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共享平台计划书

2024-06-09

知识共享平台计划书(精选6篇)

篇1:知识共享平台计划书

微信公众平台:XinhangipLv@163.com

密码:ares2013 AppID:wx1a7cd96a9b33bda4 秘钥:25700cc7af95f6f5e5324c965ccd5c34

微信支付:1383608102@1383608102

372087 友盟统计:liushengli@xinhangip.com.cn/

Xhkj@3905505 支付宝:956100488@qq.com Xinhangip123 中国网建:短信发送平台,宁夏新航信息科技

657360 IOS开发者账户:liushengli@xinhangip.com.cn

Nxxh@3905505 正式包:

com.xinhang.intellectual 上传包

com.intellectual.xinHang 分享api安卓账户:

5a9e4809f43e4815500000b0 分享ios账户:

5a9e4886f29d9836ae000213

MD5:

01:FC:67:14:BD:9C:B6:D1:4B:92:D9:E5:3B:C7:64:DC

SHA1: 00:A9:63:A5:FF:26:37:65:5F:1E:38:51:A9:A6:11:B3:7B:A3:DF:76

SHA256: 62:5A:2F:A3:14:C8:85:DC:F9:2C:2E:78:FB:BB:FC:83:52:2B:E6:14:5C:B9:83:F0:2E:BE:05:68:1F:2D:CA:55

篇2:知识共享平台计划书

摘要:设计链作为产品研发设计的发展趋势,其知识共享可以提高研发效率,提升设计链的整体绩效。基于修正后的计划行为理论(TPB),从影响知识共享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的外生变量,提出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验证了知识共享模型的有效性。

论文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设计链;知识共享;研发设计

1引言

设计链是基于市场需求将地理上分散的制造商、供应商和客户等组成产品研发设计网络。“设计链”一词最早出现于服装业,目前设计链理论被大量应用在电子产业,例如系统芯片(SOC)设计。设计链是产品研发的发展趋势,通过整合跨企业间的研发资源,可以达到迅速研发、降低成本的目的。

目前,设计链已经由概念演进为一种管理方式,与供应链、研发联盟和协同设计等模式相比,设计链具有不同的内涵及特征,是一种新型竞争模式和管理模式。设计链主要定位于上下游企业问的协同研发关系,企业间传递的主要是产品设计和研发信息,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将协同研发具体化,并将最终结果输出到供应链中。设计链的实质是形成知识流动的创新网络,企业间的知识互补性是形成设计链的基础。企业间以高度协同方式进行知识交流与合作。知识共享是设计链成功的前提与基础。设计链中各企业间的知识共享频率越高,越能提高设计研发能力。当设计链成员愿意知识共享时,可相互学习不断丰富各自的设计知识库,提高研发效率,从而提升整个设计链的绩效。然而,作为一个新兴课题,设计链知识共享尚未被研究,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也有待探讨。本文将应用计划行为理论(TPB)分析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的主要因素,提出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供设计链成员企业参考。

2知识共享相关文献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企业获得并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知识是一种具有流动性质的综合体,它包括结构化的经验、价值、文字化后的信息、专家独特的见解、组织的观念、规则、程序等。知识与一般产品不同,它不具有规模效益递减特点,组织内的知识共享越频繁,越能发挥知识的价值。认为知识若经过共享,双方获得的信息和经验会呈线性增长,若继续共享知识,得到的信息和经验会呈指数增长。知识共享是一种沟通互动过程,它不像商品那样可以自由传递,在分享他人的知识时,必须有重建行为,需要具备一定知识才能学习、分享知识。等提出了知识转移公式,即转移(或共享)=传送+吸收(和利用)。传送是共享知识给潜在的接受者。吸收是指接受知识的人或团体对知识加以理解、消化。认为知识共享过程包括认知与行为两个层面,在共同分享现有知识过程中,会创造新的知识,由此提出一个知识共享创造模型。由此可见,跨组织间的彼此合作交流、讨论知识,会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产生新知识。

面对全球化的竞争环境,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要量快速而持续地学习,这也凸现出知识共享的必要性。认为组织中的个体之间不互相沟通,则个体可能会学习成长,但组织不会成长。也认为知识共享对于组织的成长与创新,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组织绩效有正面效果。

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

研究设计链知识共享,需要将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现做出以下假设:

(1)利已主义者,即设计链成员企业是自私的,在做出知识共享等决策时首先考虑自身利益,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前提;

(2)有限理性,即企业的行为是理性的,有能力判断做出的知识共享决策的结果;

(3)借鉴性,即能够根据过去的经验指导当前的行为并做出判断;

(4)相互依赖性,即作为设计链成员,在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能够考虑其他合作伙伴的反应,不是单纯地考虑对自身有利的决策。

3.1计划行为理论介绍

计划行为理论是由理性行为理论(TRA)发展而来。理性行为理论假设行为是由行为意图决定。将理性行为理论加以延伸,他主张态度与主观规范是决定行为意图的最主要因素,提出计划行为理论,以解释并预测个体行为。1985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知觉行为控制因素,认为个体对某项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三项因素共同决定其行为意图”。因此,计划行为理论是一个三阶段行为分析模型:第一阶段,行为由个体的行为意图决定;

第二阶段,行为意图由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三方面决定;第三阶段,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由外生变量决定。行为意图是指个体对于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概率的判定,反映了个人对某项特定行为的采取意愿;态度是个体对某项特定行为所抱持的感觉;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认知行为控制代表一个人对从事行为容易度的信念,个体认为拥有某一行为相关的资源或机会越多时,他对控制执行该项行为的信心会越强。外生变量包括人格特征、对事物态度、工作特性和情境因素等等。

另外,根据多个领域的研究表明,个体的主观规范会直接影响其行为态度,修正后的TPB如图1所示。

TPB包含的构面较多,可提供较多信息,除了行为主体对采用行为的知觉认知外,还考虑采用行为时受到的社会压力影响,以及主体本身是否能控制执行行为的机会与资源。因此,TPB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模型。许多实证研究表明TPB的预测与解释能力都强于TRA。

3.2设计链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及模型构建

知识共享过程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行为。在美国与欧洲地区的调查显示,推动知识管理最大的困难是“改变人们共享知识的行为”。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探讨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行为的重要因素。依据给出的计划行为模型(图1),主要研究影响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的外生变量。

(1)影响知识共享态度的外生变量

1)知识类型供应链中连接各成员企业的主要是物料流,信息流只起功能协调作用。与供应链不同,在设计链中连接各成员企业的主要是信息流。伴随着信息流动,知识共享行为得以发生,这种共享行为会随着研发合作的不断深入而创造出新知识。根据设计链不断创造新知识的特点,本文将设计链中的知识分为三类:基本知识、进阶知识和创新知识。其中,基本知识是指进入特定行业所具备的最低知识要求;进阶知识是指与同行业竞争者相比,能获得竞争优势的知识;创新知识是指研发合作过程中创造的新知识。企业拥有的进阶知识是合作伙伴愿意与其联盟的重要因素。创新知识是企业延续和增强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面对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设计链成员企业对待知识共享行为的态度会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共享的知识涉及进阶知识或创新知识时,企业往往会慎之又慎。因为进阶知识与创新知识与企业的生存、发展紧密相关。

2)期望结果以TRA为基础研究知识共享外生变量时,提出了期望报酬、期望关系、期望贡献”。期望报酬是根据经济交换理论提出的,即当个体分享自己的知识给别人时,他所得到的报酬必须大于付出的成本,亦指企业在共享知识时将可以获得的外在利益,如专利、产品利润提成等。期望关系源于社会交换理论,在这里,期望关系是指在设计链中成员企业相信通过知识共享可以改善与合作伙伴问的关系,增进信任。期望贡献是指设计链中的成员企业相信共享知识能够提升设计链的整体绩效,增强竞争力。

3)关系强度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社会网络由具有某种联结关系的人构成,关系强度是社会成员互动行为的基础。在设计链中,因成员企业间的合作强度、互惠程度以及重叠性知识拥有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关系强度存在很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对知识共享的态度。

(2)影响知识共享主观规范的外生变量

1)信任社会交换过程,由于互惠互利的结果,会使彼此间产生感激、责任感与信任。组织间的信任是指组织相信另一方会采取对组织有正面影响的措施,而且不会做出预料之外的对组织有负面影响的行动,即对合作伙伴的可靠性和正直性有信心。对于设计链来说,维持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是信任。对合作伙伴能力与可靠性的肯定,会产生信赖感。组织成员问的彼此信任会诱发其知识共享行为。若双方缺乏信任,会彼此隐藏各自的信息或知识,使知识共享难以实现。因此,缺乏信任是阻碍知识共享的重要原因之一。强化企业问的信任,可以建立双方荣辱与共的双赢关系。信任程度越高,彼此会越愿意从双方合作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仅仅着眼于自身利益,也会更加乐意共享彼此的知识与信息。

2)承诺承诺对设计链的合作关系至关重要。承诺是指企业认识到合作关系不断延续的重要性,愿意从长远利益出发,尽最大努力去维持与强化合作关系,即合作关系是一种想要持续合作关系的意愿。承诺的形成,有助于合作伙伴之间彼此无私地共享本身具有的知识。

3)工作任务依赖程度工作任务的相互依赖程度会影响知识共享行为,组织成员问的工作任务依赖程度较高时,会使交流次数增多,并且愿意共享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组织中的成员若具有共同目标的话,会相互依赖以完成目标。在设计链中,若企业自身的工作任务与合作伙伴有密切关系时,需要频繁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共享知识的行为就会增加。

(3)影响认知行为控制的外生变量

1)知识类型在知识分类中,等将知识分为外显知识与内隐知识两种类型。这两种不同的知识类型在共享时的难易程度不同。外显知识的知识共享表现为使用经编码、储存或提取出的知识,通过文件、电子邮件等形式传输。内隐知识的知识共享表现为个人化的知识,通过人际交往、面对面接触、会议、聊天等形式传输。拥有的知识为外显知识时,更易进行知识共享。因此,知识的类型会影响认知行为控制程度。

2)IT平台IT系统是支持信息流通、整合信息和设计链的工具,组建与完善IT基础设施,可以使知识共享更加容易。学者也认为通过一个能创造、传送知识或经验的信息平台,有助于知识的共享与传送。

在依次确定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的外生变量后,本文提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如图2所示。

4实证研究

4.1研究假设

为验证所提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图2)的有效性,提出HI—H22共22项假设。假设Hl:知识类型中的基本知识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有直接影响;假设H2:知识类型中的进阶知识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有直接影响;假设H4:期望结果中的期望报酬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有直接影响。依此类推,假设H22:知识共享行为意向对知识共享行为有直接影响。

4.2问卷设计与调查

以芯片设计链为调查对象设计问卷,针对知识共享模型(图2)的特点设计问卷,共向芯片设计公司、制造公司、封装测试公司、设备公司、主要材料公司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3份,有效问卷94份,有效回收率78.3%。受能力所限,调查对象仅限上海、浙江两个

地区,各类公司投放问卷的数量存在一定差异,对研究结果可能会有不利影响。受访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为78.3%,能够较好理解知识共享相关问题。问卷的问题统一采用五点式量表。

4.3信度与效度检验

问卷正式发放前曾进行试测,删除掉一些不合理题项,并对修正了内容上模糊的字句或问法。对正式问卷的信度分析采用内部一致性方法的值,各层面的’值在0.7301—0.9580之间,均大于标准值0.7,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CFA)进行收敛效度分析。问卷题项多达83项,由于样本数量较少,无法将所有题项归人同一测量模型,本文采用理论切割方法将模型中的变量分为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两种,分别进行效度分析,例如图2中的内生变量包括知识分享行为、意图、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外生变量为知识类型、期望结果、关系强度、信任、承诺、工作任务相互依赖、知识类型和IT平台。分别对因子负荷(FL)、组合信度(,CR)和平均萃取变异(AVE)三项指标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基本在可接受范围内(FL>0.5,且t检定的P—value<0.05;CR>0.8;AVE>0.5),说明测试题项均收敛在相应的层面。

4.4模型的多元回归分析

在确保模型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后,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检测所提出的假设,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结果可以看出,在做出的22个假设中,只有假设H1、H6和HI5不成立,其余假设全部成立,表明所构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基本合理。假设Hl不成立说明知识类型中的基本知识作为设计链企业间合作交流的必要内容,基本知识的共享不会危及企业的核心能力与技术,因此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没有直接影响;作为理性经济人的设计链企业,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前提。根据对期望贡献的定义,企业为提高设计链整体绩效而进行知识共享的动力不足,故假设H6不成立;外显知识能够编码表示,进行知识共享时可以借助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加以保障,因此对认知行为的控制影响不大,故假设H15不成立。5结束语

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的因素众多,单纯依靠IT平台建设,无法让企业产生知识共享动机,需要重视设计链成员间关系以及研发设计过程的协同合作。具有较高层次的合作和信任关系时,会增加共享其敏感性知识的可能性(Hansen)。要利用各种沟通方式(会议、互访),加强设计链成员间的学习,促进知识共享。另外,设计链知识共享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知识经过共享、扩散、储存和再利用后,会产生新知识,从而引发进一步的知识共享,如此循环达到创造知识的目的。如何达到持续知识共享也是值得研究的议题之一。

论文发表

论文格式

篇3:知识共享与创新协作平台建设研究

《辞海》里讲创是“始造之也”,是首创、创始之义;新:初次出现,与旧相对,才、刚之义[1]。“创新”其国际社会认同的特指英文是“Innovation”,有别于“创造”(英文为Creation)和“发明”(英文为Invention)。

创新所代表的内涵非常广泛,根据定义创新的角度与立足点不同,对创新就会有不同的定义;创新是开发一种新事物的过程,创新是创造和引进某种有用的新鲜事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新知识或相关信息。

现代意义上的创新一般是指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在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创造出新事物或对现有事物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的过程。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1.1 学科发展要求创新必须以学术协作方式进行

与十八、十九世纪以学科分化独立形成现代科学的基础不同,21世纪科学越来越呈现出学科一体化的趋势,学科之间交叉、融合、渗透,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形成一个层次纷繁、纵横交叉、复杂多变的学科体系,学术创新活动就是在这个复杂的体系中进行。

例如NBIC(纳米、生物、信息、认知技术)是全球公认引领21世纪科技发展方向的关键技术,目前科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把四大技术融合在一起,建立一种大统一、大科学的融合,通过技术会聚,以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实现人类自身和社会的进步,全面提升人类能力,直接影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实现会聚技术必须做到四门学科的科学家之间的密切合作。

以单一学科来研究和认知世界进行学术创新,就有可能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片面性思维之中,并且会缺乏必要的工具和手段。现代条件下进行学术创新,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需要多个学科严密合作,形成良好的学术协作气氛。在深邃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形成不同学科研究者之间的通力合作,这就是学术协作。

创新资源的不足是制约学术创新的一个关键因素,而学术创新协作团队中众多相互关联的成员聚集在一起,可以实现知识分享和优势互补,有效克服单个学科学术创新知识资源不足的问题[2]。通过激发系统成员间知识资源分享意愿,促进学术创新团队内的知识扩散,节约知识传递的成本,提高知识分享的效率,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从而优化协作创新环境,增强知识信息互联能力,提高学术创新能力。

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个人研究者作为一个学术单位,自身的学术资源和创新能力有限,想要在现代复杂的知识体系中完成创新的过程,其知识储备和工作能力都变得难以胜任。这就使得学术团队通过学术协作进行协同创新变得必要起来。通过协同创新,不同知识背景的众多参与者在学术领导人的指引下,围绕共同的学术目标,组成一个学术创新团体,并依托一定的平台进行相互学习、知识分享和分工协作,整合学术团队的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实现创新目标,最终使得所有学术团队成员共同获益。

1.2 知识共享是团队创新的重要前提

知识共享是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交换与分享知识的过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团队过程,更是团队组建的重要目的之一。近年来随着多学科交叉融合等知识生产特征日趋明显,知识共享在学术团队的创新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创新越来越依赖于大量知识的聚集与碰撞,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拥有大量知识的研究者在交流与研究中思想的灵光一闪。拥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团队成员,在团队中彼此分享知识形成团队的知识池,并在知识池中相互学习和思想碰撞,重构自己的知识地图,并在这种碰撞和重构中克服思维定性,实现团队创新的目的。

由此可见,团队创新中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团队成员的个体知识充分交换并成为团队知识储备的过程,因此知识共享是影响团队创新重要环节。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除了直接提供不同学科背景的知识外,知识共享同时还通过的团队成员间接共享了团队成员个人社会网络中所储备的知识,在内部知识共享的同时引入外部知识的交流和共享,从而增强团队知识总量并引发知识碰撞,进一步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团队创新的关键在于团队成员之间进行充分的知识交流与沟通,大家都能够积极贡献自己的知识并寻找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研究表明,在学术团队中,那些具有较高共享模式,知识充分共享的团队往往具有更高的创新能力[3]。

2 学术协作平台可以有效辅助学术团队创新

2.1 以创新为目的学术团队的组织特性要求建立协作平台

当前学术协作的主要形式是学术团队,学术团队一般指围绕一个共同的学术目标,在学术领导者的组织下,由参与研究活动的个体通过一定组织形式组成的群体。学术团队的最基本的特征:一是共同的学术目标,这是学术团队区别于其他各种团队的最基本特征;二是学术领导者,主导学术团体组织活动的个体;三是具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平台。

学术团队作为一个以学术创新为目的的工作组织,除了其学术性以外,组织性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以学术创新为目的建立的学术团队,团队目标是一致的;团队组织是柔性的,一般情况下其组织性是相对松散的,团队成员的加入和离开也是有较大随意性的;团队成员是差异化的,不同知识背景的团队成员可能分布在世界各地。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团队成员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团队成员的研究进度,及时协调沟通不同研究者之间的研究内容,以及及时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信息,都是影响团队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建设一个以学术团队交流合作为目的的协作平台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2.2 学术协作平台的功能和作用

学术团队在不同的时期采用过不同的工作平台,如编印学术通讯,召开学术会议,建立网站协作系统等等,在当时条件下对团队学术协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持设备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通讯、工作、管理app的不断推出,以及学术团队管理理念的不断进步,建立新的适应技术发展需要的面向学术创新协作的学术协作平台,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建立现代化的学术协作平台,一是可以协调管理团队成员的学术研究工作,做到协调同步,提高创新效率;二是可以建立团队知识池,实现知识分享;三是可以方便地进行团队沟通,即时就某一话题展开讨论,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3 学术协作平台的知识共享功能

3.1 学术协作平台首先是知识共享平台

创新资源的不足是制约学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术团队是众多有共同创新目标的成员的集合,这个集合天然的可以实现知识共享和优势互补,有效克服单个研究者创新所需知识资源不足的问题。学术团队中知识共享的实现,需要建立一个开放透明、公平公正的知识共享平台,通过在平台中设立合理的团队知识共享机制,营造学术团队中尊重知识共享、鼓励知识共享、以知识共享为荣的良好氛围。合理的知识共享平台应当能够促进团队成员间知识共享的意向,以此来促进创新团队内部的知识传递,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加快团队知识更新,从而优化团队知识储备,增强知识搜集能力,提高学术创新能力。

3.2 学术协作平台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

显性知识作为被编码记录下来的知识,其共享的意义在于拓展不同学科背景的团队成员围绕团队学术目标为中心的学术领域的其他学科知识,这种分享可以开拓团队成员的学术视野,促进以创新目标为中心的团队知识池的建设。不同学科的团队成员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利用自己的知识背景筛选有关团队创新目标的知识,并在团队内进行知识共享,可以快速有效地建立以团队创新目标为核心的知识池,并保障知识池内各学科知识的质量。

隐性知识共享就是通过各种交流活动,使得团队成员的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这是学术团队知识共享最为重要的一个过程。协作平台可以通过建立学术话题的讨论论坛,开展围绕某一学术专题的团队写作,进行视屏或文字讨论会并记录存储等方式,促进团队成员隐性知识变成显性知识,并存入团队的知识池,以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

4 基于知识分享平台的学术协作平台建设

4.1 学术协作平台的技术要求

学术协作平台一方面可以建立容纳不同类型文档记录的数据库来作为团队知识池,提供知识分享的数据库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基于网络的会议平台和协同写作软件,为团队成员提供会议讨论和共同写作的平台。

建立一种以网络服务器为基础,提供学术团体知识池建构的支撑环境,系统赋予每个团队成员自由分享知识的权限,并允许每个成员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学术意见,或者对共同的学术主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成员可以在浏览、完善知识池的同时实现知识的增长与共享。

通用型的学术数据库并不能取代学术团队的知识池,相比较而言,团队协作平台的知识池,一方面更加的专业,学术视角更深;另一方面,它记录并存储了团队成员围绕创新目标所进行的讨论和思考过程,指向更加准确。

基于知识共享的团队协作平台,应该具备以下功能:一是可存储各类型知识的数据库功能;二是可进行及时交流和会议交流并记录存储的通讯功能;三是可进行多人在线协作的网络超文本功能等。

4.2 学术协作平台的运行机制

学术协作平台原则上应该体现学术平等协作的精神,所有成员都具有相同的责任和权利,共同为团队的知识共享贡献力量,实现最大范围内的知识共享。

建立促进团队成员间信任的知识共享平台评价奖励系统,根据团队成员共享知识的价值,可以给予系统权限、精神鼓励、资金鼓励等奖励,增强团队成员的学科归属感,提高团队成员知识共享的积极性,对贡献得多的成员进行奖励,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营造协作平台中尊重知识、鼓励知识创新、以知识共享为荣的良好氛围。

协作平台应当做到学术团队成员个性与共性的结合,团队成员应当在平台内围绕团队的创新目标做内涵或外延的讨论和深化,并在此共性的基础上,发挥团队成员的学科背景个性,成员学科背景的多样性使得他们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视角,能够使知识内容全面、客观、公正,从而实现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研讨与思考的循环上升。这个过程中从个性化思维过渡到共性化文本的生成,不是数量的加减,而是知识和思想的乘积[4]。

总而言之,知识共享与协作平台对于团队学术创新的影响是正向的,是有益的。协作平台作为学术团队知识共享的技术手段,是实现团队内部知识共享的必要因素。协作平台能够扩展知识共享的时间和空间,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为知识共享创造一个顺畅的渠道,提供一个快捷的平台,并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团队成员共享知识的意愿。学术团队成员通过协作平台进行学术研讨和知识共享,借助平台进行知识的传递和吸收,提高知识储备和研究能力,形成开放式的深度学术合作,对团队学术创新提供了强力的辅助和支持,有助于学术团队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辞海》编辑委员会.现代汉语辞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

[2]黄敏,胡畅路,王振维.大学学科创新生态系统知识创新的条件及机制[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1(3):145-147.

[3]杨忠.知识异质性对团队创新的作用机制分析[J].管理学报,2014(1):86-94.

[4]岳泉,汪徽志,刘红珠.新媒介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篇4:知识共享平台计划书

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知识,即能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知识,能够组合、储存、再次寻找以及通过不同的机制,转化到相关的实践中,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易于沟通和共享;另一类就是隐性知识,是深植于个体及其心智模式、难以编码及沟通的知识,属技巧性的、由情景限定的、个人独自体验但“知而不能言者众”的知识,具有高度个人化、难以规范化的特点,其共享只能源于需求者对隐性知识拥有者的模仿或双方之间的共同探讨、交流与实践。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了促进企业快速成长的关键性资源,未来企业的竞争优势将主要来自于它运用、积累和创造各种知识资源的能力。而知识共享则为企业发展知识资源,实现对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提供了途径。

知识共享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共享是指员工个人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方式为组织中其他成员所共同分享,从而转变为组织知识财富。知识的共享之所以能给组织或者个人带来巨大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因为知识所具有的非收益递减性与共享增长性这两个特点。

一是非收益递减性:在经济学中的收益递减规律或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对于物质要素的投入确实发生作用,然而在知识要素上,却不起作用了。以软件产品为例,只要多复制一套软件的成本不变,不管其销售第一套软件还是销售第100万套软件,软件公司总是能从中获取较高的利润,这就是知识的特殊之处。因为软件的价值主要是由其包含的知识所决定,而当这种知识“固化”于软件产品时,其投入的边际成本已经是零。

二是共享增长性:与物质产品不同,知识是可以共享的,而且常常是由于知识的共享使得知识的存量翻倍。当知识被出售时,销售方并没有失去知识,知识只是被转移了,或者说知识的权利被转让了,但销售方仍然拥有该知识。

搭建共享知识平台是促进企业知识共享的有效途径

企业建立共享知识平台的主要目标有以下这几种:

一是知识积累的需求。建立知识共享平台,为知识的沉淀提供平台上的支撑,则是促进企业知识积累的重要手段。

二是知识共享的需求。知识共享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组织之间的共享。随着企业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张,新建立的组织在管理和技术上都或多或少与原有组织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实现“成功模式的快速复制”,将原有的管理体系,技术标准移植到新的组织当中,成为企业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知识共享的另一种形式是人员之间的共享。企业的高速发展意味着对人才的需求量将不断加大,员工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是支撑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通过共享平台的构建,能有效地将企业拥有的丰富的知识资源总结、沉淀,并传承下来,从而加速人才的培养。

三是知识复用的需求。知识的复用程度越高,其产生的价值就越大。知识共享平台有助于扩大知识的共享范围,减少知识获取的时间,从而提高知识被复用的效率与几率。

四是知识创新的需要。企业的创新,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都是一种新知识的创造,是知识的创新。而如果没有知识的交流与共享,要想实现创新是非常困难的。正是在不断的交流与共享中,企业的知识资源才能被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从而推动企业知识资源在质和量上的不断增长。

共享知识平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企业建立共享知识平台有其必然性,当企业发展到某个阶段,具备了特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时,其建立共享平台的需求就会越发明显。这些前提条件也可以看作是共享知识平台的触发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企业管理是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随着企业在信息化道路上不断建设和发展,支持企业整体业务运作的OA系统、ERP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等纷纷建立完成,这些系统与企业的日常工作不可分割,也是企业信息化道路上不可跳过的一个步骤。企业在信息化上走的越久,其对信息化的认识也就越深,对信息化的要求也更高。企业不仅把信息系统作为支持其核心业务的手段,更将其作为提高企业软性能力的一种途径,知识管理就属于软性能力的一种。

各种知识管理机制不断完善

系统平台只是一种工具,是将企业各种管理机制和管理思想固化的一种手段。而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才是企业管理从无序走向有序的直接证明。有效的机制才能为企业知识共享提供有力的保证和支持。因此,完善的知识管理机制是建立共享知识平台的又一个前提。

虚拟团队的运作模式不断推进

为了迎接快速变化的经营环境带来的各种挑战,很多企业的运作模式更加趋于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职能式的组织结构。很多工作是以团队为单位完成。这种虚拟团队的运作模式对知识共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模式下,要求每个团队成员能更快、更全地将本部门的知识运用到团队工作中,并与来自于其他部门的成员充分共享。但是一个员工不可能完全掌握一个部门的所有知识,这就产生了对共享知识平台的需求。建立共享知识平台不但能帮助团队成员快速全面地将各自部门所拥有的知识进行共享,更能为虚拟团队内部搭建一个共享的平台。

AMT咨询以知识管理为核心、构建共享知识平台为目的的整体解决方案

为了更好地帮助企业构建共享知识平台,AMT咨询提供以知识管理为核心,构建共享知识平台为目的的整体解决方案。

根据企业知识管理的实际需求,结合AMT多年的知识管理项目的实践经验,AMT从总体策略规划、详细设计、系统实现三个层面形成了“知识管理总体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

(一)总体策略规划

第一步,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明确企业发展战略中对于知识管理的需求,并以此明晰知识管理工作的指导方向,明确符合企业未来发展的知识管理的战略定位和目标;

第二步,通过访谈,问卷调研等各种方式,对企业目前的知识管理现状进行评估分析。从知识、人、系统、管理四个方面设计问卷,从而对企业知识管理整体水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第三步,在知识管理目标和现状明确的基础上,了解目标和现状的差距,从知识体系、管理体系、推行策略、信息系统四个方面,对企业知识管理进行总体规划,明确“做什么”。

(二)详细设计

在知识管理战略定位明确的基础上,并结合企业各阶层对知识

管理不同层次的需求点,从知识体系、管理体系(组织职责+制度规范)和推行策略三个方面,规划企业知识管理的整体蓝图,明确企业知识管理的知识分类、知识地图、管理方法以及知识管理推行策略等内容。

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设计以建立面向整个企业的知识架构、方便知识的存储、查询和应用为目标,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知识分类体系:分析企业的知识构成,明确知识的各类特征属性,在体现知识的特点和使用者的习惯的前提下,形成多维度的知识分类目录,规范知识内容的存储。

知识地图:从知识应用者的角度考虑如何更好的进行知识结构化的展现。

权限体系:明确知识管理的知识共享范围,建立完善的知识权限体系,使各类知识在合适的范围内共享,保证知识的安全。

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设计包括:

组织结构设计知识管理在内部推行中往往会面临知识创建阶段、应用阶段和再整理阶段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管理重点都有所不同和侧重,因此需要不同的组织架构进行匹配。

管理机制设计知识管理的推行需要有效的管理机制,在安全的前提下保障知识管理的持续开展。

推行策略

为了保证知识管理的实施,总体推行策略从知识体系设计、平台建设、知识资源整理、组织制度建设、共享文化宣导以及员工转变六个方面进行系统思考。其中,员工转变的促成需要其他五部分的共同作用。

(三)系统实现

共享知识平台是知识管理得以落地的技术支撑,知识分类体系、权限体系、知识地图以及相应的管理规范都必须切实地落到共享平台上。共享平台规划的重点首先是明确平台的功能定位,其次是与其他系统集成方式,最后是系统的基础数据规划。

需求分析

共享知识平台需求分析是企业知识管理得以具体实现的前提,是知识管理整体规划得以落地的保障,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在了解企业知识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关键业务对共享知识平台的需求进行系统规划,规划后再制定系统实施的策略及计划建议。

系统集成规划

系统集成应遵循“单一创建,多处引用”原则,避免同一文档的多处存放和版本管理混乱。共享知识平台与其他系统的集成规划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平台本身的功能定位来选择合适的系统集成关系。

基础数据规划

篇5:共享平台汇报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和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的最新要求,国务院各部门、各地区政务信息系统须在2017年12月底前实现互联互通,重点领域数据实现共享,建成数据共享大平台、政务信息资源大数据、协同治理大系统。国务院将于年底前对各地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并将检查结果进行通报。

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时任省政府主要领导要求“今年年内取得标志性成果,各项工作争取走在全国前列”。按照我省工作部署,共享平台建设由省政府办公厅和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信息中心承建。

二、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时限要求

共享平台网络环境依托于辽宁省电子政务外网,硬件环境依托于辽宁省政府数据中心,主要编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构建共享网站,建设共享交换及电子证照等系统,建立政务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主题数据库,购置必备软、硬件系统。项目建设期为12个月,2017年底实现与国家平台对接,2018年12月底实现与省内各地市级平台的对接。经省工程咨询集团评估,项目总投资为920万元,拟全部由2018年省本级基本建设专项资金解决。

三、项目进展及下一步工作

在各部门的支持下,项目建设比较顺利。已编制完成47家省政府部门目录,各市目录梳理工作正在同步进行。省共享平台前置机已与国家平台联通,完成了与国家共享平台级联接口联调测试。

为按时完成国家部署的工作任务,顺利迎接检查,下一步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专家评估的基础上,对项目履行审批手续;二是做好资金保障,项目建设资金纳入2018年省本级基本建设专项资金;三是在资金计划下达前,请省财政厅帮助尽快启动招投标程序,为项目顺利完成提供条件。

篇6:公共安全视频联网共享平台

联网共享平台是综合性、专业性的信息整合、业务管理与决策支持平台。整个平台综合运用通讯、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等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管理、设备管理、用户管理、网络管理、安全管理、级联管理等业务功能。

共享平台对前端设备接入进行统一管理,例如社会治安监控、卡口、电子警察、移动车载、移动单兵以及社会视频资源等,对这些视频资源进行统一的接入、预览、回放、配置等维护工作,以及用户权限、报警日志、平台级联等系统功能,为上级业务应用(公安实战平台)提供基础视频资源。

共享平台中,对于车辆的管理可以利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来实现,系统提供图片监控、车辆查询、违章查询、智能研判、布控、流量统计分析;实时图片监控道路的车辆信息,同步图片叠加时间、抓拍地点、车牌号码、车牌颜色、车身颜色、设备名称、车速、限速、车道、红灯时间和抓拍序号等;支持卡口车辆信息实时刷新和停止刷新操作;支持多种车辆研判模式如首次、频繁、高危时段,支持车辆行为分析和查询模式如区间、碰撞、同行车、套牌车;实时监控交通路面情况,提供识别车辆号牌字符,识别车辆号牌颜色,识别车身颜色,检测车辆时速等卡口功能,同时也提供闯红灯,不按车道行驶,违章变道,逆行,压(实)线等功能;支持通过录入车牌号码、车主信息、车身颜色、车身长度、车辆类型、车牌颜色、布控机构和通缉单位、布控类型、布控联系人、布控时间等信息进行布控。车辆布控可以在网络可靠、短信网关可靠的情况下,可以在30秒-60秒内将布控告警短信发给接收者。

公安实战平台

智能实战平台围绕公安实战应用展开,为各警种提供基于视频监控系统的业务应用,满足公安各警种对视频的实战应用需求,包括:视频综合防控、指挥调度视频辅助、案事件视频侦查研判、智能交通管理、视频警务督察等几大类。视频业务应用系统是在视频监控、城市报警、智能交通、智慧物联等平安城市联网工程之后,进一步提高公安信息化水平,发挥高科技优势,实现技防系统的针对公安业务的深度应用,是符合解放警力、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技术创新。综合分析,案件管理、图像侦控工作中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图像调取和格式统一问题

涉案视频来源广泛,除了来自于公安机关整合的监控系统,还有大量来自社会监控点。而不同厂家录像格式和编码不统一,在侦查过程中,调取小区,银行,写字楼监控视频时,侦查人员往往需要获得与厂家设备型号对应的播放器,才可以查阅研判视频,因找不到播放器导致调取的视频不能播放研判的情况屡有存在。

案件数据管理和协同问题

案件侦破的过程中,侦查人员调取的相关的视频资料,往往被存放在自己的电脑上进行研判分析,无法共享给他人,制约了与历史案件的串并分析,当人员工作发生变动时甚至导致信息的遗漏;尤其是案件涉及的监控点较多,由多人进行图像采集和协同交叉研判时,分散存放案件视频的模式,严重制约着查找,管理,协同的效率。

提高效率问题

现场采集的案发监控视频线索的分析和识别,目前主要还是依赖人工观看,当视频数据非常多时,看视频的工作量非常大并且效率不高。目前办案人员在研判案件相关视频时,必须“完整”地浏览相关案件视频录像,因担心漏过一闪即逝的目标,在面对夜间或偏僻地段的监控录像时,即使其中很少有活动目标出现,也只能“完整”地浏览,而不能出现哪怕是“一秒”的遗漏;在面对“车水马龙”、场景混杂的监控录像时,即使是查找具有某些特定特征的目标(譬如在某个区域活动的目标、向某个方向运动的目标、经过某个区域的目标、具有某些特定色彩特征的目标、行人或车辆等),也只能时刻“紧盯”录像画面,寻找侦查目标。这种完全由侦查员人工方式浏览、查找嫌疑目标的工作方式不仅费时、费力,效率低下,而且长时间浏览视频录像,非常容易因为侦查员的视觉疲劳错过线索。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案件侦破效率,智能实战图侦平台是平安城市监控系统的补充,是基于视频图像的实战系统,根据公安视频侦查业务专门针对价值视频进行采集、分析、研判、存储的解决方案。可对视频信息进行集中存储管理,并通过智能化分析,实现多种格式视频的统一在线播放、破损视频文件的修复还原、摘要浓缩、快速查阅等功能,协助公安干警快速定位案件视频线索,提升图像侦察效率,助力案件快速侦破。

智能运维平台

智能运维管理系统提供对主机、存储、网络、视频设备的监控与运维管理,部署在视频专网和公安内网。智能运维管理系统可以对设备、平台等资源进行综合管理,对设备图像质量进行监控管理,对设备资源进行网络管理包括查询和配置等,建立运维管理流程,从而实现设备资源的综合管理与运维和全网自维护的一体化管理。

智能运维管理系统主要分为三部分:

1、网络管理系统。为运维系统的核心系统,完成网络设备及其端口流量监控管理、视频相关设备运行监控管理;

2、图像质量管理系统。在对系统内视频设备进行管控的基础上,集合视频质量诊断智能服务器,对前端摄像头进行图像质量诊断分析,从而实现对前端摄像头图像质量的维护管理;

3、运行维护系统。依据系统采集到的设备信息、状态信息等数据,进行业务化管理,实现排障报修、责任区块维护考核等,从而大大提高系统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上一篇:大一参加社团自我介绍下一篇:六年级英语下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