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英语 如何加强阅读训练

2024-06-18

考研英语 如何加强阅读训练(共12篇)

篇1:考研英语 如何加强阅读训练

考研英语 如何加强阅读训练

在考研英语中,阅读理解是最核心的部分,这不仅体现在它的分值所占比重,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与其他题型的关联上。

通过前期的英语单词的复习和积累能提高阅读效率,阅读理解的提高也同样能巩固和提升英语词汇的积累,而通过阅读理解的练习,学习了英语的思维模式,同样能提高完型填空、翻译的水平。阅读能力的测试包括阅读速度,理解程度以及记忆能力等。要想获得满意的考研英语成绩,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提高词汇量,加强阅读训练,同时熟悉一些阅读技巧和做题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

把握词组

英语里的惯用法经常是一个个词组,如果读句子的时候把单词截取出来,把它们孤零零地拿出来一个个翻译,对于简单句子可以理解,但是对于复杂的句子就根本没有办法理解它的意思了。对待英语的惯用法,比如每个短语词组或整句都是要将它们存储在脑子里,按英语的习惯来使用,这样才会学出地道的英语,不然按照汉语习惯说出来的英语就是错误的。举个例子,汉语的“黑马”用英语习惯说法是an unexpected winner,但要是照字面意思说可能很多同学会翻译成a black horse,其实这个意思是“黑色的马”;再比如“条条大路通罗马”,英语的惯用说法是All roads lead to Rome,要是按字面意思可能会写成Every road leads to Rome。考研辅导专家提醒考生,其实像这种说法的差别是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别,我们要尽量去减少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

参照大纲,掌握词汇量

足够数量的词汇和娴熟的语法知识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增强阅读速度的基础,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有助于提高答案正确率及答题速度。词汇是考研英语复习的.基础,也是英语复习的基础,掌握了考研英语的大纲词汇和一些重难点生僻词汇,理解阅读就会显得得心应手许多,对长难句的翻译也会游刃有余。在大纲为公布之前,大家可以先参考的考研英语大纲,用一天时间快速过滤掉你会的单词,剩下些自己曾有浅薄印象或是完全陌生的单词。这些所剩单词就是下一步记识的重点。有了要攻克的目标词汇后,要有计划的进行记忆。大家都知道,在单词记忆过程总容易忘,考研辅导专家建议考生制定几个小计划去完成。同时现在大家要合理安排时间,掌握大量词汇,熟悉一些语法知识,培养语感。英语水平在短时间内虽然很难得到大的提高,但是掌握一定的技巧,完全可以得到一个很大的突破。

篇2:考研英语 如何加强阅读训练

朱银华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凭借课文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听说读写等基本功的训练,才是教学的实质。要让学生在学习这些“例子”时掌握语言文字的有关知识,领悟、理解运用语言的规律和方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注重读书,训练语言

熟读和背诵时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历来为人们所重视。读,是语言训练常用的方法,又是语言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知了语言文字知识和规律,又在感知语言过程中历练了读的能力。这种交叉互补,相得益彰的训练促使读书在阅读教学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注意做到:

1、读书面要广,要让班级中的学生人人有读书的机会。

2、读书量要大,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读书。

3、读书的质量要高,要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趣,读出滋味,并达到熟读成诵。

4、读书方法灵活,要在激趣和培养读书习惯上下功夫。

二、立足教材,训练语言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给语言训练找到坚实的支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环境,可通过词句间、段落间的联系去理解内容,又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去体会,揣摩词句的用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因素和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兴趣和欲望,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并掌握一定的方法。例如教学《天安门广场》一文,根据课文二三自然段运用方位词描写重点景物的方法,就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方位词,并按照方位顺序描写的方法描述校园一角等地方的景色。再如《秋天》一课,当学生学到“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穿紫袍。”时,也可以学习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让学生说说果园里还有哪些水果也在嚷嚷,他们在说什么呀?(_______嚷着________,要__________)。像这样能结合语境进行的说话训练可以说比比皆是,只是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去挖掘。

三、多种手段,训练语言

“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叶圣陶)语感的形成来自长期的,反复的语言实践。但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有时是实实在在的能溢于言表,有时却是模糊不清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点拨,使学生把握语感的主动权。可从两方面入手:

1、根据年龄特点,确定语感训练目标。

2、明确训练要求。例如,教师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中,当讲到李时珍长年累月历尽千辛万苦时,教师先创设情景:李时珍长年累月在外奔波,有时因再一次错过了客店,他们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过夜,有时在采药途中不小心一脚踩空差点掉下悬崖,有时_________________再由学生来想象并描述,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或者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等直观的教学手段,激起学生读书说话的欲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语言素质。

篇3:考研英语 如何加强阅读训练

1. 关注特殊的语言范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儿童诗或语段都蕴含着一定的语言规律和特殊的语言范式。在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模仿这些语段进行表达训练。如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一文时,可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样式做以下表达尝试:我想变_____,_____。我真想变成_____,_____。在“我是小诗人,我也会写诗”的鼓励下,孩子们信心百倍,语言表达异彩纷呈:我想变成一片树叶,在微风中翩翩起舞;我想变成一只小鸟,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我想变成一匹骏马,在草原上飞快地奔跑;我真想变成一把大伞,让无助的人把风雨遮挡。这些富有诗意的语言出自孩子之口,真令人惊讶。这种填空式的仿写范式,贴近孩子的实际,降低了表达的难度,培养了孩子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再如《花钟》(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文中的第一自然段,写各种花开放的语句生动形象且各具特色。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后设计这样的表达训练:同学们,同样是写花开了,却有这么多不同的表达方法,你们能不能也像课文那样写写自己喜欢的花?出示范式:______(什么花),______(怎么开放)。让学生在习得文本语言范式的基础上进行表达练习,可以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不但内化了文本语言,而且学会了自由表达,一举多得。

2. 找准隐藏的语言空白。

在经意或不经意间,作者都会在字里行间留下一些“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空白点。在教学时,教师可利用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表达出作者隐藏于字里行间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旨。如《可贵的沉默》(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自己还没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这“极为珍贵的东西”是什么?作者没有明说,这就给读者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教师可抓住这一空白让学生写一写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这样的补白式表达训练,深化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与理解,发展了学生的言语能力。

3.抓住关键词句举象。

所谓“举象”,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语言文字是抽象的符号,这些语言符号对于一个有生活体验的人来说,不仅仅是符号,首先是一个一个的“象”。在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词句引导学生举象。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文中“饱经风霜”一词对孩子来说较为陌生,词典中的解释也较为抽象,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饱经风霜”的人,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车夫的这张脸。因为有了前面对生活经验的回忆,学生的描述就形象生动。一个孩子写道:这个车夫的脸色蜡黄蜡黄的,脸上的颧骨高高地突起,眼睛深深地陷下去,厚厚的嘴唇裂开了一道道口子,头发乱蓬蓬的,看上去好像有五六十岁的样子。通过“举象”,一个饱经风霜的车夫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这样将文本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描述,不但内化了文本语言,而且活用了语言。古诗词教学更离不开“举象”。如教学《长相思》(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时,可在学生读懂词意的基础上,教师配音范读,让学生边听边闭目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之后,再次引导学生想象:在纳兰性德心里,他的家乡又是怎样的情景?并让学生把想象有条理地表述出来。这两次“举象”,既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对比效果,又充分地发挥了教学张力。通过对比,使学生感受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同时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篇4:如何加强初中英语阅读理解训练

阅读理解是中考英语必考题型之一,出题人通过阅读理解题型来考查学生的语言灵活运用,逻辑思维等综合能力。许多学生对此题型感到没有信心,错误率相对比较高。此种题型不仅影响学生们的自信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们英语考试的成败。要想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既要注意到阅读的速度,又要有阅读的质量,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这对他们来说这种题型充满了挑战。

教学相长。作为一名长期在教学一线的工作者,长期大量处理这类题型,对此颇有些思考和感受。以下就来谈谈本人对这种题型的认识和理解。

这么多年以来,阅读理解作为一种必考题型,经历了大量命题人的摸索探讨,使得阅读理解选材新颖,文体多样,角度灵活,阅读量大,命题广泛。这让老师和学生倍感压力,但仔细分析此题型的特点,我们还是不难发现这类题型还是有很多共性的,够还是能找到一些做题的方法和思路。

一、首先要解读中考大纲分析命题的要求和特点

1、初中英语阅读理解和语文题一样涉及到多种题裁,题材趋于多样性,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历史,新闻,科普等各个领域,同时所选文章还会出现一定量的生词,这让学生们会产生一种畏难情绪,而且文章一般取材于一些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当然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纯正,文化背景浓,这些也都增加了考试难度。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研究中考出题人的心理和阅读理解这种题型的特点,换位思考很重要,要站在命题人的角度来认识它。要想理解阅读理解题目选项设计的特点,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归纳:

(1)细节考查题,一般可以从原文中找到答案,这类题目相对比较容易得分。(2)同义词考查题,试题的正确选项通常会采用与原文语境中的词语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此种题型其实是考查学生运用英语解释英语的技能的。(3)语法题考查,借用一些高级的,难度较大的语法句子来表述问题,加大学生的理解难度。要想理解这些题干和题肢的前提是必需理解这些语句所隐含的内容。学生即便认识句子中的单词也未必能理解其真实含义,还是无法作出正确的答案。(4)外延(内涵)题的考查,选择项的表达通过扩大或缩小文章中的词语使用范围,从而增加其题型难度,这种选择项的表述看起来与原文相近,但实际上选择项中的词语所包含的语境与原文的语境出现了扩大或缩小。所以答题时候务必要注意这些隐蔽性。(5)真理化题考查,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在做题时候只要遇到这种绝对的表述,一般都将其视为错误的选项。

2、要求在3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完成中考试卷中的阅读,没有明确的答题步骤是不行的。

(a)以最快的速度阅读全文,掌握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有利于从全面理解文章结构,以及抓住文章主题句。

(b)读问题后,再次浏览文章就会目标明确,有利于集中思路,方便抓住有关问题的信息,这样可以减少做题时间。

(c)每一种文体都有它自己的特点,训练学生根据不同题裁和题材的特点来理顺文章细节,思路,做到全面掌握文章的脉络,明确段落大意这是完成阅读理解题型的基础和得高分的前提条件。

二、分析几种常见题型的出题特点及解决方法

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题目。

做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在读完全文后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要点。此类一般要求能够体现英语考试的区分度,题目的难度较大。此种题目主要针对一篇文章和段落的中心进行表述的或以文章的标题得以体现的。文体的不同往往表述主体句的方式也不同。说明文,议论文往往中心句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而记叙文大都没有明确的主题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仔细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类题型有自己的表述特点:(1)提问的表达常常用main idea  title  topic 等这三个词语表述。

(2)这类题型的选择肢的表述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往往以抽象概括性词语进行表达。那些错误选项往往信息是片面或绝对化比较明显。

针对这类题型,平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训练:(a)第一要根据文体判断文章有没有中心句,如果有也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结尾。(b)如果找不到明显的中心句,那就注意出现次数比较高的词语或段落的中心句。

2、事实细节考查

这类题目平时训练中一般可以在文章直接找到答案,学生在这类题型失分往往比较少,但在一些选拔性的考试中这类题目就比较复杂,具有一定难度了。

这类题型也它表达的特色:(1)提问的表达往往使用5个以Wh-开头的特殊疑问词来表述.(2)问题的选择项可能是直接在原文中找到,即便是一些间接或综合信息,一般也不会发生误判的。针对这类题目,通常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解决:(a)带着问题找答案,当然首先要知道查找的范围,通过文章的一些细节来判断问题的答案。(b)细节题往往是用英语来解释英语,不能断章取义,往往与原文意思相近但表述不同的是所要找的答案。

3、逻辑推理题

这种题目难度大,具有一定的区分度。要求学生通过文章的逻辑关系和细节的暗示,推理出命题人的的态度取向。

这种题目提问方式有自己的特点(1)往往含有 infer  conclude  imply  suggest   indicate 等等一些概括词语。(2)题目的出题方向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推理语句暗含深层意义;判断文章结论或寓意;通过核心词语和中心句来判断命题人的态度;在一些记叙文中往往表达一些人生哲理,这些才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平时训练时应多加强这种题目的练习,要多从几个方面多思考这类题(a)每个选择肢都具有一定的合理的一面,都具有干扰特点选择时要慎重(2)选择肢是文章直接陈述的内容不要选,我们要选择原文中没有的但可以根据文章的信息可以判断出来的选项。(3)有些结论看似正确但不作者想要表达的不要选。

4、分析作者写作思路

做这类题要求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和文章结构。要想准确深刻的理解一篇考试短文,肯定需要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有所掌握,理解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文章的逻辑结构主要有;按时间先后来表述事情的发展;总分或分总来阐明道理;通过对比来发现事物之间的异同。

这类题型特点是(1)下一段最有可能讨论什么?(2)这篇文章主要靠什么来发展的?(3)第x段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针对这种新题型平时要学生熟悉各种文体的特点和篇章结构。文章是有段落组成,段落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而且每一段落本身也是由主体句,扩展句以及结尾句组成。理解这些逻辑关系,文章的中心段,和段落的中心句就好找到了。最后要明白文章写作手法。作者通常会用比较,举例子,类比等手段来说明道理。

篇5:考研英语 如何加强阅读训练

1、反复阅读课本文章

其实相对于自己找的文章,课本的文章更适合我们学习,这是千挑细选的精华,所以与其我们去费劲心机找英语文章来读,首先要确保你课本中文章已经滚瓜烂熟了,而且要反复的朗读,最好能做到背下来才行,这样我们的语感也在慢慢增强中。

2、深度分析文章

我们看文章的时候除了要翻译理解里面的意思外,还要深入的去分析每个句子的结果、语法以及含义,细细品味,也许你就能发现一些句子运用的巧妙之处。

3、课外扩展

篇6:加强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的方法

一、明确考前最后冲刺的基本要求:

1.求准。考前最后冲刺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采取求准的策略,克服虚浮和自以为是的心态,回过头来一点一点地记清、记准重要的知识和自己疏漏的知识。

2.求牢。尤其是基础知识的选择题和名句默写部分。主要办法就是反复,通过反复练习来求牢。

3.求精。考前最后冲刺中的专项练习、综合练习中的题目必须精心挑选,有选择性地精练精讲,查漏补缺,修复知识体系,并训练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二、突出重点难点,强化得分意识。

(一)加强阅读理解的训练。

1.重视文本的理解。各类文本阅读,重中之重是阅读文本,切忌只重题目而轻文本的做法,应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在文本上勾划、圈点,分析、概括,较好地把握文章的结构思路和思想内容,然后再读题、做题。这样才能真正地抓住重心,把握关键,回答问题才能切中肯綮。

2.要有考点意识、题型意识和分点答题的得分意识。对于每一个考点,通常有哪些题型,每种题型通常有哪些设问方式,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加强写作训练。

1.深入了解本省高考作文的.评分细则,做到有的放矢。特别可以就发展等级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章的升格训练。

篇7:考研英语阅读训练术

每天最好能拿出1个半小时的时间用在阅读理解上。

1)大家都熟知,考研得阅读者得天下,阅读的关键是要摆正思想、有良好的心态。

2)做阅读题时的误区:做完一篇阅读文章后,对下答案,做错了,就把文章再研究下,碰到长难句在分析下结构成分,然后看正确答案,发现正确答案的确比自己的答案有道理。即找选择正确答案的证据。

3)临场答题过程:读完题目和文章,根据自己的水平,想办法根据什么如何在文章中找出正确答案。即如何去做。是一个搞清“how”的`过程,而不是“why”,不要管为什么选出这个答案。

4)做阅读训练时要求精,而不是量大,目的是要拿下考研阅读题目,而不是研究考研阅读题目。 真题是最好的武器。

做阅读的顺序:

第一步:做完一篇后,先回忆下自己刚才是根据什么思维顺序一步步走下来选择这个选项的。

第二步:看自己的选项跟正确选项之间能不能看出区别来。

第三步:根据自己的选项和正确答案的差距,查看原文中的哪些信息能帮助你判断,正确的答案确实比错误的要好。

第四步:问自己第一次做题时为什么没用这些信息,或用了这些信息对比选项时却对比错了。

篇8:加强高中英语课堂阅读训练

然而,目前很多学生却未能达到大纲的要求,不是平时练不够,而是练得不“精”。虽然课本每单元都有两篇阅读文章,但很多教师却未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有些教师以讲授课文中的语言点,学生记笔记为主,即使有检测阅读理解效果的提问或讨论,也往往流于形式,学生未能真正参与阅读教学过程;还有一些教师未能在课堂上补充有效的阅读资料,以为阅读理解做题耗时较长,课堂时间有限,常把阅读理解布置为课后作业,讲解时也只讲单项选择、完形填空和改错题,阅读理解却一带而过。其结果是学生虽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效果却不佳,同时教师也未能观察到学生的一些不良阅读习惯和方法: (1) 指读,读出声; (2) 在阅读过程中无耐心,缺乏自信,一遇生词就去查词典,而不是根据上下文去推测; (3) 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认为学业过重,阅读则成为他们的负担,所以做题时不认真,达不到训练目的。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做的不仅仅是对语篇内容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积极在课堂中创设全体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条件和氛围,给予学生明确的阅读目标,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需要在课堂中加强阅读理解的训练。

一、优化阅读习惯,创造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条件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先决条件。高一新生的阅读速度普遍较慢,应尽快优化高一新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其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为其作为阅读主体参与阅读教学活动消除障碍。教师应抓住学生刚进入高一这一“转折点”,及时培养阅读方法并加强指导,使学生尽快形成新的阅读观念和阅读习惯。

(1)养成看读的习惯

教师要训练学生从声读过渡到看读,培养其直接理解书面意义的阅读能力。

(2)养成按意群读的习惯

将文章按意义分成较大的意群,既能加快学生的阅读速度,又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理解的内容上。

(3)培养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词义的能力

正确理解、掌握所读材料中单词或短语的含义是理解全文意思的基础,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上下文等背景条件推测词义也是真实语言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技巧。

(4)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利用略读、跳读以及识别关键词等阅读技巧,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阅读策略。

二、开展任务式教学,提高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质量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式”。“在阅读时,教师可设计一些阅读任务(Reading Tasks),而不必拘泥于教材中的问答题。”在“任务式”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已有的课本阅读材料,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设计阅读活动,组织学生高效率地完成阅读任务。

如以SEFC 2A Unit 9 Welcome to the Earth Summit为例,在教学中给学生设计如下阅读任务。

任务 (1) 学生四人一组找出文章中的生词

任务 (2) 快速阅读回答问题:

Q1:When was the Earth Summit held?

Q2:Where was it held?

Q3:What are the“big three”?

Q4:Who was the leader of China attending the Earth Summit?

任务 (3) 由于Post-reading部分的问题如Why are conferences like the Earth Summit important?等较难回答,因此将问题设计成五个学生较熟悉的题型———选择题。

1. The formal Earth Summit meetings have been held in------.

A.JohannesburgB.Stockholm

C.BeijingD.Both A and B

2. The speakers on the stage of the Earth Sum-mit are all----------.

A.representative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B.expert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C.scientists from science, economy, and society fields

D.leaders and experts from both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The“big three”are polluted water, poor sanitation, and air pollution.

B.The“big three”cause less than five million people to die every year.

C.The first Earth Summit is held in South Africa.

C.Zhu Rongji was still China’s Premier when the passage was published.

D.Three billion people on the earth do not have access to clean drinking water.

4. Most of the deaths caused by air pollution happen in the countryside mainly because-----------.

A.the environment is being badly polluted

B.wood and coal are widely used to cook and stay warm in rural areas

C.all the forests have been cut down

D.the government didn’t control the air pollution

5.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A.The earth is being badly damaged by the pollution.

B.Rich countries should help poor countries deal with the pollution.

C.The Earth Summit is a way to find solutions to saving the earth.

D.The Earth Summit aims at helping people getting better education.

学生对此类题型较为熟悉,所以做起来也得心应手,很容易就参与到阅读教学中。

三、开展限时阅读训练

在课堂上,除课本内容外,还应补充一定的课外材料来强化学生的阅读训练,具体操作为:

(1)限时8分钟左右,读、做一篇阅读理解,之后教师讲评;

(2)限时25分钟,读、做三篇阅读理解,让学生集中训练,教师当堂进行评析;

(3)限时45分钟,读、做五篇文章作为阅读测验,每次成绩教师记录在案,以便教师、学生能进行横向比较,总结经验,敦促学生不断进步。

学生对课堂中的限时阅读较为接受和欢迎,认为对他们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大。

篇9:加强英语阅读训练 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能力;阅读训练

《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定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把英语课程学习提到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展思维能力,发展人文素养的高度,并对高中阶段英语教学在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的培养方面,应到达的目标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中对高中毕业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笔者作为长期从事英语教学的高中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过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笔者在教授每一个单元的课文前,往往要求学生根据标题对课文的内容进行预测。这时学生们思维活跃,思路广阔,通过讨论激发他们对将要学习的课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讨论要广开言路,让学生们畅所欲言,以培养他们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在这一阶段,我们还注意加入对本单元内容的背景知识介绍。这一教学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在备课时要花费很多功夫,用学生所学过的知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将背景知识科学地,有趣地呈现出来。如人教版教高二册(B)第十九单元“A freedom fighter”时我就向学生介绍了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er King)及其为黑人争取自由平等而奋斗的一生,介绍了他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介绍他所信奉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理念。这样做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另一方面也为课文的教学作了铺垫。

当我们通过预测认定了这是应该阅读的材料之后,最常见的是要从所多材料中找出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这时我们就要通过快速阅读,尽快找到这一信息,对其他信息可以忽略或只作粗略的了解。高中课文教学的第一步,常是“Read the text fast to find out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这一步只是针对课文提出一两个最基本的问题,要求学生迅速找出答案,以提高他们快速寻找信息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或workbook上所安排的练习,设计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口头或笔头练习,如:回答问题(questions and answers);判断正误(true or false);做笔记(note-making);填写表格(fill in the form);寻找主题句(topic sentence);归纳大意(main idea);该写(paraphrase);听写(dictation);复述课文(retell)等,再如牛津英语模块一第一单元阅读策略skimming and scanning的运用,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课文内容,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生词,我们注意教给学生通过上下文所提供的语境猜测和理解生词的技巧,减少阅读中的障碍,加快阅读速度,提高理解力。

当课文教学进行到这一环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只停留在泛读的层面上,要充分利用课文这一语言载体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的挖掘,进入精读阶段。首先要对课文中的长句,难句进行详细的讲解。长句难句中往往包含较多的从句和较为复杂的语法结构,是理解中的难点,学生对这些句子往往是囫囵吞枣,甚至理解错误。我们结合语法教学,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对出现的语法现象进行详细的说明,对英语中的一些固定句型和习惯搭配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从整体上加以理解,而不仅仅是字对字的翻译。通过长期的训练,帮助学生搬开这些阅读中的绊脚石。

朗读是有声的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只有在深刻理解了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内涵之后,才能读得流畅,读的有感情。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对所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达到自我欣赏和感染他人的境界。因此,我们要求学生早自习大声朗读课文,课堂上也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机会,遇到剧本,小说等课文,我会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表演,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英语语感,也使他们初步体会英语的音韵美,节奏美,有利于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于特殊优美的文段或经典的语句,我要求学习背诵,让他们达到铭记在心,出口成章的境界。

课文是教师在课堂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但仅仅精读课文远远不能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所以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注重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英语程度又有趣味的阅读材料,使他们看得明白,读的有趣。我提倡学生订阅英语课外辅导报,推荐他们阅读《快乐英语》《21世纪英语报》以及《上海学生英文报》等课外书籍,耐心解答他们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课外阅读,学生们增加了知识,拓展了视野,提高了人文素养。

总之,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一定把《英语课程标准》中对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牢记在心,通过各种教学实验,加强阅读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0:如何加强低年级学生朗读训练

如何加强低年级学生朗读训练

四川省万源市庙垭学校 秦 杰

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训练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知水平,受到思想教育。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就成了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训练之一。怎样才能从低年级着手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注重朗读的基础训练

低年级朗读训练有三个最基本要求。一是能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课文。发音标准,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要一字一句读准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要按句逗停顿,不重复字句,不顿读;要有良好的朗读习惯,不指读,不唱读。二是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把句子读完整,不读断句;要读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读得连贯流畅,速度适中。三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在朗读时要准确地把握蕴藏于字里行间的情意,要用自己的心声恰当地表达出这种情意。

二、注重朗读的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读正确,悟出情感。要使学生会能正确地朗读课文,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悉心具体指导。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知道该怎么读,不该怎么读,学生就很难学好朗读。因此教师必须要给学生做示范性朗读,让学生感受朗读的魅力。教学时,通过教师亲切悦耳、感情丰富、表达准确的朗读,使学生在和谐优美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到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炽热感情、恬静优美的意境,再现文章的艺术魅力。我在教《泉水、小溪》片段时,在范读示范中,“泉水、小溪、大江”读出童音,显出天真可爱。在范读“泉水、小溪、大江”回答的话时,声音要显出甜甜的、很天真,读出儿童的纯真。而“大江”很大,读时就把声音放粗一些,读出“大江”的气魄。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在朗读中获得的直观感受,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悟出文章中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2.把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把朗读训练和理解课文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论文范文 )读多了,练多了,学生自然就能理解文章内容。一节语文课,教师必须舍得花时间,给学生朗读练习的空间。但也要注意,重复地读出是必不可少的,可机械刻板的重复,就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索然无味,收效甚微。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①范读。范读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用多媒体范读;可以全文,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读一段或一句。②领读。学生朗读水平很低时,教师要一句句地领读。③齐读。齐读可以使同学都获得朗读训练的机会,也有利于训练学生读准字音、正确停顿。④个人读。包括自由读和指明读。⑤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因此,朗读训练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恰当地选用不同的朗读训练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调节学生读书的情绪,激发学生朗读的情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3.朗读指导要精,举一反三。在朗读中,教师的指导要精,学生的练习要到位,再对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形成熟练的技能。教师在指导学生训练朗读时要有精的训练点和训练要求,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有的侧重清楚明白,有的侧重长句中的停顿,有的侧重语气,有的侧重感情……在训练过程中要精心设计,讲究方法,概括地说就是“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评议”。

篇11:如何进行快速阅读训练

问:高效快速阅读法真的那么神吗?是否适合每一个人?会不会训练半天白搭工夫?

答:高效快速阅读法是对未经训练的人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技能训练,因此几乎不存在失败的可能,十六年来实验统计的数据同样表明无失败记录。教育部师范司评审的《中学优秀语文教师教学评介》一书中说:“这是一种简便易行且风险近乎零的实验,它成功的前提就是执行者肯付诸行动。” 实验证明,只要坚持训练,10次左右肯定会出现明显效果。训练次数越多,效果越显著,这会使你自己感到惊讶。

问:高效速读法掌握了以后,是否可以终生受益?

答:作为一种技能,一旦掌握,是会终生受益的。但其受益的多少,是与日常的应用不无关系的。如果你达到了某种阅读效率,而在平日的学习、工作中自觉地加以运用,经常把阅读过程当作继续训练的过程,那么,你的技能不仅能够巩固下来,而且逐渐提高,是无止境的。如果以为掌握了高效速读的技术,但束之高阁,不经常使用它,也会逐渐生疏的。

问:高效速读训练,是集中时间训练好,还是分散时间陆续训练好?怎样安排训练时间最好?

答:一般来说,集中训练肯定比分散训练好,可以通过连续的强化训练,形成阅读习惯。习惯一经形成,就会长久发挥作用。比如每天拿出五六个小时,连续训练十天、二十天,一定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平常每个人都有正常的学习、工作任务,很难做到集中训练,则可以采取分散时间陆续训练的办法。比如每天固定训练1小时,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只要不间断地坚持训练,,定会迅速提高阅读效率。

问:个人单独训练,与跟几个同学一起训练,哪种做法好?

答:由于高效速读训练通过量化,随时看到自己的数据,可以前后比较,不断总结,激励自己,是一种科学化的训练方法,再加上它以电脑辅助,既迅速又准确,所以个人单独训练就能得取喜人成绩。如果跟几位同学(或家长)一起训练,则除了体现出高效速读训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比较的过程,通过人与人的比较与沟通交流,自然形成一种竞争气氛,更容易激发你的阅读积极性,因此,效果则会更加显著。

问: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系统对您有哪些好处?

答: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系统对好处主要有:本成果是根据左右脑机能分担论而创立的一种划时代的高效学习和工作方式。它注重开发大脑右半球的潜质,训练眼睛收容信息和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左脑的语言识别机能和右脑的图形识别机能,使两者有机结合,协调动作,从而达到“一视就理解,一视就记忆”的新境界。

为保证您学有所成,我们还会对您实施网上教学、电话答疑、信函辅导、跟踪回访等体贴的教学服务,使您安坐家中,也能赢得竞争优势。

问:每次训练前,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每次训练前,最重要的是要静下心来。这样,才会迅速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如果没有静下心来,可能几分钟都过去了,而这是一段无效时间,白白地浪费掉了,训练系统是不将这部分时间计在训练时间内的。

问:速读训练时,阅读速度老上不去,是怎么回事?怎样解决?

答:有的人习惯于逐家逐句地读书,一句看不懂,决不往下读。这种精研细读的读书习惯是好的,对一些需要“求甚解”的文章书籍,应当保持这个优点。但在速读训练时,由于目的有所不同,因而方法应当有所改变。速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也就是说,在同一时间里,谁获取的信息最多,谁就是胜利者,不管他看了多少字的材料。在当前信息剧增,知识剧增的情况下,谁的阅读速度快,谁就获取的信息多,这是当然的。比如,你以每分钟100字的速度、100%的理解率阅读,获取的效率是每分钟100字;而你如果以每分钟1000字的速度、70%的理解率阅读,获取的效率则是每分钟700字(1000字/分×70%)。同样是一分钟时间,700字的效率当然要比100字多得多。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会努力提高速度。阅读速度就会很快提高上去了。

问:提高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有哪些?

答:提高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是,据专家测定,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大约有70%的时间用于阅读。美国科学家统计了学生阅读速度和学习成绩的关系后发现:在阅读速度快的学生中,学习成绩优良的占53%,而在阅读速度慢的学生中,学习成绩优良的还不到4%。一个擅长阅读的人,不论学习社会科学还是学习自然科学,都能获得优异成绩,快速地建立起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知识结构。由于全脑速读记忆法可使学生阅读速度成倍提高, 同时保证良好的记忆率,因此,拥有全脑速读记忆技能的同学比其他人有更充裕的时间用来阅读课外书或休息娱乐,学习起来更加轻松、高效。在相同的时间里,他们学到的知识比一般人多出几倍,学习成绩必然提高,由此,自信心越来越强,学习对他们再也不是令人烦恼的辛苦差事了。

对阅读速度的要求,也越来越反映在中考和高考中。现在的高考,试题越来越长,似乎有意在考验考生的阅读速度。各科考试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能力的题越来越多,似乎又在有意地考察考生课外知识的阅读量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题量越来越大,题量的多少是事先测试时以40%的考生能答完为标准的, 似乎在高考这场战争中,速度和难度成了决定一个学生将来命运的关键!近3年走出考场的考生,大都反映题答不完,即使会做的题,由于时间的限制,也无法将正常水平发挥出来。我们再一次意识到了速度的重要性,如果阅题速度再快一点,以前再多读一些书呢?全脑速读记忆课程即适应了学生此项需要,以科学的新观念为先导,应用最新眼脑科学研究成果实施素质教育,使在校学生在最佳学习年龄掌握高效的阅读学习和强化记忆方法,以全新的自我教育模式,提高升学竞争力,进而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问:我想训练,但学习任务重,腾不出训练时间,怎么办?

答: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这磨刀,就是高效阅读训练;这砍柴就是学习。刀磨快了,砍柴就会提高效率。高效速读训练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如果每天坚持1小时训练,只需30天;如果每天训练2小时更只需15天,阅读效率即可提高五至十倍。比如,原来每分钟能读懂200字,效率提高6倍,就是每分钟能读懂1200字。原来需要两小时读懂的内容,现在20分钟就读懂了。到期中、期末考前复习,你可以省出几倍时间。这时,你会感觉当时下定决心,坚持了十几天的训练,现在获得了优厚的回报。况且,这种高效速读能力一旦具有,是终生受益的。会使你的学习、工作成倍、几倍甚至十几倍地提高,那可是一个人能顶几个人用啊!

问:训练中,阅读速度和效率忽高忽低,不是平稳上升,是怎么回事?

答:阅读速度与效率提高的形式往往因人而异,不尽相同。稳步上升的情况是有的,但不是全部。有的人每次训练都会有长进;有人则连着几次没有进步,之后突然出现飞跃。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对此我们应有一个正确认识,并能正确对待。否则,往往会因一时的停滞而丧失信心,影响训练的效果。常见的进步形式有以下几种:

(1)稳定进步式;

(2)突然进步式;

(3)停滞式;

(4)不规律进步式;

(5)微小进步式;

(6)大幅度进步式。

无论你是哪种进步形式,经过一段训练,肯定都是有效果的。坚持训练,肯定胜利!

问:训练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答:无论是速读训练还是快速理解训练,特别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集中注意力,如果注意力不集中,你懂得再多高效速读技巧也是不能发挥作用的;二是牢记高效

快速阅读测试题例(附参考答案)

善于描写一个人的美,莫如宋玉。他在《登徒子好色赋》里是这样描写“东家之子”的美:“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东家之子的美,真是“恰到好处”。稍为多一点,或稍为少一点,就不美。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京戏著名演员表演,总讲究不瘟不火。优秀的歌手在热情地歌唱时,情真又能自持。工人炼钢需注意火候,做政治工作要掌握分寸。一句话:“过”与“不及”都不好。“不及”就是“不够”,许多人都知道这是不好的,或者说这是“不够好”。“过”就是“过火”,“过了火”,却往往容易被认为好。说这是“深”、“透”,是“彻底”,难道不好吗?其实过了头,常常把好事做成坏事。事情做得过一分,就会走向反面。失眠不好,睡觉睡得着就好;但睡觉过多就可能变成懒汉。劳动好,但劳动过累,就要妨碍健康。而对健康过于注意的人,又常常会造成精神上的一种负担,老是疑心自己有病,结果反而把身体搞坏了。列宁说过:“只要向前多走一小步——看来仿佛向同一方向前进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话讲得多么深刻。

写到这里,有人会问:“依你说,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要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什么事都要不长不短,不快不慢,不多又不少,那岂不是变成折衷主义了吗?孔夫子讲过:过犹不及。你的说法很像儒家的中庸之道。”我说:不是折衷主义,折衷主义是按自己的主观,把长和短、快和慢、多和少加起来被二除的东西。自己以为“恰到好处”,其实是一种主观上的想象。我说的“恰到好处”,也不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过”与“不及”,是按孔子所说的标准来衡量的。

我们常说做事要恰如其“分”,这“分”也就是标准的意思。孔夫子认为的“分”和我们的不同。马克思主义者对“过”与“不及”有自己的标准,那就是客观的实践的标准。这个客观的标准就是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按事物本身的规律办事,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寻找这个客观标准,就要下番调查研究功夫,认真走群众路线;而且要善于在实际行动中总结出经验来。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判断什么情况是“过”,什么情况是“不及”,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恰到好处”。

(选自《青春漫语》,作者:杨述)

问题:1.本文题目是:_____________

2.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5.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是怎样描写“东家之子”的美貌的?文章引用这一番描述有什么作用?

6.文中为什么要叙述“‘过’与‘不及’都不好”?在“过”与“不及”两方面中,作者着重论述了哪个问题?为什么?

7.“恰到好处”与折衷主义有什么不同?

8.为什么说“恰到好处”不是中庸之道?

9.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10.学习此文,你得到什么启示?还有什么疑问?〔参考答案〕

①恰到好处

②杨述

③《青春漫语》

④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

⑤“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文章引用这番描述的作用是:A.作为论据;B.引人入胜,有趣味性。

⑥a:“过”与“不及”都是“恰如其分”的反面。b:在二者中,作者着重论述了“过”的问题。因为“不及”的问题非常明显,不说自明。而“过”往往易被人们错误理解,对其危害认识不深。

⑦折衷主义是按主观把长和短、快和慢、多和少加起来被二除的东西,是主观上的想象;而“恰到好处”是客观的。

⑧中庸之道的“过”与“不及”,是按孔夫子所说的标准来衡量的,孔夫子的标准和我们的不同,我们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的标准。

⑨(1)分析问题既全面(“过”与“不及”都涉及),又有重点(“过”),论证透彻,说服力强。

(2)用趣闻引入,趣味性强。

篇12:考研英语阅读基础训练及答案

Text 1

There are a great many careers in which the increasing emphasis is on specialization. You find these careers in engineering, in production, in statistical work, and in teaching. But there is an increasing demand for people who are able to take in great area at a glance, people who perhaps do not know too much about any one field. There is, in other words, a demand for people who are capable of seeing the forest rather than the trees, of making general judgments. We can call these people “generalists.” And these “generalists” are particularly needed for positions in administration, where it is their job to see that other people do the work, where they have to plan for other people, to organize other people’s work, to begin it and judge it.

The specialist understands one field; his concern is with technique and tools. He is a “trained” man; and hi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is properly technical or professional. The generalist -- and especially the administrator -- deals with people; his concern is with leadership, with planning, and with direction giving. He is an “educated” man; and the humanities are his strongest foundation. Very rarely is a specialist capable of being an administrator. And very rarely is a good generalist also a good specialist in particular field. Any organization needs both kinds of people, though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need them in different proportions. It is your task to find out, during your training period, into which of the two kinds of jobs you fit, and to plan your career accordingly.

Your first job may turn out to be the right job for you -- but this is pure accident. Certainly you should not change jobs constantly or people will become suspicious of your ability to hold any job. At the same time you must not look upon the first job as the final job; it is primarily a training job, an opportunity to understand yourself and your fitness for being an employee.

26. There is an increasing demand for ________.

[A] all round people in their own fields

[B] people whose job is to organize other people’s work

[C] generalists whos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is either technical or professional(B)

[D] specialists whose chief concern is to provide administrative guidance to others

27. The specialist is ________.

[A] a man whose job is to train other people

[B] a man who has been trained in more than one fields

[C] a man who can see the forest rather than the trees(D)

[D] a man whose concern is mainly with technical or professional matters

28. The administrator is ________.

[A] a “trained” man who is more a specialist than a generalist

[B] a man who sees the trees as well as the forest

[C] a man who is very strong in the humanities(C)

[D] a man who is an “educated” specialist

29. During your training period, it is important ________.

[A] to try to be a generalist

[B] to choose a profitable job

[C] to find an organization which fits you(D)

[D] to decide whether you are fit to be a specialist or a generalist

30. A man’s first job ________.

[A] is never the right job for him

[B]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his final job

[C] should not be changed or people will become suspicious of his ability to hold any job(B)

[D] is primarily an opportunity to fit himself for his final job

Test 2

At the bottom of the world lies a mighty continent still wrapped in the Ice Age and, until recent times, unknown to man. It is a great land mass with mountain ranges whose extent and elevation are still uncertain. Much of the continent is a complete blank on our maps. Man has explored, on foot, less than one per cent of its area. Antarctica differs fundamentally from the Arctic regions. The Arctic is an ocean, covered with drifting packed ice and hemmed in by the land masses of Europe, Asia, and North America. The Antarctic is a continent almost as large as Europe and Australia combined, centered roughly on the South Pole and surrounded by the most unobstructed water areas of the world -- the Atlantic, Pacific, and Indian Oceans.

The continental ice sheet is more than two miles high in its centre, thus, the air over the Antarctic is far more refrigerated than it is over the Arctic regions. This cold air current from the land is so forceful that it makes the nearby seas the stormiest in the world and renders unlivable those regions whose counterparts at the opposite end of the globe are inhabited. Thus, more than a million persons live within 2,000 miles of the North Pole in an area that includes most of Alaska, Siberia, and Scandinavia -- a region rich in forest and mining industries. Apart from a handful of weather stations, within the same distance of the South Pole there is not a single tree, industry, or settlement.

31.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selection would be ________.

[A] Iceland

[B] Land of Opportunity

[C] The Unknown Continent(C)

[D] Utopia at Last

32. At the time this article was written, our knowledge of Antarctica was ________.

[A] very limited

[B] vast

[C] fairly rich(A)

[D] nonexistent

33. Antarctica is bordered by the ________.

[A] Pacific Ocean

[B] Indian Ocean

[C] Atlantic Ocean(D)

[D] All three

34. The Antarctic is made uninhabitable primarily by ________.

[A] cold air

[B] calm seas

[C] ice(A)

[D]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the continent

35. According to this article ________.

[A] 2,000 people live on the Antarctic Continent

[B] a million people live within 2,000 miles of the South Pole

[C] weather conditions within a 2,000 mile radius of the South Pole make settlements impractical(C)

[D] only a handful of natives inhabit Antarctica

26. [B]27. [D]28. [C]29. [D]30. [B]

31. [C]32. [A]33. [D]34. [A]35. [C]

上一篇:宣传委员学期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粮食库存检查工作方案