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协同共享

2024-05-20

知识协同共享(精选八篇)

知识协同共享 篇1

隐性知识共享是隐性知识在组织内外流动的过程, 最终目标是通过主体隐性知识的转化完成知识增值并形成主体竞争优势。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方法, 成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研究机构服务产业、社会发展能力的关键, 体现了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本质。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是知识跨组织转移, 特别是隐性知识不易转移的特点, 导致了隐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非常复杂。事实上, 研究机构和企业隐性知识并没有理想化的有效共享, 与协同创新的目标相差甚远, 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将是一个重要内容。

1 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内涵

国内外学者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是实现主体资源互补, 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其目标是隐性知识增值。Aoki[1] (2001) 指出技术中介和金融中介是隐性知识共享创新成果商业化成功的关键。菅利荣[2] (2012) 隐性知识共享能够使企业获取额外收益的知识和提高R&D专业知识的能力。徐静等[3] (2014) 认为隐性知识独特属性是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绩效的关键因素。王培林、周燕[4] (2015) 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合作各方相互沟通和交流才能实现知识的分享、吸收和整合创新。

2 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

2.1 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

从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发展及伙伴选择的角度, 国内外学者认为主体因素、客体因素、主体间沟通因素、环境因素是关键影响因素。Langrish[5] (2002) 指出政府支持、杰出人物的创新意识、对市场需求的了解、良好的合作、技术的潜在价值、资源的可获得性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邵力军[6] (2012) 认为政府调控、创新意识、利益分配合理性、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是影响产学研发展的主要因素。

从知识共享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影响的角度, 国内外学者认为知识共享的方式和意愿、知识本身的特点以及协同主体间的文化差异是关键影响因素。Fan等 (2009) 研究了产学研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并提出了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相应解决措施。王玉梅 (2009) 指出协同创新各子系统元素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动力因素和障碍因素是联盟绩效的影响因素。张海滨 (2013) 指出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因素是科技投入、税收、知识产权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等科技政策和利益分配。

2.2 知识共享影响因素

关于组织内知识共享影响因素, 国内外学者从知识共享主体、对象、手段和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知识共享效果的主要障碍因素。Abrams等 (2003) 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在知识共享情境下提高人际信任的十项行为和实践, 认为鼓励新观点和重视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氛围有利于知识共享。Hsu等 (2007) 研究表明, 情感型信任和认知型信任对知识共享有正面影响, 认为知识共享意愿决定知识共享水平, 指出自我效能、期望结果和组织文化等对知识共享产生影响。王越 (2004) 认为知识的特征、知识的发送者及接收者的特征、知识传导所发生的环境情境特征是组织网络中知识传导产生成本的主要因素。孙卫忠等 (2005) 认为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等自身因素、结构形式、文化、技术环境是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刘臣等 (2011) 分析了组织中人际关系和谐度、组织监督力度、员工报酬、同伴行为等对知识共享水平的影响。朱玉洁 (2012) 从知识传播者、知识接受者、知识特征、知识共享手段和知识共享环境的角度分析了虚拟组织知识共享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关于组织间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学者认为信任的文化环境、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助于组织间知识共享。Tsai (2002) 研究发现非正式社会交往不利于竞争市场内部资源业务单元之间的竞争, 指出充满信任的氛围有利于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Scheper等 (2007) 认为个体间的竞争会给知识共享形成障碍, 建立和谐的团队文化有利于知识共享。贾晓霞等 (2007) 从知识特性、企业文化、组织结构、深层次交流等方面讨论了合作创新组织间的知识共享障碍因素, 认为较高的信誉度有利于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契约可以降低组织间对对方信誉度的要求。王海花等 (2013) 实证指出共享环境、共享渠道、知识资源需求、知识资源池四个变量对组织间知识共享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3 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共享影响因素

国外学者从产学研协同创新参与主体和知识特性方面研究了相关影响因素, 认为知识共享与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的知识转移与吸收能力有关, 同时指出知识的时间跨度, 专用性、缄默性、复杂性和普遍性等特性决定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共享的组织结构和运行过程。Santoro等 (2001) 认为信任、地域相近、转移渠道、知识产权、专利和技术许可政策等是影响产学研合作知识共享的因素。Siegel等 (2001) 研究发现文化因素、存在于技术转移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非正式障碍、技术转移中心人员配置不当、相关实践经验欠缺以及缺乏对技术人员奖励力度是阻碍校企合作知识共享的因素。

国内学者更多从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共享对象和共享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认为知识转移成效受到知识粘性、知识源、知识受体、知识转移情景影响。王毅等 (2001) 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共享受到合作双方战略意图、组织能力匹配、伙伴选择、信任、知识特性、知识转移渠道、组织间距离、学研方知识可靠性和知识共享愿景、沟通和编码能力等因素影响。林晶晶等 (2006) 指出高校和企业知识转移包括合作共享情境因素、知识源因素、企业内部情境因素、知识特性等因素, 认为转移知识的特性、组织特性、组织文化、人的因素是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吴想等 (2009) 认为知识特性、激励约束和距离因素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共享障碍, 指出知识粘性、知识源转移知识的意愿与能力、知识接收方的意愿与能力及知识转移情境等因素共同影响转移效果。魏奇峰等 (2011) 指出政策环境、组织文化、管理制度等环境因素, 信任来源、知识产权归属和知识共享成本与收益等组织因素, 成员个性特质、知识共享意愿和知识吸收能力等个人因素, 隐性与显性的矛盾和知识的类别等知识因素是产学研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张爱香等 (2013) 指出知识共享情境的匹配度与产学研知识共享绩效存在部分显著相关。

2.4 隐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

国内外学者开展了一定的研究, 认为环境、个体态度和工作关系是隐性知识共享的主要影响因素。Lam (1997) 认为隐性知识由于内嵌于组织社会文化、沟通方式、作业流程当中而难以剥离和孤立地转移。王平 (2006) 认为隐性知识共享障碍因素是人的价值观、心理素质和文化水平, 提出了确认网络中的关键人物、确认网络与外部联系的节点、确认网络中的“灵活人物”、找到网络中盲点、鼓励成员之间进行多种形式非正式交流等组织隐性知识共享策略。胡丽等 (2007) 认为知识主体之间的不信任、不理解、不尊重、垄断心理等主观因素和隐性知识拥有者不容易确定、缺少激励机制以及隐性知识主体利益维护的相关制度不健全等客观因素是隐性知识共享的障害因素。周晓宏等 (2008) 从信任、网络密度、网络位置、网络角色、联接强度等方面探讨了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王琦雅等 (2012) 认为隐性知识转移者、接受者、双方关系以及转移隐性知识特性是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3 结语

鉴于以上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究, 本文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的客体隐性知识内容是影响隐性知识共享的主要因素之一;知识共享环境与技术是知识共享过程中必须予以考虑的因素。在以后的研究中, 应重点从隐性知识共享内容、共享环境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三个维度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云技术的应用和协同创新环境将成为影响隐性知识共享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Aoki M.Types of relational financing and the value of tacit knowledge[J].Toward a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2001.

[2]菅利荣.国际典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 2012, 6 (5) :6-11.

[3]徐静, 叶英平, 王晓彤.产学研合作中的隐形知识转移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 2014, 2:009.

[4]王培林, 周燕.对产学研隐性知识转移中的知识破损的理性思考[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5, 38 (2) :39-43.

[5]Langrish I.Acceleratingnn iovation through cooperation:a case in Britain[J].Industrial Management.2002 (10) :20-32.

协同共享服务:集团管控新趋势 篇2

中国企业经过30多年的高速成长,甚至是野蛮生长,催生了众多集团型企业。高成长与高风险相伴相生,集团管控的概念由此而来。从1999年的“资金集中管理”,到2000年的“集中式集团财务”概念,集团管控的模式和内涵逐步丰富,并为广大中国企业认知和实践。

集团管控并不是一味地“管”和“控”,随着中国企业进入可持续、精细化发展阶段,企业更加关注“集团管控下的创新与活力”问题,在强化战略协同和风险管控的前提下,注重资源配置优化和运行质量提升,并突出总部核心地位和服务功能的转变。集团管控的核心正在走向集中、协同、共享和服务,这与云计算所强调的“集中、共享、服务”核心理念异曲同工。利用云计算,集团管控得以更好地贯彻和落实。

管控模式:从财务管控转向运营和战略管控

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取决于产权关系、业务相关性以及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当前多数集团企业已经超越了单一财务控制的阶段,管控的深度和广度日益升级,在横向上逐渐向资金管理、全面预算、物资设备、决策支持等方面拓展,纵向上向营销、生产等业务的监管渗透,呈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的深度应用趋势。

在我们接触的众多集团型企业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集团强推集中,实际集中不起来;集团很想控制,又无力可控的尴尬状况,行政干预大于战略协同和文化引导。对于大型集团企业,总部做运营管控很难,但下属的二三级产业单位则在运营管控方面做得很好。因此,对于业务相对单一的集团企业,依托IT技术,从财务管控模式向运营管控模式转变是努力的方向;而对于业务多元化的集团企业,则可以是总部从财务管控模式向战略管控模式转变、下属产业单位向运营管控模式转变,从而寻求集权与分权的平衡,保持管控下的创新与活力。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在降低经营风险、突出主业的管理要求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集团企业走向运营管控和战略管控。业务单元之间的供应链协同、多工厂之间的制造协同、全面预算、知识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与绩效管理等成为管控焦点。管理决策权限集中、运营决策权限放开、共享总部的服务职能成为实现集团管控的最佳选择。

管控重心:由集中控制为主转向控制、协同、共享并重

大量管理实践表明,集团控制太紧,子公司的效率就降低,集团放权太多,失控的风险就增加,集权和分权之间的平衡一直是管理界的一大命题。

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的成立可以看作是中国集团管控发展的分水岭。在此之前,无论软件厂商还是集团企业,对于如何有效实施集团管控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研究和试行阶段,一开始集团管控就是集中和控制,强调总部集权,管控的重点是财务集中、资金集中,管好钱袋子,“收支两条线、全球一本账”。

如今的集团企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代表国家综合竞争力,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和二次探底的宏观经济形势下,集团企业面临从追求规模到重视质量的转变,要兼顾发展规模、速度与效益、质量与风险的平衡,转变增长模式,实现做大做强。这给集团管控带来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集团管控赋予了新的内涵,控制不再是管控的核心,协同和共享是主旋律,提高集团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整体竞争力,保持管控之下的创新与活力成为集团管控努力的方向。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和集团财务的逐步普及,集团管控由原来侧重于集中和控制转向控制、协同、共享并重,更加关注集团战略的规划和执行,关注业务组合的协作与发展,关注有限资源的整合,关注精细化运营。因此,加强集团总部共享服务能力,提高业务子单元之间的协作能力,提升集团的整体运营效率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比如,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在大型企业战略和决策的执行力、集团管控力、内部各单元的协同力和各要素的集成力的提升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集团企业要实现在线分析监测、业务协同,多方信息、多层次信息高度融合,就必须打通企业资金管理系统、会计信息核算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和ERP等系统,实现应用的集成……这种转变越来越依赖IT系统的支撑。由于集团企业的架构和业务模式不同,传统IT架构难以提供简单、快捷的服务来满足企业扩张、产业链整合及创新升级的需求,而云计算则很容易通过搭建集团企业云提供大规模、高扩展性、高可靠性、虚拟化的按需服务,从而实现企业的管控、业务协同与共享服务。

集团角色:变集权为服务

集团管控需要强大的“集团总部”,必须强化集团总部在战略管理、经营决策、资源配置和风险管控等方面的中心地位,切实发挥集团总部的统领和总控作用,提升集团化运作水平。相应的,集团总部的角色定位也由管控向服务转型,通过搭建资金、物资、设备、采购等服务平台,确保信息及时反馈及管控目标的实现。全面预算是加强集团管控的有效工具,其显著的系统性和协同性内涵使其能够统领集团管控的各子系统,从而强化总部功能,推动集团管控全面升级。

集团管控是由总部职能部门主导实施和推动的,控制运营风险的同时,不能以失去一线业务部门的决策效率和创新活力为前提。同时,集团总部职能部门的观念、职能和角色必须转变,要在集权和分权之间找到平衡,并整合资源为下属部门提供有效的服务,变管理者为服务提供者,成为组织内部制度和政策的创新者,成为“专业化、专家型”的教练。在这些方面,总部职能部门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能否通过专业的战略分析和建议,为下属单位提供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指导。如建设智能分析云,由IT系统的数据模型对采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整合处理,集团公司可为各成员单位提供分析模型库、行业指标、行业数据、在线分析服务等信息,在战略上给予指导和帮助,如此一来,全面预算就不再是单纯“压指标”,而是围绕战略规划做上下沟通并真正服务“战略规划”,构建基于数据服务、自主管理的强大中央总部;其次,总部人力资源、财务、法律与投资等职能部门能否了解一线业务和业务发展,了解国内外业界标杆的优秀实践,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化能力、战略规划与资源配置能力;再次,是否具备协调沟通能力;最后有否风险预警能力。

完善的治理结构是管控基础

公司治理是集团管控和风险管理的法律和制度基础,而治理结构与企业的管控模式密切相关。近十年来,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突然出现重大问题甚至轰然倒塌的知名企业,大多与公司治理不善有关,因此,公司治理是集团管控绕不开的课题,即使在战略和执行层面,企业的风险管控甚至绩效都与公司治理密切相关。

目前公司治理主要分为以英美为代表的股东主导型、以德日为代表的债权主导型以及东南亚为代表的家族控制型。两种治理模式各有所长,英美模式并不是现代公司治理的唯一代表,而每一种公司治理类型表现在管控模式上也都存在很大差异。

就我国情况而言,高度集中的中国股权结构可能与欧美治理模式的某些“最佳管理实践”不太兼容,我们不妨把它称作公司治理的“中国模式”。中国的国有企业由政府绝对控股。据统计,上交所和深交所70%的股份由政府控制,甚至国家股是唯一大股东。这种国有企业或者大股东控股模式的家族企业,内部人控制特征明显,企业经营层和董事会两套班子高度融合,董事成员多为执行董事。这种治理模式的优点在于,大股东信任管理团队,管理团队具有高度的自律和责任感,决策灵活、反应速度快,企业重视长远利益,避免了“代理人行为”的短视。实践表明,大股东持股与公司业绩呈正向关系,不足之处在于董事会缺少独立性,再加上外部监管体系的不完善,这无疑又会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隐患。如中国的毒牛奶丑闻、瘦肉精事件,以及近期在美上市企业的守法/合规问题,都是集团管控失败的典型案例。因此,需要充分利用IT治理与公司治理协同作用,确保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公司治理的发展趋势也会影响管控模式。首先,公司所有权日益机构化和国际化,机构投资者在资金市场结构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所有者与投资者对公司的影响力上升,机构投资者一改历史上对企业管理的被动、抛售公司股票、“用脚投票”的旁观态度,开始向积极参与企业战略管理的方向演化;同时,董事会也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公司决策,督促公司提高财务绩效,这样,公司将面临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激进的会计政策与稳健的会计政策之间的艰难选择。为此,管理层需要加强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与投资者的沟通能力,二是管理投资者预期的能力,而这两项能力需要IT系统作支撑,如信息的及时准确、营收的预测分析、风险预警等;其次,随着“可持续”、“和谐社会”的提出,公司治理的第三类矛盾的重要性将提升,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企业需要更好地平衡股东、顾客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加强对顾客、员工和供应商关系的管理;第三,并购和跨境投资是企业治理的重要内容,并购和跨境投资活动日益频繁,统一的IT系统、集团管控系统、绩效激励系统就变得格外重要;第四,在中国,公司治理变革将着重于加强执法力度,提高违规成本,完善公共监管体系。在完善监管体系方面,企业的内控和风险管理系统,XBRL的推广就显得非常关键。

企业文化是集团管控的保障

制度和规范的硬约束固然对协同和共享非常重要,但集团管控的有效实施不能完全依赖于行政干预,还要注重文化建设的软环境。

文化控制的权威虽是隐性和非正式的,但其对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等影响却是非常深刻的。从特质文化统一到制度文化统一再到价值观的统一,文化层次不断深入,管控的难度也在递增。对于集团企业,特别是行业多元化、管理层级多、法人数量多、分支机构分布广的集团,从CEO到一线员工是否拥有共同的价值观,是否遵从共同的制度和流程约束,是否达成战略共识并围绕目标形成合力,决定着总部和分公司之间对基本问题的共识,决定着组织内部的沟通是否顺畅、步调是否一致。特别是,重组、并购一直是集团企业最为活跃的经营活动之一,并购之后的文化融合是决定集团管控成败的核心。

信息技术的兴起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沟通方式,也给企业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变化。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基于云计算的各种社区应用的出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沟通为共享价值观的强化提供了崭新途径。

====链接=============

云计算为集团管控注入新活力

集团管控的目标是提升集团资源的整体价值,提高集团化运作的效率和效益,协同和共享是集团管控的方向,资源的共享服务成为集团总部的转型目标。云计算为集团信息化带来的不仅是IT基础设施的虚拟化、动态和高效率,更重要的是推动组织架构和流程的优化、经营模式和理念的转变。例如,在集团内部建立基于云计算的会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实施“云制造”,进一步强化制造资源的集中和共享,推动业务子单元之间的协同制造;建立“电子商务云”,实施集中采购,实现供应链的协同;建立“智能分析云”,支持海量数据,具有类似智库的决策与支持服务能力,为成员单位提供强大的决策分析与风险预警信息服务。

2010年开始风起云涌的云计算,为集团管控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动力。云计算是一场信息革命,其核心不仅仅是技术革命,更重要的是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的革命,云计算所强调的集中、共享和服务正是集团管控的发展方向。

知识协同共享 篇3

知识共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在协同创新中,由于知识的稀缺性和企业对知识价值认知的差异性、模糊性等因素,共享知识有可能使其处于收益或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因此协同创新各方将会根据 “共享利益大于共享成本”的原则有选择性地共享知识,致使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 “囚徒困境”和逆向选择[5]。因此,博弈理论在企业知识共享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5,6]。Band S[7]等通过构建企业知识共享博弈模型,发现当员工之间的知识互补程度足够高,知识共享能够得到更好的回报; 安小风等[4]通过构建博弈支付模型,分析了成员企业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决策行为。胡延平和刘晓敏[8]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分析了知识联盟中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黄利萍和李朝明[9]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了企业知识在协同知识创新中的知识共享问题,研究了影响协同企业知识共享策略选择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Ho S P等[10]基于博弈模型研究企业员工的知识共享行为和企业的知识共享战略之间的相互作用; 郑向杰和赵炎[11]构建了知识间无协同效应以及有协同效应的博弈模型。

上述研究已经将将动态博弈、演化博弈等模型应用于虚拟企业、知识联盟等组织的知识共享问题。目前还较缺乏对企业协同创新中知识共享博弈问题的研究。同时,上述研究中的博弈模型是基于确定的损益值假设而展开研究。然而在现实应用中,受企业决策者认知水平的限制、博弈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等因素的影响[12],使得企业决策者无法事先对协同各方的知识共享策略作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故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模糊性[13],因此有必要对协同创新中知识共享的模糊博弈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1 协同创新中的知识共享及博弈特征

1. 1 企业协同创新中的知识共享

协同理论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肯( Hermann Haken) 首于20 世纪70 年代提出的。该理论强调协同效应,特指复杂系统内由于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而产生超出各要素单独作用的效果,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联合行为[14]。企业协同创新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围绕知识和技术创新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创新战略联盟。联盟成员为了共同目标,积极共享知识资源,共担市场风险,并取得根本性、实质性创新产出的过程[9,11,14]。

企业知识共享的整个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包括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系统。企业外部知识共享系统可分为: 跨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和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知识共享两类[15]。在协同战略创新中,更多是企业间在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下,通过合同、协议、信用等方式,实现知识在一定的范围内流动和使用。因此,在协同创新战略中,更多的是跨企业间的企业外部知识共享。

企业选择协同创新战略伙伴可以是业务的上下游合作企业,或者是不同类型的企业,甚至是竞争性企业。无论战略伙伴是何种类型,企业之间都是为了共同的利益目标,才开展跨企业的知识共享。协同企业虽然在合作和博弈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协同企业方有关知识共享的战略空间、策略和期望的信息,但企业同社会人一样,也会受风险意识、价值感知等有限理性的影响,从而各协同主体对知识共享的损失和收益的认知水平不一,从而对知识共享价值的感知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企业会将 “收益大于成本”作为其参与知识共享的理性选择,从而易导致 “囚徒困境”[5,9]。因此,协同企业对知识共享的策略选择存在有限理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等的特征。因此,企业与企业之间知识共享策略选择是在不完全信息下的多阶段动态博弈过程。

1. 2 企业协同创新中知识共享的博弈特征

在知识经济时代,少有企业能够单独依靠自我创新,从而获得满足企业发展、市场竞争的知识需求。企业加入协同创新组织的主要的目是为了获得独自创新所无法获得的知识创新资源和技术,进而在市场竞争中以最小的创新成本和创新成本,获得最大的知识创新利益。由于企业的有限理性和企业间的知识多维异质性以及知识共享过程中信息的非对称性,企业协同创新中的知识共享过程可以被视为是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有限理性和不确定性的博弈系统中进行的[8,9,11]。鉴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企业协同创新中知识共享具有以下博弈的基本特征:

( 1) 企业知识共享过程中的非合作博弈。企业在协同创新中知识共享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企业在签订协同创新战略协议或契约,更多的是明确双方在获取知识创新成果时的利益分配和协同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在开展协同创新活动的过程中,企业双方都具有独立性且双方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一般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可以自主选择知识共享策略。非合作博弈强调在策略环境下,博弈参与主体决策的自主性,与知识共享博弈中企业的特征相似。企业在协同创新中知识共享的博弈属于非合作博弈问题,应从视角开展研究。

( 2) 企业知识共享过程中的无限次动态重复博弈。企业在签订协同创新战略是从利益出发的。当双方一旦形成协同关系,尽管企业在知识产权共享过程中可能存在风险,但企业可能为了长远利益而牺牲眼前利益进而换取协同方更大的合作意愿,促使协同创新中知识共享所创造利益最大化。同时,协同方可能存在 “搭便车”和投机行为,但此时协同方也存在失去其他企业信任风险,也可能带来某些报复行为,从而丧失更大的利益。因此,总的来看,只要协同双方对对方的知识资源还存在依赖性,且不发生重要利益冲突,协同双方不会因为轻易选择 “欺骗”和 “违约”行为,同时为了长期利益最大化,不会因为某一次不共享行为而终止知识共享。因此,协同企业间的知识共享过程可以看作是无限次的动态重复博弈。

( 3) 企业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不完全信息问题。企业间进行协同创新前,可能对彼此有一定了解或者信任,但不可能完全了解未来协同企业的全部信息。同时,当形成协同关系后,一方面由于企业知识的异质性和多维性导致协同双方无法完全了解或掌握对方信息。另外,即使在长期的动态博弈学习和了解过程中,企业间也无法完全掌握对方信息:企业的战略环境、发展策略等可能时刻在发生动态变化。因此,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企业间无法完全了解和掌握彼此的所属类型、知识创新能力和资源使用等方面的信息。因此,从根本上讲,企业协同创新中的知识共享问题属于不完全信息博弈。

( 4) 企业的有限理性。企业决策者也是 “社会人”,其决策总是受其知识背景、个人价值等方面的影响,企业知识共享决策的出发点都是以最少投入获得最大收益,是有限理性的表现。同时,由于企业对未来环境、合作伙伴、资源使用等方面信息的不完全,因此,企业无法基于完全理性做出知识共享决策: 当协同创新中知识共享能够给企业带来收益时,企业就趋向于选择共享知识; 当知识共享存在损失和风险时,企业就趋向于规避损失和风险而不共享知识。

2 协同创新中企业知识共享的三角模糊矩阵博弈模型

2. 1 三角模糊矩阵基本理论

对损益矩阵的准确认识是双方达成均衡的前提条件[12]。经典博弈理论中常用确定式或精确值表示局中人所采用各策略的损益值,然而,现实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或个人往往很难对未来做出准确的判断。三角模糊数( triangular fuzzy number) 能够较为全面的、贴合实际的刻画局中人各策略的损益值信息[16]。因此,本文采用三角模糊数来刻画难以确定的收益和损益值。把由三角模糊数所构成的博弈损益值矩阵称为三角模糊损益值矩阵,并把基于此矩阵所架构的博弈问题定义为三角模糊矩阵博弈问题[12,16]。三角模糊矩阵博弈问题的基本定义和求解方法如下:

定义1: 根据博弈论的组成要素和基本理论,结合三角模糊矩阵定义,假设一般博弈模型是由局中人( 企业) 、博弈策略和相应支付函数三个要素组成,因此可用一个三元组G = { N,Si,Pj}描述一个基本的企业知识共享博弈模型,其中N表示由参与博弈企业组成的集合; Si表示企业i可能采取策略的集合; Pj表示企业i采取策略j所承担的支付函数,表示企业i的损益。

定义2: 称M = ( l,h,u) 为三角模糊数,如果它的隶属函数为 μM( x) : R→[0,1],即

式中,x □R,l ≤ h ≤ u,l和u分别为x的上下界,但x = h时,μM( x) = 1。当u = h = l时,此时M为实数。三角模糊数对应的隶属度函数如图1所示。

定义3: 三角模糊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设任意两个三角模糊数M1= ( l1,h1,u1) ,M2= ( l2,h2,u2) ,其模糊运算规则如下:

①加法运算

②减法运算

③乘法运算

④除法运算

2. 2 基于可能度的最优策略解

基于可能度的最优纯策略解和混合策略最优解的约束条件和定义如下。

定义4: 三角模糊数的比较规则和可能度。设任意n个三角模糊数M1,M2,…,Mn则Mi≥M1,M2,…,Mn的可能度为:

定义5: 基于可能度的最优纯策略解。对于三角模糊矩阵博弈G = { N,Si,Pj} ,由纯策略构成局势如若满足下式:

记,则称局势称为基于可能度的最优纯策略解。

定义6: 混合策略最优解。在三角模糊矩阵博弈中,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点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为[12]:

定义7:矩阵博弈中纯策略纳什均衡点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矩阵博弈的纯策略纳什均衡点不一定存在,即使存在也可能不是唯一的; 而对于任何一个矩阵博弈,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是一定存在的[12,16]。关于三角模糊矩阵博弈混合策略最优解求解过程如文献[16] 所示。

3 知识共享三角模糊矩阵博弈分析

3. 1 博弈模型假设

为构建模型、计算简便,假设协同创新中只有两个企业。下面给出两个协同企业之间( 2 × 2) 的三角模糊矩阵博弈问题。

假设1: 企业Ⅰ和企业Ⅱ作为有限理性的局中人,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利润,企业Ⅰ和企业Ⅱ开展协同创新战略,在此过程中,两企业的策略集:知识共享和知识不共享。企业采用何种策略主要取决于策略所带来的预期收益( 或效用) 。另外,假设双方签订协议: 由知识共享产生的价值,企业Ⅰ和企业Ⅱ的分配系数为 θ。

假设2: 由于企业间的知识吸收能力、知识价值及风险规避喜好等方面的差异,企业采取共享策略及其对策略所产生价值的认知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参考文献[8 - 9. 11,15],假设企业Ⅰ和企业Ⅱ可共享知识的价值分别为和,企业Ⅰ和企业Ⅱ采取共享策略的概率分别为和,不共享的概率分别为和。当双方同时共享知识时,由协同效应产生的总价值为,即企业Ⅰ为,企业Ⅱ为。

假设3: 当企业Ⅰ采取知识共享策略而企业Ⅱ采取不共享时,此时知识产生的价值为,此时企业Ⅰ对企业Ⅱ不共享知识会产生协同创新信任的损失为; 当企业Ⅱ采取知识共享策略而企业Ⅰ采取不共享时,此时知识产生的价值为,此时企业Ⅱ对企业Ⅰ不共享知识会产生协同创新信任的损失为; 当企业Ⅰ和企业Ⅱ均采取不进行知识共享时,此时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战略失败,企业均没有收获知识共享产生的价值,即为0,且双方对彼此的协同创新信任损失为。

根据以上模型假设,企业Ⅰ的混合策略为( 即企业Ⅰ以的概率选择知识共享策略,以的概率选择知识不共享策略) ,企业Ⅱ的混合策略为( 即企业Ⅱ以的概率选择知识共享策略,以的概率选择知识不共享策略) ,其中,均为三角模糊数,具体如下表所示。

3. 2 博弈模型求解

企业Ⅰ和企业Ⅱ的期望效用函数分别为:

根据纳什定理,联合式( 6) 和( 7) 有:

解得式( 8) 和式( 9)

式( 7) 代入式①、③、⑤、⑦有式( 10)

代入式②、④、⑥、⑧有式( 11)

得到了混合策略最优解:。

3. 3 博弈分析

根据上述博弈模型求解,得到了企业双方的最优混合策略最优解,对于其意义可以解释为( 假设V:

1) 如果企业Ⅱ选择共享知识的概率q珓满足隶属度V,则企业Ⅰ的最优纯策略是共享知识; 如果q珓满足隶属度V,则企业Ⅰ的最优纯策略是不共享知识; 只有当成立时,企业Ⅰ才会选择混合策略。

2) 如果企业Ⅰ选择共享知识的概率p满足隶属度V,则企业Ⅱ的最优纯策略是共享知识; 如果p满足隶属度V,则企业Ⅱ的最优纯策略是不共享知识; 只有当成立时,企业Ⅱ才会选择混合策略。

由1) 和2) 的分析结果来看,纯策略是混合策略的特殊情况。

3) 由式( 10 ) 可知,企业 Ⅱ 选择知识共享的概率受和的影响。企业Ⅱ选择知识共享的概率随着增大而减小,当减小到V时,由1) 可知,此时企业Ⅰ肯定会选择共享知识; 随着和的增大而增大,当增大到满足V,由1)可知,此时企业Ⅰ肯定会选择不共享知识。

4) 由式( 11 ) 可知,企业 Ⅰ 选择知识共享的概率随着的增大而减小,当减小到V时,由1) 可知,此时企业Ⅱ肯定会选择共享知识; 随着 θ、和的增大而增大,但增大到V时,企业Ⅱ肯定会选择不共享知识。

4 促进协同创新中知识共享的策略

企业与企业在协同创新战略中,其知识共享策略选择主要受和的影响。因此,为了促进企业在协同创新中进行最大限度的知识共享,本文提出的相应策略为:

①提高协同创新企业双方知识共享价值。首先对协同伙伴的选择要基于企业双方只是的互补性,即协同企业之间的知识和技能互补性,从而达到 “1+ 1 > 2 ” 的协同效应。同时,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协同企业都要具备可获得性,能够被协同企业学习、参与和吸收,否则无法长久实现真正的知识共享。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协同创新中应该制定激励机制促进双方在知识共享过程中进行知识创新,并且让知识创新所能带来的潜在收益成为企业知识共享的重要动力。

②采取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企业都是有限理性,是基于 “共享利益大于共享成本”的原则进行知识共享策略选择,因此是一个影响企业知识共享的重要因素。同时,有研究显示利益分配会影响企业在协同创新的知识共享程度,即会对单方面主动进行知识共享创造的价值和产生影响。因此,在协同创新中,需要明确协同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帮助企业深入整合知识资源,引导企业积极进行知识资源共享,合理分配知识共享创造的利益,不断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健康发展的环境。

知识协同共享 篇4

交流会上, 王素卿理事长就作为工程勘察设计行业骨干企业的工程公司、工程咨询顾问公司等部分大型企业, 在我国“新四化”建设任务提出后, 如何进一步促进业务升级、打造发展新优势、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探索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业态创新的途径及模式提出了意见。王素卿理事长指出, 新形势下行业发展需要企业家们协同筹谋, 在国家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线的发展战略下, 通过四个“着力发展”、“四个更多依靠”不断增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的形势下, 勘察设计行业应以科技进步与创新为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技术核心和根本动力。

与会代表认为, 近年来,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企业国际化、信息化交流的基础上, 从新时期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 采用现场交流的形式, 组织引导企业共同思考研究发展之路, 寻找合作共赢的机会, 为设计单位的发展开拓了视野,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王素卿:

突破企业原有的各自为战藩篱, 大家共享某个或某些企业具有的部分资源与过剩产能, 结成资源共享合作关系, 这样做, 既能充分发挥出来这些潜在的能效, 又使合作参与者节省了同质投入, 降低了成本, 避免了重复建设, 同时推动了业内企业间密切协作的进一步加强, 行业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这种“抱团创新”的模式将会开启化“累赘”为“助力”、化为“粗放”为“集约”、化“坎坷”为“坦途”的一种探索。希望通过创新这种“协作红利”的尝试, 大家都受益, 获得共赢。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陈杰:

针对自身制定比较独特的工艺路线,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技术推进技术产品产业化, 通过提升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和核心产品的装备制造能力, 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用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相结合在市场竞争中将大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也成为工程公司以产品带入工程、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中国成达工程公司副总经理甘克俭:

成达公司为了生存和发展, 首先突破了自己的行业, 从化工做到电力、能源等其他领域。在项目模式上, 我们从单纯的设计, 就是E, 做到了EPC, 进而延伸到了BOT等方式。在BOT模式下, 我们可以与其他单位无缝合作, 项目现场实际上只派了很少的人力, 但是却获得了单纯设计和EPC无法获得的超额回报。这就是成达公司的“突围”。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院长胡萍:

对于未来的思考, 我认为做什么比做得好更重要。选择方向始终是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当年我们把做彩管做的那么好, 可是彩管没了, 所以我们就归零了。从现在来看, 我们走到了创新的时代, 在创新的这个时代, 产能过剩以及营销手段都不起作用的情况下, 还是新技术、新产品, 创造新的需求以及我们所处的生存环境最短缺的就是未来最大的需求。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总经理李国清:

我们公司是全国第一批搞工程总承包的试点单位, 已经完善了三十年, 应该说由原来一个完整的设计院已经变成完整意义上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做设计是我们的主业, 但EPC总承包也是我们的主业, 现在, PMC更是我们的主业。我希望我们能够做得更大。从原来没有, 到现在最多一年能做150亿的工程总承包的项目, 做的过程当中我们有很多体会, 一定要自己组织设计, 才能把设计做好, 这是最基本的, 然后再把采购和施工做起来。

上海市政设计院总工程师张诚:

信息资源共享协同服务系列标准综述 篇5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体系结构,基础协议

1 引言

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 (3C) 技术的发展带来了3C产业的融合趋势。IGRS标准旨在有限范围内实现动态组网和实现智能互联、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的应用。其中, 智能互联是指配备IGRS协议的任何信息终端, 在一定范围内自动搜索其他相关终端、应用和服务, 并在IGRS协议基础上动态生成新的网络, 经安全鉴别后自动组网或入网的一种智能活动。资源共享是指智能互联的设备通过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主动公布自己可提供的资源, 并获知他方的可提供的资源, 如计算资源、存储空间、输入功能、显示功能、打印资源、通信功能、音响资源等。协同服务是指在智能互联、资源共享的基础上, 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应用和资源的优化组合, 相互协作, 充分发挥并释放网络的能量。因此, 协同服务是IGRS应用的目的, 是智能互联、资源共享的落脚点。

2 标准体系结构

2.1 概述

信息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支持不同IGRS设备通过各种通信方式 (包括有线和无线局域网和广域网、蓝牙等) 进行连接, 所有的IGRS设备和服务都需要遵循IGRS标准体系来定义, 该标准体系以分层次的结构规定了在IGRS设备互连时需要的共同的资源描述及功能服务接口规范。IGRS标准的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 IGRS系列标准并没有涉及从下到上的所有层上的协议和规范, 而是针对IGRS服务和应用所涉及的设备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所重点关注的上层协议部分进行了规范。对IGRS层次中的下层标准则对现有的并被广泛应用的网络技术进行了采用, 比如在设备底层传输上, IGRS推荐使用符合GB/T 15629.3、GB/T 26229-2010、GB/T 15629.15-2010、GB 15629.11-2003、GB 15629.1102-2003、GB15629.1101-2006、GB 15629.1104-2006标准、蓝牙核心规范的通信技术;在传输与网络协议上, IGRS使用TCP/IP协议作为所有IGRS设备的传输层和网络层的规范;在设备间消息交互层, IGRS使用HTTP/1.1协议作为标准的消息交互框架。在此之上, IGRS基础协议、IGRS应用框架以及IGRS基础及扩展应用构成了IGRS标准的主要内容, 其中IGRS基础协议规定了IGRS设备之间的组网和客户与服务间的交互机制, 在基础协议的基础上, IGRS应用框架为各种IGRS应用抽象并定义出相应的标准服务和交互逻辑, 而各种IGRS应用可以基于对应的IGRS应用框架进行标准化的实现, 以确保各个IGRS设备和服务之间的互操作性。

基于上述介绍, IGRS系列标准的整体框架也围绕着IGRS基础协议、IGRS应用框架和IGRS应用展开, 标准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2.2 IGRS体系结构及参考模型

IGRS体系结构及参考模型中包括了IGRS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所需要具备的通讯协议、设备描述和服务描述的体系结构和参考模型, 是IGRS系列标准的总纲。在该部分中提出IGRS网络平台的模型, 说明了网络媒体、通讯协议、设备描述、服务描述、网络拓扑、信息安全等组网的规范。对不同厂家的产品, 以及将来的未知产品进行了充分的包容, 使新的理念和新的技术在符合《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规范的信息设备上得以不断扩展。

2.3 IGRS基础协议

IGRS《基础协议》、《通用控制基础协议》、《基于IPv6的通信协议》和《网关》四个部分共同构成了IGRS基础协议的部分。其中, IGRS《基础协议》部分是IGRS基础协议的核心和基础, 规定了IGRS设备间相互发现及资源共享的机制, 包括设备相互发现机制、设备间管道创建机制、服务发现机制、设备组管理机制、会话管理机制和服务访问机制。设备相互发现机制定义了IGRS设备在网络上宣告自身及发现其他设备信息的机制, 设备管道创建机制定义了两个IGRS设备间建立可靠的交互管道的机制, 设备组管理机制定义了多个IGRS设备形成特定的设备群组的机制, 服务发现机制定义了IGRS客户发现IGRS服务的机制, 会话管理机制定义IGRS客户访问IGRS服务时的会话创建和维护的机制, 服务访问机制定义IGRS客户调用IGRS服务的交互机制。

IGRS《通用控制基础协议》对通用控制设备之间实现智能互联、资源共享、协同服务的体系结构、设备相互发现、相互识别、相互操作的消息以及交互过程进行了规范。《基于IPv6的通信协议》对IGRS设备的组网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等所涉及的设备交互过程进行了IPv6扩展。《网关》部分对IGRS家庭组网中网关的作用和网关与IGRS终端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过程和内容进行了规范。

2.4 IGRS应用框架

IGRS应用框架是基于基础协议、面向最终应用而定义的一系列应用交互规则, 如面向家庭多媒体应用的音频/视频应用框架定义家庭场景中各种音频/视频相关设备为实现音频/视频应用所应具备的IGRS服务与IGRS客户间的配合关系。

IGRS应用框架部分目前包含了《设备类型》、《服务类型》、《通用控制设备描述》、《数字媒体内容保护》、《电力线通信接口》和《服务质量》六个部分。这六个部分分别针对最终的不同应用提供了对应用中设备和服务的类型定义以及设备的描述方法, 其中还包含对数字媒体内容的保护、服务质量方面的应用技术规范, 以及电力线通信接口在IGRS服务中的应用。

2.5 IGRS应用

IGRS应用基于IGRS基础协议和IGRS应用框架, 包括IGRS基础应用和IGRS扩展应用两种类型。IGRS设备按用途可分为多种设备类型, IGRS基础应用是IGRS标准规定的与具体设备类型相关、具有IGRS设备功能的标准应用, 某种类型的IGRS设备上存在某些标准的IGRS应用。IGRS扩展应用是应用程序开发者基于IGRS基础协议和IGRS应用框架开发的符合IGRS标准的应用, 以更好地发挥IGRS设备功能。

IGRS应用部分的标准分为《基础应用》、《多媒体应用》、《文件应用》、《数字视频光盘应用》、《媒体中心设备》以及《网络多媒体终端机应用》六个部分的内容, 分别规定了IGRS所涉及的不同应用规定。

2.6 测试

IGRS系列标准还包含了对IGRS设备和服务进行测试的部分, 该部分目前包含两项标准《设备验证》和《通用控制设备测试》。其中, 《设备验证》部分规范规定了支持IGRS基础协议的设备验证方法, 确定了设备验证系统的体系结构, 描述和规定了测试设备和被测设备间需要进行的交互过程和消息及对消息进行判断的规则;《通用控制设备测试》规定了IGRS通用控制设备的测试验证的方法。

3 国内标准进展

从2003年开始制定信息资源共享协同服务的标准, 目前已经发布的及正在开展的标准有25项, 具体见表1。

4 国际标准进展

从2004年开始我国正式向ISO/IEC JTC1/SC25 (信息技术设备互连分技术委员会) 提交国际标准提案, SC25涉及的信息技术设备互连主要包括从协议、接口、媒体到设备互连应用等各个方面。包括家用电子系统 (HES) 、用户建筑物布缆、计算机系统及附属设备互连接口等方面。SC25下设3个工作组和1个项目组。WG1 (家用电子系统, HES) 负责在家用和小型商业环境中, 建立电气和电子设备的互连和控制的电子系统称为家用电子系统。WG3 (用户建筑物布缆) 规定用户建筑物、建筑群、工业建筑群内部及相互之间的模块化的、灵活性高的信息传输通道。WG4 (计算机系统及附属设备互联接口) 内容主要涉及微处理器及计算机系统内部各个部件之间的互连, 以及计算机与其附属设备等外围设备之间的互连等内容。

目前, 已经正式发布了3项国际标准, 并有4项标准已经通过FDIS投票, 进入IS (发布阶段) , 该系列国际标准具体进展情况见表2。

5 产业发展状况

IGRS标准制定之初就得到了国内信息产业, 尤其是3C协同领域的众多知名企业的支持,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 充分考虑了国内的产业发展需求、相关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对产业链的推动作用。自开始制定IGRS系列标准以来, 闪联就一直遵循“标准从产业中来, 指引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在标准中充分吸取信息技术资源共享协同互联相关产业界的意见, 形成了一套贴近市场和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 而闪联信息产业联盟的众多企业也对IGRS标准的产业化寄予殷切的期望, 众多联盟成员一直积极推动相关技术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截至2011年12月, 闪联信息产业联盟的成员单位已经发展到170家, 涉及信息技术资源共享协同互联产业的整个产业链, 包含了从芯片开发到上层应用与服务的所有领域。联盟成员在中国PC市场中的份额为41.7%, 在中国电视市场中的份额占84.3%, 在中国移动终端和设备领域的市场份额为46%, 在白色家电领域的市场份额为50%。到目前为止, 已经有20余类符合IGRS标准的产品在市场上销售, 产品涉及PC、电视机、手机、平板电脑、网络存储设备、投影仪、音响、多媒体播放器等不同种类, 而且销售量正日趋增长。

2011年起, 一项名为“享屏”的技术出现在电视、机顶盒和平板电脑市场上, 人们经常通俗的称之为“多屏互动”。通过“享屏”电视或者机顶盒, 结合安装了“享屏”应用的手机和平板电脑, 就可以便捷的实现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视、机顶盒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操作。目前以“享屏”技术和其后台服务为主的一系列解决方案已经成为中国智能电视市场的新热点, 闪联联盟成员的最新智能终端产品大多集成了“享屏”技术平台, 而这一技术平台就是基于IGRS系列标准构建的。IGRS系列标准带动的协同互联产业进入了蓬勃发展期。

6 标准化工作建议

IGRS系列标准从开始制定至今已经有近七年的时间, 其中IGRS系列标准中的七项国际标准已经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正式发布或者进入了FDIS阶段, 成为国际认可的家庭电子领域的系列标准;在国内, IGRS系列标准的一部分标准已经进入国家标准体系以及电子行业标准体系结构, 为国家和电子行业的相关标准化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随着标准化工作的深入, IGRS系列标准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1) IGRS标准体系中有些功能扩展和细节部分需要进一步规划:尽管IGRS标准体系中已经包含了IGRS基础协议、应用框架和应用领域的大部分协议, 但是在应用框架和应用领域还需要进一步包含一些功能扩展性和细化型的协议。

(2) IGRS标准的技术和整体体系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年来, 新技术和新应用的推出层出不穷, 智能手机的推出和大规模市场化使得移动智能手机成为家庭网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成熟和发展迫切需要轻量级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协议以及泛网络化的广域网IGRS协议、移动通信技术的革新和发展也为广域网的IGRS协议提供了基础性保证。现有的IGRS系列标准中并没有能够反映这些技术和应用的新的需求和变化, 现在迫切需要为适应这些新的技术变化和市场需求对IGRS现有标准体系结构进行改革。

(3) IGRS标准当初制定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在2003年开始制定IGRS系列标准时, IGRS标准所提出的信息设备智能组网和相互间资源共享的概念和技术比较先进, 得到了国内外众多联盟成员的支持。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国内外功能和结构相似的协议和规范也在不断地提出, 尤其是国外UPnP、DLNA等标准化组织和产业联盟的标准可以实现和IGRS系列标准类似的服务, 这些产业联盟利用其联盟内有实力的国际大型企业的推广力和市场控制力对其标准和规范进行大力推广, 以期实现事实上的产业标准, 从而对IGRS系列标准在市场推广和应用上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阻力。

根据以上情况, 对IGRS标准化工作的下一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以供相关标准化研究人员和机构分析和探讨。

(1) 进一步明确IGRS系列标准的发展方向, 即立足现有标准, 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现有标准进行演进。从横向发展方向上, 在现有的基础上以联盟成员的市场调研和联盟技术委员会对现有IGRS标准在功能和技术覆盖领域的分析和把握为基础, 对现有IGRS系列标准进行功能型的扩展和发展, 尤其是对应用框架和应用规范部分进行扩展。从纵向发展方向上, 应该认识到IGRS标准体系向广域网方向发展是技术进步的必然和市场发展的迫切需要, 今后可以基于IGRS现有标准, 向IGRS广域网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系列标准演进。

(2) 对IGRS标准化体系架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革, 丰富各项标准的内容, 理顺各项标准之间的关系, 从而形成更加合理先进的标准体系架构。

知识协同共享 篇6

自2003年至2010年, 为响应党中央科教兴国的号召, 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育高素质人才, 教育部狠抓了质量工程建设, 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开展国家、省、校三个层级, 且针对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等多类型的精品课程建设。应该说, 精品课程建设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巨大改革, 彻底摈弃了过去“一本教材一支笔, 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模式, 开启了数值化、网络化、立体化的多种媒体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1,2,3]。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人们认识问题的不断深化,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不少高校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如课程建设投入不足, 课程网站疏于管理, 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重视程度远不如科研。主要表现为四重四轻: (1) 重申报, 轻建设; (2) 重形式, 轻实效; (3) 重数量, 轻质量; (4) 重科研, 轻教学。正是因为上面提到的“四重四轻”现象, 使得精品课程等质量工程建设效益打了折扣。为深入贯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具体要求,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教高[2011]6号) [4]和《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教高[2011]8号) [5], 教育部提出将在“十二五”期间, 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优化结构, 通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以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 支持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中, 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 并制定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 (教高厅[2012]2号) [6], 以下简称“实施办法”。上述举措, 无疑是非常及时和意义深远的。

二、校际协同创新、实现课程共建共享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称2011计划, 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 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启动的第三项国家工程, 是针对新时期中国高校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 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该名称源自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该战略工程于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7]。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指出:“2011计划是个干实事的计划, 而不是一个分钱的计划, 更不是一个划分高校层次的计划。”

2011计划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 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 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 转变高校创新方式。该计划由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研究制定, 旨在突破高校内外部机制体制壁垒, 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2013年4月11日, 中国首批14家通过“2011计划”认定的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名单正式出炉 (见表1) 。看到上述报道, 作者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是否可以仿效“2011计划”开展校际协同创新课程共建共享呢?国家政策支持与否?带着这个问题, 作者再一次学习《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 (教高厅[2012]2号) , 发现在“实施办法”的第二大部分的第 (一) 点“组织与建设”中的最后一段指出:“鼓励高等学校采取校际联合、学校与社会联合等方式, 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 实现课程共建共享”。为此, 作者检索了2003年至2010年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和2013年10月公布的第2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并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等3门力学基础课程的建设情况归纳成表2与表3。

从表2、表3不难看出, “实施办法”鼓励高等学校采取校际联合、学校与社会联合等方式, 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 实现课程共建共享, 无疑需要一个深入思考、探索创新、实践完善的过程。

三、校际协同创新、实现课程共建共享的可行性分析

1. 开展校际协同创新、实现课程共建共享的积极因素分析:

(1) 增加认同感、扩大受益面。开展校际协同创新、实现课程共建共享, 有利于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集思广益, 通过参与共建增加认同感, 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2) 避免重复、减少浪费。开展校际协同创新、实现课程共建共享, 有利于避免重复建设, 减少人财物浪费, 把有限资源用到刀刃上, 提高建设效率; (3) 取长补短、合作共赢、提高整体水平。开展校际协同创新、实现课程共建共享, 有利于校际之间取长补短、实现合作共赢, 从而提高全省乃至全国的课程建设水平。

2. 开展校际协同创新、实现课程共建共享的可行性分析:

(1) 自愿原则。开展校际协同创新、实现课程共建共享, 必须遵循自愿原则, 不能搞“拉郎配”; (2) 政策扶持。“实施办法”中采取的鼓励政策, 那么, 在同等水平下应该优先支持校际协同创新、共建共享课程; (3) 操作性强, 校际协同创新、实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共建共享不能完全照搬“2011计划”模式, 需要制定可供操作的技术要求和责权利标准。例如, 在“责”的方面:协同到什么程度算共建?在“权和利”的方面:如何做到共建共享、合作多赢?等等。

3. 开展校际协同创新、实现课程共建共享的初步探索。

作者以材料力学课程为例, 开展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校际协同创新与共建共享的初步探索。 (1) 教材编写[8,9]:召开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力学与建筑分社领导参加的编委会议, 由本文作者合编的“材料力学”教材第一版于2013年8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2) 课件制作:编委们提供各自所编写章节的课件脚本, 寄其他编委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 统一制作模板和课件, 协同共建院校拥有共同的知识产权和使用权, 该项工作接近完成; (3) 资源库建设:协同共建院校联合收集和制作课程教学资源, 如教学指导书的编写、电子教案的制作、建立试题库等等; (4) 创新性实验:通常, 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或重点实验室不是所有协同院校都有, 但可以共享, 以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我们通过一定的协议达到了无偿开放使用, 并共同申请获批课题资助。

四、结语

本文对开展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校际协同创新与共建共享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并进行了积极因素分析和可行性分析, 结合材料力学课程, 开展了校际协同创新与共建共享的初步探索, 但具体实施和最终实现, 需要国家和省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扶持并制定可供操作的技术要求和责权利准则,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很多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另一方面, 作者坚信, 这是开展“本科教学工程”,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益尝试。

摘要:从十年前开始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到目前进行转型升级的精品视频开放课程或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对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号召、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无疑起到了积极的助推器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认识问题的不断深化, 又会涌现一些新的问题, 促使人们不断地改革创新。例如, 是否可能多所高校联合起来, 从教材编写、多媒体制作、课程录像、资源库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等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诸多方面, 开展协同创新和共建共享?为此, 作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并在某些方面如教材编写、多媒体制作、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材料力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协同创新,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王智超, 罗迎社, 唐松花, 等.工科力学课程数字化、网络化教学改革的探讨[J].兰州:高等理科教育, 2005教育教学专辑 (一) :178-180.

[2]罗迎社, 余敏, 殷水平, 等.教学研究型大学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C].力学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力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9[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罗迎社, 丁科, 唐小弟, 等.形成性考核模式培养地方院校工程力学专业高素质人才的探索与实践[C].力学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力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12[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教高[2011]6号) [DB/OL]. (2011-07-04)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666/201109/xxgk_125202.html.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教高[2011]8号) [DB/OL]. (2011-12-21)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666/201109/xxgk_124985.html.

[6]教育部办公厅.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 (教高厅[2012]2号) [DB/OL]. (2012-05-21)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43/201206/xxgk_137250.html.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教技[2012]7号) [DB/OL]. (2012-05-04)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16_zcwj/201205/xxgk_135177.html.

[8]罗迎社, 柴维斯, 唐松花, 等.材料力学 (第1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知识协同共享 篇7

在中国近三十年的发展中, 各领域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走出国门。但在企业扩大经营规模, 快速增长的同期, 企业信息化建设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并随着外界通讯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 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水平出现了滞后, 到目前已经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企业信息化已经是各行各业的共识。

企业信息化, 即企业以组织、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为基础, 利用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技术等信息技术, 进行科学合理的信息管理、整合, 建立合理的机制, 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 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这将涉及到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 管理流程的优化, 管理团队的重组和管理手段的创新。

作为国内通讯行业的领军企业, 中兴通讯多年以来也一直致力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开发。近期中兴通讯正式推出针对企业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从企业迫切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办公、管理系统及数据中心等多个方面出发, 帮助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

从基础设施到咨询运维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 需要从多个层面着手。中兴通讯提供的企业信息化方案共分为四大类, 分别为基础建设及平台建设方案、信息化应用方案、信息安全方案及咨询和服务方案。如图1所示。

其中基础设施及平台的建设方案, 是中兴企业信息方案的基础, 也是最根本要素之一。首先从网络宽带建设与数据中心出发, 为企业搭建或更新网络基础设备, 保证企业内部的网络及通讯的畅通, 打下坚实的基石。其次在其基础上搭建企业内部应用集成平台、云计算平台及桌面云应用, 进一步为协同共享、统一通信及经验管理提供便利。

在信息化应用方面, 方案中包括经营管理和协同办公两大类。经营管理类主要针对企业财务、人事管理和共享应用、合同周期管理、研发管理及经营决策支持等方面。协同办公则面向企业统一通讯和及时协同方面, 并加入移动办公、企业VoIP、多媒体会议云、客户联络中心等全新应用及服务, 使得企业内部更好地协同工作, 提升效率。

中兴通讯的信息安全方案, 可为提供企业全方位安全解决方案, 保证数据、应用等各方面的安全;咨询服务方案提供经营策略、管理及网络专家级咨询规划服务, 协助企业的信息化的部署实施。

基础设施及平台建设方案:打好企业信息化基石

网络及基础宽带的建设在每个企业中必不可少, 随着信息化程度及云计算等大潮的来临, 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企业的命脉, 并且要求也逐年提升。为此, 中兴通讯则有针对性提供多种基础设施及平台建设的解决方案, 包括提供企业智能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智能适配平滑演进的数据中心建设、智能弹性云计算及虚拟桌面应用、灵活开放的应用集成平台等。

在企业宽带网络建设方面, 中兴通讯自主研发提供系列光传输、高端路由器、交换机、xPON/xDSL有线及2G/3G/4G/GoTa/WLAN无线接入等基础网络方案和产品。作为通讯行业领军企业, 中兴通讯已经为全球160多个国家、500多大型电信运营商、80多个行业客户提供设备和网络运维托管服务。

在大数据的需求愈演愈烈的现在, 数据中心也成为不少企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中兴通讯具备从传统数据中心、云数据中心、模块化集装箱数据中心等产品、技术、建设和应用经验, 提供从EDC建设规划、咨询、基础设施建设、IT硬件、业务应用到服务整体解决方案, 为企业量体裁衣打造可低成本、弹性可扩展、绿色节能环保、快速部署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中兴通讯也为企业打造灵活开放的应用集成平台, 提供企业内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各种中间件、应用开发环境以及移动APP转换、开发和部署环境, 可实现快速系统内部整合和各种应用开发。

此外, 中兴通讯所提供的智能弹性云计算及虚拟桌面应用方案, 在业界率先提出并实现通用云计算平台三大关键技术:分布式海量结构化存储ZXDHSS、分布式文件系统ZXDFS及虚拟化平台iECS。同时, 自主研发的全系列IT设备及云操作系统, 全面全球企业信息化的应用, 充分保障企业云计算资源池等基础建设。虚拟桌面云方案提供从场景定制化瘦终端、到系统、管理平台端到端方案, 可以广泛用于企业营业厅、客服中心、办公、网管中心、研发部门。如图2所示。

企业信息系统新标杆:协同、高效

如今的具备高端企业信息化的企业, 不仅需要网络、宽带等基础设施保障, 更需全方位的协同、管理的应用及平台, 更好的共享信息、通讯, 以便统一管理, 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因此, 中兴通讯提出一整套企业信息化应用方案, 其中包括两大类:经营管理应用方案、协同办公应用方案。

1. 经营管理应用

企业共享服务应用方案, 目的在于组建企业内部的协同共享平台, 将财务、人事、会议、IT等信息共享, 并进行监督、管理, 从而制定和分析, 以探求更为科学、更高效的企业内部流程系统。如图3所示。

中兴通讯提供的财务共享平台建设方案、财务共享商旅e路通共有云服务为企业带来全新财务管理模式, 将财务和差旅流程进行优化和精简, 并实施有效的监控和管理, 避免串通和舞弊的情况, 也能大幅降低财务处理成本, 一劳永逸。

中兴通讯提供的人事共享平台可支撑集团性企业复杂组织架构的人事自助式应用;多媒体在线培训平台打造学习型企业, 企业时间管理平台为企业提供员工时、考勤、出差及假期等劳动力成本管理。综合OA系统方案为企业提供集邮箱、远程学习、内部共享、团队管理和建设、公文管理、会议管理等一体化的综合办公应用。

对于每个企业来说, 建立高效的管理流程及平台在信息化中刻不容缓。中兴通讯提出的LTC合同周期管理流程及平台建设方案和HPPD高效研发管理流程和平台建设方案, 分别从合同和研发两个角度出发, 对各个环节规范流程, 并建立相应稳固的平台, 确保企业经营的合规性, 并大幅度改善运营效率和提高盈利能力, 降低经营和管理成本。

智能经营决策支撑系统方案, 主要通过大数据、商业智能技术, 将企业各方向经营数据转换成关系清晰、容易纵横比较、方便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透视, 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 协同办公类应用

协同办公应用方案, 即为企业打造全面的协同工作、通信的平台, 提供统一通讯、移动办公、多媒体联络、企业一卡通等应用, 将公司内部 (总公司、分公司) 外部 (合作伙伴、客户及家庭) 的通信、办公紧密连接在一起, 提升沟通效率。如图4所示。

统一通信和协同应用方案, 即为企业打造一站式综合通信服务和办公协同应用服务, 提供语音 (单方电话、会议电话) 、视频、数据方式 (白板、文件共享) 的无缝沟通。同时, 移动办公解决方案、企业Vo IP多媒体语音网建设方案、多媒体会议云方案、客户联络中心方案, 均以通信和沟通为目的, 分别以移动网络、多媒体语音、会议及呼叫中心的形式, 解决企业用户通信的需求。

中兴通讯提供SOHOMO企业协同应用一体化平台, 集成网络、平台、协同应用的一体化机柜设备, 可为大、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多媒体通信、协同办公综合应用。企业一卡通方案为企业每位员工配置一张智能卡实现身份识别, 在企业指定的区域内, 实现考勤、安全区出入验证、内部消费等各种活动。

为企业信息化保驾护航:完善的安全解决方案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的面临安全问题。中兴通讯所提出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就企业运营中的硬件和软件等方面同时加强安全管理, 在企业中扮演安全总控中心的角色。

为此中兴通讯的信息安全方案会综合考虑个人、企业和各种组织机构等多个主体;依托强大的技术实力和专业贴心的服务, 在架构流程、技术保障各个环节上为企业安全经营保驾护航, 包括企业安全总控中心建设;物理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访问安全等全方位信息安全管理方案。如图5所示。

在企业安全管控方面, 视频监控系统集监控、传输、存储、管理于一体的安防监控解决方案, 采用业界最前沿技术, 为企业提供高质量、多业务、广覆盖、大容量、可融合、易管理智能型视频监控系统。智能安全门禁方案集微机自动识别技术和现代安全管理措施为一体, 涉及电子, 机械, 光学, 计算机技术, 通讯技术, 生物技术等诸多新型技术。

企业网络安全保障方面, 网络安全方案提供强大的安全网关, 融合边界路由器、边界防火墙、IPS、VPN设备、边界防病毒、边界流量分析监控、日志管理等各种安全功能为一体, 为企业形成—个立体的防御结构。虚拟机安全方案不仅仅可以在网络管理上设置独立的安全设备, 也可以在虚机上根据大客户的不同需求, 动态的设置软安全功能。方案提供一个虚拟套件, 对所有虚拟机进行安全防护。

强力支持:信息化咨询和服务不能少

在提供基础设施及平台建设、应用及安全保障等服务外, 中兴通讯还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全方位咨询和规划服务, 包括经营决策咨询和规划服务、经营管理流程咨询和规划服务、共享服务建设咨询和规划服务、信息安全建设咨询和规划服务、IDC云数据中心建设咨询和规划服务、基础网络建设咨询和规划服务。如图6所示。

凭借中兴通讯多年对网络建设和维护经验, 深入理解客户需求, 依托成熟的全球交付平台, 采用ITIL、ISO20000等创新理念和先进标准, 打造“全生命周期”、“一站式”集成服务产品和解决方案, 可为企业提供从桌面到数据中心, 从IT到业务应用和网络, 从需求到交付一站式“运维管家”服务。

助力企业信息化“华丽转身”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大潮的来临之际, 对于企业来说, 信息化的“华丽转身”已经是当务之急。而信息化的建设并非只是单一的数字化或网络化, 而需要全方位、立体化的改造及创新。中兴通讯为企业度身打造的完整解决方案, 就包括基础建设及平台建设方案、信息化应用方案、信息安全方案及咨询和服务方案等多个层面。并从规划、建设及运营提供完整性的一条龙服务, 具备统一管理、集中管控的特点。

知识协同共享 篇8

高峰和王剑[5]从合作博弈的角度对农业科学数据共享的管理机制进行了研究。宋立荣等[6]从组织管理、共享规则建设、标准制定、技术应用、人才建设、数据整合及质量控制等方面对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信息质量管理进行了研究。尹川和王建春[7]通过运用电话、网络、短信平台等信息服务手段,结合传统的农技推广模式,构建了天津市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但这些已有研究都只是从理论的角度对农业科学数据共享进行研究,或者是单纯的针对平台进行构建,而忽视内部主体、内部子系统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此,本文通过把协同理论引入农业科学数据共享这一视角,试图理清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内部的各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基于现有对于协同理论的研究成果,注重用户主体需求及主体间的协同关系,构建出具有新疆特点的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框架,从技术层面构建出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并进一步阐述了其运行的资金、组织、监督保障机制的重要性与难点,使其能够有效的实现新疆农业科学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推动新疆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提供服务。

1 协同理论与农业科学数据共享的契合性

协同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由西德斯图大学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协同理论在多学科领域研究中得到了论证,包括物理学、材料科学、生物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它研究的是整个世界是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在这个开放的系统内部,由外在序参量的驱动下和各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同作用产生协同效应[8],以自组织的方式形成一个在空间、时间、功能上的新的结构和新的模式,从而使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集体行为,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协同系统。协同不是简单的协调,也不是竞争。协同强调合作双方或多方在同一时刻具有相同的地位、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同心协力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关系[9]。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要实现的就是农业科学数据在一定的时间、空间的有效范围内,个人或者单一科研团体拥有的数据量是不均衡的,相互之间交流是不通畅的,存在着严重的“数据壁垒”,个人或者单一科研团体为了满足自身对于农业科学数据领域的不同需求,需要向其他一方或者几方获取自己不拥有的数据,并将自己拥有的数据有偿或者无偿的提供给其他一方或者几方的行为,这个行为往往是自发的。这时,就存在着一种自组织行为,无论是数据的产生主体、数据的使用主体还是数据的管理主体之间都会存在广泛的共享行为,相互职能之间不再渭经分明,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并且由于数据的可交互性,最终在共享的过程中衍生出一定量的科技创新转化数据,实现数据在交互过程中的升值。

2 基于协同理论的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框架构建

科学数据共享体现了网络时代开放、无障碍获取的学术交流理念,是全球性、跨学科、大规模科研合作的,跨越时间、空间、物理障碍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工作[10]。在协同理论的指导下,农业科学数据建设应联合涉农政府机构、涉农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校、基层农技员、农户在内的各方共同参与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的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协同系统,以实现主体与主体之间、子系统与主体之间的协同工作,实现多部门、多人员的共享统一的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框架。因此,基于协同理论的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框架包括5个部分(图1)。

2.1 基于协同理论的农业科学数据产生主体

农业科学数据的产生主体是农业科学数据平台共享体系中资源的所有者,是最重要的利益主体和创新载体,也是平台共享活动的源头和知识库[5]。

2.1.1农业部门农业部门所产生的农业科学数据主要来源于农技推广机构与农业推广人员的推广实践活动通过对高新技术成果推广的实施以及农民反馈所日积月累经整理后产生的环境数据、社会数据、生产数据以及科技数据。他们常常服务于农业发展的第一线,对于农业科学数据的有效流动、合理配置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1.2农业科研院所来自于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高等院校的农业科研人员是农业科学数据的最大产生群体,他们具有独特的自身特点。他们所产生的数据大多是学科内、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学科交叉特点较为明显,是被广大科学数据使用者最乐于获取的数据资源。

2.1.3涉农企业农业高新企业所产生的数据是一种创新数据,是通过其他产生主体的基础研究数据、技术数据、政策数据等改良、创新、转化而来的具有实用性、效益性的一类科学数据,其数量、质量对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2 基于协同理论的农业科学数据使用主体

2.2.1政府管理人员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来看,政府为了充分了解农业科技的发展状况,迫切需要将沉积多年的大量科学数据在全社会充分共享,以便于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因此,需要广泛借助全社会各个部门的力量,紧靠政府的作用无法实现。多部门协同发展将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形成农业科学数据互动的良性循环机制。

2.2.2科研人员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他们是农业科学数据共享用户的主要用户群,在科学数据的用户群体中,是最大的群体,而且也是特殊的群体。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研究人员对农业科学数据的需求往往出现数据源多样性、数据及时性、数据的基础性与前沿性等特点,为了及时获得科学数据,多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势在必行。

2.2.3推广人员农业推广人员对科学数据的需求是更高层次的,对数据是有选择的需求,他们的需求往往需要多部门予以提供,需要的是有价值的,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利于在农业中广泛推广的数据。

2.2.4农民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使用者,众多农业科技成果的效益只有在农民层面上才能真正体现出来。但是受限于文化水平较低,往往农民又成为数据最难得到充分获取的一方。因此,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的建设要求与其他部门之间形成广泛的协同关系,以满足农民对具有一定成熟化程度的科技成果及其相关数据的需求。

2.3 基于协同理论的农业科学数据管理主体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管理主体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系统化的方式管理农业科学数据。通过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将农业领域由原来离散的科学数据通过各部门之间协作整合、集成起来,使数据的使用由原来为数据拥有部门、数据拥有单位甚至个人服务的单一成份,规划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并且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协同的系统。

目前新疆农业科学数据的共享存在着严重的责任主体缺失的问题,伴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专业化的农业科学数据发展态势,新疆自治区急需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农业科学数据整理、归档、开发和数据挖掘的农业科学数据机构作为数据的管理主体,它可以是实体也可以是虚拟机构或网络。其使命是充分整合目前区内外农业领域的各种优势科学数据资源,并及时注意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或冲突,面向区内外农业科研教育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农业企业、农民以及全社会等参与科学数据协同建设并向其全面开放,吸纳各种形式的农业科学数据资源,拥有兼容并蓄、面向对象、组织和协调能力强大的信息协同服务机构。实现农业科学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新疆农牧业的整体发展服务。

2.4 建立基于 Internet 跨平台的虚拟访问功能

农业科学数据的建立往往是服务于本部门内部或者个人的需求,其内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这极大的造成了各部门之间的农业科学数据资源在软件与硬件平台上的巨大差异。要实现农业科学数据系统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就是要对海量、重复、多源、异构的农业科学数据进行高效率的读取、转化、处理及传输等一系列的过程。针对分布在互联网的大都是异构和不能直接访问的特点,通过开发网站虚拟访问接口技术,可以将经过授权的网站信息资源纳入到网站的协同服务中来[11]。

农业科学数据协同服务就是致力于充分利用互联网上海量的农业科学数据资源建立完善的农业科学数据中心,详细记录各网站农业科学数据资源的数据资源分类、数据的存储方式以及该数据的访问地址等信息。之后通过网络传输将所有分散的农业科学数据准确的传输到农业科学数据服务中心的主服务器上,通过智能的语义读取,在主服务器上统一进行信息处理工作,根据读取的元数据判断农业科学数据具备的相关信息,最终实现使用主体对于农业科学数据资源的远程虚拟访问。因此,基于Internet跨平台虚拟访问功能是构成农业科学数据共享的基础条件。

2.5 专业智能搜索引擎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专业搜索引擎的出现改变了互联网。面对网络上如此海量的农业信息资源,要及时、准确地搜索到用户所需的农业信息,农业搜索引擎的研究、开发和完善势在必行。智能化的搜索引擎能够按照用户的需求向用户推送信息,可以帮助用户在大量的信息中查找所需要的资源,是在一定的策略上的对于科学数据的理解、提取、组织和处理过程。农业搜索引擎是要求建立在农业科学数据协同配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具有准确、全面和可再分类等特点,如果这些搜索引擎能够经过改造,将可以满足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的需求。

3 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

数据的标准化与共享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数据标准的制定和部门、行业间的资源共享是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12]。新疆目前建立的涉农网站已超过了100家,其中不少网站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在用户的使用中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如新疆农业信息网、兴农网等。此外,部分农业下属部门或农业相关部门也已经设立了自己的信息共享基础平台,如新疆干旱区林木种质资源共享基础平台、新疆畜牧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新疆环境气象监测信息共享平台等。随着农业信息总量的迅猛增长,相关科学数据也在不断增多,如新疆农业信息网每个工作日的信息更新超过50条,若想关注所有农业相关信息,每日信息量远超过此,而信息提供量超过了用户的吸收能力,就会影响决策的效率。所以,应在完整性基础上认真筛选加工,满足不同用户主体的需求,根据用户的需要把最有用的部分挑选出来。因此,为了方便用户查询各类农业相关信息,我们应该设计建立一个能够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协同的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从而将现有的农业信息网站、平台整合集成起来,使用户不必再去面对各种不同的应用系统,进行繁杂的操作过程,只需表达其需求,就可显著的提高查询效率。

3.1 分布式数据共享平台的集成架构

不同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动,无一例外地必须建立在海量、可靠、系统的基础科学技术数据、资料和相关数据的基础之上[13]。鉴于新疆已有部分农业下属部门或农业相关部门已经设立了自己的信息查询系统或信息共享基础平台,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要做的首先是对已有平台实现充分整合与管理,从而对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系统建设服务。

本研究将采用中间件及元数据来实现分布式异构数据信息的集成。中间件是介于应用系统和系统软件之间的一类软件,它使用系统软件所提供的基础服务(功能),衔接网络上应用系统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的应用,能够达到资源共享、功能共享的目的[14]。而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是一种用来描述数字化信息资源,特别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从而确保这些数字化信息资源能够被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自动辨析、分解、提取和分析归纳的一整套编码体系[15]。

运用元数据在中心节点建立统一的元数据映射表,根据元数据映射表,就可以实现在用户与各个分布的信息资源之间建立一个中间层,将元数据管理封装在中间件中,通过元数据映射表为分散的各个数据源和网站或系统提供一个协同、统一的访问接口,实现将分散在各处的数据库等同于单一数据库一样来集中调用,实时查询、自动定位所需查询的数据源位置,实现灵活高效的信息资源整合,从而实现分布式信息资源一体化的建设和共享[16]。

采用分布式数据集成的逻辑结构(图2),在用户和分布式农业科学数据之间建立一个中间件层,为分布式的异构数据源提供一个统一的访问接口,通过元数据管理器将各个节点提交的对自身数据库描述的元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并为无分类的资源定义分类规范,按照一定的分类规则将已分类的资源呈现在用户界面上,用户只需要根据分类信息就可以方便的浏览或查询自己所需要的农业科学数据[17]。

3.2 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总体框架

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是建设一个既有分散又有集中的体系结构,它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实体,通过数据中心能够实现农业数据的整合集成、保存及全社会的共享服务。通过分布异构的农业科学数据集成到共享平台下,使其具有统一标准的数据源接口及共享协议,使其能够有效的进行管理,从而使各个分散的信息源都能够方便快捷的成为共享平台的一部分[18]。因此,整个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还需要一个服务模块,是一个由用户层、服务层、中间件层、数据层、网络层及支持保障层组成的多层次的综合系统[19](图3)。

第一层用户层,提供统一的用户输入接口。根据需求将用户划分为不同权限,通过不同的接入方式如手机、浏览器、电脑等,登录到数据共享平台,使用不同的设备都能够按照所属权限方便快捷的访问数据共享平台的所有满足自己需求的信息及服务。

第二层是服务层,可以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检索查询、专家咨询、统计分析、决策支持等服务,同时服务层还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以及数据共享平台的需求方便快捷的增加其他服务功能。服务层是用户发现和获取数据的关键点,是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价值的具体体现。

第三层是中间件层,能够通过元数据映射信息将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异构数据源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实现数据的集成。

第四层是数据层,包含了分布在各个系统中的分散数据库,同时也可以是新建数据库。对于各数据库中的信息,用户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远程调用共享,还能够动态的添加、删除或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

第五层是网络层,是数据中心运行的网络环境,包括网络软硬件条件、各个数据源之间的网络互联、网络出口带宽等,用户可以简单的通过网络访问数据中心,查询和获取相关的农业科学数据。网络层主要解决软硬件管理问题、各个数据源之间的协同关系的问题,是科学数据中心运行的基础,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第六层是支持保障层,由技术支持、标准支持和管理支持的三个主要方面构成。其中,技术支持包括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元数据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标准支持由数据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三大系列标准组成。管理支持由资金保障、组织保障、监督保障等组成。

3.3 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功能模块分析

为了完成平台的数据整合和数据共享服务,本研究从设计角度构建平台的层次结构模型,包括平台的用户管理模块、数据平台服务管理模块、元数据管理模块、数据库接口管理模块[20](图4)。

3.3.1用户管理模块用户层为用户提供统一的输入接口,其输入接口可以包含多种形式,如浏览器、手机、短信等多种登录查询渠道。用户管理模块用来实现用户分级分类共享数据。按照用户注册信息进行等级划分,可将用户分为个体用户和群体用户,个体用户分为普通农民、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群体用户包括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单位、涉农相关企业等,不同的用户对共享的数据具有不同权限的操作。如普通农民仅仅对各项数据有查询权限,而以管理员身份进入系统后,则能够完成系统用户添加与注销,更改用户操作权限等[21]。用户通过统一输入接口将注册信息输入,将其信息存入用户信息库中,便于以后用户登录对其等级权限进行查询。

3.3.2数据平台服务管理模块数据平台通过各种模块能够提供多项服务。包括检索查询模块:提供基本的信息检索接口,由元数据目录引导找到相关数据库进行数据的查询,然后将查询信息返回检索查询模块,以浏览页面的形式呈现给用户。导航服务模块:能够记录用户的查询历史,并对用户历史查询信息特点进行总结归类,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对用户再次访问提供个性化服务。专家咨询模块:能够支持用户向专家提问,专家咨询模块将问题经过处理后自动传给相关专家,然后将答案传回给用户。决策支持模块:主要面向群体用户,如科研机构或企业等,根据用户决策需求,整合搜集到相关的政策报告、统计数据等经过分析处理,为用户决策提供支撑信息。服务管理模块:实现功能是对于服务模块的添加、删除或更改,以保证农业科学数据平台的灵活性。

3.3.3元数据管理模块当用户对平台各项服务进行操作时,需要元数据提供数据库信息,元数据管理模块接收到查询参数时,根据元数据映射数据库找出享有的数据源位置,元数据管理模块通过分布式异构数据源统一访问接口进行数据查询,然后将查询结果统一格式后返回给用户本体数据库能够对用户输入的查询条件进行语义拓展,从而实现数据的语义化查询。

3.3.4数据库接口管理模块数据库接口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是为数据库的增加、减少提供一个接口,便于新的数据库的加入,保证了数据共享平台的可拓展性。

4 基于协同理论的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保障机制研究

依托协同理论的相关研究为农业科学数据资源的跨时空共享提供一个好的构想,但这种构想的实现必须与一系列保障机制结合起来。总的说来,基于协同理论的农业科学数据共享的重要性和难点主要表现在对资金投入、组织管理和监督评价三个方面的保障上。

4.1 资金保障机制

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系统的持续及高效运行,需要大量的、长期的、稳定的经费投入,但是各地区对于农业网站及平台维护投入尚未采取正式有效的财政支持,绝大多数地区采取的仅仅是临时措施,或者少量的从其他支农资金中划拨一部分,这严重造成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资金投入的长期不足。长期的资金投入不足,以及大量的农业网站、平台缺乏后续资金投入所造成的瘫痪与半瘫痪现象已经严重的拖慢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建设的步伐。因此,农业科学数据共享的资金保障环节不得不成为我们需要首先予以解决的关键环节。

4.1.1加大以政府为主体的资金支持力度在推进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体系的工作中,政府始终是投资的主渠道,新疆各级政府应尽快调整农业科技投入结构,逐步加大各级财政科技经费支出中用于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比重,设立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建设专项资金,对农村科学数据共建共享的重点项目给予支持,为农业信息化工作提供持续稳定的经费投入支持。整合农、林、水、牧业、国土、农机、农资、供销、农企、气象、科研院校以及电信、通信等多部门行业内部协同的共建共享资金保障[22],加大行业科技研究、综合信息资源开发与整合、基础平台建设、农业信息专业人员培训、共享成本补偿方面的支持,促进行业内部资源共享的实现。自治区资金应与行业专项经费相配套,以新疆特色农业为依托,争取更多的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4.1.2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政府是投资主体但无法负担农业数据共享的所有费用,新疆各级政府应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发挥资金的引导和推动作用,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面协同参与到资源整合与建设,通过统一规划加强集成和共建,优化配置资源。积极吸收国外资金、民间资金和社会团体资金以及疆内外风险资本进入本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领域,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融资方式的市场化[23]。拓宽资金渠道,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协会等社会单位广泛参与的农业科学数据多元投资体系。

4.2 组织保障机制

4.2.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新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自治区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起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协同发展的农业资源共建共享、协调和咨询机构。同时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促进农业信息化的相关政策精神,因地制宜,把农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到各级政府的中长期规划,重点做好公共性、基础性以及跨行业、跨部门协同的农村信息化项目的专项规划,承担起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基础设施、共享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24]。并成立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各级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协调办公室及各地州市专职部门,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农村信息化各部门的权责,形成层层负责、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和促进的良好工作格局。最终实现以相关政府部门为主导,协调农业数据机构、农业科研教育机构、农业管理机构、涉农企业和个人的关系,发挥各方优势,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从而形成在农业数据共享的规划、布局、投入、建设、共享、运行、监管等方面的领导和协同机制。

4.2.2突出重点,兼顾全面新疆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体系建设应遵循“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原则,在资源配置、共享体系的搭建以及试点单位和共享部门的遴选等方面,都要重点抓住由国家出资的长期积累的公益性、基础性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分类、分级共享。针对疆内各区域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差异,对农业科技数据共享水平较低但需求迫切的区域进行适当资源倾斜和重点帮扶,推进新疆农村科学数据共享体系的全面进步和跨越式发展。

4.3 监督保障机制

监督保障机制是提高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的重要保证。根据农业科学数据共享的运行机制,对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行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引导其行为方式。由于成员组织的不同特点,应采用多种有针对性的监督方式,以满足不同成员的实际需要。监督机制应构建规范系统,要根据监督机制奖惩相济、各成员之间协同监督,使监督机制真正发挥作用[25]。与此同时,有关管理部门还应对数据中心共享网的运行实行远程监控,对数据数量、数据质量、服务方式多样化程度、数据请求响应度、网络运行情况等方面进行监督评价,并定期根据共享情况的考核验收工作,同时还不定期进行中期评估,以此作为资助者提供资助的依据,从而通过不断的监督与评价,不断完善共享服务。

5 结论

基于协同理论的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框架应包括数据产生主体、数据使用主体、数据管理主体、Internet虚拟组织和专业智能搜索引擎五个主体部分,各主体地位相同,相互协同进行数据共享行为。为了方便用户查询各类农业相关信息,满足不同层次用户对新疆农业科学数据网络集成服务的共享需求,满足新疆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科技创新对基础科学数据的共享需求,亟需建立与新疆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以便能够提供面向主题的数据共享服务,实现以服务为主、网络为主、用户为主的知识化数据共享服务,从而帮助新疆各级各类农业用户获得更高层次、更加完善的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

上一篇:节点成本管理法下一篇:学习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