84、猪苓汤

85、苓桂术甘汤

86、真武汤 87、实脾散

88、独活寄生汤

89、二陈汤

90、温胆汤

91、清气化痰丸

92、半夏白术天麻汤

93、保和丸

94、健脾丸

95、乌梅丸

96、杏苏散

97、桑杏汤

98、清燥救肺汤

99、麦门冬汤

100、百合固金汤 101、大青龙汤 102、柴葛解肌汤 103、参苏饮

104、麻黄细辛附子汤 105、大黄附子汤 106、麻子仁丸 107、济川煎 108、黄龙汤 109、增液承气汤

110、痛泻要方 111、犀角地黄汤 112、普济消毒饮 113、左金丸 114、泻白散 115、玉女煎 116、当归六黄汤 117、清暑益气汤 118、六一散 119、吴茱萸汤

120、黄芪桂枝五物汤 121、暖肝煎 122、防风通圣散 123玉屏风散 124、八珍汤 125、左归丸 126、益胃汤 127、右归丸 128、真人养脏汤 129、桑螵蛸散 130、朱砂安神丸 131、甘麦大枣汤 132、瓜蒌薤白白酒汤 133、橘皮竹茹汤 134、柴胡疏肝散 135、生化汤 136、失笑散 137、十灰散 138、小蓟饮子 139、消风散 140、大定风珠 141、养阴清肺汤 142、二妙散 143、防己黄芪汤

144、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145、羌活胜湿汤 146、小陷胸汤 147、贝母瓜蒌散 148、苓甘五味姜辛汤 149、三子养亲汤 150、枳实导滞丸

中医临床常用药对

麻黄 桂枝:发表解肌散寒,风寒实证。相须。麻黄 杏仁:宣肺平喘,邪热雍肺,咳喘。相使。

麻黄 石膏:清泻肺热平喘,邪热雍肺,咳喘。相使。

麻黄 熟地:麻得地不躁,地得麻不腻,散寒通络治阴疽,滋阴平喘,治肺肾阴虚咳喘。相使。

麻黄 附子:温经通络,助阳散寒,阳虚外感或风寒痹痛。相使。麻黄 白术:宣肺利水,健脾躁湿,水肿初起或风湿痹证。相须相使。桂枝 白芍:调和营卫,解肌发表,外感风寒表虚证。相使。

桂枝 甘草:辛甘化阳,益气同阳,气虚,心阳虚之心悸气短。相使。桂枝 吴萸:温经散寒,治疗冲任虚寒,少腹痛,月经痛。相使。细辛 五味子:一散一收,相反相成,治寒饮,喘咳。相使。荆芥 防风:发表散寒,治外感风寒或风疹瘙痒。相须。

辛夷 苍耳子:疏风、宣肺、通鼻窍,治风寒鼻渊头痛。相须。生姜 半夏:温胃、化痰、止呕,治寒饮呕吐。相畏相使。

生姜 大枣:养脾胃和营卫,入表药治风寒感冒,入健脾药治胃脘不舒呕吐。相使。桑叶 菊花:清肺止咳,疏风明目,治风热咳嗽,目赤肿痛。相须。菊花 枸杞:滋肝肾,清头目,治肝肾不足之头昏眼花。相使。葛根 升麻:升散透达,治疹出不畅,麻疹初起。相须.葛根 黄连:清热止泻,治湿热痢疾。相须。

升麻 柴胡:升阳举陷,治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久痢。相须。

柴胡 枳壳:升清降浊,调和肝脾,治胸闷腹痛,食欲不振,大便不调。相使。柴胡 黄芩:和解少阳,治疗邪在半表半里之少阳证。相须。豨签草 臭梧桐:清热活血,去风湿、治热痹。相须。

附子 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治下焦命火衰,肾阳不足诸证。相须。附子 干姜: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治亡阳虚脱,脾肾阳虚泻泄。相须。

附子 白术:温中散寒,健脾躁湿,暖中止痛,止吐泻、消痰饮,也可治疗风湿相搏之关节疼痛。相使。

附子 黄芪:温阳益气,固表止汗,治阳虚自汗畏冷。相使。

干姜 黄连:辛开苦降,治寒热互结之胃脘痞满、泛酸、泻泄、痢疾。相使。肉桂 黄柏:温阳坚阴,肾虚小便不利,尿闭。相使。

黄连 吴萸:清热躁湿,泻肝和胃,肝郁化火,横逆犯胃之呕吐吞酸。相使。丁香 柿蒂:温胃、降逆、止呕,治虚寒呃逆。相使。

良姜 香附:温胃、理气、止痛,治肝郁、胃寒、脘腹冷痛。相使。青蒿 别甲:清虚热,除伏邪,治血虚热伏之骨蒸潮热。相使。苍术 黄柏:清湿热,治湿热痹证。相使。

厚朴 杏仁:宣肺下气,气顺痰自消,消痰喘自平,痰去喘自止,治气逆喘咳。相使。草果 常山:除痰湿截疟,治疟疾反复发作。相使。茯苓 半夏:化痰止呕,治胃中停饮之呕吐。相须。茯苓 猪苓:治水湿内停之水肿。相须。

茵陈 干姜:温脾胃,散寒湿,退黄,治阳黄。相须。茵陈 栀子:清热利湿,退黄,治阳黄。相须。滑石 甘草:清暑利湿,治伤暑身热等证。相使。苡仁 麻黄:去风除湿,治风湿身疼痛。相使。

扁蓄 瞿麦:清热利湿通淋,治疗热淋,血淋。相须。

海金砂 金钱草:清热利尿,通淋排石,治石淋、血淋。相须。大黄 芒硝:泻热通便,治疗热结便秘。相使。大黄 附子:散寒通便,治寒积便秘。相使。石膏 知母:清热泻火,治气分实热。相须。

黄柏 煅石膏:清热躁湿,敛疮,治疗汤火烫伤及湿疹。相使。知母 黄柏:泻火坚阴,治阴虚潮热,骨蒸盗汗。相须。

竹叶 木通:清心火,利小便,治心热移于小肠之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栀子 豆豉:清热除烦,治热扰胸膈之心烦、懊恼。

银花 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治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痈肿疔毒。大青叶 板兰根:清热、解毒、利咽,治营气两燔之发斑及咽喉肿痛。犀角 羚角:安神止痉,治疗温病高热,神昏抽搐。

公英 地丁:清热解毒,消除痈肿,治疗乳痈、疔疮等一切阳性疮痒。丹皮 桂枝:活血去瘀,调经止痛,治血瘀之经闭、痛经。地骨皮 丹皮:凉血、除蒸、退虚热,治疗骨蒸、潮热。

黄芩 黄连:清热躁湿,泻火解毒,治一切湿热证及痈肿疔疮。黄连 木香:清热躁湿,治疗湿热痢疾,里急后重。桑皮 地骨皮:写肺热止咳喘,治疗肺热咳嗽。

黄连 肉桂:交通心肾,治疗肾阴虚,心火亢旺,治心肾不交之心悸失眠。半夏 陈皮:躁湿化痰,治寒痰和湿痰诸证。

半夏 黄连:辛开苦降,降逆消痞,治寒热互结于中焦之痞滞。

半夏 瓜蒌:宽胸散结,降逆化痰,治痰热互结于胸中之胸脘痞满。旋复花 代赭石:降逆化痰,治痰浊中阻之心下痞满,噫气呃逆。枳壳 桔梗:清热利咽,治疗咽喉肿痛。瓜蒌 贝母:清热化痰,治疗肺热痰多咳嗽。

贝母 知母:滋阴润肺,润躁止咳,治肺热虚实咳嗽。葶苈子 大枣:泻肺平喘,治疗喘满水肿。紫苑 款冬花:去痰止咳,治疗痰多咳嗽。

薤白 瓜蒌:行气化痰,通阳散结,治疗气滞痰阻之胸痹。枳实 白术:脾虚湿停,胃脘痞满。

川楝子 延胡索:行气、止痛、活血,治疗气滞血淤之心腹痛。

当归 川芎:养血、活血、止痛,治疗血虚血淤气滞之痛经和产后腹痛。玉金 白矾:去痰开窍,治疗痰迷心窍之癲痫。

三棱 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治气滞血淤之经闭、食积、癥瘕。桃仁 红花:活血、祛瘀、止痛,治疗血瘀经闭及一切瘀血。灵脂 蒲黄:活血祛瘀,治疗气滞血淤之痛经,心腹疼痛。

穿山甲 王不留:通经下乳,治疗乳汁不下,穿山甲王不留,老和尚吃了乳长流。大蓟 小蓟:凉血、止血、解毒,治疗血热出血诸证及疮痒。艾叶 炮姜: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诸各种虚寒出血及少腹疼痛。人参 蛤蚧:纳气定喘,治疗肺肾两虚之咳喘。

黄芪 白术:健脾益气,治疗脾虚气弱、倦怠乏力之泻泄。黄芪 当归:益气生血,治疗劳倦内伤,血虚发热,气血不足。白芍 甘草:酸甘化阴,养血敛阴,治阴血不足之筋脉拘急及腹痛。当归 熟地:补血滋阴,治疗血虚诸证。

阿胶 黄连:滋阴、降火、安神,治疗热病伤阴,阴虚火旺之心烦不寐。天冬 麦冬:滋阴清热,治疗肺躁咳嗽,热病口渴、便秘及心神不安等。石膏 生地:清热安神,治疗阴虚热扰,虚烦少寐。

女贞子 旱莲草:滋补肝肾,乌须黑发,治疗肝肾阴亏之须发早白。龟板 鳖甲:滋阴降火,治肝风内动及阴虚阳亢之头晕头痛。朱砂 黄连:清心安神,治疗心火亢盛之心悸失眠。

龙骨 牡力: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治心火偏亢之心悸失眠,肝阳上亢之头痛头晕。枣仁 柏子仁:养心安神,治心虚血少之心悸不眠。

天麻 川芎:平肝熄风,去风止痛,治肝阳上抗之头痛眩晕及风湿牙痛,头痛。川木香 山楂:行气消积止痛,治疗食积胀满及痢疾。

代赭石 川牛膝:平肝潜阳,治肝阳上亢之气血上逆之头晕目眩。石昌蒲 郁金:化湿浊、开心窍,治湿温浊邪蒙蔽心窍之神昏。人参 五味子:益气生津,治热病之气阴耗伤之证。

篇3:中医学教学大纲

问题式教学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问题式教学[2], 就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问题为中心, 进行发展性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模式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教学模式是PBL教学方法。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 是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授受式的教学模式相比, PBL教学法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 老师为引导者, 把自学及小组讨论作为教学形式的主要模式, 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等过程, 有效地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搞科研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验中医学作为一门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 中医思维与现代科技, 历史回顾与科研设计于一体的课程采用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方式比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方式更有优势。以我校《实验中医学基础》现代研究进展部分的教学为例, 我们的授课对象为本科三年级, 或七年制班五年级学生。此时他们已经基本学习完中医、西医的基础课程, 但是这些课程都是以各自系统的、相对独立的方式进行学习的, 课程间缺乏彼此的联系和交叉。而这个阶段的学生非常需要在进入临床之前对中西医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融会贯通过程。科学研究恰恰是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产物。因此我们在这部分的教学中, 采用了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方式, 围绕一个科学问题, 学生和教师都从中医理论—西医基础知识—现代研究进展的角度收集资料, 融会贯通地进行讨论和教学。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对中医理论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 而且还使他们认识到现代研究对中医理论内涵阐发的重要价值, 从而使学生自觉地体会到现代实验研究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进而增加中医现代研究的理论教学部分对中医学生的吸引力。此外, 自主性实验设计部分的教学也是一个运用问题式教学很好的部分。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 教师提出若干个欲研究问题, 学生凭兴趣自由组合选择命题。在研究命题确定后, 学生利用理论课部分已经学过的科研设计的基本知识以及现代研究进展部分积累下的对中医学科研问题研究的综合认识, 查阅文献, 小组讨论, 确定实验研究的具体步骤和测试指标。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各小组汇报, 全班讨论, 最后教师进行综合提问并点评。实践表明, 这种教学方式非常受学生的欢迎, 学生反映在此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通过讨论和查阅文献方式不仅将已学习过的知识快速地进行了综合, 而且有的学生在问题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尽管问题式教学效果显著, 但是在教学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 要想保证教学效果, 教师的学术水平是关键。教师是问题的设计者, 问题要融会贯通多门课程的知识点, 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讲授的课程, 还要与问题中涉及的其他课程内容进行融合。这就需要主讲教师是一个知识渊博, 对学科领域的研究有一定造诣的学者。一个高质量的问题体现了相关课程的整合效果, 对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综合运用学科知识都是非常有益的。其次, 教师要有宏观把握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能力。尽管问题式教学鼓励学生尽可能找到更多的方法, 注重知识的探索过程, 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但是也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及他们最终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因此, 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总结重点内容, 对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 再进行重点讲解, 以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这样既可以从宏观上帮助学生把握知识体系, 又可以提高学生整合、处理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再次, 在学生方面, 具备一定的相关基础知识是进行问题式教学的根本保证。问题式教学应是基于基本知识的授受式教学之上的较高层次的教学方法。因此, 问题式教学应该在较高年级的学生中进行实施。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 则应该在基础课程学习完后,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纳。如果无视学生的基础而盲目地采用问题式教学必将会出现揠苗助长的情况。此外, 在学生方面, 除了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外, 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学习意识的高低也是问题式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自学能力好, 主动性强的学生, 会主动地、有的放矢地通过自我广泛地阅读寻找到教师所提出问题的答案, 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但是如果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学习意识比较低的话, 则学生很可能浪费了时间而一无所获。因此, 问题式教学的开展在前期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 同时也要因材施教。

总之, 问题式教学是一种主动式知识探究型的教学模式, 它弥补了传统的被动式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的不足。我们的实践表明, 合理地应用问题式教学方式, 可以提高中医专业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其对中医科学研究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实验中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摘要:问题式教学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弥补了传统的被动式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的不足。实验中医学是中医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比问题式教学与传统授受式的教学模式的不同, 具体探讨了问题式教学在实验中医学教学各环节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从而说明问题式教学在中医实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实验中医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晓燕, 刘燕池, 马淑然, 陈萌, 徐雅.“实验中医学基础”课程建设回顾与展望[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 7 (2) :50.

篇4:中医学基础教学初探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 教学方法

中医学基础课程阐述了中医脏象、经络所体现的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病因、病机、诊断、辨证、防治等基本理论。由于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于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较高,这让基础较差的中等卫校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较大困难。如何改变中职卫校学生的学习现状,提升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摆在中医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介绍自己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对教学方法进行的一些探索。

一、了解学生特点和中医学习现状

近几年,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所招收的大多是初中分流的学生,其特点为: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对学习缺乏兴趣。中医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基础,而这正是这部分学生薄弱的环节。再加之笔者学校中医学基础教学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学生没有任何有关医学的知识,这就使本来就晦涩难懂的中医学基础的学习更加困难。比如在讲五脏的生理联属时,就要讲到大量的临床实例,学生听起来就感觉非常吃力。

二、明确中医学基础的教学特点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中医学基础是非常难教、难学的课程之一,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内容抽象、复杂,难以掌握。如对阴阳、五行、气、精、经络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中医基础理论,学生难以理解,但这些理论却贯穿于所有的中医课程中。二是思维差异。中医的思维方式与西医截然不同,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要同时接受两种医学模式,这对于基础较差的他们来说是难上加难;且学生从小接受的思维模式更倾向于西医,对中医容易有排斥心理。三是内容容易混淆。中医学习和西医学习同时进行,学生很容易将两者混淆。比如肝的生理功能为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这和西医的解释有很大差别,学生很容易用一种观点来解释另一种观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明确要求学生用中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的观点。

三、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1.提问式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大纲和临床需要,在课程结束前对下节课的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在学习“气”时,笔者提出问题:“武打电影中常常出现元气大伤的情景,那么,什么是气?元气又是什么?气分为几类?其各自的功能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提出问题,笔者对问题加以解释,最后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找出理解错误的原因。这样学生不仅能牢固地掌握课程内容,而且能通过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脏腑学说与西医参比教学法

教师在中医学基础藏象教学中,讲授生理功能时,与西医的观点对照讲授。如心的生理功能为心主血脉和心藏神。在讲述心主血脉时与解剖学联系,可用血液循环途径及心脏的腔室结构来理解心主血脉;讲授心藏神时用日常与心相关的成语来理解,如用心想事成、三心二意等来说明心与神志有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3.触类旁通法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其中一个观点是人与自然界是统一体。自然环境与人的健康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感知周围环境入手,触类旁通地理解深奥的中医理论。比如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这些作为自然现象每个人都有感知,讲解时教师就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区分自然现象与致病因素的不同,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4.多媒体教学法

中医知识抽象难懂,教师讲授时可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感官刺激,使中医学抽象、复杂的内容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如讲望、闻、问、切时,多媒体所展现的大量图片、声音、查体手法,会使学习变得轻松、容易,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中医学基础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医专业课打基础,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其基本观点和特点。教师只有不断在教学中进行探索、改革,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篇5:中医学情景教学论文

万事开头难,怎样讲好第一堂课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激情和态度。中医学和现代医学是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学科,且学生已有2年多西医基础知识,现代医学的理念早已先入为主。怎样消除学生的排斥心理,让其相信中医、走进中医,激发对中医的兴趣,精心设计第一堂《绪论》课显得至关重要。例如,从一个轻松的话题开始:“大家看过中医、服过中药,印象中的中医是什么?”当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时,一副清晰的画面展现出来:一位神情严肃的白胡子老者,右手指放在一位表情痛苦老妪的左手腕上,下面有一个蓝色的小枕头。采药、煎药,实施针刺、艾灸、推拿,炼丹,创伤手术等一幅幅画面展现出来,学生一下子明白,这就是中医。自然而然地引入正题,变枯燥乏味的中医学的概念和理论为通俗易懂的生活现实,不仅仅完成了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2引入生活情景,化解教学难度

中医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淀,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天地人,与文史哲,与儒道佛,与政经社等形成了一个带有明显人文内容的,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医学理论、哲学与传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体系。中医学吸收了古代哲学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将气的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内容来阐明中医学的一系列问题,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哲学的内容以“抽象深奥、晦涩难懂”而著称,五行学说是先民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怎样将复杂抽象的五行生克关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通过情景教学引入大家生活中熟悉的“金木水火土”5种具体物质,联想现实生活中木材点燃产生火焰,即木生火;火燃尽后变成灰烬即火生土;大量的矿石通过冶炼变成少量纯的金属,即革土成金;金属熔化后变成液体类似于水,即金生水;雨水充足,树木生长茂盛,即水生木。即为五行中相生关系。水可灭火,即水克火;高温燃烧可使金属熔化,即火克金;金属制成的工具斧子可砍树,制成各种模具,即金克木;大量的植树造林可防止水土流失,即木克土;都江堰解释了土克水。而且生中有克,克中有生,达到制则生化。自然界就是按照五行之间生克制化关系达到动态平衡,生生不息,变化发展。学生恍然大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掌握了五行的生克关系,激发了其学习中医的激情和兴趣。

3再现历史画面,丰富教学内容

中医学包含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如神农尝百草,一天而遇七十毒,反映了当时先民们积累药物学知识的艰辛。在讲《黄帝内经》这部医学巨著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其历史地位的认识,穿插“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的典故。古代大的游牧部落黄帝联合炎帝,与九黎族大酋长蚩尤决战于涿鹿,即逐鹿之战。蚩尤战败而亡。黄帝打败炎帝,两部落融合为统一部落。同时发现中原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特别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他们决定定居中原,统称为华夏族,用龙作为图腾,故其子孙后代被称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龙的传人。在面对外国强敌侵略而处于亡国亡种的危机下,以“炎黄子孙”为旗帜凝聚中华力量,驱逐侵略,战胜列强。这样再现历史画面,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又潜移默化地激励学生们发奋图强,传承和创新中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4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动力

亚里士多德说:“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一番疑问,一番长进。”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产生矛盾,激起思考的欲望。课堂中教师恰当地设疑能让学生产生悬念,不仅可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培养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堂中教师设疑及释疑不仅能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掌握知识,还能培养科研的思维能力。教学中运用问题将多个知识点连贯起来,层层设疑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一个又一个的学习高潮。例如在讲肝功能时,防止与现代医学的肝脏生化功能相混淆。设计了如下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肝病的患者心情急躁,为什么人生气后食欲下降、头晕眼花、两胁胀痛,带着疑问,在讨论中,学生明白了肝藏血,因为肝为血窦,储存一定的血液,调节外周血量,又能防止出血。现代医学认为,肝也是人体的外周血液的储备库,能合成一定的凝血因子以防止出血。而肝在五行属木,具有木行的喜调达,恶抑郁,主动主升的特点。这是肝主疏泄在调畅情志方面的.功能体现。当肝气郁结则心情郁郁寡欢、喜叹息等症状,为肝气升发不及的表现;若肝阳上亢或郁而化火则升发太过致气机上逆,故头晕眼花、耳鸣甚至昏厥。肝经布胁肋、循乳房、绕阴器,故肝失调畅时其循经部位出现胀痛。木克土,病理情况下肝木乘脾土,致脾运化减弱,故患者出现纳差。随着一连串问题的解决,学生也明白了中医要求高血压患者调畅情志,情绪波动易致卒中偏瘫的缘由。课堂中学生们热情高涨,接连提问,那怎么治,前者柴胡疏肝散加减疏肝,后者天麻、钩藤饮加减平肝。这样通过设疑、讨论、释疑,使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难点内容,又有培养了中医辨证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习中医的热情和信心,创造了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

5虚拟自然环境,增强教学效果

虚拟一定的环境,启发学生大胆设想,使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赋予生命。在方剂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记忆几百首方剂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等,量大、易忘、易混淆,怎么办?采用虚拟场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讲“三仁汤”时,让学生想象在一个天气炎热、雨水充足的长夏,杏仁、薏苡仁及白蔻仁3个好朋友去郊游,走进一片茂密的森林,湿气很重,地面很滑,大家不小心,脚下一滑,扑通一声倒在湿地上,这时互相帮助,终于克服湿热,重新站起来了。这样大家轻松地记住了“三仁杏蔻薏苡仁,竹叶朴通滑夏存,宣上畅中又渗下,三焦湿热尽能除”这首方歌,而且记住了湿热壅于上中下三焦的主治,清泄三焦湿热的功效。

6引入临床病例,培育思维能力

中医学内容抽象、深奥,加之生僻的专业术语,学生们更加云里雾里,怎样突破教学难点,恰当地引入临床病例,再现疾病的症状、舌象、面色等四诊资料,学生犹如面对真实的患者,使教学内容直观、具体、形象。如在讲“同病异治”时,学生表示不可理解。在教学设计中引入临床病例:2例患者都以“皮肤黄染”就诊,李某面色金黄有光泽,自觉身热,出热汗,伴口干口苦,纳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心情急躁,舌质红,苔黄厚干,脉滑数有力;王某面色暗黄欠光泽,畏寒无汗,口淡纳差,大便稀溏,胃胀不适,舌质淡红,苔白厚而润,脉滑,重按无力。通过对上述2例患者的病情资料分析,学生很容易理解对他们的诊断。病名:黄疸;证型:李某阳黄(肝胆湿热型),王某阴黄(脾虚寒湿内壅型);治法:李某清热利湿退黄,选茵陈蒿汤加减;王某健脾化湿,选茵陈术附汤加减。“同病异治”的解释就显而易见了。这样通过恰当的临床病例,学生们既轻松地理解并掌握了所学内容,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中医辨证的思维能力。

作者:牛彩琴 雷枭 张团笑

篇6:中医学教学大纲

朱述英,张淼,刘东华

(山东协和学院 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9)

[摘要]《中医学》系高职类临床专业学生的主修课程之一,本文就《中医学》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如何紧扣高职类临床专业学生的岗位特点开展教学,如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 临床医学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1.高职类临床医学开展《中医学》课程的必要性 本学院在近年来在省内乡村医生培训中调查发现,目前广大农村急需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养得起”经过系统学习的卫生医疗工作者。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3号]。而虽然近几年我国的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医务工作者,但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大批高校毕业生均拥挤在省市级大型医疗机构。

这种现状实际上在期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高职类临床专业培养的学生恰恰定位在农村、社区基层医疗单位。农村、社区等基层医疗单位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是“小病能治疗,大病不耽误”,对于医务工作人员的诊断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中医学是人类最早形成体系的传统医学之一,具有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秀,虽经历了几千年的淘洗却依然生机盎然,至今为止仍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医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1,2]

。另外基层医疗单位由于医疗设备的局限性,甚至都无法进行类似血常规、尿常规等仪器诊断,而中医诊断中的望、闻、问、切等诊断手法,恰恰是一种方便快捷的诊断方法,在这种形势下,开展中医课程的学习势在必行。目前,西医院校教育大纲把中医学规定为必须的选修课,但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却令人困惑。如何根据高职类临床医学专业定位开展中医学教学,是我们近年来研究的课题。本文就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2.教学内容整合和教学模式改革

授课教师充分理解所用教材是上好所授课程的基础,而对所用教材内容的正确处理则是做好该门课程教学的重要前提。恰当处理教材应该是在切实把握教学大纲精神,理解教材广度和深度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精心地分析、剪裁、梳理和归纳。为适应高职学生的岗位需要,我们整合了教材,将针灸推拿课程从大中

[4][4]

[3]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课程,并将针灸推拿技能操作纳入学生综合技能考核范畴。

本课程的教学紧扣职业能力需求,积极推行“一条主线,两个真实,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又称“123”教学模式;集中实习实训阶段对部分学生采用传统的中医师承教育模式。

“一条主线”即以临床医师职业能力工作过程为主线,“两个真实”即以模拟真实和临床真实为手段,以模拟病房、医院现场为依托,“三位一体”即以临床医师职业工作任务为驱动,以教学实践为纽带,将知识、方法和技能有机融合,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在以下方面有突出特点:

2.1以临床医师岗位职业工作过程为主线

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取,还是教学内容的组织,始终围绕医师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将教学融于实际工作任务的解决中,既突出了知识的应用性,又培养了学生职业岗位的行动能力。2.2工作任务的真实性

课程实训中提交给学生的模拟病历资料是来自于临床一线的实际案例,要求学生完成从收集患者症状、体征和病史等资料,到分析证侯,诊断疾病和病历书写,治疗方案等各项工作,期工作流程和临床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完全一致,让学生通过完成临床医师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来掌握相关知识、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真实的反应临床医师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2.3教学环境的仿真性

2.3.1模拟环境教学:借助模拟病房、模拟病人、各种医疗器械,使学生早期了解医院,了解医生职业,了解医疗辅助设备的使用管理等。

2.3.2 医学模拟教学: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借助中医诊断实验室临床教学模型进行临床技能强化培训。如脉诊仪教学等。

2.3.3标准化病人教学:建立标准化病人队伍,使标准化病人在教学及考试过程中得到应用。2.4教、学、做融为一体

我们不分理论和实践课,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完全融合,所有教学活动在一体化教室或模拟病房、医院病房进行,采用“工作任务单”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是选了以学生为主题的工作任务导向式教学。教室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而学习知识,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学习知识,从而将教、学、做有机结合,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

3.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

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中医辨证论治对独立思考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在《中医学》课程教学中我们注意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课程教学效果,在教学中特别强调以下教学方法的运用: 3.1组合式教学法

组合式教学法运用,即在中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对课本内容进行整合,实现症与症、症与证以及证与证的等多个方面的有机组合。

3.2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法

课堂上,老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中医诊断、辨证等课堂教学,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诊断知识、方法,又逐渐增加了独立思考、辨证论治的能力。3.3案例教学法和临床技能模拟训练法

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病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便于技能的掌握。临床专业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培养一直是医学院校教育的薄弱环节,随着医学模式的转换、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医疗行业的法制化建设的逐步完善,传统的医学教育体系和临床实习教学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建立临床技能训练实验室,利用模拟技术创设出模拟病人和模拟临床场景,采用理性化和人性化的医学模拟教育模式进行临床操作等基本技能训练。3.4“模拟病人/角色扮演”的教学法

针对临床少见病和目前存在的医患矛盾,采取“模拟病人/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给出实际工作任务,引导分析和思考;该方法直观、形象、深刻,学生通过扮演病人、家属或医护人员,学习掌握疾病,训练对实际职业工作任务分析及处理的综合能力,体验医患双方不同的心理状态,学习医患沟通技巧,突出医学模式转变的时代特色。角色扮演将枯燥的讲述变为生动的课堂游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3.5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

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述,我们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特点,推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让学生首先接触实际病例,观察临床表现,提出问题,再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让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掌握。

上一篇:父爱作文800字叙事的作文下一篇:小学的班主任鉴定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