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史复习资料

2024-06-10

中外美术史复习资料(精选6篇)

篇1:中外美术史复习资料

艺术概论

1、艺术概论研究的对象、艺术学的确立时间、有谁提出了艺术学的概念、有谁确立了艺术学的学科地位以及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上的分类。

2、艺术的特征是什么?

一,形象性 二,主体性

三,审美性

3、艺术的起源有哪些?起初这些起源的代表人物是谁?

4、要注意席勒的《美育书简》

5、历史上有关艺术的本质有哪些?了解它们各自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观点,注意“模仿说”或“再现说”中代表人物的言论。

6、艺术的社会功能有哪些?“寓教于乐”是指那种社会功能?

7、我国20世纪初,是艺术理论蓬勃发展的时期,了解其中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言论。

8、艺术的创作有哪些过程?

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构思活动和艺术传达这样三个阶段。

9、艺术作品中的三个层次。艺术形象的特点。

10、艺术意境、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等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11、灵感的特点。

12、艺术形象、艺术典型的概念辨析。

13、艺术家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与修养。

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

14、什么是典型?试结合某一具体作品阐述一下你对艺术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特征的认识。

15、试论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16、什么是艺术风格?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

中外美术史

⒈人类最早的造型艺术产生于 _______________,即距今三万到一万多年之间。2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叫_______金字塔,它建于_______王国时期。

3古希腊美术发展史分期为______时期、______时期、_______时期______时期四个阶段。4中世纪欧洲教堂建筑的主要样式为______式和______。

5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三位美术大师是______、______、______。

6《纺织女》一画的作者是17世纪西班牙著名的画家_____。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伟大现实主义画家______创造了《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表现了西班牙资产阶级革命者的不屈精神。7法国浪漫主义大师______创作的《________》,标志着浪漫主义盛期的到来。

8印象主义兴起于19世纪下半期,它的主要画家有______、______、______;此后又出现了新印象主义,它的主要代表画家是 _____。

9、古埃及雕刻程式在 ____________时期就已形成,此后被当作典范沿袭下来。

10、希腊神庙建筑的两种基本柱式是 _____式、__________式和 ____ 式。

11、创造人体比例为1:7的希腊雕刻家是 _______,其理论具体体现在他的雕刻《 _______________ 》中。

12、古罗马拱顶建筑的杰出代表是 ________。

13、罗马式教堂是以 __________________ 式演变过来的,在封建割据的情况下,它也有 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

14、文艺复兴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是 ___________,其代表作有壁画《 _________________ 》等。

15、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__。

16、十七世纪荷兰绘画创造的一种新的肖像画形式是 _____,其代表画家是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

17、西班牙十七世纪画家委拉斯贵支的肖像画基本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是_____________ 肖像,一类是 ______ 肖像,一类是 ______ 肖像。

18、法国“罗可可”艺术的主要代表画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中国现存最早、最大和最高的木结构阁楼式塔是 _________。20油画《蒙娜丽莎》的作者是 ______。

21青铜器主要指我国自夏代末期至秦汉时期用铜、_________合金制作的各种器物。22雕塑》思想者》的作者是 _______。23黄公望的代表作是 _________。

24油画《梅杜萨之筏》的作者是 _______。25沈周、_____唐寅、______仇英合称“明四家”。26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是由建筑师______ 设计的。27《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是_______。

27《格尔尼卡》是现代著名画家 ________的作品。

29.以运用磨制石器和发明__________为主要标志的新石器时代,是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起点。30.中国的青铜器发端于___________流域。

31.秦汉时期的美术,从历史纪年来划分,应始于公元前221年,止于公元___________年。32.我国最早的寺院,是东汉时期建于洛阳的____________。33.敦煌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即公元___________年。34.古代最早享有盛誉的画家是三国时东吴的___________。

35.魏晋时期的“书圣”王羲之,其最具代表的作品当数作于永和九年的___________。

36.唐代宗教美术的一个显著变化,便是其现实性因素的增多,这种倾向也被称为___________化。37.唐太宗李世民在世时营造的___________陵,开创了“因山为陵”的先例。38.《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是南唐画家___________ 选择题(3分/每小题,共18分)

1.英格兰南部的圆形巨石栏“斯通亨治”是()时代美术最典型的代表。

A.旧石器 B.新石器C.青铜器 D.铁器

2.18.哈夫拉金字塔前的()是古埃及最大、最古老的室外雕刻巨像。

A.狮身人面像 B.老村长像C.书吏凯伊 D.拉荷切普王子像

3.()神庙是古希腊雅典卫城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是世界艺术史上最完美的建筑典范之一。

A.巴底农 B.雅典娜C.阿波罗 D.宙斯

4.万神殿是古罗马()建筑的杰出代表。

A.柱式 B.环形C.拱券 D.十字

5.哥特式艺术开始于(),而后再逐渐波及雕刻和绘画。

A.绘画 B.建筑C.雕刻 D.音乐

6.乔托是()画派的创始人,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伟大先驱者之一。

A.佛罗伦萨 B.威尼斯C.尼德兰 D.凤丹白露

7巴黎圣母院是属于西方美术上()风格的建筑? A 罗马式 B 巴洛克式 C 哥特式 D 拜占庭式

8“巡回展览画派”的代表人物有()A 莫 奈 B 苏里柯夫 C 米 勒 D 罗赛蒂

9画家鲁本斯是欧洲美术史上()美术风格的代表人物? A 罗可可美术 B 巴洛克美术 C 新古典主义美术 D 浪漫主义美术

10油画《教皇英诺森十世像》是19世纪()国画家委拉斯贵兹的作品

A 意大利 B 西班牙 C 法国 D 佛兰德斯

11哈夫拉金字塔前的()是古埃及最大、最古老的室外雕刻巨像。

A.狮身人面像 B.老村长像C.书吏凯伊 D.拉荷切普王子像

12神庙是古希腊雅典卫城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是世界艺术史上最完美的建筑典范之一。

A.巴底农 B.雅典娜

C.阿波罗 D.宙斯

13绘画《三个哲学家》和《田园合奏》,是威尼斯画派全盛时期画家()的作品。

A.贝利尼

B.提香C.丁托列托

D.乔尔乔纳 14万神殿是古罗马()建筑的杰出代表。

A.柱式 B.环形

C.拱券 D.十字

15《荷拉斯兄弟的宣誓》、《苏格拉底之死》等绘画作品的作者,是法国19 世纪()画家大卫。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C.新古典主义 D.印象主义

16库尔贝是19 世纪法国()绘画的代表人物。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C.新古典主义 D.印象主

17、马王堆汉墓帛画描绘的主题思想是()。

A、天地神话

B、引魂升天

C、墓主生活

D、仙人出行

18、描绘宫中嫔妃生活哀怨的作品是(C)

A、虢国夫人游春图

B、捣练图C、挥扇仕女图

D、贵公子夜游图

19、我国现存最早的山水卷轴画《游春图》的作者是()

A、李思训

B、李昭道 C、薛稷

D、展子虔 20、唐代的诗人、山水画家王维是以画()而著名。

A、青绿山水

B、小景山水 C、浅绛山水

D、水墨山水

21、流传至今的《历代名画记》一书作者是()

A、裴孝源

B、张彦远 C、朱景玄

D、谢赫

22、《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是()

A、周文矩

B、顾闳中

C、顾恺之

D、周昉

23、在中国绘画史上颇有影响的“南北宗论”是明代()提出来的。

A、吴伟

B、曾鲸C、陈淳

D、董其昌

24、油画《教皇英诺森十世像》是19世纪()国画家委拉斯贵兹的作品

25、明末以绘制《水浒叶子》版画而著名的画家是()

A、陈洪绶

B、张渥 C、苏汉臣

D、黄应麟

26、我国近代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的学者是()

A、康有为

B、蔡元培 C、李叔同

D、丰子恺

多项选择题(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10分)1.新石器时代半坡类型彩陶的代表性作品有()等。

A.三鱼纹盆 B.四鹿纹盆 C.舞蹈纹盆 D.人面鱼纹盆 E.涡旋纹瓮 2.唐代绮罗人物画家张萱流传下来的代表作品有()。

A.簪花仕女图 B.挥扇仕女图 C.捣练图 D.虢国夫人游春图 E.宫骑图 3.宋代文人士大夫绘画渐成潮流,其代表人物为()。A.苏轼 B.李公麟 C.文同 D.米芾 E.杨补之 4.清初,著名的和尚画家有()。A.八大 B.石涛 C.弘一 D.弘仁 E.髡残

5.清中期,扬州画坛活跃着一批革新派画家,史称“扬州八怪”。其中名家有(B)。

A.金农 B.郑板桥 C.李(鱼单)D.黄慎 E.李方膺.论述题

1试述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艺术成就。2古希腊雕刻与罗马雕刻突出的区别是什么?。3简述罗马建筑成就。

4巴罗克和罗可可艺术的特点的什么?其代表人物有哪些(列举两个)? 5简述文艺复兴三杰的艺术特点。6比较李成和范宽的山水画特点? 7比较论述宋元明清绘画的发展特点。8岭南绘画的特点与贡献。

9.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绘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10.比较论述宋元明清绘画发展的特点。11.“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12.张萱与周肪的仕女画成就。

篇2:中外美术史复习资料

——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视觉传达本科1302班 20133116843 吴佳忆 引文:

公元十四世纪,处于萌芽状态的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意大利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和人民大众在一起,展开了政治,文化上的反封建的斗争,欧洲历史上就出现了称之为文艺复兴的文化运动。

著作《欧洲文艺复兴史》具体包括了:伊大利之文艺复兴、法国之文艺复兴、北欧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之结束等方面的内容。该书解释了“为何文艺复兴也被称为一场拯救欧洲危机的政治运动——为何文艺复兴的政治学是围绕着公民参政、建立符合民意的自由公民共和国的主线展开——为何在欧洲进入君是主制时代后马基雅维里等人反而会提出更高标准的公民共和国概念”等一系列历史问题。从但丁、彼特拉克的道德政治学到萨鲁塔蒂、布鲁尼的市民人文主义,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到伊拉斯谟的基督教君主的教育,从托马斯,莫尔的人民乌托邦到德国农民的人民共和国,都有力显示了人民和民意乃是推动近代民主珠政治发展的真正动力。

著作《艺术哲学》是法国18世纪中叶,著名的史学家及文艺批评家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讲授美术史时的课程教材。丹纳也在《艺术哲学》中的第二编《意大利文艺复兴期的绘画》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和古希腊的雕塑为例,以艺术发展史实为依据,强调了种族、环境、尼德兰绘画时代等三个因素对精神文化的制约作用,并认为在三个因素中,种族是“内部动力”,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动力”。

“文艺复兴”是古希腊之后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在这一变革中,出现了不少伟大的人物,最有代表性的“三杰”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拉斐尔的艺术以优雅、秀逸、和谐、高度的完美为标志,达·芬奇的艺术深沉、含蓄、富有理智、充满智慧,而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博大、雄伟、富有激情、充满力量,三人作画,画风迥异,各具造诣。他们的出现,集中体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高度成就及其重要特征。的确,作画也是一门艺术,画里透射出的有作者的个性、作者的风格、也蕴含着作者寄予的情感、透露的社会现实。因此看画,品画也是从另一个层面去了解作者,了解作者作画时的心境,了解他所在的社会环境以及他在画里寄予的情感。

文艺复兴三杰:

(1)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博学者,被誉为“全能天才”,:除了是画家,他还是雕刻家、建筑师、音乐家、数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解剖学家、地质学家、制图师,植物学家和作家。他涉猎的领域之广、取得的成就之大,真是令人难以置信,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他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美术只不过是他渴求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并没有占据他的全部时间和精力,但他在这一领域内却获得了惊人成就。把自然科学知识引人美术,是15世纪意大利人的重大贡献,达·芬奇继承了这种传统并大大完善了它。

《蒙娜丽莎》描绘了一位端庄秀美的西方妇女肖像,她面庞秀丽,形象逼真,似乎是真人的存在。坦然自信的神态流露出不可捉摸的带有神秘的微笑,呈现出一种高贵而不可侵犯的尊严,看的人仿佛也随之自尊、自重起来,这是对人的一种赞颂。这幅作品被公认为旷世杰作也绝非偶然。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每天有成千上万的观众驻足,欣赏那神秘并带有永恒的微笑。达·芬奇历时数年绘制的这幅半身像,他把这位商人妻子处理成两手自然交搭,身躯和头部不同程度侧转的方式,既克服了单调又显得从容。蒙娜·丽莎富于实体感的血肉之躯及神秘的微笑,与宛如中国山水一般的淡远背景结合在一起,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余地,使后人可以进行不同的阐释。这种像现实生活一样复杂丰富、让人一言难尽的感觉,恰是最伟大的文艺作品特有的品质,为后人确立了一种半身肖像画模式。

此前是中世纪宗教统治的时代,是对人类压抑的时代,其作品都是以神为题材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反传统,画的是活生生的人,以真人为表现内容,此可以领悟到其思想意义的内涵,这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打碎教会精神枷锁的革命。

《最后的晚餐》是他接受米兰圣马利亚·德烈·格拉契修道院的订件时作的。这是一个传统的圣经题材。两个世纪来,许多著名画家在这一题材上尝试过,但都存在某种不足,首先是人物缺乏心理冲突,故事的戏剧性展开不生动。而达·芬奇这幅画,已扬弃了过去所有这一题材的表现缺点,从人物的活动、性格、情感和心理反应等特征上深化了故事的寓意性,通过耶稣与犹大的冲突反映出人类的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对立。实际上它所展现的,正是当时意大利社会上凡是正直的人们,都能看到的光明与黑暗的斗争的缩影。坐在正中央的耶稣推开双手,把头垂向一边,作无可奈何的淡漠表情,这就加强了两边四组人物的变化节奏感,使场面显得更富有戏剧效果。而这十二个人,由于各自的年龄、性格和身份不同,他们的惊讶与疑虑表情也得到各自贴切的表现。人物之间互相呼应,彼此联系,他们的感情不是孤立的,这是大画家达·芬奇最重要的、也是最成功的心理描写因素。古代所谓“多样统一”的美学原则,至达·芬奇的这幅画上才获得了空前有效的体现,其艺术成就也即在此。作为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艺术家,达·芬奇的民主主义立场在意大利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是坚定的。事实上也证明,他的这幅《最后的晚餐》一直在鼓舞着世界人民为反对邪恶的势力而斗争。

而达·芬奇这位历史上最善于思索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中的每一根线条,每一块颜色,都是经过长久的思考之后才将其放到画面上。达芬奇的画充满了科学的精神和这里思考,画面构图完整、形象端庄,细微的光线变化和忠于自然的艺术特点,要求绘画要表达光、空间、地质和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得《蒙娜丽莎》中对人物的心理刻画,更是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耗费四年时光的《最后的晚餐》,画面上的每一个人物都是经过长久而仔细研究的。画面中对于多个人物的位置关系处理成为“多样统一”这一艺术美学原则无与伦比的范例;《岩间圣母》这幅作品,人物位置处在一个标准的等腰三角形之中,使画面拥有严谨、稳定的构图,自然风光的描绘栩栩如生,光线的运用更是达到了达芬奇绘画作品的巅峰。

(2)文艺复兴时期第二位大艺术家米开朗基罗,不仅是伟大的雕塑家、画家,还是一位了不起的建筑家、军事工程师和诗人。他的绘画作品《创世纪》、《最后的审判》以及雕塑作品《大卫》、《垂死的奴隶》、《哀悼基督》等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雕像《大卫》是美术史中最为人们熟悉的不朽杰作,也是最鲜明展示盛期文艺复兴意大利美术特点的作品。在用一块久被弃置的名贵石材雕刻大卫形象时,他真正实现了把生命从石头中释放出来的理想,以精湛的技巧、强烈的信心,雕凿出这尊完美的英雄巨像。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之所以叱咤风云于16世纪,是因为他在这个以人为中心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把人与战士两个概念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了。他所有的伟大雕塑,其最重要的品质也在于此,即一尊雕像,也是一个建功立业的英雄丰碑。米开朗琪罗的作品中倾注了满腔悲剧性的激情,倾诉了原始的宗教感情,以及对真理的公正和生活的渴望。如《最后的审判》,是他对人生的总结,也是对历史的裁判,以《圣经》的名义痛斥虚伪之徒;在天顶壁画《创世纪》中,他尽情地歌颂心中的英雄,表现着对祖国命运的忧心,对人的信心,作品的成就是他个人艺术的胜利,也是人文主义在教会最高的圣殿里征服神性的胜利。在他的艺术里,人文主义得到了全面鲜明的表达,因为米开朗琪罗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即人的主动性与积极作用以及人建功立业的能力,所以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几乎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另外,我们不能忘记米开朗基罗除了是伟大的画家和雕塑家之外,他还是一位抒情的诗人。在长久的痛苦生涯之后,他将个人的烦闷、时代的黑暗用他的作品宣泄出来。米开朗基罗以他的想象力和毅力,创造了美术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3)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拉斐尔是一位头脑聪明、性格温和、最善于吸取别人长处的一位杰出大师。他创造出文艺复兴典雅、优美、具有高度技巧的艺术典型,这是现实美和理想美的统一被后世称为古典艺术的楷模。他把写实的佛罗伦萨和抒情的安步里亚两大画派的风格糅合在一起,而且宗教画中带有明显的异教精神,以古代的精神来调和基督教的精神。拉斐尔创作了一系列的圣母像,其中最出色的如《圣母的婚礼》、《圣母加冕》、《西斯廷圣母》等。

拉斐尔的画面上始终洋溢着明净的色彩,柔和的光线和宁静幽雅的节奏感,色彩上继承了佩鲁吉诺金黄梦幻般的喜悦,和谐秀美,构图静雅平衡,继承古典传统,具有古典意义,在他的艺术里可以看到从希腊盛期到新古典主义所追求的完整、和谐、庄重、优美、清晰的脉络。他的《西斯廷圣母》是他诸多圣母像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杰出的作品。它原本是一幅祭坛画,是教皇二世送给西斯廷教堂一所女子修道院的礼物。画家以甜美、悠然的抒情风格对美丽和神圣进行讴歌,以高超的技巧对爱慕和敬仰赞美,使画面显示出高雅、柔媚、和谐、明快的格调,尤其是神圣的魅力让人无法抗拒。使观众在欣赏中获得一种清新、纯洁、高尚的享受和精神升华。《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最具人道主义魅力的作品,圣母的形象端庄优雅,充分表现了女性的美,她强压着将儿子送往人间受苦的悲痛,有着尘世间每一个母亲的慈爱和尊严,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这样的世俗风情在他的多幅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椅中圣母》,就充满了市民的世俗精神,所以拉斐尔笔下的圣母之所以美,是因为她们就是人间最美的母亲。《雅典学院》是拉斐尔讴歌人文主义精神最明确的作品。在宽阔的罗马式大厅中,聚集了50多位不同流派的学者,正中央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正在激烈地辩论,点出了人道可以与神权辩论的意图,象征着人文主义终将取得胜利。

拉斐尔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宁、和谐、协调、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作品确实可被称为“人文主义及文艺复兴世界的顶峰”。拉斐尔以优雅的、诗一般的绘画语言体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他对美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所确立的美的样式,成为后来学院派古典主义的标准。

人们都说拉斐尔是一位描绘女性美的大师。与同时期的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相比,他缺少达芬奇的智慧和米开朗基罗的激情,拉斐尔只是在朴实无华的艺术语言中,以优雅、和谐、完美、明媚的高度统一,让观众感受到画面人物的亲切和朴素。

文艺复兴三杰总结:

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三人,他们各具特色,在绘画史上留下了瑰丽的一笔,值得我们去深思,去探索,去研究,去汲取。在更深层次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他们的画风,他们的作品,而是他们的内心精神世界,我们有更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去探寻自己的精神世界,去寻找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意大利艺术家并不只对自然的观察和模仿,他们还通过对古代艺术的研究和学习,力图创造出更加理想化的形象。通过早期文艺复兴艺术家的大量尝试和探索,再经盛期文艺复兴艺术大师的总结,终于创造出了一种典型的、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这种形象有和谐的姿态,匀称的比例,优美的面容,成为西方古典艺术的楷模。在艺术内容方面也有了新的变化。艺术家们起初在宗教的合法外衣下给作品注入世俗的因素,以后逐步扩大到描绘希腊罗马神话和普通人的生活,开始在作品中歌颂人性,赞美自然,表现人文主义思想。

论文总结:

篇3:浅谈中外美术史教学

一中外美术史教学的现实状况

当前我国大多数的高等院校, 对于中外美术史的教授, 都是分开进行的, 中国美术史与外国美术史分别由不同的教师进行授课, 教授的课程进度不一样。多数高等院校的美术专业, 太过于强调学科教学体系的严谨与完整, 每个科目之间过分的孤立, 相互之间缺少了联系。而美术史纵向思维联系紧密, 中国美术史与外国美术史之间的交叉联系太少, 学生缺失了对于美术历史时间与地点上的概念, 不利于学生对于同时期国内外美术发展状况的了解与分析。很多学生对于历史上的美术发展现象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搞不清楚, 对于中外历史的时间对接上不是特别清楚, 整体上来说学生对于世界美术历史没有一个清晰的时间概念。学习美术史论的时候, 很多学生死记硬背, 仍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外美术史的教授内容与教授方式有关。

对于美术史课程的开设,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 美术史的课程进修的必要性, 只有意识到美术史的功能意义, 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理论的动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个人的文化修养与素质是必备的条件, 然而美术专业的学习加强其文化艺术修养的主要途径就是对于美术史理论的研究, 充分的了解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优秀美术作品, 从中感悟到人生哲理, 加深对人文哲学, 传统艺术的理解, 增强欣赏鉴别画作的能力, 提升个人的审美修养。

二对于中外美术史课程的整合

美术史依据历史的纵向发展为主要脉络, 教师按照历史纵向发展的主线, 将各个历史时期的画家、艺术作品、风格、审美特征、表达方式, 集合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艺术、绘画特征、美术领域的发展与变化, 时代变迁对于绘画艺术的影响。另外, 要考虑到美术史课程的自身特征, 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展开对美术史教学体系的整改。

1高等院校中外美术史的教学要在学科之间整合

中、外美术史要实现比较教学。中、外美术史的学科整合, 要以主题相关的两个单元, 重组进行教学, 使相关的学习内容串联起来, 使前后学习的知识相互联系。任何事物只有在相互比较中, 才能凸显出特点, 用比较教学的方法, 省时、效果显著、知识面广、学生的思维跨度也大, 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的思维, 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时代特征、艺术种类、画派风格、作品类型等, 多方面、多层次的进行比较。可以是中国历史名画家之间艺术风格的比较, 也可是国内外相同时期的美术发展趋势之间的比较, 总之, 不管是横向交错还是纵向思考, 都要从不同的点和面找出中外美术史的不同部分, 或者是相似部分。中国与西方文化意识、民族传统、哲学理念等都不尽相同, 但是这不能是组织文化艺术交流的障碍。在美术史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合理的对中、外美术史做出比较, 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 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于中国美术艺术与世界美术文化都要有个全面的了解意识, 利于学生在日后的绘画学习中, 形成自己的风格与方式。

2充分利用现代科技

美术史是一项理论性的学科, 相对来说是枯燥的, 运用多媒体技术, 制作ppt或者是动画模式, 将理论性的知识转变为图片格式, 图文并茂展示给学生, 引起学生的兴趣, 生动的媒体技术演示, 能使学生更加方便快捷的了解到美术史的理论知识, 生动的画面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美术史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欣赏古代画家遗作的时候, 能够更加清晰的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加深印象和理解。或者配以合适的音乐, 加强艺术作品的意境, 带动学生的情绪, 提升课堂的艺术氛围,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 接受美术历史。利于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解读, 了解艺术作品的形式规律。

3美术史的教学要注重寻找史论依据

美术史的课程是在大一的时候就有设置, 此时学生对于绘画的学习阶段还是处在素描、色彩等系统的绘画训练, 对于美术史的认识基本上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 多数的学生只是知道少数的知名艺术家以及零散的一些名作的名称。因此, 在美术史教学过程中, 要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美术史课程理论性强, 严谨、科学, 少不了枯燥的感觉, 在授课过程中, 要避免生搬硬套, 或者按照课本宣读, 会在开始就导致学生减少对美术史的兴趣, 反感美术史课程, 这样这门课程的设置就失去了它的意义。美术史的授课, 是需要慢慢渗透, 不同于素描与色彩等绘画创作或是训练, 是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环节。在进行美术史授课过程中, 可将学生在绘画训练时的素描或者是色彩, 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用以比较和分析, 指出学生在绘画训练中的不足, 借鉴美术史中的史论依据。让学生自己发现美术史论的魅力以及在绘画训练中自身的不足。

4教学中要主次分明、有侧重点地进行教学

中国美术史与外国美术史都是属于记载世界艺术文化遗产的隶书, 不管是美术通史还是断代史, 都具有值得汲取的文化艺术价值, 但是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 需要有重点的进行教与学, 并不是每个知识点都必须了然于心。有的历史知识可以简单了解, 例如中国美术史中, 史前、石器时代的一些知识, 可让学生自行了解, 在盛唐时期、两宋时期的美术历史一定要作为课程上的重点进行讲解。而国外的美术史, 中世纪以后, 尤其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绘画与雕塑艺术走向了一个高峰时期, 对于这段历史, 需要学生深刻的了解, 并且要对大量的艺术作品进行鉴赏与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到艺术前辈们为艺术的奉献精神, 以及作品中的深刻精神内涵。

5美术史的教学不仅在课堂上进行, 在课外也要进行考察

课堂上的美术史学习, 仅仅是局限在教师讲解, 学生听看, 老师要带着学生走出去, 到本地的各大艺术馆, 文化馆参观考察, 欣赏更多的历史名家名作, 增加美术史知识, 扩展视野。

6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理论与实践结合,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相应的实践活动, 多参与各个领域优秀艺术家的专题讲座, 从中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

三中外美术史课程的价值功能

1对于绘画创作的思想产生影响

在20世纪, 社会处于动乱时期, 此时对于美术史理论的探索, 其研究内容随着社会潮流的变化而变化, 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 凸显了其社会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偏于文化功能。在“五四”时期, 从康有为、陈独秀, 再到鲁迅的美术批评, 影响到了当时青年一代对于传统美术的认识, 激发了改革中国画的思想潮流。到建国后, 对于石谿、石涛、八大等画僧以及“扬州八怪”的研究, 特别的注重他们复古反叛的革新精神, 这成为20世纪时期改革中国画的历史依据, 也是一个时期内国画革新运动的体现。在当代的高校教育教学中, 民族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对于地域化的艺术遗作等历史遗迹的研究考察, 是一个时代对于美术史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一种探究方式, 而且是随着时代潮流的变迁, 对于民族艺术成功的肯定与高度重视。

2促使绘画创作风格的转变

自西方文化流入中国以来, 受到西式美术的影响, 包括徐悲鸿在内的许多人都认为, 中西融合是必然趋势, 成为国画融合西方绘画方式的思想基础。中国的绘画风格出现了很大的转变, 中国的人物画中出现了面部阴影, 山水画中借鉴了西方的审美方式, 中国画开始出现新的局面。在20世纪50年代, 国内开始对苏联文艺理论进行宣传和研究, 使美术创作开始出现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50年代末60年代初, 对于民族化的问题的探究, 使油画一度盛行“民族风”。绘画创作风格转变的因素有很多, 也许并不是因为理论的引导, 但是风格的转变, 势必与理论研究相呼应。

3中外美术史的理论研究服务于美术创作

中外美术史是一门独立的理论课程, 它的理论讲述离不开美术作品的阐述, 理论的建立是在美术创作之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美术创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主要是服务与社会, 而对于史论的研究反应的也是当时的社会需求。美术史中的评论, 是服务于绘画创作的另一表现形式。现如今, 对于美术史的服务功能是“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四中外美术史课程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

第一, 有利于学生把握中外设计发展与绘画发展的脉络,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新生代能够从中受到启发, 对未来绘画与设计艺术的发展起到预测与引导作用。

第二, 有利于学生了解世界艺术文化, 提升审美与鉴赏能力。中外美术史课程的开设, 利于学生了解世界各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美术领域的发展趋势, 并汲取各种流派的优点, 应用于日后的绘画创作中。

第三, 加强民族文化学习, 增强民族自豪感。当前高校教育, 应当提倡民族传统, 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教育是对古代经典进行鉴赏的主要途径。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博大精深, 具有很深的精神内涵和学术价值, 通过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 增强对本民族的了解, 增加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

总之, 中外美术史的教学, 要注重对学生自身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充分发挥美术史课程的价值与魅力, 服务于学生, 服务于教育, 服务于绘画艺术。

参考文献

[1]刘辉.中外美术史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学科课程整合.[J]美术界, 2009 (4) .

[2]冯文华.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高职美术师课程教学研究.[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 (9) .

篇4:中外美术之异同

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外美术作品在情感表达技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异同。在共同借助美术作品传达思想感情的过程中,中国美术作品创作者通常选择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来抒情达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般是群体出现,情感表达相对含蓄。而在外国美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更加明显的感觉到作者对个体人物形象刻画的突出,从而给欣赏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强调想象力作用的发挥,情感表达相对直接。

在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过程中,人们总习惯于用“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样的语句来突出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辩证关系,这说明生活范畴的不同对艺术创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而生活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又与文化息息相关。同样,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中,人们在关注美术作品本身特质的同时,更多的希望可以感受到作品背后所传递的信息。由此分析,在中外不同文化基础上所创造的中外美术作品在情感表达技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及差异性。

从共性来看:中西方美术作品的产生大都与其作者所处时代的典型事件,典型思潮有较大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通常借助作品的构图,色彩,人物等方面来呈现,人们可以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相对了解到作品所绘时代的特征。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这幅写实性很强的风俗画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及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社会生活风貌,欣赏者在关注作品时可以直观想象画面中人物的生活情境;而《1080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则描绘了反抗拿破仑侵略的起义者罹难场面,展示了一场极其残酷的暴行。透过作品本身,欣赏者一定程度上也会被带到暴行之中。这些作品都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或是现实生活场景的记录,或是现实生活中某些事件的再现。

从差异性来看:中外美术作品在情感表达技法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中外文化开放度的不同对美术作品的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对中国美术作品的欣赏中,能够较多的感受到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偏重,作者大都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意志与景物所具有的特质相结合,借景抒情,借景达意。如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画面气势恢弘,山峦绵亘,江河交错,烟波浩淼,壮丽雄伟,以此来表达其情怀;王蒙《青卞隐居图》气势宏伟,表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江南气象,并从中寄托画家隐遁山林的理想和志趣;虚谷通过《松鹤菊延年图》借以松、鹤、菊的形象喻义自己的淡泊、高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在美术作品创作的同时,含蓄的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同时,在有人物形象出现的中国美术作品中,作者多会在特定的事件环境中突出群体人物形象,个体形象的特征对欣赏者的冲击力相对较小。而在外国美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更加明显的感觉到作者对于个体人物刻画的重视,从人物的表情、衣着、姿态等方面强化个体人物形象带给欣赏者的冲击力,并且强调想象力作用的发挥,在描绘对象本身的基础上,借以广阔的想象来充实画面的内涵。如大卫的《马拉之死》成功的将人物肖像、历史事件和悲剧气氛结合起来;格罗在《拿破仑在阿尔柯桥上》作品描绘了拿破仑手执军旗,冒着敌人的炮火种到阿尔河桥上一瞬间的情景,展现了拿破仑在举旗回眸时刹那间的英姿;德拉克洛瓦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自由领导人民》以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动势的构图,形成了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作品具有生命活跃、激动人心的力量。从这些作品中,都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外国美术作在情感表达上的相对开放性。

结论

中国美术作品注重写意,在情感表达上相对含蓄,注重群体人物形象的描绘;外国美术作品注重想象,在情感表达上相对直接,相对突出个体人物形象的特質。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晁方方等:《中国美术欣赏》,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年

篇5:中外美术史复习资料

一、适用专业与科目

1、适用专业:美术系:美术学

2、适用科目:612中外美术史

二、内容简介与价值

(1)考前必知:学校简介、学院概况、专业介绍、师资力量、就业情况、历年报录统计、学费与奖学金、住宿情况、其他常见问题。

(2)考试分析:考题难度分析、考试题型解析、考点章节分布、最新试题分析、考试展望等;复习之初即可对专业课有深度把握和宏观了解。

(3)复习提示:揭示各章节复习要点、总结各章节常见考查题型、提示各章节复习重难点与方法。

(4)知识框架图:构建章节主要考点框架、梳理全章主体内容与结构,可达到高屋建瓴和提纲挈领的作用。

(5)核心考点解析:去繁取精、高度浓缩初试参考书目各章节核心考点要点并进行详细展开解析、以星级多寡标注知识点重次要程度便于高效复习。强化冲刺阶段可直接脱离教材而仅使用核心考点解析进行理解和背记,复习效率和效果将比直接复习教材高达5-10倍。该内容相当于笔记,但比笔记更权威、更系统、更全面、重难点也更分明。

(6)习题精选与答案详解:演练适当数量典型习题,能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考点内容,是核心考点解析的必要补充。历年很多真题皆出自这些习题或是习题的变形。

(7)历年真题与答案解析:反复研究近年真题,能洞悉考试出题难度和题型;了解常考章节与重次要章节,能有效指明复习方向,并且往年真题也常常反复再考。该内容包含2003-2013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每一个题目不但包括详细答案解析,而且对考查重点进行了分析说明。

(8)备考方略:详细阐述考研各科目高分复习策略、推荐最有价值备考教辅和辅导班、汇总考生常用必备考研网站。文章来源:思睿厦大考研网

三、思睿考研寄语

1、成功,除了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良好心态,还需要坚持和毅力。

2、不忘最初梦想,不弃任何努力,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篇6:中外美术史论文

中外美术史论文

浅谈中国山水画与古典园林

姓名:XX

班级:XX 学号:XX 指导教师:XX 浅谈中国山水画与古典园林

作者:XX

摘要

一个时期的艺术会渗透到这个时期的方方面面,例如园林的营造艺术,凡属风景式园林或多或少地都具有“画意”,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绘画的原则。中国画与中国园林有着不解之缘,中国古典园林史表明,山水画与山水园林关系非常紧密,历代的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蔚然成风,不少园林作品直接按某个画家的笔意,某种流派的画风来造园,以画论代园论指导园林设计的手法屡见不鲜,长时间的发展而形成了“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传统。现在将从两者的关系,从立意,构图,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共同点来阐述山水画渗透于中国古典园林中。分析美术与园林,两者之间的联系。

正文

一.中国山水画的演变历程

山水画的出现历史悠远,山水画始于魏晋南北朝,真正发展于隋唐。隋朝时期,从创作的题材来看,出现最早的是人物画,最初描绘山川风光是作为人物画补景出现的,现在能看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到了秦汉时期,着重描绘劳动生活的场面,统治阶级士大夫文化开始占主导地位;到魏晋时期,山水画逐渐有了意境,不再是具象的东西,也开始出现适中的真意深情。山水画的发展,首先表现在隋代和唐初的大兴土木工程即宫殿、台阁的大量建筑上。在设计建筑的时候,便要绘制大量的山水背景,出现了李思训、吴道子、王维等

人。唐末、五代、宋初产生了“百代标程”、“照耀千古”的大山水画家,如孙卫、荆浩、李成、范宽、董源等等,都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大画家。这段时间的大山水画家多位是隐士,他们的山水画成就特别高。隐遁山林的画家,自然以山水为主,所以北方的人物画、花鸟画不是特别好,而山水画出名。他们都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地区山密浑厚、势壮雄强的特色,称北方画派。其实五代宋初时期的南方山水画成就也不低,南唐的大山水画家董源、卫贤、赵干等成绩很高。由于南唐的群臣都是文学和艺术上的能手,所以南唐绘画,诸如花鸟、人物、山水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南方画派与北方画派形成鲜明的对比。北宋中后期绘画已经普及到一般文人,以苏轼、黄庭坚、米蒂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则竭力推动文人画的发展,他们倡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主张“不求形似,但求达意”的意境美。北宋的文人几乎都知晓画,甚至亲自浑染,将自己的审美观带入到绘画中去。李唐、马远、夏垚、刘松年,他们并称为“南宋四大家”,马远在构图上大胆取舍,以山一角、水一涯的局部特写,突出大量空白的深远景观,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浓郁的诗意,人称“马一脚”;夏垚构图常取半边,中空旷大,近景突兀,远景清淡,自具一格,人称“夏半边”二人都是遗貌取神,这种边角构图,为传统的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到了元代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元代的绘画用以寄托性情,这是元代文人闲逸、苦闷、悲凉的精神状态所致。士人放弃对国家的责任心,而隐逸形成一种社会普遍性的现象,他们百般无聊,于是引发出一种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之感,这时期的山水画以赵孟頫为代表,中后期出现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等,并称为“元四家”,他们成就最高的是画山村山水的小景,甚至画高山峻岭也小景化。明朝初期,阴柔的元代画风逐渐被放弃,抒发胸臆的宋画重新兴起,随着商品经济逐渐繁荣,绘画也逐渐商品化,画家靠买画为生。同时这一时期画派纷起,自成体系,也促进了画科的全面的发展。到了明末后期,山水画的主流又回到追求的是淡、柔、静、寂风格。清代的绘画,继承了元、明画风的趋势,山水画家更多关注笔墨情趣,造成了多样形式面貌,派系愈加林立,参差不齐。这时候,中国绘画史上曾出现过的各种山水画技法在清代都有自己的继承者。总的来说,清代的山水画是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山水画发展的一个全面总结,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的又一个高潮。明清两代这个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两个王朝,政治、经济、文化有诸多共同点和延续性,山水画领域也出现了不少与园林艺术相近的艺术现象和特征,如皇家的宫廷画院的兴盛,文人画的主导地位继续发展,复古与创新交锋,世俗化绘画的兴起,雅俗文化的合流等。清朝初期发展后期逐渐没落。

二、中国园林的发展

最早的中国园林大概起源于殷周时期,其演变历程可分为以下5个时期:生成期(殷、周、秦、汉)、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全盛期(隋、唐)、成熟期(两宋至清初)、成熟后期(清末)【1】。园林起源于商周时期,我国造园开始于奴隶社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很大,这时期的园林建造与绘画都反映了人民追求隐逸、无为的思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山水画的画科正式确立,私家园林也勃兴于这个年代;魏晋南北朝时以儒道结合的玄学进一步发展,所以在艺术上提出了“吉不尽意”、“悟对神通”的依托哲学的理论主张,使山水诗、画、园林的创作达到了一个追求形外之意的境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出对自然美的一种怡然、闲适的深远情思。这时期山水画以夸张变形的手法处理树石,追求装饰趣味为主。唐朝的王维,这位倍受后人推崇的文人画家的鼻祖,他辞官隐居到蓝田县辋川,相地造园,同内山风溪流、堂前小桥亭台,据传都是依照他所绘的画图布局筑建,如诗如画。苏轼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巾有画:观摩诘之画,画巾有诗。”宋朝时期的山水画和园林同时达到成熟阶段。“文人园林”是当时文人和画家共同参与造园活动的典范,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诗、书、画、园林的相互交融创造了中国园林艺术的高峰;山水画中追求的“得意忘形"的创作思想对后人影响很大,园林受其影响更注重“意境”的塑造。伴随着山水画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也促进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不断完善和成熟。而这些王公、贵族、以及官僚们大都是绘画的积极参与者,他们大都具有极高的文人艺术素养与非凡的鉴赏力,由他们参与的造园运动,进一步糅合、统一了园林创作与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审美主旨。由于全社会对文人哲学理想以及审美思想的推崇,此时的造园家很自觉地与文人、以及文人画家的理念相结合,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更高的写意山水园阶段。

三、建园旨趣与山水作画的一致性

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可以看出,我们民族骨髓里一直保持着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自然中的一切,花、草、鸟兽、山川、湖泊、都影响并制约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又成为我们生命中必然组成的部分,从敬畏到亲和,人们开始认识自然美,重视和表现自然美,并借助一定表现手段,以沟通艺术家与自然山川情感的共鸣,山水画因势而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里的处境与他们的美学理想相去甚远,对他们来说,寄情山水、在山水与自生之间寻找内在的精神联系是获得生命愉悦与慰藉的途径。于是,描绘丹青和营造园林就成为他们的情感归宿。如此来说,不管是造园还是山水绘画,都是借山水来抒发内心的情感,都取得了一种与山水之间的沟通和与大自然的对话。造园是用实物,花、草、树、石,而山水绘画则是通过笔墨在纸卷上挥洒。

入唐以来人们对大自然山水风景的构图规律和自然美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把握,山水画在经历了漫长的停滞期之后,也于中唐的突变后进入了迅速的发展期,诗与画之间出现自觉的相互渗透,同时,山水画也影响着园林,诗人和画家开始有意识的把诗画融入园林中,并在私家园林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也相应的达到了全盛时期【2】,王维的山水诗、山水画及山水园林——辋川别业图就是这个阶段的典型代表。

四、以王维山水画来分析山水画与园林的关系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太原祁人。王维的诗和画都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而禅宗与魏晋玄学、老庄相通,表现出清淡朴素、纯正单一的审美意趣。这种审美情趣极大的影响了王维的诗画及园林的创作。王维的山水画,笔墨宛丽,气韵高清,以青、柔为主要特色,线条柔和、温润,多平远构图,意境平和、宁静,画作多为雪景、寒山、村墟、栈道之类;《唐朝名画录》称王维“其画山水松石,踪似吴生,而风致标格特出”。《唐书·王维传》中也记载“如山水平远,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能及也”。

辋川别业,又称“终南别业”。位于今陕西省蓝田县城南,最初它曾是唐初诗人宋之问的蓝田别墅,后由王维购得而筑辋川别业。别业一词,现代一般解释为郊区别墅,与城市园林相对,又指本宅之外另建的游憩观赏的场所。在唐代“别业”一词出现频率极高,几乎可作为私家园林的代称,如辋川别业图。王维的辋川别业共有园林景点20处,依游览路线有:孟域坳、华子岗、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朱萸泔、宫槐陌、临湖亭、南姹、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圪、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辋川别业地处终南山,又有辋川水流过,故有山、岭、岗、坞、湖、溪、泉、濑、滩等等,其自然景观非常丰富。这一方面与园主人的隐逸思想相关,另一方面则迎合了园林欣赏的趣味,记载在《园冶·相地扩1中谈“山林地”.》中便有:“园地惟山林地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有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闲闲即景,寂寂探春”。加上临湖筑亭(临湖亭)、背岭建屋(文杏馆)、竹林藏舍(竹里馆)、沿堤植柳(柳浪)、傍道树槐(宫槐陌)等等造园手段的营造”,产生更加富于变化和诗画情结的自然景观,提升了园林的艺术美。山水画、山水诗和山水园林对王维而言,是他生活和志趣的一部分。故无论景物题名,还是人物感受来说,辋川别业和王维的山水画一样体现出耐人寻味的诗画境界,诗画情趣与园林美的融糅,强烈的表达出王维的审美理想,并由此影响了时代的审美标准【3】。王维的画在唐代影响并不及张躁、吴道子等人,但是由于其画作中的意境表达在宋、明两代都备受推崇,苏轼称之:观摩诘之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代董其昌则以王维为“南宗画”之首,且诗画意境逐渐也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评价的标准。1.空间布局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这里的“意”应该是透视法、观察法,即对空间布局的认识。如同后代的“目中有山,始可做树;意中有水,方许作山”等观点,都是王维“意在笔先”思想的延续。辋川别业划分为20个景点,每个景点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又相互贯通,联为整体。王维的山水画作品中如同“千里江山图”这样气势磅礴的作品并不多见,从《辋川集》的记载中也可知道,其山水画多作山林小景,展现出质朴、宁静的风格。辋川别业中空间与景物的布置则讲求主次分明和相互对比的效果,并且构成大小变化、疏密相间等有节奏的变化。在布局与景观元素的对比与均衡上,充分的体现出其:“山头不得一样,树头不得一般。山籍树而为衣,树籍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山之精神”的画理。山水、植物等自然构造物是辋川别业中主要的造景元素,体现出禅宗“物我合一”的思想观,也是中国自然美学思想的呈现。在构园的比例和尺度上,则提出:“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王维好画雪景、栈道、捕鱼、山居,沉静的田园意趣,远离尘世的风景,画面清新脱俗。“富贵山林,两得其趣”,既是王维的向往,也是历代士大夫的渴望。山水画是中隐理想的抒发,而园林则是中隐理想的实现,也是主体安身立命之所。所以现在去看一些私家园林,如苏州园林中的留园,拙政园等都会感觉景中有景,一直走不完看不尽的感觉,每一个景又围合出来一个空间,奇妙的空间组合另人赞不绝口。2.构图

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都可视为“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是一种源自于自然的“理想图景”的创造。其中山水画是二维的,而园林为三维的,故山水画中的理想风景式在某种程度上往往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图。山水画的构图与园林空问的布局虽说是两回事,但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为游人在游览中所见到的仍是一个个的画面。因此,传统山水画中的许多构图手法仍可为造园所利用。经营位置是谢赫所提出的绘画六法之一,经营位置按原意是指在绘画前,对画面进行必要的构图揣摩,这是一幅画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影响内容的安排和画面整体的美感。这个思考过程同样适用于园林艺术的创作过程。3.理水与叠石

王维笃信佛法,佛家常常以净水来比喻佛法,王维的诗经常描写独自一人,面对寒林净溪,临水晏坐,与水合一的境界;《旧唐书·王维传》指出辋川别业“有路处则林木,岸绝处则古渡,水断处则烟树,临流石岸,欹奇而水痕”等等,《园冶》中:“依水而上,构亭台错落池面”、“架桥通隔水”便与此相合。王维的山水画对园林中水体以及水体与建筑关系的处理都给予清楚的指导。

中国古典园林中山石是重要的景观要素之一,宋代有宋徽宗与艮岳,明代有爱石成痴的米芾,山石与水体构成了中国自然风景园中的二元论的主题,占有重要的地。5.立意

王维推崇亲近山水,结庐丘壑,过朴素简逸、修禅冥思的自由生活。山水画、山水诗、园林是满足其畅神、寄情、遂志追求的重要途径。正如宗炳所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即说明借神游山水画(园林)满足主体的精神需求。山水画、山水诗给人愉悦的精神满足,而园林给出了自然一个真实的所在。王维笃信禅宗,而禅宗信奉“我心就是一切”的世界观,即为“以物观物”的境界深刻的影响了王维的创作。故在王维的山水画与辋川别业中,充分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山水草木泉石,不仅仅是独立自在与人无关的,被欣赏的无生命的东西,而是融合在人的思想感情之中,人的生活组成部分自然山水融入了主体的精神,主体则借山水寄托自己的情思,以达到怡情悦志。王维的辋川别业反映出唐代自然山水园林中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怀,由六朝中的发现自然美走向了更高的阶段——发掘诗情画意。在古典园林艺术中,“诗情画意”也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4】。园林设计中的立意是指“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即计成所谓的“相地”。只有经过立意规划,才能相形度势,扬长避短,顺理成章。此外,传统山水画家讲究“立意为象”,这是个复杂的过程。郑板桥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此即所谓外师造化而中得心源。园林设计也同样如此,但凡一处成功的园林,必有其明确的立意,其他所有元素都在此立意之下进行组织,这种组织的过程是“因任自然,随机应变”的过程,所以得到的结果是浑然统一而又不着痕迹的。这与中国山水画论中的“形散神聚”、“外松内紧”的道理是相通的。

五、结语

山水画、山水园林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产物,就山水画和园林而言,两者体现出人们对内在和外在世界的分析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以画论代替园论,指导园林的设计和营造具有坚实的基础。故刘庭风指出:没有山水画也就没有以山水画为构架的中国园林,意境创造和气韵、骨法用笔和绘图、随类赋彩和宛自天开都是相对应的【5】。

我们现在在大学里学习了中外美术史,虽然只是说的美术方面的内容,但是从其中山水画这一小部分就可以映射出艺术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可以反映在我们身旁的方方面面之中,所以,生活中不缺乏美,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参考文献 【1】 引自《中国山水画史》 作者:陈传席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第5页

【2】 引自《中国古典园林史》作者:周维权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设1999.第164~167页、【3】引自《天然图画——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作者:王世仁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334页

上一篇:《快乐的猜数》游戏-教学教案下一篇:XX教师期中考试总结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